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木留克军团随即向第二道城墙的诅咒塔rr)进攻,十字军抵挡不住,退至圣安东尼门内防守。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多次试图夺回诅咒塔,却徒劳无功。恶战中,圣殿骑士团大团长威廉被当场劈死。
马木留克军团继续向纵深挺进,与十字军展开激烈地巷战。城里早已乱作一团,居民纷纷向港口逃去,争先恐后地爬上小船。很多人失足落水,扑腾两下就沉到海底,丧生鱼腹。还有很多跑得慢的被马木留克撵上,一刀砍翻在地,死得比谁都快。
1291年5月18日夜,阿克,这个见证东征时期血雨腥风的城堡,这个在十字军手里度过一百多年的要塞,历经一个半月的殊死搏杀终于落入马木留克手中。
连续的意外】
在三大骑士团里,圣殿骑士团财大气粗,司令部转移到阿克以后,也被他们搞成一座巨大的要塞,成为城中之城。
阿克陷落后,这座位于阿克西部海岸边的司令部被马木留克军团包围。苦守一个星期后,圣殿骑士团的代理官彼得(Peter de Severy)提出议和。卡里尔答应圣殿骑士和躲在司令部里的难民可以自由离开阿克。
卡里尔派人到司令部监管投降事宜,没想到这些人不守纪律,被桀骜不驯的圣殿骑士杀死,这又是一个意外。
大祸不远矣!圣殿骑士团选出的新团长西奥博尔德•戈丹(Theobald Gaudin)是个贪生怕死、爱财如命的人,他预感到事情不妙,便在夜色掩护下,带着圣殿骑士团的财宝遛出司令部,混在难民中逃往西顿。
第二天早晨,彼得带着几个人觐见卡里尔,向他解释为啥会发生“纪律门”事件。卡里尔再也不相信十字军的鬼话,彼得等人有去无回,被卡里尔用来祭奠“纪律门”的“殉难烈士”。
彼得等人脑袋落地,和谈彻底破裂。破城后的第十天,即5月28日,卡里尔派两千人围攻司令部。
没想到,又一场意外发生了。由于司令部多处受损,突然连房顶带柱子稀里哗啦塌方了。在司令部里混战的圣殿骑士团和两千马木留克全被压死,一个没剩。
“塌方门”标志着阿克完全掌握在马木留克手中。
趾高气扬的卡里尔胜利完成任务,打道回府。第一站是妆点一新的大马士革,卡里尔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城内,身后跟着戴手铐脚镣的俘虏。搞完庆祝仪式,卡里尔返回首都开罗,紧接着又是一翻庆祝活动。
卡里尔是*世界的英雄,可是英雄也会遭人嫉恨。卡里尔秉承喀喇翁的政策,用切尔克斯人(Circassians,定居高加索的部落)代替突厥出身的马木留克。两年后,卡里尔被愤怒的马木留克暗杀。
破灭,东方之梦】
阿克的陷落标志着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但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国家仍然存在,如塞浦路斯王国。国王们试图夺回失去的一切,都徒劳无功。至1302年,十字军势力被完全赶出圣地。
与耶路撒冷有关的最后一次努力发生在1365年,塞浦路斯国王彼得一世(Peter I of Cyprus,最后被自己的三名骑士刺死在被窝里)成功登陆埃及,洗劫亚历山大。但彼得一世毫无进取心,获胜后急忙返回塞浦路斯岛瓜分赃物。这其实是一次独立的东征,但只是个小插曲,因此没能入选正式东征之列。
到了14世纪,出现过一些东征,但其性质和11、12世纪的东征大相径庭,它们的目标不是收复圣地,而是遏制奥斯曼帝国向欧洲的扩张。它们把搞定奥斯曼帝国看做是最终收复圣地的基础,并没有直接对巴勒斯坦或叙利亚采取行动,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征。
阿克陷落后,虽然十字军运动又进行了几个世纪,但它标志着大规模东征的结束。因此,1291年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史学家把这一年看作十字军国家灭亡的时间,延续二百年的东方之梦终于破灭了!
东征vs西征】
十字军东征从爆发到终止,约占中世纪五分之一的时间,它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就在这场浩浩荡荡的东征期间,蒙古人也同时发动了西征。毋庸置疑的是,东征和西征都是以掠夺为目的,以屠杀为手段,哥俩都项挂骷髅,脚踩血泊,一路走过,一阵阵血雨腥风扑面而来。可是历史先生是个爱开玩笑的老头,哥俩的命运在他安排下竟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东征身上烙着“惨无人道”四个字,血洗君士坦丁堡事件也永远贴着“遗臭万年”的标签;西征,得到中外各级人士的宽容,人们对血洗巴格达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历史教科书里轻描淡写。
教皇,发动东征的始作俑者,历史评价就不说了,反正不咋地;成吉思汗,发动西征的总导演,身姿伟岸,形象高大,以他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BBC还出过纪录片,就连日本都拍过纪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800周年的耗资巨片《苍狼:直到海角天涯》(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超级烂片,从头烂到脚,烂到海角天涯)。
东征的影响】
批评东征的呼声远远超过西征,但在史学家眼里,两场远征都为世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也许是十字军和蒙古军始料不及的。下面咱就讲讲史学家们是怎么从各个方面表扬十字军东征的。
文化: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曾被*文化熏陶了数个世纪,但科学、医学、建筑等方面的大部分知识是在东征期间从*世界传到西欧的。与东征一起成长的军事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欧的城堡设计,威尔士的卡那封城堡(Caernarfstle,长腿爱德华修建于1283年)就闪烁着长腿爱德华在东征时看到的城堡式样的影子。另一方面,西欧文化通过十字军走向世界,特别是亚洲。伴随着经贸往来,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在东西方之间不断交流。*的代数、光学和工程学传到西欧,促进中世纪大学的快速发展,而中世纪大学引领了后来的文艺复兴。
商业:随着穆斯林势力在地中海的垮台,海上商路统一在西欧文化圈内。有趣的是,西征之后,中东商路掌握在蒙古帝国手中。这样,基督教势力和蒙古帝国接壤,使得海陆商路畅通无阻,从西欧到中国运送货物不再是赌命游戏。马克•波罗也是在东征时期来到中国的,他的故事后文再表。
10至14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欧商贸区域是黑海―地中海―红海,这是东征努力的结果。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与十字军国家,以及拉丁帝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为以后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提供了诸多帮助。
桔子、苹果、玉米等亚洲作物丰富了西欧的农贸市场。香料、象牙、玉、钻石和精美的玻璃制品大量涌入西欧,这些东西不再是市场上价格昂贵的稀世之物。
一直到十字军国家灭亡,西欧与亚洲的稳定商贸往来才被马木留克阻断。随之崛起的奥斯曼帝国进一步妨碍了东西方通商,西欧只得寻找通往亚洲的新商路。最终,1492年哥伦布在探索途中发现美洲,这才开启近代历史的大门。
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
十字军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区区二百年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还有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
以十字军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血雨腥风成为文学家的创作源泉;《要塞:十字军东征》、《狮心王:十字军遗产》、《刺客信条》等一大批游戏为游戏公司赢来无数玩家;《天国王朝》等商业电影更是为好莱坞赚足银子。
对于现代人而言,十字军东征不带有半点血腥气味,而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大屠杀早已尘封在历史档案中,淡出人们的视线,只有那些英雄的传说依然在世间传颂。
我想,群星中最耀眼的有两颗,一颗属于狮心王理查,另一颗属于萨拉丁。
九十八 文永之役!元朝首攻日本
十字军东征和蒙古西征全部介绍完了,事实上,蒙古帝国不仅向西远征,也在向东扩展势力。
忽必烈通过政治联姻,让高丽(Goryeo, 918―1392年)这个一直反叛的国家成为蒙古的顺臣。在继续对付南宋的同时,忽必烈又把目光投向日本。
下面咱就来介绍一下忽必烈两攻日本的战争。
镰仓幕府】
日本向中国朝贡古已有之,东汉便有记载,三国、南北朝时期皆有外交往来。唐朝时,两国关系达到高潮,日本十五次派遣唐使前来朝贡、学习,唐朝的繁荣富强让弹丸岛国真正感受到天朝大国的威仪。894年以后,两国虽有商贸往来,却未建立官方外交关系。
12世纪初叶,源赖朝Yor雄霸日本,出任征夷大将军,在镰仓设立幕府,史称镰仓幕府(Kamakura She, 1192―1333年)。
源赖朝意外死亡后,幕府政权逐渐被他媳妇的娘家北条氏(Hōjō clan)把持,形成所谓的“执权政治”。
为了大家看下文方便,有必要介绍一下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制度和主要官职。
一、行政区制度:日本古代把国土划分成六十六国,这里的“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州”,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给某些国取了带“州”字的小名,比如美浓,小名叫浓州。这种划分的方法学名叫“律令制”,起自奈良时代,止于明治维新。相应的,这些“国”也统称为“令制国”。
那么是哪六十六国呢?太多了,只把本书涉及的几个做一介绍。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主体是三个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Kyūshū)。九州岛之所以叫九州,是因为该岛被划分成九个“国”,它们分别是:肥前、肥后、筑前、筑后、丰前、丰后、日向、大隅、萨摩。九州岛还有个别名,叫镇西,也就是说它是日本西面的防御重点。此外,本书还涉及其他国:周防、长门、石见、安艺、备后、武藏、相模。
就像中国把国土划分成华东、华北等地区一样,日本也有这样的习惯,这里要介绍的是关东地区。关东地区被划分成八个国,故而又有“关(东)八州”之称。
二、主要官职:
守护:类似中国古代的州牧,或现代的省长 + 警备司令。律令制和西欧的采邑制十分相似,守护不仅是个官职,出任守护的领主还拥有该国的军政和经济大权,更可把国内土地分配给手下家臣,其地位和公爵、伯爵差不多。(后来,这个头衔用得很滥,很多人的官职虽叫“XX守”,但并不实际赴任,故而也没有相应的权力)
守护代:守护的副手,一般由守护的家臣担任。
地头:负责管理庄园及公领事务,其责任有征收、上缴年贡,管理土地,维持治安等等。
外交努力】
据《元史》、《高丽史》(Goryeosa)记载,挑唆忽必烈把目光投向日本的是高丽人赵彝。赵彝奉高丽王之命来中国觐见,在忽必烈面前说,日本也可通好,请蒙古派使者渡海东行。
忽必烈好大喜功,心想既然高丽已通商修好,日本这等蕞尔小邦也应效法,“厚此薄彼”是不对滴。
于是,历经六次、历时八年的外交努力隆重上演。
第一次: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派两名副部长级官员――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携国书首次出使日本。国书内容如下:
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埸,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心,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其中之意很明确,朕当蒙古大汗以后,尔等倭人竟然毫无表示,高丽既已通好,汝蕞尔小邦为何迟迟不动,莫非逼朕用兵不成?
可由于种种原因,黑的、殷弘仅至巨济岛便返回中国。
第二次: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再次派黑的、殷弘携书出使。二人并未赴日,而是将国书交予高丽。
高丽使者潘阜持蒙古、高丽国书抵达对马岛,筑前守护少贰资能接到国书后不敢怠慢,立刻送呈幕府。原则上,外交事务由朝廷处理,故而幕府将国书传送京都。
据近卫基平的《深心院关白记》所述,国书中“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一句,特别是“用兵”二字对日本朝廷震动很大,皆感“此事国家珍事大事也,万人惊叹之外无他。”这是武力威胁啊!
后深草上皇擦擦冷汗,立刻召集公卿商议。由于意见不统一,学术研讨会一连开了数日也不知道该回答Yes,还是No。
当时的幕府执权是北条时宗(Hōjō Tokimune),就在京都皇宫讨论得热火朝天之时,身在镰仓的北条时宗也找来“自己人”研究对策。“自己人”说什么的都有,北条时宗却另有打算,他认为忽必烈是在无理取闹,没必要回复。在幕府干预下,潘阜空等五个月,未得回牒而回。
第三次:至元五年(1268年),黑的、殷弘在申思?、陈子厚、潘阜三名高丽使者引导下,由高丽出发,可是对马岛民死活不让使团登陆。这下事情难办了,对方没有回牒,如何交差?五位大使一商量,干脆抓几个倭人回去复命得了。于是,对马岛民塔次郎、弥次郎当了俘虏,做了回免费出国游。
第四次:至元六年(1269年),高丽派金有成、高柔等护送塔次郎、弥次郎回对马岛,并转交忽必烈国书。
高丽使者登陆九州岛后,日本外交机构太宰府(Dazaifu)把国书上呈京都太政官(Daijō-kan)。研讨会又在皇宫热火朝天地召开,最后,日本朝廷做出决定,由菅原长成草拟回牒,内容大致如下:
抑贵国曾无人物之通,本朝何有好恶之便,不顾由绪,欲用凶器,和风再报,疑冰犹厚,……何称帝德仁义之境,还开民庶杀伤之源乎。
大致就是想利用回牒解除忽必烈用兵。可是,北条时宗始终坚持立场:答复忽必烈那是没有必要滴。结果,使者又两手空空而回。
第五次:至元七年(1270年),女真人赵良弼奉命登陆九州岛,日本朝廷得到国书后,第三次召开研讨会,商议的结果是,把上次菅原长成草拟的回牒稍作修改,算作答复。然而,回牒被幕府留下,没能发出。
元朝建立: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忙里偷闲”,称皇帝,取《易经》“大哉乾元”一句给王朝命名“大元”(Great Yuan),首都在大都(今北京),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第一次用“大”字给王朝取名。
大元真是名副其实,整个蒙古帝国都是元朝的,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啦。忽必烈以蒙古大汗身份称帝,但当初为与阿里不哥争位,没按规矩在蒙古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就匆匆称汗,因此其汗位没得到西面各汗国的普遍认可。所以,元朝和蒙古帝国不是一码事,元朝只辖忽必烈统治下的中国地区,仅能算作蒙古帝国的一部分。由于内战不休,蒙古帝国四分五裂,元朝对其他汗国更是缺乏控制能力。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此时中国实际处于南北对峙局面,南宋仍在苟延残喘,誓死抗战。
第六次:至元十年(1273年),赵良弼再抵九州岛,至太宰府,但还是两手空空而回。
幕府为啥如此强硬】
忽必烈屡次至书日本,北条时宗却始终放他鸽子,难道不怕元朝用兵吗?史学家们列举一大堆,指出北条时宗胆子够大的诸多理由:
一、倘若日本朝廷借回复国书之机,与蒙古频繁接触,幕府有被孤立之危。故而,幕府以夺取外交主导权为目的,以政治干预为手段,以“牒状之体无礼”为借口,作出上述举动。
二、北条时宗受禅宗影响极深,宋禅师无学祖元和大休正念用禅宗思想鼓舞北条时宗,并希望他保国家、保佛教。北条时宗更是利用禅宗思想静气凝神,故而敢于直面元朝的挑战。
三、日本与南宋素有佛教学术往来,到日本当客座教授的南宋僧侣不在少数。南宋爱国僧侣在讲课之余,把蒙古肆虐中原的情况细致描绘一番,“蒙古人=侵略者”在倭人脑细胞里形成思维定势。
四、日本佛教界的国际视野非常狭窄,认为世界是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日本三分天下。蒙古与南宋相比,乃是蛮夷,回复蛮夷自然多此一举。
五、9世纪末的新罗海贼、11世纪的刀伊(女真)曾入侵壹岐(Iki)、对马(T二岛,外族给倭人心里投下的恐怖阴影一直未消。把蒙古描绘成杀人恶魔的南宋僧侣恰恰是日本思想界的权威、幕府的顾问,北条时宗自然受之影响,对蒙古人的印象坏到极点。
双方的备战】
如上所述,北条时宗并非脑袋发烧,但这样做势必会惹怒忽必烈,北条时宗对此早已心知肚明。在放忽必烈鸽子的同时,北条时宗多次下达备战令,正式开始防御的时间是元朝建立的那一年(1271年)。
北条时宗知道,元朝进攻日本的路线必然是:从朝鲜出发,经壹岐、对马二岛,至九州岛,这是最近路径。
北条时宗的理解很到位,不论从日本进攻中国,还是从亚洲大陆进攻日本,朝鲜都是最佳转运站,这也是东亚三国地理位置的微妙之处。历史上发生的诸多战事都证明这一点:16世纪末,日本霸主丰臣秀吉以攻占朝鲜作为吞并明朝的第一步;中日甲午战争也因争夺朝鲜半岛而起;日本军国主义妄想狂们更是制定了脑残的战略三步走:先占朝鲜,再并中国,然后吞地球。
这次备战中,倭军以壹岐、对马二岛为防守前哨,防御区域为?崎、博多、侄浜、今津,以博多湾(Hakata Bay)沿岸为主。此外,博多湾以东的北九州沿岸重地、博多湾以西的肥前、长门,也在防御圈内。
守卫主力是在九州岛有领地的镇西御家人(御家人是与幕府将军建立主从关系的武士或领主),为防止他们偷奸耍滑,幕府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免去镇守京都和镰仓的任务,但必须返回自己领地。
二、禁止擅自离开九州岛。
三、给予经济补偿。(负担守备投资巨大,幕府采取免除年贡等加以补偿)
四、守备必须由御家人自己担任,本人生病,才可由子嗣或兄弟代劳。(领主们最关心自己的领地,这是封建土地分封制度的一大弊端)
另一方面,数次知会日本,日本的答复却始终都是没有答复,忽必烈早已被倭人不懂外事礼仪所激怒。就在继续进行外交努力的同时,忽必烈命令在朝鲜东南沿海疯狂打造战船,准备来个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求神拜佛】
面对这场灭顶之灾,日本举国上下采取一致行动:齐唰唰磕头拜佛。目的只有一个:额滴神呐,睁眼看回世界吧,俺们日本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不动明王、丹生明神、八幡神,你们还不下凡走一趟啊,来回旅费俺们掏。
负责祈祷的重任落到二十二社身上,什么石清水八幡宫、伊势大神宫、大寺社,无处不见天皇或政府公务员的身影,献宝奉币自然少不了。后嵯峨上皇更是吓得连生日都不敢过,五十岁大寿,千万别搞成诞辰纪念日啊!
红口白牙不如黑字白字来得可靠,抄写经文成为必不可少的祷告方式,《大般若经》、《观音经》、《金刚般若经》等佛教经典被手工copy一次又一次。
幕府与朝廷意见相左,在求神拜佛方面却表现得尤为一致。尽管北条时宗的神经足够强大,可还是下令各国守护或寺院求神拜佛。
两军武力对比】
战争一触即发,在介绍打斗之前,先把元军、倭军的力量对比列举如下:
一、总兵力
元军:三万余人,一万五千蒙古军、汉军,八千高丽军。其中,蒙古军素质最高;汉军由北方汉人组成,指挥官有蒙古将领,因此素质高于高丽军。由于海上运输战马困难,且有草料供应问题,故元军中骑兵较少。
倭军:万把人,以镇西御家人为主。关东地区的武藏、相模武士也有参加,此两地武士是倭军精锐中之精锐,当时有“关八州兵力敌六十余州,武、相兵力又敌关八州”之说。整个倭军的组织过于松散,领主各自为战,参战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得战功。
二、装备
元军:盔甲轻便,长短弓射速快,射程约达三四十米,短箭尖头有毒。火器是元军携带的独门暗器,装备的手铳有人头粗细。
倭军:很多士兵穷得连护具都没有,只有武士骑马。长弓射程约五十米,射程虽远,但箭量不足。
三、战船
元军:总量约九百艘,有千石船、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三种类型,各三百艘。千石船是运输、作战两用舰,吃水量达二百五十吨,可搭乘二百士兵和粮草;拔都鲁轻疾舟是登陆艇;汲水小舟是淡水供给船。这些战船新旧混杂,旧船多于新船。由于赶工,新船都是豆腐渣产品,这是元军的致命之处。
倭军:幕府仅做陆上防御,并没加强海军。战船分大小两种,数量有限。小船可乘十人左右,大船稍大,但远不及千石船强大。
文永之役】
至元十一年(1274年),灾难终于降临,元军舰队从朝鲜拔锚起航,浩浩荡荡向东进发。
先遭到攻击的是对马岛,元军在佐须浦登陆。守护代宗资国仅有八十骑,打游击都不够,奋战一顿,与儿子以下十二人战死。随之受到攻击的是壹岐岛,守护代平景隆手下比宗资国多二十骑,最终城破自尽。二岛倭男或杀或俘,倭女则被捆住双手绑于船上,凡被俘者无一生还。
此时,元军攻打对马岛的消息传到九州岛,太宰府守护所立刻调集九州岛兵马到博多会合,总指挥由大宰少贰景资担任。
攻陷二岛后,元军在肥前登陆,向防御薄弱的平户、能古、鹰岛发起猛攻。松浦一族百余人奋力抵抗,在元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倭军的反击显得苍白无力。没过多久,这些地方全被元军攻陷,肥前国倭人的死相也与二岛无二。
龟山上皇得知元军入侵,战战兢兢地做了他唯一能做的事:组织官员在八大山陵、御所祷告。日本大小衙门统统停止工作,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9月20日,元军分头在筑前国怡土郡的今津、鹿原的百道原、博多箱崎(由少贰景资防守)登陆。
日本这一年的年号是文永,所以日本称此战为“文永之役”(Battle of Bun\'ei)。又因战斗地点在博多湾,故也称“博多湾之战”(Battle of Hakata Bay)。
日本已经差不多五十年没打大仗,倭军对万人级战斗场面毫无概念,找不出有经验的武将指挥全军。
两军对阵时,双方不同的作战方式让战场出现戏剧化局面。
元军主将居高指挥,军队在鼓锣号令下进退有度。元军排成密集队形,长矛利可破甲。如有逼近者,元军中央分开,两端合击,围而歼之。敌人逃遁时,手铳火焰喷出,硝烟弥漫,四面皆是烈火。手铳威力不大,但炸声如雷,令倭兵心迷肝裂,头转脑晕,目眩耳鸣,一时间找不着北在哪里,被乱飞的弹丸击中者何其多也。
日本武士习惯一对一的单挑方式,不善集体作战。战斗时无组织无纪律,毫无战术可言。武士勇气可嘉,却螳臂挡车,以独骑发起进攻,闯入元军中生存几率约等于零。
只听战场上,元军金鼓大作,喊杀声震天,惊得倭马四蹄乱?,跳跃打转。武士哪见过这种场面,更不知金鼓之声是乱箭齐发的信号。当武士好不容易拨转马头对准元军时,迎面飞来的如雨流箭眨眼间让他们变成死不瞑目的刺猬。
为取得先悬(头功),竹崎季长不听劝阻,脱离肥前国倭军,单独率领麾下百余骑突入元军,结果变成饺子馅,陷入苦战。幸亏白石通泰率百余骑救援,才侥幸逃得一命。
倭军由各守护、地头为作战单位的领导,这种各自为战的日本特色让倭军吃了大亏。倭军一波一波冲向元军,皆尸陈沙场。然而,武士精于格斗,在肉搏中占有优势,元军为此损失不少。另外,菊池武房率一百三十骑,佗磨赖秀率一百骑突袭元军,迫使元军退回鹿原。
经过一天的激烈厮杀,?崎宫被付之一炬。元军因不熟地理,怕中倭军埋伏,没敢直接向太宰府挺进。为免遭倭军夜袭,元军没在岸上扎营,而是退到船上。元军不通海战,又乘坐豆腐渣战船,还能好得了吗?深夜,海面旋风骤起,白浪翻滚,四面阴霾,啸声大作。元军战船立时摇摆不定,互相碰撞。
第二天一大早,倭军发现海面上满是散乱的船板和死尸,元军在这场自然灾害中损失约二百艘战舰。
倭军随即发动海战,倭船小巧快捷,元军战船高大但缺乏机动性。倭兵用挠钩套索搭住敌船,顺绳索攀援而上。元兵没法使用远程武器,被迫与倭兵肉搏。一仗下来,元军死伤惨重。剩下的元军撤回朝鲜,第一次入侵日本以失败而告终。
此战中,元军损失两万两千五百人(人数据不同史料而不同),倭军伤亡则相对较少。
得知元军撤退后,龟山上皇立马到石清水八幡宫祷告,这次是去还愿。全日本的祷告之声此起彼伏,额滴神呐,你们终于下凡啦。在战火中惨遭焚毁的?崎宫也在政府资助下得以重建。日本和尚是这场战争中最为受益的人类,香火钱源源不断流入他们的腰包。
九十九 弘安之役!元朝再攻日本
幕府继续备战】
文永之役以后,北条时宗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元军一定会来报复,这点毫无疑问。倭将提出反客为主,主动进攻朝鲜的计划,幕府虽然大张旗鼓地搞过一番动员,但最终没有实施。
倭军各自为战惯了,人和很难保证,但天时和地理还是有的,因此考虑如何防御才是上上之策。基于这种战略思想,北条时宗提出两个文明要一起抓。
精神文明方面,幕府捐给太神宫以下各寺院领地,作为祈求胜利的报偿。在倭人眼里,日本神祗也是见钱眼开的主儿。
北条时宗还亲自上阵,刺破手指血写书。他写的不是临终遗言,也不是爱情宣言,而是《金刚经》、《圆觉经》、《般若经》等佛教大部头。用倭人的话说,他是希望“不施一箭而四海安和,不露一锋而群魔顿息。”看来铺天盖地的暴风让元军吃大亏这事对北条时宗有些触动。码那么多字,不知道北条时宗拿什么补血,驴皮阿胶估计日本没有,吃些红糖大枣坐月子滋补品倒是有可能。
物质文明方面,幕府下令大搞土木建设。靠近朝鲜的九州岛,以及石见、长门、周防、安艺等国是防御重点,特别是北九州,尤以博多湾和关门海峡为最。
修筑所谓的“元寇防垒”是备战的重要一环。防垒是阻止元军登陆博多湾的防御工事,由箱崎至今津,横贯东西,全长16公里。防垒修筑在海岸边或距离海岸一定距离处,墙高六七尺,上方宽五六尺,底部宽十尺。防垒用大石块砌成,内部填充小石块,或混加粘土。上部从外侧向?侧倾斜,形成缓坡。倭兵可以从?侧登上缓坡到外侧上方,在防垒最高处防守。防垒上还并列木?,以抵挡弓箭。像多多良川这样不能修建防垒的河口或河域,就打下“乱杭”(打在水里的木桩,长一丈,粗四寸),以防止船只驶入。
建造防垒的任务由镇西御家人担任,过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开销让九州岛领主叫苦不迭。没办法,谁让你们离战场最近呢。
忽老爷子继续放和平鸽】
日本大搞两个文明建设,他们从来没这么卖力过。
而文永之役惨败后,忽老爷子并没有放弃放飞和平鸽的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圣孙武说的。由此又拉开长达五年、历经两次的访日行动。
第一次:文永之役后的第二年,即至元十二年(1275年),杜世忠、何文著等五名使者(其中有高丽使者)来至镰仓。五使这次铁了心,日本不给回牒,他们就不走。北条时宗诡异一笑,噢,赖着不走,再问你们一遍,不走是吧,好,那就别走啦。五名倒霉的使者在镰仓郊外的龙口被斩,其坟墓至今存于镰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倭人竟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第二次:至元十六年(1279年),周福、栾忠、陈光,在日本和尚本晓房灵泉陪同下登陆博多。北条时宗这次更干脆,使者在博多被就地处决。
由上可以看出,对于忽必烈诏谕一事,日本已不再讨论,所作的答复从没有答复,演变为斩杀使者做答。
灭南宋】
同年(1279年),忽必烈终于完成历代蒙古大汗的心愿――统一中国。宋朝,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把经济、科技推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高峰,却犯了同拜占庭一样的错误――重文轻武,在军事上一败再败,败得一塌糊涂。
南宋为抗战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是崖山海战,宋军尽没后,丞相陆秀夫背起末代皇帝、小娃娃赵?纵身跳入滚滚波涛之中,用一朵浪花宣布宋朝的灭亡,也让通篇以疲软为主题的《宋史》有了一个悲壮的结局。
弘安之役】
消灭南宋着实让忽必烈高兴了好一阵,可是使者竟然两次死在日本,忽必烈对倭人的做法已经忍无可忍,那就无须再忍,朕要毕其功于一役。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派出豪华阵容,出兵十五万,战船高达四千四百艘。征服一个弹丸岛国,动用兵力竟然和西征同样规模,可见忽老爷子是真生气了,后果那是相当严重。
元军兵分两路,一路名曰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指挥,统兵四万,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另一路名曰江南军,由范文虎指挥,所部十万,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
元军规模虽大,但士兵素质参差不齐。东路军从各地征调,以蒙古军、高丽军、北方汉军为主,江南军则是南宋降兵,大部分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这些所谓的新附军纯属摆设,战斗力低,士气更低。
欧洲有句军事格言“分路进兵,集中攻击。”元军做到“分路进兵”,却没能“集中攻击”。
东路军率先抵达对马岛,江南军却毫无踪影,东路军只得独自发起进攻。激战五天后,东路军转战壹岐岛,与倭军纠缠十天,进逼筑前国志贺岛。
倭军统帅是镇西奉行少贰景资,他在文永之役后获得幕府嘉奖,已然变成大地主,兼任筑前、丰前、肥前,以及壹岐、对马二岛的守护,副统帅则是丰后守护大友赖泰。
1281年8月15日,元军正式与倭军交恶。这一年日本的年号是弘安,故此战称为“弘安之役”(Battle of Kōan)。由于主战场还是在博多湾,因此又称“第二次博多湾之战”。
东路军与倭军鏖战不止,江南军却始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导致东路军士气大落,范文虎你丫在干什么?
倭军在大友赖泰、安达盛宗指挥下分别从陆、海两方面对元军展开反击,东路军不善海战,战船高大却不敌倭军的小舟一叶。河野通有、草野经永趁夜发起突袭,打得东路军舰队步步后退。竹崎季长、秋月种宗、北条宗政、岛津久经等镇西御家人也率部赶来,东路军不敌撤走。
壹岐岛此时仍在血腥厮杀,少贰资能、少贰景资、少贰资时祖孙三代同赴壹岐岛,结果爷爷和孙子统*死。岛津久经之弟岛津长久,以及龙造寺氏、松浦氏、千叶氏、高木氏等多个家族均赶赴壹岐、濑户浦参战。
撤走的东路军寻找登陆地点,却受防垒所阻,竟然不知在何处下足。半个月过去了,东路军粮草用尽,可还飘在海上无法上陆。
据史料记载,倭军也是空腹作战,比东路军更接近饿鬼,肚子里发出颠覆听觉神经的叽里咕噜乱之声。
江南军迟到一月有余,姗姗而来,好容易与东路军在平户接上头。“范文虎,你丫怎么才来?”“本官怎么啦?”“船上装的指南针(当时叫罗盘)干什么吃的?”“指南针……有指南针,但、但本官找不着北!”“还敢强词夺理,我抽你!”元军将帅间闹起矛盾,最后搞到分道扬镳、各自为阵的地步。
其实,早在部队出征之前,忽必烈就看出将领不和的苗头,苦心教育他们,大体意思是:有一件事,朕非常担心,就怕卿等不和啊,如果日本派人来,要和众卿商议些事情,你们可要同心协力,别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话的口径要一致。(记于《元史•日本传》)
忽老爷子一世英名,可惜在这件大事上用人不当,后果那是相当严重!
将帅好容易达成一致,把矛头对准太宰府,此时元军在海面上已徒然漂流两月有余。
元军先遣队由平户向鹰岛进发,主力打算第二天分兵而进,没想到夜里忽然白浪滔天,狂风大作,啸声不止。元军战船随风浪摇摆不定,互相撞击。
豆腐渣产品哪能扛得住,这场自然灾害让元军只剩二百余艘战船。部分坚固的高丽战船得以幸免,高丽将领一见大事不妙,撒丫子带船就逃。
元军溺毙者无数,随潮汐漂浮的尸体塞满港口,生还者不足五分之一。少贰景资率领数百艘战船蜂拥而至,在伊万里湾口的御厨千崎海面追击残存的元军。一天掩杀下来,鹰岛顿成无间地狱,元军损失惨重。
范文虎贪生怕死,弃士兵于不顾,尽自乘船逃走。元军残部一面大骂当官的他娘是个戏皮,一面选出一位张百户当新领导。元军残部亲切地管张百户叫张总管,希望他能带着大家突围回家。
现在是人多舟少,张总管命令伐木为船。倭军对元军残部在日本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没意见,但要造船逃走那可不行。倭军乘胜杀来,张总管率残部誓死抵抗,可惜军队毫无士气,战死无数,被俘者两三万人。
得胜回到博多,倭军大开杀戒,蒙古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皆遭毒手。日本与南宋素有往来,关系密切,因此残存的新附军得以生还,但被迫充当苦力。
这场战役,元军损失十三万余众,倭军只损失七千多人。(据记载,关东地区曾派出六万倭兵,他们匆匆抵达战场时,元军舰队已遭暴风袭击,因此他们没有参战)
受到民族情绪的影响,中国人一般认为元军两次征日失败是因为走了背字儿,遭遇暴风袭击所致,并非水平问题,元军打倭军还不是像捏死臭虫一样轻松加愉快。
很遗憾,从战事进度来看,元军失败主要在于军队素质不齐、行动不协调、将帅不和、不善海战等内因,暴风只是使元军彻底失败的外因而已。
不懈的努力】
被俘人员中仅有于阊、吴万五、莫青三个人从日本逃回,忽老爷子从三人嘴里得知真相,怒斩范文虎。他又立马着手再攻日本,造船、征兵等扰民活动遭到江南人民强烈抗议,出征适宜只得暂且作罢。
忽必烈心有不甘,继续打他的外交牌,对日本放和平鸽、送橄榄枝又热热闹闹地开始,即使在忽老爷子死后,也是如此。
第三次:至元二十年(1283年),王君治、僧侣如智带国书赴日,在途中遭遇风暴,被迫返回。
第四次: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积翁等人连日本本土什么样都没看到,就在对马岛被处决。
第五次: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燕公楠搭日商船,送国书。
第六次: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携国书赴日,却一去二十年未归,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拿到永久居留证。
元军征日影响巨大】
元军两次征日对日本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一、元朝坚持不懈地给日本写国书、派使者,把幕府彻底整成含笑半步癫,就算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受不了唐僧的唠唠叨叨。元军极有可能发动第三次入侵,这是幕府和日本朝廷根据元朝活动一致分析的结果。备战、求神拜佛,成为以后数十年里日本政府工作的主题。
日本朝廷虔诚拜佛十二年,幕府更绝,竟然三十年如一日,念念有词祷告上苍。修筑防垒的工作一直在继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果就是,各领主负担过重,日本经济遭到重创,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导致国内矛盾加剧。
1333年,一年里竟然有三个3。3者,散也,到了镰仓幕府“解散”的时候,室町幕府取而代之。加速镰仓幕府的灭亡,这是元军征日的一个意外结果。
二、倭人第一次见识到世间还有火器这种杀人武器。但倭人在战争中正式使用火器,还是15世纪葡萄牙人把火绳枪传入种子岛以后的事。
三、元军两次遭到暴风袭击,倭人认为是天降“神风”(kamikaze,英文写作Divine Wind)拯救日本,因此“神风”受到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顶礼膜拜。弹丸岛国不惜与元朝拼死一战,与日本的神国思想和幕府的尚武意识密不可分,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日本各阶层的潜意识中。而“神风”加强了倭人的神国思想,他们误认为日本永不会败,此后日本咄咄逼人的对外政策与之有莫大关系。
四、镰仓幕府“健在”期间,利用领导抗元胜利的功劳,逐渐将权威凌驾于朝廷之上,这一影响也被其后的室町幕府继承,天皇最终变成傀儡。
五、这是二战结束、美军占领日本以前,最后一次外国意图入侵日本本土的攻击。(这与江户幕府末期黑船事件的性质有所不同)
“神风”的来龙去脉】
“神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日本史学家的解释各有不同。
部分人分析称,当时倭人认为,袭击元军的暴风不是物理学上的空气运动,而是神祗的活动。日本和尚又不失时机地大肆宣扬说,日本由于神风而能守土安邦,故而“神风”在倭人心里根深蒂固。
另有人指出,镰仓幕府时期,很少使用“神风”一词,更多的是使用“神战”。也就是说,倭人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开战,神祗也在互相PK,最终的结果是日本神祗KO蒙古神祗。
日本史学家更据史料分析说,北条时宗对“神风”似乎不感冒,当时日本佛学界各流派对狂风大作的认识也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把暴风与神祗联系在一起不是每个倭人的想法,武士对神风不太关心,他们求神拜佛的目的大多是希望武运长久。
在求神拜佛活动中,倭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希望神祗亲赴人间战场。日本朝野上下对祈祷如此热衷,并非只求精神力量,而是更具现实意义。
因此,日本史学家们从史料分析得出结论:暴风并非单纯只是风,而是神祗化身为风降临人间,这是倭人对“神风”的基本认识。
强调“神风”的威力始于明治时期,20世纪前半叶,为配合军国主义思想,为提高日本人民的战意,坚定胜利信心,日本政府利用“元寇”、“神风”,恶意炒作“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