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查理是法国王室的近亲,他爸是腓力六世的堂(表)兄弟,他妈是卡佩王朝路易十世的唯一传人(美男的孙女)。他在继承妈妈的纳瓦拉(N*arre, 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王国)的同时,又从爸爸手里继承法国北部的部分地区,是个百分百富二代。
作为纳瓦拉国王,坏人查理的大部分时间却待在法国。纳瓦拉只是他的后方基地,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宏伟蓝图:雄霸法国、谋夺法国王位。
在百年战争里,坏人查理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一会儿和英格兰结盟,一会儿又和法国打得火热,是个典型两面派。三十六计里,此公最欣赏的就是混水摸鱼,这成为他道德准则的一部分。
坏人查理曾与爱德华三世暗中勾结,得知此事的好人约翰把这个“汉奸”打入天牢。普瓦提埃兵败时,坏人查理仍在小号里品尝着牢饭。
巴黎暴动】
好人约翰被俘后,查理五世召开三级会议代替国王行使权力。三级会议里的教士、贵族和富翁各有各的利益,要是能拧成一股绳那就奇怪了。
三级会议召开的时候,八十名与会者的言谈举止向国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所有“努力”都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扯淡,他们根本拿不出个章程。
会上,查理五世和商人代表的领头羊艾蒂安•马塞尔(Etienne Marcel)发生矛盾,谁都不服谁。
马塞尔一怒之下力挺坏人查理,以制衡查理五世。在马塞尔连番忽悠下,三级会议罢免七名王室大臣。马塞尔又忽悠释放坏人查理。
查理五世坚决反对释放坏人查理,但三级会议根本不听他的,坏人查理被无罪开释。自这一刻起,潘多拉魔盒打开了。
查理五世一怒之下离开巴黎,他这一走不要紧,巴黎完全变成坏人查理的个人舞台,情况变得更糟。坏人查理在巴黎好一番折腾,连续干了几件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
一、向劳苦大众表白自己是冤枉的,那些关押自己的人都瞎了眼,俺不是“汉奸”;
二、他的狗腿子热火朝天地领导了一场为“纳瓦拉国王*”的运动;
三、开列一大堆条款,要求政府补偿他在押期间的一切损失,还对查理五世的封地提出要求,得到那里可以增强他在法国北部的实力。
就在坏人查理大张旗鼓地为自己“谋福利”的时候,爱德华三世在英格兰也挺忙。
1357年10月3日,《贝里克条约》(Treaty of Berwick)新鲜出炉,苏格兰独立战争宣告结束。英格兰吞并苏格兰的阴谋以失败而告终,但苏格兰在遭受黑死病和偿还大卫二世赎金的双重打击下,一蹶不振。
那个觊觎王位的小贝列尔只能空喊着“王位是俺的”,一直到他死时也是如此。后来,大卫二世答应爱德华三世为苏格兰王位继承人(俩人其实有姻亲关系),由于苏格兰人的坚决反对,这一卖国做法最终没有得逞。到了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继承英格兰王位,两国才合并到一起,正式形成“大不列颠联合王国”ed Kingdom of Great Br则是在1707年。
另一方面,爱德华三世又与蹲班房的好人约翰谈判。好人约翰答应交付巨额赎金,归还金雀花王朝以前在法国的领土――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缅因,以及弗兰德到西班牙的沿海地区。
英法和谐是坏人查理最不愿看到的,只有法国处于无政府状态,篡夺法国王位才有可能。
凶狠残暴的坏人查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打开巴黎的所有监狱,首都街头顿时热闹起来,横冲直撞、打砸抢烧的犯人满马路都是。这小子离开巴黎,跑去攻占诺曼底,扯开内战的大幕,让混乱不堪的法国更加混乱。
坏人查理管理巴黎期间,争吵成为贵族的家常便饭,贵族在普瓦提埃不顾国王生死撒腿就跑的做法让他们的威望不断下滑。在战争中损失巨大的法国特权阶级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不断向农民兄弟征收重税。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借着犯人大闹首都的当口,忍无可忍的巴黎市民于1358年2月奋起发动起义。
返回首都的查理五世再次召开三级会议,但这一做法没能让巴黎恢复秩序。死对头马塞尔趁机篡夺起义的领导权,率领暴民当着查理五世的面杀死两名军队统帅。
巴黎的形势越来越糟,即使以英明著称的查理五世也束手无策,他身陷起义漩涡之中也自身难保。
查理五世逮个机会逃出巴黎,组织军队反对坏人查理和巴黎起义者,巴黎周边地区随即变成两位查理大动干戈的主战场。
扎克雷起义】
受巴黎起义影响,法国北部爆发扎克雷起义(Jacquerie revolts)。
有史学家指出,农民起义早在1315年大饥荒时就已经买下火种,普瓦提埃战役后法国贵族的无良表现只是促使星火燎原的导火线而已。
扎克雷起义的另一个原因是,英格兰暴兵在法国北部横冲直撞,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他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而以三级会议为首的法国政府竟然毫无办法,这更激起农民兄弟的愤怒,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一个不能保护臣民的政府效力。
历史书里介绍农民起义里,一般都会冠上“正义”二字,似乎只要是农民反对贵族的行动那就是正义。但说到扎克雷起义,它到底算起义还是暴动,我彻底搞不清了,农民兄弟对待禽兽一般的贵族的方式方法只能用禽兽不如来形容。
当时很多贵族居住地只有女人和孩子,骑士们都在外地和英军打仗,偶尔有几个骑士在家也无力抵抗蜕变成怪兽的农民。当时的史官这样记录这场血腥无比的农民起义:
农民杀死骑士后,当着死者妻子和孩子的面火烤骑士尸体;紧接着,十几名农民对死者妻子大行禽兽之事;取悦一番后,农民把烤熟的人肉强行塞到死者妻子和孩子嘴里;最后,农民残忍地虐杀娘俩。
类似如上的暴行在文献里多有记载,据史官统计,超过一百五十座贵族豪宅和城堡遭到起义者袭击,惨遭虐杀的贵族家庭数不胜数。农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么搞岂非比十字军还牲口?即使那些同情劳苦大众的史官也被农民的暴行整得瞠目结舌。
暂且不论扎克雷起义的性质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在这场两位查理的角逐中,它无疑是一匹横空杀出的黑马。到底是*起义者,还是支持起义者呢?这对两位查理来说至关重要。
不等二位做出反应,马塞尔就公开宣布巴黎人支持扎克雷起义,在他看来,如此燎原之势完全可以利用。
法国贵族本希望查理五世带头*起义,在未得到查理五世帮助的情况下,法国北部的贵族转而呼吁坏人查理当他们的带头大哥。
坏人查理和巴黎起义者是盟友,但出身贵族的他对农民兄弟没啥感情,认为马塞尔做了个错误决定。坏人查理不能拒绝成为贵族领袖的机会,便爽快答应*扎克雷起义。
坏人查理这回比查理五世英明多了。扎克雷起义看似声势浩大,但它和太平天国、吉洛特起义大不相同。它没有一个实际的组织,缺少统一指挥的龙头老大,各地农民各自为政,到处打击贵族的只是一撮撮小型起义军,这就给坏人查理*起义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坏人查理号召下,来自法国五湖四海的贵族群集诺曼底,组成剿匪部队。听说一支较大规模的起义军在梅洛小镇(Mello)扎营时,坏人查理率领剿匪军杀气腾腾地直奔那里而去。
驻扎梅洛的五千起义军是由几支小型队伍会师形成的,他们装备极差,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坏人查理的剿匪部队不到两千五百人,除贵族和少部分法军外,还有雇佣来的英格兰暴兵,虽然人少,但比起义军训练有素。
起义】
1358年6月10日清晨,两军打响“梅洛战役”(Battle of Mello)。
起义军把弓箭手布置在前,步兵紧随其后,骑兵在最后压住阵脚,从布阵上看还蛮是那么回事,颇有些章法。剿匪部队在人数上不占优势,尽管起义军缺乏军事训练,但要想突破两倍于己的敌军防线并非易事。况且从阵型上看,起义军的布防挺能唬人。
坏人查理早打好算盘,他先不准备和对方死磕,还是锁定了起义军的带头大哥吉尔劳姆•卡尔(Guillaume Cale)。
坏人查理派人送信说,俺此来并非要和农民兄弟作对,只是想和平解决问题,请卡尔兄到俺们阵地唠唠,有什么条件您直管开口,千万别给俺留面子,至于安全问题,卡尔兄不必担心,俺们贵族说话从来都是算数滴。
天真的卡尔信以为真,在脑袋里装好一大堆条件跑去和坏人查理“坐而论道”。当他进入法军阵地时,两旁士兵一拥而上,将之逮个正着。
卡尔是个富农,但在贵族眼里他就是个贱民,骑士准则对他并不适用,坏人查理对他毒打一番后一斩了之。
五千起义军群龙无首,立马变成没头苍蝇,士气呈加速度直线下降。剿匪部队吸取了克雷西战役里骑兵惨遭弓箭暴射的教训,在这场战斗中,骑兵全都徒步作战。在一轮冲锋下,起义军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彼此不得相顾,顿时乱作一团。
这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以起义者惨败而告终,农民兄弟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俘后惨遭虐杀。
另一支八百人的起义军也在不久后被恶人查理击败,随后的*工作皆如清扫垃圾,起义军很快便被扫荡一空。
一一三 天主教大分裂!都是查…
巴黎再次暴动】
成功*起义后,坏人查理成了贵族眼中的查理曼、秦始皇,在贵族的热烈拥护下,坏人查理再一次踏入首都。
似乎一切尽在他掌握之中,但坏人查理没有被暂时的胜利蒙蔽双眼,他很清楚,查理五世不会干瞪眼,一定会反扑。
为确保首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坏人查理雇佣英格兰暴兵守护巴黎,把自己有限的军队放出去四处打劫,到处掠夺战利品,以供养雇佣军。
令坏人查理始料不及的是,贵族对他这些保卫首都的办法大失所望,您老人家这是在稳定局势还是制造混乱?
心灰意冷的贵族纷纷倒向查理五世,坏人查理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没等他掏出后悔药吃上两片,巴黎又发生大规模暴动。
巴黎人这次斗争的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城里的暴兵。英格兰暴兵都是些车匪路霸,横行无忌惯了。在巴黎当保镖的日子里,他们也没忘记打劫的老本行,巴黎市民算是倒了霉。英格兰人是侵略者,现在竟然堂而皇之地在首都闹事,巴黎人岂会坐视不理。
暴动的巴黎人强烈要求坏人查理消灭暴兵,这一要求在坏人查理看来那是相当无理,暴兵可是他的“自己人”。丧心病狂的坏人查理和马塞尔故意把巴黎人引入暴兵的伏击圈,六百巴黎人就这样命丧刀下。
不过这没能结束巴黎暴动,马塞尔被愤怒的巴黎人整死,心惊胆战的坏人查理狼狈逃离巴黎,把濒临崩溃的首都留给查理五世。
丢失巴黎的坏人查理并没死心,他又想借助英格兰之手实施反击。他向爱德华三世送出橄榄枝:英军帮忙干掉查理五世的话,他就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然后两家瓜分法国。
两家合作只是坏人查理一厢情愿,爱德华三世却不这么想,坏人查理的所作所为早已令爱德华三世出离愤怒,要不是你搅乱市场,实惠寡人早就拿到手了,你是阻挠和谈的罪魁祸首。
1359年3月,爱德华三世和好人约翰签订新条约,好人约翰割让法国大片领土,其中就有坏人查理的地盘。
坏人查理千算万算,算不到会有这手。如果他不承认条约,英法将同时向他开战。就在坏人查理在热锅上打转转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三级会议拒不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愤怒的查理五世也决意与英格兰战斗到底。
坏人查理重新审视自己四面楚歌的困境,为今之计只有与查理五世联盟才是上上之策,这是保住自己地盘的唯一方法。恰巧,查理五世也是这么想的,和坏人查理的矛盾那是人民内部的,英格兰才是他们的共同敌人。
8月,两个死对头本着互利互惠的想法坐到谈判桌前。坏人查理表示自己除了履行对国家的义务以外什么都不要。这可是个巨大牺牲,也许在表态的时候,坏人查理的心一直在流血。
对法国政府失去耐性的爱德华三世挥军征讨法国,查理五世的焦土政策和寒冷的冬季却让爱德华三世的御驾亲征以失败而告终。
1360年5月8日,没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砝码的爱德华三世与好人约翰签订《布雷提格尼条约》(Treaty of Brétigny)。
好人约翰割让阿基坦的大片领土,承认英格兰对加来的统治权,还答应交付巨额赎金;爱德华三世也作出巨大让步,他放弃对都兰、安茹、缅因、布列塔尼和弗兰德的领地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宣布不再觊觎法国王位。至此,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换来难得的九年和平。
几个月后,好人约翰与坏人查理达成谅解,好人约翰原谅坏人查理的所有罪孽,恢复了他的所有权利和财产。相应的,坏人查理重新向法国王室宣誓效忠。
好人约翰把两个儿子和一批贵族抵押在英格兰,自己回国筹集赎金。两年后,一个儿子逃回法国,颇有宋襄公气质的好人约翰非但没对儿子嘘寒问暖,反而大骂他不守诚信。一根筋的好人约翰竟然主动返回英格兰,继续当人质,赎金不筹齐寡人誓死不走。
1364年,没等到赎金凑齐的好人约翰死在监狱的总统套间里,王位由查理五世(Charles V, 1364―1380年在位)继承。
奥莱战役】
前文说过,百战战争的一个看点就是大和平态势下的局部战争,那个惹麻烦的布列塔尼继承权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继续着,一时也没消停过。
争夺公爵之位的两方大家还有印象吗?一位是依靠英格兰的约翰,另一位是法国王室的金枝玉叶查理。
1364年9月29日,决定公爵之位归属的“奥莱战役”(Battle of Auray)打响。
查理率领法军增援奥莱(Auray),约翰在英军支援下放弃围攻奥莱,转而与查理对峙。查理不听伯爵伯兰特•杜•格斯克林(BertrGuesclin)的劝告,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向约翰展开攻击。
约翰和查理都想致对方于死地,结束这场漫长残酷的战争,因此不足一万人的战场上血腥场面不绝于眼前。在这场大绞杀中,约翰和查理不约而同地下达了相同的命令:一概不抓俘虏,投降的统统处理掉,他们是累赘!
经过殊死搏杀,查理的两翼支撑不住,溃败逃走。混乱间,一支长矛将查理挑翻在地,一名士兵抢步上前,一刀将之劈死。
格斯克林奋战得异常英勇,长矛断了,佩剑也折了,手里所有武器全部报废,最后被迫向约翰投降。后来,查理五世花十万银子把格斯克林赎了出来。事实证明,这笔钱花得真值,格斯克林将在收复法国领土的战斗中做出巨大贡献。
奥莱战役结束了布列塔尼继承权战争,查理五世承认约翰为正牌公爵。为回应查理五世,约翰宣誓向法国王室效忠。尽管法国支持的查理兵败身亡,但法国王室却成了最大赢家,约翰的赞助商爱德华三世算是当了冤大头,竹篮打水一场空。
卡斯蒂利亚内战】
大的*在法国销声匿迹,小的冲突还在不时上演,一些惯匪借助《布雷提格尼条约》大捞一把,四处侵吞法国土地。
雄心壮志的查理五世把恢复法国版图提到日程表上,所有工作中的第一步就是消灭那些为非作歹的惯匪。
查理五世采用大禹治水的方法,没有派兵*惯匪,而是忽悠他们发动十字军,想借异教徒之手弄死他们。只可惜惯匪烧杀抢掠的臭名声早已人人皆知,所谓的十字军途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法国东北部城市)时,市民坚决反对他们穿城而过,查理五世“转嫁矛盾”的办法没有成功。
不过这没有难倒高智商的查理五世,他又想出一个好主意――让惯匪参加伊比利亚半岛的卡斯蒂利亚内战。
当时,卡斯蒂利亚国王彼得(Peter the Cruel)正和老爸的私生子亨利(Henry of Trastamara)打内战。
彼得起初给人的印象是残暴无度、杀人无数,但后来人们认识到,彼得并非暴君,他只是个严厉的法律执行者,那是被杀死的都是触犯法律的人。因此,国内支持彼得的大有人在。
不过彼得在与亚拉冈的十年战争,即“两彼得战争”中的表现令国人大失所望。在此期间,彼得亲自策划了一系列暗杀,可是东窗事发,这让彼得顿时声名狼藉,而此时爆发的内战更是让他走到倒台的边缘。
觊觎王位的亨利四处放风说彼得是犹太人,利用国内的反犹运动和哥哥热火朝天地干起仗来。
在查理五世指使下,格斯克林带着惯匪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伊比利亚半岛,帮助亨利打彼得。惯匪们各个心花怒放,法国待腻味了,到卡斯蒂利亚开开洋荤。
彼得的两个闺女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儿媳妇,黑太子爱德华作为父王的全权代表正在法国西南部帮彼得打亨利。查理五世横插一杠子,让英法关系再度紧张起来,这也成为百年战争第二阶段爆发的导火线。
1367年4月,在黑太子爱德华指挥下,英军击败惯匪队伍,格斯克林再一次当了英格兰的俘虏。尽管惯匪队伍惨败,这对法国来说却是件大好事,惯匪问题总算得到完美解决。
查理五世一直对格斯克林很看好,俩人的关系有点像秦穆公和孟明视,查理五世不惜大价钱再一次把格斯克林赎了出来。
查理五世的反击】
初战获胜的彼得并没按约定向英格兰支付战争费用,黑太子爱德华无奈之下只得在加斯科尼课以重税,以维持军队正常运转。
不堪重负的加斯科尼贵族向法国寻求帮助,查理五世让黑太子爱德华到巴黎商量解决办法。黑太子爱德华心高气傲,对查理五世的邀请置之不理。
1369年5月,查理五世以加斯科尼问题为借口,撕毁《布雷提格尼条约》,向英格兰宣战,打响收复领土的第一炮。
与列祖列宗相比,查理五世的战术非常谨慎,这都是游击战专家格斯克林的主意:咱们不与敌人硬拼,要学八路军痛打小鬼子的办法,采用遍地开花的战术,在所有可能的地方找机会就打,集小胜为大胜。
游击战术果然奏效,英军处处碰壁。
对英军更为不利的是,黑太子爱德华很不是时候的染上水肿病,身体每况愈下;彼得又被格斯克林忽悠到监狱里,后被亨利亲手宰了,当上卡斯蒂利亚国王的亨利遂与葡萄牙、法国结盟,向英格兰全面开战。
英格兰已然处于四面楚歌之中,查理五世趁机对英格兰控制下的法国镇甸和城市实施心理战术:跟着英格兰只有死路一条!没费多大功夫,这些地方就改旗异帜,重投法国怀抱。
1370年,格斯克林登台拜帅,荣升法军总司令,全权指挥反英战争。查理五世不停地对格斯克林说,寡人看好你吆。
曾经两次被俘的格斯克林没让领导失望,他继续采取谨慎的军事行动,将城镇逐个掌握在手里。相应于格斯克林的游击战,英军发动一系列毁灭性攻击,但格斯克林巧妙地避敌锋芒,率领法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372年6月22日,卡斯蒂利亚和法国舰队联合作战,在比斯开湾痛歼英格兰舰队。英格兰战船全部沉没海底,四百骑士和八千士兵被俘。此一战结束了自斯卢以斯海战以来英格兰制霸英吉利海峡的局面,英格兰的海上贸易和加斯科尼的安全从此受到严重威胁。
至1374年,除加来和阿基坦以外的所有领土全部回到法国怀抱。
失意的英格兰和得意的法国展开新一轮和谈,讨价还价的场面在地球上个又一次上演。查理五世狮子大开口,要求自己的权威凌驾于英格兰之上,这自然得不到爱德华三世的认可,和谈就此告吹。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不幸连续向英格兰袭来。1376年,名噪一时的黑太子爱德华病逝。翌年,惨遭丧子之痛的爱德华三世驾崩。
英格兰王位由黑太子爱德华的幼子理查二世(Richard II, 1377―1399年在位)继承。一时间英格兰大走下坡路,而法国却在查理五世统治下蒸蒸日上。
天主教大分裂】
就在这时,罗马教会的一系列动荡又把查理五世的注意力转移到意大利。其实,不仅查理五世热心关注,欧洲各国也都屏住呼吸,密切关注这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时四十年的天主教大分裂(1378―1417年)。
这次分裂和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性质有所不同,它的发生完全是政治原因,和宗教毫不沾边。
搬迁到阿维尼翁期间,罗马教会的声誉一落千丈,教皇国日渐衰落,它与西方主流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1376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Pope Gregory XI)为挽救濒临崩溃的神权,把教廷搬回罗马城,结束了在阿维尼翁的屈辱历史。
两年后,十一爷驾崩。负责管理教皇国的红衣主教准备选举新教皇,岂料一群暴徒包围梵蒂冈,强烈要求选举一名罗马城人出身的教皇。
迫于暴民的压力,在没有合适的罗马城候选人情况下,红衣主教选举巴里总主教、那不勒斯平民出身的乌尔班六世(Pope Urban VI)为教皇。
不过那些推选乌尔班六世的红衣主教很快就后悔了,这哥疑心病很重,而且傲慢专横,脾气还贼暴躁。
上台伊始的乌尔班六世没想着如何打赏红衣主教,反而变着法地压制他们的权利。忍无可忍的红衣主教愤然离开罗马城,并以暴民干预选举为名,宣布乌尔班六世的当选是不合法的,还另选出一名新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
克雷芒七世跑到阿维尼翁重新建立教廷,与罗马城的教廷互瞪眼珠子。
在整个中世纪,两个对立教皇争权夺利的事情不是什么新鲜事,此乃家常便饭。可谁都没想到,这次对立会成为天主教大分裂的导火线!
法裔红衣主教找查理五世当后台老板,这是查理五世始料不及的,教廷搬回罗马城本来让查理五世很受伤,这样他就没法控制教皇了。罗马教会内部的不和谐,阿维尼翁重新出现教廷真是让他欣喜若狂。
巴黎大学教神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却建议查理五世不要匆忙下决定,查理五世顾不了这个多,他当机立断,认可克雷芒七世为正牌教皇,你乌尔班六世是个冒牌货。
英格兰一瞧法国支持阿维尼翁教廷,那咱们就支持罗马城教廷吧,谁让英法是冤家呢!
查理五世算是带个“好头”,这一事件迅速从教会问题转变成外交危机,各方势力纷纷卷入教皇之争,你支持阿维尼翁教廷,我和你是冤家,那我就支持罗马城教廷,整个欧洲算是炸了营。
支持罗马城教廷的国家和势力支持阿维尼翁教廷的国家和势力
英格兰、弗兰德、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意大利北部地区、爱尔兰、波兰、丹麦、挪威和瑞典法国、亚拉冈、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塞浦路斯、勃艮第、萨伏伊(S*oy)、那不勒斯、苏格兰
历时四十年的天主教大分裂正式上演,欧洲各国的对立阵营也由此划分。这一历史事件影响力极其深远,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战乱和葡萄牙的“1383―1385年危机”都是因为各势力支持不同教廷而引发的。
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查理五世,史学家们对他口诛笔伐,没你给克雷芒七世撑腰,分裂根本不会发生!
一一四 泰勒起义!席卷英格兰…
德国皇帝理查四世】
1378年,查理五世在巴黎热情接待了自己的亲娘舅――德国皇帝、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法国民众的热情也不亚于他们的国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被艺术家们栩栩如生地记录在艺术作品里。
查理四世想必大家没啥印象,其实前文里提到过,把黎恩济扔进大牢,后转手送给教皇的就是他。
查理四世的老爸也许大家还能有印象,就是在克雷西战役里作战异常勇敢的那位盲人大叔,想起来了没?对了,深受黑太子爱德华敬仰的那位波西米亚国王。
在本书里,查理四世的“曝光率”很低,事实上他是中世纪一位著名帝王,所以下面得介绍他一下。
查理四世出生于波西米亚的布拉格,他受过良好的法国式教育,是个语言天才,精通德语、拉丁语、捷克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克雷西战役里,查理四世陪老爸出征,可惜老爸惨死阵中,他则挂了彩,好歹没丢了性命。法国和波西米亚算是这场惨败里的难兄难弟,因此两家结为姻亲,查理四世故而成为查理五世的亲娘舅。
查理四世继承老爸的波西米亚王位后,又因亲王爵爷对德国皇帝路易四世不满,被推举为德国国王。路易四世死后,查理四世正式继承大统,后又受冕为皇帝。
至于查理四世的政绩,那是相当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把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他深爱的布拉格,按照名城巴黎的风格大规模增修首都,当地有很多地方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查理大学、查理桥、查理广场。
如果你说大修首都是在搞形象工程,算不得政绩的话,那查理四世在文化上的贡献你总该认可吧。
他下令修建了中欧的第一所大学――布拉格大学(University of Prague, 1348),该大学成为官员和律师的培养基地,使得布拉格迅速成为中欧的文化中心。
查理四世统治波西米亚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波西米亚的黄金期,在今天的捷克,人们尊敬地称他为“祖国之父”。
除布拉格之外,查理四世和德国纽伦堡也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五十二次驾临此地,使之成为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城市。
在他统治下的帝国是一个和平共处的联邦,帝国的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他通过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协议使其控制的范围达到帝国的东部边境。
另一方面,德国历代皇帝都意图把有组织无纪律的神圣罗马帝国统一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巴巴罗萨是这样,腓特烈二世也是这样,这种想法充满理想却又不切实际。进入14世纪,帝国越来越巨无组织巨无纪律,要想“统一天下”绝非易事。务实的查理四世力图把帝国建设成一个和谐的联邦,他在位期间,帝国的确如他所愿。
改革是查理四世统治的一大特色,选帝侯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选帝侯,就是拥有选举德国帝王权利的爵爷。为规范王位传接,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黄金诏书,确立此后在帝国沿用四百年的选帝侯制度。
查理五世的功过】
查理四世从法国返回后不久,就因痛风(当时的一种常见病)在他出生地布拉格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两年后,他的外甥也即将走完人生旅途。
1380年9月16日,四十二岁的查理五世左臂的毒伤复发,在病床上忐忑不安地经受着人生最痛苦的时段――等待死神的召唤,即使智勇双全的查理五世也无法抗拒死亡前的阵阵恐怖。
有人问了,查理五世是法国反侵略的英雄,他有什么好害怕的?
为了支撑与英格兰的战争,查理五世下令征收重税,致使老百姓怨声载道,难道这还不足以触怒上帝吗?想到这些,查理五世就不寒而栗,上牙直碰下牙,嘴里的“小钢琴”不时发出哒哒哒哒的声音。
为了死后能上天堂,查理五世下达了投胎转世前的最后一道诏令――废除重税。
重税是法国政府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怎么可能废除呢?查理五世也和狮心王一样,他的最后仁慈和那个利益至上的时代格格不入,废除重税的命令最终未能执行。
查理五世驾崩的同年,他的好搭档好参谋,同样为法国反侵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格斯克林谢世。
无论查理五世对老百姓做过什么,也不论重税是否让老百姓喘不过起来,我相信,这并非他的本意。
查理五世在位时期标志着法国在百年战争中的抗战达到一个新高峰,在他和格斯克林努力下,法国收复大片沦陷领土。
不过,天主教大分裂给查理五世的功绩簿抹上一个磨盘大的污点,他是导致天主教国家划分为两派、引发更多战争的始作俑者,这让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
人头税风波】
查理五世死后,他的幼子查理六世(Charles VI, 1380―1422年在位)成为法国的新领导。
这时候,英法都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王都是十几岁的小朋友。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都由小朋友的叔叔担任摄政。
查理六世小朋友的摄政是――勃艮第公爵勇敢者腓力(Philip the Bold)。
理查二世小朋友比较惨,他的摄政是爱德华三世的三儿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John of,一个坏到出水的家伙。
约翰早就对王位垂涎三尺,英格兰国会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避免王叔们干涉国家决策,国会推出一个顾问班子,替理查二世小朋友把握方向,约翰和他的兄弟们没能在班子里谋得一席之地。
随着顾问班子逐渐掌权,民众对其越来越不信任,最后闹到班子解散的地步。
既然国会不能胜任辅佐国王的工作,那就轮到国王的叔叔出场了,约翰如愿以偿地当上摄政,权倾英格兰。
约翰当然知道在政治上唱独角戏的恶果,俗话说“秦桧还是三个好朋友”,配合约翰一起忽悠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坎特伯雷主教西蒙•萨德伯里(SSudbury),另一个是财政大臣兼医院骑士团分团长罗伯特•黑尔斯(Robert Hales)。
正像拜占庭内乱时那样,历史上把这三个人为首的新班子称为“摄政派”。事实证明,摄政派比顾问班子更加失败。
约翰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人头税。人头税在英格兰不是什么稀罕物,自1377年开始,政府就曾以人头税的名义两次强行收税,这都是百年战争惹的祸。
约翰颁布的人头税法令和以前的两次有所不同,法令里明确表示:一部分家徒四壁的百姓可以少交些,而其他同样不名一文的要交全额。
看上去似乎约翰比以往的统治者要有人性,可老百姓们不买账。不患寡而患不均,分东西是这样,交东西也是这样。英格兰上下嘘声四起,大喊“不公平”。约翰的做法的确令人匪夷所思,要是大家都交全额的不就没这么多事了嘛!
约翰对全国的怨声载道充耳不闻,继续推行人头税,还指派黑尔斯全权负责人头税的一切事务。
其实摄政派的算盘英格兰人都知道,不就是想利用人头税巧立名目,往私人腰包里装钱嘛。于是,在老百姓心里,摄政派便和*成了亲家。
劳工荒】
失败的人头税政策成了后来引发农民起义的经济诱因,导致起义的还有一个社会诱因,那就是劳动力短缺。
劳动力短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劳工荒。
说到劳工荒,还要从杀气腾腾的黑死病讲起。前文说过,黑死病让地球上的人类大量减少,英格兰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
黑死病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生孩子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英格兰的劳动力一直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
按照“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既然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就得涨价。英格兰的农民兄弟分不清ABCD,对经济规律却一清二楚:俺们要涨薪水、不加班,还要自由安排“8小时以外”,天杀的地主老财总是让俺们在庄园里无休止地干这干那,还不给加班费,就是用牲口还得加点草料鼓励一下不是?这不行,你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农民兄弟的强烈要求早在爱德华三世时期就已经摆在桌面上,而且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爱德华三世虽然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但他毕竟是大贵族大地主的代表,他不能、也不可能放弃支撑他统治的所谓上流社会,去支持平头百姓。
故而,在为此专门召开的国会上,爱德华三世做出了令农民兄弟大跌眼镜的批示。于是,国会通过一项法令,以制定工资标准、限制劳动力流动等手段极力打压农民。
泰勒起义】
屋漏又逢连日雨,涨薪水未果和人头税法令把火药桶装得满满的,稍有第一点火星,英格兰就会“轰隆”,炸个底朝天。
1381年5月30日,那个点燃导火线、引爆火药桶的事件发生了。
这天,税官骑着马,带着几个随从,拿着装钱的大箱子到埃塞克斯的一座村子里收人头税。
村民见到税狗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丫又来了哈。不仅村民两眼直喷怒火,就连村里的地主也是如此。在地主托马斯•贝克(Thomas Baker)带领下,村民们义正言辞地告诉税官,让我们交税门儿都没有,要命倒有一条。
税官最终一无所获,反而像苍蝇一样被村民轰了出去,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走了。
听说税官受了欺负,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指派首席*官下乡调查,一定要把肇事者绳之以法,严惩不贷。
席*官骑着马,带着几个随从,拿着手铐脚镣到闹事的村子调查取证。
这事儿立马把村民的怒火激起来了,遭村民暴打后,首席*官吓得魂飞魄散,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走了。
暴打政府官员事件不禁而走,小村子立时走红英格兰,要是村委会有博客的话,估计每天点击量绝对不下百万。
各处乡村纷纷响应,一场起义就这样席卷埃塞克斯和肯特,并迅速波及整个英格兰。
肯特的起义领导叫瓦特•泰勒yler),埃塞克斯的起义首领叫杰克。他俩都知道,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须进京,迫使政府对人头税做出正面答复。经过联络,俩人相约首都,在伦敦会师。
随即,英格兰大地上出现两拨农民队伍,他们带着武器,更有可能是农具,反正不管什么吧,怒气冲冲地直扑伦敦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
抵达伦敦后,起义者对摄政派成员在首都附近的领地进行一系列攻击,伦敦塔也遭起义者疯抢,包括负责人头税的黑尔斯在内的几名高官更是被吊死在伦敦塔上。
这回动静是真闹大了,约翰却成了缩头王八,把尚未成年的理查二世搬出来,让他出去接见起义代表。
理查二世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他继承了爷爷、爸爸的智慧。这次谈判相当融洽,对于代表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包括罢免不招人待见的摄政派、废除农奴制等等,理查二世都表示完全接受。当然,这是理查二世小朋友的缓兵之计。
最后,双方约定次日在史密斯菲尔德继续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