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7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爱的……等等,所以偏爱某一个人而且只爱这一个人的现象 纯粹是主体心情和个人特殊情况方面的私事,恋爱者只肯在 这一个人身上发见自己的生命和最高意识,这种顽强固执正 足以说明爱情既是随意任性的,又带有必然性的。在这种态 度中,主体的高度自由和绝对的选择当然得到承认,—— 这 种自由却不只象在攸里庇德斯的《斐竺罗》里那样要服从一 种情致或一种神性,而是完全从个人意志出发,所以上述选 择也显得是一种执拗,一种来自特殊性的顽固态度。
因此,爱情的冲突,特别是在爱情和具有实体性的旨趣 对立斗争的时候,总是具有偶然的和无理由可辩护的一方面, 因为恋爱者凭自己的单纯的主体性,提出本身并非绝对合理 的要求,来对抗按照他的本质他就要维护的那些具有实体性 的东西。古代崇高的悲剧人物如阿迦门农、克吕泰谟涅斯特 拉、俄瑞斯特、俄狄普、安蒂贡、克里安之类固然也各有一 种个人的目的,但是他们当作行动的内容去追求的那种具有 实体性的东西或情致、却有绝对可辩护的理由,因而本身具 有普遍的旨趣。他们的行动所招致的结局之所以感动人,并 非由于它是一种不幸的命运,而是由于那种不幸显出了他们 的荣誉—— 因为得不到满足就不甘休的情致具有一种本身必 然的内容。如果克吕泰谟涅斯特拉的罪行在她的具体事例里 没有受到惩罚 ① ,如果安蒂贡作为姊妹所受到的侮辱没有消
① 见卷一,272页注②。
-----------------------------------------------
第二章 骑士风
1 7 3
除 ① ,那本身就是一件冤屈。但是这类爱情的苦痛,这些被粉 碎的希望,这种一般沉湎于爱情的情况,恋爱者所感到的这 种无限的苦闷和所想象的这种无限的幸运和幸福,本身都没 有普遍的旨趣,而是只涉及他们个人。每个人固然都有一颗 能恋爱的心,都有权利享受爱情的幸福,但是他在这一次事 例里,在某种情况之下,恰巧碰上这一个姑娘而没有达到他 的目的,这并不算什么冤屈。因为他恰巧心血来潮,非爱这 个姑娘不可,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必然性,如果这种事应该引 起兴趣,那也只是对极端的偶然性,对没有普遍性的不可以 为训的主观任性的行动发生兴趣。所以这类爱情不管写得多 么热烈,产生的印象却仍然是冷冰冰的。
3.忠贞
浪漫型的主体性在世俗生活领域里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 忠贞。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忠贞”所指的既不是始终不渝地 坚守爱情方面的信誓,也不是友谊方面的坚贞,例如古代阿 喀琉斯和帕屈罗克鲁斯 ② 的友谊所提供的优美的形象以及俄 瑞斯特和庇拉德斯 ③ 的更亲密的关系。这种友谊主要存在于 青年人之间。每个人都要替自己开辟出一条生活的道路,缔
见卷一,280页注①。“侮辱”指国王禁止她收葬兄尸。
① ② ③ 俄瑞斯特当父亲被母亲谋杀后,逃到他的姑父的宫庭里,庇拉德斯和他
是姑表兄弟,二人的友谊在西方成为友谊的典型。
见卷一,302页注③。
-----------------------------------------------
2 7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造出一个现实世界,并把它保持住。但是人当青年时代还生 活在不很明确固定的现实社会关系里,彼此容易紧密契合,联 系成为一条心,一个意志,一种活动。一个青年人着手去做 一件事,其他青年人也就都跟着做起来。成年人的友谊就不 如此,他们的生活情况不同,各走各的道路,彼此不可能有 那样紧密的共同生活,不可能那样相依为命。他们时而聚会 在一起,时而又分散了,因为他们的兴趣和事务时而使他们 碰头,时而使他们分手,友谊,意气相投,见解和方向的一 致,可以很长久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已不是青年人 的友谊,在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是那样一唱百和了。我 们的较低沉的生活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在大体上人各为己,每 人都在对付自己的现实生活。
a)服役的忠贞
只有在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才可以有友谊和爱情两方面 的忠贞,我们现在所要谈的却是对一个地位比自己高的上级 或主子的忠贞。这种忠贞在古代已经可以看到,那就是奴仆 对主子一家的忠贞。俄底修斯的牧猪奴 ① 在这方面提供了最 美的事例。他不分昼夜寒暑,辛辛苦苦地照料他主子的猪,为 他主子担心,最后帮助他对付了那些向主妇求婚者。莎士比 亚在《李尔王》里 (第一幕,第四景)也描绘了一个类似的
① 见荷马史诗《奥德赛》,俄底修斯离家二十年后,乔妆回家,只有牧猪奴 认出他,帮助他消灭了许多谋夺他的王位和向他妻子求婚的人们。
-----------------------------------------------
第二章 骑士风
3 7 3
动人的忠贞形象,不过他把忠贞描绘成为完全是心情方面的 事。坎特要服侍李尔王,李尔王就问他,“你认识我吗,伙计?” 坎特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但是你的面貌显出一种神情,使 我甘心认你做主子。”这就颇近似我们在这里所要界定的浪漫 型的忠贞。因为在浪漫艺术阶段,忠贞已不是奴隶对奴隶主 的忠贞,奴隶对奴隶主的忠贞尽管也可以优美动人,但毕竟 缺乏个人人格的自由独立性以及真正属于自己的目的和动 作,所以毕竟是次要的。
我们现在所要谈的却是骑士风所崇尚的封建臣属的忠 贞,在这里主体尽管效忠于一个上级,亲王,国王或皇帝,却 把自己的自由独立的地位当作远较重要的因素而保持住。但 是忠贞仍是骑士风中的一个大原则,因为它至少在起源时是 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b)忠贞中主体的独立性
通过个人之间的这种新结合而显示出来的较有内容的目 的还不是爱国主义,即还不是一种客观的普遍旨趣,而只是 联系到某一主体或主子的,所以又取决于个人荣誉、个人便 利和主观意见。在一种尚未开化,尚未驯服,尚无职责与法 律的统治的外在世界里,这种忠贞就显出它的最大的光彩。在 这种无法律的实际情况里,最有力量和最有才干的人就挤上 固定的中心地位,作为领袖和君主,其余的人就自愿地聚集 在他们的周围。后来这种关系就发展成为封建制度中一种法 定的约束,保证每一个臣僚可以独立地要求享受他的权利和
-----------------------------------------------
4 7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特权。这整个制度在起源时所根据的基本原则是自由选择,一 个人可以选择一个主子来依靠,也可以自由决定这种关系要 维持多久。所以骑士风的忠贞要支持财产、权利、个人的独 立性和荣誉,因此人们不认为忠贞就是主体尽管违反自己意 愿也必须尽的一种单纯的义务;与此相反,每个人都使忠贞 的保持以及与之相关的公众秩序的保持依存于他自己的意 愿、欲望和特殊的意见。
c)忠贞的冲突
因此,对主子的忠贞和服从很容易和主体的情欲,荣誉 的破坏,受屈辱的感觉,爱情以及其它内在界和外在界的偶 然事故发生冲突,这样它 (忠贞)就变成很靠不住的。例如 一个骑士效忠于他的君主,而他的朋友却和这个君主发生了 争吵。这时他就须在这两种忠贞之中作出选择,而他首先要 对他自己的荣誉和便利保持忠贞。这种冲突的最好的例子是 熙德 ① 。他既忠于国王,也忠于自己。国王做得对,他就帮助; 国王做得不对,或是侮辱了他,他就收回他的强有力的支持。 查理大帝的臣僚们也是持这种态度 ② 。他们之间的统治与服 从的关系颇类似我们已经看到的宙斯和其他神们的关系;头 目下命令,咆哮争吵,但是独立的强有力的僚属们可以随心 所欲地违抗他。把这种脆弱或松散的君臣关系描写得最真实
熙德是西班牙的民族英雄,《熙德传奇》中的主角。
① ② 查理大帝和他的臣僚都是抗击入侵的伊斯兰教徒摩尔族的民族英雄,事
迹见法国的 《罗兰歌》。
-----------------------------------------------
第二章 骑士风
5 7 3
最美妙的是《列那狐的故事》 ① 。正象在这部诗里国家大人物 们都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独立性服务一样,中世纪的日耳曼 的君主和骑士们每逢要替集体和皇帝做点事的时候,都推脱 说不在家;我们可以说,人们对中世纪的评价很高,仿佛正 是因为当时每个人都配得上称为一个有荣誉的人,只要按照 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做得出一个按理性组织起来的国家所 不容许的事。
·在·荣·誉、·爱·情·和·忠·贞这三个阶段,基础都是主体本身的 独立性,都不断地展现于日益广阔丰富的旨趣,而在这些旨 趣中主体却始终一致,忠实于自己。这些因素在浪漫型艺术 里形成了纯粹宗教范围以外的最优美的部分。它们的目的都 涉及人类生活,这至少从主体自由方面来看时,使我们感到 同情,不象在宗教领域里的浪漫型艺术那样在题材和表现方 式两方面都和我们近代人的概念发生冲突。不过这一领域也 可以从多方面和宗教发生联系,使宗教的旨趣和世俗的骑士 风的旨趣交织在一起,例如圆桌骑士们搜寻圣杯 ② 的冒险事 迹。这两种旨趣的混合替骑士时代的诗歌有时带来了很多神 秘幻想成分,有时带来很多的寓意的成分。但是荣誉、爱情 和·忠·贞的世俗领域也可以完全独立,与宗教方面目的和思想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中世纪讽刺性的传奇。
① ② 圆桌是英国传说中亚述王的骑士们聚会时用的桌子,取圆形,位置就一
律平等;圣杯是耶稣在最后晚餐中用的酒杯,他临刑时门徒用来盛他的 血。中世纪亚述王的骑士们发誓要搜寻这个圣杯。事见英国《亚述王之 死》的传奇故事。
-----------------------------------------------
6 7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情感的深化不发生关系,只把心情根据世俗的内在主体性而 发生的动荡表现出来。—— 这一阶段艺术的缺点在于这种内 心生活没有由人类的关系、性格和情欲以一般现实生活的具 体内容来充实起来。这种心灵本身虽无限,但仍不免是抽象 的和形式的,它和丰富多彩的人类现实生活仍处于对立的地 位,因而这种心灵就有一个任务,要把这种较广阔的材料吸 收进来,通过艺术加工,把它表现出来。 ①
① 这第二章说明浪漫型艺术除了宗教范围的题材之外,还有较晚起的主要
围绕着世俗生活的·骑·士·风,骑士风的基本特色是个人的无限主体性,脱 离了对神的和解和依存而更多地关心世俗生活,它的主要内容不外三 种,一是个人的荣誉感,二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三是对封建主和朋友的 忠贞。黑格尔主要根据中世纪一些传奇作品分别讨论了这三种内容。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7 7 3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 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回顾一下上文,我们
·首·先研究了处在绝对领域 (即宗教 范围)里的主体,也就是主体意识到自己与神达到和解,或 精神与它本身达到和解的一般过程。这个阶段的抽象性在于 心灵牺牲了属于世俗性的自然和人世方面的东西 (尽管这方 面是符合道德,有理由可辩护的)而退回到心灵本身,以便 只从纯然精神的天国里得到满足。·其·次我们研究了凡人的主 体不包含前此与神和解时所包含的否定,变成对自己和对亲 人都是肯定的。这种纯然世俗性的无限 (或独立)所涉及的 内容只限于荣誉中的个人独立性、爱情中的亲切情感以及忠 贞中的服役关系。这种内容尽管可以表现于多种多样的复杂 情境之下的各种色调和强度不同的情感和情欲,但所表现的 总不外是主体的独立性和亲切情感。所以剩下尚待研究的第 三点就是浪漫型艺术如何掌握和表现人类生存中其它方面的 材料,内在的或外在的,如何看待这些其它材料的性质及其 对心灵的意义。这里所涉及的一般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客·观·存
-----------------------------------------------
8 7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在的个别特殊事物的世界。
① 就它无须由宗教精神渗透进去, 无须与绝对结成统一体来说,它是立在自己的脚跟上而且在 自己的领域里独立行走的。
所以在浪漫型艺术的这第三个领域里,宗教的题材、骑 士风以及它的由内心产生而不直接符合现实的那些高尚的观 点和目的都已消失不见了。现在要满足的却是对现实本身的 希求,要能满足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满足于自己,满足于人 的有限性,总的来说,满足于一般有限的、特殊事物和写生 画式 ② 的风格。人要在他的现实世界里凭艺术把现实事物本 身按照它们的本来生动具体的样子再造出来 (尽管要牺牲内 容和表现两方面的美和理想性),作为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作 品,摆在面前来看。—— 我们前已说过,基督教在内容和形 式上都不象东方神和希腊神那样是从想象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的。如果说,正是想象才能凭它本身的力量造出蕴来,使真 正内在的东西和它的完整的形式达到统一和紧密结合,这种 理想在古典型艺术中真正达到了,那么,我们在基督教里所
这一节说的很抽象,须结合本部分总论和题材划分节来看,才较易理解。 说的是浪漫型艺术部分三章中所涉及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粹宗 教性的,主体否定尘世生活,达到自己与神 (基督)的和解,这是基督 教在西方流行的初期;第二个阶段是纯粹世俗性的,主体不否定尘世生 活,获得独立,主要指中世纪骑士风所包含的荣誉、爱情和忠贞三种理 想;第三阶段仍是世俗性的,不但放弃了天国,也放弃了骑士理想,满 足于现实世界的平凡事物而不要求美,这是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现实 主义流行时期的情况。
①
② 如其本然的,未加理想化的。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9 7 3
看到的却不是这样,它一开始就把现象界的世俗性特点,按 照它本来的样子用来作为理想中的一个因素,使人的心灵满 足于外在世界的平凡的和偶然的事物而并不要求美。但是人 与神的和解原先只是一种可能性;固然一切人都被邀请来享 受这种幸福,而真正被选上的只有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心 灵来说,天上的王国和世间的王国都同样是一种彼岸 ① ,这种 心灵为着宗教生活的缘故,不得不抛弃世俗性的东西和自私 自利的实况。这种心灵从无限悠远的境界出发,要使它原来 抛弃掉的现实世界成为一种肯定性的此岸,要在它的现实存 在中发见自己和行使意志,这种情况本来是个开始,而在浪 漫型艺术的·发·展中却形成了终结,而且也是人向自己内心世 界深刻化和精微化所达到的最后阶段。 ②
关于表达这种新内容的形式,我们已经看到,浪漫型艺 术一开始就碰上一个矛盾:那就是本身无限的主体性在它的 独立状态中就无法与外在材料结合起来,这两方面是必然要 分离的。这两方面的独立和对立以及心灵沉浸于内在世界的 情况就形成了浪漫型艺术的内容。刚一结合,这两方面总是 又回到互相分裂,直到最后就彼此完全脱节,因而显出它们 要在艺术·以·外·的·领·域里才能找到完全的结合。由于脱节,这 两方面对艺术的关系就只是·形·式·上·的,因为它们不能形成古
彼岸是人所达不到的境界,此岸是凡人经常接触的平凡现实,处在浪漫 型艺术第三阶段的心灵就满足于平凡现实,这确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 艺的特点。
①
② 这节后半原文很艰晦,参较英法译文也摸不着要领,姑照原文直译。
-----------------------------------------------
0 8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典理想曾使它们形成的那种统一整体。古典型艺术是处在一 些坚定的人物形象的世界里的,它有一种由艺术加工达到完 美的神话以及其中一些不可磨灭的形象作为基础,所以古典 型艺术的瓦解,象我们在讨论由古典型艺术到浪漫型艺术的 过渡时已经看到的,除掉喜剧和讽刺诗两个基本上很窄狭的 领域以外,是一种向轻松愉快方面的发展,或是一种迷失在 卖弄学识、死板无味的摹仿,最后堕落到一种粗疏低劣的技 巧。题材在大体上还和过去一样,只是过去的精神活泼的创 作方式被日渐没有精神的表现方式和只在技术和外表上做工 夫的传统所代替了。浪漫型艺术的发展和终结却不是这样,而 是艺术题材本身的内部瓦解,题材中的组成因素互相脱节,各 部分变成独立自由了,而结果使创作主体方面的娴熟技能和 艺术表现手腕却随题材的瓦解而日渐提高,实体性的内容愈 消失,技巧方面也就愈趋完美。
这最后一章可以细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人·物·性·格·的·独·立·性
①,但是这种人物性格是一种
特殊个别的人,他自禁闭于自己的天地,即个人的特殊性格 和旨趣。
·其·次,与人物性格的这种个别特殊的形式相对立的是情 境,事迹和动作 (情节)的外在形状。由于浪漫型的亲切情 感对外在事物一般是漠不关心的,所以实际外在现象就变成
① 统一体中两对立面分裂开来,就各自独立了,本章中“独立性”就指此。
这种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因为不是具体的或与对立面结成统一体的。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1 8 3
独立自由的,既没有由目的和动作的内在精神所渗透,又不 能充分表现这种内在精神,于是就以独立的姿态出现。结果 在它的不紧凑的松散的表现方式中,事态的发展,情境,事 件的承续次第和结束方式都带有偶然性,象在·冒·险·投·机·似·的。
·第·三,达到完满统一才构成真正艺术概念的那两个方面 既已分裂了,结果艺术本身也就遭到了分裂和瓦解。艺术从 此一方面只描绘单纯的平凡的现实,按照事物本来的偶然个 别性相和特殊细节把它们描绘出来,它的兴趣只在于凭艺术 的熟练技巧,把这种客观存在转化为幻象;另一方面转到相 反的方向,即转到完全主观的偶然性的掌握方式和表现方式, 转到所谓“·幽·默”,通过巧智和主观幻想游戏去对一切现实事 物加以歪曲颠倒,最后就走到艺术创作的创造力高于一切内 容和形式的局面。
1.个别人物性格的独立性
我们现已见到,浪漫型艺术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主体的无 限性 ① ,这也还是本阶段的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定性。不过这种 本身独立的无限性在本阶段里却新加了一些因素:第一个因 素是·内·容·的·特·殊·性,这种内容形成了主体的世界;第二个因 素是主体及其特殊性和他的愿望与目的的直接结合;第三个 因素是人物性格本身所界定的生动具体的个性。所以我们在
① 无限性即自由或独立性。
-----------------------------------------------
2 8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这里所说的“人物性格”不是意大利人用面具所表现的那种 人物性格。意大利的面具固然也标志出某些确定的人物性格, 但只标志出他们的抽象的一般性格,见不出主体的个性。本 阶段人物性格却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特征,本身是一个 整体,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如果我们在这里也还谈人物性 格的形式化和抽象化,我们所指的只是这样一个事实:基本 内容,即这种人物性格的世界,一方面是有局限的,所以是 抽象的,另一方面显得是偶然的。这里个人之所以成为他那 样的个人,并不是由于他具有实体性的或是本身有理由可辩 护的内容,而只是由于具有人物性格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 因此不是靠内容和坚定的情致,而是靠它自己所特有的个体 独立性。
在这种形式化范围之内可以分出两个·主·要·的·差·异·面。 一方面人物性格有·顽·强·实·现·自·己·的·坚·定·性,替自己定下 明确的目的,把片面性的个性所有的全副力量都用来实现这 种目的;另一方面人物性格表现为·主·体·性·的·整·体,但是这种 主体性的整体还禁闭在它的·内·心·世·界里而没有展开,它的内 心深处还没有揭开,所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不能达到完满 的表现。
a)个别人物性格的形式上的坚定性
现在我们所谈的人物性格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人物性格: 他生来是什么样人,他就要做那样的人。就象动物是彼此不 同的,它们就把这种不同作为辨别出自己的标志。这里不同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3 8 3
的人物性格在范围和特征方面也是偶然的,不能通过概念去 明确界定。
1)所以这种只能代表主体个人的个性没有与某种普遍情 致联系起来经过深思熟虑的意图和目的;凡是它所有的东西, 所做的事,所达到的成就,都是由它凭它所特有的本性,不 假思索地当场立即表现出来的,它的本性是怎样,它就让它 怎样,并不求使它建立在某种较高的原则上,具有某种实体 性,有理由可辨护;而是顽强地毫不屈服地任性行事;在这 种坚定态度之中它不是行得通,就是垮台。只有在丧尽神性 而让人的特殊癖性的效用和价值得到充分承认的地方,人物 性格的这种独立性才可以出现。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主要地 属于这一种,他们的顽强的坚定性和片面性特别值得惊赞。这 里所涉及的不是宗教虔诚,不是出于人在宗教上自己与自己 和解一致的行动,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相反地,我们所看 到的是些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的个别人物,他们所追求的特 殊目的是只有他们才有的,是完全由他们的个性决定的,他 们带着始终不渝的热情去实现这些目的,丝毫不假思索和考 虑普遍原则,只求达到自己的满足。特别是象 《麦克伯》, 《奥赛罗》,《理查三世》之类悲剧,每部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人 物性格,他周围的人物都没有他那样突出和强有力。例如麦 克伯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的追求名位的野心。起初他还踌躇,但 是接着就伸手去抓王冠,为着要抓到手,不惜谋杀国王;为 着要保持住王冠,不惜采取一切残暴凶恶的手段。这种不顾 一切的坚定性,这样一心一意地坚决实现由自己抉择的目的,
-----------------------------------------------
4 8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就是麦克伯的主要吸引力所在。什么东西都不能使他动摇,无 论是对神圣王权的尊敬,他妻子的疯狂,部下的叛乱,还是 迫在眼前的毁灭,无论是天上的还是人间的法律,他都一切 不顾,勇往直前,决不后退。麦克伯夫人的性格也和他很类 似。只有审美趣味低劣的近代批评家胡说八道,才在她身上 发见到所谓爱。从一开始,麦克伯写信给她谈他会见女巫们 和女巫们预言他的命运 (第一幕,第五景),女巫预言说: “祝贺你,考道郡的领主!祝贺你,你还要做国王!”她谈到 这里就说,“你本是格来弥斯郡的领主和考道郡的领主,将来 还要做预言说你要做的国王。但是我怕你的性格软弱;肚子 里人类善心那种乳汁太多了,怕不能采取最捷便的道路。”她 没有丝毫恩爱的味道,对丈夫的幸运毫不感到欢喜,没有道 德的情操,没有同情,没有高尚心灵的怜悯,她怕的只是她 丈夫的性格成为她达到野心的障碍;她把丈夫看作只是一个 工具;在她身上找不到踌躇,找不到迟疑,找不到顾虑,找 不到退缩和后悔,而她的丈夫麦克伯起初还现出这些心情;她 完全凭自己纯粹抽象的 (专一的)顽强的性格行事,只要对 她有利,她马上就做下去,直到最后毁灭自己为止。这种毁 灭对于麦克伯本人来说,是在他谋杀了国王之后从外界冲击 到他身上的,而对于她来说,却是女性内心世界的毁灭,她 变成疯狂了。理查三世,奥赛罗,老玛格列特 ① 之类人物也 是如此。和他们相反的是近代作品中的带有可怜相的人物性
① 英国亨利六世的王后,出现在 《亨利六世》和 《理查三世》等剧里。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5 8 3
格,例如考茨布 ① 所写的人物看起来顶高尚,伟大,卓越,而 内心却是软弱下贱的。后来的作家们在其它方面也不比考茨 布高明,尽管他们很瞧不起考茨布。例如亨利·封·克莱斯 特所写的克钦姑娘和洪堡亲王两个人物性格都违反始终一致 的清醒心理状态,把催眠状态、梦游症和睡行病看作最高尚 最卓越的心理状态 ② 。洪堡亲王是一个可怜的将军,在下令指 示战事部署时发了疯,命令写得很坏,他头天夜里生病失眠, 第二天早晨上战场,就干出一些糊涂事。这些作家写出这些 双重人格的、人格分裂的、内部失调的人物性格,就自以为 在追踪莎士比亚。他们不知道自己和莎士比亚有天渊之别,因 为莎士比亚的人物都是首尾融贯一致的,始终忠实于自己和 自己的情欲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遭遇,都是 由他们自己凭自己的坚定的性格来决定的。
2)人物性格愈特殊,愈坚持只按照自己的性子行事,因 而容易走上罪恶的道路,他在具体现实世界也就愈须对付防 止他实现目的的障碍,而且就连这目的的实现本身也愈要把 他推向毁灭。这就是说,他如果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他就会 碰到植根于他的性格本身的一种自作自受的毁灭。但是这种 命运的发展并不仅取决于他个人的外在动作,而且同时也取 决于一种内心变化,即人物性格本身在横冲直撞,失去自制,
考茨布,见卷一,341页注①。
① ② 亨利·封·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德国浪漫
派诗人和剧作家,《克钦·封·海尔布若姆》和《洪堡亲王》(剧本)是 这里所提到的他的两部作品。
-----------------------------------------------
6 8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直至损伤困顿的发展。在希腊人那里,起重要作用不是主体 性格而是情致或动作的实体性内容,这种定性明确的人物性 格在他的动作情节范围之内也基本上没有发展,他在开场时 是什么样的人,在收场时还是那样的人。但是在我们现在所 谈的这个阶段里,动作的进展却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发展,而 且也是主体内心世界的发展。例如麦克伯的动作情节就显得 同时是他的心灵逐渐转向野蛮的恶化过程,这过程一个环节 套着一个环节,开始时的迟疑一旦打消了,骰子掷了,以后 就急转直下,没有什么可以抵挡住。他的妻子一开始就很果 敢,她的发展只限于内心的焦虑,一直发展到身心双方的崩 溃,发展到致命的疯狂。近代人物性格大半都如此,不管是 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古代的人物性格固然也很坚定,也导 致不可挽救的矛盾对立,要解决它就要用机械降神的办法;但 是这种坚定性,例如斐罗克特 ① 所表现的,却是有内容的而 且大体上是由在伦理上有理由可辩护的情致充实起来的。
3)在现阶段的这些人物性格里,由于他们所选择的目的 是偶然的,由于他们的个性是独立自主的,就不可能有·客·观 ·的·和·解。他们的性格和他们所遭遇到的阻力之间的关系有时 是不明确的,有时是他们自己也看出来因去向的。作为抽象 的必然性,命运又回到这里来了,对于当事的个人,唯一的 和解在于他凭自己的无限的独立自主性和坚定性,超然独立 于他的情欲和命运之上,对它们无动于衷。“事情原来如此”,
① 参看第一卷287页注②。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7 8 3
不管他的遭遇来自统治的命运或必然,还是来自偶然,都是 一样,用不着思索来因和去向。事情既然发生了,人就要使 自己成为铁石,来对抗这种统治力量。 ①
b)性格作为没有发展完成的内在的整体
·其·次,人物性格的形式化可以采取与上述情况完全相反 的方式而表现在单纯的·内·心·生·活上,当事人还没有能使这种 内心生活发展和实现出来而就停留在内心里。
1)这里所涉及的是一些具有实体性的心灵,它们各自形 成一个整体,但是在简单的凝聚状态中每一个内心深处的运 动都只在内心里进行而不展现到外在世界里。我们在上文谈 过的那种形式化所涉及的是内容的明确性,个人集中全力于 某一个目的,要它显得极明确,要它完全达到实现,然后随 着不同的具体情况,他或是遭到毁灭,或是保全住自己。现 在这第二种形式化却是未揭开,无形象,没有表现到外面的 内心生活。这种内倾反省的心灵好象一块珍贵的宝石,只在 某些点上,而且只在一瞬息间,才现出光彩。
2)这种深藏状态如果要有价值和兴趣,就得有心灵的内 在的丰富性,但是无限深沉和丰满的心灵只凭很少的,可以 说是无声的表现,甚至于凭沉默,才可以认识出来。这样一
① 黑格尔对近代浪漫型人物性格,特别对莎士比亚的《麦克伯》的分析是
深刻的,因为他抓住了近代资产阶级的阶级性中的最本质的 “自我中 心”或个人主义。巴尔扎克在《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之类作 品的人物性格描绘中也做到了这一点。
-----------------------------------------------
8 8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种单纯的不自觉的沉默的本性也可以显出最高度的吸引力, 不过这种沉默应该是无风波的深不可测的大海的水面上的那 种寂静,而不是由于肤浅空洞和迟钝的哑口无言。因为一个 笨头笨脑的人有时也可以因为话说得很少,意思模棱两可,就 自以为具有巨大的智慧和丰富的内心生活,乃至使人相信和 惊赞他这个人的心灵里深藏着一些了不起的货色,而到最后 却暴露出那里面实在是“空空如也”。反之,上述那些·沉·默·的 心灵的无限内容和深度之被人认识到,要凭艺术家有巨大的 天才和表现技能,用零星的,分散的,素朴的,无意的,却 又生动活泼的语言 (或表现),虽然没有意图要使旁人了解, 却仍能显示出这种心灵凭深湛的见识掌握了当前现实情况中 的实体性的意义,但是它的思索并不纠缠在一些个别特殊的 旨趣、考虑和有限的目的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里,它不受它 们沾染,对它们不熟悉;它不让人心的寻常情欲活动以及寻 常的仇视和同情来干扰自己。
3)但是就连这样一种自禁闭于内心生活的心灵也应该达 到这样一个时机:这时它在内心世界的某一点上受到触动,把 它的全副力量投进一种对生命起决定作用的情感上,专心致 志地抓住这种情感不放,从而感到幸福或是失去立足点而倒 塌下来。因为要有立足点可以站得稳,人就须有一种广泛发 展的伦理实体,只有这种实体才使人有坚定性。属于这种人 物性格的有浪漫型艺术中的最优美动人的形象,特别是莎士 比亚在这方面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 朱丽叶就是一个例证。你们都已看过本市的关于朱丽叶的戏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9 8 3
剧表演(克列林格夫人的表演,一八二○年在柏林)。这是值 得看的,表演出的是一个高度活泼生动的,热情的,有才气 的,完美而高尚的形象。不过朱丽叶也可以理解为另一个样 子的人物,她开始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完全孩子气的天真烂漫 的小姑娘,人们看得清楚,她还意识不到自己,也意识不到 世界,她没有什么活动、欲念和愿望,她看着周围的世界就 象幻灯所投射的影子一样,不从中学习到什么,也不就它进 行思索,只是天真地瞪着眼睛看着。可是突然间我们看到这 个心灵的全副坚强的力量,机智,审慎的思虑,魄力都展现 出来了,让自己经受最艰难的考验,使我们感觉到这一切好 象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片花瓣和每一条皱纹都现出来了, 又好象潜伏在心灵最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迸射出 来了。前此她还是浑然一体,见不出差异,还没有发展成形, 现在却在一个刚醒觉的旨趣 ① 的直接影响之下,以她的美丽 丰满的显示威力的英姿,从前此那种禁锢住的精神中脱身出 来,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点火星点燃的火炬,一 朵刚由爱情触动的花蕾突然呈现为一朵盛开的花,但是开得 愈快,衰谢得也愈快。属于这一类的还有《暴风雨》中的弥 朗达 ② ,她是在寂静的孤岛上生长起来的,莎士比亚选择她初 次遇见男人时把她指给我们看。他只在一两场里描绘了她,但 是使我们得到一种无限丰满的印象。我们也可以把席勒的蒂
指爱情。
① ② 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剧本中,弥朗达跟父亲流亡到一个孤岛,久见
不到男子,突然间碰到他父亲仇人的儿子,便一见钟情。
-----------------------------------------------
0 9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克拉 ① 摆在这一类,尽管她是思考性的诗的产品。生在豪华 的生活环境里,她却出污泥而不染,没有浮华虚荣,没有心 计,在天真纯朴中她的心灵只由一种旨趣统治着。一般说来, 对于优美高尚的女性,只有在爱情中才揭开周围世界和她自 己的内心世界,她才算在精神上脱胎出世。
民间诗歌,特别是日耳曼的民间诗歌,大半也属于这种 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深刻的内心生活的范畴。在这些民间诗 歌中,心灵具有丰富而凝炼的内容,尽管显得由某一种旨趣 所统治,却只有藉一鳞一爪才能把灵魂的深处表现出来。这 种表现方式就它的沉默寡言来说,似乎又回到象征型的表现 方式,因为它不是清清楚楚地把心情尽量吐露出来,而只是 用一种·符·号来暗示它。但是这里我们所得到的不是象过去那 样的意义仅限于抽象普遍性的象征,而是内容就是这种主体 的生动具体的心灵本身的表现。在近代,完全使用思考的意 识与这种心灵凝聚在本身的素朴状态相距甚远,这种表现方 式是极端困难的,能用这种表现方式就显示出作者具有原始 的诗的精神。歌德往往用这种象征型的方式来描绘,特别是 在他所写的诗歌里。他用简单明了的外表方面仿佛无关要旨 的寥寥几笔,把心灵中的全部真实和无限都揭示出来。例如 《吐勒国王》就是一个最美的例子 ② 。这位国王用来显出他的 爱情的不过是他心爱的女子留给他的一个酒杯。在临死之前,
蒂克拉 (Thekla)是席勒的 《华伦斯坦》悲剧中主角华伦斯坦的女儿。
① ② 《吐勒国王》是《浮士德》上卷中女主角格列钦唱的一首短歌,是用民歌
体写的。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1 9 3
这位老酒徒站在他的王宫大厅里,身旁站着他的骑士们,他 把他的王位和珍宝传给他的继承人,却把酒杯投到海里,不 让旁人保管它:
他看到杯子抛下去,装满水 沉到海的深渊里去,
他的眼睛昏眩,他自己也沉下去了, 此后他就一滴酒也不再喝了。
但是这种深刻而静默的心灵蕴藏着精神的力量,就象燧 石蕴藏着火种一样,还没有表现出来,还没有充分发展出自 己的生命和对自己的生命的思索,所以还不能通过这种教养 而获得解放。它仍不免碰到残酷的矛盾,如果它的生命响起 失调的哀伤音调,它就束手无策,找不到桥梁来沟通自己的 心灵与现实的隔阂,也无法使自己摆脱外在情况的压力,抗 拒它,来保全自己的独立自持。一碰到冲突,它就毫无办法, 或是不假思索地匆忙采取行动,或是让自己被动地陷在纠纷 里。例如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具有优美高尚心灵的人;他并没 有内在的弱点,只是没有强健的生活感,所以他在阴暗的感 伤心情中徘徊歧路;他具有一种精微的嗅觉,本来没有什么 可以猜疑的标志或理由,但是他总觉到不稳妥,事情并不总 是那么顺利,他就猜想到发生过某种不稳妥的事。他父亲的 阴魂把详情告诉了他。他心里马上就准备报仇,他总是想着 自己的良心所规定的职责,但是他不象麦克伯那样凭一时感 情用事,不杀人,不发火,不进攻,不象拉俄提斯那样说干 就干,而是固守着一个优美的沉浸在内心生活中的灵魂的寂
-----------------------------------------------
2 9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然不动状态,这种灵魂不能使自己成为现实的,不能使自己 适应当前的情况。他等待着,从自己的正直心灵里寻找客观 的确实证据,纵使已经找到了,还是犹疑不决,听任外在的 情况牵着他走。在这种缺乏现实感的情况中,他连摆在眼前 的东西也应付错了,他杀死的是波洛纽斯那老家伙而不是国 王;在应该审慎的地方他却匆促鲁莽,而在应该立即行动的 地方,他却沉思默想—— 直到最后,他在全剧的复杂的情况 和事变的过程在他没有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就导致全局的命 运归宿以及他自己的沉思内省的内心生活的归宿。
特别是在近代下层阶级的人们之中往往出现类似的情 况。这种人没有受到教养,不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目的,没有 多方面的客观的旨趣,所以如果没有达到某一个目的,就找 不到另外的精神的寄托和行动的据点。这种教养的缺乏就造 成心灵的褊狭,它愈没有得到发育,也就愈顽强地抓着尽管 是片面性的东西不放,仿佛这是整个人格攸关的事。德国人 的性格里特别具有这种返躬内省、沉默寡言的单调性,所以 他们在这种沉默状态中很容易流于顽固倔强,动辙生气,满 身锋芒,不可接近,而在行动和表现上总是完全不可靠,充 满着矛盾。最擅长于描绘下层阶级中的这种沉默性格的大师 是希帕尔 ① ,《直线上升的生命过程》的作者。他的这本书是 德国少数的有独创性幽默作品之一。他完全摆脱了姜·保
① 希帕尔(T.G.Hippel),十九世纪德国作家,代表作有《直线上升的生
命过程》等。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3 9 3
罗 ① 的感伤情调和荒唐情境,他的作品具有值得惊赞的个性 以及新鲜和生动的风格。他特别懂得怎样用极能吸引人的方 式去描绘抑郁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会把心中的东西吐露出来, 等到要流露时,就采取可怕的暴躁方式。这种性格以令人震 惊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内心生活与自己被牵连进去的不幸的 情境之间的矛盾,因而完成了本来是由外在的命运去做的事,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 能干的神父的干预,就导致两位有情人的死亡。
c)形式的人物性格在艺术表现中 所引起的实体性的兴趣 从此可见,这种形式的人物性格一般有两方面的表现:一 方面它们只显出个别主体的意志力,这种主体性格要如其本 然地发挥自己的效力,就按照自己的意志横冲直撞地干下去; 另一方面它们显出一种本身完整的不受局限的心灵,这种心 灵在某一点上受到触动,就把自己的整个个性的深度和广度 完全集中到这一点上,但是由于对外在世界还没有充分经验, 就碰上冲突,没有能力使自己适应这种局面,想出解救的办 法。我们现在所要提到的第三点就是:这种形式的人物性格, 如果从他们所追求的目的来看,虽是完全片面的,受到局限 的,而从他们的意识来看,他们的性格却是充分发展了的,他
① 见卷一:375页注①。
-----------------------------------------------
4 9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们就不仅能·引·起·形·式·上·的兴趣,而且还能引起实体性的兴趣。 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得到一种印象,仿佛他们的主体性中这种 局限性本身就只是一种命运,换句话说,就是它们的特殊定 性与另一种深刻的内在精神之间的一种矛盾纠纷。使我们认 识到精神方面的这种深刻和丰富的是莎士比亚。他显示出这 类人物具有自由的想象力和天才的精神,能凭思考使自己超 越出环境和具体目的的局限,而显出比自己实际所表现的更 高的人格,因此他们仿佛是受不幸的环境及其所产生的冲突 的逼迫,才做出他们所做的事。这并不是说,象麦克伯所敢 做出的事都要归罪于丑恶的女巫们,女巫们其实不过是麦克 伯自己的顽强意志的诗的反映。凡是莎士比亚的人物所作所 为,即他们所实现的特殊目的,都植根于他们自己的个性,从 这种个性中得到推动的力量。但是就在同一个个性里,这些 人物也同时具有一种高度,把他们实际上在具体的目的、旨 趣和行动方面所表现的人格淹没掉,显出他们是比实际更深 广更高大的人物。莎士比亚的凡俗的人物性格正是如此,例 如斯提芳诺,屈林库罗,庇斯托尔以及这批人物中的绝对英 雄福斯塔夫 ① ,尽管都是浑身凡俗气,却显得都是些聪明人
① 斯提芳诺 (Stephano),见 《威尼斯商人》,鲍西亚的佣人;屈林库罗
(Trinku-lo),见 《暴风雨》,小丑;庇斯托尔 (Pistol),见 《亨利四 世》,他是福斯塔夫的随从;福斯塔夫(Falstaff)在《亨利四世》和《温 佐镇的快活的妇人们》等剧中都出现过,是莎士比亚所写的喜剧人物中 最成功的一个。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5 9 3
物,有应付一切的才能,过着自由的生活,总之,有可能成 为伟大的人物。法国悲剧却与此相反,其中最伟大最卓越的 人物,如果摆在阳光下细看,往往都是些胀大的恶劣的畜牲, 唯一的才能在用诡辩的方式来为自己辩护。在莎士比亚的作 品里,我们却从来找不到辩护和谴责,只看到对一般命运的 检阅,剧中人物们都用命运必然性的观点来看事物,他们看 自己也象看旁人一样,仿佛跳出自身以外来看自己,既不诉 苦,也不追悔。
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这一类的个别人物性格是一个无 限丰富的领域,但是写这类人物也有一种危险,即易流于空 洞和平板,所以只有少数大师才具有诗才和卓越的见识,去 掌握住这类人物性格的真实面貌。
2.投机冒险
我们既已研究了在本阶段可以表现于艺术的内在方 面 ① ,第二步就要考察一下外在方面,即发动人物性格的那些 环境和情境的特殊性,人物性格所牵连进去的冲突,以及内 在方面 (内心生活)在具体现实里所采取的总的面貌。
象我们已经多次提到的,浪漫型艺术的一个基本定性就 在于精神性,或反省本身的心灵,形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整 体,因此外在现实对于它来说,不是由它渗透进去的实在界,
① 即上节所讨论的非宗教性的独立的人物性格的内心生活。
-----------------------------------------------
6 9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而是和它割裂开来的纯然外在的东西,离开精神而独立地向 前推进,卷入纠纷,流转无常,全凭偶然毫无目的地到处乱 窜。对于自禁锢于本身范围以内的心灵来说,它碰上哪一种 环境都是一样,哪一种环境出现在它面前都是偶然的。因为 这种心灵采取行动时,重要的目的不在要完成一件首尾融贯 的能持久的作品,而在表现自己,为行动而行动。
a)目的和冲突的偶然性
出现在这里的情况,如果从另一观点来看,可以叫做从 自然中排除神性的情况。精神已脱离外在现象世界而退回到 它本身,而这现象世界既然已不复由主体的内在精神所渗透, 也就离开主体而独立地进展演变。按照精神的真实本性来看, 它固然凭它本身经过中介而达到与绝对和解,但是我们在这 里既然站在独立的个性立场上,而这种独立的个性只从它直 接认识到的自己出发,并且坚持自己的道路,上文所说的排 除神性的过程也就涉及发出动作的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因此 带着本身偶然的目的走进一个偶然的世界,不能使自己和这 偶然的世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彼此完全契合的整体。这种 目的是相对的(有限的),所处的一种环境也是相对的,这种 环境的定性和牵连关系并不由主体来决定,而是由它在外在 界偶然的自生自发的结果,这种情况就使冲突也成为偶然的, 仿佛象零乱的叉枝乱缠在一起一样,—— 这种一切都凭偶然 的情况就构成“投机冒险”,就事件和动作的形式来说,投机 冒险是浪漫型艺术的一个·基·本·类·型。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7 9 3
从理想和古典型艺术的严格意义来说,动作和事迹要有 一种本身真实的绝对必要的目的,而这目的的内容意义也就 决定这些动作和事迹的外在形象及其表现于现实界的方式。 浪漫型艺术的动作和事迹却不如此。浪漫型艺术尽管所表现 的也是本身普遍和具有实体性的目的及其实现过程,这种目 的本身却不能决定动作及其内在演变过程的次第,而是听任 动作自由地卷入纠纷,听偶然外在事物摆布。
1)浪漫世界只有·一·个·绝·对·的工作要完成,那就是推广基 督教的影响,鼓舞教会团体的精神。处在一个怀有敌意的世 界,其中一部分是不信基督教的古代文化,一部分是蛮族及 其粗野的意识,如果上述工作是要使教义实现于行动,那就 主要地是一种被动的工作,就是忍受苦痛和酷刑,牺牲时间 性的存在以求灵魂的永恒健全。涉及类似内容的其它工作在 中世纪是基督教骑士们的工作,那就是要把摩尔人和阿拉伯 人那些伊斯兰教徒们赶出基督教国家,尤其是要发动十字军 东征,去夺回基督的圣墓。不过这种目的并不是处在世俗地 位的人们的目的,它要靠只是由许多零星的个人组成的集团 去实现,这些人都是凭个人自愿来参加这种流水般的行列的。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把十字军东征称为中世纪基督教徒 的集体投机冒险,这种投机冒险本身就是零散的,凭幻想的: 它涉及精神方面的事,却没有真正的精神性的目的,就动作 和人物性格来看,它是虚伪的,因为作为一个宗教运动的阶 段来看,十字军东征所追求的目标是极端空洞的,外在的。基 督教应该只有从精神中才得到解救,只有从基督才得到解救,
-----------------------------------------------
8 9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而基督复活后就提升到上帝右边的位置,也是从精神中而不 是从他的坟墓和他从前暂时寄托肉体的地方找到他的活的现 实存在和立足点的。中世纪基督教徒的宗教冲动和追求却只 针对着基督临刑和埋葬的圣地。直接与宗教目的相冲突的还 不仅此,十字军东征另外还带有掠夺和征服这种纯粹世俗性 的目的,这种对外在事物的追求也是和宗教的目的毫不相容 的。人们本来应该追求精神的内在的东西,而他们实际所追 求的却是精神已从其中消失的一个纯然外在的地方;他们还 追求尘世的利益,把世俗的目的增加到宗教的目的上面。这 样三心二意就使十字军东征具有上文所说的零乱性和幻想 性,导致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方面互相颠倒而不是转化为和谐 整体。因此在具体执行之中,互相对立的因素也没有达到和 解而只是拼凑在一起。虔诚堕落到粗暴和野蛮残酷,这种粗 暴使人的一切自私和情欲都发泄出来,然后到了一定的时机, 又转化到自己的反面,回到精神的永恒深刻的激动和悔恨,这 才真正关系到宗教。由于这些互相冲突的因素,追求同一目 的的动作和事迹就完全见不出统一性和先后承续的因果关 系:它们的整体分裂开来了,分散为许多零散的投机冒险行 动,胜利,挫败以及各色各样的偶然事件,所达到的结果和 所用的手段以及大事铺张的准备毫不相称。而且目的本身在 执行过程中也被放弃掉了。因为十字军东征本来要证实这句 话:“你不要让他安息在坟墓里,不能允许你的神圣的人腐 朽。”但是这种在坟墓里,在死亡场所来寻找活的基督和精神 满足的热烈期望就显出精神的腐朽,基督教必须从这腐朽里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9 9 3
复活,才能回到新鲜活泼的现实的世界里,不管夏多勃里昂 先生从这种死亡场所里见出多少深文奥义 ① 。
搜寻圣杯 ② 的事也和十字军东征一样带有既神秘而又凭 幻想的目的,在实现这种目的之中也是投机冒险的。
2)此外还有一种较高尚的工作,那就是每个人要靠自己 来完成的工作和实现的生活,去决定自己的永恒的命运。例 如但丁在他的《神曲》里就根据天主教的观点去掌握这种题 材,引导我们游历地狱、净界和天国。这部诗尽管在整体上 有谨严的安排,也并不缺乏幻想的观念和投机冒险的事迹,因 为它描述奖善惩恶的工作,并非只是绝对显出它的普遍意义, 而是提出无数个别具体的事例。—— 此外,·诗·人僭夺了教会 的权利,把天国的钥匙拿到自己手里,宣布赏罚,使自己成 为世界的裁判人,把古代和基督教时代的一些最有名的人物, 其中包括诗人,公民,战士,大主教,教皇之类,分配到地 狱、净界和天国里。
3)其他导致动作和事迹的材料在·世·俗生活的领域里都是 些观念方面的无限多样化的投机冒险,有关爱情、荣誉和忠 贞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偶然情况;有时是为着自己的名誉而进 行殴斗,有时是为受迫害的无辜者打抱不平,为自己所崇拜 的贵妇人而做出最奇特的事,或是靠拳头的力量和手腕的灵
夏多勃里昂(Chateaubriand)十九世纪初法国消极浪漫派诗人和小说家, 在他的《基督教的精髓》里,他用浮华的词藻尽量歌颂基督教对于人类 文化的巨大作用。
② 寻找圣杯是中世纪传奇故事 《亚述王之死》的主题。
①
-----------------------------------------------
0 0 4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巧来捍卫受侵犯的权利—— 尽管所拯救的“无辜者”其实是 一批恶棍。在这类题材的绝大多数事例中都没有·必·然要导致 行动、情境和冲突的机缘,只是当事人要显示自己的身手,故 意地去寻求投机冒险的事干。例如就它们的特殊内容来看,爱 情方面的表现大多数除掉要证明或显示爱情的坚定、忠贞和 持久以外,本身没有其它特殊的内容和目的:周围的现实世 界及其复杂的关系网都只作为显示爱情的机缘而才有意义。 因此,显示爱情的具体表现既然只是要证明爱情本身,就不 是由这种表现本身决定的,而是听任贵妇人的一时心血来潮 以及外在世界一些偶然的机会来摆布。·荣·誉·和·勇·敢的目的也 完全如此。在大多数事例中请求荣誉和勇敢的主体离开具有 实体性的内容意义很远,他可以抓住任何偶然出现的内容,把 自己放进去,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受到侮辱,或是把这一点 当作自己显示勇猛和才能的机会。这里既然没有什么标准可 以断定某种东西是否可以选作动作的内容,也就没有标准可 以断定究竟什么才是对于荣誉的侮辱。什么才是勇敢行为的 真正的对象。骑士风所追求的另一个目的是对权利的保护,情 形也是如此。权利和法律在这里并不是看作绝对固定的,不 是根据法典及其必要的内容来实现的情况和目的,而是看作 一种纯然主观的临时的想法,所以在法律应否干预的问题上 以及在这种事例究竟合不合法的问题上,都得听主体的完全 偶然的裁判。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1 0 4
b)对偶然性作喜剧性的处理
关于一般的,特别是在世俗领域里的骑士风和上述人物 性格的形式化问题,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或多或少地是动 作发生的环境和行使意志的主体心灵这两方面的偶然性。因 为片面性的个别人物可以采用完全偶然的因素作为他们行动 的内容,这种内容只是靠这些人物性格的力量来支持,由外 在环境约制的冲突来使它实现成功或失败的。骑士风在荣誉、 爱情和忠贞之类理想方面既没有真正的伦理的辩护理由,它 的情况也是听偶然性支配的。一方面骑士风所应付的环境是 个别的,所以完全是偶然的,因为它所要实现的不是一种带 有普遍性的事业而是一些个别特殊的目的,其中缺乏自在自 为的联系,另一方面从个别人物的主体精神来看,行动的意 图、计划和执行也都带有任意性和幻想性。所以这种投机冒 险的勾当,如果始终一贯地坚持到底,就会在行动和事迹乃 至在结果上都显示出一种自己瓦解自己的因而是喜剧性的事 件和命运的世界。
骑士风的这种瓦解过程在阿里奥斯陀和塞万提斯的作品 里以及在莎士比亚的一些特殊个别的人物身上特别达到有意 识的和最合式的艺术表现。
1)在阿里奥斯陀的作品里特别引人入胜的是命运与目的 之间的无限的错综曲折、离奇的关系和荒唐的情境的童话般 的拼凑,诗人用这一切来进行投机冒险式的游戏。他的英雄 们郑重其事地干一些十分荒谬和愚蠢的勾当。特别是爱情这
-----------------------------------------------
2 0 4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个主题往往从但丁的宗教性的爱和彼特拉克的想象的柔情堕 落到淫秽故事和可笑的冲突,而英雄品质和英勇气概则夸张 到极端,使人感到的不是信服和惊赞,而是一种对妄诞不经 的行为的微笑。但是由于情境发生的方式是偶然的,许多奇 妙的纠纷和冲突就被引到故事里来,一会儿开始,一会儿中 断,一会儿又交织在一起,最后突然出人意外地达到了解决。 阿里奥斯陀不仅擅长于用喜剧的方式来处理骑士风,而且也 很会见出而且表现出骑士风中真正伟大高尚的品质,他既描 绘出骑士们的勇敢、爱情和荣誉,也很出色地描绘其它情欲、 机智、狡猾、镇静之类。
2)阿里奥斯陀所侧重的是投机冒险的·童·话·性方面,塞万 提斯却发挥了它的·传·奇·性方面。他所写的唐·吉诃德具有一 种高尚的性格,但在他身上骑士风变成了疯狂。在这里,骑 士风的投机冒险是放在一种稳定的、明确的、外在关系描写 得很详细的现实情况里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凭知解力安排得 有秩序的世界和一个与它脱节的孤立的心灵之间的喜剧性的 矛盾,这种心灵妄想单凭它自己和骑士风来造成和巩固这种 秩序,而骑士风其实会把它推翻掉。但是尽管有这种喜剧性 的迷失道路,我们在唐·吉诃德身上仍然看到前此我们称赞 莎士比亚的一切品质。塞万提斯也把他的英雄描绘为具有本 来就很高尚的在许多方面精神资禀都很好的人,使我们对他 感到真正的兴趣。唐·吉诃德的心灵在疯狂之中对他自己和 他的事业抱有充分的信心,或是无宁说,他的疯狂就在他始 终坚信他自己和自己的事业。如果他对自己的行动的内容和
-----------------------------------------------
第三章 个别人物的特殊内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
3 0 4
结果没有这种不用思考的镇静态度,他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传 奇性的人物性格。他对自己的思想的实体性内容所抱的那种 自信心是伟大的,天才的,和他的一些最优美的品质是相得 益彰的。《唐·吉诃德》这部作品一方面是对浪漫的骑士风的 一种嘲笑,一种百分之百的讽刺,比起它来,阿里奥斯陀的 作品只是对投机冒险开一种轻佻的玩笑;另一方面唐·吉诃 德的事迹仿佛只是一条线,非常美妙地把一系列的真正传奇 性的小故事贯串在一起,把书中其它用喜剧笔调描绘的部分 的真正价值衬托出来。
3)在这里我们看到骑士风就连在它的最重大的旨趣方面 也转化为喜剧,与此颇类似的有莎士比亚的两种处理方式,他 或是把坚定的具有个性的人物性格和悲剧性的情境,喜剧性 的人物和场面的冲突并列在一起,或是通过对自己和自己所 追求的粗鲁的狭隘的和虚幻的目的进行一种深刻的嘲讽,来 提高人物性格。属于前一种的有福斯塔夫,《李尔王》中的小 丑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音乐家的一场;属于后一种 有理查三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