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学》黑格尔

_3 黑格尔(德)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6
定就是一个道德的人 ① ,因为道德要靠·思·考,要明确地认识到 什么才是职责,要按照这种认识去行事。职责本身就是意志 的法律,是人凭自己自由地建立的法律,人决定要完成这职 责,就依据这职责和它须完成的道理,这就是说,他先有这 是善事的信心,然后才去做这善事。这种法律—— 这种依据 自由的信心和内在的良心,为着职责的缘故,选择来作为生 活准绳而去完成的职责—— 就它自身来说,就是意志的抽象 的普遍性,它是和自然、感性的冲动、自私的旨趣、情欲以 及凡是人们统称之为情绪和情感的东西直接对立的。在这对 立中,对立的两面是看作互相·否·定的,因为对于主体来说,两 面都存在他身上而却互相对立着,所以他须自作决定,在两 面中选择一面来服从。所以按照这里所说的观点,这样的决 定以及按照它而发出的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只是因为一方 面它是出于对职责的自由的信心,另一方面它不但克服了个 别的意志,自然的冲动,倾向,情欲等等,而且也克服了较 高尚的情绪和较高级的冲动。因为近代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 意志的两方面的坚强对立,一方面是它的心灵性的普遍性,另 一方面是它的感性的自然的特殊性,道德并不在于这两对立 面的完全调和,而在它们的互相斗争,这斗争就产生这样一 个要求:各种和职责相冲突的冲动都应屈伏于职责。
这种对立不仅在道德行为的窄狭范围里可以看到,而且 在一切自在自为的真理与外在现实存在之间的那种本质的分
① “道德(Moralita A t)几乎等于良心或道德顾虑。”(鲍申葵英译本注)黑格
尔意谓从原则出发,自觉地奉行道德的人才算是道德的人。
-----------------------------------------------
0 7
全 书 序 论
别和冲突中也可以看到。抽象地去了解,这就是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对立,普遍性要保持独立存在,不依存于特殊性,特 殊性也要独立存在,不依存于普遍性;更具体地说,这种对 立在自然界中就是各有特性的抽象规律与杂多个别现象之间 的对立,在心灵界中就是人的心灵性与感性的对立,灵与肉 的冲突;为职责而职责的要求,即冷静的道德意志的命令,与 个人的利害打算、情欲、感官倾向和冲动,以及一般个人癖 性之间的对立;内心的自由与外在自然界的必然性之间的尖 锐矛盾;也就是本身空洞的死的概念和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即认识和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和客观经验之间 的矛盾。
这些对立或矛盾都不是由精微的思考或是经院派哲学见 解所发明的,而是从古以来就以各色各样的方式占领着并且 搅扰着人类的意识;不过只有近代文化教养才把它们推演成 为最尖锐最剧烈的矛盾。偏重知解力的文化教养,或则说,近 代的知解力,在人心中造成了这种对立,使人成为两栖动物, 因为他要同时生活在两种互相矛盾的世界里,所以连意识本 身在这种矛盾里也徘徊不定,从一方面被抛掷到另一方面,在 任何一方面都找不到满足。因为从一方面看,我们看到人囚 禁在寻常现实和尘世的有时间性的生活里,受到需要和穷困 的压迫,受到自然的约束,受到自然冲动和情欲的支配和驱 遣,纠缠在物质里,在感官欲望和它们的满足里。但是从另 一方面看,人却把自己提升到永恒的理念,提升到思想和自 由的领域;把普遍的法则和定准定为自己的意志,把世界的 生动繁荣的现实剥下来,分解成一些抽象的观念;因为心灵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1 7
只有在虐待自然和剥夺自然的权利中才能维持它自己的权利 和价值,他须把从自然方面所受到的压迫和暴力去回敬自然。 生活和意识之间的这种分裂替近代文化和近代知解力带来了 一个要求,就是这种矛盾必须解决。但是理解还不能使自己 从这些顽强的矛盾中解放出来,所以对于意识来说,矛盾的 解决还只是一种单纯的“应该”,而现实还是永远来回动荡不 宁,想找到一种和解而找不到。于是问题就来了:这种到处 存在的本质上的矛盾既然还只是停留在“应该”解决和假定 可以解决的情况里不能自拔,它是否就是自在自为的真实 ① , 就是一般的最高的目的呢?如果一般文化都落到这种矛盾里, 解决这种矛盾就成为哲学的任务了,这就是说,哲学就应该 指出:矛盾的任何一方面,只要还是抽象的片面的,就还不 能算真实,但是矛盾两方面本身就已含有解决矛盾的力量;只 有在双方面的和解与调停里才有真实,这种调停并不只是一 种假定或要求,而是一种既已自在自为地实现,并且永远在 实现的过程中。事实上这个看法是和一般天真的信念和意愿 相符合的,因为天真的信念和意愿总是着眼到这种解决了的 矛盾,在行动中把它作为目的来实现。哲学所要做的事只是 就这种矛盾的本质加以思考的洞察,指出真实只在于矛盾的 解决,所谓解决并非说矛盾和它的对立面就不存在了,而是 说它们·在·和·解·里·存·在
②。
鲍申葵英译本作:“真正的完全的真实”。“自在自为的”即 “绝对的”。
① ② 黑格尔在这一节里扼要说明他的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形式逻辑
是思维的初级阶段,根据亚理士多德的同一、矛盾、排中三律,只能见
-----------------------------------------------
2 7
全 书 序 论
前面所说的最终目的,即道德教益,既然要涉及一种更 高的观点,我们现在就要说明这种更高的观点也可应用到艺 术方面。从这更高的观点看,我们上文所提到的那个错误的 观念就不能成立了;按照那个观念,艺术要作为一种手段, ⒇ 借教训和改善,去达到道德的目的以及世界的一般的道德目 的,这样,艺术的实体性的目的就不在它自身而在另一种事 物上面。这个观念既然不能成立,我们如果还继续谈什么目 的,我们首先就必须抛开“目的在哪里?”以及附带的“用处
⒇ 出等同和差异,不能见出对立面的统一,即只能见出静止状态,不能见
出发展变化过程。它只是常识和经验科学的武器,所用的只是分析事物 的知解力 (verstand),是低一级的理智功能。辩证逻辑用的是与知解力 相对立的理性 (Vemunft),是哲学思考的武器,是思维的最高阶段。它 以对立面统一为基础,能见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事物本身都 含有自己的对立面,即都有内在矛盾。例如概念本身就含有体现它的实 际客观存在,单是概念还只是抽象的普遍性,个别客观存在也还是抽象 的特殊性,二者统一才成为含有普遍性的具体特殊事物,即否定了原来 的抽象的片面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却又在较高阶段保存了双方的本质。 这才是真实,才是理念。这个过程第一步是否定,即事物本身的对立面 否定事物本身的片面性。第二步是否定的否定,即双方统一又否定了对 立面的片面性,理体现于事,事表现了理,相反相成。黑格尔把这否定 过 程称为Aufheben,含有 “弃” 与 “扬” 两层意思, “弃” 是否定, “扬”是否定的否定,即“自肯定”。黑格尔又把这过程分为正 (事物本 身)、反 (对立面)和合 (统一)三阶段。他又把“合”叫做“矛盾的解 决”,又叫做“和解”。黑格尔的这种辩证逻辑的合理内核在肯定事物本 身有内在矛盾,发展全由内因决定;其错误在于他虽认识到有矛盾就有 斗争,却坚持这斗争必以和解来解决,所以他的辩证法以一分为二开始, 以合二而一告终。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反映了剥削阶级畏 惧斗争鼓吹妥协的心理。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3 7
在哪里?”这些问题所包含的谬见。其所以为谬见,是由于它 把艺术作品看成追求另一件事物,这另一件事物是作为本质 的于理应有的东西而呈现于意识的;这样一来,艺术作品的 意义就仅在于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去实现艺术领域以外的 一个自有独立意义的目的。与此相反,我们要肯定的是:艺 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去表现 上文所说的那种和解了的矛盾,因此艺术有它自己的目的,这 目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显现和表现。至于其它目的,例如教训、 净化、改善、谋利、名位追求之类,对于艺术作品之为艺术 作品,是毫不相干的,是不能决定艺术作品概念的 ① 。
B.从历史演绎出艺术的真正概念
从上文用思考性的研究所揭发的观点来看,我们要理解 艺术的概念,就必须按照艺术的内在必然性来理解,而从历 史看,对艺术的真正欣赏与了解也正是从这个观点 ③ 开始。因 为上文所提到的那种矛盾不仅在一般偏重思考的文化里令人 感到,而且在哲学本身里也令人感到,哲学只有在懂得怎样 根本地克服这种矛盾之后,它才能理解哲学本身的概念,因 此也才能理解自然与艺术的概念。

黑格尔在批判艺术目的在道德教训说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观点提出了他 的基本论点:艺术自有内在的目的,即在具体感性形象中显现普遍性的
·真·实,亦即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统一。这是 “为艺术而艺术”论。 在这一节里,黑格尔所说的 “历史”主要地指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史。

② ③ 即黑格尔在上节所说的辩证观点。
-----------------------------------------------
4 7
全 书 序 论
所以这个观点不但标志着一般哲学的再醒觉,也标志着 艺术科学的再醒觉,正是由于这种再醒觉,美学才真正开始 成为一门科学,而艺术也才得到更高的估价。
因此,我想约略谈一下这个转变 ① 的历史,不仅因为它 有历史的重要性,而且也因为这样办就可以更清楚地说明我 们用作研究基础的一些重要的观点。按照它的最一般性的定 义来说,这个基础就是这样一个原则:艺术美要看作几种手 段中的一种手段,去解决单就本身看都是抽象的心灵与自然 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它们归到统一,无论这种矛盾是在外 在现象中,还是在主观的情感与情绪的内在现象中。
1.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不仅早就感觉到这种统一观点的需要,而且对 这观点有明确的认识,把它阐明了出来。一般地说,康德无 论是对于理智,还是对于意志,都把自相融贯的合理性,自 由,以及自己认识自己为无限的那种自意识看作基础。尽管 康德哲学还有些缺陷,这种对理性本身绝对性的认识—— 这 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 这种绝对出发点,却是应该承认而 不容批驳的。但是因为康德依旧把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 的对立以及意志的抽象的普遍性与意志的感性的特殊性之间 的对立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把上文所提到的道德方面
① 即转变到辩证的观点。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5 7
的对立 ① 推演到极尖锐的限度,因为他还把心灵的实践方面 看得比认识的方面更高,在这种通过知解力而认识到的固定 的对立面前,康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统一说成只取理性 的主观观念的形式,没有一个恰当的实在界和这形式对应 ② , 此外康德还把这种统一看作基于一些“假定”(Postrlate),这 些假定,依康德看,固然是可以从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但 是它们的内在本质却是不能通过思考去认识的,它们在实践 方面的实现也还止于一种单纯的“应该” ③ ,可以推延到无限 的未来才实现。因此,康德虽然使和解了的矛盾成为可理解 的观念,他对于这和解了的矛盾的本质却没有加以科学的阐 发,也没有把这和解了的矛盾看成是真正的唯一的真实。康 德在他所谓“·直·觉·的·知·解·力”
④ 中重新找到了所要求的统一, 就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是推进了一步;但是在这一点上他还 是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因此他虽然抽象地提到概念与 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知解力与感觉这些对立面之间的矛
即上节所提到的意志的抽象的普遍性与感性的特殊性的对立,亦即“无 条件的命令”(有理性的最高的道德意识)和个别欲望之间的对立。 康德把对立的统一看成只是主观观念上的统一,实在界却没有这种统 一。 康德在认识论方面,“假定”了一些先验范畴如时空因果之类,在实践理 性或伦理学方面“假定”了一种“应该”(Sollen),即责任感或“无条件 的命令”,亦即人心中凭普遍理性在某种情境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合理 的道德感。
④ 依康德,知识的内容来自感觉,知识对象的形式是知解力凭先验范畴对
感性材料加以综合而成的。所谓“直觉的知解力”则介乎感觉力与知解 力之间,它不但创造对象的形式,而且创造对象的内容。



-----------------------------------------------
6 7
全 书 序 论
盾的解决,因而接近于认识到理念,但是他还是把这种解决 与和解看成只是·主·观的,而不是自在自为真实的
①。关于这一
点,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一书—— 在这书里他讨论了美感 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 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注意的。由 于把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对象,和适应目的的自然产品联系起 来,康德接近于了解到有机体与生命的概念,不过他考虑这 些对象和产品,却纯粹从判断它们的主观方面的思考着眼,康 德替判断力下了一个一般的定义,说它是“把个别的东西附 属在普遍的东西之下而去思考它的一种能力”,“如果只知道 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 西”,这种判断就叫做“·反·思的判断”。要做到这一层,判断 力须有一个由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法律或原则,康德把·目·的 ·性看作这种法律。关于实践理性的自由概念,目的的实现仍 然停留在单纯的“应该”;但是谈到对有生命的东西所下的目 的判断,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 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在内。作为目的,这 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 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 就适应目的。但是用这种判断仍不能使人认识到对象的客观 性质,它只表现一种主观的反思方式。康德对于·审·美·的判断 也是这样了解的,审美的判断既不单纯地出自知解力,即不
① 鲍申葵英译本作:“不是在它的本质上而且按照它本身的价值而成为真
实与现实的”。“自在自为真实”即 “绝对真实”。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7 7
出于概念的功能,又不单纯地出自感觉和热觉到的丰富多采 的东西,而是出自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就在这两种 认识功能的这种协调一致里,对象就和主体以及主体的愉快 和满足的情感发生了关系 ① 。
a) 这种满足首先要没有任何利益念头(兴趣) ② ,这就 是说,·没·有·对·欲·念·功·能·的·关·系。例如我们如果有好奇这样一 个利益念头,或是要满足感官需要的一种感官方面的利益念 头,一种要占领和利用的欲念,对象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就 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存 在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只是由于这种需要;情形就成了这 样:一方面是对象,另一方面是和对象不同的一种属性,但 是我们却要使这对象和这属性发生关系。比方说,我要把一 个对象吃掉来获得营养,这个利益念头只是在我心里,对于 那对象本身却是不相干的。按照康德的主张,我们和美的关 系并不是这样的。审美的判断允许现前外在事物自由独立存
判断一般是结合普遍原则与个别事例来进行的。康德认为“这是美的”型 判断并不根据什么普遍原则,他把这种判断叫做“反思的判断”。下这种 判断时,人觉得对象对他是适合的,愉快的。这种感觉虽是主观的,却 有普遍性。康德的解释是:由于对象的形式引起人的知解力与想象力的 自由而和谐的活动,它适合一般人的心理机能,所以使一般人都能感到 愉快。这就足见审美对象的目的性,它适合人类心理机能活动的某一种 仿佛是神意预定的安排。所以康德把审美的判断和目的论联在一起来 讲。
② Interesse,一般译 “兴趣”,康德指的是 “利益念头”或 “利害打算”。

-----------------------------------------------
8 7
全 书 序 论
在,它是由对象本身就可以引起的快感出发的,这就是说,这 快感允许对象本身自有目的。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一个重要 的看法。
b) 其次,康德说,美应该是这样一种性质;它不借概 念,即不借知解力所用的范畴,而被感觉为一种引起·普·遍快 感的对象。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平常人对 于美是不能下判断的,因为这种判断要有普遍正确性。普遍 的东西·就·其·为·普·遍·的·来·说,固然是一种抽象,但是凡是自在 自为地真实的东西都包含有普遍地正确这一个属性和要求。 就这个意义来说,美也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尽管美的判断 不凭只是来自理解的概念。举例来说,个别行为的善或正直 是要统摄于普遍概念之下的,这行为如果符合这些概念,就 可以说是善的。美却不然,它应该不假道于这种概念而直接 引起普遍的快感。这就无异于说,在审美时,我们并不意识 到美这种概念和把这美的东西附属在美这个概念之下,而且 不容许象其它形式的判断那样把个别对象和普遍概念分开。
c) 第三,美应该具有·目·的·性的形式,但仅限于这样的 意义:我们虽感觉到对象的目的性,心里对这目的却没有一 个明确的观念。这实际上只是复述上文已经说过的道理。一 切自然产品,例如一棵花或是一个动物,都是按照目的性的 原则而构造成的,而这种目的性对于我们是很直接的,我们 在意识里并没有一个目的的观念,与当前现实对象分裂开,区 别开。美也应以这种方式显现为具有目的性的。在有限的目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7
的性里 ① ,目的与手段是彼此外在的;因为目的与实现目的所 用的物质手段之中并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之 下,目的本身的观念和目的所借以实现的那个对象是有分别 的。美却不然,它是作为本身具有目的性的东西而存在着,目 的和手段不能分裂成为彼此有别的两方面。比方说,生物的 手足的目的就是实际存在于这手足本身的生命;如果把这生 命拆开,手足就失其为手足了。因为在有生命的东西里,目 的与实现目的的物质手段是直接融成一体的。这东西之所以 存在,就因为它的目的就包含在它本身里面。依康德看,如 果从这个观点看美,美的目的性并不是一种附加到美上去的 外在形式,而见出目的性的内外相应一致才是美的对象的内 在本质。
d) 第四,依康德的看法,美应该被人不借概念而认识 出它是一种引起·必·然快感的对象。必然性是一个抽象的范畴, 它指的是两方面之间的这样一种内在本质的关系:·只·要这一 方面存在,而且因为这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也·就·因·而存在。 这一方面在它的本质里就同时包含着另一方面,比方说,离 开结果而谈原因,就是毫无意义的。美所引起的快感就应该 有这样的必然性,同时又和概念完全没有关系,这就是说,和
① “这就是说,在我们用来实现一个目的(这目的是明确地作为一个观念而
摆在我们面前的)的手段里。刀不含‘割’,锹不含‘掘’,但是刀是按 照割的目的,锹是按照掘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但是人却含‘活’,不活 着就不是人了。”(鲍申葵英译本注)美也应作为有生命的东西看待,目 的和手段不能分裂。
-----------------------------------------------
0 8
全 书 序 论
知解力所用的范畴没有关系。比方说,有规律的东西 ① 很容 易引起快感,所谓“有规律”,仍是来自知解力的一种概念, 但是康德却认为如果要引起这种快感,只是来自知解力的概 念如“整齐”、“平衡”之类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我们在康德的这些论点里所发见的就是:通常被 认为在意识中是彼此分明独立的东西其实有一种不可分裂 性。美消除了这种分裂,因为在美里普遍的与特殊的,目的 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贯的。所以康德把·艺 ·术·美也看成是特殊事物按照概念而·存·在的那种协调一致 特殊的东西,就其为特殊的而言,是偶然的。无论就它们对 其它特殊东西的关系来看,还是就它们对普遍东西的关系来 看,都是如此;而正是这偶然的东西,例如感觉,情感,情 绪,脾气,愿望之类,在艺术美里不是只是附属于知解力所 用的普遍范畴之下,被抽象的普遍概念所·支·配·着的,而是与 普遍的东西融成一体,它们这些特殊的东西是内在于这普遍 的东西的,对这普遍的东西是绝对适合的。因此,艺术美成 为一种思想的体现,而所用的材料不是由这思想自外来决定, 而是本身自由地存在着;这就是说,自然的、感性的事物以 及情感之类东西·本·身具有尺度,目标与谐合一致,而知觉与 情感也被提升到具有心灵的普遍性,思想不仅打消了它对自
②。
例如对称。
① ② 一般判断都是建立个别事例与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谓“按照概
念而存在”不是取一般意义,它是指符合引起心理机能的和谐活动那个 普遍的 “目的”。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1 8
然的敌意,而且从自然里得到欢欣;这样,情感、快感和欣 赏就有了存在理由而得到认可,所以自然与自由、感性与概 念都在一个·统·一·体里找到了它们的保证和满足。但是谈到究 竟,这种象是完全的和解,无论就判断来说,还是就创造来 说,都还只是主观的,本身还不是自在自为的真实。
就它们目前与我们的讨论有关来说,康德的“批判”的 主要的结果如上所述。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 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但是只有把康德的缺点克服了 ① ,我们 才能凭借这种概念去对必然与自由、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 性等对立面的真正统一,得到更高的了解。
2.席勒、文克尔曼、谢林
应该承认:有一位心灵深湛而同时又爱作哲理思考的 人 ② ,早就走在狭义的哲学之前,凭他的艺术感,要求而且阐 明了整体与和解的原则,用它来反对那些永无止境的抽象的 思考,反对那种为职责而职责的号召,反对把自然与现实、感 觉与情感看作只是一种·局·限和敌对因素的那种抽象的理解。
黑格尔这段批评康德的话要义在于:康德见到普遍性与特殊性,概念与 对象,目的与手段等对立面的统一,所以很接近于关于理念的辩证的看 法;但是康德的缺点在于他认为这种统一只是在思想中完成的,所以纯 粹是主观的。黑格尔自己进一步证明这种统一不仅在人的思想中,而且 在现实世界中一直在进行着,所以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这就是思维与 存在的统一。

② 即下文所说的席勒。
-----------------------------------------------
2 8
全 书 序 论
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 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 真实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席勒在他 的美学研究里不只是谨守艺术和艺术的兴趣而不顾它们与专 门哲学的关系,而是拿哲学原则来衡量他对艺术美的兴趣。只 有从哲学原则出发,而且借助于哲学原则,他才能更深刻地 了解美的性质和概念。我们感觉到席勒在他的创作生活中某 个时期在思想上下过很多的功夫—— 也许这对艺术作品的纯 朴的美并不大利。在他的许多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意地 进行抽象思考甚至表现出他对哲学概念所感到的兴趣。有人 因此谴责他,特别是在拿他和歌德的宁静的不纠缠在概念里 的纯朴性和客观性作对比时,他总不免遭到非难。作为诗人, 席勒在这一点上是代他的时代受过,但是犯这种罪过 ① 正是 这位具有崇高心灵和深湛情思的诗人的荣誉,而科学知识也 因此得到裨益。就在同一时代,歌德也曾受到科学的吸引而 离开他的特殊领域—— 诗歌。席勒所专心探讨的是人类·心·灵 的深处,而歌德的特殊兴趣则在于艺术的·自·然方面
②,即外在
自然,例如植物构造,动物构造,结晶体,云的形成,颜色 之类。歌德把他的伟大的见识应用到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推 翻了过去纯靠推理的研究及其错误的结论,至于席勒则反对 过去纯靠知解力对意志和思想所进行的研究,他证明了美是 一种自然的整体。席勒写过一系列的著作,发挥他对于艺术
这种罪过指爱作抽象的哲学思考。
① ② 鲍申葵英译本作 “物理方面”。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3 8
本质的真知卓见,特别是他的《美感教育书简》。在这部书里, 席勒的基本出发点是:每一个人都有本领去实现理想的人性。 代表这种真实人性 ① 的是国家,国家是客观的、普遍的、正 常的形式,借国家这种形式,许多个别的人团结成为一个统 一整体。有时间性的人有两种方式可以和有理念性的人合而 为一,一种方式是由代表道德、法律和理智之类种族共同性 的国家把个性否定掉;另一种方式是由个人把自己提升到他 的种族,就是由有时间性的人提升到有理念性的人。理性要 求统一,要求种族共同性;自然要求杂多,要求个性,人须 同时服从这两种法令权威。在这些对立面的冲突之中,美感 教育所要做的正是实现调停与和解的要求。因为按照席勒的 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 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 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 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 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席勒的这种看法在他的 《秀美与尊严》里以及他的诗篇里已可略见一斑。他在诗里特 别赞美妇女,因为他看到了而且指出了在妇女性格中,自然 而然地实现了心灵与自然的统一。
席勒把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自然 的·统·一科学地了解成为艺术的原则与本质,并且孜孜不倦地
① 真实人性即理想的人性,亦即人的普遍的理性,亦即下文“有理念性的
人”。
-----------------------------------------------
4 8
全 书 序 论
通过艺术和美感教育把这种统一体现于现实生活。他又进一 步把这种统一看作·理·念·本·身,认为它是认识的原则,也是存 在的原则,并且承认这个意义的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因为有 了这个承认,到了谢林,哲学才达到它的绝对观点;艺术虽 然早已在人类最高旨趣中显出它的特殊性质和价值,可是只 有到了现在,艺术的真正·概·念和科学地位才被发见出来,人 们才开始了解艺术的真正的更高的任务,尽管从某一方面来 看,这种了解还是不很正确的 (关于这一点,这里暂不能详 谈)。此外,比这还更早,文克尔曼就已从观察古代艺术理想 得到启发,因而替艺术欣赏养成了一种新的敏感,把庸俗的 目的说和单纯摹仿自然说都粉碎了,很有力地主张要在艺术 作品和艺术史里找出艺术的理念。我们应该说,文克尔曼在 艺术领域里替心灵发见了一种新的机能和一种新的研究方 法。不过在艺术的理论和科学知识方面,他的学说的影响却 较小。
3.滑稽 ① 说
我们现在约略谈一下进一步的发展过程。靠近哲学思想
① 德文Ironie一般译“讽刺”,德国浪漫派文艺理论家用这字,不指一般的
讽刺,而是指艺术家对现实世界形象的自由玩弄的心情,所以译 “滑 稽”较妥。黑格尔在本书第二卷第三部分所说的“幽默”亦指“浪漫式 的滑稽”,为避免与一般意义的 “幽默”相混,所以用 “滑稽”。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5 8
复兴的时期,威廉和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弟兄 ① 喜爱新奇, 追求突出惊人的事物。他们在性格上本来并不近于哲学而主 要地近于批评,所以就按照他们性格所能接受的程度,接受 了当时的一些哲学概念。在玄理思考方面,他们都不能享什 么盛名,但是由于具有批评的才能,他们接近了理念观点,并 且以直率的语言和革新的勇气,纵然以很贫乏的哲学装备,向 传统的看法进行了尖锐的攻击,因此他们在各门艺术里都倡 导了一种新的判断标准和新的观点,比他们所攻击的那些看 法确实要高明些。不过由于他们虽长于批评,对于他们所用 的标准却没有透彻的哲学认识,这种标准就有些不明确,摇 摆不定,因此他们所做的有时太过,有时不及。尽管他们以 热爱的心情介绍和表扬了一些为当时所忽视的象是过时的作 品,例如意大利和荷兰的古画,《尼伯龙根歌》之类,并且抱 着热情去学习和宣扬人们向来不很知道的作品,例如印度的 诗歌和神话,尽管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功 劳,他们对这些时期作品的估价毕竟不免过高,有时称赞很 平庸的作品,例如霍尔堡 ② 的喜剧,把只有相对价值的东西 看成有普遍的价值,甚至把一种乖戾的倾向和第二流的观点 热烈地赞扬为最高的成就。
所谓“·滑·稽”说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就是从这种乖戾的
威廉和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 (August Wilhelm und Friedrich  V.Schl-egel),兄威廉 (1767—1845),弟弗列德里希 (1772—1829), 德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和文学理论家。
② 霍尔堡 (Holberg,1684—1754),丹麦诗人和喜剧作家。

-----------------------------------------------
6 8
全 书 序 论
倾向,特别是从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的见解和学说发展出 来的。就它的许多方面中的一方面来说,“滑稽”说的更深的 根源是菲希特 ① 的哲学,即菲希特哲学中关于艺术的一些原 则。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和谢林一样,都是从菲希特的观 点出发,谢林完全超越了这个观点,而许莱格尔则始而按照 自己的方式去发扬它,终于脱离了它。关于菲希特的学说和 “滑稽”说的一个倾向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在这里只须指出 这一点:菲希特把“自我”—— 当然只是完全抽象的形式的 “自我”—— 看作一切知识、一切理性和一切认识的绝对原则。
其次,由于这一点,这种“自我”在本身上是很单纯的; 从一方面看,每个特性,每个属性,每个内容在这种 “自 我”里都被否定了,因为一切积极的内容都掩没到这种抽象 的自由和统一里而被消灭了;从另一方面看,每个对于“自 我”有意义的内容都只有通过“自我”才得到它的地位和承 认。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只有通过“自我”才存任;凡是通过 “自我”而存在的东西,“自我”也可以把它消灭掉。如果我 们停留在这种由抽象“自我”的绝对性所产生的一些空洞的 形式上,世间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在·自·为的,可以看作本身 有价值的了,一切东西都只能看作由“自我”的主观性的产 品了。既然如此,“自我”就成为一切事物的主宰;在道德和 法律的领域里,在人和神、世俗和神圣的领域里,都没有任 何东西不是通过“自我”才产生,又可以由“自我”去消灭 的。这就无异于把一切自在自为的东西都看成只是一种显现
① 菲希特 (Job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唯心哲学家。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7 8
(外形),并不因为它本身,通过它本身,它才真实,只是一 种由“自我”而来的形影,完全听“自我”的权力任意自由 摆布。让它有意义,或是把它消灭掉,都全靠“自我”是否 高兴,这种“自我”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绝对自我了。
第三 ① ,这种“自我”是有·生·命·的活动的个体,而他的生 命就在于能把自己的个性显现到自己的意识和旁人的意识 里,就在于能表现自己,使自己成为现象。因为每个人在活 着的时候,都在设法实现自己,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就 美和艺术来说,这种自我实现的意思就是:他要作为艺术家 而生活,要·按·照·艺·术·的·方·式去表现他的生活。但是按照这个 滑稽原则,当我的一切活动和一般的表现—— 就它们与任何 内容有关而言—— 对于我只是一种·显·现(外形),它们所取的 形状完全由我支配时,我才是作为艺术家而生活着。所以无 论是对于这种内容,还是对于它的一般的表现和实现,我所 抱的都不是真正·严·肃·的·态·度。因为真正严肃的态度都起于一 种有实体性的旨趣,一种本身有丰富内容的东西,例如真理、 道德之类,这就是说,引起严肃态度的内容就它本身来说,对 于我就是有实体性的,所以只有我沉浸在这种内容里,在我 的全部知识和行动里都和这种内容吻合,我才感觉到我自己 有实体性。如果按照滑稽说,艺术家就是自由建立一切又自 由消灭一切的“我”,对于这个“我”没有什么意识内容是绝
① “所说的三点是:(一)这种‘我’是抽象的,(二)对于这种‘我’,一
切事物都只是显现 (外形),(三) 这种 ‘我’ 自身的行动也只是显现 (外形)”。(鲍申葵英译本注)
-----------------------------------------------
8 8
全 书 序 论
对的和自为自在的,而只显现为由我自己创造并且可以由我 自己消灭的显现(外形),如果照这样看,这种严肃的态度就 不能存在,因为除掉“我”的赋与形式作用以外,一切事物 都没有意义。别人对待我的显现 (在这显现里我把自己现给 他们看)固然可以抱严肃的态度,可以认为我是在认真地对 待它,但是他们这样想,实在是受了欺骗,他们都是些见解 狭隘的可怜虫,没有才能去了解我的观点 ① ,去达到我的观点 的高度。这就使我认识到:不是每个人都能象我这样自由 (这就是说,·形·式·的
② 自由),能把凡是人所认为珍贵、尊严 和神圣的东西看成只是他自己随意创造的产品,他可以随意 让它们有或是没有意义,有或是没有确定的充实的内容。一 个滑稽的艺术家在生活中所表现的这种巧妙本领就被了解成 为一种·神·人·似·的·神·通·广·大,对于这种神通广大,一切事物都 只是一种无实体的创造品,而自知不受一切事物拘束的创造 者却不受这创造品的约束,因为他能创造它,也能消灭它。谁 达到了这种神通广大的观点,谁就能凭高俯视一切其余的人 们,把他们看作狭隘呆板的人,因为他们把法律、道德之类 还看成固定不移的,有约束性的而且有实在价值的东西。这 样过着艺术家生活的人固然还是和旁人发生关系,例如他和 朋友,姘妇之类在一起过活,如此等等,但是作为天才,他
即把一切看成虚幻的滑稽观点。
① ② “·形·式·的自由是超然于一切之外,或是(表面的)随意取舍的能力;与此
相反,·真·正·的自由是自我与能满足自我的东西的同一。”(鲍申葵英译本 注)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8
却把这些对周围现实的关系,对他自己的行动的关系,以及 对自在自为的普遍的事物的关系,都看成虚幻的,他对这一 切都抱着滑稽的态度。
神通广大的滑稽态度的一般意义就是如此,它就是自我 集中于自我本身,对于这自我,一切约束都撕破了,他只愿 在自我欣赏的福境中生活着。这就是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 先生所发明的“滑稽”,许多人跟着他吹嘘过,最近还有人在 跟着他吹嘘。
这种滑稽否定态度可以约略从两方面来看。从一方面来 看,它认为一切有事实根据的,道德的,本身有真实意蕴的 东西都是无聊的,一切客观的自在自为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如 果“自我”停留在这种观点,一切事物都会显得虚幻无价值, 有价值的只有“自我”本身的主体性,而这主体性其实也就 因此变成空洞无聊的。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自我”在这 种自我欣赏中也许得不到满足,也许觉得自身有缺陷,因而 感到一种渴望,想要找到一些坚实的,明确的,有实体性的 旨趣。这种情形就产生一种不幸和矛盾:一方面主体想深入 了解真实,渴望追求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无法离开 这种孤独自闭的情况,摆脱这种未得满足的抽象的内心生活, 因此他就患一种精神上的饥渴病。我们见过,这种病也是从 菲希特哲学产生出来的。不满足于这种静止和软弱无能状态 的心情怕有所作为,怕沾惹任何东西,因为它怕这样就会搅 扰内心的和谐,所以尽管它想望达到真实与绝对,它却仍是 空虚的,不管它本身是多么纯粹。就是这种心情产生了病态 的心灵美和精神上的饥渴病。一个真正的美的心灵总是有所
-----------------------------------------------
0 9
全 书 序 论
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但是上述那种精神上的饥渴 病就是主体空虚的感觉,这主体毫无能力自拔于这种空虚,用 有实体性的内容来充实自己。
但是就把这种滑稽变成艺术形式来说,滑稽的艺术家并 不满足于用艺术形象把自己的生活和特殊个性表现出来,而 是在他自己的行为等等所表现的艺术品之外,艺术家还必须 凭借他的想象来创造外在的艺术品。创造这种艺术品的原则 还是把神圣的表现为滑稽的—— 这种原则主要地只能应用于 诗的领域。这种滑稽态度,作为天才的个性来说,就是高贵、 伟大、辉煌的东西的自毁灭;因此就连客观的艺术形象也还 只是表现绝对主观性的原则,凡是对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都被表现为在它们自毁灭过程中变成空无。这就是说,不仅 是对法律、道德、真理都不持严肃的态度,而且就连最高尚 最优美的品质也都是空幻的,因为在通过个别人物、性格和 行动来显示这种品质之中,这种品质就否定了并且毁灭了自 己,因此这种滑稽对它自己也采取了滑稽态度。抽象地看,这 种形式很接近于喜剧的原则,但是尽管有这种类似,喜剧性 在本质上却与滑稽有别。因为喜剧只限于使本来不值什么的, 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毁灭,例如把一阵奇怪的念 头,一点自私的表现,一种任性使气的态度,拿来与一种热 烈的情绪相对照,甚至把一条象是可靠而实在不可靠的原则, 或是一句貌似精确而实空洞的格言显现为空洞无聊,那才是 喜剧的。但是如果把实际上确是一个道德的行为,一个真理, 一个本身有真实内容的东西表现于某个人身上,而又借这个 人证实它们是空虚的,这就是和喜剧的情况不一样了。因为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1 9
这样一个人在性格上本来就是空虚可鄙的,而表现出来的就 是他的孱弱和缺乏性格。所以滑稽的和喜剧的在本质上的分 别就在于被毁灭的那东西的内容究竟如何。凡是不能坚持重 要的目的,而轻易地抛弃它们,让它们自归于毁灭的人就是 些不道德的坏人。我们现在所说的“滑稽”所喜爱的正是这 种缺乏性格的滑稽。至于真正的性格,一方面须抱有具有重 要内容 (意蕴)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这种目的。如果 一个人轻易抛弃这种目的,他就完全丧失了他的个性。性格 的基调就在于这种坚定和稳实。卡陁 ① 只有作为一个罗马人 和共和党人才能生活。如果把滑稽态度作为艺术表现的基调, 那就是把最不艺术的东西看作艺术作品的真正原则了。结果 不外三种,第一是形象平滑呆板,其次是内容意义空泛,因 为它们的实体性被证明是虚幻的;第三就是上文所说的那种 精神上的饥渴病和心情上的未经解决的矛盾。这种表现不可 能引起真正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提倡这种滑稽的人 常常埋怨群众没有深刻的感觉、艺术的见解和天才,不能了 解这样高度的滑稽;这就是说,群众所不喜欢的正是这种庸 俗,这种既平滑而又缺乏性格的东西。幸而这种没有实体性 的患精神上饥渴病的性格不能讨人欢喜,这种恶劣和虚伪的 东西得不到赞许,而人们所喜见乐闻的却是丰富而真实的旨 趣,以及忠实坚持人生重大理想的性格。
还有一个历史的事实须提一提:把滑稽看作艺术最高原
① 卡陁(Cato),公元前一世纪罗马政治人物,为维护自由,反抗凯撒大帝,
失败自刎,以性格坚强著名,做罗马人和共和党人就是他的重要目的。
-----------------------------------------------
2 9
全 书 序 论
则的特别是梭尔格和路德威希·梯克 ① 两人。
梭尔格本来值得详细讨论,但是我在这里只能约略地谈 一谈。梭尔格不象其余的人那样只满足于肤浅的哲学修养,他 的内心最深处的真正的思辨的需要使得他深入了解到哲学的 理念。在这方面他认识到理念的辩证因素,认识到我所称为 “无限的绝对的否定”的那个观点:即认识到理念的活动否定 了理念本身的无限性与普遍性,以便转化为有限的与特殊的 东西,于是再取消这否定,因而在这有限的与特殊的东西之 中把普遍的与无限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 ② 。梭尔格没有从这 种否定再向前走。这种否定当然是思辨的理念中的一个因素, 但是如果把它了解为无限与有限的单纯辩证的骚动与解决, 它就还·只·是·理·念·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整·个·的·理·念,象梭尔格所 想的。梭尔格不幸早死,来不及对哲学的理念作具体的阐发。 所以他只停留在上述的否定,这种否定与用滑稽态度去消除 有限事物和本身实在事物那种活动有些类似,所以梭尔格在 这种否定里见出艺术活动的原则。但是在他的实际生活中,梭 尔格的性格是坚定的,严肃的,英勇的,所以不是上述意义 的滑稽的艺术家,而且他由长期艺术研究所培养成的对真正
梭尔格(Karl W .F.Solger,1780—1819),德国哲学家,滑稽说的倡 导者,梯克的朋友。梯克 (Ludwig Tieck,1773—1853),德国耶拿派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
② 这句话最简赅地说明了客观唯心主义者所看到的“否定的否定”的辩证
过程。抽象的“人性”否定了它自己的抽象的无限性和普遍性,才可以 转化为具体的个别的人,这个别的人又见出普遍的无限的“人性”,这才 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面的统一或矛盾的解决。

-----------------------------------------------
四 题材的划分
3 9
艺术作品的深刻的敏感也不是滑稽的。梭尔格在生活、哲学 和艺术三方面都不应与上述那些滑稽说的倡导者混为一谈。 以上这番话就足以替他辩护了。
至于路德威希·梯克,他的观点也是在耶拿成为文学中 心的时期形成的 ① 。他和其他要人都爱谈滑稽说而却不说明 他们所谈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口头上老是要求滑稽,但 是临到他评判伟大的艺术作品时,他对它们伟大成就的认识 与描绘却是很深刻的。人们也许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那 样的作品最便于说明滑稽说,可是不然,在批评这种作品时, 梯克却不提滑稽这回事。
四 题材的划分
在以上一番序论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们
的研究对象本身了。但是我们的序论还没有完,而在说明对 象这方面,序论只能对我们将要做的科学研究全部进程作一 种鸟瞰。我们既已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身生发出来的, 并且把艺术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性表现,我们在这鸟 瞰中就应该至少能概括地说明本课程中各个部分如何从艺术 即绝对理念的表现这个总概念推演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先 使读者对这总概念有一种很概括的认识。
① 耶拿派浪漫主义作家团体成立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代表人物是许莱格
尔兄弟和梯克等,都属于消极的浪漫派。
-----------------------------------------------
4 9
全 书 序 论
上文已经说过,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 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 一的整体。这里·第·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这样一个要求:要经过 艺术表现的内容必须在本质上适宜于这种表现。否则我们就 会只得到一种很坏的拼凑,其中内容根本不适合于形象化和 外在表现,偏要勉强被纳入这种形式,题材本身就干燥无味, 偏要勉强把一种在本质上和它敌对的形式作为它的表现方 式。
·第·二·个要求是从第一个要求推演出来的:艺术的内容本 身不应该是抽象的。这并非说,它应该象感性事物那样具体 —— 这里所谓“具体”是就它和看作只是抽象的心灵性和理 智性的东西相对立而言。因为在心灵界和自然界里,凡是真 实的东西在本身就是具体的,尽管它有普遍性,它同时还包 含主体性和特殊性 ① 。例如我们说神是单纯的“太一”,是最 高的存在本身,我们就是根据非理性的知解力把神看成一种 死的抽象品。这种不是按照神的具体真实性来理解的神就不 能作为艺术的内容,尤其不能作为造形艺术的内容。犹太人 和土耳其人的神还说不上是这种根据知解力所形成的抽象观 念,所以他们就不能象基督教那样用艺术把他们的神很明确
① 黑格尔所说的“具体”不仅与“抽象”对立,也与“片面”、“不真实”对
立。“具体”就是完整,寓普遍 (理)于特殊 (事),也就是真实。所以 哲学史家往往用“具体的普遍”(Concrete universal)来概括他的“对 立面统一”的学说。
-----------------------------------------------
四 题材的划分
5 9
地表现出来。基督教的神却是按照他的真实性来理解的,所 以就是作为本身完全具体的,作为人身,作为主体,更精确 地说,作为精神 (或心灵)来理解的。作为精神的神把他自 己显现为三身 ① 于宗教的领会,而这三身却同时是·一·体。这 里有本体,有普遍性,有特殊性,也有这三者的和解了的统 一 ② ,只有这种统一体才是具体的。一种内容如果要显得真 实,就必须这样具体,艺术也要求这样的具体性,因为纯是 抽象的普遍性本身就没有办法转化为特殊事物和现象以及普 遍性与特殊事物的统一体。
·第·三,一种真实的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既然应该有符合它 的一种感性形式和形象,这种感性形式就必须同时是个别的, 本身完全具体的,单一完整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两方面都 有这种具体性,也正是这种两方面同有的具体性才可以使这 两方面结合而且互相符合。拿人体的自然形状为例来说,它 就是这样一种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可以用来表现本身也是具 体的心灵,并且与心灵符合。因此,我们就应该抛弃这样一 种想法:以为采取外在世界中某一实在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真 实的内容,这是完全出于偶然的。艺术之所以抓住这个形式,
基督教的神或上帝是“三身一体”,所谓三身即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和圣 灵。所谓“圣灵”是就上帝显现于人时而言,例如圣灵凭附圣母玛利亚 而生耶稣。
② 有神的本体和普遍性,也有特殊的存在,即作为人的耶稣,三者的统一
才是具体的神,即所谓 “三身一体”。

-----------------------------------------------
6 9
全 书 序 论
既不是由于它碰巧在那里,也不是由于除它以外,就没有别 的形式可用,而是由于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 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但是另一方面, 在本质上是心灵性的内容所借以表现的那种具体的感性事 物,在本质上就是诉诸内心生活的,使这种内容可为观照知 觉对象的那种外在形状就只是为着情感和思想 ① 而存在的。 只有因为这个道理,内容与艺术形象才能互相吻合。·单·纯·的 具体的感性事物,即单纯的外在自然,就没有这种目的 ② 作 为它的唯一的所以产生的道理。鸟的五光十彩的羽毛无人看 见也还是照耀着,它的歌声也在无人听见之中消逝了;昙花 ③ 只在夜间一现而无人欣赏,就在南方荒野的森林里萎谢了,而 这森林本身充满着最美丽最茂盛的草木,和最丰富最芬芳的 香气,也悄然枯谢而无人享受。艺术作品却不是这样独立自 足地存在着,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 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
就以上这一点来说,艺术的感性化虽不是偶然的,却也 还不是理解心灵性的具体的东西的最高方式。比这种通过具 体的感性事物的表现方式更高一层的方式是思想;在相对的 意义下,思想固然是抽象的,但是它必须不是片面的而是具
Gemu A t und Geist,英译本作heart and mind,前者是管情感方面功 能的心,后者是管思想意识方面功能的心,姑译 “情感和思想”。 这种目的指 “诉诸心灵”和 “为着情感思想而存在”。

② ③ Fackeldistel,原文为火炬蓟,不是昙花,译 “昙花”较便于了解。
-----------------------------------------------
四 题材的划分
7 9
体的思想,才能成为真实的、理性的思想。如果拿希腊的神 和基督教所了解的神来比较,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出一种是既 定的内容可以用感性的艺术形式恰当地表现出来,还是在本 质上就需要一种更高的更富于心灵性的表现方式这二者之间 的分别。希腊的神不是抽象的,而是个别的,最接近人的自 然形状的;基督教的神固然也有具体的人身,但是这人身是 看作纯粹心灵性的,他须作为·心·灵 (或精神)而被认识,而 且须在心灵中被认识。他所借以存在的基本上就是内心的知 识(领悟)。而不是外在的自然人体形状,用这种形状就不能 把他完全表现出来,就不能按照他的概念的深度把他表现出 来。
因为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 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 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 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 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艺术科学各部分的划分原则就在于这一点,就在于作为 心灵性的更高的真实得到了符合心灵概念的形象。因为心灵 在达到它的绝对本质的真实概念之前,必须经过植根于这概 念本身的一些阶段的过程,而这种由心灵自生发的内容的演 进过程就和直接与它联系的艺术表现的演进过程相对应,在 这些艺术表现的形式中,艺术家的心灵使自己能认识到自己。
这种在艺术心灵以内的演进过程,按照它的本质来说,又
-----------------------------------------------
8 9
全 书 序 论
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这种演进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性·的、 ·普·遍·的演进,因为先后相承的各阶段的确定的·世·界·观是作为 对于自然、人和神的确定的但是无所不包的意识而表现于艺 术形象的。·第·二方面就是:这种内在的艺术演进须使自己有 直接感性存在,而各种确定形式的感性的艺术存在本身就是 一整套的必然的艺术种类差异—— 这就是·各·门·艺·术
①。艺术
表现以及它的种类差异从一方面看,即从它们的心灵性看,固 然都有一般性,不限于某一种材料,而感性存在本身也是千 差万别的;但是由于感性存在本身,正如心灵一样,以概念 为它的内在灵魂,所以从另一方面看,某些感性材料却与某 种心灵性的差异和艺术表现种类有密切的关系和内在的一 致 ② 。
我们的科学总共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 第一,是·一·般·的部分。它的内容和对象就是艺术美的普 遍的理念—— 艺术美是作为·理·想来看的—— 以及艺术美对自
“这里所指的两方面的演进,第一方面是某时代和某民族例如埃及、希 腊、基督教等时代对于自然、人和神的一种特殊的看法,特别就这看法 对艺术的关系来看;第二种是各门艺术,例如雕刻、音乐、诗歌之类,每 种有它自己的基础,从它们对第一种演进的关系来看。”(奥斯玛斯通英 译本注)
② “作者追问声音或颜色之类何以适应某一类型的艺术,如在理论上所界
定的—— 这在骨子里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性的—— 他回答说,这些媒介作 为自然事物来看,自有一种意蕴和目的,虽然不象在艺术作品里那样明 显。它们各特别适宜于某些类型的艺术,这就足见它们所隐含的意蕴和 目的。”(鲍申葵英译本注)

-----------------------------------------------
四 题材的划分
9 9
然和艺术美对主体艺术创造这双方面的更密切的关系。
第二,从艺术美的概念发展出一个·特·殊·的部分,即这个 概念本身所包含的本质上的分别演化成为一系列的特殊表现 形式。 ①
第三,还有一个·最·后·的部分,它所要讨论的是艺术美的 个别化,就是艺术进展到感性形象的表现,形成各门艺术的 系统以及其中的类与种。
1.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关于第一第二两部分,为着便于了解下文,我们首先就 要提醒一个事实: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并不是专就理念本身 来说的理念,即不是在哲学逻辑里作为绝对来了解的那种理 念,而是化为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而且与现实结合成为直 接的妥贴的统一体的那种理念。因为就·理·念·本·身来说的理念 虽是自在自为的真实,但是还只是有普遍性,而尚未化为具 体对象的真实;作为·艺·术·美·的·理·念却不然,它一方面具有明 确的定性,在本质上成为个别的现实,另一方面它也是现实 的一种个别表现,具有一种定性,使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 现这理念。这就等于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理念和它的表现,即 它的具体现实,应该配合得彼此完全符合。按照这样理解,理 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
① 即三种艺术类型。
-----------------------------------------------
0 0 1 全 书 序 论
理想 ① 。这种符合首先可能很形式地了解成为这样的意思:理 念不拘哪一个都行,只要现实的形象(也不拘哪一个都行)恰 好表现这个既定的理念,那就算是符合。如果是这样,理想 所要求的·真·实就会与单纯的·正·确相混,所谓单纯的正确是指 用适当的方式把任何意义内容表现出来,一看到形象就可以 直接找到它的意义。理想是不能这样了解的。因为任何内容 都可以按照它的本质的标准很适当地表现出来,但不因此就 配称为理想的艺术美。比起理想美,这种情形就连在表现方 面也显得有缺陷。关于这一点,我们先要提到一个到将来才 能证明的道理: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可以单归咎于主体 方面的技巧不熟练,·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例如 中国、印度、埃及各民族的艺术形象,例如神像和偶像,都 是无形式的,或是形式虽明确而却丑陋不真实,他们都不能 达到真正的美,因为他们的神话观念,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内 容和思想本身仍然是不明确的,或是虽明确而却低劣,不是 本身就是绝对的内容。就这个意义来说,艺术作品的表现愈 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在考虑 这一点时,我们不应只想到按照当前外在现实来掌握自然形
① 黑格尔所用的“·理·想”(Ideal)与一般所说的“理想”不同,它就是“具
体的理念显现于适合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黑格尔所说 的 “理想”包括一般所说的 “典型”(见出普遍性与本质的个别事物形 象),但比“典型”较广,因为整个艺术是“理想”,不仅是人物或情境。 译文为清楚起见,有时把 “理想”译为 “艺术理想”。
-----------------------------------------------
四 题材的划分
1 0 1
状和摹仿自然形状所表现的技巧熟练的程度。因为在某些发 展阶段的艺术意识和艺术表现里,对自然形状的歪曲和损坏 并不是无意的,并不是由于技巧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由于 故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意识里面的内容所要求和决定的。 从这个观点来看,一种艺术尽管就它的既定的范围来说,在 技巧等方面是十分完善的,而作为艺术,它仍然可以是不完 善的,如果拿艺术概念本身和理想来衡量它,它仍然是有缺 陷的。只有在最高的艺术里,理念和表现才是真正互相符合 的,这就是说,用来表现理念的形象本身就是绝对真实的形 象,因为它所表现的理念内容本身也是真实的内容。前已提 过,这个原则还包含一个附带的结论:理念必须在它本身而 且通过它本身被界定为具体的整体,因而它本身就具有由理 念化为特殊个体和确定为外在现象这个过程所依据的原则和 标准。例如基督教的想象只能把神表现为人的形状和人的·心 ·灵面貌,因为神自身在基督教里是完全作为心灵来认识的。具 有定性好象是使理念显现为形象的桥梁。只要这种定性不是 起于理念本身的整体,只要理念不是作为能使自己具有定性 和把自己化为特殊事物的东西来了解的,这种理念就还是抽 象的,就还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本身以外得到它的定性,也 就是从本身以外得到一个原则,去决定某种显现方式对它才 是唯一适合的。因此,如果理念还是抽象的,它的形象也就 还不是由它决定的,而是外来的。本身具体的理念却不如此, 它本身就已包含它采取什么显现方式所依据的原则,因此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