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绘 画
5 9 2
去办事就行。但是这种想法只适用于线形透视,因为线形透 视完全是一种几何学的科学;即使在线形透视方面,也决不 应拘守抽象的规则,否则就会破坏绘画性的效果。其次,连 素描在透视方面就已经不应该拘守一般性的规则,着色更不 宜如此。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 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艺术家凭色调的这种主体 性 ① 去看他的世界,而同时这种主体性仍不失其为创造性的; 正是由于具有这种主体性,画家所绘出的色彩的千变万化并 不是出于单纯的任意性和对某一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着色方 式的癖好,而是出于事物的本质。歌德在《诗与真》里曾举 过与此有关的事例。有一次他参观过竺列希敦展览馆之后说 过这样一段话:“当我回到我的鞋匠家里 (他由于心血来潮, 曾在一个鞋匠家里住过)吃午饭的时候,我几乎不相信我自 己的眼睛,因为我眼前所见的仿佛正是梵·奥斯塔德 ② ,所作 的一幅面,那么完全相像,简直应该把它挂在展览馆里。人 物的布置,光和阴影乃至整个场面的棕色的色调,一切在梵 ·奥斯塔德的作品里受人赞赏的东西,我在这里在现实界里 亲眼看到了。这是第一次我认识到这样高度的一种才能,从 此我就着意要锻炼这种才能,想获得我特别注意其作品的这 位或那位艺术家看自然的视力。这种能力使我获得很多的乐
①
即上文的 “颜色感”。
② 焚·奥斯塔德(Adriaen Van Ostade,1610—1685),荷兰画家,喜画 乡村日常景物。
-----------------------------------------------
6 9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趣,却也增加了我的愿望,不断地勤学苦练自然不曾给我的 一种绘画才能。” ① 色彩的差异特别在描绘人的皮肉时显得突 出,纵使不把年龄,性别,境况,国籍,情欲之类外在因素 所产生的变化计算在内。此外,色彩的差异也表现于日常生 活的描绘,露天的日常生活或是在酒馆,教堂等等室内的日 常生活;它也表现于自然风景,其中事物和颜色的丰富引导 每一个画家多少凭他自己的探索,去掌握和再现在自然风景 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光和色的活动,并且凭他自己的观察经 验和想象力去创造它们。
c)艺术构思,布局和性格描绘
以上我们讨论了适用于绘画的一些特别观点,·首·先讨论 了内容,·其·次讨论了可以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感性材料 (媒 介)。最后剩下要确定的·第·三点就是艺术家按照这种特定的感 性材料,以绘画的方式去就他的内容进行构思和创作的情况。 我们的讨论所涉及的广泛的资料可以分类如下。
·第·一是·构·思·方·式的比较·一·般·性的差异,我们要把这些差 异区别开来,并且顺它们发展的程序,看出它们日渐变得丰 富生动。
·其·次我们要研究在这种构思方式范围之内,更密切地涉 及绘画所特有的布局,关于所采取的·情·境及其·组·合的艺术动 机中较明确的因素。
·第·三,我们要看一看·性·格·描·绘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取决
① 歌德也能画,但不擅长于此。
-----------------------------------------------
第一章 绘 画
7 9 2
于对象的差异,也起决于构思方式的差异。
1)关于绘画构思的最一般的方式,它们部分地取决于所 要表现的内容本身,部分地取决于这门艺术的发展过程,这 门艺术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表达出对象所含的全部丰富内容, 而是要经过许多阶段和转变,才达到完满的生动性。
1a)绘画最初所能采取的立足点还显示出它发源于雕刻 和建筑,因为它在·整·个构思方式的一般性质上,还依附这两 门艺术。当艺术家只限于画个别人物,不把他的人物在本身 复杂的情境中的生动具体的表现显示出来,而只把他们描绘 为独立自足的人物时,依附于雕刻建筑的情况就最为明显。在 我所指出的适合于绘画的各种内容体系之中,特别适宜于现 阶段的是基督和个别的使徒和圣徒之类宗教题材。因为这类 人物必须在他们的孤立的地位就有足够的意义,本身就是一 个整体,对于人们的意识才成为一种具有实体性的敬爱的对 象。特别是在早期绘画里,我们看到基督或圣徒被描绘为这 样孤立的人物,身外没有什么明确的情境和自然环境。如果 有环境,那也主要是建筑的装饰,尤其是高惕风格的,例如 早期荷兰画和德国南部的画就往往如此。在这种结合到建筑 的绘画之中,往往是十二使徒之类人物并排地站在方柱和拱 顶之间,这种绘画还没有达到后期艺术的生动性,而形象本 身有时也还保留着雕刻造像式的僵硬性,有时还停留在某种 雕像的定型上,例如巴赞庭的绘画就带有这种性格。这种完 全不用环境背景的或是只用建筑物来关起的人物就宜于用一 种较简单严肃的颜色,色调也应鲜明显眼。所以最早的画师 们不用丰富多采的环境背景,而用一种单色的即金色的底子,
-----------------------------------------------
8 9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和服装的颜色相衬托,因而显得更鲜明显眼,象我们在绘画 发展到最完美的时代里所看到的。此外野蛮人一般所爱好的 也是红蓝之类简单而鲜明的颜色。
大部分用奇迹为题材的绘画也是运用这种早期构思方式 的。人们把这种绘画看作一种令人惊骇的东西,抱着目瞪口 呆的态度,对它们的艺术方面却漠然无动于衷,所以这类绘 画不能凭人生经历的反映和美来使人感觉可亲可喜;事实上 在宗教方面最受崇拜的绘画,从艺术观点来看,却正是最低 劣的。
但是这类孤立的人物如果不是本身独立的完备的整体, 不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的人格而成为一种崇拜或关心的对象, 这样按照雕刻构思方式的原则来创作出来的形象就没有什么 意义。例如某些真实人物的画像由于描绘出他们的容颜和个 性,可以使他们的熟人感到兴趣;如果把人们不熟悉的或是 被人遗忘了的对人物描绘为处在一种可以显出性格的动作或 情境中,那么,这种描绘所引起的兴趣或同情就完全不同于 上述那种简单的构思方式所引起的。凡是用尽一切艺术手段 把人物表现得尽量生动的伟大的画像作品单凭这种丰满的生 命就足以使所画的人物仿佛越出像框的局限,昂首阔步地走 出来。例如在看梵·达伊克 ① 的画像作品时,特别是当画中 人物不是和观众正面相对而略微采取侧身姿势时,我感觉到 像框仿佛是一道通向世界的门,而画中人物正从这门里迈步
① 梵·达伊克 (Van Dyck,1599—1641)荷兰名画家和刻画家,最擅长 于画像。
-----------------------------------------------
第一章 绘 画
9 9 2
出来,走进世界。所以这种个别人物不象圣徒天使们那样本 身完满自足,而是单凭某一具体情境,某一个别情况和某一 特殊动作就足使人感到兴趣,这样,他们就不宜于被描绘为 独立自足的形象。例如陈列在竺列希敦的库格尔根 ① 的最后 作品,一幅基督,约翰授洗者,约翰使徒和浪子四个人的半 身像。就基督和约翰使徒来看,我觉得构思方式是很妥贴的。 但是我认为约翰授洗者,特别是浪子,就丝毫没有这种独立 自足性,足以使我可以从这种半身像里看出来。与此相反,这 里一定要把人物的活动和动作画出来,至少要画出他们所处 的情境,通过这种情境,他们才和他们的外在环境生动具体 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出一种完满自足,自成整体的显出特 征的个性。库格尔根所画的浪子的头固然很好地表现出深刻 忏悔的苦痛,但是仅仅靠背景中一群画得很小的猪才暗示出 这里的忏悔就是·浪·子的忏悔。
② 我们应该看到的不是这种象 征式的暗示,而是浪子处在他的猪群中间或是其它具体生活 的场面里。因为浪子如果不能变成一个纯然寓意性的人物,就 得通过圣经故事中所描述的那一系列的人所熟知的情境,才 能显出他的完满的带有一般性的人格,对于我们才是实际存 在的人物。应该把他怎样离开他父亲的家,怎样落到穷困,怎 样忏悔和回头之类具体实在的事描绘给我们看。至于背景中 的猪群却不过是写上“浪子”这名字的标签。
①
库格尔根 (Kügelgen,1772—1820),德国画家。
② 浪子离开家乡,流落在外,一度成为牧猪奴。见“新约”:“路加福音”第 十五章。
-----------------------------------------------
0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1b)绘画既然要用主体的内心生活的全部特殊情况为它 的内容,它就更不能象雕刻那样满足于人物性格脱离情境的 独立自足性和对人物性格只揭示实体性方面的构思方式,而 是应该放弃这种独立自足性,描绘出具体情境中的内容,描 绘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由于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外在环境的 联系而产生的复杂性和差异。正是由于这样抛弃了单凭传统 的雕像式的定型,建筑所用的安排和遮掩人物的方式以及雕 刻的构思方式,正是由于这样追求人的生动活泼的表情和显 出特征的个性,这样把每一种内容纳入主体的特殊情况以及 对外界的复杂的关系中,绘画才算向前迈进了一步,才达到 它所特有的立足点。比起其它种类的造型艺术,绘画更有必 要 (不只是可允许)走到·戏·剧·的生动性,使所组合的人物都 在一种具体情境中显出他们的活动。 ①
1c)和这种深入到客观存在的充分生动性以及情况和人 物性格的戏剧性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还有·第·三·点,这就是在构 思上和创作施工上都要日渐把重点摆在使一切事物的个性和 色彩现象的丰满生动上,因为在绘画里气頁生动的最高峰只 有通过颜色才可以表现出来。这种色彩的魔术最后还可以变 成占很大的优势,以至比起它来,内容变成无足轻重的,从 而使绘画变成只是一种芬芳的气息,一种色调的魔术,它的 互相对立,互相辉映以及游戏性的谐和就开始越界转到音乐, 正象雕刻在浮雕的高度发展中就开始接近绘画一样。
① 黑格尔的这种看法和莱辛在《拉奥孔》里所提出的绘画不宜写动作的理 论正相反。
-----------------------------------------------
第一章 绘 画
1 0 3
2)我们现在要研究的第三点涉及绘画·布·局所须遵守的一 些规定,所谓“布局”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界 事物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满自足的整体,以便把一个具 体的情境和它的较重要的动机描绘出来。
2a)可以摆在尖端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很妥当地选择一 个适合绘画的·情·境。
特别是在这方面,画家的创造发明的能力有无限广阔的 用武之地:从一个不重要的对象所处的最简单的情境,例如 一个花圈或是一个酒杯周围摆着一些盘子,面包和水果,一 直到富丽堂皇的布局,其中包括社会上重大事件,国家的主 要政治举动,加冕典礼,战争,乃至最后审判,把上帝,基 督,十二使徒,天兵天将,整个人类,天,地和地狱全都包 括进去。
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事是要明定界限,把真正绘画性的情 境一方面和·雕·刻·性的情境区别清楚,另一方面和诗的情境 (即只有通过诗艺才能表现出来的情境)区别清楚。
一个绘画性的情境和一个·雕·刻·性的情境的基本区别,象 上文已经提到的,在于雕刻的主要使命在表现本身独立自足 的,无冲突的,没有始终一贯定性的平板 (无害)情况,只 有在浮雕中才开始主要运用一群人物的组合,使人物形象向 史诗方面伸展,以及描绘以一种冲突为基础的动荡性较大的 动作;至于绘画则不然,它要完成它所特有的任务,就得跳 出人物和外界无联系的独立自足性以及缺乏明确定性的情 况,才能走进人和外在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情况,情欲,冲 突和动作之类生动活泼的运动中,即使在描绘自然风景的构
-----------------------------------------------
2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思中也坚持要有一种具体情境的定性以及它的最生动鲜明的 个性。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向绘画提出一个要求,要它描绘人 物性格,灵魂和内心世界,不是要从外在形象就可以直接认 出内心世界,而是要通过·动·作去展现出这内心世界的本来面 貌。
主要就是这一点使绘画和·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在这种 联系中这两种艺术各有优点。绘画不能象诗或音乐那样把一 种情境,事件或动作表现为·先·后·承·续的变化,而是只能抓住 ·某·一顷刻。从此就可以见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情境或动作动 作的整体或精华必须通过这一顷刻表现出来,所以画家就须 找到·这·样·的一瞬间,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 聚在这·一·点上。例如战争中这样一顷刻就是胜利的一顷刻:战 斗还在进行,但是结局却已经很明显了。因此,画家有能力 使过去的残余一方面在消逝,一方面却在现时仍发生作用,而 且同时也把未来表现为当前情境所必然产生的直接后果。 ① 不过在这里我不能就这一点详细讨论。
在这一点上画家虽不如诗人,他比诗人也有一个优点:他 能描绘出一个具体情境的最充分的个别特殊细节,因为他能 把现实事物的形状摆在目前,使人一眼就把一切都看清楚。 “诗如此,画亦然” ② 诚然是一句人所喜爱的格言,特别在理 论上多次被人强调提出,而且由描绘体诗在描写季节,时辰,
这就是莱辛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或顶点前的一顷刻。在这一 点上黑格尔的看法和莱辛的看法却相同。
② 见贺拉斯的 《论诗艺》,这是诗画一致说的经典根据。
①
-----------------------------------------------
第一章 绘 画
3 0 3
花卉和山水风景中加以运用。但是用文字来描写这类事物和 情境,一方面很枯燥无味,如果逐一胪列,那就永远胪列不 完;另一方面这种描绘也不免歪曲,因为它要把在绘画中一 眼就看遍的东西作为一系列的先后承续的观念表达出来,以 至我们总是听到下句话,就忘去上句话,而这上句话却必须 和下句话联在一起,因为两句话所说的事物在空间中本是同 时并列的,只有在这同时并列的关系中才有价值。此外在另 一点上绘画也落后于诗和音乐:那就是在抒情方面。诗艺不 仅能表达一般情感和思想,而且还可以展示出仑们的转变,进 展和上升。就集中了的内心生活而言,这种情况尤其适用于 音乐,因为音乐所要表达的正是灵魂的运动。至于绘画却只 能表现面容和姿势,如果要专门抒情,就会误用它所特有的 媒介或手段。因为尽管绘画也能把内心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于 肉体的姿态和运动,这种表现却不能直接触及情感本身,而 只能触及情感的·某·一·种·外·在·表·现,事件或动作。所以如果说 绘画也用外在事物来表现,这并不是抽象地认为它通过面容 和形象使内心世界成为可以眼见的;而是说,它用来表达内 心世界的那种外在因素正是某一动作的个别情境,或某一具 体行动中的情绪,通过这种行动,那种情感才展现出来,才 可以让人认识到。所以我们如果把绘画中的诗的因素假定为 具有这样的意思,即绘画应该用面部特征和姿势去直接表现 内心的情感而无须用较重要的动机和动作,这就无异于把绘 画推回到抽象,而这却正是绘画所应避免的,而且这也就无 异于要求绘画去做诗的特殊领域中的事,如果它照办,结果 只能是枯燥无味。
-----------------------------------------------
4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我 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在去年德国艺术展览 (1828 年)里,所谓杜塞尔多夫 ① 派的很多作品博得了称赞,这派 画家们显示了很好的知解力和技巧的本领,采取了这种专写 内心生活的方向,亦即运用只有诗才能表达的材料。他们的 内容大部分是从歌德以及莎士比亚,阿里奥斯陁和塔梭等诗 人的作品中借来的,主要是关于爱情的内心情感。这派的一 些最好的作品照例描绘一对情人,例如罗米阿和朱丽叶,芮 那尔多和阿密达,此外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情境,所以这些成 对的情人就没有什么旁的可做或表现,只有互相恋爱,互相 倾慕,一而再,再而三地眼漾情波,互相凝视。在这种情况 之下,主要的表情自然要集中在口和眼上,特别是男人芮那 尔多伸着一双长腿,看来好象不知道怎样摆布这双长腿才好。 所以它们伸在那里,毫无意义。雕刻像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 雕不出眼睛和流露灵魂的目光,绘画却掌握着丰富的表情手 段,但是也不应把一切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不应把眼睛所流 露灸热的情感或是没精打采,忧伤眷恋的神色以及口的亲密 姿态弄成表情的主要目标,丝毫不写出动机,户伯纳 ② 所画 的“渔夫”也是如此,题材是从歌德的名诗 ③ 借来的。歌德 的诗本来以令人惊赞的深度和优美的情感描绘出一种飘渺不 定 渴求安静生活的心情以及水的清凉和洁净,但是在 “渔
德国莱茵区的一个城市。 户伯纳 (J.Hübner,1806—1882),德国画家。
③ 歌德的小诗《渔夫》写一青年垂钓,水中涌现一仙子,唱歌召唤他,他 就情不自禁地跳到水里,长辞人世。
①
②
-----------------------------------------------
第一章 绘 画
5 0 3
夫”这幅画中那位捕鱼的男孩裸着腿投到水里,正象其它作 品中男子形象一样,挂着一副很枯燥无味的面容,人们从这 副安静的面孔看不出他能感受到深刻而优美的情感。一般说 来,这派画中的男女形象都不能说显出了健康的美,恰恰相 反,他们只露出爱情和一般情感中的神经兴奋,憔悴和病态, 这些表现都是人们不经过再现也可以看得到的,无论在实际 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人们见着它们只好宽容一点。
这派的大师·夏·多
① 用歌德的《密娘》 ② 诗意所画的作品在 表现方式上也属于这一类。密娘的性格极富于诗意。她之所 以引人入胜,是由于她的过去经历,外在的和内心生活的艰 苦命运,她的热烈动荡的意大利人的缴情中的矛盾,而她的 心灵对这种激情还不完全自觉,还没有什么目的和决择,沉 浸在这种蒙杯状态,对自己束手无策;我们对她所感到的兴 趣正在于这种既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而又完全呈现分裂状态 的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也只有零碎的前后不协调的情绪 迸发中才可以见出。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我们固然可以 想象到,但是画不出来的。而夏多偏要不用明确具体的情境 和动作而单凭密娘的形状和面相把它描绘出来。所以就大体 来看,可以说上面提到的一些形象是没有通过对情境,动机 和表情的想象来体会的。绘画的真正的艺术表现就要求用想
①
夏多 (Schadow-Godenhans,1789—1862),德国画家。
② 《密娘》(Mignon)是歌德的一首著名的小诗,密娘险遭暴徒凌辱,被威 廉·迈斯忒营救,在这首短歌里她召邀他的恩人同她回到她的意大利故乡,去过 优美宁静的生活。贝多芬曾用此诗大意谱成乐曲。
-----------------------------------------------
6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象去掌握整个对象,把它表现为形象以供观照,这些形象通 过一系列的情感,即通过一种动作,把它们的内心生活表现 到外面来,而这种动作要很能显示出情感,使得艺术作品的 全体和每个部分都显得由想象运用来把所选择的内容充分表 达出来。特别是早期意大利画家们也象这些近代画家们一样, 描绘过爱情的场面,有时也从诗中借取题材,但是他们却懂 得怎样去凭想象和健康的爽朗心情去表现这类题材。例如男 爱神库匹德和灵魂女神,库匹德和女爱神维弩斯,阴曹地府 大王普鲁陁劫掠普洛索聘娜,赛拜尼族妇女们被劫掠,赫库 勒斯在奥姆法利家摇纺车,奥姆法利披着狮皮等等,都是早 期画师们所习用的题材,他们把这类题材表现于生动具体的 情境,画出场面和动机,而不是把它们表现为不由想象通过 动作来掌握的单纯的情感。他们还从《旧约》借取一些爱情 场面。例如竺列希敦美术馆里就挂着乔治俄涅 ① 的一幅画,画 的是雅各从远方来,招呼拉结,握她的手,吻了她;背景远 处有两个年轻人在泉水旁汲水饮牲口,这些牲口成群地在山 谷里吃草。另一幅画的是以撒和利伯加 ② 。利伯加拿水给亚伯 拉罕的仆大喝,因而就被认出来了。也有从阿里奥斯陀的诗 里取材的,例如麦道尔在井栏上写安杰里卡的名字。
近代人大谈画中的诗,这不能指别的,只能指题材是凭 想象来掌握的,情感是通过动作揭示出来的,而不是作为抽
乔治俄涅(Giorgione,1478—1510),意大利名画家;雅各遇拉结的故事 见 《创世记》第二十九章。
①
② 见 《创世记》第二十四章。
-----------------------------------------------
第一章 绘 画
7 0 3
象的情感来把握住和表现出来的。诗本来可以按内在状态来 表达情感,就连诗也要借助于许多表象,观照和审察。例如 诗在表现爱情时如果只停留在“我爱你”这句话上,永远只 复述这句话,这也许是高谈“诗中之诗”的老爷们所爱听的, 但毕竟是最抽象的散文。因为涉及感情,艺术的本领在于通 过想象去把握和玩味感情,而这想象在诗里把情绪转化为明 朗的表象,通过这些表象的表现使我们获得满足,无论表现 的方式是抒情的,还是叙述史诗事件或戏剧动作的。为着要 表现内心生活本身,在绘画中单凭口,眼和姿势是不够的;还 必须有一种完整的具体的客观情境,才可以把内心生活显示 为客观存在。
所以一幅画的主要任务是要描绘出一个情境,一个动作 的场面。这里第一条规律就是·可·理·解·性。在这一点上宗教题 材具有很大的便利,因为它们一般是人所熟知的。例如天使 预报基督的诞生,牧羊人或三王朝拜基督,基督逃往埃及而 获得平静,基督钉上十字架,埋葬和复活以及关于圣徒们的 传说之类题材都是看画的群众所熟知的,尽管我们现代人对 殉道者们的故事比较疏远了。例如在一座教堂里画的大半是 施主或本城市护神的故事。所以画家们选题往往不是出于自 愿,而是适应某某祭坛,礼拜堂和修道院等等的需要,所以 画所陈列的地方就可以帮助人理解画的意义。这种对理解的 帮助有时是必要的,因为画不象诗,不能借助于语言,文字 和题名以及其它多种多样的标志。再如在一座王宫里,市议 会厅和国会大厅里,本国本市或本建筑物的历史中重大事件 或重要阶段的场面都适宜于用作画题,在画所挂的地方,这
-----------------------------------------------
8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些题材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不会轻易地从英国史,中国史或 米特里达特王的生平中替一座德国王宫选画题。在绘画陈列 馆里情况却不如此,这里人们把所收藏和搜购的好的艺术品 都陈列在一起,因此一幅画就失去它和某一地方的个别联系 以及它通过地点而获得的可理解性。私人收藏的情况也是如 此。收藏家把他所能搜到的作品都摆在一起,凑成一个展览 馆或是满足其它的嗜好和好奇怪的念头。
有一个时代很风行的所谓寓意画在可理解性这一点上远 不如运用历史题材的画,而且由于寓意画的人物形象必然缺 乏内在的生气和特殊具体的东西,它们总不免含糊而枯燥。反 之,自然风景和人类日常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在意义上既清楚, 而又具有个性,戏剧的错综复杂和实际存在的运动和丰满性, 倒替绘画的构思和创作提供了最适宜的发挥作用的场所。
2b)但是要使一个具体情境成为可以辨认出来的 (就画 家的任务是要使它成为可理解的这一点来说),单靠陈列的地 点和一般人对题材的熟悉就还不够。因为这些在大体上都只 是外在的联系,与艺术作品本身却很少关联。真正涉及问题 本质的关键却在于艺术家要有足够的才智和精神,去把具体 情境所含的画意揭示出来,并且凭丰富的创造发明的能力把 这些画意表现于形象。在每一个动作中,内心生活都外现为 客观存在,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直接的表现,感性的后果和 各种联系,这些既然实际上都是内心生活所发生的作用,就 要泄露出和反映出情感,因此都可以最妥帖地利用来一方面 作为帮助理解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作为进行个性化的手段。例 如人们对拉斐尔的《基督变形》画提出过一个众所周知和屡
-----------------------------------------------
第一章 绘 画
9 0 3
经讨论的指责,说这幅画分裂成为两个毫不相关的情节。如 果·单·从·外·表·来·看,它确实有这种情况,上部画的是基督在山 顶上变形,下部画的是中魔的婴儿。但是从精神方面来看,这 幅画却并不缺乏最高度的紧密联系。因为一方面基督的感性 (肉体)方面的变形正是他脱离尘世的实际超升以及和他的青 年门徒们的·别·离,这种分割和别离是应该表现成为可以眼见 的;另一方面基督的崇高在这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际事例 来阐明的,那就是门徒没有基督的帮助就不能医治那中魔的 婴儿。所以这里的双重情节都是完全事出有因的,而它们的 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也通过一位门徒有意地用手指着离开他 们的基督这件事揭示出来了,这就暗示出上帝之子的真正的 使命是要同时处在尘世,证实了他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两 个人以我的名义聚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还可以举另 一个例。歌德有一次悬奖征画,出的画题是阿喀琉斯在俄狄 普来到家门时穿上女装 ① 。应征的稿件中有一幅素描画着阿 喀琉斯一瞅见这位全副武装的英雄的头盔,心里就激发起热 情,这一阵激动使得他头上戴的珍珠项圈都裂开来了,一个 小孩把落下的珍珠从地上拣起来搜在一起。这些画意是想得 很巧妙的。
此外,艺术家要把不同程度的大幅空间填塞起来,就得 有自然风景作为背景,就得有照明,建筑环境,次要的人物 和器具之类。他必须尽可能地运用这类完全感性的材料来表
① 阿喀琉斯原想逃避参加特洛伊战争,所以侨装妇女,想骗前来劝他参军 的俄狄普。
-----------------------------------------------
0 1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达情境中所含的画意,使这类外在的东西和画意发生关联,而 不再是本身独立的漫无意义的东西。例如两个国王或长老伸 手相握:如果这是一种和好的表示,是表示要签订一个盟约, 周围应宜于有战士和武器之类以及歃血为盟时所用的牺牲的 准备;但是如果他二人是旅途邂逅相遇,就要用一些完全不 同的画意。要构思出这类画意,来把发生的事件交代清楚,而 又使全部描绘得到个性化,这就是艺术家在这方面所应施展 心智的地方。有些画家在这方面还利用环境和动作的象征意 义。例如在一些描绘三王朝拜基督的作品里,基督往往躺在 破屋顶下的一张摇篮里,周围是一座古建筑的在倒塌中的墙 壁,而在背景里却有一座开始建筑的教寺。这些碎石颓垣和 正在升起的教寺就是暗示基督教会将导致异教的毁灭。在梵 ·艾克派画家以天使向圣母致敬为题的作品里,圣母身旁往 往摆着一些没有粉囊的百合花朵,暗示圣母还是贞洁的处女。
2c)·第·三,绘画既然要按照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复杂变化 去揭示出情境,事故,冲突和动作的定性,它就不得不深入 到题材中的无数差异和对立,不管它是关于自然界事物还是 关于人的形体的,同时也就接受到一个任务,既要把这互相 差异的因素区别开来,又要把它们配合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的 整体,因此就必然带来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即人物形象的安 排和组合须见出艺术性。这里要涉及很多个别的定性和规则, 关于这方面可以说的最一般性的话只能完全是关于形式的, 我在这里只约略地指出几个要点。
头一种安排仍然完全是建筑式的,它把人物平衡地并列 起来,或是无论在形状上还是在姿势和运动上都见出整齐的
-----------------------------------------------
第一章 绘 画
1 1 3
对立和对称的配合。在这阶段特别受欢迎的是金字塔形的组 合。例如基督钉上十字架的构图自然而然地形成金字塔形,基 督悬在十字架上部,两边站着门徒们,玛利和圣徒们。圣母 画像也是如此,玛利和婴儿坐在一张高座上,下面两边是门 徒,殉道者之类祈祷者。就连什斯图斯小教堂的圣母像 ① 也 还完全谨遵这种组合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使眼睛感到平静 舒适的,因为金字塔通过它的顶点把本来分散的并列的形象 连成一气,使像群获得一种外表方面的整一性。
在这种大体上比较抽象的对称的安排之中还可以在特殊 部分和个别细节方面显出姿势,表情和运动的高度的生动性 和个性。画家由于尽量利用画艺所能利用的手段,可以画出 几个平面或层次,使主要人物比其余人物显得较突出,此外 他还可以利用光线和颜色来达到这个效果。他怎样从这个观 点去安排群像,是不难理解的,他不把主要人物摆在两旁,也 不把次要的东西摆在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同理,他把最明 亮的光线投到形成主题的人物上去而不把他们放在阴影里, 他也不用最鲜明的颜色和最明亮的光线去画次要的人物。
在采用不太对称因而比较生动的组合方式时,艺术家须 特别注意不要把人物摆得太挤,以免造成有时在绘画里看到 的那种混乱,使观众要费力才认清肢体,断定哪双腿属于哪 个头,辨出哪些是手是脚而不是衣服和武器之类。在较大幅 的构图里,最好的办法是把整体划分为若干容易认出的部分, 而同时又不使它们显得零散;特别是在按性质本来就已分散
① 拉斐尔的名画,上文已提到。
-----------------------------------------------
2 1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的场面和情境里 (例如在荒野里拾天粮 ① ,周年集市之类题 材),尤其要注意这点。
在这里我只能提供这些关于形式的梗概。 3)我们既已首先讨论了绘画构思的一般方式,其次又就 情境的选择,画旨的搜寻以及群像的组合讨论了安排或布局, 我现在还须略加说明的第三点就是·性·格·特·征的描绘方式了, 这就是绘画之所以区别于雕刻和造型艺术理想的地方。
3a)前文已经说过,在绘画里主体的内在和外在的特殊性 须得到自由的表现,因此这种特殊性无须是纳入理想本身的 那种个性的美,而是唯一能显出近代意义的·性·格·特·征的特殊 具体细节。人们一般把这种意义的性格特征看作近代艺术区 别于古代艺术的标志,就我们在这里对这一词所了解的意义 来说,这种看法当然有它的正确性。如果用近代的尺度来衡 量,宙斯,阿波罗,第安娜之类神,严格的说,并不是人物 性格,尽管我们对这些永恒的,崇高的,造形艺术的,理想 的个性仍不禁惊赞。但是荷马所写的阿迦琉斯,埃斯库洛斯 所写的阿迦麦农和克利特姆涅斯屈娜以及梭福克勒斯通过言 行去展示其内心生活的俄狄普,安蒂贡和伊斯闵,都已显出 较明确的个性特征,足以见出这些人物的本质,所以如果把 这些叫做人物性格,我们就当然可以在古代作品中找到人物 性格的描绘。不过在阿伽麦农,阿雅斯,俄狄普等人身上,个 性特征毕竟仍是一般性的,仍是一位君主的性格,愚勇或奸 诈的性格,还只有抽象的定性,个别的和一般的仍紧密地结
① 见 《旧约·出埃及记》第十六章。
-----------------------------------------------
第一章 绘 画
3 1 3
合在一起,使性格沉浸在理想的个性里。绘画却不然,它不 把个性特征限制在理想性里,要把偶然的个别具体细节的全 部丰富多彩性展示出来,所以我们眼前所见到他不再是上述 神和人的造型的理想,而是按照特殊事物的偶然性揭示出来 的·特·殊·具·体·的·人·物。因此,人物形象的肉体方面的完整,精 神方面与它的健康自由的实际生活的彻底适应,一句话,凡 是我们在雕刻中称之为理想美的东西,在绘画里既不应按同 等的尺度去要求,一般也不应形成主要的因素,因为现在成 为中心的是灵魂的内在生活以及它的生动的主体性。那种自 然领域并不那样深刻地侵入这种较理想的境界,心地的虔诚 和性情的宗教倾向可以处在一个丑陋的肉体里 (如果单就外 形去孤立地看),正如道德方面的意志和活动可以处在苏格拉 底的林神似的面相里 ① 。在表现精神美之中,艺术家当然要避 免绝对丑的外在形状,或是会通过灵魂的无坚不破的力量去 克服和转化绝对丑的外在形状,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取消丑。 因为象上文所已描绘的那种绘画内容就包括正是要借人的形 体和面相的奇形变态才能真正表现出来的一方面。这就是坏 人和恶人的阶层,在宗教画里出现的主要是在基督临刑时参 加凌辱活动的士兵,打到地狱中去的罪人以及恶魔之类。特 别长于画恶魔的是米琪尔·安杰罗,他所画的恶魔在奇形怪 状上越过了人形的标准,同时却仍然有些象人。
但是绘画所展示的个别人物尽管本身须见出特殊人物性 格的整体,这也并非说他们身上就不能现出一种和在雕刻或
① 林神奇丑:苏格拉底也奇丑。
-----------------------------------------------
4 1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造型艺术中的理想相类似的东西。在宗教画里最重要的主题 当然是纯洁的爱,特别是在圣母身上的,她的全部生命就在 于这种纯洁的爱,此外伴随基督的那些妇女们 ① 以及使徒中 的圣约翰 (爱的使徒)也是如此。这种纯爱的表情也可以和 形状的感性美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拉斐尔的作品里就是如此。 但是这种形状的感性美并不能单靠它本身而有价值,必须由 表情后面的最恳挚的灵魂从精神方面来给它灌注生气,使它 获得光荣化,而且这种精神方面的恳挚必须显得是真正的题 旨和内容。此外,美在婴儿基督和约翰授洗者的故事里也有 发挥作用的场所。至于在其他人物如使徒,圣徒,门徒和古 代哲人之类身上,这种提高的亲切情感的表现仿佛只是某些 暂时情境中的事,在这些暂时情境之外,他们就显得是现实 世界中的一些各自独立的人物,具有勇敢,信仰,行动的力 量和坚忍精神,所以不管他们的性格多么互相差异,却显出 一种基本特征,即严肃的高尚的人性。他们所代表的不是神 的理想而是完全个别的人的理想,不只是些应该如此的人,而 是些实际本来如此的人的理想,既不缺乏性格方面的特殊性, 也不缺乏这种特殊和一般的联系,这一般就充实了个体。米 琪尔·安杰罗,拉斐尔和里阿那多·达·芬奇 (在他的著名 的《最后的晚餐》里)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就属于这一类,在 其他画家的人物身上不易见到这种尊严,雄伟和高尚。正是 在这一点上绘画和古代艺术走到一起,同时却不放弃绘画领
① 指基督临刑时跟着到刑场的一些妇女,其中最著名的是抹大拉的玛利, 参看 《新约》《马太福音》第廿七和廿八章。
-----------------------------------------------
第一章 绘 画
5 1 3
域本身的特性。
3b)在造形艺术之中,绘画最能让特殊具体的人物形象 享有单独发挥作用的权利,所以特别在绘画里可以见出到真 实人物造像的过渡。所以人们如果斥责·造·像·一·类·绘·画不符合 艺术的崇高目的,就会大错特错。谁愿意失去大画师们的许 多卓越的人物造像呢?姑且不谈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谁不 想对著名的人物,除掉对他们的精神和事业有些概念之外,还 可以看到体现这些概念的形象生动具体地摆在眼前呢?因为 最伟大,地位最高的人物总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个体,而他 的这种个体,他的精神的最实在的生动具体的面貌,正是我 们想要亲眼看到的。姑且不谈这种落在艺术范围之外的目的,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绘画的向前进展,从它的初步的不完 善的尝试开始,就是向·真·实·人·物·造·像进行准备工作。起初是 宗教的虔诚心情造成了·内·心·方·面·的生动活泼,然后较高的艺 术用表情的真实和描绘特殊实际事物的真实,使这种虔诚心 情成为有生气的东西,外在表现逐渐达到深化,它所要表达 的内心方面的生气也就跟着深化。
但是要使真实人物造像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作品,就应 该使它显出精神个性的统一,使精神的性格成为主导的和突 出的方面。面貌的每一部分都特别有助于达到这样的效果,而 画家描绘面貌的敏感要把个别人物的特性表现出来,就得把 能用最清楚,含蓄最深广的生动的方式把这种精神特性表达 出来的那些特征和部分掌握住,并且把它们突出地表现出来。 就这一点来看,一幅真实人物造像尽管忠实于自然,下过很 精细的工夫,却可以毫无生气,而出于名家之手的寥寥数笔
-----------------------------------------------
6 1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的素描却远较生动和真实,因为这寥寥数笔抓住了真正有意 义的起标志作用的特征,形成了人物性格的简单而却基本的 全部形象,这就使得那种工夫细,忠实于自然而却毫无生气 的作品在相形之下黯然无光。最好的办法是在这种素描与忠 实于自然的摹仿之间走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道路。惕香 ① 的 画像杰作就属于这一种。这些画像使我们感到个性鲜明,认 识到面对真实人物时所不能认识到的那种精神方面的生动活 泼气象。这颇类似具有真正艺术才能的历史家对伟大事迹的 描述所产生的那种效果:他所绘出的图景比我们亲眼看到这 些事迹时的印象还远较崇高和真实。现实生活都担负着单纯 现象,次要事物和偶然事件的重载,这就使得我们往往辨不 清树木和森林,让最重大的东西在我们眼前溜过去,仿佛只 是些日常发生的平凡事件。只有内在的意义和精神才能使一 件事迹成其为伟大事迹,一篇真正的历史描述就能显出这种 内在的意义和精神,因为它抛开纯然外在的 (不相干的)东 西,只把那些足以生动地阐明内在精神的东西突出地揭示出 来。画家也是如此,他必须通过他的艺术把人物形象的精神 意义和性格揭示给我们。如果他完全做到这一点,人们就可 以说,这样一幅画像比起所画的真实人物本身仿佛还要抓住 要害,还更逼真。阿尔伯列希特·杜勒就画过一些这类的画 像:他用很少的媒介,很简单地,明确地,雄伟地把面貌特 征突出表现出来,使我们相信自己在亲眼看到一个人的精神 生活;对这种画像看得愈久,体会就愈深刻,就会见到愈深
① 惕香 (Tizian,1476—1576),意大利名画家,长于画像。
-----------------------------------------------
第一章 绘 画
7 1 3
广的意蕴。它就象一幅锐利的意味隽永的素描,把显出性格 特征的东西完全表现出,至于其余部分所用的色和形的渲染 只是为着衬托出特征,使它们有更大程度的可理解性和鲜明 性以及达到艺术加工方面的圆满,无须跟着自然去计较贫乏 生活中的细节。举例来说,自然本身在自然风景中对每一枝 一叶,每一株草之类的形状和颜色都一一画出,自然风景画 却不应追随自然这样巨细无遗,它突出某些细节,只是因为 它们契合整体所表现的那种调质,即使在这里,它如果要坚 持只用足以显出个性特征的东西,也不应按照自然,依样画 葫芦地把这些细节全部画出。—— 在人类面孔上自然所作的 素描是坚硬部分的骨骼,骨骼上面粘附着一些较柔软的皮肉, 展现为多种多样的偶然细节;但是对于·人·物·造·像来说,这些 坚硬的部分尽管也重要,性格的标志却在于其它稳定的特征, 即由·精·神·灌·注·生·气·的·面·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真实 人物造像不但可以谄谀,而且必须谄谀 ① ,因为它抛开自然中 纯属偶然的东西,只采用有助于显出个性特征的东西,即人 物生活中最特别最内在的东西。目前人物造像的风尚是不管 什么人的面孔,都画上一个笑容,以便显得和蔼可亲,这种 办法很危险,因为很难掌握适当的界限。这种笑容当然很悦 人,但是社交中单纯的礼貌的和蔼不能形成任何人物性格的 主要特征,在许多画家手里,它很容易成为最无聊的令人感 到腻味的甜蜜。
3c)尽管绘画在一切作品里都可以采用人物造像的处理
① 即美化所画的人物。
-----------------------------------------------
8 1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方式,它却必须使个别的面孔特征,形状,姿势,人物组合 以及各种着色的方式永远符合既定的情境。绘画把一些人物 和自然事物摆在这种情境里,目的在于要表现出某一内容,因 为要表现的正是处在这种情境中的这种内容。
在涉及这方面的无数细节之中,我只约略谈一个主要点。 所说的情境在本质上可以是暂时的,而它所表现的情感也只 是暂时的,所以同一主体还可能表现出许多其它类似的乃至 相反的情感;但是情境和情感也可以是由一个人物的整个灵 魂所掌握住的,因而这个人物可以在这种情境和情感里完全 揭示他的最内在的本质。这后一种情境和情感对于性格特征 才是真正绝对必要的因素。在上文谈到圣母时已经提到的那 些情境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不是适合圣母以及她的全部灵 魂和性格的,尽管在各个个别情况中她可以被了解为一个本 身完整的个别人物。在这里她也必须被塑造成这样一种人物, 显得她不是什么别的人物而恰恰是表现在这个具体情况中的 人物。高明的画师们正是采用这种永恒的母亲情境和母亲性 情把圣母描绘出来的。其他画师们在圣母的人物性格中还加 上其它尘世现实生活中的表情。这种表情可以很美很生动,但 是这种形象,面貌和表情也适合于夫妻之爱之类旨趣和关系, 所以我们很容易从其它观点而不是从圣母观点去看所画的人 物,但是在最高明的作品里,我们除掉情境所应引起的思想 之外,不应想到其它。由于这个缘故,我认为竺列希敦陈列 馆里所藏的考列基俄作品《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值得赞赏而 且会永远受到赞赏的。她是一个犯过罪而忏悔的女人,但是 我们从画里可以看出,她的罪孽方面并没有被看得很严重,她
-----------------------------------------------
第一章 绘 画
9 1 3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高尚的人,不可能有坏情欲或是做出坏事 来。她处在深刻的但是镇定的凝神状态中,显得只是回到她 本身,这并不是一种暂时的情境,而是代表了她的全部本质。 在整幅描绘中,无论是从形状,面貌特征,服装,姿势还是 从周围环境去看,画家都丝毫没有暗示出犯罪做坏事的情况, 她把过去的时代抛到脑后,只一心一意地沉思现在,这种信 仰,这种沉思默索仿佛就是她所特有的完整的性格。
这种内心和外表的契合以及人物性格和情境的明确性, 特别在意大利画家们手里达到了最美的境界。反之,在前已 提到的库格尔根所作的回头的浪子的半身像里,忏悔和痛苦 的心情固然表现得生动,但是画家并没有能把浪子在所绘情 境以外的整个性格和描绘出的他现在所处的情况统一起来。 如果我们安安静静地细看浪子的面貌特征,就会看出它们只 标志出在竺列希敦桥上或是在任何一个其它地方所碰到的任 何一个人的面相。在人物性格和某一具体情境的表情真正协 调时,这种情况就决不会发生,就象在正确的风俗画里,就 连写的是最流动不停的顷刻,它也会生动活泼到不能使人想 到这些人物形象在任何时候有可能采取另一种姿势另一种面 貌特征或是现出另样的表情。
以上所说的就是关于内容以及对绘画的感性因素 (平面 和颜色)的艺术处理方面的一些要点。
3.绘画的历史发展
关于这·第·三部分,我们不能象前此所采用的办法,满足
-----------------------------------------------
0 2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于对绘画所用的内容以及由绘画原则产生出来的塑型方式, 只进行一般性的陈述和讨论,因为绘画这门艺术始终离不掉 人物性格及其情境的特殊性,形状及其姿势乃至颜色等等,所 以我们必须把绘画的特殊具体的作品的·实·在·情·况摆在眼前, 就它们来进行讨论。如果要把绘画研究得透彻,唯一的办法 是对用来证实既定观点的那些绘画作品本身知道很清楚而且 懂得怎样欣赏和评判它们。这番话当然适用于一切艺术,不 过在前此已经研究过的几门艺术之中,它特别适用于绘画。就 建筑和雕刻来说,因为题材内容的范围较窄,表现的媒介和 形式并不那样丰富多采,也没有那么多的差导,而它们的特 殊用途也比较单纯,我们可以求助于复制品,描述的文章以 及浇铸的模型。绘画却不然,它要求我们亲眼看到一件一件 的作品本身,单纯的描述并不够解决问题,尽管人们往往不 得不满足于此。绘画既然分化为无穷无尽的杂多样式,这些 样式中的许多因素又分散在各个特殊的作品里,使得这些个 别作品乍看起来只象一盘杂烩,对于研究提供不出系统性的 分类和安排,所以很难使人见出这类个别作品的特性。多数 绘画陈列馆就显得有这种情况,如果人们对每一幅画所属的 国家,时代,流派和作者都先已有了一些知识,整个陈列馆 就显得是一种无意义的杂乱的迷径,令人找不到出路。所以 适合研究和欣赏的陈列是·顺·历·史·次·第的陈列。这样一种按历 史安排的绘画结集我们不久将有机会在建立在本地的皇家博 物馆的绘画廊里 ① 欣赏到。这是一种独特的无比珍贵的绘画
① 指柏林博物馆的绘画廊。
-----------------------------------------------
第一章 绘 画
1 2 3
结集,不仅可以使人清楚地认识到技巧发展的外表历史,还 可以使人清楚地认识到内在历史的本质性的发展,包括各流 派之间的差异,题材及其构思和处理的方式。只有通过这样 生动的巡视,才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绘画从起源于传统的固定 的类型,到显得有生气,设法寻求个性特征的表现,从静止 不动的人物形象中获得解放,以及向戏剧性的活跃的动作,向 群像组合,向着色的魔术等方面的发展,也认识到各流派之 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见于对同样题材的各有特色的处理, 有时起于内容的差异。
绘画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无论是对于研究还是 对于·科·学·的探讨和叙述。我所指出的内容,材料的琢磨,构 思的各种主要阶段,这一切只有在绘画的历史发展里才在符 合事实的先后承续的系列和差异之中获得具体的存在。所以 我还要巡视一下这种历史发展,把其中最突出的东西揭示出 来。
概括地说,这种发展大体是这样:在起源时绘画用的是
·宗·教题材,这题材还是按照·类·型来构思或理解的,在安排上 采用简单的建筑样式,色彩的运用还很粗糙。接着就在宗教 的情境里逐渐出现人物形象的现实性,个性和生动的美,内 心生活的恳挚和深刻以及色彩的魔术和吸引力,直到后来画 艺就转向世俗方面,如自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是过去和 现在的氏族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人物造像之类,乃 至最琐屑最不重要的题材也用和对待宗教题材的那种笃爱心 情来处理,特别是在这种题材范围里不仅达到绘画技艺的极 端完善,而且还显出最生动活泼的构思方式和最有个性的创
-----------------------------------------------
2 2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作施工方式。这样的发展在拜占廷,意大利,荷兰和德意志 这几派绘画的演变梗概里可以看得极明显。我们将约略地说 明这几派画艺的特征,然后转到向音乐的过渡。
a)拜占廷 ① 绘画
关于拜占廷绘画,·首·先要指出它一直在保持着一定程度 的古希腊艺术技巧;此外,古代模范作品在姿势服装等方面 也有助于促进技巧的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拜占廷艺术完全 不讲求自然和具体生动,在面孔形式上它还墨守传统陈规,在 人物形象和表现方式上还停止在通套类型上,很呆板,在布 局上多少还是建筑式的;它不用自然环境和山水背景,通过 光与影和明与暗以及二者的融合的塑形术和透视学以及生动 的人物组合的技艺都还没有发达或是发达得极少。在这种拘 守早已定下来的同一类型的情况之下,独立的艺术创作就很 少有发挥作用的余地。画艺和镶嵌术往往堕落成为单纯的手 艺,因而变成无生命无精神的东西,尽管当时手艺人,和古 代制造花瓶的手艺人一样,拥有古代艺术作品的优异典范,在 姿势和衣褶方面足供摹仿。—— 类似这种拘守类型的绘画也 伸出一片艺术的乌云去掩盖分崩离析的西欧,特别是蔓延到 意大利。不过在西欧,很早就已显出一种倾向,尽管还是一 种微弱的开始,要摆脱已往一成不变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方式, 要朝一种较高的发展方向前进,尽管开始时还很粗疏,至于
① 拜占廷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即君士坦丁。这里流行的是与天主教有别 的正教,在文化上受希腊传统的影响较大。
-----------------------------------------------
第一章 绘 画
3 2 3
拜占廷绘画作品,则象吕慕尔在谈到希腊人所画的圣母像和 基督像时所说的 ① ,“就连在最好的例子里也可以看出它们直 接起源于镶嵌术,一开始就排斥了艺术的加工处理。”意大利 人也远在达到了画艺独立发展以前,就已和拜占廷人相反,企 图对基督教题材获得一种较侧重精神方面的理解。吕慕尔也 曾举过一个值得注意的例证,说明晚期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在 描绘基督钉在十字架上这一题材时所用的方式不同。他说: “对于希腊人,看到可怕的肉体痛苦是件寻常事,所以他们设 想基督的全身重量都悬在十字架上,下身肿胀,挨打过的双 膝弯向左方,头下垂,在和死亡的痛苦进行挣扎。所以他们 的题材就是肉体痛苦本身。意大利人却不然,在他们的较古 老的纪念坊上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圣母抱圣婴和在十字 架上被钉死的人都极少出现,但是他们却经常把救世主的形 象画成在十字架上挺直地挂着,看起来象是要表现精神胜利 的意思,不象希腊画家们所表现的是肉体的死亡。这种构思 方式较高尚,这是无可否认的,它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条件较 有利的绘画体系里。” ②
我在这里就只说这一点。
①
这里的希腊人指拜占廷区域的希腊人。拜占廷绘画多出于晚期希腊画家
之手。
原注:见 《意大利研究》,第一卷,279页。
② 原注:《意大利研究》,第一卷,280页。
-----------------------------------------------
4 2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b)意大利绘画
·其·次,在意大利绘画的自由发展里,我们却要找出艺术 的另一种性格。除掉从《旧约》,《新约》以及殉道者和圣徒 们的传记中所采用的宗教内容之外,意大利绘画大部分都取 材于希腊神话,却很少取材于民族史中的事迹,除掉真实人 物造像之外,也很少取材于当前现实生活;自然风景也用得 很少,只有在晚期一些孤立的例子里才出现。但是在对宗教 题材的构思和艺术施工方面,意大利绘画却特别运用精神和 肉体的生活中的·生·动·的·现·实·性,一切人物形象都从此获得具 体化和生动化。就这种生动性的精神方面来说,基本原则是 天然的爽朗和悦;就肉体方面来说,基本原则是和精神相适 应的感性形式美,这种美单作为美的形式来看,就已表现出 天真纯洁,欢乐,处女的童贞,心情的天然优美,品格的高 贵,想象力和一种充满着爱的灵魂。如果在这样一种纯朴自 然的基础上,再加上由宗教的亲切情感和精神方面较深刻的 虔敬 (这种虔敬以炽热的情感灌注生气于这种宗教领域中本 来就已比较稳实完好的生活)所带来的内心生活的提高和美 化,我们就会看到人物形象及其表情之间的一种原始的协调, 这种协调如果达到完全彻底,就会令人从这个基督教的浪漫 型艺术领域里,生动具体地认识到艺术的纯理想。在这样一 种新的协调里占优势的固然是心情的亲切,不过这种内心状 态是灵魂的一个更幸福,更纯洁的天国。达到这个天国的道 路,亦即从感性有限事物回转到神的道路,尽管也要经历过 忏悔和死亡的深重痛苦,毕竟是较不吃苦费力的,因为所经
-----------------------------------------------
第一章 绘 画
5 2 3
受的痛苦只集中在心灵的领域,即观念和信仰的领域,而不 降落到暴戾的情欲,倔强的野蛮性,顽固的自私和罪孽的领 域,无须对神福的这些死敌进行搏斗去获得艰苦的胜利。这 是一种始终在观念界进行的转变,一种哀而不伤的痛苦,一 种较抽象的较富于心灵性的苦恼,只在内心世界里发生,很 少外现为肉体的痛苦,很少在体形和面貌上显出顽强,粗鲁, 骨节嶙峋的形状或猥琐庸俗的形状,以至需要经过一番顽强 的斗争,才能使这类形状在大体上成为宗教热忱和虔敬心情 的表现。意大利绘画中真正优美的作品所提供的那种动人的 爽朗鲜明和不受干扰的美感享受正是来自这种平静无挣扎的 灵魂的亲切情感以及来自外在形状和这种内心状态之间原始 的 (天然的)协调。
正象人们谈到器乐时所说的,器乐里应该有旋律和歌声, 这种绘画就是出自灵魂的纯粹的歌声,一曲和谐的一气呵成 的旋律,在它的整个形象及其形式上荡漾着;也正象在意大 利音乐在它的旋律和歌声里,纯粹的声音天然流转合拍,丝 毫没有生硬勉强的痕迹时,在每一个抑扬顿挫里仿佛就只有 声音对它本身的欣赏在发生声响,意大利绘面的基调也正是 这种满怀着爱的灵魂对它本身的欣赏。我们在意大利伟大诗 人作品里再度发见到的也正是这种亲切情感,爽朗鲜明和自 由。在三联韵,抒情小曲,十四行诗和四行诗章里以艺术方 式安排的那种回旋往复的韵,那种不仅以重复一次的方式而 还要以重复三次的方式来满足平衡对称需要的声调就是一种 自由怡悦的声调,所迸发的就是声调为着要欣赏它本身的那 种声响。同样的自由在内容意蕴上也可以见出。在帕屈拉克
-----------------------------------------------
6 2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的十四行诗,六行诗章和四行诗章的作品里,心灵所辗转反 侧以追求的并不是对有关对象的实际占领,需要表现出来的 并不是涉及实际内容和主题本身的思想和情感;而是表现本 身就是满足,这是爱情对它本身的欣赏,这种爱情要在它的 哀怨呻吟里,在它的描述,追忆和幻想里去追寻它的幸福;这 种追求在追求本身上就已获得满足,就已满足于所爱对象的 形象和精神,就已完全占领了自己想和它契合成为一体的那 个灵魂。由于同样的道理,但丁在由他的导师维吉尔引着走 过地狱和净界时,看到了一些最凶恶的恐怖场面,感到惊骇, 往往泪流满面,但是仍平心静气地迈步前进,没有恐惧和忧 愁,没有想到“这一切不应该如此”的那种烦恼和抱怨的心 情。就连他所描写的打到地狱里去的那些人物也还是享到永 恒 生命的幸福 (本来地狱大门上就写着 “我永恒地持续下 去”),他们就是他们那样的人,没有悔恨和希冀,不诉说他 们的痛苦—— 这些痛苦对我们和对他们自己一样虚无漂渺, 因为他们都要永恒地持续下去—— 他们所念念不忘的只是他 们的主张和事迹,顽强地抱着和原先一样的旨趣不放,没有 什么痛惜和渴望。
如果我们体会了灵魂在爱中这种幸福独立自由的特征, 我们就会懂得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们的性格。正是凭这种自 由,他们对表情和情境的特征才能驾驭自如,凭这种内心平 静的翅膀,他们才能随意支配形状,美和颜色;在对现实生 活和人物性格的最具体的描绘里,他们尽管完全停留在尘世 里,往往只画出或是象只画出真实人物的造像,但是他们所 画出的却是另一种太阳下的另一种春天的图景;是在天国里
-----------------------------------------------
第一章 绘 画
7 2 3
含芭吐艳的一些玫瑰。他对美本身所关心的不仅是形象的美, 也不仅是在肉体形状上所表现的灵魂和它的爱融成一体的感 性美,而是人物性格的每一形状,形式和个性所表现出的这 种爱与和解的特点;这象是蝴蝶,象是心灵女神 ① ,在她的那 个天国的灿烂阳光里,甚至围绕着枯萎的花而翩跹飞舞。只 有凭这种丰富自由而完满的美,意大利画家们才能在近代体 现出古代理想。
意大利绘画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这样完美的水平,而是 经历过漫长的道路才达到的。不过在早期意大利画师的作品 里最突出的特色却往往正是天真纯洁的虔诚,全部构思的宏 伟意味,形式上的天然美以及亲切情感,尽管技巧的修养还 很不完善。十八世纪人们对这些较古老的画家不很重视,并 且指责他们笨拙,枯燥,生硬。只是到了较近的时期,他们 才被一些学者们和艺术家们从遗忘中救出来,但是在赞赏和 摹仿中对他们却表现出过分的偏嗜,势必走向否定构思方式 和表现方式的向前发展,不免把人们引向相反的歧途。
关于意大利绘画直到成熟阶段以前的几个主要的历史发 展阶段,就在这里只约略指出以下几点,以便界定意大利绘 画基本要素和表现方式的特征。
1)在早期流行过一阵粗野风格之后,意大利画家们抛开 了过去拜占廷人所奠定的带有匠气的类型,掀起了一种新的 跃进。他们所表现的题材范围还不很广,主要的风格特点还 是严峻,肃穆,和宗教的崇高。但是西厄那派画家杜契阿和
① 据希腊神话,心灵女神 (Psyche)长着蝴蝶的翅膀。
-----------------------------------------------
8 2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佛 罗棱斯派画家契玛布伊 ① (象对这个绘画早期研究有素的 权威学者吕慕尔所指出的)就已企图学习根据透视学和解剖 学的少量古代素描作品遗迹 (由于早期基督教艺术特别是晚 期希腊绘画的机械式摹仿,这种古代素描方式获得了保存), 并且尽量按照他们自己所特有的精神对它们加以革新。他们 “感觉到这类素描的价值,但是力求减轻它们的呆板僵硬,拿 其中原来没有理解得透彻的面貌特征和实际生活来对照。从 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 这些还只是 艺术摆脱传统定型而走向生动活泼和富于个性的表现方式的 初步努力。
2)向前进展的·第·二·步在于摆脱上述希腊的蓝本,在全部 构思和艺术施工上走进凡人的和个性的领域,使人的性格和 形状与所要表现的宗教内容意蕴之间的契合更完善更深刻。
2a)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觉陀 ③ 和他的流派所产生的影响。 觉陀既变更了已往的调制颜色的方法,又革新了描绘方式的 理解和方向。从化学分析的结果来看,晚期希腊画像是用蜡 作为凝固颜色的材料和画面的光泽,因而产生了一种“黯淡
杜契阿(Duccio,1260—1320左右),意大利西厄那画派的始祖;契玛布 伊 (Cimabue),十三世纪佛罗棱斯画家,首先抛弃了拜占廷传统,使绘画逐渐接 近自然。 原注:见 《意大利研究》,第二卷,4页。
③ 觉陀 (Giotto,1267—1337),意大利名画家,契玛布伊的徒弟,在画艺 技巧上做出很多的革新,他是第一个人使意大利画抛开拜占廷传统,转向现实主 义,尽管他的一些最著名的壁画仍用宗教的题材。
①
②
-----------------------------------------------
第一章 绘 画
9 2 3
的青黄色调”,这种色调是不能完全说是由于灯光效果的。 ① 觉陀完全抛弃了希腊画家们所用的这种胶状的凝固颜色的材 料,他在调制颜色时用的是嫩芽和未成熟的无花果的滤净的 汁水以及中世纪早期意大利画家们在拘谨地摹仿拜占廷绘画 以前也许就已采用的一些含油质较少的胶料 ② 。这些凝固颜 色的材料不至使颜色变暗,能使颜色保持原有的鲜明。不过 觉陀在意大利绘画中所作的更重要的革新还在于题材的·选·择 和·表·现·方·式方面。基伯尔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