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学》黑格尔

_11 黑格尔(德)
是美妙而神奇的。 俄瑞斯特向托阿斯和伊菲琪尼说:       象一幅圣像
一句神秘的预言在那上面系上
① 阿屈鲁斯是阿伽门农的远祖,希腊人常用这远祖的名字来称呼他的后代
人,有如我们说 “黄帝的子孙”。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2 3
我们城邦的无可变更的命运, 他们把你带走了,你,家族的救星; 把你隐藏在一种神圣的寂静里,
结果为你的亲属和弟兄们造福,
原来这大地上一切解救的希望
好象都消失了,而你又替我们恢复了一切。 她这番和善的语言所流露的热烈心肠的纯洁和完美是俄瑞斯 特早就见过的。他本来心情苦闷,对恢复心境的和平没有信 心。他认出了伊菲琪尼,起初还有些精神错乱,但是她的纯 洁的爱把他治疗好了,使他不再受自己内心中的复仇女神对 他所加的痛苦:
      在你的怀抱里
凶神用他的毒爪最后一次 搿住我,一阵凶恶的冷气 穿过我的骨髓,接着就消逝了, 就象毒蛇归了洞,由于你,
我又能享受白日的广阔的光辉。 在这里,在其余一切方面,这部诗的深刻的美是令人惊 赞不完的。
基督教的题材比起古代的题材就要次一等。在基督教观 念流行的地方,基督教传说中一些形象如基督、圣母、圣徒 之类固然是一般人所笃信不疑的,但是除此以外,幻想在一 些相关领域里却又造出各种各样的奇怪的形象如巫婆、鬼魂、 妖精之类。如果把这些奇怪的形象也了解为外在于人的力量, 人须不由自主地服从它们的那种邪怪妄诞的魔力,艺术的表
-----------------------------------------------
2 2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现就不免受制于种种错觉和飘忽的偶然现象了。在这方面艺 术家所应特别注意的是要使人能保持他的自由和自作决断的 能力。莎士比亚在这方面是一个最好的模范。例如 《麦克 伯》悲剧里的巫婆们显得是些外在的力量,替麦克伯预言了 命运。但是巫婆们所预言的正是麦克伯自己私心里的愿望,这 个愿望只是采取这种显然外在的方式达到他的意识,让他明 白。《哈姆雷特》里的鬼的出现还更美更深刻,这个鬼只是哈 姆雷特自己的内心预感的一种外在形式。哈姆雷特一出台,我 们就看到他已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觉得总有什么凶恶可怕的 事情发生过。接着就是他父亲的鬼魂出现在他面前,向他揭 露了所有的罪行。在这警告性的揭露之后,我们当然期待着 哈姆雷特马上就勇猛地去惩罚这种罪行,我们认为他有足够 的理由去报仇。但是他延宕而又延宕。人们常谴责莎士比亚 不应让哈姆雷特这样不采取行动,他的这部悲剧有些部分不 免有瑕疵。但是哈姆雷特的性格在实行方面本是软弱的,在 心情上是很美的,但是内倾反省的,很难决定下来跳出自己 内心的谐和;他是多愁善感的,爱沉思的,患多疑病的,忧 伤抑郁的,因此不善于采取迅速的行动。这也就是歌德的看 法,他说莎士比亚所要描绘的是“把一件大事责成一个人去 做,而这个人是没有力量做这件大事的”。歌德认为这部悲剧 从头到尾都是按照这个意思写成的。他说“这个剧本是一棵 大橡树插在一个漂亮的花瓶里,这瓶子本来只宜插好看的花 朵;结果树根蔓延开来,而花瓶就破裂了。”但是关于鬼的出 现,莎士比亚还作了一笔更深刻的描绘。哈姆雷特延宕,因 为他不肯盲目地相信鬼的话: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2 3
      我所看到的那魂灵
也许是个魔鬼:而魔鬼有魔力 扮出讨人喜欢的形状;对,也许 他是趁我的软弱和我的忧郁
(这样心情最易让鬼施展身手)
来骗我遭天诛地灭,我还要找 更确凿的证据:演戏正是好机会, 让我探出国王是否做了亏心事 ① 。 从此可知,鬼的出现本身并没有使哈姆雷特仓皇失措,他 只是在怀疑,在他采取行动之前,他要想办法使自己确实有 把握。
c)最后,如果要找一个名词来称呼这种不是本身独立出 现的而是活跃在人心中,使人的心情在最深刻处受到感动的 普遍力量,我们最好跟着希腊人用π Q
R
θ S 这个字。这个字 ② 很 难译,因为“情欲”总是带着一种低劣的意味,所以我们常 要求人不要受制于情欲。我们这里用“情致”这个名词是取 它的较高尚较普遍的意义,不带“可贬的”“私心的”那些附 带的意味。例如安蒂贡 ③ 的兄妹情谊就是希腊女的“情致”。 这个意义的“情致”是一件本身合理的情绪方面的力量,是
见 《哈姆雷特》第二幕收尾的独白。 θ S ,希腊文(Pathos),本意有“忍受”和“怜悯”或“恻隐”的意思, Passion(情欲) 是从这个字来的,但是意义变了。Pathos与古汉语中 “情致”相近,这在中国过去诗文评论里也是习用的字眼。
③ 欧里庇德斯 《安蒂贡》悲剧中主角,已见前注。
① ②
R
π Q
-----------------------------------------------
4 2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基本内容。例如俄瑞斯特杀死自己的母 亲 ① ,并不是由于我们称之为“情欲”的那种心情的激动,驱 遣他采取这种行动的正是“情致”,而这情致是经过很慎重的 衡量考虑来的。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不能说神们有情致。神 们只是推动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那种力量的普遍内容 (意 蕴) ② 。神们本身却处在静穆和不动情的状态,他们之中尽管 也有吵闹和斗争,他们却并不那么认真,或则说,他们的斗 争只有一种一般的象征的意味,只是神们之中的一般交战。所 以我们应该把“情致”只限用于人的行动,把它了解为存在 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 容 (意蕴)。
c1)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 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的来源。情致所打动 的是一根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个人都知道一种 真正的情致所含的意蕴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 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 的力量。就这一方面来说,外在事物,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景 致都只应看作次要的附庸的东西,其目的在于帮助发挥情致。 因此,自然主要地应该用来起象征的作用,使真正要表现的 那种情致可以透过自然而引起回响。举例来说,风景画虽然 比历史画较次一等,但是如果把它看成独立自足的,它也就 必须放出一种普遍情感的声响,也必须有某一种情致。因此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已见前注。
① ② 每种神代表一种普遍力量或伦理理想。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2 3
人们常说,艺术总要能感动人;但是如果承认这个原则,我 们也必须提出一个问题: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 般地说,感动就是在情感上的共鸣,人们,特别是现在的人 们,往往是太容易受感动了。谁在流泪,谁就是在栽种泪根, 这泪根是很容易蔓延起来的。但是在艺术里感动的应该只是 本身真实的情致。
c2)因此,无论在喜剧里还是在悲剧里,情致都不应该只 是荒谬无稽的主观幻想的东西。例如莎士比亚的泰门是一个 完全表面的仇恨人类者,他的朋友们曾经享受过他的款待,把 他的财产花光了,等他自己要用钱时,他们都不顾他。于是 他就变成一个毒恨人类的人 ① 。这种情节是可以理解的,自然 的,但是却没有本身合理的情致。席勒的早年作品《仇恨人 类者》更是如此,这是写近代人任性使气所生的一种类似的 仇恨。这里的仇恨人类者同时又是一个能思考,有见解而且 非常高尚的人。他对他的佃农们很慷慨,让他们不再当奴隶, 对他的女儿又很笃爱,本来她很美,是值得爱的。奥古斯特 ·拉·芳丹 ② 所写的小说也有同样的情形,其中主角也为对 人类的种种奇思怪想所苦。特别是在最近的诗里妄诞无稽猖 獗到没有止境,想借光怪离奇来产生效果,但是决不能在任 何健康的心胸中引起共鸣。因为对人性的真实情况作这种纤 巧雕凿的理解,一切真正的内容 (意蕴)就都消失掉了。
见莎士比亚的 《雅典的泰门》。
① ② 奥古斯特·拉·芳丹(August La Fontaine 1758—1831),德国浪漫
派作家。
-----------------------------------------------
6 2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从另一方面看,凡是有关真理的教条、信念和见解都不 能成为可供艺术表现的真正的情致,因为它们的基本要求在 于认识。属于这一类的有·科·学·的认识和真理。科学所要求的 是一种特殊的教养,一种对各门科学及其价值的多方面的钻 研和复杂的认识,而这种研究的兴趣对于人心却没有普遍的 感动的力量,它总是只限于少数人。至于处理纯粹·宗·教·性的 教义,如果要按照它的最深刻的·内·容 (意蕴)来把它显示出 来,也有和科学一样的困难。宗教的普遍内容,例如对神的 信仰之类,固然是每一个深沉的人都感到兴趣的,但是在这 种信仰方面,对宗教教条的阐明以及对宗教真理的某种特殊 见解都不是艺术所要关心的事,所以艺术应该当心不从事于 这种阐明。反之,我们相信每一种情致,每一种影响行动的 伦理的动力,都是能感动人心的。宗教所涉及的与其说是行 动本身,毋宁说是人的心情,是心的天国;它使一般人得到 安慰,使个别的人得到提高。因为宗教中的·神·圣·的东西,作 为·行·动来说,就是道德以及道德所特有的力量,而这些力量 所涉及的不是宗教的纯粹的天国,而是人世所特有的事务。在 古代人中间,这种人世的东西基本上就包括在他们对于神的 观念的内容里,所以神的观念可以直接关系到人的行动,而 且也可以出现在艺术对于行动的表现里。
所以如果要问属于艺术的情致究竟有多大范围,我们可 以回答说,意志生活的这种有实体性的因素 ① 为数是很少的, 它们的范围是很窄的。特别是歌剧,它只能局限于狭小的范
① 即可以引起情致的道德的力量。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2 3
围里,所以我们在歌剧里所听到的总是一套老调,恋爱,名 誉,光荣,英雄气质,友谊,母爱,子爱之类的成败所引起 的哀乐总是不断地在重复着。
c3)这样一种情致在本质上需要一种·表·现和·描·绘。所表现 的心灵当然必须本身是丰富的,才能使它的丰富的内心生活 滋养它的情致,而且不仅是停留在集中的浓缩状态,而是要 广泛地外现,提升到具有完满的形象。这种内心的集中和展 开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分别 ① ,而在这方面各个别民族在本质 上是彼此不同的。有些民族回味反省的能力发达,就比较善 于表现他们的情绪。例如古代人 ② 就善于把鼓动个人的情致 按照它的深度表现出来,既不陷入枯燥的思索,又不流于无 聊的闲谈。法国人在这方面也是富于情致的,他们在表现情 绪方面的辩才并不只是一种空洞的舞文弄墨,象我们德国人 所想的,我们德国人欢喜含蓄沉默,认为尽情表现情绪就好 象对不起情绪。德国诗过去有一个时期里,年轻的诗人们特 别嫌法国修词气味重,华而不实,他们说要自然,但是他们 只 能主要地靠一些感叹词来表现情感。但是单靠简单的 “啊”和“哎”之类,去发泄愤怒的咒骂或是暴躁的咆哮,这 种表现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单纯的感叹能力只是一种很可怜 的能力,而这种表现方式也还只是野蛮人的表现方式。能表 现情致的个人心灵必须本身是一种丰满的心灵,有展开它自 己和表现它自己的本领。
集中就是凝聚,就是内心活动的聚精会神状态,展开就是转向外在事物。
① ② 黑格尔说到古代人时大半都指希腊人。
-----------------------------------------------
8 2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在这方面歌德和席勒两人现出鲜明的对照。在情致方面 歌德比不上席勒,他的表现方式比席勒的表现方式比较含锋 不露;特别是在抒情诗里歌德是很含蓄的,他的一些短歌,象 歌本来应该那样,只让人约略窥见他所想说的,而不加以反 复阐明。席勒却不然,他喜欢尽量流露他的情致,用明晰活 泼的词句把它揭示出来。克劳丢斯 ① 在 《凡兹培克的差役》 (卷一,153页)里拿伏尔泰和莎士比亚作比较说,莎士比亚
·确·实·是·那·样,而伏尔泰却只是·显·得·象·那·样。“阿鲁埃先生

·只 ·说‘我哭’,而莎士比亚却真哭。”但是艺术所要表现的正是 ·说·的和·显·得·象·的,而不是在自然现实中·确·实·是·的。如果莎士 比亚·真·哭,而伏尔泰却·显·得·象·哭,莎士比亚就会是一个比较 差的诗人了。
所以情致如果要达到本身具体,象理想的艺术所要求的 那样,它就必须作为一个丰富完整的心灵的情致而达到表现。 这 就把我们引到动作的第三方面,更详细地研究·人·物·性 ·格。

克劳丢斯 (Claudius,1740—1815),德国诗人和散文家。 阿鲁埃 (Arouet)是伏尔泰的真名,伏尔泰只是笔名。
① ② ③ 这一节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把“情致”看作“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
域”。“情致”是由理想凝成的人物的个性和指导行动的情感倾向,后来 俄国民主革命派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继承和发挥了这个看法。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2 3
c)人物性格 ① 我们原来的出发点是引起动作的·普·遍·的有实体性的力 量。这些力量需要人物的个性来达到它们的活动和实现,在 人物的个性里这些力量显现为感动人的·情·致。但是这些力量 所含的普遍性必须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融会成为·整·体和·个·体。 这种整体就是具有具体的心灵性及其主体性的人,就是人的 完整的个性,也就是性格。神们 ② 变成了人的情致,而在具 体的活动状态中的情致就是人物性格。
因此,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因为它把前 面我们作为性格整体中的各个因素来研究的那些方面都统一 在一起。因为理念作为·理·想 (这就是说,作为经过表现出来 供感性知觉和观照的,而且在它的活动中发生动作和自实现 的理念),在它的得到定性的状态中就是自己和自己发生关系 的·主·体·的个性。但是真正的·自·由·的个性,如理想所要求的,却 不仅要显现为普遍性,而且还要显现为具体的特殊性,显现 为原来各自独立的这两方面的完整的调解和互相渗透,这就 形成完整的性格,这种性格的理想在于自身融贯一致的主体 性所含的丰富的力量。
现在我们要从三方面来研究人物性格:
·第·一,把性格作为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即作为个别人
原文Charakter按字面只是“性格”,但是西方文艺理论著作一般用这个 词指 “人物”或 “角色”。
② “神们”(Die Go A tter),指上文所说的 “普遍的力量”。

-----------------------------------------------
0 3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物来看,也就是就性格本身的丰富内容来看;
·其·次,这种整体同时要显现为某种特殊形式,因为性格 应显现为·得·到·定·性·的;
第三,性格 (作为本身整一的)跟这种定性 (其实就是 跟它本身)融会在它的主体的自为存在里 ① ,因而成为本身坚 定的性格。
我们现在就来阐明这些抽象的意思,把观念弄得更明确 一点。a)情致既然是在一个完满的个性里显现出来的,所以 情致在它的得到定性的状态中不复是艺术表现的全部的和唯 一的兴趣,而变成只是发生动作的人物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尽 管这个方面是主要的。因为人不只具有·一·个神来形成他的情 致;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 多神只各代表一种力量,而人却把这些力量全包罗在他的心 里;全体奥林波斯 ② 都聚集在他的胸中。古人有一句话说: “人啊,你根据你自己的情欲,把神创造出来了!”就是这个 意思。事实上希腊人随着文化的进步,他们的神也就愈来愈 多了;而他们的较早期的神都比较呆板些,没有表现成为具 有个性和定性的神。
因此,人物性格也须现出这种丰富性。一个性格之所以 能引起兴趣,就在于它一方面显出上文所说的整体性,而同 时在这种丰富中它却仍是它本身,仍是一种本身完备的主体。
即代表某一普遍力量的人物自觉到他是代表这种普遍力量的。
① ② 奥林波斯山是诸神所居地,即代表全体的神,或全体的普遍力量。这番
话表现了黑格尔的人道主义。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3 3
如果人物性格没有见出这样的完满性和主体性,而只是抽象 的,任某·一·种情欲去支配的,它就会显得不是什么性格,或 是乖戾反常、软弱无力的性格。个别人物的软弱无力,正在 于上文所说的那种永恒的力量没有显现为他本身固有的自 性,即没有显现为主体固有的属性。
例如在荷马的作品里,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 充满生气的总和。阿喀琉斯是个最年轻的英雄,但是他一方 面有年轻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一些其它品质,荷马 借种种不同的情境把他的这种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来了。 阿喀琉斯爱他的母亲特提斯 ① ,布里赛斯 ② 被人夺去,他为她 痛哭,他的荣誉受到损害,他就和阿伽门农争吵,这就成为 《伊里亚特》中以后一切事变的出发点。此外,他也是帕屈罗 克鲁斯和安惕洛库斯的最忠实的朋友 ③ 。他一方面是个最漂 亮最暴躁的少年,既会跑,又勇敢,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尊 敬老年人;他所信托的仆人,忠实的腓尼克斯,躺在他的脚 旁,在帕屈罗克鲁斯的丧礼中他对老人涅斯托 ④ 表示最崇高 的敬礼。但是对于敌人,他却显得容易发火,脾气暴躁,爱 报复,非常凶恶,例如他把赫克托 ⑤ 的尸体绑在他的车后,绕
特提斯,女海神,嫁了凡人,生阿喀琉斯。 布里赛斯,阿喀琉斯所获的女俘,参看上文238页注④。 两人都是阿喀琉斯的密友,帕屈罗克鲁斯被特洛伊大将赫克忒战死后, 阿喀琉斯要替他报仇,才出来参战。
① ② ③
希腊军中的老谋士。
④ ⑤ 这是《伊利亚特》里最有名的一段,赫克忒战死了,他的父亲普莱亚姆
到希腊军营里要求领回他的尸首,阿喀琉斯答应了。
-----------------------------------------------
2 3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着特洛伊城拖了三个圈子,但是老普莱亚姆来到他的营帐,他 的心肠就软下来了,他暗地里想到自己的老父亲,就伸出手 来给哭泣的老国王去握,尽管这老国王的儿子是他亲手杀了 的。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 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荷马所写 的其他人物性格也是如此,例如俄底修斯,第阿默德,阿雅 斯,阿伽门农,赫克忒,安竺罗玛克 ①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 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 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比起这些人物 来,皮上起茧的什格弗里特 ② ,特洛伊的哈根 ③ 甚至于音乐家 浮尔考,尽管也是些强有力的个性,都显得黯淡无光。
只有这样的多方面性才能使性格具有生动的兴趣。同时 这种丰满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不能只是乱杂肤浅的 东西,或是偶然心血来潮的激动—— 就象小孩子们把一切可 拿到的东西都拿到手,就它们临时发出一些动作,但是见不 出性格。性格不能如此,它必须渗透到最复杂的人类心情里 去,守在那里面,在那里面吸收营养来充实它自己,而同时 却又不停滞在那里,而是要在这些旨趣、目的和性格特征的 整体里保持住本身凝聚的稳固的主体性。
特别适宜于表现这样完整性格的是史诗,其次是戏剧和
都是《伊利亚特》里的主要人物,前五人已见前注,安竺罗玛克是赫克 忒的妻子。 什格弗里特,《尼伯龙根歌》里的日耳曼民族英雄。

② ③ 哈根和浮尔考都是 《尼伯龙根歌》里的重要角色。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3 3
抒情诗。
b)但是艺术还不能停留在这种·单·纯·的整体上面,因为我 们所说的是具有定性的理想,因此就有一个更迫切的要求,就 是要性格有·特·殊·性·和·个·性。特别是·动·作,动作在它的冲突和 反动作中必须见出界限明确的内容(意蕴)。因此戏剧中的主 角大半比史诗中的主角较为简单。要显出更大的明确性,就 须有某种特殊的情致,作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来引起 某种确定的目的、决定和动作。但是如果这界限定得过分死 板,以至使一个人物仅仅成为某种情致—— 例如爱情和荣誉 感之类—— 的完全抽象的形式,那么,一切生气和主体性也 就会完全消失了,而这种艺术表现也就会因此枯燥贫乏—— 例如法国的戏剧作品就是如此。所以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 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但是尽管具有这个定性 ① , 性格同时仍须保持住生动性与完满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 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适应各种各样的情境,把一种本 身发展完满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采性显现于丰富多采的表 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形象就具有这种生动性,尽管他所写 的情致本身是很单纯的。我们可以拿这样形象的塑造上的完 备性来比拟雕刻的形象。雕刻虽然有很明确的定性,却仍然 可以表现性格的多方面性。它一方面要表现一种力求向外宣 泄的、以全力集中于·某·一·个焦点上的热烈情绪,另一方面在
① 即主要的方面。
-----------------------------------------------
4 3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它的静穆风味里,它也把泰然融合各种力量于一身的那种坚 定的中立性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安然无扰的统一性却不是停 留在某一种抽象的定性上面,而是在它的美里让人预感到它 在千变万化的情况里可以产生一切可能的表现 ① 。在真正的 雕刻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其中包含 有使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比起雕刻来,绘画、音乐和 诗所表现的人物性格还更需要有内在的丰富多采性,真正的 艺 术家们都了解这一点。例如莎士比亚在 《罗密欧与朱丽 叶》 ② 里所写的主要情感是爱情,但是我们看见罗密欧在最变 化多端的关系里,例如在对他的父母、朋友和侍童的关系中, 在同杜巴尔特的在荣誉感上的冲突和决斗中,在对僧侣的尊 敬和信任中,甚至在坟场上和卖毒药给他的药师的对话中,他 都始终一贯地显得尊严高尚,用情深挚。朱丽叶也是一样的 从许多关系的整体中显出她的性格,例如她对父母、保姆、巴 里斯伯爵,以及神父劳伦斯的关系。尽管有这些复杂的关系, 她在每一种情境里也是一心一意地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只 有·一·种情感,即她的热烈的爱,渗透到而且支持起她整个的 性格。她的这种爱象无边的大海一样深广,所以她说得很对:
这句话和下句“使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都是一般所说的“富于暗 示性”,或 “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见莎士比亚的悲剧 (已有中译);杜巴尔特是
朱丽叶家族的人,反对她和罗密欧恋爱,因此同罗密欧发生了决斗,罗 密欧把他杀死了。僧侣即下文的劳伦斯,是暗下帮助他们两人结婚的。罗 密欧最后到朱丽叶的坟上和巴里斯伯爵决斗(朱丽叶家族原先已把她许 配给巴里斯伯爵),把他杀死之后,服药自尽。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3 3
“我付出的愈多,我保留的也就愈多,这两方面都是无限的。”
从此可知,所表现的尽管只是·一·种情致,这一种情致也 必须展示出它本身的丰富性。在抒情诗里也是如此,但是抒 情诗里的情致不能变成具体情况中的动作。这就是说,在抒 情诗里情致也须表现为一种发展完满的内心生活的内在情 况,这种内心生活也可能在一切环境和情境中从一切方向表 现出来。有生动流利的语言,有一种能结合到一切事物上、能 把过去化成现在、能把全部外在环境转化为内心生活的象征 表现的想象力,能不畏避深入的客观思考而且在阐明这种思 考中能显出一种高远宏大的清明高尚的心灵—— 这样一种能 表现内在世界的性格丰富性对于抒情诗也是很适合的。单凭 知解力来看,一方面有一个统治的定性,而另一方面在这个 定性范围以内又有这样的多方面性,好象是不可能的。例如 在阿喀琉斯的高尚的英雄品质里,美的基本特征在于他的少 年人的力量,他对他的父亲和朋友,心肠都是很柔软的;人 们会问:象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怀着恶毒的仇恨拖着赫克忒 的尸道绕着特洛伊城走呢?莎士比亚所写的一些小丑几乎都 充满着聪明伶俐和天才式的幽默,这也显得很不相称。人们 会问:这样聪明伶俐的人怎样能干出那样笨拙的勾当?从此 可知,知解力爱用抽象的方式单把性格的某一方面挑出来,把 它标志成为整个人的唯一准绳。凡是跟这种片面的统治的特 征相冲突的,凭知解力来看,就是始终不一致的。但是就性 格本身是整体因而是具有生气的这个道理来看,这种始终不 一致正是始终一致的,正确的。因为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
-----------------------------------------------
6 3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 ① 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 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② 。
c)因此,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 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种具有定性 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干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 量和坚定性。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 格的种种不同的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和本身处 于统一体 ③ ,艺术里的个性的无限和神圣就在于此。从这方面 看,对于性格的理想表现,坚定性和决断性是一种重要的定 性。象我们前已约略提到的,性格之所以有这种坚定性与决 断性,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 会在一起,而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与自己融贯 一致的主体性和整一性。
在提出这种要求时,我们还应该反对近代艺术的许多特 殊现象。


“担负”原文是 tragen,即“带有”;“忍受”原文是 ertragen,前后相 关。 以上几段说明黑格尔对于艺术中人物性格的要求,理想的性格一方面要 有一种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作人他的情致的根源,同时还要是一个多方 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否则就成为死板的公式化的抽象品。植根 于普遍力量的情致在性格中须居统治的地位,把多方面的特质融会成为 一个整体。这是单一与杂多的统一。黑格尔关于人物性格所说的两种表 现方式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分别(参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给拉萨尔论悲剧的信)。
③ 即性格中丰富多采性统一于一个统治的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3 3
例如在高乃依的《熙德》里 ① ,爱情与荣誉的冲突是写得 很辉煌的。这样本身见出差异面的情致当然可以导致冲突;如 果这种情致表现为在同一性格中的内在冲突,当然也可以产 生堂皇典丽的修词和娓娓动听的独白,但是同一心灵的分裂, 时而由抽象的荣誉转到爱情,时而又由抽象的爱情转到荣誉, 这样翻来复去,本身就违反性格所必有的真正决断性和统一 性。
另外一种情形也和个别人物的决断性相矛盾,那就是主 角本已受某一种情致的驱遣,却又让一个次要的角色来约制 他,说服他,因而可以把责任推诿到那个次要角色身上去,例 如象拉辛的《斐笃尔》 ② 的主角被伊娜尼说服了那样。一个真 正的人物性格须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不能让外人插进 来替他作决定。只有在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时,他才能 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
人物性格的不坚定性还有一种方式,特别表现在近代德 国作品里,这就是长久在德国统治着的那种感伤主义的内在 的软弱。我们可以举《维特》作为一个最近的有名的例子。维
《熙德》(Le Cid),法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高乃依的杰作,主角罗竺里格 为了替父亲报仇,杀了他的爱人希曼的父亲,这部剧本就是写这种爱情 与荣誉的冲突。
② 《斐笃尔》(Phaedre),法国十七世纪剧作家拉辛的杰作,写女主角因锤
情于自己丈夫的前妻的儿子的故事。伊娜尼是她的乳母,斐笃尔屡次受 她的怂恿,例如怕丈夫知道她向儿子求爱的丑事,斐笃尔就听乳母的话, 诬告儿子侮辱她。

-----------------------------------------------
8 3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特是一个完全病态的性格,没有力量能摆脱爱情的顽强执着。 他吸引人的是他的热情和优美的情感生活,例如由文化教养 所形成的对于自然的笃爱以及性情的温柔。这种性格的软弱 在后来的艺术作品里就每况愈下,采取了许多其它式。例如 雅柯比 ① 在他的《浮尔德玛》里所写的那种“灵魂美”就是 一种。这部小说充分表现了上述基于主角错觉的心情的幽美, 主角自以为有道德,比旁人优越而沾沾自喜。他自以为有一 种高尚神圣的心灵,可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关系都 是很别扭的。他的软弱表现于对现实世界的真正有意义的事 不但不肯去做,而且不能忍受。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抱着 自我优越感来看现实世界,以为其中一切都值不得他关心,因 而对它加以否定。这种“幽美的灵魂”对于人生的真正有价 值的道德方面的旨趣是漠不关心的,他只孤坐默想,象蜘蛛 吐丝一样,从自己肚子里织出他的主观的宗教和道德的幻想。 这种人除掉大肆炫耀这种过度的自我优越感之外,还加上无 限的敏感,要求世上一切人都要时时刻刻能发现、了解并且 尊敬他的这种孤独的灵魂美。如果旁人办不到,他就伤心刺 骨,一辈子不平。于是他的全部人性、友谊和爱情就都马上 垮台了。凡是伟大坚强的性格所不大介意的东西,例如一点 冬烘气,一点鲁莽和笨拙,对于这种人却是不能忍受和难以 理解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可以使这种人的心情陷于极
① 雅柯比 (Jacobi,1740—1814),德国作家,歌德的朋友。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3 3
端绝望的境界。这就产生了永无止境的忧伤抑郁,愤愤不平, 悲观失望,从此又产生了种种对人对己的辛酸默想,引起了 一种痉挛症,甚至于心也坚硬狠毒起来了,这就是这种“幽 美心灵”的内心世界的全部痛苦和软弱的表现。没有人能同 情这种乖戾心情,因为一个真正的人物性格必具有勇气和力 量,去对现实起意志,去掌握现实。这种永远只把眼睛朝自 己看的主体性所引起的兴趣只是一种空洞的兴趣,尽管这种 人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真纯的人物,自以为有些神圣的东西 藏在他的心灵最深处,而其实所谓神圣的东西一经揭露出来, 只是穿便衣戴便帽,最平凡不过的东西。
性格缺乏内在的实体坚实性,还表现于另一种方式:就 是把上述那种奇怪的所谓较高尚的心情的幽美转化为实体, 把它了解为独立自足的力量。描写魔术、磁性催眠术、“通天 眼”、睡行症等等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在这种作品里活人被 认为与这些幽暗玄秘的力量有关系,这些力量一方面就附在 他身上,另一方面对于他的内心世界却又是一种外在的另一 世界,他要受它的决定和支配。这种不可知的力量里好象有 一种深不可测的神奇的真理,是凡人所不能掌握和理解的。但 是这种幽暗的力量一到艺术的领域就会马上被赶出,因为在 艺术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是幽暗的,一切都是清晰透明的,而 这种不可知的力量只能是精神病的表现,而描写它的诗也只 能是晦涩的,琐屑的,空洞的,例如霍夫曼的作品和亨利·
-----------------------------------------------
0 4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封·克莱伊斯特的《洪堡亲王》 ① 。真正艺术家用来作为理想 性格的意蕴和情致所寄托的不是这些神奇鬼怪的东西,而是 性格所熟习的现实生活的旨趣。特别是“通天眼”在近代诗 里已变成猥琐庸俗。但是席勒在《威廉·退尔》里写阿亭豪 生老人在临死前宣告他的祖国的命运,这种顶言却处理得很 恰当。总之,为着要造成冲突或是要引起兴趣,而就用精神 病来代替健全的性格,这种办法总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所以 在艺术里写精神病态必须极端谨慎。
近代滑稽说 ② ,也可以说是属于这种不顾人物性格的统 一性和坚定性的荒谬的表现方法。这个错误的理论把诗人们 引上迷途,使他们在一个人物性格里摆上许多不能融会成为 统一体的差异面,因而使性格失其为性格。依这一说,如果 一个人物初出现时本有一种定性,马上这种定性就要转化为 它的对立面,因而使性格表现成为只是对它的定性和它本身 的否定。滑稽原则的拥护者把这种情形看成真正高度艺术的 表现,认为观众不应为任何本身有积极意义的旨趣所打动,应 该能超越这种旨趣,因为滑稽本身是能超越一切的。他们还 想根据这个原则去解释莎士比亚所写的一些人物性格。例如 麦克伯夫人据说是个性情温柔的笃爱丈夫的女人,尽管她不 仅赞助暗杀国王的阴谋,而且怂恿麦克伯去实现这阴谋。但
霍 夫曼是德国颓废派的始祖,《谢拉皮翁兄弟》 的作者。克莱伊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德国反动浪漫派的诗人和剧作 家。《洪堡亲王》是一部歌颂普鲁士君主,宣扬狭隘民族主义的剧本。

② 参看全书序论第三节B.3。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4 3
是莎士比亚的特点正在于他把人物性格描绘得果断而坚强, 纵然写的是些坏人物,他们单在形式方面 ① 也是伟大而坚定 的。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 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现在人们却把莎士比亚所写的人物 性格也弄成鬼魂似的,以为翻来复去三心二意,毫无效果的 软浆状态,本身就可以使人发生兴趣。但是艺术理想却在于 理念是现实的,既然要现实,就要人物确实是个主体,这就 是说,他应该是本身坚定的统一体。
关于艺术中的足见性格的个性,话说到此就够了。主要 原则就是要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而这心胸中要有一种本 身得到定性的有关本质的情致,完全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里, 艺术不仅要把这情致本身,而且还要把这种渗透过程都表现 出来。但是这情致却不能在人的心胸中自归消灭,以至显得 只是一种本身不关本质的空虚的情致。 ②
三、理想从外在方面得到定性
关于理想的定性,我们在上文·第·一·步概括地研究过这个
即离开坏的实质而专从外表上去看人物性格的坏的方面,坏也要显出伟 大的气魄。
② 在这一段里,黑格尔对于近代资产阶级颓废主义的文艺给了一个非常中
肯的诊断和无情的痛击。在当时这种颓废倾向刚开始,以后它就愈来愈 厉害。本章中以上部分所讲的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典型环 境和典型人物性格问题,读者最好参照着看,想一想马克思、恩格斯对 黑格尔继承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
2 4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问题:理想一般为什么缘故和以什么方式体现于个别特殊形 式?接着在·第·二·步我们发见到:理想必须本身受到推动,因 而转到在它本身中见出差异对立面,这些差异面的整体就表 现为动作(情节)。通过动作(情节),理想就进入外在世界, 因此·第·三·步就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具体现实的这个外在方 面应该怎样按照艺术方式得到表现?因为理想就是和·实·在统 一起来的理念。到此为止,我们关于这种现实所讨论到的只 是人的个性及其性格。但是人也有一种具体的外在的客观存 在。作为主体,人固然是从这·外·在·的客观存在分离开来而独 立自在,但是纵然在这种自己与自己的主体的统一中,人还 坚要和外在世界发生关系。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 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就 是为了这个缘故,我们现在必须理一理把理想结合到外在现 实上和贯串到外在现实里的复杂的线索。
这样我们就要走进外在相对世界 ① 这个广不可测的领 域,这种无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首先跻到我们面前来的就 是外在自然,例如地点、时间、气候之类,在这方面,我们 每走一步就可以看到一幅新的有定性的图画。此外,人还要 利用外在自然去为他的需要和目的服务,所以我们还应研究 这种利用的方式和性质,这就包括工具、住房、武器、坐具、 车辆等等的发明和装备,烹调的方式,以及生活舒适设备和 奢侈品等等这个广大领域。还不仅此,人还生活在一种具体 的现实的精神方面的关系网里,这些关系也都具有一种外在
① 即有限世界。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3 4 3
的客观存在,所以命令与服从的种种不同的方式,家庭,亲 属关系,财产,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宗教信仰,战争,公 民方面和政治方面情况,社会—— 总之,一切情境和行动中 的多种多样的道德习俗都属于人类生存的周围现实世界范围 之内。
在这一切方面,理想都直接牵涉到日常的外在实在,牵 涉到现实界的日常生活,也就是牵涉到生活的平凡的散文。我 们如果坚持近代关于理想的模糊观念,我们就会觉得艺术好 象应该和这种相对事物 ① 的世界割断一切关系,因为这外在 世界的各方面都是完全不分什么高低好坏的,比起心灵和它 的内在世界来,都是低劣的,无价值的。按照这种看法,艺 术是一种精神力量,能使人完全超越生活需要、必然性和依 存性的领域,摆脱他在这种领域里通常运用的那种知解力和 才智。还不仅此,这个领域里一般都纯粹是些习惯的东西,由 于受到时间地点和习俗的约制,它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的领 域,艺术就不应降低身分来管这种领域的事。但是对于理想 性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是没有勇气去应付外在世 界的近代主体性格的高度抽象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主 体加于自己的一种暴力,要勉强凭自力去超脱这种领域,假 如他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环境还没有自然而然地使他已 经超脱这种领域的话。他没有别的办法可超脱这种领域,只 得退隐于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他跳不出这内心世界的圈子, 在这种不现实的情况里自以为有高度智慧,两眼望着天空,以
① 即有限事物,亦即客观现实事物。
-----------------------------------------------
4 4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为尘世一切都卑卑不足道。但是真正的理想决不停留在这种 朦胧的纯然内在的世界,而是必然要以它的整体从一切方面 出现于可以观照的有定性的外在形象。因为理想的完整中心 是人,而人是生活着的,按照他的本质,他是存在于这时间、 这地点的,他是现在的,既个别而又无限的。属于生活的主 要地是周围外在自然那个对立面,因而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 以及在自然中的活动。艺术既然不应把这种活动作为抽象的 活动来掌握,而是应就它的得到定性的现象通过艺术来掌握, 这种活动就只能借这种现象的材料而得到它的客观存在。
但是正如人本身是一个主体性的整体,因而和他的外在 世界隔开,外在世界本身也是一个首尾贯串一致的完备的整 体。但是在这种互相隔开的情况,这两种世界 ① 却仍保持着 本质性的关系,只有在它们的关系中,这两种世界才成为具 体的现实,表现这种现实就是艺术理想的内容。因此就发生 已经提到的一个问题:通过怎样的形式和形象,艺术才能按 照理想把这整体以内的外在因素表现出来呢? ②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在艺术作品中区别出三个方面:
·第·一,单就它本身来看的纯粹抽象的外在因素,例如空 间,时间,形状,颜色,这种外在因素本身就需要取得适当 的艺术形式。
·第·二,外在因素现为如我们在上文所谈的具体现实,它
指人和外在世界。
① ② 在这第三部分各节里,黑格尔说明了艺术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人的
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5 4 3
要求在艺术作品中与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物的内在世界的主 体性达成协调一致。
·第·三,就是供观照欣赏的艺术作品,也就是为群众的艺 术作品,群众有权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艺 术作品里重新发见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起共鸣。
1.抽象的外在因素 ① ,单就它本身来看
理想一旦由它的抽象的本质转入外在的存在,它就马上 得到一种双重性的现实。这就是说,从一方面看,艺术作品 一般地使理想的内容 (意蕴)得到现实的具体形象,因为它 把这内容表现为一种有定性的情况或特殊的情境,表现为性 格、事迹和动作,这样就把它表现为外在的客观存在的形式。 从另一方面看,艺术把这种本身已完整的现象转化为一种有 定性的感性材料,因而造成一种新的、目可见耳可闻的艺术 的世界。从这两方面看,艺术已达到外在世界的极限,只有 有这极限以外,本身完整统一的理想才不复能用它的具体的 心灵性的光辉去照耀到。从这一点看,艺术也有一种双重性 的外在方面,这还是一种只就它本身来看的抽象的外在因素, 因而对它的表现来说,也能取得一种只是外在的统一。这就 又要回到我们有讨论自然美时已经提到的那种情况 ② ,因此 那里所说的那些原则在这里还是有效的,不过现在是从艺术
俄译本作 “外在材料”。
① ② 参看第二章。
-----------------------------------------------
6 4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方面去看 ① ;这就是说,外在因素的表现方式一方面是整齐一 律、平衡对称和符合规则,另一方面是艺术用来作为作品的 外在因素的那种感性材料的统一性,即单一性和纯粹性。
a)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谐 首先谈到·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这些形式作为来自知解 力的纯然无生命的统一,决不能把艺术的性质包括无余,纵 使只就艺术的外在方面来说也是如此,它们只在本身无生命 的东西上才有地位,例如时间和空间排列之类。在这种无生 命的东西里它们现为一种标志,标明了即使在最外在的东西 里也有理智的控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整齐一律和平衡对 称在艺术作品里有两重意义。从一方面看,如果它们坚持它 们的抽象性,它们就会使生气消灭;因此理想的艺术作品纵 然在外在方面也必须提高到能超出单纯的平衡对称。但是在 音乐的曲调里整齐一律还是不能完全取消的,而只是降为一 种单纯的基础 ② 。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不整齐中的整齐和不符 合规则中的规则却也可以被某些艺术用为唯一的原则,这是 由于这些艺术所用的表现材料(媒介)。在这种情形之下,整 齐一律就是艺术中唯一的符合理想的东西。
整齐一律主要地适用于建筑,因为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 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因此,在 建筑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直线形、直角形、圆形以及柱、窗、拱、
第二章专从自然美去看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等表现方式。
① ② 乐调从整齐一律的基础上起变化。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7 4 3
梁、顶等在形状上的一致。建筑品的目的并不是只在它本身, 而是供人装饰和居住的。一座房屋等着安放神的雕像或是人 群来聚会,把它作为住所。这种艺术品不应引注意力集中到 它本身上。就这一点来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 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因为完 全整齐一律的形状是易于理解的,用不着在它上面多费时间 摸索。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在 这里不能讨论。这番关于建筑的话也可以应用到某种园林艺 术,这可以说是把建筑形式变相地应用于现实自然。在花园 里如同在房屋里一样,总是以人为主体。当然也还有一种园 林艺术,以复杂和不规则为原则。但是上述符合规则的那一 种应更受重视。因为错综复杂的迷径,变来变去的蜿蜒形的 花床,架在死水上面的桥,安排得出人意外的高惕式小教堂, 庙宇,中国式的亭院,隐士的茅庐,装骨灰的瓶子,小木房 子,小土墩子以及雕像之类都只能使人看了一眼就够了,看 第二眼就会讨厌 ① 。真正乡村景致的美就不象这样,这种美还 未经矫揉造作,不是专为使用和享受而设,可是它本身就足 以成为观照和欣赏的对象。园林的整齐一律却不应使人感到 意外、或突然,它应该如我们所要求的,能显出人是外在自 然环境中的主体。
① 黑格尔在园林方面的趣味还是十八世纪的,要求整齐有规则,象凡尔赛
王宫所代表的。正在这时期中国园林艺术传到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黑格尔在这里所描绘的正是在中国影响之下的新式的园林艺术的风格。 例如法国的芳藤伯罗和德国的无愁宫。
-----------------------------------------------
8 4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在绘画里,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也有它们的地位,例如 在全体的结构、人物的组合、姿态、动作、衣褶等等方面。但 是在绘画里比起在建筑里,心灵的生气远更深刻地贯注于外 在形象,平衡对称这种抽象的统一所起的作用就较微细,只 有在艺术起源时我们才看到严峻的整齐规则,而在较后时期, 绘画的基本风格就变为接近有机体的较自由的线形。
在音乐和诗里却不然,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又变成重要 的原则。这两种艺术所用的音调是在时间上绵延的,它们具 有一种单纯的外在性,不是用其它具体表现方式可以表现出 来的。在空间上并列的东西一目就可了然,但是在时间上这 一顷刻刚来,前一顷刻就已过去,时间就是这样在来来往往 中永无止境地流转。就是这种游离不定性需要用节拍的整齐 一律来表现,来产生一种定性和先后一致的重复,因而可以 控制永无止境的向前流转。音乐的节拍具有一种我们无法抗 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在听音乐时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同 样时间段落按照一定规则的往复并不是音调及其延续的客观 属性。音调和时间本身并不需要这样按照整齐一律的方式来 区分和重复。因此,节拍显得是纯粹由主体创造的,所以我 们听到节拍时马上就得到一种信念,以为这样按规则去调节 时间只是一种主体的作用,这就是说,这种纯粹地与自身一 致的原则 ① 反映出主体自己在一切差异情境和变化多方的经 验中自己与自己的一致和统一以及这种一致和统一的往复重
① 即整齐一律的节拍。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9 4 3
复 ① 。因此,节拍能在我们的灵魂最深处引起共鸣,从我们自 己的本来抽象的与自身统一的主体性方面来感动我们。从这 方面来看,音调之所以感动我们的并不在心灵性的内容,不 在情感中的具体灵魂;使我们在灵魂最深处受到感动的也不 是单就它本身来看的音调;而是这种抽象的主体放到时间里 的统一,这种统一和主体方面的类似的统一发生共鸣。这个 道理也适用于诗的节奏和韵。在诗里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是 调节的原则,这一种外在形式是完全必要的。通过节奏和韵, 感性因素就跳出它的感性范围,它本身就已显出诗所用的表 现方式不象日常语言那样忽视和任意处理音调的时间长短。
同样的,虽然不是那样固定的整齐一律,还进一步出现 (尽管以外在的方式)在真正有生气的内容里。例如一部史诗 或戏剧有它的一定的段落区分,如章节幕景之类,这些区分 的段落也显出在长短上大略一致。在绘画时,人物的组合也 有类似的情形,不过整齐一律在绘画里不能显得是由于基本 内容非得如此不可,也不应单调呆板,显得是一种突出的统 治的原则。
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外在事物 的抽象的统一和定性,主要地只对量 (即大小的定性)起调 节的作用。因此,凡是不用这种外在性作为它的特有因素的 东西当然就不受单纯的量的关系统治,而是要从更深刻的关 系以及这些关系的统一方面得到定性。所以艺术所用的题材
① 这句话原文意义暧昧,参照俄译本和英译本如此译出,大意是音乐节拍
的整齐一律反映出主体内心生活的统一。
-----------------------------------------------
0 5 3 第一卷 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愈脱离外在性,它也就愈不能由整齐一律来调节它的表现方 式,而整齐一律也就愈降到有局限性的次要的地位。
除平衡对称之外,我们在这里还要谈一下和谐。和谐所 牵涉到的不复是单纯的量的差异,而基本上是质的差异。这 种质的差异不再保持彼此之间的单纯的对立,而是转化到协 调一致,才有和谐,例如在音乐里,音阶的基音与第三音和 第五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量的关系,它们在音上有本 质的分别,而这几个本质上有差别的音却结合成为统一体,它 们各自的定性不再在音响上显出尖锐的对立和矛盾。不和谐 则不然,它的对立矛盾还有待于消除。颜色的和谐也很类似。 艺术也要求颜色在一幅画中不显现为各种颜料的随意排列, 也不显现为对立面完全消除,只是清一色,而是几种颜色被 调解成为协调一致,产生一种完整而统一的印象。说得更精 确一点,和谐须假定一种包含各种差异面的整体,这些差异 面按其自然性质是属于某同一范围的:例如颜色之中有同属 于一定范围的几种颜色叫做基本颜色,这些颜色一般是由颜 色的基本概念而不是由偶然的混合得来的 ① 。这种差异面的 整体在协调一致时就形成和谐。例如一幅画里不但应有黄蓝 青红这几种基本颜色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还应见出和谐,古 代画师也都不知不觉地注意到这种完整性而且服从它的规 律。由于和谐开始解脱定性的纯然外在性,所以它能吸取而 且表现一种较广大的心灵性的内容。例如古代画师画主要人 物的服装多用纯粹的基本颜色,而画次要人物的服装才用混
① 红、黄、蓝、青是基本颜色,其余都是混合颜色。
-----------------------------------------------
第三章 艺术美,或理想
1 5 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