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37 孙琳(现代)
第二天,泰勒带着谈判代表前往史密斯菲尔德。泰勒是个鲁智深,他脾气急,性子粗,他迫不及待地催动坐骑,把其他代表远远甩在后面,跑得比神行太保戴宗还快。
泰勒到达谈判地点好一阵子,其他代表才到。
代表们一看形势有些不对劲儿,老大怎么被一群士兵围着,难道我们中了朝廷的诡计?就在他们欲拔剑救老大的时候,士兵人群里突然冒出一嗓子“除寡人之外,你不能再效忠他人。”
只见喊号子的那位年纪不大,顶多是个初中生,他身穿龙袍,头戴王冠,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此位不是别人,正是咱们的主人公理查二世。
说话间,理查二世在卫兵保护下,走到代表跟前。
理查二世面带笑容地告诉代表说,可喜可贺啊,泰勒已经接受招安、归顺朝廷,寡人刚册封他为骑士,那声狮子吼尔等肯定听见了,那是加封骑士时必须念的台词,至于尔等的条件,寡人完全同意,全都没问题,泰勒让尔等先到圣约翰等着,他随后便到。
理查二世说的在情在理,代表们打消疑虑,调转马头直奔圣约翰而去。
看着代表们远去的背影,理查二世长松一口气,伸手擦了擦额头上没敢掉下来的冷汗珠子。理查二世害怕不是没有道理,其实泰勒已经死了!不过这都得怨他那鲁智深的脾气。
事故是这么发生的:
鲁智深泰勒狂奔到谈判地点,他翻鞍下马,扯开嗓子吆吆喝喝地大喊:老子口渴,给老子水喝。
卫兵一听,你小子也太不懂规矩了,竟敢在国王的御帐跟前大声喧哗,惊了圣驾如何是好?
卫兵急忙过来和他理论,“鲁智深”哪听这套,三句话没说完就掏出刀子,要和卫兵练练。
哎呀!莫非小子你要行刺不成?说时迟,那时快,伦敦市长威廉抽出佩剑,甩手扔了过去。泰勒躲闪不及,被一剑击中脖子。电光火石间,骑士拉尔夫(Ralph)也甩出佩剑,不偏不歪正中泰勒小腹。
一系列动作都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间完成,泰勒痛苦地左手捂肚,右手做出电影里的经典动作――无力地指着前方,死前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就一命呜呼,为自己的鲁莽丢掉性命。
就在代表们傻等泰勒的时候,政府仓促间组织起七千城镇民兵,一举*了起义。(此事故另有一版本称,两家谈判闹崩,泰勒被杀,理查二世凭借机智忽悠走其他代表,朝廷随即调动人马*了起义)
起义首领不是逃之夭夭,就是被俘被斩。随着起义失败,朝廷的让步也一笔勾销。
历史上称这场起义为“泰勒起义”(Tyler\'s Rebellion)或“农民起义”(PRevolt)。咱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其实起义者里不仅有农奴、底层阶级,就连贵族也加入其中,当起义者抵达伦敦时,正是贵族威廉•同恩(Wille)为他们打开的城门。
虽说起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它却向英格兰政府明确地传达了一个讯号:农民兄弟是不好惹的,农民兄弟很生气,后果也会很严重!
泰勒起义不仅深深影响着英国历史,标志着农奴制从这一刻开始逐渐退出英国的历史舞台,也是中世纪最著名的起义之一,它唤醒了英国上层社会对封建制度进行改革的意识。
虽然起义的主要事件发生在伦敦,但起义狂潮席卷整个英格兰,故而泰勒起义又被称为“大起义”(Great Rising)。
起义过后,“人头税”这个词在英格兰再没使用过,但这只是换汤不换药,政府仍以其他名目收取人头税,此项税收一直到17世纪才被取缔。
一一五 葡萄牙危机!反侵略战争
联姻引发的危机】
泰勒起义刚刚结束,历史上的另一场政治联姻引发了葡萄牙内战,英法的眼球也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
1383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就要被死神拉去,奄奄一息ing。
斐迪南一世膝下仅有一女――比阿特丽斯(Beatrice of Portugal)。
很明显,葡萄牙的命运和小比的婚姻捆绑在一起,“小比到底会嫁给谁”成为葡萄牙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谁能把小比娶回家,谁就是新国王,跟着这位新领导混饭吃的就能鸡犬升天。
当时,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亚正在掐架。为了使国家摆脱战火,王后等人用小比的幸福做赌注,把她嫁给卡斯蒂利亚国王胡安一世,并答应葡萄牙王位由俩人的孩子继承。
王后等人的想法原是不错,希望这纸协议能结束战争,可依据以往的经验和前文介绍的诸多史实,大家不难发现,不等孩子出生,葡萄牙就将掌握在东床快婿胡安一世手里,葡萄牙也必将成为卡斯蒂利亚的附庸。
因此,在具有发展性眼光的葡萄牙贵族看来,王后等人都是“汉奸”。
不但贵族们极力反对此协议,就连首都里斯本那些有实力的商人也跳出来大骂王后等人无耻。商人和贵族骂大街的出发点不同,他们骂是因为在这纸协议里,完全没有照顾到商人的利益,他们怎么不怒?
王后等人是吃了秤砣,不管贵族和商人怎么闹腾,他们就是不改初衷。无奈之下,部分葡萄牙贵族投靠到斐迪南一世的同父异母兄弟、阿维什骑士团大团长约翰门下。
10月,斐迪南一世实在受不了争吵声,一赌气蹬腿归天。按照协议,升级为太后的王后以女儿和女婿的名义摄政。
太后掌权伊始就“奋不顾身”地排挤政府里的商人代表,致使太后一党和商人的关系恶化到极点。早就觊觎王位的约翰在中产阶级和世袭贵族群体里很有人缘,他借此时机发动政变。
约翰一伙先是暗杀太后的情夫,支持约翰为“王国的守护者和教区长”的呼声又回荡在葡萄牙的每个角落。约翰摇身一变,成为反对太后一党的领军人物。
至此,葡萄牙“1383―1385年危机”在伊比利亚半岛鸣锣开场!
约翰手下有名天才统帅――奴诺•阿尔瓦雷斯•佩雷拉lvares Pereira),他的能力绝不在贝利撒留之下。
奴诺出身于葡萄牙贵族家庭,爸爸和爷爷都是天主教的高级神职人员。
他十三岁就参军入伍,很快便崭露头角,在早期阻止卡斯蒂利亚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在奴诺辅佐下,形势简直就是一边倒,包括首都里斯本在内的五座大城市相继落入约翰手中。身在卡斯蒂利亚的胡安一世算是急了,赶紧调兵遣将,赶到葡萄牙收拾残局。
这下整个事件的性质变了味,从葡萄牙内战演化成卡斯蒂利亚侵略葡萄牙。
卡斯蒂利亚入侵】
胡安一世赶到葡萄牙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丈母娘撵下台,这老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下课只会坏事。
不过,胡安一世不比他岳母强多少,揽过大权的他也没能力挽狂澜。
1384年4月6日,奴诺在“阿托雷洛斯战役”(battle of Atoleiros)中以一千八百步兵轻取六千卡斯蒂利亚骑兵,竟然无一人受伤,这不仅在他本人的军事生涯中写下辉煌一笔,也再此证明了步兵方阵完全可以克制骑兵的攻击。
胡安一世没辙,转而重兵包围里斯本,并以辅助舰队封锁塔霍河s)河口。
里斯本顿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约翰只有保住里斯本,保住城里的金银财宝,才有资本把祖国从卡斯蒂利亚手里解放出来。
胡安一世更需要里斯本,这里面不仅有经济原因,还有政治原因――他没有正式加冕为葡萄牙国王,只有在首都搞这套法事,他才能堂而皇之地统治葡萄牙,就算闹到教皇那里也好有个说道。
在争夺里斯本的问题上,双方都紧咬牙关,毫不松口。呐喊着“我很看好你呦”的约翰委托奴诺全权指挥军队,你就大胆地放手干吧!
和胡安一世相比,约翰的军队少得可怜。奴诺知道强行解围危险系数太大,于是他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相继攻占卡斯蒂利亚军控制的多处城市,让胡安一世陷入尴尬的境地。
与此同时,约翰全神贯注于外交攻势。随着天主教大分裂,卡斯蒂利亚和法国因支持阿维尼翁教廷而结成联盟,因此约翰寻求英格兰支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384年正是百年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处在巅峰的一年,约翰此时派使者造访英格兰算是赶上“黄道吉日”了。
此时的里斯本粮仓见底,卡斯蒂利亚军攻入城内大肆屠杀的恶梦让市民久久不敢入睡。
7月18日,葡萄牙舰队舍命给里斯本运去救命的物资,这次大营救的代价极其惨重,葡萄牙舰队全军覆没,指挥官也在水战中英勇牺牲。
尽管塔霍河南岸的城市投降卡斯蒂利亚,但得到物资补给的里斯本终于顽强地坚持住了。城外的卡斯蒂利亚军日子同样不好过,食物短缺、奴诺的袭扰和瘟疫成为他们的终结者。
这场攻坚战最终演变成一场定力考验,谁能坚持到底,谁就能笑到最后。结果,胡安一世先挺不住了,围城四五个月后功亏一篑,率军撤回卡斯蒂利亚。
几个星期后,卡斯蒂利亚舰队退出塔霍河,里斯本终于转危为安。
安鲁杰巴罗达战役】
1385年初,葡萄牙的主要城市全部被奴诺收复。英军也在复活节这天登陆葡萄牙,虽然英军只有六百长弓手,但他们都是对法作战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
葡萄牙的解放战争由此一改颓势,约翰借机召开全国会议,他毫无争议地当上葡萄牙王国的第十任领导,是为约翰一世。
在约翰一世提名下,时年二十五岁的奴诺出任军队总司令,负责弹压葡萄牙北部依附于卡斯蒂利亚的势力。
返回卡斯蒂利亚的胡安一世不甘心和郁闷做伴,他再次派军征讨葡萄牙,结果惨败而回。胡安一世勃然大怒,亲提大军*葡萄牙。
卡斯蒂利亚军总兵力约为三万骑兵,其中包括前来支援的法国骑兵。葡萄牙军只有六千人,仅是敌人的五分之一。
卡斯蒂利亚军来势汹汹,矛头直指里斯本。约翰一世和奴诺紧锣密鼓地商议一顿,最后决定在敌军接近里斯本之前进行还击。
选择有利战场对于弱小的葡萄牙军来说至关重要,精于指挥的奴诺仔细审视一番,把战场选在安鲁杰巴罗达(Aljubarrota)附近,一座小溪环绕下的平顶小山。
1385年8月14日上午10点,葡萄牙军在山北严阵以待,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入侵者即将出现的大路。像14世纪的其他防御战一样,葡萄牙军的部署也是骑兵下马,与步兵布阵中央,两翼布防弓箭手。
中午时分,卡斯蒂利亚先锋部队出现在北方,当头一面大旗,旗下策马者正是全副武装的胡安一世。
看到葡萄牙军的防御阵势,以及周围的地形,胡安一世做了一个最明智的决定:不与敌人硬拼。慢慢的,后续部队陆续抵达,三万卡斯蒂利亚军齐集山下。
安鲁杰巴罗达一带顿时杀气冲天,黑白无常已经做好准备,等着缉拿亡魂。
胡安一世派出的侦察兵发现山南不像山北那么陡峭,比较适合骑兵作战。胡安一世随下令全军转向山南。
卡斯蒂利亚军的行动全被居高临下的约翰一世看在眼里,他立刻命令葡萄牙军后队变前队,调防山南。
看到人潮涌动的卡斯蒂利亚军,葡萄牙士兵不免精神紧张,有的直喘粗气,有的不停地咽着唾沫。为了缓和士兵的紧张情绪、增强防御,奴诺下令在阵前挖掘壕沟,散布铁蒺藜,这是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按照“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数学原理,围山绕了半圈的卡斯蒂利亚军直到下午六点才抵达山南。当他们布完阵势的时候,葡萄牙军的壕沟防御体系已经完工。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卡斯蒂利亚军在8月份毒辣的太阳暴晒下跑了整整一天,士兵连口气都没喘,早已筋疲力尽。这仗打起来,到底鹿死谁手可就难说了。
卡斯蒂利亚军里的法国骑兵率先发动进攻,这不赶着去投胎吗?法国骑兵向往常一样勇往直前,意图一举突破葡萄牙军的防线。回应法国骑兵的“声音”也像往常一样,葡萄牙军两翼的弓箭手乱箭齐发。法国骑兵未等接近敌阵,已经乱不成型。
壕沟防御系统和弓箭暴射让法国骑兵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其情其景俨然就是克雷西和普瓦提埃的再现。一些幸福地冲到葡萄牙军阵线的骑兵没能继续幸福下去,他们被步兵掀翻在地,当了俘虏。
安鲁杰巴罗达战役
卡斯蒂利亚军随之投入战斗,山周围的两条溪流成为阻挡卡斯蒂利亚军全面进攻的最大障碍。胡安一世只得把大队人马分成数路,在溪流的夹缝里穿插而行。
与卡斯蒂利亚军糟糕的开局相比,葡萄牙军积极调动,重新布防。为防止被俘敌兵闹事,约翰一世下令屠杀了所有俘虏。
卡斯蒂利亚骑兵顶着箭雨,被迫下马,把长达4米的笨重长矛一折两半,加入步兵混战。
战斗随之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皆损失惨重。防守葡萄牙军左翼的两百学生凭着勇气击退仍骑马作战的卡斯蒂利亚重装骑士,胜利同样出现在葡萄牙军右翼,在两百年轻贵族努力下,卡斯蒂利亚军也被击退。
战斗只进行了一个小时,卡斯蒂利亚军就乱成一锅粥。胡安一世的军旗随风倒下,卡斯蒂利亚军后面的部队以为国王战死,纷纷落荒逃出战场。
仍在大口喘着粗气的胡安一世和士兵一样都在玩命逃跑,他跑得比谁都快,士兵、没骑马的贵族统统被他甩在身后。
葡萄牙军趁势冲下山来,于后掩杀,战场上更添无数冤魂。卡斯蒂利亚士兵的尸体在战场上迭起罗汉,数量之多足以阻断山边溪流。
晚上和整个第二天,约有五千卡斯蒂利亚士兵死于逃跑沿途的镇甸居民之手。
据传说,镇甸居民里最有名的是一名烤面包的葡萄牙女工。这位大妈身材魁梧,体型彪悍,三围180、180、180,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大老爷们。更奇的是,大妈是个六指,而且两只手都是六指。
这天,大妈正在辛苦工作,烘烤面包。突然,几名落荒的卡斯蒂利亚士兵闯入面包房,他们已经饿急了,不由分说抓起俩面包就往血盆大嘴里扔。
大妈虽是女流,却也有男子气概,她伸出六指,顺手抄起劳动工具,和敌人厮打成一团。经过一番激烈搏杀,卡斯蒂利亚鬼子留下八具尸体狼狈逃走。
整个安鲁杰巴罗达战役里,葡萄牙军只损失一千人,卡斯蒂利亚军的损失却高达一万,丢掉三分之一的兵力。
约翰一世还算不错,特赦被俘敌兵,还免费把他们遣返回国,卡斯蒂利亚则举国哀悼。
10月,士气大振的葡萄牙发动反击,把战火烧到卡斯蒂利亚境内。在奴诺的精妙指挥下,葡萄牙军再次创造奇迹,击败比安鲁杰巴罗达战役里更多的卡斯蒂利亚军。
安鲁杰巴罗达的胜利保证了葡萄牙的独立自主,结束了葡萄牙危机,约翰一世无可争议地成为正牌葡萄牙国王。
此后,两国在边境的武装冲突始终不断,持续了足足五年。
胡安一世到死也没能染指葡萄牙王位,直到1411年,葡萄牙再次重创卡斯蒂利亚以后,卡斯蒂利亚才正式承认葡萄牙的这个新政府。
英国-葡萄牙同盟】
在葡萄牙的解放事业里,英格兰的无私帮助功不可没。于是,英葡两国签署《温莎条约》(Treaty of Windsor),结成永久军事同盟。
至今,英葡两国仍是盟友,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长久的同盟关系,史称之为“英国-葡萄牙同盟”(Anglo-Portuguese Alliance)。
两国都从这一盟约中得到好处。1640年葡萄牙反抗西班牙的战争,以及二战期间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是这一同盟关系的最好见证。
急流勇退】
在葡萄牙的解放事业里,奴诺居功至伟,成为葡萄牙的民族英雄。
妻子死后,急流勇退的奴诺出家成为一名修道士,一直到1431年七十一岁去世为止。在当修道士的日子里,奴诺虔诚至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之中。
在奴诺生命的最后时光,约翰一世驾临修道院,奴诺在国王的怀抱中欣然地合上双眼与世长辞。
看着好兄弟垂下双手,约翰一世的热泪止不住地涌出眶外。和岳飞、贝利撒留的悲惨遭遇相比,奴诺能够全身而退,死后备受敬仰,也许和他急流勇退有着莫大关系。
很可惜,奴诺的坟墓在1755年的里斯本地震中毁于一旦,但墓碑上的铭文却永远铭刻在葡萄牙人心中:
这里长眠着著名的奴诺,他是军队统帅、……、受上帝赐福的修道士,他生前虔诚至极,死后登上天国……他在尘世中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他却对此并不在意……
1918年,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五世(Pope BenedV)为奴诺行宣福礼,祈祷他受到上帝的祝福。
8年,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六世(Pope BenedVI)发布两份教令,表彰奴诺的英雄事迹,并追封奴诺为圣徒。
值得一提的是,奴诺的闺女嫁了个好人家,他俩的后代开创了17世纪葡萄牙的布拉甘扎王朝(Brdynasty),并在19世纪统治巴西。
一一六 明枪暗箭!英法的宫廷…
葡萄牙危机尘埃落定,英格兰却又卷入危机之中,日盛一日的宫廷斗争在英法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一场争权夺利的角逐在历史大舞台上演。
毫无意义的政治联姻】
理查二世小朋友在泰勒起义中表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胆识,他在处理紧急事件中的泰然自若绝对令人折服。
看起来英格兰有望,上帝赐下一个绝顶优秀的领导。可是,理查二世的统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泰勒起义后,理查二世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娶媳妇。这不是为了传宗接代,和以往的宫廷速配一样,这是场*裸的政治联姻。
理查二世的老丈人正是德国皇帝查理四世(当时查理四世已经驾崩好几年了)。在天主教大分裂和百年战争时期,这一洞房花烛夜事件看似比英格兰以往的任何一场政治联姻都有意义,原因何在?与法国走得近乎的德国有希望成为英格兰的有力盟友。
理查二世的想法不错,可事实又是什么呢?夹在英法之间,德国倒是谁都不得罪,理查二世给德国整车整车送大洋,却并未换得德国任何有价值的军事援助。
宫廷斗争】
政治联姻没能帮助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宫廷斗争却让英格兰陷入一系列内乱,世界股票市场上大有再多一支ST股的趋势。
英格兰王宫相互斗法的有两大团队,一个是备受理查二世宠信的国王近臣队伍,我们就称之宫廷党吧,很明显,宫廷党的后台老板是理查二世,但这哥并没实权;另一个则是掌握实权的摄政派,他们的总瓢把子就是前文提到的王叔约翰,那个坏到出水的家伙。
宫廷党不但是摄政派的死对头,还很不招贵族待见。在世人眼里,宫廷党就是围绕在领导身边的奸佞小人,除了会打小报告以外一无是处。对于这种现象,中国和外国早在几百年前就接轨了。
真正让两派闹到水火不容地步的还是在对待百年战争的看法上。宫廷党属于鸽派,主张英法议和,这种想法原也不错,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摄政派是典型的*,约翰极力主张猛攻猛打。
两派争执还没弄出个子丑寅卯,一队所谓的十字军就从英格兰出发,结果以十分悲惨的命运结束了这趟“旅行”。
在法国连续不断的失败,让理查二世的心有些洼凉洼凉的。看来直取法国并非上上之策,理查二世掏出《三十六计》翻了又翻,哇塞,终于找到一招――釜底抽薪。
1385年,理查二世亲自挂帅,把矛头对准“老同盟”里的苏格兰,意图先断法国一臂。
理查二世的战略思想挺对路,但在战术上实在差强人意。这次北伐除了劳民伤财一无所获,理查二世竟然没和苏格兰军干一仗就退回英格兰。由于这场不战而败,理查二世和约翰的关系更加恶化,两人见面白眼对白眼。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叔侄关系成为谣言的力量源泉,伦敦立时被各种小道消息塞得满满的。所有传言里,约翰最担心也是最害怕的一句就是“国王要对王叔下手啦!”
在对待法国的问题上,约翰表现得挺猛男,实际上他是个缩头乌龟,在泰勒起义中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手里有实权,约翰还是被谣言整得不寒而栗,他三十六计走为上,找借口逃离英格兰。
宫廷党在与摄政派的第一轮较量中胜出,但这只是刚刚开始。
逼宫】
总瓢把子的离开让摄政派没了主心骨,宫廷党正在看哈哈笑,这场大戏里的另一个主角出现了,他就是格洛斯特公爵白金汉(Buckingham)。
白金汉是反对宫廷党的中坚分子,摄政派找到新老大,便纷纷投靠到过去,紧密团结在白金汉周围。我们就把这个新团伙称为逼宫派吧,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请看下文。
逼宫派即使宫廷党的新对手,其实又是老冤家,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长年奋战在反对宫廷党第一线的摄政派成员。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换汤不换药,在白金汉领导下,逼宫派远比摄政派强悍多了。
经过一轮轮明争暗斗、明枪暗箭。逼宫派终于等来搞垮宫廷党的伟大时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勇敢者腓力摄政下,法国大有反客为主的意思。事实上,勇敢者腓力的确制定出入侵英格兰南部的计划,只是一场意外暴动使之未能付诸实施,但来自法国的威胁始终未减分毫,入侵英格兰的举动越来越明显。
宫廷党的带头大哥叫迈克尔,是理查二世最亲密的“战友”,也是财政大臣。
迈克尔提出,英格兰各地的防御必须加强,以备不期而至的法国入侵。故而,在宫廷党谋划下,一场史无前例地向全国伸手征收重税的计划摆在国会的会议桌上。史无前例?对,史无前例。
没想到,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让国会怒无前例,宫廷党人最终也死无前例。
国会成员看着宫廷党的提案就气得七窍生烟,泰勒起义是怎么爆发的,难道你迈克尔全忘了?
明智的国会阻止了迈克尔的愚蠢行为,并提出如不罢免迈克尔,国会就不对任何请求做回应。
在理查二世看来,凡是和宫廷党过不去的,都是在和逼宫派狼狈为奸。国会的做法自然让理查二世把它定性为狼或狈。
理查二世一怒之下扬言说,自己不会罢免任何宫廷党人,更别说迈克尔了。
国会更横,积极召开大会,商量的内容让理查二世脖子直冒冷气:废黜理查二世,另立新君。
这回子理查二世傻眼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丢车保帅。
迈克尔狼狈离开领导岗位,流亡异国,他留下的活儿――王室财政大权,由一个新委员会打理。
这一事件给理查二世上了一课,他手里没有实权,仅凭几个宫廷党人成不了大事。于是,理查二世离开伦敦,在全国各地巡回走访,四处寻找勤王力量。
这趟“驴行”收获甚大,理查二世在柴郡(Cheshire)着手组织勤王军队,并对一些政府首脑封官许愿。
当理查二世兴高采烈地返回伦敦时,逼宫派就冲过来逼宫,把一纸诉状拍到他面前:以叛国罪起诉宫廷党人,顺便还捎带上了几名忠于王室的高官。
这分明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裸地夺权!从小就睿智的理查二世这点猫腻还是看得出来的,这一次他该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呢?
和以前相比,理查二世腰杆不那么软了,他手里是有军队的。现在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柴郡的勤王军队杀到首都,一切就尽在掌握之中。
本着这一逻辑,理查二世和逼宫派打起马虎眼,尽量拖延时间。与此同时,信使赶奔柴郡,通知勤王军队进京护驾。
理查二世在王宫里不停地转着圈子,不停地比划着十字,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不久,坏消息传来,勤王军队在进京途中遭到拦截,大败而逃。
完了,一切都完了!理查二世痛苦地答应逼宫派,随后的几天是处斩宫廷党高层,四处追杀迈克尔等人的娱乐节目。理查二世的一批贴身骑士也遭清洗,死得比窦娥还冤。
至此,支持国王的势力土崩瓦解,理查二世再次在这轮宫廷斗争中败下阵来。
但是,我要说个但是,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理查二世又有了翻盘的机会:
一、逼宫派积极组织的反法联盟以失败而告终,英格兰北部却连遭苏格兰入侵。国人把这些失败解读成为逼宫派执政不利。
二、王叔约翰回国,但他人走茶凉,以前摄政派的老部下都成了白金汉的“自己人”。约翰势单力孤,摄政的头衔已成空衔。于是,他与理查二世化干戈为玉帛,联合起来对付逼宫派。
三、理查二世不再是小朋友,他早已是二十多岁的大青年。
所有以上诸种原因混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所得的化合物就是1389年,理查二世信心十足地向国会提出单独执政的要求。
他把以前的政治混乱都推到宫廷党身上,说自己都是受那帮狗头军师的蒙蔽,他本人也是受害者。说这些你亏心不亏心啊!
把责任推到一帮死鬼和逃犯身上倒是不错的主意,而真正让理查二世胜出的却另有原因。
虽然在对待宫廷党的问题上,国会和逼宫派的意见一致,但两者的根本出发点是不同的,逼宫派是要夺权,国会则显得大公无私,要维持国家正常运转。
逼宫派把持朝政期间的所作所为令国人大失所望,这迫使国会拥立理查二世。于是,理查二世如愿以偿地当上名副其实的国王。
掌权伊始,理查二世就推翻逼宫派的激进外交政策,转而寻求与法国修好。
这一年即1389年,理查二世对法的温和政策标志着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终于在理查二世努力下画上句号。
在结束战乱、减轻老百姓负担方面,理查二世功不可没,但这并不表明他此后的执政就是那么得人心。
另一方面,逼宫派并没解散,理查二世还在想办法、找破绽,寻机消灭白金汉一党。
舞会风波】
英格兰的政治混乱暂时告一段落,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英格兰局势相对稳定。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英吉利海峡东岸,享受一下法国的宫廷斗争。
相比英格兰,法国的宫廷斗争没那么复杂,这是因为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不像理查二世那样意志坚决、百折不挠,这哥精神实在太脆弱。
有一天,王后的一名贴身侍女结婚,爱热闹的查理六世借机寻乐子,举行一场盛大的party。
有人出主意,陛下何不搞场化装舞会,岂不乐哉?
查理六世一听真乐了,妙哉,化装舞会甚好!
那人又出主意,陛下何不扮成野人,岂不刺激?
查理六世一听又乐了,嗯,扮野人甚好,整天穿得正经八里的太没劲,还是野性一点好。
查理六世不仅自己回归大自然,还找来几名贵族,大家打扮得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浑身上下裹着亚麻布片,布料上涂满树脂,看上去从头到脚乱蓬蓬的。
穿上这身“时装”,“野人们”显然成了易燃易爆物品,查理六世很有防火意识,让手拿火把的侍从站到大厅角落里。
随着音乐响起,大厅里热闹异常,侍者们吹拉弹唱,贵族戴着各式面具在舞池里翩翩起舞,耍得最欢的就是那几个“野人们”。
大厅里真是欢歌笑语,偶尔还会听到几声浪笑。噢,原来有个贵族正在向坐着看热闹的女公爵献殷勤,二人眉来眼去,窃窃私语,女公爵被调戏得笑声不断。
这时候,理查六世的兄弟、奥尔良公爵路易进了大厅。一进门,路易就被如此热闹的气氛团团包围。
大厅里光线不够充足,路易拿着火想看清现场。没想到,一个“野人”舞动着腰肢扭到他跟进,只见呼啦一下,火星窜到“野人”身上立马变成熊熊大火。
“野人”继续扭动腰肢,显然这次的动作表明变成火球的他极其痛苦。“野人”在大厅里到处乱窜,火星窜到其他几个“野人”身上,一个火球变成N个火球。
惊慌比大火蔓延得更快,浪笑被妇女同志的尖叫声取代,大厅顿时乱成一片。
一名贵族一面拍打着烧着的衣服,一面勇敢地纵身一跳,转体360度后一头扎进洗碗缸里,这才保住小命。
慌乱间,女公爵看到一个浑身是火的人,哦,已然分不清是人还是火球了,正往自己这边扭来。
女公爵一看,这不就是刚才调戏自己的那位吗?女公爵二话不说,撩起长裙把那人裹在里面,一顿乱扑终于把火扑灭。
那人从裙子里露出头来,一阵傻笑,黑头黑脸上绽放出一排洁白的牙牙。呀!女公爵吃了一惊,原来是……国王陛下!
这一事故史称“燃烧人舞会”(The Ball of the Buren)。有人认为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路易的阴谋,是他故意点着“野人”。
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有以下几点:
一、路易觊觎王位,是个野心家;
二、查理六世精神脆弱,路易想借机整掉他;
三、据说,路易和王后有一腿。
精神分裂症】
不管怎么样,舞会风波还是被当做一场意外处理了,并未引起任何不良后果。此事过后,查理六世精神依然正常。
可是,查理六世最终还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事情是这样滴:
1392年,查理六世的好朋友兼顾问遇刺受伤,主谋事败后逃到布列塔尼。易怒的查理六世率军亲赴布列塔尼,发誓非整死主谋不可。
8月的一天清晨,军队穿越森林时,突然树后转出一人,只见那人赤着双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看他那扭曲的皮肤,分明是个麻风病人。
麻风病人的突然出现令国王卫队猝不及防,查理六世看见一丑鬼窜到自己马前,不知要对自己干什么,不由得脑袋里的电路??直冒火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