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9 T.N.村派纪 (美)
花剌子模王朝的鼎盛时期(1150—1200年)
1172—1199年,花剌子模的塔克斯沙执政 这一时期花剌子模王朝通过呼罗珊和伊斯法罕不断扩张,在征服美索不达米亚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194年)。然而,在整个这一时期,花剌子模对呼罗珊东部和南部的控制始终受到古尔的挑战。
1173—1203年,古尔的吉亚斯·乌德·丁执政 他已经确立了自己作整个今阿富汗斯坦无可争议的宗师地位。尔后他在呼罗珊投人了一场同花剌子模无休无止的战争,他把兄弟穆伊兹·阿德丁·穆罕默德―历史上被人们称为戈尔的穆罕默德任命为总督,肩负起把政权扩展到印度的使命(参见第十章→南亚→北印度→果尔的穆罕默德第一次远征印度)。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西欧人主要出于宗教目的而进行的军事远征,但政治因素经常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字军远征的间接、直接或表面上的目的,是从穆斯林的统治下“解放或保护圣地”(特别是耶路撒冷的圣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世纪“十字军东侵”一词经常被用于指其他针对非基督徒的敌人的军事远征,如对非基督教的异教徒(如日耳曼人进入斯拉夫领土的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的军事意义)或对穆斯林(如重新征服西班牙的战争;参见第十章→西欧→西班牙)或其他异教徒的远征。
地图02 十字军东侵前夕的伊斯兰国家和基督教国家
建立军队进行十字军东侵的真正原因是穆斯林化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在曼齐克将会战中战胜了拜占庭人(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罗梅纳斯和曼齐克特战役),同一年,又从开罗更宽容的法蒂玛哈里发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1071年)。随后,塞尔柱人事实上从拜占庭人手中夺取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对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的迫害也激怒了基督教世界。在拜占庭皇帝向教皇和西欧的僧侣经过几次徒劳的求援后,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芒的宗教会议上发出了有力的行动号召(1095年)。这激起了基督徒们的狂热,他们自发地呼喊:“上帝的意志”―这成为十字军的口令。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1096—1099年)
1095—1096年,领导者 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法国大主教迪·皮伊阿德马尔。他是一位凶猛而狡诈的军人教士,被任命为罗马教皇的使节,而且在他的好斗的同事们争吵时,他总是一个调解人。他的同事包括:塔兰托的诺曼公爵博希蒙德(罗伯特·吉斯卡尔之子;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诺曼王国→罗伯特·吉斯卡尔崛起)、他的侄子图卢兹的雷蒙德公爵坦克雷德、洛林的戈弗雷公爵、他的兄弟鲍德温·弗曼杜的休公爵(法国国王的兄弟)、诺曼底的罗伯特公爵、布劳埃斯的史蒂芬公爵和佛兰德的罗伯特公爵。
1096年4—10月,十字军东侵中的民众 在“隐士”彼特领导下一群没经武装的朝圣者向圣地开进。许多人死于饥饿,剩下的多数人在安纳托利亚被土耳其人消灭了。
1096—1097年,集结军队 各种分遣队分成四批向着君士坦丁堡的预定集合地点前进。戈弗雷和鲍德温随从他们自己的军队和别的日耳曼部队,沿着多瑙河流域穿过匈牙利、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尔后翻过巴尔干山脉,路上与当地武装进行了几次遭遇战。这是最早到达君士坦丁堡的小分队;他们整个冬季里都在城外扎营。大主教阿德马尔、雷蒙德公爵和其他人从法国南部出发穿越意大利北部,继续疲惫不堪地往前走过荒凉的达尔马提亚的杜拉左海岸,随后到达君士坦丁堡以东。休、两个罗伯特和史蒂芬,随着来自英格兰和法国北部的分遣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尔后到达意大利半岛。当其同伴在意大利南部过冬时,休乘船前往君士坦丁堡。船在海上遇险,幸好被拜占庭人搭救并送到了君士坦丁堡,实际上成了皇帝阿列克塞·康尼纳斯的人质。第二年春天,两个罗伯特和史蒂芬穿过亚得里亚海到达杜拉左,接着向东进军君士坦丁堡。这也是博希蒙德和坦克雷德的西西里诺曼人所走的路线。
1096—1097年.拜占庭人与十字军发生摩擦 阿列克塞早就希望通过求援来网罗几千名雇拥军,以弥补他损失惨重的军队。他不指望也不希望在他们首都集结一支人数达5万以上的独立而难以驾驭的军队。拜占庭人与西欧人之间长期存在的宗教和政治上的分歧,使他对十字军的动机和企图心存疑虑,特别是博希蒙德最近已成为他最活跃和极其危险的敌人。阿列克塞,只是盼望着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其亚洲领土,他对十字军夺取耶路撒冷的目标没有什么兴趣。十字军同样对拜占庭人和他们诡计多端的外交政策疑心重重。他们决不想充当阿列克塞的爪牙。互相猜疑严重地影响了这次及后来的几次十字军远征的结果。第一个表现就是冬季在君士坦丁堡郊区不断发生十字军与高度戒备的拜占庭卫队之间的冲突。
1097年春天,阿列克塞与十字军达成协议 通过巩固政权和外交活动两方面的努力,阿列克塞避免了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做为答应帮助十字军的回报,他取得了十字军将领忠于他的誓言,而且他们许诺将帮助他从土耳其人手中重新夺回了奈西亚伊兹尼克,并把他们获得的任何以前属于拜占庭的财产都交还给他。这样,阿列克塞把他们运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允许十字军分遣队在他的首都城墙内有任何大的集结。他也为他们提供了食品,并用拜占庭军队的警卫队作向导为他们指引目标(同时可防止十字军抢劫财物)。
1097年5月14日—6月19日,围攻尼西亚 在阿列克塞和他的军队的配合下,十字军包围了尼西亚。通过巧妙地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阿列克塞设法使守城的官兵向他投降,接着十字军和拜占庭的联合军队向城市外围乘胜进击。阿列克塞拒绝了十字军提出的洗劫城市的要求,尔后他的军队与十字军分成并行的两列继续向东南方向挺进。领导作战行动的指挥官不是唯一的,决策活动由战争委员会来完成,由主教阿德马尔作为协调人。
1097年7月1日,多里利昂战斗 左翼纵队由博希蒙德率领,他们受到了由鲁姆塞尔柱苏丹基利迪·阿尔斯兰亲自指挥的土耳其骑兵部队的突然袭击〔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中东(叙利亚、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土耳其人(很可能超过5万人)利用他们传统的骑马射击的战术,严厉地惩罚了不计其数的十字军。十字军与躲闪灵活、机动性极好的敌人无法展开搏斗。当戈弗雷和雷蒙德率领右翼纵队的重骑兵冲进土耳其军队的左后方时,博希蒙德的分队已近溃不成军。基利迪·阿尔斯兰没能阻止从南部方向来的进攻而受伤被俘,大约3000名土耳其人被杀,其余四处逃散。十字军总共损失4000人。
1097年7—11月,挺进叙利亚 十字军再次进攻并占领了基利迪·阿尔斯兰的首都艾康涅姆。同时,在他们后面阿列克塞和他的拜占庭军队从惊慌失措的土耳其人手中重新夺取了安纳托利亚的西区。在赫拉克利亚附近经过几次战斗,十字军穿越托罗斯山继续向安条克进军。行军过程中,坦克雷德和鲍德温手下的一个小分队在塔尔苏斯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这样,鲍德温离开主力部队,开始了自己的征服行动。他穿过幼发拉底河夺取埃德萨,从而这儿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基督教王国的中心。
1097—1098年,10月2日—6月3日,十字军包围安条克 这座城市被埃米尔·雅基·西演占据,他的设防严密有方,牢不可摧。在包围行动开始后不久,土耳其人成功地进行了突围,使没有协同好的基督教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城墙外的小规模战斗接连不断,两支叙利亚的援军在战斗中被击溃(1097年12月31日,1098年2月9日)。有段时间,十字军差点饿死,因为他们没有组织后勤保障,也没有安排物资供应。不过,他们被意外到来的英格兰和比萨小船队所救。这些船队夺取了莱迪西港口和圣西蒙港口,从而带来了供应品。在围攻的七个月中,几位指挥官之间的争吵日益激烈,特别是博希蒙德与雷蒙德。最后,得力于博希蒙德的积极性和一名土耳其军官的叛变,安条克被攻陷了。没过多久,一支由莫苏尔的埃米尔·卡尔伯格指挥的至少有75000人的援军正在赶来,他们离安条克只有两天的行程。布劳埃斯的史蒂芬感到战局无望,放弃安条克逃走。
1098年6月5—28日,卡尔伯格围攻安条克 现在十字军被包围,并被切断了他们到港口的道路。雅基西演仍旧守卫着要塞,十字军又一次面临着饥饿,安条克的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阿列克塞按与十字军达成的协议率他的军队穿越托罗斯山脉去占领安条克,与布劳埃斯的史蒂芬相遇,史蒂芬向他断言十字军注定要灭亡。随即拜占庭军队撤到安条克。由于发现了“圣矛”(这种兵器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曾刺入了耶稣的侧身),城中的绝望氛围烟消雾散。没几个历史学家或神学家相信这种无法确定的神奇发现真的那么灵验(事实上,十字军中存在许多的疑问),但它的确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使十字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使他们得以突围出去。
1098年6月28日,奥龙特斯战斗 饥俄难忍的十字军士兵只能召集起一支15000人的部队投入战斗,其中的骑兵不到1000人。在博希蒙德的协调和指挥下,他们在惊异万分的穆斯林的眼皮底下穿过了奥龙特斯,然后,击退了卡尔伯格的进攻,十字军开始反攻。赫梅德处在河流与附近的山丘之间,土耳其人无法进行机动,他们难以抵挡十字军的猛烈冲击。穆斯林军队在遭到重创后溃逃而去。
1098年7—8月,安条克爆发鼠疫 受害者之一便是阿德马尔主教。在他死后,基督徒领导人之间的争吵变本加厉,尤其是博希蒙德(他已决心控制安条克)与雷蒙德(他坚持按十字军对阿列克塞的许诺把城市归还给拜占庭人)。
1099年1—6月,进军耶路撒冷 经过一番争吵,除博希蒙德和他的诺曼人外所有的十字军将领都同意继续向耶路撒冷挺进。博希蒙德留在了安条克,他在此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国。由比萨船队提供后勤保障,十字军现在有大约12000人,缓慢地沿着海岸到达扎法,尔后转向内陆直插耶路撒冷。
1099年6月9日—7月18日,围攻耶路撒冷 这座城市由法蒂玛穆斯林的一支强大军队守卫,他们比围城者的人数要多得多。这次,戈弗雷被普遍接受作为首席长官(最高指挥官),由雷蒙德和坦克雷德辅佐。十字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完全封锁城市,所以他们不能指望靠饥饿使对方屈服。尽管严重缺水,他们仍准备进攻这座坚固城池,他们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木制攻城塔和撞杆。在城墙密集的火箭覆盖下,十字军把攻城塔推到了城墙边上,戈弗雷带人踏上木制吊桥向城内进攻,同时别的十字军士兵从梯子上爬上城墙。显然,这是长达两年的战役中唯一一次配合默契、协同有方、指挥有条不紊的作战行动。等打开了通往城里的道路,十字军则开始残酷地屠杀异教徒和穆斯林以及犹太人,戈弗雷被选为耶路撒冷的执政官(他拒绝被授予国王的头衔)。
1099年8月12日,阿斯卡隆战斗 听到埃米尔阿基达尔从埃及带5万援军到来的消息,戈弗雷率领剩下的1万名十字军出城迎战。不像土耳其人那样,军队主要由弓箭骑兵手组成,法蒂玛王朝的军队主要依赖狂热和冲击,这种作战方式在伊斯兰的早期战争中是相当成功的。然而面对重铠甲和全副武装的十字军,他们的缺点就暴露无遗。戈弗雷大获全胜,其骑兵的冲锋所向披靡。
十字军王国(1099—1148年)
十字军大部分返回老家,但有一小部分和戈弗雷一起留在了耶路撒冷;另外有加盟留在叙利亚的三名将领:他们是在埃德萨国的鲍德温,在安条克公国的博希蒙德,在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尽管穆斯林占据着雷蒙德围攻过的的黎波里城本身,我们仍这样说)。戈弗雷在他取得了辉煌胜利后不到一年就死去(1100年7月),由他的兄弟鲍德温继位,鲍德温做了耶路撒冷国王。其他三个十字军王国,虽然在名义上还是封建君主的臣民,但事实上已完全独立。他们一旦占领某地就立即开始巩固自己的地位,围攻沿海地区剩余的穆斯林城邦和堡垒,以及同相邻的穆斯林公国进行无休止的战斗。后继的十字军部队从欧洲出发来为这种行动推波助澜。其中第一次,一支几乎与第一次东侵规模相当的远征军在安条克遇到了灾难。而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远征队,乘船从海上来,在他们返回之前给了一些援助。尽管战斗不是经常发生,但十字军赢得了大部分的胜利,只是他们因缺乏人力难以扩大战果,而且从来没有能够切断叙利亚和埃及穆斯林之间的联系。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因为穆斯林公国之间缺乏团结。30多年后,伊马德·丁·赞吉把东北叙利亚的穆斯林和西北部美索不达米亚团结起来,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埃德萨。
1100年,博希蒙德被俘 他在阿勒颇附近遭到了土耳斯人的伏击,并被俘虏。在锡瓦斯被监禁了三年。
1101—1102年.十字军在安纳托利亚遇难 三支远征队伍在普瓦提埃的威廉、图卢兹的雷蒙德、布劳埃斯的史蒂芬和佛曼努瓦的率领下,开始穿越安纳托利亚行动。第一支队伍试图营救博希蒙德,但却在默西文被穆罕默德·伊本·丹尼史蒙德率领的土耳其军队击溃,只有少数幸存者包括雷蒙德在内侥幸逃脱。第二支队伍在赫拉克利亚全军覆没(1101年)。第三支队伍差不多在几个月后也在赫拉克利亚被土耳其军队歼灭(1102年)。
1101年,拉姆利赫的初次战斗 鲍德温带领1100名士兵,在耶路撒冷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拉姆利赫,打败了萨阿德·多利赫率领的32000名埃及人。
1102年,拉姆利赫的第二次战斗 由于过于自信,鲍德温带领200人攻击一支3万人的埃及军队,结果惨败。他逃脱后,重新集结了一支8000人的军队,在扎法战斗中打败了埃及人,接着把他们追击到了阿斯卡隆。
1102—1103年,丹麦十字军 丹麦的“好人”埃里克一世从陆上穿过俄罗斯到达君士坦丁堡,尔后从海上到达塞浦路斯。他在塞浦路死去,其妻博希尔达率一支小远征队继续前往。
1104年,卡里战斗 博希蒙德从监狱中被释放不久,在一场令人想起克拉苏的失败的战斗中(参见第四章→西南亚→安息和亚美尼亚→同罗马的第一次战争)战败。
1107—1109年,挪威十字军 挪威的西格尔德一世率领一支远征军从海上过去,路上同西班牙的摩尔人发生了摩擦,他是第一个到达“圣地”的欧洲君主。同威尼斯人一起,他帮助鲍德温夺取了西顿;他们在提尔被击退(1109年)。
1116—1117年,远征红海 鲍德温率一支远征军来到阿科巴海湾,在此他修建了埃勒斯要塞。
1118年,入侵埃及 鲍德温带领不到1000人的队伍,穿过西奈沙漠,但在这次战役中鲍德温阵亡了。他的这支小部队毫无所获地返回巴勒斯坦。
1119年,安条克战斗 萨勒诺的罗杰公爵率一支部队到阿勒颇迎击伊尔加齐带领的入侵军队,结果惊慌失措,被全部歼灭。
地图03 位于叙利亚的十字军王国和小部分亚洲地区(约1140年)
1124年,进攻耶路撒冷 十字军击退了埃及人的袭击。
1144年,埃德萨陷落 赞吉从公爵乔西林二世手中夺取了埃德萨。这次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导致罗马教皇再次号召进行十字军远征。
1146年,远侵阿拉伯 十字军乘胜袭击约旦东约161公里的博斯兰。
第二次十字军东侵(1147—1149年)
主要的领导者是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两人都从君士坦丁堡出发,但走的路线不同(1147年)。日耳曼人大致沿着第一次十字军东侵的路线,但在多里利昂附近食品用光了,饥饿的十字军在此被土耳其人围歼。康拉德和少数幸存者返回尼西亚,尔后取道海上到达巴勒斯坦。法国人绕了一个大圈,沿着海岸前进,尽可能在拜占庭的领土上行进。在莱奥迪西亚东部的一次小战斗中,路易被土耳其人打败,之后他让骑兵乘船,从海上到达巴勒斯坦。他的步兵部队继续徒步向东前进,被土耳其人消灭。一到巴勒斯坦,康拉德和路易就与远征大马士革的耶路撒冷鲍德温三世会合(1148年)。包围该城后,十字军很快便因这三位领导人的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镰,从而结束了这次领导不力的第二次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王国(1149—1189年)
赞吉死后,十字军王国都屈服于其子努尔·德·丁不断增长的压力。为阻止他的军队征服埃及,耶路撒冷的国王厄马勒里克一世在马罗河流域发动了多次战役,但最终被击退了。此后不久,叙利亚和埃及的穆斯林在萨拉丁的强大统治下联合在一起。萨拉丁在进行了几次预备性的战役之后,宣布对基督徒展开圣战。他在哈丁战斗中大胜耶路撒冷国王盖伊(吕齐尼昂的),接着收复了耶路撒冷和大部分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城镇和要塞。提尔是留在基督徒手中的唯一重要的港口,多亏蒙特费拉特的马尔奎斯·康拉德和一支新的十字军分遣队及时赶到才化险为夷。这时罗马教皇发出号召进行一次新的十字军东侵,康拉德和盖伊继续同萨拉丁作战。
1146—1174年,努尔·德丁巩固了穆斯林的叙利亚[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中东(叙利亚、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
1153年,占领阿斯卡隆 鲍德温三世控制了整个巴勒斯坦沿海。
1156年,扎科博的福特战斗(靠近伽利利海) 穆斯林分别打败了十字军步兵和骑兵分队(当他们穿过约旦时)。
1163—1169年,争夺埃及(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北非)
1169—1193年,萨拉丁执政(参见上文)
1174—1187年,十字军内乱 鲍德温四世长大后得了麻风病,从而引起王位继承权的斗争。萨拉丁利用这一机会完成了对叙利亚的征服,从此他一直困扰着十字军,尽管1177年在拉姆利赫被打败。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公爵是最有才能的十字军统帅,但是他的敌人——吕齐尼昂的盖伊,通过与鲍德温的妹妹成婚而成了国王。同时,厚颜无耻的查蒂隆和凯拉克的雷金纳德两次破坏十字军与萨拉丁达成的休战协定,这促使圣战开始。
1187年6月,萨拉丁进军巴勒斯坦 他以大约2万人的兵力包围了泰比里亚厄斯。盖伊集结所有可用的十字军兵力抵抗萨拉丁的进犯,规模大约跟对方差不多。不顾雷蒙德的劝告,盖伊带领军队进入了一个缺水的地区,在那里他被穆斯林军队围歼。
1187年7月4日,哈丁战斗 萨拉丁将十字军的步兵和骑兵分开,然后将其歼灭。雷蒙德和一支骑兵小分队从穆斯林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其余的十字军战士都被杀死或被俘。萨拉丁后来在盖伊发誓休战以后才释放了他,而雷蒙德死于战伤。
1187年7—9月,萨拉丁收复巴勒斯坦 萨拉丁夺取了泰比里亚斯、阿克罗、阿斯卡隆和其他一些城市。这些地方的卫戍部队在哈丁被俘。当蒙特费拉赫的康拉德和一支十字军部队幸运地从海上到达时,为他提供了一支防卫部队。此时,萨拉丁正向提尔挺进。萨拉丁随后被击退。
1187年9月20日—10月2日,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 他转而对付提尔周围的十字军,小心谨慎的冲突持续了一年多。
1189年8月,包围阿克罗 吕齐尼昂的盖伊大胆地率一支小型的十字军部队包围了阿克罗,他与刚从欧洲赶到的康拉德及其他十字军部队汇合,驱散了萨拉丁派出的增援部队。
1189—1191年,阿克罗周围的战斗 十字军的攻城部队与萨拉了的部队发生了九次大的交战和数不清的小规模冲突,部队从陆地上包围了十字军。热那亚和比萨舰队控制了海洋,保证了军需物资和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抵达十字军。
第三次十字军东侵(1189—1192年)
为响应罗马教皇克莱芒三世的号召,欧洲的三个最强大的统治者加入了新的十字军远征的行列,他们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奥古斯塔,以及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德一世,他们都是有才能和有经验的狂热军人。
1189—1190年,腓特烈出征 腓特烈在春季离开德国,从陆上向君士坦丁堡进发。他在君士坦丁堡过冬时 (1189—1190年),与拜占庭皇帝艾萨克·安吉勒斯发生了争执。等他们的矛盾平息后,腓特烈继续穿过安纳托利亚。在征途上,他3万人的军队组织得有条不紊,他击退了土耳其人的各次进攻。他的十字弓箭手对付敌人骑兵弓箭部队特别有效。他用袭击方法攻占了埃康涅姆。从此以后鲁姆苏丹休战,对德国人的进军放弃了任何抵抗。仲夏以后,这位年迈的皇帝在西里西尔被淹死了(可能是在过问时,也可能是在热天行军之后到河里洗澡时被淹死的)。其子——斯瓦比亚的腓特烈二世接替他指挥,但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有才能。在经历了饥饿、疾病和当地穆斯林的袭扰之后,他的军队的士兵快逃光了,年底时他带着1000多人加入了围攻阿克罗的十字军队伍中。
1190—1191年,理查德和菲利普启航 在腓特烈出发一年之后,菲利普从海上到达西西里,在此他们争吵不休地度过了冬季。第二年春天,菲利普乘船直达阿克罗。理查德半路上停下攻占塞浦路斯,他很机智地想把这里作为一个基地。尔后他从海上直抵阿克罗。
1191年7月12日,阿克罗沦陷 理查德一到达(6月8日),全体十字军将上都毫无异议地一致接受了他的领导。他击退了萨拉丁的援军,尔后迫使穆斯林卫戍部队投降,从而结束了两年的抵抗。此后不久,他与菲利普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导致法国国王撤军回国。十字军将领之间的激烈争吵还在继续,特别是理查德与康拉德之间。
1191年8—9月。进军阿斯卡隆 理查德决心征服耶路撒冷。他把一支杂牌十字军(可能不多于5万人)训练成了一支紧密团结的军队,这次出征显示出了他卓越的战略和战术才能,以及他在培养和增强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骑士和贵族们的责任感方面所表现出的杰出品质。他把参谋和后勤工作放到了比所见到的西欧中世纪军队更加优先的地位。他甚至建立了一个洗衣团来保持衣物清洁,以防止疾病。在一天的行军之后为避免疲劳,他常缓慢地行走到海岸,由他的舰队在近岸处陪伴。萨拉丁的军队游荡在内地一侧,袭扰十字军,并寻找机会切断掉队者,或像他们在哈丁所做的那样闯入十字军的队形里面。但是理查德精心计划和组织的行军纵队使敌人无机可乘。他不允许他的部队回击土耳其人的袭扰;萨拉丁所有诱使十字军队形出现纰漏的努力证明都是无效的。理查德在整个纵队上都布置了弓箭手,从而使土耳其的弓箭骑兵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距离。
1191年9月7日,阿尔索夫战斗 萨拉丁在阿尔索夫海岸附近埋伏,尔后向理查德纵队后方发起了猛烈攻击,企图迫使后方警戒部队向袭击者冲杀。理查德开始不准还击,纵队继续顽强地前进。土耳其人愈发胆大起来,对后方的警戒部队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将士们无法忍受,理查德发出了预先定好的锣鼓信号,表示进攻开始。土耳其人在突然袭击面前惊慌失措,不过几分钟战斗结束了。按照理查德的命令,十字军没有上当去追击溃败的敌人。大约7000名土耳其人被切断,其余的四处逃散。十字军损失了700人,萨拉丁从此不再与理查德公开较量。
1192年,进军耶路撒冷 正当十字军在阿斯卡隆过冬时,康拉德被穆斯林的一名刺客暗杀了。不久理查德向耶路撒冷挺进。萨拉丁在他前面休整,同时执行“三光”政策,毁坏所有的庄稼、牧场,在所有的水井中投毒。由于缺水,马没有饲料,以及他的多国部队分歧日益严重,理查德不情愿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除非他的军队面临崩溃的危险,否则他不会包围耶路撒冷。这样他不得不撤到海岸。在此之后,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交战,理查德作为一个凶猛的骑士和战术家,“功绩”卓著。
1192年,与萨拉丁签订条约 在放弃了占领耶路撒冷的计划后,理查德与萨拉丁达成了一个协议―赋予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拥有特权和优惠。
1193年,萨拉丁卒 他的帝国的解体给了十字军王国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
十字军东侵的军事意义
几个世纪以来,西欧之所以没有重蹈罗马帝国灭亡的覆辙,正是因为有强盛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它的挡箭牌,使它免遭了伊斯兰的蹂躏。在这几百年中,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日耳曼-拉丁社会出现并走向繁荣。当拜占庭已是风雨飘摇的时候,在当时欧洲统治阶级的眼中,为了保护欧洲免遭西边新兴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威胁,而进行十字军东侵则成为这个社会的自然反应。
这一时期,如果不是中东的穆斯林国家由于内部的争执而任其四分五裂,就西方军事方法的相对落后而言,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几乎是必败无疑的。然而,最初的成功和后来耶路撒冷王国的诞生,以及东方其他十字军拉丁国家的出现,对后来的结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不同于在西班牙也不同于在西西里发生的事情,它是三种不同文明的交汇与融合。复杂的、有教养的、愤世嫉俗的和有顽强恢复力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在和同样有教养和富于智慧的东方穆斯林文明的碰撞中结出了丰硕果实。两个东方社会都以惊恐、有趣和厌恶的复杂心情观望着粗俗、残酷、原始的欧洲社会:他们用枪尖打开了通往东方腹地的道路。
尽管在十字军东侵的两个世纪里,这三个社会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但他们之间仍有大量的社会交往。相互之间的战争中联盟关系的频繁变换,以及每一方持续不断的内乱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的邻国的干涉等原囚,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交往。
从这些交往中,十字军获益最大―因为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最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原有的文明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了,代之以新的更加精致的文明。不过,幸运的是对西欧的未来而言,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这种衰退没有影响到根深蒂固的富有生机的西欧社会。他们成了学习东方文明的受益者,这些新的文明由返回的十字军带到了欧洲。军事知识对西方的重要性正如文化、科学和经济学一样。
十字军学到的战术知识,包括攻城和伏击作战中机动的运用、轻骑兵在用于侦察和掩护时的部署、弓箭骑兵在骑马作战时火力的运用等等。
十字军从东方所学到的经验中最明显的军事应用可以从欧洲的筑城技术中看出来。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拜占庭城市的坚固城墙和堡垒:有的两道墙,有的三道墙,它们围绕同一轴心,高大厚实,上面都带有塔楼。当时,西方根本没有这样的城市,其结果带来了12世纪西欧城堡建筑和城市防御的彻底变革。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例证是盖拉尔要塞―它是由“狮心王”理查德于第三次十字军东侵返回后在诺曼底建造的,这不仅有助于保存他的实力,而且也是对他作为军事工程师所具有的超凡才能的赞美。
十字军没有学到什么新的攻城技术和兵器技术,但改进了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机械,并且更加重视弓箭。在武器和铠甲方面,他们学到的东西可能还没有教给敌人的多。然而,即使在这方面他们仍受益匪浅,因为他们学到了更好地制造武器或构筑城防工事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用较轻的装备取得相同的保护或打击效果。
十字军东侵的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懂得了后勤的重要性,而这门艺术在西方自罗马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实际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欧洲军队都避开村野驻扎,否则,士兵会逃走。因为除了进行围城作战和国王与贵族规模较小的常备雇佣军进行的作战以外,封建义务兵役的时间很有限,战役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然而,在东方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役,还须长途跋涉,穿过荒凉的国土,所以十字军必须学会组织后勤保障,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事实上,在第一、二次十字军东侵时,因饥饿而死的士兵的人数或因缺少粮秣而饿死的马匹的数量,要比其他任何原因―包括土耳其人的剑和弓箭所遭成的伤亡还要大。特别是理查德证明了他对后勤工作的深刻领悟:他在塞浦路斯建立了后勤中转供应基地;他实际尝试了用海军舰队提供后勤保障的可能性;他在从阿克罗到阿斯卡隆的长征中出色地组织了后勤保障;他还拒绝了在缺乏充足的后勤物资的情况下对耶路撒冷进行长时间的围攻。
教堂在十字军中没有多少军事上的意义。开始,许多教士把十字军东侵看作是改变封建贵族天生的好斗性和残酷性的手段,好使他们从私人恩怨的内战转向更值得赞美的为支持宗教的崇高目标而战。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发现的那样,对于人们为什么没能遵守“上帝休战”的教规,它往往“更容易被归结于人们好斗的天性,而不是设法去约束它”。
另一种宗教组织―僧侣们的军事骑士团的出现:圣殿骑士团、圣约翰或救护骑士团以及条顿骑士团。后一个骑士团,虽然建于圣地(1190年),但不久就迁到了普鲁士,并在那里进行反对斯拉夫异教徒的十字军东侵行动。而圣殿骑士团和救护骑士团却留在了圣地,并成为耶路撒冷国常备军的中坚,他们的堡垒长期地遏制了由赞吉、努尔·德·丁和萨拉丁发动的伊斯兰反抗浪潮。到12世纪末期,这两个骑士团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有战斗力的军事组织。他们的成员作为西欧各国国王和军队将领的顾问和参谋,受到了高度评价。
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其他重要的宗教活动是罗马天主教与希腊东正教在君士坦丁堡的摩擦日益激烈。十字军同拜占庭人之间的猜疑和争斗给这两个教派的积怨火上浇油。这给下一世纪初期的世界带来了严重而悲惨的后果。
南亚
北印度
11世纪初期,北印度在经历了多次的战役之后被亚洲历史上最有才能的军事家之一的伽色尼的马茂德(萨布科他金之子)所控制。虽然他迫使旁遮普的印度王公发誓对他效忠,但马茂德没有吞并被他所控制的这些地区和印度其他地方。不过,他确实削弱了印度国的国力,而且彻底摧毁了卡诺伊的古吉拉特―普腊蒂哈腊王朝。这个王朝长期以来,抵制了伊斯兰国家的威胁,在马茂德死后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受到来自西北部的大规模入侵,而在西北方向各个土耳其部落和王朝一直在为控制波斯和中亚而争战不息。12世纪后期,穆伊兹·穆罕默德(果尔的穆罕默德)发动了一连串的侵略战争,以至于12世纪末北印度全部被穆斯林征服了。
977—1030年,伽色尼的马茂德执政 伽色尼的马茂德可能曾17次入侵印度(1000-1030年),虽然他在旁遮普扩张了他父亲的根据地,但马茂德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占领国土而更偏向于劫掠,甚至偶尔是为了获取宗教的功名。马茂德利用从这些袭击中获得的战利品支撑他对中亚的占领。当他去世时,他的领地包括整个现在的阿富汗、波斯东部外阿姆河地区以及旁遮普。他利用主要由弓箭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打败了人数更多的印度军队,其指挥技术高超,作战英勇,富有魄力。
1001年,战胜拉合尔邦主贾帕尔 在后来几年里,马茂德向东部和南部扩张到了旁遮普。
1009年,白沙瓦战斗 马茂德受到了贾帕尔的儿子阿南帕尔领导的北印度国王子们的联合反对。马茂德的胜利很像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兹附近的胜利,因为他令印度国的大象群产生了恐慌。在这一年及后来的几年里,马茂德南征北战,在北印度作战,杀戮、抢劫、毁坏印度教徒的寺庙,尤其著名的是对塔内瑟尔(1014年)和卡诺伊(1018年)的洗劫。
1025年,袭击古吉拉特海岸地区 马茂德从穆尔坦出发横穿沙漠远征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索姆纳特著名的印度教寺庙中的男性生殖器偶像,他还杀死了大约5万名印度教徒。
1030—1175年,北印度的内战 北印度的好几个王公之间仍然不停地进行无休止的战争,他们的军队都非常笨拙,总是被马茂德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而他们没有从中吸取任何教训。
1175年,果尔王朝的穆罕默德第一次远征印度 他制服了旁遮普的伽色尼王朝统治者,此后不久他跋涉更远,去寻求同马茂德较量。
1178年,在古吉拉特战败 沿着马茂德所走的路线,穆罕默德被古吉拉特的印度邦主打得一败涂地,被迫退了回去。
1179—1191年,穆罕默德在旁遮普站稳了脚根 拉合尔开始准备新的入侵。他开始小心谨慎地夺取白沙瓦(1179年)和拉合尔(1186年),在1187—1190年间侵入了恒河流域的上游地区。
1191年,塔雷的第一次战役 穆罕默德率领一支远征军到达塔内瑟尔,被普里其韦拉贾德里的邦主以及阿杰莫尔打得惨败。穆罕默德受重伤后返回伽色尼,在那他为再一次远征入侵塔内瑟尔做了充分准备。
1192年,塔雷的第二次战役 这次几乎与上次战役在同一个战场上,穆罕穆德彻底击败了印度国的联军,俘获并杀死了普里斯韦拉贾。在这次战斗中,穆罕默德充分运用了他的土耳其弓箭骑兵高度机动的优势。至此,北印度已完全掌握在穆斯林手中。
1193-1199年,古里德在印度的占领 在夺取德里之后,穆罕默德返回伽色尼,他把留在印度的军队交给了他极有才能的副官和奴仆库特卜丁。库特伯·乌德丁占领了贝拿勒斯(1194年),在古吉拉特与拉杰普特交战(1195—1198年),并夺取了巴道和卡诺伊(1198—1199年)。
南印度
11世纪上半叶,朱罗王朝通过陆地和海洋把其已经牢固存在的势力扩展到了整个德干,在11世纪中期朱罗被迫抵御遮娄其率领的印度教国家军队的联合进攻。朱罗在11世纪后期的复苏,由于遮娄其-朱罗王朝的联姻使它延续到了下个世纪。同时,卡利雅的遮娄其王朝重新控制了德干西北部地区。然而,这两个王朝很快衰亡了。
985—1014年,朱罗的拉贾拉贾一世执政 继续在德干和孟加拉湾沿岸扩张朱罗王朝的势力。
1014-1042年,拉詹德拉一世执政 这是朱罗王朝政权的鼎盛时期。拉詹德拉在锡兰镇压了一次叛乱,他的军队控制了德干。他在恒河的下游沿岸从陆地和海上两面夹击,打败了孟加拉国王(1022年)。他在国外的远征也许已经从皮伊(缅甸)的国王那里获得了好处,但很可能朱罗只是在缅甸海岸建立了一些贸易设施。他的舰队攻击了斯里韦贾亚的印度尼西亚王国(1025年),因为他们袭扰了朱罗与中国的贸易,从此贸易航线再度被打开。
1042-1052年,拉查达赫拉一世(拉詹德拉之子)执政 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同热衷于报仇雪恨的印度国王子们的联军作战。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是遮娄其统治者、索梅斯瓦拉一世(1040—1068年),另一位是遮娄其公主阿卡戴韦、一位历史上鲜见的女统治者,她参加了多次战斗和围攻。索梅斯瓦拉在科彭战斗中打败并杀死了拉查达赫拉(1052年)
1062—1070年,朱罗的维拉拉詹德拉执政 他打败了遮娄其,并且在南印度重新修建了泰米尔的最高统治。有一次他曾出国远征去帮助吉打(马来亚)反对斯里韦贾亚。死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就开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互撕杀。
1070—1122年,拉詹德拉·拉查执政 拉詹德拉·拉查这位东部的德干遮娄其王子娶了维拉拉詹德拉的女儿,并建立了遮娄其-朱罗王朝,控制了德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1076—1127年,超日王六世执政 他使格利亚尼的遮娄其在德干的西北部开始崛起。
1076—1147年,阿南泰拨摩·科达恒加执政 他使他的国家在戈达瓦里河与恒河之间的东海岸地区占据了领导地位。
约1100-1150年,曷萨拉王朝崛起 它开始向遮娄其和遮娄其-朱罗王朝的霸权地位挑战,
约1130-1200年,潘地亚的复兴 他们从朱罗获得了独立。
1156—1183年,在遮娄其领土上的宗教内战 这场战争削弱了王朝的实力;这一时期的多数时间里,叛乱者一直控制着格利亚尼。
1173—1220年,曷萨拉的维拉巴拉拉二世执政 与其他的印度教近邻联合,他在1190年推翻了格利亚尼的遮娄其。在这场战争期间,曷萨拉国王得到了深谙军事的王后乌玛德维的协助,她显然至少在两次战役中负责指挥军队同遮娄其及其盟军作战。
锡兰
11—12世纪,锡兰曾多次受到印度南端的泰米尔王国的入侵。从大约1017—1070年,朱罗王朝占据了这个岛,但不断地受到起义的困扰,维贾·亚巴胡(1065—1120年)最终赶走了朱罗人(1070年),而且把繁荣带给了这个统一、独立的王国。辛哈里斯繁荣的鼎盛时期是在伟大的国王帕拉克拉姆·巴胡(1153—1186年)统治下出现的,他击退了泰米尔人的入侵(1168年),回过头来利用潘地亚与朱罗人之间的矛盾侵入了大陆的马杜拉(1170年)。
东南亚
泰人
这一时期,南诏王国相对沉寂,它保持了对中国的割据。但很明显它企图进行新的对外冒险。泰人的雇佣军士兵在赫梅、蒙镇和缅甸的军队中是很常见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来自南诏。
泰人继续逐步向南部移居,渐渐地扩大到了其后代现在所占据的泰国及缅甸东部和老挝一带。在11世纪后期这一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较小的独立泰王国。第一个是拉亨(1096年),出现在梅平河与梅旺河(泰国西北部)的交汇处。
越南
1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占婆与安南都处于战争状态,对前一个世纪被占婆夺去的三个边境省份,双方都坚持主权要求,各不相让。安南人通常在这些战争中获得的好处多些。更艰苦的是占婆与吴哥的高棉国王们进行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2世纪的大部分甚至到这一时期结束。
地图04 亚洲:1030年
1000—1044年,占婆与安南之间周期性的战争 安南人通常拥有主动权,最后占领了占婆的首都。他们杀死了占婆国王并再次吞并了有争议的省份(1044年)。
1068—1069年,占婆反击安南的入侵 最终被击退。
1074年一约1100年,诃梨拨摩四世执政 他击退了安南人和吉蔑人的进攻(1070-1076年),并在后来成功地袭击侵入柬埔寨。
1103年,占婆战役 安南人击败了占婆夺回有争议的省份的企图。
约1130-1132年,占婆的高棉人入侵 苏里亚瓦尔曼二世迫使占婆人(也许是自愿的)帮助他同时入侵安南,但没有成功。
1145—1149年,占婆与吴哥爆发战争 苏里亚瓦尔曼占领占婆,但后来又被占婆起义军赶了出来,
1149-1166年,占婆发生叛乱和骚乱
1150年,高棉入侵安南 高棉军队在东京附近被打得一败涂地。
1167-1190年,占婆与吴哥之间的长期战争 占婆人入侵东埔寨取得的最初胜利,主要应该归功于有效地使用了十字弓箭兵部队。吴哥被占领并遭到抢(1177年)。高棉人在阇耶跋摩七世的领导下,重整旗鼓,击退了占婆人,接着征服了占婆,并把它分成了两个傀儡诸侯政权(1190年)。
1191-1192年,占婆内战 占婆的傀儡国王之一的苏里亚瓦尔曼终于使国家团结一致,而后把高棉占领军赶了出去。
1192-1203年,柬埔寨与占婆的战争继续进行着
柬埔寨
高棉历史上的这一时期是由吴哥的三位伟大的军人―国王苏里亚瓦尔曼一世、苏里亚瓦尔曼二世和阇耶跋摩七世统治的,他们以吴哥的宏伟建筑计划和广泛地对外征服而功勋卓著。不过,每一次辉煌的统治都使这个国家国力衰竭,精疲力尽。
1002-1050年,苏里亚瓦尔曼一世执政 在执政的前十年,他在内战中取得了胜利,使他的政权得到了巩固。接着他占领湄公河流域,将其领土向北扩展到了琅勃拉邦。
1050—1066年,乌德亚迪特亚瓦尔曼二世执政 他不断地受到叛乱的困扰,其中一些是相邻的占婆人策动的。叛乱被杰出的高棉将领桑格拉马镇压了下去。
1066—1113年,内乱
1113—1150年,苏里亚瓦尔曼二世执政 尽管多次战胜占婆,但他在试图占领安南时遭到了失败,并最后被赶出了占婆(参见上文)。他向西发动的战役比较成功,显然他控制了柬埔寨和缅甸平原之间的所有小的泰王国。他派往中国的大使受到了敬重和款待。
1150—1177年,内部动乱 占婆利用这一机会占领并抢劫了吴哥(1177年;参见上文)。
1177—1218年,阇耶跋摩七世统治 他把灰心丧气的国民组织起来,大概在湄公河或洞里萨湖与占婆人进行大规模的水上战斗,并打败了占婆人(1178年?)。他重新建立了国内秩序(1181年),平定了一次由马利昂王国的贵族发动的叛乱。他充分利用了到此避难的占城王子期里维迪亚南德的军事技能,斯里维迪亚南德在后来征服占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90年)。阇耶跋摩把高棉人控制的湄公河流域向北扩大到了万象,向南一直到克拉伊斯木斯。他修建了具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吴哥托姆城。
1192年,与占婆再次开战(参见上文)
缅甸
11世纪中,在征服者安雷特的统治下,缅甸这个国家得以问世。首次出现的缅甸,其土地面积占现在缅甸的大部分。尽管当时发生了严重的国内动乱和臣民的反抗,但安雷特的成功之处还是使王国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其完整性。
1044—1077年,安雷特的统治 在吞并了南缅甸和阿雷坎之后,他接着于1057年在伊洛瓦底河南面和萨尔温江流域,征服了直通的孟族王国,以此试探高棉人的反应。他在蒲甘建立了自己的首都。他对掸人(塔西提岛国家及其东部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征讨,可能还袭击了东部远在现在泰国的昭披耶河流域。为了防止掸人的掠夺,他沿自己的东部前线建造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1077—1084年,索鲁(安雷特之子)的统治 孟族人的不断反抗取得了初步胜利,结果暂时夺取并洗劫了蒲甘,推翻了索鲁。
1084—1112年,凯恩兹特(安雷特的另一个儿子)的统治 他打退了孟族人,最后镇压了他们的反抗。
1112—1173年,国内动乱时期
1173—1210年,拉雷伯提斯提图的统治 恢复秩序与和平时期。
非洲
东非
11世纪初期,萨格威王朝从埃塞俄比亚中部地区吞并了埃克苏姆王国。它变成了那些从穆斯林国家埃及逃遁出来的基督教徒和牧师们的避难所,这促进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的建设。当穆斯林向红海沿岸的扩张受到限制时,埃塞俄比亚已变得与世隔绝,但是直到1200年埃塞俄比亚王公仍统治着也门沿海的一些飞地。与此同时,贸易继续发展,对东非海岸产生影响,摩加迪沙亦因此变成了一座商业城市。
约1075—1200年,索马里的扩张 在阿拉伯首领的率领下,索马里部落向南迁移,其影响遍及“非洲之角”,他们摧毁了处于衰落中的扎姆班图人王国。穆斯林索马里和异教徒盖拉人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基督教徒人发生了战争。
1150—1200年,设拉子人从波斯湾向外移民 这些阿曼来的移民在基瓦港口定居下来。此外,在彭巴、桑给巴尔和科摩罗群岛也有阿曼移民。
西非
1054—1076年,阿尔莫拉维德征服了西非阿尔莫拉维德―好战的伊斯兰教柏柏尔人,横扫了西非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好战的伊斯兰教柏柏尔人洗劫了加纳首都,阿尔莫拉维德也成了加纳的新统治者,但显然阿尔莫拉维德还没有征服整个加纳王国。阿尔莫拉维德继续遵守尊重祖先和农业精神的惯例,并与政府保持密切接触。到了11世纪,阿尔莫拉维德的影响已经衰落。伴随着阿尔莫拉维德影响力的下降,加纳的力量也日渐式微。
约1085年,加奈姆的变化 11世纪的最后10年,国王乌梅改为信奉伊斯兰教,尽管他的些主体思想留给异教徒长达数个世纪。
南非
11世纪期间,津巴布韦的居民区(“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意思是“石头建筑”)变成了卡朗加的巨大内陆帝国举行庆典和宗教活动的中心,这个帝国占据了方圆约300公里的不规则区城。他们在沿海与阿拉伯商人用黄金换取玻璃器皿,并从中国运来瓷器。
东亚和中亚
中国
11世纪初期,中国的宋朝在其北部和西北边境与邻国进行的战争中,陷入了失败的境地。这些邻国有:中国东北契丹人的辽王朝和甘肃境内新兴的西夏王朝。对宋朝来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王朝之间也或多或少地在不断进行着战争。11世纪下半叶,由于宋朝每年都向这些少数民族赏赐岁银,所以基本上比较太平。12世纪初,宋朝联合女真族蒙古人推翻了契丹人的统治。然而,几乎就在同时女真族倒戈反对宋朝,并把他们从北方赶了出去。12世纪中后期,宋和金发生了几次战争;宋朝没能收复北方领土,但把金阻止于长江以北。
1000-1004年,契丹人入侵 契丹人与宋朝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契丹人迫至黄河,逼近京都汴梁(今开封)。宋朝求和,答应每年向契丹提供大笔岁银。
1001-1003年,与西夏王朝发生战争 这一时期双方难分胜负。
1038-1043年,宋朝与西夏再次爆发战争 在新疆回鹘族的帮助下,宋与西夏实现了体面的和平:宋朝向西夏提供岁银,西夏同意向宋朝称臣。
1070年,军事改革 它是由宋朝宰相王安石所倡导的对全国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一部分。由于不断地面临契丹人和西夏入的外来威胁和边境袭扰,宋朝的常备军增加到大约110万人。军队的庞大开支加上为北方相邻民族提供的岁银,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使宋朝在经济上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王安石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兵役制度,它能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卫能力,更有效地保障内地的安全,同时使常备军减少到大约50万人。六年之内民兵的数量达到百万。
1115-1122年,宋朝与女真族结盟 这一联盟摧毁了契丹的辽帝国。
1123—1127年,契丹人入侵 他们深入到了汴梁,但被宋军打退(1126年)。第二年,契丹人攻破汴梁,活捉了皇帝宋徽宗与其长子宋钦宗。宋徽宗的小儿子宋高宗逃脱后到长江以南建立了南宋王朝,定都南京。女真族(时称金朝)继续追击,他们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并把宋高宗赶到了杭州(1127年)。
1128—1140年,长江战役 宋将岳飞在宋朝舰队的支援下在长江打败了金(女真)军,并将其赶回了长江北岸。经过一系列的战役之后,岳飞和其他汉族将领把金军打退到了汴梁以北地区,一场宫廷阴谋使岳飞被召回京都,而后被高宗赐死。
1141年,不宁静的和平 南宋与金确定了沿淮河和汉水上游的边界。
1161年,金军入侵南方 这次入侵由金国皇帝完颜亮指挥。在长江他受到了宋军和舰队的抗击。在反击金军的釆石矶(南京附近)战斗中,宋将虞允文使用了爆炸性火器“霹雳炮”,可能这是战争史上的第一次。
内亚
北亚和中亚的游牧民族原始部落居住在一个巨大的孤形地区,东自日本海、朝鲜和黄海,经过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蒙古、中国的新疆和突厥斯坦,向西延伸到大约锡尔达里亚河一带。这一地区有史以来就动荡不止,而且成为无休止地向东南、西南(到外阿姆河地区、波斯和印度)以及西部(穿过斯基泰到达欧洲)迁移和入侵的策源地。最初,居住在这一地区西部的显然主要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东部的主要是使用本族语言的蒙古人。几个世纪过去后,随着各个部落在这个广阔的地区不断流动和争夺,已变成种族杂居的地区。原来主要的几个民族,如雅利安人和月氏族在早些时候都已朝欧洲、波斯和印度方向迁移了。
这样,到了11世纪初,这个由沙漠、山脉和草原组成的广阔地区是由黑色或黄色皮肤的人聚居,他们按照相同的种族、文化和语言文字聚集在一起。就种族而论,蒙古血统的人要多于雅利安人。居住在这个广大地区的蒙古人、突厥人、鞑靼人和羌族人的相通性带来了种族和历史上的极大混乱。一般讲,蒙古人和鞑靼人居住在北部和东部地区;突厥人(他们已经开始向西亚和东南欧迁徙)居住在西南部地区;羌族人比其他的游牧民族更接近藏族人,他们通常居住于宁夏、四川和甘肃一带。
中国东北的契丹人组成了一个同一血统的民族,而且开始丧失游牧民族的特点。在他们的西部和西北部,有许多另外的蒙族部落,他们以各种各样的联盟结合在一起。在甘肃和新疆的东部,羌族人已刚刚形成了一个国家-西夏,虽然在名义上它仍属于中国。在新疆,回鹘土耳其人仍与汉人保持着松散的联盟关系。再往西,位于天山和阿拉尔海之间的是所谓的古兹突厥人,他们组成了许多独立的部落和部落群,其中包括塞尔柱人和伊拉克汗部落。再向北和西是基查克突厥人,或叫丘曼人,他们居住在西亚和高加索地区空旷的大草原,他的西部是俄罗斯南部大平原上居住的佩彻涅格人。不过,这些突厥民族在这一时期更多地参与了欧亚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11世纪和12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契丹人和西夏之间以及他们与宋朝进行了多次的战争。回鹘人经常加入这些战争,支援他们的宋朝盟友反对西夏。12世纪初期,一个新的蒙古民族-女真从蒙古向东南方向迁移,与契丹人发生了冲突,这样在汉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决便推翻了契丹人的统治。然而,女真人并没有停止南进,并且立刻侵入了他们从前的盟友-宋朝的领土内,这样就立即引发了一连串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下一个世纪。接近12世纪未期,蒙古中部的部落在一位杰出的青年首领―铁木真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王国。
1000—1038年,契丹人与甘肃的羌族人断断续续的战争
1038-1043年,西夏叛乱 西夏人从宋朝那里获得了完全独立的身份之后,元昊称帝。当时,尽管得到了回鹘人的帮助,但汉族人没能镇压这次叛乱。作为交换条件,汉人向西夏提供岁银,元昊则同意向宋朝廷俯首称臣。
1044年,契丹人与西夏再次爆发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西夏入侵东北引起的,被契丹人的辽国所击退。
1080—1090年,塞尔柱人进行扩张
1115—1123年,蒙古的女真人征服契丹人 这一行动得到了汉族人的帮助。辽国的统治者耶律大石带领一小部分残兵败将逃到了塔里木盆地,在此他与回鹘人结盟建立了哈刺契丹王朝(即西辽,亦称哈刺契丹―编者注)。
1122年,金朝的建立 女真首领阿骨打(即金太祖)即位皇帝,取国号大金。尔后开始入侵宋朝。
1126—1141年,哈刺契丹王朝的扩张 从前的契丹人即现在的西辽国控制了帕米尔高原的两侧。耶律大石打败了波斯的塞尔柱苏丹桑节儿,并把他赶出了外阿姆河流域。
约1132年,首次出现火药兵器 这种兵器是用很长的竹筒作管身的,实际上尚无滑堂枪的功能。宋人叫做火枪,只是用一两个纸筒或竹筒装上火药,缚于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交锋时,先发射火焰烧灼敌人再用枪锋刺杀,它是由驻守湖北德安(今安陆)的军队将领陈规发明的。
1135年,蒙古人入侵金国 这次入侵由蒙古的汗卡布尔率领,是蒙古人对这个新帝国多次侵袭的第一次。
1161年,金人入侵南宋 金国皇帝完颜亮在南京附近被打败,当他命令惨败的军队重新发起进攻时,发生兵变。士兵勒死他,然后横渡长江撤了回去。
1162年,铁木真诞生 他是位于贝加尔湖东南部地区的蒙古贵族也速该之子。
1180—1190年,铁木真建立新的蒙古帝国 通过对周围部落联合加征服,铁木真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蒙古帝国。
1194年,铁木真发动对鞑靼人的进攻 在金军和克烈部蒙古人的帮助下,铁木真在戈壁西南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战役。
朝鲜
在整个时期,王氏家族统治着高丽。他们在11世纪与契丹辽国进行了几次战争。为了阻止契丹人的劫掠,在半岛的瓶颈位置修建了长城(1044年),这一努力也仅取得了部分的成功;直到辽被女真所灭(1123年),王氏家族都一直向契丹人交纳贡品。王氏家族很快就承认了女真的宗主权。12世纪王氏政权在军事叛乱中幸存下来年)。
日本
11世纪上半叶,日本仍然处在原氏家族的统治之下。虽然总的来说这是日本的相对和平与繁荣时期,但平氏和原氏(参见第九章→东亚和中亚→日本)这两个武士家族在处理封建主的许多小争执上发生了意见冲突。藤原摄政(独栽者)多次号召两个氏族来对付一个不寻常的动乱阶层―佛教徒。这些佛教徒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和狂妄自大,如有必要他们甚至倾向于用武力来实现他们的愿望。皇室家族为重新得到应有的权力,对武士家族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但这损害了皇室家族的声誉。从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皇帝既要治理国家,又要约束贵族大臣。这一时期以两位皇帝王室纠纷酿成内战而告终。在这几次战争中,平氏家族的势力壮大起来,他们与源氏家族的对抗不久变得残酷而剧烈。其结果是又一次导致了内战,战争中源氏家族彻底消灭了平氏家族并夺取了权力。12世纪末,日本仍处在封建的军事专制统治之下。
1000-1068年,藤原家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
1051—1062年,早期的九年战争 这是日本北方的安倍家族发动的暴乱,被朱氏家族镇压。
1068-1156年,皇帝的直接统治时期 实际权力通常都是由让位或退位的皇帝掌握。
1083-1087年,晚期的三年战争 源氏家族消灭了日本北方持不同见解的清原家族。
1156年,保元战争 这一战争是由于后白河天皇和已让位的崇德天皇兄弟俩在皇权问题上争执不下而引发的。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有平氏、源氏和藤原氏的家族成员参加。主要是因为平氏的协助,后白河天皇才得以取胜,而崇德天皇被流放。
1159-1160年,平治之战 源氏家族在一次突然的军事政变中暂时夺取政权,但不久就被平氏家族彻底打垮。
1160-1181年,平氏清盛掌握了政权 他是一个地道的独裁者。
1180—1184年,平氏与源氏之间的战争 在源氏赖朝的领导下,源氏家族起来反抗平氏,引发了一场持久而艰苦的战争。最初,平氏取得了胜利,但由于他们刚愎自用,使平氏的一些封建诸侯心寒而纷纷离去,投靠了源氏。平氏家族被赶出京都(1183年)。在四国的矢岛战役中,源氏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内海西部出口处的坛之浦之战最为激烈。与此同时,在邻近的海滩上也发生了一场陆上激战。源氏军队在赖朝的弟弟义经指挥下取得了胜利,平氏被彻底歼灭。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还有赖朝的叔叔义家和他的表兄弟义仲。
1185—1199年,源赖朝的军事独裁统治 出于对亲戚义经、义家和义仲军事才能的嫉妒和猜疑,赖朝把他们都一一暗杀了(1189年)。接着,他把罪名加在藤源氏头上(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并借此机会消灭藤原家族。他是日本第一个获得“征夷大将军” (简称“将军”)的独裁者。
 
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存在版权问题
特别感谢云中孤雁制作的免费模版
本书由大笨熊免费制作供朋友阅读
更多精彩E书请登陆WWW.RBOOK.NET
第十一章 蒙古人的时代
(1200—1400年)
军事概况
在这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军事和政治史被一个强国支配。蒙古人―或其鞑靼属民―征服或劫掠了除西欧外已知世界的每一个主要地区,这种征服或劫掠是由杰出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位未受教育的蒙古酋长成吉思汗发起的,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这一时期没有其他人能与这位蒙古大汗相提并论―尽管其部属和继承者如速不台、哲别、蒙哥和忽必烈表现了可与之相比的战略和战术上的才能。当然,也有其他有才干的将领,如英国的爱德华一世、法国的迪·盖克兰、鞑靼人帖木儿、马穆鲁克人(马穆鲁克,阿拉伯文意为奴隶,专指来自中亚、高加索等地的非黑人奴隶,1250年,埃及的马穆鲁克近卫军将领艾伯克推翻阿尤布王朝,建立马穆鲁克王朝―编者注)巴西尔和奥斯曼人穆拉德都很杰出。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虽然在战略上能力不足,但其战术上的才能和成功也许有理由使他加入有才干的将领之列。
上面提到的将领中有三位是突雷尼人或土耳其人,这证明土耳其人在这一时期的战争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上面提到的两个英国人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尽管在蒙古入侵略战争中,骑兵的支配作用达到了顶点,但在这时,战场上的步兵已开始得势。一般认为克勒西之战是步兵重新崛起的象征,正如阿德里安堡之战标志着昔日骑兵获得了压倒步兵的优势一样。步兵重新崛起要归功于爱德华三世,他对其祖父爱德华一世创立的战术体制加以改造,将重甲长矛兵可靠的防御能力与使用威力很大的英国长弓的轻弓箭手的机动性和杀伤力结合了起来。此外,他还运用骑兵进行反击,这再一次证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各种兵器结合起来,并充分运用其性能的战场指挥官,最有可能获得军事上的成功。
战场上黑火药兵器的出现尽管尚未对这一时期的军事行动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但它标志着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趋势之一开始出现。
军事历史的两个大时代也在这一时期结束。到14世纪末,一度成为基督教欧洲的堡垒的拜占庭帝国实质上已经消失。更早的时候,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最后几个据点落入马穆鲁克人之手,从而宣告十字军时代的结束。
盔甲
由于中世纪欧洲冶金技术不断提高,因此到13世纪时,制盔匠制成了金属片盔甲。最初这种金属片盔甲是穿在锁子甲里面的,用来覆盖肩和大腿这样一些重要而容易受伤害的部位。到了13世纪中叶,金属片盔甲开始穿在锁子甲外面,用来遮盖肩、肘、膝盖、小腿和大腿,有时甚至根本不穿锁子甲。13世纪末,金属胸甲或胸盔开始取代锁子甲。
早期的金属片盔甲和锁子甲合用时,它们的接合部以及肘、肩和膝盖的内侧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到14世纪,制盔匠巧妙地制成了全套金属片盔甲,用来代替锁子甲。
灵巧的欧洲铁匠在13世纪初制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接着又很快做出了五指分开的盔甲手套。由于金属片盔甲使骑士或重骑兵越来越不受当时兵器的影响,盾牌的尺寸也就随之缩小了,变成了相当小的三角盾,上面饰有盾徽。纹章学对中世纪的贵族和绅士变得重要了。徽章也常常绣在穿于盔甲上的外衣上,既可辨别身分,又可作为装饰。
尽管有些骑士仍满足于更轻和更舒适的简单的锁子甲兜帽,但大多数骑士都采用了正面开有目视和呼吸用狭缝的头盔防护帽。到14世纪,头盔防护帽上开始出现了可移动的面甲。
以上这些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盔甲的重量,以致于一旦骑兵被击倒或从马上摔下,如果没有别人帮忙拉一把,他就无法起来。因此人们千方百计想伤害敌人负荷沉重的马匹,这又导致人们设法增加马的护具。到了14世纪末期,重骑兵的马匹所驮载的盔甲和装备,不包括骑兵的基本体重,总重量至少达到约60公斤。这样,就必须选择健壮的马匹才能充当重骑兵的坐骑。即使这样的马匹,也只能用小跑和慢跑进行冲锋。
虽然盔甲的这些改进大大减少了战斗伤亡的总数,可是有时也造成战败一方的大量被杀(但是,后来由于可从有贵族头衔的俘虏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赎金而大大减轻了)。另一个影响是,骑兵为加强对身体安全的保护,而丧失了机动作战的能力―而机动性本应是骑兵作战的基本特点。只要能把体现骑兵作战优势的机动性与不受伤害很好地结合起来,机动能力的降低并不是十分严重。但14世纪的战争却敲响了重骑兵的丧钟。克勒西之战及随后黑火药兵器用于战场表明,越来越笨重的重骑兵既不能维持优势的机动性,也不能保证不受伤害。
兵器
火药武器出现前的武器
火药用于战场之前不久,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武器:英国长弓。长弓原产于威尔士,12世纪引进英国。最初是爱德华一世在威尔士的作战(参见第十一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中对长弓的潜能有了充分的了解。他采用长弓作为英国自耕农步兵(包括民兵和职业兵)的基本武器,并成功地用它对付了苏格兰人。爱德华三世在苏格兰的作战中完善了长弓战术,使其在克勒西战役中发挥了明确的作用。
插图001 英国长弓手
长弓不仅射程是十字弓的两倍(最远达370米,有效射程接近230米),而且发射速率要高得多。在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而且长弓显然具有可与十字弓相比的穿透力。它显得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
除了英国长弓,在火药武器出现前单兵武器或战争器械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发展或改进。
火药武器的问世
火药武器的起源是模糊不清的。很显然,早在9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在使用炸药(参见第九章→东亚和中亚→中国)。最初实用的火药武器似乎是一种中国竹火枪,产于1132年,其效用不得而知(参见第十章→东亚和中亚→内亚→首次出现火药兵器)。也有证据表明,中国人在13世纪同蒙古人的长期战争中已发展了原始的火箭,而且这些火箭被成吉思汗的一些继承者至少是试验性地用于战争。然而,似乎没什么疑问的是,最初正式有效地将火药用作发射飞弹的推进物是在14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欧洲发现火药的荣誉归于英国人罗杰·培根和德意志僧侣伯索德·施瓦茨(此系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火药发明与军事应用的误解或偏狭的观念,仅供参考―编者注)。
尽管火枪也许已用于1324年的梅斯之战或1342年的阿尔赫西拉斯之战,但人们普遍认为,是英国人在1346年的克勒西会战中最先将火药武器用于欧洲战场。据称爱德华已有了3—5个圆筒器或铁罐,这样叫是因为它们的形状像圆形的铁瓶子。此后不久,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在百年战争中将原始的加农炮用在战场上或用于围攻战中。它们也大约同时出现于德意志和意大利。
插图002 早期的加农炮
最初的火药武器是小的金属罐或金属管,不精确地发射像箭一样的短矢。由于重量、体积的问题和用火柴或引信点火时支撑此类武器较困难,最初的原始手枪―其实是小的加农炮―是不成功的。然而,较大的火炮却得到了迅速、急剧地改进。结果,到14世纪末,火炮已成为欧洲各国军队一个永久的组成部分,甚至已出现在俄罗斯的立陶宛和钦察汗国之间的战争中。
城防设施与攻城装备
这一时期筑城和攻城技术都无根本的改进。坚固的要塞数目日益增多,遍布整个欧洲,其样式都是模仿拜占庭的安纳托利亚要塞和十字军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继续修筑的雄伟的堡垒。
攻城技术远远落在筑城艺术的后面,人类的才智和机械技能似乎已经枯竭。直到人类的大脑发现比扭力、张力和平衡力更强有力和比火更具毁灭性的推进手段之前,没有重要的新机械或攻城兵器被设计出来。
插图003 十二世纪的城堡
菲利普二世对盖拉德城堡的占领证明,能够并且愿意对此任务投入充足资源的富裕强盛的君主,最终能够克服甚至最坚圃的防御设施。但这样的耐心、财富、决心和技能在中世纪是非常稀少的。封建军队极难维持占领如此坚固的堡垒所必须的长时期的围攻;封地兵员只能在当年的几周被召来作战,而雇佣军队要在战场上无限期地维持,花费甚巨。
结果,采取防御战略常常可以抵消敌方的进攻能力。因此,这一时期也许比以前或以后的任何时代都更少有开阔战场的阵地战。较弱的一方常常能够退到防御工事的后面争取获胜,或至少不会失败。从总体上说,当不能完全肯定具有优势的战斗力时,只有有勇无谋、无能或不走运的人才会冒险一战。
陆军战术
步兵作为步、骑联合兵种战斗编队中的主要成份,在战争中重新占据了优势的地位,这一趋势在前几个世纪已明显可见,但在克勒西会战中达到了顶点。这主要是由于一种新的经过改进的火力兵器―长弓被用于战场。在这次战斗中,长弓兵对支援很有纪律的盔甲长矛兵起了关键的作用。对于这次胜利的全部意义,就连英国人自己也没有充分估计到。至于14世纪的其他将领,虽然纷纷仿效英国人的做法,让重骑兵下马作战,可惜他们没有能够找到英国人取胜的关键所在。他们不知英国人胜利的奥秘不仅仅在于让骑士和弓箭骑兵下马作战,而且在于明智地让下马作战的骑士与弓箭骑兵互相合作,并使他们和骑在马上的骑兵紧密配合,从而使投射式兵器的杀伤力、防御的耐久力与机动突击力灵活地结合起来。
插图004 英国不骑马的重骑兵和瑞士戟兵
英国人在运用长弓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以及佛兰芒和瑞士长矛兵的成功,使得欧洲战争中防御战和进功战相比,前者在战术上处于实际上的优势地位。从上文所指的防御工事在防御战中所产生出来的战略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加强。
如果14世纪爱德华三世的联合兵种防御战术同13世纪成吉思汗的骑兵进攻战术相对抗,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推测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军队
训练很差又匆忙征集起来的封地军队越来越靠不住,从而使雇佣军的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影响逐步扩展。然而在英国,后来在法国,这两种不一致的制度却得到了部分的折衷。
金雀花王朝的国王们采用“契约”的办法,将民兵制与雇佣兵制结合起来。他们鼓励其属民提供进行战争和守卫皇家要塞的常备部队,换取固定的报酬和津贴。尽管名义上这与属民的封建义务没有联系,英国国王们却极少出动民兵。
实际上,这些常备部队是永久性的英国皇家军队的起源。这一制度避免了强迫,因为贵族们使征集的士兵得到了报酬。他们都是职业士兵,从这一术语的罗马含义和现代意义上说都是这样;尽管由贵族指挥和征集,但他们都效忠国王,都以为自己是国王的士兵。然而也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兵,他们在和平时期不易控制或利用,他们经常暴露出不守秩序的本性,将学到的军事技能,用来抢劫和恐吓市民。由于英国的常备部队通常驻扎在金雀花王朝的法国领地上,因而契约制度的这一方面对英国的影响,比它对法国和那些采用这一办法的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要小些。
许多英国军队的每个士兵都是骑兵,而英国军队却是通过它们步兵的优势在欧洲战争中占支配的地位,这或许是自相矛盾的。为什么爱德华三世与其子“黑太子”能够在袭击法国时长驱直入、进展神速?这表明了英国军队的机动性与法国骑兵军队的机动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亚和中亚
蒙古和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的早期征服活动(1190—1217年)
1190—1206年,蒙古的统一 通过对邻近部落的征服和巧妙的外交,铁木真(参见第十章→东亚和中亚→内亚→铁木真诞生)在东、中亚地区环绕戈壁沙摸创立了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1206年,铁木真于哈拉和林自称“成吉思汗”(蒙古语“海洋”或“强大”之意)。后其子窝阔台继位后定都于此(1229年)
1204—1205年,额尔齐斯河之战 成吉思汗击败乃蛮部首领太阳汗,平定了蒙古地区的最后抵抗,其子古出鲁克逃到哈刺契丹(又称西辽)鞑靼人的地界避难,他后来窃据了哈刺契丹的汗位(参见第十章→东亚和中亚→内亚→蒙古的女真人征服契丹人)。
1206—1209年,同西夏的初步战争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同西夏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开始了他对中原地区的征服活动。西夏由于版图缩小,承认了成吉思汗的宗主地位。
1211—1215年,同金的第一次战争 起初由于中国北部城市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也由于缺乏攻城技术,成吉思汗遭受挫折,但他逐步建立了一支攻城部队,到1213年征服金领土已远至长城,然后他率三路大军,进至长城和黄河之间金领土的心脏地带。他完全击败了金野战军队,使火与剑遍布北中国,众多的城市被攻克,最后在1215年围攻、占领并劫掠了北京(当时为金国首都,称为中都)。金帝被迫承认这位蒙古征服者的宗主权。曾为金所用的契丹官员耶律楚材转为蒙古人效劳,显然他在管理占领地人口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被成吉思汗在后来的征服活动中利用。
1209—1216年,古出鲁克和哈刺契丹人 逃亡者古出鲁克在花剌子模的穆罕默德沙支持下,忘恩负义地推翻了哈刺契丹汗,攫取了汗位。他准备同成吉思汗进行战争,而后者的间谍把这一切都报告了成吉思汗。
1217年,征服哈刺契丹 蒙古军队连续征战十年,已精疲力竭,故成吉思汗只派出2万人,在杰出的年轻将领哲别率领下,征讨古出鲁克。哲别鼓动鞑靼人叛乱,随后占领了这个国家。古出鲁克的军队在喀什噶尔之西被击败;古出鲁克被俘后处死;哈刺契丹被成吉思汗兼并。
对花剌子模帝国的战争(1218—1224年)
1218年,战争爆发由于波斯的花剌子模-土耳其统治者阿劳德·丁·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沙,中国史上称为摩呵末―编者注)侮辱蒙古使节,成吉思汗遂集合20多万人(包括辅助部队),兵分四路,分别由他和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统领,出征花剌子模。他计划从东北攻入波斯,而哲别亦率少量军队从哈刺契丹攻入。
1219年,扬德之战 术赤和哲别率不多于3万人的军队,在费尔干纳盆地同穆罕默德拥有巨大数量优势的军队(也许20万人)进行了一场拉锯战。
1220年,蒙古军队推进 蒙古军队呈宽大战线前进。术赤兵力增加到约5万人,沿费尔干纳河谷而下,围攻苦盏。察合台和窝阔台各率约5万人,以平行的纵队越过巴尔喀什湖,包围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成吉思汗率同样规模的军队,向巴尔喀什湖北岸作大范围迂回,逼近锡尔河流入咸海的河口附近。哲别率2万人,穿过帕米尔向南进至阿姆河上游,随后进入外奥克西亚纳的心脏地带。
地图01 蒙古帝国(13世纪晚期)
1220年,穆罕默德出逃 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附近的穆罕默德,得知苦盏和讹答剌已被包围,哲别向其进军的惊人报告又接踵而至。当他率大军(可能有10万人)转向东南去保护他到呼罗珊和加尼的交通线的时候,传来了更令他瞳目结舌的消息―成吉思汗本人正从西面向博卡拉进军―这个方向是他完全没有料到的。蒙古军队迅速运动,对他们进军路线两旁数公里之内的地区都进行彻底的毁灭,这使花剌子模人大大夸大了他们的兵力。穆罕默德错误地认为包围他的军队比他多50万人。他惊慌地把剩余大军的大部分丢在博卡拉、撒马尔罕和其他要塞,而携家眷及少数卫兵南逃。
1220年,征服外奥克西亚纳 当成吉思汗到达博卡拉时,他的几个儿子劫掠并摧毁了苦盏和讹答剌。在上阿姆河流域,哲别击败了穆罕默德派来攻击他的土耳其军队,并向撒马尔罕进军,沿途掠夺、杀戮和毁灭。博卡拉向成吉思汗投降,他强迫居民推倒了城墙,随后向前急进,同撒马尔罕外面的其他军队会合。撒马尔罕有10万守卒,尽管进行了拼死抵抗,但很快就被攻占,遭到残酷的劫掠和毁灭,守军及大量居民被杀。
1220—1221年,追击 一支约3万人的军队在哲别和速不台两位将领率领之下,毫不留情地追逐着仓皇逃窜的花剌子模国王。在五个月之内,蒙古军队穿越其庞大的帝国,一直追到里海岸边。1221年2月,穆罕默德死于离海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上,据说因心脏病而死。
1220—1221年,巩固 成吉思汗监督着窝阔台、术赤和察合台对花剌子模的征服,以及幼子拖雷对呼罗珊的征服。在赫拉特、梅尔夫和巴缅等地,穆斯林的抵抗较为持久,但并无效果。同时,成吉思汗的侦察人员和间谍发现穆罕默德沙之子札兰丁正在伽色尼集结一支新的军队。
1221年,皮尔万之战 正当成吉思汗将其诸子各部集中起来进行另一场战役时,札兰丁率12万人在伽色尼西北的兴都库什山脉中,击败了3万人的蒙古军队先遣部队。成吉思汗迅速移师报此一箭之仇。被花剌子模盟友抛弃的土耳其王子率约3万人退入旁遮普北部。成吉思汗以5万多人迫逐。
地图02 花刺子模帝国(哲别和速不台对默罕默德沙的追击)
1221年,印度河之战 土耳其人占据了印度河旁极为有利的防御阵地,其侧翼由山脉和河流的弯曲部保护着。土耳其军队猛烈反击,几乎突破了蒙古军队中部,但成吉思汗集结军队并派1万人翻越表面看来不能通过的山脉,攻击札兰丁的翼侧。由于受到两面夹击,土耳其的防线崩溃了。札兰丁自己乘其坐骑,过一绝崖边缘,跳入河中,在成吉思汗赞美的目光之下,逃到河对岸很远的地方。蒙古军队派几万兵马(参见第十一章剌东亚和中亚剌蒙古人的军事体制剌蒙古人的组织)追击;这些追击部队蹂躏了旁遮普的拉合尔、白沙瓦和木尔坦各区,但未发现土耳其王子。后来,得知德里苏丹一直拒绝庇护札兰丁,成吉思汗遂明智地避免为入侵印度而过分消耗其资源。他召回追击者,从旁遮普撤退,巩固其对伽色尼的征服(1222—1224年)。
哲别和速不台的远征(1221—1224年)
1221年,进入高加索 穆罕默德死后,哲别和速不台得到成吉思汗的允许,穿过高加索进入南欧进行武力侦察。得到增援后,其总兵力可能接近4万人,由哲别统领。穿过阿塞拜疆后,他们可能在亚美尼亚东部风景优美的阿拉斯河两岸过冬。
1222年,侵入俄罗斯 蒙古军队决定性地击败了集中起来参加第五次十字军东侵的格鲁吉亚大军,接着继续北进,进入俄罗斯大草原,粉碎了竭力阻挡其进军通路的山地部落。库曼人在库班河东岸的山麓小丘中进行了一场拉锯战,短暂地挡住了入侵者。蒙古军队将迅速的机动与战术诈欺结合起来,彻底击败了他们,占领了阿斯特拉罕,然后渡河追击。他们深入克里米亚,攻占了根诺人在东南岸的苏达克要塞,接着转向北进入乌克兰。
1222—1223年,在黑海边过冬 蒙古军队首领们感到他们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在返回蒙古以前,他们决定休整一下军队,并利用这段时间来获取北面和西面土地上的更多的情报。于是,他们的间谍很快就分布整个东欧和中欧。
1223年,伽勒伽河之战 俄罗斯-库曼联军8万人,在基辅大公姆斯季斯拉夫率领下,进击第聂伯河口附近的蒙古军队。哲别和速不台因恐寡不敌众,故遣使求和。但当其使者被姆斯季斯拉夫残酷杀害时,激怒了哲别和速不台,蒙古军队勇猛出击,实际上全歼了俄罗斯军队。蒙古军队向北袭击几百公里后,遵照成吉思汗旨意转而向东。当他们向里海之北前进的途中,哲别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而病亡。速不台经约6440公里艰辛的长途跋涉带回远征军,同时赢得了对花剌子模作战的胜利,和正在返回的蒙古军队主力会合,这时已到了1224年。
成吉思汗最后的战役(1225—1227年)
1224—1226年,西夏和金朝恢复活动 西夏从属蒙古的唐古特人(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皇帝曾拒绝助蒙古军队西征穆罕默德沙。曾是宿敌的西夏和金这时又结成反对蒙古人的同盟。
1225—1226年,蒙古军队的准备 成吉思汗感到年事已高,遂选窝阔台作为其继承人,并确立了以后的可汗选举办法。他研究了来自西夏和金的情报,准备以18万人的军队进行一场新的战役。
1226年,入侵西夏 是年年末,河已结冰,蒙古军队以其习惯的速度和活力南进,打击西夏军队。熟悉蒙古军队作战方法的唐古特人已有准备,两军在结冰的黄河岸边相遇,西夏军队人数有30多万人。
1226年,黄河之战 成吉思汗诱使唐古特骑兵上冰攻击。当他们从冰上过河时,以不骑马的弓箭手对其骚扰,唐古特骑兵很快陷入混乱,这时骑马和不骑马的蒙古军队发起冲击。同时几万兵马越冰而过,攻击河岸远处的西夏步兵。战斗很快结束,西夏军死30万人,逃者无数。
1227年,对西夏和金的胜利 蒙古军队以惯有的活力追击,在一座山地要塞中杀死西夏帝。西夏帝之子躲在宁夏筑有高大城墙的城内,蒙古军队在以前的战争中曾久攻不下此城。成吉思汗留下三分之一的军队包围夏都,派窝阔台向东过黄河的大弯曲部,驱逐金人离开他们在黄河北岸最后的几个据点。剩余的蒙古军队向东南前进(明显指向川东),占领了山脉中西夏、金和宋帝会合的位置,以阻止增援的宋朝军队到达宁夏。在这里,成吉思汗接受了新的西夏皇帝的投降,但拒绝了金的和平建议。
1227年,成吉思汗之死 由于预感到死亡,大汗起程返回蒙古,但还是死于途中。在临终的卧榻上,他向其子拖雷概述了今后将由他的继承者彻底摧毁金的计划。
蒙古人的军事体制(约1225年)
蒙古汗国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同义词,因为蒙古在西方的敌人,不相信他们会被一支小小的军队制服。13世纪的欧洲人确实但又错误地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能够征服别国,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这其实一方面是欧洲人为自己的失败寻找托辞,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懂得蒙古人采用了一种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因而能够以飓风一般的速度和力量进行作战。
对于现代军队来说,要想重建成吉思汗及其军队所树立的功绩,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至少也是极其困难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成吉思汗有着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纪律极其严格的军队。蒙古军队通常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军队,但人数也不到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以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没有超过15万人。
蒙古人的组织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著特征。除去一些辅助部队,蒙古军队全由骑兵组成。军队编制用十进法,最大的独立单位是图曼,每个图曼有1万人,大体相当于现代编制的一个骑兵师。3个图曼组成一支军队,每个图曼包括10个骑兵团,每团1000人;每个骑兵团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骑兵班,每班10人。
典型的蒙古军队大约有五分之二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盔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的坐骑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其主要武器是长枪。
蒙古军队的60%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亚洲弓、标枪和套索。蒙古反射弓只比英国长弓短一点,其威力特别大,具有毁灭性。每个骑兵都身带两囊箭,补给车上有备用的箭。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轻骑兵和重骑兵都携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把战斧,每个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还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古军队招来的中原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训练和纪律
蒙古骑兵都是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他们从小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严厉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成为具有坚韧的耐力和毅力的老兵,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
各单位的指挥官都是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在战场上英勇的表现选出的。他对自己的部队拥有绝对的权威,同时受其上级同样严格的控制和监督。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的其他军事组织是不可能有的。
对于成吉思汗的训练体制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我们只知道,类似于现代编制的每个班、连和团都能进行一种战斗训练的精确操演,这种战斗训练形成了蒙古人小部队战术的基础。而这样的精确需要直接的和相应的监督之下经常不断的练习。图曼内部、图曼之间以及大部队之间的战场协同,是各级军队在战斗前的演习中艰苦练习的证明。
作战原则和战术
成吉思汗部队的机动性从没有其他的地面军队能与之匹敌。方块和方阵的速度就是力量,他似乎对此有着本能的理解。采取并保持主动―即使当战略使命是防御性的也采用攻击,历史上没有其他的指挥官比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的极端重要性。
在战役开始时,蒙古的图曼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各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队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古军队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来不及集合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散击溃。
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方法上从不因循守旧。如果已经发现敌人的确切位置,他们就率领主力袭击敌人的后背或者侧翼。有时他们佯装撤退,然后在更换新的马匹后重新发起冲锋。
然而蒙古军队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很宽的一条阵线向前推进,这使部队具有灵活性,尤其是当敌人难以对付,或其准确位置尚未确切判定之时。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者停止前进或向后稍退,其余纵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敌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古军队乘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并彻底歼灭。
蒙古军骑兵连队由于它们精确、一致的行动和令人惊讶的机动性,很容易就能取得对敌人的优势,即使这些部队装备更重或更好、或部队数量更多。蒙古军队运动的快速性使他们总能在决定性地点获得力量优势,这是一切战斗战术的最终目的。通过采取主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机动性,几乎总是蒙古军队指挥官而不是他们的敌人在选择决战的地点和时间。
蒙古军战斗队由5个横队形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为重骑兵,其余3队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还有一些轻骑兵部队负责侦察掩护。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毒箭。
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有准备的密集乱箭袭击下动摇。有时仅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如果图曼指挥官认为预备性袭击已使敌人完全瓦解,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同时命令重骑兵发起冲击。
除了火力和运动相结合,投射行动同冲击行动相结合,蒙古军队也强调在战术的各个级别和战斗的各个阶段的机动和变化。在主力部队同敌人交火时,部分军队通常通过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当敌方指挥官随之采取正面行动时,蒙古军队主力就会对敌翼侧或背后实施决定性的打击。
围城术和对要塞的攻击
在中原作战的初期,成吉思汗的骑兵部队常常在城市高大的城墙面前束手无策。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同时采用了中原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以及大量全凭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几年之内蒙古军将领就创建了一种能够攻占原先似乎无法攻破的城防设施的作战系统。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积大但能机动的攻城车,以及载于马车中和驮载于动物背上的投射装置及其他装备。成吉思汗征募了一支最优秀的中原工兵,让他们充当操纵攻城车的士兵。他将优厚的服役条件和武力的强迫结合起来创建了一支工兵部队,其效能至少可与亚历山大和恺撒的工兵部队相比。
在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部将速不台后来所进行的战役中,任何城防堡垒都无法阻挡蒙古军队进军的步伐。对于有重兵把守的城市,蒙古军队往往用一个部队来围攻,并派部分或全部工兵辎重队予以协助,主力部队仍旧继续前进。有时通过巧施计谋,或大胆行动,敌城即被迅速攻占。假如敌人预先充分准备,使蒙古军队进攻受阻,则围城的部队和工兵就开展常规围攻战,蒙古军队主力也竭力寻找敌人的主力野战部队交战。一旦胜利在握,被围城池常常不战自降。在这种情况下,城中老百姓常可少遭殃。
但是,如果守卫城市或要塞的部队竟敢公然抵抗,那么成吉思汗技能惊人的工兵就会很快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或者迅速为不骑马的士兵作好攻城准备,保证攻击成功。接着,被征服的城市、守城部队和城中的老百姓就会遭受掠夺和毁灭―这使成吉思汗成为历史上最令人恐俱的名字之一。
有时即使最坚固的城市也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蒙古大军在它们附近,就被压制和占领。领头的蒙古轻骑兵总是尽量近距离奋力追击被击败的敌人,以便在对方还来不及关闭城门之前就紧跟着冲进城去。即使敌人充分戒备,使蒙古军队冲不进城,它也极难应付他们的速度、效率和活力。领头的骑兵部队到达几分钟之内,石器和石弩就会投入战斗。蒙古人发现,在这些威力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立即奋力攻击,常常会使他们在惊恐的敌人作好抵抗准备之前就能登上城墙,并攻占一部分防御工事。
如果初步的攻击被击退,需要进行常规的围攻,那么投石器和石弩就为破城、攻城和一切通常的攻城方法提供火力掩护。当蒙古军队穿过城墙上的突破口或越过对杭工事发动最后的主攻时,常常采用一种残忍的但却十分成功的办法。他们让一大群无助的俘虏走在前面,步行的蒙古军队骑兵紧跟着行进至城墙,这样守城部队要击中他们就会先伤了自己的同胞。
为了增加守城敌人的混乱和困难,蒙古军队在进攻之前先派轻骑兵在城墙前冲击一番,发射燃烧箭,或从更远处用石弩发射燃烧箭,使被围攻的兵营或城市烧成一片火海。
参谋和指挥
对于成吉思汗的参谋体制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其原因很可能是他的作战历史大多是由其敌人撰写的,而他们又极少能了解他赢得胜利的真相。他似乎担任了自己的作战指挥官,尽管后来他明显地充分利用了能干的部属如速不台和哲别的技能和天才。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略和战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地计划好的。
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战方案的制定总是要对惊人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地研究和分析。蒙古军队情报网遍布欧亚大陆,其机构之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整个战役的进军路线便预先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部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不过,每个下级指挥官都有一段很宽的地域范围以实现其作战目标。战斗中只要不违背总的作战方案,他可以率领部队在其作战地域范围内自由运动,迎战敌人。骑兵传令兵迅速敏捷地来往于作战总部和下属各部队之间,传递命令交换战斗情报。这样,成吉思汗能够确保各级指挥机构的协调统一,并使他能够亲自指挥最大范围内的作战行动。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在历史上似乎没有先例。
蒙古军队特别长于心理战。他们发动深思熟虑的宣传战,到处散布他们无情、残暴和屠杀反抗敌人的故事,以从心理上削弱下一个他们打算吃掉的敌人的抵抗力。事实上,虽然这种宣传中有相当大的真实性,但同样真实的是,蒙古人热心于善待任何证明自己愿意合作的敌人,特别是那些大汗认为可能具有在作战行动或行政管理上有用的敌人。
蒙古军队中存在总参谋部的一个证据是蒙古人对待他们作战教训的方式。他们不仅立即分析每一次大的行动,而且让这一分析的结果在系统的训练计划中立竿见影,而训练计划一定是在灵活、有效的参谋部的指导之下制定出来的。
管理
作战时补给品的征集明显留给了各自的下属指挥官。蒙古军各部队通过最无情的征集办法从乡村取得补给。然而,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征集粮秣的工作有系统地进行,而且协调一致。最清楚的证明就是蒙古人总能成功地维持他们的军队,即使在沙漠地区和山地作战时也是如此。大汗的管理人员明显地大多是俘获的宋、金学者、官员和外科医生。
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都能靠喝马奶生活,因此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的负担。
蒙古军队管理和参谋活动的周密和高效的一个可怕的证据是:他们记录敌人伤亡数字的方式(他们自己的损失通过点名就能很容易地计算出来)。每场战斗之后,专门有人负责割下战场上每个敌人尸体的右耳朵,这些耳朵被扔进袋子里,以便在闲暇时精确地数清敌人的死亡数字。
通信
我们已经提到,蒙古军队广泛使用传令兵进行长跟离通信。战术运动依靠连和团指挥官的指示用黑白信号旗控制。这样就不会有因命令或情报书写有误而造成延迟(也许很少有蒙古军指挥官能够读或写)。在声音控制不到的地方,信号旗特别用于协调部队的运动。
当由于夜暗或地形的阻挡而看不见信号旗时,蒙古军队则使用闪耀火光的箭。
计谋和策略
蒙古人跟好讲义气和面子的西欧骑士不同,他们不赞成欧洲人堂堂正正的打法,而喜欢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占据主动,减少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他们有些诡计明显是当时灵感的产物,这些灵感是由于成吉思汗给予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而激发出来的。然而,大多数诡计显然是那种预谋,这些谋略都是所有指挥官非常熟悉的。有两个例子很值得重视。
蒙古人喜欢冬季作战,封冻的沼泽河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机动性。为了测定什么时候河上的冰层能够承受马匹的重量,他们往往驱使当地的老百姓为他们上冰察看。1241年末在匈牙利,他们把无人照看的牛群留在多瑙河的东岸,而眼看着那年年初被他们驱赶到对岸去的难民受饥挨饿。当匈牙利人渡过河来牵回牛群时,蒙古军队又决定继续向前推进了。
另外一种计谋,我们把它称为战术手段可能更为恰当些,那就是在作战中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遣一支小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隐蔽字己的作战意图及行动。
军政府
一旦被征服领上上的武装抵抗停止,蒙古人也就立即停止任意的毁灭,转而从事精心计划的重建。成吉思汗创建了也许是20世纪前出现的最精心计划的军政府体制。内政管理通常交给令蒙古人满意的当地领导人,他受到蒙古占领军的支持和直接监督。人口普查得以进行,有效的税收机制立即建立起来。成吉思汗是不愿意让被征服的领土成为他的经济负担的,相反,按此意图征集的资金不仅维持当地政府及占领军,而且用来支付给哈拉和林的贡金。
蒙古人绝对禁止在他们征服的领土上继续内部争执,法律和秩序被不可动摇和冷酷无情地维持着。结果,蒙古人控制的被征服地区在蒙古军队占领之下比他们侵入前往往要和平得多。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1227—1388年)
1227—1241年,窝阔台汗在位 这位新的统治者完成了对西夏边远领土的征服。蒙古帝国的扩张向四面八方继续进行。第一个新的牺牲者是朝鲜(1231年;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朝鲜)。
1231—1234年,征服金朝 蒙古人与宋朝结盟后,开始了对金最后的摧毁。拖雷率一支大军向南穿越夏的领土,进入宋朝的四川省,然后引军向东,穿过汉中(南郑),侵入金境。拖雷死于1232年的一个战役中,速不台统领蒙古军队继续围攻金都汴梁(开封)。汁梁是座大城,尽管守城者巧妙地使用了炸药,该城最后还是经蒙古军队一年的围攻后在1233年陷落。速不台随后完成了对金的征服。窝阔台拒绝与宋朝瓜分征服的地区―宋朝企图据有以前金占据的河南。这是准备战争的信号。
1234—1279年,同宋朝的战争 这一长期的战争是由窝阔台的侄子和继承者蒙哥与忽必烈结束的。忽必烈在蒙哥的领导下作战。1252—1253年,征服宋朝所属南诏(云南)。1257年其下属占领东京(越南东北部),攻陷河内。宋以工事坚固、粮草充足的城市防御抗击蒙古军队入侵。然而,1257—1259年蒙哥亲自指导的一系列出色的战役使宋朝皇帝的希望成为泡影。但随着蒙哥突然死于痢疾(一说其中流矢受伤致死―编者注),蒙古发生了王位争斗(参见下文),战争被迫中断;宋朝苟延残喘,战争又拖了下去。最后,忽必烈在1268年得以将其全部的注意力转向对宋朝的战争。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其间速不台之孙巴颜的才能极为出众。战役的高潮是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杭州。尔后,蒙古军队又花了三年多时间征服边远地区。战争最后的行动是1279年在广东湾(今广东新会涯门海湾―编者注)的海战。宋朝舰队被蒙古舰队全部摧毁,宋朝宰相陆秀夫抱幼帝跳海,死于水中。宋军残部逃至沿海各岛,皆被围剿屠杀。
1235年,蒙古的扩张计划 窝阔台召集蒙古诸头领举行忽里勒台(会议)后,命令同时进行四个方向的征战:(1)同宋朝继续战争;(2)朝鲜;(3)东南亚;(4)欧洲。
1237—1241年,蒙古在东欧和中欧的征服活动(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蒙古军队在欧洲的战役)
1239年,蒙古征服西藏 此系窝阔台之子阔端所为。
1241年12月11日,窝阔台驾崩 诸宗王被召至哈拉和林聚会,举行忽里勒台(会议),选举新汗。蒙古军队所有的攻势暂时结束。由于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和术赤次子拔都之间的敌对,这次忽里勒台(会议)被延迟了四年多。1246年1月,贵由被选为汗(或称“可汗”,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拔都顺从安排,为西部地区之汗,这一地区包括西北亚和东欧,因拔都营地的富丽堂皇而称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
1243年,柯塞达之战 蒙古军队在占领花剌子模帝国残余的土地后,击败了塞琉古土耳其人,确立了对安纳托利亚的宗主地位。
1246—1248年,贵由在位 这位新汗发布命令,继续征战。他亲率少数军队西进,为重新入侵中欧之先锋,但他死于与拔都会师的途中,诸宗王举行两次忽里勒台(会议)选举继承者。第一次忽里勒台在拔都的营地举行,拔都当选但辞而不受。他推举蒙哥,蒙哥当选。为遵成吉思汗之嘱遗,忽里勒台在哈拉和林重新举行,但因窝阔台和察合台子孙的阴谋而延搁,他们企图推翻蒙哥。阴谋败露后,参与者被处死。1251年重新确认了蒙哥的地位。
约1250年,帝国的政治和军事组织 窝阔台及其继承者遵循了成吉思汗死前确立的领土总督管辖制。术赤之子拔都为西北亚和东欧大草原的统治者,是钦察汗国的第一位汗(1243—1256年),他定都于伏尔加河畔的撒莱(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钦察汗国)。察合台及其继承者统治大致相当于今土耳其斯坦和中西伯利亚之间广大的地区。他们被通称为察合台蒙古人之汗。再往南,特兰索夏纳、呼罗珊和今阿富汗地区成为拖雷的王国。拖雷家族的一支通过蒙哥和忽必烈成为可汗的直接帝系和元朝皇帝。旭烈兀及其后裔传下来的另一支完成了对西南亚的征服,成为波斯的伊儿汗。钦察汗、察合台汗及伊儿汗直到14世纪中叶元朝衰落(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元朝衰落),一直都是哈拉和林和北京的可汗之属汗和总督。
1251—1259年,拖雷之子蒙哥在位 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勇士和管理者。尽管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在于继续进行同中原的战争,但他也派他的弟弟旭烈兀完成对西南亚的征服。
1252—1287年,蒙古军队征服占婆和安南(参见第十一章→东南亚→越南人地区→蒙古人的最后一次入侵)
1255—1260年,旭烈兀在西南亚的征服活动(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和蒙古人时期)
1260—1294年,忽必烈汗在位 忽必烈被选为可汗,遭其弟阿里不哥激烈反对,1260年突然引致一场内战,次年忽必烈以有力的行动获胜。曾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之孙海都逃至阿尔泰山脉中避难,继续时断时续的抵抗,直到他1301年死去。忽必烈推翻宋朝后称帝,建立元朝(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中国→忽必烈建立元朝),1264年迁都北京。忽必烈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中最有才干者之一,他重新统一了国家,并自此以后保持了至少名义上的统一(尽管后来发生了内战)。
1261—1262年,伊儿汗国与钦察汗国之间的内战(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和蒙古人时期)
1274年,蒙古军队第一次入侵日本(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日本→蒙古第一次入侵日本)
1281年,蒙古军队第二次入侵日本(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日本→蒙古第二次入侵日本)
1281年,霍姆斯之战 侵略叙利亚的一支伊儿汗蒙古军队被马穆鲁克苏丹加龙击退(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埃及、叙利亚和马穆鲁克亲国→卡拉恩王朝(拜巴尔斯的亲家))。
1281—1287年,侵入安南和占婆(参见第十一章→东南亚→越南人地区→蒙古人入侵安南)
1287—1300年,侵入缅甸(参见第十一章→东南亚→缅甸→蒙古人入侵)
1292—1293年,侵入爪哇(参见第十一章→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蒙古人入侵爪哇)
1294—1307年,帖木儿(也有称铁穆耳,即成宗―译者注)在位 帖木儿(勿与鞑靼人帖木儿混同;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木儿时期)系忽必烈之孙,为整个蒙古帝国最后一位被承认的可汗。
1299—1300年,侵入叙利亚 伊儿汗哈赞·马哈茂德侵占大马士革及叙利亚大部,随后撤退。
1303年4月20日,迈尔季-阿斯-萨法尔之战 在对叙利亚最后一次重要的入侵中,一支蒙古伊儿汗军队被马穆鲁克人击退。
1307—1388年,元朝的衰落,蒙古帝国逐渐分裂 伊儿、察合台与钦察汗成为独立的汗国;其他蒙古宗王也都独立或被属民推翻。
1356—1388年,明朝推翻蒙古人统治(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中国中原地区→明朝兴起)
蒙古军队在欧洲的战役(1237—1242年)
侵略东欧(1237—1240年)
1236—1237年,窝阔台派15万人的军队侵略东欧,名义上由术赤之子拔都指挥,但实际的指挥官是速不台。他在击败保加利亚人后,于1237年12月向西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由于他曾在1223年进行了初步的侦察(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和蒙古帝国→哲别和速不台的远征),后来又不断收集关于俄罗斯诸公国情报,因而这次入侵的准备工作一如他曾经的老师成吉思汗,极为精细。蒙古军队如旋风一般横扫冰冻的乡村,穿过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和卡卢加,在几个月内彻底摧毁了北俄罗斯诸公国。1238年3月4日,在伏尔加河支流附近的茨纳河之战,蒙古军队摧毁了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二世率领的俄罗斯军队。大公被杀死,战役结束。
同时,蒙古军队一部分在拖雷之子蒙哥率领下渡过伏尔加河,占领位于北高加索和黑海北岸的库曼帝国东部。重新集结的军队在乌克兰度过夏季和初秋―整编军队,更新装备,并训练从哈萨克斯坦弄来的新马匹。
在此后的两年里,速不台巩固了对俄罗斯东部和南部的控制,同时收集关于中西欧的详细情报。蒙古军队征服俄罗斯南部和东部的情况只有一些最模糊不清的传闻―多半系库曼逃亡者所传―传到中欧和西欧诸王国。另一方面,速不台却详细了解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15万蒙古军队再次于冬季起兵,以确保在乌克兰的大河上的充分机动性。他们在1240年11月底越过结冰的第聂伯河。当基辅大公拒绝蒙古军队要其投降的要求时,速不台发动攻击,12月6日占领基辅城,随后将它毁灭。占领喀尔巴阡山东南和黑海西北的所有地区后,速不台这时又开始准备他的下一个战役。
侵略中欧(1241年)
速不台留下了3万人控制已征服的地区并保护他的交通线,率领约12万入侵略中欧。他认识到,匈牙利、波兰、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各自都能集结起比他规模大的军队;他也同样意识到,对这些国家任何一国的侵略,都会使其立即陷入同其他三国及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之中。然而,他对欧洲政治的了解使他自信能够依靠教皇、德意志皇帝、法兰西国王和英吉利国王之间妒忌的争吵,而使这些国家在他解决中欧之前不卷入冲突,随后他再各个击破。
速不台将他的军队分成四个主要的纵队或野战军队,各辖三个图曼。一部由窝阔台之孙海都率领,准备保护北翼。另一支翼侧军队由窝阔台之子阔端率领,按计划要在蒙古军队从南面通过特兰西瓦尼亚和多瑙河流域侵入匈牙利时保护南翼。其余的两支大军显然呈平行的纵队前进,将在拔都和速不台率领下强行越过中喀尔巴阡山。这两个纵队将在与匈牙利都城布达(今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之一部分,由多瑙河西岸之布达和东岸之佩斯合称布达佩斯)相对的多瑙河东岸之佩斯城前面的平原上会师。
地图03 蒙古军入侵东欧
海都以吸引波兰人、波希米亚人和西里西亚人的注意力为主要目标,稍先于其他三个纵队于1241年3月初出师。他击败三支较大的波兰军队,横扫波兰进入西里西亚。一个分遣图曼保护其右翼,向北迂回穿过立陶宛,然后向西穿过东普鲁士,沿波罗的海岸边进入波美拉尼亚。3月3日,海都利用其他两个图曼在克拉科夫粉碎了波兰鲍烈斯拉夫五世的军队。当蒙古军队携带火与剑穿过东北欧之时,惊慌弥漫乡间,慌恐之极的难民纷纷西逃。由于一座又一座城市被攻占、摧毁、焚烧,人们流离失所,难民大量增加,恐怖的传说被人们渲染着,并被扩大。到4月初,海都2万人的2个图曼到达西里西亚时,欧洲人相信他的军队有20多万人。
里格尼茨之战(1241年4月9日)
尽管相信这些疯狂的夸张,北、中欧的骑兵还是准备拼死战斗。西里西亚的“虔诚者”亨利大公集中了一支由德意志人、波兰人和条顿骑士组成的4万人的联军,占据了在海都大军必经之地里格尼茨的防御阵地,波希米亚王文西斯劳斯率军5万人匆忙北进,以与亨利会合。
当波希米亚军尚在两天的路程之外时,海都发起了攻击。欧洲人虽勇敢顽强地战斗,但亨利的军队仍被粉碎,残部西逃。因为蒙古军队未予追击,所以有些欧洲历史学家不正确地认为里格尼茨之战是一场拉锯战,蒙古军队在其西方敌人之手遭严重损失,遂决定不再进逼德意志。
海都没有理由追击,他已完成了使命。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整个北、中欧都被毁灭。对速不台的军队右冀一切可能的危险都已消除。该地区剩下的一支能战斗的军队―文西斯劳斯的波希米亚军―正向西北撤退,以与其他德意志贵族匆忙集合起来的军队会合。海都出色地完成了速不台的计划,遂从波罗的海岸边召回其分遣图曼,挥师向南,以与在匈牙利的主力会师。回师大军使摩拉维亚变为一片荒野。
进入匈牙利
南翼纵队同样具有战斗力,尽管正在融化的积雪和涨水的河流阻挡了蒙古军队的前进。经三场阵地战后,到4月11日,在特兰西瓦尼亚所有的抵抗都已崩溃。阔端通过多瑙河与喀尔巴降山之间的铁门,挥师向北进入匈牙利平原,以与速不台会师。
同时,3月12日,蒙古军队主力纵队突破了喀尔巴阡山山口的匈牙利军防线。匈牙利王贝罗收到蒙古军队穿过山口的消息后,在约3220公里外的布达召集战争委员会,商讨如何阻止蒙古军队继续入侵。3月15日,当委员会还在讨论时,他收到蒙古军队先锋己到达河对岸的消息。
贝罗没有惊慌。当蒙古军队先锋被宽阔的多瑙河和佩斯城难以克服的要塞所阻挡时,两周之内他已集中了近10万人。
4月初,贝罗率军从佩斯东进,自信能够驱逐入侵者。在他的压力下,蒙古军队开始后退。在几天谨慎的追击后,4月10日傍晚,他在布达佩斯东北约160公里的蒂萨河附近与蒙古军队接触。贝罗突袭速不台,迅速有力地从一支虚弱的蒙古分遣部队手中夺占了蒂萨河上的一座桥,在河对岸建立了坚固的桥头堡,其余的军队则扎营于西岸,并将马车拴在一起建立防御的营地。他从忠于他的属民那里搜集到关于蒙古军队力量的准确完整的情报,得知他的军队数量比对手多得多。
蒂萨河之战(1241年4月11日)
黎明之前,匈牙利军守卫桥头的部队发现他们自己遭到石与箭的猛烈攻击,并“伴随着雷鸣般的声音和火光”。当时,蒙古军队是否正在使用欧洲军事史上的第一门加农炮,因证据不足,只能存疑。更可能的是,他们发展了以往的中国鞭炮,以能产生恐怖的声音效果,像往常一样使用弹弩和投石器。不管怎样,这是现代炮火雏形在13世纪的表现。如现代战术一样,紧跟着就是猛烈的突击。
被声音、死亡和毁灭搞得晕头转向的守桥者被迅速压倒,蒙古军队顺利连续地过了桥。受此骚乱刺激的贝罗军主力急忙从其防御营地出击,随之发生激烈的战斗。然而,战局突然明朗了,这只是蒙古军队牵制性的攻击。
主攻是由速不台亲自指挥的3个图曼约3万人实施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他率部队在桥头之南涉过蒂萨河冰冷的河水,然后转向北打击匈牙利军队的左翼及侧后。欧洲人不能抵挡这一毁灭性的冲击,慌忙退入其营地,到上午7点被蒙古军队完全包围。蒙古军队以石、箭和燃烧的石油精持续进行了几小时的轰击。
对一些绝望的匈牙利军队来说,西面似乎有一道缝隙,有几个士兵安全地逃了出去。由于蒙古军队攻击的密度转至别处,越来越多的匈牙利士兵溜了出去。由于防线崩溃,残存者急于同那些已逃出去的人会合。战斗队形溃散,许多逃跑者丢盔弃甲,以保性命。突然,他们发现白己已陷人蒙古军队的陷阱。蒙古士兵骑上快速的战马,从四面八方出现,分割了精疲力竭的匈牙利士兵,将他们赶进沼泽之中,并突击了有些士兵企图避难的村子。经过几小时恐怖的屠杀,匈牙利军队被彻底摧毁,死亡4—7万人。更为严重的是,匈牙利军队的失败使蒙古人控制了从第聂伯河到奥德河和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的整个东欧。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压倒了总数为他们自己兵力五倍的基督教军队。
蒙古军队的撤退(1242年)
1241年夏,速不台巩固了对匈牙利东部的控制,制定了翌年冬入侵意大利、奥地利和德意志的计划。极度惊慌的西欧人狂乱地进行准备,但彼此协同很差,几乎未完成什么有效的防御。只有机遇―或上苍的保佑―才能挽救欧洲的剩余部分。
1241年圣诞节刚过,蒙古军队就开始越过结冰的多瑙河向西挺进。前锋越过尤利安山进入北意大利,而侦察分队穿过多瑙河谷逼近维也纳。就在这时,从东面约700公里的哈拉和林传来消息,成吉思汗的儿子和继承者窝阔台去世。
成吉思汗的法律明确规定:“统治者死后,成吉思汗家族的所有子孙,无论他们在哪里,都必须返回蒙古,参加新可汗的选举。”速不台不情愿地提醒他的三位宗王履行王朝的义务。蒙古军队从颤抖的维也纳和威尼斯郊区反行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东还的蒙古军队穿过达尔马提亚和塞尔维亚,又向东穿过保加利亚北部,实际上摧毁了塞尔维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然后从下多瑙河对岸消失(参见①第十一章→东欧→塞尔维亚;②第十一章→东欧→保加利亚)。
钦察汗国(1243—1400年)
在蒙古人的行政分权制度之下,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作为钦察汗国的第一任汗,统治着西亚大部和实际上喀尔巴阡山以东的整个欧洲。拔都及其蒙古或鞑靼继承者将军事的优势、聪明的外交和狡猾的阴谋结合起来,几乎连续保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对俄罗斯的统治(参见第十一章→东欧→俄罗斯)。他们毫无疑问是这一时期欧洲最强有力的统治者。14世纪末的王朝纷争几乎使他们的帝国分裂。咸海以北地区的白帐汗国(拔都钦察汗国的属国)实际上独立,俄罗斯诸公国亦企图起而效尤。经过20年的持续不断的内战而衰落,脱脱迷失在察合台的帖木儿帮助下(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木儿时期),成为白帐汗国首领之后,便通过征服重新统一了白帐汗国与钦察汗国。脱脱迷失无情的镇压粉碎了俄罗斯诸公国的独立梦。最后,由于脱脱迷失错误地引致与其恩人帖木儿的战争,在延续10年的冲突之后,脱脱迷失失败,被推翻。这一失败促成了后来几个世纪钦察汗国不断的衰落。
1242—1256年,拔都在位 拔都定都于下伏尔加河畔的撒莱。他接受了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忠顺,后者曾帮助蒙古人建立对整个俄罗斯的宗主地位,因而蒙古人也以礼貌和尊敬待之。
1256—1263年,拔都之弟别列克在位 他是成吉思汗的第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子孙,曾派军深入袭击巴尔干、匈牙利和波兰。其中一次袭击是由其将领都鲁巴哥和诺盖领导,远达至西里西亚。此外,克拉科夫、桑多米尔和比托姆等城皆被占领,并遭到劫掠(1259年)。
约1270—1296年,诺盖自治作为 南乌克兰地区的总督,他实际上是独立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统治者均向他进贡。
1200—1313年,脱都在位 脱都进行了几年激烈的战争,以建立对诺盖的中央权威。1300年,在第聂伯河附近的库坎利克(今波尔塔瓦附近)之战,诺盖遭到严重失败,被杀。
1314—1340年,乌兹别克在位 他是钦察汗国最后一位可汗。依他的命令,莫斯科的伊凡大公率俄罗斯-蒙古联军镇压了特维尔(加里宁)王的叛乱。伊凡的成功使莫斯科的王公们成为蒙古人在北俄罗斯和中俄罗斯的主要属民和管理者。乌兹别克在位的许多时间都在同伊儿汗阿布·赛义交战(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和蒙古人时期)。
1359—1379年,王朝内战 在此骚动的时期至少有25位汗。此一时期,白帐汗乌拉斯实际上独立,且亦参与了争夺钦察汗国的正在持续中的混战。汗位要求者之一―脱脱迷失,被其对手马迈击败,逃至帖木儿处寻求安全与帮助,这时帖木儿为察合台鞑靼人之统治者(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机时期)。
1378年,脱脱迷失崛起 在帖木儿的帮助下,脱脱迷失成为白帐汗。
1380年,库利科沃之战 与立陶宛人结盟的马迈企图重新征服叛乱的俄罗斯诸公国,但立陶宛人尚未到达,他即被俄罗斯诸王公首领、莫斯科的底米特里击败,立陶宛人随即退却。
1380年,伽勒伽河之战 在昔日速不台获得巨大胜利(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和蒙古帝国→哲别和速不台的远征)的地方,脱脱迷失击败马迈,成为钦察汗。
1381—1382年,镇压俄罗斯人叛乱 脱脱迷失征伐北、中俄罗斯,彻底镇压了叛乱。他于1382年8月23日占领莫斯科,屠杀了许多居民。
1385—1395年,脱脱迷失与帖木儿之间的战争(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木儿时期) 脱脱迷失在三次大战中被击败,即:1389年的锡尔河之战、1391年的坎都尔查之战和1395年的特内克之战。
1396年,同立陶宛的战争 立陶宛大公维托夫与报仇心切的逃亡者脱脱迷失结盟,在波兰人和条顿骑士的支持下,大举入侵钦察汗国。维托夫的军队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尽管入侵者在武器方面具有优势,但他们在第聂伯河支流沃尔斯克拉河之战中,被蒙古军队决定性地击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