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亨利五世》在20世纪80年代被搬上荧幕,中文名为《战神亨利五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一观。
当然,亨利五世挑起新一轮英法战事,使两国人民饱受战火之苦,这也让他的历史评价大打折扣。
奥尔良之围】
战神亨利五世驾崩后,形势对法国依然极不乐观。战火蔓延到法国中部,法军败多胜少,最惨的一次,查理七世的八千人马损失75%,他本人狼狈逃出战场。
转眼间到了1428年,百年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奥尔良之围(Siege of Orléans)在这一年上演,它也将引出世界历史上的巾帼女英雄――圣女贞德。
奥尔良是奥尔良公国的首府,位于法国中北部卢瓦尔河沿岸,它对15世纪早期的法国政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勃艮第公国当上“汉奸”,投靠到英格兰阵营里以后,与之交恶不断的奥尔良公国便成为英格兰在法国北部的最大对手。
奥尔良公爵带头反对《特鲁瓦条约》,并力挺查理七世。因此,奥尔良公爵是阿金库特战役十四年后仍在英格兰蹲大牢的一位。
此时,法国北部以及西南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巴黎掌握在英军手里,兰斯控制在勃艮第军手里。
奥尔良实际成为法国手里唯一一座北部城市,是阻挠英军挺进法国腹地的最后障碍。全法国的人都为此屏住呼吸,用一位现代史学家的话来说:“整个法国的命运皆悬于奥尔良。”
1428年10月12日,英军在控制卢瓦尔河沿岸的几座城镇以后,在索尔兹伯里伯爵指挥下,包围了奥尔良。
面对如此一座大城,英军却只有五千人马,强攻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索尔兹伯里伯爵命令在奥尔良周围修建一系列防御工事,只用火炮与守军日夜对搓。
一天,索尔兹伯里伯爵正在城外指挥炮兵射击。城头同样火炮齐鸣,城里城外硝烟弥漫,弹片乱飞。
突然,索尔兹伯里伯爵的脸蛋被炮弹碎片吻了一口,他“哎呀”一声倒在血泊之中,人事不省。
奄奄一息的索尔兹伯里伯爵在鬼门关外徘徊一个多星期,最后他一咬牙、一跺脚,还是勇敢地正视淋漓的鲜血去了,这位英军著名指挥官就这样不幸身亡。
随后的一个月里,围城的英军指挥官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又换,最后终于敲定为萨福克公爵威廉。
威廉上任大烧三把火:加强较为疏松的封锁体系,在奥尔良东西南北四面增修工事。这下,奥尔良彻底被英军煎成荷包蛋。
奥尔良危在旦夕,当时法国的危险处境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甚至没有人对奥尔良抱有幻想。
似乎上帝已经忘记法国人是他的虔诚子民,老百姓不停地祈祷,希望上帝能救万民于倒悬。
来自多姆雷米小村庄的姑娘】
1429年成为法国中世纪史上最为艰难、最为黑暗的一年!
查理七世在希农(Ch的行宫里焦急万分、如坐针毡,心里不住的盘算“难道真的要亡国不成?”
3月的一天,查理七世像往常一样急得在宫殿里转圈圈。
这时,卫兵报告说:“沃库勒尔(Vleurs)伯爵罗伯特派卫队护送一名姑娘前来觐见。”
“姑娘?寡人不缺姑娘,缺的是优秀的指挥官和精锐的军队。”
卫兵:“-_-!……据伯爵说,这个姑娘来头不小。”
“噢?有来头?”好奇心促使查理七世接见了这个据说有些来头的姑娘。
站在查理七世面前的是一个花季少女,大约十六七岁,打扮得像个假小子。
姑娘自报家门,她叫贞德,来自一个名叫多姆雷米(后来划归洛林管辖)的小村庄。
哇塞!难道她就是传说中的圣女贞德?
各位朋友没有猜错,她就是圣女贞德,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传说。但贞德的出现,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却很有些传说的味道。
贞德生于何年何月,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据估计她生于1412年,正是卡波士暴动的前一年。
她的家乡多姆雷米位于法国东北部,当时处于勃艮第公国包围之下,但此地仍效忠法国王室。多姆雷米是个穷乡僻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地处偏僻的多姆雷米毕竟成不了桃花源。这里惨遭英军和勃艮第军数次洗劫,并被焚为平地。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觐见查理七世时,贞德给在场听众讲述了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故事:
1424年的一天(她十二岁时),贞德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
突然,她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不是风声,也不是鸟声,会是什么呢?
贞德情不自禁地仔细辨别着声音。啊!是人的声音,不,确切地说,是圣徒的声音,而且不止一个,有圣迈克尔、圣凯瑟琳,还有圣玛格丽特。
圣徒们告诉贞德说,她命中注定是法国的救星。他们让贞德率领法军撵跑侵略者,并引导查理七世前往兰斯举行加冕仪式。
圣徒们语若莺歌,贞德听得如醉如痴。当圣徒们离她而去的时候,贞德哭喊着让他们回来……
各位朋友看到上面这段有啥感觉?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贞德就是个大忽悠?
如果有人用“主的旨意”忽悠查理七世发动十字军,估计一定会被轰出去。可是听完贞德的口述,查理七世却半信半疑。
一些似是而非的坊间传言早就在法国流传开来,查理七世也有所耳闻。这些传言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明确表示将有一位救星降临法国,这位救星并非五大三粗的肌肉男,而是一名全副武装的少女。更奇的是,这位巾帼英雄的家乡在这些传言里出奇的一致――多姆雷米。
贞德的出现、坊间的传言,竟然如此巧合,难道真的是巧合?查理七世不禁在脑袋里打了一个问号。
护送贞德的卫队又给查理七世捎来伯爵罗伯特的报告,这更让查理七世确信贞德的确有些来头。
早先,罗伯特也不相信贞德遇仙的故事,更不相信这个花季少女是什么救星。
当贞德第一次求见罗伯特,恳请他允许自己前往希农觐见查理七世时,罗伯特的答复只是一顿讽刺挖苦。
令罗伯特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小姑娘竟然是个烈女,他的尖酸刻薄没能让贞德觐见查理七世的热情降温。
第二年(1429年),贞德又来了。这次,贞德大胆预言了奥尔良附近将要发生的战事。罗伯特仍然认为眼前的小姑娘不是疯子,要不就是提前进入了更年期。
可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不久前线的战报传来,证实了贞德的预言。
罗伯特大吃一惊,禁不住对贞德刮目相看,“呜呼呀,莫非她真是传说中的救星不成?!”
罗伯特赶紧派卫队护送贞德前往希农。贞德一身男子打扮,悄悄穿越勃艮第军控制的领土。
鲱鱼战役】
在深受包围的日子里,奥尔良守军曾发动过一次不成功的主动进攻。
1429年2月12日(贞德前往希农途中之时),一队英军赶着三百辆大车正前往奥尔良。车上运的是十字弩、火炮和炮弹,除此之外,还有一桶桶鲱鱼(herring)。过几天就是斋戒节了,这些鲱鱼是用来庆祝节日的。
一队法军突然杀出,大约有三四千人。为数不多的英军赶紧用大车围成防御工事,前面布以削尖的木桩,就像阿金库特战役里那样。
法军将领克莱蒙伯爵下令不许主动进攻,只用当时的高科技武器――火炮,对英军的防御工事连番炮轰。
可是法军里的四百多苏格兰步兵不听号令,冲着英军杀了过去。克莱蒙伯爵赶紧传令停止炮击,以免误伤自己人。
受苏格兰步兵的带动,法军士兵也开始蠢蠢欲动,逐渐加入冲锋队伍。
冲在最前面的苏格兰步兵受到英格兰弓弩手的热烈欢迎,一个个死相凄惨。英军随后对队形散乱的法军发动反击,从侧后杀得法军士兵落荒而逃。
在这场战斗里,法、苏联军损失四百多人,就连苏格兰步兵的指挥官也命丧黄泉。克莱蒙伯爵和挂彩的迪努瓦伯爵f Dunois)狼狈逃回奥尔良。
迪努瓦伯爵是奥尔良之围这出大戏里的关键性角色,他将配合贞德一起为反侵略斗争作出巨大贡献。
由于这场战斗里英军运送鲱鱼,所以此战也被戏称为“鲱鱼战役”(Battle of Herrings)。
现代史学家认为,鲱鱼战役里法军之所以惨败,是因为没有坚持火炮轰击的正确策略。换句话说,是因为苏格兰步兵无组织无纪律造成的恶果。
但当时人们并不这样认为,奥尔良军民把失败归咎于克莱蒙伯爵贪生怕死,说他是懦夫,极度鄙视于他。克莱蒙伯爵算是当了窦娥,不过历史上这种类型的窦娥不止他一个。还是那句老话,哪个庙里都有几个屈死的鬼。
兵败以后,克莱蒙伯爵和受伤的迪努瓦伯爵率领两千人马离开奥尔良。城里士气再次降到摄氏零度以下,甚至有人提出献城投降。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贞德前往希农的消息不禁而走,整个法国的老百姓震动了,深陷重围的奥尔良军民也不例外。几近崩溃的奥尔良军民立刻精神抖擞、士气万丈,盼望救星的热情与日俱增……
一二四 巾帼英雄!圣女贞德
此事或许有】
听完贞德的故事,查理七世多少有些动心。不过,贞德的故事只是她自说自话。“遇到圣徒?”不禁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当贞德提出参军增援奥尔良时,大臣建议对她严格审查,发现猫腻就证明她是异端。
被认定为异端的女人随军出征的恶劣后果,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一旦被敌人利用大造舆论,对法国险象环生的政治局势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加冰雹。
查理七世不住地点头称是,完全接受此公的合理化建议。
于是,他一边命人调查贞德的身世,别说是八辈祖宗,就是十六辈都得查清楚喽;又一边派兵护送贞德前往普瓦提埃,让当地教士和达官显贵甄别贞德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救星。
紧张而有序的甄别工作在普瓦提埃迅速展开,经过一个月细致调查,委员会做出如下评语:此女根红又苗正,虔诚又高尚,谦让忠诚又纯朴。
至于遇到圣徒的事儿是真是假,估计只有上帝知道。上帝没有转世投胎参加委员会,故而委员们也不可能作出所谓的正确判断。
不过,委员们还是很有创意地给出段评语:此事或许有。
这段评语相当有学问,为了整出这几个字,委员们绞尽脑汁,谋杀不少脑细胞。不论贞德是否是救星,是否能解救奥尔良,“此事或许有”都能让委员们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亦或是把荣誉揽在怀里。
为保险起见,委员们还得买份“保险”:他们把球踢给查理七世,说查理七世有责任进一步调查遇仙一事。
只要贞德不是所谓的异端,老百姓认为她是救星,能提高军队士气,这些对查理七世就已经足够了。遇仙之事是真是假对百病垂危的法国来说根本不重要,这一点查理七世倒是看得清清楚楚。
查理七世作出最为英明的决定:批准贞德加入援军。
会上的争吵】
浩浩荡荡的法国援军里有一位女将身穿白色铠甲,头戴白色战盔,拿着一杆长条旗帜,跨马随军挺进奥尔良。
她,就是贞德,法国的命运将因她而改变!
1429年4月29日,援军开进奥尔良郊区。
贞德万没想到,将领们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大字不识的十几岁农家小姑娘,能比俺们久经沙场的大老爷们还懂打仗,这不扯呢吗?
作战会议上,贞德被粗鲁地拒之门外。贞德乃是一代烈女,你们不让我参加,我偏要参加。贞德不由分说,推开卫兵闯进会场。
一场激烈的争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的原因并非贞德不请自到,而是因为双方的作战思想大相径庭。
说到这里,咱就得总结一下法国为什么会走到亡国的边缘。
自开打以来,法军一向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轻敌让他们输掉克雷西战役,输掉普瓦提埃战役,输掉阿金库特战役,英军往往以少胜多,而惨败促使法国动荡不安,扎克雷起义、卡波士暴动、勃艮第公国当“汉奸”,内乱层出不穷。
时值今日,法军的自负早已长出翅膀,化作鸟人飞走了。现在的法军如惊弓之鸟,这让他们走到另一个极端――极度自馁。
奥尔良之围期间,援军抵达之前的五个月里,除了发动过一次极不成功的主动进攻“鲱鱼战役”外,法军一直消极防守。这就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部队士气一落再落。
别看贞德一介女流,却初生牛犊不怕虎,她主张猛攻猛打,只有主动进攻才能调动军队积极性,哪怕一场小胜利也会让士气高涨滴。
其实,围城英军只有五千,数量远不及法军,可草木皆兵的法军将领仍不改畏畏缩缩的老毛病。
“谨慎!谨慎!”“进攻!进攻!”众人在类似的争吵声中不欢而散。
一系列胜利】
贞德是救星的说法早在军中传开,法军士兵对头头们消极防守的策略极为不满,因此贞德在士兵中人气颇高。
5月4日,在士兵拥护下,贞德私自率军突袭奥尔良外围的圣卢普(),斩首英军一百余人,俘虏四十人,并一举攻占封锁工事。
翌日,贞德率军杀至第二处封锁工事时,发现这里的英军早已逃之夭夭。
圣卢普的胜利打破了奥尔良外围的封锁圈,让荷包蛋露出了蛋黄。在卢瓦尔河南面集结的援军可以与奥尔良守军往来通信啦。
两天后,法军将领齐集奥尔良城,再次召开作战会议。圣卢普的胜利似乎并没让将领学到些什么,他们仍然反对贞德,甚至紧锁城门,以防止贞德擅自行动。
贞德在士气高涨的市民和士兵支持下,强迫守门官打开城门。她带着人马开出城外,从正面向卢瓦尔河南面的圣奥斯汀()发动袭击。
这场战斗从太阳露头直杀到夜晚掌灯,封锁工事所依托的修道院高墙全部坍塌,英军被杀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
圣奥斯汀的陷落让驻扎莱图雷尔(Les Tourelles)的英军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这正是攻打那里的绝佳时机。
就在这时,远处疯狂奔来一群动物……雄性动物……哇,是法军将领和他们的高头大马。
他们跑来不是给贞德戴大红花的,而是横加指责贞德擅自行事。当听说贞德准备攻打莱图雷尔时,他们更是口水大喷,命令新增援抵达后再进攻。
贞德不管那套,于翌日对莱图雷尔发起进攻(5月7日)。
贞德像往常一样身先士卒,带头攀爬云梯。法军士兵在贞德鼓舞下,怒吼着向侵略者挥动宝剑长矛。法军士兵不断从云梯上摔下,但英军看到的是更多士兵前仆后继地继续向上攀爬。
酣战之际,一名英军弓箭手发现了贞德,他抬手一箭,正中贞德脖子。贞德只觉一阵刺痛,眼前一黑,摔下云梯,跌进死人堆里。
英军认为指挥军队的女人都是女巫,他们看到贞德中箭落地后,皆振臂高呼,一边跳舞一边唱道“女巫死了!女巫死了!”
生命力顽强的贞德并没有死,她奋力拔下箭簇,不顾滚滚鼓出的鲜血,还要继续战斗。法军士兵见贞德受伤,便强拉着她撤离战场。
当天晚上,法军在莱图雷尔附近的树林里休整。士兵的情绪都很低落,甚至有人建议暂时撤退。
撤兵显然会丧失战机,贞德捂着伤口不住地鼓励士兵。一番祈祷后,贞德带着人马连夜返回战场。第二次进攻终于成功了,法国国旗插到封锁工事之上。
英军士兵不是战死就是当了俘虏,没能逃走一个。
英军指挥官身体力行地实践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他勇敢地跳进卢瓦尔河里企图泅水逃走,结果身体和盔甲所受的重力总和远远超过他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活活淹死在河里。
第二天一大早,其他封锁工事的英军齐集一处,欲与法军决一死战。英法两军互瞪眼珠子,直瞪了一个多小时。
当时正值星期天,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就发布过红头文件:这天是全体基督徒的公休日。所以贞德不想主动进攻,英军也是一样。
最后,双方没有开战,兵少将寡的英军主动撤围,奥尔良于1429年5月8日转危为安。
杀向兰斯】
贞德来到奥尔良仅仅九天就解除了历时七个月的奥尔良之围,这简直创造了神话。要说贞德不是传说中的救星,我还真不敢相信。
1429年是法国中世纪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年,也是百年战争中法国胜利大转折的一年。它标志着百年战争第三阶段的结束,此后法国一改颓势,进入胜利大进军的新阶段。
奥尔良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法国人。随后的几个星期,法军迅速膨胀,志愿者纷纷加入军队,老百姓也踊跃支前,很有淮海战役的架势。
奥尔良的胜利让法军将领积极起来,他们纷纷建议主动进攻,还制定计划夺回巴黎、攻打诺曼底。雄性动物的荷尔蒙像火山口一样爆发,还真是拦不住哈。
贞德的目标并非巴黎,也不是诺曼底,而是兰斯,引导查理七世前往那里加冕称王是她的重要使命。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贞德说服查理七世授权她与主将共掌兵权,以及夺取卢瓦尔河上的大桥,打通前往兰斯通道的权力。
根据当时的形势,贞德的计划相当大胆。兰斯处于沦陷区腹地,路程比巴黎还远两倍。不过困难没能难倒贞德,没能难倒士气高涨的法军。6月12日至17日的短短五天里,法军轻易扫荡卢瓦尔河沿岸。
战斗中,贞德仍然勇猛如狮。一次爬云梯攻城时,一颗球型石弹击中贞德的头盔,她差点为此送命。
那些反对贞德的将领被她的勇武和能力所折服,皆支持她的所有决定。18日,八千法军以一千重骑兵突破英军弓箭手的防线,击溃三千英军,战果堪比当年的阿金库特战役。这场决定性胜利打开了通往兰斯的道路。
7月3日,勃艮第公国控制下的欧塞尔(Auxerre)开城投降,沿途其他镇甸纷纷倒戈,重回法国怀抱。
法军一路上畅通无阻,杀至特鲁瓦。此时,法军粮草用尽。比较传奇的是,云游修道士理查早先在特鲁瓦鼓吹世界末日,忽悠居民种植一种易丰收的作物,“大家抢时间做个饱死鬼哈”。法军抵达城外时,作物已经大丰收。饱餐战饭的法军气势汹汹,把特鲁瓦围了个里外各三层。
特鲁瓦,法国当年签署屈辱条约的地方,被围四天后无血开城。
7月16日,兰斯亮出白旗。一个月后,查理七世来到这座“王者之城”,在前呼后拥下举行加冕礼,正式登基大宝。
被俘审判】
喜悦浮上每个人的脸蛋,可是欢呼声下隐藏着团团暗流。
从此以后,贞德与查理七世的意见发生重大分歧。贞德仍然主张猛攻猛打,直捣巴黎;戴上王冠的查理七世倾心于议和,希望与勃艮第公国化干戈为玉帛。
勃艮第公爵还是想当二鬼子,把讨价还价当做增援巴黎的拖延战术。
在此期间,贞德率军逼近巴黎,驻守的英军和勃艮第军反击得异常坚决。恶战中,贞德大腿中箭血流不止,但她重伤不下火线,直到当天战斗结束。第二天清晨,王室发出命令迫使贞德撤退。
1430年5月23日,在一次军事冒险中,法军被勃艮第军击败。负责殿后的贞德不幸被弓箭射中,落马被俘。
按照惯例,只要家人交赎金,贞德就可以重获自由。贞德贫农出身,家里根本交不起赎金。
那么查理七世呢?他对贞德不闻不问。贞德为祖国所作的一切没能打动查理七世那颗冷酷的心。贞德的主战思想与他的主和思路背道而驰,他怎么可能营救贞德呢?这不得不令人感叹:领导和员工的微妙关系,是需要人类永恒研究的课题。
据现代史学家分析,当初查理七世之所以同意贞德参加援军,只是死马当活马医,只有人们陷入绝望的时候,才会相信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农家少女所讲的故事。
可怜贞德,最后不过落得岳飞、贝利萨留那样的悲惨命运!
蹲大牢的贞德不甘心坐以待毙,她数次越狱。一次从21米高的塔楼上跳下,落到干枯护城河床里松软的泥土上。很可惜,她每次都被抓了回来。
听说勃艮第军抓住贞德,英格兰政府欣喜若狂,他们从勃艮第公爵手里买了贞德。
英格兰人并不是要看看法国的救星是不是长着三头六臂,他们想利用贞德搞臭法国。如果证明贞德是异端,在她支持下登基的查理七世将被冠上与魔鬼做交易的罪名。如此一来,查理七世将人人得而诛之,他做法国国王也是不合法的。
1431年1月9日,英格兰在法国鲁昂召开第一次宗教审判。他们根本没有证据证明贞德是异端,因此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政治需要在进行,可谓“别开生面”。
贞德在审判中表现出的机智令人佩服,经常堵得审判者哑口无言。她还大声指责与会者全是英格兰的帮凶,并极力要求支持法国王室的神职人员参加审判。其实,与会的法国教士事先受到英格兰的威胁:要是敢替贞德出头,你们就得掉头。
恰在审判期间,为了结束波希米亚的胡斯战争,罗马教会在巴塞尔(Basel,瑞士西北部城市,位于莱茵河畔)举行宗教会议。贞德要求到巴塞尔面见教皇,英格兰人怎么可能答应她呢?(关于胡斯战争,咱们后文再讲)
最后,审判者递给贞德一份会议记录,并威胁她说,如果不画押,就会被立即处死,如果照办,还会有再次受审的机会。
贞德只字不识,看着满纸ABCD,就是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为了争取申辩的机会,她还是在记录上画了押。各位朋友恐怕已经猜到记录的内容了――承认自己有罪呗。
贞德蹲在监狱里等待着不可能再有的申辩机会。按照惯例,凡是宗教审判,被告人是女性的,应该关在宗教监狱里,派修女等女看守看管。可是,英格兰政府把贞德关在普通监狱里。结果,在审判结束几天以后,贞德惨遭“民警”奸污。
慷慨就义】
1431年5月30日,中世纪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日子。贞德被五花大绑地捆在火刑柱上,受她请求,两名修道士在她面前放上一个附有耶稣受刑像的十字架。一个眼含热泪的女农在贞德裙子前方放上一个小十字军,并默默为她祈祷。
随着刽子手点燃稻草,年仅十九岁的贞德在熊熊烈火中于鲁昂慷慨就义,而她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贞德光荣后,英格兰人意犹未尽,他们从柴草灰里扒出贞德早已烧成焦炭的尸体,以此告之围观群众:贞德死了,没有活着逃走。然后,他们焚烧贞德的遗骸,直到烧成飞灰为止。
那些想收集贞德骨灰的人遭到粗鲁拒绝,英格兰人把骨灰撒进塞纳河。负责行刑的监斩官事后坦言:“(我)非常害怕遭天谴。”
二十四年后,在贞德母亲和法国异端审判所的首席法官让•布雷阿勒(Jean Brehal)要求下,教皇同意重新审理贞德一案。
1455年11月,来自欧洲各地的神职人员齐集一堂,召开标准的宗教审判。根据一百一十五名证人提供的证据,经过半年的审理,布雷阿勒当庭宣布:当初对贞德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她是烈士,是殉教者,根本不是异端,并暗指英格兰政府利用无辜小姑娘的生命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简直无耻到极点。
1456年7月7日,法庭正式宣布贞德是无辜的。听到这个迟来的宣判,贞德也许会含笑九泉吧。
贞德的命运是悲惨的,同时也是幸运地,和那些至今得不到*的人相比,她还不够幸运吗?
1909年,教会为贞德举行宣福礼。1920年,贞德被追尊为圣徒,她和圣丹尼斯、圣马丁、圣路易(即路易九世)和圣特里萨一起成为法国的守护圣徒。
由于贞德解除了奥尔良之围,人们给她一个更为亲切的称呼“奥尔良姑娘”。
圣女贞德的影响力】
圣女贞德不仅成为法国以及其他很多地区天主教会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成为法国的政治符号,这种现象从拿破仑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自由主义者以贞德出身贫寒为骄傲,贞德支持查理七世则成为近代保守派鼓吹“保王”的政治工具。到后来,保守派又致力于宣传贞德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战期间,不论是傀儡的维希政府,还是法国抵抗组织都把贞德当做宣传的政治工具。维希政府利用贞德反抗英格兰人的英雄事迹,用海报大肆宣传英军轰炸驻鲁昂德军是法国的不祥之兆;抵抗组织强调贞德反抗的是外国侵略,她的家乡在洛林,那里正遭受纳粹的百般蹂躏。
在现代法国海军中,有三艘军舰以贞德的名字命名,包括一艘直升机航母(helicopter carrier)。
圣女贞德也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形象,颇具象征意义。她的事迹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里,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六世》也不例外。她的英雄形象更是被多次搬上荧幕,英格丽•褒曼等多名女星出演过贞德一角。
一二五 谢幕!百年战争告终
贞德牺牲以后,查理七世仍坚持主和思想,致力于策反勃艮第公国。
1435年,策反工作终见成效,勃艮第公爵突然改变立场,与法国王室签订《阿拉斯条约》(Treaty of Arras),把巴黎还给查理七世。
其实,勃艮第公国和英格兰之间早已有隙。早在十一年前(1424年),英格兰娃娃国王亨利六世的王叔们就与摄政闹得不可开交。王叔汉弗莱娶了个压寨夫人,这位新娘子的旧领地是荷兰,汉弗莱便打着老婆的旗号意图霸占荷兰。而荷兰早已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并入崛起的勃艮第公国。汉弗莱进攻荷兰,自然侵犯了勃艮第公国的利益。
勃艮第公国倒戈,反法势力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勃艮第公国的昔日盟友仍对法国王室抱有敌意,但他们忙着在低地国家扩展势力,没精力干涉英法战局。
横扫诺曼底】
1444年,《图尔条约》(Treaty of Tours)的签署给查理七世提供足够的时间重组军队和政府机构,法军战斗力因此极大提高。
1449年6月,查理七世撕毁条约后,法军copy格斯克林的游击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收复一座又一座镇甸。不出四个月,诺曼底大部分地区便被法军收复。10月,饱受战火蹂躏的鲁昂回到法国怀抱。
英军之所以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兵力不足。对于英军指挥官来说,棘手的问题是,随着战争前期的一系列胜利,他们不得不分兵驻守各处占领区,这就进一步限制了英军的行动。这和“大日本蝗军”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没那么多兵就别想一口吃个胖子,撑死你小子。
因此,英军包围奥尔良时仅能派出五千人。这么点人马既无法直接攻城,也无法与兵马众多的法国援军相抗衡。法军所缺的只是那么点儿自信,而这正是圣女贞德带给法军的。
1450年4月15日,“弗米尼战役”(Battle of Formigny)中,英法两军激战数小时后,法军从侧翼发起一记漂亮的突袭,一举击溃企图解救卡昂的英军。法军以不到一千人的代价,斩首英军两千五百人,俘虏九百人,英军指挥官也蹲了木龙囚车。7月6日,法军收复卡昂。
随后,法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诺曼底,波尔多等地先后被法军收复。至此,除加来以外,英格兰势力被完全赶出法国。
英格兰的阿基里斯】
英格兰陪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没能如愿得到法国宝座,反而丢了祖传的加斯科尼。连遭败绩的英军岂会善罢甘休,还在为夺回加斯科尼做最后努力。
英格兰对加斯科尼的统治已有几百年。当地百姓认为自己就是英格兰人,看着满街法国大兵,百姓们皆认为自己当了亡国奴。
波尔多居民最先要求亨利六世“光复”波尔多。于是,舒兹伯利(Shrewsbury,英格兰西部郡府)伯爵约翰•塔尔波特(John Talbot)率三千英军登陆波尔多。
塔尔波特英勇善战,擅长闪击,曾屡次击败法军,和二战中德国的古德里安有得一拼。
塔尔波特是当时最勇猛的指挥官,享有“英格兰的阿基里斯”的美誉(Engllles,阿基里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荷马史诗中称其刀枪不入,后被阿波罗用神箭射中脚后跟而死。后来,“阿基里斯的脚后跟”成为谚语,用以形容致命的小BUG)。
早在1445年,身兼法国国王的亨利六世就任命塔尔波特为“法军总司令”,他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兰开斯特王朝将领。
这次英格兰派塔尔波特出马,足见其对加斯科尼势在必得之心。
最后一战】
波尔多居民看到英军抵达后,皆揭竿而起,撵跑法国守军,打开城门,热烈欢迎自己的队伍进驻。其他地方深受波尔多“起义”的影响,一时间加斯科尼星火灿烂,欢迎英军入驻之声此起彼伏。
查理七世万没想到,眨么眼的工夫,加斯科尼竟然沦陷了。趁冬季不易开战,查理七世急忙调集人马。翌年开春,法军兵分三路,杀向波尔多,并包围卡斯蒂永(Castillon)。
为迎战法军,另有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增援塔尔波特,但英军总兵力仍无法与集结在边境处的七千至一万法军相提并论。
法军指挥官畏惧塔尔波特的勇武,命令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在矮墙后布置足足三百门火炮。看来,英军受到“热烈欢迎”是免不了的。
1453年7月17日,塔尔波特率领一千三百骑兵率先接近卡斯蒂永,在法军营地前的树林里击溃千余法军弓箭手。
士气大振的英军来到法军营地前时,深挖的壕沟,高竖的栅栏,密布的火炮、火铳和弓弩手,让塔尔波特大吃一惊。
然而,让地球人大吃一惊的是,塔尔波特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他毅然抬起手来,发出正面进攻的信号。这无异于飞蛾扑火,再说得文学一点,这不是找死吗?
塔尔波特到底是勇敢,是鲁莽,还是脑残?我想,还有另一种可能。塔尔波特曾被法军俘虏过,获释后承诺不再与法国人为敌。说到这次出征,也许他根本就不愿指挥英军再踏上法国的土地,不愿接受领导硬派下的任务。也许正是“不愿”变成英军的催命符。
塔尔波特为信守诺言,并未亲自参战。英军骑兵疯狂地向重兵防守的法军营地发起自杀式进攻,他们纵马狂奔,呼啸而去,欢迎他们的却是如雨的飞箭和冰雹般的弹丸。
法军营地里硝烟弥漫,三百门火炮的隆隆声震天动地。炮弹不断在英军骑兵身边开花,掀起无数飞沙走石。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火烧圆明园》,此情此景恰似蒙古骑兵对战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
开战一小时后,战场上已是人仰马翻,死尸遍地。正在此时,布列塔尼公国的骑兵抵达战场,从右翼偷袭了塔尔波特。英军随即溃败,法军趁机杀出营地,疯狂掩杀。
溃逃途中,坐骑被炮弹击中,塔尔波特失去平衡,滚鞍落马。一名法军弓箭手在乱军中发现了蓬头垢面、盔歪甲斜的塔尔波特,冲上前来一战斧将“阿基里斯”劈死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