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6 T.N.村派纪 (美)
809—812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开始入侵 查理大帝和他的臣僚们击退了丹麦人沿易北河而上的入侵。以布洛涅为基地的查理大帝的舰队阻止了他们对法兰克帝国海岸的侵扰。
查理大帝的军事体制(约800年)
与马其顿、罗马和拜占庭的军事体制相比,查理大帝的军事体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但它克服了三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欧军事上普遍存在的混乱状态,开始了革命性的新起点。可惜他死后,这种混乱状态又故态复萌了。另外,它还为封建制度和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莫定了基础。
在查理大帝之前,法兰克军队的突出特点是勇猛异常,但纪律极差。即使在查理·马迪尔和丕平统率法兰克军队期间,这支军队的作战也常常胜负难定,其胜利只不过是暂时的。查理大帝之所以能够战胜自己的对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使法兰克人勇猛战斗精神在一种有严格纪律和有效的组织内得以发挥;与此同时,他又努力建立个人统帅的权威。
查理大帝的军事体制运作的典型例证是查理大帝采用伦巴第的重骑兵。查理大帝感到有两场简短的击退伦巴第人的战役进行得不很顺利。他发现伦巴第人的骑兵有它固有的优越性。于是,他就着手改进他自己的骑兵,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又将伦巴第人编入法兰克军,作为其军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利用这样的一支军队击退了阿瓦尔人的进攻。可是,在伦巴第人被查理大帝改编和训练之前,他们几乎无法抵抗阿瓦尔人对意大利北部的袭击。
任何一种成功的军事体制中,纪律是最重要的要素。骑兵和步兵都必须服从最高指挥官的指挥。但在打败罗马军团之前,条顿人对此却一无所知。查理大帝执政的末期,他建立了经由贵族诸侯这条渠道进行征兵的体制。因此,他能够长期维持一支野战常备军,但又不会给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也用不着去征募那些不可靠的社会渣滓来充数,并且不致于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而将各省的财政资源花光用尽。
在查理大帝之前,法兰克人由于没有后勤机构建制,所以一直未能长期维持一支常备军。他们靠草料和掠夺物资来维持生计。这样做,在友邦地区往往使百姓怨声载道,内部骚乱不安;在敌占区从事掠夺粮草的分散部队常常会落入机警而集中的敌人之手,招来不测横祸。由于后勤物资供应不足,法兰克军队在战场上只能维持几星期。为此,查理大帝设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后勤体制。其中包括运送食物和装备的辎重队,它足以维持部队几个星期的需要。物资的补充也有了正规的渠道,或者靠有组织的征集,或者靠辎重队给野战部队运送补给。具备如此条件后,查理曼就能够在远离高卢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队在整个冬天也能够实施野外作战或围城战。这从罗马帝国之后在西欧还从未有过。
查理大帝又重新像古罗马和马其顿那样,在军队中建立起攻城装备辎重队以对付敌人的城防设施。虽然后勤物资和攻城装备辎重队减慢了部队主力的前进速度,但是,确保了攻城作战顺利进行。此外,由于进一步发挥了骑兵的力量,又使用了由骡马驮载的辎重队,他仍然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查理大帝军事体制的关键一环是沿着被征服的地区边境设置一连串的边防哨所和堡垒,并建立了一系列的道路网。这一些道路网,不但将新边界上的堡垒串连起来,而且跟老边界上的城堡相连接。这些堡垒用来贮存大批给养物资,于是它们既成了法兰克骑兵实施作战机动的基地,还是法兰克军队在占领区维持秩序和实施下一步作战的前进基地。
鉴于同阿瓦尔军队和拜占庭军队作战的经验,查理大帝还曾使弓箭重新成为西欧使用的一种武器。但也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武器在查理大帝死后很快在大多数欧洲军队中停止使用了。后来它广泛作为一种打猎的工具使用。
查理大帝军事体制的效能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它统一了战术理论。只有在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指挥灵活的军事组织中指挥官才有可能使部下履行条令和落实训练。查理大帝为此建立了非常科学的体制,有些体制保留至今。这一体制的建立保证了查理大帝的命令可以直接完全得到贯彻执行。它的建立不仅证明了查理大帝的才能,而且还表明,他建立了一种完全有效的参谋体制。
查理大帝军事体制的主要成分体现在法兰克帝国在803年和813年颁布的五个帝国法律,这就是当时的野战条令。其中规定了诸侯有义务训练和维持自己的军队并随时听候征召为国参战;规定了士兵征召所应具有的财产标准;部队的编制;军人参战必须自带武器、装备和铠甲;对一般性犯罪的处罚方法,等等。
穆斯林与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712—800年)
在穆萨尔·伊本·努萨尔的率领下,穆斯林很快就征服了除西北部山区一片狭长地带外的整个西班牙。他们的进攻行动曾在塞维勒和麦利德要塞一度受阻,但经过一场漫长的围城战后,终于克服这两座要塞。当地的伊比利亚罗马居民由于摆脱了东哥特人的君主统治而欣喜若狂。穆斯林人允许基督教和犹太教徒继续保留其宗教信仰。此时,阿拉伯人掌握着穆斯林的领导权,其军队的核心是阿拉伯—叙利亚人,打仗的却是柏柏人。柏柏人从摩洛哥来到时,摩尔人已在此地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了。穆斯林内部斗争也影响到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宗教团体。另外,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和柏柏人之间的磨擦更增加了其内部的不和。流亡王子阿卜德·拉赫曼·伊本·穆阿维耶在西班牙建立了独立的倭马亚王朝,给西班牙带来了相对的和平并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穆斯林内部的分裂却给了流亡在阿斯图里亚山区的西哥特人以喘息之机。他们借此机会抓紧时间组织防御并加紧扩大他们少得可怜的基督教自由领地。8世纪末,穆斯林与基督教之间的战争开始了。它虽然仅限于西班牙,但却进行了几百年。
712—720年,穆斯林征服伊比利亚 穆斯林已开始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行入侵了。
约718年,阿斯图里亚基督教王国成立 西哥特王子佩拉约(718—737年在位)定都于坎加斯—德奥尼斯。他在科瓦东加之战中打败了进犯的穆斯林。
732年,图尔之战(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图尔之战)
740年,柏柏之战 这更加剧了摩洛哥和西班牙的混乱局势,使弱小的阿斯图里亚基督教王国得以向西方和南方扩张,并在基督教征服的加利西亚发展成为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750年)。
755—756年,在科尔多瓦建立倭马亚王朝 阿卜德·拉赫曼·伊本·穆阿维耶流亡到了这里,建立起一个倭马亚王朝。
756—786年,穆斯林统一 阿卜德·拉赫曼镇压了西班牙穆斯林内部的分裂行动,阻止了基督教向西北方向的扩张。
777—801年,查理大帝入侵西班牙(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加罗林帝国的兴起) 他最终占领了巴塞罗那。
斯堪的纳维亚
7世纪初,大量被称为海盗的斯堪的纳维亚武士冒险家们(维京人)开始入侵北欧部分地区。他们首先袭击的目标是芬兰的西南部地区和北起维斯瓦河、南到波斯尼亚湾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一地区的维京人大多来自瑞典,其他的来自丹麦,后来挪威海盗也加入进来。到8世纪下叶,维京人开始入侵不列颠群岛和西欧海岸。与此同时,维京人和商人从瑞典进入俄国腹地,其足迹还曾到过黑海并从那里到达君士坦丁堡。
这一时期,没有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是统一的,其政权也散布在当地的首领和头人的手里。
约650—800年,瑞典人建立瑞典国 瑞典人在当地部落的帮助下定居下来。住在东北部乌普萨拉的瑞典人像西韦斯特罗斯和阿斯图里亚的哥特人一样,开始侵犯他们的同胞。到了9世纪初,他们已经占领了全国。
约700年,挪威大公 8世纪初,当地被称为大公的部落首领在挪威有很高的地位,他们通常可以管辖数个较小的公国或部落。
欧亚大陆·地中海
拜占庭帝国(602—642年)
福凯斯叛乱(602—610年)
602年,摩里斯下台并被杀 拜占庭帝国在多瑙河沿岸军队的百人长福凯斯发动叛乱,率军杀回君士坦丁堡,推翻并处死了摩里斯。
603—604年,阿瓦尔人复兴 由于拜占庭帝国内乱不断,阿瓦尔人借此机兴兵,向多瑙河南部和西部拜占庭帝国的领地发动入侵。福凯斯用大片的土地换回了暂时的和平(604年)。
603—610年,同波斯帝国的战争 在摩里斯帮助下登上皇位的波斯帝国皇帝科斯洛厄斯二世,向杀死其恩人的凶手福凯斯宣战。波斯军队尽管在安条克公国和大马士革曾被击退,但他们在美索达米亚和叙利亚取得了胜利,占领了达拉、阿米达哈兰、埃德萨、希拉波利斯和阿勒颇等要塞城市。他们乘胜继续发动进攻,占领了拜占庭帝国的亚美尼亚城,然后取道卡帕多细亚省、弗里基亚、迦勒底和比斯尼亚,直插拜占庭帝国的腹地安纳托利亚高原。拜占庭帝国的抵抗瓦解了。胆小、无能的福凯斯面对波斯帝国的入侵束手无策。波斯的一支军队最远曾打到博斯普鲁斯海峡(608年)。
610年,赫拉克里乌斯(老赫拉克里乌斯)反叛 非洲总督赫拉克里乌斯是摩里斯的忠实部下,他反对福凯斯篡夺皇位。他派遣他的那位也叫赫拉克里乌斯的儿子率领一支舰队从迦太基出发,攻打君士坦丁堡。在城市起义队伍的支援下,赫拉克里乌斯推翻了福凯斯的统治。福凯斯在混战中被杀死,年轻的赫拉克里乌斯在众人推举下登上皇位。
赫拉克里乌斯与波斯帝国的战争(610—628年)
610年,赫拉克里乌斯继续与波斯帝国进行战争 福凯斯的覆灭应该使波斯帝国的科斯洛厄斯感到满意,但这位波斯的皇帝现在却想重建大流士帝国,他在积极准备战争。拜占庭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腐败和管理不善而无心恋战。
611—620年,波斯军队在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取胜 安条克公国和拜占庭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城市要塞均被波斯帝国的军队攻占(611年)。此后,科斯洛厄斯决心乘胜继续进攻,进而占领安纳托利亚高原(615年)。波斯军队在沙汗将军指挥下经过长期围城战后,攻占了查尔斯顿(616年)。在这里,波斯人在距君士坦丁堡仅十几公里的地方驻留达十多年之久。与此同时,他们还攻占了安卡拉和罗得岛(620年)以及拜占庭在亚美尼亚剩下的要塞。波斯帝国的入侵使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主要的军队兵员来源地。
616—619年,波斯征服埃及 科斯洛厄斯率军在尼罗河谷打败拜占庭帝国的防御部队后,乘胜继续推进,越过利比亚沙漠,进至昔兰。波斯军队对拜占庭军队的胜利,切断了埃及向君士坦丁堡运送粮食的交通线。
617—619年,阿瓦尔人再度入侵 阿瓦尔入侵者横扫巴尔干各省,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
619—621年,赫拉克里乌斯与塞尔吉乌斯 赫拉克里乌斯打算离开君士坦丁堡回非洲,在那里重新建立一支军队。此时,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塞尔吉乌斯正在君士坦丁堡鼓动爱国主义运动。当他了解到赫拉克里乌斯的打算后,对赫拉克里乌斯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赫拉克里乌斯发誓不离开首都,塞尔吉乌斯答应去说服教会为他提供帮助。焕发出热情和信心之后,赫拉克里乌斯重新着手组建其军队。尽管塞尔吉乌斯很为难,但还是答应赫拉克里乌斯从相当庞大的修道院中抽调大量的修道士去充军,并且要求君士坦丁堡教会为赫拉克里乌斯重建军队提供大量资金。赫拉克里乌斯一边加紧时间组建军队,一边在君士坦丁堡城下,用大量的战争赔偿作交换,同阿瓦尔人签订和约。与此同时,他开始与沙汗将军进行谈判。他表面上在认真考虑沙汗提出的苛刻条件(沙汗要求赫拉克里乌斯承认他现已占领的全部领土),但实际上却在积极准备夺回失去的领土。
622年4月,赫拉克里乌斯率军队从君士坦丁堡出发 为了使拜占庭帝国继续保持海上优势,赫拉克里乌斯率领一支规模不详的军队(有说不到5万人)从君士坦丁堡出发了。几天后,他们在距亚历山大城和古伊苏斯不远的西里西亚和叙利亚的交接处登陆了。
622—623年,伊苏斯之战 伊苏斯沿岸平原,周围群山环抱,只有三个山口可以进出,赫拉克里乌斯一举将其全部占领。一支由沙赫·巴拉兹将军率领的人数众多的波斯帝国军队小心翼翼地向这三个山口试探着靠近,但被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击退了。赫拉克里乌斯根据波斯军队异国扎营依托要塞作战的特点,对部队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要求部队在作战中小心谨慎。大约在同年10月,做好一切准备的赫拉克里乌斯,表面上假作行军,穿过了阿曼蒂克山口,然后突然杀向亚美尼亚。他引诱波斯军队到能俯视伊苏斯城的高地上进行交战,然后假装败走,表面上好像是要把波斯军队引向平原,但实际上却指挥其军队的主力穿过另外一个山口,向东挺进。他让其部队的后卫实施反攻,阻止波斯军队向山口靠近,然后再迅速赶上主力,这样便把沙赫·巴拉兹与其军队远远甩在后面。伊苏斯之战是一场小战,但皇帝与其军队却为能轻而易举地甩掉和欺骗他们的敌人而兴高采烈。在连续几天的犹豫和撤退之后,沙赫·巴拉兹跟踪赫拉克里乌斯进入了本都山脉。在这一年末,两军又面对面交战了。这次是在安塔一托罗斯山脉哈利斯河的上游。经过几个星期的局部冲突之后,沙赫·巴拉兹原本设计伏击拜占庭军队,但拜占庭军队的侦察分队发现了波斯军队的企图(623年1月)。赫拉克里乌斯将计就计,假装落入波斯人的圈套,实际上却在为波斯军队设置另外一个圈套。当隐蔽的波斯军队冲出他们的隐蔽地向拜占庭的军队实施包围时,拜占庭的军队迅速从四周的山上向波斯军队冲下来。准备包围拜占庭军队的波斯军队相反却被他们的敌人包围消灭了。此后,赫拉克里乌斯又马上调过头来去攻击沙赫·巴拉兹的主力部队。剩下的波斯军队被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吓坏了,迅速四散逃命。在哈利斯之战中,赫拉克里乌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后他便安排部队驻进了冬季营房。他个人回到君士坦丁堡,布置防御,以抵御阿瓦尔人的威胁。
623年,入侵米堤亚 赫拉克里乌斯指派他的儿子君士坦丁坐镇首都,抵御阿瓦尔人和波斯人可能的入侵,他带5000人乘船去增援他在特拉佩祖斯的军队。到本都山脉汇合后,赫拉克里乌斯率领军队穿过亚美尼亚山脉迅速向米堤亚北部,其首都大布里士推进。赫拉克里乌斯军队的人数不详,但可能有5万人左右。当时,科斯洛厄斯的军队大约有4万人,但却一仗未打,弃城而逃了。赫拉克里乌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布里士城。此后,拜占庭帝国的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兵临锡巴马。在那里,他们在琐罗亚斯德的诞生地掠走了神像。然后,在冬季到来之前他们从山区向西北方向撤退,进入阿尔巴尼亚那片肥沃的阿拉斯河谷地区。
624年,对波斯中部入侵 赫拉克里乌斯表面上率领军队沿里海海岸向东南方向推进,然后,突然调转头来穿过厄尔布鲁士山脉,向南直插入波斯的心脏地区,最远曾到达伊斯帕汗。历史上也只有罗马或拜占庭帝国军队才对波斯进行过如此深远的入侵。科斯洛厄斯将其大部分军队撤出卡尔希顿,在波斯中部集中了三支大军,准备与赫拉克里乌斯进行会战。赫拉克里乌斯周旋于三支波斯大军之间,内线作战似乎还比较顺利。然后开始撤退,准备到波斯的西北部或米堤亚去过冬。当波斯军队也准备到不远的冬季营房过冬时,赫拉克里乌斯对沙赫·巴拉兹发动一场突然袭击,大败敌军并成功地攻克了这位波斯将军准备负隅顽抗的一座筑垒城市。沙赫·巴拉兹被迫放弃顽抗的企图,落荒而逃。拜占庭的军队在这附近度过了冬天,并占领了波斯帝国的若干要塞。
625年春,科尔代农战役和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赫拉克里乌斯穿过科尔代农山脉,向西推进,携带着大量的战利品,渡过了底格里斯河。赫拉克里乌斯行军速度之快使波斯帝国的军队措手不及,几乎兵不血刃地又占领了阿米达和马丁洛波利斯的几座要塞城市。在美索布达米亚北部的波斯军队渡过幼发拉底河向西撤退。赫拉克里乌斯追击进入西里西亚,发现波斯军队已得到增援,在其老对手沙赫·巴拉兹的指挥下沿萨鲁斯河布防。
625年,萨鲁斯河之战 赫拉克里乌斯率军成功地强渡萨鲁斯河。沙赫·巴拉兹在赫拉克里乌斯的追击下向西北方向撤退。赫拉克里乌斯把波斯人从卡帕多细亚和本都山脉驱逐出去,而后又率军回到特拉佩祖斯准备过冬。
625—626年,波斯帝国与阿瓦尔人结盟 当赫拉克里乌斯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兵经海路紧急增援君士坦丁堡,以抵御两股敌人的进攻。他在西安纳托利亚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由他弟弟西奥多指挥,抗击波斯人的进攻。然后,他便返回本都,指挥他那支军队去了。
626年,波斯人的计划 冬季,科斯洛厄斯计划拚全力攻下君士坦丁堡。他率领三支大军(人数不详,估计每支部队大约有5万人)返回到安纳托利亚高原。其中一支部队(可能由科斯洛厄斯亲自指挥)准备用来把赫拉克里乌斯的军队牵制在本都山脉;另一部队由沙汗指挥,用于阻止赫拉克里乌斯和西奥多的军队汇合;第三支部队由沙赫·巴拉兹指挥,准备在阿瓦尔人的协助下进攻君士坦丁堡。
626年6月29日—8月10日,君士坦丁堡保卫战 一支由大约10万人组成的阿瓦尔人军队(其中包括大量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保加尔人)逼近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开始围攻城市。阿瓦尔人拒绝了拜占庭帝国的贿赂,将该城包围得水泄不通。赫拉克里乌斯尽管在本都山脉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但还是派出了12000名最优秀的老兵在其子君士坦丁的率领下经海路赶到,增援城防部队。阿瓦尔人和沙赫·巴拉兹精心协调了计划之后,对该城开始实施强攻(8月1日)。在阿瓦尔人攻城的同时,波斯人企图在一小股斯拉夫人的支援下,乘小船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对该城实施围攻。但君士坦丁堡城上的士兵打退阿瓦尔人的一次次攻击,拜占庭的海军也粉碎了斯拉夫人和波斯人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企图。攻城战持续了10天,最后以联军的失败而告终(8月10日)。波斯一直未能在君士坦丁堡登陆,与阿瓦尔人会合,因而使阿瓦尔人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阿瓦尔人在缺少补给的情况下不得不撤退了。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作为最辉煌的篇章永远载入君士坦丁堡史册。
626年夏,安纳托利亚高原战役 赫拉克里乌斯的军队在经过一系列战役的消耗和分裂之后,人数锐减,最后所剩已不足3万人,兵力大大地削弱,只好在本都山脉转入防御。他主动放弃了特拉佩祖斯的一座坚固的要塞,沿黑海向西北方向,撤到了纳斯卡。在那里,赫拉克里乌斯沿帕西斯河组织实施了进攻性防御作战,阻止了波斯人的推进。他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吸引住了波斯帝国军队的主力,这样就给他的兄弟西奥多创造了一个机会,使其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部打败了波斯人的另外一支部队。夏末,西奥多的军队又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部,直接威胁着波斯军队从卡示西登到纳斯卡的交通线。赫拉克里乌斯的防御战略在他的儿子和兄弟的有力协助下,取得了同其进攻战略相同的战果。
626—627年,准备再度发动一场进攻 赫拉克里乌斯在冬季同哈扎拉斯的可汗齐拜尔签订了盟约,约定在来年的春季,从高加索向亚美尼亚和米堤亚方向一同进攻波斯。与此同时,拜占庭决定派军队取道叙利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直捣波斯的首都——泰西封。在准备过程中,赫拉克里乌斯从君士坦丁堡抽调部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并在冬季和春初向南方埃行萨机动军队。
627年春,战役开始 赫拉克里乌斯率领7万人横扫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南部地区,从波斯手里夺回了10—15年前失去的大部分城市要塞。沙赫·巴拉兹在卡尔西登的军队被分割成两部分。当这位波斯将军知道科斯洛厄斯对他在君士坦丁堡的失败非常不满,并准备对他进行审判之后,他投降了赫拉克里乌斯。尽管沙赫·巴拉兹拒绝同拜占庭军队一道去攻打波斯军队,但他的投降却打开了通向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大门。
627年,入侵亚述 赫拉克里乌斯正从亚美尼亚的南部向底格里斯河上游进军,然后向南进入亚述。原希望与哈扎拉斯的合作不能兑现了,齐拜尔突然死去,其继承人不同意继续履行原来的盟约。赫拉克里乌斯决定将战争推到波斯的领土上去。一支由拉扎兹率领的波斯军队正在向东开进,但走走停停,且拒不交战。年迈的科斯洛厄斯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准备在尼尼微投入战斗。
627年12月,尼尼微之战 在亚历山大大帝曾打败阿拉伯人的亚述平原上,东罗马与萨珊帝国之间最后一场战争的决定性战斗开始了。两军相比,拉扎兹的军队占有数量上的潜在优势,但赫拉克里乌斯的军队占有精神上的优势。这是一场恶战。赫拉克里乌斯同以往一样,身先士卒,勇猛冲杀,虽然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战场。在最后一次攻击中,他亲手杀死了一名波斯将军。傍晚,波斯军队全线崩溃。
627年,追击 赫拉克里乌斯的统帅能力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他在身负重伤和其军队在尼尼微会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立即率领军队转入追击,以肃清波斯军队残部。他在48小时内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率领军队行军至少64公里,占领了格里特河和莱兹河上的桥梁,并一鼓作气推进到亚述。科斯洛厄斯在他到来之前逃到了首都泰西封。当赫拉克里乌斯兵监波斯首都泰西封城下时,他轻率地命令部队攻城。此时他的部队损失已经很大,加上这样快速地追击,军队也没带攻城车。随后,显然想起了胡里安军队曾在这里全军覆灭的教训,赫拉克里乌斯进行了小规模的佯动之后,便调头向北,再次撤到了波斯高地,在那里休整部队,恢复军队战斗力并向科斯洛厄斯发出和平的呼吁。
628年,波斯战争结束 当刚愎自用的科斯洛厄斯拒绝了赫拉克里乌斯的宽容的和平条件后,对战争早已厌倦的波斯人推翻了科斯洛厄斯,推举他的儿子喀瓦德二世登上皇位。喀瓦德二世立即接受了赫拉克里乌斯的条件。尽管现在我们仍不知道赫拉克里乌斯当时所提条件的具体内容,但赫拉克里乌斯显然“无意进一步削弱帝国的实力”,也没有领土要求。波斯人被迫退还了所有征服的领地并放弃所有掠夺的战利晶,包括基督教徒奉为神灵的“真十字架”。当然还包括大量的战争赔款。赫拉克里乌斯在按自己的条件在古米堤亚签订了和平条约后,率领他的大军凯旋,回到了君士坦丁堡。
评论:在六次战役中,赫拉克里乌斯率领他的军队转败为胜。他死了,但他的名字也同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一样永远载入军事史册。虽然一些事件也曾给对赫拉克里乌斯的评价蒙上过一层阴影,但事实是,当他登基时,拜占庭帝国正处在崩溃的边缘,早在7世纪初它就已经衰败了,这并非是因为赫拉克里乌斯的固执和军事上的无能。必须承认,在他执政的后期,一些他曾从波斯手中征服的边境省被他的新的敌人永远地夺去了;但他给他的继承者们留下的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帝国,它战胜了一系列的打击,并使基督教世界800多年免遭入侵。
赫拉克里乌斯与伊斯兰教的影响(629—641年)
长期的拜占庭—波斯战争使拜占庭帝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约有20万人死于战争,数不清的财富毁于战乱。赫拉克里乌斯当时已无力恢复帝国的实力,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敌人在帝国的东部边界出现了(629年),它就是伊斯兰教―一种宗教,一个穆罕默德建立的帝国。当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在长期的战争中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它开始横扫阿拉伯半岛,矛头直指波斯和拜占庭。推翻了波斯帝国后,穆斯林在不忠于拜占庭的叙利亚和埃及的中立的支持下开始迅速征服拜占庭帝国的东部各省(633—642年)。赫拉克里乌斯当时有病,身体很弱,加之由于他娶了自己的侄女而引起了他与教会和人民的不和,这使他已经不能亲自参加战争了。他的部下又没有能力指挥阻挡穆斯林疯狂的猛攻。当赫拉克里乌斯死于水肿后(641年),拜占庭东部的所有省都己落入穆斯林之手。但多亏赫拉克里乌斯早年的经营,才使像安纳托利亚高原和色雷斯这样的帝国中心地带免于落入敌手。
拜占庭的军事体制(600—1071年)
理论基础
拜占庭帝国之所以如此长久地兴盛不衰,主要在于它有一支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继承了罗马军队所有的特点:纪律严明、组织严密、武器精良、战术巧妙,并且具有无与伦比的团结精神。他们之所以具备并保持了这些优点,完全是他们十分强调知已知彼,并对战争的地形因素进行透彻分析的结果。
以上的结果记载于一批军事专著中,其中有三本是非常出色的。第一本是摩里斯的《战略学》,该书写于580年,当时他还不是皇帝。第二本是东罗马皇帝“智慧者”利奥六世的《战术学》,成书于900年。第三本是一本小册子,系福凯斯皇帝所著(也可能是其参谋人员所著),该书著于大约980年。
这三部著作证明:拜占庭的军事体制自贝利萨留之后的500多年间,虽然在具体方面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演变性的变化,但其根本性质依然如故。这三本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理论,是在赫拉克里乌斯之后100多年间,其继承者们为了抵抗穆斯林的入侵而不断改进的产物。因而这种体制并非处处都能奏效,它有时也出现失误甚至根本就行不通,但是,它所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将领是富于卓越思想和杰出才能的。令人惊叹的是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期里,在关键时刻总能及时出现这样的军事将领,以重新确立拜占庭的军事优势,战胜邻国的侵略。在后来的四个世纪里,这种体制所遗存下来的影响延长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崩溃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里,《战略学》是一本基本的教科书。它涉及到了战争和军事领导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全面系统的论著。它很像现代军队的野战条令,其内容包括作战训练、战术实施、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并讨论了对付拜占庭帝国的各种敌人时所遇到的主要军事课题。
军事组织
拜占庭军队中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其基本行政和战术单位是中队,人数在300—400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营。每个中队由一名相当于古罗马保民官或伯爵(其军衔相当于现在的上校)的人指挥。5—8个中队组成一个联队,或称为师,由一名联队指挥官或公爵指挥。2—3个师组成一个纵队或称为军,由纵队指挥官指挥。拜占庭故意避免一成不变的大规模部队编制,这样敌人就难以估计他们军队的确切兵力。
拜占庭皇帝亲自任命其军队的各级军官,军官对皇帝也是忠心耿耿。同时,使用这种手段也可以使军官们只忠于帝国中央当局,而不是像罗马军官那样只忠于自己军队的统帅。这一点显然是被摩里斯采用了。
在赫拉克里乌斯执政后期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君士坦斯二世和君士坦丁四世当政期间,拜占庭野战部队被纳入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军区体制。这一点后来也为摩里斯广泛沿用。但随着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原拜占庭帝国古老的以省为界进行帝国军事行政区划的组织形式荡然无存了。然而,当拜占庭重新夺回安纳托利亚高原各省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官员被迫将其职权交给负责地区防卫的军事长官。后来由于萨拉森人入侵威胁不断增加,统治者们又重新全面采用了原先这种民—军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每个军区由一名纵队指挥官领导,他所指挥的纵队就驻扎在该军区。为了便于管理,军区还要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军区,由联队长或中队长指挥。一些非常重要的边境地区还要划分成更小的军区―小队,由小队长指挥。那里,驻军经常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对付任何外来的进攻。
在7世纪末的时候,拜占庭共划分为13个军区。其中7个在安纳托利亚,3个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岛上及沿岸领地,3个在巴尔干半岛。到10世纪时,军区数增至30个,但军队的总规模在这300年间并没有相应扩大,因而每个军区的兵力相应地减少了。这时常备军的人数大约在120000—150000人之间,骑兵和步兵大约各占一半。
靠边境的军区驻扎的常备军通常要比内地多。当接到作战命令时,每个纵队指挥官平均可以率领2—4个重骑兵纵队前往参战。他手下大约还有相等数量的步兵。但究竟是留下部分步兵,还是全部步兵都用于负责地方的保卫任务,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任务的性质或作战区域地形的特点等等)。
人力与补充体制
理论上,拜占庭实行的是全民性的兵役制,但实际上每个军区常备军是从当地最好的老百姓中征选出来的。虽然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中常常还保留着一些由“蛮族”的士兵组成的部队,但它已基本上不依靠“蛮族”来作兵源了。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通常都选用白己地区的士兵。最好的兵员大多来自亚美尼亚、卡帕多细亚、伊索利亚和色雷斯。希腊人被认为最不适合打仗。
军区这种军事体制含有用民兵进行地方自卫的军事思想。这种体制在当地人英勇善战的地区效果较好,但在有些地区,如希腊,这种体制却毫无作用。
因为当地人英勇善战,民兵游击战在抵抗和击溃侵略军的战斗中有力地支援了正规军。
拜占庭的战略思想
在拜占庭存在的大部分时期里,即使它的边境遭受掠夺,只要一经调停,它便会立即放弃征服或侵略别国的企图。拜占庭人的生活水平在当时是很高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尽管一旦遭受外部入侵便会蒙受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拜占庭并没因此而增加管理和军费开支。与此同时,拜占庭的统治者认为他们的财力资源始终为掠夺成性的邻国“蛮族”所垂涎。
因此,拜占庭基本奉行了一套防御性的军事政策,其目标在于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资源。他们的战略基础是中世纪的战略威慑和尽可能地避免战争;假如不得不打,则尽量少用人力和财力,对侵略者实行抵抗、惩罚和骚扰。他们的作战方法通常是灵活的攻势防御战,奋力将入侵者逼向自己坚固设防的山口或河流渡口,然后用两个或更多一些的纵队兵力协调一致地实施向心攻击,将敌人彻底击溃。
经济战、政治战和心理战可以辅助并常可避免军事武力的使用。在多事的邻国之间容易激起争端,为此,拜占庭常与他们结盟,以减少来自一些难以对付的敌人方面的威胁。给盟国以及有争议边界上半独立的“蛮族”的头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也有助于减轻对本国军队的压力。为了帝国军事行动的需要,他们利用商人并收买了一批间谍,付以极高的报酬,在敌国和友邦宫廷的要害部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
拜占庭皇帝还经常使用宗教手段以达到暂时的目的。他们发现传教士能对皈依宗教信仰的统治者的宫廷施以微妙的影响,并且发现人们普遍坚持基督教的信仰必然会形成一个抵抗异教徒和穆斯林影响的屏瘴。
骑兵:兵器、装备和军服
帝国的基本军事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就像古罗马军团体现了罗马强盛一样,拜占庭帝国的重骑兵队也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征。
骑兵头戴古盔或圆锥形头盔,头盔顶上有一簇彩色马鬃;锁子甲式戎装从颈一直覆盖到大腿;他们脚登铁履,上部为皮靴或胫甲以保护小腿;手和腕部戴铁手套。他们手执圆盾,盾通常用皮带缚在左臂上,这样,两只手可以空出来操纵马缰或挥舞兵器,而且在白刃战时还可以保护易受伤的左侧身体。在盔甲外面套有一件较轻的棉制披风或长衣,每一支部队的衣服、头盔上的马鬃以及圆盾都染成统一的颜色以区别于其他的部队。每个骑兵的马鞍上还绑一件较重的大髦,一方面可以在天冷时穿着御寒,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毯子用。部署在正前排位置的骑兵,其马匹的头、颈、胸等部位也都挂着盔甲。
重骑兵的兵器通常包括弓、箭袋、长枪、大刀、短箭等。有时在马鞍上还绑一把战斧。大多数骑兵看来既有弓,又有长枪。不过,一部分重骑兵只有长枪。据推想,当他用弓射箭时,他的长枪便插在马镫或马鞍套里,就像现代骑兵放置卡宾枪那样。反过来,当他使用长枪、大刀或战斧时,便把弓吊在马鞍上。长枪上挂一面狭长三角旗,其颜色跟头盔上的马鬃、长衣和圆盾相同。
插图001 拜占庭的重骑兵
骑兵和马匹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在练兵场和战场上进行复杂的队形变换。他们特别强调射箭技术,并不断训练其他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
步兵:兵器、装备和军服
步兵通常分为两种:重步兵和轻步兵,其数量几乎各占一半。重步兵亦名圆盾兵,据其携带的圆盾而得名。他们装备的盔甲和兵器跟重骑兵大体相同,有锁子甲、头盔、铁手套、颈甲和锁子甲外面套的长衣,所用的兵器有长枪、盾、剑,有时还有战斧。长衣、头盔上的马鬃及盾均涂有相同的颜色,那是区别不同部队的标志。轻步兵大部分是弓箭兵,也有些是标枪兵。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机动性,他们披的盔甲很少,也不多带别的兵器。大多数轻步兵穿皮制戎装,有的士兵戴头盔,除了弓、箭袋或长枪外,通常还带着短剑。
战术
尽管拜占庭军队通常完全是由骑兵编成,但也经常将骑兵和步兵混合编制,投入交战,其比例大体各占一半:步兵中的轻步兵和重步兵的比例也大体各占一半。
拜占庭军队的战术的基本出发点是进攻战或积极防御式进攻战,只要有机会便可以给敌人以一连串沉重的打击。它的基本战术队形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根据具体的作战环境可以有较大变化):一、中央第一横队;二、中央第二横队;三、预备队/后卫队;四、负责近距离包围和掩护侧翼的卫队;五、负责远距离包围和掩护的部队。在步兵和骑兵数量大致相等的联合部队中,前两个部分由步兵组成,其中圆盾兵居于中间位置,轻步兵位于侧翼,后面三个部分都是骑兵。倘若步兵部队太少,那么步兵只充当中央第二横队,或者作为一支附属预备队放在两个中央骑兵横队的后面。
如果敌人主要是骑兵,而拜占庭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步兵,那么,步兵第一横队首先迎敌。拜占庭圆盾兵确信自己的侧翼和背后有骑兵的保护,因此能够像古罗马军团的士兵那样有效地对付敌人骑兵的进攻。敌人最初的进攻首先要遭到负责近距离包围和掩护侧翼的卫队的抵抗。不久,负责远距离包围和掩护的部队很快会给敌人侧翼和背后以更沉重的袭击。假如拜占庭军队这些反击未能奏效,而且第一横队被迫撤退,那么该横队就会像古罗马军团的传统作法一样,穿过第二横队的间隔向后移位,由第二横队接战。负责包围作战的部队也同时后撤,以便重新编队后继续向敌人发动攻击。最后,如果第二横队也支持不住,而原来的一横队也没有来得及重新集结时,还可以调用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击。他们常常不是正面进攻敌人,而是实施两面包围,这样仍然可以确保战斗的胜利。
显然,上面这种战斗形式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不同变化,以对付不同的敌人和不同类型的军队,并且也可以摆出各种各样的阵势。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经有了标准的战斗条令和经常性的作战训练,而且十分重视实施包围战和协同作战(包括兵器的投掷和突击行动的协同,步兵和骑兵这两个兵种的协同以及其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等)。此外,他们还保留一支精力饱满的预备队,以此来赢得一场恶战的胜利。
插图002 标准的拜占庭的战斗队形
虽然拜占庭的步兵从属于骑兵,但步兵的作战原则决不是消极被动的。当圆盾兵跟敌人步兵遭遇时,不管是联合兵种作战还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进行单纯步兵作战,他们总是力争抓住战斗的主动权,跟弓箭兵和投掷兵密切协同,对敌人实施突击。圆盾兵的战斗队形通常纵深为16人。各步兵中队能够各自将部队展开,像古罗马军团的中队那样将各排拉开距离或并拢。进攻时,他们向敌人猛冲过去,不等靠近便将长枪投出。这跟古罗马军团的中队战斗队形是一样的。因此,圆盾兵中队同时具备了军团和方阵两方面的优点。但它缺乏精神上的优势,而正是精神优势曾帮助亚历山大和恺撒步兵取得过巨大的胜利。
骑兵中队的队形通常纵深为8—10列。拜占庭人懂得这种队形要比2—3列的骑兵组成的横队来得呆笨些,但是,他们宁愿稍微牺牲一点部队的机动性,以换取纵队较大纵深的队形所具有的较大的安全性。
吸收敌人的特长
拜占庭的军事理论家在研究敌人的各种特点和精心确定他们自己的战术队形方面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他们能够综合研究和分析对手的情况,从而使拜占庭帝国总能占有优势。摩里斯认为,应该在邻国最缺乏准备的季节和环境条件下发动战争。例如,2—3月,匈奴人和西徐亚人的骑兵常会遇到饲料匾乏的困难。隆冬时节,是进攻斯拉夫沼泽地区居民的最好时节,因为拜占庭军队可以滑冰接近他们的居住地,而斯拉夫人则无法在水和芦苇中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地。秋、冬、春三季,对山区部落的敌人来说,大雪会暴露他们的行踪,植物也掉光了叶子,使他们全无掩蔽之物。寒冷和阴雨天是进攻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极好机会,因为此时,他们往往情绪低落,战斗力大为下降。
后来,利奥和怀斯也一直这样教育他们的军官,那时他们的主要敌人是欧洲的法兰克人和西亚的阿拉伯人。关于法兰克人,利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法兰克人勇敢好斗。他们认为在战场哪怕是后退一步也是极大的耻辱。只要你挑战,他们就一定会应战。他们的骑兵挥舞着宽刃剑、长枪和盾,非常可怕。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闭门免战。直到你有十分的把握之后才能应战。你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纪律散漫和秩序混乱的弱点。他们的步兵和骑兵采用的都是密集方阵,他们既无组织也无纪律,所以很难机动。因此,只要从翼侧或后方采取突然袭击,他们就会立即陷人极大的混乱。要达到此目的非常容易,因为法兰克人一贯比较松懈且不派警戒和侦察部队。他们驻扎也很混乱,不构筑要塞工事,因此很容易使用夜袭将其粉碎。打败法兰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假装败退,将他们引人伏击圈,当他们轻率且按原队形进入预设的陷井时,迅速将其围歼。但最好的战术是拖延战役时间,将他们引上山或孤立的地区,因为他们不重视后勤保障,随着他们携行的物品日益减少,他们的斗志也会逐渐减弱,经受几天的饥渴之后,他们便会逃回家去。他们习惯于各行其事,贵族们更是自以为是,不服从命令。法兰克人的部落首领们个个贪恋贿赂,只要有一小笔金钱便能阻止他们一次远征。总之,只要实施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消耗他们,在孤立的战场故意拖延战役的时间,截断他们的补给线,便会轻而易举地以很小的代价拖垮并最后一举歼灭法兰克军队。”
利奥非常尊敬阿拉伯的穆斯林。在谈到西徐亚人的时候,他认为:“在所有的“蛮族”中,阿拉伯的穆斯林是最精通打仗的。他们从拜占庭军事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兵种和战略。”他还指出,阿拉伯人也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学到手,那就是拜占庭军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尽管阿拉伯的穆斯林具有人数众多、在宗教鼓动下非常勇敢以及他们能够主动学习他人的经验等优势,但利奥坚信,拜占庭军队仍在以下几个方面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即: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和组织严密。
战役管理
虽然拜占庭的每个士兵都带着自己的武器,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够吃数天的食物,但仍给每支部队配备了补给品和辎重车队,上面装有足够的给养和装备物资,一旦需要,可供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和装运攻城设备之用。辎重车队一部分是四轮马车,一部分是用于驮载的牲口。与辎重车队一起前进的还有随军仆人―军官和士兵的仆人。
拜占庭军队跟早期的罗马军队完全一样,他们基本用品必定包括扎营用的镐和锹。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工兵部队预选并标出兵营的位置。扎营时,一部分部队负责警戒,其余部队从驮畜身上取下镐和锹,迅速挖好战壕,筑起古罗马式的栅栏。
每个分队均设有医疗小分队,通常情况下,每支小分队都编有一名医生、一名外科医生和8—10名担架兵或卫生员。为了鼓励卫生员在战斗中多抢救一些伤员,拜占庭军队规定,卫生员每抢救一名伤员便可得到一份奖金。
他们还有相当不错的通信勤务。拜占庭军队除了有一支通信部队外,还采用了一种烽火报信系统,用它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敌人来犯的消息从边境一直传到君士坦丁堡。
部队中随时都有神父跟随。尽管后来有希腊正教教会的严格限制,但那时拜占庭军队的随军神父战时也参加战斗。与11世纪产生的希腊正教相比,罗马教会在这方面则比较宽松一些,当时他们还着手修改《圣经》中关于“你不许杀人”的教旨。
参谋人员与指挥
拜占庭军队的军官从年轻时就开始接受培训。他们通常出身于贵族家庭,应征加入士官训练队。和平时期的训练课目可能跟现代军官的训练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学习士兵的基本勤务,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和骑术,研究军事专家的著作,参加将军事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演习等。战时,士官训练队则服务于各纵队的参谋部,从事文书或通信员的工作,有时协助参谋军官起草一些简单的作战命令和作战方案的工作。
经过参谋和各种指挥业的锻炼后,年轻的士官生逐渐取得作战的经验,并使上级有机会对他们进行实战考察,特别有希望的士官还可以有机会独立担任小队长指挥战斗,如果成功,便可提升为军官。在实习阶段的几年里,训练的重点放在鼓励他们提高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因为拜占庭认为,这是他们今后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培养优秀指挥官和参谋军官所必备的条件。
显然,纵队总是从一个军区轮换到另外一个军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驻防的纵队产生较大的政治倾向性;二是防止军人在一个地方驻守时间过长产生厌战情绪。另外,大纵队通常要派往最大的或边境上最重要的军区,但中亚的安纳托利亚军区除外。安纳托利亚军区通常由军队的高级纵队指挥官指挥,并且皇帝不在时他还将负责指挥全军。
拜占庭的海军
布匿战争后,罗马人,后来是拜占庭人很偶然地开始设想建立海上大国进而掌握制海权。他们认为,海盗、哥特入侵者和汪达尔海盗正日益强大并已对他们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他们必须掌握对地中海的控制权。7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哈里发国家一跃成为海上大国,使拜占庭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到了8世纪初,拜占庭重振当年利奥三世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时的雄威,再度成为海上霸主。尽管他的霸主地位时尔也会受到威胁或动摇,但总的来说还是保持了300多年。
拜占庭海军的主要基地设在奇比希奥特军区,位于安纳托利亚海岸南部。这一带海域经常遭受罗马各共和国附近海盗们的袭扰。基地舰只和海军兵员的补给主要来自爱琴海上的岛屿和安纳托利亚各海区。奇比希奥特军区几乎不负责保障拜占庭陆军,它只维持一支拥有大约近100艘战船和2万多名水兵的常备舰队,其规模之大,几乎占拜占庭海军总兵力的一半。
拜占庭海军的主要装备是小、轻、快的桨力船。这种船,两舷各有30—40只桨,两支桅杆和两个大三角帆。另外,这种船上的桨手还经常接受训练,一旦需要可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样,每条战舰上都有一支规模不大的水兵分队,其数量大约有300—400人。大一点的战舰设有塔楼,安装有抛石器。但这些战舰上的最致命武器是从670年开始使用的“希腊火”。
战争中的拜占庭荣誉
兵不厌诈是拜占庭军队所崇尚的作战原则,只要有可能,他们便屡屡使用。他们对西方骑士那种虚伪的荣誉不屑一顾。他们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甚至不费一枪一箭来赢得战争的胜利。阴谋诡计和威胁利诱是他们惯用的手段,而且认为是完全正当体面的。拜占庭人也是进行各种心理战的行家里手,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引起敌人内部的混乱和纠纷,甚至大言不惭地使用欺骗性宣传来提高自己部队的士气。
从某些现代战争的观点来看,人们不必过分责难拜占庭的那种不够道德的实用主义的做法。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解决民族生存这一基本问题所采用的积极有效又并非胡作非为的手段。而且,他们也遵循了一种战争的道德准则。他们对签订的条约是信守不渝的,俘虏来的男女百姓尽可能根据条件的许可予以妥善对待,对于勇敢的但却战败的敌人通常也给予宽大和尊重。
拜占庭帝国(642—800年)
赫拉克里乌斯之后的统治者(642—717年)
赫拉克里乌斯之后的统治者们把主要的力量用来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他们曾一度被波斯人完全取代,后又卷土重来,不断侵犯拜占庭帝国的东部边境。穆斯林人数众多的军队经常推进到安纳托利亚,给拜占庭帝国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拜占庭帝国还是保持住了沿托罗斯山脉一带的边界。在西南方向,阿拉伯人利用帝国边境各省与中央之间的宗教矛盾,挑起边境地区叛乱,借此迅速征服了拜占庭帝国在北非沿海一带的领地。此后,他们开始与拜占庭帝国争夺制海权,打败了君士坦斯二世的舰队,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岛屿。然后,他们又策划推翻帝国皇帝的统治。他们派舰队和军队徘徊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围困。君士坦丁四世借助于“希腊火”和拜占庭帝国高效运作的军事体制,打退了穆斯林的进攻,并迫使他们签订和约,连续数年向拜占庭帝国进贡纳税。
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还必须对付它在欧洲领土面临的威胁。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不断对多瑙河东南部地区进行掠夺。到7世纪末,巴尔干东部地区又崛起一个保加尔公国。伦巴第的军队也经常侵扰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
尽管没能完全消除外部的威胁,但拜占庭帝国击退了几次大规模的入侵。这证明了帝国和其军事体制还充满着活力。然而到7世纪末、8世纪初时,拜占庭帝国内部纷争再起,阿拉伯人利用这一机会开始策划推翻帝国统治。
641—668年,君士坦斯二世执政时期 赫拉克里乌斯的这位孙子按地理军区划分建立了民军一体化的防御体系。
645—659年,与阿拉伯再度交战 拜占庭帝国投入不多的兵力企图重新夺回亚历山大城,但被阿拉伯人击退了(645年)。阿拉伯人乘胜发动进攻,向西北方向推进,开始入侵非洲省(647年)。阿拉伯人曾一度占领了塞浦路斯(647—653年)和拜占庭统治下的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在海上,他们对罗得岛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并在利西亚附近海面上的大海战中打败了君士坦斯指挥的拜占庭舰队(655年)。由于受到其他方面的压力,拜占庭帝国与哈里发通过谈判达成了暂时的和平协议(659年)。
662—668年,意大利战局 君土坦斯率领着拜占庭军队在意大利对伦巴第人实施一系列战役,各有胜负。他在意大利的一场叛乱中被杀死,其子君士坦丁四世迅速征服了意大利。
668—679年。与哈里发再度开战 一支阿拉伯人的军队入侵安纳托利亚,进至查尔斯顿,但被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击退了(669年)。后来,在阿摩里尔姆,这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又从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再次被拜占庭帝国守城的军队击退,阿拉伯人的舰队也在塞齐库斯海战中被歼。在这次海战中,“希腊火”首次应用于实战,并为取得战斗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72年)。阿拉伯人又重新集结兵力从陆上和海上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封锁和断断续续的攻击(673—677年)。“希腊火”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使用它摧毁了阿拉伯人大量的战舰,击退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城的一次次进攻。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南部地区的锡拉尤姆之战中全歼了阿拉伯人舰队,至此战局达到了最高潮。在遭受到这一系列打击后,穆阿维耶哈里发请求停战,同意退出塞浦路斯,停战30年,并年年向君士坦丁堡进贡纳税。
675—681年,巴尔干战役 斯拉夫人再次进犯塞萨洛尼卡,被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击退。680年,君士坦丁堡承认了实际已经独立了的保加尔公国(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保加尔人和哈扎尔人→伊斯波利士统治)。
685—695年,查士丁尼二世登基 他被保加尔人打败,但在马其顿打败了斯拉夫人(689年)。
690—692年,阿拉伯战争 塞瓦斯托波利斯(费西斯)之战是阿拉伯会战的最高潮,这场战争总的说来是拜占庭人被打败了。结果,穆斯林征服了亚美尼亚、伊比利亚和科尔基斯,这是拜占庭在托罗斯山脉东部最后的立足之地。查士丁尼二世还被迫同意与穆斯林联合,共同控制塞浦路斯。
695—698年,列昂提乌斯篡权 查士丁尼二世被推翻并被逐放到克里米亚。
697—698年,阿拉伯人征服迦太基 阿拉伯军队发动入侵,从而切断了拜占庭帝国对北非的影响。
698—705年,提比略·阿波西马拉斯篡权 提比略·阿波西马拉斯推翻了列昂提乌斯,登上皇位,帝号为提比略三世。
705年,查士丁尼复位 在保加尔公国大公第比利斯的支持下,查士丁尼率军突然发动袭击,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推翻提比略的统治,夺取了拜占庭帝国的皇位。
705—711年,查士丁尼二世再度执政 在六年恐怖的执政期间,查士丁尼处死了他原来的所有对手(如列昂提乌斯和第比利斯等)及其支持者们。但同时他在断断续续的战争中被阿拉伯人和保加尔公国大公第比利斯打败了。
711年,查士丁尼被推翻 查士丁尼率军向克里米亚远征,讨伐他当年被流放时曾经虐待过他的人们。但这支军队在巴尔丹尼斯·菲利比库斯领导下,在哈扎尔人的支持下举行起义,起义者于是调头进军君士坦丁堡。巴尔丹尼斯·菲利比库斯在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一场战斗中打败并击毙了查士丁尼,继而夺取了王位。
711—717年,灾难与无政府状态 在菲利比库斯执政期间,拜占庭帝国的边疆防守不堪一击(711—713年)。保加尔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712年)。阿拉伯人蹂躏了整个西里西亚地区,进而入侵本都占领了亚美尼亚。拜占庭倒戈的军队推翻了菲利比库斯的统治,并拥举阿纳斯塔西乌斯二世当政(713年)。阿纳斯塔西乌斯恢复了拜占庭帝国的国内秩序并开始重建帝国军队。阿纳斯塔西乌斯大刀阔斧的改革激怒了军队,他们举行暴动,推翻了阿纳斯塔西乌斯并推狄奥多西三世为皇帝(715年)。狄奥多西三世经过六个月的围城战,攻占君士坦丁堡并把阿纳斯塔西乌斯逐人到一个修道院去了。与此同时,穆斯林大举入侵帕加马(716年)。狄奥多西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结果他的“伊索里亚人”将军利奥举兵将其推翻,并取而代之,帝号为利奥三世(717年)。
君士坦丁堡围攻战(717—718年)
717年6月,穆斯林跨过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 穆斯林将军马斯拉马率领一支由8000人组成的军队从帕加马出发进军阿比杜斯,从那里渡过了赫勒斯滂。为了防止保加尔人或拜占庭在色雷斯的军队出兵阴挡,他先派出一部分部队占领距他的主力部队不远的阿德里安堡负责掩护。同年7月,马斯拉马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
717年8月,穆斯林军队开始攻城 利奥开始紧急加固城墙抗击敌人的攻击。穆斯林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
717年9月,穆斯林援兵到达 穆斯林军队的将军苏莱曼率领一支由1800艘舰只和8万人组成的增援部队,渡过了达达尼尔海峡。当他的大部分部队登陆后,苏雷曼企图率领他的舰队绕过君士坦丁堡,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利奥率领他的舰队发起进攻,大获全胜,将穆斯林剩下的战船赶回到了马尔马拉海。“希腊火”为取得这场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保证了从君士坦丁堡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拜占庭在黑海沿岸各省的补给线畅通无阻。在这一年以后的时间里,穆斯林未对君士坦丁堡再发动直接的进攻,他们积极准备度过那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利奥与保加尔大公签订条约,结盟共同对阿拉伯人作战。
718年春,穆斯林卷土重来 苏莱曼利用天黑和雷雨等不良条件,率领经他重新组建的舰队,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加强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困。与此同时,一支大约5万人组成的穆斯林增援部队也已赶到,加强了攻城部队。利奥打退了几次进攻。
718年6月(?),利奥实施反攻 利奥的舰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突然袭击并全歼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穆斯林舰队。然后,他率领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乘胜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登陆,在卡尔西冬打败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帝国的围城部队。
718年7月(?),阿德里安堡之战 保加尔公国大公第比利斯兑现其诺言,进军色雷斯。他在阿德里安堡南部向马斯拉马发起进攻并将其击败。
718年8月,穆斯林撤退 考虑到保加尔的加盟和己方损失惨重,马斯拉马和苏莱曼将军决定放弃围攻君士坦丁堡。他们的部分部队在利奥军队的袭扰下,穿过安纳托利亚原路撤回;剩下的部队在苏莱曼的率领下登上战舰,经海路回国,但舰队在海上遇上风暴。据说只有5艘战舰幸免于难。当时围攻君士坦丁堡的穆斯林军队达20万人,但撤过托罗斯山脉时只剩下3万人。
评论:君士坦丁堡防御战的成功制止了穆斯林对基督教欧洲的入侵。它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了后来穆斯林对西方作战进入高潮时的图尔之战。
拜占廷帝国(717—802年)
利奥三世经过一系列改革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对行政管理、经济、法律、社会、军事和宗教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宗教改革,它对军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约在726年,利奥开始颁布一系列诏令,取消对神像的膜拜。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应该取消基督教中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这样才能为基督教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够与教义简单、严格的伊斯兰教抗衡。但意大利和希腊的大部分僧侣们强烈反对这一诏令。结果是在他大部分执政期间,拜占庭一直处于动乱状态。格列高利教皇鼓励意大利人起义推翻利奥的统治,后来教皇实际成了拜占庭在意大利领地上的领导者。尽管宗教上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对其领地的控制,但利奥的宗教改革却在安纳托利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他的其他改革无疑也使拜占庭帝国受益匪浅;在他执政期间阿拉伯人的两次入侵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拜占庭帝国也赢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利奥死后,其子执政。他的政策也为儿子君士坦丁二世长期沿用。拜占庭帝国又重新赢得了对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战争的主动权,并重新夺回了上一世纪在亚洲和欧洲失去的领地。然而,国内由于在反圣像崇拜问题上的争议愈演愈烈,导致拜占庭帝国在军事和领土上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伦巴第人利用拜占庭帝国内部混乱,趁机占领了拉文纳大部分教区,并威胁到罗马。教皇由于在宗教问题与皇帝关系破裂,因而转向法兰克请求支持,这导致了拜占庭帝国丧失了罗马及其周边领土。
在7世纪的最后的25年里,帝国内部再度出现了体制和政治上的混乱。穆斯林军事上的胜利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段时间的主要人物是艾兰,她是软弱的利奥四世的妻子、君士坦丁六世的母亲。年轻的君士坦丁最终摆脱他母亲的独裁控制。但她通过阴谋很快又夺回了权力,废黜并弄瞎亲生儿子,自己做了皇帝。她通过平息由于宗教改革而引起的动乱并同穆斯林达成了暂时的和平。
717—741年,利奥三世执政
721年,阿纳斯塔西乌斯反叛 利奥镇压并处死了阿纳斯塔西乌斯。
726年,阿拉伯起兵入侵 阿拉伯起兵入侵,但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被拜占庭军队打退了。
726—727年,希腊叛乱 希腊教民拒不执行拜占庭帝国颁布的关于停止膜拜圣像的诏令。利奥的舰队在海上全歼驶向君士坦丁堡的希腊舰队之后,镇压了希腊反叛者。
726—731年,拉文纳发生反抗利奥统治的叛乱 拜占庭帝国的舰队前去镇压,但在亚得里亚海遇上风暴,损失惨重。剩下的部队虽然赶到了拉文纳城,但所剩兵力已经很弱,结果很快便被击退(728年)。
739年,阿拉伯人入侵 阿拉伯人开始取得一些胜利,但后来在阿克罗农之战中被利奥打败了。
741—775年,君士坦丁五世统治
741—752年,阿拉伯战争 君士坦丁入侵叙利亚,但后来不得不撤军以平定国内爆发的内战。政局稳定后,君士坦丁再度入侵叙利亚,征服了一些边境地区(745年)。他的舰队在塞浦路斯岛附近打败了阿拉伯人的舰队,切断了阿拉伯人与塞浦路斯的联系(746年)。君士坦丁在亚美尼亚打败阿拉伯人,占领了一部分地区,战争不了了之。
741—743年,内战 在君士坦丁与阿拉伯人浴血奋战时,他的妻弟阿塔法斯德斯率领着膜拜圣像派的人发动了叛乱。君士坦丁成功地进行了两线作战并平息叛乱。
752—754年,拉文纳最终失守 先是伦巴第人,然后是法兰克人将其占领。
755—772年,打打停停的色雷斯之战 君士坦丁对色雷斯的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发动战争。在西部,他打败了斯拉夫人(758年);在东部,在马色拉之战和安奇阿卢斯之战中打败了保加尔人(759年)。战火停息了几年后,再度复燃。君士坦丁又一次打败子保加尔人(772年)。
775—780年,利奥四世(君士坦丁之子)统治
778—783年,阿拉伯战争 拜占庭在盖马尼考波利斯之战(778年)中打退了阿拉伯军队对安纳托利亚的入侵。拜占庭的将军米歇尔在西里西亚俘获了马萨什(778年)。
780—797年,君士坦丁六世统治 艾兰摄政长达10年(780—790年)。在此期间,阿拉伯人曾一度打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迫使拜占庭纳贡,才罢兵停战(783年)。同保加尔人的战争打打停停。拜占庭的将军斯塔乌拉奇奥斯在马其顿联合希腊人,一起打败了斯拉夫人(783年)。因军队反叛,艾兰被迫退位(783年),但艾兰很快又东山再起,成为拜占庭的实际统治者(792年)。
797—802年,艾兰执政 她篡夺了其子的皇位并把他的眼睛刺瞎。但她后来被拜占庭贵族们推翻。
797—798年,阿拉伯人再度入侵 安纳托利亚哈龙·拉希德哈里发在赫拉克利亚打败了拜占庭将军尼塞福鲁斯率领的军队。拜占庭被迫答应纳贡后,阿拉伯人才停战退兵。
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保加尔人和哈扎尔人
7世纪初,斯拉夫人占领了东欧的大部分地区,但他们内部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这一切对军事历史的发展没有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南方的斯拉夫各部落过去一直在阿瓦尔人和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处于半独立状态。后来,尽管他们很快就被驱逐到伊利芮孔、马其顿和希腊内地地区,但是他们还经常侵犯色雷斯和拜占庭帝国的沿海地区。随着实力的增长,斯拉夫人切断了阿瓦尔人对多瑙河南部的影响。从此中断了阿瓦尔人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
到了8世纪中叶,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发现,保加尔人从东北部,法兰克人从西北部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到了8世纪末,法兰克人打败了阿瓦尔王国。但由于法兰克王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有盟约,因此当法兰克王国推进巴尔干后便停止了进攻。
保加尔人属于突雷尼人,与阿瓦尔人和匈奴人也有血缘关系,在5—6世纪,他们曾居住在黑海北部的大草原上。7世纪初,在库布莱特在率领下,他们推翻了阿瓦尔人的统治,在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和高加索山脉一带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由于受到了阿瓦尔人和哈扎尔人的不断入侵,从7世纪中叶开始,他们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来到了多瑙河下游河谷地带。逐渐,他们的实力超过了当地的斯拉夫人。在伊斯波利士的领导下,他们又在巴尔干山脉与多瑙河下游之间的地带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此后他们又向多瑙河以北扩张,进至瓦拉西亚、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经过一段漫长的杂居之后,保加尔人的主体已成为斯拉夫人。尽管第比利斯在君士坦丁堡之战时与利奥三世曾签订过盟约,联合抗击阿拉伯人,但保加尔人在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仍与拜占庭帝国交战不休。
哈扎尔人也属于突雷尼人,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他们早在6世纪末就已经是黑海以北大草原上的主要民族了。他们可能曾属于突厥帝国,后来也曾称霸于中亚。随着突厥帝国中央政权的崩溃,哈扎尔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他们继续向西扩张,进至喀尔巴阡山脉和多瑙河下游一带,与阿瓦尔人和保加尔人相邻;向南到达高加索;向东越过了里海。在7—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哈扎尔人一直在与当时正在里海两岸扩张的穆斯林哈里发进行激烈的交战,他们与拜占庭帝国时合时战。
601—602年,拜占庭—阿瓦尔战争 拜占庭的普里斯克斯将军在多瑙河南部打败了阿瓦尔人(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阿瓦尔人)。
603年,摩尔达维亚的斯拉夫宣布独立 摩尔达维亚的斯拉夫人宣布独立,从此推翻了阿瓦尔人在当地的统治。
617—620年,阿瓦尔人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
619年,拜占庭与保加尔人结盟 赫拉克利乌斯和库布莱特结盟,联手对付阿瓦尔人。
626年,阿瓦尔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阿瓦尔人与波斯联合向君土坦丁堡发动围攻(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赫拉克里乌斯与波斯帝国的战争)。
627年,拜占庭与哈扎尔人结盟 赫拉克里斯与哈扎尔人的可汗齐贝尔结盟,联合抵抗波斯人。
约634年,保加尔公国在伏尔加河地区宣布独立
640年,斯拉沃尼亚的克罗地亚人独立 克罗地亚人宣布独立,从而推翻了阿瓦尔人对他们的统治。
643—701年,伊斯波利士统治 继库布莱特之后,伊斯波利士成为保加尔公国的大公,率领保加尔人从伏尔加河向多瑙河流域迁移(约650—670年)。然后,他又率领保加尔人强渡多瑙河,打败了拜占庭军队并迫使君士坦丁堡放弃了密西亚省(679—680年;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赫拉克里乌斯之后的统治者)。
661—790年,哈扎尔人与穆斯林再度开战 阿拉伯人入侵高加索北部地区,将哈扎尔人从德尔本特驱赶到里海地区(661年)。但哈扎尔人出兵入侵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和阿塞拜疆,从而逐渐掌握了主动权(685—722年)。后来阿拉伯人攻进哈扎尔人领土后,形势开始发生逆转。阿拉伯人穿过高加索,占领了达里亚尔山口附近巴拉尼亚尔(727—731年)。哈扎尔人向南发动进攻,攻进了美索不达米亚,但后又被赶回到高加索(731—733年)。两国边界地区还继续有零星的战斗,哈扎尔人不断袭击阿拉伯人控制的格鲁吉亚(790年)。
701—718年,第比利斯对保加尔的统治 第比利斯的军队在安奇阿卢斯之战中打败了拜占庭军队(708年)。此后,他率领军队取道色雷斯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712年)。
717—718年,第比利斯与利奥三世签订盟约(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坚围攻战)
755—772年,拜占庭帝国与保加尔人的战争 君士坦丁五世率军队打败了特利斯(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717—802年))。
777—802年,卡尔达姆统治保加尔人 他对色雷斯的不断入侵迫使拜占庭向其纳贡。
791—796年,查理曼推翻阿瓦尔人的统治(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加罗林王国的兴起)
西南亚
波斯萨珊王朝(600—650年)
这50年是萨珊王朝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时期。在科斯洛厄斯二世的统治下,波斯人实际上已切断了拜占庭帝国与其小亚细亚和埃及的联系,使萨珊王朝的控制权延伸到了大流士帝国。但后来,赫拉克利乌斯率领着拜占庭的军队连续向波斯人发动了六场战役,从而使波斯人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由于拜占庭帝国的实力在长期的战争中已消耗殆尽,波斯帝国也在这25年的战争中遭受到巨大的灾难和损失。这时,这两大帝国同时又面临了一个新崛起的力量的威胁,即伊斯兰教。波斯萨珊王朝由于不具有东罗马帝国那种政治和军事的稳定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被阿拉伯入侵者彻底征服了。
603—628年,波斯与拜占庭帝国战争(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赫拉克里乌斯与波斯帝国的战争)
610年,杜卡尔之战 一支由阿拉伯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在幼发拉底河南部打败了拜占庭的一支小部队。但最后还是被拜占庭的军队赶回到阿拉伯沙漠。
628—629年,喀瓦德二世统治 喀瓦德二世是科斯洛厄斯二世的儿子。后者在格登纳斯帕将军领导发动的一场军队反叛行动中被推翻并被杀死。喀瓦德二世与德拉克里乌斯达成了和平(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赫拉克里乌斯与波斯帝国的战争)。他死后,波斯陷入了混乱。
633年,阿拉伯人入侵 阿拉伯人利用波斯帝国国内出现的混乱,在哈利德·伊本·瓦利德的率领下向波斯帝国发动了入侵。他们占领了奥巴拉和西拉,但在桥之战中其进攻行动曾一度受阻(参见第八章→西南亚→伊斯兰世界崛起→早期的哈里发统治)
634—642年,亚兹底哥德三世(科斯洛厄斯之孙)执政
637—650年,阿拉伯征服波斯(参见第八章→西南亚→伊斯兰世界崛起→早期的哈里发统治)
640—651年,亚兹底哥德逃走 亚兹底哥德被从波斯驱逐到米堤亚和巴尔喀什。他曾徒劳地向中国唐朝皇帝求援,后在梅夫附近被杀(615年)。
伊斯兰世界崛起(622—800年)
早期的哈里发统治(622—750年)
伊斯兰教的教祖穆罕默德离世(632年)前,甚至在他还没有巩固对阿拉伯的统治以前,就开始针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向西北和东北方向的地区煽动新的伊斯兰宗教狂热了。由于基督教教派发生内部争端,拜占庭帝国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叙利亚和埃及,跟君士坦丁堡分裂了。这次教派的分裂后果是如此的严重,以致于大部分叙利亚人和埃及人把穆斯林当作驱除暴政的救星一样来欢迎。他们不支持拜占庭的军队,在某些情况下却给侵略者以帮助。这时,波斯帝国也因作战连连失利而瘫痪了,政治上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叙利亚和埃及把拜占庭人赶回到了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托罗斯山脉。与此同时,曾经辉煌一时的萨珊王朝被彻底摧毁―庞大的波斯帝国落入阿拉伯人之手。
地图02 伊斯兰教世界(732年前后)
由于阿拉伯人发生内部争端,伊斯兰教国家扩张行动曾一度出现短暂的停顿。但不久之后便以迅猛之势,重新向各个方向大举进攻,显示出了阿拉伯人惊人的活力。他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安纳托利亚的拜占庭,同时又分兵沿北非海岸向西推进,向东进击印度,向北穿过高加索进逼哈扎尔人,向东北渡过奥克苏斯河进入了中亚地区。阿拉伯人两度兵败君士坦丁堡,使他们不得不承认拜占庭帝国的实力还很强大,与他们不相上下。在哈扎尔人的顽强抵抗下,他们不得不沿高加索山脉一线停止了进攻。但他们还在继续向南和中亚方向推进,穿过了北非和西班牙。
到了8世纪上叶,穆斯林在连遭数次沉重的打击后,其汹涌的扩张浪潮终于被阻挡住了。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拜占庭帝国的复苏;另外一个原因是法兰克人实力很强,查理·马迪尔在图尔一战大胜穆斯林军队(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图尔之战)。尽管穆斯林的领导者们还能像当年的穆罕默德那样煽动起狂热的宗教热情,但连年的征战,已使穆斯林筋疲力尽。还有一个原因是,穆斯林内部发生争端,甚至是暴力冲突,造成了其统治上层的分裂并使穆斯林把仍很强大的力量转到自相残杀上去了。
622年,迁徙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
624—630年,阿拉伯麦加与麦地那之间的战争 穆罕默德在拜德尔之战中获胜(624年),在奥霍德之战中落败(625年),627年,击退了麦加对麦地那发动的进攻,乘胜占领了麦加(630年)。在这时期,他已开始征服其邻近的一些阿拉伯部落。占领麦加后,他加快了征服行动的步伐。
629年,穆塔之战 穆斯林军队首次入侵拜占庭巴勒斯坦,但遭到拜占庭军队的有力抗击,进攻行动受挫。
632—634年,阿布·伯克尔统治 这位穆罕默德最忠诚的弟子,成为穆罕默德死后的第一位继承人。他残酷地镇压了“假先知”图拉伊哈和穆萨利马。哈利德·伊本·瓦利德将军率领军队,采取了军事行动,镇压了叛乱(632—633年)。瓦利德将军是穆斯林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将军之一。瓦利德将军在阿克拉巴之战中彻底打败了穆萨利马(633年)。
633年,伊斯兰首次扩张 瓦利德率军队开始侵入波斯的美索不达米亚。与此同时,阿拉伯的另一支军队在阿姆鲁·伊本·阿斯将军的率领下也入侵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哈里发奥马尔统治(634—644年)
634—636年,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作战 拜占庭军队的镇压行动威胁到阿姆鲁在巴勒斯坦的部队和阿拉伯其他部队的安全。瓦利德率部队从美索不达米亚强行军与阿姆鲁的军队汇合,在耶略撒冷和加沙之间的阿杰那达因之战中打败了狄奥岛西(634年7月)。瓦利德乘胜发起追击,在菲赫拉之战中再一次打败拜占庭帝国的军队(635年1月,在贝桑附近的佩拉或吉利亚德)。此后,他又继续在北方的莫尔贾尔—萨法尔打败了拜占庭的巴尼斯将军(在大马士革附近),占领大马士革和埃米萨(现名霍姆斯)。当拜占庭新增派一支军队在狄奥多西的率领下发动反攻时,他们发现局势对自己不利,随即便放弃这些城市,渡过亚尔穆克河逃走(636年)。在亚尔穆克河,瓦利德与拜占庭的盟国萨珊波斯军队遭遇,曾一度牵制了他们的进攻行动。瓦利德利用狄奥多西军队中发生的叛乱,主动发动进攻,开始了亚尔穆克之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拜占庭军队的箭用完了,但后方又无法补给,在这种情况下,瓦利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636年8月)。然后,他又重新占领了大马±革和埃米萨。
634—637年,在波斯作战 在瓦利德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发进攻巴勒斯坦时,波斯将军米赫兰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桥之战中打败了剩下的阿拉伯人,并将他们驱回到赫拉(634年)。波斯军队在布韦卜(635年,库法以南)之战中取得胜利,然后乘胜发起追击,阿拉伯军队在穆萨纳的率领下迅速实施增援,阻止了波斯军队的追击。奥马尔在亚尔穆克河取胜之后,奥马尔向美索不达米亚派遣一支阿拉伯军队,由萨德·瓦利德负责指挥。萨德·瓦利德指挥3万人的军队在三天的卡迪西亚之战中打败了吕斯塔姆将军指挥的由5万多人组成的波斯军队(637年6月),然后占领了泰西封。在追击的过程中,瓦利德在杰卢拉(马丹以北约80公里,637年12月)之战中再度打败波斯军队。
637—645年,征服叙利亚 阿拉伯军队相继占领了耶路撒冷和安条克(638年)、阿勒颇(639年)、恺撒城和加沙(640年)、阿什克伦(644年)和的黎波里(645年),其中大部分城市的防御工事都很坚固,经过长期的围攻之后才将其攻陷。
639—641年,征服拜占庭的美索不达米亚
639—642年,入侵埃及 阿姆鲁·阿斯在巴比伦之战中打败了拜占庭的军队(640年7月,在埃利奥波黎斯附近),然后在经过长期围攻之后占领了要塞城市巴比伦(641年4月)和亚历山大城(642年9月)。
640—650年,入侵波斯高原 阿拉伯军队在拉姆·霍尔木兹(640年)之战和纳哈万德之战(641年)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肃清了波斯有组织的抵抗,局势稳定了约10年。奥克苏斯河成了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边境分界线。
642—643年,向北非扩张 阿卜杜勒·祖贝尔率领着阿拉伯军队向迦太基发动进攻,推进了约160公里,占领了昔兰尼和的黎波里。
644—656年,哈里发奥斯曼统治
645年,亚历山大城发生暴乱 阿姆鲁击退了拜占庭的一支入侵舰队,重新占领亚历山大城,镇压了城中的叛乱。
649—654年,海上扩张 穆斯林海军的实力日益强大。他们占领了塞浦路斯(649年)、阿拉杜斯岛(叙利亚海岸外)、西西里岛(652年)和罗得岛(654年)。
652—664年,穆斯林再次入侵阿富汗 他们曾一度占领了喀布尔(664年)。
655年,萨瓦利海战 穆斯林海军打败了一支由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斯亲自指挥的舰队。
656—661年,阿里统治 穆罕默德的继子、女婿阿里继承了王位。
656—657年,塔勒哈和祖贝尔发生叛乱 叛军得到了穆罕默德的遗孀艾沙的支持。阿里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士拉附近发动了“骆驼之战”,将叛军镇压。
657—661年,内战 叙利亚总督奥斯曼的表弟穆阿维耶发动叛乱,阿里出兵入侵叙利亚进行镇压。穆阿维耶和阿里在西芬之战中打得难解难分(657年)。在经过漫长和摇摆不定的谈判后,穆阿维耶在耶路撒冷宣布自己为哈里发(660年)。阿里此后不久便被杀,其子哈桑在暂短的抵抗之后,也被推翻(661年)。此次内战导致伊斯兰内部发生分裂,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支持阿里的什叶派,另一派是反对阿里的正统逊尼派。
659年,与拜占庭帝国达成和约 穆阿维耶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内战,与拜占庭帝国达成和约,同意每年向君士坦丁堡纳贡。
660—680年,穆阿维耶统治 他成为倭马亚王朝的第一个哈里发。
661—663年,阿拉伯人到达印度 耶齐德·伊本·阿比希率领阿拉伯军队向信德和印度河谷下游地区发动进攻。
668—679年,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 拜占庭帝国打败了阿拉伯人。
674—676年,穆斯林入侵外奥克西亚纳 他们曾一度占领了布哈拉(674年)和撒马尔罕(676年),
680—683年,耶齐德·伊本·阿比希一世(穆阿维耶之子)统治 阿里的次子侯赛因发动叛乱,但在卡尔巴拉之战(在幼发拉底河上)中大败。他及其家人均被残酷地杀死(680年)。另一起叛乱发生在阿拉伯,阿卜杜勒·祖贝尔(的黎波里征服者之子)举行起义。他们成功地抵抗了耶齐德军队的进攻,保卫了麦加城(682—683年)。当听到耶齐德已死的消息后,他们冲破包围。祖贝尔被承认是阿拉伯半岛、埃及和伊拉克的哈里发。
681—683年,入侵摩洛哥 一支阿拉伯军队在奥古巴·伊本·纳菲的率领下从埃及进到大西洋。但贝尔伯斯在驻迦太基的拜占庭军队的支援下又将他们赶回到昔兰尼。
683—684年,内战继续进行 倭马亚家族的马尔万·伊本·哈卡姆在马尔拉希德(在大马士革附近)之战中打败了祖贝尔的支持者,并宣布自己为哈里发(684年)。
684—685年,马尔万统治 他一登基便发动战争,征服了埃及,并宣布自己为埃及的哈里发,甚至还准备征服伊拉克。但他没来得及实现该计划便死去。
685—705年,阿卜杜勒·马利克(马尔万之子)统治 在马利克统治初期,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宗教冲突日益复杂。在此期间,马利克还不得不集中力量镇压拜占庭支持下的叙利亚叛乱(685—690年)。
690年,再次征服伊拉克 阿卜杜勒·马利克在底格里斯河、巴士拉附近打败了祖贝尔(阿卜杜勒之子)。
691—692年,再次征服阿拉比亚 马利克的将军哈贾杰·优素福占领了麦地那(691年)和麦加(692年)。哈贾杰将麦加城包围了六个月,最后成功地一举将其攻克并杀死了阿卜杜勒。
691—698年,伊拉克依然动荡 哈里贾克叛军被穆哈拉和哈贾杰将军率领的军队镇压了。这样,阿卜杜勒·马利克就无可争议地成了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
693—698年,征服突尼斯 阿拉伯人占领了迦太基,从而切断拜占庭帝国对北非的影响(698年)。
699—701年,阿富汗叛乱 阿沙斯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举行叛乱,反对东伊斯兰世界的总督哈贾杰。阿沙斯挥师杀向伊拉克,占领了巴士拉并向正在库法一线构筑防御工事的哈贾杰发动进攻。哈贾杰在不太关键的代尔贾梅吉姆之战中落败,被迫撤入库法。哈贾杰待援兵赶到后,发动进攻,最终在马斯金之战中,在杜杰勒河边打败了阿沙斯,镇压了这场叛乱。
703年,在阿尔及利亚被打败 贝尔伯斯军队在哈桑·诺曼的指挥下在奥雷斯山脉打败了阿拉伯军队。但不清楚为什么柏柏尔人后来又与阿拉伯结盟,帮助他们去攻打北非(705年)。
705—715年,哈里发·瓦利德(阿卜杜勒·马利克之子)统治 在瓦利德的领导下,倭马亚王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建立了统一的穆斯林帝国。他们继续向哈贾杰统治下的东方扩张。库塔伊巴·伊本·穆斯林再度征服了布哈拉、撤马尔罕、桂利兹姆、费尔干纳和塔什干,然后又继续向中国中亚方向进攻,最远曾到达喀什(713年)。708年,穆罕默德·伊本·卡西姆出兵阿富汗,占领了喀布尔。此后,他又挥师入侵印度,打败了印度国王达哈尔,并经过长期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木尔坦,征服了信德(708—712年)。然后,他又向旁遮普发动进攻。
708—711年,征服西北非并在那里建立和平 穆萨·伊本·尼赛尔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征服了西北非。
710—714年,阿拉伯入侵安纳托利亚 他们征服了拜占庭帝国西里西的一个省(711年),并一度部分控制了加拉蒂亚。
711—712年,征服西班牙(参见第八章→西欧→西哥特的西班牙→穆斯林入侵西班牙)
715—717年,苏莱曼哈里发统治 他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另一个儿子。
716—719年,入侵法国南部(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墨洛温家族的败落)
716年,入侵外里海地区 也门的耶齐德·伊本·瓦利德将军率领军队征服了里海与奥克苏斯河之间的地区。
717—718年,围攻君士坦丁堡(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围攻战)
717—720年,奥马尔二世统治 这一时期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奥马尔二世只是偶尔袭击法国和中亚的边疆地区。
720—724年,哈里发耶齐德二世统治 耶齐德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另外一个儿子。耶齐德·伊本·穆哈利勃发动叛乱,但被马斯拉马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阿克拉一战中打败,叛乱行动被镇压了(721年)。穆斯林内部的斗争日益激烈,南方的阿拉伯派或也门派反对北方阿拉伯派支持下的哈里发统治。
724—743年,哈里发希沙姆统治 希沙姆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儿子。他重新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组织。他认为就当时国内的情况,不宜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他在边疆地区建立了防御地区,对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27—733年,在高加索与哈扎尔人的战争 穆斯林人最初取得一些胜利,在达尔亚尔山口建立了立足点,但后来被哈扎尔人军队打败,赶回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穆斯林人发动反攻,征服了格鲁吉亚,在高加索建立起自己的北部边防,其前哨就设在德本特。
730—737年,在外奥克西安那与突厥的战争 在撒马尔罕(730年)和喀什(736年)遭到中国唐朝人领导的突厥人沉重的打击后,阿拉伯人在纳斯尔·伊本·赛瓦尔的领导下重新集结军队在巴尔赫附近打败了突厥人(737年)。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和突厥人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许多年,各有胜负。
732年,图尔之战(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图尔之战)
739年,入侵安纳托利亚失败(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642—800年)→拜占庭帝国(717—802年))
741—742年,哈里吉特斯和柏柏人叛乱 倭马亚王朝的军队被驱逐出了摩洛哥,他们几乎失去了北非的所有省。
743—750年,哈里发权力之争 国内斗争、地区叛乱和宗教纠纷相互纠缠在一起,一片混乱。年富力强的马尔万二世(744—750年在位)取代了无能的哈里发瓦利德二世(743—744年在位)和耶齐德三世(744年)。经过激烈的战斗,马尔万恢复了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和波斯大部分地区的秩序(744—748年)。
哈里发阿拔斯开始执政(750—800年)
先知拔斯德领导发动起义,从呼罗珊打过波斯,进入美索不达米亚。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阻止了伊斯兰的对外扩张,给伊斯兰的敌人创造了一个喘息之机。这一阶段的末期,阿拔斯哈里发在巴格达牢牢地控制了政权,与此同时,倭马亚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宣布独立。
747—749年,呼罗珊发生叛乱 叛乱的领导人阿布·穆斯林是阿巴斯的孙子,易卜拉欣和阿布·阿拔斯的紧密追随者。在呼罗珊的总督纳斯尔·伊本·萨亚尔尽管进行了抵抗,但阿布·穆斯林还是占领了默文(748年)。易卜拉欣的将军卡赫塔巴在内沙普尔之战、朱坚之战、尼哈万德之战和卡尔巴拉之战中打败了纳斯尔·伊本·萨亚尔率领的军队。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也发生了大规模起义,这样,749年,他们不得不承认库法的阿布·阿拔斯为哈里发(易卜拉欣已经死去了)。
750年1月,大扎布之战 卡塔巴决定性地打败马尔万。马尔万后来逃到埃及,在那里被杀,此后便开始了对倭马亚家族的大屠杀。
750—754年,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位哈里发―阿布·阿拔斯 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再度发生了倭马亚家族发动的叛乱活动。拜占庭帝国趁机利用阿拉伯世界的混乱,集结军队向穆斯林发动进攻,向其腹地不断推进。
751年,怛罗斯之战 穆斯林终于将中国人从外奥西亚那驱逐出去,但穆斯林东扩的势力亦被遏制。
754—775年,曼苏尔(阿布·阿拔斯之弟)执政 曼苏尔执政后,其政权受到了其他阿拔斯兄弟的威胁。在阿布·穆斯林的支持下,他镇压了他们发动的叛乱,阿布·穆斯林此后也成为呼罗珊的总督。曼苏尔后来暗杀了阿布·穆斯林,这在呼罗珊和哈里发所有的统治区内引发大规模的叛乱。曼苏尔最后将这些叛乱,以及倭马亚家族继续发动的叛乱全部镇压了下去,但他已无法恢复阿巴希德在西班牙的统治了。曼苏尔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在巴格达正式建都(762—766年)。
762年,什叶派穆斯林发动叛乱 叛军在巴哈拉姆之战中被镇压了(距库法约77公里)。
775—785年,马赫迪统治 马赫迪是曼苏尔之子。他在镇压了几场叛乱之后,再次向拜占庭帝国发动战争(778年)。
779—783年,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日益激烈 哈龙·拉希德(马赫迪之子)率领阿拉伯军队成功地侵入安那多利亚。拜占庭帝国的女皇艾兰与拉希德签订和约并同意纳贡(783年)。
786—809年,哈龙·拉希德统治 这一时期是阿拔斯哈里发最富有、权力最大的时期。帝国国内也曾发生了几起骚乱,但穆斯林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参见①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642—800年)→拜占庭帝国(717—802年);②第九章→欧亚大陆中东→拜占庭帝国→尼斯福鲁斯一世统治时期)。
非洲
东非
尽管阿克苏姆失去阿拉伯的几个省,但它仍是一个强大的和富有的大国。阿克苏姆仍控制着在也门的几块飞地,其中包括扎比德。它的船只经常到红海活动,尽管它与哈里发的关系还算比较友好,但也曾成功地袭击过阿拉伯半岛的港口―吉达(702年)。
这一地区还有一些其他基督教国家,另外还有纳波提亚的尼罗河州、马库拉和阿尔瓦。在7世纪初,马库拉吞并了纳波提亚,此后它经常受到在以埃及为基地的阿拉伯人的袭击,有时阿拉伯人的军队一直掠夺到栋古拉。直到后来与阿卜德·阿拉·伊本·萨德签订了和平协议之后,这一地区才比较安全。在红海海岸,从埃塞俄比亚到埃及,坐落着一串小公国,它们是卡塔、贾林、巴兹、巴克林和那其斯(在埃塞俄比亚的边界附近)。前两个小国是阿克苏姆的附属国,再往南是班图公国(其大部分领土在今肯尼亚和索马里南部地区)。
南亚
在7世纪上半叶,印度人统治着南亚的这片次大陆。哈沙征服了北方,他在东旁遮普建立了遮娄其王朝统治,从此开始发展他的实力。普拉克西思二世统治着德干高原。
印度北部
照昌迪加尔的传统,哈沙是征服者,他的帝国相当于当时的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在他的漫长统治期的开始15年,他征服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然后,他又挥师南下,入侵遮娄其,但被普拉克西思击退了。他们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同意沿纳巴德河划分疆界。在哈沙统治期的后几年里他集中主要的力量来巩固他的帝国和发展笈多王朝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哈沙死后,他的王国也随之分崩离析了。他的一位大臣,一位名叫阿尔琼的冒险家占领了比较发达的比哈和孟加拉等东部各省。但他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袭击了中国派驻此地的使者。愤怒的中国使者立即派遣一支小规模的尼泊尔军队和吐蕃军队推翻了阿尔琼。
哈沙死后的几百年里,印度斯坦的几个敌对王朝不断混战,作战的样式也比较单调、混乱并具有当地的特点。起初,这些战争常被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入侵打断。从7世纪初开始,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古吉拉特人入侵旁遮普,这是第一批入侵者。但到7世纪中叶,他们已成为印度西北部的主要力量了。此后,阿拉伯人也进入该地区,他们来势凶猛,到7世纪末,已推进到俾路支。几年后,阿拉伯人征服了信德。古吉拉特人奋起进行顽强的抵抗,阻止了阿拉伯人进一步入侵。
再往北,一个新兴的帝国―克什米尔征服了刚刚开始崛起的卡纳吉国。它在7世纪末的这段时期为争夺印度北方的霸主地位四面出击,其主要作战对象有:古吉拉特人王朝、新兴的孟加拉巴拉王朝和正在从德干高原向北迁移的拉什特拉库塔王朝。
606—648年,哈沙统治
648—649年,阿尔琼与中国唐朝王玄策的战争 当足智多谋和能力出众的中国使者王玄策在印度的北部受到阿尔琼的袭击后,他立即命令其部队撤到尼泊尔,在那里,从尼泊尔王国集结了大约7000多名士兵,又从吐蕃集结了1200名士兵(尼泊尔王国是中国唐朝的附庸国)。中国大使率领军队又重新杀回恒河流域,打败了阿尔琼,并将其押回中国监禁了起来。
约650年,古吉拉特人到来 他们在拉杰普塔纳定居下来。
约650—707年,穆斯林入侵 阿拉伯人征服了巴布吉斯坦。
708—712年,阿拉伯人征服信德 阿拉伯将军穆罕默德·伊本·卡西姆占领了该省,继而向拉杰普塔纳和古吉拉特那发动进攻,后被古吉拉特人击退。
720--740年,卡纳吉国的崛起与衰败 哈沙旁系继承人亚瑟瓦尔曼征服了孟加拉(大约730年),控制了恒河谷地地区。与此同时,他向北扩张,在旁遮普被克什米尔国王拉利塔地提亚打败。新兴的卡纳吉帝国随之解体(740年)。
730—750年,克什米尔崛起 在拉利塔地提亚国王的领导下,克什米尔发展成为旁遮普的一个大国。他开始入侵西孟加拉,并在印度河上游附近的险恶的山区打败了入侵的吐蕃军队。同其克什米尔的前辈们一样,拉利塔地提亚国王与中国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并承认中国对克什米尔的宗主统治权。
740—750年,高达部落一度崛起 随着亚瑟瓦尔曼帝国的瓦解,他们控制了孟加拉西部。
约740—780年,普腊蒂哈腊王朝崛起 古吉拉特国王纳加巴塔打退了穆斯林对拉杰普塔纳和古吉拉特的入侵(740—760年)。在以后的数年中,信德化的古吉拉特继续进行扩张和巩固他们对拉杰普塔纳的统治。到8世纪末,拉什特拉库塔在南方开始崛起并逐步将古吉拉特—普腊蒂哈腊王朝逐出南方。
750—770年,巴拉王朝的崛起 戈帕拉在东孟加拉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最后统治了整个孟加拉。
770—810年,达马帕拉统治 戈帕拉的儿子达马帕拉继续扩大帕拉的统治。大约800年,达马帕拉征服了卡纳吉,将帝国的触角伸到了旁遮普边界。
南印度与锡兰
普拉克西思二世在其统治期内,打败了帕那瓦人,将遮娄其的统治势力扩大到了德干高原的东海岸。他开始对帕那瓦不停地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大帕那瓦帝国的统治者马亨德拉·瓦尔曼连续数年坚决抗击了普拉克西思的入侵。马亨德拉,瓦尔曼死后,遮娄其国王将帕那瓦帝国赶到了现在的马德拉斯附近的沿海地区。在此之前,他还击退了哈沙对德干的入侵,打败了朝拉、潘地亚和克拉拉等公国。就在普拉克西思刚刚平息印度南部的叛乱之后,其弟领导发动叛乱,动摇了他的统治。帕那瓦国王纳拉辛哈尔·瓦尔曼一世抓住这一时机发动叛乱,打败并杀死了普拉克西思。
一直到8世纪中叶,遮娄其与帕那瓦由于领土问题不断发生战争。这段时期,遮娄其帝国一直占有优势。但后来它遭到了一个新兴国家的挑战。遮娄其帝国的原附庸国在拉什特拉库塔斯的率领下举行起义,反对遮娄其帝国对它的统治。拉什特拉库塔斯效仿古亚述建立起了自己的军事组织体系并不断向外扩张。它的主要进攻方向是恒河流域,以推翻普腊蒂哈腊王朝在拉杰普塔纳的统治。到8世纪末,尽管戈文达三世在德干的最高统治尚未得到巩固,但也是能在印度斯坦进行称霸的四大国之一了。
600—625年,帕那瓦国王马亨德拉·瓦尔曼统治
608—642年,遮类其国王普拉克西思二世统治
608—625年,普拉克西思与马亨德拉·瓦尔曼的战争 普拉克西思在德干进行的扩张行动一开始还比较顺利,但后来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被赶到了孟加拉湾地区(609年)。此后不久,他在远南地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620年,普拉克西思与哈沙的战争 哈沙企图入侵德干,被普拉克西思打退。
625—630年,普拉克西思与帕那瓦的战争 遮娄其打败了帕那瓦,控制了印度的南部地区。
630年,库比加发动叛乱 普拉克西思的弟弟、文吉的总督―库比加宣布独立并建立了东遮娄其王朝。
630—642年,帕那瓦帝国崛起 纳拉辛哈尔瓦尔曼一世在遮娄其王朝首都瓦塔比城外打败并杀死了普拉克辛(642年)。之后,帕那瓦军队洗劫了瓦塔比城。
655 年,遮娄其打败了朝拉和潘地亚 普拉克西思二世之子勇建王打败了朝拉和潘地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674 年,遮娄其打败帕那瓦 勇建王二世攻占了帕那瓦的首都坎奇,洗刷了其父战败的奇耻大辱同时也报了杀父之仇。
684年,帕那瓦远征锡兰 帕那瓦的一支海军远征军和塔米尔雇佣军远征锡兰并扶植马纳瓦马上台,从而结束了毛利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伦巴卡纳第二王朝。
约730—740年,遮娄其与帕那瓦的战争 勇建王一世的孙子―勇建王二世打败了帕那瓦,三次占领其首都坎奇。
753年,拉什特拉库塔王朝成立 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的创立者―丹蒂杜尔加推翻了遮娄其的统治,打败了科尔提法尔曼国王并迅速开始扩张其领土。
793—814年,戈文达三世的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统治 他打败了趁遮娄其帝国衰败开始崛起的帕那瓦帝国,征服了马尔瓦和古吉拉特。
东亚和中亚
中国、突厥、吐蕃和南诏
地图03 东亚和南亚(750年前后)
这一时期,中国唐朝的崛起对突厥、吐蕃和南诏的军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它们几乎完全吸收了这个强大和文明邻国的一切军事成果。
7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动乱后开始崛起,进入了最昌盛的发展时期。中国是从历时不长的隋朝开始复兴的,在随后的唐朝,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繁荣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应归功于当时的军事天才统帅―唐朝皇帝李世民。在他执政期间,中国国内和平、繁荣,对外大力扩张。当初,李世民登基时,从其父亲手中接管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唐朝,实力日益强大的东突厥人正威胁着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安全。新皇帝李世民基于他年轻时对突厥人丰富和成功的作战经验,决定调整中国当时的军事政策和军事理论。他认为,防止游牧民族入侵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他们的领土上就打败他们。他拒绝进一步加固长城,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与此同时,他开始建立一种新型的军队,主力是骑兵。这支部队一部分在战场接受训练,一部分在内地接受训练。
这支军队主要采用的是西汉的军事制度。他要每个县都将农民组织起来,并把这些组织起来的农民编为数个民兵组织。这些民兵组织经常定期进行训练,而且还轮换到首都参加近卫军。一旦需要,他们既可以在当地作战,也可以到全国其他地方或出国参加远征作战。
唐太宗完成其军事改革后便开始对东突厥人发动了惩罚性的远征。在连续大约十年的征战中,他摧毁了突厥可汗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他采取了有效的外交攻势,破坏东突厥人与西突厥人的联盟。此时,吐蕃人开始入侵唐朝西部。唐太宗发兵进剿并迫使吐蕃赞普承认其对它的宗主统治权。在东突厥人的支持下,他又打败并征服西突厥人,控制了今中国的新疆和包括阿尔泰、帕米尔和咸海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阿富汗的当地部落头领当时也向唐朝俯首称巨,克什米尔各王国均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7世纪中叶,唐朝在北亚、南亚和中亚几乎没有对手。虽然李世民死后,唐朝的实力急剧下降,许多原本被征服的部落也纷纷起来造反,反对唐朝对它们的统治。但到了7世纪末,中国在其新女皇武则天的领导下再度崛起。武则天可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之一,她是一位有能力且心狠手辣的君主。她一登基,便立即向边疆地区派遣军队,很快便恢复了那里的秩序和对它们的统治。
到8世纪中叶,即玄宗皇帝统治前期,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唐玄宗执政后,扩大并巩固了唐朝对奥克苏斯河和卡克萨蒂尔斯河谷地区的控制。此后,他主要通过贿赂当地部落首领抗击穆斯林的军队,击退了阿拉伯人对中亚地区的入侵。与此同时,他还允许东突厥人实行半独立性的自治。
到了8世纪的下半叶,唐朝开始衰败了。阿拉伯人在外奥克西亚那打败了唐朝军队并将其逐出该地区,从而使唐朝失去对该地区的控制力量。在东突厥人支持下,中国才保住了新疆。东蒙古的契丹人等民族开始入侵唐朝北部,吐蕃人推翻了唐朝在该地的统治,云南的南诏和朝鲜也纷纷反扰。此时,安禄山发动叛乱,引发全国性内战。虽然朝廷在东突厥人的支持下平息了叛乱,但此次叛乱所造成的余波,严重冲击了军事和政治制度,唐朝已是江河日下。唐朝的衰败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有效地繁殖马匹和对付沙漠游牧民族的骑兵,另外唐朝宫廷内外存在着严重腐败现象。
随着唐朝的衰落,云南的南诏开始崛起,日益强大。8世纪下半叶,南诏推翻唐朝在云南的统治之后,其版图不断扩大,控制了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北部地区并开始向马达班湾进击,越过山脉进入印度。
589—605年,杨坚统治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巩固了朝廷政权。
约600—603年,突厥可汗国一度统一 在西突厥首领达头可汗的领导下,突厥的军队曾一度威胁到中国的首都长安(601年)。但随着突厥帝国的瓦解,这一威胁也就解除了。
约600年,吐蕃的崛起 在印度北部统治家族的领导下,西藏吐蕃统治着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和印度北部。
602—605年,隋朝再度征服东京和安南 隋朝军队在刘方将军的率领下,对反叛各省进行征剿,迫使邻居占城人向其纳贡。隋军可能横扫柬埔寨到达暹罗湾,柬埔寨被迫向隋朝纳贡。
605—618年,炀帝统治 他开始向四方扩张,
607—609年。中国征服新疆 隋军在薛世雄将军的率领下,打败了西突厥人,将其从甘肃和青海赶到了西藏和新疆,并占领了哈密(608年),取道进入新疆(609年)。与此同时,炀帝开始大力修固长城,以巩固其已征服的地区,防止辽东—朝鲜人的入侵。
607—610年,统一云南 隋朝征服了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610年,统一台湾 隋军在陈稜将军率领下越海作战,统一了台湾地区。
611—614年,在辽东和朝鲜作战 炀帝向辽东和朝鲜西北部的高丽人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战争。但总体来看,战争是失败的,而且连年的征战也大大削弱了国家本已虚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613—618年,发生反炀帝起义 由于国内经济困难,再加之朝鲜战争大大消耗了国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引发了农民起义。东突厥人再度入侵隋朝的北方边疆。炀帝率军亲征,结果战败,并于615年被困于坚固的设防城市雁门关。当时一位年轻的将领李世民(仅16岁)率兵大胆发动突击,为皇帝解围。三年后,炀帝在一次内乱中被杀。
618—626年,唐高祖李渊的统治 李渊是唐之世袭贵族(世袭其祖北周李虎之唐国公封号),在其勇敢的儿子李世民的协助下推翻了隋朝,恢复了秩序。李渊称帝,国号唐,为唐高祖。唐朝自此开始。
约620—650年,松赞干布统治 在位期间,松赞干布向其邻近地区,包括缅甸发动了一系列的入侵,曾一度征服上缅甸,然后在拉萨建都。
约622年,西突厥人崛起 他们在拜占庭帝国埃拉克利斯皇帝的支持下征服了奥克苏斯地区和波斯的呼罗珊部分地区。
624--627年,东突厥人入侵唐朝 中国军队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在其首都长安(今西安)附近击退了东突厥人的进攻。李世民采取了武力、威胁和外交等手段迫使东突厥人与其签订了临时和平条约。
626—649年,太宗统治 李世民经过激烈的争权斗争,继承父位登基,成为唐朝的皇帝,号太宗。
629—641年,与东突厥人的战争 太宗皇帝发动惩罚性远征,解除了东突厥人的威胁。他灵活地采取外交手段与西突厥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同意东突厥人建立半自治政权。这一时期,戈壁沙漠的希坦蒙古人归顺于大唐(大约62,0年)。
641年,与吐蕃的战争 太宗发兵击败了松赞下布率领的吐蕃军队的入侵。为了避免同时多线作战,太宗与松赞干布达成了和约,同意与吐蕃结盟并将唐宗室女嫁给吐蕃王为妻,松赞干布承认唐朝对吐蕃的宗主统治。尼泊尔在此期间也向唐朝纳贡称臣。
641—648年,与西突厥人的战争 太宗皇帝在东突厥人的支持下打败并征服了西突厥人。他重新建立起了大唐对新疆的统治。西帕米尔和当地部落均向唐朝皇帝俯首称臣。
645年和647年。唐朝远征朝鲜 此次远征只取得了有限的战果,未能征服这一地区。
646年,唐朝驻印度使节王玄策与阿尔琼的战争(参见第八章→南亚→印度北部→阿尔琼与中国王玄策的战争)
649—683年,高宗统治 在他在位的头几年,唐朝继续向外扩张,但到其执政的末期,唐朝开始走向衰落。
大约650年,南诏崛起 在云南西部的南诏作为唐帝国的附庸国已名存实亡了。
657—659年,西突厥人反叛 唐朝出兵镇压此次叛乱,俘虏了可汗,并加强了对奥克苏斯河谷地地区的统治。
660—668年,征服朝鲜 唐朝在朝鲜的附属国新罗的协助下,征服了朝鲜。
663—683年,军事大失败 吐蕃举兵反叛并占领了塔里木盆地的部分地区,从而切断了唐朝与西部以远地区的关系,也使唐朝再无法阻止吐蕃地区的独立。与此同时,南诏、朝鲜和东突厥人和西突厥人纷纷摆脱了唐朝的统治。
684—704年,武则天皇帝统治 唐朝又恢复了其大国的地位。唐朝将吐蕃人逐出了新疆地区,并恢复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712—756年,玄宗统治 唐朝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重建了对奥克苏斯河和卡克斯尔蒂斯河谷地区的统治。经过一系列恶战,唐朝击退了阿拉伯人的入侵(730—737年);将吐蕃军队逐出山南和帕米尔高原,并迫使其重新归附于大唐;朝鲜人重新纳贡;在云南,也发起了一系列战役,以惩罚南诏,并迫使西南少数民族人承认唐朝的宗主国地位(730年)。
约745年,蒙古北部回鹘人(唐朝时曾称回纥人)的扩张 他们征服了东突厥人的领地,建立起了一个从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庞大的帝国,在名义上仍归属唐朝。
747—751年,与阿拉伯和吐蕃的战争 在与阿拉伯和吐蕃结盟后,唐朝军队在高仙芝(朝鲜后裔)将军的率领下,突然向阿拉伯和吐蕃发动进攻,击败了这两个盟国并越过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747年)。然而,这支军队在奥克色斯地区突然宣布反叛唐朝,企图在这一地区建立自己的独立王朝。塔什干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在怛罗斯之战(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中,阿拉伯人彻底打败高的军队(751年)。中国从此结束了对帕米尔高原地区的统治,而且在回鹘人的协助下才避免了在新疆更大的损失。
751—755年,更大的军事失败 蒙古的契丹人(鲜卑人后裔)入侵唐朝北部。在安禄山的支援下,唐朝军队才制止入侵者的进攻。南诏也开始反叛并挫败了唐朝军队的两次入侵企图(751年和754年)。朝鲜也再度宣布独立。
755—763年,安禄山之乱 安禄山自称为帝并迅速攻占了黄河谷地地区。安禄山叛军在朔阳被守卫部队拦截,这一迟滞行动保证了唐朝军队在回鹘人的协助下重新组织起来,在其将要攻克唯阳之前将其击败(757年)。安禄山后被其子所杀,其子继续进行反叛。最后回鹘人出兵占领了叛军首都洛阳,才平息了这次叛乱(763年)。
755—797年,吐蕃处于优势 吐蕃趁唐朝内战之机一度占领长安(763年)。
约760—800年,南诏扩张 南诏王阁逻风(748—779年)征服了上伊洛瓦底河流域。其后,他的孙子和他的继承人孙毅谋继续率领南诏人进行扩张。
760—800年,唐朝走向衰亡 唐朝沿海一带经常遭到海盗袭击,这些海盗大部分是印度尼西亚人,有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也袭击唐朝的沿海地区,他们已经控制了印度洋,在印度洋和中国海之间建立了自己的贸易航线。
朝鲜(600—800年)
7世纪初以前,朝鲜内战不断,百济、新罗和高句丽三国鼎立混战。此间,中国隋、唐两朝不断入侵高句丽。8世纪中叶,百济和高句丽显然得到了日本的支持,而新罗在唐朝的支持下打败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宣布归顺唐朝。唐朝时期,唐朝对朝鲜的影响力曾一度下降,但到了8世纪初,唐朝又重新恢复了对朝鲜的统治。
611—647年,唐朝入侵 高句丽挫败了唐朝五次入侵企图(611—614年,645年和647年)。
660—663年,百济与新罗和唐朝的战争 唐朝—新罗联军灭亡了百济的军队。百济也曾得到了日本的支持,日本曾派出舰队支援百济军队作战。新罗打败百济后便归顺唐朝。
663—668年,高句丽与唐朝和新罗的战争 唐朝—新罗联军打败了高句丽,统一了朝鲜。统一后的朝鲜归顺了唐朝。
约670—740年,新罗自治 随着唐朝日益衰败,新罗朝鲜王国实际上已经独立了。但随着唐朝的再度崛起,朝鲜也再次向唐朝纳贡。
日本(600—800年)
苏我家族统治日本的时间很长,但对日本的发展并未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7世纪初,圣德太子继承皇位,在其执政期间(621年去世),使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圣德太子实行政治改革,为在日本建立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同其先辈一样,圣德太子不断入侵虾夷部落和本州北部地区并计划入侵朝鲜,只因国内动乱这一计划才未能得以实施。圣德太子逝世后,苏我家族又重新占居优势,但很快受到了其他皇室的挑战,几经斗争后被一位太子领导的力量推翻了,建立了考德王朝。中臣廉足支持建立了新政权,建立了藤原家族。中臣廉足与新天皇合作,共同推行“大化改新”,进一步加强圣德太子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入侵朝鲜失败后,日本开始把主要力量转到国内并继续对虾夷人作战。到8世纪末,战争基本停止,日本征服并巩固了对本州的统治。
593—621年,圣德太子统治 圣德太子颁布法令,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621—645年,苏我家族统治 圣德太子逝世后,苏我家族崛起,但很快便被考德天皇取代了。
662—663年,日本从陆地和海上对朝鲜进行远征
710—781年,内乱 日本朝庭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政变不断。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败,虾夷人几度击败了日本。
781—806年,桓武天皇统治 他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并着手建立强大的军队。到8世纪末,他的板上田村麻吕将军彻底镇压了本州北部虾夷人的抵抗活动。
 
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存在版权问题
特别感谢云中孤雁制作的免费模版
本书由大笨熊免费制作供朋友阅读
更多精彩E书请登陆WWW.RBOOK.NET
第九章 暗黑时代—战斧和狼牙棒
(800—1000年)
军事概况
中世纪最黑暗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无目的、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纷争。如果想把这些多如牛毛的战争分门别类,那么任何尝试都是徒劳的,都不可避免地会将它们混淆,同时也显得繁琐。相对而言,进行这样的分类对认识这段历史的作用也不大。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只是那些能代表整个时代的某个时期,也是最重要的事件。
这个时期没有出现杰出的名将。但在拜占庭时代,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战略家,如巴西尔一世、尼斯福鲁斯二世、约翰·齐米西兹和巴西尔二世,其中尼斯福鲁斯二世最为突出。
在这混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四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军事动向:
一、封建制度在西欧、伊斯兰世界和日本兴起。
二、拜占庭军事体系的持续优势使得该帝国在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冲击大潮面前,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坚如磐石的势态。拜占庭帝国不仅抵挡了伊斯兰世界发起的持续了头两个世纪的攻击,而且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影响亚洲和欧洲长达两个世纪,为当今那些担心发生事变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实例。
三、土耳其人缓慢而坚定地从亚洲中部向穆斯林国家东部迁居,使得土耳其移民力量逐步增长。这个迁移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确实有部落和居民从现在被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向西和西南移动;而另一方面,这些土耳其人(包括土耳其雇佣军和奴隶)杰出的军事才能日益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利用,这些人当中主要是帝国卫兵,于是他们成为哈里发唯一的一支职业性的常备军。指挥这些军队的土耳其将领们先是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然后又成为独立的小君主,其活动范围远及埃及西部的省份。
四、大批国家的出现,这些国家可以看作是现代国家的雏形(除中国外,早期各王国及民族与当今世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在一些具体实例中,两个国家千年间的相互交往极少,例如俄国和缅甸两个国家。而像法国和日本,相互间的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
封建制度
西欧
在罗马帝国衰亡后的混乱时期,西欧的封建主义倾向已很明显。“蛮族”的部落首领成为条顿王国土地的占有者,这些拥有土地的贵族给他们的臣民以庇护,接收他们的纳贡。查理曼帝国中央集权制的稳固迟滞了这种封建化倾向,但查理曼要求贵族们提供的军队达到更高的军事标准的政策,却客观上加速了以后封建化的过程。
刺激西欧加速封建化的直接原因是北欧海盗(参见第九章→西欧→北欧海盗的入侵和斯堪的纳维亚)和马扎尔人的入侵。国王和贵族们慌忙采取种种措施,以保护他们的人民、牲畜和商业中心不受敌人的侵犯。查理曼死后,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朝廷大乱,以致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斯堪的纳维亚人和马扎尔人的劫掠和蹂躏,而且当时也找不到一位称职的领袖能够重建国家集中统一的军事和行政机器。防御敌人和保卫家园的战斗成了各地分散和不协调的行动,这些行动主要有两种形式:构筑更多的要塞堡垒以保护乡村居民以及商业和交通中心;常备军驻地的地方首领各自派人保卫自己的防御要塞,随时抵御入侵者的袭击。
查理曼的军事标准为这些贵族建立优秀的、尽管规模很小的专业部队起了极大的作用。骑兵的力量仍在继续不断地扩大,常备军全部都是骑兵、骑士和重骑兵。贵族们只是偶尔把他们手下体格强壮并受过一定训练的士兵召来当步兵。一般来说,他们的武器不够精良,缺乏护身盔甲,组织也不严密,因此,这样的步兵总是被动的,只能用于防御。
在此情况下,建立在骑士和坚固城堡基础上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在城堡里,强者保护弱者,而弱者不得不付出代价。独立的中产阶级消失了,那些有钱和有财产的自由人成为附近封建领主的封侯。为了受领主保护的承诺,在明确的条文下,他们把自己(如可能的话,还有家臣)充作骑兵,为领主服务;而更穷一点的自由人则几乎成为绅士们或者贵族们的农奴,尽管他们有义务服兵役,却很少动员他们,他们也只可能帮助保卫领主的城堡。农奴主也给这些农奴一些保护,作为对他们辛勤耕种土地以及所受的奴役的报酬。这些农奴认为即使这样,也比讨北欧海盗或者马扎尔人的怜悯要好得多。
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初级的局部分散防御军事思想基础上的。每一位大的封建领主从国王那里得到土地,作为回报,他们每年都要奉国王之命,率领其士兵到自己的防区外作战,通常40天左右,但是他们最基本的任务是每年365天负责自己领地的局部安全。这种军事体制带来的结果并不好。当各支皇家军队集中起来打仗时,他们缺乏使命感,之间没有忠于皇帝和热爱民族的联系纽带。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体制和集中的训练,他们缺乏严格的纪律,更谈不上有效的统一指挥。
当时社会崇尚为基督真诚献身这一信念,这为骑士荣誉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精神基础。因此,它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重要成分,其传奇性给我们研究这个野蛮残忍的年代和社会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北欧海盗的入侵和在欧洲大陆一样,为英国向着封建制度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后来丹麦人的常规部队几乎都是步兵。另一方面,封建化过程在英吉利海峡两岸同时进行着,尽管其筑城艺术远不如欧洲先进,他们只用简单的沟渠和木制栅栏代替欧洲的岩石城堡。封建领主和军队的首领被称作为大乡绅(指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因服兵役等而受赐封地的贵族,位在自由人与伯爵之间―译者注)。
局部分散防御措施很快就被他们漠视以至放弃,因为贵族们发现斯堪的纳维亚人和马扎尔人的入侵,是对那些国王和皇帝们的中央集权的挑战,而入侵者却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其余岁月是在大规模的中央权力与戒备防卫的局部权力、贵族们之间的特权以及有城墙的城市之间的纷争中度过的。
伊斯兰世界
封建制度在穆斯林国家兴起的基础多少有点不同,至少在最初的时候不太一样。激烈的内部宗教和政治斗争产生的离心力分裂了早期的哈里发及其继承人,导致了为数众多、基本上是独立的穆斯林诸侯国和异教团体的兴起。这些独立的穆斯林群体之间的斗争,他们与中央权力之间的斗争,加上同拜占庭人、哈扎尔人(大约从2世纪末到11世纪在高加索和俄罗斯东南部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一个鞑靼族人―译者注)、土耳其人和西班牙基督教徒们之间的斗争,导致了与西欧同时出现相同的分散城堡和防御措施。当局部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时,伊斯兰国家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日本
尽管封建制度几乎同时也在日本出现,但它的起因略微不同,相对西方而言,其过程多少也不太一样。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这一章的其他地方进行讨论(参见第九章→东亚和中亚→日本)。
兵器和盔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