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流动于当代女性世界的性爱观念”
,借用了向娅的报告文学《女十人谈》的副标题。
《女十人谈》是篇“依靠谈话录音完成的报告”
,它确实为我们探讨当代性伦理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这里不妨概括地转述几位当代女性的性观念的自白——A,1952年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正象她自己所说,是“老三届”
,曾插队五年,做护士工作六年,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为内科医师。其婚后经历,可以浓缩为一句
-- 400
693性化理学
话:丈夫又有所爱,但最后的结局却是皆大欢喜。她坦诚地说:“一个男人在爱着一个女人的同时又接受了另一个女人的爱,这在我看来毫不足怪。特别是我丈夫那种含蓄而有内容的男人,标准的男子汉,别的姑娘爱他也就非常正常了。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尽管它有时会产生使人难堪的局面,但爱本身远比恨珍贵得多。我对自己的力量相当自信。八年的共同生活使我深信他伤害不了我。所以,从心理上我首先不是弱者,更没有将被遗弃的恐惧。”
B,39岁,生于革命军人家庭,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
,参军后当了四年文艺兵,转业后当独唱演员六年,现为某贸易公司副经理。离婚后,她又嫁给比自己小四岁的他。她说:“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客人们正闹洞房,我便当众向第二个丈夫宣布:咱俩就象两颗独立的星,你是自由的。你也要给我自由。我们相互尊重。一旦有一天一方提出离婚,对方不得反对。经过几年的验证,我感到这是明智之举。这首先使双方地位平等,同时给他内心无形中注入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C,46岁,出身于高级职员家庭,“文革”前夕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现为一家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
“常规”的爱不完整,不能满足她的心。她说:“我并不讨厌我的丈夫!他善良又真诚,有极强的事业心。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他是个强者。但在性爱心理和性能力上他是个十足的弱者。女人有理性,但也有本性,我常常希望床上有一个强有力的又极疯狂的男子。于是出现了他。在他身边,我充分意识到我是女性,是弱者,是被宠爱的。但我不愿抛弃丈夫,我更无意
-- 401
性化理学793
介入他的家庭,我对丈夫仅仅是感到有些不满足而已,而这不满足,靠着这婚外的感情已完全弥补。“
D,38岁,出身于工人家庭,曾经在内蒙兵团四年,1973年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现是中学外语教师。她爱上了有妇之夫,决心取代另一个女人。她说:“我很幸福。我爱着一个男人,同时感受到这个男人的爱,我便在幸福之中了。
有人说我是什么‘第三者’,领导也对我施加压力,说我道德败坏,还给了我党内警告处分。我当然不服!什么叫‘第三者’?要让我下定义,那应当是:三人中那多余的、没有感情的。“
E,38岁,出身于革命烈士家庭,曾在山区插队两年,三线工厂宣传科五年,现任某影视中心导演。真诚的奉献剥夺了她的一切,改变了她的生活,她不再追求爱情,出击众多的男人,爱与性分离。她说:“我是独身主义者。别误会,独身可不等于禁欲。我是个女人,女人离不了男人,只是方式不同罢了。而禁欲却等于慢性自杀。”
F,43岁,出身于一个清贫的职员家庭,大学毕业后留校,现为中文系教师。
不完整的生活,使她迈出了尝试的一步,但无爱便无性。
她说:“是两年前那件事开始使我思索性爱问题的。我的前夫亡故已五年。他生前,我们感情不错。当我刚从悲痛中醒来,他来找我了。我一直十分敬重他,我们的关系很好,我给丈夫办后事的时候,他帮了我好多忙。
但是,事实上我们无法互相弥补。我觉得根本找不到感觉点,我对他仅仅是尊敬和同情,并没有爱,没有性的要求。“
-- 402
893性化理学
G,36岁,硕士研究生,曾在东北插队三年,当过护士,上过卫校,现为某医学研究机构课题主持人。对性爱的剖析并不妨碍她对神秘彼岸的想象。
她说:“我主张在特指男女之爱时直呼为‘性爱’。不要羞答答地回避这个‘性’字,或用什么别的字眼来代替。我在性问题上非常严肃,虽然搞医学研究对性生理接触多,但三十六年来我从未和异性有过肉体接触。象我这样保持处女身的同伴还有,但却有相当多的姑娘早已不是处女。这没有什么可怕,可惊的,没有理由要求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仍然必须是处女。我反对把性爱问题人为地神秘化、庸俗化,更不该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男人在女人身上验证自己是男人;女人在男人身上验证自己是女人。
男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依仗女人;女人的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依仗男人。这可以算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性爱观。“
此外,《女十人谈》还向读者展示了其他五种性观念。作者为它们所做的概括分别是:H,丈夫渐高的知名度成为她爱的恐惧,把异性均看做“假想敌”。——一个女人制服一个男人。
I,丈夫纵情声色拳脚相加,她却忍气吞声。——一个在男人面前失去自我的女人。
J,她曾不幸,曾不平,曾不甘寂寞。她向自己所缺乏的一切进攻。——一个女人试图证实自己的征服力。
K,她只想生个孩子。
她不想结婚。——一个女人不需要任何男人。
L,事业上的女强人,爱情上的失意者。灵与肉的困
-- 403
性化理学993
惑。——一个试图向男人证实自己是处女的女人。
诚如向娅所言“可以设想,千百年来性爱观念虽千差万别,各成体系,但截止十年前我都决不可能萌出想写这样一篇报告的念头,更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进行录音采访!不会有人愿意正面回答与性有关的问题,尽管历朝历代人们都生活在性爱浪涛里。因而,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历史大跨度的进步,文明本质的升华。”至此,做为一篇报告文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而,对于性伦理学来说,这里展示的当代女性世界的性观念,仅仅是研究的一个起点。性伦理学需要对这些性伦理观念做出善恶评价;需要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揭示其固有的、隐藏在上述现象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要回答:为什么在当代中国会出现性伦理观念的这些变化?
毫无疑问,仅以报告文学来说明当代中国性伦理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而在这方面,我们有着重大的缺陷。
值得庆幸的是,190年11月召开的“十年来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的论证会为我们送来了意外的礼物。
十年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精神文明中建设的价值观与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该课题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承担。从1986年开始到190年五年期间,课题组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规模的问卷调查。
第一次调查在1988年4
-- 404
04性化理学
月举行,根据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近400人(城镇252,农村1219)。
分层的基本依据是全国范围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特征。总体所在地区依国家统计局的统一标准被划分为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类;在每一类型中,依据城市规模,划分出大城市、及其周边乡村、中等城市及其周边乡村和小城市及其周边乡村三类,作为样本抽取地区涉及全国九个省,它们是云南、福建、浙江、青海、山东、吉林、广东、湖南、四川。抽取样本时,依照性别、年龄、从业身份、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等属性进行比例分配,从而保证样本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第二次调查在190年4月份举行,对原有问卷作了部分修改;样本抽取方法基本上同第一次;样本近600个。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说明,青年人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问题尤为关注和敏感,他们在婚恋和性爱方面的观念变化比其他方面更为快速、显著。征得该课题组负责人楼静波的同意,本书引用了有关调查数据和分析。
表1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均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
,无论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文化水平以及各种不同从业身份的青年,均不例外。
这表明,青年人有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农村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倾向于“听自己”的也有半数以上,说明众多的农村青年也向传统的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提出了挑战。青年人这种婚姻自主的意识是合理的,正常的,因而得到了婚姻法的保护。
如果实际生活中真正能由婚姻当事人自己作主,那么,包办婚姻酿成的悲剧将会大大减少。
-- 405
性化理学104
(一)
婚姻自主性大大提高,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自我意识的增强。
表1在婚姻问题上您倾向于听谁的意见?
父母好友自己老师舆论恋人
总数(%)10671314
年16~20957831421~2510。
5673335
26~308776225龄30~351010651320性男6774426别女13575322文小 学176631103化初 中8572346水高中或中专10874323平大学或大专7282215工 人8975323从一般干部5183416单位负责人1265318120业科研人员7083404个体户91171630身学 生10676215农 民231155227份待业人员8081660
-- 406
204性化理学
但是,也要看到,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在这个关系自身终生幸福的婚姻大事上缺乏自主意识,倾向于听父母的意见。特别是女青年,听“父母意见”
的较男青年比例高,占13%,而同一选择男青年只占6%,反映女性的依赖心较强,独立意识不如男性。
数据还表明,婚姻自主倾向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婚姻自主倾向最强,小学文化水平的青年中选择“听自己意见”的比例最低。农村青年中选择“听父母的”
高达23%,这固然与农村中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习俗分不开,但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要提高青年人的婚姻自主意识,必须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入手。
(二)
对恋人的选择重感情不重托付终身,既反映青年正在向现代婚姻观念靠拢,又反映青年价值取向正由重未来向重现时偏移。
表2如果不能十全十美,您愿意选择下列哪类恋人?
①感情深厚,但不②感情不十分深厚一定能白头偕老但可托付终身③不婚不嫁
总数(%)5135。
613。
4性男56。
431。
611。
9
别女5135。
613。
416-206423。
612年21-255232。
415龄26-304447830-35444213。
9
-- 407
性化理学304
续表①感情深厚,但不②感情不十分深厚一定能白头偕老但可托付终身③不婚不嫁总数(%)5135。
613。
4文小 学42。
828。
628。
6化初 中404415。
6水高中、中专583012平大学或大专6132。
57工 人4338。
418。
5从一般干部48。
643。
69。
7单位负责人6130。
77。
6业科技人员76。
19。
514。
2个体户3360。
66身学 生71。
718。
99。
4农 民61。
429。
59份待 业562618。
5在各种不同从业身份的青年中,单位负责人在婚姻大事上除了半数以上听“自己”的意见外,选择听“父母”的、“老师”的、“舆论”的,也都分别占相当高的比例,说明什么问题,是什么因素形成的,值得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传统婚姻的目的是顺从父母之命,是为了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夫妻之间婚前没有感情可以在婚后慢慢培养,即使毫无感情也能厮守终生。现代婚姻则重视爱情因素,爱情是维系婚姻的纽带,两性的结合更多的是感情的需要。表2显示,半数左右青年找对象把感情深厚与否放在第一位。追求相互爱慕,重视婚姻的感情基础,这就使男女双方从长期以来父辈们没有感情没有凝聚力的凑合型、维持型婚姻中解脱
-- 408
404性化理学
了出来,对于提高婚姻质量,稳定家庭和社会无疑是有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历史的进步。固然,就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而言,男女青年恋爱结婚单纯建立在相互爱慕,感情投合的基础上,而完全排除职业、工资收入、住房等物质条件的考虑,多少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这毕竟代表了今后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如此众多的青年追求情感的满足,只重视现时幸福而不在乎能否“白头到老”
,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观念相比,确实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又不能不使人耽心:是否会出现恋爱婚姻上的短期行为,今天和这位有感情就结合,过几天感情转移了就分手,朝三暮四,改弦易辙,草率结婚草率离婚,从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感。
选择“不婚不嫁”的也不少,说明有部分青年在择偶时有过分理想化倾向,宁肯不嫁不婚也不能不十全十美。
从性别看,选择“只要感情深厚,不一定白头偕老”的,男女各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选择第二个答案,即“感情不十分深厚,但能托付终身”的女性,百分比为35。
6,略多于男性,反映女性有较重的依附心理——找对象是为了终身有靠,传统的婚姻观女性的负担更重些。
选择第一种答案的,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16—20岁的青年选择第一种答案的百分比最高,达64%,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人生对爱情一知半解,充满梦幻、憧憬未来,有的还没有恋爱的经历,有的可能正陶醉在花前月下的柔情蜜意中,他们把恋人间的感情看得更重些是很自
-- 409
性化理学504
然的。
进入婚嫁年龄后,对问题的考虑逐渐变得现实起来,选择恋人更多的着眼于终身幸福,选择第2种答案的百分比也就逐步升高。
8种不同从业身份的青年相比较,科技人员和学生中选择第一种答案的百分比最高,都在7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农民中选择第一种答案的竟然也在60%以上,在8种不同从业身份的青年中位列第三。在封建包办婚姻在农村重新蔓延的今天,仍有如此众多的农村青年不顾白头偕老与否,追求恋人间的情投意合,应当看作是传统婚恋观的重大突破。
几种不同从业身份的青年在选择恋人时,都把感情深厚与否看得比能否托付终身为重,只有个体户青年例外。这说明,一向被认为在竞争观念、金钱观念等方面走在前头的个体户青年在婚恋观上并非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开放,还保留着较多的传统观念。
(三)
对婚前性行为的肯定与宽容,反映当代青年在性道德评价上背离传统的步子迈得相当大,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令人瞠目。
为了测量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化,以对婚前性行为的认识和态度为突破口,设了两道问答题,请被调查的青年选择。
结果如下:表3表明,当代青年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可以理解”的所占百分比最高,如果加上对婚前性行为持完全肯定态度,即认为“正常行为,无可指责的”
,百分比高达39,而认为“不应当”和“道德堕落”的,合计为34%。在这种否定性倾向中,视婚前性行为为“道德堕落”而加以谴责的,也只占少
-- 410
604性化理学
表3您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是:%
正常行为无可指责可以理解不应当道德堕落说不清
男738。
623723。
5女72231。
7929。
6
16-20526。
925。
3833。
8年21-258。
33225。
67。
826
26-307。
834。
330。
95。
221。
9龄31-3511。939。
128。
614。
27
小 学921211830文化初 中7。
93033。
68。
819水高中或中专6。729。
726。
48。
528。
6平大学或大专8。53824。
81。
527
工 人83431。
0522
从一般干部103225626
单位负责人5。
929411212业科技人员125612416
身个体户3274215
学 生52621642份农 民5233023
待 业1134231417
数,多数人仅仅认为“不应当”而已。这说明,和传统相比,青年的
-- 411
性化理学704
性观念有了相当大的松动。
调查显示,有14左右的人选择了“说不清”的答案,说明近几A年理论宣传和舆论导向上的混乱造成青年思想上的困惑与迷惑,这是不容忽视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调查到当您的恋人向你提出婚前性行为的要求,您将采取什么态度时,只有略多于半数的青年表示“拒绝”
,明确表示“答应”的有9%,还有29%表示“有可能答应”
,两者相加,接近40%,当代青年在两性关系上表现出过分的随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见表4不同性别的青年在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正常的,无可指责”和“可以理解”的,男性百分比高于女性;而认为“不应当”和“道德坠落”的则相反,女性多于男性。说明男性青年比女青年在性观念方面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行为选择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当恋人提出婚前性行为时”
,表示“拒绝”的,男性中有43%,女性中有74。
7%,“答应”和“可能答应”的,男性为56。
2%,女性只有25%。
不过单就女性而言,有14的人表示“答应”和“可能A答应”婚前性行为,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中国是一个十分讲求贞节的古老国家。传统的贞操观带有深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色彩,只对女方单方面提出贞节的要求。结婚时新郎乃至新郎的父母亲友都对新娘是否处女要求十分严格。姑娘们从小就被谆谆告诫要从一而终、严守贞操,失身即终身遗恨等等。因此很多未婚女性都把自己的处女膜是否完整看得比生命还重,多少少女因为失去贞节而受到歧视、遭到唾弃
-- 412
804性化理学
因而痛不欲生。如今,开放不过10年,女青年中就有近13A的人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正常”
、“可以理解”
,有14A人表示“答应”和“可能答应”
,性观念变化之快,确实不能等闲视之。封建的贞操观固然应予摒弃,但自爱、自重仍是现代女性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反过来,尽管有45。
8%的男青年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似乎够开通、够宽容的,但实际生活中却未必是这样。许多男青年自己在婚前可以和不止一个姑娘发生性关系,而当他发现自己的新娘不是处女时就暴跳如雷,不能容忍,哪怕新娘婚前是受暴力侵犯而失身也不予理解和宽容。这同样是封建贞操观的余毒。
表4如果您的恋人向您提出婚前性行为的要求,您将
拒 绝答 应有可能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