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61123014626819

_2 全惠星(韩)
想来也真不可思议,我们夫妇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我们的婚姻竟然坚持了这么长时间,不但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越来越幸福,并且把这种幸福传递给了孩子们。
我的先生是那种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完成事情的人。相比之下,喜欢创造和新鲜事物的我就不能掌握时间,不能一直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而我则更加随意。
只要看看我们的桌子,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差距了。我的先生喜欢一本一本地看书,并且看完书后,他会把书桌整理干净,而我则喜欢把多本书都摊开来同时学习。难怪他主修条理清晰的法律,而我研究的是发散思维的社会学。
还有,我们在理财上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争执。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让我养成记账的习惯,他常常是把一个月的零花钱一次性给我,让还是孩子的我正确区分支出和收入,养成整理的习惯。
我虽然学会了理财,很独立,但结婚后状况就不一样了。我婆家是由男人来管理钱,与娘家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
结婚后我先生让我把自己的工资存入夫妻共同存折里,我很接受不了,认为他这样是在阻碍我的自由,觉得很委屈。按我的脾气,我会跟他吵架,夺回经济权,但转念一想,这个靠吵架是不可能变回来的。其实我先生的意思也并不是想自己随意支配金钱,而是想掌握家里的主导权。
我婆家是以男人管钱这种方式来树立象征性的主导权的。我想,将主导权给他也有好处,不但能安定家庭,今后对孩子也有好处。而且先生比我细心,把钱交给他能更好地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我妥协了,干脆直接把存折交给了先生。
有趣的是,我总能时不时拿到研究费用,这个费用是不计入工资的,所以不必上交。虽然先生提倡细致和节省,我还是有钱去海外旅行,或者外出就餐,可以自由地花费。虽然,小时候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理财训练不能在家里发挥,但我可能应用在事业上,比如东岩文化研究运营、研究费的管理、国际专业人员会的运营等地方。所以,上帝是公平和仁慈的,我总是心存感激。再说了,因为不用管钱,省去了我的负担,我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了。
看吧,我们夫妇也有这么多分歧,但好在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达成了共识。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对于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们看法相同,因此才能够互相忍耐,互相妥协。
是的,我们都想成为好父母,有了这个共同点,我们的其他问题就很容易沟通和解决。有了这样的环境,孩子不可能成长不好。
第二部分 7.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1)
很显然,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
我听过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一长大,就跟自己有隔阂了,什么事情都不爱跟自己说,而他跟同学、朋友却好像无话不谈。
遇到这种情况的父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孩子不跟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跟父母沟通没有意义。一来,父母不理解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来,父母不能提出建设性或者启发性的建议。如果跟父母说说心里话,父母总拿自己的经验大做文章,听不进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哪个孩子还愿意跟父母谈心呢?
好的父母要始终记住两个词语:聆听,建议。
二儿子东柱在医大做研究员的时候,有个财团提出了研究课题,东柱积极响应,提出了一整套企划,但最后,研究费用却被在他看来比自己的企划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东柱觉得自己的方案非常优秀,心里很不平衡,马上给我打来电话。
"那人提出的企划案跟我的性质相近,但是水准比我的差,结果我的研究申请被拒绝,他的却被选用了。怎么可能这样不公平呢?"
听到这话,我跟他说:
"东柱,不要认为这件事是你跟这个财团的最后一件事,要把它当做这是你们之间合作的开始。毕竟,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定下来,你还有努力的机会。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研究项目有信心,就接受结果吧。不要在背后不满和抱怨,那样无济于事,别人也不会知道。去联络评价你研究项目的人,问清楚你的研究项目为什么被拒绝、不足在哪里、为什么没有给你研究费用,借此再次有条理地向那个人说明你研究项目的优点吧。"
听了我的话后,东柱特地从波士顿赶到华盛顿去找那个负责人,将自己研究项目的特点向他一一说明。最终,东柱得到了那个美国最大财团的研究费用,成功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项目。
如果东柱当时没有再做尝试,只是一直在那里抱怨的话,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进研究项目的机会。东柱说,我的建议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所以非常感谢我。后来,在他的同事们申请研究费用的时候,他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
其实,我学习的是社会学,东柱学习的是医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但是在学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相似的,我也曾用这样的方法去申请过研究费用,好几次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才能够给孩子实质性的建议。
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经验,不仅让自己有所收获,同样也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我特别有做父母的成就感。所以,我以我的经验告诉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让自己成长,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才能担当起一个有意义的角色,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发愁。
第二部分 8.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2)
很显然,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
我又想起我的大儿子京柱。他上耶鲁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什么事情,他给我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
放下电话后,京柱的室友说:"我非常羡慕你,我都不敢把这样的事情跟我母亲说,你有这样能听你说说心里话的母亲,真是幸福啊!"
我自己也很骄傲,作为母亲,能成为孩子喜欢的倾诉和交流对象。我始终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有些家长说,孩子跟自己没话说;也有些家长说,自己不懂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其实,当孩子渐渐长大,他的生活内容会发生很大变化,思想也会跟着不断变化,一天一个想法。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才能走近孩子的内心。这样,真的聊起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聊的东西有很多。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就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很想给孩子帮助,也找不到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扇门被关闭了。父母不能为孩子指明方向,长期这样的话,孩子和父母都会有挫折感。孩子按照孩子的想法,父母按照父母的想法,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双方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互相观望。
其实,夫妻间也是如此。妻子和丈夫要互相了解一些对方的世界和圈子,这样,在对方遇到困难时才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而不是在对方陷入苦恼的时候陪着他(她)一起苦恼。只有这样,夫妻二人才能真正成为对方的伴侣,彼此温暖,互相扶持,一路走下去。
第二部分 9.当孩子面临选择,父母该如何引导…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专业人才,父母也一定要努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这样,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才不是刻意、苍白和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和有说服力的。因为,以身作则、分享经验,永远比教条的说教更有效。
当然,这并不是让父母成为超人,而是说父母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认真负责。这些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好好养育孩子和给予孩子帮助的路是连在一起的,前者若走不好,后者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子女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刻意去教些什么,和学校教育一样,子女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事实上,与学校相比,在家庭这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最好不要有太浓的教育痕迹,父母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将自己通过经验得到的智慧提供给孩子,帮助他们自主地找到答案就可以了。
我的一个孩子有段时间跟我说,他学习太累了,想要休学一年。我并没有立刻反对他,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聊了聊,让他想象一下他现在的选择在一两年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个方式很有效,孩子再也没有提过休学的事情,而是更热衷于学习了。
还有一次,我的侄女问我,有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上了她,她该如何选择。
我跟她说:"如果目前看来两个人都不错的话,那就看得远一点,去想象在十年后或者老了以后,谁会是好的父亲、好的伴侣。"
侄女一下子领悟到了我的意思,眨着眼睛告诉我,听我这么一说,她已经有了答案。
所以,当孩子在做某种选择的时候,不要提前告诉他答案,不要替他做选择,要引导他,让他综合考虑一下做出每种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一种处事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有了综合思考问题的思维,孩子就会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并且,由于这是他自己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所以面对问题时他会更有责任感。
在孩子遇到选择和做决定的时刻,父母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越俎代庖,长期下来,孩子成为一个不独立、有依赖感,且懒惰的人。相反,如果父母能聪明地引导,就能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有主见的人。
第二部分 10.当孩子面临选择,父母该如何引导…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既要放低自己,同时也要抬高自己。放低自己的意思是说,父母要跟孩子一起面对他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同时抬高自己是说,父母要善于把握方向,从更高远更周到的角度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而不是跟孩子一起踌躇不决。父母是孩子的同行者,但同时,也是孩子的灯塔,照耀着前行的路,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方向。
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要很用心才行。我为了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从小就注意聆听孩子们的话,也向他们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跟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我从没有为他们规定过具体的方向,比如他们一定要去哪个大学读书,或是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只是一直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让他们自己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你们认为哪些人比较受尊重?""为什么那些人受到尊重?"或是"你为什么要想走那条路?""如果你这么选择后,长远地看,会怎么样呢?"等等。当孩子知道问自己这些问题了,他的未来,基本就不太需要家长担心了。在美国,每到三月份,因为子女面临升学,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经常起摩擦。有的孩子因为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焦躁和烦恼,这时,有的父母非但不去安慰他们,反而催促他们找工作,或者是责怪他们。家长这样的做法会很严重地伤害到孩子,让孩子的人生变得艰难,因为他们既要面对自己不够理想的人生状况,又要承担起父母的失望情绪,压力重重。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引导。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们是不是觉得我这样的教育方法给了他们很大帮助,现在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只给孩子大体的方向性指导,例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具体的主意则让孩子们自己拿。父母总觉得孩子没什么责任感,做事随意,但是,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他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并且会完成得相当好,甚至超出父母的意料。
最近,看着接上自己父母的班、在名牌大学学习的孙儿们,我想起了很多过去与孩子们相处的情景。看到我的孩子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能收放自如,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人感到希望重重。
而这样的教育,其实每个家庭都能做到。
第二部分 11. 没有比让孩子亲自经历更好的教…
父母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清楚的部分可以讨论,但是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示有兴趣,就要让孩子去找那个方面的专家,或懂得的人,让孩子亲自去经历那个世界。比如,如果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也有兴趣在这个领域深造,父母一旦帮不上忙,就要找这方面有水平的人来帮助他。
父母对于自己没有经验的部分,如果仅凭着推测去教育的话,对于孩子的帮助不会很大。有必要的话,可以向前辈求得意见,多多综合他人的经验,对孩子做决定也大有帮助。孩子会通过父母收集来的实际经验,亲自试验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和适合度,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选择正确道路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加。
没有比让孩子亲自经历更好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想要学习游泳,一定要让他到水里去练习。只看书,看别人游,或者只看动作要领,绝对学不会。
如果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通过言语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现场实际体验,亲自看和感觉。比如,要教育孩子关心别人,仅仅告诉他们道理是没用的,要让他参与到奉献活动中去,或者让他体会一次需要关心的滋味,这样,他们会很快懂得其中的道理。
经历的印象会比言语来得深刻,这就是我在养育孩子们时总结的经验。
比如我们每年夏天都会参与露营,孩子们在露营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美国人。这些人都很友善,有想法,有目标,很多人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生活,让孩子们见识到了真正的美国生活。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全家都很难忘。
在露营中,我们也会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家庭的价值观和东方式的思考方式。例如,我们每年都会定下一天为曾参加过露营的已去世的人做名牌,以表怀念。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自我先生去世那年(1989年)的下一年开始,到现在那里已挂了50多个牌子了。
这样的活动,让我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
在东方,"我"的概念比较丰富,并不仅仅是指孤立的我,还是上一代和后代重要的连接点。我们将这样的东方文化概念与美国的实情结合,间接地让美国人体验到东方文化,了解东方,从而更了解东方人。我们不仅仅将这样的做法应用在了露营中,在其他的场合和团体里,我们也同样去做。这样努力的结果是,虽然并没有刻意为之,但是我和孩子们在那个露营和其他团体中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作为在美国生活的东方人,我对种族歧视问题很敏感,也很关注。但我认为,只要自身善良、才能出众、谦逊、有奉献精神,这一问题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东岩文化研究所的精神亦是如此,在"探究、学习、奉献"的原则下,让更多人在美国学习到东方文化的精髓,理解东方,也爱上东方。
第二部分 12. 没有比让孩子亲自经历更好的教…
我认为在灵魂的世界、在超越种族的基础之前反省我们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要修炼道德,让自己的热情和才能不光用在自己身上,而且能够帮助到更多人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扯远了,回到前面的话题。我觉得,教育并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知识,这个是最初级的教育;更高级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引导,让他的内在发生转化。而最好的引导方式,是不要说教,要让孩子亲自去经历和体验。通过露营、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表演、演讲、资源奉献等来教育孩子,让他亲自经历和思考,我觉得成效显著。
前不久,三儿子洪柱为了指出国家宪法上的一个政策错误,参加了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当时,洪柱领着他十三岁的儿子一同去了。
在那个场合,洪柱郑重地介绍了自己的儿子,然后说:"我希望在我子女的时代能够有正确的政策实施,因此,我将我的儿子领来了。"洪柱这样的行为在全社会上引起轰动,还上了当时的新闻报道。
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很为洪柱骄傲,同时也想起了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参加公司聚会的父亲。
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和弥足珍贵的。
当然,孩子经历过后,还要对他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要让他思考:
"怎样才能把这个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这些经验能给社会什么样的帮助?"
在学习的时候,也同时考虑如何去应用,这是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育,也及时地将之传达给了孩子和孙儿们。
理论和实践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这样相辅相成,才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
我想起洪柱所在的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室里有这样的汉文牌匾——
理论无实践即无生命,实践无理论即无灵魂。
这是洪柱担任国务卿助理的时候学生送的牌匾。
这是我们家的价值观,经过三代流传下来,现在都传到我孩子的学生那里了。
第三部分 1. 真正的大人物需要具备七种素质…
提起大人物,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呢?大部分人会认为,大人物应该像船长一样,气度非凡,能力卓越,站在那里,自然生出一种威严,能影响别人、带领别人。
没错,大人物是有令人仰慕的气质,不过,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即使是威风凛凛、能力超群的船长,曾经也只是一名船员。他必须经历许多磨炼,才能到达船长的位置。
还有,我们要知道,大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而且,后天的造就也不是随意的,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成长环境和相应背景,而提供这种环境和背景的,就是父母。孩子能否成为大人物,跟父母紧密相关。
因此,要想培养出大人物,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
在我看来,大人物应该具备七种素质。
真正的大人物需要具备七种素质
教育孩子时,每位父母都应该先回答一个问题: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培养孩子时才会有清晰的方向,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我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反复思考后,我得出的回答是:
"真正的大人物。"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成就突出的人,有小角色,也有大人物。我并没有说做个小角色不好,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我永远坚持这一点。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成为大人物。希望他们能多做事情,这是我给他们的定位。我希望他们都能成功,也把成功作为教育的目的。结果,就像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并不容易。不仅要有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得到大家尊敬和认可。
而父母想要引导孩子的成长,则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丘壑。我经过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得出真正的大人物应该要具备的七种素质,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热情。
领导要有作为领导的使命感,这主要来自于他明确的目标意识和热情。这是一个人奋斗的原动力,它能够让梦想成为现实,甚至能让现实超出梦想。
第三部分 2. 真正的大人物需要具备七种素质…
而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让孩子树立起自己的目标。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帮助孩子找到能让他投入热情的人生目标是极为重要的。"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就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而有些孩子直到毕业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要以为孩子只要进入名牌大学,就能解决一切,成功就近在咫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的热情,孩子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第二,找到角色,实现自我。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关注自己开始,然后慢慢地开始关注周围和社会。一味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生必然是狭窄和单一的,我们人生的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出色地完成这个角色。
第三,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能明确自己是什么人、想要什么、能做什么,那么,我们在他人面前就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不会迷失自我,也不会无所适从。尤其身处我们现在多种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激荡的时代,如何才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首先,我们要更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答案。这样,我们的步伐才能更稳健,更有力。
第四,德才兼备。
不是老生常谈,不是故意唱高调,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也讲了很多。只单纯拥有才华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有才华,还要懂得如何去让才华发散出来。如何发散,这个需要品德来助力。凡是受到爱戴和拥护的人,一定是灵魂高洁、品德高尚的人。
第五,柔韧性和创造性。
做个柔软的人,这点很重要。
我们面对的东西太多,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向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观、价值观,你可以不认同,可以有选择,但是,你不能去拒绝,把它们排斥在外。
不要被固有观念包围,不要坚硬得不能改变。不接受别人,最终也会被别人遗弃。
通融,柔软,有韧性,知变通,才能在这个纷繁错综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并且影响别人。
第六,历史的、世界的眼界。
一个是纵向的思考,一个是横向的观察,都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作为一个领导者,两者都具备,方能更加了解当前环境,在多种文化相交的形势下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人际交往能力。
都说现在是情报的洪水时代,能够自由自在地组合各种情报为我所用的人才越来越多。因此,知识的多寡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比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脉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这个时候,谁能得到别人的协助,谁就更能取得成功。而优秀的人往往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真正的领导者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如何协调和引导人际关系的发展走向。
以上是对七种素质的概括,下面我会结合孩子们的经历,就每一种素质,详细地跟大家交流。
第三部分 3.他的热情不能只温暖自己,更要温…
有人没有上学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有人即使名牌大学毕业,也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我那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三儿子洪柱,曾在200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致欢迎辞时这样说过:"但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的人生目标都很明确。"
真正的领导力,来自于对人生目标的明确认识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投入的持久的热情。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不会有热情的。一些没有目标,懒散的人即使做了领导者,也不会长久。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持久的热情的话,他的下属很难有高涨的热情。
所以,真正的领导者,大家会被他的目标和热情所感动,进而尊敬他,情不自禁地追随他。当然,他的热情不能只温暖自己,更应该温暖到别人。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别人的要求和利益,他的热情再高,也不能吸引其他人。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他人连接起来时,才能被大家所尊敬。
真正的领导者,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他的才华和能量就如同沙子里的黄金,始终闪闪发光。周边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信任他,把工作交给他。所以,热情的领导者是非常忙碌的。即使在一个环境中他没有做领导者,他也能够以自己独有的热情,尽心尽力地做事。这一点,我认为是一个人成为大人物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这样的素质,我们在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时候就不难发现。你看一群小学生在一起,里面肯定有一两个孩子很积极地组织大家、关心别人,其他孩子则会乖乖听他们的。有些父母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认为他们很有天赋。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的能力都是培养出来的,年纪越小,越是培养的好时候。如果我们用心观察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的家庭,就不难发现,他们要么是兄弟姐妹多,要么是父母有意识地进行了指导。
我认为,家庭是最适合对孩子进行目标教育和热情教育的地方了。一个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小的锻炼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有各种需求,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打交道,在交流的时候孩子会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我的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想要什么,就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你有多么热切地想得到它。"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教育他们这么想。当时我们并不富裕,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要求强烈,并且孜孜不倦地去争取,谁就更容易得到。事实证明,等孩子们长大后,在社会竞争当中,这一点也很适用。
相反,如果他缺乏明确的态度和强烈的决心,只是抱着"要也行,不要也行"的想法,那么,他肯定什么都得不到了。
我的孩子们就是这样,从小就明白没有切实的目标就不能得到任何东西的道理。此外,他们也明白,如果第一次没有实现目标,下次机会就会减少。比如,孩子想学大提琴,经过努力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我们给他买了大提琴。但是如果他不再努力,几个月都弹奏不出一首民谣,那么大家就会对他失去兴趣,不再相信他当初的热情和真心了。
第三部分 4.他的热情不能只温暖自己,更要温…
当然,他会跟你解释说"我这样是有原因的,我不是故意的",但是这样辩解并不能完全恢复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下次再有机会,肯定会转移到更值得信任的兄弟姐妹的手中。孩子失去一次机会后,就会更懂得争取,下次再有机会,他就会竭尽全力。
这个不是我刻意教育出来的,我们家孩子多,兄弟姐妹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氛围。所以,多子女的家庭,这一点是很好的。当然,对于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种氛围就需要家长花些心思来营造了。
使命感、目标意识和热情加在一起,会组成强大的个人力量
跟大家说说我的大儿子吧。
大儿子京柱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任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现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个人生方向很明确的人。
1970年5月1日,美国肯特大学发生了反对越南战争的学生示威,3000名学生组成的示威队伍和国防警卫队发生了摩擦,并造成四名学生死亡。这件事情在美国各界震动很大,后来美国所有大学的学生,加上社会上很多的有志之士,都参加了反战运动。
在反战示威活动进行的同时,曾领导过黑人运动的鲍比·席勒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这一事件导致了美国上下发起了新一波更为疯狂的示威游行活动。耶鲁大学的学生们也展开了反对种族歧视的******运动,形势极为混乱。最后,校方决定延迟期末考试时间,让学生们休学。
那时,京柱是耶鲁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我们家离学校不远,但是京柱说要独立生活,已经搬到宿舍去住了。在京柱搬走的时候,我们约定了一件事情。我说:"我们想让你自由生活,不会主动给你打电话,不会要求你回来。如果你想家了,就给家里打电话。"
但是之后没多久,就发生了这么混乱的事情。新闻和电台天天播报示威情况,还报道了耶鲁大学冰球场发生爆炸等可怕的新闻。我们夫妇都快担心死了,但为了守约,只能等他的电话,但他一直没有打来。我们只好安慰自己说,可能他是想亲自去观察一下,并判断对错吧,所以一直在学校待着。在担心中等待了一周,终于等来了他的电话。
"我一直在观察,我看到所有人都很有热情,想去帮助美国社会的弱势人群。我也有相同的想法,但是我的结论却跟他们的不一样。我认为要帮助别人,比起热情来,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能力。没有对策的讨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原来,京柱从示威队的学生身上发现,他们只凭一腔热血,并没有建设性的对策,他觉得可惜。
京柱告诉我们他的决定:"我想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但是这样的心情越强烈,我就越会发现自己的力量非常微薄。现在需要的是对人们有帮助的技术,我决定要学习医学。"
第三部分 5.他的热情不能只温暖自己,更要温…
京柱要寻找正义的迫切心情绝对不比示威者差,但是京柱觉得比起所谓的正义,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选择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学医学,将来当医生。这是他的目标,不仅仅让自己动力十足,并且能够激励别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生活的人总是那么热情,并且,他们成功的几率会很大,假以时日,别人肯定会看到这一点。京柱的成功亦是如此。
但是,当上医生之后,京柱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有了更明确的进一步的目标。
后来,他担任了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负责马萨诸塞州的健康保健工作。这个州在美国历史最悠久,医院也最多,他需要带领6000多名职员,每年执行965亿美元的预算和行政,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京柱的挑战性非常大。
当时,这个州的医院都拒绝做没有把握的手术,但京柱主张,哪怕有1%的希望,在病人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也应该尝试。他提出改革,受到了不希望出现这些变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经常提起诉讼。前前后后京柱共接到了13次诉讼,但这13次,他都胜诉了。
京柱表示,如果自己不能做些改善工作,让情况越来越好的话,自己也没有必要留在这个位置上。他总是尽力做好,并且随时做好辞职的准备。这点与他的弟弟洪柱做助理国务卿时的态度一样。如此明确的使命感、目标意识和热情加在一起,就是强大的个人力量,能够排除许多难题。京柱没有为了保住职位而恪守成规,在职期间,他推出了禁烟问题(为了癌症预防)、传染病预防、杜绝不法手术、加强少数族群的保健等一系列政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第三部分 6.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去享受逆境
从孩子身上,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京柱总是不满足小小的成功,勇气十足地去寻找更高却也更难的路。他总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大学期间,不只对医术本身,还对医学伦理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即使学习十分忙碌,也会抽时间去宗教大学听课。
成为医生之后,京柱并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最初选择医科大学的时候,他曾认为,只要成为好的内科医生,就能够治疗所有的疾病,但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才发现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那时京柱正在研究癌症,但是再怎么想都觉得从治疗学的角度看,发现癌症再去治疗,对患者来说已经太晚了,所以,他将研究方向转向了预防医学。
"给患者做治疗并不是很难,只要发挥自己所学,并不断积累经验就好了。真正让我觉得困难的是另外一个原因:当看到患者的癌症诊断时,我无法正视他们家属悲伤而绝望的样子。"
听他这么说,我才发现,京柱不但没有忘记当初选择医大的目标,还更进步了。京柱已经不再停留在以医学技术帮助别人的热情上面,还开始对作为医生这个角色有了自己的思考。
那时候预防医学这个领域还是个冷门专业,医生们没有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甚至人们连为什么需要预防也不明白。患者有病了去看医生,医生对患者做治疗,治疗好了,患者开心,医生也能挣到钱。但是预防医学就不一样了。人们没有那个意识,不知道明明好好的,干嘛还要去预防;而对于医生来讲,一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二来也挣不到钱。
但京柱却对这个非常关注,为了在患病之前就把人们从癌症的虎口救出,他开始学习预防医学。在结束肿瘤学等四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京柱又开始学习保健科的硕士课程。这些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了。
后来,美国政府当局了解到,与事后治疗相比,预防需要花费的钱更少一些,于是,美国的政策相应地有了变化,开始重视起预防医学这个领域。这样,政策的倾斜带动了社会的关注,预防医学开始成为热点。人们开始找寻精通预防医学的医生,而京柱因为比别人都早一步,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但是,即使如此,京柱也没有把自己的视角局限于预防医学。在医科大学,他一边担任内科、癌症科、血液科、皮肤科教授,一边研究公共卫生保健,希望能给人们带去更多的帮助。
其实我觉得,京柱研究的已不仅是医学,而是如何通过医学来实现人权保障。州政府看重他为预防医学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的贡献,决定任命他为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京柱获得了人们所说的成功,成为了被人所尊敬的领导者。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继续坚持着艰苦的钻研道路。我认为他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唠唠叨叨这么多,其实是想说,如果京柱没有高远的目标,而只是单纯地选择了做医生的人生,他就不会有这样持续不断的热情,也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或许我说要有高远的目标,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因为即使树立了高远的目标,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成效。是的,成功是慢慢积累的,一下子能长高的只能是地里的杂草,而不可能是参天大树。
这样的道理,也许用京柱自己的话来讲,更有说服力。有一次,京柱在电话中对我说:
"父亲母亲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一次也没有提到过钱,只是让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我非常感谢这一点。我懂事以后回想,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母亲都是工读生,生活也不富裕,本来应该教育我们多多挣钱的。但是,你们都没有这么做。我按照父母的教育,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后来,国家保健委员会(NIH,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竟然给了我一大笔研究经费,虽然我研究的是最没有人气的预防医学!即使我没有以钱为目的,照样有了很多钱。现在我经济上宽裕了,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事业上也被人尊敬,我感到很快乐。我的医生朋友中,很多人天天嚷着要挣大钱,当然,他们当中也有挣到大钱的,但奇怪的是,他们好像都没有我挣的多。像我这样的人很少呢……"
第三部分 7. 人和人之间的关怀是珍宝(1)
"一个人伟大与否,取决于他给予了别人多少帮助。"
这是父亲留给我的让我受益一生的教育。只想让自己好、只希望自己取得成功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这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在父亲的教育中体会到的。
而我母亲也一直重复"才华不可凌驾于品格之上"这句话。这样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我的观念里,让我自觉地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也传承到了我的孩子身上。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也一直努力这么做着。
人们都说我的孩子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比起这些外在的、能够看得到的成功,我给他们内心取得的成功打更高的分数。孩子们以内心为起点,修炼自己的品德,才华的积累和发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反过来,如果我的孩子们只依靠自己的才能去提高外在的名声,试问我还能这么满足、这么自豪吗?肯定不会。
我在前面也提过,大儿子京柱从小就关心穷人和社会正义,选择医科作为职业也是这个原因。
后来,京柱成为了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人们都说他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并不那样认为。如果那是成功的话,京柱在开始研究没有人关心的医学领域时就已经成功了。我认为,能够称得上是成功并值得称赞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其过程。京柱在医学中寻找帮助弱者的道路,每次都是竭尽全力,他在面临艰难、苦恼重重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始终坚持着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理想。这才是我感到骄傲的原因。
我知道,不止是他,我的孩子们无论学习法律,还是学习医学或是美术,都会思考怎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帮助到别人。他们都在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这个努力,或许很多人并没有看到,但是,这个就是成功。
比如二女儿庆恩,她在儿童法领域的贡献现在已经广为人知。而当时,儿童法这个专业,在法学界或者在社会中都并不被看好和重视,也不是能够轻易得到成功的领域。像庆恩这样在名牌大学学习法律的人,毕业后就职于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享受富裕和名誉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庆恩当时已经是一位有名的法官的助理,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年轻律师。但是庆恩说,她自己并不能从这样的生活中感到自身的价值。
是一件事改变了庆恩的想法,她回忆说:
"那时候,早上都不愿意去公司上班,感到没什么动力,也没什么意思。但有一次,我受邀为贫民窟的儿童辩护,很奇怪的,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浑身上下有充沛的力量。我觉得即使不睡觉,我也能精神焕发,我对整件事情充满了兴趣,即使通宵达旦地准备辩护,也心甘情愿……"
于是,庆恩决定学习儿童法,她很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没有力量的儿童。她做到了,成了儿童法方面的专家。后来,她又开始学习移民法,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一个儿童法就够受的了吧?你为什么要搞得自己这么忙?"作为母亲,我心疼自己的孩子。
庆恩微笑着说:"因为我像母亲啊!您要知道,在更艰辛的环境里生活得更累的大有人在呢。"
庆恩上哈佛大学时,不仅在学习上,在社会活动上也非常积极。她每周都要花费几个小时为法学院的一个盲人研究生读书。在做这样的社会服务时,她一般都不会详细介绍自己,所以,即使每周都见面,盲人学生都不认识庆恩。直到有一次庆恩重感冒,又加上考试,实在不能去了,才给对方留了言,对方这才知道了她的名字。
第三部分 8. 人和人之间的关怀是珍宝(2)
而后来,庆恩了解到那个盲人学生一周有两天去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大学讲课,三天在哈佛法学院听课,生活非常繁忙。庆恩说,她知道这个情况时非常惊讶,她还以为对方只接受其他人的关心呢,但实际上,人家即使在身体有残疾的情况下,还能活得甚至比自己更认真和努力。她深受触动。
之后,每当庆恩在学习中觉得疲倦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个盲人学生,并借此来激励和调整自己。
"那个人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都能在哈佛大学学习法律,每周还去多伦多给学生授课。作为一个正常人,我更应该感到幸运,所以一定要认真做。"
后来,在庆恩生日当天,盲人学生送给她一条自己亲手织的围巾,颜色亮丽,做工精致,实在是太美了,根本就想象不出这样的围巾是出自于一个盲人之手。庆恩收到礼物,当时就流泪了。我想,她是为这样美好的礼物而感动,是为盲人朋友的精神所感动,也是为人和人之间的情谊所感动。她跟我说,这是她人生的珍宝,已被她小心地收藏在心里了。
第三部分 9.父母的榜样力量太大了
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导师,父母要懂得该怎么做。就像园丁,一方面要给树浇水施肥,一方面也要修剪,小树才能茁壮成长。导师也一样,既要慈祥,又要严格,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适时给予孩子忠告和教育。即使这个忠告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短暂的伤害,恶化你们之间的关系,也要坚持。要看到孩子未来成长的方向,忠言逆耳,孩子总会慢慢接受并懂得这份真心。
这也是我提出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应具备的七个要素的原因。这七个要素,每一个都不容易做到。还需要强调的是,这七个要素不只是给孩子的,也是给父母的。父母的榜样力量太大了,如果父母做到了,孩子学起来并不费力。
请父母和孩子的一起努力,这是我们的方向。凭着几十年培养精英人才的经验,我可以保证,顺着这个方向,孩子肯定会获得成功。
第四章将子女养育成大人物的几种智慧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孩子抚养成正直的人,那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如果父母都不首先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试问世上又有谁会欣然地尊重他们呢?父母一定要懂得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父母认可孩子,孩子也会承认父母。这样一来,孩子会有自豪感,容易建立起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也更容易成长为优秀的人。
第三部分 10. 星期六早上的家庭会议(1)
就跟夫妻关系一样,一个家庭也不是随意就能运转得好的,也是需要精心经营的。
我们一家八口人,算是个大家庭了。你若问我经营这么一个大家庭有什么经验,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们家的集体活动。
在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养成了集体活动的习惯。一般的安排是周五的晚上一起看电视,或者周六一起去图书馆。周末,我们全家人会在书房里一起学习和讨论,我还会抽出时间来给孩子们理理发,跟他们聊聊天。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就算是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我们也会特地制定时间表来一起完成。我们夫妇认为,全家人共同活动的经验非常重要,它就像一条连接家人的纽带,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启发和成长。
这个经验也被我用在了工作上。我在耶鲁大学教书的时候,会要求两三名学生共同完成论文。有些独立性和竞争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一开始觉得很不习惯,他们认为没必要几个人一起做。并且有的学生还问我,一起做总会有人做的多,有人做的少,怎么能给同样的分数呢?我回答说,团队合作很重要,互相习惯、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也是作业的一部分。
这样做的结果是,之前有过摩擦和争吵的学生在论文结束的时候竟然都熟稔起来,还逐渐发现了对方身上的亮点;之前不用心学习的人,也对学习有了兴趣。这样一来,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学生通过我的课,都体验到了东方的集体意识。
这一点很重要,特别很是对小孩子来说。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交流、碰撞,他们能了解到合作、配合的意义,这比任何教育都要让孩子受益。
说说我们的家庭会议吧。我们的家庭会议时间订在每周六吃完早饭之后。其实,开会并不是特意为了教育孩子,只是因为家人比较多,家庭会议自然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意见交流和训练领导能力的机会。
在家庭会议中,主持者不是家长,而是由孩子们轮流担任,与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没有任何关系。主持者要准备会议主题,并组织讨论。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已经做了班长或学生会长的,主持起来就相对轻松自如些;而其余的孩子也能借机学习,为将来在学校里担当组织者做好准备。
除了主持者以外,每次会议还要有一个助理,负责协助主持、控制时间、会议记录等工作,助理也是每周轮番担当。有了主持和助理,就能保证会议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参与讨论。会议一旦开起来,每个人都会很积极地参与,因为讨论的主题都是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大家都会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们明白了交流的重要性,也知道通过讨论得到的结论往往更符合大家的利益。这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从小学会通过会议讨论下决策的方法。
家庭会议的主题从非常重要的到一般的都有,真是多种多样。虽然有时候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是最终都能按照民主程序解决。虽然开会是我和先生的主意,但我们反而并不太适应这种完全的民主,开会时最不民主的就是我们。特别是我先生,他在父权制社会中长大,常常会不自觉地拿出父亲的权威,摆出家长的架子。但他的做法,在家庭会议上会受到孩子们的指责。
作为父母,我们平时看到的问题肯定是最多的,所以每次开会时意见最多,说话时也最大声,很容易激动。这时候孩子们反而一个个都非常沉着冷静,他们严肃郑重地对我们说:
第三部分 11. 星期六早上的家庭会议(2)
"Dad,mum,youareoutoforder.(老爸,老妈,现在没轮到您,请您得到发言权后再发表意见。)"
我们也会立马注意到自己的举止,听从孩子的批评,把"父母特权"这个不安分的东西按捺下去,悄悄安静下来。
你看,家庭会议首先给我们做家长的上了一课,我们夫妇学会了将每一个孩子都看做是独立的人格个体,撇去家庭位置,完全尊重他们。这样一来,孩子们会喜欢和推崇这种方式,家庭会议才能好好地举行下去。如果家庭会议成了父母说教训话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会出现反感情绪。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熟悉了民主会议的主持方式,我们夫妇也等于是受到了民主的训练。我们更加意识到,父母和孩子是互为老师的,需要互相学习和协商,方能让一个家庭更加健康和美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