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守派这边,慈禧让载沣的铁哥们铁良担任了陆军部尚书,手握中央军权。见到这个局面,聪明的袁世凯干脆交出了北洋六镇的军权,免得受到直接的掣肘。不过,临走前,他依然留了一手,那就是安排自己一手提拔的杨士骧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就是政治上的权衡之术!无论哪方都没有全赢,也没有全输,双方打了个平手。就这样,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局面下,晚清的政局依旧没有取得真正的改善!
对于这个局面,袁世凯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不尽快真正推行宪法改革,晚清的统治会越来越危险。就在他上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第二天,在面见慈禧时,他的心情十分凝重。
其实,这种心情,慈禧又何尝不明白。这个女政治家发愁地对袁世凯说:"内乱外患,日急一日,究竟如何是好呢?有云立宪即可安靖者,有云立宪必有大乱者,真无法可施。"
袁世凯深知慈禧不会真正实行宪政,她之所以这样问,更多的是一种危机感之下的彷徨与无助!很显然,这个时候是不宜进言继续推进立宪改革的,袁世凯只是不那么认真地答道:"与其与以待亡,不如立宪,即使无益,也可避免后悔。"
这是一句不痛不痒的回答。因为袁世凯知道慈禧的底限,自己已经尽力,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了。
尽管如此,袁世凯依旧在当上军机大臣和外交部尚书后,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就是促成了美国人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
大家知道,在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人向清政府索要了巨额赔款。但是,事后有人发现,这笔赔款实际上超过了清政府应该赔偿的数额。于是,经过与美国政府协商,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退还多余的赔款,并建议将这些钱用在培养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上,这就是所谓的退还庚子赔款。
实际上,促成这件事情的就是袁世凯。在此事之后,袁世凯趁热打铁,准备把清政府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提升到了大使级。在袁世凯看来,一旦这件事成功了,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然而,清政府与美国人的"亲密"接触,让日本人开始起了疑心。日本人生怕美国人借机扩大在华利益,于是便出手干预此事。就在袁世凯派唐绍仪赴美商洽借款一事的途中,日本人把唐绍仪扣留在了东京。无奈之下,中美两国外交升级的事情便只好暂时搁置。
对于如此的局面,坐镇外交部的袁世凯是了如指掌的。最难得的是他依旧在坚持,期望最大可能地赢得甚至包括敌人在内的所有人支持。因为他明白,此时大清帝国的政局可以说是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离开了支持是难以摆脱困境的。
然而,清末的中国危机实在太大、太多了。仅靠袁世凯等旧官僚改革派的努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甚至就在旧官僚内部,此时也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毫无疑问,袁世凯也深深地陷入了这些斗争之中,乃至无法自拔。最终,一场大祸降临在他头上,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也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政治低谷!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袁世凯的五十大寿说起。
四、祸起五十大寿
也就在袁世凯就任军机大臣没几天,他的五十岁生日到了。在这个年龄就能成为军机大臣,可以说是当朝一品官员,自然有很多人借着祝寿之名前来恭贺。
袁世凯虽然过生日,但是他那几天并不怎么高兴。原因也很简单,自己一心推行的立宪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地结束了,迫于形势自己还交出了部分兵权,这正是他心情不太好的时候。然而,既然有人来道贺,他也不好推辞。于是,到了袁世凯生日那一天,位于北京锡拉胡同的袁府简直是门庭若市、高朋满座!
既然是祝寿,那自然就得送礼。因此,在那段时间,袁世凯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礼品和礼金。据说,为了给袁世凯送礼,北京、天津和保定等地的寿屏都销售一空了!
就这样,袁世凯收到了五百多副寿联、一百二十多堂寿屏。这些寿联和寿屏全都是用上好的泥金笺制作的,显得十分喜庆和富贵。在这些礼物之中,最有意思也最能看出官员们对袁世凯态度的,便是各种寿联了。在这里,我们不妨挑选几副来一起品味一下。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匡肯定要来道贺。他和他的儿子载振送来了两副寿联,分别写道:
有猷有为有守,
多福多寿多男。
相我国家尚书北斗,
锡公纯嘏天保南山。
前面一副是奕匡送的,后面一副是奕匡的儿子送的。在这两副寿联里,庆亲王府可以说是给足了袁世凯面子,把他直接夸赞为《诗经》中所说的"南山贤人",享有着无上光荣和富贵!
作为袁世凯的同僚,其实也是知交,张之洞送来了这样一副寿联:
朝有王章威九译,
寿如旦召佐重光。
所谓的"九译",说的是九个列强,因为外国文字需要翻译,所以称为"九译"。而下联中的"旦召"则指的是周朝名相周公旦和召公。由此可见,张之洞直接把他自己和袁世凯辅助清王室,比做了周公和召公辅佐周成王,同僚和知交情谊显露无遗。
其他的寿联,比如袁世凯的幕僚阮忠枢送来的寿联则是"赤手擎天星拱北,黑头参政日方中",更是极尽吹捧之功!
对于这些礼数,深知官场作风的袁世凯自然是没当一回事。然而,就是因为这次生日,袁世凯却遭到了政敌们的攻击。
首先,有人上奏朝廷,说袁世凯借着操办生日,收受大量礼金,如同直接接受贿赂一般。
接着,御史江春霖更是上奏袁世凯的"十二大罪状",其中最严重的几项分别是:
其一,奕匡前去祝寿时,不称自己是王,而是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时,奕匡的儿子载振,称自己为袁世凯的弟弟。这些虽然是庆亲王父子违背条例,但袁世凯也不能脱掉干系,因为他竟然敢接受这样的寿联,表明他承认与皇室的人称兄道弟,分明就是以下犯上、目无法纪!
其二,袁世凯"引进私属",经过他保举的官员大多属于他的亲戚、朋友,比如民政部侍郎赵秉钧、农工商部侍郎杨士琦、大理院正卿定成、直隶总督杨士骧、出使大臣唐绍仪、吉林巡抚陈昭常等。
其三,袁世凯还干涉都察院已经封进的条陈,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把持台谏",也是罪大恶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罪名,甚至包括了吸食鸦片。很显然,向朝廷举报袁世凯的这些罪名,目的就是把他打倒、整臭!
这些奏折递上去之后,慈禧并没有当一回事。老佛爷心里很清楚袁世凯的为人,在她看来,这些都只是袁世凯做事偶尔有些犯糊涂,并不算什么大过错。因此,她只是把袁世凯招来批评了一番了事。不过,那些原先就对袁世凯的改革十分不满,并在暗地里对袁世凯进行攻击的政敌们,从此之后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击起他来。就这样,一场大祸降到了袁世凯头上。
客观公正地说,袁世凯自从主持新政以来,政绩是有目共睹的。其他不说,就从清政府在袁世凯新政时期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就可见一斑!
据史料统计,19世纪末的时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只有七八千万两白银。到了1910年,财政收入已经有了三个亿。这无疑是跟袁世凯的锐意进取、大力改革分不开的。
很自然的,袁世凯也因此赢得了不少人的赞誉和爱戴,甚至就连他的死对头、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也夸奖他"是一个能干的人","他是为国家的最高利益行事的。他的确一直献于他对于革新的信念。"
但是,在获得这些美誉的同时,袁世凯同样遭到了很多人明枪暗箭的攻击。原因也很简单,他的新政确实打破了既有的利益格局,损害了不少人的权力和地位。正是这些人,一直以来都对袁世凯心怀愁怨,总想着抓住机会就将他置于死地。
五、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1908年年底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临了,这就是慈禧太后的去世。实际上,那年11月,才过完73岁生日的慈禧,就已经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了。
此时的老佛爷最担心的政治问题,便是自己去世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一向做事稳健的她别有用心地找来了几位主要大臣,商量这个难题。
其实,明眼的人都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商量吗,慈禧早就已经有了接班人的最佳人选,那就是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只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她还是需要得到主要大臣的支持的,这样的话才显得这个接班人是众望所归的。
于是,在一番"商议"之后,慈禧于11月13日接连发布了三道谕旨:
其一,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其三,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着在诸王之前。
很明显,这就是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交到了醇亲王父子手里。
在办好了权力交接这件社稷大事的第二天,也就是1908年11月14日的黄昏时分,被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的光绪皇帝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并不是议论纷纷,而是令人吃惊地安静,简直可以说是噤若寒蝉。大家心里都充满了怀疑,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发表半句评论。
也就在这天,慈禧发布了最后的懿旨:以载沣监国,任摄政王,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
懿旨发布之后,慈禧也像是用尽了她最后的心神,进入了弥留状态。此时,任凭什么仙方道术都无济于事。到了1908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钟,慈禧病逝了。
对于慈禧的死,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幸灾乐祸,有的人则如同死了亲妈。这些差异巨大的态度表明,慈禧这个掌握中国政权几十年的女人,是多么复杂的一个政治现象!
不过,慈禧死后,引起最大争议乃至政治纷争的,却是光绪皇帝的死究竟与她有没有关?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怀疑,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确实是慈禧杀死了光绪。但是,这些与我们的主人公袁世凯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据说当年就是袁世凯去亲自执行慈禧的命令,毒死了年轻的光绪。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一旦证据确凿,袁世凯当时就会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要知道,他最大的政治靠山慈禧太后已经不在了。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可以说是十分危险的。
让袁世凯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摄政王载沣。大家知道,载沣在政治派别上属于保守派,他向来不满袁世凯等改革派的新政。此时的他手握天下军政大权,无疑就是袁世凯的最大威胁。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慈禧去世后的袁世凯,每天都活得惴惴不安。他心里十分明白,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在权力交接之际,总是充满了刀光剑影和血腥仇杀,尤其是那些手握军政大权的摄政王,就像康熙时的鳌拜、咸丰时的肃顺一样,都是凶险异常的人物。
因此,这个时候最稳妥的处世之道,便是按兵不动。袁世凯在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深居简出,避免招人耳目。袁世凯的担心和顾虑是十分正确的。这个时候,别说是有所举动了,就算是坐在家里也会有祸事上门。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主要是一些年轻的满洲贵族)向摄政王载沣建议,何不借机除去如同汉贼曹操一样的袁世凯?这些人认为,在慈禧活着的时候,拥兵自重的袁世凯就嚣张跋扈,野心不小。现在老佛爷归了西,袁世凯肯定会按耐不住造反,因此必须早除!
不仅如此,就连远在日本的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此时也跳了出来,写了一篇《讨毒弑舍身救民圣主之逆贼袁世凯檄》,认定就是袁世凯毒害了光绪,应该将他问罪。康有为的证据从何而来,我们现在难以弄清。不过,维新派与袁世凯之间的梁子早在戊戌变法时就结下了。康有为如此憎恨袁世凯,也是十分自然的。
康有为写好这篇檄文之后,寄给了清政府几乎所有省份的督抚和朝中重臣。他的意图很简单,就是把袁世凯孤立起来,号召大家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就这样,袁世凯顿时就成为了舆论上的众矢之的。
尽管如此,袁世凯毕竟是一棵大树,哪是那么容易就摇晃动的?不仅如此,在慈禧去世、溥仪刚就位那段时间,袁世凯还获得了更高的奖赏。
1908年12月2日,溥仪即皇帝位,改元宣统,在父亲摄政王载沣的"监国"下开始主持朝政。同时,为了表彰朝廷有功旧臣,授予了袁世凯、张之洞太子太保衔,具有使用"紫缰"的资格。
给予袁世凯如此高的爵位和荣誉,并不是表明载沣等人不再打算对他动手。相反,这只是一个以退为进之策。毕竟,此时的军国大权虽然名义上归摄政王,实际上很多实权还掌握在袁世凯等人手里。因此,载沣等人不得不小心戒备,有所忌惮!
到了十二月初的时候,载沣、善耆和载涛等保守派认为,可以处置袁世凯了。但是,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在这一点上,大家意见开始不一致起来。有的人认为,干脆在袁世凯上朝时宣布旨意,将他推出去斩首。有的人则认为,应该暗杀袁世凯。
但是这些主张杀死袁世凯的意见,却遭到了两位大臣的反对,他们就是奕匡和张之洞。在奕匡看来,此时不可杀死袁世凯,因为他手里有十来万北洋军队,一旦杀死袁世凯,北洋军队造反就完了。而作为袁世凯老友的张之洞则认为,朝廷新立不宜诛杀有功大臣。
在他们两人的反对下,加上载沣等人对一向支持袁世凯的洋人有所忌讳,因此袁世凯逃过了一劫,保住了性命。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无论怎样,载沣等人都是要制裁袁世凯的。想来想去,载沣最终决定仿效当年罢黜翁同龢的方法,称袁世凯一直以来就患有足疾,不宜待在朝中办事,应该回老家去养病。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袁世凯那里。其实,此时的京城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担心一场变乱或许又将发生。
然而,对于这个消息,袁世凯似乎早有预料。就在意图让他下台的"宫门抄"传到他家里来这段时间,袁世凯正在写作《戊戌纪略》一书,回忆和追述自己在戊戌变法中的所作所为,为自己进行辩护。
写作这本书,袁世凯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表明自己并不像外界所说的背叛了维新派和向慈禧告密。
写完这本书,袁世凯已经接到了正式的旨意,让他回老家养病。他不动声色地接受了这一切!
临行前,袁世凯最关心的似乎还是《戊戌纪略》。他把这本书交给了一个幕僚保存,嘱咐说一旦哪天自己遭遇不测,一定要将此书公之于众,换回自己的清白。
安排好这件事情之后,袁世凯离开了这座为他带来美名,也带来灾祸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