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29 T.N.村派纪 (美)
1915年2月4日,德军潜艇战的开端 德军潜艇奉命攻击在不列颠群岛附近海域的商船。中立国的船只也遭到攻击,2月19日,1艘挪威的海轮被击沉。尽管美国一再警告德国,5月1日,美国的货船“海湾之光”号仍遭鱼雷攻击,造成两名水手死亡。
1915年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沉没 英国的豪华班轮“卢西塔尼亚”号在爱尔兰海面事先未得到警告便被德U-20潜艇击沉。1198人死亡,其中有124名美国人,这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公愤。尽管该船载有战争货物如黄金和弹药,并奉命如遇拦截不要停下,而且在该船离开纽约之前,德国驻华盛顿大使还曾公开警告美国人不要搭乘该船,美国还是向德国发出强烈的抗议。
1915年8月19日,“阿拉伯人”号沉没 英国的班轮沉没,造成至少4名美国人死亡,这一事件使美德两国产生了严重的敌对情绪。9月1日,德国不得不宣布中止无限制的潜艇战。然而到1915年结束,在各处行动的德国U型潜艇已经击沉达100万吨位的协约国船只。
1916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当1916年开始,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兵力大致相等,也许德国组织得更好一些。法国人力的枯竭是非常严重的。而英国为满足其扩大陆军的需要已到了制定义务兵役制的边缘,在爱尔兰的骚乱已近于暴动。而拥有巨大人力资源的俄国则希望有时间进行组织和装备。
与上一年的战略相反,现在德军试图在西线寻找决定性的结果。因为正如法金汉告诉德皇的那样,即使不能达成目标,法国为阻止德军也将被“榨干血”。德国也期望在海上更有作为,包括实施潜艇战。
霞飞认识到协约国最大的失败在于缺乏协调一致性,1915年12月,他在尚蒂伊举行会议,成功地与英国、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达成协议,将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线发动协调一致的攻势,时间可能是7月,这时俄国将已作好准备。此外,相互支援的措施也制定出来了。
在英国,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武器正得到发展,这是一种带装甲防护的靠履带行驶的坦克。其构想应部分归功于E.斯温顿上校,部分归功于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因为当陆军部拒绝出资赞助时,他支持了这一新的项目。
西线
1916年1—12月,齐柏林飞艇空袭英国 德国继续实施空袭,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效果的提高,对英国造成了更大的伤亡。在1916年9月3日,第一架齐柏林飞艇在英国上空被英国空军飞机击落。9月26日,又有2艘飞艇被防空火力击落。随着英国空军飞机和防空炮兵击落更多的德军飞艇,德国对英国空袭的次数急剧减少。
凡尔登之战(2月21日—12月18日)
霞飞和法金汉都计划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打破僵局,但是德军抢先行动。
在极其猛烈的炮击之后,皇储的德军第五军团向构筑防御工事严密但守备兵力较少的凡尔登地区发动攻击。凡尔登位于伸人德军防区的突出部的中间,其南侧面对着圣米耶尔反突击部。穿过凡尔登城是默兹峡,东面是默兹高地的岩石陡坡,前面是肥沃的沃夫尔平原。战线位于默兹高地之上外围堡垒前方的5公里处。
德军在13公里的战线上发动攻击,突破东面的外围机动防御地带。退却的法军没能确保杜奥蒙堡垒这一关键的阵地,而这几乎是致命的。但是霞飞制止了进一步退却,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凡尔登,他要让凡尔登像锚一样定在战线上,并以此显示法国坚强的决心,2月26日,他派H.P.贝当将军去接替凡尔登的指挥并挽回被动的态势。这时德军攻击已抵达其第一个有限的目标,并被法军阻止。贝当重新调整其部队,并调来大量的援军和火炮。
3月6日,德军发动第二次进攻,攻击突出部的西侧,初期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贝当下令实施反击夺回“失去的每一寸土地”,又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在3月剩下的时间内,一系列的攻击和反攻交替进行,使战场被尸体堆满。法军实施快速的轮换,以接替在战斗中精疲力尽的部队。贝当得到了两名富有才干的助手:R.尼韦尔将军和C.芒让将军。贝当下达的防御命令(亦有说是尼韦尔下达的命令)在以后的战争期间变成了法军的战斗口号,即:“绝不让他们从这里通过了!”
所有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线均被切断,凡尔登和法国后方的唯一联系是一条通向巴勒迪克的64公里长的二等小公路,通过它贝当建立起了有组织的供给体系。尽管不断遭德军炮兵袭扰,但是军用卡车的洪流不断地从这条“神圣之路”上通过,大约每14秒钟就有一辆车出入于突出部。固定的修路班组不断填平被德军火炮炸出的大坑。
4月9日,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攻击突出部的两侧,但被阻止。随后是连续不断的攻击和反攻,直到5月29日,西面德军的攻击逐渐停止。在4月份,贝当被提升为集团军司令,尼韦尔接替在凡尔登的指挥。德军继续猛攻东面的伏奥堡和蒂欧蒙农场。前者终于在6月9日停止抵抗,而这时其水源已耗尽,堡垒已被炸成废墟。德国皇储亲自向在该堡进行防御的法军指挥官雷纳尔少校祝贺,赞扬其英勇的防御。
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德军再次攻击突出部的西侧,并几乎突破法军防线。德军在这里第一次使用光气(一种窒息性毒剂)。贝当建议放弃默兹河以西的防御,但霞飞拒绝这样做。索姆河进攻即将开始(参见下文),他不能承担失去默兹河的损失。法军坚守阵地,而德军的进攻动摇了。随后,为对付布鲁西洛夫攻势(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作战行动→东线),迫切要求增兵东线,使德军从凡尔登地区抽调了15个师。8月29日,法金汉被解除职务,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搭档接替了他。他们决定立即停止进攻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继续在西线实施防御。
到了秋天,法军在芒让的指挥下由防御转为进攻。10月24日,夺回杜奥蒙堡,11月2日夺回伏奥堡。在几个星期的平静之后,芒让再次发起攻击,在12月15—18日,他将法军战线几乎推至2月份所在位置,并俘虏11000名德军,缴获115门火炮,拉上了战役的帷幕。在极为艰苦的凡尔登战役期间,法军损失近542000人,而德军是434000人。
第一次索姆河之战(6月24日—11月13日)
霞飞筹划已久的攻势由于凡尔登的危机而推迟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以异常惊人的持续七天的炮火准备拉开了序幕。但同样由于凡尔登的缘故,以英军实施主攻,而不是霞飞所计划的联合行动。H.S.罗林森将军指挥英军第四集团军在索姆河以北实施主攻,E.艾伦比将军指挥第三军团在其更远的北面同时实施进攻。在索姆河以南,法军北集团的福煦军团将实施牵制性进攻。7月1日,英军步兵在炮兵移动弹幕的掩护下,对德军第二军团严密组织的防御发起冲击。英军取得小的进展,但至夜幕降临,英军已损失约6万人,其中阵亡19 000人,这是英军历史上在一天中伤亡最大的战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进攻行动诺曼底登陆相比,英美联军在诺曼底战斗了20天才伤亡6万人)。而法军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为德军没有预计到法军会参加最初的进攻,所以法军在索姆河以南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
尽管第一天损失惊人,英军继续实施一系列小而有限的猛攻。法金汉决定阻止这一威胁,于是他开始从凡尔登地区抽调援军。因此,到这时,黑格已达成了进攻的目的之一。
7月13日,英军实施夜间进攻,并突破德军的第二道防线。英军骑兵冲入缺口,这是在西欧最后一次大规模地使用骑兵。但是其他预备队没能及时赶到,骑兵很快便被机关枪扫倒,随后被德军的反冲击消灭,此举亦封闭了突破口。联军的进攻渐渐演变为一系列战果较小而代价高昂的小战斗。
9月15日,黑格在巴波姆西南发动又一次较大的进攻。之前,英军坦克已悄悄地用船运至西线。战斗中,坦克引导步兵实施进攻。尽管坦克的出现对德军达成了突然性,但这时的坦克威力还不够,亦不可靠,速度太慢,数量太少,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军运来47辆坦克,但只有11辆参加了战斗)。英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并没有达成突破。然而在11月中旬,英法军继续实施进攻并取得了很小的进展。
该役,英军损失42万人,法军是195000人。德军的损失则达到令人震惊的65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大战前的军官和军士。
评论:英国陆军虽然作战勇敢、装备精良而且指挥得当,但仍然抵挡不住机关枪火力,德军的机关枪通常配置在纵深达几公里的防御地带上,而且构成交叉火力。在几乎是持续不断的四个半月的进攻中,英法军仅推进61公里。空中作战行动也已广泛地运用于战争。正如德军在上年的伊普尔之战中使用毒气一样,英军对坦克的使用是不成熟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中,使用者均没有预测到新式武器的威力,所以也没有准备利用其效果。德军的防御是极为成功的,但是不断地实施反冲击证明其损失比协约国军的伤亡更大。索姆河战役使德军在基层指挥宫的损失殆尽,这支军队从此江河日下。
意大利战线
1916年3月11—29日,第五次伊松佐河之战 像以前一样,这又是一次挫伤锐气而毫无结果的战斗。当奥军在别处进攻时,意军的攻势停止了。
1916年5月15日—6月17日,奥军进攻特兰提诺(阿齐亚戈)地区 经长时间的计划,奥军乘意军不备发起进攻。欧根大公率第十一和第三军团打败了R.布鲁萨蒂将军的第一军团。由于地形上的困难和意军增援兵力的到达,终于在6月10日阻止了奥军的突进。意军开始实施反攻,加上奥军为阻止布鲁西洛夫的攻势而需转用兵力,迫使欧根大公从一些占领的地方退至其防御阵地。该战意军损失147000人以上(其中包括4万人被俘),丢失300门火炮和大量的供给品。奥军损失为81000人(包括26000人被俘。)
1916年8月6—17日,第六次伊松佐河之战 卡多尔纳快速地将兵力转用于内线,打击奥军由于实施特兰提诺攻势而变得虚弱的伊松佐河防线,虽攻取了戈里齐亚,但没有达成突破。然而该次行动在心理上振奋了由于在特兰提诺损失惨重而低落的士气。该战,意军损失约为51000人,奥军为4万人。
1916年9月14日—11月14日,意军继续进攻 意军分别在9月14—26日、10月10—12日和11月1—14日发动了第七、第八和第九次伊松佐河之战,除了消耗奥军的兵力之外,进展甚微。在这些行动中,意军损失75000人;奥军为63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
东线
1916年3月18日,纳罗奇湖之战 俄军应法国的请求,在维尔纳和纳罗奇地区发动两路突击,以回击德军在西线对凡尔登的进攻。尽管俄军预先实施了长达两天的到那时为止东线最猛烈的炮火准备,进攻还是在冰雪融化后泥泞的地区停了下来。俄军伤亡在70000—100000人之间,1万人被俘,该战没能提高俄军的士气。德军损失约2万人。
1916年6月4日—9月20日,布鲁西洛夫攻势 奥军对意军发动春季攻势(参见上文),意大利向尼古拉沙皇发出援助的请求。为帮助意军,富有胆识和才干的A.A.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俄军西南集团军在483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奥军发起进攻。为了达成突然性,俄军事先没有实施任何兵力集结,亦没有实施炮火准备。由于计划周密、进行了战前演练以及攻击行动有条不紊地实施,俄军得以在两处突破奥德军的防线。奥军第四军团被击溃,第七军团被打散,7万人被俘,重要的铁路中心科韦耳面临俄军的威胁。然而,布鲁西洛夫的攻势很少或没有得到在战线上的其他两个俄军集团军的援助。5月16日,A.冯·林辛根将军指挥德军集团军实施反击,阻止了俄军在北面的突击。7月28日,奉阿列克塞耶夫的命令,布鲁西洛夫再次实施进攻,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弹药而慢慢停下来。8月7日—9月20日,布鲁西洛夫发动第三次进攻,突入喀尔巴阡山山麓。当德军增援部队从凡尔登赶至(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作战行动→西线),并极力援救被打垮的奥军时,俄军的攻势才精疲力竭地结束了。如果没有这些援军,奥地利很可能在1916年即已被击倒而退出战争。
评论:布鲁西洛夫攻势是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力的作战行动。它的战略结果也许可以概括为:它削弱了同盟国在意大利和凡尔登的攻势,导致了法金汉的倒台,并使奥地利永远不再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俄军伤亡了100万人,即使是人口大国也是难以承受的。布鲁西洛夫攻势没有引起俄国革命,但也许它使革命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奥地利的损失也许更大。奥军的失败成为哈布斯堡帝国覆灭的最主要的原因。
1916年8—12月,罗马尼亚的参战 罗马尼亚为得到将拥有富饶土地的许诺,与协约国进行了长久地讨价还价。罗马尼亚受布鲁西洛夫攻势最初所取得的成功的鼓舞,在8月27日,向德国和奥地利宣战。随后罗马尼亚立即侵入垂涎已久的特兰西瓦尼亚。由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降至集团军司令的法金汉率第九军团反击罗马尼亚军,并将其击退。与此同时,马肯森率加强有德军的保加利亚多瑙河军团,从萨洛尼卡战线出发,经由多布罗加,于11月23日,跨过多瑙河。罗马尼亚军队被堵在一个突出部地区,A.阿维雷斯库将军企图以一部兵力包围法金汉的左翼,同时以其余兵力阻击法金汉的推进。罗马尼亚军要取得胜利,俄军的配合是必需的,但这并不是垂手可得的。12月1—4日,在阿尔杰希河之战中,罗马尼亚军惨败。12月6日,布加勒斯特被攻占。到1916年结束,罗马尼亚军残部被赶入俄国,仅在自己国土上还保留着一个很小的立足点。罗马尼亚的主要粮油产地也落入德军手中。罗马尼亚损失估计在300000—400 000人之间(其中一半以上是非战斗损失),同盟国军队阵亡约6万人,还包括几乎同样多的疾病减员。
巴尔干战线(1916年)
协约国军现在在萨洛尼卡附近占领着号称“鸟笼”的筑垒防御阵地。在名义上由沙拉伊负责指挥,但英军接受其本国政府的命令。同盟国仍采取遏制战略。希腊的政治形势使事情更加复杂化。疾病使协约国军大量减员。重新编成的塞尔维亚军,人数达118000人。7月份,塞尔维亚军和协约国军会合,加上其他一些增援兵力,在萨洛尼卡的协约国军增至25万多人。沙拉伊决定向瓦尔达尔河谷上游地区发动攻势,但是保加利亚军抢先发起进攻。
1916年8月17—27日,弗洛里纳之战 保加利亚、德国军队发动进攻将协约国军打退至斯特鲁马河一线。
1916年9月10日—11月19日,协约国军发起反攻 沙拉伊缓慢地向北面推进,11月19日,攻陷莫纳斯提尔(比托拉)。随着沙拉伊和其下属们发生争吵,作战行动渐渐停了下来。该年的战役,使协约国军损失约5万人。保加利亚、德国军队损失约6万人。
1916年7—11月,在阿尔巴尼亚的作战行动 在1916年,奥军和意军各一个军沿瓦伊乌沙河实施非决定性和半独立的作战行动。意军终于在11月10口,将奥军赶向北面,意军和沙拉伊的主力部队在奥赫里德湖会师。
土耳其战线
埃及—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
1916年1—7月,建立西奈桥头堡 在将军A.默雷爵士的指挥下,英军在埃及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向东扩大苏伊士运河的防御,并进入西奈沙漠。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涉及到水的供应、交通线的建立和工事的构筑。同时,在埃及西部“塞努西”部落(北非穆斯林的一个战斗性同道会——译者注)发生暴动,英军派遣1个师至3月14日平定了暴动。在西奈半岛,英军掩护部队与土军的防御部队实施了几次小的战斗。
1916年6月5日,阿拉伯人在汉志发动起义 这是法英与阿拉伯首领政治谈判的结果,目的是削弱土军的力量。在麦地那的土耳其守军遭到攻击。麦加谢里夫(行政司法长官——译者注)侯赛因宣布阿拉伯独立,6月10日,麦加的土军投降。与默雷作战的土军发现自己遭到反对土耳其的阿拉伯人的袭扰,他们向北经叙利亚到托罗斯山脉的陆上交通线受到威胁。
1916年8月3日,罗马尼之战 德军将军K.冯·克雷森施泰因带领15000名土军和德军机枪手夜袭英军在西奈的铁路终点,但被英军击退,并损失5000人以上,英军损失为1100人。当1916年结束,英军已推进至阿里什。
美索不达米亚
1916年4月29日,库特—阿马拉陷落 汤森被围的英军(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徒劳地等待着解围。与此同时,在1月份,英军将军F.J·艾尔默率2个刚刚抵达的印度师徒劳无效地攻击土军严密的围城工事。G.F.戈林奇将军接替艾尔默,在3月7日夜间进攻底格里斯河南岸,但被精明强干的73岁的德军老将军K.冯·德·戈尔兹指挥的土军第六军团击退。随后英军进行了突围但没能成功,对库特的食品供应已没有了,饥饿正在接近。而此时俄军从波斯向巴格达不太积极的进军也已停了下来。汤森率2070名英军和6000名印军向土军投降。没能解围的部队共损失321 000人,冯·德·戈尔兹就在英军投降之前死于霍乱,哈利勒帕夏接替了他。
1916年12月13日,英军开始进军 8月份,英军将军F.S.毛德爵士被任命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指挥官,他发现自己降为防御的角色。英国陆军部和印度陆军指挥部就英军撤出该战区的可能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争论,在米德烦躁不安地防御了两个多月之后,他得到了恢复进攻的许可。于是他率领1660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印度部队,开始沿底格里斯河两岸逆流而上。
高加索
1916年1—4月,俄军的冬季攻势 1月11日,俄军真正有能力的将领之一尤登里奇将军率军从卡尔斯出发,在宽广的战线上向埃尔祖鲁姆进军。1月18日,在科普里考伊,阿卜杜拉·克里姆指挥的土军第三军团遭到俄军的快速卷击。刚刚得以逃脱包围的克里姆仓惶退到了埃尔祖鲁姆,损失了约250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零度以下的山区气候中冻伤的。2月13—16日,尤登里奇猛攻埃尔祖鲁姆,并在三天战斗中,突破其堡垒线。与此同时,在俄军海军舰只的支援下,他沿黑海海岸发动了辅助攻势。4月18日,占领了特拉布松,此举使俄军的后勤供应大为便利。
1916年6—8月,土耳其军的反攻 恩维尔帕夏计划实施两路突击,维希普帕夏率第三军团沿黑海沿岸地区进攻,艾哈迈德·伊兹姆帕夏率领新组建的第二军团向比特利斯推进并迂回尤登里奇的左翼。尤登里奇于7月2日以其特有的快速性和判断力开始机动,在埃津兼分割了土军第三军团,并在7月25日将其彻底击溃,土军损失34000人。随后尤登里奇转身攻击土军第二军团。只是加利波利的英雄凯末尔,现在是军一级的指挥员,为土耳其取得了胜利,8月15日,他攻取了木什和比特利斯,但在8月24日,尤登里奇得以重新占领。随后,双方均早早地进入冬季营地。
波斯战线
俄军在该地区的兵力相对较少,N.N.巴拉托夫将军指挥约2万人携带38门火炮,向克尔曼沙攻击前进,以牵制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军。3月12日,他到达卡林德,并宣布其目的是向巴格达进军。4月29日,即他出发的那一天,库特陷落(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随后,哈利勒帕夏将库特的大部土军转用于保卫巴格达。6月1日,巴拉托夫攻击卡尼金,被击退,他撤到卡林德。哈利勒实施攻势行动,到8月份已夺回克尔曼沙。随后,这条战线再次平静下来。
海上战争(1916年)
潜艇战和巡洋舰袭击(1—5月)
1916年2月21日,扩大的德军潜艇战 德国宣布在5月1日以后,武装商船将被当作战舰对待。3月24日,击沉英国班轮“苏塞克斯”号,造成几名美国人死亡,招致美国强烈的抗议。
1916年5月10日,“苏塞克斯”号促成的保证 德军宣布放弃无限制的潜艇战,今后事先不发出警告将不击沉客轮。
1916年4月24—25日,德军巡洋舰的袭击 德军巡洋舰以“打了就跑”的战术炮击大雅茅斯和洛斯托夫特。
日德兰海战(5月31日—6月1日)
5月30日,R.舍尔海军中将率德国公海舰队出海,舰队向北朝着斯卡格拉克航行。冯·希佩尔的侦察搜索舰队在前面开道,其舰队的核心是5艘战斗巡洋舰,另有40艘快速舰船。在其后较远处是舍尔的主力舰队,共59艘舰船,包括16艘无畏舰和6艘其他老式战列舰。由于德舰轻率地拍发无线电信号,英军事先得到警报,海军上将J.R·杰利科爵士立即率大舰队出港。位于前面的是贝蒂的由52艘战舰组成的侦察搜索舰队,包括6艘战斗巡洋舰和H.埃文托马斯海军上将由4艘新式超级无畏战舰组成的分舰队。杰利科的主力舰队随后跟进,主力舰队由99艘战舰组成,其中包括24艘无畏战舰。总的来说,英军有37艘主力战舰,包括28艘无畏战舰和9艘战斗巡洋舰;德军有27艘主力战舰,包括16艘无畏战舰、6艘老式战列舰和5艘战斗巡洋舰。
贝蒂的两个分舰队成两路纵队向东行驶,战斗巡洋舰在右边,埃文托马斯的无畏战舰在左边。第二天下午贝蒂发现了也成纵队向南行驶的希佩尔的舰队(希佩尔也发现了贝蒂,他掉头向德军主力舰队靠拢)。下午3时31分,正如希佩尔所希望的,贝蒂转变航向,以与德舰平行的航线追击希佩尔。贝蒂向希佩尔没有发现的埃文托马斯发信号让其跟上。双方战斗巡洋舰在15公里的距离上开火,而德军的火炮较为准确。一马当先的贝蒂旗舰“狮”号挨了几发炮弹。随后,英军装甲较薄的战斗巡洋舰遭受了一系列致命的重击。“冯·德尔·培恩”号一次齐射击中“不懈”号的关键部位,使之发生爆炸而倾覆。20分钟之后,“德大林格”号准确地齐射“玛丽女王”号,使之沉没。
贝蒂指挥其剩下的4艘战舰对德军的5艘,而埃文托马斯仍在射程之外,他简洁地发出信号:“近敌开火。”他对其旗舰舰长说:“今天我们这些该死的军舰好像出了什么岔子,向港口(敌舰方向——译者注)转两个点。”其后“狮”号严重受创,但仍然继续开火并顽强地逼近德舰。
之后不久,在4时42分,贝蒂发现了德军主力舰队正在接近,他立即掉头向北去和杰利科会合,这回他希望德舰随其跟进。佩希尔已掉过头来并准确地射击贝蒂和埃文托马斯的战舰,埃文托马斯正慢慢地掉头,他遭到德军主力战舰编队的重击。向北的追逐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双方损失都较大。下午6时之后不久,贝蒂看见杰利科的6支分舰队正以6路纵队从西北方向接近,领头的是海军少将H.胡德爵士由3艘战斗巡洋舰和2艘轻巡洋舰组成的战斗分舰队。此时,对德舰来说,英军主力舰队还在地平线以下。贝蒂仍然与德舰猛烈地交战,同时,在德舰前面渐渐地向东转,以使自己在杰利科的前面加入其编队,此时,杰利科的6支分舰队已转到贝蒂的后面。两位英军将军都希望能完全地绕到舍尔的后面,以将其与基地分割开来。6时30分之前不久,舍尔看见胡德的分舰队在其右翼,而这时英军无畏战舰的炮弹已开始落在德军的舰队中。实际上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双方的主力战舰均已进入射程以内,猛烈的总交战开始了。德军的战斗巡洋舰遭到最猛烈的攻击,希佩尔的旗舰“吕佐夫”号失去战斗力。在英军一方,6时34分,胡德的旗舰遭到“德夫林格”号准确的射击,连人带舰沉入大海,随后“护卫”号和“勇士”号巡洋舰亦被击沉。
日德兰海战双方舰队组成
舰种 在日德兰的数量
英国德国
战列舰①2816
战斗巡洋舰②95
二等巡洋舰③06
装甲巡洋舰80
轻巡洋舰2611
驱逐领舰(大驱逐舰)50
驱逐舰7361
布雷舰10
母舰10
潜艇—④—④
总数15199
①这类舰是速度较快,装甲较厚重,全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现代化战舰,自从1906年第一艘这种类型的舰——英国的“无畏”号——开始服役,它们被称为无畏战舰。该型舰装备有8—10门口径在12—15英寸(约30—38厘米)的火炮。
②这类型是提高速度的无畏战舰的变型,装备较少口径稍小的火炮,一般是8门11.5—13英寸(约29—33厘米)的火炮,装甲防护较薄,因此速度较快。
③这类老式的战舰,仍属较大型的战舰,具有较强威力,但大炮数量较少,而且该型舰速度较慢。
④英军和德军均可使用45艘潜艇,但双方没有使用。
公海舰队现在处于大舰队所形成的弧线之内,遭到了英军的严惩。6时35分,舍尔在烟幕和驱逐舰攻击行动的掩护下,忽然转变航向,德舰极其困难但非常漂亮地同时掉头180度,向西行驶,几分钟内他的战舰便脱离了大部分英军战舰的有效射击范围。此举使英军大为吃惊。杰利科没有追击,而是继续向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舰队已插入德舰和其基地之间。随后,在6时55分,舍尔再次掉头180度,冲向英舰队,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杰利科已分离了他的舰队。整个德舰队忽然地再次进入整个大舰队的火力射程之内,这次德舰似乎不可能逃脱在巨大的炮弹雨幕之下被摧毁的命运。
舍尔再一次实施同时地转向驶离英舰,与此同时,剩下的4艘战斗巡洋舰在“德夫林格”号舰长哈尔托赫上校的指挥下,向英军战舰编队实施了极为英勇的冲击,以掩护舍尔的撤退。(希佩尔已转移到一艘驱逐舰上,并试图赶上他的战斗巡洋舰。)火炮已损坏的“冯·德尔·塔恩”号仍在坚持战斗,仅能分散英舰的炮火。“德夫林格”号被打得仅剩船架,但仍继续战斗。德军的战斗巡洋舰在很近的距离上绕过英舰编队线。接着德驱逐舰冲向杰利科的战列舰实施鱼雷攻击并释放烟幕。杰利科谨慎地躲过鱼雷,而使舍尔逃走了。当他重整编队时,舍尔再次掉头180度并已消失于西方。令人惊讶的是德军的战斗巡洋舰在其“死亡冲锋”中竞没有被打沉一艘。
但是战斗并没有结束。舍尔知道英国的舰队现处于他和德国的港口之间,而且杰利科正在去控制他进入这些港口的通路。他还知道他的舰队再也经不起一次总交战。天黑以后,他大胆地掉头向西,审慎地冲入正在向南行驶的杰利科舰队后部的轻巡洋舰编队之中。午夜时分,他终于在冲撞、沉没和射击的混战中杀开一条通路。英舰“铁公爵”号忽然陷入德舰的包围之中,在4分钟之内便被击沉了。德军的老式无畏战列舰“波默恩”号亦被打成两截。到黎明时,舍尔带领其残兵向亚德锚地航行,而杰利科意识到他的猎物已经逃脱了。
于是英舰也返回其基地。英舰队损失3艘战斗巡洋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伤亡6784人。德舰队损失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斗巡洋岘、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伤亡3039人。
评论:日德兰海战标志着一个海战时代的结束,它是双方舰队在目视范围内相互猛击的最后一次大舰队交战。该战在战术上打成平局,它没能改变战略态势,还使德国认识到根本没有打败大舰队的机会。在交战的指挥官中,贝蒂、希佩尔和哈尔托赫表现突出,他们被称赞为具有“纳尔逊的感觉”,而不论是杰利科还是舍尔(他们都是有能力的职业将领)都不具备这些东西。总的来说,双方都表现了最大的勇敢与辉煌。
地图11 日德兰海战诸阶段
随后的海上行动(6—12月)
在1916年剩下的时间内,8月18日,德国公海舰队实施了一次胆怯的出击,但以失败而告终,双方没有接触而各自掉头返回——当时,舍尔是被虚假的飞船报告所蒙骗,而杰利科则担心遭到潜艇的伏击。8月19日和10月26—27日,德国公海舰队的轻巡洋舰袭击英国海岸,几艘辅助巡洋舰则溜出了英军大舰队的封锁,肆意骚扰大西洋的商业航运。然而总的来看,德军在海上的行动主要集中于实施潜艇战,德军击沉了巨大数量的协约国船只,到12月份,每月击沉的船只吨位达30万吨。
1917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在1916年期间,协约国的力量得以增强。到这年结束,霞飞在尚蒂伊召开了又一次协约国军事会议。在会上,与会各方达成以下基本协定:英法继续在西线联合实施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与此同时,俄军与意军亦展开攻势。以上行动较其他各处的行动具有优先权,虽然英国的新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决定英军还将在巴勒斯坦采取较大的作战行动。
在这时,西方协约国并设有认识到俄国内部不稳定的程度。1916年12月31日,霞飞退休,凡尔登的英雄尼韦尔接替了他,这立即使协调协约国的行动变得复杂化。统一指挥是不存在的,尼韦尔与黑格在指挥关系上发生了冲突。尼韦尔正计划一次大规模的英法联军攻势,并要求“猛烈、无情而快速”地加以实施。法国政府支持尼韦尔,而英国则有分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不信任黑格而欣赏迷人的能说得一口英语的尼韦尔,他将英国远征军置于尼韦尔的指挥之下,这使得黑格和英帝国新的总参谋长威廉·罗伯逊极为不满。由于争吵以及尼韦尔自由而鲁莽的公开夸口,行动的秘密性丧失了。
鲁登道夫已意识到协约国军的行动准备,他特别担心德军在西线过于扩展的战线,他谨慎地在主要的两线上选择防御的姿态,与此同时,他强迫奥军(在德军的协助下)对意军实施决定性的行动,他认为意大利军可以在1917年被打败。德皇赞成这一战略方针,同时他不顾美国的态度,同意开始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实际上,他给予德军最高军事统帅部以独立自主权。
美国参战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将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为了抗衡美国日渐增长的敌意,德国外交官开始为结成德国、墨西哥和日本的同盟而进行秘密的谈判。
1917年2月3日,美国与德国断交 为反对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美国政府宣布与德国政府断交,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和其他拉美国家追随美国与德绝交,中国也在3月14日与德绝交。
1917年3月1日,“齐默尔曼密电” 美国公布了“齐默尔曼密电”,该密电的内容是,如果德国与美国爆发战争,德国将与墨西哥结成防御同盟,条件是“墨西哥将重新征服失去的领土——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这在美国引发了愤怒的浪潮。1月19日,德国外相A.齐默尔曼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冯·埃克哈特发出秘密指示,其内容包括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墨西哥敦促日本加入同盟国。英国海军谍报机构截获并破译了该密电,并在2月24日将复印件交给美国驻英国的大使W.H.佩奇。佩奇立即将它转交给美国国务院,国务院于3月1日向报界公布。后来美国的谍报机构进一步证实了密电的真实性。
1917年3月13日,美国武装商船 威尔逊总统决定,凡在交战地带航行的商船将予以武装,美国务院和海军立即公布了这一决定。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 之前,美国有几艘商船已被击沉。4月2日,威尔逊总统向参议院发表了战争咨文。8个月以后,在12月7日,美国才向奥匈宣战。
1917年4—6月,美国的战争准备 美国陆军将不得不扩建。6月份,约翰·J.潘兴少将被选为美国远征军的司令,由现有陆军正规部队拼凑而成的第一师登船奔赴法国。潘兴的计划是到1918年5月征召100万军队用于海外,随后长期的计划是在欧洲集结300万的军队。5月19日,《选征兵役法》得以通过,美国进入高速运转状态。海军已作好准备(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海战)。
西线
1917年2月23日—4月5日,德军的撤退 鲁登道夫准备了一道正面大为压缩、但严密组织的防御地带——兴登堡防线,又称齐格菲防御地带。该防线位于原来的从阿拉斯到苏瓦松弯曲和过于伸展的防线之后约32公里处。兴登堡对此表示赞赏,并决定撤到新的防线。缩短的防线用较少的师即可坚守,因此可以提供更多的机动预备队。该防线的构成是,在一道防御兵力较少但大量配置机关枪的前哨防御阵地之后,有两道连续的、构筑极为周密的防御阵地。在这些阵地之后,还集结有准备实施反击的预备队。每道连续的防御阵地均成大纵深配置,假使前一道阵地被攻占,进攻一方在继续攻击下一道阵地之前,将不得不向前变更炮兵阵地。在德军原来的防线和新的防御地带之间,田野荒芜,村庄和城镇被夷为平地,丛林被烧毁,水源被投毒,道路遭到破坏。实际的撤退开始于2月23日,完成于4月5日,整个过程极为秘密。
1917年4月9—15日,阿拉斯之战 该战是英军为尼韦尔攻势作准备。H.S.霍恩将军指挥的英军第一军团与E.艾伦比爵士将军指挥的英军第三军团,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毒气攻击之后,一举突入L.冯·法肯豪森将军指挥的德军第六军团的防线之内。英军很快获得了空中优势。在第一天,加拿大部队猛攻并夺取了维米山脊。H.高夫指挥英军第五军团在南面实施助攻,没能取得进展。经随后几天的战斗,英军的推进慢慢停了下来。虽然英军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没能达成突破。该战英军伤亡84000人,德军为75000人。
1917年4月16—20日,尼韦尔攻势(又称第二次埃纳河之战,或第三次香槟之战)大大加强的A.米歇勒指挥的法国预备集团军,在从苏瓦松至兰斯64公里的战线向德军发起进攻,以夺取舍曼代达姆(又译“贵妇大道”——译者注)。这是一条与战线平行的一系列植被茂密的岩石山岭。芒让的第六军团和O.马泽尔的第五军团实施主攻,D.迪歇恩的第十军团实施近距离支援,其后是M.E.费约尔的第一军团。法军攻击军团的兵力总数达120万人、共7000门火炮。防守该地段的是M.冯·伯恩的德军第七军团和F.冯·比洛的德军第一军团。由于尼韦尔自信地公开夸口将取得胜利,德军对法军的进攻早已知晓。在攻击之前,德军飞机驱逐了法军空中观察员,德军炮火轰击仍处于行军纵队的法军坦克。法军的炮火移动弹幕相对于步兵移动过快,而步兵不得不对付德军预先计划的炮兵和机关枪火力以及局部的反冲击。然而,法军以大无畏的进攻精神奋勇向前,终于抵达并夺取了德军第一道防御阵地,随后被德军阻止。法军反复实施攻击但没能取得什么进展。整个攻势是一个大失败,在五天的战斗中,法军共付出了近12万人的代价。德军尽管有21000人被俘,但总的伤亡相当少。如果尼韦尔不曾保证将达成突破并取得胜利,那么与前几年类似的进攻相比,这次伤亡似乎并不为过。
1917年4月29日—5月20日,法军爆发兵变 尼韦尔攻势的灾难之后,法军中发生兵变并迅速蔓延。与此相伴的政治反响震撼了整个法国。5月15日,尼韦尔被贝当取代。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整个西线的法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随后,贝当以其老练、坚定和公正平息兵变并恢复了形势。法国反侦察机构的新闻控制措施极为严密,完全封锁了法军兵变的所有消息。当这一消息最终透露到鲁登道夫时,已经太晚了。英军重新发起的进攻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并将德军预备部队吸引到北部战线。兵变的全部内容一直对外界保密达十几年之久。
1917年6—7月,英军在佛兰德的攻势 为减轻德军对法军的压力,英军曾在阿拉斯附近再次发起仓猝的进攻,受挫之后,黑格决定在北海和利斯河之间实施突破。伊普尔突出部被选定为进攻目标,为此首先必须夺取具有钳制作用的梅西纳山岭。由于第二军团司令H.普鲁默爵士将军的才干与有条不紊的努力,英军的进攻得以提前好几个月付诸实施。
1917年6月7日,梅西纳之战 在17天全面炮火准备之后,英军以总量达45万公斤的高爆装药,在德军位于山岭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达成了突然性。在英军空中火力的掩护下,精心制定的攻击计划得以有条不紊地实施,普鲁默的第二军团成功地夺取了德军在梅西纳的防御。英军伤亡17000人;德军伤亡25 000人,被俘75 000人。英军获取了下一步行动的主动权。这一漂亮的进攻鼓舞了英军的士气。
1917年7月31日—11月10日,第三次伊普尔(帕斯尚代尔)之战 在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高夫指挥英军第五军团向东北方向攻击F.S.冯·阿明指挥的德军第四军团。F·安东尼的法军第一军团位于左翼,是机动的轴枢,普鲁默的第二军团位于右翼,掩护主要攻击行动。战场的低洼之处灌满了雨水,又经三天炮击的翻腾已变成了泥潭。在头顶上,协约国军已获得了暂时的制空权。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进攻准备,突然性已完全丧失,德军纵深防御已很好地组织起来。在最初取得一些进展以后,攻击陷入了困境而停顿下来。于是黑格以普鲁默指挥整个行动,经过精心计划之后,于9月20日开始对德军狭窄的战线实施一系列有限的进攻。英军面对德军坚强的反冲击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在这里,德军第一次使用芥子气。德军飞机以机关枪低空扫射英军步兵。11月6日,英军夺取了帕斯尚代尔岭和帕斯尚代尔村庄,攻势结束。通过该役,英军占领的伊普尔突出部向前推进了约8公里,但协约国军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伤亡约30万人,法军为8528人。德军的损失估计为26万人。黑格为了使法军得以从兵变中恢复过来,决定继续对德军保持压力,除此之外,他没有什么牌好打。
插图009 德军驱逐机攻击协约国军侦察机
1917年11月20日—12月3日,康布雷之战 J.H.G.宾将军的英军第三军团攻击防守康布雷防线的G.冯·德·马尔维茨将军的德军第二军团,该役完全达成了突然性,而且地形对英军有利。在黎明时分,约200辆坦克,在突然实施的炮火准备之后,冲破德军的铁丝网。德军的防御一时间完全崩溃,英军攻击部队在约10公里宽的防线向前推进了8公里,仅有弗莱斯基埃村仍被德军占领,那里的守军炮火打退了英军坦克的进攻,而英军步兵亦无法靠上去实施支援。英军虽然投入2个骑兵师以发展突破,但步兵预备队较弱,而且由于坦克主要使用于第一波次的攻击,而使预备队缺乏坦克的支援。德军防御集团军司令、巴伐利亚的王储鲁普雷希特急忙派兵增援马尔维茨。由于德军炮火,更多地则是由于机械故障,英军引导冲击的坦克很大一部分损坏,这使得进攻慢慢地停了下来。11月30日,德军开始对英军进攻所形成的突出部实施反击。12月3日,黑格下令实施局部的退却。该役英、德两军的伤亡大致相等,各约为45 000人。英军抓获了11 000名俘虏,而德军抓获了9000名俘虏。康布雷之战标志着西线的战术发生子以下两点变化:不实施预先的炮兵准备亦达成了成功的攻击;第一次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
评论:1917年西线交战中最为重要的教训是必须实施统一的指挥。在黑格和尼韦尔各自独立的攻势中,一共付出了50万人以上的代价,极大地消耗了两大战争机器的战争资源,但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在佛兰德和阿尔土瓦实施代价高昂的进攻,其主要目的是将德军的注意力从南边虚弱的法军身上引开。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成功,1917年法军得以脱离险境至少应部分地归功于黑格。
到1917年结束,英法两国将其充满渴望的目光转向至今丝毫未损的美国人力资源上。
意大利战线
1917年4月,协约国军的计划 卡多尔纳担心德国会派兵到意大利战线协助奥军实施进攻。为此,尼韦尔派福煦去和卡多尔纳会面,并研究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时法军和英军的援助计划。法军、英军和意军参谋军官们制定了一份紧急情况下增兵意大利的方案。
1917年5月12日—6月8日,第十次伊松佐河之战 尽管卡多尔纳答应将配合协约国军的进攻,但直到阿拉斯之战和埃纳河之战结束之后,他才发起伊松佐河战役。意军再一次试图在山区地形上打开一条通道。经17天的战斗,收获很小但伤亡却巨大,意军损失约为157000人,奥军大致为75 000人。尔后,在经过了伊松佐和特兰提诺战线一些微小的得失之后,卡多尔纳决定动用52个师和5000门火炮实施一次决定性的行动。
1917年8月18日—9月15日,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战 L.卡佩洛将军指挥大大加强的意军第二军团攻击戈里齐亚以北地区。在其南面,奥斯塔大公率第三军团攻入戈里齐亚和的里雅斯特之间的岩石山区。随后,南面的攻击很快被奥军左翼博罗耶维奇将军指挥的第五军团所阻止。但是卡佩洛的第二军团却取得明显的进展,夺取了战略要地班锡扎平原。随着炮弹和给养的耗尽,进攻被迫停了下来。该战的直接后果是奥军开始崩溃,奥地利向德国求援。
1917年10月24日—11月12日,卡波雷托之战(第十二次伊松佐河之战) 新组建的奥军第十七军团(其中7个师和许多炮兵部队是德军)由O.冯·比洛将军指挥,集结在托尔美诺—卡波雷托—普莱扎防线之后。该军团运用崭新的“胡蒂尔战术”(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一东线),突然攻击并击溃了意军第二军团。在战斗中,德奥军突然实施炮火准备,并以毒气和烟幕弹破坏了意军的信号通信。随后德军攻击部队穿过薄雾和雨幕忽然出现在陷入混乱的防御者面前。卡多尔纳在得知德军预计的进攻之后,曾要求意军成纵深配置,但是能干的指挥官卡佩洛病倒了,第二军团的现指挥官忽视了这一指示。在攻击过程中,德军先头部队绕过强点,将它们留给后续部队去拔除,德军攻击部队涌人意军防御地带,意军第二军团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奥军第十军团位于右翼,第五军团位于左翼支援主攻行动。意军第三军团沿着海岸地区秩序良好地实施撤退,但是所谓的“卡尔尼克部队”的一部在阿尔卑斯山的边缘地区陷入埋伏。随着遭受重创的第二军团从其防线沿着塔利亚门托河和利文扎河不断地向后撤退,在西面较远处的意军第四军团也被迫匆匆向后退却以取齐战线。到11月12日,卡多尔纳才得以将其战线稳定在自特伦特以南的帕苏比亚山至皮亚韦河,并沿着该河一直到威尼斯湾一线。在这里,由于德奥军的供应线过于伸长,进攻才慢慢地停了下来。意军损失惨重,4万人伤亡,257000人被俘,丢失2500门火炮和大量的物资和弹药储备。奥德军的损失约为2万人。到这时,法英援军才按照1917年早些时候准备的方案进入意大利。援军共包括11个师,由英军将军普鲁默指挥。卡多尔纳被撤职,A.迪亚兹将军接替指挥。
评论:卡波雷托之战充分地体现了以下军事原则,或称运用下列原则所具有的优点。它们是:突然性、目的性、集中性以及兵力的节约使用。比洛一共只有35个师,而意军有41个师,但是在每一个局部的战场上德军均能拥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假若比洛拥有骑兵和装甲车以发展其已取得的胜利,那么该战也许具有决定性。事实上,意军已被严重地动摇了,但是还能继续进行战争。协约国军这一灾难的直接结果是促成协约国在11月5日召开了拉帕洛会议,在会上,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这是协约国军为获得统一的指挥而进行的第一个尝试。
东线
1917年3月12日,俄国革命 3月10日,彼得格勒的守备部队发生兵变,之后成立了临时政府。尼古拉二世退位(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和士兵代表大会)政府展开了斗争。临时政府极力主张继续参战,直到协约国取得“最后的胜利”。苏维埃担心军官团队会采取反革命的行动,于是在3月14日以苏维埃的名义与权利发布了著名的“第一号命令”,以此剥夺了军官们的军事管理和训练权。这一命令传遍整个武装力量,尽管临时政府下达了相反的命令,但结果却是布尔什维克所期待的——部队的军纪丧失了。俄国陆军和海军像春天消融的冰块一样崩溃了。兵变的士兵和水手杀死了很多军官,其他军官则直接被士兵大会罢免。到4月中旬,估计军官团队中50%的军官被清除了,他们其中有许多是有经验的军人。尼古拉·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的拥护者经德国进入俄国,以反对临时政府。列昂·托洛茨基(布朗斯坦)也加入了。德国停止了在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以免俄国人重新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并乘东线的平静将军队调往西线和意大利战线。尽管各地是一片混乱,临时政府还是在5月16日任命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为陆军部长。他迫于惊慌的协约国的压力,试图在加利西亚战线发起攻势。这一行动由俄军参谋长布鲁西洛夫指挥。
1917年7月1日,克伦斯基(或第二次布鲁西洛夫攻势) 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数不多的还有战斗力的俄军部队向伦贝格实施进攻。俄军第十一和第七军团突破了由德国伯爵F·冯·博特默指挥的混编南部军团(由4个德军师、3个奥军师和1个土军师组成)的防御,在160公里宽的战线上推进了约48公里。在俄军的北端,奥军第二军团遭到猛烈进攻。在俄军的南端,L.科尔尼洛夫将军指挥俄军第八军团动摇了奥军第三军团的防御,并在6月5日,威胁到产油地德罗戈贝奇。但是随着德军抵抗的增强,以及俄军后勤供应的中止,俄军的战斗热情和纪律性急剧衰退。
1917年7月19日,德军开始反击 统帅东线作战的M·霍夫曼将军很快即从西线得到了增援兵力。在极为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发动进攻。德军首先攻击俄军的北翼,随后以极快的速度连续卷击已丧失斗志并已陷入混乱的俄军。俄军被彻底地瓦解了。现在在普里佩特(波列西耶)沼泽以南的地区,俄军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军在加利西亚边界停止了进军,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预备兵力和后勤物资,难以占领更大的地区。
1917年9月1日,胡蒂尔的里加攻势 O.冯·胡蒂尔将军指挥德军第八军团攻击俄军战线的北端。他在德维纳河的西岸实施牵制性进攻以威胁里加。与此同时,德军3个师通过浮桥渡过该河并包围了要塞,同时,发展进攻的部队向东快速推进。实际上,这一极为成功的攻击不过是德军新的进攻战术的一次彩排——六个星期后,在卡波雷托得到再次的运用。长时间的预先炮火准备已被省去了,而代之以短促而猛烈的集中射击,随后步兵立即实施攻击。火炮和军队尽可能在最后一刻进入进攻阵地以确保达成突然性。对已知的敌防御要点施以密集的毒气和烟幕弹以达成遮蔽,同时,由步兵和轻炮兵组成的渗透部队超越要点防御之敌。这是后来被称之为“胡蒂尔战术”的第一次运用。俄军第二十军团陷入一片惊慌,并向东逃窜。德军仅抓获了9000名俘虏,双方的伤亡都很小。在同一时间,一支小型两栖远征部队占领了里加湾的奥塞尔岛和达戈岛,并且在俄国大陆登陆。
插图10里加攻势
1917年9—10月,俄国的混乱 克伦斯基政府(克伦斯基已于7月20日成为临时政府领导者)从彼得格勒逃到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开始接管政权。9月9--14日,科尔尼洛夫掀起一阵反革命的风暴,很快就平息下去。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革命 列宁和托洛茨基掌握了政权,并开始就和平问题与德国谈判。
1917年12月15日,《布勒斯特—立托夫斯克停战协议》(又称《布勒斯特停战协议》) 布尔什维克与德国代表经过12天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停战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大军事强国在东线的敌对(关于进一步的作战行动,包括协约国侵入俄国北部和西伯利亚,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苏维埃俄国已永远地从协约国的阵营中分离出去,以便将精力专注于国内事务。
巴尔干战线(1917年)
1917年1—6月,僵局 在花名册上,萨拉伊拥有60万人,然而随着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医院爆满了,他只能集合起10万人用于战斗。在协约国军防线之后,由于国王康斯坦丁的政府继续倾向于同盟国,整个希腊沸腾不息。协约国军几次非决定性的进攻失败了,它们是3月11—17日的莫纳斯提尔以及普雷斯巴(乔兰)湖之战,5月5—19日的瓦尔达尔河之战。法军和英军指挥官彼此的目的有矛盾,与此同时,重建的塞尔维亚军对两方都不信任。此外,德军的空中优势成为协约国军的另一对手。
1917年6月12日,康斯坦丁退位 这是协约国施加压力的结果。6月26日,新的国王任命亲协约国的维尼泽洛斯为首相,这使得形势明朗化。在同一时间,协约国军进入塞萨利,一支法军部队占领科林斯地峡。
1917年6月27日,希腊参战 由于希腊军的加入,协约国军的力量开始得到加强。然而,协约国军并没实施新的真正的攻势。
1917年12月10日,萨拉伊被撤职 法国新总理乔治克列孟梭任命称职而富有战斗经验的M.L.A.吉约马将军为司令。吉约马立即着手重新组织协约国的军队,并制订最后总攻击的策略。
土耳其战线
高加索
1917年3月,俄军压力的终结 随着在3月份俄国爆发第一次革命,该处的土军得以用于支援其他战线作战。
巴勒斯坦
1917年1月8—9日,马格伦泰因之战 自此,在西奈半岛上清除了有组织的土军部队。该战,英军损失487人,抓获了1600名俘虏,并缴获了少量火炮。现在A.默雷爵士被允许向巴勒斯坦实施有限的攻势。土军在通向该地区的两个自然的通道加沙和贝尔谢巴及其之间的山岭地区构筑了防御阵地。
1917年3月26日,第一次加沙之战 C.M.多贝尔爵士将军率军发起攻击,但由于参谋工作的低劣以及骑兵部队和步兵之间联系中断,进攻失败,英军撤退了。该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等,均约为16000人,英军损失3967人,土军为2447人。不幸的是,默雷报告说该战英军取得了胜利。于是,他被命令立即推进并夺取耶路撒冷。
1917年4月17—19日,第二次加沙之战 多贝尔再次进攻加沙。这次他率军从正面攻击周密组织准备的土军防御阵地,结果被击退,损失了6444人,而土军损失约为2000人。默雷撤换了多贝尔,而一位恼怒的陆军部官员又撤换了默雷,并以艾伦比将军接替指挥。艾伦比出身于骑兵,具有领导天赋和战术才干。他的下达的命令是:“在圣诞节之前夺取耶路撒冷。”艾伦比首先将英军的司令部从开罗的谢费尔德旅馆迁到前线。随后,他坚持要求增援兵力,艾伦比终于集结了一支有效的战斗部队,包括7个步兵师和1支骑兵部队——沙漠骑兵军(乘马和骆驼)。英军总兵力达88000人。
与英军作战的上军是K.冯·克雷斯泰因指挥的土军第八军团以及不满编的第七军团,此外还有一些德军的机枪、炮兵和技术部队,兵力达35000人。途军最根本的弱点是从君士坦丁堡到加沙的很长而脆弱的供给线。英军最根本的弱点是水的供应困难,英军高效的运输车辆和管道只能到达后部的梯队。
1917年10月31日,第三次加沙之战(或称贝尔谢巴之战) 与其前任者的计划相反,艾伦比以3个师的兵力在加沙正面实施佯动,同时秘密地机动并攻击贝尔谢巴。此举完全达成了突然性,但成功还取决于进攻部队夺取城中水井的能力。若不能夺取水源将意味着攻击部队的失败,并很可能导致整个攻势的失利。艾伦比以步兵对贝尔谢巴实施正面攻击,同时指挥其骑兵向东实施大范围的机动,然后迂回该城。经一整天的战斗,至黄昏时,骑兵的冲锋达到高潮。澳大利亚骑兵旅跨过土军的铁丝网和堑壕线,冲人贝尔谢巴城内,并夺取了隐藏的水源。守军慌忙撤退而暴露了第七军团左翼。11月6日,艾伦比向北实施打击,将土军2个军团分割开来。随后他派遣其骑兵部队跨过沙漠向大海挺进。土军及时撤出加沙免于被包围。土军第八军团撤往海岸地区,第七军团则退往耶路撒冷。
1917年11月13—14日,交叉站之战 尽管后勤保障困难而且缺乏水源,英军还是紧迫不舍,艾伦比挥师向第八军团仓猝建立的防线发起进攻,迫使土军沿铁路线向北退却。随后,艾伦比转战于耶路撒冷。随着土军增援兵力(所谓的“闪电部队”)从阿勒颇赶至,以及冯·法金汉将军前来实施指挥,艾伦比停了下来。法金汉在大海至耶路撒冷之间重新建立了一道防线。随后,双方在朱迪安山地开展了激烈的交战。
1917年12月9日,耶路撒冷陷落 12月8日,艾伦比对耶路撒冷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面对英军的进攻,土军撤出了该城,第二天英军进占耶路撒冷。12月26日,土军发动反击但被击退。该役,艾伦比损失18000人;土军约损失25000人,包括12000人被俘,并损失100门火炮。
美索不达米亚
1917年2月22—23日,第二次库特之战 毛德首先在土军左翼巧妙地实施佯攻,接着他在土军右翼渡过底格里斯河并攻击土军的两翼。该地段的指挥官卡拉·拜克尔·贝率土军退往巴格达附近,同时巧妙地以后卫部队阻止毛德的追击。随后,哈利勒帕夏的第六军团试图停下来进行抵抗。
1917年3月11日,巴格达陷落 两军沿迪亚拉河进行了几天战斗之后,毛德进入巴格达,土军有些混乱地撤退了。随后,毛德派出三支发展胜利的部队分别向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迪亚拉河上游地区挺进,以确保英军占领巴格达。土军企图重新夺回美索不达米亚,但由于该地的部队被抽调组建“闪电部队”用以支援巴勒斯坦战线(参见上文)的作战,企图未果。
1917年9月27—28日,拉马迪之战 当夏日的酷暑减退之后,毛德率军朝着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向西北方向急攻。他将土军残部赶如美索不达米亚中部。辉煌的毛德准备向其目标摩苏尔油田继续进军,但却于11月18日死于霍乱,W.R.马歇尔爵土将军接替了他。
波斯
在1917年之始,在波斯的俄军对已机动至萨盖兹—克尔曼沙的土军构成了重大的威胁。而当时土军在这里亦对摩苏尔油田形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威胁。毛德私下里和俄军联络,希望对土军第六军团采取一次联合行动,但是后来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他的这一希望也破灭了。
海战
潜艇战危机
1917年2—4月,德军无限制的潜艇战 经过仔细地分析和计算,德国海军得出的结论是,无限制的潜艇战将在五个月内迫使英国求和。虽然也估计到了美国介入的危险(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美国参战),但德国认为,在2—3年内,美国在海上和陆上的潜在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德国期望在这段时间,通过潜艇战以及陆上的作战给同盟国带来胜利。这一计划几乎得逞。到4月份,英国船只的损失猛增至每月875000吨位。英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水手们开始拒绝出海。英军不得不从大舰队中抽调大部分的轻型战舰用于寻歼德国潜艇。这使贝蒂海军上将(他已升任大舰队司令)极为忧虑,他担心德国会再次突围出港,然而德军并没有这样做。建立护航舰队的建议遭到海军部的反对,海军部认为这是对现有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不合理浪费。然而,英国海军击沉德军潜艇的情况仍然令人失望。杰利科海军上将(现已升任海军大臣)估计,至7月份,英国将耗尽粮食和必需的原材料贮备。
1917年5月10日,护航体系的确立 由于劳合·乔治首相的坚持,美军海军上将W.S.西姆斯和贝蒂的大力建议,海军部被迫采用了护航体系。而事实证明其成果是颇为有效的。英军的护航舰只加上5月份来自美国的驱逐舰,既给商船提供了适当的保护,又击沉了更多的潜艇——因为德军潜艇被迫攻击护航舰只。毫无疑问,是护航挽救了英国。虽然至1917年结束,协约国船只损失超过了800万吨,但造船能力足以抵消损失的数量。
其他海上战斗
1917年2—4月,德军驱逐舰袭击英吉利海峡 2月25日,第一次袭击没有造成什么影响。3月17日,德舰在第二次袭击中,击沉了2艘英军驱逐舰和1艘近海商船。第三次袭击被勇敢的E.R.G.R.埃文舰长所阻止,他指挥英军驱逐舰“布罗克”号单枪匹马地与德舰进行了惊险的海战,击沉德军2艘驱逐舰。
1917年5—6月,英舰袭击奥斯坦德和泽布吕赫 英舰炮击德军的驱逐舰和潜艇基地,使之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没有严重地影响U型潜艇的作战行动。
1917年5月15日,发罗拉之外的海战 在亚得里亚海,奥军海军上校M.霍尔蒂(后来成为匈亚利的执政者)率领一支分舰队,在阿尔巴尼亚海岸之外袭击意大利运输船队。奥舰队击沉了14艘商船,并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后他率队与英军、法军战舰进行了勇敢和激烈的战斗,并成功地逃脱。
1917年7月15日,英军袭击德国的沿海船运 在荷兰海岸之外,英军驱逐舰击沉2艘、捕获4艘德国商船,迫使德国停止了与鹿特丹的沿海贸易(船运)。
1917年11月17日,黑尔戈兰之外的海战 英军战斗巡洋舰袭击在黑尔戈兰港进行扫雷作业的德军扫雷舰,由于参谋工作低劣,行动失败了,德军分舰队掩护扫雷舰安全撤退。
1917年12月,德舰袭击英国斯堪的纳维亚护航船队 这给英国船队造成严重的损失,迫使贝蒂开始使用战舰分舰队来实施护航。
1918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协约国是带着受挫的状态进入1918年的,1917年早些时候乐观的许诺没能兑现。只有近东除外,在那里艾伦比以其有力的领导和指挥终于夺取了耶路撒冷,在心理上这无疑是对基督教徒的巨大鼓舞。而在其他地方,由于指挥的不统一和互相矛盾,协约国的攻势都停了下来。俄国已经崩溃了。德国的U型潜艇仍然威胁着来自美国的海上供应线。在美国武装力量赶来补充协约国损失的人力之前,还必须等上几个月。英军和法军都转而采取防御姿态。最高军事委员会也没有任何重大的计划。黑格(劳合·乔治拒绝了他的增兵要求)已和贝当达成协议,一旦德军发动攻势将相互支援。协约国军开始尝试着组织梯次的防御。
同盟国亦没能取得成功。各国均感到协约国海上封锁的致命性,奥地利已到了其资源耗尽的边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正发生着动摇,战争的担子越来越重地压在德国身上,实际上,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已经在德国确立了军事专政,同时亦对屈从的奥地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政府发号施令。
美军集结
美国是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的,从而必须面对组织、装备、训练、运输以及供给一支在欧洲的远征军的任务。少得可怜的正规军部队成为连续两批运抵欧洲军队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国民警卫队和由《选征兵役法》(该法令在1917午5月19日通过)征召人伍的人员组成的部队。美国的陆军迅速扩大,由原来的20万名士兵和9000名军官(包括在墨西哥边界的65000名国民警卫队部队)增至400万人以上,其中包括20万名军官。约有200万军队将使用于海外。基于潘兴的建议,陆军师编制员额约为28 000人。师辖2个二团制的旅、1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3个机关枪营、以及辎重(运输)和支援部队。42个这样的师运抵法国,其数量几乎是欧洲盟友的两倍。潘兴虽然了解堑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他尽量避开他认为是失败主义的堑壕战争的概念和思想。部队的训练基于进攻精神、机动战,强调士兵的射击技术。
在海外,后勤供应系统本身即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共分九个基地。潘兴选择凡尔登以东的洛林地区为美军的作战地带。来自美国的供应线将直达法国西南部的港口,陆上的机动与协约国在较远的北部的行动没有什么矛盾。除轻武器之外,火炮等军械由美国的盟友提供,飞机也是一样,美国仅限于生产制造自由式发动机。
往海外的输送主要由美国海军来完成,部分兵力是由被扣押在美国港口的德国商船队来输送。此外,参加输送的还有以极快速度建造的商船组成的美国商船队、一些英国舰船以及被扣押或租借的中立国船只。这支联合船队搭载着100万以上的美国士兵浩浩荡荡向东航行,抵达法国,期间没有损失一条船(剩下100万部队由协约国、主要是英国的船只输送)。
美国海军已扩编至80万人,主要执行反潜和护航任务,此外还有5艘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大舰队,3艘战列舰在爱尔兰海域对付水面袭击者。一共约有79艘驱逐舰参加护航,还有135艘猎潜舰在欧洲海域活动。美国海军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在从苏格兰至挪威的海域布设了56000—90000颗水雷,以组成北海水雷带。海军的航空兵中队参加厂对比利时海岸德军潜艇基地的轰炸。一支海军陆战旅成为美国远征军的一部分。
正如潘兴指明的那样,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基于“合作”的原则,美国不属于法定的协约国。美国远征军是:“协约国军中单独和独立的组成部分,这一身份必须加以保留。”在这一点上,潘兴的指令与协约国的愿望相反。他们一方面不信任没有战斗经验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人力。从一开始潘兴即受到哄诱、欺骗,最后甚至是威胁。协约国试图迫使潘兴将美国远征军变为法军和英军兵力的蓄水池,但毫无结果。当克列孟梭和劳合·乔治亲自前往华盛顿提出这一要求,陆军部长N.D.贝克和威尔逊总统还是支持潘兴的立场。
《十四点和平纲领》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和平“唯一可能的纲领”。内容如下:(1)以公开方式制订公开和约;(2)无论战时或平时,航行绝对自由;(3)撤除各种经济壁垒;(4)裁减各国军备;(5)对一切殖民地要求进行公平合理地调整;(6)从俄国领土撤军,让俄国人民自行决定其政治和民族的政策;(7)从比利时撤军并恢复其主权;(8)撤离并归还被占的法国领土,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地区;(9)沿民族区域线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10)给予奥匈帝国各族人民发展自治的机会;(11)撤离并归还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的领土,并给塞尔维亚以出海口;(12)给予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以稳定的主权,但其他民族须享有发展自治的机会;(13)建立独立的波兰,它应拥有无可争议的波兰领土和自由而安全的出海口;(14)成立国际联合组织,使各国互相保证:不论国家大小,均享有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西线的作战行动
鲁登道夫攻势
在1917—1918年冬季,鲁登道夫认识到德军赢得战争的唯一希望是赶在美军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之前,在1918年于西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着俄国被迫退出战争,他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他将东线的大部德军转移至西线,同时他制定了一项大规模的训练计划,以准备在1918年春天尽可能早的时候,竭尽全力实施进攻。德军最好的部队被编组为“突击部队”,这些部队将成为预定进攻的矛头。他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重击粉碎协约国军。他还认识到相互矛盾的利益存在于法军(关心于巴黎的防护)和英军(意在维护其通往海峡港口的交通线)之间,因此,鲁登道夫打算以楔形攻势突入英法两军之间,然后以后续的进攻行动消灭英军。德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高效率地实施。
索姆河攻势
1918年3月21日,德军发动第一次攻势 黎明时分,德军乘着大雾开始进攻。攻击地段是自阿拉斯到拉费尔之间约97公里宽的防线,该地段是英军防区的右翼,防御兵力是宾将军的第三军团和高夫的第五军团。参加进攻的德军3个军团从北至南分别是O.冯·比洛的第十七军团、马尔维茨的第二军团以及胡蒂尔的第十八军团。德军的目的是突破、打乱并包围英军,将其赶向北面,并将其与右翼的法军割裂开来。德军以6000余门火炮突然实施了五个小时的炮击,紧接着,经特别训练的德军突击部队运用“胡蒂尔战术”,穿过浓雾向前涌进。德军以炮火压制英军的炮兵阵地和观察哨阵地,步兵紧随移动弹幕实施渗透前进,绕过强点,这些阵地将留给后续部队予以清除(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东线)。德军没有为进攻附加限制条件,每一个师均被要求尽可能快尽可能远地突进,近距离支援部队随后跟进,并准备随时接替停顿下来的部队继续攻击。最近才从法军手里接替约68公里防线的高夫的第五军团,兵力配备过于单薄,很快就垮了下来。从而暴露了第三军团的右翼,这样第三军团亦被迫撤退。但宾将军较好地组织了纵深梯次的防御,有效地阻止了德军第十七和第二军团的进攻。在这一方向上,德军仅获得有限的进展。胡蒂尔紧随高夫,抵达并渡过了索姆河。英军所有的预备兵力都用于堵塞这一缺口,一些法军部队也用于加强英军的防御。然而贝当更为关心的是如何保卫巴黎,而不是援助黑格。英军司令官急忙向英军参谋长H.威尔逊爵士将军和英军陆军部长米尔纳勋爵呼吁,要求任命“福煦或者其他决心战斗的法国将军”担任最高指挥。
地图12 德国的攻势(1918年)
1918年3月23日—8月7日,德军炮击巴黎 德军著名的远程火炮开始从约105公里远的发射阵地对巴黎实施零星的炮击。德军炮兵技术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严重地挫伤了巴黎人的士气,炮击造成了876人的伤亡,但对战争却没有重大的影响。实际上,德军一共有7门“巴黎大炮”,口径约为23厘米,炮管长36米,最大射程为129公里。
1918年3月26日,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军协调官 最高军事委员会在杜朗召开紧急会议,福煦被提名统筹西线战争。
1918年4月3日,福煦被任命为总司令 在博韦召开的军事会议任命福煦为驻法协约国军总司令。潘兴原则上同意这一任命,而在此之前(3月27日),他已慷慨地给福煦提供了现在法国的8个美军师以备急用。
1918年4月5日,德军第一次攻势结束 与此同时,德军的攻势在形成了一个64公里纵深的突出部之后失去了锐势。3月21日一4月6日,德军的远程火炮从121公里远的距离上轰击了巴黎。福煦调动兵力在蒙迪迪耶阻止丁德军的推进,随后鲁登道夫下令停止进攻。该役,协约国军损失约为24万人(英军损失163000人,法军为77000人),包括7万人被俘;另损失1100门火炮。德军的损失几乎差不多,其中大部是经特别训练的突击师。尽管黑格表示反对,高大还是被英国政府撤职。他溃散的第五军团被H.罗林森爵士将军的第四军团司令部接管。
评论:从德军的观点来看,该攻势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促使协约国军建立了统一的司令部。因此,尽管德军最初在战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从战略上面言却是失败的。德军没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1)后勤保障缺乏机动性。一旦达成突破,德军发现自己的推进必须跨过四年战争所造成的荒芜地带,特别是他们先前撤退到兴登堡防线时所造成的“焦土”地带(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西线)。德军无法穿过名符其实的沼泽地区对其突击部队提供持续的弹药、食物和其他物资的补给。(2)缺乏战略机动性。同样的困难阻止其快速调动机动部队充分发展已形成的缺口,甚至阻止了他们对突击部队进行增援和替换。(3)缺乏机动性的战术火力支援。一旦达成突破,第一线的步兵很快即失去了炮火支援,因为德军无法通过道路稀少的泥淖向前推进足够数量的炮兵。因此,当英军最终得以机动预备队封闭缺口之时,德军缺乏充足的火力来保持进攻的锐势,而且也难以有效地对付狂轰乱扫的英军战斗机。
利斯河攻势
1918年4月9日,鲁登道夫发动第二次攻势 德军再次进攻英军的防御地段,这次选择在佛兰德狭窄的战线上,并威胁着海峡的港口。S.冯·阿明指挥德军第四军团采取胡蒂尔式的战术攻击普鲁默的第二军团(应黑格的要求,普鲁默已自意大利返回)。F.冯·克瓦斯特指挥德军第六军团在左翼实施进攻,撕开了霍恩的第一军团的防御阵地,并消灭了一个葡萄牙师。
1918年4月12日,“身陷绝境” 黑格发布了名为“身陷绝境”的禁止后退命令,此举激发了英军的抵抗力。至4月17,德军的推进被阻止。此时德军已向前推进了16公里,包括重新占领了梅西纳岭。福煦在英军的背后调集了预备兵力,但仅在4月21日,将一部兵力投入战线,此举使黑格极为不满。随后,双方实施了一系列的攻击和反击,鲁登道夫终于停止了进攻。由于与从前同样的原因,德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失败了。德军没能达成突贯,海峡的港口安然无恙。双方的损失都是巨大的,英军损失10万人,德军的损失几乎同样多。鲁登道夫精心训练和准备的突击部队令人悲哀地耗尽了,而幸存者的士气严重地动摇了。
埃纳河攻势
1918年5月27日,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 这次鲁登道夫沿“贵妇大道”实施进攻,实际上这是对法军实施的牵制性进攻,目的是为最后对佛兰德的英军实施决定性的打击作准备。德军进攻的部队是B.冯·穆德拉的第一军团和伯思的第七军团,共有17个师。德军以坦克引导冲击。防御该地段是迪谢纳的法军第六军团,包括3个英军师,共12个师。这些师沿约40公里的战线形成了单薄的浅近纵深防御。德军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并一举突破了法军的防御。到中午,德军已跨过了埃纳河。到夜间,德军开始在菲姆以西渡过韦勒河。至5月30日,德军进抵马恩河。
1918年5月28日,坎蒂格尼之战 潘兴急忙调遣O.邦迪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二师和J.T.迪克曼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三师增援法军。与此同时,在西南约80公里的坎蒂格尼,美军实施了大战中的第一次进攻。罗伯特·李·布拉德将指挥美军第一师攻击德军严密构工设防的观察阵地坎蒂格尼村。5月28--29日,美军夺取了该村并多次击退德军猛烈的反冲击。尽管该战仅是一次局部的作战行动,但打败胡蒂尔的第18军团经验丰富的部队,仍然鼓舞了协约国军的士气。
1918年5月30日—6月17日,沙托蒂耶里和贝洛林苑的战斗 美军第二、第三师超越法军第六军团退却的部队,猛击德军沿马恩河进攻的先头部队。第三师坚守在沙托蒂耶里的桥梁并抵抗住德军的进攻。随后在集结起来的法军部队的协助下发动反击,在若贡地区将德军打退过马恩河。第二师则接替了法军第二十一军团在沙托蒂耶里以西沃至贝洛之间的防御地段。随后,第二师以陆战旅为先头部队发起反击。通过六次连续的攻击,驱除了在沃、布雷谢和贝洛林苑防御阵地上的德军,并使德军伤亡9500人,还抓获了1600名俘虏。
插图011巴黎大炮
评论:德军第三次攻击的直接结果是在协约国军的防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凹陷,德军的突出部宽达48公里,纵深达32公里以上。鲁登道夫决定在预定的对佛兰德攻势之前,充分利用已取得的胜利再次实施牵制性进攻。他选择在贡比涅实施两路围攻,第十八军团向西南方向进攻,第七军团向西进攻。
德军的第四和第五次攻势
1918年6月9—13日,努瓦永和蒙迪迪耶(第四次)攻势 通过德军逃兵提供的情况,福煦和贝当已做好准备。法军的防御成纵深梯次配置。法军的炮火反准备破坏了德军第十八军团的进攻。德军在取得一些进展之后,终于在6月11日被法美军实施的反击所阻止。第七军团的进攻亦很快在6月12日被阻止。到这时已有25个美军师抵达法国,其中7个师已投入战斗。法国和英国的领导人都竭力想把美国部队长久地编入他们各自的军队之中,而潘兴对此进行了抵制。
1918年7月15—19日,香槟和马恩河(第五次)攻势 鲁登道夫改变了他预计在佛兰德对英军实施全力一击的计划,他企图在香槟再发动一次预备性进攻,以消除法军在兰斯地区坚强的防御。伯恩的第七军团将穿过埃佩尔奈沿马恩河而上并与穆德拉的第一军团会合。K.冯·艾姆内的第三军团将向南攻击沙隆。福煦通过逃兵、空中侦察和战俘了解到德军预定的攻击,已经准备实施大规模的反击。在7月14—15日夜间,德军的突击部队遭到协约国军炮火反准备的沉重打击。德军在兰斯以东的进攻在几个小时内即被H.古罗指挥的法军第四军团所阻止。
1918年7月15—17日,第二次马恩河之战 在兰斯以西的防御既不很强,纵深亦不够。德军第七军团得以突破并进抵马恩河,约14个师渡过了马恩河。在这里,美军第三师实施了顽强的防御,并再次阻止了德军的推进。随后,协约国军的飞机和炮兵摧毁了德军在马恩河上的桥梁,破坏了德军的后勤供应,从而迫使德军停止进攻。鲁登道夫承认被打败了,他开始准备自苏瓦松、沙托蒂耶里和兰斯突出部实施总撤退,以缩短防线而利于其大大削弱的兵力进行防御。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损失了50万人。协约国军的损失更多一些,但是美国军队正以每月30万人的速度抵达法国。
协约国军的反攻
埃纳河—索姆河攻势
1918年7月18日—8月5日,协约国军在埃纳河—马恩河的攻势 进攻马恩河突出部的部队从左至右分别是,芒让指挥的法军第十军团、J.M.J·德古德指挥的法军第六军团以及H,M.贝特洛指挥的法军第五军团,M.A.H.德·米特里指挥的第九军团为预备队。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攻击,尽管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实施了较好的指挥,但还是在全线上被击退。美军第一和第二师担任主攻部队第十军团的先头部队。美军第一师前后与7个德军师作战,共抓获3800名俘虏,缴获70门火炮。自身有1000人阵亡,6000人负伤。美军第二师抓获了3000人俘虏,缴获火炮75门,本身共伤亡5000人。还有7个美军师参加了这次战役,它们是,与法军第六军团并肩战斗、由H.利格特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一军所辖的第四、第二十六和第四十二师,与法军第九军团(该部在第六和第五军团之间进入战斗)并肩作战、由布拉德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三军所辖的第三、第二十八和第三十二师。7月20日,鲁登道夫取消了预定在佛兰德实施的进攻,转而集中其兵力稳定沿韦勒河的态势。马恩河突出部不复存在。作为取胜的奖励,8月6日,克列孟梭将福煦提升为法军元师。
评论:整个7月份的作战包括德军的进攻和协约国军的反攻,有时亦被称为“第二次马恩河之战”。在战略上,该役是一个转折点,主动权已从德军手中夺了过来。鲁登道夫的战争赌博输了。战线缩短了45公里,重要的巴黎—沙隆铁路得以恢复,而德军对巴黎的所有威胁都已不复存在。在协约国一方,由法国、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四国组成的协约国军已成功地进行了统一的行动。德军的士气衰落了,而协约国军的士气与日俱增。鲁登道夫被俘了3万多人,丢失600多门火炮、200具掷弹筒和3000挺机关枪。
亚眠攻势(8月8日—9月4日)
1918年8月8—11日,第一阶段 紧随法军在埃纳河—马恩河的攻势之后,黑格以罗林森的英军第四军团和M.E.德伯内的法军第一军团(福煦将该军团配属于罗林森),攻击胡蒂尔的德军第十八军团和马尔维茨的第二军团。德军曾预计协约国军将在更北边的佛兰德实施进攻,没有提防到此次进攻,加上协约国军秘密地准备和突然地发起进攻,结果使德军措手不及。事先没经炮火准备,加拿大军和澳新远征军便穿过浓雾,以坦克为先导发起进攻。该部抓获了15000多名俘虏,缴获400门火炮。在他们的右翼,法军首先实施炮火准备,随后发起攻击。尽管一线的部队近于崩溃,但德军还是设法在距原突出部顶端16公里之后的地方重新建立了一道防线。8月10日,G.亨伯特指挥的法军第三军团在第一军团的右翼进入战斗,迫使德军撤出了蒙迪迪耶。尽管福煦希望对德军保持不间断的压力,黑格还是在8月11日谨慎地停下来调整部署。在浓雾散去之后,协约国军和德军的空中力量参加了最初的战斗。
1918年8月21日—9月4日,第二阶段 协约国军渐次发起进攻。英军第二军团在左翼、法军各军团在右翼发起攻击。8月22日,英军第四军团在它们中间进入战斗,随后,霍恩的英军第一军团在更远的左翼进入战斗。鲁登道夫下令从佛兰德的利斯河突出部和亚眠地区实施总撤退。但他的计划被澳新远征军的行动所破坏。8月30—31日,该部突过索姆河,攻取了佩罗讷,并威胁着圣昆廷。9月2日,机动到北面的加拿大军在昆特附近达成突破。至此,德军的形势极为严峻,被迫退却到原来的阵地——兴登堡防线。而这时黑格的预备队已全部使用,不能进一步发展胜利。该战德军损失10万人,包括约3万人被俘。不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协约国军取得的另一个重大的胜利是摧毁了德军的士气。
评论:鲁登道夫悲伤地宣布,8月8日是德军的“黑暗日”,他的话说明了一切。他直言道:“战争必须结束了!”
圣米耶尔攻势(9月12—16日)
潘兴坚持一支独立的美军将在自己指定的战线上实施作战,对此,福煦在7月24日不太情愿地表示接受。拔除圣米耶尔突出部成为美军的第一项任务。8月30日,美军第一军团配属有法国第二殖民地军接管了与圣米耶尔相对的防区。随后,福煦考虑以协约国军的全力发动一次攻势。为此他试图改变潘兴的计划,将部分美军部队配属给法军第二和第四军团。经激烈的争论,福煦接受了潘兴的立场,而潘兴也同意一俟圣米耶尔的作战结束,立即调动美军和法军一起进攻阿尔贡森林。
鲁登道夫清楚地意识到协约国军的威胁,9月8日,他开始从圣米耶尔突出部撤退。
美国空军上校W.米切尔指挥由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的600架飞机组成的空中力量,支援第一军团的进攻。9月12日,美军第一军团开始攻击突出部的两翼,法国军攻击顶端。地面和空中的攻击均取得完全的成功。至第一天夜幕降临,两翼的攻击在阿通沙泰勒会合。9月16日,突出部之敌被彻底清除,抓获了15000名俘虏,缴获250门火炮。美军伤亡7000人。这次胜利在战略上意义重大。因为自1914年以来,圣米耶尔突出部一直被德军占领,并对协约国军在香槟的一切机动都构成了威胁。此外,第一军团向朋友和敌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战斗集体。这亦是自美国内战以来,美军所实施的最大的作战行动。之后,潘兴立即着手进行艰巨的工作,即将美军调动约97公里,马不停蹄地参加另一次重大的攻势。
福煦最后的攻势
作战企图
福煦计划在两处实施大规模的进攻以达成双重突破。一是法美军队从凡尔登地区发动进攻,直取德军重要的供给中心和铁路交叉点梅济耶尔;一是英军从佩罗讷和朗斯之间发动进攻,直指欧努瓦铁路交叉点。对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铁路交叉点的夺取,将严重地危及德军西线后勤供给的整体形势。与此同时,一支英、比、法联军将在佛兰德,另一支法英部队将在拉费尔和佩罗讷之间实施辅助性进攻。
默兹—阿尔贡攻势(9月26日—11月11日)
1918年9月26日—10月3日,第一阶段 圣米耶尔攻势之后,潘兴利用夜间时间,通过不充足的公路和铁路网,将其100万军队及其坦克和火炮迅速转移到新的进攻地区。9月26日清晨5时25分,潘兴指挥第一军团,其3个军并肩部署,开始实施进攻。与此同时,H.J.E.古罗指挥法军第四军团亦开始进攻。美军的作战地带横跨默兹河谷,包括左侧的阿尔贡森林、艾尔河谷和默兹河两侧的高地。防守该地区的德军部队,东边是加尔维茨的集团军,西边是王储的部队。德军巧妙地利用崎岖不平和植被茂密的地形构筑了三道严密的防线。美军最初的推进很快,但当德军增援部队赶至时,美军的进攻在阿尔贡森林和蒙福孔之前慢了下来。10月3日,美军在突破德军两道阵地之后,于德军的阿普勒蒙—布略勒防线之前失去了进攻的锐势。
插图012 美军王牌飞行员弗兰克·卢克和他的战鹰
1918年10月4—31日,第二阶段 潘兴以其参加过圣米耶尔战斗而有经验的部队替换了攻击部队,再次发起进攻。由于没有机动的余地,第一军团不得不进行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正面攻击,缓慢地向前推进。实际的作战地带已扩大到包括默兹河东岸地区,阿尔贡森林已被清除,从而为左侧的法军第四军团向埃纳河挺进创造了条件。10月12日,潘兴将其部队编为2个军团。新组建的第二军团由布拉德指挥,准备在默兹河和摩泽尔河之间向东北方向进攻,与此同时,第一军团在利格特的指挥下继续向北面实施缓慢的攻击前进。克列孟梭对美军缓慢的推进极为不满,他试图撤换潘兴,未果。福煦了解德军防御的实际情况,他也清楚地知道,美军的进攻威胁着德军防线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德军不得不四处抽调可使用的预备队投入该处的防御,因此他拒绝支持克列孟梭。到10月份结束之时,美军第一军已突破德军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的大部。
地图13 默兹—阿尔贡攻势1918年9月26日—11月11日
1918年11月1—11日,最后阶段 以休整的师替换了疲惫的部队之后,第一军团再次发动进攻。在比藏西的东北和西面突破德军最后一道防御阵地。此举使法军第四军团得以跨过埃纳河。进入开阔地区以后,美军攻击箭头直指默兹河上游地区,并横扫试图最后顽抗的德军部队,于10月6日,抵达色当城前的默兹河畔,并以火炮猛烈轰击梅济耶尔至蒙梅迪的铁路线。美军第一师主动对色当发起攻击,但被来自高层的命令粗暴地加以制止。此举意在将攻取该城的荣誉让于法军,以洗刷法军在1870年的惨败(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一法国→普鲁士战争→色当之战)中遭受的耻辱。11月10日,布拉德的第二军团向蒙梅迪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第二天,一纸停战协议结束了所有敌对状态。
英军、法军和比军最后的攻势
1918年9月27日—10月17日,英军猛攻兴登堡防线 在美军发动攻势的第二天,黑格指挥其集团军开始进攻兴登堡防线。10月5日,英军在实施了一系列代价高昂而辉煌的攻击之后,终于突破兴登堡防线最后一道阵地。伯恩以空间换取时间,设法指挥其集团军实施退却。令黑格吃惊的是,他无法达成完全的突破,在德军巧妙的防御面前,英军进攻的锐势丧失了,并慢慢停了下来。
1918年9月28日—10月14日,协约国军在佛兰德的攻势 英军和阿尔贝国王的比军猛扫了伊普尔山脊,之后,随着沼泽地区阻止了所有的供给,以及鲁普雷希特的集团军进行顽强的抵抗,协约国军的进攻慢慢停了下来。
1918年10月17日—11月11日,向桑布尔河和斯海尔德河的推进 由于美军在默兹—阿尔贡地区的进展,德军全线的撤退已经成为必然。鲁登道夫希望在德国的西部边界建立一道新的防线,并在整个冬季实施坚强的防御,以此争取协约国给予较宽大的停战条款。但由于协约国军继续在全线保持强大的压力,鲁登道夫的希望破灭了。10月17日,英军重新发动进攻,罗林森的第四军团突破德军在塞勒河的防御。10月20日,宾将军的第三军团在下游地区强行渡过该河,打退了伯恩的集团军,并抓获了2万名俘虏。在同一时间,比军和英军恢复了在佛兰德的进攻。德军开始崩溃。
德国的崩溃
1918年10月6日,德国要求停战 当德军在战线上开始崩溃之时,德国的新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向威尔逊总统发出照会。要求在威尔逊《十四点和平纲领》 (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的作战行动→《十四点和平纲领》)的基础上达成停战协议。10月23日,美国在与德国交换的照会中表明了威尔逊总统坚定的立场,即美国(和协约国)不会和现存的军事独裁政府就停战协议进行谈判。
1918年10月27日,鲁登道夫辞职 就在正式被辞退之前,鲁登道夫自己提出辞呈以使绝望的德国政府能够满足威尔逊的要求。然后,兴登堡仍任德军总司令。鲁登道夫军需总监(总参谋长)的职位由W.格勒纳将军继任。
1918年10月29日—11月10日,德国的革命 由于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并受公海舰队兵变的引发,德国爆发了一场革命。德国内部到处是混乱、暴动和兵变。11月9日,一个社会党政府接管了政权,并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11月10日,德国皇帝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7—11日,停战谈判 德国代表团由一位平民M.埃尔茨贝格带领,开始与福煦就停战协议进行谈判,地点是贡比涅附近福煦的火车车厢司令部。协议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达成。条款规定,德国实际上向协约国投降,德军必须立即从所占领土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撤军;立即交出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5000门火炮和25000挺机关枪);从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撤出,莱茵河上的三个桥头堡将由协约国军占领;交出全部潜艇,扣押全部水面战舰交由协约国看管。
1918年11月11日,停战 在上午11时结束敌对状态;停战条款立即生效。
评论:相互比较是令人反感的。美国远征军是协约国军取得胜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默兹—阿尔贡地区的攻势具有决定性;其余6个美军师在其他各处协约国军实施的最后进攻中起到了重要的突击作用。但是若没有美军,协约国能否取得胜利则是一个疑问。美军的作用在于增加了兵力、赋于协约国军以新的主动权和进攻精神,使得数量更大、更富战斗经验的协约国军,在最后几周的异常激烈的战争中,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功。
意大利战线
1918年6月15—22日,奥军的攻势 在春季期间,德军将其在意大利的兵力转移到了西线,并坚决主张由奥军独自打败意军。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俄国已退出了战争。现在指挥特兰提诺战线作战的康拉德和指挥皮亚韦河作战的博罗耶维奇,均要求增援兵力以实施决定性的行动。最后,约瑟夫大公搞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允许他俩同时实施进攻。由于山区地形中间缺乏横向的交通线,难以互相支援,可使用的预备力量不得不一分为二,各带一部。这一结果使得两位指挥员谁也没有充足的兵力以发展其最初的胜利。
1918年6月15日,皮亚韦河之战 6月13日,奥军在托纳莱山口的牵制性进攻被击退。随后,奥军发动了两路攻势,康拉德的目标是维罗纳;博罗耶维奇的目标是帕多瓦。迪亚兹从奥军逃兵那里事先得到奥军计划,他严阵以待。康拉德的第十一军团进攻意军的第六和第四军团,取得微小的进展,但很快即被意军的反击阻止并打退。在攻势中,他的军队没能取得什么进展。博罗耶维奇沿着皮亚韦河下游实施进攻,他强渡该河,并突破意军第三军团约5公里的防御阵地。但当意料不到的洪水和意军的空中轰炸摧毁了奥军的供应线时,他成功的美梦破灭了。而这时迪亚兹还保留有一个完整的预备队军团——第九军团,他立即通过横向道路机动部队;从而阻止了奥军的攻势。而博罗耶维奇不能从康拉德那里获得增援兵力,于是在6月22—23日夜间,他退却了。令福煦气恼的是,迪亚兹竟然没有实施反击。
1918年7—10月,意军的反攻准备 迪亚兹一直裹足不前,直到确信协约国军在其他战线上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他才准备发动两路进攻。意军第四军团将突破奥军防线的中部,第八军团在新组建的第十军团和第二十军团(大部是英军和法军师)的支援下,准备在维托里奥威尼托强渡皮亚韦河。作这样的部署是基于奥军士气低落并陷入混乱和其国内政府已分崩离析并正向协约国请求停战这一客观情况。
1918年10月23日,蒙特格拉帕之战 防守中部战线要点的奥军贝卢诺集团显示了出人意料的顽强性,经殊死奋战终于打退了意军第四军团疯狂的进攻,并使之遭受重大损失。
1918年10月24日—11月4日,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 奥军第六军团将意军第八军团阻止在皮亚韦河防线。然而,10月28日,由法国将军J.格拉齐亚尼指挥的第二十军团中的法军部队在河的左岸夺取了一个立足点。与此同时,由英国将军卡文的伯爵F.兰伯特指挥的第十军团中的英军部队在右翼夺取了一个大型桥头堡,并打退了奥军第五军团的一部,分割了奥军防线。第二天,意军的增援部队利用不断扩大的缺口发展进攻,奥军的抵抗崩溃了。11月1日,意军进至贝卢诺,11月2日,进抵塔利亚门托河。11月3日,在西线作战地带内的第六军团中的英法部队突至特伦特。约30万名奥军士兵被俘。
1918年11月3日,攻取的里雅斯特 一支在威尼斯的协约国海上远征军攻取该城。
1918年11月3日,签订停战协议 11月4日,敌对状态结束。
巴尔干战线
1918年9月15—29日,瓦尔达尔河之战 7月份,才华横溢的法军将军F.德斯佩雷接替了有能力的组织者纪尧麦特,随后,最高军事委员会勉强同意他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他的军队由塞尔维亚人、捷克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组成,表面上达60万人,实际上可用于战斗的兵力只有约20万人。与之相对的保军约40万人(实际上,除了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之外,保军中的德军部队已撤走了)。在重型火炮的支援下,塞军的第一和第二军团向防线中部发动进攻,其两侧是法军的东方军团。突破取得成功,塞军向北推进,同时法军向两翼发展进攻。9月18日,一支英军在右翼实施牵制性进攻,夺取了一些地方。由于保持子进攻的锐势,9月25日,突破行动发展至瓦尔达尔河,并分割了保军防线。9月26日,英军突进至斯特鲁米察。法军骑兵部队超越主力部队,9月29日攻取斯科普里。协约国空军使逃窜的保军惊慌失措。
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亚签订停战协议 精力充沛的法军将军F.德斯佩雷继续命令塞军和法军向北大步推进。
1918年11月10—11日,协约国军跨过多瑙河 F.德斯佩雷已经解放了巴尔干诸国,并准备向布达佩斯和得累斯顿推进,这时德军的停战协议结束了敌对状态。
东线
虽然敌对行为已经结束,但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谈判桌上,俄国和德国讨价还价达两个多月。德国坚持要让原属俄国的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实现自治,而这些国家也正进行着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暴动(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俄国谈判团团长拒绝接受这些条款和签订和约。最后,德国人为诱逼苏雄埃俄国摊牌,于2月18日向东进军。由于不能实施有效的抵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只好在3月3日匆匆签订了和约。而这时的条款比当初德国提出的还要苛刻。德军继续占领乌克兰,在1918年,乌克兰提供的粮食使德国人民免于饥饿。正如西里尔·福尔斯写道:“在战争剩下的时间里,俄国任由同盟国摆布,正是福煦和黑格拯救了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引自《1914—1918年世界大战》,纽约,1959年版,第287页)
土耳其战线
高加索
1918年1月27日,英军向巴库进军 L.C.邓斯特维尔少将率英军部队从巴格达出发向东北方向挺进,2月17日,抵达黑海之滨的恩泽利(巴列维)。先遣营跨过俄国边界,8月4日,进占巴库。
1918年2月24日,土军挺进亚美尼亚 俄国崩溃之后,土军和英军开始争夺波斯西部的油井。土军占领特拉布松,随后相继很快在3月12日抵达埃尔祖鲁姆,4月5日占领凡城,4月15日占领巴统,4月27日占领卡尔斯。一支德军部队在黑海的波季登陆并向东迫进,6月12日占领梯弗里斯(第比利斯)。与此同时,在8月26日—9月14日,土军猛攻英军占领的巴库,迫使英军放弃该城。
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1918年1—9月,阿拉伯的劳伦斯 由于艾伦比的部队被抽调到西线,他在耶路撒冷仅限于进行小的作战行动。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和西部到处燃烧着抗土的熊熊烈火。T.E.劳伦斯上校和一个英军军官小组发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的统治,收获甚丰。劳伦斯的游击队不断袭扰从巴勒斯坦的安曼至阿拉伯半岛最南端土军的麦地那要塞之间长达约966公里的铁路线。由于劳伦斯的积极行动,总共有25000多名土军士兵被牵制在沿线的碉堡和岗哨上。到9月份,劳伦斯和费萨尔埃米尔,后者是谢里夫(行政司法长官——译者注)侯赛因的儿子,并白封为“汉志之王”,完全摧毁了铁路线,从而孤立了麦地那。随后,他们向北挺进,在艾伦比的右翼实施作战。这支阿拉伯力量达到6000人,并加强有少量英军装甲车和轻型火炮。英军用黄金哄骗易变的阿拉伯人继续战斗。
1918年9月18日—10月30日,艾伦比的攻势 在夏季晚些时候,艾伦比得到加强,他开始为其决定性打击作周密的准备。土军精心构建的堑壕防线从雅法之北的地中海延伸至约旦河谷。已接替法金汉的L.冯·赞德尔斯指挥3个土军军团防守该防线。从右至左分别是第八、第七和第四军团,总兵力约达36 000人,并拥有350门火炮。艾伦比的计划是沿海岸实施密集的进攻,打开突破口以后,骑兵军由此突进,随后,全部英军部队将以约旦河谷为门轴,像打开一扇门那样,向北和东面实施迂回攻击。一切准备均在极端秘密中进行。英军飞机亦清除了敌人的空中观察。伪装的兵营和马舍给土军造成了一种假想——英军骑兵部队集结在耶路撒冷附近。英国人在为马赛作精心准备的假消息广为宣扬,实际上,英军发起进攻的时间就选在那一天。艾伦比的兵力有57000名步兵、12000名骑兵,此外还有540门火炮。其中,35000名步兵和400门火炮集中在主攻方向上,而土军在该地段上只有8000名步兵和130门火炮。
1918年9月19—21日,美吉多之战 凌晨4时30分,英军炮兵实施集中射击,随即英军全线推进。第二十一军沿海岸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沙漠骑兵军由此涌入。与此同时,英国空军轰炸铁路交叉点和所有的土军军团司令部,并使土军的通讯联络完全瘫痪。骑兵部队穿过溃散的土军第八军团向北急进,在次日上午早些时候进抵埃斯德赖隆平原。至9月20日黎明,英军步兵向东的巨大的旋转运动已经完成。到这时,耶拉德帕夏的第八军团已不复存在,凯末尔的第七军团正混乱不堪地向东退往约旦河。英军骑兵横扫并通过拿撒勒,赞德尔斯勉强逃脱追捕。随后英军骑兵转而向东,于9月21日,抵达紧位于加利利海以南的约旦河。仅有赞德尔斯的德军亚洲军(2个团)仍然保持着表面上的秩序,而在他们四周,到处是逃窜的散兵游勇。
1918年9月22日--10月30日,英军实施追击 当约旦河谷的土军第四军团开始溃败时,英国空军对亡命的人群狂轰乱炸。9月27日,在东南沙漠一翼活动的劳伦斯和费萨尔在德拉切断了铁道线。与此同时,艾伦比继续紧迫不舍,10月1日夺取了大马士革,10月2日则夺取了贝鲁特。沙漠骑兵军继续率先推进,10月6日抵达霍姆斯,10月25日进抵阿拉颇。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退出战争 10月30日,土耳其在穆德罗斯签订了停战协议。
评论:艾伦比在美吉多的胜利是一件火力和机动相结合的杰作,整个行动得到完美的计划和实施,它是英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作战行动之一。在38天的战斗中,艾伦比的部队向前推进了约529公里,并连续实施战斗。3个土军军团被消灭,76000人被俘(其中4000人是德军和奥军),缴获了360门火炮和大量的武器装备。英军的损失主要是在最初的突破中造成的,共计853人阵亡、4482人负伤、385人失踪。
美索不达米亚
1918年1—9月,邓斯特维尔对巴库的作战行动(参见上文)
1918年10月23日,底格里斯河攻势 英军诸兵种合成部队从巴格达迅速向北推进,以抢在土耳其预期的崩溃之前,夺取摩苏尔油田,造成既成事实。A.S.科布中将将伊斯梅尔·哈克将军指挥的土军底格里斯部队,从其设在费特哈的外围阵地赶走。哈克退到舍尔加特附近。在那里经过激烈的战斗,科布的部队对其形成围攻。10月29日,英军发动进攻,只取得部分成功,但第二天,哈克率11 322名土军携带51门火炮向英军投降。英军共伤亡1886人。11月1日,科布匆忙派遣其骑兵进抵摩苏尔远郊。尽管在10月30日已达成停战,科布仍然下令夺取该地。经过一番争吵,11月14日,哈利勒帕夏的守军同意开走,英军则留在该地。
评论: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整个变迁过程都是以攻取和保守油田为转移的。战争结束之际,英军拥有了该地,并为之付出了伤亡80007人的代价。其中15814人阵亡,还有12807人则死于疾病。
1918年11月,英军夺取巴库 一支在黑海拼凑的英军小舰队将土军赶出巴库。
1918年11月12日,尾声 协约国舰队驶入达达尼尔海峡,并于第二天兵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城下。
海战
1918年4月23日,英军袭击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 到这时,虽然德国的潜艇战受到协约国护航体系的遏制,但仍然是一个威胁。U型潜艇经常从设在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的基地,或从布鲁日运河港口的掩蔽处驶出,进行袭击行动。负责指挥多佛尔海峡巡逻警戒的英国海军少将R.J.B.凯斯组织了一次对这些基地的袭击,大约有75艘舰船参加了这次行动。在驱逐舰和潜艇的护航下,A.F.B.卡彭特海军上校指挥轻巡洋舰“复仇”号冲入泽布吕赫。该舰搭载一支强击队,沿着泽布吕赫的防波堤航行。与此同时,1艘装载着高爆炸药的潜艇对泽布吕赫的船闸闸门进行了爆破,此外还自沉了2艘封锁船。在造成了一些破坏之后,“复仇”号及其强击队撤离该基地。但基地并没有完全被封锁。同时,对奥斯坦德的袭击没有成功。5月9日,“复仇”号再次袭入泽布吕赫,并准确地自沉在船闸闸门处。虽然封锁没有完全达成,但这些英勇的行动极大地打击了德军的士气。德军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对英国海岸和北海护航船队实施了几次袭击,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1918年1月20日,德舰从达达尼尔海峡出击 “格本”号和“布雷斯芬”号驶入爱琴海,但也以灾难而结束。“格本”号触雷而严重损坏,“布雷斯芬”号沉没。然而,尽管英国空军狂轰乱炸,“格本”号还是驶回君士坦丁堡进行维修。
1918年6月9日,奥舰从波拉出击 奥海军分舰队袭击协约国军的封锁舰船,但当意军小型潜艇攻击奥军分舰队,并击沉战列舰“圣伊斯特万”号后,奥军的出击被击退。“圣伊斯特万”号是大战中唯一被击沉的无畏战舰。
1918年10月29日,德国公海舰队爆发起义 希佩尔(他已在8月份接替舍尔舰队司令一职)计划不顾一切实施出击,与英军大舰队进行最后的战斗。但水兵们举行起义而拒绝出海,并控制了舰队。此举结束了海上的战争。
在东非的作战行动
在四年的时间里,尽管英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停地实施寻歼和追击,但仍然不能打败狡猾而富有军事才干的冯·莱托—福尔贝克。1917年,英军将其赶入葡属东非,但他在那里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游击战,夺取了几个葡萄牙的军事营地,并以缴获的物资补给其小部队。随后,他再次进入德属东非,虽然他只有4000人,与之为敌的部队有13万人,但其还是成功地夺取了几个小的营地,并进入英属北罗得西亚。最后,英军设法告诉他已实现停战。11月14日,他停止敌对行为,并于11月23日率众投降。
停战以后
1918年11月17日,德军撤出协约国领土 协约国军队开始收复这些自1914年以来一直被德军占领着的法国和比利时的土地。
1918年11月21日,协约国扣押公海舰队 公海舰队在英国大舰队编队之内驶入福斯湾,后来被转移至斯卡帕湾。
1918年12月1日,协约国军进驻莱茵兰(德国莱茵河以西地区的通称——编者注) 根据停战协议条款,协约国军和美军跟随撤退的德军进入德国领土。
1918年12月9日,进驻桥头堡 英军驻于科隆,美军进驻科布伦茨,法军占领美因茨。这三处横据于莱茵河上,彼此相距约29公里。
1919年5月7日—6月28日,《凡尔赛和约》 德国代表接到了被递交的条约并签字(无条件的)。主要内容如下:(1)承担战争罪责;(2)德国殖民地被剥夺,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萨尔盆地(1935年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波森(波兹南——译者注),以及石勒苏益格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3)承担战争赔款,后来确定为560亿美元;(4)解除德国武装。条约附有国际联盟条约。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尽努力,但美国参议院否决了联盟条约。这导致威尔逊总统身心的崩溃。后来,在5月20日,国会两院联合决议宣布对德和奥匈的战争结束,保留美国对《停战协议》、《凡尔赛和约》或战争结果的一切权力。美国单独与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和约后来在1920年10月18日得到批准。
1919年6月21日,德国公海舰队被凿沉 停泊在斯卡 帕湾的德国公海舰队的大部分舰艇被德国水兵凿沉——此举有违于《凡尔赛和约》的条款。
1923年1月,美军占领的结束 美国占领军开始撤出科布伦茨回国。英军和法军继续占领莱茵兰,直到该时期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①
总的机动兵力阵亡②受伤平民死亡③经济和财产损失④(百万美元)
协约国
法国8410000135780042660004000049877
英国8904467908371409021230633⑤51975
俄国12000000170000049500002000000⑥25600
意大利5615000462391953866—⑦18143
美国435500050585205690—⑦32320
比利时26700013715446863000010915
塞尔维亚70734345000⑧1331486500002400
门的内哥罗50000300010000—⑦—⑦
罗马尼亚7500003357061200002750002601
希腊230000500021000132000556
葡萄牙100000722213751—⑦—⑦
日本800000300907—⑦—⑦
总数421888104888891128092803157633193899
同盟国
德国1100000018085464247143760000⑨58072
奥匈78000009225003620000300000⑩23706
土耳其28500003250004000002150000⑾3445
保加利亚120000075844⑿1523902750001015
总数2285000031318898419533348500086238
中立国
共计650388108020780212288136642633281887
①以上统计数字中许多是(来源于多种资料)近似的和估计的,因为官方的统计数字存在着误导、遗失和相互矛盾的现象。
②仅仅包括在战斗中死亡或因伤而死人员。
③数字差别非常大。有些由于流行病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可能不完全是由战争造成的也包括在内,还包括不能列于其他各项的死亡人数。参见下面特别的注解。
④包括战争开支、财产损失和商船运输损失。
⑤约三分之二的损失是由U型潜艇造成的,剩下的是由海上炮击和空中轰炸造成的。
⑥包括大约50万名波兰人和立陶宛人。
⑦已有的数据不可靠,或是损失相当小。
⑧还有大约8万名非战斗死亡,是由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营养不良或冻伤所造成的。
⑨德国的资料认为是一直持续到1919年(包括该年)的协约国封锁造成的;一小部分死亡是由协约国空军空袭造成的。
⑩至少三分之二是波兰人;剩下的许多是由协约国的封锁造成的。
⑾一半以上是亚美尼亚人;剩下的大部是叙利亚人和伊拉克人。
⑿至少还有25000名的非战斗死亡。
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
苏俄—波兰战争(1920年)
1920年,序幕 在苏俄内战(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期间,波兰占领了与白俄和乌克兰交界处波兰人和俄国人杂居而无明确分界线的地区。这时,苏维埃俄国对波兰这一行动提出质疑,并开始在西部集结兵力。波兰决定在苏俄红军获取主动权之前率先进攻。在普里佩特沼泽(波列西耶沼泽——译者注)之北,是苏俄元帅M.N.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布尔什维克西方面军,与之相对的是由W.西科尔斯基将军指挥的数量较少的波兰军队。在沼泽以南是苏俄将军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与之相对的是波军总司令J.毕苏斯基将军指挥的数量上占优势的波军。双方兵力总数各约为20万人。
1920年4月25日—5月7日,毕苏斯基的攻势 一支反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混合部队在哥萨克首领S.彼得留拉的指挥下在右翼实施支援,波兰大军向基辅进军,并于5月7日夺取基辅。随后,毕苏斯基准备向北迂回,绕到普里佩特沼泽后方,以打击图哈切夫斯基的左侧后。然而,他的计划就其现有的兵力和后勤支援能力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1920年5月15日,图哈切夫斯基的攻势 苏俄北方面军向西南方向攻击,牵制了毕苏斯基的左翼。与此同时,S.M.布特尼将军指挥叶戈罗夫西南方面军的一部向西北方向攻击毕苏斯基的右翼和一个哥萨克骑兵军,该骑兵军有16 000多人,还有48门火炮。布琼尼抵达基辅西南的日托米尔,几乎完全消灭毕苏斯基的右翼部队。到6月13日,当红军哥萨克骑兵横扫至伦贝格(利沃夫)的郊区时,波军的左翼亦全线撤退。在普里佩特沼泽以北,图哈切夫斯基于7月4日向华沙西进。波军在两线均实施退却。图哈切夫斯基在7月14日抵达维尔那,于7月19日,抵达格罗德诺。与此同时,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继续在南线保持压力。到7月25日,波军已成两个集团,一个在华沙附近,而华沙的陷落似乎越来越迫近(图哈切夫斯基曾打算在8月14日占领该城),另外一个在利沃夫。合起来波军约有18万人,红军是20万人。
1920年7—8月,波军的反攻计划 法国将军M.魏刚抵达华沙为毕苏斯基出谋划策,而后者这时更为需要的是弹药。魏刚建议由位于防线之后的维斯图拉出发,向华沙以北红军的右翼实施反击。毕苏斯基自己却有一个更好的计划。布尔什维克军的推进已超过其所有供应所能达到的范围,不得不依靠农村就地补给,并需不断地向前推进,任何停顿都将是灾难性的。所以,当似乎是不可阻挡的红军右翼通过华沙以北向西实施包围时,毕苏斯基准备对图哈切夫斯基的中部实施一次大胆的反击。
1920年8月16—25日,华沙之战 波军的主力集中在华沙之南约80公里的登布林,毕苏斯基沿华沙—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轴线发动进攻,一举突破红军薄弱的中部。毕苏斯基亲自实施指挥。红军的左翼第十六集团军被击溃。随后,毕苏斯基置突破口以南的红军部队于不顾,转而向北威胁到红军第三、第十五、第十六和第四集团军。与此同时,在华沙以北的波军部队在西科尔斯基的指挥下,尽管遭到红军顽强地阻击,仍得以向前推进。位于波军两路突击中间的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陷于溃乱。约3万人或更多的红军部队向北逃窜并越过东普鲁士边界,在那里被解除武装。剩下的红军部队向东大踏步后退,并遭到波军的紧迫。8月25日,图哈切夫斯基设法将其部队重新部署在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弗沃达瓦一线,阻止了波军的追击。该役,波军抓获66000名俘虏,缴获230多门火炮、1000挺机关枪和1万辆车。红军总的损失近15万人,波军损失为5万人。
评论:华沙之战堪称20世纪决定性的战斗之一。该战的成败,对于交战国的双方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波兰在华沙之战的胜利,迟滞了一段时间苏俄势力对欧洲的扩张;苏俄红军在华沙之战的失败,则大大地挫伤了这个新生政权的锐气。
1920年9月12日—10月10日,波军继续进攻 波军在普里佩特沼泽两翼宽广的战线上继续推进。西科尔斯基指挥南部的波军于9月18日进抵塔诺波尔。9月26日,在涅曼之战中,毕苏斯基再次打败了图哈切夫斯基,并将后者从沿河的防御阵地击退,消灭了红军第三军团。9月26日,波军进占格罗德诺。第二天,在夏拉河(什恰拉)之战中,毕苏斯基将图哈切夫斯基的败兵击退至明斯克。在这两战中,红军被俘约5万人,损失160门火炮。
1920年10月12日,停战 俄国和波兰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
1921年3月18日,签署《里加条约》 苏俄同意波兰所有的领土要求。
希腊—土耳其战争(1920—1922年)
1918—1919年,协约国就和平解决土耳其问题的争论 当协约国争吵不休的时候,土耳其正陷入无政府的状态。1919年5月15日,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希腊军队作为协约国利益的代表者在士麦拿登陆,意大利军队也在安纳托利亚西南部登陆。土希两国长期的交恶导致一系列的事件,希腊军针对土耳其平民的暴力行为不断发生。
1819年6—9月,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 希腊的行为唤醒了一群土耳其爱国主义者的民族感情,在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的领导下,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主义的政府。尽管协约国提出反对(协约国仍然占领着君士坦丁堡),凯末尔还是在1920年4月在安卡拉成立新的政府。
1920年6月22日,希腊军在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的攻势 希腊总理维尼泽洛斯主动扮演协约国的代理人,镇压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运动,得到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大力支持。在色雷斯,希腊军于7月25日占领阿德里安堡。在安纳托利亚,希军主力向东进军,于6月29日,占领距士麦拿约201公里的乌沙克。在侧翼行动的希军于7月9日夺取了马尔马拉海以南的班德尔马和布鲁萨(布尔萨)。整个行动实际上没有遭到土军的抵抗。
1920年8月20日,《塞夫尔条约》 协约国将条约强加于苏丹政府。为此,土耳其再次失去了安纳托利亚之外亚洲的土地,以及查塔利亚半岛和君士坦丁堡以外的欧洲部分。亚美尼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条约没有得到土耳其民族主义党人的承认。
1920年10月,民族主义党人对亚美尼亚的攻势 亚美尼亚对土耳其的多次袭击导致民族主义党人的反击。土耳其进军,很快即于10月21日攻占卡尔斯,并针对亚美尼亚的报复性暴行实施反报复,屠杀了很多亚美尼亚人。随后,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和苏维埃政府很快即达成停战协议,从而结束了在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敌对状态。
1920年10月25日,希腊政局的变化 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忽然死去,使其好战的父亲康斯坦丁(巴尔干战争的英雄,一战中的反面人物)得以重占希腊王位,此举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政治格局。亲德国的康斯坦丁不为协约国所信任,后者取消了他们原来对希腊在土耳其行动的支持。然而,康斯坦丁决定继续在土耳其用兵,以永久地控制安纳托利亚西部和色雷斯。
1921年1月,第一次伊讷尼之战 帕普拉斯将军指挥希军向埃斯基谢希尔进军,但在其西面约32公里的伊讷尼,被伊斯梅特帕夏指挥的土军击退。希军的攻势暂停了下来。
1921年1—3月,凯末尔的外交 凯末尔与意大利签订协定,使意大利从3月15日开始从安纳托利亚撤退。3月16日,凯末尔与苏俄达成谅解,土耳其归还巴统,承认苏维埃亚美尼亚共和国的独立,换取了苏俄承认土耳其占有卡尔斯和阿尔达汉。
1921年3月23日,希腊军再次发动攻势 帕普拉斯的兵力已增至15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沿至士麦那的交通补给线分散配置,他开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1921年3月28—30日,第二次伊讷尼之战 帕普拉斯将里菲特帕夏指挥的土军逐出阿菲永卡拉希萨尔(阿菲永),然而,里菲特的右翼部队在伊斯梅特的指挥下在伊讷尼和埃斯基谢希尔坚守住了阵地,并对希军的左翼构成威胁。希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攻击均被击退,帕普拉斯在4月2日停止了进攻。凯末尔以伊斯梅特取代了里菲特(后来,伊斯梅特以该地地名作为其名字,以伊斯梅特·伊讷尼而载入土耳其史册)。
1921年7月16—17日,康斯坦丁的攻势 希腊国王亲自实施战场指挥,他巧妙地向土军设在埃斯基谢希尔至阿菲永的防御阵地进军。他在土军的右翼实施佯动以吸引伊斯梅特的注意力,接着希军主力攻击在阿菲永的土军左翼。随后,希军向北转动攻击方向卷击土军的左翼和中部,并与正面攻击相配合对土军实施包围。尽管伊斯梅特实施反击,埃斯基谢希尔还是在7月17日陷落了。伊斯梅特准备战斗到底,但凯末尔明智地下令退却。伊斯梅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撒出战斗,向北退却了约48公里,抵达萨卡里亚河。正如凯末尔预料的那样,希军损伤过大没能实施追击。该战,土军损失在11000人以上,希军约为8000人。8月10日,康斯坦丁重新集结其部队后向萨卡里亚防线进军。而这时由于凯末尔竭其所能,该防线已大大地加强了。
1921年8月24日—9月16日,萨卡里亚河之战 当希军企图迂回土军的左翼被阻止后,战斗演变成了一场混战。希军转而进攻土军中部,通过许多天的战斗,希军向前推进了约16公里。随后,攻势慢了下来。凯末尔亲自实施指挥,9月10日,他以一小部兵力对希军的左翼大胆地实施迂回攻击。虽然战果很微小,但在心理上对希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约563公里的交通补给线遭到威胁,那么希军将面临绝境。随着安纳托利亚冬季的临近,康斯坦丁开始撤出战斗。希军沿着铁路线向埃斯基谢希尔和阿菲永退却。凯末尔肯定是担心协约国会实施有利于希军的介入,因此没有实施急迫。
1921年10月—1922年7月,凯末尔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准备 在积极的军事行动停止期间,凯末尔不断地增强其军力,并修补其外交之藩篙。10月20日,法国从西利西亚撤军。当过于伸展的希军在战场上变得虚弱时,土耳其内部和外部形势都得以迅速地改善。
1922年8月18日—9月11日,土耳其军的反攻 凯末尔实施进攻,8月30日攻取阿菲永。随后,土军主力转而向西沿铁路线向士麦那进军。与此同时,一支大型分遣队向北攻击,于9月5日夺取布鲁萨。溃败的希军混乱不堪地向后退却,撤退途中,希军为自己的失败,以大肆地纵火、抢劫和杀戮施以报复。约1万土耳其平民被搞得无家可归,这进一步加深了本已由希军暴行引发的仇恨。凯末尔紧迫不舍,而希腊军很快即由混乱变成了一群惊弓之鸟。由于希军没有做从海上撤退的任何准备,数以千计的希军被俘虏,其中许多人被土军杀死。9月9—11日,土军攻击并夺占士麦那。该城的希腊区遭到劫掠和纵火,许多希腊平民被土军杀死。
1922年9—10月,土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军 凯末尔现在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他向由一支较小的协约国守军占领的君士坦丁堡进军。协约国和凯末尔都渴望避免冲突,于是双方在10月3—11日的穆达尼亚会议上进行外交磋商,最终达成协议。将色雷斯和君士坦丁堡归还于土耳其,而土耳其海峡将中立化。随后,凯末尔宣布废除苏丹制,11月1日,苏丹逃到英国的军舰上。
1923年7月24日,签署《洛桑条约》 该条约取代了《塞夫尔条约》(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塞夫尔条约》),正式地将色雷斯至马里查河的土地归还于土耳其。8月23日,协约国军撤出君士坦丁堡。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凯末尔成为第一任总统,他被冠以“阿图塔尔克”(土耳其之父)的称号。
评论:由于凯末尔超凡的感染力、坚定的决心、政治上的技巧以及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使四分五裂和屈服的土耳其得以再生并团结起来,同时与希腊进行了极为辉煌的战争。战争的伤亡数字不得而知。估计土军损失不到10万人,而希军的损失高达20万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在1922年8--9月份撇往士麦那期间损失的。
欧洲
西欧
英国
1904年,英帝国国防委员会成立 根据布尔战争的经验,英国就其军事体制展开大范围的评价活动,结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要求就军事体制进行重大的调整。
1905—1910年,霍尔丹的改革 里查德·伯登·霍尔丹子爵是一位非军人出身的陆军大臣,他根据帝国国防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地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改革的成就。结果,英国发展了一支规模较大的高质量陆军。英国远征军在马恩河战役之初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得益于霍尔丹改革的重大举措。
1906年2月10日,英国军舰“无畏战舰”号下水 该舰主要是由英国海军大臣、海军上将J.费希尔勋爵负责督建的,它是第一艘全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战舰,共有10门30厘米的火炮。该舰的诞生使世界海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07年8月31日,英俄结成协约国 这使得早先的英法和法俄协约演变成三国协约,以对抗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三国同盟。
1914年3月20日,卡勒“兵变” 在爱尔兰卡勒军事基地,H.高夫准将和其他一些军官提出辞呈,拒不服从要他们强迫忠于英国的北爱尔兰人接受由南爱尔兰分离主义者制定的《自治法案》。这一事件严重地动摇了处于第一世界大战前夜的英军的士气。然而,所有的军官在后来都被官复原职,而北爱尔兰被允许直接处于皇室控制之下。
1914年7月26日,英国舰队开始半动员 英国舰队在本国水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机动之后,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下令,舰队不再分散到平时的各停泊地。当战争的风云卷过欧洲大地之时,丘吉尔和海军大臣、海军上将巴腾贝格的路易斯亲王将舰队派往位于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湾的战时锚地。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最初的阵营)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
1916—1921年,英国—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在经过几年的暴力和骚乱之后,最终于1916年4月24日复活节那天,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爆发武装起义。起义主要是由爱尔兰民族主义领导人R.凯斯门特发起和领导的。在此之前,他乘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岸登陆。英军迅速行动,很快于5月1日镇压了起义。8月3日,凯斯门特和其他领导人经审判被处决。然而,由于爱尔兰爱国主义组织新芬党继续煽动暴动,在爱尔兰零星的战斗仍然不断。后来新芬党在1919年1月21日宣布爱尔兰独立。在该年11月26日,公开的起义再次爆发。随着暴力行为的扩大,1920年英国“爱尔兰王室警吏团”(1920—1921年在英格兰募集,用以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因戴警吏黑帽,穿茶褐色军服,故又名“褐衫警吏”),以及英国正规军部队开到了爱尔兰。骚乱和暴力事件不断,到处是纵火、破坏和暗杀。与此同时,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部队和军警进行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双方都不断地施以暴力。在这场斗争中,英国一共使用了10万人的部队和军警。1921年12月6日,英国答应给予南爱尔兰自治领的地位,才正式恢复了和平,但在北部省份(北爱尔兰)的新教徒和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之间的争斗仍在继续。一年后,爱尔兰自由邦正式宣布成立。
1919年1月11日,特伦查德被任命为英国皇家空军参谋长 H.特伦查德少将曾是1918年4月皇家空军成立之时的第一任参谋长,后来在1918年6—11月期间,指挥独立的空军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返国后成为空军司令。他的军事思想是充分利用空中力量对敌人进行战略轰炸所造成的效果,这成为皇家空军作战原则的基础。他后来成为皇家空军的第一位元帅。
法国
1894—1906年,“德雷福斯”事件 A.德雷福斯上尉是法军总参谋的一名军官,他被诬陷犯有充当德国间谍的叛国罪,经审判被囚禁于魔岛(位于法属圭亚那北岸外,曾为囚犯流放地,现为冬季游览地)。在这次和随后的审讯中,总参谋部的高级军官们故意隐瞒了能使德雷福斯被宣布无罪的证据,他们确信德雷福斯有罪而拒不相信这些证据。该案件成为军内、军外轰动一时的案件,他折射出反犹太人的倾向和斗争。这一案件最终成为政治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对那些急于抓住机会向极端保守主义和许多法国贵族军官们的傲慢进行抨击的自由党人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政治家G.克列孟梭的支持和作家E.左拉的大声呼吁,该案得以重新开庭审理;德雷福斯被宣布无罪,重回总参谋部,并提升为少校。该案件使法国军官集团的士气和凝聚力受到沉重打击。
1900—1925年,殖民战争 这些战争将按地理位置在直接涉及的各章节中叙述。
1904年4月8日,英法成为协约国 经过几乎长达十个月的谈判,两个传统上互为敌人的国家抛弃彼此之间巨大的分歧和因殖民地利益引起的冲突而达成协议,并导致三国协约的产生(参见第十九章→欧洲→西欧→英国)。
1906年1月10日,英法军事会谈 这些会谈奠定了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的军事协作的基础。
1911年7月,阿加迪尔事件 德国巡洋舰“豹”号出现在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差一点导致法德两国为在摩洛哥相互冲突的殖民利益而开战。由于英国对法国坚决支持而迫使德国让步了。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最初的阵营)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
意大利
1911—1912年,对土耳其的黎波里战争(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意大利→土耳其战争)
1914年8月3日,意大利宣布中立 尽管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但它公开放弃了与奥地利和德国的协议。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地利宣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意大利战线)
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见①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最初的阵营;②第十九章→第→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意大利战线)
1919年9月12日,阜姆政变 G.邓南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英雄、作家和民族主义者,他带领一支志愿军夺取阜姆。意大利政府对其行动拒不负责。随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就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展开外交争吵。11月12日,两国签订《腊帕洛条约》,给予阜姆独立地位,才暂时结束争斗。接着,邓南遮向意大利宣战。12月27日,意大利军队炮击阜姆,并将邓南遮逐出阜姆,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1921年,杜黑退休 G.杜黑上校由于对意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行动进行批评,而导致他在1916年被军事法庭审判并监禁。卡波雷托的灾难(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意大利战线)证明他批评的正确性,他获释并被任命为意军航空兵的司令。他在1921年退休前不久被提升为将军。之后,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制空权》的书。在书中他阐述了通过对敌方城市进行猛烈而毁灭性的轰炸来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进而获取战争胜利的军事思想。为了使空军能够履行赢得战争的任务,杜黑极力主张空军完全从地面力量中独立出来,并拥有与之平等的地位。该书和随后著作的发表,使他成为空战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空中力量的倡导者和鼓吹者。
1922年,法西斯抬头 B.墨索里尼的“黑衫党”运动在10月28日“向罗马进军”时达到高潮。11月25日,国王和议会在武力压迫下,授予墨索里尼独裁权力。1923—1925年期间,墨索里尼的权力得以巩固,意大利进入法西斯恐怖统治。
1923年8—9月,科孚岛事件 负责划定希腊—阿尔巴尼亚边界的国际边界委员会中的几名意大利成员被暗杀,意大利抓住这一机会,派遣军舰炮击并占领希腊的科孚岛。希腊向国际联盟申诉,在英国和其他大国的压力下,意军撤出科孚岛。
西班牙
西班牙没有直接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它仅在该期早些时候进行了一些很小的殖民军事行动。然而在1921—1925年期间,西属摩洛哥长期存在的骚乱终于演变为大规模的起义,期间,西军遭受了一次惨败和几次小的失败(参见第十九章→非洲→摩洛哥→阿努瓦勒之战)。这些失败的后果之一是加剧了西班牙国内的矛盾与冲突。1923年,巴塞罗那发生军事政变,导致M.P.德里维那将军的独裁统治。随后,他得以暂时恢复国内的秩序。
葡萄牙
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内,葡萄牙因一系列较小的起义而受到冲击。1916年3月9日,葡萄牙作为协约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欧和北欧
德国
1891—1906年,A.冯·施利芬伯爵任德军总参谋长(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双方的计划和战前准备)
1900—1913年,德国的殖民活动 在大战之前,德国的军事活动限于殖民地区,这将在有关地区的章节中叙述。在这一时期,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发生了多次殖民危机,导致双方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参见第十九章→非洲→摩洛哥→阿加迪尔事件)。在这一时期,德国花费了很大的努力,逐步在土耳其取得军事上的支配地位并对其国内事务也有很大影响力。
1900—1914年,大战前德国的军政关系 军国主义的皇帝威廉二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军事顾问,而忽视了称职的政治家们。自从德军总参谋部既不从属于也不向首相、国防大臣或者议会政府的任何部门负责之时,德国军队变成了“国中之国”。虽然大部分职业军人们回避政治,一心一意地为国家的军事安全而努力,但却对政治有极大的内在影响,这一点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是完全忽视了。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
1914—1918年,战时的军政关系 在战时,由于军事上的必需,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在德国的支配地位,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利用总参谋部在宪法上的特殊地位和他们个人的威望,实际上在1916—1918年期间形成了军事独裁(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总态势)。应他们的要求,皇帝对政府各部分或压制或解散。他们辞职的威胁总是迫使皇帝低声下气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使自己完全成为傀儡。虽然这两位能干的军事统帅是爱国的,也不具个人野心,但他们坚持军事目的高于国家政治利益的做法却极大地促使了德国在战后的崩溃。
1919—1925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军政关系 脆弱的政府由于受到共产党人和民族主义者实施的一系列起义的冲击更为不稳。与此同时,按照《凡尔赛和约》对协约国的赔偿使国家的经济异常困难。在这充满着起义和兵变而极为混乱的时期,H.冯·斯克特被任命为德军总司令。实际上他因此也是总参谋长,尽管总参谋部这一机构已被《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正式废除。斯克特是典型的不过问政治和贵族出身的普鲁士职业军人,他不信任共和国的统治。然而,他忠于德国,因此忠诚地支持和维护政府。同时他得以阻止政府首相和国防大臣对军队施加任何权威和作用,而且军队实际上的独立性较战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德国最强有力的人物,但丝毫也没有去夺取个人的权力。虽然也憎恨共产主义,但是他带领德国朝着与苏俄结成友好关系的方向迈进,并希望以此最终重新获得因《凡尔赛和约》而失去的波兰省份,以及消除令人憎恨的“波兰走廊”(一战后,德国割让给波兰的东普鲁士以西用作出海口的一个狭长地带;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以后→《凡尔赛和约》)。他个人和红军司令M.N.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达成了谅解,并与红军进行了大量而秘密的军事协作。
1923年1月11日,占领鲁尔区 由于德国拖欠赔款,法、比军队侵入并占领了德国重工业的心脏地区。英国拒绝参加这一行动。1925年8月,受“道威斯计划”的财政支持,德国如期偿还了大部分经济赔偿后,法、比军撤出鲁尔区。1925年10月5—16日,德国签署了《洛迦诺公约》,欧洲的和平似乎有了保证,但法国开始沿其东部边界大兴土木地构建深沟筑垒的“马其诺防线”,以对抗德国将来的侵略。
1923年11月8—11日,“啤酒店暴动” 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的流流汉,领导着德国一个新的民族主义运动,他和代表着反动军事分子的鲁登道夫将军试图颠覆巴伐利亚政府。这次起事很快即被平息,希特勒入狱。在狱中,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写成了《我的奋斗》)一书。获释后,继续进行活动。
1925年4月26日,兴登堡当选总统 德国以战争的英雄作为其领导人,加速重整德国军事的步伐。
奥地利(1918—1925年)
1919年9月10日,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 该条约是总的《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这个昔日曾极为辉煌而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仅剩下很小的一部分。1919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共产党人引发的暴动之后,奥地利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在奥地利,广泛地存在着与德国合并的强烈情感(《圣日耳曼条约》对此加以禁止),结果导致奥地利与其北方的邻居结成准同盟。
捷克斯洛伐克(1918—1925年)
1918年11月14日,共和国成立 定都布拉格,托马斯·马萨里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
1919年3月,与匈牙利的冲突(参见下文)
1919年5月—1920年5月,与波兰就特申的争端 两个共和国的正规军和游击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直到两国同意分割该地区。
1920—1921年,小协约国的成立 1920年8月14日,与南斯拉夫签订条约;1921年4月23日,与罗马尼亚缔约,三国结成小协约国。基本的考虑是以此对付匈牙利和哈布斯堡王朝可能的复活。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令人尊重的军事力量,成为欧洲小国中军力最强者。
匈牙利(1918—1925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