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近代美学史

_53 卢善庆(现代)
①《蔡元培文集》,第54页。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页。
-- 668
2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一步引伸出“美的对象”的普遍和超脱的特性,指出:凡味觉、臭(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和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①。
(三)文艺具有直观性,也就有了一定感性形式的美。蔡元培把这种感性形式的美,看作“美的条件”或“美术的条件”。
他说:“图案上美的条件,第一是有节奏。简单的,是用一种花样,重复若干次。复杂的,是用两种以上的花样,重复了若干次……第二是均齐。”
②还有“对比,增高,调和等等”。

又譬如说:
雕刻之精者:一曰匀称,各部分之长短肥瘠,互相比例,不违天然之状态也。二曰致密,琢磨之工,无懈可击也。三曰浑成,无斧凿痕也。四曰生动,仪态万方,合于力学之公例;神形活现,合于心理之公例也④。
作为雕刻之精的标志“匀称、致密、浑成、生动”
,前三点讲的是感性形式的美,第四点“生动”实是一个美学范畴⑤。
“合力学之公例”的为“形”
,“合心理学之公例”的为“神”。
神形兼备,相当于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说的“气韵,生动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220页。
②同上,第93页。
③同上,第103页。
④《蔡元培美学文选》,第59页。
⑤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第44页。
-- 6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6
是也。“
①这是视觉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的规律。
至于听觉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的规律,与以上第二方面谈到的音阶、音量、音色、谐音,以及乐调、乐曲有关。虽然“初民的音乐,唱歌比器乐发达一点。两种都不过小调子,又是偏重节奏,那谐声是不注意的。他那音程,一,是比较的简单;二,是高度不能确定。”
②但是,初民的音乐,毕竟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美,只不过与现代音乐相比较,其“形式是简单一点儿,粗野一点儿”罢了③。
尤其可贵的,蔡元培还揭示了“复杂而统一”是文艺感性形式美的“公例”
,“至今尚颠扑不破”。
雅氏(即亚里士多德——引者注)对于美术,提出“复杂而统一”一条例,至今尚颠扑不破。譬如我在这个黑板上画了一了一个圆圈,是统一的,但不觉得美,因为太简单。又譬如我左边画几个人,右边画个动物,中间画些山水、房屋、花木等类,是复杂的;但也不觉得美,因为彼此不相连贯,没有统系,就是不统一。所以既要复杂,又要统一,确是美术的公例④。
显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过“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①此句标点,按钱书华《管锥篇》第四册,第1353页所作的句读。参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三章“释气韵生动”第十二节“气韵与形似问题。”
(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93—206页)。
②《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02页。
③同上,第103页。
④《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22页。
-- 670
4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藏奇崛于方平之内“
①似乎也恪守了这一“公例”。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蔡元培关于文艺进行审美时必须从具体形象入手的论述是正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也能够从艺术具体形象入手,进行审美活动。但是,他于1916年写了《石头记索隐》一文,表面上好像注意到了文学的政治意义,但实质上却没有真正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上去认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相反地却从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念出发,把文学与政治关系庸俗化,强拼硬凑地把小说情节和历史事实相比附,对《红楼梦》作了许多曲解。这是需要认真记取的。
第六节 情感愉悦性是美的享乐的前提
蔡元培对文艺直觉性的认识和把握,从理论根源上说,根植于西方近代心理学对于知、情、意的剖析。蔡元培认为,“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②“美学的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
④由此可见,文艺的审美的特征除了有直观形象性以外,还有情感愉悦的特征。
为什么文艺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情感愉悦呢?蔡元培进一步从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作者、作品、观者之间的情感传达和交流,加以论证。他说:“人皆有情。若喜、若怒、
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丙辰季夏月)版,卷三,第9页。
②《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35页。
-- 6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6
若哀、若乐、若爱、若惧、若怨望、若急迫,凡一切心理上之状态,皆情也。
情动于中,则声发于外,于是有都,俞、噫、咨、吁、嗟、乌呼、咄咄、荷荷等词。“
①诗歌是语言艺术,具有强烈情感性,《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强调情感的勃发和体现。蔡元培“情动于中”
、“声发于外”
,是基本上沿用了《毛诗序》的观点,但他认为《毛诗序》把诗歌创作看成简单的“嗟叹”所能完成的观点,是欠妥的。他曾说:
虽然,情之动也,心与事物为缘。若者为其发动之因,若者为其希望之果。且情之程度,或由弱而强,或由强而弱,或由甲种之情而嬗为乙种,或合数种之情而冶诸于一炉,有决非简单之叹词所能写者,于是以抑扬之声调、复杂之语言形容之。而诗歌作焉③。
诗人的复杂情感,冶熔一炉,借助“抑扬之声调、复杂之语言”表露出来,是典型化、审美化的情感,“决非简单之叹词所能写者。”
后来梁启超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研究如何用美妙的技术表达情感,列出五种表情法④,也许是受到蔡元培的启示。
然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语言最相近,用一种表情的语言,按着节奏慢慢儿念起来,就变为歌词了。
《尚书》说: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53页。
②《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页。
③《蔡元培美学文选》,第56页。
④《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 672
6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歌永言’《礼记》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
‘就是这个意思。“蔡元培把诗歌分为主观的(表情诗[Lyrik]相当于抒情诗)和客观的(史诗与剧本,相当于叙事诗)。
“这两类都是用感情作要素,是从感情出来,仍影响到感情上去。”

既然作者要借助一定的感性形式来表露情感,构成作品,那么作品中的感性形式,对于观者来说,也可领会其表露的一定情感。譬如,“舞蹈的快乐,是由一种运动发表他感情的冲刺”。这一种“运动”是从筋骨活动上的形体动作,属于感性形式。蔡元培认为,“舞人的快乐,从筋骨活动上发生。看客的快乐,从感情移入上发生。因看客有一种快乐,推想到拟人的鬼神也有这种感情,于是有宗教式的舞蹈。”

由于文艺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感情愉悦,它给予人的快与不快之感,也就发挥了文艺的娱乐、消遣的社会作用。而且这种娱乐、消遣是高尚的,正常的。
蔡元培是位教育家,一贯把社会和学校的艺术感情教育,看成是他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身为北京大学校长,亲自讲述美学课,先后设立书法研究会,书画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延请专家学者主持教学,“均听学生自由选习”
③,提倡学术自由,改变清朝旧北大学生的中的腐败气息。
蔡元培与1920年在湖南讲演中指出:
①《蔡元培文选》,第97页。
②同上,第96页。
③同上,第206页。
-- 67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56
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无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至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①。
针对这一情况,要“注意美的享受”。
“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戏等”
,则能“代替不好的消遣”
;“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单独没有兴会,总要有几个人以上共同享乐、学校中要常有此种娱乐的组织。
有此种组织,感情可以调和,同学间不好的意见和争执,也要少些了。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
②他还指出:
过劳则思游息,无高尚消遣则思烟酒赌搏,此系情之自然。所以提倡美术。既然入得以消遣,又可免去不当正的娱乐③。
蔡元培肯定了文艺的娱乐、消遣作用,以净化、提升人的感情,是对的。而且,他提倡文艺的娱乐、消遣作用,针对低级的娱乐、不正当的消遣,也是对的。但是,他把这种“高尚的消遣”与超脱功利联系在一起,似乎又有点欠妥。这个问题,留待下面继续分析评述。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44页。
②《蔡元培文选》,第144页。
③同上,第147页。
-- 674
85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七节 文艺审美的功利和目的考察
文艺的审美过程受制于一定的审美动机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蔡元培固守着文艺具有普遍和超脱的特性。
应该承认,确立超越和普遍为文艺审美的一大特征,在辛亥革命前后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文艺为推进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服务。当然,蔡元培这一理论主张,不只停留在对康德美学思想的修正上,而且以此理论为依据,结合文艺的起源、文艺批评的标准和文艺社会作用等问题,深入具体地进行研究、探讨,显示了文艺审美动机和目的的双重性。
其一,在文艺的起源问题上,蔡元培既不完全同意达尔文的观点,又不纯是后来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比较复杂。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动物已有美感。这一点,蔡元培也承认。但是,蔡元培运用席勒的游戏冲动的观点来检验,“动物有游戏冲动,可以公认。
但是说到美术上的创造力,却与游戏不同。“
①能歌的鸟,很可以比我们的音乐,但它们是否是有意识的歌?
无以证明。
“造像绘画,是动物界绝对没有的。惟有造巢的能力,很可以与我们的建筑术竞胜。”但严格地说,筑巢的本能,恐怕还是生存上的需要。
“就是平齐、圆穹等等,虽很合美的形式,未必不是为便于出入回旋起见。
要是动物果有创造美术的能力,必能一代一代的进步;今既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86页。
-- 67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56
绝对不然,所以说到美术,不能不说是人类独占的了。“
①这个美术为“人类独占”的观点,就是针对达尔文的。因为达尔文指出“审美感觉——此种感觉曾有人谓人类之所专有”

的观点是不妥的。
虽然蔡元培还未能从人类自身“有劳动,会思维,过着社会性的生活,能够艺术地掌握世界”
③的角度来阐述问题,但是他却注重人类的创造力及其历史的积累(一代一代的进步)和继承,断定美术为“人类独占”
,还是有其正确的成分。
可是,蔡元培对于文艺的起源的探索,超出了达尔文的生物学的范围,从社会学和文化史的角度,论述文艺门类的起源与初民的生活有很密切关系。他指出:初民的饰品,为什么含有均齐和节奏的形式美呢?那是因为“第一条件,是从官肢的性质上来的。
第二条件,是从饰品的性质上来的。
因为人的官肢是左右均齐。所以遇到饰品,也爱均齐。要是例外的不均齐,就觉得可笑或可惊了。“
④有的器具图案,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联系,不仅为了美观,而且有实用价值。
他论述说:
军器的锋刃,最早是用绳或带系缚在柄上;后来,有了胶法嵌法了,但是绳带的联想仍在,所以画起来或刻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87页。
②《人类原始及类择》,第一部《人类原始》第三章第158、146页。
③参见拙作:《美是人类的专利品》,《博物》1982年第2期和《美。人类。
社会实践》,《福建社联通讯》1983年第10期。
④《蔡元培美学文选》,第92页。
-- 676
06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起来了。
Freiburg的博物院中,有两条澳人的枪。
他们的锋,一是用绳缚住的;一是用树胶粘住的,但是粘住的一条,也画上绳的样,与那一条很相像。这就是联想作用的证据。但不论为把持的便利,或为联想的关系,他们既然刻画得很精致,那就是美术的作用①。
接下来,又说到“初民的图案又很容易与几种实用的记号相混,如文字,如所有权标志,如家族徽章,如宗教上或魔术上的符号都是。”
②然而,蔡元培无意于文艺起源中的实用价值的探讨。相反,那种游戏冲动和模仿冲动,是他最感兴趣的。这是同他对于文艺的审美具有普遍与超脱的特征有极大的关系。请注意,他在文艺起源上有这么一个总结论:凡是美术的作为,最初是美术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各别的,如音乐的冲动,图画的冲动,往往各不相干,不过文辞上可以用“美术的冲动”的共名罢了)。这种冲动,与游戏的冲动相伴,因为都没有外加的目的。又有几分与摹拟自然的冲动相伴,因而美术上都有点摹拟的痕迹。这种冲动,不必到什么样的文化程度才能发生,但是那几种美术的冲动,发展到什么一种程度,却与文化程度有关③。
显然,蔡元培在文艺的起源问题上,运用了阶段论和文艺门类区别论,内涵十分丰富而又复杂。所谓“阶段论”
,就
①同上,第93页。
②《人类原始及类择》,第一部《人类原始》第三章第158、146页。
③《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03页。
-- 6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
是把文艺起初的发展,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美术的冲动阶段即最初阶段。这阶段有二大特征,无外加的目的,又有点摹拟的痕迹。
二是有几种美术的冲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文化程度有关。所谓“文艺门类区别论”
,则是文艺门类不同,它们各自的冲动不完全一样,“如音乐的冲动,图画的冲动,往往各不相干”。因为就摹拟自然的冲动来说,音乐和图画就不完全一样①。
如果我们不考虑蔡元培这个总结论,而只就《美术的起源》一文中的分析的文艺起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蔡元培观点接近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的理论。其实不然。普列汉诺夫认为,“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②。审美的功利性,是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直接相通的。不是审美先于实用,艺术先于物质生产,恰恰相反,而是实用先于审美,物质生产先于艺术。这一切,自然是蔡元培美学思想无法揭示的。因为他信奉的是康德、席勒的观点。
其二,文艺的批评标准。
蔡元培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建立在康德关于“美的分析”
第二个契机即“普遍性”这个基础上的。不过,蔡元培“五十岁始兼治民族学”
③,深受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的熏陶,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柢。因而在进行文艺批评时,每每中西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03页。
②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93页。
③《蔡元培美学文选》,第212页。
-- 678
26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比较,提倡美的多样性。
“一国有一国特长”
,中国的图案也不同于外国的图案,这是事实,然而,“始能参考了外国作品,采取得当,而溶化在一起,造成一种新中国的图案画,以应付时代的需求,是也未始不可的。”

诚然,文艺批评受环境和个人限制,绝不止民族性这一点。蔡元培在《美学的研究方法》一文中说过,美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民族、时代、宗教、教育和都市美化等有关。
这也影响了文艺批评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批评标准“决不能为绝对性而为相对性。”蔡元培列举了五种,即“习惯与新奇”
、“失望与失惊”
、“阿好与避嫌”
、“雷同与立异”
、“陈列品的位置与叙况”。这五种“均是以证明一时的批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批评者固当注意,而读批评的人,也是不能不注意的!”

其三,文艺的社会作用,总的来说是超脱利害的高尚的消遣。蔡元培认为:
美术所以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提起创造精神。从前功利论,认为人必无知有相当权利,而后肯尽义务。
近来学者多不以为然。
罗素佩服老子“为而不有”
一语。
他的学说,重在减少与有的冲动,扩展创造的冲动,就是与功利论相反的。但这种减少与扩展的主义,可用科学证明。这种习惯,止有美术能养成他。因为美术一方面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214页。
②同上,第173页。
-- 67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6
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表个性的自由。所以沉浸其中,能把占有的冲动,逐渐减少;创造的冲动,逐渐扩展。美术的效用,岂不很大么①?
但是,也应该看到蔡元培在论文艺的社会作用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会功利。有人为了与梁启超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相对举,把蔡元培的美学(美育)思想,说成是超功利的②,实际上忽视了他论述具体文艺门类时具有一定社会功利的这一面。比如,他赞同西方关于“以戏剧为社会教育之一端”的观点,揭示了西方戏剧界的情况,以晓国人:“随着社会的变化,时有适应的剧本,来表示一时代的感想。又发表文学家的特别的思想,来改良社会。”

尤其到晚年旅居香港时,蔡元培明确指出:“美术乃抗战时期之必需品”
④;他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作过一首会歌,调寄《满江红》。他认为,在抗战时,用《满江红》恰可表现壮气⑤。
直到逝世前写的一些断断续续短句中,还发出“科学救国”
、“美育救国”的呼吁。
应该指出,蔡元培在文艺审美动机和目的的双重性论述中,还是有主导面。这个主导面仍是普遍和超脱。并依据这一主导面,对一些双重性问题,作出过回答。有些文艺门类
①《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48页。
②刘再复:《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③《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16页。
④《蔡元培先生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848页。
⑤余天民:《蔡先师港居侍侧记》,《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671—1672页。
-- 680
46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有实用性或功利性。图画比较纯粹,因而,在他的文章中出现过“纯粹美感”的论述。至于文学批评的相对性,被他概括为五条规律,也同样具有普遍意义了。为什么蔡元培在文艺审美的动机和目的的问题上,始终显示出双重性而未趋统一呢?原因有二:一是认识论来源上混乱,主要来自康德的唯心主义,其次是接受了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和艺术社会学中的唯物主义成分。二是在方法上,采取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来调和矛盾。蔡元培在晚年虽从“正—反—合”中领略到“唯物论家之辩证法承用之”
,并应用到美学批评中去①,但他始终未能完成世界观、方法论的转变,只能在“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见”
、“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
②之间徘徊。
第八节 美育思想构建和实施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上地位十分特殊;可以说,没有一位美学思想家,像他这样为构建和实施美育,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的美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择其四点,加以述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