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43 孙琳(现代)
一时间,波希米亚星火灿烂,大有燎原之势。
另一方面,兄弟突然over,老西假装哭丧脸的同时喜形于色。温塞斯拉斯四世没孩子,老西顺利坐上觊觎已久的波希米亚宝座。
胡斯运动由此成为老西责无旁贷的指责,他成功游说马丁五世发布教令:发动针对波希米亚胡斯派的十字军。
老西打着十字军旗号,拽着一大批欧洲贵族,风尘仆仆地直扑布拉格。这帮人和十字军先辈们在本质上没啥区别,主力队员都是对打劫颇感兴趣的“探险家”。
十字军来势汹汹,士气走也匆匆。在围攻布拉格未果的情况下,老西努力挤出苦瓜一样的笑脸,和城里的胡斯派坐下谈判。
谈判桌上,双方辩友讨价还价,争论得热闹激烈。
胡斯派提出所谓的“布拉格四项条款”(Four Articles of Prague),这些条款都是根据胡斯的教导而定,与天主教主流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随军东征的教皇使节提出强烈抗议,大骂胡斯派是在挑战罗马教会的权威。老西不得已拒绝胡斯派的条件,谈判随之破裂,双方接茬战斗。
老西重新制定作战计划,准备利用驻扎高堡区(Vysehrad)和城堡区(Hradcany)的军队向布拉格市区发动总攻。
他派信使通知两地军队,同时派人到外地搬兵。岂料信使被胡斯派抓获,老西的计划完全败露。
在杰士卡调动下,胡斯派兵分两路,一路拦截援兵,另一路包围高堡区。
围点打援的战术获得巨大成功,十字军援兵惨败而逃,高堡区守军也在弹尽粮绝后亮出白旗。唯一不幸的是,尼古拉斯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随后,杰士卡相继攻占多处镇甸。老西贼抠门,愣是不肯交赎金。一名被俘指挥官盛怒之下上了“梁山”,还当上塔波尔派的带头大哥,顶了尼古拉斯的缺。
老西见大事不妙,拽着队伍狼狈退回匈牙利。城堡区守军也因缺少支援被迫投降。
不久,几乎整个波希米亚淹没在胡斯运动的狂潮之中,各处重镇皆落胡斯派之手。只可惜,窝里斗使胡斯派无法把胜利完全变成资本。
不甘失败的老西重新组织起一支十字军,再次闯入波希米亚。
善于谋略的杰士卡偷袭了老西的后勤基地,用仅有的四百人和十二辆战车击溃两千骑兵,十字军丢下五百具尸体狼狈逃窜。
十字军的军火库和粮草补给,以及五百辆战车全被杰士卡缴获。战利品数量大得惊人,这些东西成为胡斯派的革命物资,一直用到战争结束。
老西没了“乌巢”,一夜间变成蓬头垢面的袁绍,只得拽着队伍狼狈逃回匈牙利。
波兰的干预】
十字军两次大败,这让国外势力对波希米亚的局势刮目相看,谈之色变,没人再敢插手胡斯运动。
然而,胡斯各派系之间有着诸多矛盾,唯一使他们联合反对十字军的是外敌带来的威胁,一旦他们看不到任何外在威胁,胡斯派内部便会争吵不休,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
就在局势岌岌可危之时,波兰的介入让波希米亚看到一丝春光。
其实,胡斯派早就得到波兰国王约盖拉的军事援助。至于约盖拉为啥要趟这潭浑水,还要从波兰与条顿骑士团的长期混战讲起。哦不对,应该说,从约盖拉与老西的个人恩怨讲起。
老西还是小西的时候,在老爸(查理四世)指婚下,找了个未婚妻玛丽――波兰兼匈牙利国王“伟大的”路易(Louis the Great)之女。
没儿子的路易死后,按照惯例,小西完全有希望同时统治波兰和匈牙利,这可是个天大的馅饼。
小西的哥哥继承德国后,便派弟弟到波兰学习,做好统治波兰的准备。这一阴谋很快便被波兰人识破,十三岁的小西也波兰人驱逐出境。波兰也被转给玛丽的妹妹和妹夫,而这位妹夫正是当初的立陶宛大公约盖拉。
坐上波兰宝座的约盖拉与条顿骑士团爆发混战,最著名的就是坦能堡战役。和约盖拉结下梁子的老西当上德国国王(正是坦能堡战役的同年),一直作条顿骑士团的靠山。这次约盖拉支持胡斯运动完全是在报复德国,是在给老西上眼药。
杰士卡可是约盖拉的老战友啦,他甚至建议约盖拉当波希米亚国王。约盖拉不愿公然卷入这场反对天主教的内乱,在智囊献策下,他使出借花献佛的绝妙招数,把王位转手送给治下的立陶宛大公。
智囊们是这么建议领导的:如果立陶宛大公在波希米亚和稀泥失败,波兰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立陶宛大公稳拿波希米亚王冠,作为上级,约盖拉将堂而皇之地把波希米亚纳入囊中。
1422年,以为天上真会掉馅饼的立陶宛大公兴冲冲地派亲王西吉斯蒙德•库里布特(Sd Korybut,约盖拉之侄)进入布拉格。
在圣杯派、布拉格市民和部分塔波尔派的热烈欢迎下,库里布特成为摄政。
可是,库里布特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能力超群,他无力让胡斯派重返天主教,也没有能力让胡斯各派系联合一致,他使出浑身解数也只是采用种种暴力手段。
不久,约盖拉与老西私自签订和约。库里布特在布拉格没待多长时间就被召回立陶宛。库里布特离开后,波希米亚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1423年4月27日,胡斯派内部爆发决战。杰士卡率领三千塔波尔派,依靠一百二十辆障碍战车,重创以重骑兵为主的圣杯派,一举结束了胡斯派内战。
翌年9月13日,在一系列军事胜利后,杰士卡迫使胡斯各派系在布拉格附近签订和平条约。
干完这件大事,一代名将杰士卡于10月谢世,享年六十四岁。
杀出国门】
1426年,十字军再次干预波希米亚内政,接过杰士卡教鞭的“伟大的”普罗科普(Prokop the Great)与重返波希米亚的库里布特联合作战,再度重创十字军。
翌年8月4日,十字军与胡斯派再次遭遇。在这场战役中,十字军第一次使用障碍战车。可是并不是任何人拿着屠龙刀都会天下无敌,十字军根本就不会玩障碍战车,结果被胡斯派杀得屁滚尿流。(此战后的四年里,再没十字军敢来攻打波希米亚)
不久,波兰把胡斯派出卖给老西的计划泄露后,库里布特立刻从战友变成敌人,被胡斯派逮捕,锒铛入狱。
另一方面,在遭到十字军攻击的同时,普罗科普以进为退,向周边国家发动进攻。
摩拉维亚、西里西亚(Silesia,中欧一地区)、萨克森、匈牙利、劳济茨(Lus和迈森皆遭塔波尔派入侵,这些地方都曾参加过反胡斯派的十字军。
七千塔波尔派杀进普鲁士,一直推进到但泽附近维斯瓦河注入波罗的海的河口处。在那里,他们举行盛大的庆功宴。
后来,普鲁士史学家海因里希•冯•特莱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写道:“(他们)狂热地冲着大海欢唱捷克歌曲,赞颂上帝的战士。他们把酒杯装满海水,以示波罗的海再一次屈服在斯拉夫人脚下。”
马拉松式和谈】
德国的亲王爵爷心惊胆战起来,害怕塔波尔派会入侵他们的领地,便纷纷提出议和。胡斯派里的鸽派,特别是圣杯派也不愿看到局势继续混乱下去,同样提出议和。
1431年3月3日,一次旨在讨论和平事宜的马拉松式会议在巴塞尔举行。罗马教会勉强同意胡斯派出席会议,但粗鲁地拒绝了他们的提案。
最终同意和平之前,罗马教会决定为臣服胡斯派做最后一次努力。
在边疆伯爵腓特烈率领下,一支庞大的十字军杀进波希米亚。在六千波兰教友支援下,胡斯派呐喊着“我们是主的战士”,杀得十字军屁滚尿流。
可是,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再度爆发混战。普罗科普父子双双战死,塔波尔派惨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1434年,占据上风的鸽派在谈判中做出妥协。至此,轰轰烈烈的胡斯战争以罗马教会的胜利而告终。
不过,老西才是最大的赢家。他除了匈牙利王冠、克罗地亚王冠(1387年)、德国王冠(1410年)以外,还获得波希米亚王冠(1419年)、伦巴第王冠(1431年),又因反对胡斯派深受罗马教会赏识,成功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1433年),成为德国卢森堡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老西死于1437年12月9日,享年六十九岁)。
胡斯派在巴塞尔会议上并非一无所得,罗马教会同意对波希米亚教会进行改革,这比后来马丁•路德的改革早将近一百年。
胡斯运动在波希米亚基本结束,但它余音绕梁,仍在波兰继续着。
1439年5月4日,波兰胡斯派在波希米亚人支援下与波兰政府军遭遇,结果胡斯派惨败,由此结束了波兰的胡斯运动。
1452年,一蹶不振的塔波尔派丢了根据地塔波尔,从此销声匿迹。圣杯派信仰一直到1620年所有非天主教信仰被禁才退出历史舞台。
硬币的两面】
胡斯,作为教会改革的殉道者,受到捷克人民的普遍敬仰。
他对基督新教的教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思想对欧洲各国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马丁•路德。近代罗马教会也为当年不公平对待胡斯一事深深道歉。
胡斯的著作也让他在捷克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捷克的另一个贡献是,在捷克语的单词拼写中引入了变音符(diacr。
杰士卡,不仅是一代名将,也在捷克文化和宗教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但近些年来,部分史学家对杰士卡的正面评价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杰士卡是个天才指挥官,这个不假,他希望教会重回上帝的怀抱,也是不错,但他也曾打着上帝的旗号,四处捣毁教堂、焚毁村庄,利用屠杀手段破坏文明,能从他刀下逃生的只有妇女和儿童。
不过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偏激。现在的普遍看法是,当时的形式极不乐观,十字军从四面八方涌入波希米亚。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杰士卡只能勇敢地拿起武器,包围国家。因此,他无愧于捷克民族英雄这一殊荣。
胡斯和杰士卡,一个高举信仰大旗,一个手持利剑,乃是胡斯运动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俩被看做硬币的两面,是今天捷克国家意志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捷克出品了反映胡斯运动的三部曲式电影,其中的男主角一人分饰两角,同时扮演胡斯和杰士卡,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一二八 前进!东征瓦尔纳
英法百年战争是欧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胡斯战争虽不及百年战争那样名头响亮,对天主教的影响却也深远至极。
而在东欧,奥斯曼帝国就像一滴落在宣纸上的墨汁,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张,这场征服同样英雄辈出,令人惊心动魄。
奥斯曼帝国实际上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在欧洲,征服巴尔干、征服东欧、征服基督教世界是历代苏丹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小亚细亚,搞定一盘散沙的各土耳其酋长国,把领土向东无限延伸是促使历代苏丹不懈努力的源动力。
“雷电”巴耶塞特一世死后,诸子争位,奥斯曼帝国陷入连年内战,进入大空位时期。
后来,巴耶塞特一世之子穆罕默德一世(Mehmed I,1413―1421年在位)重新统一奥斯曼帝国,结束混乱的局面。他将首都从布尔萨(Bursa)迁至亚德里亚堡,并攻占部分阿尔巴尼亚(Alb,从马木留克王朝手里夺得西里西亚-亚美尼亚王国。他为帝国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赢得奥斯曼帝国第二建立者(second founder)的荣誉。
另一方面,他是个文学艺术的骨灰级爱好者,也是个骨灰级赞助者。有学者认为,他统治的短短八年正是文学和诗歌在奥斯曼帝国盛行的时期。
穆罕默德一世死后,其子穆拉德二世(Murad II,1421―1444年在位,1446―1451年复位)登基坐殿。
即位伊始,穆拉德二世便表现了超出常人的强悍。事实证明,他的军事和政治能力远胜祖辈。他天生是个英勇无畏的战士,他的一生就是与巴尔干基督教国家,以及小亚细亚各酋长国奋战的一生。
有才的曼努埃尔二世】
穆拉德二世继位时只有十八岁,各方势力都以为主少国疑,皆想趁机搞点阴谋。最先动手的就是奥斯曼帝国的世仇――拜占庭。
穆拉德二世一生中遇到过三大劲敌,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el II, 1391―1425年在位,约翰五世之子,老坎的外孙)就是其中之一。
老曼有着超凡的外交才能,他曾造访西欧,足迹踏遍英格兰、法国、德国、丹麦和亚拉冈,四处寻求帮助拜占庭的潜在力量。他唯一一位访问英格兰的拜占庭皇帝,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举行盛大的马上长矛比武,热情款待了这位濒临破产的皇帝。法国的精神病查理六世先后两次派兵增援君士坦丁堡,抵抗巴耶塞特一世时期的围城战。尼科波尔战役时,老曼也曾派十艘战船帮助十字军。
他还利用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时期的内乱,成功夺回瓦尔纳(Varna,位于保加利亚东部)、马尔马拉海峡沿岸等地区。为加强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防线,他还亲自监工,修建起一条穿越科林斯地峡(Isthmus of Corinth)的城墙(名为Hexamilion,意为六英里城墙)。
年少有才的穆拉德二世】
年少的穆拉德二世继位正给拜占庭瓦解奥斯曼帝国、趁机捞油水的大好时机。老曼暗地串通穆斯塔法(Mustafa),煽动他自称巴耶塞特一世的正牌继承人。这不仅是在挑战穆拉德二世的苏丹地位,就连九泉之下的穆罕默德一世也被结结实实地扇了一记耳光。
在拜占庭战船护送下,穆斯塔法抵达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正如老曼所料,反对穆拉德二世父子的土耳其人纷纷聚集在穆斯塔法麾下,人数之多超出人们想象。
穆斯塔法如日中天,一举击败穆拉德二世派出的讨逆军。得意洋洋的穆斯塔法在亚德里亚堡自称苏丹,随即挺重兵穿越达达尼尔海峡,杀向小亚细亚。
看着老冤家爆发内讧,老曼开怀大笑,雪白的胡子撅起老高。他重新拿出如意算盘,情不自禁地赞美起自己的高智商:要是穆斯塔法成功的话,当然依目前的形势看,保守一点估计,他成功的概率达到99%(呵呵,失声而笑),这厮答应事成之后把土耳其人霸占的大城市还给朕,呜哈哈哈!
老曼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有板有眼,只可惜他面对的是年少有才的穆拉德二世。
穆斯塔法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让他在战场上中盘认负,落荒逃出战场。在热那亚将领阿多诺(Adorno)帮助下,穆拉德二世将城堡团团包围。穆斯塔法走投无路,最终兵败被斩。
化解危机的穆拉德二世随即调转矛头,对准穆斯塔法的后台老板――拜占庭。现在轮到居心叵测的老曼遭殃了。
穆拉德二世率领新组建的阿萨伯强征兵(Azeb)包围君士坦丁堡,这已经是土耳其人第五次包围这座大都市了。
拜占庭不愧是老牌帝国,运用世代相传的外交手段,老曼成功策反了穆拉德二世的弟弟。有趣的是,这位老弟也叫穆斯塔法。老曼又联合其他酋长国,支持穆斯塔法包围布尔萨。穆拉德二世被迫放弃君士坦丁堡,转而面对新的危机。
庆幸的是,穆斯塔法是个遭真主诅咒的名字。穆拉德二世很快就*叛乱,将弟弟绳之以法、斩首示众。支持穆斯塔法的几个酋长国同样没能逃过穆拉德二世的战锤,统统变成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附庸。老曼也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向奥斯曼帝国进贡。
1425年7月21日,老曼在极度郁闷中驾崩,享年七十五岁。
如今的拜占庭又被打回原形,除了响亮的“罗马帝国”的名号外,简直一无是处,只能在土耳其人围殴下紧抱着脑袋艰苦度日。
稳定国内局势、压制拜占庭后,穆拉德二世在两线同时开火,分别向匈牙利、威尼斯、塞尔维亚和嘎勒莽王朝(Kard Dynasty, 1250―1487年,位于小亚细亚中南部的土耳其酋长国)宣战。
穆拉德二世战法高强,精于指挥,相继击败嘎勒莽王朝、攻陷拜占庭第二大城市帖撒罗尼迦、驱逐威尼斯殖民势力。在他穆拉德二世率领下,奥斯曼军横扫巴尔干,于1439年再次臣服塞尔维亚。
匈雅提――欧洲军事史上的奇葩】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
就在穆拉德二世向事业的巅峰顺利攀爬时,他凭生遇到的第二大劲敌横空出世,此公名叫雅诺斯•匈雅提s Hunyadi)――素有“白骑士”(White Knight)之称的匈牙利将领。
估计大家对匈雅提没啥了解,那也难怪,匈牙利一直在历史上扮演黄金配角。但是,我可以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匈雅提的能力绝不在贝利萨留等世界名将之下。
匈雅提时任特兰西瓦尼亚总督,乃是当时匈牙利最杰出、最成功、最有实力的将领。纵观整个欧洲军事史,匈雅提都无愧于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杰出战略家、战术家这一响亮称号,能和他齐肩者寥寥无几。
匈雅提年轻时是西吉斯蒙德的扈从,深得老西赏识。老西前往法兰克福谋求德国王位时,有他陪伴;胡斯战争中老西发动十字军时,有他参战;奥斯曼军包围塞门德里亚(Semendria,1437年)时,有他前去解围。由于战功卓著,匈雅提获赏大片领地,还成为王室的座上宾。
当时的匈牙利国王是阿尔伯特二世(Alber。他的正式身份是德国国王,匈牙利国王只是他的兼职,同时他还兼任波希米亚国王,名片上的头衔可真不少。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阿尔伯特二世是大名鼎鼎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他媳妇是老西的闺女。这就让德国、匈牙利、波希米亚的王室有了九曲十八弯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因此他出任三国领导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了。
阿尔伯特二世天生勇武,而且慧眼识人,他全权委托匈雅提防御匈牙利南部边境,这里经常遭到奥斯曼帝国骚扰,当地人也隔三差五就投降土耳其人一把。
1439年,阿尔伯特二世在与奥斯曼军作战时战死沙场。虽然他统治短暂,但在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阿尔伯特二世死后,留下遗腹子拉迪斯劳斯(LadislPost。很明显,这位嗷嗷待哺的幼主无法撑起屡遭侵略的匈牙利。
匈雅提极力主张匈牙利应由一位武士型国王领导,并把自己的重要一票投给年轻的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Wladysl。
可惜啊,一代名将匈雅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小瓦是个愣头青,除了勇武过人之外,不具备成熟政治家所必备的条件。用现代的话说,干乱世国王这一行当的小瓦不太懂业务常识。
匈雅提的远征】
匈雅提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天赋、超凡的指挥才能,还是个著名的军事改革家。
他致力于重组匈牙利军,着手将封建征兵制度转变为高效、专业、正式的常备军制度。后来,他儿子马提亚•克维纽斯rvinus)当上匈牙利国王(同时兼任波希米亚国王和奥地利公爵,克维纽斯是匈牙利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国王之一),以匈牙利黑军(Black Army of Hungary)的形式将这一思想推向顶峰。
业界普遍认为匈雅提是开发欧洲“后罗马时代”职业常备军的先驱。由于他改进了过时的军事思想,匈牙利军的战斗力极大提高,匈牙利故而成为反奥斯曼入侵的中坚力量。
匈雅提积极倡导东征,在他号召下,匈牙利、波兰、德国、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于1441年结成反奥斯曼联盟。
握成拳头的基督教势力果然不容小觑,奥斯曼军对贝尔格莱德(当时隶属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的进攻屡遭重挫。随着胜利而来的是匈雅提狂飙的人气,他不仅名冠整个基督教世界,也成为反抗土耳其人的灵魂人物。
1443年,在一系列胜利鼓舞下,匈雅提携小瓦发动了历史上一次著名远征(史称lp。
匈雅提率军所向披靡:穿越巴尔干,攻陷尼斯,击败三名帕夏(pasha,昔日土耳其高级官员的尊称),攻占索菲亚。与主力会合后,匈雅提一举击败穆拉德二世。
随后便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南斯拉夫中西部一地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这些地方的奥斯曼势力皆遭匈雅提重拳横扫。
只可惜年轻气盛的小瓦缺乏耐心,寒冷的冬天又逐渐逼近,匈雅提被迫打道回府。
在匈雅提反击下,穆拉德二世奋斗毕生的事业大有崩之一溃的趋势。郁闷的穆拉德二世不得不考虑这样的问题:再打下去恐怕……
瓦尔纳十字军东征】
奥斯曼使团来到匈牙利,提出丰厚的条件,希望换得十年和平。
与此同时,与嘎勒莽王朝达成和平后,身心疲惫的穆拉德二世退居二线,把宝座让给年仅十二岁的太子――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 1444―1446年在位,1451―1481年复位)。
另一方面,匈雅提一回国,就被一大群赞助商包围。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纷纷要求匈雅提再发动一次东征。就连教皇安日诺四世(Pope Eugene IV)都派来特使朱利安•?萨里利(Julesarini)。
赞助商们都抱着同一个信念:把土耳其人从欧洲的地面上赶出去是咱们的共同愿望,匈雅提完全有能力实现它。
匈雅提也不甘心就此罢兵,当奥斯曼使团伸出橄榄枝时,他正在积极筹备东征事宜。
可是听说土耳其人要和平,很多赞助商改变了主意,还有人拿出自己在匈牙利的大片领土贿赂匈雅提,希望他接受和平条款。教皇大人派来的?萨里利也是个主张“以和为贵”的家伙,他甚至提出一个相当“汉奸”的解决方案。
眼瞅着右倾思想就要压倒左倾主义,小瓦终于忍不住了,以东征带头总大哥的身份发誓决不放弃东征。
小瓦的立场让和平的所有希望化为泡影,也让十字军迈出东征的步伐。
这次东征的主力是小瓦名下的匈牙利和波兰。想当年,安德烈二世颁布黄金诏书,承诺匈牙利贵族不必参加对外战争。贵族们自然不会拿青春赌明天,故而以重骑兵为主的匈牙利军基本上是外国雇佣军和王室部队,不但兵力有限,装备还贼差。除三百波希米亚雇佣火枪手以外,匈牙利军几乎没有步兵。还算不错,匈雅提先知先觉地整出一百辆障碍战车随军携带。
匈雅提的策略是围魏救赵:教皇国、威尼斯、热那亚的舰队封锁达达尼尔海峡,掩护十字军前往瓦尔纳。陆海军在那里会合后,陆军乘战船经君士坦丁堡,推进至小亚细亚,迫使奥斯曼军放弃欧洲,转而保护根据地。
闻听匈牙利发动十字军,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John VIII,1425―1448年在位,曼努埃尔二世之子)答应提供支援。有人问了,拜占庭就是一副空壳,有钱没钱你乱赶集?约翰八世对自己几斤几两心知肚明,他开的是个空头支票,到最后拜占庭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由于这次东征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瓦尔纳,因此史称之为“瓦尔纳十字军东征”(Crf Varna)。
再度出山】
初登大宝的穆罕默德二世尚且年幼,不足以应付这场危机,便决定把宝座还给老爸。退休的穆拉德二世不想再回去当什么苏丹,一口回绝了儿子的恳求。穆罕默德二世机智过人,他写信给老爸道:“如果爹你当苏丹,军队就归你指挥;如果你不当苏丹,作为苏丹的儿子我就命令你回来指挥军队。”穆拉德二世一看,成,那就回去呗。于是乎,他再度出山,重登苏丹之位。
不过,这段记载看上去总有点戏说的味道。据说,真正让穆拉德二世重新登基的原因是,儿子和首席宰相阐达理•哈利勒(Chandarli Khalil)关系不睦。
商议对策】
匈雅提率领十字军不与沿途奥斯曼军纠缠,绕过敌占要塞后,以超快的速度向瓦尔纳挺进。
途径保加利亚时,维丁、尼科波尔的居民,就连前任沙皇伊凡•希什曼的儿子也率卫队赶来参军。在保加利亚人眼里,匈牙利军就是解放军。不久,瓦拉几亚亲王米尔恰二世(Mirce也率领四千骑兵前来会合。
至此,十字军总兵力达到两万,其中还包括波希米亚、条顿骑士、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立陶宛、鲁塞尼亚(Ruthenia,乌克兰西部一地区)的散兵游勇。
十字军抵达瓦尔纳后,等待舰队前来会合。就在这时,穆拉德二世率军前来迎战的消息传到营地。
夜晚,主营帐里灯火通明,带头大哥齐集一堂,商议对策。
?萨里利狠狠心把深埋在肘间的脑袋拔出来,脸红脖子粗地要求立刻撤退,更准确一点,是赶紧逃命。
?萨里利的逃跑主义思想受到深刻批判,大家批他不是因为逃跑是不对的,关键是往哪逃啊。
四至六万奥斯曼军已经堵住去路,十字军周围不是浩瀚的黑海、宽阔的瓦尔纳湖,就是树木茂密、陡峭异常、海拔356米的高原。这种尴尬境地正是促使?萨里利提出集体做逃兵的历史背景。
既然跑不了,那就得研究一下怎么打仗。
别看?萨里利贪生怕死,又是个搞宗法研究的,但这厮挺懂军事。他提议,根据胡斯战争的成功经验,运用障碍战车防御战术坚持到舰队抵达不成问题。
这个思路挺对路,很多带头大哥都赞同这一合理化建议。
可是有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带头大哥们不约而同地把诧异的目光送到那人脸上……
一二九 真惊了!八千破十万
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匈雅提。
“逃跑已然是不可能了,投降也别想。咱们还是勇敢地战斗,让军队获得荣誉吧。”
对于匈雅提的提议,小瓦举四肢赞成,并授权匈雅提全权指挥十字军。
瓦尔纳战役】
1444年11月10日清晨,“瓦尔纳战役”(Battle of Varna)隆重拉开序幕。
在瓦尔纳湖和高原之间长约公里的阵地上,匈雅提把十字军分成左中右三队,布成弧形。后方靠近黑海和瓦尔纳湖的地方布置障碍战车,由三百至六百波希米亚和鲁塞尼亚雇佣军保护,每辆战车配备七到十名士兵,还配有火炮。
奥斯曼军里的轻骑兵和*雇佣骑兵首先发动进攻,左翼十字军用火炮和火铳猛烈还击。看着敌人在强烈炮火下狼狈逃窜,左翼十字军冲出阵地,于后掩杀。
岂料撤退只是假象,就在左翼十字军冲得起劲、追得痛快的时候,两旁突然杀出大批骆驼骑兵,从侧后给左翼十字军一记老拳。
毫无队形的左翼十字军立时乱作一团,四散而逃。骆驼骑兵奔跑如飞,很多十字军士兵逃走不及,被追上活活砍死。窝囊废?萨里利也死于乱军之中,只有少部分人设法撤退到障碍战车之后。
与此同时,奥斯曼军里的西帕希骑兵(Sipahis)对右翼的保加利亚军发起连番进攻,眼看保加利亚军就要支撑不住。
匈雅提率军前往支援,临走前告诫小瓦坚守中央阵地,一定要等他回来,切不可主动出击。
匈雅提率两队骑兵向保加利亚军方向杀去,西帕希骑兵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便溃败而逃。西帕希骑兵这一顿跑啊,直逃出5公里开外。有些西帕希骑兵被匈雅提的勇猛所震撼,吓得逃到30公里以外,才敢做个深呼吸。
据爱德华•吉本记载,亲眼目睹西帕希骑兵溃败的穆拉德二世陷入绝望,他调转马头,想临阵逃走。千钧一发之时,一名禁卫军士兵抓住苏丹的马辔,恳请他不要轻易放弃。穆拉德二世这才缓过神来,自己险些铸成大错。穆拉德二世重赏了这名士兵,褒奖他敢于面对危局、勇于直谏的精神。
从穆拉德二世的表现来看,瓦尔纳战役很有希望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很不凑巧,小瓦是个绝世*愣头青,所有事都坏在他一个人身上。小瓦把匈雅提的忠言抛到九霄云外,率领五百波兰骑士冲向奥斯曼军中央,妄图生擒穆拉德二世。
禁卫军可不是摆设,小瓦冲进敌阵没舞把两下就被团团包围,死于非命。小瓦既是拼命三郎,又是短命二郎。虽然他很神勇,但死得挺不值。土耳其人把小瓦脖子上的半斤八两砍下来,插在杆子上炫耀武功。
小瓦一死,波兰骑士群龙无首,很快便被禁卫军击溃。
匈雅提返回中央阵地,得知主上阵亡的消息后,疯狂地杀向敌阵,争抢小瓦的无头尸。然而,匈雅提很快便意识到,他所能做的只有组织残部撤退。
被俘虏十字军不是被杀就是当了奴隶。有位老哥在监狱里一蹲就是十六年,后来有位吟游诗人诗兴大发,以此为元素创作了一首饱含辛酸但又脍炙人口的诗歌。
瓦尔纳战役以奥斯曼帝国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十字军损失一万一千人,奥斯曼军同样损失惨重,阵亡约两万(另有八千之说),致使奥斯曼帝国暂时无法挺进中欧。
小瓦的尸体最终也没能找到,今天的波兰和保加利亚都有小瓦的坟墓,但只是“衣冠冢”。瓦尔纳市里有个公园,园子里除了一座缅怀勇而无谋的小瓦的纪念碑外,还建有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当年用过的武器装备。
短暂的摄政】
小瓦惨死后,只知玩闹的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登上匈牙利王位。为避免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匈雅提被推举为摄政。
在教皇尼古拉斯五世(Pope Nicholas V)感召下,匈雅提再一次投入到轰轰烈烈反奥斯曼行动中。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已经抛弃了他。
1448年10月17日,在“第二次科索沃会战”(Second Battle of Kosovo)中,他与穆拉德二世再度两雄相遇。
在这场历时三天的战斗中,觊觎匈牙利王位的瓦拉几亚亲王临阵倒戈,前来增援的阿尔巴尼亚军遭遇拦截,致使匈雅提再次惜败沙场。不过对奥斯曼军来说,这又是一场皮洛克式胜利。
两年后,匈雅提遭政敌诋毁,被指欲意谋朝篡位。为缓和国内日益动荡的局势,匈雅提被迫放弃摄政之位,离开匈牙利。
后来,匈雅提返回祖国。遗腹子拉迪斯劳斯授予他伯爵头衔、大将军之职。此后,匈雅提一直战斗在反侵略的第一线,成功阻止了奥斯曼帝国向匈牙利的扩张。
斯坎德培――亚历山大大帝转世】
瓦尔纳战役后,反奥斯曼势力无法发动进一步行动,巴尔干局势尽在奥斯曼帝国掌握之中。
穆拉德二世回过头来照顾咄咄逼人的东方各势力,相继击败帖木儿帝国、嘎勒莽王朝。
1449年,穆拉德二世再度杀入欧洲,深入阿尔巴尼亚,由此引出穆拉德二世一生中的第三大劲敌――斯坎德培(Skanderbeg)。
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人称“阿尔巴尼亚之龙”(Drf Alb。他同匈雅提一样,都是反奥斯曼侵略的杰出代表。
斯坎德培的爸爸是阿尔巴尼亚早期反对“雷电”巴耶塞特一世入侵的领主之一。阿尔巴尼亚只是地球上的弹丸小国,培爸的反抗如螳臂当车,最后被迫臣服奥斯曼帝国。每年进贡不说,斯坎德培和三个兄弟也被迫来到苏丹王宫,过起寄人篱下的人质生活。
在此期间,斯坎德培皈依了*教,在亚德里亚堡的军事学校里学习。
后来,他加入奥斯曼军服役。在欧洲和小亚细亚,他带领奥斯曼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无不败在他的战斧之下。
斯坎德培由此成为奥斯曼帝国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斯坎德培”其实是他的头衔,意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表彰他战功卓著,军事才赋堪比亚历山大大帝。
穆拉德二世对斯坎德培欣赏有加,钦点他指挥五千骑兵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庞大领土。
然而,斯坎德培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表现完全相反,别看他给土耳其人使劲卖命,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阿尔巴尼亚人。他一直在寻机反抗,为让祖国免受异族蹂躏暗地努力着。
终于,他苦等的机会来了。就在匈雅提第一次远征,攻陷尼斯的时候(1443年),他率领奥斯曼军里的三百阿尔巴尼亚人转变阵营,这就是欧洲版的“蝗协军”起义。
他巧施妙计,伪造穆拉德二世写给克鲁亚总督的书信,声称苏丹任命他接管克鲁亚(Kruja)。总督不知是计,稀里糊涂地卷铺盖卷走人。计取克鲁亚后,斯坎德培放弃*教,回归本宗,发誓要为祖国和家人报仇雪恨。
他在克鲁亚升起双头鹰旗帜,这既是他的家徽,也是拜占庭的象征。今天,阿尔巴尼亚仍使用这面绘有双头鹰的国旗。
起义的第二年,在斯坎德培努力下,阿尔巴尼亚各地亲王齐集一堂,斯坎德培无可争议地成为领头羊。
阿尔巴尼亚人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反侵略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众人支持下,斯坎德培大修要塞,并根据人少地寡的国情,组织起一支流动性防御军队。他利用阿尔巴尼亚多山的特点,往往以少胜多,运用游击战让奥斯曼军屡吃败仗,损兵折将。
威尼斯觊觎阿尔巴尼亚国土,与奥斯曼帝国发动联合入侵。斯坎德培虽然腹背受敌,但他还是成功化解了危机,迫使威尼斯签订和约(1448年)。
随后,斯坎德培率军支援匈雅提发起的第二次科索沃会战。由于半路遭到拦截,斯坎德培未能按期抵达战场,致使匈雅提惜败科索沃。
1450年,十万奥斯曼精锐(包括六万骑兵)在穆拉德二世率领下兵围克鲁亚。
自奥斯曼军再度入侵以来(1449年),一系列失败让阿尔巴尼亚人的士气沉到海底。
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的信心呢?斯坎德培还是很有办法滴。他找来一群修道士,教其如此这般。
不久,神职人员看到天使掠过阿尔巴尼亚上空的好兆头在全国传扬开来,就连斯坎德培本人也拿着大喇叭冲天狂喊:“老子遇到著名的圣乔治啦,他交给老子一把火焰剑,授命老子‘消灭真正宗教的敌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