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不过绘画如果要按照基督教观念来
理解的作为父亲的神把他表现出来,却须克服一些很大的困 难。神和人的父亲作为特殊的个体在艺术中已由宙斯尽量表 现出来了。相形之下,基督教的作为父亲的神所缺乏的就是 人的个性,而绘画只能在人的个性里再现出精神性的东西。因 为单就他本身来看,作为父亲的神固然是具有最高威力,智 慧等等的精神性的人格,但是他是无形象的,只是思想的一 种抽象品。绘画却不能避免用拟人或人格化的办法,必然要 让作为父亲的神具有人的形象。不管那人的形象多么带有普 遍性,多么崇高,内心多么深刻,多么有威力,它毕竟不过 是一个具有人的面貌,或多或少显得严肃的个体,这和作为 父亲的神的观念毕竟不完全相称。在早期荷兰画家之中梵· 爱克 ② 为根特教堂祭坛所画的天父在这种题材的领域里可算 是登峰造极了,可以和奥林普斯的天神像比美;但是不管它 把永恒的静穆,崇高,雄强,尊严之类品质表现得多么完美 (在构思和创作施工两方面都尽量做到深刻与宏伟了),它对 于我们的观念来说毕竟还有不圆满之处。因为所表现出来的 作为父亲的神同时是一个具有凡人面貌的个体,还只是作为 儿子的基督,只有在他身上我们才看到这个凡人的个性具有 一种神性,不象希腊的神们那样是由自由幻想所产生的形象,
本身,亦即·神·作·为·父·亲
即基督教的最高神或上帝。旧译“天父”,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圣灵凭依 圣玛利而生基督,所以基督教神学有天父,圣灵和基督三身一体之说。
② 梵·爱克(Van Eyck),侯巴特和约翰兄弟二人,都是十四世纪至十五 世纪荷兰名画家,根特教堂祭坛上的画共十二幅,由兄弟二人合作,一般称作 《羔羊的顶礼》。
①
-----------------------------------------------
第一章 绘 画
9 5 2
而是本质性的启示 ① ,是主题和主要意义。
1b) 所以爱的本质性的对象在绘画的表现里应是·基·督。 在用基督为题材之中,绘画就走进人类领域,在基督之外还 扩充到一个更广阔的范围,还要描绘玛利 (圣母)约瑟 (玛 利的丈夫),约翰受洗者,门徒等等,乃至普通的人民,其中 有皈依基督教的,也有呼吁要把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嘲笑 他临刑时痛苦的。
上文所提到的困难在这里又出现了,这就是如何按照基 督的·普·遍·性来理解他和表现他,在半身像和肖像似的作品里 就发生这个难题。我不得不供认,至少就我所见到的基督的 头像来说,例如卡拉契 ② 的作品,特别是原属梭勒搜藏现归 柏林博物馆的梵·爱克所画的那幅基督的头像 ③ 以及海姆 林 ④ 的作品(藏在慕尼黑),对我都没有产生我所期待的那种 满足。梵·爱克的作品在形式,额头,颜色和全局构思等方 面固然很宏伟,但是口和眼两部分所表现的并不是什么超凡 人的神情。它所产生的印象是僵硬的严肃,形式的定型和分 发式之类又加深了这种印象。反之,如果这种头像在形状和 表情上更近于个别的凡人,就会显得比较慈祥温和些,但在 深刻和强烈效果方面就容易有所损失;至少是象我已经说过 的,这类作品极不适宜于表现出希腊式的美。
上帝在基督身上现身,所以就在基督身上启示出他的本质,所启示的抽 象意义还没有真正体现于具体的形象。 卡拉契 (Carracci,1560—1609),意大利画家。 即上文提到的根特教堂祭坛上的那幅画。
④ 海姆林 (Hemling),十五世纪比利时画家。
①
②
③
-----------------------------------------------
0 6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因此,处在实际生活情境的基督较适宜于用作绘画的题 材。但是在这方面也不要忽视一个本质性的差别。在基督的 传记里一方面神所显出的人的主体性当然是一个主要因素: 基督成为神们中的一员,但同时也是一个实际的人,是处在 人群中的一个人,所以在人的显现方式或生活方式中的基督 也可以描绘出来,就采用这种显现方式来表现精神的内在方 面所能达到的程度来说。但是另一方面,基督并不只是一个 个别的人,他完全就是神。在这种应从人的主体性中透露出 神性的情况下,绘画就碰上了一种新的困难。内容意蕴的深 度就开始占压倒优势了。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例如在基督 宣教的情况下,艺术所能做到的就只限于把基督表现为一个 最高尚,最尊严,最有智慧的人,就象毕达哥拉斯或其他哲 人被拉斐尔在《雅典的学校》那幅画里所描绘的那样。绘画 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基督的神性和他周围 的人进行对比,显出他和一些有罪的,忏悔的,卑鄙恶劣的 人之间的鲜明的对照;或则与此相反,通过描绘基督的崇拜 者,这批人作为和基督平等的人,凭他们的崇拜,就把显现 在面前的基督移到直接存在以外,因此,我们看到他被提升 到精神的天国,同时获得一种印象,他不只作为神而且作为 普通的,自然的,并非理想的形象而显现出来;而且作为精 神,在本质上就在人类当中,在他的信士群众当中获得他的 实际存在,在这批人的反映之中就表现出他的神性。但是我 们不应把这种反映看作仿佛神在人类当中存在只是纯粹偶然 的事件,或是只取外在的形态和表现方式,而是应把人的意 识中的精神存在看作神的本质性的精神存在。在要把基督表
-----------------------------------------------
第一章 绘 画
1 6 2
现为人,为宣教者,为复活者或是受到神化而上升到天国者 的时候,上述表现方式就会特别合式。在这类情况中单凭绘 画所用的手段如人的形状,颜色,面貌和眼神之类,是不能 把基督的内容意蕴完全表现出来的。但是在这里最不适用的 是古代的那些形式的美。特别是复活,神化和升天以及基督 生平中一切有关他在受刑和死亡之后,放弃了个人的直接存 在而回到他父亲 (上帝)那里去的场面,就需要基督身上有 一种较高的神性表现,而这是绘画所不能完全做到的,因为 在这种情形之下绘画就须抛开它在表现中所必采用那个独特 的手段,即表现于外在形象的人的主体性,就要用一种更纯 洁的光辉来使这种主体性现形为神。
因此,基督生平中较适宜于绘画,较符合绘画目的的情 境就是基督在他本身上还没有达到精神方面的成熟,或是当 他的神性还显得在否定过程中受到阻挠和贬屈的那种情境, 也就是基督处在·童·年·时·代以及受刑时的情境。
基督是·婴·儿这一事实一方面就已明确地表现出他在宗教 中的意义:他是神变成了人,所以就要经历人的发展所应有 的一些阶段;但是另一方面他被表现为婴儿这一事实也说明 他在这时如果要能把他的全部本质都显示出来,这就是一件 在物质上不可能的事。在这里绘画有一种不可估计的大便利: 它能使婴儿的天真纯洁吐露出一种精神方面的崇高和伟大, 这种崇高和伟大时而通过这种对比就已获得一种威力,时而 正因为这些品质属于一个婴儿,就不能要求象基督作为成年 人,宣教者和世界审判者时所表现的那样深刻,那样庄严。拉 斐尔所画的一些婴儿基督作品,特别是竺来希敦博物馆所藏
-----------------------------------------------
2 6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的他替罗马什斯图斯小礼拜堂所画的那幅圣母像 ① ,就是婴 儿性格的最美的表现,但是这里也显示出一种越出单纯的婴 儿天真的倾向,即使人从这个年幼的躯壳里见出神性的东西, 又使人揣测到这种神性走向无限中所启示的日益深广的发 展,而同时又想到他既然还是婴儿,这种启示还不完全,也 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梵·爱克所画的一些圣母像却不然,在 每幅里圣婴像都是最不成功的,大部分很呆板,露出新出世 的婴儿在形体上的缺陷。有人在这些像里见出寓意的意图:有 意不把这些像画得美,因为值得崇拜的不是婴儿基督的美而 是作为基督 (救世主)的基督。但是这种看法并不符合艺术 原则,在这方面拉斐尔的圣婴像,作为艺术作品,就远远胜 过梵·爱克所画的。
对基督·临·刑·故·事的描绘也同样很合式,例如基督受嘲笑, 戴荆棘冠,“瞧,这是什么人!” ② 背十字架,钉死在十字架上, 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下,埋葬之类情节。因为这里提供内容的 正是神性,这神性不是处在胜利而是处在它的无限威力和智 慧受到屈辱的场合里。这种内容不仅是艺术一般所能描绘的, 而且构思的独创性在这种内容里也有广阔的发挥作用的场 所,不至流于离奇的幻想。是神作为人而处在人的局限里在
什斯图斯小教堂的圣母像,画的是圣母抱圣婴,右边跪着圣巴巴拉 (女 圣徒,在罗马皇帝迫害基督教中殉难),左边站着教皇什斯图斯二世(也在公元三 世纪中叶殉难),都在祈祷。此外还有一些天使。
② 基督受审和临刑经过,详见《新约》各《福音》(例如《马太福音》第二 十七章)。这句话拉丁原文是Ecce Homo,是基督戴荆棘冠时审判官彼拉多向犹 太群众说的一句话。
①
-----------------------------------------------
第一章 绘 画
3 6 2
受苦难;所以他所受的痛苦显得不仅是人类命运所引起的人 类痛苦,而是一种大得无比的痛苦,一种对无限否定的情感, 尽管作为主体的情感而体现于人的形象,不过因为受苦难的 是神,他的痛苦终于和缓下去,不至流于绝望,歪曲形象和 恐怖。这种·灵·魂·痛·苦的表现是一种完全新的独创,特别在一 些意大利画师的作品中是如此。这种痛苦只在面孔下部表现 为一种严肃的神情,不象在拉奥孔雕像身上表现为筋肉的抽 搐,可以使人想到他在痛苦哀号;只是在眼睛和前额上才仿 佛见出·灵·魂·痛·苦的波涛在翻腾起伏,表现深心隐痛的汗珠流 出来了,但是汗珠只出现在前额上,额上的基本特征是固定 不动的额骨,在这里鼻,眼和额都会合在一起,正是内心活 动和精神性集中流露的地方,在这里只有皮肤和筋肉的几条 皱纹 (额上的皮肤和筋肉本来不可能有很大的抽搐或歪曲), 就把这种痛苦表现出来了。这里我特别想起来斯汉姆画馆里 所藏的一幅头像,作者(我想是癸多·冉尼 ① ,当然还有其他 的画家也用过同样的方法)发见了一种完全独特的彩色,不 是凡人的肤色。这些画家们想把精神黑夜的罩幕揭开,造出 一种彩色,正足以最恰当地表达出这种精神上的狂风暴雨和 乌云,而这种风暴和乌云又只严格地局限于神的青铜般的额 部。
但是我在上文已把在本身上·获·得·满·足的爱看到绘画的最 完善的题材,这种爱的对象不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彼岸,而是
① Guido Rheni(1575—1642),意大利画家,他的耶稣头像是杰作之一, 他特别擅长着色。
-----------------------------------------------
4 6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实际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摆在目前的爱的对象里看出爱 本身。这种爱的最高也最独特的形式是玛利对基督的母爱,这 位产生了救世主,把他抱在怀里的·唯·一·的母亲的爱。这是最 美的内容,够得上表现这种内容的是一般的基督教的艺术,特 别是宗教范围里的绘画。
对神的爱,说得更精确些,对坐在上帝右边的基督的爱, 纯粹是精神的爱;它的对象只有灵魂的眼睛才可以看见,所 以这里不发生通常爱所有的那种成双成对的现象,也没有一 种自然本能的纽带一开始就把相爱的双方系在一起。与此相 反,每种其它形式的爱有时是偶然互相倾心,有时相爱的双 方,例如兄弟与姊妹或父与子,除爱的关系以外,还有其它 应关心的事务。父兄还要关心世界,国家,职业,战争之类 一般性的目的,而姊妹还要做妻子,做母亲等等。但是母爱 却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个纯然孤立的因素,而是母亲的 最高的世俗使命,其中自然本能的倾向和最神圣的职责紧密 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通常的母爱里母亲在儿子身上同时见 到丈夫,感到对丈夫的衷心契合,在玛利对婴儿基督的关系 中却没有这种情况。因为她的爱和一般女人对丈夫的爱毫无 共同之处,反之,她对丈夫约瑟的关系更多的是兄妹的关系, 而约瑟那方面则对神和玛利所生的圣婴感到一种神秘的崇 敬。所以宗教的爱在采取最完满最热烈的人与人之间爱的形 式时,不是表现于蒙难的,复活的或滞留在朋友们中间的基 督,而是表现于女人的情感方面的本性,表现于玛利。她的 全部心灵和全部生活都集中在对圣婴的人类爱上 (她把他叫 做她的儿子),同时集中在对神(她感到自己和神是一体)的
-----------------------------------------------
第一章 绘 画
5 6 2
崇敬和爱上。在神的面前她感到卑微,但同时也感到自己在 一切少女之中是唯一的沐神福者的无限幸福;她不是本身独 立的,而是只有在她的婴儿身上,在神身上,她才达到完满, 但是无论是在婴儿的摇篮旁,还是作为天后,她在圣婴或神 身上,她都只感到满足和幸福而不带情欲和希冀,除掉享受 和保持她已有的东西之外,别无需要和目的。
这种爱的表现从宗教内容方面得到广阔的发展,例如天 使预告基督降生,圣母访问,基督降生,逃向埃及之类就属 于这个范围。此外还加上追随基督的那些门徒和妇女的生平 经历,这批人的对神的爱多少是他们与神之间的一种私人关 系,他们爱这位现在目前的活的救世主,这位救世主是在他 们中间走动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天使们的爱也属于这一类, 这些天使们在基督降生以及许多其它场合围绕着基督飞舞, 表现出严肃的虔敬或是单纯的欢乐。在处理这一切题材时,绘 画特别能表现出宗教爱中的心境和平与完全的心满意足。
但是这种心境和平也会转到最深沉的哀痛,玛利亲眼看 到基督背十字架,看到他在十字架上受苦和死亡,看到他被 从十字架上取下,埋到坟墓里,没有哪一种痛苦比她的痛苦 还更深了。但是她的这种哀伤的真正内容既不是这种痛苦的 强烈,损失的沉重,也不是对必然灾难的忍受或对不公正的 命运的怨恨,所以拿她的痛苦和尼俄伯的痛苦来进行对比,就 可以见出她的这种痛苦的特点。尼俄伯也丧失了她所有的儿 女,却仍保持着纯粹的崇高和未经亏损的美。在她的痛苦里 她还保持住的是这位不幸者的自然存在方面,也就是构成她 的全部实际存在的那种已变成自然的美;这种实际的个性还
-----------------------------------------------
6 6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保持着它原有的美。但是她的内心世界,她的心,既然丧失 了她的爱,也就是她的灵魂的全部意义,她的个性和美就只 能变成顽石了。 ① 玛利的痛苦却完全不同。她感觉到一直刺透 她的灵魂中心的那把剑,她的心碎了,但是她却没有化成顽 石。她不只是·怀·着爱,她的全部内心生活·就·是爱,就是那自 由而具体的热情,这爱虽丧失了它的对象,却仍保持住它的 绝对内容,就在爱的对象的丧失本身之中,她仍处在爱的心 境和平中。她的心碎子;但是她心里那具有实体性的东西,即 她的心灵的内容,亦即透过她的灵魂苦痛而仍放出不朽生命 的光辉的那种东西,却是一种无比崇高的东西,是·灵·魂的活 生生的美—— 这与抽象的实体是相反的,抽象实体的·肉·体·方 ·面的观念性的存在,在灵魂的美丧失之后还没有腐朽,却要 化成顽石。
最后,有关玛利的还有一个题材,就是她的死和她的升 天。玛利临死时恢复了她的青春美,把这个题材画得很美的 要推斯柯越尔 ② 。这位画师把玛利画成在外表上表现出患睡 行症,断了气,僵硬了,眼睛瞎了的样子,但同时又表现出 她的精神仍透过这些外表现象而显得很透明,仿佛安居在另 一个地方,享着神福。
1c)第三,属于神在他自己和他的亲信们的生活,苦难和
尼俄伯(Niobe)的女儿被阿波罗杀尽的神话已见前136页注;尼俄伯后 来被天帝化成顽石。这里就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古希腊艺术中的爱和基督教艺术 中的爱之间的差别。
② 斯柯越尔 (Scorel),十六世纪荷兰画家,担任过梵蒂冈好景亭艺术馆的 馆长,最早一个受到意大利影响的荷兰宗教画家。
①
-----------------------------------------------
第一章 绘 画
7 6 2
光荣化中的实际存在这个题材范围的还有·人·类,即把神或神 的历史中某一特殊行动作为自己的爱的对象的那种·主·体·的意 识,这种主体意识所保持的不是任何时间性的有限内容,而 是绝对内容。这里须指出的有三要素,即清静的·虔·敬,·忏·悔 和·皈·依(或改邪归正)(这二者无论在外表方面还是在内心方 面都是神的蒙难史在人身上的复演)以及第三要素即净化中 的·光·荣·化 (神化)和神福。
·第·一,就单纯的虔敬来说,它主要地替·祈·祷提供内容。这 种情境一方面是卑微感,自我牺牲,在另一体上寻求心境和 平;另一方面不是·祈·求而是·祈·祷。祈求和祈祷当然是密切相 联的,因为祈祷也可以是一种祈求。不过真正的祈求是我·为 ·我·自·己而想要一种东西,旁人拥有对我很重要的东西,我向 他央求,想他喜欢我,想软化他的心,引起他对我的爱,唤 醒他和我同一的情感;但是我在祈求中所感到的却是想要得 到某种东西,旁人要把它丧失掉,我才能得到;旁人应该爱 我,我爱自己的私心才得到满足,我的福利才得到进展。我 在这场交易中自己却不给出什么,只许下一个愿,让旁人将 来对我有所祈求。祈祷并不是这样;它是心向绝对的一种提 高,而这绝对本身在本质上就是爱并不单独为它自己而拥有 什么;虔敬本身就是应允,祈求本身就是神福。 ① 因为尽管祈 祷也可以包含对某种特殊的东西的祈求,这种特殊的东西却 不是真正要表现的东西,要表现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一种信念,
① 法译作:“虔教本身变成对这种绝对的皈依,而祈求本身则表现这种皈依 所带来的神福”,不很符合原文。
-----------------------------------------------
8 6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相信有求必应,所谓“应”不是“应”在这件特殊的东西上, 而是“应”在一般事物上,这是绝对的信念,相信神会分配 给我对我最有益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祈祷本身就是满足,就 是享受,就是对永恒的爱的明确的感情和意识,这永恒的爱 不仅作为起光荣化作用的光辉,把形象和情境照得透亮,而 且它本身就构成情境,构成待表现的和实际存在的事物。例 如在已经提到的拉斐尔的那幅画里,教皇什斯图斯所表现的 就是这种祈祷的情境,圣巴巴拉也是如此;此外还有许多绘 画,描绘使徒和圣徒,例如圣佛朗什斯克,在十字架下祈祷, 这里选作虔诚祈祷内容的不是基督的痛苦,也不是门徒们的 灰心丧气,怀疑和绝望,而是对神的爱和崇敬。这种情况特 别表现在早期最古的画里一些人物身上,他们的面孔显出他 们生平曾饱经患难 (在画中是以真实人物造像的方式来处理 的),而他们的灵魂却显得是虔敬的,使人感觉到他们的祈祷 不只是暂时的任务,而是象圣徒们一样,他们毕生中的生活, 思想,希冀和意志都是虔敬的表现,这种表现尽管是用真实 人物造像的方式描绘出来的,中心内容却只是上述那种信念 和爱的心境和平。但是在较早期的德意志和荷兰的画家的作 品里,情况却不如此。例如德国哥隆大教寺 ① 里的那幅画的 题材是国王们和哥隆地方施主们在祈祷,这种题材也常被梵 ·爱克派画家们采用。在这类作品里,祈祷者往往是些名公 贵人,例如布瓦索越所收藏的,据说是出于梵·爱克的手笔
① 哥隆在普鲁士莱茵河畔,它的大教寺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 一。勃根第在法国东部,斐利普公爵是十五世纪人物。查理是他的儿子。
-----------------------------------------------
第一章 绘 画
9 6 2
的那幅名画里有两个国王已经有人断定为勃根第公爵斐利普 和查理“鲁莽汉”。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他们除掉祈祷以 外还有其它事务,只是在礼拜日或举行弥撒礼的早晨才上大 教寺来,此外就要照管其它世俗事务。特别是在荷兰和德意 志的绘画里,施主们都是些虔诚的骑士和敬畏上帝的主妇带 着他们的儿女。他们就象玛大走来走去,也关心到一些外界 世俗琐事,而不象玛利那样选择最好的事来做 ① 。他们的虔诚 固然也不缺乏内心的热情,但不是爱的歌声,不是专心致志, 而爱的歌声却不是一种单纯的振奋,一种祈求,或是对所得 恩惠的感谢,而应该是唯一的生活,就象夜莺不歌唱就没有 生活那样。
一般说来,在这类绘画中圣徒们和专心祷告者们与教会 中一般虔诚的信士们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别在于专心祈祷 者们,特别是在意大利画里,在他们的虔敬中表现出内在方 面与外在方面的完全一致。热烈的心情主要地显现在面孔形 状上,面孔形状不表现任何与心情相反或不同的东西。这种 协调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毫无例外的。例如一个啼哭的 婴儿,特别是在刚啼哭的时候,面孔上往往现出一副怪相,引 起我们发笑,这并非因为我们知道他的痛苦值不得流泪。老 年人在要笑的时候,也会现出歪曲的面孔,因为他们的面孔
① 见《新约》《路加福音》第十章:基督走进一个村庄,玛大把他接到家里, 她的妹子玛利在听她讲道,玛大请求基督让玛利帮她照料家务。基督说,“玛大, 你操心的事太多了。但是应做的事只有一件,玛利选择了最好的事做,不能让她 离开。”最好的事指专心听布道。
-----------------------------------------------
0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本来太僵硬,干枯和铁板,不便于发出自然不勉强的笑或是 友好的微笑。心情和感性形状之间这种不协调如果出现在虔 敬的祈祷之中,就是绘画所应避免的,绘画必须显示内在方 面与外在方面的和谐。在这方面最擅长的是意大利画家们,德 意志和荷兰的画家们就较为逊色,因为他们用的是真实人物 造像的方式。
我还要补充一点看法。这种出自灵魂的虔敬也不应表现 为处在外在的或内心的烦恼之际所发出的绝望的呼吁,象在 《旧约》《诗篇》和路德新教用的多数颂歌里那样,例如“象 鹿号叫着找清水,我的灵魂也号叫着找您”,而是应象一种逐 渐熔化(尽管不象尼姑们所表现的那么温柔),一种灵魂的抛 舍以及对这种抛舍的享受,一种欣慰和功德圆满的感觉。因 为信仰中的烦恼,心情的颓唐,永远处在挣扎和分裂的疑虑 和绝望,永远不能断定自己是否有罪,忏悔是否真诚,恩赦 是否无保留的那种患忧郁症的虔诚,这种还不能忘去主体自 己的抛舍(他的烦恼就是证明)和浪漫型理想美是不相容的。 虔敬无宁表现于向天渴望着的眼光,不过艺术性较强,引起 较高美感的是让眼光凝视一个目前存在此岸的祈祷对象,例 如玛利,基督和圣徒之类。要让主要人物举眼看天看彼岸的 办法来提高一幅画的精神意味,这是一件轻巧的事,太轻巧 了,就象目前有些人,引圣经来证明上帝和宗教是社会的基 础或是证明随便哪一个论点,而不根据现实情况的道理那样。 例如在癸多·冉尼的作品里,举眼望天已成为一种习套。再 如慕尼黑所藏的那幅圣母升天图曾博得许多爱好者和艺术鉴
-----------------------------------------------
第一章 绘 画
1 7 2
赏家的最高的评价,其中神化过程的灿烂的光圈,灵魂沉浸 和溶解在天国里的情况,以及升天中整个身体姿势,乃至颜 色的鲜明美丽确实都能产生最好的效果;不过在我看来,如 果圣母的眼光被描绘成充满着实际存在的爱和热情,凝视着 怀里的圣婴,那就会和她的性格较相称。至于渴求,热望以 及上述那种向天渴望着的眼光却更近于近代的感伤情调。
·第·二,出现在爱的精神性虔敬中也有消极方面。门徒,圣 徒和殉道者们在外在 (身体)方面和内心方面都不免要经历 基督在临刑中所曾经历的那种痛苦的道路。
这种痛苦有时落在艺术领域的边缘上,绘画很容易越过 这个边缘,如果它用·肉·体·痛·苦方面的阴森恐惧的情况例如活 剥皮,活烧死,钉上十字架的苦刑作为它的内容。如果绘画 不能放弃精神的理想,它就不应采用这类题材。这不只是因 为把这类酷刑摆在眼前,对感官是不美的,也不是因为我们 近代人神经脆弱,而是根据一个更高的理由,这就是绘画的 要务不在描绘这种感性方面的东西。在绘画里应该感觉到的 而且表现出的真正内容是精神的历史,是处在爱的苦痛中的
·灵·魂,而不是某一主体所受到的直接的肉体的痛苦,对旁人 苦难的痛心,或是对自己罪过的痛心。殉道者的在恐怖的酷 刑之下的坚忍只是一种忍受肉体痛苦的坚忍,但是在精神性 的理想里首要的是灵魂,灵魂的痛苦,爱的创伤,内心的忏 悔,哀悼和悔恨。
就连在这种内心苦痛里也不能没有·积·极的方面。灵魂应 确信人凭自己而且就自己身上实现的人与神的客观的和解,
-----------------------------------------------
2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它所引以为苦恼的只是这种永恒的幸福 ① 还要在它自己身上 成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一些忏悔者,殉道者和僧侣 尽管确信客观的和解,有时却为要抛弃一颗心而哀悼,有时 既已抛弃了这颗心,还需要不断地从新完成上述和解,因而 要不断地从新忏悔。
这里可以采取双重的出发点。第一,如果画家一开始就 用一种会很轻易地应付生活和现实联系的生活爽朗,愉快,自 由而坚决果断的人物性格作为基础,那么,随之而来的就会 有·形·式
② 方面的自然高尚,秀雅,愉快,自由和优美。反之, 如果他从一种倔强,傲慢,粗野,胸襟狭窄的人物性格出发, 那么,就要用暴力来勉强加以克服,才能把精神从世俗感性 事物的控制中拔出来,获得导致宗教的幸福 ③ 。随着这种倔强 的人物性格就会出现较生硬的粗犷和强悍的形式,就会现出 这种倔强性格所必然遭受的创伤的痕迹,形式方面的美就会 消失。
·第·三,上述和解的积极方面,即来自痛苦的·光·荣·化 (神 化)和来自忏悔的神福,也可以本身独立地用作绘画的内容, 不过这种题材当然很容易产生偏差。
以上所说的就是浪漫型绘画用来作为基本内容的绝对精 神理想的一些主要方面。绘画中最成功最享盛誉的作品都要 用这些材料,这类作品之所以不朽,就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
即人与神的和解 (统一)。 黑格尔用 “形式”有时指 “形状”。
①
② ③ 即上文人与神的和解。
-----------------------------------------------
第一章 绘 画
3 7 2
思想,如果在深刻思想之外再加上真实的表现,这类作品就 会成为任何艺术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显出灵魂攀登到最 高的神福,最热情最富于亲切的内心生活的境界。
在讨论过宗教范围的绘画以后,我们接着就要讨论一些 其它领域的绘画。
2)与宗教范围相对立的是单就它本身来看,既无亲切情 感又无神性的东西,这就是·自·然,特别就绘画来说,就是·自 ·然·风·景。我们前已界定了宗教题材的性质,说这类题材表现 出灵魂的·具·有·实·体·性·的亲切情感,即爱在绝对中的自在 是亲切情感也可以还有另一种内容意蕴。它也可以在对它完 全外在的东西里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或回声),可以在客观 事物里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山岳,树林,原 谷,河流,草地,日光,月光以及群星灿烂的天空,如果单 就它们直接呈现的样子来看,都不过作为山岳,溪流,日光 等等而为人所认识,—— 但是·第·一,这些对象本身已有一种 独立的旨趣,因为在它们上面显现出的是自然的自由生命,这 就在也具有生命的主体心里产生一种契合感;·其·次,客观事 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心灵中唤起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 与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人可以体会自然的生命以及自然对 灵魂和心情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人也可以在自然里感到很亲 切。阿卡第亚人 ② 曾提到一种叫潘恩的林神在黑暗的森林里
①。但
①
人与神的统一所产生的幸福,绝对即指神。
② 希腊中北部山区的土著户,原先从事畜牧,林神潘恩(Pan)是他们特别 崇拜的神。
-----------------------------------------------
4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使人起恐怖之感,与此相类似,自然风景中许多不同的境界, 例如自然的温和爽朗,芬芳的寂静,明媚的春光,冬天的严 寒,早晨的苏醒,夜晚的宁静之类,也契合人的某些心境。平 静而深不可测的大海可能蕴藏着无穷的翻天覆地的威力,人 的灵魂也有这种情况;反过来说,大海的咆啸翻腾,涌起狂 风巨浪也可以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这种亲切情感也可以用 作绘画的题材。因此,构成绘画的真正内容的不是单按照它 们的外在形状和并列关系来看的单纯的自然事物,如果是这 样,绘画就会成为单纯的临摹;而是渗透到一切事物里去的 自然界活泼的生命,正是这种生命的某些特殊情况与心灵中 某些情调的同情共鸣才是绘画在描绘自然风景时所应生动鲜 明地表现出来的。只有这种亲切的渗入 ① 才是精神和心灵活 跃的时机,才使自然在绘画里不只是用作背景而且也可以用 作独立的内容。
3.最后还有·第·三种亲切情感,它有时见于离开完整自然 风景的生命,完全无意义的零散的对象上,也有时见于在我 们看来仿佛不但是完全偶然的而且是卑微平凡的人类生活场 面上。我在另一场合 (卷一,203页,209—213页)已试图 辩护这类题材是适合于艺术的。现在我只就绘画的观点就前 已提出的看法作以下的一些补充。
① 原文是innige Eingehn,意即把主体方面的内心活动渗透到自然事物 里,体会到自然事物生活情况和姿态与主体的心情有契合之处。这个看法经过黑 格尔的门徒费肖尔父子的发挥,就成为 “移情说”。
-----------------------------------------------
第一章 绘 画
5 7 2
绘画不仅要涉及内在的主体性,而且还要涉及本身经过
·特·殊·具·体·化的内心生活。这种内心生活,正因为它是特殊具 体化的,就不仅停留在宗教的绝对对象上,也不是从外在界 只取自然条件以及它的“一定的山水风景的性质作为内容,而 是要贯串到人作为个别的主体所能感到兴趣的而且能从其中 获得满足的一切事物里去。就连在表现宗教范围的题材时,艺 术愈提高,它也就愈要把它的内容纳入尘世现实事物里去,使 这内容具有尘世现实生活的完满性,因而使感性存在方面通 过艺术成为主要的方面,而宗教虔敬方面的兴趣却成为次要 的。因为在这里艺术也要担负一个任务,把理想充分体现在 现实里,把原来脱离感官的东西变成可以用感性方式来表现 的,并且把过去较远的场面中的对象转移到现在来,对这些 对象加以人化。
总之,在这一阶段,成为绘画内容的是直接现实事物和 日常环境中平凡琐屑的事物所表现的亲切情感。
3a)如果要问这种原来贫乏或无足轻重的题材之中究竟 有什么足以提供真正·符·合·艺·术的内容意蕴,回答就是:在这 些题材里存在的和发挥效力的实体性因素,一般就是独立事 物在极其繁复的各自特有的目的和旨趣中所见出的欣欣向荣 的生气。人总是永远在直接现实中活着;他在每一瞬间的所 作所为都是一件特殊个别的事,这件事之所以有辩护理由,因 为每件事都是用全副精神来做的,尽管它是极其渺小的。这 样,人就和这种个别特殊的事形成一体,他仿佛就只是为它
-----------------------------------------------
6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而存在,因为他投进去了他的个性的全副力量。这种结合 ① 就 造成人与他在他的最切近的情境中的一切特殊活动之间的和 谐,这种和谐也是一种亲切情感,在这里就使这种本身完满 自足的存在具有独立性的美。所以在这类题材描绘中使人感 到兴趣的不在对象本身,而在这种显出生气的灵魂,这种有 生气的灵魂单凭它本身,不管它出现什么事物身上,就足以 适合每一个心灵健康而自由的人的口胃,对他成为一个同情 和喜悦的对象。所以我们却不应使一种说法败坏我们的乐趣: 这种说法要求我们应从所谓“·妙·肖·自·然”和“产生幻觉的摹 仿自然”的角度来赞美这类艺术作品。这种要求表面上象是 支持这类作品,而实际上它本身就只是一种幻觉,没有抓住 要点。因为按照这种要求的欣赏只是根据一件艺术品和一件 自然产品的比较,只求艺术描绘和原已存在的事物之间的一 致,而其实这里的真正内容和艺术性却在于艺术家掌握住而 且表现出所描绘的内容,或事物·和·它·本·身的一致
②,它是一种
由灵魂渗透的现实事物。如果按照幻觉原则,丹涅 ③ 的人物 画像 (举例来说)就应该受到赞赏。这些画像固说得上是摹 仿自然,但是其中绝大部分却缺乏最关重要的生气,只在描 拟头发,皱纹之类小节上下功夫,所画出来的虽不是一具死 尸,却也不是一个活人的面貌。
原文是Verwachsensein,本义为伤口缝合,法译作“同一过程”,指上文 所说的人和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同一。
①
②
即事物本身的融贯完整。
③ 丹涅 (B.Denner,1685—1749)德国自然主义画家。
-----------------------------------------------
第一章 绘 画
7 7 2
此外,如果我们认为这类平凡的题材值不得我们费高明 的心思,因而让这种理解方面的成见降低我们对这类作品的 欣赏,我们对内容所采取的态度就不符合艺术的实际情况所 要求的。这就是说,照这样看,我们就只按照我们的需要,喜 好,原来的教养以及其它方面的目的跟这类对象所发生的关 系,来看待这类对象,换句话说,我们就按照这类对象的·外 ·在·的·目·的·性来看待它们,因而把我们自己的生活目的方面的 需要看作首要的东西,而对象本身的生气却被消除掉了,因 为它的基本使命仿佛就是单纯的服务的工具,只要我们不利 用它,它对我们就成为不关疼痒的。例如一线阳光透过开着 的门射进我们走进去的那间房子,我们所游览的一个地区,一 个缝衣的女子,一个在很勤快地做工作的侍女,我们看到时 都可以漠不关心,因为我们的心思和兴趣不在这些对象的活 动上面,因此在自言自语中或是跟旁人闲谈中,我们所面对 的这些情境就没有什么可以引起我们思考和谈论的东西,或 是我们偶然瞧它们一眼,也不过说句心不在焉的话,如“很 有趣!美!丑!”之类。例如我们就抱这种态度去欣赏农民舞 蹈的热闹,只是随随便便地瞧它一眼,或是瞧不起它就走开, 因为我们是“一切粗野玩艺的敌人”。我们对待日常相往来的 或偶然碰到的人们的面相也是如此。我们的主体性和交际活 动在这些场合总是在起作用。我们被迫要向这个人或那个人 说这样或那样的话,要有事务跟他办,要对他采取一定的观 点,想到他的这方面或那方面,从这种或那种情况去看他。按 照我们对他的认识来和他谈话,有些话不说,怕得罪了他,有 些事不提,怕他发生误会,总之,我们总是要想到他的历史
-----------------------------------------------
8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经历,他的身分和地位以及我们对他的态度或和他要办的事 务,我们不是和他处在一种完全实用的关系,就是对他漠不 关心,毫不在意。
但是艺术在描绘这种生动的现实之中却要完全改变我们 对对象的态度或观点,因为艺术须割断原来把我们和对象联 系在一起的一切实用方面的牵涉,让我们完全从认识方面去 对待这些对象;同时艺术也要消除漠不关心的情况,把我们 的原来分散到其它事务的注意完全转移到所描绘的情境上 去,因为我们须专心致志,才能欣赏这种情境,特别是雕刻, 由于它侧重理想的创作方式,压根儿就打破我们和对象的实 用方面的联系,雕刻作品显得根本不属于实用方面的现实。至 于绘画却一方面把我们引到一个较接近我们的日常世养的现 实情况里去,而另一方面却又割断把我们联系到这种现实情 况的一切实用方面的线索,如牵挂,愿望和厌恶之类,以便 引我们更接近对象,把它看作自有目的自有生命的事物。这 种情况与许莱格尔先生关于匹格麦林的神话 ① ,所说的话恰 恰相反,他认为这个故事说明由完美的艺术作品转向平凡生 活,转向主体的欲望及其实际满足的过程,这种转向过程和 艺术作品在我们和对象之间所设立的距离 ② 恰恰相反,艺术 作品通过这种距离才能把对象作为一种独立的生命和现象摆
匹格麦林 (Pygmalion),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用象牙雕成一个 美女,就爱上了这个雕像中的女人,因向女爱神祷告,请她把雕像转化成为活人。 女爱神照办了,他就和这位美女结了婚,生了儿子。这个例子说明由艺术的欣赏 态度转到实用的态度。
② 黑格尔的这个看法多少是后来德国美学界所流行的 “距离说”的萌芽。
①
-----------------------------------------------
第一章 绘 画
9 7 2
在我们眼前。
3b)艺术在这个领域里不仅使我们原来不认为本身具有 独特性的内容重新获得它的被剥夺去的独立性,而且还能把 这种原来在现实中不能长久留存,使我们惯于不单就它们本 身来看的对象固定下来。自然在它的构造和流动的表现方面 愈向高级发展,它也就愈类似一个只适应眼前片刻需要的戏 剧演员 ① 。关于这一点,我在前文已经提到艺术对现实的胜利 在于艺术能把现实中最流动不居的东西凝定下来。在绘画里, 这种使瞬间事物具有持久性的能力不仅见于把某些情境中·暂 ·时·性的集中的生气表现凝定下来,而且见于抓住这种生气表 现中瞬息万变的色调,使这种生气表现显出魔术般的效果。
例如有一队骑马的人,其中全队的组合次第以及每个人 的位置和情况在每一瞬里都可以有所改变。如果我们自己就 是这队里的成员,我们就不会注意到这种改变所表现的生气 而要经心完全另外的事:我们要上马,下马,打背包,吃,喝, 休息,照顾马,喂马料,让马喝水。反之,如果我们只是寻 常实际生活中的旁观者,我们就带着完全不同的兴趣看这个 场面:我们就会想要知道这批人在干什么,他们是哪地方的 人,他们的目的地是哪里以及如此等类的问题。至于画家却 窥伺这个物态中流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人物活动,面孔表情 和颜色现象,单是因为对它们所表现的生气感到兴趣,就把 他们描绘给我们看,如果不用绘画凝定下来,这种生气就一 去无踪。他的描绘之所以妙肖自然,主要是由颜色现象所引
① 随机应变,变化无常。
-----------------------------------------------
0 8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起的作用,这不是指颜色本身,而是指颜色的明暗之差和对 象的显隐远近之差的幻变,对这方面我们在看艺术作品时通 常不肯给以应得的注意,只有艺术才能使我们认识到这方面。 此外,在这方面艺术家还利用自然事物的优点,深入到极个 别特殊的细节,要求具体,明确和个性鲜明,要使所画的对 象保持它们在最短暂的瞬间所现出的那种生动鲜明的个性, 而且还不是单对知觉提供一些严格直接从自然临摹来的一些 个别特殊细节,而是要对想象揭示一种明确的定性,其中同 时还有普遍性在起作用。
3c)这一阶段的绘画用作内容的题材在和宗教的题材相 形之下愈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创作的本领,观察,构思,创 作施工,艺术家对他所要画的那个个别范围中的事物的深切 体会,他在创作过程本身中所表现的灵魂和生气蓬勃的爱,也 就愈成为兴趣的中心而且也就是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 对象经过艺术家的手也不能变成和它在现实中本来有的或可 能有的样子毫不相同。我们认为所看到的只是完全不同的或 新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中从来不象画家那样仔细注 意到这类情境和它们的色调变化的细节。不过画家在这些平 凡的对象之上也确实增加了新的因素,这就是艺术家在把握 和处理这些对象之中所表现的爱,聪明智慧和灵魂,因此他 把他自己所特有的创作灵感灌注到他的作品里去,这就是一 种新的生命。
以上就是关于绘画内容方面所应注意的一些基本观点。
-----------------------------------------------
第一章 绘 画
1 8 2
b)感性材料的一些较明确的定性
接着要讨论的·第·二方面涉及感性·材·料为着适应既定的内 容就必须具有的一些较明确的定性。
1.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线·形·透·视。这个因素是必要 的,因为绘画只可利用平面,不象古代雕刻中浮雕那样把人 物并列地铺在同一透视水平上,而是不得不采用另一种表现 方式,使画中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切空间尺寸上都成为可 以眼见的。因为绘画须把它所选的内容平铺开来使其中复杂 的动态都展现在眼前,使人物与自然风景,建筑,房间的环 境等等之间都现出雕刻在浮雕中所不能现出的那样高度复杂 的关系。绘画既不能象雕刻那样表现出实际的距离,它就只 得凭形似 (外貌)来代表实在。在这方面首先要注意的是绘 画要把它所能利用的·一·个平面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看得出彼 此有距离的透视水平,因此画中各对象都获得一个靠近的前 景和一个隔远的背景,这两个部分又通过中间部分而连接成 一片。绘画把它的各种对象分布在这些不同的透视水平上。对 象距离眼睛愈远,按照比例关系它们也就愈缩小,在自然本 身中这种逐渐缩小的情况是服从可以用数学来测定的光学规 律的。绘画也要服从这种规律,不过由于各种对象分布在一 个平面上,运用这个规律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绘画有必要运 用所谓线形的或数学的透视,道理就在此。不过详谈透视不 是这里所应做的事。
2.·其·次,画中各对象不仅彼此前后有一定距离,而且具 有不同的·形·状。这种显示出每一对象的特殊形状的特殊的界
-----------------------------------------------
2 8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定空间的方式是·构·图·设·计方面的事。只有构图设计才能既界 定对象彼此之间的距离,又界定各个对象的形状。构图设计 的最重要的规律是形状和距离的·准·确,这当然还与精神的表 现无关,而只涉及外表现象,因此也只构成外表方面的基础, 不过在处理有机物的形状以及它们的复杂的动态时,表现因 动态而产生的按照透视的缩小对绘画却是很难的事。就透视 和构图设计这两方面都只涉及·形·状和形状的空间整体性来 说,它们形成了绘画中的造形或雕刻的因素。由于绘画要用 外在形状来表现最内在的精神,它对这种雕刻的因素既不能 抛弃不用,而从另外的观点来看,又不能为它所限制住。因 为绘画的真正的要务在于着色,所以真正的绘画中的形状和 距离只有通过颜色的差异才能获得真正的充分表现。
3.所以使画家成为画家的是色彩,是·着·色。我们固然也 很乐意玩索素描,特别是速写,把它们看作是天才的主要标 志,但是尽管素描和速写多么能富于创造和想象地在寥寥数 笔中使内在的精神从仿佛是透明晶亮的形体包裹中吐露出 来,绘画毕竟要·绘,如果它不肯从所描绘对象抽去见出生动 的个性和特殊性的感性因素。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象拉斐 尔和阿尔伯列希特·杜勒 ① 之类大画师的素描,特别是信手 的素描,具有很大的价值。相反地我们承认,从某一方面看, 正是这类信手的素描具有最高的兴趣,因为它们使我们看出 一种奇迹,这就是全副精神仿佛直接贯注到手的灵巧上,使
① Albrect Dürer(1474—1523)文艺复兴时代德国最大的画家,素描家和 版刻画家。
-----------------------------------------------
第一章 绘 画
3 8 2
手极轻而易举地,不假探索尝试地在一霎时间的创作中就把 艺术家的心灵中所含蓄的一切都揭示出来。例如杜勒在闵兴 市图书馆所藏的《祈祷书》的书边上所作的素描就显出一种 难以言传的精神性和自由;构思和表达仿佛就是一回事;至 于面对着一幅绘成的作品,人们就不免有一种印象,觉得它 是经过多次加工,尝试和修改才达到完善的。
尽管如此,绘画毕竟要通过颜色的运用,才能使丰富的 心灵内容获得它的真正的生动表现。不过并不是一切画派对 着色技艺的掌握都达到同样的高度,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 是几乎只有威尼斯人,尤其是荷兰人,才特别擅长于着色。他 们都住在海边低洼的陆地上,到处有沼泽,溪流和运河。就 荷兰人来说,我们可以说他们之所以擅长着色,是由于他们 经常面对着一种多云的地平线,所以心中老是想着一种灰色 的背景,这种阴暗天气就使得他们对色调在光度,返光,深 浅配合等方面的效果和复杂情况进行研究和把它们显示出 来,并且把这种工作看作画艺的首要任务。同威尼斯和荷兰 的绘画对比之下,意大利绘画,除掉几个人的作品之外,就 显得枯燥冷淡,无润泽,无生气。
关于着色,应该特别提出的有下列最重要的几点。 3a)·第·一,一切颜色的抽象基础是·明和·暗。如果单是明暗 的对立和配合在起作用而还没有加上颜色的差异,所显现出 来的就还只是白色作为光而黑色作为阴影之间的对立以及二 者的过渡转变和浓淡深浅之差,这些是素描的必不可少的组 成因素,因为它们属于形体的真正的造形因素,靠它们才可 以显示出对象的隆起,下陷和圆整以及所处的距离。我们在
-----------------------------------------------
4 8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此可以趁便提到铜板雕镌的技术,这也是只涉及明暗之分的。 除掉它所要求的精工细作之外,这种技术还有可珍贵的地方, 那就是当它达到高度完善时,它可以把表达心智和印刷术的 大量复印的效益结合在一起。不过铜板雕镌术并不象单纯的 素描那样满足于只显出光和阴影,而是简直要和绘画竞赛,特 别是在现代雕镌术发达的情况下,除掉借光度深浅去表示明 暗之分以外,还要表现出起于局部色调的各种不同的明暗程 度,例如铜板雕镌用这种光度可以显出白发与黑发之分。
但是在绘画里,象上文已经说过的,明暗只提供基础。不 过这个基础也是极重要的,因为只有明暗之分才可以明确表 现出形体作为感性的形体在向前与退后,圆整,以及它一般 所特有的现象,这就是一般所谓·塑·形·术。在这方面长于着色 的大师们把最明的光和最暗的阴影的对比推到极端强烈的程 度,专靠这一点来产生宏伟的效果。但是他们也不许这种对 比显得生硬,要使各种深浅程度的转化和配合起丰富多彩的 作用,要使一切既和谐一致,委婉流动,而又显出毫厘之差。 如果没有这样的对比,整体就会呆板,因为只有某些部分较 大程度的明暗才被突出,而其余却都被忽略了。特别是在内 容丰富的布局里,所表现的各种对象彼此距离很远,尤其有 必要用最暗的阴影,才能使光与阴影有较多的深浅程度之分。
光与阴影的进一步的明确化首先要靠画家所采用的·照·明 方式。白天的光,晨光,午光和夜光,日光或月光,晴天或 阴天的光,暴风雨中的光,烛光,室内的,从外面投进来的 或是平均分布的光,总之,千变万化的照明方式在这里都会 产生千变万化的差异。如果所描绘的动作是明显而又丰富的,
-----------------------------------------------
第一章 绘 画
5 8 2
而情境又是清醒意识所能清楚地辨认出来的,外在的光就处 于较次要的地位;画家最好就用普通的白天的日光。假如他 没有必要要产生戏剧性的生动效果,有意要突出某些人物和 人物组合与另一些人物和人物组合之间的主次,他就无须运 用适宜于分清这种主次的照明方式。所以古代的大画师们很 少运用对比,特别很少运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的照明方式。他 们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所专心致志的是表现精神而不 是追求感性显现方式的效果,在内在精神和内容意蕴占较大 的比重时,他们就可以不管这类多少是外在的因素。但是如 果画的是山水风景和日常生活中不重要的事物,照明就有完 全不同的重要性。在这里就用得着追求人为的,往往也是艺 术性的巨大的神奇的效果。例如在山水风景画里,一大片光 亮部分和很浓的阴影部分的大胆的对比可以产生最好的效 果,不过也容易流于矫糅造作的习套。与上述情况相反,在 山水画的领域里,正是光的返射,放光和返光,这种奇妙的 光的呼应,造成一种特别生动的明和暗的自由闪动,无论是 画家还是观众对此都应该进行彻底的继续不断的研究。这种 照明,无论是由艺术家从外界观察得来的还是由他自己心里 想出来的可以只是一种变动不居,一纵即逝的闪现。但是所 采用的照明不管变得多么快,多么不寻常,艺术家即使在处 理最激烈的动作中也必须当心,要使整体在这种复杂情况中 不至显得动荡不宁,纷乱迷惘,而是既清楚而又和谐。
3b)按照我们已经说过的道理,绘画却不能满足于纯然 抽象的明和暗,而是要通过颜色的差别去表现明和暗。光和 阴影必须是有颜色的。所以·其·次我们就要谈颜色本身。
-----------------------------------------------
6 8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第·一·点要谈的就是各种颜色互相对比时所显出的·明和 ·暗,因为各种颜色在它们相互的关系中可以起光和暗的作用, 彼此可以互相衬托,减弱或损害。例如红色,尤其是黄色,处 在同等深度时,就比蓝色较明亮。这种情况是由各种颜色本 身的性质决定的,这一点近来曾由歌德加以正确的解释 ① 。这 就是说,在·蓝·色里主要因素是·暗,暗通过一种较明亮的但不 是完全透明的中介物,才显得是蓝的。例如天空本来是暗的, 在最高的山顶上去看,就显得更暗;通过地面大气这种既透 明而有些昏暗的中介物去看,天空才显得蓝,大气透明的程 度愈低,天空也就显得愈明亮。黄色的情况却与此相反,这 里是由本身独立的·明通过一种让明仍可现出的昏暗而起作 用,才现出黄色。例如烟就是这种昏暗的中介物;透过烟去 看一件光亮的东西,它就微带黄色和红色。纯真的·红·色是一 种活跃的基本的具体的颜色,其中互相对立的蓝色和黄色互 相渗透在一起。·青·色也可以看作这样的结合,但是还没有结 合成为具体的统一,只结合成为单纯的消除掉的差异,成为 饱和的宁静的中和色。上述这几种颜色组成最纯粹,最简单 的原始的·基·本·颜·色。所以我们从古代大画师们运用这些颜色 的方式中可以找到一种象征的意义,蓝色和红色的运用特别 如此。蓝色符合较温和的,意味深长的,较宁静的东西和富 于情感的体物入微,因为蓝色以暗为基本,而暗并不发出抵
① 英译注:“这里几乎没有必要去指出,这段讨论由于根据歌德的错误的颜 色学说,和牛顿的根据三菱镜的分析相反,并没有科学的价值,尽管具有历史的 兴趣。天色蓝,是由于蓝色光线受到扣留。”
-----------------------------------------------
第一章 绘 画
7 8 2
抗,而明却较多地起抵抗和生产的作用,它是生动爽朗的。红 色则符合带有丈夫气,统治地位和帝王威风的东西;青色则 符合带有冷漠态度的中性的东西。例如圣母玛利就往往按照 这种象征方式,在被描绘为天后登上宝座时就穿上红袍,在 被描绘为母亲时就穿上蓝袍。
一切其它无限复杂的颜色都应看作上述几种颜色的变 种,其中都可以认出上述那些基本颜色中的某种色调。在这 个意义上,举例来说,就没有画家把紫色叫做一种颜色。这 一切颜色在它们的相互对比中都可以显得较明或较暗,这是 画家所必须仔细考虑的一种情况,如果他想抓住为对象塑形 和布置距离时所必用的正确色调。这里就有一种特殊的困难。 例如就面孔来说,嘴唇是红的,眉毛是暗的,黑的,棕色的 或是尽管是金黄色的,比起嘴唇来,毕竟还要暗些;红色的 腮也比主要是黄,棕或青的鼻子在颜色上较为明亮。这些部 分可以按照它们的局部色调画得比塑形所要求的较明亮和较 浓些。在雕刻里,甚至在素描里,这些部分却完全单凭形体 的关系和照明去现出明和暗。画家却须按局部色调来画这些 部分,局部色调就会破坏这种形体的关系。如果所画的对象 彼此相距较远,这种情况就更明显。对于通常的视觉对象来 说,判定事物形状和距离的是知解力,这种判定并不单根据 颜色现象,还要根据许多其它情况。在绘画里却不然,摆在 我们面前的只有颜色,而颜色单就它本身来说,会妨害单明 和暗所要求的东西。这里画家的艺术本领就在于解决这种矛 盾,要把各种颜色调配很恰当,使它们无论在塑形的局部色 调方面还是在其它关系方面都彼此不相妨害。只有同时考虑
-----------------------------------------------
8 8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到这两点,对象的形状和颜色才能完满地表达出来。举例来 说,试看荷兰画家用多么高明的艺术手腕把绸缎衣服的光彩 以及衣褶等方面的复杂的返光和阴影的层次,乃至把银,金, 铜,玻璃器皿和天鹅绒的闪光都描绘出来了;就连梵·艾克 就已描绘过宝石,金线花边,珍宝首饰之类东西的色泽。用 来显出金光的那些颜色本身并不是金属的,仔细一看,就只 看出简单的黄色,本身并不那么光亮;整个的效果一方面来 自突出形状,另一方面来自每一点色调上的细微差异都与相 邻的色调相近似,转变得和缓。
其次,颜色的谐和是应研究的另一方面。 我在上文已经说过,各种颜色形成一种由事物本性划分 开来的整体。在绘画里它们也应显现为这种整体,不应缺乏 哪一种基本颜色,如果缺乏,就会失去整体感。在这种颜色 体系方面特别令人感到很圆满的是较早的意大利和荷兰的画 师们:在他们的绘画里我们看到蓝黄红青这四种颜色。这样 的完整性就形成颜色谐和的基础。此外,各种颜色还必须配 合得当,既现出它们在绘画上的对立,又现出这种对立的和 解与消除,使眼睛看到,就感觉到一种平静与和解。造成这 种对立面的对比以及和解的平静感的有时是配合的方式,有 时是每种颜色的浓度。在较早期的绘画里特别是荷兰人才按 照它们的纯洁状态和单纯的光彩去运用基本颜色,这样做的 结果就是由于既有尖锐的对立,谐和就不易达到,但是如果 达到,就很能悦目。不过在这样运用鲜明而有力的颜色之中, 对象的性质以及表情的力量也就应该是鲜明而单纯的。色彩 与内容的更高的谐和就在这里见出。例如画中主要人物就要
-----------------------------------------------
第一章 绘 画
9 8 2
用最显眼的颜色来画,他们在性格上,在全部仪表和表情方 式上,都要显得比次要的人物较为宏伟,次要的人物只宜用 复合的颜色去画。在自然风景里,纯粹的基本颜色的这种鲜 明的对立就用得较少。但是在人物占主位,特别是在服装占 住绝大部分地位的场面里,用上述那些较单纯的颜色也还是 恰当的。在这种情况下,场面是由精神世界里取来的;其中 无机物或自然环境应该显得比较抽象,不应照原状和盘托出, 不应显出它在孤立时所起的作用,所以自然风景的复杂的色 调以及它的富于细微差异的驳杂性用在这里就不很适宜。一 般说来,用作人类活动的场面,自然风景比不上一间房子或 一般建筑物那样完全适合,因为在露天里发生的情境在大体 上照例不适合使全部内心生活作为本质的东西而显现出来的 那些行动。但是如果把人表现在自然界里,那自然界也应只 作为单纯的环境而发生效力。在这种表现里,如上文所说的, 鲜明的颜色是特别用得着的,不过用起来要有胆量和魄力。甜 美的,性格模糊的,柔媚悦人的面孔并不宜于用鲜明的颜色。 面相方面的这种软弱的表情和苍白化(从画家孟斯 ① 以来,人 们把这看作理想的)如果用鲜明的颜色去表现,就会显得颓 唐委靡。最近在我们德国人中间,已成为时髦的是平板无味 的软弱的面孔装模作样,现出特别秀美悦人的,简朴的或宏 伟的姿态。这种内在精神性格方面的漫无意义就导致颜色和 色调方面的漫无意义,因此,一切颜色都变得模糊不清,苍 白无力,一切细节都摆出,没有什么东西得到正当的突出。这
① 孟斯 (Mengs,1728—1779)德国画家。
-----------------------------------------------
0 9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当然也是一种颜色的谐和,往往很甜美,很能讨人宠爱,但 是漫无意义。在与此类似的意义下,歌德在翻译狄德罗的 《画论》后所加的评论说过这一段话:“没有人承认一种软弱 的着色比起一种强烈的着色较易调配得谐和;但是如果着色 是强烈的,如果各种颜色都显得生动鲜明,眼睛当然就会更 生动地感觉到谐和与不谐和的效果。反之,如果使各种颜色 软化,在绘画里某些地方用明亮的色调,某些地方用混合的 色调,另外一些地方又用昏浊的色调,人们就当然看不出这 幅画究竟是谐和的还是不谐和的;无论如何,人们都会说,它 是无力的,无意义的。”
但是达到的颜色的谐和,在着色方面并不算是达到了一 切;要达到完满的效果,我们还要考虑到·第·三·点,即一些其 它因素。在这里我只准备提到所谓·空·气·透·视
①,·肉·色以及选用
色彩的·魔·术这三个因素。
线形透视首先只涉及物体的线条和人眼的远近距离所产 生的差异。不过·形·体的这种改变和缩小并不是绘画所要摹仿 的唯一因素。在现实界里一切事物都由于空气 (对象与对象 之间的空气,乃至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之间的空气)而产生 着色方面的差异。正是这种仿佛随距离渐远而渐蒸发掉的色 调形成了空气透视,因为通过·空·气·透·视,所描绘的各对象部 分地在它们的轮廓形态上,部分地在它们的明暗和着色上,受 到了改变。人们通常以为凡是处在前景的离眼睛最近的东西
① 用大小差别表示远近距离,叫做“线形透视”,用浓淡差别表示远近距离, 叫做 “空气透视”。
-----------------------------------------------
第一章 绘 画
1 9 2
就总是最明亮的,而处在背景的东西却总是较昏暗的,但是 事实却正与此相反。前景既是最昏暗的,又是最明亮的,这 就是说,光与阴影的对比在近的地方显得最强烈,而轮廓也 显得最明确;反之,对象离眼睛愈远,它们在形体上也就变 得愈无颜色,愈不明确,因为光与阴影的对比就逐渐消失,直 到整体消失在一种明亮的灰色里。不过在这方面不同的照明 方式导致最变化多方的冲淡方式。特别在自然风景画里空气 透视最为重要,在一切描绘广阔空间的其它种类的绘画里也 是如此。在这方面长于着色的大画师们也产生出魔术似的效 果。
·其·次,着色方面最大的困难,色彩的理想和高峰,却在 于·肉·色,即人类的皮肉的色调。它把一切其它颜色都奇妙地 结合在一起,却不使哪一种颜色独立地突出。青年人的健康 的腮帮上的红色当然是纯洁的红,不搀杂一丝蓝色,紫色或 黄色;但是这种红色毕竟只是一种飘忽的红晕,或则无宁说, 一霎时的闪光,它是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随后就不知不觉 地消失在肉的其它色调里。但是肉色是一切基本颜色的理想 的互相渗透。透过皮肤的透明的黄色,动脉的红色和静脉的 兰色就显现出来。在光和暗之外,在其它复杂的发光和返光 之外,还要加上灰色,棕色乃至于青色的色调,这一切乍看 起来象顶不自然,但是仍然可以有它们的正确性和真正的效 果。这些色调的互相渗透完全没有闪光,也就是说,它们不 受本身以外事物的返光的影响,而是从本身内部得到灵魂和 生气的。对于艺术表现来说,正是这种从内心澈照出来的东 西特别是最大的难题。我们可以拿它来比夕照下的海,我们
-----------------------------------------------
2 9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从这种海里既可以看出它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形体,又可以看 出水的晶莹的深渊和本有特性。反之,金属物的闪光固然既 放光而又返光,宝石固然既透明而又闪烁,但是二者都不象 肉色那样由各种颜色互相渗透而成的,绸缎之类的光泽也是 如此。动物的皮肤和羽毛之类的颜色也是最多种多样的,但 是在一些特定的部分各有直接的独立的颜色,所以它们的复 杂性更多地是不同的表面和平面所造成的,而不是象肉色那 样由不同的色调的点和线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和肉色最相近 的莫过于透明的葡萄所现出各种颜色的互映增辉,以及玫瑰 花的奇妙的透明的各种色调的浓淡关系。但是这二者都见不 出肉色所必有的那种由内心灌注生气的光彩。肉色的这种没 有闪光的灵魂的芳香正是绘画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因为这种 来自主体内心的气韵生动不是可以作为物质性的颜色或是作 为颜色的点和线之类运移到皮面上去的,而是要本身显现为 气韵生动的整体:要象天空的碧蓝,既深远而又透明,对于 眼睛不应是一种引起抵抗的表面,而是让我们可以沉浸进去 的。在歌德所译的《画论》里,狄德罗关于这一点就已说过 这样的话:“一个画家如果获得了肉的感觉,他就算已经走得 很远,其余一切就微不足道。成千的画家死去了,都不曾感 觉到肉;还会有成千的画家没有感觉到肉就要死去。”
至于能使这种透明肉色的气韵生动表达出来的材料或媒 介,简单说来,最适合于达到这种效果的首先是油画、最不 适合于产生这种互映增辉效果的是使用镶嵌玻璃的处理方 式。这种方式虽有耐久的长处,但是由于它只能用一些有色 的玻璃或宝石的细块嵌合在一起,来表现各种颜色深浅分寸,
-----------------------------------------------
第一章 绘 画
3 9 2
从来不能描绘出各种颜色的一种理想的互相融合和互相转化 的妙处。壁画方式和用胶或蛋白调颜料的方式在这方面算是 进了一大步。不过就壁画方式来说,颜料涂在湿膏泥面上须 涂得很快,所以一方面须有最高度娴熟而稳实的画笔挥扫,另 一方面须用大笔头一笔接着一笔地画,由于膏泥干得太快,不 容许精修细补。用胶调颜料的方式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方式 固然可以画出较好的内部明晰和较美的浓淡配合,不过由于 干得太快,也不易融合各色和精修细补,也须用明确的笔触 绘成一种轮廓较鲜明的画面。油画方式却没有这些缺点,它 不仅可以使各种颜色互相融合和渗透得很微妙,而且可以精 修细补,使人不易察觉出由某一色调转化到另一色调的痕迹, 或是说出某一种颜色从哪里出现,到哪里消失。我们看到的 是各组成因素融合得很微妙,也处理得恰到好处,画面本身 就象宝石那样放出光辉,而且通过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色泽的 微妙浓淡分寸,远比用膏调颜料的画法更能产生各种颜色层 次的互映增辉的效果。
最后·第·三·点要讨论的涉及色彩效果的芳香或·魔·术。这种 色彩的魔术主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象的实体性和精神性 仿佛已经渗透到着色方面的构思和处理中去而蒸发掉了。一 般可以这样说,这种魔术在于把各种颜色处理得当,从而产 生一种色彩现象方面的本身无目的的游戏,这是色彩的一种 飘忽荡漾的顶峰;这也是各种色调的互相渗透,一种许多返 光的照耀,这些返光在许多其它发光体中照耀着 ① ,变得很精
① 这就是 “千灯齐照,互映增辉”的意思。
-----------------------------------------------
4 9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微,瞬忽万变,生动热烈,以至开始越界到音乐的领域。从 塑形的观点来看,这就需要处理明暗方面的高明本领,在这 方面最擅长的在意大利人之中是里阿那多·达·芬奇 ① ,尤 其是考列基俄。他们用最浓的阴影,而这阴影却又透明,通 过不知不觉的逐渐转变,升到最明亮的光。这样就显出最高 度的圆整,没有什么地方见出生硬或界限,到处都是逐渐转 变;光和阴影不是直接作为光和阴影而起作用,而是互映增 辉,就象是一种内在力量通过一种外在的东西在活动。颜色 的处理就要有这样的本领才行,在这方面荷兰画家们也最擅 长。由于这种理想性,这种互相渗透,这种返光和色泽的往 复回旋,由于这种逐渐过渡的流动不居,于是在整体上,在 明亮,闪光,浓度以及颜色的柔润的光辉各方面上,遍布着 一种生气 (或灵魂)灌注的光辉,这才是色彩的魔术,这属 于艺术家所特有的精神,艺术家本人就是魔术师。
3c)这就涉及我还要略加讨论的最后一点。 我们从线形透视出发,随后转到素描,最后讨论颜色;关 于颜色,·第·一·步是从塑形的观点去看光和阴影,·第·二·步是讨 论·颜·色·本·身,或则说得较确切一点,先讨论各种颜色的相对 的明暗所现出的关系,接着就讨论颜色的谐和,空气透视,肉 色及其魔术。现在·第·三·步就要谈到的就是艺术家在着色方面 所表现的创造的主体性。
一般人通常以为绘画在颜色方面按照一些很明确的规则
①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 画师之一,由壁画转到油画的试探者,也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和建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