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学》黑格尔

_12 黑格尔(德)
合的颜色。例如圣母大半穿一件蓝袍,因为蓝色的使人觉得 温和的静穆就表现出内心的平静温和。圣母很少穿一件鲜红 刺眼的红袍。
b)感性材料的统一 我们见过,外在因素的第二方面是艺术用作表现媒介的 感性材料本身。这方面的统一在于材料本身有单纯的定性和 一致性。材料不应成为不明确的掺杂和单纯的混合,特别是 不应显得不纯洁。只是有空间性的事物才牵涉到这种定性 ① 。 例如轮廓的清晰,直线或圆的完整之类。有时间性的事物也 须有明确的定性,例如节拍的始终不乱。此外,感性材料的 统一还牵涉到一定的音质和颜色的纯洁。例如在绘画里,颜 色不应该是不干净的或是灰暗的,应该是本身明确单纯的。颜 色的美就在于从这感性方面看是单纯的,愈单纯,效果也就 愈大,例如不杂青色的纯黄,不杂蓝或黄的纯红之类。要颜 色保持这样严格的单纯性而同时仍能达到和谐,这当然是很 难的。但是这些本身单纯的颜色是基础,不宜完全放弃,纵 然有时不可避免地要用混合的颜色,也不能让它们乱杂无章, 它们还应显得本身是清晰而单纯的,否则我们看到的就不是 鲜明的颜色而是一些污点。音乐的音质也要单纯。例如弦乐 要靠弦的震动来发出声响,而这种震动是与弦的一定的紧张 程度和长度相关的,如果不按这紧张程度或适当的长度来弹, 音质就失去这种单纯的定性,就要转到别的音调,这就造成
① 这定性指感性材料的统一。
-----------------------------------------------
2 5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声音的不协调。如果发出的不是纯粹的震动而还加上机械的 磨擦弹抚的声音,在声响上夹杂着噪音,结果也还是不协调。 人发出的音调也是如此,它必须是纯粹地自由地从喉嗓和胸 膛发出来,不能让乐器声渗进来搅乱,也不能象哑音那样露 出没有克服的搅扰和障碍。就单纯的感性方面的关系来说,音 质的美就在于具有明确的不摇摆的定性,保持着不受异调夹 杂的鲜明性和纯洁性,音乐有别于噪音和杂音,理由也正在 此。这番道理也适用于语言,特别是母音。例如一种语言的 母音a、e、i、o、u如果是明确而单纯的,它就会象歌声一样 好听,象意大利文那样。复合母音则不然,它的音调总是混 杂的。在拼写中语音常用一些固定的符号,显得出它们的单 纯的定性,但是在说话中,这种定性往往变成模糊的,特别 是在方言里,例如德国南部,斯瓦比亚,瑞士等地的方言,发 的混杂音简直是无法记录下来的。这并非是书写语言的缺点, 而是只由于说方言的人们的笨拙。
关于艺术作品的外在方面的话就到此为止,就它只是外 在方面来说,它也只能具有一种外在的抽象的统一。
但是理想如果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定性,那就要靠它的心 灵性的具体的个性结合到外在因素上去,借这种外在因素来 表现自己。所以这种外在因素必须通体贯串着它所要表现的 内在生活和整体性。要达到这一点,单是整齐一律,平衡对 称,和谐或感性材料的单纯性就显得不够。这就要使我们转 到理想的外在定性的第二方面。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5 3
2.具体的理想与它的外在实在的协调一致
关于这一层,我们可以证实的一个普遍原则是这样:人 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 性必须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所 以一方面是人物性格的内在的主体的统一以及他的情况和动 作,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客体的统一,这两方面不 是彼此分立,漠不相关,而是显出协调一致和互相依存。因 为外在的客体,就它是体现理想的现实而言,必须放弃它的 抽象的客观的独立自足性和羞怯状态,才能与它所体现的那 个理想处于统一体。
这里我们要从三个不同的观点来讨论这种协调一致:
·第·一,这两方面的统一可以只是自在的统一 和他的外在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隐秘的内在联系。
·其·次,因为具体的心灵性及其个性就是理想的出发点和 基本内容,所以与外在客观存在的协调一致也应看作是人的 活动的产品,是由人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第·三,这个由人的心灵创造出来的世界本身也是一种整 体,在它的客观存在中自成一种客体,在这个基础上活动的 个别人物必须和这种客体处于本质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①,只是使人
① 自在的还不是自为的或自觉的。
-----------------------------------------------
4 5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a)主体与自然的单纯的自在的统一 关于·第·一·个观点,我们可以从这个原则出发:由于理想 的环境在这里还不是由人的活动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人就一 般是外在的,即所谓外在的自然,因此我们首先要谈在理想 的艺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这种·外·在·的·自·然。
这里我们也可以分三方面来谈。 a)第一,如果按照它的外形来看外在的自然,它就是一 种在一切方面都以·确·定的方式得到形状的实在界。这种实在 界要求有表现的权利,如果使这种权利变成现实,就必须把 实在界写得完全妙肖自然。但是我们前已见过的直接自然与 艺术之间的一些分别在这里还应顾到。总的说来,伟大艺术 家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在写外在自然环境时都是真实的,完 全明确的。因为自然不只是泛泛的天和地,人也不是悬在虚 空中,而是在小溪、河流、湖海、山峰、平原、森林、峡谷 之类某一定的地点感觉着和行动着。例如荷马虽然不作近代 意义的自然描写,而他的图形和描述却仍是很真实的,他对 斯卡曼多和西摩伊斯两河、海岸海湾等画出了一个很正确的 印象,以至近代地理学家还能按照他的描写很精确地推定他 所写的是哪一个地区。一些行乞歌的作者却不然,他们无论 是描写性格还是描写自然,都是枯燥空洞模糊隐约的。中世 纪德国行吟艺人也是如此,他们把圣经故事编成诗,也说情 节发生在某某地点,例如耶路撒冷,不过所给的只不过是些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5 3
地名。《英雄书》 ① 也有类似的情形;奥特尼特骑马在树林里 走,和妖龙搏斗,但是周围有些什么人,在什么确定的地点, 故事里却一字不提,不能使人有什么具体的印象。就连在 《尼伯龙根歌》里情形也还是差不多,我们听到诗人提起瓦姆 斯,莱因河,多瑙河等地,但是一切都是不明确的,空洞的。 但是正是要完全明确才能见出具体的个别现实情境,否则就 会止于抽象,就和外在实在这个概念相违背。
b) 这里所要求的明确和真实要牵涉到一定程度的细节 描绘,通过这种细节描绘,我们对于外在自然才能得到一幅 图画,一种清晰的印象。不同的艺术由于所用的表现媒介不 同,在细节描写上当然就有本质上的差异。例如雕刻,由于 它的形象是静穆而赅括的,外在的细节描绘就比较少,雕刻 所运用的外在界,不是情节发生的地点和环境,只是服装,头 发样式,兵器,坐具之类。古代雕刻家所塑造的许多人物彼 此能比较明确地分辨出来,就只根据服装和头发的习惯样式 以及其它类似的标志。这种习惯的标志与本题无关,因为它 们不能说是属于单纯的自然,它们的功用在消除所雕人物的 偶然的方面,使他们的较普遍较永久的方面呈现出来。
与雕刻相反的是抒情诗。抒情诗主要地表现内心情绪,因 此在涉及外在界时,不须把它写得很明确详尽。史诗却不然, 它要说出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和·怎·样发生,所
① 德国古代歌颂英雄事迹的故事书。奥特尼特(Otnit)是其中的一个主角。
-----------------------------------------------
6 5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以在各种诗之中,史诗最需要宽广而明确的描绘,就连在外 在地点方面也应如此。由于它的性质,绘画在细节描绘上比 任何其它艺术都较详尽。但是在任何艺术中妙肖自然这一个 原则都不应导入迷途,成为现实自然的散文或是现实自然的 依样摹仿,使外在情境细节的描绘比起人物和事迹的精神方 面的描绘还更显得重要。一般地说,我们不应该为妙肖自然 而求妙肖自然,因为外在界只应表现为和内在界是密切结合 在一起的。
c)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要点。要使某一个人物显得是 现实的,象我们已经说过的,就需要两方面的条件:这带有 主观性的人物本身和他的外在环境。要使外在界显现为他自 己的外在界,就需要这两方面有一种本质上的协调一致,这 种协调一致可以或多或少是内有的,其中当然要夹杂一些偶 然现象,但是不应因此就失去统一的基础。在史诗主角的一 切心灵倾向里,例如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实践 活动里,应该听得出一种隐秘的和谐,一种主体与外在界双 方的共鸣,使它们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例如一个阿拉伯人就 是和他的外在自然处于统一体的,要了解他,就要了够他的 天空,他的星辰,他的酷热的沙漠,他的帐幕以及他的骆驼 和马。因为只有这种气候,这种地区和环境里,阿拉伯人才 自由自在,象安居在自己家里。再如《奥森诗篇》里的主角 们 (根据麦克浮生的近代改作或创作)固然是最主观,最沉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5 3
湎于内心生活的 ① ,但是他们的忧伤抑郁显得是和他们的荒 山、风吹的荆棘、云雾、山峰和阴暗的深壑密切结合在一起。 这些人物形象同他们的忧伤、痛苦、斗争和云雾朦胧的经历 就以这种环境为背景,只有这全部地方色彩才能使我们完全 了解他的内心生活。
这番考虑可以使我们首先下这样一个结论:历史题材具 有很大的便利,能把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协调一致,很直接 地而且详尽地表达出来,象我们在上文例证中所已见到的。这 种和谐照理是很难由想象得来的,但是我们应该感觉到这种 和谐无处不在,尽管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从题材的概念 推演出这种和谐来。我们固然往往把由想象力自由创造出来 的作品看得比在旧题材上加工的作品要高一层,但是想象究 竟不能得出所需要的实在生活中所已有的那种固定而明确的 协调一致,在实在生活里,民族的特征就是从这种和谐里生 发出来的。
主体与它的外在自然的单纯的自在的统一就是遵照以上 所说的这个普遍原则。
b)由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第·二·种协调一致不复停留在这种自在状
① 《奥森诗篇》 (Ossian) 是苏格兰诗人麦克浮生 (Macpherson,1736—
1796)根据民间传说伪造的古诗,歌颂芬恩和他的英雄伙伴们的故事,充 满荒野阴暗的地方色彩和忧伤抑郁的情绪,对浪漫运动的影响很大,是 歌德称赞的一部诗。
-----------------------------------------------
8 5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态,而是明显地由人的活动和技能产生的,因为人利用外界 事物来满足他的需要,由于需要得到了满足,就把他自己和 这种外在事物摆在和谐的关系上。与上述第一种只涉及·普·遍 情况的那种协调一致相反,这第二种协调一致却涉及·特·殊·情 ·况,即涉及个别需要以及通过自然事物的个别效用而得到的 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和满足的范围是无限繁复广大 的,自然事物则更是无限繁复的;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 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 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 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 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 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 不仅对一般情况如此,而且对个别事物也是如此。 ①
可以适用于这整个领域艺术的基本思想可以简略地归纳 成这样一句话:按照他的需要、意愿和旨趣的诸有限的个别 的方面来说,人原来不仅是·一·般·地与外在自然发生关系,而 且这关系还是依存的关系。这种相对性 ② 和不自由性是违反 理想的,所以人如果要成为艺术的对象,他就必须先使自己 从这种工作和需要中解放出来,把这种依存性抛开。主客两 方面的这种契合可以从·两·种出发点来实现。·第·一,从自然方
在这段里黑格尔说明了主体与客体(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改变自 然来适应他的需要的实践意义。“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这句话与马克思 所说的“人化的自然”是有渊源关系的。参看马克思的《经济学—— 哲 学手稿》第三手稿。

② 即 “依存性”。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5 3
面来说,它和善地供给人的需要,对人的旨趣和目的不但不 阻挠,并且还自动地促成它们实现,一路顺从着人。·第·二,人 还有些需要和愿望是自然不能直接满足的。在这种情形之下, 人就必须凭他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必须把自然 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的形状,用自己学习来的技能 排除一切障碍,因此把外在事物变成他的手段,来实现他的 目的。如果主客双方携手协作,自然的和善和人的心灵的技 巧密切结合在一起,始终显现出完全的和谐,不再有互相斗 争的严酷情况和依存情况,这就算达到了主客两方面的最纯 粹的关系。
在理想的艺术环境之下,人必须先摆脱生活的穷困。财 富和优裕的境遇既然可以使人不仅暂时而且完全摆脱需要和 工作,就不仅不违反美感,而且可以促成理想的实现。但是 在另一方面,如果在必须顾到具体现实的艺术表现方式里,把 人对上述需要的关系也一笔抹煞,那就是不真实的抽象品。这 些需要固然属于有限界,艺术却也不能把有限界看作只是坏 的东西,就把它抛开,而是要把它和真实的东西调和融合在 一起;因为即令是最好的行动和思想,如果孤立地单从它们 的定性和抽象内容去看它们,也还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也还 是属于有限界的。比如说,我需要营养、饮食、穿衣、住房 子,需要床椅以及许多其它用具,这当然是外在生活中的一 种需要,但是内在生活却通过这些外在方面的生活而完全显 现出来,所以人们让他们的神也穿起衣服,拿着武器,想象 神们也有无数的需要和满足。这种满足在艺术中必须显得已 经得到了保证,象上文已经说过的。例如对于中世纪游行的
-----------------------------------------------
0 6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骑士来说,在冒险途程中偶然碰到某种外在生活的困难,就 靠偶然的机缘去解决,正如野蛮人单靠直接的自然去解决他 们的困难一样。这两种情形对于艺术都是不适合的,因为真 正的理想不仅在于人一般地摆脱了对这种外在方面的严格的 依存性,而且还在于他绰有余裕,使他能够就象玩一种既自 由而又愉快的游戏那样,去操纵自然所供给他的种种手段。
在这些普遍原则的范围之内可以更明确地分辨出以下两
点: a)第一点是利用自然事物来达到纯粹·认·识·性的满足。属 于这一类的如人用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装饰以及拿来摆在自己 周围的一切华丽的铺设。通过这种装饰,人要显示出这些自 然珍宝,这些光彩夺目的自然事物,例如黄金、宝石、珍珠、 象牙和珍贵的服装之类最稀奇灿烂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它们 本身而引起兴趣,不是作为自然物而显得有价值,而是要借 它们显出·他·自·己来,显出它们配得上·他·的环境,配得上他所 爱所敬的,例如他的君主、庙宇和神。为着要达到这个目的, 他主要地选择那些在外表看来本身就已经是美的东西,例如 纯粹鲜明的颜色,象镜面一样发光的金属物,檀香木,大理 石之类。诗人们,特别是东方诗人们,常不惜铺张这种富丽, 在《尼伯龙根歌》里这种富丽也起了它的作用。一般地说,艺 术不仅只是描写这方面的精美,而且只要有可能,只要地方 恰当,还描写制作过程,在这方面也显出同样的富丽。雅典 的雅典娜神像以及奥林波斯的宙斯神像上用的黄金和象牙是 毫不节省的。各民族的神庙、教堂、神像和王宫都显得很辉 煌富丽。从古以来各族人民都欢喜在他们的神身上显出他们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6 3
的财富,也欢喜在他们的领袖的豪华奢侈的生活上见出这些 财富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所谓道德家的想法当然可能搅扰这 种欣赏,例如想到雅典娜的一件袍子就可以使许多穷苦的雅 典人得到饱餐,也可以使许多奴隶赎身,想到在古代和近代, 往往是处在国家极穷困的时候,人们把大量财富花在庙宇寺 院和教堂之类用途上,此外,不仅个别的艺术作品,而且整 个艺术都可以引起同样的令人不安的考虑,例如一座艺术学 院,古今艺术作品的收购,以及艺术馆,戏院和博物馆的设 立,要使一个国家花多么巨大的一定款项!但是不管这些考 虑会引起多少道德上的不安情绪,它们都只有一个原因,就 是它们又令人想到穷困,而穷困的消除正是艺术所要求的。所 以一个民族如果能把他们的财宝花在既在现实本身之内而又 能超越现实的一切必需的一种领域 ① 里,他们就应该享受到 最高的荣誉。
b)但是人不仅要装饰他自己和他所生活在里面的环境, 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利用外在事物来适应他的实践方面的需要 和目的。只有这个实践领域才涉及人的工作,烦恼以及他对 生活散文 ② 的依存,因此首先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按照艺 术的要求去表现这个领域,能做到什么程度?
b1)艺术企图抛开这全部实践领域的最原始的方式就是 所谓黄金时代或牧歌情况的观念。在这种时代,从自然方面 来说,它满足人所感到的一切需要,无须人去费什么劳力;从
这领域指艺术。
① ② “生活散文”即日常平凡生活。
-----------------------------------------------
2 6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人方面来说,在天真纯朴状态中他享受凡是草地、森林、牡 畜、小园、茅棚所供给他的食住以及其它可享受的东西,他 还完全没有违反人性尊严的求名求利之类欲望。乍看起来这 种情况当然带有几分理想的色彩,某些范围较窄狭的艺术似 可满足于表现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我们往深一层去看,这种 生活很快就会使人厌倦。例如格斯纳的作品现在很少人去读, 即令读,也索然无味 ① 。因为这种狭隘的生活方式须先假定心 灵还没有发展。对于一个完全的人来说,他必须有较高尚的 希求,不能满足于与自然相处相安,满足于自然的直接产品。 人不应降低到过这种牧歌式的生活,他应该工作。他如果有 所希求,就应该努力凭自己的活动去得到它。就这个意义来 说,就连身体方面的需要也要引起一系列的广泛的不同的活 动,而且使人感觉到他自己的内在的能力,许多更深刻的旨 趣和深广的力量就是从这种内在的能力发展出来的。但是在 这里基本原则仍旧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协调一致,如果 在艺术里把身体方面的极端痛苦尽量描写出来,那是最坏不 过的事。例如但丁只用寥寥数笔来写乌哥里诺怎样饿死 ② 。葛 斯敦堡 ③ 用这题材写一部悲剧,却尽量渲染饿死各阶段的可 怕情况,先写他的三个儿子怎样饿死,最后写乌哥里诺自己 怎样饿死,这样处理题材就完全违反艺术表现的原则。
参看243页注①。 见《神曲》地狱部分第三十三章,乌哥里诺用诡计夺得庇沙城的政权,后 被推翻,和两子两孙都在地狱里饿死。
③ 葛斯敦堡 (Gerstenberg,1737—1823),德国诗人,他的悲剧 《乌哥里
诺》是根据 《神曲》中上述一段情节写成的。
① ②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6 3
b2)与此相反,和牧歌情况相对立的文化普及的情况也 有许多障碍。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与工作以及兴趣与满足 之间的宽广的关系已完全发展了,每个人都失去了他的独立 自足性而对共他人物发生无数的依存关系。他自己所需要的 东西或是完全不是他自己工作的产品,或是只有极小一部分 是他自己工作的产品;还不仅此,他的每种活动并不是活的, 不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而是日渐采取按照一般常规的机械 方式。在这种工业文化里,人与人互相利用,互相排挤,这 就一方面产生最酷毒状态的贫穷,一方面就产生一批富人,不 受穷困的威胁,无须为自己的需要而工作,可以致力于比较 高尚的旨趣。在这种富裕境况中,当然就不再有无穷尽的对 其他人物的依存性时常反映出来,人也就日渐免于谋生中的 一切偶然事故,用不着沾染谋利的肮脏。但是他也就因此在 他的最近的环境里也不能觉得自由自在,因为身旁事物并不 是他自己工作的产品。凡是他拿来摆在自己周围的东西都不 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从原已存在的事物的大仓库里取来的。这 些事物是由旁人生产的,而且大半是用机械的形式的方式生 产的。它们经过一长串的旁人的努力和需要才到达他的手 里 ① 。
b3)因此,最适合理想艺术的是第·三·种情况,这就是介
① 黑格尔在这里描写近代资产阶级文化中需要与工作的脱节以及工作与
整个人格的脱节,这段话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发挥了类似的思想,建 立了他的劳动的外化或异化的学说,参看他的《经济学—— 哲学手稿》第 一手稿。
-----------------------------------------------
4 6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乎牧歌式的黄金时代与完全发达的面面互相关联的近代市民 社会之间的一种情况。这就是我们前已谈到的·英·雄·时·代的那 种特别符合理想的世界情况。英雄时代已不复象牧歌情况中 那样只有很贫乏的心灵方面的旨趣,而是受到更深刻的情欲 和旨趣的鼓舞;另一方面个人的最近的环境,他的直接需要 的满足,却仍是他自己工作的成绩。这时代的营养资料如蜂 蜜、牛奶和酒之类仍然是简单的,因而也是更符合理想的,不 象咖啡、白兰地之类马上就使我们联想到制造它们所必须经 过的无数手续。英雄们都亲手宰牲畜,亲手去烧烤,亲自训 练自己所骑的马,他们所用的器具也或多或少是亲手制造出 来的;犁,防御武器,盔甲,盾,刀,矛都是他们自己的作 品,或是他们都熟悉这些器具的制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 人见到他所利用的摆在自己周围的一切东西,就感觉到它们 都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因而感觉到所要应付的这些外在事物 就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不是在他主宰范围之外的异化了的事 物。在材料上加工和制作的活动当然显得不是一种劳苦,而 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没有什么障碍也没有什么挫折横在 这种工作的路上。
举例来说,我们在荷马史诗里就遇见这种情况。例如阿 伽门农的王杖就是他的祖先亲手雕成的传家宝杖;俄底修斯 亲自造成他结婚用的大床;阿喀琉斯的著名的武器虽然不是 他自己的作品,但也还是经过许多错综复杂的活动,因为那 是火神赫斐斯托斯受特提斯的委托造成的。总之,到处都可 见出新发明所产生的最初欢乐,占领事物的新鲜感觉和欣赏 事物的胜利感觉,一切都是家常的,在一切上面人都可以看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6 3
出他的筋力,他的双手的伶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英勇的结 果。只有这样,满足人生需要的种种手段才不降为仅是一种 外在的事物;我们还看到它们的活的创造过程以及人摆在它 们上面的活的价值意识,它们对于人还不是死的东西或是经 过习惯变成死的东西,而是人自己的最亲切的创造品。这样 的生活还完全是牧歌式的,但是所谓牧歌式并非取它的狭义, 并非说,大地河海树木牲畜之类供给人的营养,而人只局限 于这种环境,满足于这种供给;而是说,在这种原始生活里 人已开始有比较高深的旨趣,对于这些旨趣来说,整个外在 界只作为一种附庸,作为较高旨趣的土壤和手段而存在—— 但是这种土壤和环境却贯串着一种和谐与独立自足性,只有 在人类所创造和利用的一切事物都同时是准备为制造它们的 那人自己所欣赏时 ① ,这种和谐与独立自足性才能出现。
如果把这种表现方式应用于取自近代完全发达的社会中 的材料,那就总不免有很大的困难和危险。尽管如此,歌德 在他的《赫尔曼和多罗蒂亚》里还是替这种表现方式供给了 一个完善的杰出的形象。我在这里只用比较的方法指出一个 很小的特点。浮斯 ② 在他的著名的《路易斯》里以牧歌的方 式描写了一种安静的狭隘的但是独立自足的社会中的生活和 事迹。乡村牧师,烟斗,便衣,板凳以至于咖啡壶都起了很 大的作用。咖啡和糖这些产品在这种社会里就不很相称,令
即制造者能在自己的制造品中得到美感。
① ② 浮斯(Voss,1751—1825),德国学者,他的主要的工作是希腊罗马古典
诗歌的翻译。《路易斯》是他写的一篇牧歌体诗。
-----------------------------------------------
6 6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人想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关系,想到另一种世界以及它的各种 各样的工商交易,特别是近代工业。因此,浮斯所写的乡村 社会不是完全独立自足的。在《赫尔曼和多罗蒂亚》那幅美 丽的图画里 ① 却不然,我们无须要求这种独立自足,因为象 在上文已经提到的,在这篇虽然始终维持一种牧歌色调的故 事里,歌德还把当时大事如法国革命的斗争以及祖国的防卫 等穿插进去,使它们起极高尚而重要的作用。一个乡村小镇 中家庭生活的窄狭的圈子因此并不那样独立自足,以至完全 忽视当时在最重大的社会关系上发生深刻骚动的世界,象浮 斯的《路易斯》里那位乡村牧师那样。由于联系上巨大的世 界骚动—— 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是落在这个范围以内的—— 我 们就见出书中情节是嵌在一种内容丰富的生活的较广大的框 子之内的。书中的制药师生活在这广大世界外缘的窄狭的圈 子里,所以被描写成为一个庸俗的市侩,性情好,却老是郁 郁不乐。但是从所写人物的最切近的环境来看,上文所要求 的那种调子还是到处响着。我们姑举一例来说明,书中的主 人和他的客人,即牧师和制药师,从来没有喝过咖啡:
母亲仔细地捧出清亮的美酒, 盛在光亮锡托盘里的光滑的瓶里, 还有几个绿杯,真正是喝莱茵酒用的杯。 他们在荫凉地方喝一八八三年家里自酿的酒,用的也是 自家制造的适宜于喝莱茵酒的酒杯,接着诗人就在我们的想 象里唤起“莱茵河流和它的美好的河岸”,不久我们又被引到
① 参看244页注①。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6 3
主人屋后的葡萄园,所以一切都不跳出一种舒适的自给自足 的情况所特有的范围。
c)精神关系的总和 外在环境除以上两种之外还有第三种,是每个人只要生 活就必须和它发生具体联系的。这就是宗教、法律、道德等 方面的一般的精神关系,例如国家的组织形式、宪法、法律、 家庭、公共生活和私生活以及社会关系之类。因为理想的人 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 到表现。按照它的概念来说,这些精神关系所含的有实体性 的神性的本身必然的因素固然只是同一个因素 ① ,但是就客 观方面看,这因素却采取变化多方的形状,这些形状还夹杂 着一些偶然现象,即只适合某些个别事物、某些习俗、某些 时代和某些民族的现象。这种精神生活中的一切旨趣也成为 一种外在现实,作为道德习俗惯例出现在个别人物面前,而 个别人物作为独立自足的主体,也和对他更切近的精神关系 的总和发生关系,正如他和外在自然发生关系一样。总之,关 于精神关系这一范围,我们也要求前已阐明的那种协调一 致 ② ,所以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再详论这个要求,等到我们从另 一方面研究这个问题时,再讨论这个要求的基本要点。
有实体性的因素即上文所谓普遍力量。例如同是“母爱”,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里表现可以不同。

② 即主体与客体的协调一致。
-----------------------------------------------
8 6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3.理想的艺术作品的外在方面对听众的关系
艺术是表现理想的,它必须就这理想对上述那些对外在 现实的关系来采纳这理想,而且把人物的内在主体性和外在 世界融合成为一体。但是艺术作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完整 的世界,它作为现实的个别对象,却不是·为·它·自·己而是·为·我 ·们而存在,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例如演员们表演 一部剧本,他们并不仅彼此交谈,而且也在和我们交谈。要 了解他们,就要根据这两方面来看。每件艺术作品也都是和 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真正的理想是神和人的普遍 的旨趣和情欲,这些固然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但是理想 既然要把体现它的人物摆在某一定的道德习俗和其它特殊现 象的外在世界里来显示给我们看,这就要引起一种新的要求: 就是这外在世界不仅要与所描写的人物协调一致,而且也要 和我们协调一致。正如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外在世界 须协调,我们也要求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环境也和我们协调。不 管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哪个时代取材,它总带有一些特点,使 它不同于另一民族和另一世纪的。诗人,画家,雕刻家和音 乐家特别爱从过去时代取材。在文化、道德、习俗、政治制 度、宗教信仰各方面,过去时代都和他们自己的时代不同。我 们前已提到过,这样向过去倒退,有一种很大的方便,这就 是由记忆而跳开现时的直接性,就可以达到艺术所必有的对 材料的概括化。但是艺术家却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在那时代 的习俗、见识和观念里过活。例如拿荷马史诗来说,不管真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6 3
正有无荷马其人,作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这 两部史诗的写作时代和诗中所写的特洛伊战争的时代至少要 隔四百年,希腊大悲剧家和他们所写的那些英雄的时代相隔 的时间还要加倍。《尼伯龙根歌》也有类似的情形,把诗中各 传说汇集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的诗人和诗中事迹发生的 年代相隔也很远。
尽管艺术家对于神和人的普遍情致是很熟悉的,但是他 所写的那些人物和动作的时代在许多具有条件性的外在形状 上都已基本改变过了,对艺术家是生疏的了。此外,诗人是 为某一种听众而创造,首先是为他自己的民族和时代而创造, 这些听众有权要求能了解他的艺术作品而且感觉到它异常亲 切。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 赏的,但是要其它民族和时代能彻底了解这种作品,也还要 借助于渊博的地理、历史乃至于哲学的注疏、知识和判断。
由于不同时代的隔阂,就发生这样一个问题:一件艺术 作品应该怎样表现所写地方的外在方面,例如风俗人情、宗 教、政治、社会、道德各方面的情况呢?换句话说,艺术家 应该忘去他自己的时代,眼里只看到过去时代及其实在情况, 使他的作品成为过去时代的一幅忠实的图画呢?还是他不仅 有权利而且有义务要只注意到他自己的民族和时代,按照符 合他自己的时代特点的观点去创作他的作品呢?我们可以把 这两种对立的要求这样提出:应该怎样处理题材,是客观地 按照它的内容和时代来处理呢,还是按照主观的方法来处理, 使它完全适应现时代的文化和习俗呢?如果让这两种办法坚 决对立,每种办法都会走到错误的极端。我们想简略地讨论
-----------------------------------------------
0 7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一下这两种极端,以便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因此我们要就以下三个观点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主观地让艺术家自己时代的文化发挥效力; ·第·二,对过去时代谨守纯然客观的忠实;
·第·三,在表现和移植
① 另一时代和另一民族的题材之中
见出真正的客观性。
a)让艺术家自己时代的文化发挥效力 如果把纯然·主·观的表现方式推到它的极端的片面性,那 就会走到把过去时代的客观形态完全抛开,换上现时代的特 色。
a)从一方面看,这种主观的表现方式之所以产生,是由 于对过去时代的无知,也由于艺术家的天真,感觉不到或认 识不到所写对象与这种表现方式之间的矛盾,总之,·文·化·修 ·养·的·缺·乏就是这种表现方式的根源。作为这种天真的最突出 的例子我们可以举汉斯·萨克斯 ② 。他用新鲜明晰的形象和 愉快的心情把我们的上帝、亚当、夏娃以及希伯来族祖先们 都真正地“纽伦堡化”了。上帝被描写成一个小学教师,学 生中有该隐、亚伯以及亚当的其他子女,他的风度和声调就 宛如萨克斯同时代的一位教员。他拿十诫和祈祷文来考问学
原文为 Aneignung.意谓把另一时代和另一民族的题材配合到现时代 本民族的现实情况上去,故译作 “移植”。
② 汉斯·萨克斯 (Hans Sachs,1494—1576),德国南部纽伦堡镇的一个
鞋匠,写了很多的诗和剧本,常取材于 《圣经》。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7 3
生们,亚伯是个虔诚的好孩子,功课念得很熟,该隐却是个 顽皮的坏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很不虔敬,轮到他要背诵 十诫时,他把十诫背诵成相反的意思,例如说“应该偷盗”, “不可孝敬父母”。在德国南部,人们也用这种移植的方式去 表现耶稣临刑的情节—— 这种表现方式虽然有一度被禁止, 后来又复兴起来了。彼拉多 ① 被写成一个粗暴骄横的官僚,兵 士们 ② 也现出近代的粗俗气,拿出一袋烟送被拘押的耶稣,要 他抽,他不肯抽,兵士们就用暴力把烟塞到他鼻子里。老百 姓们看到这种情景全都开心,尽管他们都是十分虔诚的人 —— 还可以说,他们愈虔诚,这种直接现在目前的现时外在 情景就愈能引起更生动的内在的宗教观念。这种转化古代人 物以适应近代观点和形象的方式固然也有道理,汉斯·萨克 斯那样随便拿上帝和古代宗教观念开玩笑,并且把宗教的虔 诚完全体现在粗俗平民的平凡关系里。这种勇气还可以说是 伟大的,但是这种表现方式对情感毕竟是一种勉强,表现出 艺术家缺乏精神文化修养,因为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不按照对 象本有的客观性去描写它,而且还把它写成简直是相反的形 象,只令人觉得妄诞可笑。
b)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主观表现方式之所以产生,是由 于艺术家对自己的时代的·文·化的骄傲,他认为只有他那时代 的观点、道德和社会习俗才有价值,才值得采用,因此对任 何内容都不能欣赏,除非那内容是用他那时代的文化形式表
审讯耶稣的巴力斯坦总督。
① ② 耶稣临刑前,兵士们戏弄他。
-----------------------------------------------
2 7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现出来的。所谓法国古典派的“纯正的鉴赏力”就属于这一 种。凡是他们所爱好的都必须先经过“法国化”,凡是其他民 族特别是中世纪的形象都被称为低级趣味的,野蛮的,而被 鄙视和抛开。因此伏尔泰说法国人改善了古人的作品,这话 是不对的,他们不过把古人的作品加以法国化罢了。在这种 转化中,他们用一切离奇独特的方式把古人的作品丑化到令 人作呕的程度,因为他们的趣味要求一种完全宫廷式的社会 文化,在意义和表现方式上都要做到符合规则和沿袭陈规的 概括化。他们还把这种纤巧的文化所特有的抽象化带到诗的 词藻方面。诗人们都不能用“猪”、“汤匙”、吃饭用的“叉” 以及无数类似的字眼。因此他们就用一些普泛的定义和转弯 抹角的形容语,例如汤匙不叫汤匙,叫做“送液体饮食品入 口的工具”,叉不叫叉,叫做“送固体饮食品人口的工具”,其 它由此类推。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趣味是非常狭隘的;因 为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它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这种平 滑的概括化的东西,而是把它的内容加以具体化,成为有生 命有个性的东西。因此,法国人最不会了解莎士比亚,当他 们修改莎士比亚的作品时,他们所删削去的往往正是我们德 国人所最爱好的部分。伏尔泰嘲笑希腊诗人品达说得出“水 比一切东西都好”,这也足以见出法国人的趣味。所以在法国 的艺术作品里,中国人也好,美洲人也好,希腊罗马的英雄 也好,所说所行都活象法国宫廷里的人物。《伊斐琪尼在奥理 斯》 ① 里的阿喀琉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亲王,如果没有标
① 指拉辛的悲剧。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7 3
出他的姓名,就没有人会认出他是阿喀琉斯。在戏台上的表 演里,他固然穿着希腊服装,戴了盔甲,但是同时也用粉刷 了头发,衣上加衬,使臀部显得很宽,鞋上安着鞋跟,用花 编作系带 ① 。拉辛的另一部悲剧《艾斯忒》在路易十四时代之 所以特别受欢迎,就因为阿哈斯凡鲁斯 ② 初上台的气派完全 象路易十四出朝时一样。阿哈斯凡鲁斯当然带有几分东方色 彩,但是仍然用粉刷了头发,穿着国王穿的貂袍,身后跟着 一大群头发刷了粉的侍从,这些人的服装也是法国式,戴着 假发,皮帽夹在胳膊下,背心和护腿都是用金线缎做的,丝 袜子,鞋上安着红钮扣。只有宫廷和特权阶级才能见到的排 场在这里也被其他阶级见到了—— 国王出朝的排场搬到诗里 面来了。在法国,历史也往往是按照这个原则写出的,其目 的并不在历史本身和历史所写的人物事件,而在适应当时的 某些旨趣,向政府进一个忠告,或是唤起对政府的仇恨。许 多剧本也是这样写成的,或是在全部内容上或是在某些片段 上明显地隐射到当时的情况;如果在旧剧本里碰到可以联系 到时事的地方,演员们就故意把它加以大肆渲染,听众们也 热烈欢迎它。
c)第三种主观的表现方式就是把过去时代和现时代的真 正的艺术内容 (意蕴)都抽去,结果就只表现出观众自己的
这些都是十七世纪法国宫廷的时髦装束。
① ② 阿哈斯凡鲁斯 (Ahasverus)是波斯皇帝,《艾斯忒》悲剧中一个主要人
物;艾斯忒是希伯来族女子,被选入宫,后升为皇后,替她本族亲属报 了仇。
-----------------------------------------------
4 7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偶然的主观现象,就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那样。所 以这种主观的表现方式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日常意识的表现 方式。每个人对这种表现方式当然都感到很熟习,但是谁要 对用这种表现方式的作品提出艺术的要求,他就不会得到满 足,因为正是这种偶然的主观现象是艺术所应摆脱的。例如 考茨布 ① 在他的时代就全凭这种表现方式去产生很大的效 果,他把“我们的忧愁痛苦,银调羹的偷窃,刑犯的脚镣手 铐”,以及“牧师们,仆役们,扛旗的人,书记们,骑兵少校 们”都搬到观众的眼前,使每个观众看到他自己的或亲友的 家常生活,看到在他的个别情况和特殊目标中哪里有什么不 称意处。这种主观的表现方式不能使人感觉到或认识到形成 艺术作品真正内容的东西,尽管它可以使对象所引起的兴趣 转移到心情的平凡要求和所谓道德的滥调和感想。按照以上 三种观点去表现外在情况都是片面的主观的,不能产生实在 的客观形象。
b)维持历史的忠实 第二类表现方式正与以上三种相反。它要尽可能地把过 去时代的人物和事迹按照他们的实在的地方色彩以及当时道 德习俗等外在情况的个别特征去复现出来。我们德国人在这 方面特别擅长。我们与法国人不同,我们对于一切异代异方
① 考茨布(Kotzebue,1761—1819),德国剧作家,他的二百多部剧本大半
很生动,但很肤浅。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7 3
的特征都是最细心的记录者,所以在艺术里我们也要求对时 代、场所、习俗、服装、武器等等都要忠实。我们有足够的 耐心,能够不辞劳苦地深入钻研异国异代的思想与知觉的方 式,以便熟悉它们的特点。这种要求从多方面甚至从全面去 了解各民族精神的习惯使我们在艺术方面不仅能容忍异时异 方的离奇古怪的东西,而且不辞劳苦地要求在不重要的外在 事物上也要做到极端精确。法国人当然也很灵巧活泼,但是 尽管他们是文化修养最高的而且讲究实用的民族,他们却很 少耐心去进行安静的深入的钻研,他们总是把批判放在第一 位,我们却接受一切忠实的描绘,特别对于异国异代的艺术 作品是如此。外国的植物,不管哪一类自然界的形状,各种 各样的器具,猫狗乃至于一般令人讨厌的东西,对于我们德 国人都是很有趣的。我们也能以友善的态度对待最离奇古怪 的看法,例如牺牲祭典、宗教圣徒的传说和相关的许多妄诞 不经的事,以及无数其它反常的观念。所以在表现发出动作 的人物时,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他们在语言服装等方 面都要符合他们的时代和民族性格的实际状况。
在近代,特别是从弗列德里希·封·许莱格尔的影响流 传以来,在德国占上风的看法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就 要以上述那样的忠实为基础。因此这种忠实就应该成为艺术 的主要原则,而我们对于艺术的主观兴趣也就应该特别集中 于这种忠实以及它的生动性所引起的喜悦。提出这种要求就 无异于说,我们既不应带一种更高的旨趣去问所表现的形象
-----------------------------------------------
6 7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是否见出本质的东西,也不应带一种更切近的旨趣去问它对 今日的文化和利益有什么意义。由于这种信念,在赫尔德 ① 的 影响之下,许多德国人开始注意到民间诗歌,并且写作出大 量诗歌,摹仿文化简单的民族和部落的风格—— 例如北美的 伊罗夸族,近代希腊族,拉伯兰族,土尔其族,鞑靼族,蒙 古族等等—— 人们还认为如果有本领能按照外国习俗和民族 观念去思想和创作诗歌,那就算是伟大的天才。但是尽管诗 人自己完全照这种外国习俗和民族观念去写作,去感觉,他 的作品对于应该欣赏它的听众来说,却总是外在的,生疏的。
总之,如果片面地坚持这种看法,它就不免止于纯然形 式的历史的精确和忠实,因为它既不管内容及其实体性的意 义,又不管现代文化和思想情感的意蕴。忽视前者和忽视后 者都是不对的,这两方面都要求同样程度的满足,我们应该 用完全不同于上文所说的方式,去把这两方面的要求和历史 的忠实那第三个要求弄得协调一致。这就要引我们转到研究 另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艺术作品所要求的那种真正的客观性 和主观性呢?
c)艺术作品的真正的客观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以这样概括地说:在上文所研 究的那两方面之中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以致另一方面 受到损害;对于地方色彩、道德习俗、机关制度等外在事物 的纯然历史性的精确,在艺术作品中只能算是次要的部分,它
① 赫尔德(Herder,1744—1803),德国诗人和民歌搜集者,启蒙运动先驱。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7 3
应该服从一种既真实而对现代文化来说又是意义还未过去的 内容 (意蕴)。
为着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最好拿正确的表现方式和下列 几种比较有缺陷的表现方式作一番对照。
a)第一,表现某一时代的特征可以很忠实,正确,生动, 而且是听众可以完全了解的,但是仍不免有散文的平凡气息, 本身还不是诗。歌德的《葛兹·封·伯利兴根》 ① 就是一个突 出的例证。我们打开这部诗剧的第一页,就看到佛兰克邦希 瓦兹堡的一家酒店,麦兹勒和西浮斯坐在餐桌旁,两位骑士 在火炉旁取暖,还有店主人。
  西浮斯:汉塞尔,再来一杯烧酒,斟得满满的。
店主人:喝起酒来,您真是个无底洞。
麦兹勒:(向西浮斯旁白)把伯利兴根的故事再讲一遍给我听;滂
堡人都发火啦,他们准会气得发昏……
第三幕里也有类似的情景:
  乔 治:(拿着一块檐槽进来)这里有的是白铁。要是有哪个小子
敢向陛下说:“老爷,我们搞糟了。”用这块白铁的一半就可
以结果他的性命。
勒尔斯:(砍白铁)这块白铁好极了。
乔 治:这阵雨也许要走另外的一条路!我不怕,一个勇敢的骑
士经得起一阵好雨。
勒尔斯:(铸枪弹)把匙子拿住。(走到窗边)瞧,那里有个宪兵
带着枪在探头探脑,他们以为我们的子弹都用光了。让他吃
一颗飞烫的,刚出炉的。(装弹。)
① 参看249页正文和注④。
-----------------------------------------------
8 7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乔 治:(放下匙子)让我瞧一下。
勒尔斯:(放枪)那王八羔子倒下来啦……
这一切都把当场的人和骑士描写得极生动,容易了解,但 是这些场面毕竟是很琐细的,本身干燥无味的,因为无论在 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它们都是极平常的表现方式和极平常 的客观性相,这当然是人人熟悉的。这种情形在歌德的许多 早年作品里都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特别要反对过去所崇奉的 规则,要用切近的题材,极容易了解的思想情感来产生它们 的主要的效果。但是题材是过分切近了,它们的内在意蕴有 时是太琐屑了,所以这些作品就不免有些平凡浅薄。这种平 凡浅薄在戏剧作品中很容易看出,特别是在表演时,因为观 众一进剧场,看到许多的表演准备,灯光和打扮得很漂亮的 人们,就指望看到一些不平常的东西,不只是两个农夫,两 个骑士和一杯烧酒。所以《葛兹·封·伯利兴根》这部剧本 特别适宜于阅读,搬上舞台,它就不能长久受欢迎。
b)从另一方面看,通过现时代的一般文化修养,我们可 以对过去时代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使我们熟悉和移 植某一古代神话系统的历史内容以及对我们是生疏的异代政 治情况和道德习俗。例如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神话、文 学以及信仰和习俗的熟悉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修养的出发点; 每个小孩从中小学起就知道古希腊的一些神、英雄和历史人 物;希腊世界的形象和旨趣在观念或想象中既已变成我们自 己的,我们就可以根据观念或想象去欣赏它们。我们看不出 有什么理由说我们对于印度、埃及和斯堪的那维亚等民族的 神话系统就不能同样地熟悉。此外,在这些民族的宗教观念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7 3
里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神。但是这些观念的具体内容,个 别的希腊神或印度神,对我们现代人已经没有任何真实性,我 们已不再相信这些神,我们只是在幻想上欢喜他们。因此,这 些神对于我们近代人的较深刻的意识总是生疏的。如果在近 代歌剧里听到“啊,神呀!”“啊,天皇呀!”甚至于“啊,伊 西斯和俄西里斯 ① 呀!”这就是再空洞无聊不过的。更无聊的 是又加上一些荒谬的预言—— 几乎没有一部歌剧里没有预 言,而在现在,悲剧里则有 “还魂”、“通天眼”之类代替了 预言。
这番道理也完全适用于道德、法律等许多其它方面的历 史材料。这些历史的东西虽然·存·在,却是·在·过·去·存·在·的,如 果它们和现代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就不是属于我们 的,尽管我们对它们很熟悉;我们对于过去事物之所以发生 兴趣,并不只是因为它们有一度存在过。历史的事物只有在 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时,或是只有在我们可以把现在看作过 去事件的结果,而所表现的人物或事迹在这些过去事件的联 锁中,形成主要的一环时,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历史的事 物才是属于我们的。单是同属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这种简单 的关系还不够使它们属于我们的,我们自己的民族的过去事 物必须和我们现代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才算 是属于我们的。
例如《尼伯龙根歌》在地理上是和我们德国人接近的,但 是其中所写的布尔根德人和国王艾茨尔却和我们现代文化的
① 埃及的两个神。详见第二卷第一章。
-----------------------------------------------
0 8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一切关系和爱国情绪都割断因缘了,乃至我们读起《尼伯龙 根歌》还不如读荷马史诗那么亲切,尽管我们对荷马史诗没 有什么学问。克洛普斯托克 ① 受到爱国情绪的鼓舞,用斯堪 的那维亚的神来代替希腊神话中的神,但是俄旦、瓦尔哈拉、 弗拉亚 ② 只是一些空洞的名称,还不如罗马的朱庇特雷神和 希腊的奥林波斯山诸神那样接近我们的观念,那样能打动我 们的情感。
在这方面我们所要说明的是: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 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听众,他们须不用走 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因为艺 术不是为一小撮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而 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艺术作品如此,它所描绘的历史实况 的外在方面也是如此。它也必须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的 时代和我们的人民的,也用不着凭广博的知识就可以懂得清 清楚楚,就可以使我们感到它亲近,而不是一个稀奇古怪不 可了解的世界。
c)上文这番话就使我们接近认识真正客观的表现方式以 及如何移植过去时代的题材了。
c1)我们首先可以谈一谈真正的民族诗歌。一切民族的诗 歌向来都有这一特点:它的外在的历史的方面本身就已属于 该民族,对该民族不是外来的或生疏的东西。印度的史诗、荷
克洛普斯托克(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著有《救世主歌》。
① ② 俄旦,瓦尔哈拉,弗拉亚 (Wodan,Walhalla,Freia),都是北欧神话中
的神名。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8 3
马的诗歌以及希腊的诗剧都是如此。索福克勒斯并不让他所 写的一些人物如斐罗克特、安蒂贡、阿雅斯、俄瑞斯特、俄 狄普、合唱队和他们的领队等说起话来就象对他们当时人说 的一样。西班牙人在他们的《熙德诗》里也是如此;塔梭 ① 在 他的《耶路撒冷的解放》里所歌颂的是天主教的一般事迹,葡 萄牙诗人卡曼希 ② 所描绘的是发见通过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道 路以及无数的重要功绩和海上英雄,而这些功绩正是葡萄牙 民族的功绩;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写的是英国的悲剧性的 史事,连伏尔泰也写了《亨利歌》 ③ 。我们德国人却放弃了这 个传统,想把对于我们没有民族意义的辽远的故事写成民族 的史诗。波德麦尔的《挪亚歌》 ④ 和克洛普斯托克的《救世主 默》都已不时髦了。一度时行的意见以为一个民族要有荣誉, 就应有它的荷马,此外还应有它的品达、索福克勒斯和阿那 克里安 ⑤ ,现在这种意见也不时行了。由于我们熟悉《旧约》 和《新约》,上述两个圣经故事 ⑥ 固然接近我们的观念,但是 其中关于外在习俗的历史材料对于我们却是生疏的,要靠学 问去掌握的,其中可以算是我们熟识的东西只是一系列的枯
塔梭 (Tasso,1544—1595),意大利诗人,他的主要作品《耶路撒冷的 解放》被意大利人尊奉为民族诗。 卡曼希 (Camoe A ns,1524—1580),他的歌颂海上探险的史诗是《卢西亚 歌》(Lusiads)。 伏尔泰的 《亨利歌》是歌颂法王亨利四世的,不甚成功。 波德麦尔 (Bodmer,1698—1783),瑞士诗人,《挪亚歌》记《旧约》洪 水的故事。
⑤ ⑥ 即 《挪亚歌》和 《救世主歌》中的故事。


③ ④
阿那克里安 (Anakreon),古希腊抒情诗人。
-----------------------------------------------
2 8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燥的事迹和人物,而这些人物经过作者用一套新奇的语言描 绘出来,就使人有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
c2)但是艺术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家常熟悉的题材,事实上 各民族互相往来日益加多,他们也就日益广泛地从一切民族 和时代吸取艺术的题材。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说诗人如果 能对另一时代的生活体验入微,就算得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历 史的外在方面在艺术表现里必须处于不重要的附庸地位,而 主要的东西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的旨趣。例如中世纪固然从 古代借取题材,却把它自己的时代的形象嵌进去,在极端的 例子里真正属于古代的不过是亚历山大、伊尼阿斯、奥克特 维斯皇帝之类名称。
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 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 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 目前生活的。卡尔德隆 ① 就是以这种独立的民族精神写成他 的《任诺比亚和赛米拉米斯》。莎士比亚能在各种各样的题材 上都印上英国民族性格,尽管他同时也能保持外国历史人物 的基本特征,例如他写罗马人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他比西 班牙戏剧家们要强得多。就连希腊悲剧家们也是时常把他们 自 己所属的时代和民族悬在眼前。例如 《俄狄普在柯洛诺 斯》不仅在地点与雅典有邻近的关系,而且因为在他死后,柯 洛诺斯要成为雅典的圣地。埃斯库罗斯的《复仇的女神们》也
① 卡 尔 德 隆 (Calderon,1600—1681), 西 班 牙 大 戏 剧 家。 任 诺 比 亚
(Zenobia)和赛米拉米斯 (Semiramis)是古代中东的两个有名的王后。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8 3
有类似的情形,由于最后判决是雅典最高法庭作出的,这部 剧本的情节对雅典人就有较亲切的意义。但是自从文艺复兴 以来,希腊神话虽时常被利用,它对近代人毕竟不是很亲切 的,它在造形艺术里,特别是在诗里,不管它出现多么广泛, 毕竟或多或少是枯燥无味的。比方说,现在没有人要写一首 诗献给维纳斯爱神、朱庇特雷神或是雅典娜神。雕刻固然还 免不掉要用希腊神,但是这样的作品大半也只有鉴赏专家们、 学者们和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们才能得到,才能了解。歌德 费了很多的精力劝画家们爱好和摹仿斐罗斯屈拉特 ① 所介绍 的画,但是不很成功,就是由于这个缘故;这种摆在古代现 实轮廓里的古代事物对于近代的听众和画家们总不免有些生 疏。在另一方面,歌德自己在他的自由内心生活发展的晚期, 在他的《西东胡床集》 ② 里,却以远较深刻的精神把东方色彩 放进德国现代诗里,把它移植到我们现在的观点上。在这种 移植中,歌德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西方人而且是一个 德国人,所以他在描写东方的人物和情境中始终既维持住东 方的基本色调,又完全满足我们的近代意识和他自己的个性 的要求。如果能做到这样,艺术家就当然可以取材于辽远的 国度、过去的时代和异方的人民,在大体轮廓上维持神话、习 俗和制度的在历史上本来的形状,而同时却只把这些形状作 为他所写的画面的框子,把内在的内容配合到现代的更深刻
斐罗斯屈拉特 (Philostratus),公元后三世纪希腊学者,著有《名画记》 一书,描绘古代的一些名画。
② 歌德的一部诗集,仿波斯诗人哈菲兹 (Hafiz)的 《胡床集》的体裁。

-----------------------------------------------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