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5 9 1
一个朋友的介绍,我曾经到雕刻家的工作室里看过这件作品, 摆在工作室里,效果可以说是顶好的;但是一摆到屋顶上,前 面形象的轮廓把背景中的形象轮廓遮掩得多,使它显得不够 清楚,以至全部形象都不够单纯。拖车的怪物由于腿子短,站 在那里没有马那么高,那么自由独立,而且还长着一对翅膀, 阿波罗的头发也雕出来了,手上还提着竖琴。摆在屋顶上,这 一切都太多了,结果只会使形象的轮廊模糊。
c)浮雕
最后,在·浮·雕里雕刻的表现方式已向绘画的原则迈进了 一大步,最初是深浮雕,然后是浅浮雕。浮雕以平面为条件, 所以人物都站在同一平面上,这就使得雕刻的出发点,形象 的立体性,逐渐消失掉了。不过古代的浮雕还不太近于绘画 以至显出前景与背景的透视上的差别,而是坚持单纯的平面, 不用缩小的技巧来显示不同对象站在远近不同的地位。所以 在浮雕里最好是表现人物形体的侧影,把所有人物都并列在 一个平面上。但是这种简单的表现方式不能用复杂的动作为 它的内容,而是要用现实中就已是沿着一条线彼此相衔接的 动作,例如游行行列,进香队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胜利者 的行列之类。
不过浮雕的花样最多,它不仅填塞和点缀神庙的柱顶线 盘和墙壁,还可以用来装饰各种器皿,祭器,祭供,盘碟,杯, 瓶,灯之类;椅座和鼎也用浮雕装饰。浮雕已很接近手工艺, 它首先要求构思的巧妙,想出最多种多样的形象和组合,因 此就不再能坚持独立的雕刻所特有的目的了。
-----------------------------------------------
6 9 1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2.雕刻所用的材料
我们既已从雕刻的基本原则 (即个性)出发,研究了它 如何在塑造的题材方面分化为神,人和自然三个领域,在表 现方式方面分化为单独的雕像,雕像群和浮雕,现在就要探 索艺术家用来进行塑造的·材·料所显出同样多种多样的分化 了。因为某种题材和某种表现方式往往要利用某种感性材料 才较合式,这三者之间有一种秘奥的互相倾慕和互相契合的 关系。
我在这里只想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看法,这就是古希腊人 不仅在创造力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而且他们在创作加工 方面所表现的修养和熟练技巧也博得惊赞。这两方面在雕刻 里都是难事,因为雕刻不能利用其它艺术所能利用的那样多 面性的媒介。在这一点上建筑固然比雕刻还更差,但是建筑 的任务却不在表现出精神的生动性或是用本身无机的 (无生 命的)物质把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表现得活灵活现。这种经 过修养的熟练技巧对于彻底圆满地处理材料是必要的,它是 理想这个概念本身所要求的,因为理想的原则就是要完全渗 透到感性的东西里去,使内在精神和它的外在的实际存在融 成一片。所以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化理想为现实。因此如果听 到有人说这样的话就不用大惊小怪:在艺术技巧达到成熟的 时代,雕刻家们或是直接在大理石上雕刻,用不着先制石膏 模型,或是纵使用模型,在施工时也很自由,不受模型的拘 束,“不象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人们在石头上只是照抄原先已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7 9 1
用石膏(或粘土)准备好的模型”(文克尔曼的全集,第五册, 389页附录)。因此,古代艺术家做到了气韵生动,这在照抄 模型之中就多少要受到损失,尽管无可否认,著名的艺术作 品中偶尔也在个别细节上露出瑕疵,例如两个眼睛不是一样 大,一只耳朵比另一只耳朵低,两只脚长短不齐,如此等等。 古代艺术家们并不在这些小节上计较锱铢,象一些没有其它 本领只知妄自尊大的平庸的创作家和批评家们那样。
a)木料
在雕刻家们用来塑造神像的各种材料之中,最古老的一 种是木料。在一根树桩或一根木柱上面安一个头,这就是雕 刻的开始。
最早的庙中神像很多是木雕的,不过一直到斐底阿斯时 代,木料也还在应用。例如普拉提亚城中的由斐底阿斯雕刻 的明诺娃女神的巨像大部分就是木料镶金的,手脚和头部才 是大理石的(迈约:《希腊造型艺术史》,卷一,60页)。米雍 也用木料雕成一座赫卡特神像 ① ,只有面孔和躯干部分,无疑 是替伊琴那岛雕的,她在这个岛上特别受崇拜,每年有一次 祭典,据伊琴那岛的居民自己说,首创这种祭典的是奥辅 斯 ② 。
一般说来,木料由于它的纤维和纹理,如果不镶金或涂
赫卡特 (Hekate)希腊神话中一位职能甚多的女神,掌体育,农业,巫 术等等。特别与鬼魂有密切联系,常在夜里出现。
② 奥辅斯 (Orpheus)希腊传说中的最古诗人和音乐家。
①
-----------------------------------------------
8 9 1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上其它的东西,不适宜于雕制具有宏伟风格的作品,而只较 适合于小型雕像。中世纪往往用木料来造小型雕像,就连在 现代也还是如此。
b)象牙,黄金,青铜,大理石
其它主要的材料有·象·牙,与·黄·金相配合,铸过的·青·铜和 ·大·理·石。
1)人们都知道,斐底阿斯用象牙和黄金去雕制他的一些 杰作,例如奥林匹克的天帝像以及雅典城堡上的那座著名的 雅典娜女神的巨像,雅典娜手里还捧着一座胜利女神像,单 是这座像就不只一人高。雅典娜像的裸体部分是用象牙板,衣 裳是用金板,可以卸下。用这种淡黄的象牙和黄金作为雕刻 的材料是从雕像着色的时代就已开始,着色的表现方式后来 逐渐限于单色,即青铜或大理石的色调。象牙是一种纯洁精 美的材料,很光润,不象大理石那样现出颗粒纹,所以很珍 贵。雅典人造神像,很重视材料的珍贵。普拉提亚城的雅典 娜雕像只是镶了一层金,而雅典的雅典娜像却用结实的钝金。 雕像既要巨大,又要材料珍贵。喀特尔麦亚·德·昆塞 ① 写 过一部杰作论述这些作品和古希腊的雕刻术(Toreutik)。“镌 刻术”这个词的本义是指在金属物上用刀刻阴文的人物图形, 或是在宝石上刻。后来人们把这个词又推广到包括用铸模而 不用镌刻的就金属物作浮雕或半浮雕的手艺,最后又推广到
① 喀特尔麦亚·德·昆塞(Quatremère de Quincy,1775—1849),法国 研究艺术的学者。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9 9 1
它按照本义所不应包括的陶器上的刻画乃至一般的青铜雕 像。喀特尔麦亚特别深入地研究了镌刻术的施工技巧,并且 测算了从象牙上能切出多大多厚的板,要用多少块象牙板才 能造成一座巨大的雕像,如此等等。另一方面他还费心思根 据古代资料把天帝的坐像画了一张图,特别是把天帝的刻满 精美浮雕的宝座画了出来,这样他就在各方面使人可以想象 到这件雕刻作品的富丽完美。
在中世纪,象牙应用到极多种多样的小型雕刻作品,例 如基督在十字架上,圣玛利之类,此外还用在饮器上,雕出 行猎之类场面,在这类作品中用象牙远胜于用水料,因为它 既光润而又坚硬。
2)但是古代人最受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 他们对于熔铸青铜的技术达到了极高的精巧。特别是在米雍 和泡里克勒特的时代,神像和其它雕刻作品一般都用青铜。青 铜的比较深暗的不明确的颜色和光泽一般还没有白大理石那 么抽象,却仿佛比较温暖些。古代人所用的青铜一部分是用 金银,另一部分是用黄铜,以各种不同的分量比例合成的。例 如所谓科林特青铜就有一种独特的合成方式,它是科林特这 座城发生大火灾中全城丰富绝伦的青铜雕像和器皿熔化而成 的。茂姆缪斯 ① 把城中的许多雕像搬上船,他非常珍视这批 宝物,费尽心思要把它安全地运到罗马,吩咐船夫们说万一 有损失,就要罚他们照原样另造一套赔偿。
① 茂姆缪斯 (Mumnius)公元前二世纪罗马执政,他征服了希腊,把它改 为罗马的行省,柯林特这座名城就是他焚毁的。
-----------------------------------------------
0 0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在熔铸青铜的技术方面,古代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精巧, 因此能炼出既细而又坚固的青铜板。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本领 看作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运 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完全驾御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 的本领,所以技巧和手艺方面的熟练才能就是天才的一个组 成因素。由于熔铸技术的熟炼,青铜的雕刻作品比起大理石 雕刻作品花费较少,施工也较快。古代人凭熔铸技术的熟炼 所能达到的第二个优点在于熔铸品的精纯,因此在制造青铜 雕像时完全用不着打磨工作,所以不至使较精细的纹理受到 损失,如果要打磨,这种损失就不可避免。如果我们看一看 由技术上的这种轻巧熟练所产生的大量艺术作品,我们就会 五体投地地佩服,并且承认雕刻方面的艺术敏感正是精神的 一种动力和本能。这种精神只有·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中才能 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广度。例如在整个普鲁士国家里,青铜雕 像是屈指可数的,只有格尼孙 ① 教堂的一副青铜门,除掉柏 林和布列斯劳两城的布柳肖 ② 的站像和威登堡的马丁·路德 的像以外,就只有哥尼斯堡和杜塞尔多夫的少数几座青铜雕 像 (这是1829年写的)。
青铜这种材料具有变化多方的色调和无限的易塑性与灵 活性,可以适应各种表现方式,因此使雕刻有可能尽量扩充 它的领域,创造出极多种多样的作品。它是大量的幻想玩艺,
①
格尼孙 (Gnesen)德国北部城市。
② 布柳肖(Blücher,1742—1819),普鲁士名将,参加过最后打败拿破仑的 瓦特卢战役。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1 0 2
乖巧玩艺,器皿,装饰和零星杂件的适宜的材料。大理石却 只能用来表现某些对象和某种体积,范围是有限的。例如它 可以用来在骨灰瓶和花瓶上作一定体积的浮雕,但是不能用 在更小的东西上。青铜则不排除表现任何体积的东西,因为 它不仅可以铸成一定的形状,还可以打磨镌刻。
我们可以举铸造钱币的技术为例。在这方面古代人也创 造出很完美的杰作,尽管在铸造技巧方面比起机械工程发达 的今天还显得很落后。严格地说,古代的钱币并不是铸造的, 而是用略呈圆形金属片锤打出来的。这门技术到亚历山大时 代才登峰造极,罗马帝国时代的钱币就已经退化了。在近代 特别是拿破仑曾竭力在钱币和徽章方面恢复古代钱币和徽章 的美,成绩相当卓越。在其他国家里在铸造钱币中所考虑的 主要只是所用的金属物的价值和正确的重量。
3)最后一种特别适宜于雕刻的材料是·石·头。石头本身就 已有坚固持久的客观性。埃及人就已进行极费力的工作用最 坚硬的花岗石,黑花岗石,玄武石之类刻出巨大的雕像。但 是最能紧密结合雕刻目的的是·大·理·石
①,因为它纯白无色,光
泽温润,特别是由于它的颗粒状组织和温和的返光,比起白 垩似的死气沉沉的白石膏岩石有很大的优越性,石膏岩石太 光亮眩目,不能表现细微的浓淡阴影。在古希腊,大理石的 优先使用只有到较晚的时期才开始,就是在普拉克什特和斯
① 即白色花岗石,希腊人用的当然不出自大理,译“大理石”,因为一般人 都很熟悉。
-----------------------------------------------
2 0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柯巴斯 ① 的时代;这两位大雕刻家都以大理石雕像获盛名。斐 底阿斯固然也曾用大理石雕刻,但是绝大部分只是用来雕头 部和手脚。米雍和泡里克勒特都主要用青铜。普里克什特和 斯柯巴斯设法使雕刻不着色,着色本来就不符合雕刻的抽象 性。当然无可否认,雕刻理想的纯美在青铜作品里和在大理 石作品里都同样可以表现得很完全。但是到了雕刻艺术开始 走向形象的温润秀美时 (这正是普拉克什特和斯柯巴斯的情 况),大理石就变成更适合的材料。因为大理石“由于表面透 明,利于产生柔和的轮廓,其中衔接曲折都很轻微委婉;此 外,精妙圆润的艺术风格在石头的淡白色上比在最优质的青 铜上也显得更清楚,青铜质愈美,色愈青,色泽和返光也就 愈强烈,容易破坏静穆的风味”(迈约:《希腊造型艺术史》, 卷一,279页)。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里人们在雕刻里已 开始重视光与阴影的效果,光与阴影的细微的浓淡之分在大 理石上比在青铜上较易显出,这也是当时雕刻宁可用石头而 不用金属物的又一理由。
c)宝石和玻璃
在上述那些最主要的材料之外,我们在结束本节之前,还 应附带地谈一下·宝·石和·玻·璃。
古代的宝石,雕花玉石和宝石仿制品都是些无价之宝,因 为它们在最小的体积上用高度的完美技巧复现了整个范围的 雕刻艺术,从神们的简单造像到各种各样的雕像群,表现出
① 斯柯巴斯 (Scopas),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雕刻家,以浮雕著名。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3 0 2
一切可能想到的美妙意像。不过文克尔曼曾就斯妥希 ① 的收 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这里首先窥见一个真理,后来对我解 释最难懂的古代杰作有极大的用处,这就是无论在雕刻过的 宝石上还是在大型雕像上,所雕的事迹很少有发生在特洛伊 战争之后或是在俄底修斯回到他的故乡伊特卡之后,尽管人 们把赫库勒斯的后裔的事迹看作例外,因为这类事迹的历史 仍接近艺术家所用为正当题材的传说。我亲眼见到的关于赫 库勒斯的这类的雕像只有一个。”(卷二,序论第27节)
第一关于·宝·石,这上面雕的真正精工细作的人物形体都 具有极高度的美,简直比得上有机的自然作品,只有用放大 镜才看得出,却仍丝毫不损失容貌细节的纯真。我提到这点, 只是要说明这里所用的艺术技巧已变成一种凭触觉 ② 的艺 术,因为这里艺术家不能象大型雕像的作者凭眼睛去看和控 制自己的工作,而是凭触觉来体会它。他把嵌在蜡里的宝石 放在转动的细而锐的轮齿上磨,这样就刻成所需要的形状。通 过这种方式,指使手精巧地刻出心中所构思的线条点划的正 是触觉;使得人们把这类石雕放在阳光里去看时,就觉得看 到的仿佛是一种浮雕。
其次,·雕·花·玉·石则与上述的情况相反,在这里形象是在 玉石上浮雕出来的。用作材料的特别是条丝玛瑙,古代人运 用这种材料特别善于把它的各种颜色 (尤其是白色和棕黄
①
斯妥希 (P.Stosch),十八世纪德国画家和搜藏家。
② 原文是 Gefuhl,英译作“直觉”,法译作“感觉”,俄译作“触觉”,作 “触觉”似较妥。
-----------------------------------------------
4 0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色)的纹理很精妙地烘托出来。伊米琉斯·泡路斯 ① 曾经把 大量的这类雕花玉石和小
器皿从希腊搬到罗马。 在运用这类简单的材料来进行雕刻之中,希腊艺术家所 根据的并不是虚构的情境,而是神话和传说 (只有关于酒神 祭典和跳舞的题材是例外)。就连在骨灰瓶上表现死者生平事 迹时,他们也一定要着眼到确与死者有关的某些特点,借此 来纪念他。有心要用寓意的表现方式却不属于真正的理想,它 只有在较晚的艺术里才出现 ② 。
3.雕刻的历史发展
以上我们把雕刻作为古典理想的最适合的表现来研究。 但是理想并不只是在它本身上有一种向前的发展,通过这种 发展,它凭本身的力量造成符合它的概念的东西,然后开始 走向越出这种与它所特有的本质的协调一致;而且象我们在 第二卷讨论各种艺术类型的过程中所已见到的,理想除此以 外,还有象征的表现方式作为它的先行条件,它须越过这种 象征的表现方式,才能成其为理想,而且也还有一种进一步 的艺术,即浪漫型艺术,这种艺术就要越过理想本身。
象征型的和浪漫型的艺术也都同样采用人的形体为它们
伊米琉斯·泡路斯(Emilius Parllus),公元前三世纪罗马执政,他和他 的儿子 (同名)先后举兵征服希腊北部马其顿。
①
② 西方重雕不重塑,所以黑格尔不提泥土。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5 0 2
的表现题材,同样要保持人的形体的空间形式,因而也都要 用雕刻的方式去表现。所以要谈到历史发展,我们就不仅要 谈希腊罗马的雕刻,而且还要谈到东方的雕刻和基督教的雕 刻。不过在用·象·征·型作为他们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类型的各民 族之中,只有埃及人才特别开始运用刚在挣脱纯粹自然生活 状态的人的形体去表现他们的神,所以我们主要在埃及人那 里才碰到雕刻,因为他们一般总是凭纯然物质的东西来使他 们的观点获得一种艺术的存在。至于基督教的雕刻却是一种 更广阔更丰富的发展,无论是就中世纪它的独特的浪漫性格 来看,还是就它在进一步发展中力求重新结合到古典理想的 原则,因而恢复特别符合于雕刻的情况来看。
根据这个观点,我在这第二部分的结束时·首·先还要略谈 一下·埃·及·雕·刻和希腊雕刻的差异以及埃及雕刻作为真正理想 的准备阶段。
所以真正·希·腊雕刻的发展完成就形成·第·二阶段,这个阶 段终结于·罗·马·雕·刻。不过在这方面我们只须主要地巡视一下 直接出现在真正的理想的表现方式之前的那一阶段,因为在 本卷第二章里我们已详细讨论了理想的雕刻本身。
·第·三,剩下来还要略加讨论的就是基督教雕刻的原则。在 这方面我也只能涉及最一般性的东西。
a)埃及雕刻
如果我们要·从·历·史·观·点在希腊去追寻雕刻这门古典型艺 术的概念,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就要先遇到以雕刻形 式出现的埃及艺术,这当然不仅就具有最高的创作技巧和独
-----------------------------------------------
6 0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特的艺术风格的那些伟大作品来看,而且还要就埃及雕刻作 为希腊造型艺术各种形式的出发点和源泉来看。关于这后一 点,是否根据史实确曾有过希腊艺术接触到外来的影响,向 埃及有所学习和借鉴 (无论是就神话领域的所表现的神像的 意义来说,还是就艺术的处理方式来说),这种问题的解决是 艺术史的任务。关于希腊人的神的观念和埃及人的神的观念 的一致,这是希罗多德所深信不疑而且加以证明的。至于希 腊和埃及艺术处理方式的一致则是克洛伊佐的看法,他认为 这种一致在钱币上是显而易见的,他特别看重古雅典的钱币。 他曾让我看过他所藏的这样一枚钱币。上面的侧面像完全具 有埃及雕像的轮廓(1821年)。不过我们在这里不妨把这类史 实暂置不谈,只追问除掉史实以外,是否还可以找出一种内 在的必然联系。我在上文已谈到这种必然联系。要有理想,要 有完善的艺术,先须有不完善的艺术,只有通过对这种不完 善的艺术的否定,即消除它的缺点,然后理想才成其为理想。 在这一点上古典型艺术当然有一个·形·成·过·程,这种形成过程 在古典型艺术本身之外须有一种独立的存在,因为古典型艺 术既是古典型的,就须把一切缺陷和一切形成过程都已抛在 后面,而在本身上就是完满的。这种形成过程之所以是形成 过程,就在于表现中的内容意义开始还与理想相对立,还不 能按照理想来掌握,因为它属于象征型的观照方式,还不能 使普遍的意义和个别的可观照的形象形成一体。我在这里所 要约略讨论的一个论点就是·埃·及雕刻具有形成过程这样一种 基本性格。
1)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埃及雕刻缺乏一种内心方面的创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7 0 2
造的·自·由,不管它在技巧上多么完善。希腊雕刻作品都凭自 由和活跃的想象把当前的宗教观念体现在个别具体形象里, 通过这种创作的个性化,使它的独特的理想的观点和古典形 式的完满变成为客观的东西。埃及的神像却不然,它们都有 一种一成不变的类型,象柏拉图早就说过的:“这些表现方式 自古以来就由僧侣们规定了的,无论是画室还是其他造型艺 术家都不许有所新创,不许有所发明,只许谨遵古老的传统, 到现在还是如此。因此你会发见亿万年以前 (不是象人们随 便说的亿万年而是实实在在的亿万年)所制造的东西比起现 在的作品既不能说更美,也不能说更丑”(《法律篇》,卷三, 2)。这种忠实于一成不变的陈规的风气也和另一情况密切相 关,象希罗多德 (《历史》,卷二,第167章)所指出的,在 埃及,艺术家们受到轻视,他们和他们的子女都要比不从事 艺术的公民低一等。此外,在埃及,艺术并不是一种任人选 择的自由职业,由于等级制的统治,儿子总是跟着父亲走,不 仅是在社会地位上,而且就在运用工具和技艺的方式上也是 如此,后人总是随着前人亦步亦趋,象文克尔曼所说的,“没 有哪一个人留下一个可以说是自己的足迹”(第三册,卷二, 第一章)。因此,艺术被拘禁在这种精神奴役状态中,丧失了 一切自由艺术天才的活泼灵敏除名利以外别无较高尚的动 机,即要做一个·艺·术·家,不仅要作为一个匠人或手艺人,根 据现成的形式和规矩,用机械的抽象的一般化的方式进行工 作,而且要在自己所特别创造的作品中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2)·其·次,关于作品本身 文克尔曼对于埃及雕刻的性格 曾指出以下几个要点,他在这方面的描述仍然显出观察和区
-----------------------------------------------
8 0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分的高度精细 (第三册,卷二,第二章)。
一般地说,埃及雕刻中形象整体及其形式都缺乏由线条 的真正有机的动荡所产生的那种秀美和生动。轮廓是由僵直 的很少曲折的线条所构成的;姿势显得勉强和生硬,两条腿 挤在一起,如果在站立的姿势中虽然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 后,却都朝着一个方向,而不是分成八字形;在男像上两只 胳膊也笔直地垂下,紧贴在身旁。文克尔曼还指出,两只手 好象本来长得并不坏,却遭到损坏或是没有得到细心照顾;而 两只脚则太平板而且过分放大了,脚趾都一样长,小趾既不 弯,也不向里面微曲;此外,手、手指和脚指虽都表现出来, 而关节却见不出。裸体的其它部分大致也是如此,很少见出 筋肉和骨骼,完全见不出神经和血脉。总之,在细节方面,尽 管创作手艺上显出辛劳和熟练,而使形象真正显得灵活和生 动的那种画龙点睛的工夫却见不出。反之,膝盖、节骨和肘 关节却象在自然中那样突出地伸出来。男像的臀部上的胸腹 部分特别窄小,背部却看不见,因为靠着石柱而且和石柱是 用一块石头雕成的。
这种小活动的情况并不是由于艺术家缺乏熟练技巧,而 是由于他们对神像及其奥秘的宁静所持的原始观点。与这种 不活动的情况有直接联系的是没有情境,没有任何种类的动 作,而情境和动作在雕刻中是要通过手的姿势和运动以及仪 表和面貌表情才能见出的。在埃及的方尖柱上和墙壁上我们 固然也看到许多人物动态的描绘,但是只是用浮雕形式而且 大半是着色的。
再举几种较重要的细节。眼睛在埃及雕像上并不象希腊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9 0 2
理想所要求的那样深陷下去,而是几乎和额头一样平,不但 平板,而且是斜着的。眉毛,眼皮和唇边大半是用刻的阴线 纹来标志的,眉毛有时也用阳线纹来标志,这条线纹一直伸 到太阳穴,才很别扭地截断。这里所缺乏的主要是额部的突 出,此外,由于耳朵特别高耸,鼻梁曲成弧形,象在平凡的 自然中照例如此。颊骨就缩到后面,显得格外突出,腮帮总 是扯向后面而且很小,口是紧闭着的,而口角不是向下而是 向上,上下唇仿佛只是凭一条割缝分开来的。所以这种形象 不仅在整体上缺乏自由和生动,而且特别在头部缺乏精神的 表现,因为动物性的东西占上风,不容许精神独立地显现出 来。
按照文克尔曼所提供的资料,动物在埃及雕刻中却雕得 较好,显出很高明的知解力,具有悦目的复杂变化,轮廓的 曲折很柔和,而各部的起伏衔接也显得“天衣无缝”。纵然在 人的形象中,精神还没有从动物类型中解放出来,还不能以 新的自由的方式把理想和感性的自然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而 在上述那些也是由雕刻表现出来的作品里,无论是人的形象 还是动物的形象却都显出明显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人的形状 和动物的形状仿佛很神秘地结合在一起。
3)所以凡是带有上述性格的艺术作品,就还停留在意义 和形象的分裂没有得到克服的阶段,因为对于这种艺术作品, 意义还是最主要的,它们更多地表现出意义的普遍性,而还 不能使它在一个具有个性的形象里获得生命,还不能成为艺 术观照和欣赏的对象。
这个阶段的雕刻还导源于一整个民族的精神。关于这个
-----------------------------------------------
0 1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民族,我们一方面可以说,他们初次迫切感到·表·象的需要,只 要把观念中原有的意思在艺术作品中·暗·示出来,就感到满足 了,这里说的观念当然就是·宗·教·的观念。所以我们可以说,埃 及人在雕刻方面还没有教养,尽管他们用功很勤,而且在创 作技巧上也很完善,因为他们对于所创造的形象还不要求真 实,生动和完美,而自由的艺术作品正是要通过这些品质才 获得生命或灵魂。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埃及人当然也并非只 停留在表象和表象的需要上,而是向前迈进一步去观照人和 动物的形象,而且用图形来阐明他们的观照;他们甚至还知 道怎样去用正确的比例关系,很清楚地把它们所复造的形状 构思出而且表达出,没有什么歪曲。不过他们的缺陷在于既 不能使那些形状现出它们在自然中原来就有的生命,更不能 使它们获得更高的生命,通过这种更高的生命,精神的作用 和活动才能在适合的形式中获得表现。埃及人的作品却只显 出一种无生气的严肃,一种未经揭露的秘密,以至他们所创 造的形象不能表现出它自己所特有的具有个性的内在意义, 只能让人揣测到与它不相干的另一种意义。举一个例子来说, 女月神伊什斯把她的儿子浩鲁斯抱在膝上的形象是经常复现 的。单就外表看,这里所用的题材正和基督教艺术中圣母抱 婴儿是一样的。但是从埃及雕像的对称的直线形的姿势里,象 近来有人说过的,所显示出的“既不是一个母亲,又不是一 个婴儿;没有丝毫慈爱,微笑或亲昵的痕迹,总之,没有一 点表情。这位给圣婴喂奶的圣母是安安静静,寂然不动的。这 里所表现的不是女神也不是母亲,不是儿子也不是神,这只 是一种思想的感性符号,而这种思想不可能带有任何恩爱和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1 1 2
热情;这不是一种实际动作的真实描绘,更不是一种自然情 感的正确表现。”(劳尔·罗歇特 ① :《考古学讲义》,第一至第 二课,巴黎,1828)
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埃及人的意义和实际存在的割裂以 及他们的艺术观照的缺乏教养。他们的内心方面的精神感觉 还是很蒙杯的,所以还感觉不到艺术表现的真实,生动和明 确的必要,但是只有具有这些品质的作品才能使观赏者不须 有所增加,只须把艺术家所已给出的一切接受过来和再现出 来就行了。一个人须等到自己心中有比埃及人更高的对自己 的个性的感觉,才会不再满足于艺术中不明确的和浮在表面 的东西,才会要求知解力,理性,动态,表情,灵魂和美在 艺术作品中发生效力。
b)希腊和罗马的雕刻
我们看到这种对自己的个性的感觉只有在·希·腊·人当中在 雕刻里才初次完全活跃起来,因此他们消除了前一阶段埃及 雕刻的一切缺陷。但是在这种向前的发展里,也并不是由还 属象征型的那种雕刻的不完善一跃而就攀登上古典理想的完 善。象我前已屡次说过的,理想在它自己的领域里,如果要 提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就先须扫除阻碍它达到完善的那种 缺陷。
① 劳尔·罗歇特 (Raoul Rochette,1789—1854)法国考古学家。
-----------------------------------------------
2 1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1)我在这里要约略提到伊琴岛和古代艾屈鲁里亚 ① 的艺 术作品,作为古典雕刻本身的起源。
这两个阶段或风格一方面已超越了埃及人所抱的那种观 点,即不再满足于按照传统陈规,抄袭一些虽非违反自然,却 毫无生气的形式,并且不再满足于只提供一种形象,使想象 从中可以抽绎出或回想起一种宗教的内容,但是这种形象并 不能使观赏者见出作品确已表现了艺术家自己的思想和活 力。
但是另一方面理想艺术的这个准备阶段却也还没有达到 真正的古典阶段,因为它一方面还受定型的因而也是无生气 的东西的束缚,另一方面它尽管已在走向生气和运动,而在 开始时却只限于·自·然事物的生气和运动,还不能达到由精神 灌注生命的那种美,只有这种美才能表现出精神的生命和它 的自然形象的不可分割的统一,而这种完满的统一所取的一 些个别形式可以来自对现成事物的观照,也可以来自艺术天 才的自由创造。
关于伊琴岛的艺术作品是否属于希腊艺术范围的问题过 去曾引起争论,只有到最近,人们对这类艺术作品才有较精 确的认识。在艺术处理方面,头部和身体的其余部分在这类 作品中有本质上的差别。头部以外,整个身体都显出对自然
① 伊琴岛在伊琴海的莎洛里克海湾里,距雅典不远,它是繁荣的商业中心, 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以艺术特别是雕刻著称。它本来独立,公元前429年为雅 典征服。艾屈鲁里亚 (Etruria)在意大利中部,即后来的塔斯康省,在罗马时代 它有很高的文化。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3 1 2
的最真实的了解和摹仿。就连皮肤上的一些偶然形态也摹仿 出来了,在雕刻加工上所显出的对处理大理石的卓越本领是 值得惊赞的。筋肉雕得很突出,身体的骨骼也标志出来了,形 象雕得很谨严厚实,但是显出对人体的精确知识,使得人物 产生逼真的幻觉,用瓦格纳 ① 的话来说,看到这类作品,人 们就感到一种恐惧,不敢动手触摸它们。(《论伊琴岛的雕刻 作品,附谢林 ② 的艺术史方面的评注》,1817)
但是在头部的雕刻施工之中,忠实描绘自然的原则却被 完全抛弃了。雕像中所有的头都是按照一个模样雕成的,不 管动作,性格和情境方面有多么大的差别。鼻子都是尖的;额 头仍然是向后缩的,并不是自由直立的;耳朵竖得很高;眼 睛的缝切得很长,平板无起伏,斜立着;口总是闭着的,口 角向外扯起而不是低垂;腮帮也是平板的,下颚却很厚实,现 出棱角。头发的样式和衣服的褶纹也是千篇一律的,其中占 统治地位的是对称原则 (这在雕像的姿势和群像的组合中特 别显著),再加上一种特别美观的雕饰。人们有时把这种千篇 一律归咎于民族性格中审美能力的欠缺,有时归咎于对一种 还未发展完善的艺术的老传统的尊敬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腕。 但是一个凭自己个性和自己作品活着的艺术家不会让自己的 手腕这样受束缚,所以这种本来具有熟练技巧而却拘守定型 的情况只能归咎于一种精神上的束缚,使艺术家不能在艺术 创作中保持独立自由。
①
瓦格纳 (J.M .Wagner,1777—1858),德国雕刻家。
② 谢林 (E.W .J.Schelling,1775—1854),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
-----------------------------------------------
4 1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最后,雕像的姿势也还是千篇一律的,与其说是僵硬,不 如说是粗鄙和冷漠无情,战士们的姿势有些象手艺人在干活, 例如细木工匠在刨木料。
如果要从这里所描述的情况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我们可 以说:这类作品显出遵守传统和摹仿自然的矛盾,对于艺术 史虽是极有趣的现象,却缺乏由·精·神灌注的生气。象我在本 卷第二章已说过的,精神只有在面貌和姿势上才能表现出来。 身体的其余部分固然可以显示出精神的自然差异如年龄和性 别之类,但是真正属于精神的东西只能通过姿势表现出来。但 是在伊琴岛的雕像上面貌和姿势还是比较缺乏精神的。
艾屈鲁里亚的艺术品,就可以凭题字断定是真迹的那部 分来说,显示出水平较高的摹仿自然的方式,在姿势和面貌 特征上较自由,实际上有一部分很接近真实人物的造像。例 如文克尔曼提到有一座男像,看来简直就是造像,显得是较 晚期艺术的作品。这个男像和真人一般大,他代表一个演说 家,一个做官的尊严人物,在表情和姿势上显得自然无拘束 而又有明确的性格。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有特色的作品,可 惜在罗马的土壤上起初就符合乡土习性的并不是理想而是实 际的散文性的自然。
2)·其·次,雕刻的真正·理·想,如果要达到古典型艺术的最 高峰,首先就必须摆脱定型和对传统的崇拜,使艺术创作的 自由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要达到这种自由的唯一路径一方面 在于把意义的普遍性完全纳入形象的个性里,另一方面在于 把感性的形式提到精神意义的正确表现的高度。只有这样,艺 术才能摆脱掉古老艺术在起源时所现出的那种呆板和拘束以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5 1 2
及内容意义溢出个别表现形式的情况,从而获得一种生动活 泼的风格,其中人体形状既不再有传统定型的那种抽象的千 篇一律,也不至再产生艺术所描绘的就是真正的自然那种错 觉,从而迈进到古典理想的个性,这种个性既使形式的普遍 性由于体现在个别具体的形象里而显得是活的,又使这具体 形象的感性的实际存在成为精神灌注生命的完满表现。这种 生动活泼不仅见于整个形象,而且也见于姿势,运动,服装, 群众组合,总之,见于我在上文所谈到和加以区分的一切方 面。
在这里结成统一体的是普遍性和个性,无论是在单纯的 精神内容方面,还是在感性形式方面,普遍性和个性都必须 处理得协调一致,然后彼此才能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这才 是真正古典型艺术。但是这种统一本身又有阶段之分。在一 个极端,理想还偏向·崇·高和谨严,虽不反对表现个别人物情 感和活动,却仍更严格地使个性受普遍性的统辖。在另一极 端,普遍性却逐渐消失在个性里,因而丧失了它的深度,为 着弥补这个损失,只会尽量发展个别的和感性的方面,因此 就从崇高降落到·愉·快、俊俏、爽朗和媚人的秀美。在这两极 端之中还有一个·第·二阶段,它把前一阶段的谨严推向较多的 个性,却还没有达到把单纯的秀美当作主要的目的。
3)·第·三,在·罗·马艺术里,古典型雕刻就已开始瓦解。在 罗马艺术里构思和创作的指导原则已不是真正的理想;精神 灌注生命的诗意,完满表现的内在的芬芳和高贵,这些真正 的希腊造型艺术的优美品质都已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在大体 上是对真实人物造像的偏好。艺术里这种强调自然真实的倾
-----------------------------------------------
6 1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向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来了。不过罗马艺术在它自己的限度里 毕竟维持住一种很高的水平,只是由于缺乏艺术作品的真正 的完美,和真正意义的理想的诗意,它在本质上落后于希腊 艺术。
c)基督教的雕刻 ①
谈到·基·督·教的雕刻,它一开始就有一种关于掌握方式和 表现方式的原则,这个原则并不象希腊的想象和艺术的理想 那样紧密符合雕刻的材料和形式,因为象我们在第二卷已经 说过的,浪漫型艺术所要处理的是脱离外在世界的内心世界, 是收心内视的精神的主体性,这内心世界固然也显现于外在 事物,但让这外在事物独立地按照它的特殊性出现,不需要 和内在的精神的东西融成一体,象雕刻的理想所要求的。哀 伤,肉体的和精神的苦痛,殉道和忏悔,死和复活,精神主 体的人格,内心生活,爱情,情绪和心情—— 这些才是浪漫 型的宗教幻想的独特内容,对于这种题材,作为一种空间整 体的抽象的外在形象以及还未经理想化的只作为感性物质而 存在的材料 ② 既不能提供一种洽当的形式,又不能提供一种 适合的材料。因此雕刻在浪漫型艺术里并不象在希腊那样向 一切其它艺术及其整个客观存在提供基本特色。雕刻在浪漫 型艺术里比不上绘画和音乐,这两门艺术才较适合于表现内 心生活和由精神渗透的外界特殊事物。在基督教时代我们当
① ② “外在形象”指人体形象,“感性材料”指花岗石和青铜之类。
即浪漫型雕刻,主要鼎盛于中世纪基督教流行时期。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7 1 2
然也遇到许多运用木料,大理石,青铜,以及镶金镶银的雕 刻作品,显出雕刻师的卓越的才能,但是基督教雕刻毕竟不 象希腊雕刻那样成为能造出真正合式的神像的艺术。宗教的 浪漫型雕刻比起希腊雕刻却更是建筑的一种装饰。圣徒们大 半摆在小楼阁和斜撑柱的神龛里或是门的入口。基督的诞生, 受洗,临刑和复活以及基督生平中许多其它事件乃至最后审 判之类宏伟图景,由于它们本身的丰富多采,适宜于制成浮 雕,安置在教堂的门上,墙壁上,合唱队的座位台上,受洗 池上,这些浮雕很容易降落到成为阿拉伯式的花纹。由于主 要是表现内在精神生活的,这整套浮雕都带有绘画的原则,往 往超过理想的雕刻原则所能允许的程度。从另一方面来看,这 类雕刻在题材上采取了较平常的生活,因而更接近真实人物 的造像。这种造像式的雕刻象绘画一样,也不避免采用宗教 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摆在德国纽伦堡市场里的一座卖鹅人 的雕像曾得到歌德和迈约的高度赞赏,这是一个用青铜雕得 (用大理石就不适宜)极为生动的乡下佬,他的左右胳膊下都 夹着一只鹅,拿到市场去卖。此外,在圣赛巴尔都斯教堂以 及许多其它教堂和建筑里,也有许多作品,特别是在彼得· 费肖尔 ① 时期以前的,表现基督临刑之类宗教题材,也使人 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描绘形象,表情,仪容姿势等方面侧重特 殊细节的雕刻方式,特别是在表现不同程度的苦痛方面。
浪漫型雕刻往往走上最错误的迷途,只有在一种情况下 它才最忠实于真正的雕刻原则,那就是在它又更紧张地追随
① 费肖尔 (Peter Vischer,1487—1527),德国雕刻家。
-----------------------------------------------
8 1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希腊雕刻,无论是用古代的方式处理古代的题材,还是在用 符合雕刻原则的方式处理英雄和国王的站像和真实人物的造 像时都力求接近古代风格。近代的情况特别如此。就连在宗 教题材的范围里,雕刻也还会做出卓越的成绩。在这里我只 须提起米琪尔·安杰罗 ① 。他的《死了的基督》 ② (柏林皇家博 物馆里有复制品)是令人赞赏不置的。比利时布鲁基圣母教 堂里的圣母像也是一件卓越的作品,有些人不认为这是真迹。 我个人特别喜爱立在布列达的拿骚伯爵 ③ 墓上的纪念坊 (参 看黑格尔的《杂文集》,第二卷,561页)。伯爵和他的夫人的 像是按生前身体体积用雪花石膏岩雕成的,躺在一块黑大理 石上。这块石头的四角站着越顾路斯,汉尼伯尔,凯撒和一 位取鞠躬姿势的罗马战士,这四人头上顶着另一块黑大理石, 和脚下踩的那块一样。如果看到象凯撒这样的一个人物由米 琪尔·安杰罗造成雕像,这就会更有趣了。但是在处理宗教 题材上,需要有象米琪尔·安杰罗这样的大师的智力和想象 力,气魄,彻底性,勇气和艺术本领,才能把古代的雕刻原 则和浪漫型艺术中的内心生活结合在一起,显出独特的创造 性。因为象我前已说过的,基督教心情以宗教的观照和想象
米琪尔·安杰罗 (1475—1564)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最大的雕刻家, 《摩西》是他的杰作之一。他也擅长绘画和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寺及其壁画和雕 刻就是他的杰作。 英译注:也许指罗马圣彼得大教寺的圣玛利抱基督尸体的像 (La Piet
①
②
a
③ 布列达是荷兰的一个城市,拿骚是德国一个小郡,拿骚伯爵威廉一世父 子都献身于反抗西班牙解放荷兰的斗争。
D
)。
-----------------------------------------------
第三章 各种表现方式和材料与雕刻的历史发展
9 1 2
为其顶点,它的整个倾向并不是朝着古典形式的理想性的,只 有这种古典形式的理想性才构成雕刻艺术的最重要的也是最 高的原则。
从此我们可以离开雕刻,转到艺术构思和表现的另一个 原则,实现这个原则也需要另一种感性材料。在古典型雕刻 里,中心是人的客观的·具·有·实·体·性·的个性,它把人的形象提 高到一个地位,以至抽象地把它定作单纯的·形·象的美,用它 来表现神。所以人,就他表现在古典型雕刻的内容和形式来 看,还·不·是完整·具·体的人;艺术的拟人主义在古代雕刻里还 没有尽量实现,因为他不仅缺乏客观的,直接的·绝·对·特·殊·性 和·普·遍·性处于同一体的那种人性,而且也缺乏一般人通常叫 做“凡人的”那一方面,即·主·体·的·个·性,例如人的弱点,个 别性,偶然性,任意性,直接自然性,情欲等等 ① ,这一方面 也要纳入上述普遍性里,才能使·全·部·个·性,即就他的整个生 活范围或现实生活无限广阔的天地来看的主体 显现为在内 容和表现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在古典型雕刻里,上述两方面之一,即凡人的直接自然 方面,只出现在动物,半动物,林神之类身上,并不反映到 人的主体性里或是作为否定而放在人的主体性里。有时这种 雕刻只有在·愉·快的风格里,才顺本身的倾向转到特殊具体的 外在方面,这种风格表现为无数样式的谐趣和奇思幻想,这 些在古代雕刻里是要避免的。这种雕刻却缺乏主体方面的深 度和无限性的原则,即精神与绝对的·内·在·的和解,人和人性
① 即作为动物生来就有的一切。
-----------------------------------------------
0 2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与神的理想的统一。基督教的雕刻固然把符合这种的内容表 现出来了,但是它的艺术表现方式正足以显示出雕刻并不适 宜于表现这种内容;所以还要其它艺术来做雕刻所不能做的 事。由于这些新的艺术 ① 是最符合浪漫艺术类型的,我们可 以把它们总称为“·浪·漫·型·艺·术”。
① 即绘画和音乐。
-----------------------------------------------
第 三 部 分 浪 漫 型 艺 术
-----------------------------------------------
2 2 2
序 论
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雕刻过渡到其它几门浪漫型艺术 的一般转变是由于·主·体·性原则既侵入了内容,又侵入了表现 方式。主体性这个概念所指的是精神从外在世界退回到自己 的内心世界所获得的观念上的自为 (自觉)存在,从此精神 就不再和它的肉体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了。
这个转变所以就使得雕刻原有的那种实体性的客观的统 一,那种各部分契合无间和融贯一致的静穆和完满自足的状 态,遭到瓦解和分裂了。这种分裂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 面,就·内·容·意·义来说,雕刻把精神的实体性因素和还不自觉 为个别主体的个性直接结合成为统一体,从而造成了一种客 观的统一体,这里“客观”因素指一般永恒的,不可变动的, 真实的,不带任意性和个别特殊性的那种实体性因素。另一 方面,雕刻却仍把精神的内容意蕴完全融化到肉体里去,把 肉体当作能从精神内容方面获得生气灌注和意义的方面,从 而造成一种新的·客·观·的统一,这里“客观的”是指和主体的 内心生活相对立的外在的实际存在的外在世界 ① 。
这种初次由雕刻协调起来的两方面既然分裂了,精神于
① 前一种客观的统一体指普遍性与个性的结合为雕刻的内容意义,后一种 新的客观的统一指雕刻作品完成了有实体性的个性与人体形状的统一。
-----------------------------------------------
序 论
3 2 2
是退回到它本身,就和一般·外·在自然相对立,也和它本身的 肉体相对立,而且就连在·精·神领域本身,精神的客观实体性, 和有生命的主体的各别情况也分裂了,前此融成一体的两方 面 (在浪漫型艺术里)就互相对立,各自独立自由了,因此 它们也就以这种各自独立的状况受到艺术的加工而表现出来 了。
1.因此从内容方面来看,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精·神·的实 体性,即真实和永恒的世界,亦即神性的东西,但是按照浪 漫型艺术的主体性原则,这种神性的东西是作为主体或人格, 作为自觉的绝对所具有的无限精神性,作为代表精神和真实 的神,而由艺术去掌握和表现出来的。和这方面相对立的是 尘世·凡·人·的主体性,这种凡人的主体性既然不再和精神的实 体性紧密结成一体(直接统一),就要按照它的全部凡人的特 殊性展现出来;凡人的整个心境和丰富的表现也可以由艺术 去处理。 ①
·主·体·性原则是神和人这两方面所共同的,也就是说,它 成了这两方面重新统一的结合点。因此,绝对既显现为活的 实际的主体,即凡人的有限的主体性,也显现为实在的活的 绝对实体和真实的神的精神所具有的精神的主体性。但是这 样重新获得的统一不再具有原来雕刻所表现的那种直接性, 现在只是一种结合和调解,基本上是两个不同方面的妥协;按
① 主体性有两种,一是和精神的实体性或神性亦即和普遍理想相结合的主 体性,一是脱离神性的凡人的主体性,两种都可以表现于艺术。
-----------------------------------------------
4 2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照它的概念,它只有在·内·心·里或在观念里可以充分显现出 来。 ①
在本书的总序论里(卷一,103—104页)我已经说过,当 雕刻理想既已把神的本身真纯的个性表现于完全符合这种个 性的肉体,就成为可凭感官察觉,如在目前的对象了,神的 信士群众面对着这个对象就把它作为精神的反映了。但是退 回到本身的精神只能把精神本身的实体体会为精神,即体会 为主体,从此就符合个别主体性与神在精神上相和解的原则。 不过作为个别的主体,人也还有他的偶然的自然存在,以及 范围大小不等的有限的兴趣,需要,目的和情欲,在这方面 结合到上述神的观念和与神的和解上去。
2.·其·次,就表现·外·在方面来看,它的特殊细节不但成为 独立自主的,而且有权利显出它们的独立自主性,因为主体 性原则不容许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在各部分和各种关系里都 达到彻底的互相渗透。事实上这里主体性是自为存在或自觉 的主体性,离开了它实际存在而退回到观念世界,即回到情 感,情绪,心境和观感等等内心生活方面去了。这些观念性 的东西固然也显现出它们的外在形象,但是在这种显现方式 里这外在形象所显出的·只·是一种原来·自·为·存·在或是·独·立的内 在主体的外在方面。所以古典型雕刻中那种肉体和精神的紧 密联系虽没有消失,以至于毫无联系,却也联系得很松散,使 得两方面虽互相依存,却仍在这种联系中保持各自的特殊的
① 浪漫型艺术所表现的主体性的统一只能从观念上来了解,不能直接由具 体的外在形象充分显现于感官。
-----------------------------------------------
序 论
5 2 2
独立性;或是纵使达到一种较深刻的结合,精神性因素毕竟 越出它们和客观外在事物的融合,而成为发出光辉来照耀全 体的中心。由于客观实在方面这样相对地增加了独立性 ① ,这 里的重点固然大半移到对外在自然及其最特殊的孤立的对象 上,不过尽管认识多么忠实于自然,这些对象在这种情况之 下,却仍须显出它们上面有一种精神因素的反映,它们在实 现于艺术之中,仍须显出就连在极端的外在事物上毕竟还有 精神的参预,理解的活跃以及心灵的体验,也就是说,还表 现出一个内在的观念性的方面 ② 。
所以大体说来,主体性原则带有双重的必然性,一方面 它必然要抛弃精神和肉体的紧密的统一,或多或少地对肉体 持否定的态度,以便把内在的 (精神)从外在的 (肉体)中 单 提出来;另一方面它也必然要替精神的和感性的 (物质 的)两方面的变化,分裂和运动的特殊细节开辟自由发挥作 用的场所。
3.·第·三,这个新的原则
3a)前此各门艺术的材料都是单纯的物质,即有重量有体 积的物质,具有空间存在的·整·体
③ 也适用于艺术完成新的表现方
式所用的感性·材·料或媒介。
④,在单纯的抽象的形象里也
还是用这样的材料。一旦把·主·体·方·面本身经过特殊具体化的
由于精神和肉体 (客观的实在的方面)的联系变得松散了。 偏重描绘外在自然的艺术作品毕竟还须反映出主体精神。
①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