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世纪简史

_26 孙琳(现代)
新苏丹――拜巴尔】
谋杀苏丹的幕后主使据信是古突兹的得力助手――拜巴尔。
至于拜巴尔为啥要谋害古突兹,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当初谋害法利斯丁的时候,古突兹是伊兹丁的帮凶,而拜巴尔和法利斯丁交情过命,他这是在为好朋友报仇;还有人认为古突兹曾在战前许诺,如果夺回阿勒颇,就把它赏给拜巴尔,可胜利后这句话却成了空头支票,古突兹把阿勒颇给了别人,拜巴尔勃然大怒,你不讲诚信,我就让你脑袋搬家。
古突兹没有孩子,拜巴尔当上新苏丹,他很会笼络人心,一上台就取消了古突兹颁布的战争税。拜巴尔立马得到老百姓拥戴,好评如潮,拜巴尔最想听的那句“苏丹你不是篡位者!”也在其中。
古突兹曾想拥立一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精神领袖是不能少的,这个心愿拜巴尔替他实现了。新哈里发在开罗登基坐殿(1261年),但他只是个摆设,拜巴尔挟天子以令诸侯。哈里发的职能仅限于典礼和宗教事务,并无实权,后来的穆斯林史学家称之为“影子哈里发王朝”(Shadliphate)。
拜巴尔的统治将标志着马木留克在地中海东部崛起的开始,也标志着马木留克军事系统的长久巩固。拜巴尔将在日后的岁月里铺平灭亡十字军国家的道路,将埃及和叙利亚统一在一个强大的政权之内,有效抵挡了十字军和蒙古的双重威胁。
作为苏丹,拜巴尔还采用外交和军事双重策略,使得马木留克可以扩展他们的帝国。顺便说一句,三十年后灭亡十字军国家的就是拜巴尔的后代。
九十三 重生!拜占庭复国
“拜”是受到上帝和真主两位大神祝福的字,继黑炭头拜巴尔在1260年成为苏丹后,拜占庭在1261年又夺回君士坦丁堡,成功复国。
想当初】
想当初,第四次东征结束后,君士坦丁堡变成拉丁帝国的首都,成为十字军的乐园。拉丁帝国的建立无疑给西欧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
拉丁帝国获得拜占庭四分之一的领土;威尼斯控制爱琴海诸岛,掌握了海上霸权,在君士坦丁堡的贸易特权也在拉丁帝国延续下来;曾怒斥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的教皇也脑筋急转弯,现在他们的想法是,基督教大分裂终于有了结果,天主教战胜了东正教。十字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堂而皇之地得到罗马教会的认可。
就连听到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农民也各个鼓掌相庆,认为十字军是在伸张正义,谁让住在城里的官儿老爷欺压俺们呢,活该!
十字军本来应该利用这种情绪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可是他们除了对打劫颇有心得外,在治国方面毫无经验。笑容很快便从“沦陷区”拜占庭农民的脸蛋上飞走,因为在十字军眼里,他们就是一群亡国奴。拜占庭人的仇恨与日俱增,和定居拉丁帝国的西欧人冲突不断。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十字军又犯了错误,他们走极端路线,把“沦陷区”拜占庭人的土地统统收归中央,这更激化了拜占庭人和西欧人之间的矛盾,拉丁帝国管理层更是被拜占庭人形容成“奴隶成性”。
这些都证明拉丁帝国打一开始就注定是个失败的国家,拜占庭政府的遗老遗少们借机成立了三个拜占庭国家: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君主专制国、特拉勃森帝国。
一大堆“罗马帝国”】
说来挺搞笑,此刻世界上竟然有一大堆自称是罗马帝国的国家: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拉丁帝国、拜占庭国家。
德国为啥自称是罗马帝国,咱们前文讲过,在此不再赘述;拉丁帝国皇帝认为自己攻占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有充足的理由这么称呼;虽说是流亡政府吧,但三个拜占庭国家的君主们认为自己才是正统,这也是秉承了拜占庭世代相传的观点。呵呵,这都是罗马文明的魅力惹的祸!
一大堆“罗马帝国”自吹自擂还不是最搞笑的是,让人笑到极点的是,它们的版图里没有一个包含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坐镇罗马城的教皇国恰恰是最不能自称罗马帝国的,因为罗马帝国是个世俗国家,如果教皇国这么称呼自己,无疑是在否认统治的神圣性,这和打自己嘴巴子没什么区别。
米海尔八世】
自拉丁帝国建立之日起,拉丁帝国及几个附庸、三个拜占庭国家、保加利亚、罗姆苏丹国把近东搞得乌烟瘴气,战火连绵不断。
拜占庭国家里,尼西亚帝国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在建立者狄奥多西•拉斯卡里斯re Lascaris,1205―1222年在位,即狄奥多西一世,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三世的女婿)、二代皇帝约翰三世(Joh,1222―1254年在位,狄奥多西一世的女婿)努力下,尼西亚帝国逐渐对拉丁帝国形成合围之势。
三代皇帝狄奥多西二世re II,1254―1258年在位,约翰三世之子)受过良好教育,毕生专注于科学和艺术。
狄奥多西二世是个短命皇帝,只当了四年皇帝就病倒在床,奄奄一息。其子约翰四世(John IV,1258―1261年在位)只是个八岁的小娃娃。
按照历史惯例,下面是摄政大臣出场时间。狄奥多西二世给小儿子安排了两位摄政:宠臣乔治•墨匝隆(Georgelon)、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尔塞尼乌斯•奥托里安(Arseniusrianus)。
乔治是狄奥多西二世跟前的大红人,以第一宇宙速度爬升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墨匝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家族转瞬间成为尼西亚帝国的大宅门。
乔治沐猴而冠彻底惹怒了反对派,他们认为正是狄奥多西二世那些“惹人反感”的政策制造了乔治这样的暴发户。
乔治对自己四面楚歌的处境十分清楚,为了自己能突出重围,他在狄奥多西二世咽气前,要求反对派发誓――亲密团结在以乔治为核心的墨匝隆家族周围。
西欧的这一套对怒火中烧的反对派毫无作用,狄奥多西二世死后第三天,乔治和他俩兄弟就被反对派暗杀,上天继续陪王伴架去也。
几个月后的元旦,即1259年1月1日,拉丁雇佣军统帅米海尔•巴列奥略(Michael Palaeologus)――反对派的带头大哥,在同盟热那亚帮助下成为约翰四世的共治皇帝,是为米海尔八世(Michael VIII, 1259―1282年,又译作迈克尔八世)。
米海尔八世雄心壮志,立誓完成历代尼西亚皇帝的愿望――杀回老家去,让拜占庭这个名词再次出现在历史书里。
佩拉岗尼亚战役】
同年,阿凯亚侯国(Principality of Achaea,1205―1432年,拉丁帝国的附庸)的领导威廉二世(Will娶伊庇鲁斯君主米海尔二世(Michael II,又译作迈克尔二世)之女为妻。通过联姻,阿凯亚和伊庇鲁斯结盟。不久,西西里王国也加入进来,形成针对尼西亚帝国的铁三角。
1259年9月,尼西亚帝国入侵塞萨利ly),铁三角的联军迎击尼西亚军,打响“佩拉岗尼亚战役”(Battle of Pel。
这天,威廉二世、米海尔二世满心欢喜地接待了尼西亚军的一名逃兵,从他嘴里可以知道翁婿俩不知道的敌情。
次日清晨,威廉二世找老丈人商议对策,可不仅米海尔二世不知所踪,就连其麾下的伊庇鲁斯士兵也一个不见。就在威廉二世把五指###头发做冥思苦想状时,探马来报:敌方阵营里竖起伊庇鲁斯国旗。威廉二世这才反应过来,噢,老小子你背信投敌啦!
米海尔二世为什么临阵倒戈?还要从翁婿俩接见逃兵讲起,俩人迫不及待地询问最关心的问题:尼西亚军有多少人马。逃兵回到说贼多。贼多是多少,就是数不清。俩人根本不信,出帐一看,差点吓成小儿麻痹后遗症。只见对面山顶树林里白糊糊一片,人头时隐时现。俩人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果然贼多!
郁闷的同时,俩人又问第二个最关心的问题:敌军指挥官是谁。逃兵回答道:狄奥多西•杜卡斯re Ducas)。
米海尔二世对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狄奥多西•杜卡斯可是他新兄弟,米海尔二世也姓杜卡斯。逃兵又给翁婿俩提供了一条消息:狄奥多西抱怨米海尔二世不顾兄弟情义,竟然同室操戈。
入夜,米海尔二世越想越不妙,手足相残的罪名暂且不说,尼西亚军人马众多,这仗根本打不赢!
现在是做抉择的时候,是战是降?要死要活?米海尔二世不假思索地就选出了答案。他觉得自己这只良鸟应该择木而栖,否则连鸟人都可能做不成。另一个促使他叛变的原因是,他那个宝贝私生子总和威廉二世吵架。就这样,米海尔二世趁夜拉着队伍“投诚”到尼西亚军中。
威廉二世的脑袋顿时像是被驴踢了,嗡嗡的。老丈人这个词在他的字典里从此被解释成“不仗义+不是人”。
就在威廉二世打退堂鼓的时候,有个将领提醒他说,尼西亚军不可能数不清,别被忽悠了。
的确,从军队制度上来说,尼西亚帝国继承了科穆宁王朝的特征,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科穆宁中兴时期相比,据记载最多可动员兵力只有两万人。
此时与威廉二世对阵的只有六千左右,那名逃兵是狄奥多西派去诈降的。山顶那些白糊糊的是成群的绵羊山羊,时隐时现的人头都归当地农民所有,他们是狄奥多西调来布迷魂阵的。
做完市场分析,威廉二世重拾信心,立刻下令布阵出战。狄奥多西虽然没把威廉二世忽悠走,但把自己那个糊涂兄弟忽悠叛变,瓦解了敌人的势力,其计谋可谓大获全胜。
两军对阵,分外眼红。威廉二世麾下的德国部队率先展开进攻,杀向尼西亚军里的德国雇佣军。恶战间,德国部队指挥官被祖国同胞劈于马下、送回老家。
见首战失利,威廉二世又派出骑兵发起冲锋。尼西亚军中的匈牙利弓箭手让蜂涌而来的阿凯亚骑兵全部变成刺猬。随后的战况一边倒,阿凯亚步兵逃走了,缺少保护的阿凯亚骑士投降了。
慌不择路的威廉二世一猛子扎进干草垛里,死活不露头。可是,尼西亚士兵还是从颤抖的草垛里把他拎了出来。
威廉二世被迫放弃一些战略要塞才获释放,而阿凯亚侯国,这个西欧人在希腊建立的最强国家从此成为尼西亚帝国的附庸。
重回君士坦丁堡】
在佩拉岗尼亚取得胜利后,米海尔八世把消灭拉丁帝国提到议事日程的首位,并把这一光荣任务交给副皇帝――阿历克塞•史特拉特高普罗斯(Alexios Strategopoulos)。
此时的拉丁帝国已经缩水到仅占有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Bald,1228―1261年在位)和丐帮帮主没什么区别,为了维持皇室运转,曾多次造访西欧,足迹遍及罗马城、法国、弗兰德,向各大掌门借钱借兵。
在路易九世搞第七次东征时,鲍德温二世还亲自到德米埃塔向路易九世借钱。路易九世挺慷慨,给了他不少钱,当然路易九世也不是个吃亏的人,从鲍德温二世手里换得不少奇珍异宝。
鲍德温二世还忍痛割爱,把价值连城的圣冠(Holy Crown)当给威尼斯商人,换得一万三千一百三十四枚金币。这还不算,他把自己的独生子菲利普抵押给威尼斯商人为质,贷了不少款。
然而这些都治标不治本,就在他还在为钱四处奔波的时候,噩耗传来,君士坦丁堡被尼西亚帝国攻占。
原来,副皇帝阿历克塞得到确切消息,君士坦丁堡此时兵力不足,主力外出作战,就连防守海域的威尼斯舰队也浩浩荡荡配合陆军去了。拉丁帝国气数已尽,阿历克塞庆幸之余,决定绝不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261年7月25日夜,阿历克塞率军摸到君士坦丁堡附近,躲在一座修道院里,随即派出一支小分队通过秘密通道潜进城里。小分队按照约定的时间开始行动,干掉守门卫兵后打开城门。阿历克塞大手一挥,尼西亚军迅速杀进城里。
守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尼西亚军不废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靠近陆地的城区。君士坦丁堡的西欧市民吓得纷纷逃亡港口,企图乘船逃离这个即将变成地狱的城市。幸运的是,威尼斯舰队返回君士坦丁堡,但他们没有反击,而是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战船改成疏散船。
士坦丁堡随即落入尼西亚帝国之手。拉丁帝国昙花一现,统治五十七年就宣告灭亡。
来不及逃走的威尼斯人全被阿历克塞整成瞎子,因为威尼斯人对血洗君士坦丁堡负有主要责任。尼西亚帝国的盟友热那亚也很愿意看到威尼斯人变成瞎子,谁让你们和俺热那亚争夺贸易权的。
8月15日,即圣母升天日,米海尔八世进入君士坦丁堡,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加冕称帝,同时宣布幼子安德罗尼卡二世(Andronikos II)为共治皇帝。
拜占庭复国了!巴列奥略王朝(Palaiologos dynasty,1261―1453年)――拜占庭末代王朝,也是拜占庭最长寿的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新官上任三把火,米海尔八世把火烧得旺旺的:
一、约翰四世还顶着皇帝的头衔,要是有人拿他出来闹事,那可不得了。米海尔八世秉承拜占庭的一贯做法,把约翰四世整成瞎子,扔进修道院,让他在黑暗中度过余生。约翰四世的姐姐被迫远嫁异乡,这样她生的孩子就不会威胁到巴列奥略王朝了。
二、大搞移风易俗,西欧的风俗礼仪统统恢复拜占庭风格。西欧建筑也全部经过改造,恢复拜占庭式样。
三、当时君士坦丁堡居民只有三万五千人,早已没有百万人口大都市的盛况,米海尔八世努力增加人口,直到他归天时,居民人数已经增加一倍,达到七万人。
拉丁帝国灭亡后,鲍德温二世顶着皇帝的空衔,一如既往地推销自己的皮包公司,到处借钱借兵。看完儿子菲利普与西西里国王查理一世(Charles of之女结婚后,鲍德温二世在复国的梦想中闭上双眼。至于他合眼的时候,是不是欣然的,那就不知道了(死于1273年)。
查理一世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将在后文的西西里晚祷起义里扮演主角,敬请各位关注。
同室操戈】
拜占庭复国了,但周围的国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一点米海尔八世比谁都清楚。在教皇乌尔班四世(Pope Urban IV)斡旋下,米海尔八世相继与威尼斯、马木留克和金帐汗国签定和约。
当时,马木留克把蒙古人赶出叙利亚和黎凡特,但旭烈兀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安全。忽必烈成功登上汗位,阿里不哥(Ariq Böke)被判终身监禁(死于1266年),旭烈兀终于腾出手来准备报复艾因•贾鲁的惨败。
旭烈兀返回伊儿汗国,首先拿俘虏出气,阿尤布小王朝的遗老遗少们被一律处决,纳西尔也被祭了大旗。眼看旭烈兀就要向马木留克砸下雷神之锤,金帐汗国却向旭烈兀发起挑战。
金帐汗国可汗别儿哥(Berke,拔都的弟弟)对###教情有独钟,他成为虔诚的穆斯林已经有些年头了。
旭烈兀摧毁###教的精神中心阿拔斯王朝早就点燃别儿哥的怒火,别儿哥曾致信蒙哥,谴责旭烈兀血洗巴格达的行径:“他洗劫穆斯林的所有城市,导致哈里发惨死。真主保佑,我要让他偿还这些无辜者所流的鲜血。”(此话记于The Mamluk-Ilkhanid War)
别儿哥不仅嘴上说说,还积极备战。别儿哥曾派侄子诺盖入侵波兰(1259年),倒霉蛋波兰为蒙古内战买了单,一些波兰惨遭洗劫,战利品源源运到金帐汗国。
早先古突兹通过细作得知别儿哥也是个穆斯林,不由得欣喜若狂,他没想到企图灭亡###世界的蒙古人中间竟然有位爵显赫的教友,而且这位教友对同宗兄弟旭烈兀非常不满。古突兹不但武艺超群,而且还有过人的外交头脑,他开始小心谨慎地尝试与别儿哥接触。别儿哥先是与古突兹联盟,现在又和拜巴尔结成同盟。
1262年,别儿哥正式向旭烈兀宣战,这是自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讧之后蒙古帝国再次爆发内战,伊儿汗国与金帐汗国同室操戈标志着蒙古帝国作为统一大帝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金帐汗国军屡次入侵伊儿汗国的北部边陲,为了迎战别儿哥,分身无术的旭烈兀只能派六千士兵进攻叙利亚。当时叙利亚的主要城市,如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向马木留克敞开大门,但西部的霍姆斯(Hims)和哈马(H依然在阿尤布小王朝的亲王们手里。
迅速夺回阿勒颇之后,蒙古军向南行进至霍姆斯,但遭到马木留克军团的迎头痛击。蒙古军是敌人的四倍,竟然损失惨重,蒙古势力被完全撵出叙利亚,“霍姆斯战役”(Battle of Hims)的失利标志着旭烈兀征讨叙利亚的彻底失败。
虽然伊儿汗国数次再攻叙利亚,但占领的土地都控制不超过一年便宣告沦丧。在与金帐汗国的战争中,旭烈兀打得也颇为不顺,惨败高加索。
1265年,一代勇士旭烈兀谢世,一雪艾因•贾鲁之耻的夙愿也被他带到棺材里。一年后,他的大冤家别儿哥也蹬腿西去,为巴格达和哈里发报仇雪恨的理想也成了陪葬品。哥俩在天上再论是非曲直吧。
由于诺盖入侵波兰有功而在别儿哥死后权倾金帐汗国,成为可汗的任命者,旭烈兀之子阿八哈(Abaqa)则继任第二任伊儿汗。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旭烈兀与别儿哥之间的战争只是蒙古各汗国随后发动的无数内战的前奏,阿八哈与八剌(Baraq,察合台汗国第七位可汗)、海都与忽必烈、诺盖与脱脱(Toqta,金帐汗国第八任可汗)、笃哇(Duwa,又译作都哇,察合台汗国第十任可汗)与察八儿(Chapar,窝阔台汗国第四任可汗,也是末代可汗)的战争相继爆发,内战甚至到了14世纪仍在继续,这些都说明蒙古帝国的统治不会长久。
大作战】
世界总算转危为安,从崩溃的悬崖边勒住坐骑。
随着###教中心转移到埃及,拜巴尔不仅是埃及的新苏丹,也成为###世界的新领袖。他和努尔丁、萨拉丁等英雄豪杰一样,彻底消灭十字军这帮异教徒成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如今的十字军国家简直可怜到了极点,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和耶路撒冷王国被马木留克王朝分割包围,彼此不得相顾。
到底先对哪个下手呢?好歹耶路撒冷王国给马木留克提供过方便,先不揍它了。罪无可恕的就是安条克公国,一提起它,拜巴尔恨不得咬碎钢牙。安条克公国可是蒙古攻占叙利亚的帮凶,它自然成为拜巴尔首先攻击的目标。
与拜占庭结盟后,拜巴尔已无后顾之忧,在随后的战斗中,拜巴尔率领马木留克军团始终保持着杀人机器的风范,在阿苏夫、雅法等地保持七连胜的绝佳战绩。
九十四 一系列条约!造反男爵…
就在十字军国家苦苦挣扎之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也快被男爵们逼上绝路。
作为国王,按理说应该想干嘛就干嘛,可是笼罩在《大宪章》之下,王权受到男爵们制约的亨利三世只能从志怪小说的神仙身上体会随心随欲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最近十几年来,亨利三世的所作所为让男爵们越来越不舒服。他们把国王的“越轨”行为一一列举,其中两项是男爵们最无法容忍的:
一、亨利三世希望二儿子埃蒙德担任西西里国王,这要得到教皇的首肯。教皇爽快答应了,但提出条件:总是和教廷过不去的德国需要有人教训教训。亨利三世义不容辞地接受这一光荣使命,致使英格兰陷入与德国的战争漩涡。
二、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亨利三世要求额外的财政权力,对民间爆发的大饥荒却不闻不问。
英格兰的男爵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生物,他们商量的结果是,有必要给国王提个醒,《大宪章》可不是一纸空文。
牛津条例】
大家还记得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吗?就是那位以国王名义借钱的老哥。亨利三世和西蒙曾经和谐过一阵,但西蒙垂涎于加斯科尼(Gascony)――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最后一块领土,导致二人关系迅速恶化。
在与大舅哥的长年混战中,西蒙积累了宝贵经验,自然成为男爵们的主心骨。
在西蒙操纵下,七名男爵向亨利三世提交《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1258年),强迫他签字画押。
《牛津条例》里规定,国家的权力移交给一个由十五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不论是官员任命,还是地方部门运行,甚至王室领地都必须受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由谁来监督呢?每年召开三次的国会。
由此可见,《牛津条例》极大限制了国王的权力。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亨利三世一边喝着郁闷,一边在《牛津条例》上留下墨宝。
这份《牛津条例》在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被看做是第一份书面宪法,也标志着英格兰国王第一次承认国会的权威。另外,《牛津条例》还是诺曼征服两百年以来,英格兰使用英语发布的第一份政府公文。
威斯敏斯特条例】
然而,亨利三世的行为告诉男爵们,在国王心里,《牛津条例》就是一堆废纸。亨利三世仍然沉浸在奢侈生活中不能自拔,他不但要求委员会提高税收,还让会计开列一大堆用以大兴土木的费用。
男爵们再次坐到一起商量,这次讨论的结果是:必须加强《牛津条例》。《威斯敏斯特条例》(Provisions of Westminster,1259年)作为升级版本新鲜出炉――《大宪章》之后英国最重要的法律文书。
不但男爵们从《威斯敏斯特条例》得到好处,就连他们在内战中的盟友也利益均沾。
除了增强《牛津条例》以外,《威斯敏斯特条例》中还附加了对遗产和税收改革的条款。《威斯敏斯特条例》的重点放在管理和法律上,相关的条款五花八门,不仅涉及王室职能,还涉及刑法的公正性。
无奈的亨利三世喝着双份郁闷在《威斯敏斯特条例》上留下墨宝。
逼上梁山】
王权这块大蛋糕快被男爵们瓜分殆尽,亨利三世也快被逼良为娼,哦不,是逼上梁山。
眼看愁云就要爬满亨利三世的老脸,机会却像馅饼一样砸在他头上。男爵们开始为谁的“蛋糕”大,谁的“蛋糕”小争执不休,互相用国骂指点江山,都想在瓜分王权的过程中多占“股份”。
在中世纪,国家宪法再大,也大不过另一样东西――教令。只要教皇说句话,宪法就是个屁,甚至屁都不如。
此前与德国的战争中,亨利三世和教皇建立起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依靠教令这把尚方宝剑,亨利三世把《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统统扔进垃圾箱。
1263年,武装冲突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以亨利三世为首的金雀花王室,和以西蒙为首的造反男爵拉开“第二次男爵战争”(Second Barons\'War,1264―1267年)的序幕。
在亨利三世长达五十六年的统治生涯中,第二次男爵战争是最为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事件。
长腿爱德华】
在这场内战中,亨利三世一直以窝囊废形象出现在镜头前,而他的长子、王位继承人――长腿爱德华却异常凶悍,就像《勇敢的心》里表现的那样。
长腿爱德华的绰号之所以叫“长腿”,是因为他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七。给史学家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人高马大,而是他的性格,完全可以用四大名捕来形容――冷血、无情、追命、铁手。
冷血:经史学家评定,长腿爱德华成功跻身英国暴君行列,不过力挺他的史学家也不少。反正,在长腿爱德华是不是冷血动物这个问题上,史学家们分成两派,各持己见。
无情:长腿爱德华是那种大义灭亲的人物,即使对亲戚也无情至极。
追命:至于追命,不如说是索命,长腿爱德华对待手下尖酸刻薄,简直要人老命。
铁手:确切的说应该是铁腕,长腿爱德华绝对不像他老爸那样窝窝囊囊,乃名至实归的铁腕人物。
至于这四点的具体体现,请大家在后文的故事中慢慢体会。
刘易斯战役】
武装冲突不断升级,造反男爵技高一筹,占领英格兰南部大部分地区。
1264年5月14日,王室军队和叛军在刘易斯(Lewes, 今英国东南部城市,东萨塞克斯郡首府)遭遇,打响“刘易斯战役”(Battle of Lewes)。
王室军队约一万人马,叛军只有五千,然而亨利三世在军事上没啥才分,他率领步兵在刘易斯一带扎营,长腿爱德华统领骑兵进驻北面1英里外的刘易斯城堡,这种把步兵和骑兵分开驻扎的幼儿园方式给了西蒙偷袭的机会。
入夜,酣睡的长腿爱德华被城外嘈杂的声音吵醒,他侧耳细听,哇呀呀不好,只听刘易斯城堡外喊杀声由远及近。长腿爱德华穿着内衣奔到城头举目观瞧,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为与王室军队相区别,叛军皆身穿绘有白色十字的战袍。在夜色掩护下,白色十字已经遍布城外制高点,刘易斯地区完全处在西蒙的俯视之下。
夺回制高点势在必行,率军冲出刘易斯城堡的长腿爱德华取得小胜,得意忘形地率骑兵追击北逃的溃敌。
追求蝇头小利的代价是惨重的,缺少骑兵支援的王室步兵被叛军主力击溃。亨利三世当了俘虏,他兄弟理查(Richard of Cornwall,曾被推选为德国国王,但名不副实,只到德国做过四次短暂停留)狼狈逃进一座风车,紧追而来的叛军士兵看着他那熊样哈哈大笑,对理查大喊道:“下来,下来,你这可恶的磨坊工!”言语颇具讽刺嘲笑之意。
追击逃敌的长腿爱德华没能维持胜绩,最终被叛军主力击败,也当了俘虏。
拿起枪杆子闹革命的造反男爵没有忘记法律这把有力武器,《刘易斯协定》(Mise of Lewes)在亨利三世的心碎声中问世。
很遗憾,《刘易斯协定》没能保存下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亨利三世被迫重新确认《牛津条例》的条款。
无冕之王】
长腿爱德华被扣为人质,亨利三世成为名义上的国王,整个英格兰政府掌控在以西蒙为核心的造反男爵手中,这和后来的君主立宪如出一辙。
刘易斯战役让西蒙的职业生涯达到巅峰,作为王室成员,以及造反男爵的领头羊,西蒙成为英格兰至高无上的人物,被称为“英格兰的无冕之王”(uncrowned Kf England)。
1265年1月20日,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在威斯敏斯特宫(今英国议院所在地)胜利召开。
然而,西蒙权倾英格兰的局面只不过昙花一现,别忘了历史有个规律:没有外患,出现内乱的概率高之又高。看着他满脸得意的表情,造反男爵开始怀疑西蒙支持改革的初衷是不是要大权独揽,拿俺们当枪使。作为王室成员,西蒙在谋朝篡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啊!
在种种猜测驱使下,西蒙的亲密战友们和他分道扬镳,不是投靠到王室一边,就是起兵反水,要么就是被西蒙扔进监狱。更糟糕的是,长腿爱德华从关押地逃走了。
伊夫舍姆战役】
西蒙扳脚趾头一算,自己现在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英格兰在威尔士的领土又闹起叛乱,西蒙请求莱威琳(Llywelyn ap Gruffyd)帮忙###。莱威琳爽快答应出兵,但提出条件:英格兰政府必须承认他威尔士亲王的头衔,###叛乱所得的战利品也都归他所有。
西蒙现在是有病乱投医,答应了莱威琳,并与之结盟。可是不论这个联盟会给西蒙带来什么,这种损害政府利益的妥协让步使西蒙的人气再度下滑。
与此同时,长腿爱德华领兵攻陷格洛斯特(Gloucester,今英国西南部港口城市,格洛斯特郡首府)。现如今,跟着西蒙干革命的男爵所剩无几,他只得调遣儿子小西蒙,令其火速增援。小西蒙是属蜗牛的,从伦敦出发以后,慢吞吞地向前蠕动。西蒙实在等不及,只得独自率军进驻凯尼沃思(Kenilworth),迎战长腿爱德华。
引军来到凯尼沃思,长腿爱德华发现西蒙和他的支持者们正在城墙外酣畅淋漓地大吵特吵,满嘴“”。长腿爱德华趁机偷袭,令叛军损兵折将。
1265年8月4日,长腿爱德华再出妙招,成功引诱西蒙渡河进入伍斯特郡格林山(Green Hill)以南的伊夫舍姆镇(Evesham)附近,并切断其后路上的唯一一座大桥。
早8点,“伊夫舍姆战役”(Battle of Evesham)在倾盆暴雨中上演。王室军队一万人马,依然是叛军的两倍,而形势却与刘易斯战役大相径庭。
西蒙不愧久经沙场,在知道中计的情况下仍然镇定自若,他决定集中兵力直捣敌军中央,希望能像楔子一样戳开敌人的防线。可是胆小如鼠的莱威琳老早就领着部下撒丫子跑了,王室军队侧翼巨蟒摆尾,将叛军团团包裹起来,随后的战斗演变成一场血腥屠杀。
在刘易斯战役里饱尝羞辱的王室军队发泄怒火,像割庄稼一样杀得叛军节节败退。伴随着斗大的雨点,叛军尸体很有节奏地纷纷扑地,溅起无数泥水。王室军队已然杀红了眼,一些企图投降的叛军士兵也没能逃过一刀。
人在江湖漂 哪能不挨刀。西蒙和他儿子相继落马,死于非命。战斗中阵亡的叛乱贵族大有人在,故而伊夫舍姆战役被称作“自诺曼征服以来,对贵族史无前例地大屠杀”。
刘易斯战役里,人们认为叛军之所以胜利是他们胸前的白色十字带来的好运。这一次,王室军队每人胸前都绘着红色十字,看来上帝是喜欢红色啊。
到了打扫战场的时候,长腿爱德华的冷酷无情在这一时刻表现得尤为突出。长腿爱德华盯着西蒙的尸体,下令把自己的好姑父乱刃分尸。意犹未尽的长腿爱德华还对西蒙的下半身做了宫廷小手术,让他死后含羞。
虐尸以后,长腿爱德华命令军队高举西蒙的旗帜,引诱小西蒙入彀。
大蜗牛小西蒙运气不错,老爸怎么惨死阵中,尸体又是怎么被整成太监的,都被姗姗来迟的小西蒙看在眼里。就在表哥打起老爸旗帜的时候,来不及披麻戴孝的小西蒙拉着队伍一溜烟儿逃之夭夭。
伊夫舍姆战役的胜利让颓废的金雀花王室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标志着造反男爵的敌对活动将在亨利三世在位时期宣告结束。
凯尼沃思之围】
9月,英格兰召开国会,所有叛乱者全被剥夺继承祖业的权利。
小西蒙没在林肯郡掀起多大风浪便遭###,他和弟弟在法国和意大利疯狂逃难。数年之后,他俩因谋杀亲戚被逐出教会,不久小西蒙归西,一位御用史官在评论他时写道:“一个流浪汉和通缉犯受到上帝的诅咒。”
尽管大规模造反已成昨日黄花,但零星的抵抗仍然存在,闹得最凶的就是驻扎凯尼沃思要塞的守军。
1266年6月21日,王室军队兵临凯尼沃思要塞。城外全是亨利三世召集的领主,长腿爱德华和二王子埃蒙德也在其中,“凯尼沃思之围”(Siege of Kenilworth)由此创下英格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围城战。
凯尼沃思要塞的防御工事相当强大,南面有一座大堤坝,堤坝后面是蜿蜒于要塞西面和南面的人工湖。沿要塞北面的壕沟和堤道,以及延伸向东面的水池扩展了水系。整个凯尼沃思要塞团团包裹在水力防护体系之中,就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守军仅有一千两百人,却凭借完善的防御体系,抵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王室军队使出浑身解数,尝试各种攻城方法,投石机不停投掷巨石,弓箭手不停倾泻羽箭,都没能撼动凯尼沃思要塞。
亨利三世又调来驳船,企图从人工湖强行渡水,守军用强弓硬弩告诉敌人,要想进城那是痴心妄想。船上士兵采用各种姿势跳水逃生,下饺子的精彩画面在湖中心不时出现。
凯尼沃思宣言】
围城期间,有传言称,小西蒙企图在诺曼底起兵。亨利三世信以为真,提出和解。经教皇特使斡旋,亨利三世临阵召开国会。10月31日,在伯爵男爵和主教参与下,诞生了《凯尼沃思宣言》。
在内战的问题上,英格兰人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总喜欢玩妥协:狮心王和弟弟无地王约翰妥协,第一次男爵战争以妥协宣告结束,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以妥协达成君主立宪制。这一次,《凯尼沃思宣言》也是敌对双方妥协的产物。
《凯尼沃思宣言》在重新确立王室权威的基础之上保证了造反男爵的利益:凡是造反的贵族都可以用赎买的方式把政府没收的祖业买回去。到底要出多少钱呢?那就要看造反的程度有多深了,你只是敲边鼓的,那就少交点,若是带头闹事的,那就多交些。
既然是重新确立王室地位,《牛津条例》自然遭到深刻批判,并遭废除。
既然是妥协,西蒙自然不能被定性为反动分子。很多男爵对西蒙有了新认识,认为他是个英雄,赞扬西蒙之声此起彼伏。
由此可见,对历史人物,政治形势需要什么评价,社会上就会有什么呼声,这一点从西蒙身上就可见一斑。
死后被整成太监的西蒙都成了烈士,事态应该平息下来了吧,可是凯尼沃思守军就是不肯投降,围城战还在继续。最后,时间成为守军最大的敌人,粮仓见底,伤员缺医少药,城里又爆发疫病。坚持半年后,守军不得不挑起白旗,向亨利三世投降。
1267年夏,英格兰终于步入和谐社会,一直持续近三十年之久。11月,国会在马耳伯勒(Marlborough)召开,发布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马耳伯勒法》(Se of Marlborough),重新确立王室和贵族之间的平衡关系,《凯尼沃思宣言》里的内容也合并到《马耳伯勒法》中。
九十五 强弩之末!最后的东征
经过第二次男爵战争,亨利三世终于认识到自己那两把刷子还真粉不了金雀花王朝这面大墙。长腿爱德华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虽说脾气暴躁,但撑起国家没问题。于是,亨利三世把国政交给长腿爱德华打理,自己蹲在犄角旮旯享清福去也。
第八次东征】
英格兰局势趋于稳定,更大的战事却在召唤着长腿爱德华。
十字军国家的求救信一封接一封传到西欧,马木留克在拜巴尔指挥下一路横扫,十字军国家快扛不住了。
威尼斯和热那亚还在为那个老问题――贸易权,大动干戈(1256―1260年)。利用两国筋疲力尽、无力照顾它们在叙利亚的领土,拜巴尔渔翁得利,至1265年,相继攻陷拿撒勒reth,今巴勒斯坦地区北部古城)、海法(Haifa,今以色列港市)和泰布宁(Tibnin,位于今黎巴嫩南部)、阿苏夫四座十字军要塞。
1268年,马木留克的旗帜更是插上安条克城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安条克公国走到世界历史长河的尽头,被拜巴尔从地图上轻易抹掉。
这意味着马木留克可以利用安条克这座坚城固守北部防线,拜巴尔可以全力对付苟延残喘的的黎波里伯国。
得知东方的紧张局势,长腿爱德华义无反顾地着手东征事宜,可是资金问题成了长腿爱德华迟迟无法动身的拦路虎,有钱走遍天下,没钱你是寸步难行。
就在长腿爱德华眉头紧锁之时,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伸出援助之手。
获悉十字军国家的“不幸”遭遇后,路易九世再也坐不住了。对路易九世这种虔诚至极的人来说,为上帝分忧,那是必须的。
于是乎,路易九世发出倡议,号召西欧诸豪发动十字军。可是,响应号召者少得可怜,就连陪他参加过第七次东征的一位编年史作家也拒绝路易九世的邀请。
闻听长腿爱德华有举兵之意,路易九世大喜过望。又听说长腿爱德华缺钱花,他便慷慨解囊,借给长腿爱德华一万七千五百英镑。东征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路易九世的贷款还是不能解决长腿爱德华的问题。剩下的费用只能依靠增加税收了,长腿爱德华无奈地憋在家里干等。
路易九世等不及英格兰有所行动,便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十字军,准备独自找异教徒玩命。路易九世的几个儿子随他出征,其中包括王位继承人腓力三世,他弟弟西西里国王查理一世也同意联合作战。
路易九世的战略方针和第七次东征时一样:目标埃及,然后转战耶路撒冷。
查理一世却拿出一套计划放到哥哥眼前,提出一揽子作战方案。他提醒路易九世,从理论角度讲,进攻埃及没什么问题,不过理论联系实际就有问题了,登陆地点德米埃塔和开罗之间有条暴躁的尼罗河,到时候一旦它发飙,你就得像上次那样作泡菜。
查理一世提案,登陆地点应该选在埃及西面的突尼斯s)。
路易九世有些丈二和尚,突尼斯可是穆斯林的地盘,难道要先干掉突尼斯,再攻打埃及,是不是有些舍近求远?
查理一世对哥哥的提问早就心中有数,他给路易九世提供了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突尼斯领主穆罕默德一世d I al-Mustansir,后来自称为哈里发)不像马木留克那样穷凶极恶,曾和西班牙的基督徒有过联系,与之谈判成功率会很高。
路易九世喜上眉梢,好,就按你说的办。查理一世没有喜上眉梢,而是把欣喜若狂放在胃里,还反刍了几遍,回味的同时又在遥想着自己的高智商可能带来的高回报。查理一世对突尼斯非常感兴趣,他忽悠哥哥进攻那里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1270年7月,战船和法国国旗布满海面,路易九世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在大军簇拥下登陆突尼斯。
令路易九世想不到的是,穆罕默德一世对基督徒没什么好感,他与西班牙的基督徒联系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
路易九世现在是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前进,有磨刀霍霍的穆斯林;后退,则有波涛汹涌的大海,真是进退维谷。
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重创十字军的是当地的恶劣气候。夏季的北非酷热难耐,疫病横行,大批士兵因水土不服再也没能吃到第二天的皇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