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学》黑格尔

_8 黑格尔(德)
生活。姑举诺伐里斯 ① 为例,他就是一个具有高尚心情而采 取这种观点的人,因而对人生缺乏兴趣,在现实面前怯懦,以 至于堕入精神上的痨病,就是这种精神上的饥渴病使人怕沾 染有限事物,不肯降身去从事现实的行动和创造,尽管对这 种遗世独立同时也感到缺陷。所以在这种滑稽里当然含有当 事人在消除定性与片面性中对他自己的那种绝对的否定;但 是象我们在序论中谈到滑稽原则时所已指出的,这里所消除 的不仅是象在喜剧里的那种自身空虚而就显现为空虚的东 西,而且同时也包括卓越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这种滑稽无 论就它否定一切而言,还是就它带有上文所说的那种精神上 的饥渴病而言,和真正的艺术理想比较起来,都含有一种违 反艺术的恣肆无节制。因为艺术理想需要一种本身有实体性 的内容(意蕴),这内容固然由于须表现为外在事物的形式和 形象而不免转到个别性相,因而有局限性,但是这内容虽然 包含局限性,其中一切纯然外在的东西却被消除了。只有通 过这种对单纯外在性的否定,艺术理想的某一确定形式和形 象才能用适宜于艺术观照和艺术表现的现象,把上述的有实 体性的内容 (意蕴)表现出来。 ②
诺伐里斯 (Novalis,1772—1801),德国浪漫派诗人。
① ② 以上论美的个性即理想的个性。美的根源在灵魂,统一的内在精神意蕴
不仅表现于外在形象整体,而且也表现于其中各个部分,艺术仿佛把形 象整体和各部分都化成眼睛,显出心灵的自由与无限。这才是理想的个 性。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2 2
2.理想对自然的关系
形象的外在的因素对于理想是和本身真实的内容一样重 要的,这两方面互相融合的方式就要引导我们去研究艺术的 理想表现对于自然的关系。因为这里所说的外在因素及其形 状构造是和我们一般称为“自然”的东西密切相关的。关于 这一层,有一个时常重新掀起的老争论至今还没有解决:艺 术究竟根据现前的外在形状照实描绘呢?还是要对自然现象 加以提炼和改造呢?“自然的权利”和“美的权利”,“理想的 真实”和“自然的真实”—— 这些本来不明确的字眼可以使 人们争辩不休。人们说,艺术作品当然要自然,但是也有平 凡丑陋的自然,这就不该摹仿;而另一方面—— 如此这般,没 有底止,也得不出靠得住的结论。
这理想与自然的对立近来特别由文克尔曼重新掀起而变 成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序论里已经指出,文克尔曼受到 古代作品和它们的理想形式的启发,孳孳不辍地研究,直到 他对古代作品的优越性获得了真知卓见,使世人重新承认这 优越性和研究这些艺术的杰作。这种承认就产生了一种对理 想表现的追求,人们自信从此就可以找到美了,但是结果却 堕入枯燥无生气,肤浅无个性。就是这种理想的空洞,特别 是表现在绘画里的,引起上文已经提到的吕莫尔对理念和理 想的攻击。
现在理论的任务就在解决这种争执;至于它对艺术本身 的实践意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完全抛开不论,因为人们可以
-----------------------------------------------
6 2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随意选择一些原则来启发平庸的人和他们的才能,结果都还 是一样:无论他们根据的是错误的理论还是最好的理论,他 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还永远是平庸的和软弱的。此外,一般 艺术,特别是绘画,在旁的影响之下,已放弃了对所谓理想 的追求,而在它们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早期的意大利画 和德国画以及较晚的荷兰画重新发生兴趣,它至少是努力在 争取更有意蕴和更有生气的形式和内容。
从另外一方面看,除掉上述抽象的理想之外,人们对于 艺术中过去被人喜爱的“妙肖自然”也感到腻味了。例如戏 剧,每个人看到日常家庭故事以及它的妙肖自然的描绘,心 里都感到生厌了。总是那些老故事,夫妻,子女,工资,开 消,牧师的倚赖性,仆从和秘书的阴谋诡计,以至主妇和厨 房女佣人的纠葛,女儿在客厅里多情善感的勾当—— 这一切 麻烦和苦恼,每个人在他自己家里都可以看到,而且还比在 戏剧里所看到的更好更真实些。
谈到理想与自然的对立,人们心里往往着重某一种艺术, 特别是绘画,这一门艺术的范围是眼睛看得到的个别事物。因 此我们对于理想与自然的对立要提出这个一般性的问题:艺 术应该是诗,还应该是散文?因为艺术里真正是诗的东西就 是我们所说的理想。如果问题只在“理想”这个名词,就把 它抛开不用是很容易的。但是问题在于:在艺术里诗究竟是 什么,散文究竟是什么?尽管在某些种类的艺术方面,坚持 要有本身是诗的因素可以导入歧途,而且确实已经导入歧途, 绘画却还是表现过显然属于诗、特别是属于抒情诗的东西,这 种内容确实有诗的意味。例如现在这次画展 (1828年)陈列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2 2
出很多的画都属于同一画派 (所谓“杜塞尔多夫 ① 派”),这 些画都取材于诗,当然只取诗的情感可以描绘的那一方面。我 们看它们次数愈多,看得愈仔细,我们就会感觉到它们甜蜜 而枯燥 ② 。
上述理想与自然的对立包含以下几种一般特征: a)头一个特征就是艺术作品具有完全形式的观念性,因 为一般说来,诗按它的名字所含的意义,是一种制作出来的 东西 ③ ,是由人产生出来的,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 在上面加工,通过他自己的活动,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 面来。
a1)内容可以是完全不关重要的,或是如果没有经过艺术 表现出来,它在日常生活中就只能引起一霎时的兴趣。例如 荷兰画就能把现前的自然界飘忽的现象表现成为千千万万的 境界,好象是由人再造出来似的。天鹅绒,金属物的光彩,光, 马,仆人,老太婆,农民吸着破旧的烟斗把烟向外吹,酒在 透明的杯子里闪光,乡下人披着肮脏的袄子在玩破旧的牌:这 些以及无数的类似的题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它们很少注 意,尽管我们自己也玩牌,喝酒,谈这个,谈那个,可是兴 趣并不在此—— 就是这些题材被这些画拿到我们眼前来了。 艺术既然把这种内容呈现给我们,它马上引起我们兴趣的也
杜塞尔多夫 (Düsseldorf),德国莱因区一个城市。 英译本注:“黑格尔提到有些人主张一幅画如果以理想因素为主,它就一 定是幅好画,要得到理想因素,只须从诗里借用;接着黑格尔就举了一 个实例证明这话不正确。”
③ 西文 “诗”字原义为 “制作”。
① ②
-----------------------------------------------
8 2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就是这种好象是由心灵创造的自然事物的外形和现象,心灵 把全部材料的外在的感性因素化成了最内在的东西。因为我 们看到的不是实际存在的毛绒,丝绸,不是真正的头发,玻 璃杯,肉和金属物,而是仅仅一些颜色,不是自然物所应现 出的立体,而只是一个平面,但是我们所得到的印象仍然象 实物所给的一样。
a2)和现前的散文气的实在相比,这种由心灵创造的形象 就是观念性的奇迹,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开玩笑,一种对外 在自然事物的滑稽态度。人和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要作 出几多安排,要利用几多不同种类的手段,才能产生这样的 效果;还不消说,材料方面还要发生许多阻力,例如在金属 物上加工所遇到的困难。艺术所用为材料的观念却不然,它 是一种柔软而简单的因素,凡是人和自然在自然存在中须费 大力才可以达到的东西,观念可以轻易地随方就圆地从它的 内在世界中取出来。被描绘的事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也 并不是用之不竭的财富,而是有局限性的:宝石,黄金,动 物等等在本身上都只是这种有局限性的东西。但是人在艺术 创造者的地位却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世界,这是人从自然 攫夺来,放在观念和知觉的广大领域中积累成为财富的,现 在他很简单地自由地从自身取用,无须假道于在实在界所必 经的那些条件和准备。
这种观念性的艺术是介乎单纯的有限客观存在和单纯的 内在观念之间的。它也拿事物供给我们,但是这些事物是从 内在世界取出来的;它把它们供给我们,并不是为着什么其 它目的,它只是把兴趣局限在观念性的形象 (显现)那一抽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2 2
象方面,让这一方面单纯地供认识性的观照。
a3)因此,艺术用这种观念性把本来没有价值的事物提高 了,它不管这些事物的内容有没有意义,只为着它们本身而 把这些事物凝定起来,成为目的,使我们对本来过而不问的 东西发生兴趣。艺术对于时间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在这方 面它也还是观念性的。在自然界本来是消逝无常的东西,艺 术却使它有永久性;例如一阵突来突去的微笑,嘴唇上一阵 突然起来的狡猾的表情,一种眼色,一阵浮光掠影,以至于 人的生活中精神的表现,许多来来往往,一见即忘的事件—— 这一切在瞬间存在中都被艺术摄取去了;就这个意义说,艺 术也是征服了自然。
但是艺术的这种形式的观念性特别引人入胜的并不是它 的内容,而是心灵创造的快慰。艺术表现必须显得很自然,但 是形式意义的 ① 诗的或观念性的因素不能是生糙的自然,而 是取消感性物质与外在情况 ② 的那种制作或创造。一种使人 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由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象是 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 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 它制作得很自然。
b)艺术作品还唤起另一种更深刻的兴趣,这是由于它的 内容并不只是按照它在直接存在中所呈现的那种形式而表现 出来,而是作为经过心灵掌握的东西,在那种形式范围之内
即赋与形式的,或使内容得到形式的。
① ② 即否定外在因素的纯然外在性和偶然性。
-----------------------------------------------
0 3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推广了,变成另一种东西了。凡是自然地存在着的东西都只 是一种个别体,无论从哪一点或哪一方面去看,都是个别分 立的。观念却不然,它本身含有普遍性,所以凡是出于观念 的东西就因而具有普遍性,不同于自然事物的个别分立。就 这个意义来说,观念有这种优越性:它的范围较广,所以能 掌握内在世界,把它抽绎出来,表达成为有形可见的东西。艺 术作品固然不只是一般性的观念,而是这种观念的某一定形 式的体现,但是作为来自心灵及其观念成分的东西,不管它 如何活象实物,艺术作品仍然必须浑身现出这种普遍性。就 是因为这个缘故,诗的观念性比起上述单纯制作的那种形式 的观念性要高一层。在这里艺术作品的任务就在于抓住事物 的普遍性,而在把这普遍性表现为外在现象之中,把对于内 容的表现完全是外在的无关重要的东西一齐抛开。因此,艺 术家所取来纳入形式和表现方式的东西并不是凡是他在外在 世界所发见到的,或是因为他在外在世界发见到那些东西;如 果他想作出真正的诗,他就只能抓住那些正确的符合主题概 念的特征。如果他用自然及其产品,即一般现实,作为模范, 这并不是因为自然把它随便造成某一种样式,而是因为自然 把它造得很正确,但是这种“正确”是一种比现实本身更高 的东西。
例如在创造人的形体时,艺术家并不象修复旧画那样办, 在新涂抹的地方,把由于油漆和颜色皱裂而形成的好象一面 网铺在画面上的裂纹也照样画出,画像家对于皮肤的网纹,尤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3 2
其是雀斑,脓疤,痘痕之类也都一律抛开不画,著名的丹涅 ① 的所谓“逼肖自然”的画法并不足为训。筋肉和脉络尽管画 出,也不应象在自然中那样明确详细。因为这些东西和心灵 或是关系不大,或是毫无关系,而心灵的表现才是人的形体 中本质的东西。因此,我并不认为裸体雕刻在近代比在古代 制作得少,就是近代雕刻的短处。倒是我们近代衣服式样比 起古代的较富于观念性的服装,确实是很不艺术,很平凡乏 味。这两种服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着遮盖身体。但是 古代艺术所表现的服装本身多少是一种无形式的平面,只是 因须紧贴身体,例如肩膀,才得到某种确定的形式。此外,古 代服装是可以适应各种形式的,只依照它本身的重量简单地 自由地悬挂着,或是随着身体的站势,四肢的姿态和运动而 得到确定的形式。这样确定的形式见出服装外表只表现出身 体上所显现的心灵的变化,所以服装的某一特殊形式,褶纹, 下垂和上耸都完全取决于内在生命,适应某一顷刻的某种姿 态或运动—— 这样取得的确定形式就形成了古代服装的观念 性 ② 。我们近代的服装却不然,整幅材料都是制成了的,按照 身体尺寸裁好缝好,所以不能有或是很少有褶纹起伏的自由。 因为连褶纹的样式也取决于缝口,而整个款式也由裁缝按照 他的手艺技术剪裁出来的。近代衣服的形式一般固然取决于 四肢构造的形状;但是它只是拙劣地摹仿体形,或是按陈规,
丹涅 (Denner,1685—1749),德国画家。
① ② 希腊罗马衣服不是量身体制成的,而是一整幅布披在身上,所以较易于
随身体运动姿势而变更形状。
-----------------------------------------------
2 3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趋时尚,对人体加以歪曲,一次剪裁成了就永远是那样,姿 态和运动都不能决定它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任意运动手足, 而袖口和裤筒却一成不变。至多是衣褶可以现出各种不同的 式样,但是也只能按照固定的缝口,向霍斯特 ① 雕像的裤子 可以为例。总之,在我们近代衣服的外表过于粘滞地配合身 体的内在生命,反而显得不是由内在生命所决定的形状,而 是错误地摹仿自然形状,剪裁成了,样式就一成不变。
上文所说的关于人的形体和服装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人 类生活中许多其它外表和需要方面。这些外表和需要本身是 不可少的,对一切人都是共同的,但是与本质的特征和重要 的旨趣却不发生关系,而这些特征和旨趣按照其意蕴却正是 人类生存中真正普遍的东西,尽管这些身体方面的需要,例 如吃,喝,睡觉,穿衣之类,可以和出自心灵的行动在外表 上交织在一起。
这一类的身体方面的需要当然也可以表现在艺术里,人 们都承认荷马在这方面能非常妙肖自然。但是尽管荷马写得 多么生动,栩栩如在目前,他也不得不限于提示大要,并不 要求把所有的细节都要按照实际存在情况一一描绘出来。例 如他写阿喀琉斯的身体形状时,虽然提到高额头,匀称的鼻 子,和一双粗壮的长腿,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些部分实际存在 的细节,都一点一滴地描绘出来,例如每部分的位置,各部 分的互相关系以及颜色等等,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妙肖自然原 则所应要求描绘的。此外,诗所表现的总是普遍的观念而不
①  向穆斯特 (Scharnhorst,1755—1813)。普鲁士大将。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3 2
是自然的个别细节;诗人所给的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名词,只 是字,在字里个别的东西就变成了一种有普遍性的东西,因 为字是从概念产生的,所以字就已带有普遍性。我们固然可 以说,观念和语言都自然而然地要用名号,要用字,来作为 自然存在事物的无穷缩写,但是这里所谓“自然”在性质上 是和上述“妙肖自然”的“自然”直接对立的,是对它加以 否定的 ①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拿自然和诗对立时所指 的自然究竟是哪一种呢?因为一般地说,“自然”是一个不明 确的空洞的字眼。诗所应提炼出来的永远是有力量的,本质 的,显出特征的东西,而这种富于表现性的本质的东西正是 观念性的东西而不是只是现在目前的东西,如果把每件事或 每个场合中现在目前的东西按其细节一一罗列出来,这就必 然是干燥乏味,令人厌倦,不可容忍的。
但是关于这种普遍性,各种艺术是彼此不同的,有些是 较富于观念性的,有些却更着重外在的鲜明性。例如雕刻在 形象上比绘画较抽象。拿诗艺来说,史诗在生动地表现现实 生活方面比不上戏剧,但是就充实鲜明来说,史诗却比戏剧 胜一筹—— 因为史诗的作者从对事迹的观照中创造出具体的 形象,而戏剧则满足于描绘行动的内在动机,意志的动向以 及内心的反应。
c)更进一层,既然只有·心·灵才能把它的自在自为地充满 兴趣的内容 (意蕴)的内在世界实现于外在现象的形式,我
① 语言运用字来缩写事物,虽说是自然而然的,但究竟是人为的,所以是
否定 “妙肖自然”(呆板地摹仿自然)的。
-----------------------------------------------
4 3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们就得追问:从这方面看,理想与自然性的对立究竟含有怎 样意义呢?严格地说,在这个领域里用“自然的”字眼,并 不符合这字眼的本义,因为作为心灵的外在形状,自然的东 西之所以是自然的,并不仅因为它是直接存在,象动物生命, 自然风景等等那样,而是因为只有心灵才能把自己体现于身 体,自然的东西在这里按照它的定性就只显现为心灵的表现 —— 因而也就是显现为经过观念化的东西。因为这样纳入心 灵,这样由心灵创造图景和形象,正是所谓观念化。有人说 过,人到死时,面容又回到童年的形状:情欲,习惯和希求 在身体上所凝成的固定的表情,也就是死人在世时一切意志 和行动的特征,临死时都消逝了,他又回到儿童面貌的那种 不确定性。但是在活的时候,人的面貌特征和整个形象的表 情都是由内在生活决定的,例如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地位的 人就有不同的心灵的倾向和活动,而这些倾向和活动都表现 于外在形状。在这一切方面,外在的东西既然是受到心灵渗 透和影响的,它就已经是观念化过的,与生糙的自然不同了。 自然与理想对立问题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因为一方面有人 这样主张:心灵的自然形式是在现实中原已存在的未经艺术 再造的现象,它本身就已经是完满的,美的,卓越的,所以 不可能另有一种美叫做理想与这现实界的美不同而且比它高 一层,并且就连在自然中原已发见的美,艺术也还不能完全 达到。另一方面又有人提出这样要求:艺术应该寻求另一种 形式和表现方式,比在现实中原已存在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更 理想。就这一点看,前文提到的吕莫尔先生的争论是特别重 要的。有一派人把理想老是挂在口头上,以高傲的姿态鄙视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3 2
平凡的自然,而吕莫尔先生却相反,她以同样高傲的姿态咒 骂理念和理想。
但是事实上在心灵世界里,普通的自然有外在的和内在 的两方面,这自然在外在方面之所以是平凡的,正因为它在 内在方面是平凡的,在它的活动和整个外表上所显现出的只 是妒忌怨恨的目的以及卑鄙淫逸的贪求。这种平凡的自然也 可以用作艺术题材,而且实际上已这样用过,但是这就发生 两种情形:一种是象上文已经说过的,真正的兴趣只在于表 现本身,即在于创作的艺术性,在这种情形之下,就很难希 望一个有教养的人能同情于这种作品全体,这就是说,也同 情于这样的内容;另一种情形就是艺术家通过他自己的理解, 使这种内容变得更深广。特别是所谓风俗画,就不鄙视这样 平凡的事物,在荷兰画家的手里,这种画达到了高度的完美。 是什么原因使荷兰人走上风俗画的路呢?这些小画所表现的 是什么内容而能具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不能说这些画 所表现的是平凡的自然而就把它们抛开。因为我们如果就这 些画的真正的题材细加研究一下,就会发见它并不是象一般 人所设想的那样平凡。
荷兰画家的艺术表现的内容是从他们本身,从他们的当 前现实生活中选择来的。用艺术把这种生活再一度变成实在 的,这并不能说是他们的过错。拿来摆在当时人眼前和心灵 前的东西必须也是属于当时人的东西,如果要使那东西能完 全吸引住当时人的兴趣的话。要知道荷兰人当时的兴趣所在, 我们就必须追问他们的历史。荷兰人所居住的土地大部分是 他们自己创造成的,而且必须经常地防御海水的侵袭。荷兰
-----------------------------------------------
6 3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的市民和农民用他们的忍耐和英勇推翻了在查理五世的儿子 腓力普二世那位世界上强大的专制君主之下的西班牙的统 治,经过斗争才获得了政治上的和宗教上的自由 ① 。正是这种 在无论大事小事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所表现的市民精 神和进取心,这种谨慎的清洁的繁荣生活,这种凭仗自己的 活动而获得一切的快慰和傲慢,组成了荷兰画的一般内容。但 是这并不是平凡的材料和内容,虽然对这种内容不能用宫廷 左右上流社会的高傲眼光去看。就是本着这种高尚的民族感, 伦勃朗 ② 画了藏在阿姆斯特丹展览馆的《守夜》,梵·达伊克 画了许多画像,乌沃曼画了他的《骑兵战》,就连那些画乡下 人闹酒和谑浪笑傲的作品也应属于这一类 ③ 。
作为对照,我们不妨举在本年画展里展出的一些还不算 坏的风俗画为例,在表现风格上它们还远不及荷兰画家的这 类画,就在内容上它们也赶不上荷兰画所表现的那种自由欢 乐的气氛。例如其中有一幅画的是一位妇人走到酒馆里去责 骂她的丈夫。这只是一批狠毒的人争争吵吵的场面。荷兰画 却不同,画的人物无论是在酒馆里,在结婚跳舞的场合里,还
荷兰在十五六世纪时屡次受外族统治,最后的外族统治者是西班牙的腓 力普二世。荷兰对西班牙的残暴统治进行过英勇的斗争,到了腓力普二 世的海军被英国消灭,西班牙国势衰弱之后,荷兰就推翻了西班牙的统 治,成为独立国。 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9—1669);焚·达伊克 (Anth-onis van Dyck,1599—1641);乌沃曼(Philips Wouwerman, 1619—1668);三人都是荷兰的名画家。
③ 这段分析荷兰画的话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所常引用的(例如普列汉
诺夫等)。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3 2
是在宴饮的场合里,都是欢天喜地的,纵然在争吵和殴斗的 场合也还是如此,太太小姐们也参加在这里面,每一个人都 表现出自由欢乐的感觉。这种合理的快慰所表现的心灵的明 朗甚至在动物画里也可以见到,它们也见出饱满快乐的心情 —— 正是这种新唤醒的心灵的自由活泼被画家掌握住和描绘 出来了,荷兰画的崇高精神也就在此。
在同样意义上,缪里洛 ① 的《乞儿们》(藏在慕尼黑的中 央画馆)也是很卓越的。从外表看,这幅画的题材也是很平 凡的。一位母亲正在骂她的一个孩子,而他却安然在吃他的 面包。在另外一幅类似的画里两个衣服破烂的穷孩子在吃西 瓜和葡萄。但是这些半裸体的穷孩子浑身都流露出一种逍遥 自在,无忧无虑的神气,没有哪个伊斯兰教行乞僧能显出象 这些穷孩子那样的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感觉。这种对外在世界 的无沾无碍,这种流露于外表的内心的自由,正是理想这个 概念所要求的。巴黎有一幅拉斐尔画的小孩像,他的头安闲 自在地靠在一只胳膊上,眼光里带着无忧无虑欣然自得的神 色了望着辽阔的天空,人们看到这幅表现健康欢乐的画简直 舍不得离开。上述缪里洛画的孩子们给我们的也是这种乐趣。 这些孩子显然没有什么远大的旨趣和志向,但是这并不是因 为他们愚笨,而是象奥林波斯山上的神人们一样泰然自得地 蹲在地上;他不做什么,也不说什么,但是他们都是人,从 一种材料做出来的人,没有烦恼没有争吵的人;看到这些优 点,人们可以想象到这些孩子们可以变成很伟大的人。上面
① 缪里洛 (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1618—1682),西班牙名画家。
-----------------------------------------------
8 3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谈到的那责骂的女人,以及另外两幅画—— 一幅画的是乡下 佬修理马鞭,一幅画的是马车夫睡在草荐上—— 都完全不能 与此相比,它们所表现的是另一种观念。
这类风俗画的篇幅必须很小,在它们的整个感性外观上 显得很琐屑,免得使人感到外在对象和内容过于突出。如果 把这类题材画得和实物一样大,仿佛要人相信单靠它们原来 在实际生活中的整个面貌本身就足以产生快感,那就会令人 不能容忍了。
所谓平凡的自然就应如此了解,才可以成为艺术的题材。 除掉采用本身没有多大意义的细节来描绘这种欢乐和市 民优点之外,艺术当然还有更高的更理想的题材。因为人还 有更严肃的旨趣和目的,来自心灵的广化和深化,只有这种 旨趣和目的才符合人之所以为人。以表现这种较高内容为任 务的才是较高的艺术。这里我们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要表 现这种由心灵产生的内容,从哪里可以找到形式呢?有一派 人主张,既然是首先由艺术家自己具有他所表现于艺术的那 些崇高的理想,他也就应该自己创造相适应的崇高的形式,例 如希腊诸神,基督,使徒,圣者等等的形象。竭力反对这个 主张的是吕莫尔先生。他认为:如果由艺术家凭他自己的力 量去找不同于自然的形式,这个方针就会导向艺术的迷途。他 主张画家们应奉意大利和荷兰的艺术杰作为典范。在这个问 题上他对下述一种理论这样谴责过(《意大利研究》卷一,105 页):“近六十年来的文艺理论都在忙于设法证明:艺术的唯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3 2
一的或是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要在创造个别形象方面胜过自然 造化,造出现实事物所没有的形式,这些形式摹仿自然造化 而却比自然造化所成就的更美,好象是自然不懂得怎样把事 物造得更美些,要凡人来弥补这个缺陷。” 因此他劝艺术家 “放弃巨人似的意图,不要妄想对自然形式加以提高,美化或 是其它类似举动,象许多艺术理论著作带着虚荣心所常提到 的那一套。” 吕莫尔先生认为就连对于最崇高的心灵性的对 象,在现实界都已有圆满的外在形式,所以他主张“无论题 材是多么心灵性的,艺术的表现决不依靠由人任意设立的符 号,而是完全依靠自然界已有的富有意义的有机形式。”在这 方面吕莫尔心里所想到的主要是文克尔曼所阐明的古代艺术 的理想形式。把这些古典形式搜集在一起,这当然是文克尔 曼的绝大功劳,尽管在某些个别特征上他的见解可能是错误 的。举例来说 (115页),吕莫尔把文克尔曼所定的古典形式 理想特征之一,即下身延长,看作是由罗马站势雕像来的。在 他反对理想的论争中,他却要求艺术家尽全力去研究自然形 式, 只有在自然形式里才可以找到真正的美。接着他又说 (144页):“最高的美所依靠的形式符号系统是自然中原已存 在的而不是由人任意设立的,通过这种形式符号系统,某些 内容特征与某些形式符号才结合在一起,看到这种形式符号, 我们就必然时而想到某些观念和概念,时而意识到某些潜伏 在我们心里的情感。”他还说,(105页);“心灵还有一种秘密 的特色,就是人们所称为理想的东西,它把艺术家和有关的
-----------------------------------------------
0 4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自然现象结合起来,使艺术家从这些自然现象里逐渐学会日 益清楚地认识到他自己的意愿,而且学会用这些自然现象把 这种意愿表现出来。
理想的艺术与所谓由人任意设立的符号诚然是毫不相干 的。如果摹仿上述古代艺术的理想形式和抛弃正确的自然形 式,导致虚伪空洞的抽象化,吕莫尔那样尖锐地攻击它,当 然就是正确的。
但是关于艺术理想和自然的对立,我们还有以下的要点 要说。
具有心灵意蕴的现实自然形式在事实上应该了解为具有 一般意义的象征性,这就是说,这些自然形式并不因为它们 本身而有意义,而只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内在心灵因素的一 种外现。就是这种心灵因素使这些自然形式还在现实状态而 尚未进入艺术领域之前就已具有观念性,不同于不表现心灵 的单纯的自然。在艺术的较高阶段里,心灵的内在的内容 (意蕴)就应该得到它的外在的形象。这种内容(意蕴)既然 存在于现实的人类心灵里,它就如一般人类内心生活一样,可 以得到足以表现它的那种现实外在形象。尽管承认了这一点, 还有人会问:当前现实中是否就已有富于表现力的美的形体 和面貌,可以由艺术直接利用到人物画像里来;例如用来表 现天帝—— 他的崇高静穆和威力—— 天后,爱神,彼得,基 督,约翰,圣玛利等等呢?这个问题在科学上是无聊的,正 反两面都有话可说,但是它也是一个纯粹经验性的问题,因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4 2
而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在现实中指出证据, 而这个办法,举例来说,对于希腊诸神的画像是行不通的 ① ; 至于把这个办法用到现时的事物,这一个人认为绝美的,另 一个远较聪明的人却不以为然。还不仅此,形式的美一般说 来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理想,因为理想还要有内容 (意蕴)方 面的个性,因而也就还要有形式方面的个性。例如在形式上 是一副完全停匀的美的面孔,而在实际上却可以很干燥无味, 没有表现力。希腊诸神所表现的理想却是一些个别体,在普 遍典型的范围之内仍各有特性。理想之所以有生气,就在于 所要表现的那种心灵性的基本意蕴是通过外在现象的一切个 别方面而完全体现出来的,例如仪表,姿势,运动,面貌,四 肢形状等等,无一不渗透这种意蕴,不剩下丝毫空洞的无意 义的东西。例如最近证明出于斐底阿斯 ② 的那些希腊雕刻,就 以这种通体贯注的生气特别使人振奋。这里理想还坚持住它 的谨严,没有转化为韶秀、柔弱、轻盈之类毛病,每一种形 式都和所要体现的那种普遍的意蕴密切吻合。这种最高度的 生气就是伟大艺术家的标志。
比起现实现象的个别性相,这样一种基本意蕴可以说是 抽象的,在只能选择时间上某一点来表现的雕刻和图画里尤 其如此—— 这两种艺术不能向四面八方发展,不象荷马写阿 喀琉斯的性格,可以时而把他写得很坚强残酷,时而把他写
神不是按照现实自然形式来描绘的。
① ② 斐底阿斯 (Phidias),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伟大的雕刻家。
-----------------------------------------------
2 4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得很温静和蔼,以及写出其他灵魂特征。这种意蕴在当前现 实中当然也可以找到它的表现,例如几乎没有哪一个面孔不 可以产生虔敬欢欣之类的印象,但是这些面貌还表现出无数 其它心理状态,和应该突出的基本意蕴毫不相容,或是没有 密切的关系。因此,一幅画像之所以为画像,就因为它抓住 了某一个别特性。例如在古代德国和荷兰的图画里常常可以 碰见施主和他的家庭,太太和子女,都画在画里面。他们都 要显得在虔敬地祈祷,画的一笔一划都完全现出那副虔敬的 神色,但是除此以外,我们在那些男人身上可以认出他们是 些坚强的战士,积极行动的人,在生活和情欲中经过很多考 验的人,在那些女人身上也可以认出她们是些精明能干的贵 妇人。如果我们拿这些原人和在这些以妙肖自然面貌著名的 图画里的圣玛利或站在她身旁的那些圣徒和使徒比较一下, 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画中人物在面孔上都只露出一种表情, 而一切形式如骨骼筋肉以及静态和动态都集中地见出这一种 表情。这种全体结构的吻合一致就是真正理想之所以有别于 寻常画家的地方。
有人可能设想;画家应该在现实中的最好的形式中东挑 一点,西挑一点,来把它们拼凑在一起,或是在铜盘或木刻 上找些面貌姿势等等作为表现他的内容的适当形式。但是艺 术的要务并不止于这种搜集和挑选,艺术家必须是创造者,他 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对适当形式的知识, 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觉和基本的情感都·熔·于·一·炉,从这里塑造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4 2
他所要塑造的形象。 ①

B.理想的定性
到此为止,我们一直在按照理想的普遍概念来研究理想 本身。这理想本身是比较容易了解的。但是因为艺术美,就 其为理想而言,不能始终只是普遍概念,即使按照这普遍概 念,它也必须在本身上有定性和特殊性,因此也就必须离开 它本身而转化为有定性的现实存在,这就引起一个问题,理 想尽管转化为外在有限存在,因而转化为非理想,它用怎样 办法还能同时保持住它的理想性呢?反过来说,有限客观存 在怎样才能取得艺术美的理想性呢?
关于这一层,我们分以下三点来说:
在“理想对自然的关系”这一节里,黑格尔批判了当时德国流行的“追 求理想”和“妙肖自然”两派的对立观点,肯定了真实的内容意蕴与真 实的自然表现手段恰相吻合的重要性,这两方面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内 容。艺术就是诗,就是创作,就是为表现心灵而征服自然。在艺术里的 自然是经过观念化的自然,不是生糙的自然。所谓“观念化”就是把自 然纳入心灵,受到心灵的渗透和影响,在心灵里转化为观念或思想,于 是成为表现心灵的材料。这种自然是经过提炼和提高,具有更高的普遍 性,见出本质特征的。黑格尔在艺术素材中不排除“平凡的自然”。他举 荷兰画为例,荷兰画尽管使用的是平凡的自然,却表现了和自然斗争以 及与敌人斗争的胜利感和民族自豪感,结果显得并不平凡。他谈的实际 上是典型问题,尽管没有用 “典型”这个字眼。
② 即理念由普遍概念转化为具体客观事物,其中各部分受到不同的定性,
彼此分立而且对立。这些差异面或对立面在艺术中应达到统一。

-----------------------------------------------
4 4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一、理想的定性,就它本身来看; 二、理想的定性,就它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发展到具有 差异面的对立以及再发展到这对立的消除来看,我们一般可 以把这种过程叫做“动作”或“情节”;
三、理想的·外·在·的定性。
一、理想的定性,就它本身来看 ① 1.神性的东西,作为统一性与普遍性
我们已经见过,艺术首先要把神性的东西当作它的表现 中心。
但是神性的东西本身既然就是·统·一·性和·普·遍·性,在本质 上只能作思考的对象,而且它本身既是无形的,就不能纳入 艺术想象所造的图形,所以犹太人和伊斯兰教徒就禁止画神 像,来供感官观照。造形艺术绝对要求形象的具体生动,所 以不适合于表现神;只有抒情诗才能在感发兴起中歌颂神的 威武庄严。
2.神性的东西,作为诸个别的神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无论神性的东西怎样具有统一性和 普遍性,它在本质上也是具有定性的;它既然不只是一种抽
① 即就理想的本质来看,理想的本质是自由无限绝对的,黑格尔把它叫做
“神性的东西”(Das Go A ttliche)。它首先显现于神,也可以显现于人。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4 2
象概念,也就应具有形状可以供人观照。如果想象用具体形 象把这有定性的神性的东西掌握住而且表现出来,它就会现 出多种多样的定性,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开始走进理想艺 术的真正领域。
接着·单·一·的神性的实体·第·一·步就分化为许多独立自足的 神,例如希腊艺术中的多神观念;就连在基督教的观念里,尽 管神本身是纯粹的心灵的统一性,他也显现为现实中的人 ① , 和尘世的事物直接交织在一起。·其·次,神性的东西在它的有 定性的显现和现实存在中,一般都显现在凡人的感觉、情绪、 意志和活动里,在凡人的心胸里起作用,所以在这个范围里 神的心灵所凭附的凡人,例如圣徒,殉道者,以及一般信徒, 也就成为理想艺术的适宜对象。·第·三,神性的东西根据它的 特殊性转化为有限的也就是尘世的存在,随着这个原则,人 类现实存在的个别性相也因而出现了。从此,人的全部心情 连同一切感人最深的东西,人心里面的一切力量,每一种感 觉,每一种热情,以至胸中每一种深沉的旨趣—— 这种具体 的生活就形成了艺术的活生生的材料,而理想也就是这种生 活的描绘和表现。
神性的东西如果只作为纯粹心灵来看,固然只是思考认 识的对象,但是既已成为在活动中依附于身体的心灵,就它 永远只能与人类心胸共鸣而言,它也就属于艺术领域。但是 这里也就因此要现出个别的旨趣和行动,有定性的人物性格 以及它们所处的霎时的情境,总之,现出一切和外在世界的
① 依基督教,神与耶稣一体。
-----------------------------------------------
6 4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纠葛,所以我们须说明理想对这种定性的关系一般是什么 ① 。
3.理想的静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达到理想的最高度的纯洁,只 有在神、基督、使徒、圣徒,忏悔者和虔诚的信徒们身上表 现出沐神福的静穆和喜悦,显得他们解脱了尘世的烦恼、纠 纷、斗争和矛盾。在这个意义上,雕刻和绘画特别适合于用 理想的形式表现个别的神,万至于救世主基督和个别的使徒 和圣徒。因为雕刻和绘画之表现本身真实的东西,只是表现
·它·的自己对自己发生关系的客观存在
②,而不是表现它与许
多其它有限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集中于主题本身的 表现固然不排除个别性相,但是这种在外在有限世界中彼此 分立的个别性相是经过净化成为单纯定性的,所以外在影响 和外在情况的痕迹都显得已经被消除了。这种永恒的无为自 守的安静,这种安息—— 例如赫克里斯所表现的那样 ③ —— 就是理想本身的定性。因此,如果神们在艺术表现里卷入了 世事的纠纷,他们却仍必须保持住他们的不可磨灭的纯洁无 瑕的崇高性格。例如天神、天后、日神、战神等等固然也各
这段大意是:神性的东西 (理想的本质)首先体现于神,其次体现于人 的心灵活动,第三体现于人的一般生活和活动。 简单地说,只表现与主题有本质的内在的关系的那一方面生活。

② ③ 赫克里斯(Herkules),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这里指的是他的某一座雕
像。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4 2
有定性 ① ,却具有坚定的威力,尽管他们在外在世界活动时, 他们还保持着他们所特有的独立自由。所以在理想的定性范 围之内,只是现出一种孤立的个别性相还不够,心灵的自由 还必须在本身上而且对本身显现为整体,还必须在这种怡然 自足的状态中显现出对一切的可能性 ② 。
在比神低一级的尘世人类的领域里,理想是以这种方式 起作用的:任何一种掌握人心的有实体性的内容(意蕴),都 有力量统治主体方面纯然个别的东西 ③ 。因此,情感和行为中 的个别性相就脱净偶然性,而具体的个别性相被表现出和它 所特有的内在真实更加协调一致。人类心胸中一般所谓高贵、 卓越、完善的品质都不过是心灵的实体—— 即道德性和神性 —— 在主体 (人心)中显现为有威力的东西,而人因此把他 的生命活动、意志力、旨趣、情欲等等都只浸润在这有实体 性的东西里面,从而在这里面使他的真实的内在的需要得到 满足。
在理想里心灵的定性和体现它的外在事物尽管显得本身 是单纯的,但是在客观存在中展现出来的个别性相却仍须直 接联系到·发·展原则,因此在与外在情境发生关系之中,须直 接联系到差异面的对立和斗争。这就使我们要更仔细地研究
英译本作 “固然是些确定的人格”。 Die Mo A glichkeit zu allem,俄译本作“得到一切特征的可能性”,英 译本作“不受拘束的行动自由的潜力”。大意是:“这种静穆怡悦状态中 含有能取得任何定性或发生任何动作的潜能。”
③ 例如一种道德的或政治的理想(有实体性的内容)统治住一个人的一切
情感意志的活动。
① ②
-----------------------------------------------
8 4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见出差异面的在发展中的理想的定性,即我们一般所说“动 作”或情节。 ①
二、动作或情节
神仙福分的慈祥的纯洁无瑕,无为的静穆,高度的独立 自足的威力以及一般本身有实体性的东西所特有的那种完善 和凝定—— 这就是达到理想定性的一些特质。但是内在的心 灵性的东西也只有作为积极的运动和发展才能存在,而发展 却离不开片面性和分裂对立。完整的心灵在分化为它的个别 性相之中,就须离开它的静穆,违反它自己而进入紊乱世界 的矛盾对立,而且在这分裂过程中也不免遭受有限事物的不 幸和灾祸。
就连多神教的永恒的神们也不是生活在永恒的和平里。 他们也带着互相冲突的情欲和旨趣,结党互相斗争,也必须 受命运的支配。还不仅此,就连基督教的神也不免受临刑受 难的侮辱,不免感到灵魂上的痛苦,叫喊道:“我的上帝,我 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② 耶稣的母亲也忍受过同样尖锐的 痛苦,而一般人类生活也是一种冲突、斗争和烦恼的生活。因 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
关于理想的定性,要研究的有理想本身,产生理想的世界情况,体现理 想的人物性格及其特殊情境,所发生的动作情节和矛盾冲突。下文即分 别讨论这几项。

② 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临死前的一句话。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4 2
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到统一;环 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 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只 有在这种发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住,因为在否 定中能保持住它自己,才足以见出威力。
但是由于这种发展,理想的特殊性跟外在界发生关系,因 而就进入一种世界,这种世界并显不出概念和体现概念的现 实二者的理想的自由的协调一致,而是现为不是象理想所应 该有的那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在研究这种关系时,就必须 弄清楚理想所现出的那些定性是否本身原来就直接含有理想 性,还是或多或少地有能力变成含有这种理想性。
关于这一层,我们要更仔细地研究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一·般·的·世·界·情·况,这是个别动作 (情节)及其性 质的前提;
第二,情况的特殊性,这情况的定性使上述那种实体性 的统一发生差异对立面和紧张,就是这种对立和紧张成为动 作的推动力—— 这就是情境及其冲突;
第三,主体性格对情境的掌握以及它所发出的反应动作, 通过这种掌握和反应动作,才达到差异对立面的斗争与消除 (矛盾的解决)—— 这就是真正的·动·作或情节。
-----------------------------------------------
0 5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1.一般的世界情况
理想的主体性格,作为有生命的主体,既然应完成和实 现它本身所已有的东西,本身就必具有动作及一般运动和活 动的定性。要达到这一点,它就需要一种周围世界作为它达 到实现的一般基础 ② 。在这里我们谈到·情·况,所指的是·有·实·体 ·性·的东西
③ 成为现实存在的一般性质,这种有实体性的东西 作为心灵现实范围之内真正本质的东西,就把这心灵现实的 一切现象都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我们说教育、科学、宗 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以及其它类似现象的 “情 况”,就是采用这个意义。但是所有这些方面事实上都只是同 一心灵和同一内容 (意蕴)的不同形式,这同一心灵和内容 (意蕴)在这些不同形式里揭开了,实现了。但是我们所说的 世界情况既然是·心·灵现实的世界情况,我们就要从·意·志方面 来研究这种世界情况。因为一般说来,心灵是通过意志才进 入客观存在,现实界所借以维系在一起的直接的有实体性的 绳索就在意志的各种定性、道德法律的概念以及一般可以称 为正义的东西所借以实现的一定方式。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种一般情况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
即社会时代背景。 Boden,译 “背景”亦可。
① ② ③ “有实体性的东西”指一般所谓“理想”,如“正义”,“忠贞”之类,即
下文所谓 “真实的生活内容 (意蕴)”,亦即本段下文第三节里所说的 “普遍的力量”,亦即上文所谓 “神性的东西”。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5 2
才可以显出符合理想的个性呢?
a)个体的独立自足性:英雄时代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根据上文,可以提出以下各点。 a)理想本身就是统一,不仅是形式的外在的统一,而且 是内容本身固有的统一。这种本身统一的有实体性的自由自 在的状态,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理想所特有的那种独立自足, 静穆和沐神福的状态。在讨论的现阶段,我们要把这种定性 作为·独·立·自·足·性提出,并且要求一般世界情况要显现为独立 自足的形式,以便它能容纳体现理想的形象。
但是“独立自足性”还是一种含混的名词。 a1)因为人们通常干脆把本身有实体性的东西叫做独立 自足的东西—— 就因为它有实体性和本原性—— 所以往往把 本身是神性的和绝对的东西也称为独立自足的。但是如果把 独立自足性严格定为这种普遍性和实体本身,它本身就还不 是主体的 ① ,因此就要和具体个体的特殊性相处于尖锐的对 立。在这种对立里,象在一般的对立里一样,真正的独立自 足性就已丧失了。
a2)在另一方面,人们也往往把具有坚强的主体性格的自 由自在的 (尽管只是形式地)个性说成独立自足的。但是这 种主体性格既然缺乏真实的生活内容(意蕴),这些力量与实 体就还只在这种主体性格之外单独存在着,对于这种主体性 格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客观存在还只是一种外在的内容,这种
① 还没有在现实的主体里实现,还只是抽象的普遍性和实体性。
-----------------------------------------------
2 5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主体性格就还是和真正有实体性的东西处于对立,因而也就 要丧失内容充实的独立自在性和自由 ① 。
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 足性,因为正如普遍性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 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 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意蕴)。
a3)所以我们只有把所要求于一般世界情况的独立自足 性看成这样:有实体性的普遍性在这种世界情况中,如果要 成为独立自足的,就必须本身见出主体性格的形象。据我们 所能想到的,这种统一 ② 的最浅近的显现方式就是思想的方 式。因为思想一方面是主体的,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普遍性,作 为它的真正活动的产品,所以这两方面,普遍性与主体性,在 思想里达到了自由的统一。但是思想里的普遍的东西并不属 于以美为其特性的艺术;此外,思想所处理的特殊的个别性 相,无论在它的自然形态上还是在它的实践活动和成就上,和 思想的普遍性并不必然协调。例如具体现实的主体和运用思 想的主体之中有一种差异,或是可能有一种差异。这种分裂 在普遍性内容 (意蕴)本身也可以见出。这就是说,当真实 的东西 ③ 在运用思想的主体心中开始和体现它的实在分别开 来时,它在·客·观现象中也就作为本身普遍的东西和其余的客


这与以上一种情形正相反,有具体的个性,却不表现普遍性和实体性,所 以也不是真正独立自足的。 即有实体性的普遍性与主体性格的形象的统一,即某种理想实现于某个 具体的人身上。
③ 即 “普遍性内容”,亦即 “有实体性的东西”。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5 2
观存在分裂开来,获得了坚强有力的地位,与这其余的客观 存在对立 ① 。但是在理想里,特殊的个别性相和有实体性的东 西应该处于没有分裂状态的协调,理想获得了主体性的自由 和独立自足,而周围世界的情况所具有的本质上的客体性也 就不能离开主体和个体而独立。所以理想的个体必须是一种 本身圆满的整体,客体的东西必须仍然属于这理想的个体,不 能脱离主体的个别性相而自己单独运动和实现自己,否则主 体对于本身既已完成的世界就要回到一种纯然附属的地位。 所以从这个观点看,普遍的东西应该作为个体所特有的最本 质的东西而在个体中实现,所谓作为个体所特有的东西,并 不是指具有·思·想的主体所特有的东西,而是指主体的性格和 心情所特有的东西。换句话说,要达到普遍性与个体的统一, 我们所要求的不是思想的推理作用和分辨作用,这种统一应 该是·直·接·的统一
②,我们所主张的独立自足性也要令人从形
象上直接见出。但是这种独立自足性就不免和·偶·然·性相接合 在一起。因为人生中普遍的贯注一切的东西既然只有作为个 人的主体的情感、情绪和性格资禀,才能在独立自足的个人 身上直接存在,它既然不应获得其它形式的存在,它就不得 不听命于意志和实践活动的偶然机会。在这种情形之下,这 普遍的东西仍只是这种个人的特性和心理特点,而且作为个 人的个别特性,单靠它本身它就还没有力量和必要去实现自 己,就不能依普遍的由自己决定的方式永远不断地重新实现
在思想的抽象作用中,普遍性脱离具体个别事物而独立。
① ② 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到,不假思索。这里说的正是艺术须用形象思维。
-----------------------------------------------
4 5 2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自己,而是显得纯粹要听命于只依赖自己的主体,听他决定, 听他实现乃至于听他武断地不肯实现,听命于他的情感,资 禀,能力,才干,计谋和技巧。
我们在上文要求要有世界一般情况作为理想的基础和一 般显现方式。这里所说的偶然性就是这种情况的特色。
b) 为着把这样一种现实的确定形状解释得更清楚些 ① , 我们姑且看一看和它对立的那种存在方式 ② 。
b1)和它对立的存在方式可以法律秩序为例,在这里,道 德概念、正义及其符合理性的自由都已建立成为一种法律秩 序,而且得到了认可,所以就在外表方面它也已成为一种本 身不可动摇的必然规律,不依存于某一个体和主体的情绪和 性格。·国·家·生·活的情形就是如此,在国家生活里,人们的生 活是按照国家概念而显现出来的,因为不是任何由个人结合 成的社会团体,也不是任何家长制的集团,都可以称为国家。 在真正的国家里,法律、习俗和权利形成了普遍的理性的自 由所具有的定性,所以就连只把它们作为这种·普·遍的和抽象 的东西来看,它们也还是有效,它们并不受制于某个人的好 恶和特性的偶然机会。人们既然意识到规章和法律的普遍性, 这些规章和法律就作为这种普遍的东西而实现于外在界,就 按照规定的秩序维持下去,如果个人想凭私意去抵抗法律,法
英译本作:“为着把最适宜于艺术表现的那种现实的实在性质说得更清 楚些。”俄译本基本上同英译本。
② 理想所要求的是英雄时代的世界情况,与此相反的封建社会和近代资产 阶级的世界情况,分别在于有无个性自由或 “个体的独立自足性”。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5 2
律就可以凭公众的权力去制裁他。
b2)这样一种情况须假定凭立法思想所定的普遍规程和 直接生活之间原来已有分裂。我们所说的“生活”是指这样 一种统一:在这种统一中,道德正义之类,一切有实体性的 本质的因素只有在·个·人身上作为情感和思想,才能成为现实 的,而且也只有通过个人,它们才能成为现实的。在文明的 国家里,权利和正义,乃至于宗教和科学,至少是对于培养 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关心,都是·公·众权力范围以内的事,都 由公众权力来领导和实现。
b3)因此,孤立的个人在国家里所获得的地位是这样:他 们必须服从这种牢固的秩序,受它节制,因为他们和他们的 性格和心情不复是道德力量的唯一体现,相反的,在真正国 家里,一切个人的感觉方式,主体的思想和情感都必须受法 律的节制,都必须和法律协调。服从这种不依存于主观意图 的国家所表现的客观理性 ① ,可以有两种情况:它可以只是一 种单纯的服从,因为法律、规程和制度,作为合法的权力,有 强迫的力量;它也可以是由于对现行制度的理性有了自由的 认识和理解,这样,主体就在客观现实 ② 中重新发见自己。尽 管如此,孤立的个人始终只是一些偶然附带的东西,离开了 国家的现实,他们本身就没有什么实体性。因为实体性已不 再是某某·个·人的·个·别特性,而是·自·为·地而且以·普·遍·的·必·然·的 方式在一切方面乃至于最小细节里都打上烙印。所以尽管个
指法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