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019春秋战国文学史

_3 史仲文 胡晓林(现代)
  吾令羲和弭节兮,我便叫日御的羲和把车慢慢地开,望崦嵫而勿迫。 就望见日将入的崦嵫也没用赶快。
  路曼曼其修远兮,旅行的途程是十分长远而又长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要到天上地下去寻求我的所爱。
  在漫漫长路上的求索,再一次表明他坚持理想追求光明的伟大信念。以下继续描写他追求光明的旅程:月神望舒为他引路,风神飞廉在后护送,鸾皇雷神供他驱使,飘风云霓群来欢迎。这一切充分表现出他对前途充满希望。但是,当他来到天门的时候,守门人却不理睬他的请求。但他尚未绝望,继续急急忙忙渡过白水,登上阆风山,到青帝之宫寻求知己。最初他想乘云访求宓妃,后来知道宓妃是一个美貌而无礼之人;又想去找住在瑶台的简狄,却因无适当的媒人而让高辛氏先得了手;最后想求有虞氏的二姚,更因为"理弱媒拙"而没有结果。
  闺中既以邃远兮, 佳丽的香闺既深邃又难以觊觎,哲王又不寤。 你聪明的君王又始终不肯醒悟。
  怀朕情而不发兮, 我一肚子的衷情真无处可诉呀,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我那能忍耐得就这样地死去!
  这是叩阍求女失败后的总结。经过一系列迂回复杂的旋律之后,这种绝望的声音又一次回响起来。
  第三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蜷局顾而不行"),写他在天门不开、陈志无路、求女不成,知己难遇的情况下,曾经产生 的去国远逝的幻想。他首先虚构了自己求灵氛问卜的情节,灵氛告诉他最好远逝异国,要想到九州的博大,不要老是恋着故乡。后来他又向巫咸问卜,巫咸更引述了皋陶和大禹、伊尹和成汤、傅说和武丁、吕望和文王、宁戚和齐桓等一系列君臣遇合的故事鼓励他到上下四方去寻求可以重用自己的国君。他联想现实情景,思想有了活动:时缤纷其变易兮, 时俗纷纷地是变化无常呀,又何可以淹留? 我在此又哪能够久于停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 幽兰和白芷都失掉了芬芳,荃蕙化而为茅。 溪荪和蕙草都变成了蓍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 为甚么往日的这些香草,今直为此萧艾也。 到今天直成了荒蒿野艾?
  岂其有他故兮, 这难道还有甚别的理由?
  莫好修之害也! 只因为他们是不肯自爱!
  痛心的事实教育了他,他要为理想远逝异国了。于是听众灵氛劝告,择日而行。他准备了芬芳纯洁的食物,驾着龙马,乘坐瑶车,遨游天宇。当他绕道昆仑的时候,云旗掩映,鸾铃啾啾;他又从天河出发,到了西极,有凤凰飞绕护送;在渡西极流沙赤水时,蛟龙为他驾桥,西方白帝帮他渡河;他又绕不周山左转,决心走到西海边上:屯余车其千乘兮, 我的车从聚集着有一千多乘,齐玉轪而并驰。 品齐着玉制的轮子并辔而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 各驾着八头的骏马■■如龙,载云旗之委蛇。 载着有云彩的旗帜随风委移。
  抑志而弭节兮, 我自己按抑着壮志,弭辔徐行,神高弛之邈邈。 让超迈的精神在清虚中驰骋。
  奏九歌而舞韶兮, 演奏着夏后的九歌,舞着九韶,聊假日以媮乐。 暂时地借着辰光以举行余兴。
  壮丽的仪仗护从,从容闲暇的音乐鼓吹,把他去国之行幻想写得像神话世界一样壮丽迷人。然而正当他在天空云游自得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陟陞皇之赫戏兮,在皇天的光耀中升腾着的时候,忽临睨夫旧乡。 忽然间又看见了下界的故丘。
  仆夫悲余马怀兮,我的御者生悲,马也开始恋栈,蜷局顾而不行。 只是低头回顾,不肯再往前走。
  一种眷念故国的深厚感情突然攫住了他的心,远逝异国的一切美丽幻想破碎了,而让现实的爱国深情所取代。这首抒情长诗到此高潮中告一段落。最后是长诗的尾声:乱曰:已矣哉, 算了罢!
  国无人莫我知兮, 国里没有人,没有人把我理解,又何怀乎故都? 我又何必一定要思念着乡关?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理想的政治既没有人可以协商,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我要死了去依就殷代的彭咸。
  这几句乱辞正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令人不忍卒读。司马迁说: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见《屈原贾生列传》)正是对《离骚》的深刻理解。
  (三) 《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泪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情感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表现出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这就是要实行"美政"。屈原所谓的"美政",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在战国时代,提倡"举贤授能"就意味着反对旧贵族的世卿世禄,限制他们对权位的垄断,而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在诗中热情的歌颂"三王"时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并特意举出历史上不拘身分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例子。如筑城的奴隶傅说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作屠夫的吕望被周文王所提拔,商贩宁戚作了齐桓公的贵卿等等。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统治者要依法办事,不可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否则就要遭到惩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上天公正无私,要看谁有德行才给他帮助;只有那德行美好的圣君,才配管理天下,得到国土。第二,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感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得志之时,为国施才效力;他失意之时,念念不忘国家。他眷恋国家、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长诗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体现。在顺利的时候,他"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愿与楚王共同振兴国家;在不利的时候,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矢志献身于祖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虽然被流放荒野,而且明知"鲧婞直以亡身","謇謇之为患",却坚决拒绝要他明哲保身的劝告,始终是"忍而不能舍也",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直至《离骚》正文结束,本有天路可上的时候,仍然是恋国之情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绝不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尽管自己的祖国当时那么黑暗,那么衰弱,那么不能容他。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确感人至深,尤其是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
  第三,表现了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最使人感动的,还是诗人那种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始终严格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虽然屡遭挫折,而不动摇:"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轻视那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人,而表示对自己的理想忠贞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最后是"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诗人果然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宁肯保持节操,殉于理想,也不中途变节。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认定目标,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的伟大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人们为进步、正义的事业奋斗、献身。
  《离骚》在艺术上同样取得伟大的成就。
  第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比较短小,特别是由于多为集体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诗经》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虽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是像屈原这样由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一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诗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伟大诗人形象。《离骚》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离骚》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于用夸张和想象充分表现人们的理想与激情。它不是按照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现实,而是运用幻想的方法去表现精神与激情,它是现实在理想中的变形与升华,可以发生强烈的感染效果。《离骚》的前一部分虽是写自己的经历与遭遇,但已经不是纯粹的现实描写,而是把这种生活与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诗人以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与龌龊,从而启示人们弃恶向善,净化心灵。在长诗的后一部分,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表现他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人在这里从古代神话宝库中挖掘出丰富的神话形象,形成了生动的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日神羲和,月神望舒,风伯飞廉,雷师丰隆,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神话中的悬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瞬息可到的地方;他可以与神女恋爱,他可以与天帝交谈,这样,就成功地造就了他的峻洁人格。诗歌最后写他驾着鸾皇、凤鸟飞向天空,一路车马喧阗,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时,突然驻足于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这样,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操。这种艺术效果,不借助想象对比是很难达到的。
  第三,《离骚》结构宏伟,语言抒情,成为后世楷模。
  《离骚》结构宏伟,从叙述身世遭遇,到执著理想追求,正反对比,想象丰富,混合着事实的陈述和浪漫的幻想,内容翔实,结构完美,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巨大形象,"构成了一个美学中所说的那种崇高美的不朽的建筑物"(何其芳语)。在诗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离骚》还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容量,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全诗把事实的叙述,幽怨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及故事性情节安插交织在一起,既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鲁迅曾给予《离骚》以高度的评价,认为《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说它与《诗经》相比,"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见《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编:屈原与宋玉)对《离骚》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作了充分的肯定。
  (四) 屈原的其他作品屈原的作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四篇,此外,又引录了《怀沙》的全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第一条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是没有开出详细的篇目。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的作品。司马迁认为是屈原作品的《招魂》,王逸却没有列入二十五篇之内。自宋代以后,对王逸的说法引起许多怀疑争论。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一般认为:王逸之说有两点需要更正:①《招魂》应该是屈原的作品;②《远游》、《卜居》、《渔父》为后人所托之作。
  这样,我们可以基本肯定的屈原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共二十三篇。这里主要介绍《九章》与《天问》。
  《九章》包括屈原不同时期创作出来而由后人编辑在一起的九篇作品,依照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这个名称,与《九歌》、《九辩》等借用古曲名只表多数的情况不同,而是篇目数字的实标。
  《九章》中除《橘颂》一篇大约是屈原的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这些诗多是纪实之辞,真实地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其精神和《离骚》一致,不过较《离骚》更为现实、悲愤一些。
  《橘颂》是一首内容高洁、风格特殊的诗,基本是四言成句,尾带"兮"字,说明诗人创造的"楚辞"体还在探索形成之中,内容则为借赞橘树表明自己的高洁理想,后人多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辞为: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这首诗赞颂了橘树"受命不迁"、"根深难徙"的恋土之情,赞颂了橘树"廓其天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以及"秉德无私"的品质,因此,诗人要以橘树作为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诗人颂橘,也是自勉。这首诗立意高远,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开拓了后世咏物诗的先河。
  《哀郢》是屈原的一篇重要作品,写于楚国都城失陷于秦军之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率兵攻克楚国郢都。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百感交集的哀歌: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蝉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在叙述过南逃历程与对故土的怀念之后,又痛斥了贵族们的误国罪行:"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平时只会巧言令色,国难到头,却成了软骨头!而楚王也贤愚不分、美丑不辨,才把国家闹到这种地步。但是诗人仍然眷念着国家: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表现出诗人深切恋念故土,希望终将有一天洗清冤屈,返回故土,重振家邦的愿望。
  《涉江》写于屈原晚年被流放在江南的时候,从诗的内容看,时间在《哀郢》之后。同样是忧国言志作品:"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这种艰苦卓绝、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精神,写得形象鲜明,读来感人肺腑。
  《惜诵》、《抽思》、《怀沙》等作品,也都是屈原被放逐期间写的政治抒情诗,基调均与《离骚》一致。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主要是纪实之辞,并用直接倾泻的方法表现复杂的心曲和奔放的感情,语言较为通俗。所以说,诚笃的爱国思想,优美的情志和纪实之辞相结合,是《九章》这组诗歌的主要特色。
  《天问》是屈原的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用诗歌的形式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问题极有科学价值。
  在《天问》中,诗人一开始就从宇宙的诞生问起:曰:遂古之初, 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传道之? 谁个能够传授?
  上下未形, 那时天地未分,何由考之? 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冥昭瞢暗, 那时是浑浑沌沌,谁能报之? 谁个能够弄清?
  冯翼惟像, 有什么在回旋浮动?
  何以识之? 如何可以分明?
  又问到天体构造和日月星辰的问题:九天之际, 九重天盖的边缘,安放安属? 是放在什么东西上面?
  隅隈多有, 既然有许多弯曲,谁知其数? 谁个把它的度数晓得周全?
  天何所沓, 到底根据什么尺子,十二焉分? 把天体分成了十二等分?
  日月安属? 太阳和月亮何以不坠?
  列星安陈? 星宿何以嵌得很稳?
  关于宇宙运行的问题还有太阳一天从清晨到黄昏要走多少里?月亮为什么死了又再生?江河不断东流,大海为什么老装不满?什么地方冬天温暖,什么地方夏天寒冷?等等古人当时不能解答的自然现象。
  《天问》中还涉及到许多古代的神话内容:雄虺九首, 雄的九头蛇,儵忽焉在? 忽然来,忽然去,何处见它的窝?
  何所不死, 什么地方有不死之国?
  长人何守? 长人在守卫着什么?
  羿焉■月? 后羿在哪儿射了太阳?
  乌焉解羽? 何处落下了金乌羽毛?
  不任汨鸿, 说伯鲧不会治水,师何以尚之? 大众又何以都在推荐他?
  佥日何忧, 都说用不着担心?
  何不课而行之? 为什么不让他试验一下?
  鸱龟曳衔, 大龟和枭鸟在破坏工程,鲧何听焉? 伯鲧安能听任?
  顺欲成功, 筑堤防也是想成大功,帝何刑焉? 何故便处以极刑?
  这些问题实际上保存了古代许多珍贵的神话资料。屈原对鲧的同情态度,和《离骚》中"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是一致的。
  《天问》中也提出许多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也颇有不同之处。例如关于殷代王亥与王恒的传说,帝俊与帝舜的传说,已由殷墟卜辞的记录中得到了证明。说明《天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史料。但是,《天问》中许多关于历史和神话方面的疑问,由于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有很多已经失传,所以,我们今天读《天问》时,有很多地方很难完全了解。
  (五)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屈原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楚辞"。这种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离骚》的影响而被后世又称为"骚体",进而又把诗人称为"骚人"。"楚辞"或"骚体"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这一新诗体比起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发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种新诗体成就其诗人伟业的。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他的爱国思想和峻洁人格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汉初政治家贾谊被谪迁长沙后,凭吊屈原,写出《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可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记》。《史记》虽是散文著作,但那种勇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洋溢着爱憎鲜明感情激越的风格,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所以鲁迅称它为"无韵之《离骚》"。西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那种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与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继承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即以屈原的创作精神为榜样。总之,中华民族坚持理想,坚持斗争,崇尚节操的精神,固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树立起来的民族之魂,但其开端,却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还深深影响到民间。屈原投江而死是为理想殉身,所以,传说在他死后不久,人们就因怀念而用包粽子、划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这种风俗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和亚洲的东部。古书上这样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急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
  --《隋书·地理志》屈原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屈原继《诗经》之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颗灿烂的明星,一直照耀着后世。《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楚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段都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榜样。自从屈原的楚辞作品出现以后,"风"、"骚"就成为我国古人对诗歌所作出的两个最高标准。屈原作品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二,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对中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在屈原的作品中,已经不是简单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而是把"物与我"、"情与景"交融为一体,产生出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屈原作品中,以鲜花香草表示高洁;用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用高丘求女表示追求;这种表现手法就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起兴,而是一种象征或寄寓。从形象本身看,是虚构,是想象;从内容思想看,又明确,又现实。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许多咏史、咏物、咏怀、感遇诗作,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屈原作品的启发。
  第三,《楚辞》的产生对后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诗句发展看,楚辞的成就促进了五、七言诗的产生;从创作方法看,楚辞的铺陈排比又为汉赋的形成开了源头。
  总之,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快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这是说,楚辞的善于沉吟咏怀,善于摹写山水时令,以及它的宏伟构思,华章美辞,无论是对后来的文学高才,还是初学的童蒙,都有所启示,都提供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可见屈原作品的影响之广泛。
  十二、《楚辞》(下)
  楚辞的重要作品,除《离骚》、《九章》、《天问》外,还有《九歌》、《招魂》以及宋玉等人的作品。
  (一) 《九 歌》《九歌》是经屈原加工修改过的一组楚国民间歌曲。从这组民间歌曲中,可以看出楚辞的特征与楚国的民间习俗。因此,它是楚辞中的一部重要作品。1。楚辞与《九歌》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战国时代,属于楚国地方特有的乐曲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名目,我们还可以从楚辞作品中看到。直到楚、汉之际,以至于汉代社会,"楚歌"还以其固有的特色而受人喜爱和流行。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军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汉书》礼乐志记载:"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
  所谓"楚歌"、"楚声"的声调如何,我们今天已很难详知,但从古文献保存下来的某些先秦时代楚歌歌词来看,它们与当时产生在中原地区的民歌,在情调和形式上确有不同,如《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濯兮,可以濯吾足。
  又如《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从中可以看出"楚歌"与"楚辞"的相似之处。
  另外,据史书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民间祭祀时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流行在楚地民间的祭祀曲,往往带有丰富的幻想,富于浪漫的情调。又由于歌、舞、乐结合在一起表演,因此,除抒情外,还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且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上比一般诗歌闳阔,讲究起伏。这对于屈原"楚辞"体诗歌形式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在现存屈原作品中,《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篇章。从这里可以看出"楚歌"与"楚辞"的密切关系。当然,楚辞的产生也受到当时社会论辩风气和散文文学的影响,甚至《诗经》反复吟咏对楚辞也不无启迪,其四言句式在《橘颂》、《天问》中也可以看到,只是这些影响不占主导地位。从主体讲,"楚辞"是在古代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伟大诗人屈原创作定型的一种新型诗体。
  屈原等人用这种新型诗体写成的作品。最初并不叫"楚辞"。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又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设"诗赋略",称"屈原赋二十五篇"。因此在文学史上便有了"屈赋"、"骚赋",乃至"楚赋"等名称。"楚辞"是后人给屈原等人开创的这一特殊诗体而定的名称。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恩曾解释说:盖屈(原)、宋(玉)诸骚(指楚辞体作品),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校定楚词序》鲁迅也说:战国之时,"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汉文学纲要》)"楚辞"这一名称,最初见于汉代。《史记》张汤传中有"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的话。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从此,这一名称一直流传下来。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组诗。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鼠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楚辞章句》南宋朱熹作《楚辞集注》,对王逸的解释略有修正: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改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辞,去其泰甚。
  王逸和朱熹的话,说明了《九歌》产生的社会风俗背景,肯定屈原创作《九歌》的事实。朱熹说屈原的《九歌》是就原来"鄙俚"的民歌加以修改或改写,更接近实际情况。而且从《九歌》的内容看,也不见什么"托之以讽谏"之词。
  2。《九歌》的思想内容《九歌》之"九"是言其多,其实,这组祭神祀鬼的组曲共有十一篇作品:《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与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国殇》写人鬼,为悼念楚国阵亡的将士而作,最后《礼神》是送神曲,一共十一篇。
  《九歌》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诸篇。从性质上讲,这类诗与《诗经》中礼赞神明的"颂"诗相近,但形象都比"颂"诗丰富生动得多。这是因为《九歌》所赞颂的神明,主要是自然神。这些描写自然神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凝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愿望。请看描绘太阳神的动人乐章(附董楚平《楚辞译注》译文):暾将出兮东方, 旭日将要出东方,照吾栏兮扶桑; 从扶桑照到我栏杆上;抚余马兮安驱, 我控着马儿慢慢走,夜晈晈兮既明。 夜色消退露曙光。
  驾龙辀兮乘雷, 驾龙车,声如雷,载云旗兮委蛇; 云旗舒卷车上缀;长太息兮将上, 一声长叹将上天,心低徊兮顾怀。 牵肠挂肚头儿回。
  羌声色兮娱人, 车声旗色令人醉,观者憺兮忘归。 观者入迷不思归。
  縆瑟兮交鼓, 紧弦密鼓相对敲,箫钟兮瑶簴; 撞钟撞得钟架摇;鸣■兮吹竽, 横笛大笙声相和,思灵保兮贤姱; 巫女贤德又美貌;翾飞兮翠曾, 身姿翩翩象翠鸟,展诗兮会舞; 边唱歌来边舞蹈;应律兮合节, 歌舞合律节奏齐,灵之来兮蔽日。 群神拥着东君到。
  青云衣兮白霓裳, 青云上衣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架起长箭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 收拾大弓住西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高举北斗痛饮桂酒浆;撰余辔兮高驰翔, 抓紧缰绳腾空跑,杳冥冥兮以东行。 乘夜摸黑回东方。
  这首《东君》共有四节:第一节是祭者设想太阳出来以后的景象;第二节描绘东君的出场;第三节写祭祀的热烈;第四节写东君的活动。前三节是铺陈,描绘祭祀场面,第四节是刻画,突出东君形象。有合唱,有独唱,神曲以非凡的想象,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护善惩恶、乐观豪迈的太阳神形象。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细微观察,和寄托于自然神祇身上的美好愿望。
  《九歌》中除了礼赞神明的作品以外,更多的是一些表现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的作品,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一些十分优美的爱情歌曲,如《湘君》、《湘夫人》、《山鬼》、《少司命》等。
  《湘君》、《湘夫人》虽是祭歌,实则描写他们之间的爱情生活。《湘君》写湘夫人思念湘君,《湘夫人》写湘君思念湘夫人,其连接纽带即他们的相约之地北渚。《湘君》写湘夫人看见湘君独自吹箫,不来相会,以为他在恋着别人。一气之下,驾龙舟北征,一路上情思绵绵,痛苦欲绝,最后到了北渚,已经是心慵步懒,把赠礼都扔掉了。《湘夫人》写湘君看到湘夫人的这种情形,心中也很疑惑,虽受着失恋的煎熬,却仍有美好的幻想。我们可以把这两首祭歌看成双方深切相思的喜剧性的误会。其中有些描写爱情的名句一直为后世传诵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湘夫人》其怨恨思念之情跃然纸上,译文很难达其神韵。《山鬼》是一首描写山中女神追求爱情的恋歌。全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女子相思、苦恼、忧伤、失望的情绪,表现出失恋女子的心理波折和凄苦情态。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祭歌写道:仿佛有个人影在山坳深处闪现,她用山中的香草打扮自己:以薜荔为衣,女萝为带,显得既美丽,又芳洁。她双目含情,笑面盈盈,体态窈窕,满怀信心;她是山中的精灵,赤豹驾车,文貍随后,辛夷木制的车子,桂枝结成的旗帜,威严华美,正准备把折好的芳草赠给心上的情人。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她那幽暗阴冷的山神之气妨碍了爱情之花的开放吧,总之,她在云雾朦胧中期待了一整天,直到雷声阵阵、雨色冥冥的黄昏夜色来临,爱情也没有到来,她只好空自悲伤:雷填填兮雨冥冥, 雷声隆隆啊雨色昏黄,猨啾啾兮狖夜鸣。 猿猴夜啼啊声声断肠;风飒飒兮木萧萧, 风声飒飒啊树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思念公子啊空自悲伤!
  《九歌》中关于神与神、人与神爱情的描写,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形象概括。
  《国殇》是《九歌》中的祭鬼乐章。它以崇敬激越的情怀,生动地描写出战斗的壮烈场面和英雄们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豪情。诗篇刚健质朴,雄浑悲壮,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九歌》的艺术特色《九歌》除《国殇》外,都是神话题材作品,因此,它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中所描写的各类云、日、山、川之神,其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自然特点。如写日神:"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以云为衣,霓为裳,耀武长空,完全是一幅潇洒而威武的日神气概。写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又是水神的环境,水神的性格。写云神则是"与日月兮齐光""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可见其高处天际,广被原野,纵横飘动,变化莫测的样子。写山神,尽管是位女性,却也有"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艰兮独后来"的山神特有的威仪与风韵。这些,如果没有对自然环境、自然属性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是难以刻画准确的。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把对自然的神化、描写与对人生的幻想、追求结合在一起,做到似神似人,水乳交融。似神而不荒诞;似人而不入俗。这些神祇,既有神的飘洒,又有人的性情。与世人一样,有爱情的追求,有失意的烦恼,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从而使他们具有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因此,《九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实际上是人的生活与想象中神的特征的结合,其所表达的基本是人世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第二,在艺术手法上,《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描写,而构成某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开篇写湖畔清秋的景色:秋风习习,叶落水波,构成一种典型环境,这时候,伫立在水边的男主人公正在极目远望,他在一种迷惘中,似乎看到自己向往的情人,正飘然下降。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可以感受到深秋的凉意和感情上的寂寞,又有一种难言的惆怅凄迷情调。而这也正好构成爱情不顺的悲凉气氛。寓情于景,水乳交融,是《九歌》写景的特色。《山鬼》中用雷雨交加、猿声啾啾的夜景渲染山林女神失恋的悲凉,也是名文妙笔,生动感人。第三,《九歌》的语言,色彩艳丽,情味悠长。它往往看似十分单纯自然,细细品味却又含义无穷,颇有韵味。有些还成为哲理名言。如: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九歌·山鬼》山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此外,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从《九歌》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萌芽形态。故《九歌》中所反映的古代祭神活动,可以说是诗歌、音乐、舞蹈、演唱的联合表演,已具备戏剧的雏型。闻一多对此深有研究,曾写出《九歌古舞剧悬解》(见《闻一多全集》一卷《神话与诗》)安排了人物、场次和出演时的说明。我们可以从中想见古代祭神乐舞的具体情景。现录其《迎神曲》一幕以见一斑:迎神曲黄昏时分。从四面八方辐辏而来的鼓声,近了,更近了,十分近了。
  "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男女群巫,和他们所役使的飞禽走兽以及各种水族,侍立在两旁。
  楚王左带玉珥剑,右带环佩,率领着文武百官,在庄严肃穆的乐声中,鱼贯而出,排列在祭坛下。
  坛右角上,歌声从以屈大夫为领班的歌队中泛起。
  男音独唱: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楚王上前三步,依次举行着祭祀的仪式。]女音独唱:瑶席兮玉镇,盍将把兮琼芳,(献玉有司奉上一张草席,王接过来,铺在坛上。有司又奉上一块宝石,王接过来,压在席上。)蕙肴蒸兮兰藉,(荐牲)奠桂酒兮椒浆。(奠酒)
  [王和百姓向着远天膜拜,五色瑞云中微微的现出东皇太一的身影。大家连忙伏下。金鼓大作,远近人声欢呼万岁。]合唱:扬枹兮拊鼓,■钟兮摇簴,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群巫纷纷起舞。]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君欣欣兮乐康,君欣欣兮乐康!
  [云层中的东皇太一渐渐隐没,"神光"渐暗,乐声渐小,幕徐下。](二) 《招 魂》《招魂》是楚辞中一篇十分富有特色的诗篇,其中具有明显的赋体铺陈成分。
  关于《招魂》的作者和写作的目的,历来有不同意见。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赞语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但是,王逸《楚辞章句》却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并说宋玉所招的魂,正是屈原之魂。
  关于《招魂》的主旨,除旧说宋玉招屈原魂外,还有屈原招怀王魂和屈原招自身亡魂的说法。古代认为人除自身以外,还有一个独立于肉体、可以自由活动的看不见的灵魂存在,因此便形成招魂的风俗。这种民间风俗,不专施于死者,也施于生者。对于某种受惊,受害以至远行归来的人,也行招魂之礼。如谢灵运《山居赋》的"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和杜甫《彭衙行》的"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都是招魂风俗的记载。《招魂》开篇自序和篇末"乱辞"都用第一人称"朕"、"吾"等字,似像屈原自招其魂。诗中一再推崇楚国的富丽可爱,四方的恐怖险恶,也含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情怀。
  《招魂》的结构方式开创了后世汉赋的格局。诗篇开始交代招魂的缘由,中间部分正式招魂,最后有"乱辞"作结束。中间部分的招魂词是全文的主体,它的写法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极其殷切、深情的口吻,劝戒魂灵不要到天上、地下或四方去,认为还是楚国最美好,可以作为最后的归宿。如它写东方:魂兮归来, 灵魂啊,你回家门,东方不可以托些! 东方不能去栖身!
  长人千仞, 长人身高八百丈,惟魂是索些。 专门要抓人的魂。
  十日代出, 十个太阳同喷火,流金铄石些。 金属成液石化尘。
  彼皆习之, 那些长人已晒惯,魂往必释些。 你去一定烧成粉。
  归来归来, 回来吧,回家门,不可以托些。 千万不能去栖身!
  如此这般,从四方上下招魂。其中对天堂的描写,颇有深意:魂兮归来, 灵魂啊,你快回头,君无上天些! 你也别往天上走!
  虎豹九关, 九座天门虎豹守,啄害下人些。 咬死凡人吃人肉。
  一夫九首, 有个妖怪九个头,拔木九千些。 一天拔树九千九。
  豺狼从目, 豺狼横眉又竖目,往来侁侁些; 一群一群来回走;悬人以娭, 把人吊起来取乐,投之深渊些; 玩罢再往深渊丢;致命于帝, 他向上帝报告后,然后得瞑些。 才能让你一命休。
  归来归来, 回来吧,快回头,往恐危身些! 一去恐怕命难留!
  总之,"天地四方,多贼奸些",而唯一美好可以安身的地方,还是楚国,接着,作者用铺陈的手法,极写楚国建筑之丽,衣食之美,歌舞之乐,认为这才是最值得留恋的地方。由此可见,《招魂》借助大胆的幻想充分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险恶的洞察。
  《招魂》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长于铺陈。诗人对上下四方招魂的描写,极有层次和特色。虽然都是幻想之辞,但也符合客观实际,如说东方"流金铄石",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日居东方,必然特别炎热;说南方"雕题黑齿",即纹身染牙,也具有传说依据;说西方"流沙千里","五谷不生"、"求水无所得";说北方"增冰峨峨,飞雪千里",天气严寒,不能久留等等,都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与夸张。
  《招魂》中对楚国宫廷建筑、饮食、歌舞的描写,采用了铺陈排比手法,辞藻华丽丰富。如写宫室建筑:高堂邃宇, 高高殿堂深深院,栏层轩些; 走廊层层围栏杆;层台累榭, 重重亭台叠楼阁,临高山些; 亭台楼阁对高山;网户朱缀, 镂花门窗红丹丹,刻方连些; 方格图案连不断;冬有穾厦, 内室幽深冬天暖,夏室寒些; 外室通风夏日寒;川谷径复, 山间溪流来回转,流潺湲些; 流水声声唱不断;光风转蕙, 丽日和风拂蕙草,汜崇兰些。 香气洋溢丛丛兰。
  再如写宴饮歌舞:肴羞未通, 山珍海错没全上,女乐罗些。 歌姬舞女已登场。
  陈钟按鼓, 撞起编钟敲起鼓,造新歌些; 新编歌儿试新腔:涉江采菱, 《涉江》一曲又《采菱》,发扬荷些; 《扬荷》舞姿伴清唱;美人既醉, 美人都已醉熏熏,朱颜酡些; 两颊娇红晕海棠;娭光眇视, 目光逗人迷眼看,目曾波些; 秋波频送向人望;被文服纤, 身披文绣穿罗缎,丽而不奇些; 华贵俏丽又大方;长发曼鬋, 发式时新长垂肩,艳陆离些; 艳妆浓抹珠宝光;二八齐容, 十六美女一武装,起郑舞些; 跳起郑舞分两行;。。 。。真是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令人如适逢其会,身临其境。这种夸张铺叙的写法和华丽的文采,确是开了汉赋的先河。
  (三)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是宋玉。历史上向以屈、宋并称。
  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名,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是受屈原直接影响的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他们都活动在屈原去世之后;二、他们都以写辞赋见长,继承了屈原作品的某些语言、体制特点;三、但他们在政治上不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即缺乏抗争精神。《汉书·艺文志》载:"唐勒赋四篇。"但没有流传下来。至于景差的作品,《艺文志》没有著录。他们之中有作品留传下来的,只有宋玉。
  关于宋玉的生平,记载很少。王逸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汉代以及以后的一些著作中,如《汉书》、《韩诗外传》、《文选》、《襄阳耆旧记》、《水经注》等书里偶有关于宋玉的片断记述,但都属传说轶闻性质。其作品,《汉书·艺文志》载有赋十六篇,《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三卷。但公认可信的只有《九辩》一首长诗。
  "九辩"本是古乐调名,而不是概括作品内容的文章标题。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辩,犹遍也,一阙为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宋玉的《九辩》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宋玉是一个"失职的贫士",他受到朝廷群小的排挤,怀才不遇,以至流离在外,过着贫苦孤凄的生活。诗篇抒发了"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思想感情。其中对上层社会的是非颠倒也有痛切的揭露: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以为君独服此惠兮,羌无以异于众芳。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心闵怜之惨悽兮,愿一见而有明。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凫雁皆唼夫粱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愿衔枚而无言兮,常被君之渥洽。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而妄食。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寞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宋玉就是这样一位愤懑而不敢反抗的贫士。《九辩》在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上有所开拓。它尤其长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制造这种氛围,来展自己的情怀。如以秋景、秋物、秋声、秋容为衬托,表达幽怨哀悼的情怀,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九辩》开篇即这样写景抒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尽怳■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噰噰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流而无成。
  一个失去职位的贫士,在万物凋零衰落的深秋之中,不得不漂泊到远方去谋生,孤苦零丁,举目无亲,只有鸟虫悲鸣!写景抒情何等深切。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遥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鲁迅认为宋玉的《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托名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赋》文辞优美,充分表现出宋玉的高洁人格: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文选》卷十九汉时,"辞"、"赋"通称,其实,"楚辞"与"汉赋"是两种既有联系而又不同的文学体裁。就其联系而讲,"楚辞"孕育了"汉赋";就其区别而言,"楚辞"是一种长于抒情和铺陈的诗体,"汉赋"则为咏物说理的韵文。刘熙载说:"楚辞按之而愈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艺概》)春秋战国之后,汉赋便应运而生了。
  十三、结语春秋战国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诗经》、《楚辞》开启了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史传散文和哲理散文奠定了后世散文的基础。特别是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内容的综合性上。由于那时文学、史学和哲学尚无明确分工,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既是历史哲学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广义而言,《诗经》、《楚辞》也包含着充分的文化因素。这就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深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了深厚的根基。
  在散文方面,诸子百家,特别是儒、法、道三家均为后世学派的奠基之祖,有的甚至成为宗教教义。而直书无隐的史学传统,更成为历代史官的高尚气节。自先秦以后,历史均为正史、实录,这就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广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定型于先秦,既春秋战国时期,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同样形成于这一时期。在我们的民族传统中,无处不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哲理、文化的光彩。百家学说时强时弱地影响着千秋百代,从而孕育了汉、唐、明、清文化,使中华民族的风采延绵不断,光照寰宇。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体现为一种东方之美。东方的审美原则着重于客观的物、理、道、气与主观的志、情、意、趣的和谐与统一,所谓"象用神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论语》、《孟子》、《庄子》的散文和《诗经》、《离骚》、《九歌》、《招魂》等诗章中创造的意境、情趣,都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与陶冶。
  春秋战国文学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只有领会到春秋战国文学的精髓,才可以深入了解以后的秦汉文学,魏晋文学,隋唐文学,两宋文学,辽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民国文学,乃至当代中国文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春秋战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基石。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