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认为爱德华三世是查理四世最近的男性亲戚,按照英格兰对《萨利克法》的解释,爱德华三世最有资格当法国国王。
法国贵族怎么会让一个外国佬,特别是死对头国家的一把手担任自己国家的领导呢?
法国贵族强调,按照法国对《萨利克法》的解释,王位既不能传给闺女,也不能传给闺女的后代。
最后,在法国贵族支持下,腓力六世成为新国王。为与卡佩王朝相区别,历史上把他建立的王朝称为瓦卢瓦王朝。
腓力六世算是捡个大便宜,很有“碧眼儿坐领江东”的意境,因此人们也管他叫“幸运王腓力”(Philip the Fore)。
亦敌亦友】
事实证明,腓力六世并非一个称职的领导。
他曾扶植一名新弗兰德伯爵,以为这样就能让不安分的弗兰德人俯首帖耳。没想到,这个傀儡不会讨老百姓欢心,桀骜不驯的弗兰德人一怒之下把伯爵推翻,而弗兰德暴动只是腓力六世在政治上的第一个失败。
爱德华三世单独执政之初,腓力六世还和他保持睦邻友好,俩人一度探讨过发动十字军的事情,当然这只是嘴上说说,并未付诸实施。
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没能让英法之间和平共处,最终导致关系恶化的是那个令人垂涎的阿基坦公国,在其归属问题上,英法一直互不相让。
这次,腓力六世给苏格兰流亡政府提供政治保护立时让两国关系紧张起来。腓力六世同时宣布,从今以后,英法之间签订的任何协议都必须考虑苏格兰的利益。
爱德华三世乃少有的铁腕人物,法国公然支持自己的敌人,他岂会同意,战云立时密布英吉利海峡两岸。
另一方面,小贝列尔在苏格兰人眼里始终是个“汉奸”,在守护者们努力下,还乡团的领土逐渐丢失,大有被赶出苏格兰的趋势,爱德华三世和小贝列尔虽多次进剿,却都收获不大。
1336年,英苏协商停火。谈判期间,法国、罗马教会多次派使者进行调停。
最后,双方起草一份协议:苏格兰承认年事已高又没孩子的小贝列尔为国王,大卫二世算作王位继承人,条件是大卫二世必须离开法国,到英格兰居住。
这种自投罗网的事,大卫二世才不会干,他拒绝认可协议的合法性,并表示不再做进一步协商。
大卫二世的强硬态度让爱德华三世勃然大怒,给你小子斜坡,你还不下驴。爱德华三世随即下令继续进攻,此后的几个月里,英军先后三次入侵,苏格兰多处镇甸惨遭洗劫。
和苏格兰穿一条裤子的法国不能坐视不理,和平已无希望,腓力六世遂宣布法国会竭尽所能帮助苏格兰,还声称要入侵英格兰。
英法百年战争】
至此,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拉开序幕。这场战争是由诸多事件组成,期间打打和和,历时一百一十六年。史学家为研究方便,把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称为“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年)。
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场法国人民英勇反抗英格兰入侵者的正义战争。它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是因为法国出了个世界名人――圣女贞德f Arc),她是法国反侵略的形象代言人。
事实上,最先挑起事端的是法国!
1337年,法国舰队在英吉利海峡沿岸巡逻,袭击英格兰多处沿海地区。爱德华三世实际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
在法国支持下,苏格兰把战火烧到英格兰边境;法国舰队屡次骚扰令英格兰谣言四起,说是法国有大举入侵英格兰的意思;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同样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华三世只要低头服软,以阿基坦公爵身份向腓力六世宣誓效忠就可避免战争。
然而,爱德华三世可不是爱二爷,面对法国的挑衅,爱德华三世毫不示弱,重申自己对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权,并派林肯主教亨利•伯格什携战书送达巴黎。
英法两国脱去和平外衣,拿起武器正式宣战,中世纪的大戏――英法百年战争重装上阵。这场战争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爱德华时代的战争(Edwardr),时间是1337―1360年。
第二阶段:查理时代的战争(Caroline War),时间是1369―1389年。
第三阶段:兰开斯特战争(Lancastrr)。圣女贞德出世,法军连遭败绩的局势开始逆转,时间是1415―1429年。
在此期间爆发的“布列塔尼继承权之战”(Brer of Succession,1341―1364年)、“卡斯蒂里亚内战”(Castilvil War)、“两彼得之战”(War of thePeters),以及“1383―1385年危机”(1383?1385 Crisis),都和百年战争有着密切关系。
外交战】
英格兰贵族都举四肢支持爱德华三世与法国开战,这到不是他们生性残忍,喜欢看生灵涂炭。致使他们热衷于英法战争的原因是,自无地王约翰以来,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逐渐丧失,英格兰贵族大多是法国后裔,进入14世纪以后,打回老家去的愿望在他们脑海里变得越来越强烈。
尽管国内战意坚决,爱德华三世也不得不认真审视目前尴尬的处境,法苏的联盟的确给他很大压力,精神不够强大绝经受不住两线作战带来的诸多难题。
好在爱德华三世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既然法苏可以同盟,英格兰为什么不能寻找联盟呢?
能和英格兰结盟的势力比比皆是,低地国家里的诸多势力都愿意和爱德华三世联手。
14世纪初,法国中央集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低地国家必须接受法国国王的权威,这使得自由散漫惯了的爵爷们很不爽。
1337年8月,低地国家的主力队员和爱德华三世组成联盟。作为他们“无私”奉献的回报,爱德华三世许诺付予重金以资鼓励。
如此一来,一个颇具规模的反法同盟横空出世。在开战初期的外交战中,似乎英法都做得天衣无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爱德华三世和腓力六世都有失误的地方,这都得怪他们缺少那么点儿发展性眼光。
先说说腓力六世的失误。人家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路易四世(Louis IV)本来想和谐,腓力六世不知道抽什么风,把两家的好事搅合黄了。路易四世当然不愿意,反过头来给腓力六世上眼药,与英格兰结成同盟。
相比之下,爱德华三世的失误小得多。他曾禁止出口羊毛到弗兰德,而弗兰德的布料制造工业完全依赖于英格兰的羊毛,这等于掐断了人家的经济命脉。弗兰德技工随之爆发起义,致使英、弗关系恶化到极点。这次,弗兰德宣布中立,既不帮助旧恨法国,也不帮助新仇英格兰。
初战失利】
反法联盟的建立让爱德华三世稍微松了口气,可是另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为了争取低地国家的支持,爱德华三世许诺给人家谢礼。
毫无疑问,各级领导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你得先付钱,人家才会替你消灾。
钱,现在是让爱德华三世长出白头发的头等难题。与苏格兰的长期交恶已经让英格兰嗷嗷只喘粗气,上哪弄钱呢?
打圣殿骑士团的主意?这帮家伙早死三十年了;向贵族伸伸手?这帮孙子,算了吧;那么教会呢?哈哈,开什么国际玩笑,他们比贵族还孙子;打劫犹太人?长腿爱德华早就干过了;压榨老百姓?增加赋税根本来不及,现在都火上房了。
思来想去,想来思去,辗转反侧的爱德华三世下定决心――贷款,先解燃眉之急再说,至于能不能还上,到时候再说,反正借钱的是大爷,放债的是孙子。
爱德华三世拿着从佛罗伦萨的银行贷的巨款抵达安特卫普erp,今比利时省份),所有与他结盟的低地国家势力全部打赏。
爱德华三世那张苦大出身的脸应该放晴了吧,盟友也有了,战争费用也有了,可他还是乐不起来。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英国海军在近代曾称霸欧洲,所向披靡。但在爱德华三世时代,英格兰的海上力量可怜得要死,只能依靠雇佣的海商船队。
法国雇佣的是热那亚舰队,和笨拙的海商舰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因此,法国舰队可以任意袭击英格兰沿海地区,朴次茅斯(Porh)、南安普敦mpton,今英国英格兰南部港市)、格恩西岛(Guernsey)无处不见法国舰队的身影。
总的说来,法军舰队在英格兰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它的战略意义不可估量。
为防止法军未来可能发动的大举入侵,爱德华三世被迫把战略资源从其他地区转移到遭受攻击的地方,这使得英格兰在苏格兰的局势日趋败落,英格兰在福斯河(firth of forth)以北的最后一个据点――珀斯,回到苏格兰手中。
法军更是入侵加斯科尼,欲拔除法国身上的这根毒钉。幸亏加斯科尼大管家奥利弗•英厄姆(Oliver Ingham)英勇善战,但形势岌岌可危,法军攻陷加龙河附近的两座城堡后,打开通往加斯科尼的道路。由于没得到增援,英厄姆只得被动防守,加斯科尼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
开战初期的一系列失败让爱德华三世焦头烂额,现在他急需军事上的胜利,哪怕是一丁点儿胜利,以鼓舞日渐低落的士气。
痛下决心的爱德华三世反客为主,向法国发起主动进攻。在英军及其盟友攻击下,康布雷齐(Cambrésis)和蒂耶拉什(Thiérache)化作焦土。
但英军没能占领任何有价值的地区,致使军队吃饭成了问题。爱德华三世无奈下令撤退,腓力六世并没追击英军,而是放其退出边境。
就在爱德华三世干流鼻血的时候,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弗兰德同意加入反法联盟。爱德华三世擦擦鼻血,高兴得一蹦三高。看来在仇恨程度上,新仇永远都赶不上旧恨。
在中世纪,加入敌对国家公开反对自己的君主是最大的犯罪,为让弗兰德摆脱这个罪名,爱德华三世必须宣布自己是法国国王。
1340年1月26日,为坚定弗兰德的意志,爱德华三世真的这么干了。
现如今,地球上出现两个法国国王,就像第一次男爵战争里出现两个英格兰国王一样,真是风水轮流转。
斯卢以斯海战】
随着弗兰德的加盟,好运接踵而来,一支英格兰小型舰队袭击法国的布伦得手,一举焚烧港内的法国舰队。热那亚也被爱德华三世的金钱收买,答应不再向法国增派舰队。
法国被迫向海商雇佣舰队,英法的海上力量终于发生逆转,而厄运只是刚刚降临到法国头上。
为再次骚扰英格兰,法国舰队的两百艘战船授命在弗兰德附近的大型港口斯卢以斯(Sluys)集结。
在爱德华三世指挥下,二百五十艘英格兰战船逼近斯卢以斯,百年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斯卢以斯海战”(Battle of Sluys)悄然拉开序幕。
得到探马的报告,热那亚舰队指挥官建议法国舰队主动出击,憋在港口里只能坐以待毙。
舰队副司令尼古拉斯却反对一正确主张,他坚持固守斯卢以斯,因为这里是英军前往布鲁日的必经之路。
舰队司令休斯还是听从了老乡的建议,坚守斯卢以斯。腓力六世用人不当,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将断送法国舰队,也将使法国在以后的战争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1340年6月24日,爱德华三世率领舰队抵达斯卢以斯港口。折腾三年有余,两军终于当面锣、对面鼓的列兵对阵。
法国舰队排成三四道防线,这是典型的中世纪海战防御阵型。爱德华三世则把战船排成两列,第一列正面进攻,另一列迂回至侧翼进攻。
在整整一天的厮杀中,法国舰队始终处于防守状态,这和找死没啥区别。
爱德华三世在交火之初就把战船布置在上风处,让太阳公公站在战船背后。英格兰长弓手借助风势箭雨直下,法国水兵让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睛,中箭者一片又一片,落入水中都不见,更有的法国水兵直往海里蹦。
在这场残酷的海战中,法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被俘战船约达一百九十艘。休斯殁于阵中,尼古拉斯在爱德华三世命令下被处以绞刑。
据分析,英格兰舰队也损失不轻,爱德华三世被迫在斯卢以斯休整数日。
斯卢以斯海战向法国敲响了警钟,舰队主力尽丧,致使法国无法进攻英格兰。英吉利海峡由此掌握在英格兰手中,这就保证了百年战争里剩下的战事将在法国本土上演。
暂时的和平】
大臣们听说舰队尽毁,谁都不敢告诉腓力六世。
腓力六世当时正在攻打低地国家,一直被蒙在鼓里。
直到有一天,腓力六世在观赏宫廷表演时,小丑说漏了嘴:“我们的骑士比英格兰的勇敢多了。”腓力六世不解其意,问道:“何以见得?”小丑笑道:“英格兰人不敢全副武装地往海里跳。”
话里有话啊,腓力六世觉得不对劲,深问才知道舰队在斯卢以斯惨败。腓力六世暴跳如雷,但他没什么办法,只得撤兵转而面对新的威胁。
得胜后的爱德华三世分兵两路,一路法国“伪军”进攻阿尔图瓦(Artois),自己亲率一路兵抵图尔奈(Tournai)。
图尔奈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围城战一直打了几个月,腓力六世率主力及时赶到才让守军看到希望。和上次一样,腓力六世没直接和爱德华三世硬碰硬。
两军对峙期间,爱德华三世接到报告,进攻阿尔图瓦的部队全军覆没。无奈之下,爱德华三世与腓力六世签订“艾斯普里青和约”(Truce of Esplechin,1340年9月25日),达成九个月停战协定。
这一和约标志着反法同盟走到尽头,与英格兰联盟的低地国家作鸟兽散,只剩弗兰德还站在英格兰一边。
如今,留给爱德华三世的是巨额贷款和苏格兰的残局。
爱德华三世砸锅卖铁也没还上贷款,佛罗伦萨算是倒大霉,出现财政危机,当地第三大金融公司因此宣告破产。
一?八 风云再起!布列塔尼之争
英法停火了,两家暂时和谐了,按照历史惯例,短期停战可以换来长期和平,这种可能不是没有。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场发生在法国布列塔尼的继承权之争让英法重燃战火。
布列塔尼之争】
14世纪中期,布列塔尼公国与金雀花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爵们同时兼任英格兰约克郡的伯爵。
现任布列塔尼公爵是约翰三世,他没孩子,所以让侄女乔安娜f Dreux)做继承人。
后来,约翰三世与本不和睦的同父异母兄弟约翰(John offort)和谐,转而想把公国传给约翰。
那么公爵之位到底会花落谁家呢?出尔反尔、优柔寡断的约翰三世始终拿不出个章程。
导致约翰三世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在于侄女方面。乔安娜一介女流不足为虑,关键是她丈夫来头不小。乔安娜的丈夫名叫查理(Charles of Blois),乃是腓力六世的亲外甥,正宗皇亲国戚、金枝玉叶。
1341年,约翰三世奄奄一息地倒在病床上,各方势力都等着他老人家能在临终遗言里明确表示出到底接班人是谁,这样大家也好找准大树去乘凉。
可是谁都没想到,约翰三世在人间最后说的话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说的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而是“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孤苦伶仃,就别再让这些事儿打扰我的灵魂了。”
言下之意,到底谁当公爵就听天由命吧,我都是要死的人了,就别再烦我啦。
约翰三世当甩手掌柜,撒手西去,身后留下令人垂涎八尺的布列塔尼,整个公国立马热闹起来,布列塔尼继承权战争随之爆发。
公国里的贵族大多支持查理,人家系出名门,背后势力强大,跟着他准有肉吃,混口汤喝也不赖。
背后没啥势力的约翰则以时间换空间,他先下手为强,以迅雷之势把公国大部分领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雷恩(Rennes,今法国西北部城市)、瓦讷(Vannes)和首都南特都在他控制之下。
到此时为止,布列塔尼的斗争还仅限于公国内部。然而,让事情变复杂的是,不知道哪位好事者放风说约翰投靠到英格兰一边,欲借爱德华三世之手对付金枝玉叶。
腓力六世听见风就是雨,没弄明白就大发脾气,大骂约翰是“汉奸”。
约翰比窦娥还冤,跳进塞纳河也洗不清,再怎么辩解也无济于事。约翰别无选择,只得假事做真,正式支持爱德华三世做法国国王。
可是约翰表明态度没能让英格兰出兵布列塔尼,爱德华三世碍于停火协议,不便对法国动粗。
腓力六世*约翰却不需要任何理由,约翰本来就是他的臣子。“剿匪”大军一阵狂轰滥炸,约翰兵败入狱。法军随即长驱直入,进攻约翰的根据地蒙特福特。
此时,英法停火协议快要到期,腓力六世担心爱德华三世会举兵入侵,便将主力撤回,扫尾工作由查理完成。
查理很快便证明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他指挥下, 军队迅速攻陷雷恩和瓦讷。
时间就像安上刘翔的腿,跑得飞快,眨眼功夫停火协议到期,憋了很久的爱德华三世登陆法国,迅速包围瓦讷。
面对咄咄逼人的英军,腓力六世还是秉承一贯作风,不和敌人硬拼。
1343年1月19日,两个冤家签署新条约,达成三年零八个月停火协议,其条款如下:
一、瓦讷交由罗马教会管理。这是一个折中办法,倒是让教皇捡了个大便宜。
二、当时约翰蹲监狱,他儿子还在吃奶,他媳妇已经变成精神病,无人照管的蒙特福特由英格兰管理。
三、英格兰在布雷斯特(Brest,这次英军在法国的登陆地点)永久驻兵。
由上可见,腓力六世做得有点儿丧权辱国。
腓力六世妥协让步实在是没有办法,他在财政上遇到的问题那是相当严重。
按规定,法国政府没权力向全国征税,王室只能通过与地方协商的方法解决缴税问题,老少爷们行行好,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咱们共赴国难。
不过法国贵族和腓力六世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们对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有些稀里糊涂。他们认为爱德华三世才是个纯爷们,打起仗来大开大合,调兵遣将游刃有余;腓力六世脾气不小,到动真格的时候却一味妥协,除了签和约,签和约,还是签和约,懦夫!
法国贵族如此解读国王的行为,让他们缴税自然是痴心妄想。腓力六世实在没办法,白道规矩行不通,只好改用黑道办法,使出种种不惹人待见的招数逐渐充实国库。
其实,新停火协议也正是爱德华三世想要的,英格兰老百姓被战争税压得喘不过起来,羊毛交易也深受影响。和腓力六世一样,爱德华三世同样使出浑身解数弄钱。
在这二位眼里,不管是黑道办法还是白道办法,弄到钱就是好办法,颜色并不重要。
东边日出西边雨】
百年战争里一个最有意思的现象是,一边艳阳高照,一边暴雨倾盆,英法虽然整体和谐,但是局部战争仍在继续。
在布列塔尼,查理有言在先,他要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战。因此查理不受停火协议约束,继续在布列塔尼东征西讨,一系列小型而又残酷的“维权”行动与和平同步而行。
在加斯科尼,和平从来就没降临到这块土地上,混乱始终无休止地折磨着它的每一寸肌肤。
作为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前沿阵地,加斯科尼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好在加斯科尼大管家尼古拉斯•贝施(Nicholas Beche)竭尽所能维护停火协议,英法没发生大规模冲突。但贝施无力恢复加斯科尼的内部秩序,当地贵族的长久矛盾最终演化成一场地方军阀混战。
让贝施最为担忧的是,英格兰本身自顾不暇,更无力支付驻法英军的薪水。士兵吃不到皇粮,只得当起车匪路霸,军纪在加斯科尼已然变成儿戏。
一开始,暴兵们只是简单地做做海盗,打劫来往船只,后来竟然发展为成群结队洗劫村镇的地步。更有一些暴兵流动性很强,不仅吃光窝边草,还跑到其他地方行凶,所过之处皆如蝗虫过境、鬼子扫荡,不给受害者留下任何东西。
深受其害的法国人给暴兵起了个名字叫“Routier”,指的是那些为非作歹的英军,而实际上,暴兵里的主力队员是加斯科尼当地投靠英格兰的二鬼子。
喷鼻血】
三年弹指一挥间,停火协议到期,囊中不再羞涩的爱德华三世率领七百五十艘战船,七千至一万人马扬帆出征,直捣法国。
爱德华三世全副武装,二目凝视海峡东岸,给人一种“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感觉。
他身边站着一员小将,此位并非旁人,正是爱德华三世之子,年仅十六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中世纪历史上一牛人。
后人之所以称他为“黑太子”(the Black Prince),并不是因为他长得黑,而是因为他爱穿黑盔黑甲,浑身上下黑里透亮,黑又亮。
英军抵达诺曼底后,爱德华三世下船登岸。由于他情绪过于激动,鼻腔里的毛细血管突然爆裂,红细胞“扑哧”一下喷涌而出。
周围骑士一看国王猛流龙血,皆大惊失色,连忙过来问安,有的甚至说:“请陛下返回船仓,今天就别登陆了,这可能是撒旦对咱们的诅咒。”
爱德华三世擦擦鼻孔和上嘴唇之间的部分,毅然回答道:“为什么?寡人倒觉得是好兆头,说明这片土地渴望寡人到来。”
听完老大慷慨陈词,骑士各个欣喜若狂,士气大振。(以上喷鼻血典故记于《编年史》(Chronicles),作者法国著名编年史作家让•傅华萨(Jean Froissar
打劫卡昂】
登陆已毕的英军开始向北运动,沿途一面行军,一面洗劫镇甸,目标直指卡昂(Caen)――诺曼底西北部的文化、政治、宗教和经济中心。
打劫卡昂是爱德华三世这次军事行动的第一步,这样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捞到战利品、鼓舞士气,又能给法国一个下马威。
卡昂的城区很有特点,它屹立在滚滚流过的奥恩河(Orne)附近,新旧城区分别位于大河两岸。旧城区由城堡保护,新城区坐落于奥恩河与支流形成的小岛上,是地主老财的聚集地。
1346年7月26日,眼看英军就要浩浩荡荡杀到卡昂城下,守将想固守旧城区的城堡,可是一大群大款富婆跑来哭着喊着要求他保护新城区,那帮穷鬼有什么可保护的?
守将扛不住压力,只好留下三百守军继续防守城堡,把主力转移到新城区的岛子上,把广大的贫下中农兄弟留给上帝保护。
守将放弃城堡是个极大失误,因为英军没带攻城武器。守军的另一个失误是,由于换防过于仓促,他们忘记处理停靠在岸边的船只!
爱德华三世一看守军萎缩在岛上,不禁哈哈大笑。他随即把主力布置在河边的桥头,另派一支部队封锁新旧城区间的通道,以监视城堡里的三百守军。
英军看到新城区豪华的住宅别墅,各个心里瘙痒难耐,老大要打劫卡昂的想法他们早有耳闻。
口水直流的英军立时变成一群失控的恐怖分子,争先恐后地冲上大桥,世间还有什么比打劫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
咦,寡人还没下令,这帮家伙怎么就冲过去了,简直是有组织无纪律!爱德华三世急忙命令部队撤退,可是英军已经顾不得什么命令了,他们都很忙,都在赶时间,谁先冲到岛上谁就捞得多。英军就像打了鸡血,冲到桥上和守军战成一团。
看着部下干得这么起劲儿,一切又不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爱德华三世只得下令全面进攻。于是,长弓手和威尔士枪骑兵从浅水处渡河,其他军队找来船只,乘船渡水。
目露凶光的英军从四面八方涌向岛子。守军的兵力不足以防守整个河岸,英军从几处突破后顺利登岸,并从背后袭击守桥军队。守军的防守随之崩溃,士兵四散而逃。
胜利的英军开始疯狂发飙,这座安息着爱德华三世祖先征服者威廉遗体的城市变得不再安宁。
大款富婆们保护财产的美好愿望变成上天降下的催命符,整整五天五夜,卡昂大部分城区化作焦土,成千上万的财宝落入英军手中,城里一半居民死于非命,侥幸逃生的被英军骑兵赶得直往农村跑。打完劫,富有环保精神的英军打扫战场,在城外把五千具法国人尸体草草掩埋。
“卡昂战役”(Battle of Caen)是百年战争中第一场极具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打劫的“劳动”所得使英军有能力深入法国,对此后英军在克雷西战役中大破法军,以及包围加来(Calais)都有深远影响。
兵渡布兰奇塔克】
血洗卡昂后,腰包里鼓鼓囊囊的英军南下直捣巴黎,身后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和枯藤老树昏鸦。
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沿塞纳河运动的英军一旦顺利渡河,巴黎便尽在其矛锋之下。
腓力六世这次是真上火了,嘴也起疮了,就差脚底板流脓了。他命令法军严守各处桥梁和浅滩,随后自己离开巴黎,来到亚眠坐镇指挥,没几天觉得亚眠离战场太远,干脆把指挥部搬到河流交叉的平原地带。
尽管腓力六世动作很大,却始终不与敌人交战,而是采用焦土政策,企图像当年苏格兰那样把英军饿跑。
形势对英军来说同样非常dangerous,他们不谙地理,已然处于塞纳河和另一条大河的“夹击”之下,粮草也吃得差不多了,军队士气与日剧减,显得十分被动。
爱德华三世决定舍命一搏,突破法军重兵防守的滚滚大河。英军沿河西岸一路挺进,多次寻机突破却都徒劳无功。
法军主力像跟屁虫一样,在河对岸密切注视英军动向,寸步不离,你向哪运动,我就向哪运动,盯死你小子。
8月24日夜,英军在一处小镇扎营,法军主力则驻扎在6英里以外的村镇里,严密防守一座大桥。从英军的动向来看,此桥将是他们的突破目标,腓力六世对此很有信心。
正在爱德华三世为第二天渡河紧锣密鼓筹划的时候,一名住在当地的英格兰人来报告说,离小镇4英里的地方有一处叫布兰奇塔克(Blanchetaque)的小浅滩,那里很可能守军不多。(另有一说是一名法国俘虏泄露的“天机”)
爱德华三世欣喜若狂,立马拔营起寨,向浅滩进发。
夜色朦胧,伸手隐约看得见五指,英军来到河边才发现对岸的法军比想象中多得多,约有三千五百人。这处所谓的浅滩给爱德华三世出了另一个难题,受潮汐影响,河水足够没过人的头顶。
不过事到如今也别无选择,爱德华三世决定就从这里渡河。
早晨8点,真正的浅滩露出水面。在长弓手暴雨梨花式飞箭投射下,一百名英格兰骑兵开始渡河。法军在暴射下无法集中精力防守,又要应付流箭,又要对付骑兵,俺们可没长三头六臂。
英格兰骑兵轻易渡过河去,与法军展开激烈肉搏。就在骑兵抢占滩头阵地的时候,爱德华三世投入更多兵力,向河对岸杀去。
在五千英军冲击下,法军全线崩溃,仓皇逃往主力驻扎的村镇。
一个半小时以后,英军全部渡过浅滩。附近村庄可倒霉了,这一刻英军杀神附体,他们继承了打劫的光荣传统,冲进村里一顿好洗,出来后各个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幸福的表情毫不掩饰地洋溢在脸上。
腓力六世得知英军已经过河,惊出一身白毛汗,别傻乎乎守什么桥了,他急忙率军缓缓跟在英军屁股后面,继续实施盯人战术,咱也搞不清他这到底是啥战术。
渡河战斗虽然只是场小型武装冲突,但它意义重大:其一,英军不再受两河夹击之苦;其二,通过打劫,得到给养补充的英军士气高涨,这就保证士兵能在第二天全身心投入到克雷西战役之中……
一?九 炮声隆隆!激战克雷西
抵达克雷西小镇(Crécy)后,爱德华三世借助法军主力蜗牛式行军,着手布置阵地,要把这里变成英法大战的战场。
英军布防的地点在一处小山,山上葱茏的树木可以有效抵挡来自侧翼的进攻,阵地四野是平整的农田,视野开阔,不利敌人隐蔽。
英军指挥部设置在山上的一座风车里,这样整个战场的动向都逃不出爱德华三世的“法眼”。
激战克雷西】
既然占据有利地形,爱德华三世自然不会主动出击,他布出的是典型的防御阵型。爱德华三世把军队分成三队,长弓手沿山势排成V字型,并要求所有骑兵骑士统统下马作战。等待法军主力的时候,英军在阵前挖掘不少壕沟,还散布铁蒺藜(caltrop),如此一来,法国骑兵要想靠近英军阵地还真得费一番功夫。
相对于英军的精心布防,法军可谓吊儿郎当,犹如一盘散沙,旅行团都比他们有队形。
别看腓力六世一味避战,他对法军,特别是法国骑士很有信心,毫不夸张地说,腓力六世傲慢自负到了变态的地步。
法军主力逐渐靠近克雷西,腓力六世想让部队休整一天,次日在与英军决战。可是法国骑士比腓力六世更傲慢自负,他们自恃神勇,强烈要求立马开战,休整那是多余的。
看着部下干劲十足,腓力六世飚劲儿上来了,他嘴一撇,打就打呗,英军根本不是寡人对手。
坐在地上休息的英军看到法国人的脸蛋从模糊变得清晰,立刻集体立正,迅速进入作战状态。
整个战场上可谓人山人海,英军约有一万六千人,包括骑兵四千人、长弓手七千人、长矛手五千人。法军比英军多一倍有余,约有三千五百人,包括热那亚弓弩手六千人,骑兵步兵两万九千人。
法军全副武装地走了一天,疲惫不堪之下,毫不休整就投入战斗本就是兵家大忌。而在派兵布阵上,腓力六世又犯了一个极其幼稚园的错误,他把雇佣来的热那亚弓弩手布置在第一线,后面直接布置骑兵,步兵大老远地放在最后一排。这样布阵的恶果是,弓弩手得不到步兵盾牌的保护。从总体来看,法军整个儿一年度最欠揍造型。
1346年8月26日,“克雷西战役”(Battle of Crécy,又译作克勒西战役)在六千热那亚弓弩手的射击下开锣鸣唱。
热那亚弓弩手此时早已筋疲力尽,有的人甚至拉不满弓弦。他们射出去的箭软绵绵的,毫无力度可言,万有引力在这时候似乎变得格外强大,箭没飞几步就落到地上,离英军还差十万八千里。
热那亚弓弩手赶紧向前运动,试图靠近敌人再开弓放箭。现在轮到英军里的长弓手表演的时候了,只见一排排飞箭带着呼哨从天而降,不偏不歪正落到热那亚弓弩手头上。热那亚弓弩手毫无还手之力,立时溃不成军,撒腿便逃。
腓力六世和将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扑哧一下全乐了。“陛下,您看这花钱雇来的就是不行哈。”“嗯,热那亚人也太不中用了。”
损失惨重的热那亚弓弩手遭到雇主的无情嘲笑,这种场景在佃农和地主中间也经常出现,因为在地主眼里,佃农根本就一文不值。看着热那亚弓弩手狼狈逃回本阵,有些法国将领甚至拍马上前,挥刀砍向热那亚弓弩手,“再让尔等临阵脱逃。”
就在“地主”戏弄“佃农”的时候,长弓手把一排排飞箭投射到法军阵地上。法国骑兵被英军的挑衅行为激怒,迅速发起冲锋。长弓手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加紧射击,暴射法国骑兵。与此同时,英军里的步兵向前运动,以保护长弓手不受骑兵攻击。
只见战场上乱马?翻,法国骑兵挺长抢蜂拥而来。就在这时,只听英军阵地上响声如雷,五门霰弹火炮一齐开火,这是英军的独门兵器。
这种火炮由于装填速度较慢,整个战役中,每门只发射了两三次,但这足以震撼全场,法国骑兵不是被箭射成刺猬,就是被弹丸打成筛子。
虽然悲惨的命运从一开战就已经注定,但是法军不怕死的忘我精神还是令人折服。法军总共发起十六轮冲锋,可是每一次都未能杀到英军跟前,每一次努力换来的都是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英军阵前的壕沟、铁蒺藜,以及如雨的飞箭变成法军的恶梦。
杀至夜色降临,挂了彩的腓力六世眼看胜利无望,只得大吼一声,风紧撤呼,带着残兵败将逃之夭夭,身后留下无数身负重伤、躺在地上直冒鲜血的法国士兵。
法军在这场战役里损失相当惨重,阵亡贵族十一人、骑士一千五百四十二人、热那亚弓弩手两千三百人,步兵死亡高达一万人,损失38%的兵力。英军的损失简直就是毛毛雨,阵亡不到三百人,骑士只死了两名。
法军逃离战场后,英军开始打扫“卫生”。再看看满地横七竖八的法国士兵,那些没气的就甭提了,还有口气的都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传达着同一个讯息:快叫小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