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学》黑格尔

_9 黑格尔(德)
① ② 也指法律。“重新发见自己”,因为法律制度也体现了自己的理想。
-----------------------------------------------
6 5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别的人们也可以按照全体利益和全体发展过程而发出公正的 道德的合法的行为,而他们的意志和成就,正和他们自己一 样,比起全体来,却只是渺小的个别事例。因为他们的行为 永远只是个别事例的部分的实现,而所实现的个别事例并没 有普遍性,这就是说,这个行为,这个事例并没有因它发生 了而就形成了法律,或是显现为法律。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如 此,法律是否有效,完全不靠个别的人 (就他们只是个别的 人来说)是否愿意;法律的有效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的),尽 管个别的人不愿意,它仍旧有效。普遍性的公众的法律固然 需要一切个别的人都按照它行事,但是个别的人之所以按照 它行事,并非由于这个人或那个人按照它行事,法律道德才 能生效。法律道德并不需要某某个人的认可,如果它遭到破 坏,惩罚就见出它的效力。
最后,在文明国家里,个别公民的从属地位还可以在这 一点上见出:每一个人在全体中所占的份儿是完全限定的,永 远是狭小的。这就是说,在真正的国家里,为一般公众利益 的工作,正如市民团体的工商业活动一样,是用最复杂的方 式来分工的,所以整个国家显得不是某·一·个·人的具体事务,而 且一般也不能委托给某一个人,听他的意愿,力量,勇气,胆 量,才能和见识来摆布。国家生活中既有无数的事务和活动, 它们就须有无数工作人员去做。姑举对犯罪的惩罚为例,这 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英勇行为或道德行为,而是依不同的阶段 加以分工,例如搜集事实,审辩事实,判决以及判决的执行。 还不仅此,每个重要阶段又有不同的专门工作,个别的人只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5 2
能各做·某·一方面的工作。所以法律的执行不是·某·一·个人的事 务,而是在稳定秩序之下多方合作的结果。此外,每个人还 要遵守预定的一般原则作为他的行动的指南,而他按照这种 规则所完成的任务还要受上级的判断和控制。
c)从这些情形看,在一个有法律秩序的国家里,公众的 权力并不是纯粹私人性质的,而是普遍的东西本着它的普遍 性在统治着,在这种普遍性里个人的生命显得是被否定了的 或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找不到 我们所要求的独立自足性。因此,要有个性的自由表现,我 们就需要一种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道 德的效力或价值完全要依靠个人,这些个人由于他们的特殊 的意志,由于他们杰出的伟大性格及其作用,超然耸立于他 们所处的现实界的高峰。就这种人来说,正义的事就是最足 以见出·他·们·的本性的决定,如果他们在行为上破坏了自在自 为的道德原则,出没有公众的强迫的权力可以要求他们申述 理由或惩罚他们;正义对于他们只是一种内在的必然性,这 种必然性经过生动的个别化,就成为个别的人物,外在的机 缘和环境等等,而且它只有在这种形式里才变成现实的。惩 罚和报复的分别就在于此。合法的惩罚使普遍的规定了的法 律对犯法者发生效力,通过公众权力机关,即通过法庭和法 官,根据普遍的标准来执行,这种法官是谁是不关重要的。至 于报复,它本身也可以有理由辩护,但是它要根据报复者的 主体性,报复者对发生的事件感到切身利害关系,根据他自
-----------------------------------------------
8 5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己在思想情感上所了解的正义,向犯罪者的不正义行为进行 报复。例如俄瑞斯特的报复是有理由可辩护的 ① ,但是他之进 行报复,是根据他个人的道德原则,而不是根据法律判决或 是法律条文。在我们认为艺术表现所应有的那种情况里,道 德的和正义的行为应该完全具有个人的性格,这就是说,它 应完全依存于个人,只有在个人身上,而且通过个人,它才 获得生命和现实。还必须指出这一点:在有秩序的国家里,人 的外在存在是得到保障的,财产也是得到保护的,只有他的 主观思想和见解才是为他自己而且通过他自己而存在的。但 是在没有国家政权的情况之下,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都要依靠每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每个人都须照管他自己 的身家性命。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雄·时·代”
②。文明国家
的情况和远古英雄时代的情况究竟是哪一种比较好,我们在 这里无须讨论: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只是艺术的理想,而 对于艺术来说,普遍性与个性就不能有上述那种方式的分裂, 尽管这种分裂对心灵客观存在中其余部分现实 ③ 也是必要 的。不能有这种分裂的理由在于艺术及其理想是经过形象化
俄瑞斯特(Orestes),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东征特洛伊的希腊大军主帅阿 伽门农的儿子。他的母亲和她的奸夫把他的父亲谋死了,后来他替父亲 报仇,把母亲和她的奸夫杀了。这个故事做了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悲剧的 题材。 Heroenzeit,指史诗所歌咏的“英雄时代”,即比较原始的古代。史诗也 有时叫做 “英雄诗”译 “史诗时代”或较可免除误解。


③ 即艺术以外的现实。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5 2
以供感性观照的那种普遍的东西,所以这种普遍的东西与个 别性相及其生命是处于直接统一体的。
c1)所谓英雄时代就有这种情况,在这种时代里,希腊人 所了解的“道德”成为行为的基础。在这里所用的希腊文意 义的“道德”(àp N r O
B
)与拉丁文意义的“道德”(Virtus)必 须分别开来。罗马人已经有了城邦和法律制度,在作为公共 目标的国家面前,私人的人格是应被否定的。把个人抽象化 为只是一个罗马公民,在私人的坚强的主体性方面,只想到 罗马国家,祖国,以及祖国的崇高和强大—— 罗马道德的严 肃和高尚就在于此。古代英雄却不然,他们都是些个人,根 据自己性格的独立自足性,服从自己的专断意志,承担和完 成自己的一切事务,如果他们实现了正义和道德,那也显得 只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意向。这种有实体性的东西与个人的欲 望,冲动和意志的直接的统一就是希腊道德的特点,所以在 这种情况之下,个人自己就是法律,无须受制于另外一种独 立的法律,裁判和法庭。希腊英雄们都出现在法律尚未制定 的时代,或则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 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 个人工作而完成的。在古希腊时代,赫克里斯就是作为这样 的英雄而受到古代人的赞扬,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原始英雄道 德的理想。他本着他个人意志去维护正义,与人类和自然中 的妖怪作斗争,他的这种自由的独立自足的道德并不是当时 的普遍情况,而只是他所特有的。他并不是一个道德上的英
-----------------------------------------------
0 6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雄,他在一夜里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的故事可以 为证 ① ;如果我们记起奥吉亚斯牛栏的故事 ② ,他也不是什么 上流人物。他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维护正义与公道的战士,具 有完满的独立自足的能力和膂力,为着实现正义与公道,他 出于自己意愿的自由选择,承担了无数辛苦的工作。他有一 部分事迹固然是为幽锐斯徒斯服务和听他的命令而作的 ③ , 但是这种依附只是一种完全抽象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法律规 定的约束可以取消他的按照自己个性去独立行动的权力。
荷马所写的英雄也与此类似。他们固然有一个部落首领, 但是他们与首领的关系并不是已由法律规定的,他们并无必 要一定要服从这种关系。他们是出于自愿地跟随阿伽门农,而 阿伽门农也不是现代意义的独裁君主,所以每一个跟随他的 英雄都有发言权,阿喀琉斯生了气,就拆伙独立起来 ④ 。一般 地说,每个英雄来还是去,战斗还是休止,都随他自己高兴。 古代阿拉伯诗歌里的英雄也有同样的独立自足性,并不是在 一种一成不变的秩序中仅仅作为个别分子而受这秩序的约


赫克里斯,参看226页注①。第斯庇乌斯(Thespios),也是神话中的英 雄,他有五十个女儿,都被迫嫁了赫克里斯。 奥吉亚斯(Augeas),爱理斯国王,养牛甚多,牛栏从未清洗过,赫克里 斯花了一天工夫就把它们清洗了,原约酬谢牛群的十分之一,奥吉亚斯 不践约,就被赫克里斯杀了。 幽锐斯徒斯(Eurystheus),阿高斯国王,赫克里斯的主子,赫克里斯为 了他创造了有名的十二奇迹,清洗奥吉亚斯的牛栏便是其中之一。
④ 阿伽门农率领希腊大军东征特洛伊,阿喀琉斯是军中最勇猛的大将,因
为阿伽门农夺去他所宠爱的女俘,便退居自己的帐篷里,长期不参加战 斗。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6 2
束,就连斐尔都什所写的《夏拿墨》也是如此 ① 。在基督教的 西方世界里,封建关系和骑士制度是培养自由英雄性格和依 赖自己的个性的土壤。圆桌英雄们 ② 和查理曼大帝身旁的英 雄们 ③ 都可以为证。象阿伽门农一样,查理曼和他身旁的英 雄们的关系也是自由自愿的关系,所以也是一种不坚牢的关 系,查理曼必须时常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得不听任他们去追 求满足私人的欲望,尽管他象天帝在奥林波斯山峰上那样咆 哮,他的英雄们却独立地去干他们自己的冒险事业,把他的 事业丢在功亏一篑的境地。关于这种首领与随从英雄的关系, 熙德 ④ 可以说是一部杰出的完满的写照。熙德也是一个团体 中的一分子,也依附一个国王,要尽他在臣僚地位的职责,但 是和这种君臣关系相对立的是他的荣誉观念,这才是他的特 殊人格的决定因素,他就是为这种特殊人格的无瑕的光辉、高 贵和光荣而斗争。所以这里的国王也要得到他的臣僚们的意 见和同意,才能发号施令,进行战争;如果他们不愿意,他 们就不帮他作战,并且他们也无须服从多数,每个人都独立 自主地根据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行动。阿拉伯英雄们 ⑤ 也 替这种独立自足性提供了光辉的形象,他们显得还更加顽强。


斐尔都什 (Firdusi),十四世纪波斯诗人,《夏拿墨》(Shahnameh)是他 所写的歌颂古代波斯英雄的史诗。 “圆桌”(Round Table)英雄,是围绕着六世纪英国亚瑟王的。中世纪 有很多故事叙述他们的英雄事迹。 查理曼大帝和罗兰的英勇事迹是法国史诗 《罗兰之歌》的主题。 指“熙德诗”(Poema del Cid),歌颂熙德的英勇事迹的西班牙史诗。
③ ④ ⑤ 指 《罗兰之歌》中查理曼和罗兰的敌人。
-----------------------------------------------
2 6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就连列那狐 ① 也是如此。狮子固然是主子和国王,但是狐狸 和熊等也同样坐在会议席上,他们还是可以为所欲为。如果 发生了争吵,狐狸很狡猾地撒句谎,就脱了身,或是假借国 王和王后的利益来济他的私图,骗取主子的信任。
c2)在英雄时代的情况里,主体既然和他的全部意志、行 为和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也要对他的行为的后果负 完全责任。·我·们·现·代·人却不然,如果我们有所行动,或是评 判一种行动,我们就须要求主体对他的行动和他完成这行动 的情境要认识清楚,才能要他对这行动负责任。如果情境的 内容是另样的,客观现实所具有的特性不是象主体在行动时 所认识到的那样,现代人就不会对他所作的事负完全责任,如 果由于对情境的无知或误解而做出与本来意志相违的事,他 就会拒绝负责,他只会承认他认识清楚的,并且根据这种认 识,下过决心,蓄过意图而做出来的事。但是英雄性格就不 作这种分别,而是要以他的全部个性对他的全部行动负责。举 例来说,俄狄普 ② 在去求神降预言的途程中和一个人发生争 执,就把他打死了。在那个好勇斗狠的时代,这种行为并不 算什么罪行;本来那人对俄狄普就很凶狠,但是那人正是他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讽刺中世纪封建关系的寓言,戏拟英雄故事诗, 其中狮子是国王,列那狐是个诡计多端的英雄。
② 俄狄普 (Odipus)是希腊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有名的三部悲剧中的主
角。预言说他将来要杀父娶母,所以生下后就被抛弃。他被一位牧羊人 养大了,在回家路上和一个人争执,他就把那人打死了。他逃到了忒拜 国,解救了那国的灾难,国人奉他为王,娶了前王的王后。后来发见那 被打死的人正是他的父亲,王后正是他的母亲。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6 2
的父亲。他和一位王后结了婚;这位妻子就是他的母亲,他 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蒸淫的罪过。但是知道了之后,他完全承 认了这宗罪行,把自己当作一个弑父娶母者来惩罚,尽管打 死父亲娶母亲既出于他的无知,就不出于他的意志。独立自 足的坚强而完整的英雄性格就不肯卸脱自己的责任,也不认 识到主观意图与客观行动及其后果之间的这种矛盾,而在近 代,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和旁人有千丝万缕的纠葛和牵连,他 就尽可能把罪过从自己身上推开。在这一点上,我们近代人 的观点是比较符合道德的,因为主体方面对于情境的知识、对 于善行的信心以及行动时内在的意图这三件事是道德行为的 主要因素。但是在英雄时代里,个人在本质上是个整体,客 观行动既是由他做出来的,就始终是属于他的,主体也愿意 要把他所作的事看成完全是由他做的,对它的后果负完全的 责任。
英雄时代的个人也很少和他所隶属的那个伦理的社会整 体分割开来,他意识到自己与那整体处于实体性的统一。·我 ·们·现·代·人却不然,我们根据现时流行的观念,把自己看作有 私人目的和关系的私人,和上述整体的目的分割开来。个人 所作所为都是根据他私人的人格,目的也是为自己,因此他 只对他自己的行动负责,而不对他所属的那个实体性的整体 的行为负责。因此,我们把个人和家庭看作是有分别的。英 雄时代的人却不知道有这种分别。祖先的罪过连累到子孙,整 族的人都要为第一个犯罪的祖先遭殃:罪孽和过错所引起的 厄运是遗传的。在我们近代人看,这种为祖先罪过而遭惩罚 的情形是没有理性的,受盲目命运支配的。在我们中间,祖
-----------------------------------------------
4 6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先的功绩不能使子孙受荣,祖先的罪恶和惩罚也连累不到子 孙,也不能玷污子孙的主体性格;而且按照现代人的看法,连 没收家庭财产这样的惩罚也就是破坏深刻的主体自由的原 则。但是在古代的富有弹性的整体里,个人不是孤立的,而 是他的家族和他的种族中的一个成员。因此,家族的性格、行 动和命运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有份的事。每一个人决不推卸他 的祖先的行为和命运,而是心甘意愿地把它们看成是自己的 行为和命运;它们在他身上还活着,他的祖先是什么,他就 是什么;他的祖先所忍受的和所犯的也就是他自己所忍受的 和所犯的。在我们看,这种事实是残酷的,但是从另一方面 看,只对自己负责的情况以及由此而来的主体的独立自足性 只是一种私人的抽象的独立自足性—— 而英雄时代的个性却 是比较理想的,因为它不满足于形式的自由和无限,而是要 和心灵关系中全部有实体性的东西经常结成直接的统一体, 就是这些有实体性的东西才使它成为有生命的现实。有实体 性的东西在这种统一体里是直接的个别的,因此,个别的人 本身也就是有实体性的。
c3)从此可以看出,理想的艺术表现为什么在神话时代, 一般地说,在较早的过去时代,才找到它的最好的现实土壤。 这就是说,如果材料是从现在时代取来的,它们在现实中所 现出的本有的形式在我们的观念中就完全是固定了的,诗人 免不了要加上去的改变就很容易显得纯然是故意的矫揉造 作。过去时代却不然,它仅属于记忆范围,而记忆本身就在 人物性格、事件和动作上面蒙上一层普遍性的障纱,把外在 的偶然的个别细节遮掩起来。一种动作或是一个人物性格的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6 2
现实存在都和许多细微的间接的情境和条件以及许多个别的 事件和行动联系在一起,而在记忆的图形里,这一切偶然现 象却都消失了。如果动作,故事和人物性格是属于古代的,艺 术家既然摆脱了外在的偶然现象,他在处理特殊的个别细节 时,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就可以比较自由。他固然也要从历史 记忆中取得内容,把它制造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形象,但是过 去时代的图形,象上文所说的,作为图形,就已经有一个优 点,即具有较大普遍性,而情境和关系中的许多媒介线索以 及有限世界中全部与它相关的事实都可以供艺术家作为手段 和据点,这样才不至于抹煞艺术作品所必有的个性。所以细 看起来,远古英雄时代比起较晚的较文明的情况有这样一个 优点:就是在英雄时代里,个别的性格还不感觉到有实体性 的、道德的、正义的东西是一种必然规律,跟他自己对立,因 而直接现在诗人面前的就正是艺术理想所要求的。
举例来说,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就取材于编年纪事或古 代故事,其中所叙述的情况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全固定的秩序, 个人的生命特点在他作决定和实现决定中还是主要的决定因 素。他的纯粹的历史剧却以纯然外在的历史事实为主要材料, 所以距离理想的表现方式较远,尽管在历史剧里情境和动作 还是由人物性格的坚强的独立自足性和自己的意志所产生 的。这种历史剧中的人物性格所表现的独立自足性当然还只 是一种很形式的独立自足性,而英雄性格的独立自足性却基 本上同时要在他们所要实现的·内·容上发挥作用。
上面这个论点也可以驳倒一种论调,就是认为有某些情 况最适合于表现理想,例如说,特别适合于表现理想的是·牧
-----------------------------------------------
6 6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歌·式的情况,因为在牧歌式的情况中,本身有法律性和必然 性的东西还没有和个人的生动的性格分裂开来。但是不管牧 歌式的情境如何简单原始,不管它怎样故意地要摆脱文明时 代心灵生活的枯燥气息,牧歌式的简朴从另一方面来看,即 从它·所·特·有的内容 (意蕴)来看,就没有什么旨趣,可以作 为表现理想的基础和土壤。因为它没有英雄性格所有的那些 重大的动机,例如祖国、道德、家庭等等,以及这些动机的 发展。它的内容中心往往仅限于一只羊的丧失或一个姑娘的 恋爱之类。所以牧歌体的艺术往往只是一种消愁遣闷的玩艺, 除此以外,有些作家,例如格斯纳 ① ,还加上一些甜蜜温柔的 味道。我们现代的牧歌情况还另有一个缺点:这种朴素风味, 这种乡村家庭气氛中讲恋爱或是在田野里喝一杯好咖啡之类 的情感是不能引起多大兴趣的,因为这种乡村牧歌式生活和 人生一切意义丰富深刻的复杂的事业和关系都失去了广泛的 联系。在这方面,歌德的天才所以是令人惊赞的,在他的 《赫尔曼和多罗蒂亚》 ② 里,他也集中精力来运用牧歌类题材, 从现代生活中抓住一种很窄狭的个别事件,但是,歌德却把 当时革命与祖国的重大事件烘托出来,作为诗中牧歌情节的 背景和气氛,这样就把本身窄狭的题材和最广泛的最重要的 世界大事打成一片了。
一般地说,理想并不排除罪恶、战争、屠杀、报复之类
格斯纳 (Gessner,1730—1798),瑞士诗人,爱写田园生活的诗歌。
① ② 这部诗的主题是十八世纪沙尔兹堡新教徒被逐的故事,但是背景是法国
大革命。郭沫若译作 《赫尔曼与窦绿苔》(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6 2
题材,相反地这些现象往往是英雄时代和神话时代的内容和 基础,在这种时代里法律和道德愈不发达,人物形象也就愈 顽强,愈蛮野。例如在叙述骑士冒险的故事里,骑士们出外 游行,本来是要铲除祸害,打抱不平,但是他们自己也往往 做些横蛮放肆的事。宗教中殉道者的英勇气概也须假定当时 情况是这样野蛮残酷的。但是就大体来说,基督教的理想着 重内心生活的真挚深厚,所以对于外在世界情况是漠不关心 的。
既然是特别在某一确定的时代才有比较适合理想的世界 情况,艺术也就特别选择某一种确定的社会地位,才适合于 表现这种世界情况的形象—— 这就是君主的社会地位。这并 不是根据贵族主义和对于权势的爱好,而是因为意志和行动 的完全自由在君主的形象里才得到实现。例如在古代悲剧里 我们看到合唱队只是烘托心境、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缺乏个性 的一般场面,在这场面上剧中情节在发展着。然后从这场面 上露出一些有个性的人物即操纵剧情的角色,这种人物总是 属于王族的民众的统治者。至于处在被统治地位的人物如果 在他们的窄狭的范围里有所举动,他们就到处给人一种受到 压抑的印象;因为在文明国家的情况里,被统治者实际上在 各方面都是依存的,被压迫的,而他们的情欲和意图也是完 全受外在必然性压抑和限制的—— 因为在他们后面的那种市 民社会秩序有不可动摇的威力,对这种威力他们简直无法抵 抗,而且他们的主子们的专横意志就是等于法律,他们也非 受它支配不可。现存关系所产生的这些局限就把被统治者的 一切独立自足性都破坏无余了。因此,被统治阶层的情况和
-----------------------------------------------
8 6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性格一般地比较适宜于喜剧和喜剧性的作品。因为在喜剧里, 个人有权利随心所欲和随力所能地给自己估价。喜剧人物的 特征在于他们在意志、思想以及在对自己的看法等方面,都 自以为有一种独立自足性,但是通过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内外 两方面的依存性,这种独立自足性马上就被消灭了。这种假 想的虚幻的独立自足性之所以消灭,是由于它碰上了外在的 情境,与喜剧人物自己假想的身份不符合。这些外在情境的 压力对于社会地位低的人们比起对于君主要大得多。席勒在 《麦西纳的新娘》里所写的堂·塞莎说得很对:“在我上面没 有更高的法官。” ① 当他愿受惩罚时,他只有自己下判决书,自 己执行。因为他不受任何法律方面的外在必然性支配,所以 他要受惩罚,也要靠自己去惩罚自己。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 固然不完全属于君主阶层,其中有一部分是根据历史而不是 根据神话的,但是莎士比亚把他们放在内战时代,在内战中 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约束力就削弱了或是破坏了,所以那些人 物还是具有所需要的独立自足性。
b)散文气味 ② 的现代情况
如果我们从上述情况转到我们现代的世界情况以及它的 既已形成的法律、道德和政治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当 前现实中,理想形象的范围是很窄狭的。因为无论是在数量 上还是在广度上,近代个人自作决定的独立自足性可以自由
注见下文264页④。
① ② 西文 “散文气味”(prosaische),即 “枯燥”。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6 2
发挥效用的领域都是很小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主要的题材 只有当家主的品质,诚实以及良夫贤妻的理想—— 他们意志 和行为都只能局限在很窄狭的范围里,只有在窄狭的范围以 内,人作为个别主体才可以自由行动,才可以按照他自己个 人的意愿成为他那样的人,做他所做的那样的事。但是这种 理想究竟没有深刻的内容(意蕴),所以只有主体方面的心情 才成为真正重要的因素。比较客观的内容是由当前各种既定 的 关系定出的,所以这种内容的主要兴趣只在于它 (这内 容)显现于个人生活和他的内在主体性,如道德之类的方式。 因此在现代要想把法官和君主之类人物表现成为理想是不可 能的。如果一个法官按照他的职务和责任所要求的去行事,他 就只是奉行符合秩序的由法律规定的某种确定的职责,至于 他的个性,如作风的温和,审察的锐敏等等所带给这种国家 职务的贡献,并不是主要的有实体性的内容,而是无足轻重 的附带的现象。就连现代的君主也不象神话时代的英雄那样 是社会整体的具体的尖峰,而是一种多少是抽象的中心,限 制在既已形成的由法律规定的一些制度的圈子里。现代君主 已没有权力去决断重大的政府事务,他自身不能立法;财政、 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也已经不是他的专责,宣战与婚和也是 由当前一般外界政治情况决定的,这些情况却与他个人的领 导和力量无关。纵使这一切方面的问题待他作最后的最高的 决断,这些决断的基本内容也不是按照他个人的意志,而是 按照不由他作主的既已确定的情况,所以对于一般公众事务
-----------------------------------------------
0 7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来说,君主的主观意志只是在形式上才是最高的。现代军队 的主帅也是如此,他固然有大权,国家最重要的目标和利益 都摆在他手里,要靠他的预见,他的英勇果决和他的聪明来 就最重大的问题作出决断,但是这种决断之中可以归功于他 的主体性格中或个人特性的究竟很少。因为一则目标是既已 规定的,要他实现的、决定这些目标的不是他的个性而是他 的力量所不能支配的客观情况;二则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也 不是由他亲手造成的,而是由旁人替他造成的;这些手段并 不由他支配或听命于他的个人性格,它们所处的地位和他作 为一个军事领袖的个人性格毫不相干。
总之,在现代世界情况中,主体取此舍彼,固然可以自 作抉择,但是作为一个个人,不管他向哪一方转动,他都隶 属于一种固定的社会秩序,显得不是这个社会本身的一种独 立自足的既完整而又是个别的有生命的形象,而只是这个社 会中的一个受局限的成员。所以他只能困在这个社会圈子里 行动,这样一种形象以及它的目的与活动的意义所能引起的 兴趣都是非常个别的。因为归根结蒂,这种兴趣只限于要知 道个人的遭遇如何,他是否侥幸地达到了他的目的,他的进 程受到什么偶然的或必然的事故阻碍或促进,如此等等。近 代的人格,作为主体来说,在情绪和性格方面虽是无限的,它 虽然显现于它的动作和经历,以及法律和道德等方面,但是 在这个人身上的法律的客观存在是受局限的,正如这个人本 身是受局限的一样,它并不是有普遍性的法律道德和规章的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7 2
客观存在,象在真正英雄时代的情况里那样。现代个人已不 再象在英雄时代那样可以看成这些力量 ① 的体现者和唯一现 实了。
c)个体独立自足性的恢复 尽管一方面我们承认近代完全发达的市民政治生活情况 的本质和发展是方便的而且符合理性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 却也不放弃而且永远不会放弃对于现实的个体的完整性和有 生命的独立自足性所感到的兴趣和需要。所以我们对于席勒 和歌德早年在诗歌里的意图,要在近代现实情况中恢复已经 丧失的艺术形象的独立自足性,不能不表示赞赏。席勒在他 的早年作品中怎样实现这种意图呢?只是通过反抗整个市民 社会本身。卡尔·慕尔 ② 受到了现存秩序和滥用职权者的屈 辱,就索性跳脱了法律的范围。由于他有勇气打破压迫他的 那些限制,他就创造出一种新的英雄时代情况,他就能成为 人权的恢复者,以独立自足的精神对一切不正义、冤屈和压 迫打抱不平。但是从一方面看,这种私人的报复在缺乏必有 条件的情况之下是很渺小的孤立的,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报 复只能导致违法犯罪,本身就带有不正义的因素,使它终归 失败。就卡尔·慕尔来说,这是一种不幸,一种命运的乖舛; 尽管带有悲剧性,这种强盗理想却只能叫儿童们悦服。在
这些力量即上文所说的法律道德规章等。
① ② 席勒的第一部名剧 《强盗》里的主角,典型的反抗暴政的斗士。
-----------------------------------------------
2 7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阴谋与爱情》 ① 里的主角也是这样在压迫的恶劣情境之下要 实现一些微细的私人意图和情欲,因而自惹痛苦。只有到了 《斐埃斯柯》 ② 和《堂·卡罗斯》 ③ 两部剧本里,主角才比较高 尚些,因为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较有实体性的内容 (意蕴), 即解放祖国或维护宗教自由。更高一层的是华伦斯坦 ④ 。他手 掌军权,成为政治局面的控制者。他认识到这种政治局面的 力量,他所凭借的军队就依靠这种政治局面,所以他在意志 与职责的冲突中长久犹疑不决。等到他刚作出决定,却发见 他所信赖的军队脱离了他的掌握,他的工具破坏了。因为把 将官们维系在一起的最后不是他们从华伦斯坦手里得到任命 和升级的感恩图报,不是他作为主帅的威名,而是他们对普 遍承认的政权的职责,他们对国家元首奥国皇帝效忠的誓言。 所以他最后发见自己是孤立的,倒不是由于有一个外面的敌 对的力量把他打败,而是由于失去了实现他的目的的一切手 段;被军队遗弃了,他就完了。歌德在《葛兹·封·伯利兴
席勒的第三部剧本,写一个穷女子与一个贵公子的恋爱,贵公子的父亲 反对,阴谋让他的儿子娶公爵的姘妇,贵公子发疯,毒死爱人后自杀。 席勒的第二部剧本,写一位意大利爱国志士斐埃斯柯推翻暴君的故事。 席勒的第四部名剧:写一位西班牙贵公子恋爱继母,得到一位忠实的朋 友暗中帮助,引起国王的猜疑,结果那位朋友牺牲了自己,恋爱也归于 失败。席勒在这部诗剧里写出了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见解。
④ 《华伦斯坦》是席勒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悲剧。华伦斯坦是三十
年战争中在奥皇部下服役的一位名将,因为阴谋夺取波希米王位,被毕 哥罗米出卖和揭露,被奥皇判罪,被手下将士杀死。

② ③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7 2
根》 ① 里采取了既相反而却又类似的出发点。葛兹和佛朗茨· 封·济金根的时代是很有趣的,当时骑士制度以及个人的贵 族式的独立自足性由于一种新的客观秩序与法律制度的建立 而遭到毁灭。选择这种中世纪英雄时代与受法律限制的近代 生活之间的交接和冲突作为他的第一部作品的主题,这就足 以见出歌德的卓越的见识。因为葛兹和济金根都还是英雄,还 要凭借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勇气和正义感,独立自足地去控 制他们的或大或小的圈子的情境;但是事物的新秩序使葛兹 处在犯法地位,因而使他毁灭。只有骑士制度和封建关系在 中世纪才是这种独立自足性的正当基础。到了散文气味的法 定秩序日臻完备而且成为最高权威了,骑士的那种个人的冒 险的独立自足性就不能存在了,如果有人还想顽强地坚持它 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以骑士的身分去打抱不平,去援救受 压迫者,那就造成滑稽,象塞万提斯所写的堂·吉诃德那样。
① 歌德的《葛兹·封·伯利兴根》所写的是一位十六世纪的没落骑士想维
护骑士阶层的自由,发动反抗罗马教庭势力的斗争。由于勾结教庭的诸 侯压力过大,终于失败。他曾被起义的农民选为领袖,但是并不同情农 民的暴力革命,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他的助手佛朗茨·封·济金根曾被 拉萨尔用为主角写了一部作为封建骑士的垂死阶级代表来进行反封建 革命的剧本。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批判了这种矛盾,但马克思认为 歌德是正确的,因为济金根自以为革命而葛兹并不自以为革命。“葛兹”、 “华伦斯坦”和“弗朗茨”都是写十六世纪左右的骑士叛乱,但歌德和席 勒都把主角当作叛乱的骑士写,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拉萨 尔却把主角当作革命的英雄写,并且妄称弗朗茨的“革命”反映出一切 时代任何一次革命,不但在悲剧英雄上,而且在对革命的认识上都表现 出他的机会主义,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判。
-----------------------------------------------
4 7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谈到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之间的这种矛盾以及在这种冲 突中的个别人物的行动,我们就已达到上文已约略说及的一 般世界情况的更精密的定性和差异,即一般称作“情境”的 那一方面的问题了 ① 。
① 论“一般世界情况”这一大段是最富于启发性的,也是最值得批判的。作
者把艺术和社会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见出艺术是政治经济基础的反 映。他从历史发展观点检阅了世界情况的变迁及其对文艺的影响。他阐 明他对于政治经济和法律道德的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的看法,作为新兴资 产阶级的代表,他奉个人的无限的独立自由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 想,他认为这种理想在原始社会的英雄时代最易得到实现,一则因为个 人与社会还未分裂对立,个人可以代表社会的普遍理想,二则因为政治 经济法律道德尚未凝定和僵化为死板的制度,个人受社会的影响和约束 还不大,有尽量自由发挥个人自由的余地。希腊文艺的高峰就建立在这 个基础上。到了基督教的西方封建社会,骑士制度是“培养自由英雄性 格和依赖自己个性的土壤”,君主与臣僚的关系建立在荣誉感上,没有死 板法律或道德条文的约束,所以 “每个人都能独立自主地根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7 2
2.情境 ①
艺术有别于散文气味的现实,它的使命在表现理想的世 界情况,而这种理想的世界情况,按照上文的研究,只能形 成一般的精神方面的客观存在,因而只能形成个别形象表现 的·可·能·性,还不能形成个别形象表现本身。所以我们所看到 的只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所借以出现的一般背景。这 一般背景固然要借个别人物性格而开花结果,要依靠个别人 物性格的独立自足性,但是作为·一·般·的·世·界·情·况,它还没有 显示出个别人物在现实生活的活动,就象艺术所建筑的庙宇 还不是神本身的个别表现,而只是包含神的萌芽。因此,我 们要把这种世界情况看作是本身不动的,看作统治它的那些 力量的谐和,这也就是看作一种有实体性而同样可生效的存
  据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行动”。这就产生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卓越文艺。到了
近代资产阶级社会,世界情况就变成散文气的了,社会制度成为铁板一块了。 个人随时都受到社会的束缚和压力。“作为个人,不管他向哪一方转动,他都 隶属于一种固定的社会秩序……只能在这个社会圈子里行动”,丧失了独立 自由的主体性。个人既与社会分裂,就退缩到自私自利的狭小领域里,代表 不了什么崇高的普遍理想。黑格尔在这里见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不利于文 艺发展的情况。他对于近代资产阶级文艺的评价是不高的,对它的前途也是 悲观的。但是他没有看到资产阶级的病根在于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更没有看 到社会主义时代个人与社会统一,人人当家作主的真正的自由与无限。
① 依黑格尔,艺术形象的决定因素首先是“普遍的世界情况”,即一个时代的总
的情况,其次是“情境”,即某一个别人物和某一个别情节所由产生和发展的 具体情境。例如歌德的《浮士德》所写的普遍世界情况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生理想,其具体情境就是浮士德的个人遭遇。
-----------------------------------------------
6 7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在状态,但是却也不应了解为所谓“天真状态” ① 。因为我们 所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它的道德的充实与坚强之中,“分 裂”那个怪物还只是酗睡着,而对于我们的·观·照来说,它只 现出它的有实体性的统一那一方面,因而个别人物性格还只 是以一般的样式出现,还见不出它的定性在发挥作用,不经 过什么重要的破坏,就无踪无影地重新消失了。个别人物性 格必须有本质上的定性,如果理想要作为有定性的形象现在 我们面前,它就有必要不只是停留在它的普遍性或一般状态 上,而是使一般的东西外现为特殊的样式,只有这样,它才 得到客观存在和显现。就这一点来看,艺术所要描绘的就不 仅是一种·一·般·的世界情况,而是要从这种无定性的普泛观念 进到描绘·有·定·性的人物性格和动作。
所以从个别人物方面看,这普遍的世界情况就是他们面 前原已存在的场所或背景,但是这种场所必须经过具体化,才 见出情况的特殊性相,而在这种具体化过程中,就揭开冲突 和纠纷,成为一种机缘,使个别人物现出他们是·怎·样·的人物, 现为有定性的形象。但是从世界情况方面看,个别人物的这 种自我显现固然是由普遍性到一种有生命的特殊个体的转 变,也就是到一种定性的转变,但是在这种有定性的个体里,
·普·遍·的·力·量
② 还是占·统·治·的地位。因为得到定性的理想,从
无对立矛盾状态。
① ② Allgemeine Ma A chte,即普遍的精神力量,亦即上文所谓“有实体性的
东西”,本身还是抽象的,要体现于具体的人物形象,才得到客观存在, 才成为 “得到定性的理想”。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7 2
它的本质方面来看,是用一些永恒的统治世界的力量作为它 的有实体性的内容 (意蕴)的。只是单纯的情况所能获得的 那种存在方式却不配作为这种内容(意蕴)。情况有一部分是 取习惯的形式,而习惯却不符合上述那种最深刻的旨趣的心 灵自觉性;它又有一部分只是由于个别人物性格的偶然性和 任意性,通过这种个别人物的自发活动,我们才能见到上述 旨趣出现于实际生活,但是与本质无关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也 不符合本身真实事物的概念所由形成的那种有实体性的普遍 性。因此我们须寻求一种既更有定性而又更有价值的艺术显 现,来表现理想的具体内容 (意蕴)。
这些普遍的力量只有通过显现于它们的本质的差异面和 一般动态,或则说得更精确一点,只有通过显现于它们的互 相矛盾,才能在它们的·客·观·存·在里获得这种新的形象表现。在 由普遍的东西这样转化而成的特殊性相里可以分出两个方 面:第一方面是·实·体,即普遍力量的全部,通过这些普遍力 量的·特·殊·化
①,实体就分化为一些独立的部分;第二方面是·个
·别·人·物,他们作为这些普遍力量的积极体现者而出现,并且 给予这些力量以个别形象。
但是因上述转化过程而产生的本来和谐的世界情况和它 的个别人物两项之间的差异对立和矛盾,就它们对这世界情 况 的关系来看,就是世界情况本身所含的·本·质·的·内·容 (意 蕴)显现出来了;反过来说,含在这世界情况里的有实体性 的普遍的东西是以这种方式转化为特殊个体:这普遍的东西
① 即具体化,因此见出差异面,有对立矛盾。
-----------------------------------------------
8 7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使·自·己成为客观存在,在这过程中这普遍的东西就显现出偶 然性、分裂和纠纷的现象,但是由于这普遍的东西究竟在这 现象里现出它·本·身,它也就跟着把这现象再消除或否定了。
但是这些普遍力量的彼此分裂以及它们在个别人物中的 自我实现 ① ,只有在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中才能发生,在这种 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之下,并且作为这种有定性的环境和情 况,一切现象才能出现于客观存在,或是这种有定性的环境 和情况才成为对这种实现的推动力。单就它本身来看,这种 环境并没有什么重要,只有就它对人的关系来看,它才获得 它的意义,通过人的自意识,上述那些精神力量的内容才积 极转化为现象。因此,外在环境基本上应该从这种对人的关 系来了解,因为它的重要性只是从它对于心灵的意义得来的, 这就是说,它的重要性要看它怎样为个别人物所掌握,因而 成为一种机缘,使个别形象表现的内在心灵需要、目的和心 情,总之,它的受到定性的生命,得到存在。作为这种更切 近的机缘,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就形成·
·情·境。情境就是更 特殊的前提,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 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因此,我们在研究真正的动作之前, 先须确定情境这个概念。
一般地说,情境一方面是总的世界情况·经·过·特·殊·化·而·具 ·有·定·性,另一方面它既具有这种定性,就是一种推动力,使 艺术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容得到有定性的外现。特别是从后一 个观点看来,情境供给我们以广阔的研究范围,因为艺术的
P
① 英译本作 “对象化”或 “客观化”,即普遍性在具体事物中实现。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7 2
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 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 境。在这方面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表现情境的 内在的丰富多采性方面,雕刻是受局限的,绘画和音乐就比 较宽广些,自由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莫过于诗。
因为我们还没有走到各别艺术的领域,在这里只能提出 一些一般性的观点,把它们分开,依下列次第来讨论:
第一,情境在尚未转化为具有定性之前,还保持着·普·遍 ·性的形式,也就是无定性的形式,所以在我们面前的起初只 是一种象是无情境的情境。因为无定性的形式本身还是·一·种 形式,和另一种形式,即有定性的形式相对立,所以它本身 显出一种片面性和定性。
第二,情境由这种普遍性转到特殊化,转到一种真正定 性,但是首先这还是一种平板的 ① 定性,这种定性还没有产 生矛盾和矛盾所必有的解决。
第三,分裂和由分裂来的定性终于形成了情境的本质,因 而使情境见出一种冲突,冲突又导致反应动作,这就形成真 正动作的出发点和转化过程。
所以情境是本身未动的普遍的世界情况与本身包含着动 作和反应动作的具体动作这两端的·中·间·阶·段。所以情境兼具 前后两端的性格,把我们从这一端引到另一端。
① Harmlos,原义是“无害的”,因为它所指的是尚未见出矛盾对立的情境,
所以译 “平板的”。
-----------------------------------------------
0 8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a)无情境 (无定性的情境) 普遍世界情况的形式,即艺术理想所应把世界情况表现 出来的形式,是既个别而又本身见出本质的独立自足性。单 就它本身来看,这种独立自足性所产生的首先只是一种在严 峻的静穆中泰然自足的神情。这样有定性的形象所以还没有 跳出自己的范围而同其它事物发生关系,内外都处于自禁闭 状态,只是和它本身处于统一体。这就是无情境,例如在艺 术起源时的古代庙宇建筑就是如此,在风格上它们表现出深 刻的屹然不动的严肃,静穆,乃至于严峻,却又宏壮的崇高 气象。这种类型在后代还被人摹仿过。埃及的和古希腊的雕 刻也产生这种无情境的印象。在基督教的造形艺术里神或耶 稣也是这样表现的,特别是在半身雕像里。一般地说,这种 无情境的表现方式很适宜于见出神性的庄严 (无论是把神性 作为有定性的个别的神来了解,还是把它作为本身绝对的人 格来了解);尽管中世纪的人物画像也还是缺乏有定性的情 境,不能表现个别人物的性格,所以通常只能把性格的整体 很呆滞地表现出来。
b)有定性的情境处在平板状态 情境一般既然要靠有·定·性,所以第二步就是要跳开上述 无情境的静止和沐神福的静穆,跳开独立自足性本身的严峻 状态。这样,本来无情境的也就是内外都静止不动的形象就 要动起来,就要放弃它的空洞的简朴。但是这下一个步骤,即 用个别外在事物作更具体的表现的步骤,虽然是有定性的情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8 2
境,却还不是在本质上见出差异和冲突的情境。
这种初步的个性化的表现所以还不能产生什么进一步的 结果,因为它还没有和其它事物处于敌对性的对立,因而不 能引起什么反应动作,在它的无拘无碍的状态中,它本身就 已完满了。在大体上应看作游戏的那一类情境就属于这一种, 因为游戏里面所发生的和所做的事都见不出真正的严肃性。 只有通过矛盾对立,对立的某一方面遭到了否定和克服,行 为和动作才能见出严肃性。所以游戏这一类情境既不是动作 本身,也不是激发动作的机缘,而只是时而是虽有定性而本 身仍太简单的情境,时而是一种行动,本身没有由冲突产生, 也没有导致冲突的那种重要严肃的目的。
a)进一步就是由无情境的静穆转到运动和外现,这可以 是单纯的机械运动,也可以是某种内在需要初步发生作用和 得到满足。举例来说,埃及人在他们雕刻形象中把神描绘成 为双手双脚都紧束在一起,头不动,胳臂紧靠着身体。希腊 人就不然,他们让手足不紧靠着身体,让身体取行走的和发 出多样动作的姿势。希腊人有时也用这种简单的情况来表现 他们的神,例如休息,坐着,向上静观;这类情况固然适宜 于表现出独立自足的神的形象中某一种定性,但是这种定性 还没有与更广泛的事物发生关系,还没有碰到矛盾对立,它 只是处于自禁闭状态,只是在它本身上才有意义。属于这种 最简单情境的特别是雕刻,而最擅长于寻找这种无拘无碍情 况的特别是古人 ① 。他们在这方面显出高度的智慧,因为所采
① 指古希腊人。
-----------------------------------------------
2 8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用的情境愈简单,他们的理想的崇高和独立自足性也就愈显 得突出,所采用的行动和不行动愈是平板的,不关重要的,永 恒的神的静穆和常住不变性也就愈清楚地现在目前。所以这 种情境只是扼要地把一个神或英雄的特殊性格显示出来,不 让他与其他神发生关系,或是造成敌对和分裂。
b) 如果情境显示出某一种特殊目的在它本身以内达到 了实现,某一种行动与外在界发生了关系,并且在这种定性 范围之内表现出在它本身以内的独立自足的内容(意蕴),那 么,情境就算更进一步得到了定性。但是这些外现还没有扰 乱形象的静穆与沐神福的和悦状态,而是显得它们本身只是 这种和悦状态的一种结果,一种确定的方式。在这方面希腊 人的创造也是明智的,丰富的。要使情境无拘无碍,它所包 括的行动就不能显得只是另一行动的开始,以至产生进一步 的纠纷和对立,而是全部定性都要显得在这一行动中就可以 完全见出的。梵谛冈好景厅的阿波罗 ① 所处的情境就是如此, 雕刻家抓住了阿波罗刚用箭射死了庇通,就以胜利者雄赳赳 的姿态向前迈步的那一顷刻。这种情境已经见不出早期希腊 雕刻的那种庄严的简朴,不象它们那样用无足轻重的外在情 境把神的静穆和童子似的纯真表现出来:例如爱神维纳斯刚 出浴,意识到自己的威力,静静地向前望着;林神们和山妖 们在嬉游,这种嬉游的情境就自成一种天地,不牵涉到而且 也不应牵涉到其它事物;山妖抱着幼小的酒神,带着微笑和
① Belvedere Apollo,希腊著名雕刻,现藏梵谛冈艺术馆。庇通是妖蛇:被
阿波罗射死。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8 2
无限的温柔妩媚看着这小孩;小爱神在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类 似的无拘无碍的活动—— 这一切都是早期希腊雕刻所取的情 境的例证。反之,如果行动更具体,情境就比较复杂,它就 不适宜于用在雕刻中来把希腊诸神的独立自足的威力表现出 来,因为个别的神的纯粹的普遍性就会被他的行动中许多细 节遮掩起来了。毕迦里 ① 在他所雕的交通神麦库理—— 就是 路易十五赠给德国无忧宫雕刻展览室的那一座—— 描绘这个 神在系飞鞋带子。这是一种完全平淡的动作。陶瓦尔德生 ② 所 雕的麦库理却不然,他所选的情境对于雕刻是过于复杂了。麦 库理一方面刚放下自己的笛子,细心静听玛西亚斯 ③ 吹笛,一 方面瞟着杀玛西亚斯的机会,心怀恶意地抓住隐藏起来的一 把剑。反之,提一件比较近的艺术作品来说,路多尔夫·夏 朵 ④ 所雕的系鞋带的女郎是和上面说过的麦库理在做同样简 单的事,但是这种平淡的情境却不能象一个神在安闲自在地 系鞋带那样能引人入胜。一个女郎系鞋带,她就只是在系鞋 带,这件事本身是无意义的,无足轻重的。
c)从此就得出第三个结论,得到定性的情境一般可以看 作一种纯粹外在的较确定或较不确定的原因,这原因成为一 种机缘,引起与它多少相关的更较广泛的表现。例如许多抒 情诗就是用这种机缘式的情境。一种特殊的心境的情感形成
毕迦里 (Pigalle,1714—1785),法国著名雕刻家。 陶瓦尔德生 (Thorwaldsen,1770—1844),丹麦著名雕刻家。 玛西亚斯(Marsyas),希腊神话中的著名的吹笛手,常和诸神竞赛吹笛。
① ② ③ ④ 路多尔夫·夏朵 (Rudolph Schadow,1786—1822),德国雕刻家。
-----------------------------------------------
4 8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一种情境,可以用诗的方式来认识和掌握,并且和庆祝、胜 利之类外在环境联系在一起,就导向情感和思想的这一种或 那一种或宽或窄的表现和形象。在最高的意义上,品达的颂 歌 ① 就是这种应合机缘的诗。歌德也常用这种抒情的情境作 材料。在较广的意义上甚至他的《维特》也可以叫做应合机 缘的诗,因为通过维特把他自己心头的烦恼痛苦,自己的心 事,表现于艺术作品。抒情诗人本来一般地都在倾泻他自己 的衷曲。借这种倾泻,原来闷在心里的东西就解放出来,成 为外在的对象,借此我们一般人也得到解放,正如眼泪哭出 来了,痛苦就轻松些。歌德就说过,通过《维特》的写作,他 解脱了他所描写的那种内心痛苦的重压。但是《维特》里所 写的情境已不属于现在讨论的这个阶段,因为它所掌握和发 展的是最深刻的矛盾。
这种抒情的情境一方面固然可以现出某一种客观情况, 某一种对外在世界的活动,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情境中的 心情本身的内在色调也须摆脱一切原来外在的关系,回到它 本身,把它的内在情况和情感作为出发点。
c)冲突 以上所说的一切情境,象我们已经约略指出的,本身既 不就是动作,一般也不是激发真正动作的原因。这些情境的 定性仍然或多或少地只是纯粹机缘式的情况或是一种本身无
① 品达(Pindar),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抒情诗人,他的作品大半是歌颂战争
胜利和当时当权人物的。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8 2
意义的行为,其中一种有实体性的内容 (意蕴)借这样一种 方式来现出:定性象是一种无害的游戏,用不着有真正的严 肃性。只有在定性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面相对 立,因而导致冲突的时候,情境才开始见出严肃性和重要性。
就这一点看来,冲突要有一种·破·坏作为它的基础,这种 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它是对本来谐和的 情况的一种改变,而这改变本身也要被改变掉。尽管如此,冲 突还不是动作,它只是包含着一种动作的开端和前提,所以 它对情境中的人物,只不过是动作的原因,尽管冲突所揭开 的矛盾可能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果。例如古希腊悲剧三部曲的 次第就是如此,从头一部剧本的终局产生出第二部的冲突,而 这个冲突又要在第三部里要求解决。因为冲突一般都需要解 决,作为两对立面斗争的结果,所以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 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剧艺本是可以把美的最完满最深刻的 发展表现出来的。至于建筑却不能充分表现出可以显现伟大 心灵力量的分裂与和解的那种动作,就连绘画,尽管它的范 围是广阔的,也永远只能把动作的某一顷刻呈现到眼前 ① 。
但是这些严肃的情境却引起它们所特有的,按照它们的 概念就不可免的一种困难。它们要依靠破坏,而且它们所产 生的一些情况是不能久存的,因此就必然要有一种导致转化 的助因。但是理想的美在于它的未经搅扰的统一性、静穆和 自身完满。冲突破坏了这种和谐,使本身统一的理想有了不
① 这是莱辛在《拉奥孔》里的主张:造形艺术只能在动作时间中抓住某一
顷刻来表现,不象诗那样能叙述动作的过程。
-----------------------------------------------
6 8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协调和矛盾。要表现这种破坏,理想本身也就会受到破坏,这 里艺术的任务可以只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使自由的美在这种 差异中必不至遭到毁灭,另一方面是使分裂和连带的斗争只 暂时现出,接着就由冲突的消除而达到和谐的结果,只有这 样,美的完满的本质才能现出。究竟应该把这种不协调推演 到什么界限呢?我们不能定出一种普遍的原则;因为就这一 层说,每种艺术须服从它自己的特性。例如内在的观念比起 直接的知觉经得起较大程度的分裂。因此,诗在表现内在情 况时可以达到极端绝望的痛苦,在表现外在情况时可以走到 单纯的丑。造形艺术却不然,在绘画里尤其在雕刻里,外在 形象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取消掉,不能象音乐的曲调刚飞扬 起来就消逝掉。在绘画雕刻里如果在丑的东西还没有得到克 服时就把它固定下来,那就会是一种错误。因此,凡是戏剧 所能表现得很好的不尽能在造形艺术里表现出来,因为在戏 剧里一种现象可以出现一顷刻马上就溜过去。
在这里我们还只能概括地讨论冲突的一些更切近的方 式。我们应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研究:
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 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危害性的;
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 本身是积极的,但是对于心灵,却带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
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 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
a)关于第一种冲突,它们只能作为单纯的原因而发生作 用,因为这里所涉及的只是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带来的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8 2
疾病、罪孽和灾害,这些东西破坏了原来的生活的和谐,结 果造成差异对立。单就它们本身来看,这一类冲突是没有什 么意义的,其所以采为艺术的题材,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 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为它的结果。例如欧里庇德斯的悲 剧《阿尔克斯提斯》 ① —— 格吕克 ② 的歌剧《阿尔克斯提斯》 也就取材于此—— 是以阿德默特的病为前提的。疾病本身并 不足以为真正艺术的对象,欧里庇德斯之所以采用它,只是 就它对于患病的人导致进一步的冲突。预言告诉了阿德默特, 如果他找不到一个替身替他到阴间,他就必死。阿尔克斯提 斯自愿牺牲,决定替死,来挽救她的丈夫、她的儿女的父亲 和她的国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斐罗克特》 ③ 的冲突也是以 身体上的灾祸为基础。希腊人在远征特洛伊途中把斐罗克特 放在勒姆诺斯岛上,因为他在克里莎斯被一条毒蛇把他的脚 咬伤了。这里身体上的灾祸也只是进一步冲突的最远的原因 和出发点。因为按照预言,只有到了赫克里斯的箭落在攻城 军的手里,特洛伊城才能打下,而斐罗克特却拒绝把这支箭 交给他们,因为他们很不公道,把他丢在勒姆诺斯岛上,让 他受过九年的痛苦。这个拒绝以及引起它的那个不公道的待
阿尔克斯提斯(Alkestis)是阿德默特的妻子,同德默特病在必死,她到 阴间替丈夫作替死鬼,但是后来她由赫克里斯救回到人间。欧里庇德斯 用这个传说作了一部悲剧。 格吕克 (Gluck,1714—1779),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歌曲多取材于希 腊悲剧。
③ 《斐罗克特》(Philoktet)这部悲剧的故事在正文已经说得很清楚。后来 特洛伊王子巴里斯就是被他这支箭射死的。参看下文287页注②。


-----------------------------------------------
8 8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遇可能产生和实际产生的迥然不同的一种结果,因此真正的 兴趣不在他的足疾和连带的痛苦,而在他拒绝交箭所引起的 矛盾。希腊军营的瘟疫也是如此,这在剧本里本来是看作从 前一种罪过的结果,即看作一种惩罚。一般说来,追究风暴、 沉船、旱灾之类自然灾祸的原因较适合于史诗而不适合于戏 剧。总之,艺术对于灾祸,并不是把它只作为一种偶然事件 来表现,而是把它作为一种阻碍和不幸事件来表现,这种阻 碍和不幸事件按其必然性只能取这种形象而不能取另一种形 象。
b)其次,外在的自然力量,单就它是外在的自然力量来 说,在心灵的旨趣和矛盾中既然不是本质的东西,所以在它 和心灵的关系紧密结合时,它只是一种基础(或背景),使真 正冲突导致破坏和分裂。凡是以自然的·家·庭·出·身为基础的冲 突都属于这一类。这类约略可分为三种:
b1)第一,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权·利
①,例如亲属关系、继
承权之类,正因为这种权利是与·自·然·性 (或出身情况)相联 系的,它就可以有·杂·多·的自然定性,但是权利这件主要的东 西,却只是·单·一·的。这方面最主要的例子是王位继承权。作 为这一类冲突的原因,这种继承权不应该是明白规定的,否 则冲突就会属于另一类型。如果这种继承权还没有由法律明 文和它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加以规定,哥哥,弟弟,或是皇室 的其他亲属就都可以承位统治,谁继承都不能看作是违法的。
① 西文Natur有“自然”、“诞生”两义,“自然权利”即生来就有的权利,
或根据家庭出身的权利。
-----------------------------------------------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