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39 孙琳(现代)
保加利亚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好在各级领导心挺齐,都跃跃欲试着要绝地反击,还把解放巴尔干作为保加利亚义不容辞的头等任务。
其次,随着奥斯曼帝国不断向欧洲西部推进,身在中欧的匈牙利逐渐触及到穆斯林的矛头,沦为两大宗教势力斗争的东部边镇。
奥斯曼帝国在匈牙利人心里显然变成第二个蒙古帝国,当年惨遭蒙古人屠杀的场景再次浮现在匈牙利人脑海里,只不过画面里挥舞屠刀的虐杀者变成土耳其人,这些都让他们彻夜难眠。
再者,远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威尼斯担心自己在巴尔干的领土遭到攻击,更害怕在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的影响力受到打击。
热那亚则对多瑙河心事重重,那里是西欧与黑海之间的重要商路,一旦被奥斯曼帝国垄断,热那亚就不得不放弃卡法等黑海沿岸的殖民地。另外,热那亚掌控着金角湾北部、君士坦丁堡的重要辅助工事――加拉塔,那里曾遭到奥斯曼军的日夜围攻。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促使欧洲基督徒找到共鸣的基础,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共同对付奥斯曼帝国将在不久后成为回荡在欧洲大地上最响亮的声音。
勃兄的努力】
1394年,教皇卜尼法斯九世(Pope Boniface出倡议,号召诸豪东征、干掉奥斯曼帝国。(现在所说的东征和12、13世纪的东征不是一码事,这个咱们前文有过交代)
和以前的东征差不多,尽管口号喊得响亮,真要想把那些习惯于自扫门前雪的人类联合起来,又谈何容易?
不过,历史先生给这场东征运动安排了一个良好的国际氛围,使得口号变成现实成为可能。
这里所谓良好的国际氛围其实是指英法百年战争正在停战期,这要感谢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的温和对法政策,这个咱们前文说过的。
理查二世不仅与法国和谐,还想进一步增进睦邻友好,提出把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闺女伊莎贝拉娶回家(当时这位小MM只有六岁)。
查理六世的精神病还没好,从疯疯癫癫变成间歇性发病,这倒没影响两位国王在加来的会晤。经过磋商,英法结成秦晋关系,查理六世立时变成比自己还大半岁的理查二世的老丈人,我笑一个先!
一时间,英法一团和气,大有长修百年之好的架势。英法迎来新的曙光,这就让法国贵族们有机会关注地球村里其他地方发生的事儿,最让他们感兴趣和紧张的自然就是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东部的不断扩张。
所有法国贵族里对东征最为热衷的莫过于实力派选手――勃艮第公爵,这次东征最终能成行绝对和勃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勃兄是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他已是法国最具实力的爵爷,但他还想把知名度扩展到全欧洲、全地球,甚至整个宇宙。他的座右铭是努力就有回报!
勃兄早在几年前(英法刚和谐时)就想联合威尼斯、匈牙利发动十字军,还想着把英格兰的王叔约翰,和奥尔良公爵路易(舞会纵火那位老兄)一块拉上。
约翰和路易都忙着在国内抓权,根本没理这茬,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教皇发出东征号召之后,本来挺沮丧的勃兄像是吃了回魂丹,立刻精神抖擞地着手东征事宜,从弗兰德搜刮到十二万银币以备东征之需。
口技表演】
真正把法国贵族的热血忽悠起来的不是勃兄的个人热情,也不是在罗马教会混饭吃的大忽悠,而是善于口技表演的匈牙利使团。
1395年8月,一支由一名主教、四名骑士组成的匈牙利使团造访法国,他们是在国王西吉斯蒙德(Sd,后来出任德国皇帝)差遣下执行这次忽悠使命的。
在巴黎的王宫里,使者们把四万土耳其人蹂躏基督徒那令人发指的场面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令听众席上骂声不止。
这段长书连播既夸大了土耳其人的数量,也把穆斯林说得无恶不作。当然,添油加醋地口技表演只是为了说动法国帮助匈牙利而已。
怒气冲顶的理查六世立即表示,作为基督教国王中的资深老大哥(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精神病还没完全好啊),自己有义务为上帝分忧、保护基督徒免受穆斯林*,有义务惩罚异教徒的头子巴耶塞特。
听众席上的法国贵族同样表现出对东征的热情,甚至宣称参加东征是“每个用勇敢者的责任”。
完成忽悠法国的伟大且光荣的使命,匈牙利使团又跑到德国,成功忽悠莱茵兰、巴伐利亚、萨克森,以及其他爵爷加入东征。
法国同样派出大忽悠,在波兰、波西米亚、纳瓦拉和西班牙一顿鼓吹,这些国家的贵族也被整得热血沸腾,纷纷以个人名义加盟东征。
在法国的大力支持下,东征运动在欧洲铺天盖地地开展起来,这种各大掌门联合对外的热闹场面在欧洲已经消失好多年了。
出动兵马最多的国家是“老大哥”法国,其次是罗德岛的医院骑士团,威尼斯则当起搬运工,负责派舰队运送十字军。
当然也有很多不听叨叨的,很多意大利城市国家忙于彼此仇杀,无心东征;为东征鼓掌喝彩最起劲儿的理查二世忙于对付逼宫派,只是空喊口号,并无实际动作。
游戏规则】
准备东征的热闹场面正是勃兄所望,他参加东征的目的是提高知名度,所以争夺十字军统帅权成为他的工作重点。
法国是十字军的主力,勃兄又是法国最具权势的爵爷,因此他轻而易举地就把统帅权踹到兜里。
勃兄并不想亲自出马,他怕东征期间会后院起火,因此统领十字军的重任就由他大儿子约翰•德•内维尔(Jvers)代劳。
勃兄知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科学原理,二十四岁的内维尔恐难胜任统帅这一职务,况且随军出征的法军总司令菲利普和法军元帅布西高特(Bt)也不过三十五岁,都是缺乏实战经验,却又血气方刚、目中无人的少壮派。
因此,勃兄给儿子安排了一大堆顾问,并指定了一名首席顾问――库西领主恩德朗七世(Enguerrand VII),法国最英勇、最富经验的指挥官。
不仅如此,勃兄还暗地塞给儿子一张长长的名单,上面记录的是可供参谋的法国领主的个人信息。勃兄告诫儿子,如果这些人中有对你示好的,你可以向他们问计,其他的就一边玩儿去,理也别理。
勃兄为夺权可谓煞费苦心,可是他亲自制定的这一套游戏规则让十字军管理层的结构含糊不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次东征从一开始就有点儿那个……
带头大哥们的简历】
下面把十字军管理层的主要带头大哥的情况列举如下:
十字军统帅:内维尔。
席顾问:恩德朗。他的身份挺特别,乃爱德华三世的女婿,因此头上也顶着英格兰贵族的头衔。此公英勇善战,经验丰富,*扎克雷起义有他,征战诺曼底有他(百年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弗兰德起义也有他。自1358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十一场战争,这次东征是第十二场。
法军总司令:菲利普。此人英勇善战,精力充沛,只是年轻气盛,缺少作战经验。
法军元帅:布西高特。此人十二岁随军出征,十六岁受封为骑士,以武艺超群著称法国,但和菲利普一样,都太年轻,经验不足。
另外还有一位要介绍一下,那就是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
实际上十字军的管理工作他没权掺合,不过他也是带头大哥的一份子。这次东征里,他算是头脑最清醒的一位啦,在本书收官之前他还会登台唱上一首谢幕序曲――胡斯战争。
在这次东征里,带头大哥们除了并肩作战以外,少壮派和老将们也经常吵架,把气氛渲染得格外热闹。西吉斯蒙德作为带头大哥里不太招人待见的那类品种,经常遭到其他品种的冷嘲热讽。
会议上的争吵】
1396年4月30日,十字军踏上征途,从第戎出发。
几乎与此同时,四十四艘威尼斯战船从罗德岛满载医院骑士团,经爱琴海杀进马尔马拉海,部分战船继续推进到黑海,上至多瑙河。
此时,巴耶塞特把主要精力放在君士坦丁堡方面,布防马尔马拉海的少数奥斯曼舰队没敢轻举妄动。因此,威尼斯战船在海上横冲直撞,未受任何抵抗就封锁了多瑙河下游。
陆上十字军穿越巴伐利亚,经多瑙河抵达布达(Buda),与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会合。
布达城内顿时热闹起来,可谓群星荟萃、老少咸至,那就开场大会制定作战计划吧。
会议上,带头大哥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异常热闹,气氛十分融洽。当然我们把这场讨论称之为扯淡也不为过,开会时间倒是不短,却并没制订出什么详细计划,唯一的成果就是确立了一个相当宏伟的目标:
夺回尼科波尔,把土耳其人赶出巴尔干,然后在拜占庭的帮助下穿越达达尼尔海峡,杀进土耳其和叙利亚,并解放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最后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地胜利返回欧洲。
在宏伟目标的刺激下,会议大厅里爆发出阵阵大笑。可是,扯淡很快就演变成一场激烈的争吵。
起因是,西吉斯蒙德提出让十字军在匈牙利休整,等待巴耶塞特主动进攻。有人问了,这怎么会引发争吵呢?
上文说过,西吉斯蒙德之所以派人到法国忽悠,是出于保护匈牙利的目的,因此他当然希望十字军常驻匈牙利。况且不久前,巴耶塞特曾扬言要举兵攻打匈牙利,这更成为心惊胆战的西吉斯蒙德极力要把十字军挽留在匈牙利的源动力。
没想到巴耶塞特干打雷不下雨,似乎只是恐吓匈牙利不要玩火,借机拖延时间,以备全力攻打君士坦丁堡,毕竟拜占庭“罗马帝国”的响亮名号对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开会期间,侦察兵回报说,直到达达尼尔海峡也不见半个土耳其人。
带头大哥们立马恼了,土耳其人还离着八丈远,西吉斯蒙德你就怕成这样,简直就是个懦夫!
带头大哥们准备离开匈牙利继续前进的念头让西吉斯蒙德颇为担心,他立刻发表演说,向各位听众朋友保证:巴耶塞特一定会来,大家只需在匈牙利以逸待劳,不必长途跋涉去找土耳其人拼命。
西吉斯蒙德自认为精彩的演说被带头大哥们解释成强词夺理,他的表现也被理解成懦夫行为。以内维尔为首的少壮派将领更是吵吵着要主动进攻,要找土耳其算总账。
西吉斯蒙德被骂个狗血喷头,既然有求于人,也不便发作,只好默许带头大哥们主动出击的计划,灰溜溜自己准备去了。
初战告捷】
准备停当后,十字军拔营起寨,浩浩荡荡开出布达城,沿多瑙河南下。
途中,十字军兵分两路,部分匈牙利军向北转进,前去与瓦拉几亚军会合。其余的匈牙利军作为后卫,保护十字军主力直扑尼科波尔。
杀进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领土后,十字军秉承前辈们的一贯风格,进行大肆洗劫,穆斯林惨遭虐杀,无组织无纪律的法国大兵人数更是达到新高峰。
前往尼科波尔的道路上,有两座重要的保加利亚城堡,一座是维丁,另一座是奥雷霍沃(Oryahovo)。
维丁是自称保加利亚沙皇的斯特拉希米尔根据地,他被迫投降奥斯曼帝国,这个上文提到过。
世界上真心想当亡国奴的人毕竟是少数,斯特拉希米尔就是多数人中的一个。他不愿给新主子卖命,也不愿得罪人多势众的十字军。因此,维丁开城投降,唯一的流血事件就是处决巴耶塞特安置在城里的土耳其将领。
兵不血刃就占领了维丁,这让十字军中的少壮派洋洋得意,错误地认为奥斯曼帝国并不可怕,土耳其人不敢和十字军打野战。另外,维丁投降也更让西吉斯蒙德的懦夫形象在少壮派心里根深蒂固。
下一个进攻目标轮到奥雷霍沃,它是距离维丁75英里的强大要塞,不仅城墙高大,护城河也宽广异常。
为了争抢战功,法军连夜急行军,赶在其他兄弟部队前于黎明时分杀至城外,守军甚至没来得及拆毁护城河上的大桥。
争夺大桥的战斗十分血腥,落水者不计其数,被血水包裹成一团的死尸堆满河面。守军没机会毁掉大桥,法军也没法向前推进,双方在大桥上混战在一起,喊杀声和兵器碰撞声响彻四野。
鏖战间,西吉斯蒙德率领的匈牙利军及时赶到,守军寡不敌众,逐渐向城里撤退。随后的厮杀更使奥雷霍沃变成人间地狱,直到太阳公公和月亮奶奶交接班的时候,十字军才设法冲到城墙下。
翌日早晨,知道胜利无望的城内居民向西吉斯蒙德乞降,请求人身和财产安全。
西吉斯蒙德答应居民的请求,与之达成协议。可内维尔却在开城后纵兵血洗奥雷霍沃。整个城市被烧成残垣断壁,包括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在内的一千居民变成法军的人质。
法军令人发指的暴行让匈牙利士兵愤怒不已,匈牙利人不是怜悯城里居民,他们认为法军破坏协议的不义做法极大侮辱了他们的国王。法军对匈牙利军也是一肚子火,内维尔认为西吉斯蒙德是在抢占他们的胜利果实。
双方就这样争吵不休,最终不欢而散……
一二? 喧嚣!吵闹的尼科波尔…
血洗奥雷霍沃后,十字军直扑尼科波尔,沿途又洗劫多处镇甸,胜利的喜悦不时洋溢在怀揣“战利品”的士兵脸上。
9月12日,修筑在石灰岩峭壁上的尼科波尔城堡映入士兵的眼帘,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
城堡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是控制下多瑙河、联络欧洲内陆的枢纽。城堡由两座城区组成,大城区修筑于悬崖峭壁之上,小城区位于悬崖下方,通过一条幽长的小路连接多瑙河。
尼科波尔守将是经验丰富的多安•贝(Doğan Bey),在他精心准备下,尼科波尔不仅防御体系完善,补给也非常充足。更重要的是,多安信心十足,他坚信苏丹一定会前来增援。
相比之下,声势浩大的十字军准备很不充分,连攻城武器都没带。攻陷维丁和奥雷霍沃是他们捡到漏子,维丁是主动投降,奥雷霍沃则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在尼科波尔面前,十字军就没那么便宜好沾了。
老将们瞅着尼科波尔直发愁,布西高特却是个乐天派,确切地说,他的言行表明他幼稚园还没毕业。当被问及如何攻城时,布西高特淡然一笑,说道:“造云梯不是很容易吗?在英勇善战的人手里,云梯比投石机更经济实用。”
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变成十字军的催命符,在陡峭的悬崖和强大的防御工事面前,尽管喊着劳动号子攀爬云梯的十字军表现得相当勇敢,死得却也异常坚决,士兵不是从城墙上做自由落体摔死,就是被强弓硬弩射死,城下尸首堆积如山。
大家伙这才意识到尼科波尔并非云梯所能轻取的。事到如今,只有把围攻变成围而不攻。十字军遂将城堡团团包围,威尼斯舰队封锁多瑙河,意图困死守军。
多安没敢轻举妄动,任凭十字军四面围困,他也不主动出击,静静等待援军的到来。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两个星期弹指一挥间,百无聊赖的十字军为活跃气氛、振奋士气,在军营里搞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宴会隔三差五来上一场,各种娱乐活动时常举行,就连*出入营地也不用检查身份证。戒备之心在酒气熏天、热闹如集市的营地早已荡然无存,甚至站岗的哨兵都跑到战友那里蹭酒喝。这哪还像是打仗,分明是在提前庆祝即将到来的胜利。
出现这种“盛况”并非带头大哥们不懂用兵之道,只是他们过于自信、过于轻敌。他们“清醒”地知道巴耶塞特被纠缠在君士坦丁堡城下,不会这么快前来增援,攻陷尼科波尔不是问题。
城外的喧嚣】
所有人里,神智最清醒的就是另外扎营的西吉斯蒙德,这倒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就在带头大哥们泡吧把妹的时候,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西吉斯蒙德的心头,为以防不测,他派出流星探马,四处打探消息。
探马送回的情报让西吉斯蒙德大吃一惊:果不出寡人所料,巴耶塞特拉着人马日夜兼程而来!
同样的消息传到十字军营地里,布西高特却并不相信,他传令军中传播任何关于奥斯曼援军的消息,违令者斩,他认为这种“谣言”会影响部队士气。
带头大哥并不都是布西高特那样的,对侦察情报深信不疑的也有几个人,首席顾问恩德朗就是其中之一。
恩德朗负责布防尼科波尔南面,麾下有五百骑士和五百弓骑兵。当得知一大队奥斯曼部队正在穿越附近的隘口时,恩德朗当机立断,拨出两百骑兵把奥斯曼部队进入伏击圈。
看着恩德朗带来的一大堆土耳其人的脑袋瓜子,带头大哥们异常震惊,原来奥斯曼援军真的正在逼近中。
不过,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恩德朗的英勇行为让菲利普妒火中烧,他硬说恩德朗行事鲁莽,是在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而恩德朗轻易搞定土耳其人,这也让十字军的自信达到变态的地步!
既然敌人来了,那就开个作战会议呗。
西吉斯蒙德提议瓦拉几亚步兵在队伍最前面迎战奥斯曼援军。瓦拉几亚步兵其实是一帮农民组成的城镇民兵,他们装备差,不懂战术,招募他们的目的只是用来四处打劫。
西吉斯蒙德并非和瓦拉几亚人有仇,在他看来,奥斯曼援军先头部队不值得伟大的骑士冒险,瓦拉几亚步兵足可以将之打退。
西吉斯蒙德还建议,奥斯曼援军先头部队败退后,法军迅速跟进,匈牙利及其他兄弟部队随后配合进攻,从侧翼扫荡奥斯曼骑兵。
菲利普一听西吉斯蒙德的建议立马火冒三丈,他认为这是在贬低骑士的身价,伟大的骑士跟在一帮农民后面,简直下贱到极点!
菲利普站起来大吼说自己作为法军总司令,应该阵列在最前面,谁若胆敢排在他前面,谁就是在侮辱他的人格。
布西高特对菲利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也站起来振臂高呼,极力支持菲利普打头阵。
看着这帮小丑的表演,西吉斯蒙德气得面红耳赤,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不过,西吉斯蒙德还是以大局为重,没多久就把探马送来的新消息传给带头大哥:巴耶塞特将在六个小时内抵达战场!
还在不停喝酒,喝到酒精超标的十字军有些意识混乱,整个营地乱了营。有的不禁害怕起来,猫在军帐里不敢露头;有的仓促准备迎战;还有的质疑情报的真实性,西吉斯蒙德的懦夫形象还清晰地印在他们早已稀里糊涂的脑袋里,他们认为这是胆小如鼠的西吉斯蒙德胡思乱想的“成果”。
1396年9月25日破晓时分,西吉斯蒙德派麾下元帅到十字军营地,郑重警告带头大哥:探马已经发现奥斯曼援军的先头部队,我家国王让十字军拖后两小时再进攻,以便探马能查清楚敌人的具体数目和部署。
匈牙利元帅亲自来了,看来消息确凿无疑。内维尔赶紧召开会议,恩德朗等老将建议听从西吉斯蒙德的,这对十字军有好处。
作为少壮派的典型代表,血气方刚的菲利普继续表演狮子吼,他说西吉斯蒙德拖延时间是不想让他获得荣誉,并叫嚣着进攻!进攻!再进攻!吼声快让帐篷揭了盖。
恩德朗苦口婆心劝告菲利普耐心等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也跟他摆明了。菲利普就是不听那一套,仍然狮吼不断。
这场争论又演变成少壮派和老将之间的集体群吵。少壮派认为老家伙们不是谨慎,而是胆小。最后,无理又声高的少壮派占了上风。
内维尔在任命菲利普为先锋官的同时,下达了一道令人发指的命令。由于缺少看守,内维尔屠杀了奥雷霍沃的战俘,这一惨无人道的做法即使在欧洲史官看来也是“野味”十足。
兵力对比】
在介绍尼科波尔战役(Battle ofpolis)之前,俺先把双方兵力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汇报。
据记载,十字军总兵力约为四万九千人。
法军约有骑士和扈从两千人,弓箭手和步兵六千人,他们都是最有经验的老兵和雇佣军,外加勃艮第公国的军队,法国参战人数约有一万。
匈牙利出动六千至八千人,瓦拉几亚军一万左右,德军六千人马,另有荷兰、波西米亚、西班牙、意大利、波兰、保加利亚、苏格兰、瑞士的联合军队约一万五千人,还有医院骑士团的支持。
奥斯曼援军总兵力估计在两万五千人左右,基本上是十字军的一半。
巴耶塞特征调塞尔维亚贵族参战,拉扎尔之子拉扎耶维奇不得已带着人马正在赶往战场的路上。
弗克拒绝参加这次军事行动,他仍和匈牙利保持密切来往,始终把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作为奋斗目标。
尼科波尔战役】
菲利普如愿以偿地得到先锋官的职务,带着法国骑士阵列在前,内维尔和恩德朗率领主力压住阵脚。
奥斯曼援军布阵在不远处的山顶上,一眼望去只能看到先头部队,后续队伍被山体挡住,根本看不见。
菲利普牛气十足,率领法国骑士和辅助弓骑兵呼啸着奔山顶冲去,马蹄踏得地面乱跳霹雳舞,喊杀声好似巨涛翻滚。
法国骑士一轮猛攻,奥斯曼援军先头部队的第一道防线就溃不成型,士兵四散逃窜。这些土耳其人都是抓壮丁抓来的,缺乏基本的军事训练,一触即溃在情理之中。
菲利普看着土耳其人的德行不禁哈哈大笑,率军杀向第二道防线。这些训练有素的奥斯曼步兵并没还击,而是呼啦啦向后撤退。
菲利普看到敌人萎缩不战,冲得更加起劲儿。突然间,法国骑士喊着“妈呀”、“爹呀”一个个滚鞍落马,在地上练起驴打滚。再看战马,一个个前腿弯曲,痛苦地蹲卧在地上,鲜血从腹部喷涌而出,染红了地面。
原来奥斯曼军早已在防线后面埋下一排排削尖的木桩,它们给横冲直闯的战马做了开膛手术。
菲利普不呼不妙,急忙下令停止进攻,重新组织队伍。菲利普举目观瞧,只见奥斯曼步兵还在向山顶撤退,连头也不回。按理说,既然法国骑士中计,奥斯曼步兵应该趁机杀回才是。
菲利普一想,又不禁哈哈大笑,噢,尔等只在逃跑啊!
菲利普随即下令乘胜追击,于后掩杀。为躲避木桩,一半法国骑士放弃骑马,徒步冲锋。
当法国骑士拖着笨重的盔甲,满头大汗地爬到山顶时,眼前的场景吓得他们腿肚子超前。
只见当头一杆星月旗随风飘扬,一队奥斯曼骑兵正杀气腾腾地严阵以待,为首将领不是巴耶塞特,又是何人?
这彪人马是巴耶塞特的预备队,由于山体遮挡,法国骑士在冲锋是压根没发现他们。
说时迟,那时快,奥斯曼骑兵敲打着筝型盾牌,大喊着“伟大的真主”,向法国骑士发动致命冲锋。法国骑士的反应相当灵敏,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奥斯曼骑兵随之两翼包抄,将十字军主力团团包围。西吉斯蒙德、恩德朗等人各率部队左突右杀,意图撕开包围圈。
一时间,战场上尘土飞扬,离开身体的胳膊大腿满天乱飞。
战斗进入白热化时,拉扎耶维奇率领塞尔维亚骑士抵达战场,成为压死十字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内维尔、恩德朗、布西高特等人当了俘虏,十字军群龙无首,各自逃命去也,由此全线溃败。
在这场绞肉机式的血腥战役中,双方皆损失惨重,奥斯曼军遭到重创,十字军几乎全军覆没。
西吉斯蒙德和医院骑士团大团长侥幸杀出重围,灰头土脸地坐着渔船躲到多瑙河上威尼斯战船里。战后,西吉斯蒙德无奈地对大团长说:“这场惨败皆因法国人的骄傲和自负所致,如果他们听从寡人建议,我们足可以对抗敌人。”
一名叫赫尔曼的普通士兵率领匈牙利残部逃出生天,完成了本应由西吉斯蒙德完成的任务,领导在惭愧之余授予赫尔曼伯爵头衔。
战役第二天,巴耶塞特巡视战场,四处寻找西吉斯蒙德的尸体,出乎他意料的是,死尸里竟然有不少遭到屠杀的奥雷霍沃俘虏。
暴跳如雷的巴耶塞特把战俘集中起来,那些能换赎金的像内维尔、恩格朗之流留下不杀,年龄小于二十岁可以充当奴隶的也留下不杀,其余的几千人统统送去见了阎王。
半年以后,恩格朗因伤重不治身亡,菲利普也在几个月后紧随而去。
败军之将内维尔、布西高特等人在赎身后返回法国,没想到竟然引来吟游诗人为他们歌功颂德。法国人举行盛大的**,护送他们返回巴黎,他们俨然变成法国的英雄。
战后阴云】
尼科波尔战役后,欧洲基督徒联合对敌的兴致降到低谷。直到15世纪40年代以前,西欧没再发动阻止奥斯曼帝国进军巴尔干的东征。
通过这场惨胜,奥斯曼帝国巩固了对巴尔干的控制,同时维持着压制君士坦丁堡的力量,奥斯曼帝国由此成为威胁中欧最恐怖的力量。
十字军灰飞烟灭,保加利亚也没了救星。因此,尼科波尔战役也标志着保加利亚第二帝国走到尽头。
塞尔维亚的弗克仍坚持抗战,维持着与匈牙利的联系,最后招来奥斯曼帝国的大举进攻,兵败的弗克在土耳其人的监狱里度过余生。弗克的大部分领地落入“汉奸”拉扎耶维奇之手,另一小部分归了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弗克之子。
命运悲惨的巴耶塞特】
尼科波尔获胜后的巴耶塞特却变成命运悲惨的历史人物,这也许是真主对他谋害哥哥的惩罚。
搞定来自西方的十字军,东面的威胁却接踵而来。一些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酋长国转而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联合,成为巴耶塞特的心腹大患。
1402年7月20日,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两大*教大帝国在安卡拉附近爆发“安卡拉战役”(Battle of Ankara),倒霉的巴耶塞特当了帖木儿的俘虏。
至于巴耶塞特在帖木儿的皇宫里受到什么待遇,历史上有诸多说法。
有的说,喜欢恶搞的帖木儿把巴耶塞特当成动物关进金制的笼子里;还有的说,帖木儿拿巴耶塞特当板凳坐。
帖木儿帝国的史官却没这么写,他们把皇上写得相当仁慈,说帖木儿对巴耶塞特礼遇有佳,帖木儿为巴耶塞特的死深切哀悼,貌似还掉了几滴眼泪。
巴耶塞特是怎么死的呢?说法同样千奇又百怪。有的说他不堪受辱,以头撞笼而死;还有的说,他吞服了藏在戒指里的毒药。
不管怎么说,像大多数历史事件一样,个中真相早已被虚假的表象所掩盖,无从考证。毋庸置疑的是,素以雷电著称的巴耶塞特像雷电那样在历史的天空中忽闪几下就再也不见了。
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命运多舛,巴耶塞特的几个儿子在安卡拉战役中丢下老爸各自逃回家去,由此展开一场血腥无比的皇位争夺战,致使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所谓的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时期erregnum,1402―1413年)由此上演。
一二一 一蹶不振!条顿骑士团…
金雀花王朝的末日】
东征以失败告终,历史先生又给人类安排了新节目,为东征提供大环境的英法关系即将风云再起。
这一节目的序曲就是14世纪的世纪末大戏――英格兰王朝更替。
说到金雀花王朝的灭亡,还得从末代国王理查二世讲起。
英法和谐后,理查二世为报复当年逼宫之仇,找机会斩杀以白金汉为首的几名高官。逼宫派的其他成员也遭惩处,没收的财宝堆满了王室的金库。
与此同时,理查二世为建立嫡系部队,从各州郡招募骑士和扈从,利用没收的土地大肆封赏,还把两个国戚从伯爵升为公爵,其他几名效忠王室的伯爵也得到封赏。
但王叔约翰及其子亨利仍是威胁理查二世统治的潜在敌人。约翰死后,理查二世趁机没收约翰留下的兰开斯特公爵的头衔,将亨利流放。
高级管理层的人事变动让英格兰政局极不稳定,从而引发理查二世统治时期的政治危机,这也是史学家把理查二世的统治称为*的原因所在。
亨利逃到巴黎寻求政治避难,法国政府对挑战理查二世的地位并不感兴趣,因此亨利只能寄人篱下,要想咸鱼翻身恐怕得等下辈子了。
理查二世以为风平浪静、万事大吉,便掉以轻心地征讨爱尔兰去了。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奥尔良公爵路易如愿以偿地掌握法国政权,此贼野心勃勃,他不满足于控制法国,更把目光投向英格兰,亨利自然成为他入侵英格兰的一张王牌。
在路易支持下,亨利以收回祖业为名,在一小撮粉丝簇拥下登陆约克郡。理查二世大肆封赏近臣的做法早已招致国内贵族不满,因此贵族们纷纷聚集在亨利周围,局势立马一边倒。
当理查二世得胜返回英格兰时,局势已经乾坤颠倒,他只得卑躬屈膝向亨利投降,祷告只求苟活,别无他图。
最后,国会做出裁定:理查二世“禅位”给亨利。
1399年10月13日,亨利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是为亨利四世(Henry IV,1399―1413年在位)。
叱咤风云的金雀花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虽然亨利四世是爱德华三世的亲孙子,但为与金雀花王朝相区别,他开创的新王朝便被称作“兰开斯特王朝”(Lancaster dynasty,1399―1471年)。
兰开斯特王朝的建立为百年战争重开战火埋下祸根,十几年后,两家将重新开战。
退位三个月后,理查二世在监狱里离奇驾崩,时年三十三岁。
理查二世的死对亨利四世是个绝好的消息,有人猜测搞死理查二世正是亨利四世的旨意(据传是被活活饿死的)。
亨利四世是个喜欢变废为宝的人,他把理查二世的尸首停放在圣保罗大教堂里,让理查二世的粉丝前去参观。亨利四世以此告诉那些冥顽不灵者,尔等的主子确确实实已经死了,尔等还是跟着寡人混吧,保准有肉吃。
叛乱迭起】
在世人眼里,开国君主必定是那种大有作为的伟人,即使称不上伟人,也绝不是萎人。
可是亨利四世却没啥政绩,如果说他统治时期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国内叛乱蜂起。
另外,亨利四世对异教徒有种说不出的憎恨。
他曾热情款待过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甚至为其举行盛大的马上长矛比武表演,以尽地主之仪。曼努埃尔二世成为第一个访问英格兰的拜占庭皇帝,临送行的时候,亨利四世资助拜占庭不少银子,让他们对付奥斯曼帝国。
亨利四世年轻的时候还亲自率军帮助条顿骑士团围攻过立陶宛大公国(当时还没加盟基督教),还把抓获的立陶宛亲王们带回英格兰。第二次远征立陶宛时,亨利四世带兵不多,却在经济上给予条顿骑士团莫大支持。
坦能堡战役】
说到条顿骑士团和立陶宛大公国的恶劣关系,真可谓由来已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