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枭雄袁世凯
作 者:元坤
袁世凯的故事,是一个令人神伤的故事。因为直到袁世凯去世,甚至直到现在,后人对他还是难以盖棺定论。他贪财好色,凶残跛扈,独断专横,但勇于改革,励精图治,爱国爱民,对于袁世凯,是很难用现在的教科书式的善恶标准来评论的,他不是大恶人,但也不是大善人。袁世凯的生活十分真实和现实,他做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年少轻狂,嗜武废文,但最后却废除科举,喜好诗文;他大力训练新军,积极采用先进作战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却又给士兵灌输传统落后的愚忠精神;他主政直隶期间,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和刺激工商业发展,却又反对过于近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心态;甩倡言立宪改革,却又大权独揽,架空内阁;他曾积极与革命党人携手赶清帝下台,却自己又坐上了龙椅……袁世凯死后,连安葬费都没有,在当年弟子和部下的支持下,虽说有了一个表面上的庄重肃穆的葬礼,但是背后,给自己留下的,还是更多的难堪。
前言
不得不说,讲述袁世凯的故事,是一件令人颇为伤神的事情!
这种伤神,当然因为袁世凯这个人是难以盖棺定论的。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袁世凯,依旧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按照这种趋势,估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情况都不会有所改观!
不过,阅读袁世凯的一生,有一点评论倒是可以确定下来的:袁世凯绝对是那种有着多面性格和复杂心灵的历史巨人。
先来看看袁世凯复杂、多面的性格吧!
毫无疑问,对于袁世凯,是很难用现在某些教科书式的善恶标准评论的。袁世凯身上的确有恶,比如他贪财好色、凶残跋扈、独断专横……然而,袁世凯身上也有善,例如他勇于改革、励精图治、爱国爱民……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很难用简单的是非、善恶来讲述袁世凯。换句话说,袁世凯不是大恶人,也不是大善人,而是在历史的天空之中曾经闪耀一时的明星。他的生命,是十分真实的。
是的,袁世凯是一个活得很真实的人。这样讲,并不是说作为政治家的袁世凯,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是说,无论是谎言还是真实,袁世凯都真诚地面对过。或者说,他做了一个真的自己!
于是,在袁世凯身上,我们才见到了那么多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格特征:既有儒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有道家的"无为,方能无不为",还有法家的"法、术、势相结合",甚至有墨家的"尚同",以及名家"白马非马"的巧辩。
儒墨道法名基本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而袁世凯恰好就将这些精髓汇聚一身,最终成就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在袁世凯的生命里面,既不缺少千秋功绩,也逃不过千古骂名。他的一生,是光荣和罪恶交织的一生。
也借着这个特征,袁世凯的一生才有了无数看似矛盾,却又令人啧啧称奇的典故:他曾经年少轻狂,嗜武废文,最终废除科举,却又一生喜好作诗、为文;他大力训练新军,积极采用先进作战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却又灌输以传统落后的愚忠精神;他主政直隶期间,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和刺激工商业发展,经济上成效斐然,却又反对过于近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他倡言立宪改革,曾声称"官可不做,宪法不可不立",却又大权独揽,架空内阁;他曾积极与革命党人携手赶清帝下台,却又一心称帝,最终还坐上了龙椅……
袁世凯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了传奇,以至于阅读他的故事,人们的头脑中会不断闪出一些大大的疑问和惊叹。然而,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袁世凯,他便是如此真实地在历史长河中匆匆而过,既有败笔,也有胜笔!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带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去阅读袁世凯,把他的一生还原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去,才有可能触摸到那个无比真实的袁世凯。
那么,袁世凯生活的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代?这个年代又对袁世凯复杂人格的形成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曾经这样形容大革命时期的欧洲:"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落地狱。"
实际上,这段话完全可以用来描述袁世凯生活的年代:充满了腐朽破落,却孕育着新的希望。总之,一切都那么令人捉摸不定。
正由于此,在这个年代的人,从本能上就会选择一种直面现实的真实生活方式。这一点,袁世凯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既然外面的世界一时之间没有什么既定的道路和规则可以遵循,那么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应该根据随时会变化的情况而转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在那样一个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年头生存下来,而且活得有滋有味!
袁世凯生活的年代历经千年的帝制,再也无法抵抗住欧风美雨的不住侵蚀,最终轰然倒地。很明显,在这样的年代里,如同以往所有的改朝换代一样,必然既有着光明和希望,也有着阴谋和残酷。新的事物不断涌入这个古老的民族,旧的观念和行为却依旧盘踞在人们的生命之中。
可以想象,生活在这样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如果没有直面现实的精神,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来,那么更多的就只能是无助、彷徨、恐惧、担忧、惊悸乃至绝望。很自然地,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选择了随波逐流。事实上,他们也只能听天由命地活着。
然而,袁世凯却选择了直面现实,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乃至危险,却最终没有违背自己的本性,活出了真的自我!
袁世凯的生命不仅是十分真实的,而且也是十分现实的。这种现实,甚至到了他去世之后,都一直维持着。大家很难想像,这样一个时代巨人,去世后竟然连安葬费都不够。如果没有当年那帮弟子和部下们的支持,他甚至都难以入土为安!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表面上有了一个庄重肃穆的葬礼,其实背后更多的还是难堪!
袁世凯去世后的尴尬,也是一个时代的尴尬。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严格按照现实来办。不然,要么只能敷衍了事,要么便是无法实现目标!
这是多么现实的一种状况啊!实际上,在袁世凯的一生之中,这种现实一直萦绕着他,须弥不离!可以说,袁世凯的一生就是和那些不断变动着的现实过招的一生。很多时候,他甚至来不及总结经验教训,也没有时间做精心准备,就上战场了。这个战场或许不是真的疆场,但是人生战场上的战斗更加惊心动魄、欲罢不能!没有成规可以遵循,那么袁世凯就只能选择按照真实的自己来行动。说到底,他不愿意做一个被摆布的棋子!
可是,这一切,最终更多是袁世凯个人的努力罢了!在人类历史之中,又有哪个人真的做到了活出自我,而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呢?
袁世凯同样逃不了这个宿命!只不过,历史赋予了他太多重要的使命,因而显得他十分与众不同,但归根究底,袁世凯依旧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曾经都指点江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然而,转眼之间,他们就繁华看尽唯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不过,相比起来,袁世凯由于功绩太大、罪过也太多,因而留下了一个更为长远的孤独背影!
这或许就是一切历史人物的必然命运吧!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加可以用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阅读袁世凯了。他不再是那个千秋功名的北洋巨头,也不是那个千古骂名的短命皇帝,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平凡人。只不过,他一直都活得很真实。
就让我们去阅读这位时代巨人波谲云诡的一生吧!抛开所有的成见,带着我们今日的目光,去体会一下这位曾经被誉为"中国华盛顿"的清末民初不可一世的枭雄!
第一章 显赫家世,放荡少年
一、大树底下好乘凉
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有人捧他为乱世英雄;有人赞他胸怀大志,有人说他狼子野心。他就是晚晴枭雄袁世凯。
袁世凯的一生,既享受过皇恩的浩荡,成为晚清重臣;也盗取过革命果实,成为千夫所指的窃国贼。他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和有着特殊影响的一生。
毫无疑问,袁世凯从少年起就有着极其强烈的权力和统治欲望。他是一个具有权谋、处事精明的人。可是,这些似乎是天生的政治家性格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要了解袁世凯,我们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袁世凯的出身,正应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大树底下好乘凉。
1859年9月16日,也就是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大户人家里。
当时,项城隶属河南省的陈州府,地理位置上与安徽临泉县接壤。从古到今,这里就是中原的交通要道。
就在离袁世凯的出生地只有数百公里处,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操的家乡亳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加上后来袁世凯为人处世的作风与性格,以及他后来获得的极为尊崇的地位,很多人都把袁世凯比作清末民初的"曹操"。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际上,跟袁世凯更像的历史人物不是曹操,而是袁绍。其实,按照袁家的宗族世谱来看,袁绍还真是袁世凯的远祖。
不仅如此,在袁世凯后来的人生命运上,也跟他的祖先袁绍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曾经一心称帝,最终都落得个一败涂地。
这个有趣的现象,不禁让人觉得历史充满了无尽的吊诡和相似,更让人为之叹腕!
袁绍虽然是历史名人,可是到了袁世凯出生时,真正让袁家得意和骄傲的,是袁世凯的二叔祖袁甲三。
翻开《清史稿》,我们可以看到,袁甲三在道光十五年,也就是1835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大家知道,在科举时代,考中进士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不仅意味着考中者正式进入仕途,享有荣华富贵,而且连带着他的家族也都沾光。袁家的兴旺,就是从袁甲三开始的。
袁甲三入仕之后,结识了不少年轻有为的官员,其中就包括后来位高权重的曾国藩。袁甲三是怎样跟曾国藩成为好朋友的呢?
原来,袁甲三和曾国藩以及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考中进士的。不仅如此,一次偶然的事件,更让袁甲三和曾国藩成为了知交。
1852年,也就是咸丰二年,朝廷任命曾国藩为江西主考官。谁知,就在曾国藩走马上任的途中,大概在今天安徽太湖县里一个叫小池驿的地方,突然得知自己的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
伤心的曾国藩,只好一方面向朝廷报告自己不能去赴任了,必须赶往湖南老家奔丧。另一方面,就把此事写信告诉给在京的十三岁儿子曾纪泽,让儿子处置完北京的家产,然后带领全部在京家小回湖南守孝。可是,从北京到湖南,而且是拖家带口,需要很大一笔旅费。
曾国藩知道,仅靠儿子一人是难以弄到这么多钱的。于是,在那封信里,曾国藩特意嘱咐儿子,可以去找自己在京的几位好友帮忙,其中就有袁甲三。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的交友眼光是很准的。看到友人之子前来相求,袁甲三立即帮忙筹措了一笔经费,可以说是帮了曾家的大忙。
通过这件事,曾家和袁家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这一点,为后来袁家,包括袁世凯在仕途的发展,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
如果说袁甲三的步入仕途,是为袁家以后的兴旺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从他的孙子辈开始,袁家就真正进入了发展的"牛市"。不过,就在袁家逐步走向兴旺的同时,一个可怕的厄运也似乎缠上了袁家,尤其是袁家的男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从袁甲三的儿子、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开始,袁家的男人虽然可以科举得意、官运亨通,却几乎都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种奇怪的厄运一直到袁世凯,都一直在持续,整整影响了袁家四代人。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去世时仅仅三十五岁。不仅如此,从袁耀东到袁世凯,袁家四代的三十多个男人之中,有十三个人都是不满虚龄的五十八岁,就去世了。这之中的例外,只有袁世凯的四叔祖。可是,他也仅仅活到了六十岁。
与之相反,袁家的女性却个个都十分长寿。这当中,最长寿的要数袁耀东的妻子郭氏。郭氏是一个十分传统的贤妻良母,袁家后来的崛起跟她苦心经营家族和教导子女有很大的关系。郭氏的一生是十分操劳的,可是她却十分健康,最终竟然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龄。
这种事情听起来十分匪夷所思,可是对于袁家来说,这可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厄运。或许正是由于受到了这种恐怖心理的影响,袁家的男人,包括袁世凯,都十分相信风水之说。
在他们看来,袁家的男人之所以被这种短命厄运纠缠,正是因为袁家祖坟的风水出了问题。袁家的祖坟虽然能保佑袁家后人官场得意、大富大贵,可是却难以安享天年。
这些说法当然都是愚昧无知的封建迷信,不过对于相信这些说法的袁家人,尤其是后来一心想称帝的袁世凯来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难怪袁世凯步入天命之后,一直对于这件事情十分忌讳,总是想着怎样才能改变自己家族的这个命运。
这些当然都是后话。对于袁家来说,在袁耀东那一代,最重要的仍然是发扬父辈的光荣传统,继续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受到父亲的影响,袁耀东很小就开始了学业。十岁那年,他同郭氏结为了夫妻。这之后,袁耀东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一直坚持在外地求学。
皇天不负有心人,二十岁那年,屡试不中的袁耀东终于考取了秀才。在那个时代,考取秀才意味着通过科举走入政坛的刚刚起步。然而,此后的袁耀东却再也没能博得半个功名。三十五岁那年,一场大病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很明显,这个时候,将袁家的基业发扬光大、谋得家族兴旺的重任,就落在了袁耀东的几个儿子身上。
袁耀东去世时,郭氏已经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和袁重三。
当时,长子袁树三,也就是袁世凯的祖父,才刚满十五岁。至于小儿子袁重三以及小女儿,都还只是婴儿。很显然,这个时候,抚养和教育后代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郭氏一人身上。
当时,郭氏只有三十五、六岁。她虽然勤快、贤惠、持家有道,但是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乱世,一个女人要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计,是多么的艰难。但是,这个没有什么文化的郭氏,心里却十分明白,要想改变家庭的状况,必须让儿子们继续走读书和科举的路。
在这样的信念作用下,这个坚强的女人,在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让几个儿子心无旁骛地读圣贤之书。
我们都知道,在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好出路,就是能通过考试博得功名。读书生活是清苦的,通常被称为"寒窗苦读",可是一旦考中,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闻"。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郭氏的二儿子袁甲三考取了举人,随后又考中了进士。让郭氏更加开心的是,她的其他几个儿子也先后考中了秀才,当上了廪生和贡生。很明显,当儿子们都变得十分有出息之后,郭氏在地方上开始越来越有名望,而袁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家族。
这个时候的袁家,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初期。在先辈们的支持和鼓励下,袁家的下一代,也就是郭氏的孙子辈,又接连出来了好几个博得功名的读书人。
其中,最有出息的是袁保恒,他先后考中举人、进士,还当上了翰林学士,而袁保龄、袁保庆则先后成为了举人。至于袁保中,也考取了副贡。
就这样,袁家成为了一个家族考中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的名门大族。为了庆祝和炫耀,袁家大宅的门楼上悬挂起了一副巨大的匾额,上面写着"一门两进士"。
这时候的袁家,可以说是最鼎盛的时期。
当时,第二代的袁甲三受到朝廷重用,当上了钦差大臣和河道总督。第三代的袁保恒则担任了头品顶戴的侍郎,成为了李鸿章淮军的高级参谋和左宗棠湘军的会办。而其他几个人,像袁保庆,则做了一个盐法道员,这可是个肥差事;袁保龄也当上了四品的候补初道,袁凤三也在县里出任要职。
尽管如此,袁家的政治事业还没有到达顶峰,而这个顶峰的到来,则是由袁世凯实现的。我们知道,袁世凯是一个颇有军阀气质的政治家。他的出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袁世凯降临人世时,中国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袁世凯虽然出身于大家族,依旧感受到了那内忧外患的社会大动荡。
外患方面,1856年,也即是袁世凯出生前不久,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联军攻陷广州,俘获两广总督叶名琛;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当时的清朝政府,还在全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捻军。在军事上,清军与太平军的对抗,连连失利。而受到太平军胜利鼓舞的捻军,也趁乱而起,纵横驰骋于黄淮平原。
跟太平军一样,捻军也是一个集农民起义与宗教信仰于一身的起义军。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这个起义军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成为了困扰晚清政府的一大内患。
捻军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中原一带。因此,袁世凯的家乡,也就是河南项城附近,就成了捻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当时,捻军的势力相当大。别说是一般的老百姓,就是像袁家这样的大家族,都经不住捻军不断侵扰,只好从一直居住的张营,搬迁到了袁家的老宅子里。很显然,一家人都吃皇粮的袁家,这个时候肯定要担负起剿灭捻军的重任。
就在袁世凯出生前不久,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就奉命协助工部侍郎吕贤基,操办安徽的地方团练。在吕贤基被捻军杀死之后,袁甲三更是接管了驻宿州的清军,同时还担任了安徽的团练大臣。
这个职务表面看起来十分风光,其实确是一个苦差事。要知道,当时的安徽正好处于捻军和太平军活动的交叉地带。在那里去操办团练,对抗起义军,无疑是两面受敌,十分危险。然而,袁甲三却凭着自己的坚韧和智慧,成功地阻止了捻军的南下。这样就给曾国藩当时在南方与太平军的作战,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在袁甲三去世之后,曾国藩在纪念这位老战友的碑文中,表达了充分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袁甲三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效,也就在袁世凯出生那年的秋天,袁甲三收复临淮关,大败捻军。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授予了袁甲三漕运总督和钦差大臣的职务,全权负责安徽、河南和江苏三省的军务。这个好消息的传来,让袁家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
没过多久,袁世凯出生了。为了纪念这些喜事,袁保中就给他取名为世凯。
然而,就在袁世凯出生之后,袁家的运气似乎开始坏了起来。或许,一个大家族在经历了某个事业发展期之后,总会走一段下坡路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袁家那个摆脱不了的厄运又开始作乱了。在袁世凯四岁那年,不满六十岁的袁甲三去世了。
袁甲三的去世,使得袁家失去了一根栋梁。可是,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没过多久,袁凤三和袁重三也相继去世了。
这样一来,加上先前已经病死的袁树三,郭氏的四个儿子就全死光了。而这个时候,德高望重的郭老太太还活得健健康康的!
家不可一日无主。无奈之下,作为第三代的长子,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便当起了袁氏家族的"管家人"。当家之后的袁保中,只能完全放弃了举业,一心投入到经营袁家各种产业上去。很快,这个留着山羊胡须的读书人,就变成了满脑袋生意经的商人和地主。
就在袁家走厄运的时候,中国的内乱更加严重了。
当时,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已经被扑灭,但捻军的势力却一天天大了起来。于是,刚刚攻下南京的曾国藩,又奉命北上讨伐捻军。曾国藩的北上剿捻,让年幼的袁世凯见识到了战争的野蛮和残酷,但同时也塑造了他日后重武轻文的豪迈性格。
曾国藩来到北方后,为了尽快消灭捻军,实行了坚壁清野的军事策略,也就是要断绝捻军的后勤供给。对于这个策略,袁家自然是全力配合。当时已经住在袁家老宅的袁家人,围着宅子挖出了一条很深的沟。同时,还筑高寨墙,设置炮楼。这时候的袁家老宅,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军事堡垒。
袁世凯五岁的时候,就在袁家老宅的高墙上,他亲眼目睹了一场清军与捻军的血腥厮杀。
当时,很久没有得到食物的一批捻军杀到了袁家老宅,和守卫在这里的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好奇的袁世凯在家里人的带领下,登上了高墙四处眺望。
眼前的残忍景象让很多人都十分恐惧和恶心,然而年幼的袁世凯却一点都不害怕。当他看见正在拼命的两方人杀得鲜血直流时,眼神中似乎还流露出了一丝兴奋和开心。
毫无疑问,这次的观战,对于袁世凯日后军事强人性格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此子不是读书郎
尽管袁世凯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军事很有兴趣,不过按照袁家教育后代的传统,他必须走读书和科举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对于袁世凯的各位长辈来说,是毫无疑问的。
袁世凯七岁的时候,经过多年的征战,清朝终于剿灭了捻军。袁家也从常年战备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开始恢复生产。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继续让袁家的下一代,其中也包括袁世凯,接受似乎千年不变的科举教育。然而,这些长辈们没有想到,袁世凯又哪里是个读书的料呢?
从很小的时候起,袁世凯身上的野性就暴露无遗。他不仅不好好读书,以图将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还到处惹是生非,成了乡里有名的纨绔子弟。
袁世凯的野性,让袁家长辈们头疼的同时,也十分担忧:这样下去,这孩子哪能够走上科举入仕的"正路"?继续胡闹下去,他的前途就毁了!看来,是应该想办法好好管束一下袁世凯了。而这件事情,就落在了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的身上。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疑问:为什么教育袁世凯的不是他的父亲袁保中,而是叔父袁保庆呢?
关于这一点,要从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当儿子说起。
原来,袁保庆虽然很早就成了家,可是直到四十岁了,还一直没有孩子。这之前,他的夫人牛氏曾生过一个孩子,却也夭折了。跟袁保庆比起来,袁保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包括袁世凯在内,袁保中一共有六个儿子。
为了能让袁保庆这一支后继有人,经过商议之后,袁家决定把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
其实,袁世凯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一直吃牛氏的奶水,牛氏实际上是袁世凯的奶妈。加上本来就是一家人,因此袁世凯跟牛氏的感情十分深厚,情同母子。
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之后,自然也就由袁保庆来负责他的生活和教育了。不过,袁世凯并不是在家乡接受的科举教育,而是在山东济南。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袁保庆被朝廷调到了济南任职,袁世凯便随着他来到了这里。
为了把这个顽劣的儿子教育成才,袁保庆颇费了一番苦心。他四处寻访名师,最终物色到了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举人,给袁世凯做启蒙先生。
这位老师虽然学问很高,可是在教育上依旧是老一套,每天就是命令袁世凯死记硬背那些枯燥乏味的四书五经,而且还要写作一板一眼的八股文。
对于这种教育,袁世凯简直是深恶痛绝。他本来就不喜欢读书,再碰到这种传统的老师,便愈发烦透了书本。他整天游手好闲,只要一有机会,就溜出去玩,把老师和书本忘了个精光。不仅如此,袁世凯还经常搞些恶作剧来戏弄老师。
一天,袁世凯来到学堂,装模作样地认真学习。没过多久,他就开始装肚子痛。不得不说,袁世凯的表演能力很强,老师竟然被他给骗住了,准许他早点回家。
离开学堂后,袁世凯就去捉了很多的萤火虫。到了晚上,他埋伏在老师回家的路上。等到老师路过的时候,他便把那些萤火虫揉碎抹在脸上,然后就慢悠悠地向老师走过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晚,一个满脸闪着荧光,不知是人是鬼的东西向你走来,会是多么的可怕!果然,老师看着眼前这个闪着荧光的怪物,以为是恶鬼,吓得大叫一声,转身就逃。回到家后,由于惊吓过度,老师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这一下,轮到袁世凯高兴了,因为他终于报了平时被严加管教的"仇"。少年袁世凯的调皮、顽劣和不学无术,由此可见一斑!
在济南胡闹了两年之后,袁世凯随着袁保庆来到了南京。这个时候,袁保庆已经升了官,当上了江南的盐业总管,专门监督销售官盐。
很显然,这是一个肥差事。袁保庆在当这个官的时候,各种收入十分丰厚,因此家里的生活也很富足。加上牛氏过于溺爱袁世凯,就更宠得袁世凯不知天高地厚,愈发娇纵和放肆了。
尽管如此,由科举入仕的袁保庆依旧没有放松对袁世凯的管教。他很了解这个儿子的性格,也知道这个儿子的胡作非为,但是在他看来,只要找到一个学问高的名师大儒,就一定能把袁世凯教育好。
于是,袁保庆便在自己的好朋友、曾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帮助下,将袁世凯送到了江南名儒王伯恭门下当学生。
然而,事实证明,袁保庆的想法错了。袁世凯确实就不是一个读书人的材料,他喜爱豪迈、自由、没有羁绊的生活,因此无论老师多么高明,都无法把他那犹如脱缰野马一样的心给拴住。
这一点,从一件小事便能看出来。
在跟随王伯恭读书的时候,十分喜爱袁世凯的张亮基让他住在自己家里,跟自己的三个儿子一起念书。最开始,由于对新环境不怎么熟悉,袁世凯还规规矩矩的,每天按时读书作息。可是,没过几天,他调皮捣蛋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有一天,张家来了一位据说食量很大的亲戚。袁世凯听说之后,就非要跟这个人比试谁的食量大。要知道,袁世凯是一个著名的"饭桶"。从目前见到的各种文献上,都有关于他食量惊人的记录。
据说,住在张家的那段时间里,袁世凯就像是八辈子没吃过饭似的,经常是张家的仆人一把饭菜端上桌,他就风卷残云地把饭菜消灭得干干净净,让张家的人都瞠目结舌,甚至怀疑这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可以想象,有着如此食量的袁世凯,再加上性格中的逞强好胜,听说来了一个"大肚皮",自然要跟他一比高下了。
比赛开始时,袁世凯和那个亲戚商定,谁输了就得赔钱。
当看到袁世凯一口气吃掉十个馒头、二十个鸡蛋的时候,那个亲戚不得不认了输,但就是不肯赔钱。
这一下,袁世凯被惹怒了。他不听任何人的劝说,非要那个亲戚也吃掉同样多的食物。无可奈何之下,那个人只好也吃了十个馒头、二十个鸡蛋,结果大病了一场。
通过这件事情,张亮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原来自己喜欢的这个孩子,竟然如此的顽劣和强横。
于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也无法忍受的张亮基便找了个借口,把袁世凯送回了南京袁保庆那里。
少年时期的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一副纨绔子弟模样!
不过,这个时候的袁世凯虽然顽劣和调皮,却有着一般纨绔子弟所没有的独特性格:胸怀大志、颇有抱负!而这一点,在袁世凯十一二岁左右,就已经展现了出来。
那段时间,也就是1869年(同治八年)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袁世凯跟随袁保庆生活在南京。
当时,袁保庆的官是越做越大,他家里的生活也相对安定。为了教育好袁世凯,袁保庆可谓是费劲了心思。他四处打听到,有一位江南的名儒叫张曲治,无论学问、为人都堪称一流。于是,袁保庆就把他聘为了家庭教师。
张曲治在袁家,不仅给袁世凯教授课程,而且也是袁世凯的哥哥世敦和世廉的老师。
毫无疑问,这位老夫子是十分喜欢敦厚、好学的世敦和世廉的。对于那个依旧顽皮捣蛋,每天要么骑马、饮酒、打拳、赌博,要么就邀上三五个也读过那么几年书的小混混四处游览南京美景的袁世凯,老夫子又气又急,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然而,就在老夫子为袁世凯的前途深深担忧的时候,袁世凯身上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普通纨绔子弟所没有的才干和抱负。
比如,袁世凯虽然整天瞎混,可是却具有一种似乎天生的领导和组织才能。那帮子小混混们,几乎都是些胆大包天的家伙,却几乎没有谁不服从袁世凯的指挥。他们搞出来的很多恶作剧,其始作俑者都是袁世凯。
对于儿子的这个性格特征,袁保庆很早就注意到了。跟老夫子比起来,他毕竟久经官场,有了更多的政治经验,因此反而对袁世凯拥有这种才干十分高兴。
袁保庆为了培养袁世凯的政治才能,甚至有意识地让他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待人接物的事务。这位父亲还以自身的为官经验,向儿子详加说明,鼓励他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远大的抱负。
袁世凯虽然顽劣不堪,可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还是很有长进。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就是那段时间袁世凯所写的几首诗。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袁世凯这个"武夫"还会写诗?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袁世凯不仅会写诗,而且文笔还相当不错。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只会调皮捣蛋的混子,实际上多年的科举教育,让他还是学到了一些古典文化的修养。
因此,就像所有胸怀大志的青年一样,这段时间的袁世凯,也写下了几首表达自己宏伟志向的抒情诗。在这里,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
第一首诗写道: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严格说来,这首诗还没有多少韵律讲究。不过,跟那些对仗工整、显得四平八稳的诗比起来,这首诗却有着一股豪气直冲云霄的非凡气势。尤其是后面那句"我欲向天张巨口",几乎可以说是对袁世凯未来生活的真实预兆。
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人笔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如果说这首诗还没有多少韵律讲究,那么下面这首就不仅弥补了这个缺点,而且在气势上更加胜过第一首。
我们在前面讲过,袁世凯在南京期间,经常与一群小混混四处欣赏美景。不过,其他小混混更多只是瞎玩,而袁世凯却在游玩了雨花台之后,写下了一首名为《雨花台怀古》的抒情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读完这首诗,我们惊叹于年幼的袁世凯竟然有着如此深沉的历史意识。他心里明白,过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英雄豪杰驰骋天下、最终尽赴劫灰的历史。
在深沉的历史意识作用下,加上少年时的郁郁不得志,总被人严加管教,那时的袁世凯是有着一种希望摆脱这种束缚的反叛心理的。所以,他才问到"寸心郁郁何时开"。
然而,袁世凯最终没有被这种郁郁之情束缚住!他骨子里的英雄情怀,让他发出了"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的豪言壮语。这句诗,很好地体现了少年袁世凯的鸿鹄大志,其中甚至不乏一点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不过,这样的豪情壮志对于当时的袁世凯来说,也只能是少年的狂妄。毕竟,诗中所确立的事业目标,对于那个时候的袁世凯来说,还是太遥远了。
当时的袁世凯,只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少年。虽然心中有着宏伟的抱负,也有着为这抱负的实现而奋发的斗志,可是他依旧只能等待羽毛的丰满。而在这之前,他需要接受的考验,还有很多很多。
就在袁世凯写下这首豪气冲天的诗之后不久,1873年的7月,袁保庆染上霍乱,病死在南京。
毫无疑问,当时年仅十四岁的袁世凯,是难以接受这个痛苦事实的。在极度的悲伤之下,他竟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达五个月之久。
那年的年底,袁世凯从病床上爬了起来,陪着嗣母牛氏,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项城。
袁保庆的去世,对于袁家来说,无疑又是一根栋梁的折断。袁家人,上至依旧健在的郭氏,下至袁家第三代兄弟姐妹,都无比悲痛。
在安葬完袁保庆之后,已经久历风雨的郭老太太很快就理智起来。她心中明白,袁家能有今天,全靠袁家的男人奋发读书、科举入仕换来的。因此,在又一根栋梁折断之后,这时最要紧的就是不能疏忽后代的读书和教育。
于是,在郭老太太的安排下,袁世凯和哥哥袁世廉的教育重担,由袁保恒全权负责。大家或许会问,郭老太太为什么会作如此安排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一下袁保恒这个人。
可以说,在袁家,袁保恒是除了袁甲三和袁保庆之外的另外一根顶梁柱。
在辈分上,袁保恒属于袁家第三代。他是袁甲三的儿子,早在袁甲三讨伐捻军的时候,袁保恒就跟随父亲作战。由于他英勇善战,屡获战功,因此还被朝廷授予了"巴图鲁",也就是勇士的荣誉称号。
袁保恒不仅参加过剿灭捻军的战争,而且还曾追随左宗棠,到陕甘地区平定叛乱,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
袁保恒不仅是个勇将,而且还颇具政治智慧。在后来去北京任职后,他就曾经十分有远见地指出,朝廷应该加强东三省的军事训练,因为在他看来清朝最大的威胁是俄国。东三省的防务加强了,既可以保住东北,也可以护卫北京,一举两得。后来的政治发展证明,袁保恒的预见是十分准确的。
对于这样的人才,朝廷自然予以重任。就在郭老太太做出由袁保恒负责袁世凯兄弟教育的安排之前,他刚刚被调到北京任职。
由此可见,郭老太太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明白,只有让袁保恒来管教顽劣的袁世凯,才有可能让他成才。
就这样,袁世凯跟随着叔父来到了京城。
那段时间,由于朝廷十分器重袁保恒,先是让他以翰林院侍读学习补用,然后又升入内阁学士,甚至任命为刑部左侍郎,因此袁保恒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自己的仕途上。至于管教袁世凯兄弟的责任,实际上更多的落在了袁保恒的弟弟袁保龄身上。
当时,袁保龄来到北京任内阁中书。由于兄长政治事务太多,于是就由他来经管袁世凯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不是一个容易应付的考试。要想成功考取功名,一个人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书、应试。
因而,对于像袁家这样的大家族来说,办一个私塾专门负责家族子弟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为了袁世凯兄弟们能学有所成,袁保恒和袁保龄同样费了苦心。他们在自己的私塾里,聘请了三位有名的举人来教授课程。
然而,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对于其他人是很好的帮助,可是对于袁世凯来说,依旧是赶鸭子上架,让他十分难受。
很显然,这个时候的袁世凯仍然是十分顽劣的。学习和考试,就是他的"天敌"。
看着这个似乎无法管教的侄子,袁保龄十分生气。在写给兄长的信中,袁保龄如此评价袁世凯,说他"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说简单点就是有多动症。
可是,也不能任由袁世凯胡作非为而不管啊!于是,袁保龄制订了一系列的管教规定:
最重要的,就是限制袁世凯的出行。不允许他随便外出,即便有事外出也得及时报告,得到允许才可出门。
在上课的时候,将袁世凯安排在离老师的书案最近的地方,由老师盯住他好好学习。不仅如此,就连袁世凯的卧室,也被安排在了老师宿舍的隔壁,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老师督促晚上也用功读书。
这样的严加管束,甚至在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放松。在袁保龄看来,袁世凯已经过继给袁保庆,用不着回老家奔丧。无奈,袁世凯只好继续留在北京读书。
就这样,袁世凯这段时间的学业还是有所进步。在给兄长的信中,袁保龄不再那么严厉地批评袁世凯,而是说他算得上是一个"中上美才"了。
尽管袁世凯在北京苦读了三年之久,但是按照袁保龄的说法,他毕竟"文章尚不入门",这样的水平去参加科举考试,自然要栽跟头。
果然,到了1876年的秋天,袁世凯在河南开封的乡试中名落孙山。
这样的考试结果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因为袁世凯虽然在叔父们的管教下努力学习,但内心却十分抵触科举,这就决定了他很难成为如此教育方式下的成功者。
不过,谁都不愿意遇到失败,哪怕是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因为袁世凯好歹也是努了力的。
失败让他感觉十分气恼,也有些灰心。那年的年底,为了给他冲冲喜,也为了能让他快点成长为一个成熟男人,袁家的长辈们为袁世凯操办了婚事,为他迎娶了陈州淮宁县的于氏。
结了婚之后的袁世凯,似乎变得"懂事"了一些。就在他的儿子袁克定出生之后,1877年2月,他再次来到京城,准备三年之后的科举考试。
就在这段时间,无论是袁家,还是整个中国,都发生了很多大事情。
1877年的秋天,黄河以北的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其中,以袁世凯的家乡河南受灾最严重,就是多个州县有七十五个重灾的。
旱灾让这些地方颗粒无收,老百姓只好吃野菜、草根和树皮,甚至吃所谓的"观音土"。到了最后,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就在灾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由于地方官员的腐败无能,朝廷调拨来的救济粮还不能发放到灾民手中。这真可谓"三分天灾,七分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