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年,苏格兰贵族将《艾布洛夫宣言》(Declarf Arbroath)呈递教皇,宣布苏格兰正式独立于英格兰。
宠臣风波】
布鲁斯的努力和爱二爷的吃喝玩乐形成鲜明对比。
爱二爷从班诺克本败回伦敦后,摸着脖子上的脑袋瓜子不住地琢磨,打仗真不是人干的活,还是干我的老本行吧。
于是乎,继加弗斯顿之后,爱二爷又相中一个帅哥――休•狄斯潘瑟(Hugh Despenser the Young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凭着儿子的色相,狄斯潘瑟的老爹也跟着变成国王跟前的大红人。
在看待爱二爷和宠臣的问题上,贵族的态度一贯明确,你俩就是一对gay,这是定了性的。贵族对狄斯潘瑟一家极其厌恶,爱二爷提升狄斯潘瑟为格洛斯特伯爵以后,贵族对狄斯潘瑟更加反感,啊呸,小白脸儿不要脸。
英格兰的局势再次因为国王和宠臣的不正常关系变得动荡不安。
一天,狄斯潘瑟跑到爱二爷跟前,哭着喊着要得到高尔(Gower,威尔士南部的高尔半岛)领主的头衔。
原来的高尔领主准备把头衔卖给女婿,按照威尔士法律,领主有权把头衔卖给后代。换句话说,高尔领主的做法完全符合法律手续,而狄斯潘瑟的要求纯属无理取闹。
爱二爷是何许人,不爱江山“爱”男人的主儿,狄斯潘瑟要啥寡人就得给啥。
于是,爱二爷知法犯法,把高尔领主的头衔从买主那里没收充公,转手送给狄斯潘瑟,还捎带陪上一张眉飞色舞的笑脸,“美人儿”你满意否?
爱二爷的做法和烽火戏诸侯有什么区别,贵族们勃然大怒。赫里福伯爵和兰开斯特伯爵领头,一大帮贵族手持利刃闯进狄斯潘瑟府邸。
1321年8月14日,威斯敏斯特宫,在贵族兵谏下,爱二爷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转,他半带哭腔地宣布流放狄斯潘瑟父子。
二人走后,政府里空出几个职位。一些贵族以谋求职位为目的,以博得爱二爷好感为手段,贵族内部随即出现窝里斗的盛况。
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谋杀,死于非命的都是爱二爷的反对派,兰开斯特伯爵甚至在爱二爷面前被砍掉脑袋。
爱二爷借力打力的策略终见成效,反对派势力垮台,狄斯潘瑟父子重返宫廷。
1322年,爱二爷发表声明,取消所有限制王权的法令。从此,爱二爷不再屈从于国会的意愿,贵族、教士、平民都将无条件接受国王的旨意,寡人可以肆无忌惮地穷折腾啦。
圣萨尔多战争】
正在爱二爷为王权得以解放欢呼雀跃的时候,法国向他宣战了。
说到这场战争,还要从英法之间的老话题――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讲起。
爱二爷虽兼任阿基坦公爵之职,但阿基坦大部分地区已回归法国,只剩加斯科尼还在金雀花王朝手里。
加斯科尼就像一颗钉在法国的毒钉,让法国国王很不爽,如何能彻底把金雀花王朝的势力赶出法国呢?
机会终于出现了!
圣萨尔多(SSardos)有几个小村庄归阿基坦公爵,也就是爱二爷管。可是,极富戏剧性的是,村里的小修道院却不受阿基坦公爵节制。
村里的修道士很有爱国热情,请求法国政府把圣萨尔多收归中央,还要求法军在村里驻守。
兹事体大,弄不好会引发英法战争,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法国政府十分谨慎,对修道士的答复一拖再拖。
经过激烈讨论,法国政府终于答应修道士的请求,派出一名军官进驻圣萨尔多,并立起一根木桩,准备在那里修筑新村镇。
当地地主对法国政府的做法极为不满,新村镇会把人口从他们的土地上吸引走,这样他们的收入就会缩水。
军官到达圣萨尔多的当晚,就遭到地主雷蒙德•贝尔纳的袭击,被勒死在木桩上。
消息传到英格兰,爱二爷大吃一惊,他可不愿和法国发生摩擦,连忙写信给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军官被杀可不是寡人指使的。
查理四世根本不信,谋杀军官的幕后黑手就是你小子。
查理四世这么肯定有原因的,雷蒙德袭击军官的前两天,曾是拉尔夫•巴塞特(Ralph Basset)开过碰头会。巴塞特并非旁人,他是加斯科尼大管家(Seneschal),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最高官员。
爱二爷立马把巴塞特召回英格兰,并派使团前往法国,希望和平解决争端。使团风尘仆仆地来到巴黎,欢迎他们的却是法国人冰冷的脸蛋。
得知查理四世在阿基坦边境集结军队的消息,使团领队肯特伯爵知道和平已无希望,便改变外交策略,采用强硬态度。
查理四世对法国谈判代表早有指使,他们硬,你们要比他们还要硬。结果谈判破裂,使团空手而回。
爱二爷急忙派出第二波使团,可是为时已晚,查理四世已经宣布没收加斯科尼。
1324年8月,法军突然攻入加斯科尼,引爆“圣萨尔多战争”(War of SSardos,1324年)。
说是战争,其实打得时间很短。驻守的英军毫无准备,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军队防备。不出六个星期,法军横扫阿基坦,很多镇甸不战而降。
放狼归山】
圣萨尔多战争虽然打得短平快,但历史意义重大,它既拉开爱二爷垮台的序幕,也是英法百年战争的前哨战。
爱二爷多次想把加斯科尼弄回来,却都办砸锅。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被自己冷落已久的老婆、大美女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是解决英法争端最好的媒介。于是,爱二爷让伊莎贝拉辛苦一趟,回娘家说说情。
听说能回法国,伊莎贝拉兴奋得夜夜睡不着觉,整天面对黏黏糊糊的爱二爷和狄斯潘瑟,想想都令人作呕。
伊莎贝拉答应老公的请求,但她有个条件:为了让娘家三哥高兴,夫啊,你得向你三舅哥效忠。
爱二爷当然不愿意向查理四世卑躬屈膝,但又不愿再和法国闹下去。他思来想去,决定让太子爱德华三世代替自己办这件糗事。
历史证明,爱二爷的这一决定是极具毁灭性的,伊莎贝拉素有“法兰西母狼”之称,放狼归山和放虎归山没啥区别,更何况她还带着太子呢。
伊莎贝拉带着太子回到法国,不久,随从返回英格兰,带给爱二爷一条极具听觉震撼力的消息:王后和罗杰•莫蒂默(Roger Mortimer)在巴黎勾搭成奸,正谋划入侵英格兰。
莫蒂默是英格兰贵族,反对爱二爷的中坚分子。后来触怒爱二爷,被迫流亡法国。
伊莎贝拉回到法国后,像逃离牢笼的小鸟自由自在,在法国宫廷里,伊莎贝拉和莫蒂默邂逅。一个是另一个眼里的白马王子,一个是另一个眼里婚姻不幸的天仙美女,就这样,王后红杏出墙了。
爱二爷气得青筋鼓起老高,防御,防御,奸夫*谋逆,不防御怎么行呢!
1326年9月,爱二爷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伊莎贝拉和莫蒂默挥军攻入英格兰。
爱二爷惊奇地发现英格兰竟然只剩一小撮军队支持,就连太子也表示不愿在妈妈不愉快的时候离开她。
在英格兰人眼里,爱二爷做得太过分了,俺们本来以为哥和姐在一起能幸福快乐,没想到哥竟然宠幸另一个哥,这等于把姐打入冷宫,姐找情夫那是人之常情,所以俺们不会帮助哥反对姐。
一些贵族非但不听爱二爷调遣,反而趁火打劫,把狄斯潘瑟放在修道院里的财宝洗劫一空,拉着队伍投靠到莫蒂默一边。
爱二爷吓得魂飞魄散,带着狄斯潘瑟逃出伦敦,留下一个混乱不堪的首都。
最后,爱二爷众叛亲离,跟他一起跑路的随从看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皆作鸟兽散。爱二爷和狄斯潘瑟还是法网难逃,锒铛入狱。
退位还是禅让】
处决狄斯潘瑟的消息传遍全国,行刑台下人山人海,对市民来说,这是本年度最佳贺岁片。
狄斯潘瑟倒剪双手骑在马上,缓缓靠近行刑台。人群突然一阵骚动,狄斯潘瑟被愤怒的市民脱下马来,一顿暴打。
卫兵分开人群,把狄斯潘瑟拖到伊莎贝拉和莫蒂默跟前,王后那张宛如嫦娥姐姐的脸此时冰冷刺骨,好似插向佞臣的万把钢刀。
狄斯潘瑟啊,帅不是你的错,但是出来忽悠国王、扰乱宫廷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小子是死有余辜。
狄斯潘瑟还不如加弗斯顿,惨死于超级变态三合一之下,罪名当然和*一样――叛国罪。
狄斯潘瑟的老爹被指控怂恿儿子色迷领导、贪污*等多项罪名,绞死后被砍掉脑袋。
忠于爱二爷的几名大臣同样死相凄惨,有的变成吊死鬼,有的变成无头鬼,还有的被暴民活活咬死,这不得不令人感叹英格兰人民的牙口真好啊。
其他人怎么处置都好说,最让伊莎贝拉和莫蒂默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爱二爷。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干掉爱二爷,让太子爱德华三世继位,这样伊莎贝拉能够控制局面。但是会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必须公开审判爱二爷,还要证明他犯有叛国罪。
贵族们虽然认为爱二爷当领导不够格,论及叛国那就扯远了。有些主教甚至说,国王是上帝任命的,不能废黜,也不能处决,要是违背上帝的意愿,英格兰会受到惩罚,只能判处他终身监禁。
伊莎贝拉当然不干,老公必须死,他不死,太子不能扶正,哀家掌权就是非法滴。
双方相持不下,谁都不肯让步。最后,双方把决定权交给国会,爱二爷何去何从,国会说了算。
只要不是拿神出来说事,人类容易搞定。莫蒂默暗箱操作,国会里的重要人员全部倒向莫蒂默一边,废黜爱二爷成为大家的一致呼声。
1327年1月20日,宣判开始,爱二爷泪流满面地听着公诉人宣布裹脚布式的罪名,连他都不敢相信,自己在位期间竟然干下这么多骇人听闻的罪行,哪一条都不过份啊!
爱二爷此时幡然醒悟,人民竟然如此痛恨寡人!
国会给爱二爷一个选择权:退位,让太子爱德华三世继位;或者禅让,让一位没有王室血统,但能力足够的人担任国王。
这个看似*的选择权实际是伊莎贝拉和莫蒂默的阴谋。爱德华三世继位,伊莎贝拉可以垂帘听政;禅让给有能力的人,这人会是谁?毫无疑问,接班的一定是莫蒂默。
爱二爷做出他一生中唯一一个最正确的决定:如果人民愿意接受他的儿子,他愿意把王位传给爱德华三世。
四天后,退位诏书公之于众,爱二爷结束二十年的荒唐统治,在监狱里继续吃牢饭。
十四岁的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1327―1377年在位)登基坐殿,拉开长达五十年的强势统治。
具体爱二爷是怎么死的,历史上个说法很多,有一种称伊莎贝拉派刺客谋杀了亲夫。
不过,伊莎贝拉和莫蒂默的统治一直很不稳定,苏格兰战事急转直下。
1328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订《爱丁堡―北安普顿条约》(Treaty of Edinburgh-Northampton),承认苏格兰独立,承认布鲁斯为苏格兰国王。
为巩固和平,双方结为姻亲,布鲁斯之子大卫二世(D*id II)娶爱德华三世的妹妹为妻,苏格兰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伊莎贝拉和莫蒂默万万没想到,爱德华三世绝非爱二爷那种废渣。
两年后,爱德华三世到了单独执政的年龄,他随即宣布莫蒂默的十四条大罪,将之处死。
爱德华三世给妈妈一份慷慨的退休金,伊莎贝拉从世人眼前消失,孤独地死去(死于1358年8月23日)。
一?六 哈里登山!完胜苏格兰
爱德华三世年少有为,十八岁单独执政后就一展身手,致力于修复破败的国家,俨然长腿爱德华转世。
恢复元气的工作千头万绪,看着老爹造的孽,爱德华三世又气愤又无奈。那份承认苏格兰独立的《爱丁堡―北安普顿条约》最让爱德华三世窝火,重新宣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是他上台后最想办的。
撕毁条约对于爱德华三世来说轻而易举。首先,签条约是莫蒂默的主意,他已经被定性为卖国贼,卖国贼签的东西自然不算数;其次,英格兰贵族不愿苏格兰独立,那样他们的土地就大大缩水。
爱德华三世并不想直接开战,和苏格兰保持官方和平的同时,积极和苏格兰“汉奸”保持密切联系。
这帮“汉奸”的头儿叫爱德华•贝列尔(Edward Balliol),他是废王贝列尔的儿子,为区别期间,咱后文就称之为小贝列尔。
“汉奸”队伍里的其他人都是在第一次独立战争里支持英格兰的,班诺克本胜利后,布鲁斯没收了他们的头衔和领土。
《爱丁堡―北安普顿条约》签订后,这帮人没得到任何战争赔款,他们气急败坏,发誓要夺回祖业,还乡团就是这样炼成的。
小贝列尔对王位的渴望让他陷入癫狂,在近臣亨利•博蒙特(Henry Be怂恿下,流亡法国的小贝列尔来到英格兰,寻求爱德华三世的支持。
博蒙特代表小贝列尔觐见爱德华三世,说明来意。
爱德华三世密令还乡团不得轻举妄动,小贝列尔非要发泄发泄不可的话,还乡团只能从海上进攻苏格兰,如果还乡团失败,爱德华三世有言在先,寡人不会承认是此事的幕后黑手,尔等在英格兰的土地也将被没收充公。
血染杜普林沼地】
“相思病”已经把小贝列尔整成含笑半步癫,他迫不及待地率领还乡团扬帆出海。
还乡团在金霍恩(Kinghorn)悄悄登陆,进军珀斯途中,来至杜普林沼泽地时,拦路杀出一彪人马,挡在大河对岸,为首者乃是道姆纳尔二世(Domhnall II, Earl of Mar)。
苏格兰英雄布鲁斯因病谢世(死于1329年6月7日,享年五十五岁),其子大卫二世只是个顽童,国政便由守护者道姆纳尔二世负责。
1332年8月10日,“杜普林沼地战役”(Battle of Dupplr)在小贝列尔的惊讶声中拉开帷幕,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在这一刻打响。
还乡团兵力约有三千人,配备长弓。苏格兰军人多势众,道姆纳尔率军拦住去路,兵力约有一万五千人,是还乡团的五倍,另有一支苏格兰军在丹巴伯爵帕特里克(Patrick)率领下正杀向还乡团背后。
苏格兰军如从天降,还乡团士气一落千丈是必然的。“汉奸们”看到苏格兰军强大的整容都冒出一头冷汗,自己行使谨慎,行动秘密,敌人是怎么知道的?莫非博蒙特那厮出卖了我们?
听到同伴的质疑,看着他们脸上的重重杀气,博蒙特淡然一笑,你们多虑了。
博蒙特久经沙场,见多识广,面对腹背受敌的窘境,仍能泰然处之。博蒙特看得很清楚,必须在帕特里克抵达之前采取行动,一旦敌人合兵一处,后果不堪设想。
还乡团的劣势早被河对岸的道姆纳尔看在眼里,道姆纳尔不禁暗自发笑,自己的优势太明显了,还乡团军队人少势单,还必须渡河作战。
道姆纳尔命令在河岸扎营,骄傲之下竟然没设夜哨。道姆纳尔懒散地坐在营帐里,拿着酒杯往嗓子眼儿直灌酒精,准备好好放松一下,第二天一举吃掉弱不禁风的还乡团。
入夜,营地里突然喊杀声震天,道姆纳尔从睡梦中惊醒,不好,敌人偷袭。还乡团偷偷渡河,苏格兰军毫无察觉,被杀个措手不及。
博蒙特的策略是重装骑兵全部下马,暂时不动,尽量用弓箭射杀敌人。弓箭手分布两翼,下马骑兵保护中央,形成一道弯月型攻击面。
布鲁斯的私生子罗伯特认定道姆纳尔通敌,才让敌人偷袭得手。
道姆纳尔矢口否认,就像班诺克本战役里格洛斯特伯爵一样,不堪受辱的道姆纳尔决心率军冲锋,死也要明志。
正待道姆纳尔催马杀向还乡团时,罗伯特一把把他揪住,大声说带头冲锋的荣誉应该归他。
道姆纳尔和罗伯特完全不顾两翼在敌军弓箭射击下混乱不堪的事实,为“谁应该先冲进敌阵”争执不休。
随着俩人的争吵声冲向云霄,还乡团里的长弓手把一排排弓箭投向苏格兰军。长弓手操作熟练,射速极快,飞蝗暴雨般从天而降。
苏格兰军没等靠近敌人就惨死弓箭之下,罗伯特的部下死伤惨重,被迫向中央退却。慌乱中的苏格兰士兵互相冲撞,很多人被同伴撞倒再也没爬起来,被还乡团杀死的远没有自相践踏死得多。
最后,轻敌的道姆纳尔和爱吵架的罗伯特死于阵中,班诺克本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罗伯特•基斯(Robert Keith)也没能逃过死神的魔掌。
伐夫伯爵(Earl of Fife)想组织幸存者逃跑,可是苏格兰军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毫无组织可言。
博蒙特翻鞍上马,率领骑兵于后掩杀。苏格兰士兵更是慌乱不堪,没被弓箭射死的在逃跑途中被骑兵追上,一枪扎成四脚朝天的死蛤蟆。
苏格兰士兵的尸体一层叠一层,甚至达到一支长矛的高度。还乡团拿着宝剑、长矛对着奄奄一息的半死人就是一下,不留任何活口。
这场战役,苏格兰军损失惨重,死亡数字不详,大约在两千至一万三千人不等。还乡团只死了三十三人。
杜普林沼地的惨败对苏格兰来说是必然的。布鲁斯在军事上一再胜利,苏格兰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刀枪不入,骄傲自满早已使苏格兰人陷入科学幻想之中,道姆纳尔的轻敌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苏格兰军的问题。
查理•奥曼(Charles在他的经典著作《中世纪战争史》(The History of Warhe Middle Ages)里这样写道:
杜普林沼地战役是苏格兰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在以后的战斗中,英军总是使用小贝列尔和博蒙特发现的新战术。弓箭手和重装骑兵配合作战将为英格兰赢得一系列胜利,而杜普林沼地战役是这些胜利中的第一场。
其实,不仅在苏格兰战事中英军将使用这一战术,就连不久后的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军也同样使用弓箭手布防两翼,骑兵保护中央的策略。
胜利来得快,去得也快】
几个星期后,小贝列尔在斯昆修道院加冕为苏格兰国王。
至此,苏格兰出现两个国王,一个是布鲁斯家族的大卫二世,另一个是贝列尔家族的小贝列尔。
新守护者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Archibald Douglas)与小贝列尔签署协议,到底哪一个是正牌国王,由苏格兰国会裁定。
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让小贝列尔错误地认为政局已然稳定,王位已在掌握之中,他忘乎所以,竟然解散还乡团里的英军部队。
小贝列尔还文采飞扬地写了两封公开信,称自己在英格兰帮助下成功夺回王国,并承认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宗主权。
小贝列尔还表示,准备把包括贝里克在内的边境领土转让给英格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他都将服从爱德华三世的调遣。
小贝利尔的表忠心非但没让爱德华三世喜上眉梢,他反而暗骂小贝列尔愚蠢到极点,现在形势不明,你能不能坐上国王宝座还不好说,竟然先把我给出卖了!
果不出爱德华三世所料,小贝列尔的“汉奸”嘴脸昭然若揭,苏格兰国内反对还乡团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弄不好苏格兰会主动入侵英格兰,爱德华三世不禁擦擦冷汗,他赶紧向边境调兵遣将,以防万一。
一天清晨,小贝列尔被嘈杂声惊醒,道格拉斯带人手持利刃,突然冲过来欲取他性命。小贝列尔的手下死的死,伤的伤。小贝列尔吓得魂不附体,衣不遮体地从狗洞里钻出去,跳上一匹快马夺路而逃。
12月的苏格兰寒风瑟瑟,荒山野岭中,小贝列尔紧了紧单衣,低头看看光溜溜的两条细腿,擦擦流到上嘴唇的鼻涕,辨清方向后,放马向英格兰奔去。
围魏救赵】
小贝列尔被打回原形,所有努力化为乌有,此后再想谋求王位,只能借助英格兰的力量。
小贝列尔请求爱德华三世援助,事成之后,苏格兰东南部全交给英格兰。
在巨大诱惑面前,爱德华三世咽咽口水,撕掉中立的伪装,承认小贝列尔是苏格兰国王。和平协议遭到践踏,苏格兰被迫全副武装,再次踏上解放事业的征途。
1333年年初,英苏边境的空气异常紧张。
英格兰的战车已经开动,军队不断涌向北部边镇。苏格兰军在道格拉斯筹备下,武器、补给源源集中到贝里克,守将亚历山大•塞顿(Alexander做好防御准备。
还乡团在大队英军支持下入侵苏格兰,兵围贝里克。
道格拉斯并没有利用手里现有的军队转移英军注意力,而是想聚集大军与英军死磕,致使他没能做出迅速反应,错过增援贝里克的时机。
一个月后,爱德华三世亲临贝里克指挥,他的到来让贝里克围城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尽管塞顿擅长防守,准备充分,在英军强大压力下,贝里克还是陷入困境之中。英军在城外挖掘壕沟,城内水源断绝,与外界的联络完全中断。
英军从海陆两方面的进攻让贝里克守军筋疲力尽,塞顿陷入绝望,被迫交出人质,换得短暂停火。
此时,道格拉斯才攒足军队,但他没有增援贝里克,而是开向英格兰,并威胁爱德华三世退兵,否则就把战火烧到英格兰境内。
道格拉斯这是在玩围魏救赵,这场战斗与其说是军事力量大比拼,不如说是一场心理战。
爱德华三世不为所动,大有不拿下贝里克誓不罢休的气势。道格拉斯继续向南挺进,直逼巴姆伯格(Bamburgh,位于英格兰诺森伯兰郡)。
巴姆伯格城堡位于巴姆伯格河沿岸,是一座壮丽的中世纪古堡。城堡坐落在巨大的玄武岩之上,在城堡中可以俯瞰北海。(城堡已被英国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单)
道格拉斯选择进攻巴姆伯格是因为城里住着一个重要人物――英格兰王后、爱德华三世的媳妇。一旦城堡陷落,后果可想而知。
爱德华三世具有令人惊叹的心理素质,他对坚固的巴姆伯格城堡很有信心,苏格兰军没有足够的时间修建攻城武器,而贝里克的时间已经快走到尽头了。
停火协议到期后,塞顿仍然坚守不降。爱德华三世把人质绞死在城前,第一次受刑的就是塞顿的儿子。英军对城里喊话说,只要塞顿一天不投降,他每天都会看到城外树杈上吊着一具人质的尸体。
塞顿最后还是屈服了,为挽救剩下人质的生命,塞顿答应如果7月20日援军还不到,就开城投降。
贝里克命悬一线,何去何从完全掌握在道格拉斯手里。贝里克的战况飞到巴姆伯格,脸色大变的道格拉斯拉着队伍以豹的速度冲向贝里克。
完胜苏格兰】
贝里克西北2英里处有一座小山,海拔一百八十多米,名叫哈里登山(Halidon Hill)。站在山上视野开阔,可以俯视整个贝里克地区。
爱德华三世把军队布置在山顶,任何企图隐蔽绕到贝里克的行动都无法逃过他的“法眼”。
1333年7月19日,道格拉斯终于及时出现在贝里克附近,而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爱德华三世看在眼里。
英军分成三队,每队的阵型都是杜普林沼地战役的翻版:弓箭手分布两翼,中间是重装骑兵和步兵,弓箭手形成楔形队列,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形成交叉火力。这是博蒙特的发明创造,也是他向爱德华三世推荐的自己的产品。
博蒙特建议爱德华三世不要主动进攻,因为道格拉斯完全处于被动局面,如果他不主动出击,贝里克就会陷落。
道格拉斯最应该做的是暂且退兵,寻机再战,但这将意味着主动放弃贝里克。
道格拉斯显然已经看到英军中的大量弓箭手,但在这场博弈中,他不愿丢掉贝里克,决定孤注一掷。
然而事实证明,鱼肉熊掌不可兼得,两个都要两个都得不到。人,就得学会放弃。
下定决心的道格拉斯也把军队分成三队,但他还是老思想,沿用长矛阵。
斯特灵桥战役证明长矛阵在对付骑兵方面占有优势,但福尔柯克战役和杜普林沼地战役说明,长矛阵在箭雨下脆弱至极,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另外,整个战场的地形对苏格兰军极为不利,他们要想接近英军,必须穿过一块空旷的沼泽地,还要爬上陡峭的斜坡。
在道格拉斯指挥下,苏格兰军向哈里登山发起冲锋,他们一进入沼泽地就遭到英军的弓箭暴射。
苏格兰军舍生忘死,同伴中箭倒下没能让他们停止冲锋的脚步。英勇换来的是满地死尸,很多人还没到山边就变成刺猬。
穿过沼泽地,苏格兰军冲到斜坡边,他们脸上身上多处被弓箭划伤,鲜血顺着伤口直往下滚。
幸存者被强大的火力压制得不敢抬头,匍匐在地上继续向山顶爬去。山顶上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英军的宝剑和长矛。
苏格兰军好不容易冲到山顶,未等他们站稳脚跟,就被英军冲得七零八落,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苏格兰军这才感到恐慌,颤抖瞬间蔓延到整个部队。苏格兰士兵恨不得长出四条腿,玩命逃窜。
英军弓箭手继续频频射击,流箭在苏格兰士兵头上呼啸而过。苏格兰军乱成一团,都想拿战友当挡箭牌,杜普林沼地的一幕在哈里登山重演。
担任殿后的罗斯伯爵(Earl of Ross)挽回了苏格兰的面子,所部人马一直战斗到全队覆没也没退缩一步。
随着罗斯伯爵壮烈牺牲,英格兰骑士挺枪上马,冲下山坡于后掩杀。
道格拉斯和五名伯爵横七竖八地躺在战场上,死的时候瞑不瞑目咱就不知道了,跟随他们完成这一动作的是数千苏格兰贵族和士兵。
战役第二天,绝望的塞顿打开贝里克的城门,挑白旗投降。
哈里登山战役(Battle of Halidon Hill),一场一万三千苏格兰军vs九千英军的经典战役,英格兰以损失十四人的轻微代价完胜苏格兰,此战由此成为苏格兰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之一。
哈里登山战役对苏格兰的打击远远超过当年的丹巴战役。
丹巴战役后,很多苏格兰贵族被俘入狱,获释后继续活跃在政治和军事舞台;哈里登山战役里,大部分苏格兰贵族殁于阵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躲在深山老林里死活不敢出来。
哈里登山惨败的消息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震荡着苏格兰南部,当地贵族带着效忠像雪片一样飞到爱德华三世面前。
小贝列尔说话算话,把苏格兰低地的八个郡孝敬给爱德华三世。
整个英格兰被哈里登山的胜利所鼓舞,班诺克本惨败的仇终于得报,上帝,您老人家终于开眼啦。
胜利或失败总会勾起穷酸诗人无限的创作欲望,听到胜利消息,英格兰诗人们挥毫泼墨,宣泄欣喜若狂的心情。
似乎苏格兰战事接近收官,可是爱德华三世没有充分利用这场胜利的影响迅速压死苏格兰。
苏格兰仍在抵抗,虽然它已经弱不禁风,但只要有一口气在,抗战就不会停止……
一?七 重装上阵!英法百年战争
哈里登山惨败后,大卫二世可惨了,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正在他抓耳挠腮的时候,法国国王腓力六世(Philip VI,1328―1350年在位)送来邀请函,让他到法国避避风头。
腓力六世狗拿耗子,多管什么闲事?你别说,英苏之间的事儿,腓力六世还非管不可。
先,法苏曾订过“老同盟”,从官方角度讲,苏格兰有难,法国帮忙义不容辞。
再者,为法国王位一事,英法梁子结大了。
王位花落谁家】
查理四世死后,卡佩王室绝嗣。按照《萨利克法》,女子无权继承大统,法国王位到底由谁接手呢?英法两国出现极大分歧。
人家法国的王位,英格兰插什么手?咱们前文其实多次提到,英法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几百年前的事暂且不提,单说爱德华三世吧,他就和卡佩王室关系密切。别忘了,他是美男的亲外孙、查理四世的亲外甥。
腓力六世原是瓦卢瓦、安茹、缅因三地的伯爵,出身于卡佩王室的旁系。说是旁系,其实关系并不远,他是美男的亲侄子、查理四世的堂兄弟。
因此,爱德华三世和腓力六世在继承法国王位方面都有优势。
早在爱德华三世他妈伊莎贝拉垂帘听政的时候,就已经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