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27 孙琳(现代)
8月25日,路易九世病死突尼斯,享年五十六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嘴里蹦出一个单词,相当于四个汉字――“耶……路撒……冷”。临死也不忘收复圣地,真不愧为一代“高僧”,没有辱没“圣路易”的尊号。
查理一世带着人马刚到突尼斯就赶上哥哥的葬礼,不知道他当时作何感想。国不可一日无主,腓力三世(Philip III,1270―1285年)在查理一世主持下继任国王。由于腓力三世年幼,查理一世无可争议地成为十字军的最高统帅。
路易九世的死并没让瘟神怜悯十字军,疫病肆无忌惮地横扫十字军营地。看来进攻突尼斯比进攻埃及更加离谱,查理一世只得与穆罕默德一世签订和约。双方约定,基督徒可以自由到突尼斯贸易,修道士和传教士可以在那里传教。
法国十字军返回故乡,在西西里岛停靠时遭到暴风雨袭击,人马战船损失惨重。
第八次东征(Eighth Crusade,1270年)草草收场,但这场战争的意外收获是开辟了突尼斯这个新市场,故而这次东征还是有些成绩的。
第九次东征】
当听说十字军进攻突尼斯,下一个目标就是埃及时,拜巴尔惊出一身冷汗。就在他准备派军回防的时候,好消息传来,路易九世蹬腿上天,拜巴尔终于松了一口气。
可是,坏消息接踵而来,长腿爱德华率领英格兰十字军抵达阿克,拜巴尔不由自主地把心提到嗓子眼。
经过两年努力,英格兰国会终于攒足银子。就在长腿爱德华兴高采烈地准备东征时,国会却提出和他做一笔交易:必须重新确认《大宪章》,否则就别想拿钱。长腿爱德华急于东征,只得暂时收敛快要喷出的怒火,答应国会的无理要求。
8月20日,长腿爱德华率领十字军从多佛起航。他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据史学家推测,大约有二百二十五名骑士,总兵力不会超过一千。
1271年5月9日,长腿爱德华抵达阿克,开始了与拜巴尔的高端对决,打响第九次十字军东征h Crusade, 1271―1272年)。
此时,拜巴尔正集中军队围攻的黎波里――的黎波里伯国的首都,也是最后领土。成千上万的难民躲在的黎波里,战战兢兢地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形势岌岌可危,必须采取行动。经过商议,长腿爱德华决定主动进攻,打乱马木留克包围的黎波里的防线。可是,在强大的马木留克面前,长腿爱德华的攻击如隔靴搔痒,徒劳无功。
长腿爱德华只得采取第二手措施:引进外援。伊儿汗国是一支完全可以联合的有生力量,它对###教的仇恨世人皆知。于是,长腿爱德华派出使团,与旭烈兀的儿子、第二任伊儿汗阿八哈联系。
不辱使命的使团带回好消息,阿八哈答应长腿爱德华的请求,同意出兵配合十字军。这无疑令人振奋至极,哈哈,威震地球的蒙古人同意出兵,真如天上掉下雷神之锤砸向马木留克。
没等笑容在长腿爱德华的脸蛋上绽放,塞浦路斯国王于格三世(Hugf Cyprus)就率领舰队抵达。接踵而来的好消息让长腿爱德华信心满怀,“拜巴尔,老东西走着瞧。”
于格三世不久前继承了耶路撒冷王位,虽然耶路撒冷王国已是弹丸小国,可是国王的殊荣还是让于格三世风尘仆仆地从塞浦路斯岛赶到阿克。
10月,伊儿汗国的一万骑兵南下叙利亚,大肆洗劫阿勒颇一带。伊儿汗国骑兵像走马灯一样亮了一小脸,便带着战利品匆匆退场,把舞台让给长腿爱德华和拜巴尔。
调虎离山】
拜巴尔本应该为伊儿汗国骑兵的离开鼓掌欢庆,可是他始终乐不起来。拜巴尔暗自盘算,这伊儿汗国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突然,拜巴尔预感大事不妙,看上去伊儿汗国好像是在拖延时间,莫非长腿爱德华和阿八哈准备偷袭埃及?如果敌人海陆并进,埃及恐难保全。
想到此处,拜巴尔不由得鼻洼鬓角冷汗直流。吃完镇静药,拜巴尔立刻下令全力打造战船。很快,马木留克的舰队便出现在海面上。
下一步怎么办,舰队直接进攻十字军吗?不,拜巴尔不准备这么干,这样太幼儿园了。拜巴尔命令舰队进攻塞浦路斯岛,如此一来便可调虎离山,迫使于格三世的舰队离开阿克,回援塞浦路斯岛,那样长腿爱德华在阿克就孤立无援了。
拜巴尔分而治之的战术确实不错,可是马木留克缺乏海战经验,舰队肉包子打狗,被塞浦路斯海军击败,拜巴尔的计划破产。
其实,长腿爱德华和阿八哈并没有暗地搞什么阴谋。伊儿汗国的行为让长腿爱德华大失所望,难道这就是阿八哈所谓的配合?阿八哈也是有苦说不出,他正集中精力在突厥斯坦作战,一万人马来去匆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无果而终】
海战的胜利增加了长腿爱德华的信心。与此同时,于格三世和伊贝林家族之间貌合神离让长腿爱德华认识到,要想扩大战果,就必须先解决十字军内部的分歧。
在长腿爱德华斡旋下,于格三世和伊贝林家族暂时和谐了。令长腿爱德华想不到的是,于格三世竟然单方面与拜巴尔媾和,签订十年和平协议。在长腿爱德华看来,与其说是媾和,不如说是苟合,于格三世实在是无耻到了极点。
长腿爱德华火爆脾气上来了,怒斥于格三世,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没等长腿爱德华骂痛快,拜巴尔就派出刺客,用毒刀砍伤他的胳膊。
长腿爱德华毒性发作,倒在病榻上,差点把命丢在阿克。无奈之下,他只好和拜巴尔签订和约。
1272年9月24日,长腿爱德华悻悻离开阿克,结束东方之旅。
在西西里岛停留疗养期间,噩耗传来,亨利三世归西,长腿爱德华哭得死去火来。长腿爱德华脾气暴躁是不假,可是父子感情极深。
由于身体虚弱,长腿爱德华没有立刻返回英格兰,而是在法国、意大利等地周游疗养了一圈,还顺便到罗马城拜见了教皇格里高利十世(Pope Gregory X)。格里高利十世在当选前曾陪同长腿爱德华东征,俩人是老朋友。
1274年8月2日,长腿爱德华才返回英格兰。十七天后,他正式加冕为国王,是为爱德华一世(Edward I,1272―1307年在位,以亨利三世驾崩那年开始算起)。
到底有几次十字军东征】
本书里一共介绍了九次东征,长腿爱德华领导的是最后一次。事实上,史学圈里对到底发生了几次东征说法不一,有专家把第五次、第六次东征看做一次,还有的把第九次东征看做是第八次的延续。
因此,到底发生了几次东征呢?七次、八次、九次都不算错,只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而已。
余音绕梁】
第九次东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罗马教会放弃了十字军国家。格里高利十世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因为他和蒙古大汗忽必烈有过亲密接触,这个后文再讲。格里高利十世对东征抱有极大热情,对十字军国家仍然抱有幻想,但他号召的新一轮东征无人理睬,最后只得作罢。这标志着缺少西欧这面后盾,十字军国家的末日不远矣!
与此同时,不争气的十字军国家又闹起内讧。于格三世和圣殿骑士团,以及威尼斯人争吵不休。贪得无厌的查理一世不仅觊觎突尼斯,还对十字军国家剩下的领土很感冒,他拥护玛利亚(Maria ofh,她母亲是耶路撒冷王室成员)担任耶路撒冷女王,这无疑触犯了于格三世的利益。双方彼此看着不顺眼,立马动起手来,查理一世和于格三世互相厮打,在这个骨瘦如柴的国家引起内战。
厄尔比斯坦战役】
1277年,拜巴尔从叙利亚出发,直捣伊儿汗国的藩属罗马苏丹国。
4月15日,马木留克与伊儿汗国在厄尔比斯坦(Elbistan)遭遇,爆发“厄尔比斯坦战役”(Battle of Elbistan)。
伊儿汗国军向马木留克重装骑兵发起猛烈进攻。马木留克左翼在蒙古骑兵攻击下逐渐不支,损失不轻。
眼看马木留克就要败下阵来,精于指挥的拜巴尔重新组织军队,向伊儿汗国军相对薄弱的右翼发起反击。
马木留克超过一万人马,伊儿汗国军名义上有七千,可随军出征的罗姆苏丹国宰相在这场两虎之争中保持中立,始终按兵不动。
经过一番激烈搏杀,人多势众的马木留克最后占了上风,蒙古骑兵慌不择路,很多人甚至滚鞍落马,撒开两腿玩命向深山逃窜。部分被包围的蒙古骑兵表现得异常英勇,一直战斗到死也不投降。
不战就跑的罗姆苏丹军被马木留克俘虏不少,宰相和苏丹一溜烟儿逃之夭夭。被俘的蒙古骑兵和伊儿汗国军指挥官也大有人在,其中有两个名叫克普恰克(Qipchaq)和撒拉尔(Salar)的蒙古士兵当了拜巴尔的继任者喀喇翁的马木留克,后来还成了著名贵族。
在这场战役里,伊儿汗国军损失接近九千人,马木留克则相对较少。获胜的拜巴尔继续前进,仅用八天就攻入小亚细亚腹地。
一个月之后,恰逢穆斯林传统的宰牲节(Eid al-Adha,即Festival of Sacrifice)。这本来是一个全体穆斯林载歌载舞的日子,可是拜巴尔禁止击鼓欢庆。厄尔比斯坦战役里,一万马木留克对七千蒙古骑兵竟然打得如此艰辛,拜巴尔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宰牲节过后,听说阿八哈要亲率军队南征,自己又远离后方基地,拜巴尔便下令撤退。
不料,同年6月1日,一代英雄拜巴尔意外死于大马士革,享年五十四岁。
关于拜巴尔的死,史学家们有不同的推测。有人说他误饮了一杯毒酒,这杯酒其实是为了毒死别人准备的;另有人称,几个跳大神的警告拜巴尔说,不久之后会有一场月食,它预示着将有一位国王离开人世,为了逃过此劫,拜巴尔想毒死一名亲王当替死鬼,结果阴差阳错自己误饮了鸩酒;还有资料暗示,拜巴尔因在厄尔比斯坦战役中负伤过重,不治身亡。
另一方面,阿八哈得到厄尔比斯坦惨败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他调集三万人马准备报仇雪恨。当听说马木留克的军队远远超过三万时,阿八哈又没敢轻举妄动。快被郁闷逼疯的阿八哈必须找个出气筒,那个按兵不动的罗姆苏丹国宰相成了最佳人选,他被阿八哈整成独眼龙。
气急被坏的蒙古贵族和贵夫人认为可汗太仁慈,宰相必须去死!阿八哈越想越有气,和蒙古贵族一起大煮人肉,让宰相在他们肚子里变成农家肥。
九十六 晚祷钟声!起义的集结号
东征终于落下帷幕,这个延续近二百年的古老主题无法再刺激西欧人的神经末梢,东征精神已然灰飞烟灭,等待十字军国家的只有两个字:灭亡!
西欧诸豪继续像往常一样生活,各扫门前雪,把雪扫到别人家门口也是他们常干的勾当。
查理一世返回西西里王国以后,继续经营他的大运筹――称霸地中海,战略方针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吞并拜占庭,随后便是西欧那些富庶的城市。
查理一世的胃口不小,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起义彻底搅乱了他的如意算盘。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关于这场起义,还要从惹是生非的西西里王国讲起。
查理一世是路易九世的弟弟,也就是说他是个法国人,那他又是怎么当上西西里国王的呢?这又要追溯到几十年前,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
前文说过,腓特烈二世从爸爸亨利六世那里继承德国国王的称号,又从妈妈那里继承西西里国王的头衔。腓特烈二世幼年继位,主少国疑自然免不了,德国的局势很不稳定,因此腓特烈二世一直以妈妈所在的西西里王国为根据地。
腓特烈二世是在教廷支持下稳居宝座的,教廷还派去专门老师教育腓特烈二世。没想到教廷一手调教出来的皇帝竟然是个反教会的急先锋,个性的腓特烈二世不仅领导了不受教廷指挥的第六次东征,更是有过多次被逐出教会的“不良记录”。在教会眼里,腓特烈二世忘恩负义,就是个白眼狼。
吉伯林派vs圭尔夫派】
腓特烈二世统治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版图庞大,西西里王国除了西西里岛以外,还占有意大利南部,而意大利北部也在他掌握之中。也就是说,教皇国实际上处在霍亨斯陶芬王朝南北夹击之下,它只能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凭借雄厚的势力,腓特烈二世把霍亨斯陶芬王朝敢与神斗的精神推向顶峰,把君权与神权的斗争推向一个新高峰,教会的世俗利益经常遭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无情践踏。
腓特烈二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意大利有群众基础,这些人被称作吉伯林派(Ghibellines),而那些支持教廷的则被称作圭尔夫派(Guelfs)。
吉伯林派支持腓特烈二世的中央集权,他们对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始终抱有崇敬之心。圭尔夫派渴望宗教力量凌驾于任何君主之上,以实现神权国家(Theocracy)的统治。
神权国家这个梦想中的国度是一个名叫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提出的乌托邦,这名修道士来自法国,他后来当了教皇,也即格里高利七世,就是把德国皇帝亨利四世逼得雪地求饶的那位老哥。
在不同意识形态驱使下,吉伯林派和圭尔夫派为控制镇甸、城市和乡村冲突不断,闹得整个意大利鸡犬不宁。
王位只是商品】
腓特烈二世(死于1250年12月)临终前把西西里王位留给幼子康拉德。闻听老对手的死讯,教皇英诺森四世大呼过瘾,现在是打破霍亨斯陶芬王朝垄断意大利的绝佳时机。
英诺森四世下达口谕:教堂必须脱离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控制,并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该王朝的后代担任西西里国王。这一指导思想成为英诺森四世后继者们的战略总方针。教皇亚历山大四世(Pope Alexander IV)是个敛财拔尖人,他下达正式文书,在欧洲各地寻找下家,谁出的价码高,西西里王位就归谁。
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打算出十三万德国马克给二儿子埃德蒙买这个王位,为了凑足银子,亨利三世不惜增加老百姓和修道院的赋税,使出吃奶的劲儿却只能交出六千马克,而他的这一无良举动遭到金雀花王朝上下的口诛笔伐。腓特烈二世的私生子曼弗雷德(Manfred of Sicily)对西西里王位也是觊觎已久,亨利三世由此卷入与曼弗雷德的战争漩涡,这件事咱们前面有过提及。
亨利三世囊中羞涩,实在交不出剩下的“货款”,坐等收钱的亚历山大四世发布教令(1258年12月18日),取消亨利三世的购买资格,对不起,你out了。已上交的六千马克却被教皇大人揣在兜里,就当这事没发生过一样。倒霉的亨利三世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笔亏本买卖却成了第二次男爵战争的诱因之一。
新教皇乌尔班四世是个法国人,潜意识促使他选择法国人当西西里国王。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老乡见老乡,四眼能聚光,有自己人好办事啊。
乌尔班四世本来想把王位让给路易九世,但路易九世知道西西里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是康拉德,他不愿卷入战争。那么谁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呢?大野心家查理一世粉墨登场。
野心家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早就是个亿万富翁,不但出任安茹伯爵、缅因伯爵,还因为娶了个有权有势的老婆,而兼任普罗旺斯和佛卡吉尔(Forcalquier)伯爵。
历史上曾有传言说查理一世有点“妻管严”,他媳妇看到自己姐妹不是这个国家王后,就是那个国家国母,她却只是个伯爵夫人,心里满不是滋味,便强烈要求老公争取西西里王位。
这种说法是在拿女人做挡箭牌。事实上,当听说教皇正在到处撒么西西里国王的人选时,查理一世就得了相思病,获得西西里王国是他称霸地中海的重要一步棋。
查理一世在普罗旺斯、意大利北部疯狂*反教会势力,目的就是要让教廷明白,他才是教皇最需要的人。乌尔班四世错误的认为,像查理一世这样有责任心的人足以抵挡反教会的狂潮。
乌尔班四世和查理一世完全忽视康拉德的存在,俩人狼狈为奸,达成协议(1264年):查理一世担任西西里国王,每年回报教皇国一万盎司黄金。
可是乌尔班四世没来得及在正式协议上签字就一命呜呼。翌年,迫不及待的查理一世与新教皇克雷芒四世继续洽谈业务。当时,克雷芒四世被曼弗雷德撵出罗马城,成了流亡教皇。急于重返京城的克雷芒四世给查理一世打个八折,说你只要每年给八千就行,关键是你得帮着把曼弗雷德弄走。
协议一蹴而就,在克雷芒四世派出的四名红衣主教陪同下,查理一世进入西西里王国,宣布称王,他那庄严且虔诚的脸蛋下隐藏的是一颗热血沸腾的野心。
查理一世没让教廷失望,在“贝内文托战役”(Battle of Benevento,1266年1月26日)中斩杀曼弗雷德。没等查理一世屁股坐稳,康拉德便向他发难。查理一世勇冠三军,一举击败康拉德。落荒而逃的康拉德没能逃出魔掌,被囚禁在那不勒斯。
康拉德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不给他安个杀头的罪名无以服众。审判康拉德的闹剧隆重上演,装模作样的法官们都是查理一世的“自己人”。在主子授意下,法官给康拉德扣上一顶叛国的大帽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年仅十八岁的康拉德被无情地利斧砍掉脑袋,一同遇害的还有康拉德的好朋友巴登侯爵腓特烈(Frederick of Baden)。
这一事件震惊欧洲的所有贵族,查理一世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臣民们被雷个半死,国王惨无人道的“光辉形象”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查理一世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西里国王,他把首都从西西里岛上的巴勒莫(Palermo)迁到那不勒斯,开始了愉快的统治。
至1282年,查理一世成为欧洲的头面人物,旗下拥有西西里王国、耶路撒冷王国、阿尔巴尼亚(Alb、安茹、缅因、普罗旺斯和佛卡吉尔,势力不容小觑。
然而,贪得无厌的查理一世想要的更多,他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夺取君士坦丁堡,吞并拜占庭。
查理一世用各地敛来的财富建造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教皇听到风声,什么什么?查理一世要对拜占庭动武?教皇脑袋立马炸了,这可不行哈,俺和拜占庭可是盟友。
教皇本着东正教会能和罗马教会过上甜蜜蜜的想法――至今仍在努力的美好愿望,告诫查理一世说,不要进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也是基督教国家,咱们是宗教兄弟,不要煮豆燃豆萁。
可是教皇面对的是一个善于外交辞令的家伙,查理一世撒谎称自己建造舰队别无他意,只是想夺回圣地。教皇信以为真,便不再多问。
晚祷起义】
就在查理一世信誓旦旦要对拜占庭下手之时,那个让他抱恨终生的起义在西西里岛爆发了。
在对西西里岛的统治上,查理一世犯了致命错误。法国人是他统治的嫡系,因此他任命法国人担任最高裁判官(Justicars)、税官和行政官等政府官员,这些“公仆”把西西里岛搞得乌烟瘴气,奸*女、偷盗扒窃、滥杀无辜成了他们的本职工作。
不堪凌辱的西西里人奋起发动起义,由此导致一连串化学反应。下面先把起义的概况列举一下,然后再慢慢道来。
名称:西西里晚祷起义(Sicilian Vespers)
时间:1282年3月30日夜,复活节后的星期一(Easter Monday)
地点:巴勒莫
导火线:调戏妇女
影响:对13世纪欧洲的影响不亚于二战对20世纪的影响
起义的详情有多个版本,最主要的有两个。
版本一:晚上,巴勒莫人在圣灵教堂(Church ofly Spirit)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一群法国官员进来凑热闹,一个名叫德鲁埃(Drouet)的下级官员借酒劲儿从人群里拖出一名妇女欲行非礼。女人的丈夫勃然大怒,抢步上前一刀捅死德鲁埃。其他法国官员要为德鲁埃报仇,巴勒莫人再也憋不住胸中的怒火,群起而攻之,把凑热闹的法国官员统统干掉。(记于The Sicilian Vespers,英国著名中世纪史学家斯蒂芬•郎西曼(Steven R, 1903―2000年)作)
版本二:巴勒莫人在城外庆祝节日,一群法国官员过来检查武器。一名官员见一女子貌美如花,便心生歹念,伸出咸猪手袭向女子胸前的那两堆碳水化合物。袭胸事件彻底惹怒了巴勒莫人,那些官员一个没跑了,全部被杀。(据莱昂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 1369―1444年)所记,他被称为第一位现代史学家,也是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
不论哪个版本,调戏妇女无疑是起义的导火线。当法国官员死于非命时,城里所有教堂的撞钟全部响起,提醒人们该做晚间祈祷了。就因为这个巧合,起义便被冠名为晚祷起义。
洪亮的钟声成了集结号,怒气冲天的巴勒莫人塞满大街小巷,他们各个手拿武器,不停地大喊着:“法国人去死吧。”
巴勒莫变成法国人的地狱,不论男女老少皆遭屠杀,就连嫁给法国人的巴勒莫女人也惨遭同胞毒手。巴勒莫人更是冲进修道院,强迫修道士念“西西里”这个词,如果修道士带点儿法国口音,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至次日,约有两千法国人被送下地狱,巴勒莫完全掌握在起义者手中。消息不禁而走,起义的烈火迅速波及西西里岛的其他城市。不出几个星期,除防守严密的墨西拿(Messina)以外,西西里岛全部掌握在起义者手中。
至4月28日,墨西拿的西西里人发动起义,把停泊在港口的大批战船付之一炬。
恢复秩序后,起义者委托热那亚商人给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八世捎去口信:你的仇家被撵跑了。
咦?莫非晚祷起义的赞助商是米海尔八世?史学家们又有了新工作,经过几百年的研究,至今也没个结果。不过,支持“幕后黑手说”的史学家有个证据,米海尔八世曾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如果朕勇敢的宣布,朕乃上帝派下解放西西里人的利器,那朕道出的是实情。”
这也许是米海尔八世最后一次施展计谋,他于同年死在色雷斯,享年五十九岁。
另一方面,听到舰队惨遭焚毁之时,查理一世差点背过气去。他无奈地一声叹息,喃喃道:“主啊,既然毁灭我的命运让你这么爽,我唯一能做也只有一步步走向地狱了。”
查理一世怎能不悲痛欲绝,舰队的覆灭标志着他进攻君士坦丁堡的阴谋彻底破产,也标志着他称霸的道路走到尽头。
寻找靠山】
欢呼胜利的同时,起义者清醒地认识到查理一世一定会报复。怎么办呢?最好的结果是西西里岛成为自由公社(Freee),像威尼斯、热那亚、比萨那样自治,在名义上只接受教廷的宗主权。
起义者派人觐见教皇马丁四世,请其下诏承认西西里岛的所有城市都是自由公社。马丁四世是个法国人,听说西西里岛上发生大肆屠杀法国人的恶性事件时,气就不打一处来。马丁四世要求起义者必须无条件承认查理一世的权威,然而他低估了起义者对法国人的仇恨。
起义者又把希望寄托在亚拉冈王国身上,因为那里有一位和王位有密切联系的人物――康斯坦斯(Constance of Ar――曼弗雷德的女儿、亚拉冈王后。西西里王位继承者名单里也有康斯坦斯的大名,而这一点被查理一世和教廷完全忽视了。
既然康斯坦斯有资格继承王位,那么她丈夫、亚拉冈国王彼得三世也有染指王位的资格,这可是西方特色。
和查理一世相比,彼得三世的野心也不小,他老早就建造起一支装备精良的舰队,目标就是夺取西西里王国。当教皇问他造舰队干嘛时,彼得三世诡称是用来保护到突尼斯经商的基督徒的,还故意把舰队停靠在突尼斯附近,那里离西西里岛只有200英里。
8月30日,在起义者邀请下,亚拉冈军浩浩荡荡在西西里岛西部的特拉帕尼(Trapani)登陆。三天后,亚拉冈军抵达巴勒莫。
大多数西西里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欢迎彼得三世,送给他的是一双双白眼。在西西里人眼里,彼得三世只不过是另一个统治他们的外国佬。
彼得三世很会给老百姓把脉,他承诺如果拥护他当CEO,西西里人会过上小康生活。这话一出口,鲜花、掌声和少女崇拜的乱叫声扑面而来,在万民“天佑吾王”的欢呼声中,彼得三世在巴勒莫加冕称王,是为西西里国王彼得一世(Peter I of Sicily)。
此时的西西里王国实际分裂成两部分:彼得一世控制的以巴勒莫为首都的西西里岛,查理一世统治的以那不勒斯为首都的意大利南部。
西西里晚祷战争】
丢了偌大一个岛子,查理一世岂肯善罢甘休,他疯狂地尝试夺回西西里岛的各种方法,临死前仍是如此。
1285年是值得关注的一年,这场大戏的主要演员全部西去:1月7日,查理一世在郁闷中死去,享年五十九岁;3月28日,马丁四世仙游,享年六十五岁;11月10日,彼得一世驾薨,享年四十六岁。
“西西里岛是我的”在类似的呐喊声中,查理一世的后代们和彼得一世的后代们一直打了二十年,这场所谓的西西里晚祷战争(War of the Sicilian Vespers,1282―1302年)才算收场。至1302年,双方终于坐到谈判桌前,把西西里王国一分为二:西西里岛的特里纳克里亚王国(Kingdom of Trinacria,特里纳克里亚是西西里岛的别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Kingdom of Naples,1282―1816年,因查理一世以那不勒斯为首都统治意大利南部而得名)。
九十七 破灭!东方之梦
就在西西里晚祷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时,马木留克已经快让十字军国家咽下最后一口气。
拜巴尔的继任者是喀喇翁(Qal,他原来和拜巴尔同殿称臣,又和拜巴尔出走叙利亚。篡位已经成了马木留克领袖就职的传统方式,拜巴尔死后,喀喇翁废黜拜巴尔之子,自己当上苏丹。
新旧领导不断更替,新旧领导却始终抱有同一个信念:把十字军这群异教徒赶出圣地。喀喇翁继续带领马木留克发动狂攻,从皮包骨头的十字军国家身上扒皮抽筋,攻占多座要塞。
雄心壮志的喀喇翁随之把矛头对准的黎波里伯国。
风云变幻的东方局势】
其实,早在二十几年前,的黎波里伯爵博希蒙德六世(Bohemond VI)就在岳父西里西亚-亚美米亚国王影响下,投靠到伊儿汗国旗下,成为其小跟班。的黎波里伯国帮助旭烈兀血洗过巴格达,伊儿汗国入侵叙利亚它也有份。在穆斯林眼里,它是个甲级战犯。由于蒙古帝国内乱不止,无暇顾及小跟班,的黎波里伯国的命运可想而知。拜巴尔曾围攻过的黎波里(1271年),受第九次东征的影响,最终双方签署和平协议。
老天注定的黎波里伯国的末日就要到来,伊儿汗阿八哈闭上双眼,驾鹤西去(1282年4月1日)。他弟弟帖古迭儿(Tekuder)继任可汗之位,他是个景教徒,却对*教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改宗成为穆斯林。
这一改不要紧,伊儿汗国随之变成*教国家,这对近东的局势显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帖古迭儿致信喀喇翁,表示从今以后伊儿汗国和马木留克皆宗教兄弟,和平那是没问题。
喀喇翁喜上眉梢自不必说,可蒙古亲贵们里大量的佛教徒和景教徒全部投靠到阿八哈之子、驻扎呼罗珊的阿鲁浑(Arghun)麾下。阿鲁浑和爷爷旭烈兀、爸爸阿八哈一样,对佛教的兴趣也不小,外国史料更称其为佛教徒。
宗教内战是不可避免的,阿鲁浑向蒙古帝国的总瓢把子忽必烈求援,但忽必烈正在为两次攻打日本都惨败而回窝心呢。虽然忽必烈对帖古迭儿投靠到*世界心存不满,但没心情理会阿鲁浑,你们自己玩去吧,朕心烦着呢。(关于忽必烈*日本的战事,后文再表)
阿鲁浑无奈之下与帖古迭儿开始火并,叔侄俩的战争最终以阿鲁浑胜利告终,帖古迭儿也被处决。阿鲁浑当上伊儿汗,阻止伊儿汗国继续“沦落”为*国家,时间是1284年。
阿鲁浑继承父亲的意志,继续尝试与西欧建立联盟的可能性,但他对的黎波里伯国没什么兴趣。与此同时,伊儿汗国内乱给了喀喇翁足够的时间扩展地盘。
的黎波里伯国的灭亡】
马木留克与的黎波里伯国的和约还没到期,喀喇翁和以前的苏丹一样,都是守信用的人,但不识时务的基督徒却自己撕毁了护身符。
的黎波里女伯爵露西娅(Lf Tripoli,博希蒙德六世之女)卷入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战争,她与热那亚联盟,与威尼斯结成冤家。威尼斯看得很清楚,热那亚有意在黎凡特扩展势力,这无疑会触及马木留克的利益。威尼斯的一纸书信送到喀喇翁手里,来吧,一起对付热那亚和的黎波里伯国!
喀喇翁大喜过望,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乎,马木留克军团急速北进,浩浩荡荡杀向的黎波里。(威尼斯请喀喇翁出战的事情只是历史上的说法之一,保卫的黎波里的军队里有威尼斯的四艘战船,因此这种说法令人有些迷惑。但喀喇翁接到基督教势力的邀请才兵临的黎波里是普遍接受的事实)
1289年3月,的黎波里伯国的末日终于到来了。得到告急的消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塞浦路斯王国都派出增援部队。
喀喇翁兵陈城下,巨大的攻城武器遍布四野。弩炮、投石机有秩序地忙个不停,披烟带火的燃烧物划破长空,不消一刻,两座塔楼便塌方了。
然而,守军反抗得异常英勇,马木留克损失惨重,就连喀喇翁的长子兼继承人都命丧黄泉。但守军毕竟寡不敌众,即使狂热的居民参加守城,也没能挽救这个破败的国家。
4月26日,经过一个月激战,马木留克终于占领的黎波里,末代女伯爵跑到塞浦路斯岛,侥幸逃生。痛失儿子的喀喇翁让的黎波里变成无人区,城里未及逃走的大量居民遭到血腥屠杀,妇女、儿童变成奴隶市场的商品。喀喇翁把的黎波里城堡夷为平地,并在附近的朝圣山()山脚下重建。一千两百名俘虏被遣送到亚历山大,在苏丹的兵工厂里终日苦役,这和《辛德勒名单》里的镜头还真有些相仿。
坚挺一百八十多年,的黎波里伯国还是惨遭灭亡的命运,不过它“生前”创下一项世界纪录:西欧人占领黎凡特最长的国家。
意外】
随着的黎波里伯国灭亡,十字军国家里只剩耶路撒冷王国这个小不点。
翌年8月,一群朝圣者因冲突杀死十九名穆斯林商人,这一意外事件把小不点推到走向灭亡的快车道。
碍于耶路撒冷国王与马木留克签的十年和平协议(1284年签署),喀喇翁派人到阿克质问耶路撒冷国王亨利二世(于格三世之子),要求他交出凶手。
亨利二世的答复直截了当:你别想得到任何凶手,那些被杀的穆斯林都是咎由自取,我们耶路撒冷王国没有任何责任。
耶路撒冷王国和马木留克相比,简直就是蚂蚁vs大象。对这一悬殊的比例,亨利二世心里跟明镜一样。就在怒气冲九霄的喀喇翁积极备战,准备发动对十字军国家的最后一战时,亨利二世派使者匆忙觐见教皇尼古拉斯四世(Pope Nicholas IV),告之耶路撒冷王国危在旦夕,急需救兵。
尼古拉斯四世很有责任心,对十字军国家仍然抱有幻想,他立刻把英雄帖散发给西欧诸豪,你们总得为圣地做点什么啊!
可是各大掌门紧盯着西西里晚祷战争,寻思着能否从中渔利,对东方到底会发生什么毫无兴趣。最有可能发动十字军的就是长腿爱德华,但西西里岛的战火已演变成法国和亚拉冈王国之间的战争,长腿爱德华忙着调停两国纠纷无法脱身。
毫无疑问,掌门们主观或客观上的冷漠必然导致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也同样意味着在东方延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国家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为什么西西里晚祷起义极大影响了13世纪欧洲的原因)
围攻阿克】
亨利二世的求救换来的只是几十艘战船,满载着缺乏装备的农民兄弟。一直在中世纪舞台上跑龙套的亚拉冈王国把西西里岛纳为藩属后,一下跳到台前,这次派来五船人马,按照教皇的话说,俺们要为圣地做点什么。哦,有一点忘了说,在东征中后期,发动十字军也成为一种炫耀国力的手段,没钱没兵你玩不转。
1290年11月,兴师问罪的喀喇翁兵临阿克,魂飞魄散的亨利二世则蜗居首都。可是喀喇翁没能看到肃清十字军的精彩结局就在进攻之前驾崩了,围城之战就此作罢。
喀喇翁之子卡里尔(Khalil)接过父亲的教鞭,肩负起消灭十字军国家的光荣使命。卡里尔写信给圣殿骑士团大团长威廉(Willf Beaujeu),告之自己要攻取阿克,你们千万别派使者,也别送礼物,这些都没用。
很多男性同胞都这样的经验,女人说不要的东西,其实是很想要,其实政客们也有类似的“毛病”。基于这种理论,亨利二世心想卡里尔是不是想让寡人派使者、送礼物啊?
于是乎,一队代表从阿克风尘仆仆地赶到开罗,请求卡里尔不要进攻阿克。卡里尔毫不客气,把礼物和代表统统收下,礼物放在宫殿里,代表们放在监牢里。
卡里尔已经吃了秤砣,非拿下阿克不可。他从埃及和叙利亚调集重兵,各式攻城武器品种繁多,包括重型弩炮“曼苏理”(Al Mansuri)、“狂躁”(The Furious),还有轻型弩炮“黑牛”(Black Bull,威力也不小),名字一个比一个雷人,够十字军喝一壶的。
马木留克军团分别从埃及、大马士革、哈马(Hama)、的黎波里和卡尔赫(Al Kark)出发,兵分五路直扑阿克。
1291年4月4日,马木留克大军齐聚城下,总兵力达十六万步兵、七万骑兵。十字军则少得可怜,步兵一万七千人,骑兵(骑士)才一千一百人。
卡里尔把苏丹专用的红色御帐安置在使节塔(Tower of the Legate)附近,靠近海边的小山上。
哈马来的军队负责对付圣殿骑士团守护的塔楼,卡里尔指挥的埃及军队从城墙根一直布防到阿克港湾。
翌日,攻城战打响,弩炮呼啸着向阿克城内投掷巨石和燃烧物。城里居民在震撼中度过八天八夜,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残酷的折磨。
终于,一段城墙坍塌了,两军随即展开肉搏。马木留克军团在城外建起挡墙,一步步逼到城根。尽管一些部队从塞浦路斯岛陆续赶来增援,但守军心里还是直打鼓,阿克能守得住吗?
4月15日夜,圣殿骑士团在吉恩•德•盖义利(JGrailly)和奥托f Gr率领下向马木留克营地发起夜袭――这是以少胜多的战术中,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
喊杀声把马木留克从梦中惊醒,他们匆忙出帐迎战。真是人要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战场上突然发生出人意料的现象,圣殿骑士像下饺子一样纷纷跌落马下。这倒不是马木留克使阴招,而是圣殿骑士的战马被固定帐篷的粗大绳子缠住了蹄子。
转眼间,夜袭变成挨宰。没等圣殿骑士从地上爬起来,迎面跑来一个没提上裤子的马木留克,一圆月弯刀将之砍杀在地。
几天后,十字军发起另一场夜袭。这次出阵的是医院骑士团,结果又大败而回。
谈判】
二十天弹指一挥间,绝望的守军终于得到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搬兵的亨利二世带着四十艘战船赶来增援。可是亨利二世一进阿克脑袋就炸了,阿克根本守不住。
为今之计只有和谈,或许还有出路。亨利二世派两名使者拜见卡里尔,使者来到红色御帐,齐刷刷双膝跪倒――这种大礼在欧洲可不多见啊!
高高在上的卡里尔问道,尔等是否带来阿克城门的钥匙?
使者回答道,阿克没这么容易投降,在下前来只是请求苏丹宽恕城里的贫苦居民,那些对屠杀穆斯林感到悔悟的基督徒也请苏丹饶恕,我家国王希望恢复几年前签订的和约。
卡里尔说道,免死可以,但尔等必须献出阿克。
就在讨价还价间,突然一阵地动山摇,哎呀不好,莫非地震不成?
卡里尔和使者仓皇逃出御帐。咦,不是地震!卡里尔再定睛一看,只见一块巨石好似天外飞仙一般,正落在红色御帐不远的地方。卫兵报告,这块石头不是陨石,而是从阿克城里飞出来的。
卡里尔勃然大怒,十字军你们也太黑了,竟然用这么大的玩意儿暗杀寡人。使者战战兢兢地呆立在一边,等着脑袋搬家。Bingo,使者猜对了,卡里尔也是这么想的。
正待卡里尔要怒杀使者之时,手下将领劝他说,两国交兵不占斩来使,犯不着和两个使者较劲。卡里尔宰相肚里能撑船,打发使者滚回阿克,谈判就这样告吹。
我估计“飞仙门”事件纯熟意外,是十字军误操作所致。用投石机实施精确打击,用它搞暗杀岂非儿戏,十字军虽然粗狂、粗鲁又粗俗,但他们没这么蠢。
总攻】
谈判不成,两军接茬战斗。马木留克的攻城武器连续不断地疯狂工作,投掷物密集阿克上空,一起来看流星雨吧。阿克的塔楼一个个变成蜂窝,防御体系完全被毁。
5月17日,太阳公公起得很早,伸个懒腰爬出地平线。卡里尔在拂晓阳光沐浴下升帐议事,下达命令:向阿克所有战术要点发动总攻。
马木留克营地一阵紧张而有序的忙碌后,军团布满阿克城外。三百头骆驼荷载的长号和大鼓一齐响起,声音振聋发聩。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马木留克借云梯蚁附登城。十字军用强弓硬弩、滚木?石、热油火把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凭借顽强的抵抗,直至夜幕降临,马木留克也未能登城半步。
就在十字军浴血奋战的时候,亨利二世找了件破衣烂衫,稍微倒持一番,化装成平民百姓,带着麾下的塞浦路斯骑士和三千名士兵偷偷遛出阿克,逃之夭夭。医院骑士团大团长也撇下部下溜之大吉。
第二天早晨,休整一夜的马木留克再次发起总攻,由于塞浦路斯军队“不辞而别”,圣安东尼门(Gate of )和一些塔楼缺少兵力守备。
卡里尔趁机命令敢死队把城前的壕沟填平。敢死队员都是极具牺牲精神的穆斯林,他们用血肉之躯为骑兵开基铺路。在誓死忘我的敢死队辅助下,马木留克军团在城根占稳脚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