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8 T.N.村派纪 (美)
960—976年,创建宋朝 赵匡胤(后周的将军)被他的部下拥为皇帝,创建了宋朝,被尊为宋太祖。
976—997年,宋太祖统治时期 宋太祖赵康胤重新统一了中国,包括甘肃小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和中国东北地区。
979--1004年,与契丹蒙古人进行战争 986年,宋太宗在竭力夺取北京时被击退,契丹人然后开始向中国北部缓慢地前进。
内亚
到了9世纪中叶,吉尔吉斯土耳其人和葛逻禄突厥人一起推翻了回纥人土耳其帝国。吉尔吉斯土耳其人和葛逻禄突厥人显然受到了中国唐朝的援助,因为唐朝一直为其名义上的属国和联盟的势力担忧。回纥人向南迁徙,进入塔里木盆地,在那里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并且彻底丢弃了早期印度欧洲人对他们产生影响所遗留的痕迹(846年)。但10世纪早期,他们被迫顺从伊拉克土耳其汗,因为这个时候伊拉克土耳其汗开始统治中亚。
10世纪早期,蒙古东部的契丹人首领耶律阿保机夺取内蒙古、中国北部许多地区(907—926年),新疆的回纥人向他纳贡。927—947年,耶律阿保机的继承人耶律德光壮大了契丹帝国,创建了辽国。在那个混乱的五代时期,耶律德光在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936年,他帮助建立了后晋朝,后来又于946年推翻了它。
与此同时,990年,唐古特部落(即吐蕃人的一支)再次在甘肃安家落户,建立了西夏王国(西夏是党项族之“拓跋氏”于1032年所建―编者注),其首都设在宁夏。他们几乎一直在同回纥人、契丹人和中国人进行战争。
朝鲜
在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朝鲜一派祥和升平景象。新罗王朝在中国唐朝强烈的影响下,繁荣昌盛,国家一切效法中国。但是到了9世纪末,爆发了几次叛乱。918年,王建将军造反,在朝鲜中西部建立了一个新的高丽王国,其首都在开城。之后不久,新罗王朝在最后一个国王退位后,和平臣服于高丽王朝。935年,百济企图再次独立,高丽王朝马上入侵百济并吞并了百济,936年,统一了朝鲜。
在这之前,也就是中国唐朝崩溃的时候(907年),新罗的国王们曾自愿臣服于中国和契丹蒙古人的宗主权(参见上文)。随后,高丽王朝不承认契丹的宗主权,960年,同宋朝皇帝一起建立了一支联军。辽国的契丹人对此不满,985年,迫使高丽王朝放弃了与宋朝的联盟。996年,高丽王朝再次臣服于契丹。
日本
9世纪,日本除了偶尔在北面与阿伊努人进行一些战争,以及对付朝鲜海盗的入侵外(869年),基本上是平和的。日本在这个时期有两个发展阶段,它对后来日本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藤原氏族的权力和影响增大时期,藤原氏家族实际上彻底控制了全国。858年,藤原良房夺得了权力,此后不久成为第一位统治者。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出现封建化倾向。这是贵族侍卫职业化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坂上田村麻吕(日本将领;参见第八章→东亚和中亚→日本→桓武天皇统治)军事改革以及贵族们随着日本逐渐繁荣不断积累财富、扩大势力的结果。这种封建化倾向很明显与欧洲封建化倾向有些共同之处,但也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即出现了两个武士集团。每一个集团都与大的地区统治家族有联系:一个是平氏族,一个是源氏族。到最后,整个日本武士阶层除了效忠于他们自己的封建主外,还和一个或其他的武士氏族发生联系。似乎西欧没有这种特殊的关系体系或模式。尽管宗派竞争刺激增长了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但除了935—941年间一次短暂的剧烈冲突外,10世纪几乎和9世纪一样平静。武士氏族卷进了这次冲突,却不是以正规或统一的方式。最为严重的一次叛乱是由平将门(属于武士氏族)在日本东部策划的,940年,他最终被镇压下去。还有一次由作为海盗首领控制着内海的藤原氏族(属于统治氏族)人在941年策划的叛乱,最后被平氏集团的援军击溃。
 
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存在版权问题
特别感谢云中孤雁制作的免费模版
本书由大笨熊免费制作供朋友阅读
更多精彩E书请登陆WWW.RBOOK.NET
第十章 军事技能的复兴
(1000—1200年)
军事概况
虽然野蛮的暴力冲突仍在不停地震撼着号称文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战争的政治目的越来越明显了―尽管有些是含而不露的,而有一些则是确定无疑的。同时,这一时期的军事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西欧军队和土耳其的穆斯林军队进步更加突出。
这一时期没有产生真正的军事天才,但有几个杰出的军人,他们是:伽色尼的马茂德;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德;拜占庭的阿列克塞;塞尔柱土耳其的阿尔普·阿尔斯兰;埃及和叙利亚的萨拉丁,以及西西里的诺曼人罗伯恃·吉斯卡尔。他们都表现出了超群绝伦的领导才干,除拜占庭帝国外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所有军事将领都难以与之媲美,他们都在这时的四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发挥了影响。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早期历史演进的继续:居住在黑海和里海北部及南部的土耳其人向西部迁移。北边的一股是佩彻涅格人和游牧民族部落,他们与拜占庭帝国及其斯拉夫邻国的联合军队经过一场艰苦的搏斗之后被击退了;而南部的土耳其人却表现出色,也许是由于土耳其人的强悍和穆斯林的狂热,他们横扫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地,渗透到了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尽管受到十字军东侵行动的遏制,但穆斯林的扩张还在不停地进行,一直到这一时期结束。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拜占庭帝国的覆灭,它与第一个阶段互为因果。尽管军事上面临竞争,国力不断衰退,但拜占庭人凭借其对战争艺术的透彻理解,使君士坦丁堡仍巍然屹立,加上其惊人的恢复力,拜占庭帝国的寿命大概延长了数百年之久。然而,如果说阿德里安堡之战已明确地预示着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么,曼齐克特战役则敲响了拜占庭帝国的丧钟。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欧洲各王国的政权日益集中化。尽管强大的封建势力处处阻挠,但一种民族的凝聚力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情况在英格兰和法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之相比,德国、西班牙和波兰的情况则逊色些。
第四个发展阶段就是十字军东侵。从军事、宗教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它是这些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
兵器与盔甲
这一时期有一种重要的新式兵器出现,那就是十字弓(或称石弓、弩),其字面意思是手拉式抛石器。它看上去似乎有点笨拙,而且与战争史上传统的弓或弩相比发射速率低。但是,从此种兵器上发射出去的金属箭,不仅射程远、速度快,而且与旧式的较轻的箭相比命中率更高。最为重要的是,它能穿透其他抛射物所不能穿透的铠甲。显然,中国人和罗马人早已对手拉式抛石器进行了试验,但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抛石器的概念就被西方人忘得一干二净了。11世纪它又复活了。在欧洲,十字弓首先出现于黑斯廷斯战役时的诺曼军队中。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十字弓已经在中国盛行了长达好几个世纪(参见第三章→东亚→秦朝的军事体制)。
十字弓是西欧人为对付土耳其的骑兵弓箭部队所采取的一种兵器。欧洲的十字弓射手通常为徒步行军和徒步作战。十字军东侵时进行了弓箭兵乘马作战的试验,结果发现弓箭兵骑马作战虽然降低了射击精度和射击速率,但与所提高的机动性相比还是利大于弊。有趣的是,几乎与此同时东南亚的占城人(马来族)显然也使用了骑马作战的十字弓射手。
西欧军队使用的另一种新式步兵兵器是戟。这种经改造的长矛在头部的地方加了一把战斧。这样,既可以进行劈砍,又能做刺杀动作。比这种新式兵器出现本身更加重要的是,西欧军队正在把注意力和聪明才智用于提高一度被忽视的步兵的作战能力上。这样,正如十字弓那样,戟的出现预示着步兵在欧洲的复活。
改进兵器的另一个例子是穆斯林对短弯刀的完善。这种刀身弯曲的短刀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不是因为它在设计上发生了什么根本的变革,而在于冶炼技术的进步使金属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马士革和托莱多的工匠因制作优质钢刀而闻名于世。他们的刀具不仅具有较好的韧性和硬度,而且刀口也磨得像剃刀那样锋利无比。
在欧洲,士兵的护身盔甲不断得到改进,同时也越来越重。锁子甲改短了,它长长的下摆被铠甲马裤所取代。甲衣的袖子加长到了腕部,头上的护脑或锁子甲兜帽取代了原先的头盔。这样的一套锁子甲重量达14—23公斤。为了增强锁子甲的防护力以及防止锁子甲坚硬的外壳在受到打击时伤害士兵的身体,它的里面又加了一层结实的皮衣或毡衣。对步兵来说,这种皮衣或毡衣通常是他们唯一的护身甲,即使这样也足以抵挡敌人的大部分利箭攻击。土耳其的历史学家在描述十字军步兵的作战情景时,似乎总是把他们写得像插满针的毡子,实际上他们安然无恙。
插图001 准备发射的十字弓手
头盔装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护鼻变得更长而且更加牢固。事实上,当时有很多工匠都制造出了一种能覆盖整个头部和颈部的平顶头盔,这种头盔在前面设有观察和呼吸用的狭缝,从而可以保护整个面部。不过,这种头盔不仅十分沉重,而且使人发闷,因此士兵常常把它放在马鞍的前桥上,等战斗快要开始时再戴上它。当时最常见的锅形头盔重量为7—9公斤。到13世纪末期,造甲工匠试制了一种正面前突的头盔,它使对方的正面攻击难以奏效,从而减小了头盔被打烂后嵌入脸部的可能性。
由于盔甲性能得到了改进,所以在欧洲的多次战役中军队的伤亡率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也使在近东地区的作战中,十字军跟穆斯林军队的伤亡比例相差十分悬殊。十字军打胜仗时,伤亡总是比较轻微,而一旦失败,那么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就会遭受重大损失,因为他们无法逃脱机动灵活的敌人的追杀。
城防设施与攻城装备
这一时期的城防设施没有大的改进。不过,十字军从拜占庭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构筑城防设施的经验,从而完全改变了当时西欧流行的城市防卫的指导原则。但欧洲人在运用这些经验时,有一个重要方面跟拜占庭人不同:拜占庭人基本上将城堡用作野外防御战和进攻战的基地,因此,他们的军队往往驻扎在居高临下而又容易进退的地形位置上;欧洲人则更重视打防御战,他们仍旧被“时间要短,规模要小”的一套封建军队的作战原则所束缚,总是尽可能地将要塞和堡垒建立在敌人最难接近的地形上,这样进攻的一方如要攻占要塞就极其困难,因此,他们很难抓住战机,歼灭围攻封锁堡垒的敌军。
插图002 抛石机
攻城作战中出现了一种新式兵器,这就是抛石机或弩机。它是一种抛射石弹以袭击城堡防御工事的机械,也可用来朝城墙抛射石块或其他物体。它跟以扭曲原理的射石器和弹射器(参见第三章→军事概况→兵器)不同,抛石机是以平衡重锤的力量作推动力的。
攻城技术也没有多少变化。人们早已挖空心思地想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攻城方法,比如捣毁城墙、爬上城墙或从城墙下面挖掘地道进入城内等等。然而,在欧洲中世纪的攻城机械中,几乎见不到被马其顿人和罗马人所喜爱并行之有效的攻城技术―攻城塔架,这种塔架可以造得很高从而可以俯瞰城堡的城墙。欧洲人之所以没有使用这种玫城方法,一方面是因为建造大型的塔架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欧洲人力的缺乏使军队保持了较小的规模;另一方面的是由于欧洲的城堡通常都处于难于靠近的地形上,攻城塔架无法运用。
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欧洲人攻城的主要武器是把守城的敌人饿死在城堡里。由于封建君主和贵族要在野外无限期地围困下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耗费惊人,所以,对储备充足的城堡来说生存下来是毫无问题的。
陆军战术
概述
11—12世纪,骑兵仍然是居支配地位的兵种,但步兵的重要作用正在恢复。早在十字军东侵之前,西欧人就已经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两支规模相当的军队,其中由可靠的步兵和骑兵分队组成的合成军队要比纯粹由骑兵构成的军队战斗力更强。这是由于步兵为骑兵的机动作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地,因为步兵可以夺取和控制指挥位置或要害地区。因此,许多欧洲将领都习惯性将部分骑士或武士改编成步兵,并把他们作为那些通过封建征兵制组成的不大可靠的步兵队伍的核心力量。有时,一支军队的唯一步兵分队就是改编来的骑士。这是因为骑士不仅有较厚实的铠甲,武器精良,而且他们循规蹈矩、纪律严明,这使他们能够顽强抵抗敌人骑兵的攻击。但民兵或民军就往往不堪一击。由于骑兵的费用很高,把骑士改编成步兵使用显然很浪费。因此,在中世纪人们凭直觉对费用进行权衡后,得出结论:必须建立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常备步兵。
这一进程在十字军东侵后加快了步伐。在同机动灵活的穆斯林军队作战中,十字军发现维持一个牢固的步兵基地对骑兵向敌军发动决定性的冲锋是至关重要的。步兵分队的这种作用不久就被穆斯林军队察觉了,所以后来他们攻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把十字军的骑兵分队与步兵分队分割开来,各个击破。这就是萨拉丁为什么能在哈丁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穆斯林军队的战术反过来提醒了十字军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作战行动中步兵分队与骑兵分队的密切协同上。结果,这种做法在作战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理查德在阿尔索夫大胜萨拉丁便是一例。
作战过程中步兵分队与骑兵分队的协同关键问题是火力和机动力的运用。根据十字军的作战经验,他们意识到必须用火力来抵抗土耳其骑兵的攻击。因此,对十字弓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旦可能,在成排的十字弓箭射向敌人之后,十字军便立刻用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重骑兵向敌发起冲击。
后来,土耳其军队发现他们必须用这种混合编组的部队来对付可怕的十字军。显然,萨拉丁是第一个有效地把狂热的阿拉伯和埃及步兵同马穆鲁克骑兵混合编组的军事将领。但在这一竞赛中,轻铠甲的穆斯林军队是不可能与欧洲密切协同的合成军队匹敌的。
步兵战术
直到这一时期(12世纪)末,步兵不论在声誉上还是在作战使用上都还远远次于骑兵。作战行动中步兵很少用于机动,它的作用是为担负主攻任务的骑兵在机动作战中提供一个可靠的基地;它的另一种作用是为增强骑兵冲锋效果提供火力支援。
骑兵战术
这一时期的骑兵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拜占庭和土耳其军队中的弓箭骑兵,但拜占庭军队的骑兵不仅纪律严明,而且铠甲也较重,所以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后一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重铠甲冲锋骑兵,西欧人在这种骑兵的建设上可称得上登峰造极,世界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堪与同等数量的法兰克铠甲骑兵相匹敌(法兰克人被穆斯林和拜占庭人一概称作西欧人);第三种类型是轻骑兵,通常是轻型铠甲并配备有长矛和短剑。只有阿拉伯人、埃及人和北非人尝试了这种轻骑兵的冲击战术,但根本对付不了十字军。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在萨拉丁之前十字军能够在数量悬殊的情况下战胜埃及人。
十字军向拜占庭和穆斯林军队学习,将轻骑兵用于掩护和侦察,轻弓箭骑兵用于作战。后来他们除雇佣穆斯林充当骑兵外,还建立了由欧洲人组成的轻装弓箭骑兵部队,这些弓箭骑兵通常是在叙利亚出生的第二代欧洲人。同时西班牙的基督徒也建立了一支类似的轻骑兵,他们装备有轻型的长枪或矛,主要用于侦察和掩护,有时也同摩尔人进行小规模的战斗。西欧军队在使用弓箭骑兵作战时往往是不成功的,但他们有时雇佣匈牙利或土耳其的弓箭骑兵到欧洲作战。
中世纪的欧洲军队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被用于突击行动的重铠甲骑兵是西欧封建军队中的精锐部队。由于武器和铠甲造价昂贵,所以最初只有财力雄厚的贵族成员才有能力武装自己。古罗马的术语中的“士兵”最早指的也正是这些骑马的武士。因此,可以说重骑兵中的精华也就是中世纪骑兵部队中的骑士。
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使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国王和贵族们发现从效忠于他们的封建贵族中所能征集到的骑士兵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进攻或防御的需要;其次,封建诸侯们受君王之命担负进攻性的作战任务的时间都不长,这严重地挫伤了诸侯们在军事上的远大抱负。显然,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武装和训练靠得住的平民并提供相应的马匹和重装备,这样他们不仅可以随骑士参战,而且还能长年累月地担负军事任务。当然,君主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付他们的费用并维持他们的生活。这些人被称做“武装民众”,并且“士兵”(或“战士”)这个词像被用于骑士那样逐渐地用于他们。为了维持这些常备武装力量,国王或贵族们改变了以前向封建诸侯们征集兵员的做法,而是向他们征收钱财,双方皆大欢喜。
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中世纪的民军步兵很不可靠,所以最初指挥官们不得不把骑士和武士改编为步兵,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常备步兵征集方式的变化,这样不仅更为节约,而且这种常备步兵也比较可靠,尽管不像骑兵那样有沉重的盔甲和武器,但仍称得上是武器精良,装备齐全。这些步兵大多数手持长枪,他们在战斗中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弓箭兵和重骑兵进攻和机动时的基地坚守在巨大的作战方阵中。在莱尼亚诺战役中打败德国骑士并且为米兰人的骑兵部队击败腓特烈·巴巴罗萨提供基地的就是这种步兵。大约是在12世纪,最出色的长枪部队产生于荷兰。在早期的英格兰,由于民兵或民军不很可靠,所以促使卡纽特建立了一支常备的警卫部队或叫侍卫队。他们成了封建武装力量的骨干。英格兰的武装力量中始终保留着这支侍卫队,直到它在黑斯廷斯战役中被歼灭为止。有些贵族冒险家突发奇想,建议组建一支雇佣武装,这样可以把它租给养不起常备军的其他贵族或国王,或者当某些贵族的常备武装不能满足一时急需时,就把这些军队雇给他们使用。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入侵英格兰时,其军队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雇佣军。
海军战术
海上军事活动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海上王国意大利的崛起,特别是威尼斯、比萨、热那亚和西西里的诺曼王国也大力发展了海上武装。在11世纪末期和12世纪初期,这四个王国的海军已经控制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拜占庭海军在这一时期迅速衰落,主要原因是曼齐克特战役后安纳托利亚的海上控制区遭到了敌人的蹂躏。
十字军东侵过程中,海军力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因为这样,12世纪的海上王国意大利和西西里得以从协助十字军从海上到达圣地耶路撒冷,以及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援的过程中,获取了巨额的财富。假如在11世纪穆斯林没有被逐出地中海的话,基督徒们取得哪怕一个微小的胜利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当时的主要战舰同早已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船只一样,要靠人力划动,而且吃水很浅,舰只的桨手通常都是奴隶。海战的方式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海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敌舰或俘虏舰上的敌人。
有证据表明:在11世纪,中国北宋王朝的海军就开始使用最早出现的较粗糙的指南针。
教会与军事
西方教会
从理论上讲,基督教同当时西欧的残酷战争是水火不容的。但实际上教会已逐步适应了这个你争我夺的世界,而且为实现教会的精神宗旨和现实目标,神职人员―罗马教皇和大主教参与战争的事情也屡见不鲜。特别是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的长期冲突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有些神父亲自介入了战事纠纷之中。一种情况是,他们中许多人通常都是上流社会的成员,之所以参加教会不是因为笃信教旨,而是为获取现实的利益,因此他们的言论缺乏感召力。但另一方面,许多军人神父都是虔诚的信徒,一旦他们不能听从教会的规劝实现真诚的和解,则会非常小心地避免战斗。例如基督教大主教阿德马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相信同穆斯林异教徒作战就是对基督教世界和上帝的荣誉的直接贡献。
11—12世纪,教会进行了控制或限制战争的最初尝试,至少有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最早的是“上帝的和平”。10世纪后期(990年),法国的教会开始宣传这种富有人情味的格言,即:军事行动中绝不能伤害神父、牧师和修女,后来范围扩大到牧羊人、学生、商人和游客。后来,“上帝的和平”又进一步适用于教堂和到教堂作礼拜的人。从这时起几乎所有能容纳入的教堂都成了避难所。也许是因为战争中确实没有伤害到他们的缘故,“上帝的和平”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实实在在地坚持了下去。
另外一个是风行一时却收效甚微的所谓“上帝休战”。这一教规显然最早出现于11世纪早期的阿基坦,它禁止在礼拜天作战。开始这一教规得到了遵守,但后来因为大主教扩大了休战的范围:从最初包括整个周末,后来扩大到礼拜三傍晚至礼拜一日出的整个时间,以及斋日、降临节和所有的宗教节日,这样它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一时期教会左右战争活动的第三个例子,就是对武器采取直接的控制措施,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十字弓的杀伤效果。由于这种武器杀伤力极大,所以,1139年梵蒂冈教皇通谕:禁止在基督徒之间的战争中使用这种武器,但它完全可以用于反对穆斯林或其他异教徒的战争。
东方教会
在对待战争与屠杀的问题上,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不像罗马的教会那样宽容:罗马帝国具有较高的文明和较小的侵略性;而东正教的首领们承认并准许个人和国家拥有自卫杀人的权力。
西欧
英格兰
撒克逊人、丹麦人和诺曼人的王室成争(1000—1066年)
进入11世纪后不久,精明强悍的丹麦国王―“叉胡子”斯韦恩一世,利用撒克逊国王埃塞尔雷德的昏聩无能,开始征服英格兰,并且由其优秀的儿子卡纽特(在埃塞尔雷德的大儿子埃德蒙德死后)完成了征服。英格兰在卡纽特的统治之下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时期。同时,卡纽特通过征服挪威、苏格兰和瑞典的一部分领土而扩大了他的帝国。
导致后来一系列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王室战争的根源可追溯到卡纽特同埃塞尔雷德的遗孀―诺曼底公爵理查德一世的女儿埃玛的婚姻。他有一个私生子,叫哈罗德,另外,与埃玛生有一个儿子叫哈撒卡纽特。同时还有埃玛与前夫埃塞尔雷德所生的两个儿子爱德华和阿尔弗雷德,这一时期他们曾到亲戚诺曼底公爵家里逃难。哈罗德在王位选举中获胜,成了卡纽特的继承人,从而导致了哈罗德、哈撒卡纽特与阿尔弗雷德三方之间的战争。哈罗德俘虏并杀死了阿尔弗雷德,接着又击退了哈撒卡纽特在其母亲埃玛的帮助下的进攻,赢得了王位。哈罗德死后,哈撒卡纽特才得登上王位,不过他在统治两年之后也一命归西。他选择了同母异父的长兄爱德华作了他的王位继承人。爱德华是上帝的忠实信徒,历史上称为“忏悔者”,由于他任命了许多诺曼人作顾问从而在英格兰引起了纠纷,导致发生了一场失败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卡塞克斯的戈德温伯爵与其子哈罗德试图清除诺曼人对英格兰事务的影响。经过一段短暂的流放生活后,戈德温又回到英格兰并成为爱德华最亲密和最受信赖的顾问,戈德温死后哈罗德与爱德华又保持了这种关系。这样在爱德华宫廷中就消除了诺曼人的影响。显然,舜德华早已选择了他的表兄弟诺曼底公爵威廉作为他的王位继承人。但是,爱德华死时却又选择了哈罗德(戈德温之子)作他的继承人,而且哈罗德被贵族议会选立为国王。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则认为自己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当他得知这些消息后便立刻决定入侵英格兰。但在威廉的舰队从诺曼底出发之前,哈罗德的兄弟托斯蒂格同挪威国王哈罗德·霍尔罗戴对北昂布里亚发动了另一次入侵。恰恰就在威廉于英格兰南部沿海登陆之前,哈罗德在斯坦福桥战役中击败并杀死了这两位入侵者。
968—1016年,埃塞尔雷德统治
1003—1013年,丹麦征服英格兰 斯韦恩在其子卡纽特的协助下,征服了英格兰。埃塞尔雷德逃到诺曼底避难。
1014—1016年,埃塞尔雷德与卡纽特发生战争 埃塞尔雷德入侵企图失败后死于伦敦,而卡纽特则乘胜追击。
1016年,卡纽特与埃德蒙德(埃塞尔雷德之子)之间爆发战争 埃德蒙德在萨默塞特什尔的派恩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在威尔特什尔进行的舍斯顿战役中却没有决出胜负。埃德蒙德想打破卡纽特对伦敦的围攻,却被卡纽特在埃塞斯的阿森顿(阿兴顿)战役中打得一败涂地,部分原因可归结于撒克逊人的背叛行为。战后,卡纽特与埃德蒙德达成了一个协议:将英格兰分而治之,卡纽特管辖北方地区,埃德蒙德管辖南方地区。不久埃德蒙德死去,卡纽特被贵族议会选立为整个英格兰的国王。
1016—1035年,卡纽特统治(参见第十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丹麦)
1035—1040年,“野兔脚”哈罗德统治
1040—1042年,哈撒卡纽特统治
1042—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统治
1051年,戈德温和哈罗德发动叛乱 于次年又归顺国王。
1053年,戈德温去世 哈罗德成为韦塞克斯伯爵。
1055—1057年,爆发内战 哈罗德的政权受到了麦西亚和东英吉利亚伯爵埃尔弗格的威胁,在这场胜负难分的斗争中,埃尔弗格得到了北威尔土亲王格拉菲德的帮助。
1063年,北威尔士人入侵 哈罗德在他的兄弟北昂布里亚伯爵托斯蒂格的协助下打败了格拉菲德。
1064年,哈罗德的誓言 由于哈罗德乘坐的船只在诺曼底沿海附近遇险,哈罗德在威廉公爵的胁迫下宣誓支持他作为“忏悔者”爱德华的王位继承人。
1065年,北昂布里亚发生叛乱 托斯蒂格因支持阿尔弗格之子(埃德温的兄弟,也是麦西亚的伯爵继承人)莫尔可,因而与他的兄弟托斯蒂格结下了怨恨。
1066年7月6日,爱德华去世 哈罗德被贵族会议选为国王。诺曼底公爵威廉正准备入侵英格兰南部。这一年的春季和夏季,哈罗德数次击退由他的兄弟托斯蒂格带领的北欧冒险家们的袭击,
1066年9月,挪威人入侵 哈罗德·霍尔罗戴和托斯蒂格一起用船把一支军队运过了哈伯河。哈罗德答应如果托斯蒂格乐意帮助挪威人征服英格兰其余地区的话,他将保证托斯蒂格做北昂布里亚的伯爵。
1066年9月20日,法尔福特战役 哈罗德与托斯蒂格打败麦西亚和北昂布里亚的伯爵埃德温和莫尔可之后,占领了约克。同时,哈罗德(英格兰)已经集结了一支军队,开始从伦敦向北进发(9月16日)。
1066年9月25日,斯坦福桥战役 经过一场艰苦和血腥的激战之后,哈罗德国王打败了入侵者。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最后挪威军队被击溃。在驶向英格兰的300条船只中仅剩24艘残缺不全,修复后返回了挪威,托斯蒂格和哈罗德·霍尔罗戴在战斗中均被杀死。哈罗德国王的侍卫队作为英格兰唯一的正规常备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惨重。北昂布里亚和麦西亚的军队也被歼灭。
1066年9月28日,诺曼人入侵 威廉在萨塞克斯的佩文西登陆。
1066年10月2日,哈罗德国王向南方出征 哈罗德一得到威廉登陆的消息,便立即率领导侍卫军出征南方。
黑斯廷斯战役(1006年10月14日)
哈罗德一登上王位,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就立即开始征集军队,决心用武力来夺取应属于自己的王位继承权。由于要在他的领上以外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持久作战,所以他现有的封建武装是不够的。这样,他通过许诺使军人们得到大片的英格兰土地和空前的发财机会而吸引了许多的雇佣军和封建的小分队武装。这支军队的确切规模还不得而知。据可靠的军事历史学家估计大约在7000—50000人之间,后一个数字可能更接近于事实。欧文推测其总兵力可能达到了12000骑兵和2万步兵的规模。
威廉原来计划在仲夏到来之前用一个庞大的舰队进攻英格兰,但由于逆风而推迟了时间。最后,到9月27日风向好转。第二天,诺曼军队开始在佩文西登陆。毫无疑问,威廉已获知托斯蒂格和哈罗德入侵英格兰的消息(甚至他们在暗地里结成了同盟)。但他决定让北欧军队和英格兰—撒克逊军队相互残杀,而他则在南部沿海一带坚守防御,坐山观虎斗。他在佩文西近岸构筑了坚固的木质防御工事作为基地,并派骑兵部队抢劫苏塞克斯一带的村庄,横征暴敛,收集军需物资并迫使哈罗德出兵。
哈罗德在不到五天的时间内从约克到伦敦横跨约322公里。从10月6日到11日,他在伦敦稍驻几天并设法征集民军,并利用这一机会让他疲惫不堪的侍卫队稍事休整,接着向森拉克挺进,并于13日下午抵达。这样,他在48小时内行军大约77公里。他选择了黑斯廷斯西北约13公里远的一个山头作阵地,立即着手组织他的军队进行防御部署,因为他确信威廉将很快发动进攻。与诺曼军队的情况一样,我们也很难知道哈罗德军队兵力的确切数字。但根据历史材料对战场情况的描述以及已知的盎格鲁—撒克逊军队所驻扎的营地大小,估计他的军队大约有9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0名侍卫军士兵。也有人推测的兵力更多,但从战场的规模看这种推测可能性不大。还有人提出,如果哈罗德能再等上几天的话,他或许能同北昂布里亚和多西亚征集的部队会合,这样他也就能在英格兰南部集结更多的英国军队。但从北部征集的部队是否出发了或他们是否真的出现了什么意外,这些都存在一些疑问。不管哈罗德是否能够在南部集结更多的军队,哈罗德显然都己感觉到了他所面临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的严峻性,因此他必须尽快作出抉择。
地图01 黑斯廷斯战役
高估了哈罗德军队数量的可能性很大,看来除了他已受重创的侍卫军外,其他部队不仅缺乏训练,而且也没有诺曼军队装备精良。因此,哈罗德决定打防御战。他让侍卫军骑兵部队下马作战,这些部队加上侍卫军步兵部队防守在峰顶上,作为他防御阵地的精锐力量。其余的部队,包括民军或民兵则沿山坡在约274—366米的区域内成密集队形展开,战斗队形纵深约20人。哈罗德的军队在10月14日一早就等待着诺曼人的进攻。甚至很可能在13日下午,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就在前沿阵地上匆忙地设置了篱笆和鹿碧等障碍物。对此,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10月14日天亮后不久,诺曼军队按照左、中、右三个序列发起了进攻。前排为威廉的弓箭部队,其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十字弓部队〔这是中世纪作战中对十字弓的最早记载);第二排为威廉的长枪步兵;第三排为骑士部队。
诺曼人从不足百米的距离上向敌军发射弓箭,从而拉开了战斗的序幕。但因为他们是向山坡上发射,所以多数的箭要么射不到敌人的阵地上,要么被盎格鲁撒克逊士兵的盾牌挡回去,有的飞到敌人的头顶已是强鸳之末,毫无杀伤力。不一会儿,手持长枪的步兵冲上山坡,但迎面而来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用手或抛石机发射的雨点般的标枪和石块,他们挥舞着利剑、长矛和巨大的双刃战斧顽强抵抗。
随着步兵的进攻受挫,威廉率骑兵向山顶敌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又败下阵来。这时,诺曼军队的左翼出现了混乱,事实上已开始惊慌失措地溃散。而士气高昂的盎格鲁—撒克逊民军立刻从右翼向山下的敌军发起追击。这时,诺曼军队中突然传出威廉已战死的消息,这一消息也开始引起其余的诺曼军队的恐慌。
为了让官兵们看清他的面孔证明他还活着,威廉摘下头盔,骑马绕着正在溃退的部队飞跑。接着,他率部队向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右翼发起冲击。由于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发动了追击,结果在诺曼军队的反击下很快被打散。诺曼军队的骑兵部队便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惊慌失措的敌军猛扑过去。
现在,威廉重新率骑兵向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防御中心地带发起了进攻,但又一次被击退了。威廉命令士兵假装败退,以此来引诱更多的英格兰士兵离开他们防守严密的阵地。尽管哈罗德努力使将士们坚守阵地,但仍有些官兵钻进了诺曼人设置的圈套,结果在山顶阵地的空档处被诺曼军队打开了缺口。威廉则带另一支骑兵部队展开反击。尽管如此,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主力部队仍没有丝毫的动摇并且多次发动猛烈的反扑。
插图003 巴约挂毯上的黑斯廷斯战役
经过几个小时的僵持.诺曼军队改用新式的步兵弓箭部队对敌人进行袭扰,而用骑兵部队攻击敌人。威廉令弓箭兵抬高发射角度,这样箭就会倾泻到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队列方阵上。尽管这样杀伤了许多盎格鲁—撒克逊士兵,但到将近傍晚时哈罗德的军队仍然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不过,由于诺曼军队一直在不停地袭扰,哈罗德的军队已精疲力尽。
就在这时,一支箭偶然射中了哈罗德的眼睛,哈罗德因伤势过重死去。哈罗德一死,诺曼军队的士气大振,他们又重新发起了攻击。这时,群龙无首的英格兰军队阵容已乱成一团,官兵四处逃窜。没过多久只剩下了侍卫军士兵伫立在山顶阵地上,坚守在死去的国王哈罗德身边。然而,现在他们已毫无取胜的可能,队伍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战斗阵容乱成一团。天黑时诺曼军队占领了山峰阵地。威廉率领部队追击到山后的密林中,这时突然有几个哈罗德的侍卫军士兵集中向他袭来差点送了他的性命,但这些士兵很快就被诺曼军队制服了。黑斯廷斯战役结束了。
没有哪一次战役像黑斯廷斯战役那样艰苦卓绝;也没哪次战役比黑斯廷斯战役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从某种色度看,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争夺王位的继承权而展开的一场王室战争而已。但事实上,这次战役成了一个功史的转折点:以此为契机,经过一系列的历史演变,它使重新振兴的盎格鲁—撒克逊—诺曼人成为比古罗马人更有影响力的世界的先驱。
取得黑斯廷斯战役胜利后,威廉接着夺取了丹佛,进而直逼伦敦。开始时首都伦敦拒绝投降,威廉因此开始捣毁周围的村庄。在这种情况下,伦敦很快接受了有条件的投降―承认了威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1066年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廉加冕为威廉一世,正式成为英格兰国王。
早期的诺曼王朝(1067—1200年)
在四年时间内,威廉已经完全巩固了他对英格兰的统治地位。他摧毁了大盎格鲁一撒克逊伯爵们的势力。虽然他统治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封建王国,但同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其他任何欧洲国家相比,要集权得多。例如,没有国王的授权,任何男爵都不准许修建石头城堡;应征入伍的士兵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
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英格兰统治者的集权程度有所下降。尽管当时经常发生封建势力间的冲突,也爆发了几次内战,但国家仍然保持了完整和统一。
在这一时期后期,英格兰的统治者同时也成为法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因此,对诺曼底的公爵领地来说,保持王朝的连续与保持英格兰的王位一样重要。他们在法国拥有领地使他们陷人了与法国其他封建贵族之间的频繁战争,但他们同法国王室却极少发生争执。
这一时期的最后一个英格兰国王是理查德一世,人称“狮心王”,或许他能称得上中世纪最伟大的欧洲军人。他的大半生都在国外征战,而且生活简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使他展露军事才华的那几次战役(第三次十字军东侵)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却是失败的。
1067—1071年,威廉一世巩固英格兰王室政权 最重要的一次军事活动是镇压由赫里沃德发动的起义,即所谓的“北方大起义”(1069—1071年)。起义者在丹麦军队的支援下占领了约克。威廉打败起义者的联合武装,并夺回约克,把丹麦人赶回军舰上。在威廉夺取赫里沃德占据的伊利岛后,起义彻底失败。
1072年,入侵苏格兰 马尔科姆国王被迫归顺。
1073年,威廉再次征服梅因 正当威廉忙于应付英格兰的事务时,这个法国省份于1069年爆发了反抗其封建统治的起义。
1075年,赫里福德伯爵和北方民众发动起义 威廉镇压了这次起义。
1076年,入侵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公爵正在为逃亡的诺福尔克伯爵提供庇护。在法国国王菲利普一世施加的压力下,威廉才放弃了这一计划。
1077—1082年,王室内战 其标志是威廉的长子罗伯特在诺曼底发动叛乱。
1087年,同法国国王菲利普的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威廉意外身亡。
1087—1100年,威廉二世(威廉一世的次子)统治 为争夺英格兰的王位继承权和王室家族对法国领地的控制权,他与成为诺曼底公爵的兄长不断地发生战争。
1100—1135年,亨利一世(威廉一世的四子)统治 他继续同诺曼底的罗伯特发生冲突,以坦什雷战斗最为激烈。亨利打败并抓住了罗伯特,自任诺曼底公爵和英格兰国王。后来,他与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路易六世支持诺曼底的叛乱,但最后以路易六世在贝尔米莱战役中的失败而告终。
1135—1154年,史蒂芬(亨利的侄子)执政 从1135—1153年的18年间,史蒂芬同他的表姐玛蒂尔达(亨利之女)及其子亨利(与老亨利同名)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拉锯式战争。这一战争使双方都精疲力尽,但仍没有决出胜负。史蒂芬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对手是格洛斯特伯爵罗伯特,他是玛蒂尔达的同父异母兄弟。在沃灵福德战役中双方势均力敌,从而宣布休战。这种混乱局面到此才告结束(1154年)。
1154—1189年,亨利二世(玛蒂尔达之子)执政 他建立了安茹(金雀花)王朝。亨利是一位有才干的国王和军事统帅,他给英格兰带来了全面的和平与繁荣。他同阿基坦的埃莉诺结婚(埃莉诺与法国的路易七世已解除了婚约),这使他成为普瓦图、吉延和加斯科尼的领主,从而也使他成为法国最大的土地拥有者。这为后来发生的百年战争奠定了基础。亨利同他的宗主国国王路易(1157—1180年)极少发生不和。经过一系列的战役(1158—1165年),他成功地入侵并征服了威尔士。他派他的诸侯入侵爱尔兰(1169—1175年),他甚至曾一度亲自来到爱尔兰(1171年)。他强有力地镇压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后发动的一个重要的封建暴动(1173—1174年)。亨利的对手坎特伯里大主教圣·托马斯·贝克特被诺曼骑士杀害(1070年12月),导致了这次暴动的发生,亨利至少有两个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这次叛乱。从此以后,阴谋叛乱就很少出现,但在英格兰和他们的法国领地上,亨利和他的儿子―亨利、理查德、杰弗里及约翰相互之间不断结成新的联盟(1173—1189年)。在亨利临死时,他同理查德及法国的国王菲利普二世进行了一场战争,亨利的小儿子约翰与取胜的一方结成了联盟。
1189—1199年,理查德一世(亨利二世之子,即“狮心王”)统治 他是中世纪充满侠气的骑士的最好代表。大量的记载都曾详细描述过他英勇无畏和强悍无敌的传奇故事。几次有名的战争,都证明了他是中世纪为数不多的几个杰出统帅之一。他也是一个生活简朴的统治者。由于他参加了十字军东侵(1190—1191年),在奥地利曾被俘过一段时间(1192—1194年),另外他同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1194—1199年),所以他留在英格兰的时间并不长。理查德于1197年在巴黎附近的日索尔赢得了反攻战中唯一的一次重要的胜利,他在靠近利摩日的沙鲁斯包围战中受伤而死。由其兄弟约翰继承王位(1199—1216在位)。
苏格兰
11世纪初期,苏格兰是由四个主要群落或王国组成的:苏格兰人、皮克特人、布立吞人和盎格鲁人。他们中间增加了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北欧殖民区,特别是远离大陆的海岛。虽然这些岛屿仍然归属于北欧人,但这些分立的实体在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二世(1005—1034年在位)和邓肯一世(1034—1040年在位)的统治下合并为一个统一的王国。不过,尽管实现了统一而且普遍接受了唯一的苏格兰国王的宗主权,这一时期国家实际上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除了几乎连续不断的内战和仇杀外,苏格兰人频繁地袭击英格兰的北方各省,反过来他们也受到了英格兰人的多次惩罚性还击。
1009—1010年,丹麦人入侵 马尔科姆在奈恩被“叉胡子”斯韦恩打败(1009年),但丹麦人撤了回去。到第二年夏天,瑞典人在莫特拉克被马尔科姆以绝对优势打败。
1018年,卡尔汉姆战斗 马尔科姆入侵北昂布里亚,在特威德河打败北昂布甲亚军队,吞并了特威德河与福斯湾之间的地区。
1040—1057年,马克伯斯执政 他可能是在杀害邓肯之后篡夺了王位。1054年在邓西纳尼战役中他被邓肯的儿子马尔科姆打败,其政权被推翻,三年后死去。
1057—1093年,马尔科姆三世执政 他与英格兰人极少发生边境冲突。1072年,征服者威廉入侵苏格兰并迫使马尔科姆承认其宗主权。1077—1080年,他与盎格鲁—诺曼人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马尔科姆最后在其入侵英格兰的初次作战中身亡(1093年)。
1124—1153年,大卫一世执政 他支持玛蒂尔达(宇利二世之母)对英格兰国王史蒂芬的战争,尽管曾在战斗中被当地的贵族和民军打败,但大卫占领了英格兰的大部分省(1138年)。后来他在向英格兰进一步入侵时,被史蒂芬击败(1149年)。
1153—1165年,马尔科姆四世(大卫的孙子)执政 他被迫向亨利二世投降。
1165—1214年,“狮子”威廉(马尔科姆四世的兄弟)执政 他在1173—1174年的大起义中支持封建叛乱和亨利二世的儿子,在阿尔维克的第二次战斗中战败并被俘虏,被迫向英格兰国王缴纳赎金(1174年)。
爱尔兰
11世纪开始时,布赖恩·博鲁正巩固他在几个爱尔兰王国中作为最重要的国王的地位(参见第九章→西欧→北欧海盗的入侵与斯堪的纳维亚→北欧海盗在爱尔兰)。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赶走了丹麦人从而获得了对整个爱尔兰无可争辩的统治权。布赖恩在克朗塔夫(都柏林以北)战役中,粉碎了丹麦人又一次在爱尔兰建立其势力范围的企图,但布赖恩在这次战斗中身亡。其继承者均不能制止爱尔兰人的骚乱,从此在近一个半世纪里爱尔兰处于混乱状态。12世纪早期挪威国王马格纳斯发动了对爱尔兰的最后一次入侵,但是在阿尔斯特被杀,他的军队撤了回去。在12世纪中叶以后,一些诺曼一英格兰冒险家经亨利二世同意后在克莱尔的理查德的指挥下,侵略爱尔兰。等他们在爱尔兰东海岸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亨利亲率一支大军借助罗马教皇的权力统治了爱尔兰。往后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争。爱尔兰人慑于诺曼人的势力和基于亨利对教会支持的敬意只好俯首称臣,从此以后爱尔兰进入了相对的和平时期。
1002年,布赖恩·博公继任国王 布赖恩·博鲁打败了前任国王梅尔斯克奈尔二世,并使他承认自己为其继承人。
1014年,丹麦人入侵 来自奥克尼群岛的丹麦人参加了都柏林附近丹麦人的叛乱。布赖恩最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打败了侵略者并镇压了这次暴动。
1014—1167年,内讧频繁,混乱不止
1167—1171年,诺曼征服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
这一时期是西北欧的强国之一―丹麦的兴盛和衰落时期。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困扰,丹麦的国力已相对衰退,甚至在某个时期濒于崩溃。
985—1014年,斯韦恩一世执政 他使丹麦在斯堪的纳维亚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且占领了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他把英格兰的统治权交给了儿子卡纽特,把丹麦王国的统治权交给了另外一个儿子哈罗德(1014—1018年在位)。哈罗德死后,卡纽特继承了丹麦王位。
1019—1035年,卡纽特二世在位 其兄弟死后(1018年),他在英格兰军队的支援下巩固了自己在丹麦的统治地位。
1026—1030年,与挪威和瑞典的战争 卡纽特进攻挪威,奥拉夫二世(哈罗德之子)向瑞典国王阿努德·雅各布求援。卡纽特在斯坦格伯杰尔格海战(1026年)中失败,但他仍控制着贸易航线,这促使他继续同奥拉夫抗争。卡纽特在海尔吉亚战役中赢得决定性胜利(1028年),奥拉夫逃到了俄国。在阿努德·雅各布的帮助下奥拉夫在1030年返回丹麦,企图重新夺取王位,但在战役中被庞大的挪威—丹麦联军打败,并被杀死(1030年8月31日)。接着,卡纽特占领挪威并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统冶。
1035年,卡纽特去世 帝国被其子哈罗德(英格兰)、哈撒卡纽特(丹麦)和斯韦恩(挪威)瓜分。
1035—1042年,哈撒卡纽特执政 他对英格兰的兴趣比丹麦还浓。
1042—1047年,马格纳斯一世执政 马格纳斯击退了瑞典人对亚特兰的进攻,赢得了里斯堡战斗的胜利(1043年),马格纳斯也面临着卡纽特二世的侄子斯韦恩·埃斯特里森的叛乱(1045—1047年在位),尽管平叛屡次获胜,但没有能镇压下去。
1047—1074年,斯韦恩二世执政 马格纳斯一世死于斯基比之后(1047年10月2日),斯韦恩取得了王位,但他必须粉碎挪威的哈罗德三世霍尔罗戴占领丹麦的企图(1047—1064年)。后来,斯韦恩为支持盎格鲁—撒克逊人反对威廉一世的斗争(1069年),他袭击了英格兰,建立了瓦尔德马王朝,而且在他的五个儿子中王位得到了和平的交接(1074—1134年)。
1137—1157年,王室内战 在国王尼尔斯(1104一1134年)之子“壮士”马格纳斯与埃里克·埃杰戈德(1095一1103年)前国王的儿子卡纽特·拉瓦尔德之间发生了争执。谋杀成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索,直到卡纽特·瓦尔德马取得了王位(1157年),战争才告一段落。
1157—1182年,瓦尔德马一世(大帝)执政 在杰出的军人政治家亚布萨隆大主教的协助下,瓦尔德马重新恢复了国内的秩序,并通过瑞典人,文德人和日耳曼人扩大了丹麦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影响。
1160—1169年,与文德海盗的战争 最终占领了温德岛鲁吉安人的堡垒。
1170—1182年,丹麦的扩张 亚布萨隆通过远征埃斯托尼亚前哨扩大了沿岸的控制权。
1182—1202年,卡纽特四世执政 丹麦人的势力和声望继续扩大;同时亚布萨隆仍旧是主要的王室顾问。他击退了德国人的入侵(1182年),而且在斯特雷拉海口以压倒性的胜利,粉碎了波美拉尼亚人在波罗的海代替丹麦人海上霸权的企图。
挪威
挪威在10世纪末被“叉胡子”斯韦恩征服近20年之后,在奥拉夫二世的统治下才暂时恢复生机,此时卡纽特正陷入征服英格兰的战争。然而几年以后,卡纽特重新征服了挪威。他死后,挪威重新获得了独立。
1015—1028年,奥拉夫二世执政 在被卡纽特逐出以后(1028年),他企图返回,但在斯蒂克里斯塔尔德战斗中被击败并杀死。
1035年斯韦恩(卡纽特之子)执政 他不久因支持马格纳斯而被流放:
1035—1047年,“好人”马格纳斯一世执政 在挪威的贵族们废黜了斯韦恩之后,宣布年仅11岁马格纳斯为国王。马格纳斯在哈撒卡纽特死后(1042年)随即也成为丹麦国王。在哈罗德西古尔德森返回后马格纳斯与他人分享了王国的权力(1045年),但不久染病而死(1047年10月)。
1045—1066年,哈罗德三世霍尔罗戴执政 15岁时,哈罗德跟随斯蒂克里斯塔尔德(参见第十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丹麦)逃到挪威,并在拜占庭帝国的瓦兰吉亚人卫队服役。马格纳斯死后,他成为唯一的挪威王位继承人。他因足智多谋,作战勇猛赢得了“霍尔罗戴”的绰号(意为“难以打动的”或“无情的”),这一点也被他的战旗“国土蹂躏者”所证实。他进行了反对丹麦斯文二世的战争,但在取得尼萨(尼兹)海战胜利后(1062年8月4日),与斯韦恩取得了和解(1064年)。哈罗德入侵英格兰(1066年),在富尔福德战斗中推毁了当地的英格兰武装,但在斯坦福桥战斗中被击败并战死(参见第十章→西欧→英格兰→撒克逊人、丹麦人和诺曼人的王室战争)。
1066—1093年,奥拉夫三世执政 他同他的哥哥马格纳斯(均为哈罗德三世之子)联合执政。在马格纳斯死后(1069年)他成为唯一的国王。奥拉夫执政期间没有进行战争。
1093—1103年,“光腿”马格纳斯三世执政 他因穿苏格兰短裙而获“光腿”的绰号。他几次率军远征到奥克尼并试图重建挪威人的统治,他在一次去爱尔兰的征途中死去(1103年8月)。
1103—1130年,马格纳斯三世的儿子们执政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古尔德一世,他是一位十字军战士〔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十字军王国(1099—1148年)〕。
1130—1217年,内战和教会—王权之争(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挪威→“老哈康”哈康四世统治)。
瑞典
瑞典在这两个世纪中,文明程度和信教程度均不如挪威和丹麦。这一时期大致可分成几个相应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瑞典接连不断地陷入与挪威和丹麦的战争;第二个阶段,国家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第三阶段,在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控制下,瑞典重新建立了和平。
994—1021年,奥拉夫一世执政 他从挪威领土上被驱逐出去,在1000年(参见第九章→西欧→北欧海盗的入侵与斯堪的纳维亚→瑞典)被奥拉夫二世(1015—1019年在位)俘虏。
1021—1050年,阿努德·雅各布执政 阿努德与挪威奥拉夫二世结成了一个反对丹麦的联盟,但被彻底击垮(1026—1030年;参见第十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丹麦)。
1050—1060年,埃德蒙德执政 他是阿努德·雅各布的弟弟。
1060—1066年,斯滕希尔执政 当埃德蒙德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死去之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女婿斯滕希尔。斯腾希尔被挪威哈罗德·霍尔罗戴和丹麦的斯文二世打败。他在无继承人时死去,标志着长期的内战的开始。
1066—1134年,内战 这些战争始终夹杂着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以及异教徒们反抗基督教化的企图。
约1130—1156年,斯弗克执政 这个奥斯乔尔哥德兰的巨人重新建立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从此结束了内战。
1156—1160年,埃里克三世执政 他带领十字军远侵芬兰(1157年;参见第十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芬兰),1160年遭暗杀。他后来被教规奉为瑞典的圣徒。
1160—1210年,内战又一次爆发 这些战争是在埃里克三世的后代与斯弗克之间发生的。这一时期创立了乌普萨拉大主教制度,瑞典有五个大主教职位,而芬兰后来只有一个。
芬兰
瑞典继续在芬兰的西南海岸进行基督教化和殖民化,这一过程从8世纪就已经开始了。
约1157年,瑞典十字军远侵芬兰 国王埃里克三世发起了十字军远侵,以抑制并改变芬兰的异教徒。陪伴他的是一个名叫亨利的英格兰主教,后来这名主教被谋害,成为芬兰的圣徒。
约1172年,发布训令 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颁布训令,鼓动瑞典人迫使芬兰人屈服并成为基督徒。
法国
这两个世纪是休·卡佩继承者不断扩大王权和领地的时期(参见第九章→西欧→→法国)。当英格兰的亨利同阿基坦的埃莉诺(法国路易七世的前妻)结婚之后,他不仅掌握了法国北部和西北部诺曼人的统治权,而且成为整个法国西南部的封建领主。接着他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这样,法国的王权甚至连王国的存在都受到威胁。但路易七世和他的儿子,以及继承人菲利普·奥古斯塔斯鼓动亨利之子反叛以从中捞取好处,从而防止英格兰国王控制整个法兰西。在12世纪的最后20年,菲利普·奥古斯塔斯开始取得军事和外交上的胜利,使他成为无可争辩的霸主。
1031—1060年,亨利执政 他挫败了他的兄弟罗伯特的叛乱(1032年),而后他陷入了同香槟的布洛斯公爵及法国北方其他大的封建采邑贵族的战争。在开始的几次战役中,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
1035年,威廉一世就任 诺曼底公爵由于其身世不合法律,许多诺曼贵族反抗他(1035—1047年)。在法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协助下,威廉取得了卡昂附近瓦勒德迪讷战斗的胜利,叛乱被镇压。两年以后,威廉与亨利发生了战争,诺曼人击退了法国的入侵(1049),1035—1058年,他们又爆发了持久的、难分胜负的战争。
1060—1108年,菲利普一世执政 1079年他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征服者威廉。
1108—1137年,路易六世执政 他分别在1109—1112年和1116—1120年,两次与英格兰的亨利一世交战,均不分胜负。1124年,他击退了主要由亨利五世发动的入侵,并通过牺牲上层贵族的权势逐步扩大了封建王朝的权力。
1137—1180年,路易七世执政 他倡导并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二次十字军东侵)。在位期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是他取消与埃莉诺的婚姻,而她后来又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结婚。结果,法国王朝政权的势力与声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1150—1223年,菲利普二世奥古斯塔斯执政 在菲利普二世奥古塔斯掌权的早期,他抑制了北方和东北部大地主们的势力(1180—1186年)。为了削弱法国安茹王朝的权力,他同英格兰亨利二世叛逆的儿子勾结(1187—1190年)。除了在第三次十字军东侵期间双方(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三次十字军东侵)短暂的结盟外,菲利普二世奥古塔斯几乎一直同英格兰的理查德一世处于战争状态(参见第十章→西欧→黑斯廷斯战役→早期的诺曼王朝)。到了这一世纪末期,他才得以重新开始建立和提高法国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声望。
德国
11世纪早期,在三个杰出的皇帝的统治下,帝国的力量和声望逐渐提高。接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宗教冲突震撼着日耳曼帝国。尽管12世纪后期在腓特烈一世的统治下帝国的声望有所恢复,但皇帝(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力明显削弱。然而,通过牺牲邻近的斯拉夫民族,他们不断向东扩张,仍然显示了日耳曼民族内在的进取精神和生命力。
德国的内乱很大程度起源于皇帝与罗马教皇在精神和世俗事物上长期的争执。教会的改革运动使11世纪许多有进取精神的罗马教皇(以格列高利七世为杰出代表),坚持任命大主教的制度和铲除贪污和贿赂等特权。这些贪污和贿赂行为很大程度上应归罪于德国皇权对教士团的控制。德国贵族利用各方争执不下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权力,以削弱皇权,而罗马教皇也利用日耳曼民族在内政上面临的困难追求自己的私利。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了实现控制罗马教皇职位的目的,日耳曼皇帝(以亨利四世和腓特烈最为闻名)对意大利进行了多次军事远征。
11世纪初期,斯韦比亚的霍亨斯陶芬家族与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韦尔弗家族为争夺皇位继承权问题,展开了一场艰苦的争斗。引发的内战与同时存在的教会一王朝争执纠缠在一起。因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产业靠近维林根,所以这场内战开始以韦尔弗和维林根的财产而闻名。
1002—1024年,亨利二世执政 早些时候,他与国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并最终打败并废黜了国王(1002—1014年在位)。在他与波兰的博莱斯拉夫作战中很少取胜。博莱斯拉夫从日耳曼人手中夺取了卢寒舍和西里西亚(1003—1017年),他派佛兰德公爵鲍德温镇压了一次叛乱(1006—1007年)。
1024—1039年,康拉德二世执政 他是一位精力充沛、才华横溢的军人和行政大官,面对狂妄不羁的日耳曼贵族及意大利贵族,他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力。1030年,在匈牙利人圣徒史蒂芬一世带领下的一次蓄意已久的入侵中,他被击败。1031年,他打败了波兰人,并且暂时地收复了日耳曼的卢塞舍。
1039—1056年,亨利三世执政 他通过征服别国,实行中央集权和帝国的扩张。1041年他打败波希米亚的布雷蒂斯拉夫;他同他的封侯佛兰德的鲍德温五世以及洛林的戈弗雷多次发生冲突,镇压了他们联合进行的严重叛乱(1047年)。他在匈牙利人安德鲁一世率领的反复多次的入侵中被打败(1049—1052年)。
1056—1106年,亨利四世(六岁)执政 当他长大成人后,亨利不得不尽一切努力去恢复在软弱的摄政期间失去的中央权力,在1073—1075年镇压了一次撒克逊人的严重暴乱。他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斗争(1073—1077年)损害了他的政权,严重削弱了他的帝国。这次斗争的真正胜利者是主教,即后来的罗马教皇,而亨利自己在卡诺萨最终也被废黜。
1077—1106年,德国内战 叛逆的贵族选举斯韦比亚的鲁道夫代替亨利。虽然皇帝很快击败并杀死了鲁道夫(1080年),但叛乱仍在进行。亨利最后又战胜了另一个对手——卢森堡的赫尔曼(1086—1088年)。叛乱时有发生,直到他统治结束。
1081—1085年,1090—1095年,亨利远征意大利 他短时间地占领了罗马(1083年),但教皇格列高利躲到诺曼公爵罗柏特·吉斯卡尔处(意大利南部)避难,后者于1084年收复了罗马。
1093—1106年,亨利之子叛乱 亨利(亨利五世)与康拉德联合日耳曼和意大利的叛乱者打败并俘虏皇帝。1105年皇帝从监禁中逃脱,但当他正重新组织军队时死去。
1106—1125年,亨利五世执政 皇帝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政治—宗教—军事斗争仍在继续。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充满了内外战争和冲突。亨利成功地进行了波希米亚战役(1067—1110年),但在1108年匈牙利和波兰入侵时被打败;在1110—1111年远征意大利时迫使罗马教皇暂时妥协;1112—1115年,他在对付洛林人和其他日耳曼地区的一系列叛乱时只取得了部分成功;1120—1124年,他多次在荷兰发动战争,有成功也有失败。1124年,他在法国入侵时被路易六世打败(参见第十章→西欧→法国→路易六世执政)。
1125—1137年,洛塞尔二世执政 他战胜了竞争对手斯瓦比亚的霍亨斯陶芬公爵腓特烈,被德国贵族选为国王。竞选最后酿成了内战(1125—1135年),导致了韦尔弗与魏布林格的斗争。打败霍亨斯陶芬公爵后,洛塞尔率领人马对西西里的罗杰二世进行了一次失败的远征(1136—1137年)。
1138-—1152年,康拉德三世执政(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代) 在萨克森公爵“自豪的亨利”及其儿子“狮子”亨利手下的韦尔弗发动了叛乱。“狮子”亨利(1142—1180年)建立了一个真正独立的王国,他向东进攻斯拉夫人扩张他的领地,同时又成功地废黜了皇帝。康拉德与其侄子腓特烈一起,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侵,因与鲍德温三世意见不合,第二次十字军东侵旋即结束(1146-—1148年;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二次十军东侵)。
1152—1190年,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执政 他是霍亨斯陶芬时期最伟大的人物。零星的反对“狮子”亨利的战争仍在继续,但最终打败并废除了韦尔弗公爵(1182年)。他在对波兰、波希米亚及匈牙利(在他边行意大利作战的间隙)的各决战役都取得了胜利(1156—1173年)
1154—1186年,腓特烈第六次远征意大利 在帝国王室与罗马教皇的战争中腓特烈只是偶尔取得胜利,虽然他在第二次远征时(1166—1168年)占领了罗马,但由于他的军队里出现了鼠疫,致使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迫使他退出意大利。第五次远征(1174—1177年)在莱尼亚诺战役(1176年5月29日) 中出现了灾难性的结局,当时他的军队只由骑兵组成,并且匆忙地与数量庞大的敌步兵和骑兵交战。顽强的意大利长枪上兵击退了腓特烈的进攻;隆巴德的骑兵接着包围并击溃了日耳曼人(这次战役有时被错误地引用为中世纪步兵战胜骑兵的范例,胜利应归因于步兵和骑兵的密切协同)。
1189—1190年,第三次十字军东侵 腓特烈在西里西亚被淹死(1190年;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三次十字军东侵)。
1190—1197年,亨利六世执政 在年龄虽老、但仍精力充沛的“狮子”亨利的统治下,韦尔弗又一次爆发了叛乱,但在1190年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皇帝于1191—1193年,在意大利南部对西西里的坦克雷德发动战争,但没决出胜负,接着他回来征服了西西里,并被加冕为王(1194—1195年)。后来他在一次平叛时死于意大利南部(1197年)。皇帝的意外去世引起了德国的混乱,两个互为竞争对手的候选人(斯瓦比亚的鲁道夫和撒克森的奥托)与亨利的小儿子腓特烈二世展开了竞争。
意大利北方的海上强国
热那亚
11世纪初期,热那亚这个若干世纪以来曾遭穆斯林海盗蹂躏的王国,已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海上城市王国变得富裕和强大起来。热那亚人与比萨人联合起来用他们的战舰结束了穆斯林在地中海北部的霸权地位。他们组成一个联合舰队把穆斯林强盗莫加赫德赶出撒丁岛,从而使这一过程达到了高潮(1005—1016年)。这两个国家还联手对北非的穆斯林城市发动了几次侵略行动。他们一起攻占了马哈迪亚(1087年),使热那亚人与比萨人牢固地控制了地中海西部。热那亚随着国力和财富日益丰盈,到了12世纪初期,开始在地中海北部和科西嘉及撒丁群岛上向比萨人耀武扬威(1118—1132年),这一冲突使双方开始疏远,但两个城市国家间的战争只限于地方性的局部摩擦。1195年热那亚人在占领博尼费西奥之后获得了岛上的第一次实际的落脚点。
比萨
尽管不断受到热那亚人的挑战,比萨仍是这个时期意大利西部占主导地位的海上力量。击败卢卡之后(1003年),比萨又遭受穆斯林最后一次针对意大利的劫掠(1011年)。比萨很快恢复元气,并联合热那亚反对穆斯林。值得提及的是,比萨舰队曾成功地占领并洗劫了巴勒莫(1062年)。经罗马教皇同意后,比萨获得了对科西嘉岛实际上的主权(1077年),比萨的战舰参加了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在安条克(1077年)战役及向耶路撒冷进军行动中提供了决定性的后勤支援。比萨向地中海西部远征的标志是对巴里群岛进行的两次非常成功而收获巨大的袭击行动(1113年、1115年)。尽管与热那亚几乎一直都在发生冲突,但比萨正处于它繁荣和强大的昌盛时期。
威尼斯
584年拜占庭帝国承认了威尼斯的独立地位。威尼斯人成功地抗击不平从陆地和海上对他们的岛屿和堡垒同时发动的进攻(774年)。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威尼斯成为一个富裕的贸易中心,这促使威尼斯人建立舰队来保护他们的商业。在多戈彼得罗·奥塞罗二世率领之下,威尼斯舰队打败了在库尔佐拉和海盗,并占领了他们在拉古什塔的据点,从而保持了威尼斯人在亚得里亚海的优势地位。此后不久,威尼斯人从穆斯林手中夺回了巴里(1002年)。后来,在与匈牙利国王贝国一世的战争中(1097—1102年),威尼斯失去了达尔马提亚沿岸的大部地区。匈牙利国王贝罗三世粉碎了威尼斯人重新夺回达尔马提亚的企图(1172—1196年)。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里,威尼斯都与拜占庭结成联盟,威尼斯舰队在拜占庭与诺曼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威尼斯与拜占庭在贸易互惠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引发战争(1171年)。在这场战争中,威尼斯蓄谋已久的入侵行动被击退,海战中也遭到了失败(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为生存而斗争)。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诺曼王国(1016—1200年)
诺曼人进入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显然是偶然的,最初是一些诺曼朝圣者从圣地返回时来到这里,他们帮助保护了萨勒诺免遭穆斯林海盗船队的袭击(1016年)。不久,更多的冒险家从诺曼底来到这里,他们中的一些还在靠近那不勒斯的阿维尔萨的地方修筑了一个永久性的堡垒。在后来的几年里,诺曼人逐渐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南部。在11世纪中叶和后期,最著名的诺曼领袖是罗伯特,他把拜占庭人和穆斯林赶出了意大利南部,并从穆斯林手中夺回了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他试图通过伊庇鲁斯、色萨利和马其顿入侵拜占庭帝国,但最后遭到了失败。在后一个世纪中,诺曼人巩固了他们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地位,而且在日耳曼帝国与罗马教皇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一直参与地中海的事务和十字军东侵。
1027年,首批诺曼人居住区在意大利建成 雷纳尔夫在阿维尔萨建造了堡垒。
1030—1059年,诺曼人在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的势力不断扩大
1038年,拜占庭入侵东西西里 乔治·马尼埃克斯率领的拜占庭军队里有许多诺曼人。当马尼埃克斯被召回君士坦丁堡时,穆斯林协手抵抗并把拜占庭人赶了出去。
1053年,奇维特拉会战 诺曼人在汉弗莱·吉斯卡尔及其兄弟罗伯特的率领下击退了罗马教皇利奥九世的军队。教皇的军队试图解救遭诺曼人劫掠的地区,但教皇在战斗中被俘,
1059年,罗伯特·吉斯卡尔崛起 为回报对日耳曼皇帝亨利四世的支持,罗马教皇尼古拉斯二世任命罗伯特为卡拉布里亚和阿普利亚公爵,并授权他征服西西里。
1060—1091年,诺曼人征服西西里
1071年,占领巴里 罗伯特摧毁了拜占庭人在意大利的最后一个据点。
1081—1085年,拜占庭皇帝入侵 罗伯特一直觊觎着帝国的王位,他率一支诺曼舰队和军队横跨亚得里亚海,占领科孚(1081年)并包围了杜拉左(由乔治·帕列奥拉格斯负责守卫杜拉左)。尽管在杜拉左(1081年)海战中被拜占庭和威尼斯的联合军队所击败,但罗伯特在不足2万人的情况下于隆冬时节坚守在杜拉左周围的岗位上。不过当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康梅纳斯亲率5万救援大军到来时,罗伯特被迫放弃了围困。
1082年,杜拉左陆上战斗 罗伯特在其子博希蒙德协助下,用骑兵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击败并摧毁了阿列克塞著名的瓦兰吉亚卫队,从而转败为胜。罗伯特的妻子西赛尔盖塔显然在决定性的冲击之前积极地参与并帮助他的丈夫集结军队。在这次战斗中,诺曼骑兵遇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斧头兵。他们其中一些是黑斯廷斯的老兵,在诺曼人征服不列颠后与拜占庭人一起服役(把两个战斗对比一次是很有趣的:在这两次战斗中盎格鲁—撒克逊人强壮、勇敢,他们的方队坚如磐石,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过早地发起冲击,结果被弓箭手和诺曼人的重骑兵疯狂的冲锋所压倒)。罗伯特再次围攻杜拉左,不久敌军投降。诺曼人向色萨利进发。此后不久罗伯特应罗马教皇格列高利请求返回意大利,帮助其对付皇帝亨利四世,而让博希蒙德到希腊负责军事指挥。博希蒙德向瓦尔达尔河前进,但正当围攻拉里萨时被阿列克塞打败,被赶回了伊庇鲁斯。
1083—1084年,解放罗马 正当亨利四世在罗马的卡斯特尔桑·安赫鲁围攻格里高利七世时,罗伯特集结了一支由诺曼人、伦巴第人和穆斯林组织的军队,向北进军。亨利进入意大利北部休整,而没有冒险交战(1084年5月)。诺曼人士兵随即洗劫了罗马,使得当地的群众奋起反对他们的救助者和对他们发号施令的教皇。罗伯特护卫乔治到了萨勒诺,尔后在伊庇鲁斯与博希蒙德会合。
1084年,科孚之战 诺曼军队与拜占庭人和威尼斯人进行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战斗。
1085年,罗伯特去世 博希蒙德被迫返回意大利。
1096—1104年,博希蒙德与坦克雷德参加十字军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一次十字军东侵)
1104—1108年,博希蒙德与伊庇鲁斯作战(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为生存而斗争)
1105—1150年,西西里的罗杰二世执政 这一时期是一场反对阿普利亚和雷纳尔夫的混战。罗杰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整个意大利南方和西西里建立了政权。在这次冲突中他曾先后同罗马教皇日耳曼皇帝洛泰尔、比萨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及拜占庭人爆发战争。他击退了所有的外来侵略者,最后终于获得了教皇的准许,取得了渴望已久的国王头衔。同时,他与北非的穆斯林统治者之间多次进行海外战争。为建立一个从巴科延伸到凯鲁万的诺曼人的殖民地(1146—1152年),其海军指挥官安条克的乔治占领了马尔塔、的黎波里、马哈迪亚和其他北非沿海城市。这一时期,乔治舰队沿着拜占庭帝国在欧洲的海岸一路作战―屡战屡胜,占领了科孚并洗劫了阿森斯、底比斯和柯林斯(1147—1149年)。乔治事实上正将他的舰队开向离君士坦丁堡的帝国王宫只一箭之隔的地方(1149年),但当皇帝曼纽尔率大军返回首都时,乔治把舰队开走了。
1154—1166年,西西里的威廉一世统治 他的舰队在1155年被由帕列奥拉古斯率领的拜占庭军队击败,帕列奥拉古斯入侵了阿普利亚。在布林底西战役中,威廉在陆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156年),把拜占庭军队赶出了意大利。他无法阻止阿尔莫哈德对他的北非领地实施稳定的占领(1147—1160年)。
1166—1189年,西西里的威廉二世统治 尽管做了巨大努力,威廉在军事上总是失利。他几次想重新夺回失去的北北殖民地,但都失败了,被亚历山大击退(1174年)。他入侵拜占庭帝国并夺取了杜拉左和塞萨洛尼克(1185年)。接着他向君士坦丁堡进军,但在斯特里蒙战役中被皇帝艾萨克二世安吉勒斯打得一败涂地(1185年9月7日),从而被迫求和并放弃了他的征服计划(1191年;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为生存而斗争)。
1190—1194年,坦克雷德执政(罗杰二世的非婚生孙子) 他的统治遭到了皇帝亨利六世(罗杰的婚生女儿康士坦斯的丈夫)的反对。坦克雷德击退了亨利的一次入侵(1191年)并挫败了贵族的叛乱(1192—1193年)。
1194年,霍亨斯陶芬篡位 由于坦克雷德过早去世,亨利夺取了王位并由其子腓特烈二世作为继承人,康士坦斯摄政(1198—1208年)。
西班牙
基督教重新征服的过程在缓慢地进行,尽管在清醒的穆斯林领导人的统治下出现了一些挫折。在变换无常的穆斯林与基督教的边境线上战争时有发生,同时在各方境内也存在着暴力冲突,导致了一些真正独立的公国、王国和酋长国的出现,它们只在某些时候听命于中央政府。
1000—1035年,那瓦拉的大帝桑乔三世执政 他也继承了阿拉贡,并在进行了一系列对其邻国的战争之后,相继征服了卡斯蒂利亚、莱昂和巴塞罗那。结果他成为整个西班牙基督教的统治者(1027年)。死后,他把王国分给了他的儿子们。
1002—1086年,穆斯林在西班牙的衰落 在曼苏尔(参见第九章→西欧→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希沙姆二世有名无实的统治时期)死后,其子阿卜杜勒·马利克·扎法尔暂时地维护了西班牙穆斯林的优势,但由于他过早去世引发了一连串的争执和大规模的内战。哈里发的政权彻底垮台了(1031年),分裂成了若干个小公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塞维利亚的阿拔斯王朝,许多别的小公国承认它为宗主国。在这个日趋衰落的时期,多数的穆斯林王朝包括阿拔斯,都变成了桑乔的富于侵略性的继承者的进贡国。
1035—1065年,斐迪南一世(大帝)执政(桑乔之子) 他在从一个兄弟手中夺回莱昂之后(1073年),重新占领了从前由另一个兄弟那瓦拉的加尔西亚承袭的卡斯蒂利亚领地。他多次战胜穆斯林,迫使萨拉戈萨托莱多和塞维利亚等酋长国向他纳贡。
1035—1065年,阿拉贡的拉米罗一世执政 桑乔的另一个儿子拉米罗是独立的阿拉贡第一位国王,他向周围的基督教和穆斯林国家扩张以加强本国。
1065—1072年,在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爆发王室内战 斐迪南一世之子桑乔起初取得了胜利,主要归因于他善于鼓舞士气的将领罗德里戈·迪亚斯。后来桑乔在一次围攻中被杀,他的兄弟阿方索成为斯蒂利亚一位有争议的统治者。
1072—1109年,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六世执政 在同穆斯林作战的早期,他屡屡取胜,其军队在罗德里戈·迪亚斯指挥下所向披靡。罗德里戈·迪亚斯很快在穆斯林中以能征善战而闻名,在历史上被称为艾尔锡德·坎皮达尔。他因国王嫉妒而被流放(1081年)。他为萨拉戈萨的摩尔人的酋长国效劳,在同阿拉贡与巴塞罗那的基督教统治者的战争中战无不胜。
约1074—1104年,阿拉贡的佩德罗一世执政 阿拉贡继续壮大和繁荣。他进攻并夺取占领了韦斯卡的要塞,并把它作为首都。
1085年,托莱多占领卡斯蒂利亚 塞维利亚的酋长穆罕默德·莫特米德在失去托莱多后大惊失色,急忙向摩洛哥的阿尔莫拉维德求援。优素福·伊本·塔什芬立即把摩尔人的军队开到了西班牙(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北非)。
1088年,0月23日,扎拉卡战役(靠近巴德霍斯) 优素福彻底打垮了阿方索六世。卡斯蒂利亚国王请求锡德出战,锡得已返回重新组织失散的卡斯蒂利亚军队。可是与国王又一次发生争执后,他再次被贬职(1089年)。
1086—1091年,阿尔莫拉维德征服西班牙的穆斯林 在即将被从前的盟友击败的边缘,阿尔莫特米德竭力使自己与阿方索联盟,但不久还是被摧毁,而且被阿尔莫拉绘德投进监狱。1091年阿尔莫拉维德控制了除萨拉戈萨外整个穆斯林的西班牙。
1089—1094年,锡德占领瓦伦西亚 在纠集一支私人的基督教和穆斯林军阵后,迪亚斯才真正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在库尔特的战役和拜伦战役中(1097年),他两次击败阿尔莫拉维德的入侵。在他死后(1099年),阿尔莫拉维德重新占领瓦伦西亚(1102年)。
1104—1134年,阿拉贡的“勇士”阿方索执政 他与卡斯蒂利亚王后短暂的婚姻,使他陷入了卡斯蒂利亚事务之中。他与妻子乌拉克争吵,并在1111年的塞普尔维德战斗中打败了他妻子的支持者。他在埃布罗占领萨拉戈萨,扩张阿拉贡。
1126—1157年,卡斯蒂利亚与莱昂阿方索七世(乌拉克之子)执政 他在同邻国基督徒及穆斯林的战争中始终取胜,并强迫阿拉贡与那比拉接受他的统治。然而,其表兄弟阿方索·亨利奎斯却宣布葡萄牙独立(1140年)。为镇压阿尔·美哈德领导下的穆斯林复起,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入侵西班牙南部,但被击退,在撤退时死于穆拉戴尔战斗中(1157年)。
1145—1150年,阿尔莫哈德征服穆斯林西班牙 摩尔化的阿尔莫哈德(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北非)在阿德穆明率领下推翻了阿尔莫拉维德的统治。
1158—1214年,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八世(阿方索七世之孙)执政 由于继位时他还很小,因此做为一个年轻人,他必须同那些固执已见的贵族作斗争以建立自己的权威。后来他同穆斯林进行了几次成功的战役,直到在阿拉尔科斯战役中被阿尔莫哈德哈里发阿布优福素彻底打败(1195年)。这次灾难之后,卡斯蒂利亚遭到了莱昂和那瓦拉以及穆斯林的入侵,不过阿方索击退了侵略者。
葡萄牙(约1100—1200年)
葡萄牙作为莱昂王国,始建于10世纪杜罗河的北岸,是在把穆斯林向南赶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海岸后出现的。在12世纪早期,在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王后乌拉克的残暴统治下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势力强大的阿方索·亨利奎斯(1112—1185年)公爵在同穆斯林作战中多次取胜,其中欧里基(位置不详,可能不是现在的欧里基)之战斗最为激烈。阿方索尔后宣布从其他的表兄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阿方索七世中独立出去,而其表兄却不愿承认他为葡萄牙国王。阿方索继续迫使穆斯林南移,并占领里斯本,建造塔古斯河作为葡萄牙南部过界(1147年)。在进攻里斯本的战斗中,他得到了来自英格兰和下游一带的国家前往圣地进行第二次东侵的十字军救援部队的帮助。在后来的统治时期,阿方索击退了阿尔莫哈德的多次入侵。他也多次袭击穆斯林的领地。在一次进攻时,他被巴德霍斯俘获(1169年),但不久被释放。他占领了桑塔伦(1171年),并打垮摩尔人,使其夺回桑塔伦的企图破灭(1184年)。
东欧*
*波希米亚、匈牙利、摩拉维亚、克罗地亚以及匈牙利等国在这一时期没有并列,散见于有关国家中。这些小国之间许多战争较少有军事或历史意义。
波兰
此时的前一个半世纪里,波兰在一些能干和富有军事天才的统治者的领导下不断扩张。不过在12世纪后,波兰遭受了内乱和王室斗争及软弱无能的统治者的磨难。
992—1025年,“勇士”博莱斯拉夫一世执政(参见第九章→东欧→波兰) 这位伟大的国王继续实行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他同日耳曼的亨利二世多次开战(1002—1019年),屡次获胜;占领了卢塞多舍省,使日耳曼皇帝成了波希米亚的盟主。尔后他挥师东去,在布格河战役中打败了波希米亚的王子亚罗斯拉夫(1020年),一时占领了基辅。在他死时,波兰领土从易北河扩大到布格河,从波罗的海延伸到多瑙河沿岸。
1025—1034年,米埃什科二世(博莱斯拉夫之子)执政 这一时期国势衰败。斯洛伐克与摩拉维亚分裂出去(1027年,1031年)。鲁西尼亚重新被基辅的亚罗斯拉夫占领,波美拉尼亚落到了丹麦的卡纽特手里(1031年)。
1034—1040年,皇室斗争 西里西亚被波希米亚的布拉蒂斯拉夫一世夺左(1038年),后者也暂时占领了克拉科夫(1039年)。
1038—1058年,卡什米尔一世(米埃什科之子)执政 波兰恢复秩序后,卡什米尔重新占领了西里西亚(1054年)。
1058—1079年,“勇士”博莱斯拉夫二世(卡什米尔之子)执政 他是一个顽强而精力充沛的国王,尽管他收复了斯洛伐克高原地区(1061—1063年),但博莱斯拉夫两次试图夺回波希米亚都失败了。他两次占领基辅(1069年、1078年),而且为波兰重新夺了鲁西尼亚。他被叛乱贵族推翻。
1079—1102年,衰败时期
1102—1138年,博莱斯拉夫三世统治 他是一位坚强的统治者和优秀的军人,他在靠近布雷斯的格洛戈或哈兹费尔德战役中击退了由日耳曼皇帝亨利五世对西里西亚的入侵(1109年)。他在1109年对波美拉尼亚人的纳克沃战役中获得了巨大胜利并重新占领了波美尼亚。他挫败了斯塞辛的瓦舍斯拉夫王子领导的波美拉尼亚人的叛乱(1119—1124年)。他在入侵波希米亚和匈牙利时战败(1132—1135年):
1138—1200年,波兰的衰落 德国贵族——勃兰登堡总督“熊”阿尔贝特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顺利地把波兰人赶到维斯图拉以东,而在瓦尔德马与阿布萨隆的率领下,丹麦人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参见①第十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丹麦;②第十章→西欧→德国→康拉德三世执政(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代)]。
俄国
在这一时期,两位伟大的基辅王子对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是:“圣徒”弗拉基米尔(参见第九章→东欧→俄罗斯)与其子亚罗斯拉夫。他们及其子孙统治俄国将近三个世纪。
978—1015年,“圣徒”弗拉基米尔统治
1015—1019年,弗拉基米尔儿子之间爆发王室战争 亚罗斯拉夫取得最后胜利,打败了斯维亚托波尔克并把姆斯季斯拉夫赶到了第聂伯河东部,在那里保持了半独立状态直到去世(1036年)。
1019—1054年,“智者”亚罗斯拉夫统治 他成功地阻止了波兰人(尽管有多次挫折和反复)和佩彻涅格人的入侵,保卫了他的领土。1054—1136年,丘曼人到来。这个土耳其部落,要比佩彻涅格人凶狠残酷得多,对基辅的败落也产生了作用。同时,诺夫哥罗德大公国和苏兹达尔公国名义上对基辅俯首称臣,但它们的实力与日俱增。这三个国家的统治者均为亚罗斯拉夫的后代。
1113—1125年,弗拉基米尔二世莫诺马赫执政 作为基辅最后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同丘曼人几乎不停地进行战争。
1157—1174年,苏兹达尔的安德莱·鲍戈柳勃斯基在位 安德莱·鲍戈柳勃斯基从他的表兄―“勇士”姆斯季斯拉夫二世手中夺取了基辅。从此,他成了基辅新的统治者。
欧亚大陆·中东
拜占庭帝国
这一时期的第一阶段,拜占庭帝国仍然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这使它在两个世纪里成为中东地区的佼佼者。阿尔普·阿尔斯兰率领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把拜占庭帝国带进了意想不到的灾祸之中,他在曼齐克特给了罗梅纳斯皇帝致命的一击。实际上,几乎一夜之间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领地全被土耳其人抢占,拜占庭人只剩下了一小部分沿安纳托利亚海岸筑有堡垒的码头。在第一次东侵的十字军的大力协助下,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皇帝阿列克塞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复兴过程(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一次十字东侵)。他同诺曼人、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甚至有时同十字军作战,并或多或少取得了胜利。尽管在阿列克塞及其继承者的领导下,拜占庭帝国虽显示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恢复力,但拜占庭从此再也没有从曼齐克特战役失败的阴影中完全恢复过来。但到这一时期末,它仍然是东欧和西南亚最富裕和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拜占庭继续复苏(1000—1067年)
976—1025年,巴西尔二世执政(参见第九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巴西尔二世统治时期)
996—1018年,占领保加利亚 巴西尔在斯珀基奥斯战役中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塞缪尔,并收复了希腊和马其顿。此后不久,塞缪尔又一次入侵马其顿,占领并洗劫了阿德里安堡(1003年)。巴西尔重新发动进攻,最后把保加利亚人驱出了色雷斯和马其顿(1007年)。他进军保加利亚,使他在巴拉西斯塔决战中的辉煌战绩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014年)。巴西尔挖去了15000名保加利亚俘虏的眼睛,尔后把他们送还给塞缪尔,结果塞缪尔受惊吓而身亡。从此以后,保加利亚人的抵抗被击溃,巴西尔很快占领了整个保加利亚国土(1018年)。
1018年,坎尼战役 拜占庭人粉碎了伦巴第人和诺曼人入侵意大利南部的企图。
1020年,吞并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人请求保护,在拜占庭的帮助下,他们击退了塞尔柱土耳其人(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中东(叙利亚、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
1025—1028年,君士坦丁八世执政 这一时期以佩彻涅格人跨过多瑙河入侵为标志。保加利亚人被君士坦丁·戴奥吉尼兹打败并被赶回了多瑙河对面(1027年)。
1028—1050年,皇后佐伊执政 其夫罗梅纳斯在叙利亚被穆斯林打败(1030年),然而,在叙利亚的这种危险局面不久就被伟大的统帅乔治·马尼埃克斯赢得的一系列胜利所扭转(1031年)。
1032—1035年,与穆斯林海盗发生海战 拜占庭人同拉克萨人联手行动,拜占庭舰队在亚得里亚海打败了穆斯林海盗,完成了由威尼斯人最早开始的工作。一支主要由北欧雇佣军组成的拜占庭舰队在哈罗德·霍尔罗戴率领下(参见①第十章→西欧→英格兰→撒克逊人、丹麦人和诺曼人的王室战争;②第十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丹麦),在大半个地中海及受骚扰的北非地区,横扫了穆斯林强盗。
1038—1040年,乔治·马尼埃克斯入侵西西里 乔治·马尼埃克斯的军队由哈罗德·霍尔罗戴的雇佣军和来自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组成。马尼埃克斯占领了梅西尼亚(1038年),并在拉梅塔战役(1038年)和德拉吉纳战役(1040年)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当他应召返回君士坦丁堡处理一起保加利亚人的叛乱时,入侵西西里的行动遭到了失败,穆斯林收复了这些岛屿(1040年)。
1040—1041年,保加利亚发生未遂 叛乱由彼德·德立昂领导的叛乱被马尼埃克斯所镇压。
1041—1042年,迈克尔五世叛乱 他从佐伊手中篡夺了王位后不久,他就被拜占庭贵族推翻。
1042年,莫诺波利战役 马尼埃克斯彻底打败了从意大利南部入侵拜占庭的诺曼侵略者。
1042—1059年,拜占庭的衰败 在君士坦丁九世(佐伊的第二任丈夫,1042—1054年在位)、西奥多拉(佐伊之妹,1054—1056年在位)、迈克尔六世(1056—1057年在位)和艾萨克一世康尼纳斯(1057—1059年在位)的统治下,拜占庭的军队和舰队被严重忽视,眼睁睁地让其丧失战斗力。
1043年,马尼埃克斯叛变 他从意大利跨过亚得里亚海,但在前往君士坦丁堡途中意外死去。
1048—1049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到来 他们在卡尔斯击败了亚美尼亚人并占领了凡湖西面的亚德桑,他们在卡皮特隆与拜占庭人打成平手,但在斯特拉格纳战役中被打败,在曼齐克特战役中被击退。
1048—1054年,佩彻涅格人发动袭击 多次穿过多瑙河进行掠夺。
1059—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执政 由于君士坦丁不重视军队,招致了一系列的失败。在意大利,诺曼人夺取雷佐,而且完成了对卡拉布的占领(1060年)。塞尔柱人在阿尔普·阿尔斯兰的率领下,占领了亚美尼亚大部分地区(1064年),而且开始袭击安纳托利亚纵深地带(1065—1067年),丘曼人有一次穿过多瑙河袭击了萨洛尼卡(1064—1065年)。
罗梅纳斯和曼齐克特战役(1067—1071年)
1067—1071年,罗梅纳斯·戴奥吉尼兹执政 他是一位能干的将领,后同君士坦丁十世的遗婿―女皇欧多西娅结婚。显然这是出于拜占庭贵族的压力,因为他们想有一位坚强的军事领导人以对付日益增长的外来威胁。
1068—1069年,罗梅纳斯的初次战役 在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重整旗鼓后,罗梅纳斯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对土耳其的冬季战役―当时土耳其人已狂妄地在弗里吉亚和庞托斯修建了过冬的营房。罗梅纳斯在塞瓦斯蒂亚战役中击败了阿尔普·阿尔斯兰并迫使他撤到了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罗梅纳斯尔后成功地运用闪电战术进入叙利亚,这时阿拉伯人已经借助塞尔柱人的胜利来反对拜占庭人。在镇压了雇佣军中一些人的叛乱后,罗梅纳斯回师卡拍多舍,这里土耳其人已经又一次开始了袭扰。赶走土耳其人之后,罗梅纳斯向东进军,直逼凡湖土耳其人的亚克兰特(亚兰特)要塞,接着将其包围。他派遣一部分军队向更远的东部突击,直到米堤亚,被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罗梅纳斯放弃了围困,而阿尔普朝艾科尼昂前进并侵入安纳托利亚。罗梅纳斯明智地转移到土耳其人的背后,并在赫拉克利亚(埃里格利)战役中击败了他们。阿尔普撤到阿勒颇,除了在亚美尼亚的个别要塞外,罗梅纳斯现在已经把土耳其人彻底地赶出了他的帝国。
1068—1071年,在意大利的作战行动 利用罗梅纳斯占领土耳其的时机,诺曼人重新开始对拜占庭在意大利南部的前哨发动进攻,夺取了奥特兰多(1068年)并威胁到巴里。罗梅纳斯匆忙赶到意大利(1070年),并在几次较量中取得了对诺曼人的胜利。但在安纳托利亚的局势很快迫使他返回那里。在他离开以后,诺曼人夺回了巴里,把拜占庭人彻底地赶出了意大利(1071年)。
1070年,土耳其人再一次发动入侵 当罗梅纳斯在意大利时,两支土耳其军队侵入了帝国。一支由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内弟阿里舍盖率领,在塞瓦斯蒂亚附近打败了由曼纽尔·康尼纳斯率领的拜占庭军队主力,同时,阿尔普占领了曼齐克特的堡垒,但他在埃德萨被击退。
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 1071年初春,罗梅纳斯率一支约40000—50000人的军队从塞瓦斯蒂亚出发越过锡奥多西奥波利斯(埃泽隆)向东进发。他派遣一部分军队,由巴齐拉谢斯将军指挥前往凡湖附近,以破坏亚克兰特附近的村庄和掩护主力部队,包围并占领了曼齐克特。尔后他又包围了亚克兰特,同时他的前沿部队已逼近考伊(米堤亚),在这里阿尔普正在集结军队。在7月末或8月初,阿尔普带50000或更多的人迎敌。巴齐拉谢斯的掩护部队(大约有10000—15000人),显然没经罗梅纳斯同意就向西南部撤退了。由于巴齐拉谢斯的任务是掩护拜占庭的主力部队,他显然正在实施一项系统的叛国阴谋。阴谋策划者的主谋是皇帝的主要军事助手安德罗尼柯·迪尤克斯,而皇后欧多西娅很可能是幕后策划者。8月中旬,阿尔普军队的突然出现使罗梅纳斯大吃一惊,阿尔普军队在亚克兰特附近伏击并围歼了一支拜占庭军队。罗梅纳斯急忙调头返回曼齐克特,准备在此要塞与亚克兰特之间的区域上进行一场战斗。在这次撤退中,他的雇佣军基波彻克和佩彻涅格的轻骑兵几乎丧失殆尽,使他的军队总数降为不足35000人。
1071年8月9日(?),曼齐克特战役 开始罗梅纳斯在空旷而遍地瓦砾的乡野上,以典型的拜占庭方式把军队排成两队。他亲自指挥第一列,安德罗尼柯·迪尤克斯指挥第二列。当双方的轻骑兵发生小规模战斗,而土耳其军队的主力正到来时,阿尔普捎去口信提出和解。罗梅纳斯认为这只是敌人的一种策略,于是拒绝作任何考虑,除非土耳其军队立刻撤出拜占庭领土。不久,土耳其骑兵弓箭手在大范围内开始了战斗。罗梅纳斯机智地把弓箭手的火力同重骑兵的冲击结合起来,孤注一掷地试着将土耳其人击退。出乎意料的是,敌人被打得四处逃散,以致将近天黑时拜占庭军队占领了土耳其人的军营。由于天色已晚而且决战时机还不成熟,他的军队处在暴露的位置上,离他自己防守薄弱的营地有几公里,因此罗梅纳斯决定撤退。土耳其人立即回头袭扰休整的拜占庭人,引起了雇佣军中的一些混乱。为防止作战范围过宽而造成混乱,罗梅纳斯命令军队停下来并转用他的第一队进攻土耳其人。他是想在军中露营过夜,还是仅仅想在继续撤退之前击退土耳其人,这一点还不清楚。尽管他已命令军队停止后退,安德罗尼柯·迪尤克斯却继续率领他的第二队和侧翼的警戒部队向后退却。土耳其人立刻抓住机会,包围了罗梅纳斯。这时他已来不及重新组织现有的部队展开防御,前线的两翼很快被击垮。到天黑时,土耳其人将罗梅纳斯剩下的一支小部队团团围住。所有的人或被杀或被俘,皇帝自己也被阿尔普·阿尔斯兰投进了监狱。
1071年,8月至9月,内战爆发 在君士坦丁堡,当听到曼齐克特战败的消息后,约翰·迪尤克斯夺取了罗梅纳斯的权力并令其侄子即君士坦丁之子迈克尔七世登上了皇位。罗梅纳斯在答应交纳赎金后被阿尔普释放,回来后竭力想夺回失去的皇位,但被对手打败并被俘。安德罗尼柯·迪尤克斯弄瞎了他的眼睛,不久罗梅纳斯死去。可悲的是,这场悲剧的最后一幕,是贵族们不得不把他们能收集到的所有金钱当作赎金送给阿尔普·阿尔斯兰以表其效忠之意。
评论:导致曼齐克特战役失败的原因既不是罗梅纳斯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也不是指挥无方。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内部叛乱,此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当罗梅纳斯的反对者为拜占庭皇位而争斗时,土耳其人实际上已成功地控制了整个安纳托利亚,横扫了帝国的心脏。土耳其人残酷地抢掠蹂躏这个国家,部分原因可归结为他们是一个野蛮的民族,另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政策。之后,安纳托利亚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沙漠:人口锐减,尚存的人逃遁了。当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后来被拜占庭人重新占领后,他们无法从这一地区召集像样的军队。由此可见,曼齐克特战役在军事上所造成了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毁灭了这个帝国就地征兵的社会基础―从前在这里可以征集12万人以上的军队。这样,这个帝国就不得不依赖于雇佣军作为其武装力量的主体,这些雇佣军的主要成份是由西欧人组成的重骑兵、俄国人和北欧人组成的步兵,以及由佩彻涅格人和丘曼人组成的轻骑兵,帝国军队中最重要的成份常备军为瓦兰吉亚侍卫队―这个名字说明了侍卫队的多数成员都是北欧人和俄国人。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帝国竟存在了差不多四个多世纪。它之所以能继续生存下去,几乎可完全归功于它对优秀的军事思想遗产的继承和它军事系统的高度专业化。
拜占庭为生存而斗争(1071—1200年)
1071—1081年,内乱 塞尔柱土耳其人控制了除少量孤零零的沿海城市外的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在土耳其的帮助下,博塔尼埃蒂斯成功地成为奈塞弗勒斯三世。伊庇鲁斯的奈塞弗勒斯·布里恩尼厄斯和日益缩小的安纳托利亚省份的奈塞弗勒斯·博塔尼埃蒂兹将领几乎同时发动叛乱,迈克尔随即垮台了(1078年)。但他很快又面临着更多的叛乱。他的将领阿列克塞·康尼纳斯在西徐亚东部的卡拉弗利塔,经过激烈的骑兵战斗,镇压了奈塞弗勒斯·布里恩尼厄斯。在这次战斗中双方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水平和专业技巧(1079年)。然而此后不久,由于皇帝的嫉妒导致阿列克塞叛变并夺取了皇位(1081年)。同时,土耳其人趁帝国的内乱占领了尼塞亚(1080年)。
1081—1118年,阿列克塞·康尼纳斯统治 他是历史上最精明的外交家和最富智慧的统治者之一。由于国家资源贫乏、国力衰竭,除了存在内部的不和,还面临周围的外来威胁。土耳其人控制着通向君士坦丁堡的亚洲门户,佩彻涅格人和丘曼人正向多瑙河南岸扩张,保加利亚发生叛乱,诺曼人在罗伯特·吉斯卡尔和博希蒙德率领下正经伊庇鲁斯和西徐亚逼近君士坦丁堡。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有过失败和痛心的挫折,但他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后裔的智慧度过了这些可怕的危急时刻,尤其是他巧妙地使他的内外敌人自相残杀。在他统治的末期,拜占庭帝国在欧洲的边界几乎恢复到了原来曼齐克特的状况,同时三分之一以上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包括全部海岸线都已收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西欧的十字军并非有意甚至并不情愿的帮助(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一次十字军东侵)。
1081—1085年,对诺曼人的战争(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诺受王国→拜占庭皇帝入侵) 为了对付面临的威胁,阿列克塞不得不与塞尔柱人讲和,暂时承认了他们对它纳托利亚的占领。尔后他使用了一批土耳其的雇佣军同诺曼人作战。1084年,安纳托利亚陷落塞尔柱人占领了的叙利亚的最后一个据点。
1086—1091年,博戈米尔派叛乱 这个基督教在保加利亚的异端派别与佩彻涅格和丘曼人结成了同盟。盟军在多罗斯托隆(西里斯特拉)战斗中打败了阿列克塞(1086年)。但阿列克塞最终还是镇压了这次叛乱,接着在勒本尼翁战斗中打败了佩彻涅格人,并把他们赶回到了多瑙河对岸(1091年)。
1094年,君士坦丁·戴奥吉尼兹发动叛乱。 他率领一支丘曼人的军队穿过多瑙河进入色雷斯,包围了阿德里安堡,阿列克塞在陶罗科芝战役中打败了这个皇位凯觎者。
1098—1102年,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一次十字军东侵) 这次东侵,阿列克塞从土耳其人手中差不多收复了大半个安纳托利亚。
1098—1108年,诺曼人再次发动战争 原因是博希蒙德拒绝按照十字军的许诺把安纳托利亚归还帝国(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一次十字军东侵)。拜占庭人在图卢兹和的黎波里的雷蒙德支持下,同博希蒙德及其侄子坦克雷德在叙利亚北部展开了混战(1099—1104年)。博希蒙德随后回到意大利,征集了一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志愿兵队田(多数为诺曼人),穿过亚得里亚海,包围了杜拉左,但被击退(1106年)。阿列克塞接着在几次小规模交战中击败了博希蒙德,最终迫使他讲和并放弃了对安条克的领士要求(1108年)。然而,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坦克雷德拒绝执行与博希蒙德达成的协议,拜占庭人与诺曼人在叙利亚北部继续发生零星的战斗。
1110—1117年,与塞尔柱人再次开战 土耳其人取得了最初的胜利,并再次抢掠了拜占庭的安纳托利亚,袭击深入到波斯帕鲁斯。然而,阿列克塞以他特有的、深思熟虑的方式,击退了敌人,获取了菲洛米利昂(阿克谢希尔)之战的辉煌胜利(1116年)。土耳其人请求和解,并且同意把整个安纳托利亚归还拜占庭。
1118—1143年,约翰二世康尼纳斯(阿列克塞之子)执政 他打败了塞尔柱人,收复了安纳托利亚大部分土地(1120—1121年)。他彻底地粉碎了佩彻涅格人对保加利亚的入侵,使他们再也没有对帝国构成威胁(1121—1122年)。他在同威尼斯的旷日持久的海战中遭到了失败(1122—1126年)。后来他介入了匈牙利的王室战争,迫使匈牙利人接受了拜占庭的宗主权(1124—1126年)。他再次占领西里西亚东南部(1134—1137年),在西里西亚的亚美尼亚人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自曼齐克特战役后既反对土耳人,又反对拜占庭人。他击败了安条克的雷蒙德(他帮助了亚美尼亚人),临死他还准备入侵安条克公国(1143年)。
1143—1180年,曼纽尔·康尼纳斯执政(约翰之子) 他继续进行他先父在叙利亚的战争,打败了雷蒙德并迫使他起誓对帝国效忠(1144年)。尔后他把土耳其人从伊索利亚的山上堡垒中赶了出去(1145年)。
1147—1149年,第二次十字军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二次十字军东侵)
1147—1158年,与西西里的罗杰开战 诺曼人的舰队占领了科孚岛(1147年),并洗劫了希腊沿海一带。曼纽尔与威尼斯重新结盟。拜占庭与威尼斯的联合舰队击败了诺曼人(1148年),并重新占领科孚岛(1149年)。曼纽尔接着入侵意大利并夺取了安科纳(1151年),尽管诺曼人挫败了他再次入侵的企图,但他控制住了安科纳(1155—1156年,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诺曼王国→西西里的罗杰二世执政)。
1150—1152年,塞尔维亚人发动叛乱 被曼纽尔镇压。1151—1153年与1155—1168年,拜占庭人入侵匈牙利曼纽尔在塞姆林(塞门,今南斯拉夫的东北部)战斗中取胜,迫使匈牙利讲和并割让了达尔马提亚及其他领土(1168年)。
1158—1177年,与塞尔柱人和安条克的雷纳尔德再次爆发战争 曼纽尔迫使基利迪·阿尔斯兰四世承认拜占庭的宗主权(1161年)。曼纽尔在迈里奥塞费隆之战中惨败(1176年),但他在约翰·弗塔特西兹的帮助下于次年在比西尼亚和门德峡谷夺回了从前的损失。
1169年,远征埃及 一支由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率领的联合军队被埃及人击退(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埃及和昔兰尼加→十字军与赞吉王朝为争夺埃及而斗争)。
1170—1177年,与威尼斯和诺曼人开战 威尼斯人被彻底赶出了爱琴海(1170年)。然而,在诺曼人的帮助下,威尼斯人占领了开俄斯和拉古萨(1171年),但在安科纳被击退(1173年),战争双方打成平手。
1180—1185年,安德罗尼柯·康尼纳斯摄政和执政 这位杰出的军人和放荡不羁的皇子从年幼的皇帝亚阿列克塞二世手中夺取了权力,阿列克塞二世不久身亡(1183年)。安德罗尼柯残酷的统治激起了贵族们的反抗,他们请求西西里的威廉帮助他们(1184年)。威廉入侵希腊并占领塞萨洛尼克,君士坦丁堡发生叛乱,安德罗尼柯被推翻,并被处死。他死后由艾萨克二世安吉勒斯继位。
1180—1196年,塞尔维亚独立 在斯蒂芬·内马尼亚的领导下起义获得了胜利。
1185—1195年,艾萨克·安吉勒斯执政 艾萨克在斯特里蒙战斗中打败了威廉。拜占庭的海军将领阿列克塞·布拉纳斯在靠近希腊海岸的迪米·特里萨战斗中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1185年),诺曼人从他们征服的土地上被最终赶了出去(1191年,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诺曼王国→西西里的威廉二世统治)。同时,在约翰·阿森和彼得·阿森领导下,保加利亚人成功地发动了起义(1186—1187年),并开始定期地侵入色雷斯,他们在贝尔罗伊战役中打败了艾萨克并夺回了自己的领地(1189年),尽管在阿尔凯迪奥波利斯战役中他们败给拜占庭人(1194年)。
1186—1195年,内部纠纷 由于艾萨克不得不保卫自己的皇位而去对付一些竞争对手,帝国的力量削弱了。想夺权的第一个人是布拉纳斯,他被皇帝打败并在君士坦丁堡被杀死(1186年)。艾萨克后来被他的兄弟阿列克塞推翻,被弄瞎眼睛后囚禁。
1195—1203年,阿列克塞三世执政 帝国开始瓦解。正当保加利亚人掠劫欧洲各省时,土耳其人如愿以偿地占领了拜占庭的安纳托利亚。
穆斯林的统治
中东(叙利亚、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
由于少数几个穆斯林统治者之间几乎持续不断的战争,穆斯林统治下的中东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从几次血腥的战争中显露出了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趋势:第一,11世纪后半叶塞尔柱土耳其人对中东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第二,十字军的出现,他们改变了这一地区在整个12世纪的形势;第三,阿拉伯、埃及、土耳其等中东穆斯林的暂时和解,这是努尔·埃德丁及他的著名的继任者萨拉丁领导下的反抗十字军东侵行动的结果。
1000—1098年,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出现混乱 争夺霸权的许多国家中包括:拜占庭帝国,它占据了以安条克为中心的(直到1087年)北方和西北部地区;巴格达的白益王朝(到1055年)和大马士革周围的法蒂玛王朝(到1079年)。
1043—1055年,塞尔柱人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波斯和中南亚) 图格里尔贝格占领巴格达,结束了白益王朝。
1055—1060年,美索不达米亚发生叛乱 叛乱由白益王朝从前的大臣土耳其将领阿尔贝萨西里领导,他们得到了法蒂玛王朝的支援。当图格里尔贝格镇压自己军队中的叛乱时,阿尔贝萨西里暂时地占领了巴格达(1058年)。但不久图格里尔又平定了这次叛乱。
1063—1092年,塞尔柱人征服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波斯和中南亚)
1092—1098年,塞尔柱王国崩溃 利用塞尔柱王国上层的王室战争,苏莱曼·伊本·库塔乐米什的儿子基利迪·阿尔斯兰重新恢复了他父亲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地,建立了以艾科尼昂为首都的鲁姆苏丹王国。在土耳其总督(将军或王子)丹尼什蒙德领导下,一个竞争性政权在锡瓦斯建立起来。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图图什的儿子里德温做了阿勒颇的埃米尔(酋长),
1097—1102年,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一次十字军东侵)
1102—1144年,为控制美索不达米亚爆发了多边战争 十字军占据了埃德萨周围的西北部地区。里德温和他的继承人掌权,但他们的最高统治权受到了鲁姆的塞尔柱人和几个别的穆斯林王国的挑战。鲁姆的基利迪·阿尔斯兰夺取了摩苏尔(1102年),但在哈布尔河战役中被里德温打败并被杀。
1102—1127年,为争夺叙利亚开战 十字军占据了整个沿海地区,而且巩固了他们的控制权,但他们从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大到海岸以外。在里德温死后(1117年),阿勒颇的塞尔柱人被大马士革的布里德总督推翻,他们的主要对手变成叙利亚东北部的乌图齐兹。在整个这一时期及本世纪的其余时间里,暗杀派教徒占据了的黎波里东北部的一个山中要塞(堡垒),来反抗基教徒和穆斯林的进攻。
1127—1146年,摩苏尔总督伊马德·丁·赞吉执政 他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埃德萨,把他们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和叙利亚北部(1144年)。
1146—1174年,努尔·德·丁执政 他占领了整个穆斯林控制的叙利亚,打败了安条克的雷蒙德(1147—1150年)。后来,他的将领希尔库赫占领了埃及(1163—1169年,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北非)。
1147—1149年,第二次十字军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第二次十字军东侵)
1155—1194年,阿拔斯的复兴 尽管仍然受到衰败中的塞尔柱王朝抵制,哈里发最终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和中部。
1174—1186年.萨拉丁的崛起(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穆斯林的统治→北非) 他从埃及护展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占据了从前由努尔·德·丁控制的整个帝国。
1187—1189年,萨拉丁发起反抗十字军的圣战 这使他攻灭了耶路撤冷多数十字军王国。
1189—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东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十字军东侵→第三次十字军东侵)
北非
摩洛哥和西阿尔及利亚
11世纪中期蒙面纱的柏柏尔人的部落军队从撒哈拉异军突出,建立了充满活力的阿尔莫拉维德王朝,西北非在当地的柏柏尔首领的统治下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们横扫摩洛哥和西阿尔及利亚,同时征服了黑种人的加纳王国。他们接着征服了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重新占领了刚被基督徒夺取的西班牙中部地区。在他们出现后将近一个世纪,阿尔莫拉维德政权被一个山区的柏柏尔部落摧毁,其垮台的速度与他们夺权的速度一样快。这个部落建立了阿尔莫哈德王朝,控制了同样大小的领土。这个王朝接着向东扩展。
1053—1056年,柏柏尔人的崛起 这些居住于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在天才的军事家亚尼·本·奥马尔的率领下控制了西撒哈拉绿洲的大部分地区。奥马尔建立了阿尔莫拉维德王朝,并组织他的军队进行战争。
1054—1076年,阿尔莫拉维德征服西非 这是对伊斯兰控制下的撒哈拉南部第一次入侵。
1056—1080年,阿尔莫拉维德征服摩洛哥西部和阿尔及利亚中部 这次行动由阿布·巴克里本·奥马尔和他身为军人的表兄优素福·伊本·塔什芬领导。
1086—1092年,阿尔莫拉维德占领穆斯林控制的西班牙(参见第十章→西欧→西班牙→阿尔莫拉维德征服西班牙穆斯林)
约1120—1130年,阿尔莫哈德王朝崛起 在穆罕默德·伊本·图马尔特领导下,一个柏柏尔人的军事化宗教联盟在阿特勒斯山区建立起来了。
1130—1147年,阿尔莫拉维德政权垮台 阿尔莫哈德的首领是伊本·图马尔特的追随者―伟大的军人阿卜德·阿尔穆米尼本·阿里(阿尔库米)。
1145—1150年,阿尔莫哈德占领穆斯林控制的西班牙(参见第十章→西欧→西班牙→阿尔莫哈德占领穆斯林控制的西班牙)
1147—1160年,阿尔莫哈德征服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西的黎波里塔尼亚 取得胜利之后,阿尔穆米尼本获得了哈里发的称号。
东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的黎波里塔尼亚
直到11世纪中期,当地的泽里德王朝宜布独立时为止,中北部非洲一直处于开罗的法蒂玛哈里发名义上的统治下。作为报复,法蒂玛派出几个野蛮的阿拉伯游牧部落蹂躏这一地区。比萨人、热那亚人和诺曼人多次袭击沿海一带;诺曼人占据了沿海地区达数年之久。泽里德人、阿拉伯人和基督徒却在12世纪中期不久就被阿尔莫哈德疯狂的扩张统统压倒。
1015—1016年,泽里德人被赶出撒丁岛(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北方的海上强国→热那亚)
1049年,泽里德独立 埃米尔穆伊兹·伊本·巴德尔宣布从法蒂玛独立出去并放弃对什叶派的效忠,改信逊尼派教规。
1058—1060年,法蒂玛王朝报复泽里德 阿拉伯游牧民族被法蒂玛哈里发阿尔·穆斯坦西尔派去蹂躏泽里德领土。除首都马哈迪亚附近外,他们控制了泽里德的大部分地区。
1060—1091年,泽里德人被赶出西西里岛(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诺曼王国→诺曼人征服西西里)
1087年,热那亚和比萨人暂时占领了马哈迪亚(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北方的海上强国→热那亚)
1135—1160年,诺曼人入侵北非(参见第十章→西欧→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诺曼王国→西西里的罗杰二世执政)
1147—1160年,阿尔莫哈德征服(参见上文)
埃及和昔兰尼加
12世纪,尽管真正的权力往往掌握在哈里发的大臣手里,但东北部非洲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法蒂玛的统治之下。12世纪中期,围绕埃及的统治权问题,在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国王厄马勒里克与阿勒颇同莫苏尔努尔·德·丁的土耳其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复杂的斗争。最终土耳其将军萨拉丁(阿尤布王朝的创立者)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尽管在名义上还受努尔·德·丁的支配。努尔·德·丁死后萨拉丁宣布独立,并征服了以前叙利亚和美索不达尼亚赞吉王朝的领地。接着,他从十字军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大部分领土,从而爆发了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他击退了十字军企图夺回耶路撒冷的行动,并与英格兰的理查德一世通过谈判取得了和解。
996—1020年,阿尔·哈吉姆执政 他是一位残酷无情、专横拔扈的暴君,他创立了德鲁兹教派。
1020—1035年,阿尔·泽尔执政 这是法蒂玛政权衰落的开端。埃及遭到了多次叙利亚叛逆者包括阿勒颇的萨利赫·伊本·米尔达斯的袭击,阿努什蒂京·第兹伯利在乌克胡瓦纳赫战役中战胜了米尔达斯,使法蒂玛重新建立了对叙利亚的控制(1029年)。
1035—1094年,阿尔·穆斯坦西尔执政 法蒂玛继续衰退。米尔达斯在阿勒颇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米尔达斯王朝(1040年)。麦加和米堤亚独立(1047年)。突尼斯的泽里德战败(1049年;参见上文),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大片地区被塞尔柱人占领(1060—1071年),埃及在其军队中的土耳其部队叛乱过程中遭到了毁灭(1060—1074年)。在亚美尼亚将军和大臣巴德尔·扎姆利领导下埃及和叙利亚南部的秩序逐渐得到了恢复(1074—1094年)。
1094—1101年,阿尔·穆斯塔利执政(阿尔·穆斯坦西尔之子) 他在战胜他兄弟的王室战争中得到了阿尔·阿弗达尔·沙欣沙、巴德尔的儿子的支持,尔后他夺回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及叙利亚本部的其他一些城市(1098年)。然而,十字军很快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在战役中彻底打败了阿弗达尔(1099年)。
1101—1121年,阿弗达尔·阿斯卡隆统治 他打着傀儡哈里发的旗号进行统治,在企图重新夺取巴勒斯坦的行动中被十字军打败。
1121—1163年,发生内战和纠纷 阿斯卡隆作为埃及人在叙利亚的最后一个据点被十字军夺去(1153年)。
1163—1169年,十字军与赞吉王朝为争夺埃及而斗争 一支由努尔·德·丁的将军阿萨德·乌丁·希尔库赫领导的土耳其一叙利亚联军到达埃及,援助埃及大臣沙瓦尔·伊本·穆吉尔,镇压了一次叛乱(1163年)。同时,十字军正从耶路撒冷出发袭击尼罗河三角洲,发现希尔库赫企图为努尔·德·丁夺取对埃及的控制权,沙瓦尔谋求耶路撒冷国王厄马尔里克一世的帮助。十字军帮助沙瓦尔在开罗附近打败了希尔库赫(1167年4月11日)。希尔库赫的侄子萨拉丁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十字军牢固地占据了开罗,这里曾多次面临希尔库赫的威胁,可是十字军在亚历山大围攻萨拉丁时却失败了。经过谈判,敌对双方都同意除开罗的警卫部分之外,都撤出埃及。穆斯林在开罗的骚乱使厄马尔克返回埃及(1168年)。他已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曼纽尔·康尼纳斯建立了同盟关系,后者派遣了一支舰队和小规模的军队从海上前去埃及(1169年初)。希尔库赫随即也立刻返回埃及。希尔库赫与萨拉丁在政治和军事上勾心斗角,加上十字军和拜占庭人由于运气不好互相猜疑,合作无法进行,双方的军队都撤了回去。希尔库赫虽然仍然听命于努尔·德·丁,做了法蒂玛哈里发的大臣,但在1169年5月死去了。他的职位由萨拉丁接替,萨拉丁最终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
1169—1193年,萨拉丁摄政和执政 他是土耳其库尔德人的后代。他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废黜了法蒂玛哈里发,并重新确立了埃及逊尼派的信仰(1171年)。他从阿尔莫哈德手中夺取了的黎波里(1172年),尽管他在名义上忠于努尔·德·丁,而事实上他是独立的,而且在努尔·德·丁死之前,他们之间日益疏远(1174年)。萨拉丁随后竭力坚持他对整个赞吉王朝的领上要求,并通过一系列战役,讨伐其他对手从而获得好处(1174—1183年)。他的胜利应主要归功于由土耳其奴隶组成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主要是弓箭骑兵手,但也包括一些冲锋长枪手。这一时期他同十字军频繁地发生冲突,随着他的实力不断扩充,他完全地包围了拉丁国家,激烈的战争爆发了(1183—1187年)。
1187—1192年,萨拉丁的圣战 萨拉丁征服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大部地区,导致了第三次十字军东侵。尽管有些败仗,但他重新夺取了耶路撒冷和大部分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他与英格兰的理查德一世签订和约,同意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拥有特权(1192年)。
1193年,萨拉丁卒 王国被几个儿子瓜分:阿尔·阿齐兹成为埃及的统治者,阿尔·阿夫达尔成了叙利亚的统治者。
1196—1200年,萨拉丁继承者之间的王室战争 兄弟俩的叔叔阿卜尔·贝克尔·马立克·阿迪尔,同他们开战,并在比尔贝斯战斗中击败阿夫达尔,最终完全取得了对萨拉丁帝国的控制权(1200年1月)。
波斯和中南亚
在伽色尼的穆罕默德·马茂德统治下,伽色尼王朝把他们的势力范围从呼罗珊向南扩展到了整个波斯东部地区,向北无可争议地取得了花剌子模和奥克苏斯河与西尔达里亚河之间的土耳其斯坦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然而,穆罕默德·马茂德进行的最重要的战役都在印度。在他死后,伽色尼王朝便迅即衰落了,不久就将其西部领土丢给了图格里尔贝格和查格赫拉贝格领导下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图格里尔接着继续从白益王朝手中夺取了波斯西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并开始了土耳其人对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渗透。塞尔柱人尝试着把各省给将领或总督进行半自治化统治,结果不久便导致了塞尔柱帝国的土崩瓦解(除呼罗珊以外)和几个公国间的战争。在这一时期,谋杀派教徒的小宗派什叶派在艾尔伯兹一带的阿拉穆特山峰上的戴勒姆昌盛起来。12世纪中期,土耳其斯坦迁移来的土耳其部落移居者,推翻了桑伽尔一呼罗珊苏丹和塞尔柱王朝最后一代。从此,土耳其的花剌子模王朝为建立一个新的、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呼罗珊和伊斯法罕。
伽色尼王朝鼎盛时期(1000—1040年)
1006—1007年,艾拉克入侵呼罗珊 来自外阿姆河地区的艾拉克汗纳斯尔一世被马茂德击退,他在巴尔克赫附近打败了侵略者。
1011—1016年,戈尔和花剌子模的起义 马茂德镇压了这两次起义,并加强了他的控制。
1029年,远征波斯 马茂德打败了白益王朝,吞并了他们的东部领土。
塞尔柱人的鼎盛时期(1040—1150年)
1034—1055年,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崛起 塞尔柱的孙子图格里尔贝格和查格赫拉贝格起来反对伽色尼王朝,穿过奥克苏斯河,他们夺取了呼罗珊大部地区,在尼沙布尔(1038年)和米埃尔附近(1040年)彻底打败马茂德之子马苏德。查格赫拉与土耳其的主力部队留在呼罗珊,在同伽色尼王朝作战中屡次获胜,直到死去(1063年)。图格里尔建立了一支马穆鲁克的常备军,开始向西运动抗击白益人和拜占庭人。
1043—1055年,塞尔柱人征服美索不达米亚 图格里尔占领了波斯东部的白益地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并开始袭击亚美尼亚和拜占庭的安纳托利亚(1048年)。他占领了巴格达,结束了白益王朝(1055年)。
1063—1072年,阿尔普·阿尔斯兰执政(查格赫拉贝格之子) 他入侵亚美尼亚,夺占首都安尼(1064年),并对拜占庭帝国发动猛烈的入侵(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继续复苏),扩张到叙利亚北部(1068—1071年)。他在曼齐克特战役中打败了拜占庭皇帝罗梅纳斯(1071年;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罗梅纳斯和曼齐克特战役),同年从法蒂玛王朝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
1072年,花剌子模入侵 阿尔普在伯尔兹姆战斗中打败花剌子模的雅库伯。雅库伯被俘,但在战斗之后,他与阿尔普会见时暗杀了他。
1072—1092年,苏丹马利克沙(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子)执政 马利克沙继续占领安纳托利亚(1072—1081年;参见第十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为生存而斗争)。尽管发生了多次叛乱,但他仍保持了帝国的统一,甚至在他的有才能的大臣尼扎姆·穆克尔帮助下在中亚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尼扎姆·穆尔克征服了外阿姆河地区并挺进到了喀什噶尔。马利克沙的主要对手是苏莱曼·伊本·库特尔米什。他曾在短时间内占据了安纳托利亚大部分地区(1080—1086年),并从拜占庭人手中夺取了安纳托利亚(1084年)。苏莱曼在阿勒颇附近被马利克沙的兄弟图图什击败并被杀死,花剌子模的阿齐兹率领马利克沙的一支军队穿过叙利亚占领了大马士革(1086年),尔后直奔尼罗河,在此被法蒂玛人击退。
1092—1117年,塞尔柱帝国的衰退 正当马利克沙之子(桑扎尔、巴尔克亚鲁克和穆罕默德)为王位继承权而在帝国的心脏伊拉克和波斯勾心斗角时,边远省份已经开始离经叛道。
1117—1157年,呼罗珊的塞尔柱苏丹桑扎尔执政(马利克沙之子) 他占领了伽色尼(1117年),后来又回到这里镇压了一次叛乱(1134年)。他已在早些时候平定了一次外阿姆河的土耳其汗的反叛(1130年)。桑扎尔的主要对手是他的花剌子模总督阿齐兹,他多次反叛桑扎尔,有几次曾获得胜利(1138—1152年)。在这个时期,哈刺契丹鞋靶人联合当地的部落入侵,这支联合部队在撒马尔汗附近彻底击败了桑扎尔,迫使他放弃了外阿姆河地区。桑扎尔打败并暂时俘获了古尔的阿拉·丁·吉罕苏兹(1150年)。土库曼人从边疆不断地进入呼罗珊,引起了大规模的叛乱,这使得桑扎尔王国灭亡(1153—1157年)。
1148—1152年,古尔与伽色尼王朝之间的战争 古尔的赛福丁和阿拉乌德丁对伽色尼的最初胜利,被桑扎尔占领古尔暂时抵消(1150年)。巴拉姆从赛福丁手中重新夺回了伽色尼,赛福丁被俘虏后遭杀害。阿拉乌德丁接着又一次入侵伽色尼,彻底摧毁了这座城市,并消灭了的残余势力(1152年)。这使伽色尼势力迅速膨胀,达到了印度和呼罗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