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16 T.N.村派纪 (美)
1628年,华伦斯坦获得殊荣 斐迪南皇帝将梅克伦堡及波美拉尼亚公国赠与华伦斯坦,这一削弱帝国权威之举使德国诸侯们深感震惊。选帝侯企图剥夺华伦斯坦的帝国军队指挥权,但并未成功。
1628年2—7月,斯特拉尔松之围 华伦斯坦企图控制波罗的海海岸,但由于驻军防守顽强,同时,又面临瑞典人威胁,华伦斯坦不得不撤退。
1628年9月2日,沃尔加斯特之战 此役,华伦斯坦大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
1629年3月6日,“归还教产敕令” 斐迪南下令归还所有教会土地(依《凡巴骚条约》没收的土地——译者注),这些土地已在各德国诸侯(或新教教徒们)控制之下。
1629年6月7日,《卢卑克和约》 丹麦退出战争,德国退还其占领的丹麦领土,主要包括德国北部的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及迪特巴申主教教区。丹麦则同意不再干涉德国事务,主要是低萨克森领土分配问题。
1629年10月5日,《阿尔特马克停战条约》 帝国军队节节胜利,促使黎塞留安排波兰与瑞典达成和约,并支持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参加对德国的战争。
瑞典时期(1630—1634年)
1630年7月4日,古斯塔夫入侵德国 古斯塔夫率领13000人部队在乌瑟多姆登陆,向斯德丁进军,并进入梅克伦堡。之后不久,其军队增至4万人。
1630年8月24日,华伦斯坦被免职 斐迪南迫于新教选帝侯的压力,在累根斯堡召集会议。会议上,他慑于瑞典的入侵,也为了维护德国统一,不得不解除他信任和满意的将军华伦斯坦的职务。
1630年11月—1631年5月,马德堡之围 围攻马德堡的计划是华伦斯坦制定的,由其手下巴本汉和梯利执行。但由于该要塞十分坚固,供应十分充足,故屡次进攻均不能奏效。围攻者发现,他们从屡遭掠夺的乡下难获得给养,而被围者情况却要好一些。
1631年1月23日,《巴华德条约》 根据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与法国签订的这一条约,法国连续五年给予瑞典经济支援,而瑞典国王则保证给予德国天主教徒以信仰自由。
1631年3月28日,《莱比锡宣言》 在瑞典参战的鼓舞下,帝国诸侯在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的带领下发表宣言。宣言要求斐迪南采取实际步骤弥补其造成的许多不幸,纠正许多错误行为:如赔偿诏书令问题;帝国及天主教军队的大肆掠夺行为;帝国诸侯权利的被削弱;宪法被漠视;全国处于恐怖的状态等。斐迪南并没有对此有所反映,在此情况下,帝国新教诸侯于5月14日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军队,该军队由阿尔纳姆领导。
1631年4月13日,攻陷法兰克福 古斯塔夫经过突然而勇猛的进军,席卷法兰克福,他希望此举能使梯利放弃对马格德堡的围攻,但梯利却没有按瑞典国王的意愿去行事。攻陷法兰克福之后,古斯塔夫准备直逼马德堡。由于巴伐利亚之马克西米连与法国签订了条约,梯利于5月宣布不再效忠马克西米连,转而支持皇帝。
1631年5月20日,马德堡大劫 梯利与巴本汉席卷并劫掠了该城,此后烧毁了该城,3万名居民中,只有5000人幸免于难。
1631年7—8月,古斯塔夫同梯利针锋相对的战斗 由于瑞典军队处于缺少供给的危险境地,他们暂时据守魏尔本。梯利对其发起两次进攻,都大败而归。之后,梯利向萨克森进军,从而促使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与古斯塔夫于9月11日结盟。
1631年9月15日,梯利占领莱比锡 梯利现率领36000人于莱比锡城,而瑞典和萨克森军队各有26000多人和16000多人。他们在杜本会师,此地南距莱比锡约40公里。
布莱登菲尔德之战(1631年9月17日)
在巴本汉影响下,梯利率军开出莱比锡,占领了在该城北面约6公里远的一个阵地,该阵地在布莱登菲尔德附近。梯利的战斗序列为:中央为步兵,两冀为骑兵。梯利指挥中央及右翼,巴本汉指挥左翼。而古斯塔夫的战斗序列则为:由萨克森约翰·乔治率领的军队居于左翼,瑞典步兵及其他德国军队的步兵居于中央,古斯塔夫之骑兵位于右翼。
地图02 布莱登菲尔德之战
战役由巴本汉首先发起,他率军攻击瑞典骑兵主力部队,并同时进攻古斯塔夫之预备队。富于机动性的瑞典骑兵反向旋转至其与预备队之间,并对巴本汉发起牵制性攻击。巴本汉队形大乱并溃逃。与此同时,梯利之右翼向萨克森军队发起进攻,迫使萨克森撤离战斗地域。此时,梯利企图进攻瑞典军队暴露的左翼。但瑞典军队迅速向左翼机动,发起反向进攻,从而击溃了帝国军队的进攻。之后,古斯塔夫亲率右翼骑兵,步兵紧随其后,包围了梯利的炮兵。这些炮兵在梯利进攻之时远远地落于进攻部队之后。帝国军队到莱比锡的交通线被切断。在所有火炮的猛烈轰击下,古斯塔夫发起了大举进攻,帝国军队迅速崩溃逃散。
直至夜幕降临,追击溃逃军队的行动才暂止。此时,在巴本汉新集中起的骑兵的保护下,溃散之军才得以幸存。此役,梯利军队亡7000人,被俘6000人,其本人亦受重伤。帝国军队的残余于次日撤离莱比锡。古斯塔夫进占该城,他的军队伤亡仅2100人。萨克森军队伤亡约4000人。
1631年9—12月,古斯塔夫向莱茵河流域进军 由于担心新教联盟稳定和安全性问题,并因此而对其交通线和基地形成威胁,古斯塔夫拒绝了向维也纳进军的建议。此后,他在三个月之内控制德国北部的所有地区。而萨克森军队也已控制了布拉格。至圣诞节,在动荡的帝国内,古斯塔夫及其联盟军队人数近8万人。他于12月22日攻陷了梅斯,并在那里度过了冬季。
1632年4月,斐迪南重新启用华伦斯坦 在任军队指挥之时,华伦斯坦实际上已成为总督,他迅速征召了一支军队。
1632年4月7日,古斯塔夫向德国南部进军 他率军从多瑙沃特横越过多瑙河,东进巴伐利亚。在那里.驻扎着一支重新组建的帝国军队,他们由梯利和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指挥。
1632年4月15—16日,李赫河之战 古斯塔夫在该河利用船只架桥,之后命其部队渡河并迅速攻击梯利的营地。梯利身负重伤,马克西米连率余部撤离,在战场上丢弃了大部分火炮和给养。古斯塔夫占领奥格斯堡和巴伐利亚南部所有地区。
1632年7月11日,华伦斯坦与马克西米连于施瓦巴赫会师 会师后的军队人数达6万人,他们在费尔斯附近安营扎塞。而古斯塔夫仅有2万人,他们在纽伦堡附近掘壕安营,并请求增援,不久,总兵力达45000人。
1632年8月31日—9月4日,阿尔特—维斯特之战 古斯塔夫屡屡向华伦斯坦发起进攻,但由于华伦斯坦选择的地形十分有利,从而限制了瑞典骑兵和炮兵的充分发挥,古斯塔夫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撤退。由于纽伦堡地区屡遭抢掠,迫使双方均撤离该地,古斯塔夫向西北撤离,华伦斯坦则向北撤退。
1632年9—10月,华伦斯坦入侵萨克森 此举严重威胁古斯塔夫的交通线,迫使其立即向北进发。华伦斯坦现有3万人,他于11月9日占领了莱比锡周围地区。并带领2万人企图阻止古斯塔夫穿越萨勒河。
1632年11月9—15日,古斯塔夫在瑙姆堡掘壕安营 他在此地期待援军的到来,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华伦斯坦却派巴本汉和一支大型分遣部队去了哈里。闻此,古斯塔夫立即向华伦斯坦进攻。吕岑会战拉开帷幕。
吕岑之战(1632年11月16日)
随着古斯塔夫于11月15日的逼近,华伦斯坦紧急征召巴本汉。华伦斯坦把其现有的2万多部队以防御队形布署于吕岑之东侧。其正南方有一条横向的大沟道。夜晚,他又将部队成进攻队形部署。
地图03 吕岑之战(1632年)
第二天早晨,由于天起浓雾,古斯塔夫不得不将进攻推迟到上午11时。他将其18000人置于大路以南,其左方有一小块森林。同布莱登费尔德战役一样,其两翼均由骑兵和步兵组成,左翼由萨克森魏玛的贝恩纳德坐阵,右翼则由古斯斯塔夫自己指挥,正面为霍尔克公爵。
古斯塔夫向霍尔克的骑兵发起进攻,将壕沟中的火枪兵击溃;之后又迫使霍尔克的骑兵只能背依炮兵反抗。华伦斯坦在吕岑纵火,其浓烟正好刮向瑞典军队之中心地域。之后,华伦斯坦骑兵突然袭击瑞典军队中心地区,瑞典军队队形开始动摇。但古斯塔夫紧急驰援其部队,并迅即稳定了阵脚。在一场骑兵混战中,古斯塔夫阵亡。贝恩纳德继任指挥。
在这关键时刻,巴本汉率领其8000人的部队到达战场,并发起反攻,迫使瑞典军队撤至原来的位置。作战中,巴本汉受重伤而亡。贝恩纳德又将华伦斯坦驱至吕岑城,缴获了帝国军队的火炮,重新扫清壕沟中的火枪兵,并将巴本汉的骑兵击溃。华伦斯坦随后撤向莱比锡,丢弃大批火炮和给养。此役,华伦斯坦伤亡12000人,瑞典损失约1万人。
1632年11月29日,腓特烈卒 腓特烈死于瘟疫。
1633年3—4月,海尔布隆联盟 古斯塔夫死后,瑞典对德国的政策主要由瑞典大臣沃克森蒂纳制定。该联盟保护了新教徒的利益,同时,他还重新修订了法国与瑞典的联盟。
1633年9—12月,华伦斯坦谋权 在波希米亚的华伦斯坦向阿尔尼姆和贝恩纳德发出议和的建议,但被拒绝,之后,他于10月打败图伦并征服了西里西亚。此时,贝恩纳德占领了累根斯堡和巴伐利亚。华伦斯坦则在波希米亚度过冬季,在那里他图谋称王,斐迪南再次免去了华伦斯坦之职。
1634年2月24日,华伦斯坦卒 由于华伦斯坦败退,他带领小部分军队逃跑,之后被其手下军官所刺杀。苏格兰与爱尔兰人对此事负责,他们得到皇帝的大力嘉奖。匈牙利国王斐迪南(帝国皇帝之子)和格拉斯受命指挥帝国军队。格拉斯是反对华伦斯坦主要人物之一。他被任命为陆军将军。
1634年7月,发生于巴伐利亚的战役 贝恩纳德和古斯塔夫·霍恩将军带领2万军队,从奥格斯堡向巴伐利亚和波希米亚边界挺进。期待着牵制斐迪南与格拉斯。而此时斐迪南正向累根斯堡进军。新教徒的军队占领了兰茨胡特,但失去了累根斯堡和多瑙沃特。斐迪南和格拉斯在讷德林根筑起坚固的城防。
1634年,西班牙“红衣主教幼主” 西班牙年幼的皇子斐迪南是菲利普四世之弟,他被指定信仰红衣主教,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红衣主教幼主”。他带领2万部队由意大利来到西班牙,在玛德勒德的指示下,在巴伐利亚同帝国军队会师加盟。
1634年9月2日,“红衣主教幼主”与斐迪南在讷德林根会合 西班牙与德国之联合军队人数为35000多人。霍恩与贝恩纳德也已接近讷德林根,他们的队伍有16000名步兵和9000名骑兵。
1634年9月6日,讷德林根之战 瑞典与新教徒的联军制定的作战计划即不灵活也不易实施。霍恩布置于左侧,用于攻击帝国军队之右翼,帝国军队之右翼则由斐迪南皇帝指挥,他将指挥部置于一个小山上。贝恩纳德布兵于平原,其正面是西班牙分遣队组成的左翼。作战开始时,霍恩取得了初步胜利,他富于经验的军队席卷了帝国军队的堑壕,攻破了帝国军队的阵营。但不久他们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特别是当其缴获的弹药库爆炸时,这种混乱局面更加严重了。此时,尚未被攻破的“红衣主教幼主”全力指挥向小山发起反攻。瑞典军队企图火烧山谷以攻击对手,但这却给西班牙步兵提了醒,他们反过来向瑞典军队发射枪弹,从而使瑞典军队自己遭受了大火的攻击。在霍恩的率领下瑞典军队撤下小山,并向贝恩纳德求援,以策应其后撤。但此时贝恩纳德却被西班牙与帝国军队紧紧咬住不得脱身,不久他们就败退了。霍恩的瑞典军队被彻底打败,几乎全军覆灭。霍恩成了俘虏。此役,新教军队损失约12000人,而天主教军队损失2000人。战役对于瑞典军队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政治上,它迫使信仰天主教的红衣大主教黎塞留支持新教徒,从而拉开了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斗争的序幕。
法国时期(1634—1648年)
1634年11月1日,《巴黎和约》 在该条约中,法国答应提供给德国新教徒一支12000人的部队,并同时支付50万里拉。作为交换的条件是,贝恩纳德与海尔布隆联盟同意德国可信仰天主教,并割让了阿尔萨斯的部分土地。条约中没有限制法国公开参战,但即使在同意法国参战的威胁下,休战也是不可能的。
1635年4月30日,《贡比涅条约》 该条约是由瑞典的沃克森蒂纳和法国的黎塞留签署的。条约中,瑞典人承认了法国对莱茵河左岸从布赖萨赫到斯特拉斯堡的地区拥有主权;而反过来,法国人也接收瑞典作为平等的联盟成员之一,同时承认瑞典对于沃尔姆斯梅因茨和本费尔德的控制权。法国同意向西班牙宣战。
1635年5月21日,法国向西班牙宣战 与此同时,瑞典的大部分军队都用于同波兰的作战中。
1635年5月30日,《布拉格和约》 在布拉格,德国新教徒与皇室成员之间实现了部分和解。从此,战争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宗教则退为次要的原因了。
1635年6—10月,黎塞留的战略 他战略的基本目的是将西班牙控制的尼德兰从西班牙的巴底分离出去,进一步排除西班牙在中心大陆地区的立足点,而这些地区正好位于法国的东部和德国的西部。法国军队共约13万人。他们被划分为五个集团,并承担下述任务:一、从上阿尔萨斯入侵并控制目前由西班牙控制下的法兰施一孔特大部;二、占领洛林并击退西班牙之入侵;三、穿越瑞士并控制关键的瓦尔泰利纳口;四、同萨伏依结盟,入侵米兰;五、同荷兰奥兰治的腓特烈·亨利结盟入侵西班牙的尼德兰。法国军队实现了上述前三项任务,后两个结盟企图则以失败而告终。在本年末,贝恩纳德与其新教徒军队经过在莱茵河与美因河谷毫无目的游动之后,加入了法国的军队。
1635年8—11月,瑞典在德国东部之战事 萨克森及签署《布拉格和约》的其他国家转而起兵反对由约翰·巴勒尔率领的一支小型瑞典军队。这位优秀将才,曾屡屡打败无数敌手。在一支由波兰而来的援军帮助下,他控制了易北河畔的德米茨。9月1日,在科尔德堡之战中他打败了萨克森军队。
1636年,入侵法国 帝国和西班牙之所以人侵法国是基于下述几种原因:首先,黎塞留的冒险战略使其力量分散于不同的战线;其次,胖特烈撤回荷兰;再者,西部和中部德国地区正在忙于建立第一次和平。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的军队在西班牙“红衣主教幼主”的率领下,向法国东北部零散而少量的军队发起进攻。同时,格拉斯及其率领的帝国主要军队向西部进军,并进人勃艮第。西班牙人攻陷科尔比,横穿索姆河,并向贡比涅进军。巴黎陷入一片混乱。但不久,黎塞留和路易十四就控制了局势,并迅速征召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向贡比涅进军。西班牙和巴伐利亚军队向尼德兰撤退。在那里,腓特烈继续其进攻。同时,贝恩纳德之魏玛军队在第戎掘壕防御,并阻止了格拉斯的进攻。格拉斯经过努力企图进入勃艮第过冬,但没有成功,被迫逃跑。法国军队追击之。
1636年,意大利战事 在6月激烈的托尔纳文特之战中,由阿玛丢斯和萨瓦克瑞奎伊元帅组成的联军打败了西班牙军。但公爵拒绝越过提契诺河向米兰进军。
1636年10月4日,威特斯托克之战 在瑞士托尔斯滕逊公爵和苏格兰詹姆斯爵士及鲁斯文爵士的协助下,巴勒尔打败了帝国与萨克森的联军。这支联军由哈兹费德公爵及约翰·乔治选帝侯指挥。
1637年,法国边境上的战事 西班牙军队一部从加泰罗尼亚穿越比利牛斯山脉入侵朗格多克,被阻于留卡特所设的要塞前,不久,法军救援部队在洛林公爵率领下赶到,将西班牙军队重新赶回西班牙。由于西班牙人正急于应付荷兰人以及解布雷达之围,位于尼德兰边界的几座重要城堡被法国人攻破。在东部战线,贝恩纳德于6月在索恩河打败了洛林公爵并向阿尔萨斯进军,那里仍处于皮可罗米尼帝国军队控制之下。但不久,巴伐利亚一支军队在沃斯率领下同皮可罗米尼会师,而沃斯此前已将一支法国分遣队赶出莱茵河谷,贝恩纳德不得不后撤。
1637年2月15日,斐迪南二世卒 他死后由皇太子——原匈牙利国王嗣位。
1637年5月,瑞典向德国进军 在巴勒尔及托尔斯滕逊率领下,瑞典军队重新占领勃兰登堡并直逼莱比锡和绍林吉亚。但不久,由格拉斯率领的萨克森帝国军队阻止了其进军。
1637年10月10日,布雷达陷落 腓特烈·亨利在经过对布雷达长达一年之久的围攻后,重新占领了该城。此前,西班牙人占领该城达12年。
1638年,法国边界战事 除阿尔萨斯以外,法军在其他各地的作战均以失败而告终。法国军队被赶出意大利,在西班牙属尼德兰地区也被击退。孔特的亨利二世亲王率领一支庞大军队,本欲从巴荣讷出发向马德里进军,但由于其愚蠢的指挥,在进攻一个很小的城堡时却被打败了。
1638年,瑞典军队在德国东部的作战 在巴伐利亚将军杰林率领下,帝国军队迫使巴勒尔的瑞典军队从易北河后撤至奥得河。后者期望在奥得河获得弗兰格尔伯爵援军的帮助。但在途中,他遭帝国军队主力的截击,大部被歼。巴勒尔率小部在波美拉尼亚同弗兰格尔会合,在那里,熬过一个酷冷的冬天,其战斗力严重受损。
1638年2月6日—12月17日,布雷萨克之围 同布达斯伯爵率领的军队会师后,贝恩纳德围攻布雷萨克,并粉碎了帝国军队解围的企图。经长期围困,该城所有的狗、猪、鼠全部吃光,于12月17日投降,从而为法国军队进入莱茵河流域打开了大门。
1638年2月28日—3月1日,发生于阿尔萨斯的莱茵费尔登之战 贝恩纳德率领其魏玛军队正在巴塞尔附近的莱因费尔登横渡莱茵河时,其后卫部队在河西被切断与主力的联系,并遭到萨弗尔利伯爵及德韦特率领的帝国军队的突然进攻。贝恩纳德后撤,之后突然回渡莱茵河至兰芬堡,并与其在西岸的军队会师,向莱因费尔登进军,击溃了萨弗尔利的军队:该军正企图在莱因费尔登防守。德韦特被俘。
1639年,法国边界作战 在尼德兰边界,法军攻下了黑斯廷城堡:6月7日,另一支法国军队在攻击辛韦利时,被皮可罗米尼打败。在西班牙,孔代仍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仅在入侵鲁西荣时,小有战绩,但在意大利北部的战事中,哈考特公爵率领的法国军队却战绩不凡。在基耶里之战中,他们打败了帝国与萨伏依的联军。此役中,杜伦尼在哈考特手下服役参加战斗。
1639年,瑞典在德国东部的战斗 经援军的补充后,巴勒尔开进萨克森,此前格拉斯已撤退。瑞典军队穿越易北河,在4月14日的开姆尼兹之战中打败了约翰·乔治率领的帝国与萨克森联军,并横扫萨克森西部。此后,巴勒尔入侵波希米亚,但在企图占领布拉格时被击退:他在劫掠了该地区后,后撤至厄尔士山脉,在那里过冬。
1639年2—7月,阿尔萨斯战事 贝恩纳德在征服阿尔萨斯的过程中,要求成为阿尔萨斯公爵,遭黎塞留拒绝。他在准备同巴勒尔会师时病死,其军队转由格布赖恩伯爵指挥。
1639年10月21日,唐斯之战 在此役中,由奥肯多率领的西班牙强大的舰队被荷兰打败,荷兰军队由特鲁普指挥(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唐斯之战)。
1640年,梅诺战事 8月8日,路易十三攻陷阿腊斯。4月29日,在意大利的卡萨列之战中,哈考特率领的1万人的部队打败了西班牙将军莱甘伊兹率领的2万人的军队。不久,哈考特又在都灵包围了另一支西班牙军队,当时这支被围军队正在围攻法国驻守要塞的一支军队。但此时,莱甘伊兹的增援部队又转而围攻哈考特的军队,从而出现上军事历史上亘古未见的态势。7月11日,哈考特击退了莱甘伊兹,不久又解了要塞之围,并占领了都灵。在德国,巴勒尔相对而言不太积极。西班牙人此时又因加泰罗尼亚及葡萄牙独立而陷入困境(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1640年7月22日,加的斯海战 在此战中,由黎塞留的侄子布莱兹率领的法国舰队打败了由桑多瓦尔率领的西班牙舰队。
1640年9月13日—1641年10月10日,累根斯堡政治会议 斐迪南急于寻求和平,他试图联系所有的德国诸侯以支持其行动。会议初步达成协议,即在《布拉格和平条约》及普遍大赦的基础上,选举代表进行和谈。
1641年,西班牙及法国内部的暴动 这些暴动阻止了大部分外部的作战,尽管哈考特在意大利仍然取得了部分成功。加泰罗尼亚的法国军队支持了反叛。
1641年5月20日,巴勒尔卒 11月,在巴勒尔死后,在德国作战的瑞典军队的指挥权转交托尔斯滕逊。
1642年,法国战事 法国及西班牙的骚乱和暴动仍然妨碍了他们之间的角逐。在弗勒米什边界,西班牙修建的连绵不断的城池要塞异常坚固,而法国在意大利北部要塞城堡同样是最好的。路易十三率领军队征服了西班牙边界的鲁西荣。黎塞留则在巴黎粉碎了一起由西班牙人支持的阴谋叛乱。而在加泰罗尼亚省的法国人在元帅霍丹考特的领导下,于10月7日在莱里达打败了莱甘伊兹,从而占领了加泰罗尼亚省。
1642年6月30日—7月2日,巴塞罗那海战 由梅里—布莱兹率领的法国舰队打败了由雷尔率领的西班牙舰队。
1642年,瑞典战事 本年春季,托尔斯滕逊穿越易北河并围攻莱比锡,与此同时,托尔斯滕逊横扫了萨克森大部。但不久,威廉大公(斐迪南三世之兄)和皮可罗米尼率领帝国军队赶到,从而迫使托尔斯滕逊放弃了对莱比锡的围攻,并于11月1日撤向北方的布莱登菲尔德。
1642年11月2日,第二次布莱登菲尔德之战 在瑞典军队强烈的连续攻击下,帝国军队正急于重整作战队形,此时,托尔斯滕逊率领其骑兵攻击并击溃了帝国军队的左翼。与托尔斯滕逊作战的同时,瑞典的其余军队也发起进攻,但没有任何进展,只是在托尔斯滕逊率其骑兵又向帝国军队中心地域的步兵左翼发起进攻时,帝国军队才被打败。帝国军队的步兵退出战场,从而使其右翼的骑兵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完全孤立。最后,许多骑兵投降和被俘,少部残余逃离。
1642—1643年,黎塞留和路易十三卒 黎塞留死之前(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黎塞留时代),他任命21岁的大孔代为东北部军队的指挥官,大孔代是孔代亲王之子。
1643年5月,入侵法国 来自尼德兰的西班牙与帝国之联军,穿越阿登山脉向巴黎进军。他们大概有27000多人,并由梅勒指挥。该军在罗克努瓦停止了进军,并包围了罗克努瓦。此时,不到22岁的大孔代率领23000人驻防于默兹一线。在发现西班牙人围攻罗克努瓦及西班牙的援军正在路途之中后,大孑L代于5月18日决定立即向西班牙人进攻。到该城的唯一一条路是位于森林荆棘之中的一条小路。西班牙人没有封锁住该路。大孔代没有听从他较老的部下的劝告,于傍晚时分穿越小路并在被围城附近占领进攻阵地。西班牙军队也迅速在法军与被围城镇之间布好了作战队形。两支部队在其战线上均野营露宿至天明,一场大战在即。
1643年5月19日,罗克努瓦之战 天明不久,大孔代首先发起了进攻,他亲宰其骑兵成功地击溃了西班牙的左翼。之后,他派部分骑兵去追击,自己则带领余部进攻西班牙暴露的步兵左翼。但法军左翼的骑兵没有执行大孔代的命令,转去进攻西班牙军队之右侧,被击溃。西班牙骑兵发起反攻,并冲散了法国骑兵,但法国的预备队迅速投入战斗,从而阻止了西班牙人的进攻。当大孔代得知其左翼遭受攻击后,他迅速转移到西班牙战线之后,从西班牙步兵中心地区背部杀开一条路,以攻击正在同其预备队对阵的西班牙骑兵的背部。西班牙骑兵也被冲散,而将其18000名步兵置于脑后。出人预料的局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震动了西班牙步兵,但他们仍然是世界上最难对付的敌手。法国军队向西班牙步兵发起两次进攻,均未成功。此时,大孔代将其部队及缴获来的所有火炮,全部向西班牙步兵进行残忍的猛烈炮击。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西班牙人不得不请降,大孔代穿过二部队战线之间的地域去受降,但部分西班牙步兵以为这是大孔代发起的另一次进攻行动,向他开火。这种叛逆行为使法军暴怒,他们彻底打败了西班牙人,并进行了大肆屠杀。此役西班牙军队几乎被全歼,其中8000人死亡,7000人被俘,而法国人的伤亡仅4000人。
1643年6月18—23日,辛维里的陷落 由于大孔代急于巩固洛林和莱茵河谷流域,因此包围并攻下了这座要塞。至此,斐迪南开始探寻和平的可能性。
1643年8—11月,士瓦本的战事 由格布赖恩元帅率领的魏玛军队,越过莱茵河,横穿黑森进入符腾堡。9月,在成功地打下罗特魏尔的战斗中,格布赖恩被杀。其军队指挥权移交兰特赞将军。11月24日,在多瑙河上游的吐特林根之战中,兰特赞被帝国军队打败被俘。帝国军队的指挥官是梅尔西男爵和沃斯将军。杜伦尼接替兰特赞,并将法军撤至阿尔萨斯。
1643年,瑞典战事 在没有受到任何来自于格拉斯率领的帝国军队的骚扰之下,托尔斯滕逊横扫了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但由于丹麦与瑞典之间爆发了战争,托尔斯滕逊不得不急匆匆撤至波罗的海,并在荷尔斯泰因度过冬季。
1643年9月3日,卡塔黑纳海战 此役中,由梅里—布莱兹率领的一支法国舰队在西班牙东南海岸的一个海港附近,打败了一支西班牙舰队。
1644年,法国早期战事 在法国的北部边界地区,除了敦刻尔克附近有些作战外均无战事。意大利边界地区亦十分平静。在西班牙的法军则被赶出莱里达。在莱茵河沿线,杜伦尼正统领魏玛军队于5月越过莱茵河,向黑森挺进,在那里遭到拥有绝对优势的由梅尔西统帅的巴伐利亚军队的拦击。杜伦尼撤至布雷萨克,并留守一支部队驻守弗赖贝格。6月,梅尔西包围该城。杜伦尼期待着大孔代的援军。
1644年8月2日,大孔代与杜伦尼会师 在布雷萨克,大孔代重新指挥17000人的联合军队。而梅尔西也有17000人的部队。正在此时,弗赖贝格要塞投降了。
1644年8月3—10日,弗赖贝格之战 经过三次主要的激烈的作战,法国联军重新攻占了弗赖贝格。
1644年8月3日,法军攻击梅尔西军队傍山防御工事 法军首先向巴伐利亚军队占据的工事发起了一系列攻击。这些防御工事均修建于难以攻占的山脉地区,位于弗赖贝格南部。大孔代指挥向位于陡峭山峰上的巴伐利亚方型堡正面强攻,与此同时,杜伦尼通过一条狭窄的小路,企图攻击梅尔西之左翼。经激战,梅尔西撤至弗赖贝格正南的洛雷托堡—旺哈尔德要塞。
1644年8月5日,法军强攻洛雷托堡—旺哈尔德 经过一天休整,法军第五次发起攻击,这些进攻行动没有任何协调,因此均付出惨重的代价,特别是步兵消耗十分严重。
1644年8月10日,位于圣彼得的后方作战 大孔代强攻不成,遂拟机动作战,他派杜伦尼及其大部军队经山路绕至梅尔西背后,准备进攻。但梅尔西对法军的意图有所察觉,遂在杜伦尼到达之前刚好撤出其阵地。在弗赖贝格东北格洛托塞尔峡谷的圣彼得附近,经过激烈的后方保卫战,巴伐利亚军队有秩序地撤退,从而将莱茵河让于法军。在杜伦尼强有力的协助下,大孔代尽管损失过半,仍然取得了重大胜利。随后,大孔代派杜伦尼及魏玛军队驻守施佩耶尔,自己则攻占了莱茵河谷中部的所有要塞。
1644年,瑞典战事 托尔斯滕逊机动作战打败了丹麦军队和由格拉斯率领的帝国军队。士气低落的格拉斯撤至波希米亚,托尔斯滕逊紧紧咬住他不放。1644年10月13日,费马恩海战在波罗的海的费马恩,由弗兰格尔率领的瑞典舰队打败了由曼德率领的丹麦舰队。丹麦损失1200人,而瑞典仅损失100人。
1644年,明斯特会议 在始由斐迪南促成的初步外交协议的基础上,与会各参战代表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途径。
1645年,瑞典战事 托尔斯滕逊在进军布拉格的途中,遭到由梅尔西率领的帝国军队和巴伐利亚军队的截击。3月6日,在詹考之战中,托尔斯滕逊彻底打败梅尔西。但另一支由弗尔格尔率领的本欲救援托尔斯滕逊的军队却在布鲁恩被围困达五个月之久。由于他们难以从资源贫乏的波希米亚筹措供给,最后不得不撤至黑森,李颇德紧紧咬着他。
1645年5月2日,梅尔格涅西姆之战 在杜伦尼侵入中部德国途中,遭到梅尔西的突然进攻,杜伦尼损失惨重。在大孔代和瑞典远征军紧急驰援之下,杜伦尼撤至莱茵河一线。
1645年8月3日,讷德林根之战 在此战中,杜伦尼与大孔代的联合军队侵入巴伐利亚,在付出很大代价之后,联军战胜了梅尔西。在这场异常艰苦的战斗中,梅尔西被杀。
1646年1—7月,机动作战 在黑森地区附近,弗兰格尔与李颇德两支敌对部队彼此小心翼冀地相互机动,大部分精力则用于从荒芜的城镇乡村为其人员和马匹搜寻食物和草料等。与此同时,杜伦尼也不想冒险作战,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他也决定采用机动作战。
1646年8月,杜伦尼与弗兰格尔会师 为了给帝国军队筹措粮草,李颇德机动到莱茵河—美因河谷西南地区,这给杜伦尼创造一个战机。他迅速而秘密地向莱茵河下游的韦瑟尔进军,8月10日,在韦瑟尔之东南的吉森与弗兰格尔率领的军队会师。这支联合部队总数已到19000多人,李颇德担心这支强大的军队会割裂其与中部德国之联系,遂向富尔达撤退。
1646年9—11月,入侵巴伐利亚 法国与瑞典的联军绕过李颇德,从东南侵入巴伐利亚并向穆尼什挺进。法国与瑞典的联军所过之处,田园荒芜,生灵涂炭。从而使刚刚从早期战争中恢复元气的巴伐利亚再遭劫难,同时也由于得不到帝国的支援,使得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向联军乞和。1647年3月,《乌尔姆条约》签署。
1646年,其他战事 在佛兰德,由加斯坦及大孔代率领的法军攻占了边界地区的几座要塞,其中包括丹克鲁克在内。在意大利,法军向托斯卡纳的进军企图没有获得什么进展,在西班牙,由哈考特率领的法军企图攻占莱里达,但却被莱甘伊兹利用智谋打败。到1646年末,这支军队转由大孔代指挥,此前,大孔代已继承并拥有了孔代亲王的头衔。
1646年6月14日,奥尔贝特洛海战 由梅里—布莱兹率领的法军舰队企图扭转托斯卡纳港被围之态势,遭到由林哈里斯率领的西班牙舰队的攻击,法军被打败。此战中,那一时代最伟大的海军将领之一的布莱兹战死,年仅27岁。
1647年,德国战事 由于连年征战,土地荒芜,军队的供应日益困难。弗兰格尔率领的军队不得不重返黑森,在那里向波希米亚发起突然袭击,未果,之后向波罗的海海岸撤退。杜伦尼则命令卢森堡协助他共同抗击从尼德兰来的西班牙军队的入侵。但此时,魏玛军队发生兵变,经过一次主要战斗,叛乱平息,杜伦尼解散了魏玛军队。之后,率其军队来到卢森堡。1647年后期,马克西米连又向帝国军队求和,然后,其军队开赴战场以阻击法国与瑞典军队的进攻,但冬季之前没有再发生什么战事。
1647年,其他战事 佛兰德—马斯河地区,法军挫败了西班牙人入侵的企图,其他的围攻战则仍继续。在意大利,由普拉斯林元帅率领的法军在7月4日的奥加留之战中,战胜西班牙军队,但从中所获甚少。在西班牙,孔代包围了莱里达,但被打败。孔代不得不撤至海岸。由于得不到国内和加泰罗尼亚人的支持,孔代辞职返回法国。
1648年1月30日,《明斯特和约》 西班牙与荷兰间的战争得以结束,这是自1643年开始的长期谈判的第一个结果。当德国国内的战争仍在继续时,其他谈判也正在进行中。
1648年5月,入侵巴伐利亚 杜伦尼与弗兰格尔重新在黑森会师,向巴伐利亚挺进。在他们到达多瑙河之前,由梅兰德尔元帅率领的3万帝国—巴伐利亚联军撤退。法国联军在其进军途中到处烧杀抢掠。
1648年5月17日,楚斯马豪森之战 在奥格斯堡以西约23公里的楚斯马豪森,法国与瑞典联军追赶上帝国军队的后卫部队,将其彻底打败。帝国将领梅兰德尔被杀,其残余部队在一片混乱中撤退。联军追杀至因河,在那里,重新组织起的帝国军队阻止了联军的进攻,此时帝国军队转由皮可罗米尼指挥。在因河,血流成河的阻击战持续了整整几个星期。
1648年6—10月,瑞典入侵 波希米亚凯尼加斯马克伯爵率领一支瑞典军队入侵波希米亚,围攻布拉格。这对于帝国领土构成了直接威胁,迫使皮可罗米尼立即从巴伐利亚撤出。凯尼加斯马克继续围攻布拉格,并粉碎了帝国军队解围的企图。瑞典军队积极备战,准备于10月下旬强攻布拉格。
1648年7—9月,向慕尼黑进军 由于皮可罗米尼撤退,使杜伦尼与弗兰格尔得以进攻巴伐利亚人的首都。但随着和平谈判接近尾声,法国红衣主教马扎林(黎塞留的继承人)命令联军撤至斯瓦比亚。
1648年8月10日,兰斯之战 孔代被重新受命指挥北部法军。他彻底粉碎了哈布斯堡与西班牙联军通过阿尔士瓦入侵法国的企图。西班牙人在比利牛斯山脉北部的优势结束了。
1648年10月24日,《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帝国与法国间签署了《明斯特和约》。帝国、瑞典与德国新教徒则签署了《奥斯纳布吕条约》(法国与西班牙间的战争仍在继续;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瑞典人获得了一笔战争赔款并巩固了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法国获得了整个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在莱茵河东岸驻防菲利普堡的权力。而德国,其公国领土变小,宣布大赦天下,并承认了德国诸侯的君主权。在帝国内部,天主教与新教的诸侯们享有同等的权力,1624年之前取得的教会财产永不退还。两个条约均由法国与瑞典认证。
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1688—1697年)
到1660年(原书为1860年),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已经拥有了在欧洲大陆取得霸权的力量。其人口已近1900万人,是英国或西班牙人口的三倍,接近尼德兰的八倍。由于国防大臣路弗伊斯对于军队体制的改革,使得法国陆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在管理与经济天才科尔贝尔的精心组织领导下,法国海军成为大西洋海域中三支主要力量之一。也由于英国于1684年从丹吉尔的撤退,使得法国海军独霸地中海。同尼德兰及西班牙不同,法国经济不依赖于海外贸易,因此,英国与荷兰企图通过经济压力迫使法国就范的努力归于失败。
路易十四日渐明显的扩张主义倾向,特别是努力左右西班牙的企图,已经在欧洲广大地区引起了恐慌。李颇德皇帝在打败土耳其之后,立即在欧洲中部地区加紧构筑工事,以阻止法国人的武装入侵。德国新教诸侯们(值得一提的是腓特烈·威廉)也已同荷兰奥兰治威廉结盟,以对付路易十四。而新教亲王最主要的支持者英国,也在加快推翻倾向于路易十四的詹姆斯二世统治的进程。
1687年,路易十四宣布废除《南特赦令》,此举已使威廉极易建立起反法同盟(1686年7月9日,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建立)。两年后的1688年,奥格斯堡同盟战争爆发。其原因为:一是路易派兵攻占巴拉丁;二是干预科隆主教的人选问题。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发生政变,奥兰治威廉登基。
大部分战争在尼德兰境内进行,并以奥兰治威廉军事上的无能及路易十四在海战中的缺乏远见而著称。陆地上的战争一般均采用围攻战形式,而海战也基本上是陆战的反映。经过九年持续不断的战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迫使敌手不得不结束战争。尽管法国在大陆的影响有所增加,英国的海上优势加大,但波旁王朝对哈布斯堡王朝以及英国对法国的长期斗争依然持续不断。
1688年9月25日,入侵德国 路易十四支持土耳其同李颇德继续作战。与此同时,在德国诸侯们组成有效的反法同盟之前,他派多芬特于10月29日率军侵入德国。法军采用沃邦的攻城技术(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筑城与攻城技术),于10月29日包围并攻克了菲利普堡。法军的入侵以及后来对莱茵河流域的践踏,促使德国更加稳固地团结一致,支持皇帝。
1688年11—12月,英国光荣革命(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颇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在革命中登上王位的威廉三世立刻推翻了其前任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英国与荷兰立即联盟,直接促使了在英国指挥下荷兰海军的支持,同时,英国军队也获权向尼德兰开进。
1688—1689年,巴拉丁遭蹂躏 为了从经济上支持法国军队,同时也为了防止反法同盟将其作为反法作战的基地,路易十四在对巴拉丁洗劫一空之后,命令摧毁了它,海得尔堡、曼海姆、施佩耶乐及沃尔姆斯也遭灭顶之灾。
1689年4月,路易十四向西班牙宣战
1689年5月1日,英法海军在班特瑞湾的小规模海战 由查提瑞奥特侯爵率领的法军31艘战舰,在爱尔兰的班特瑞湾,屡屡与由英国海军上将赫伯特伯爵率领的22艘战舰发生小规模战斗。
1689年5月7日,英国向法国宣战
1689年5月12日,《维也纳条约》 在这一条约中,尼德兰同帝国结盟共同反法。不久,英国、西班牙、萨伏依、勃兰登堡、萨克森、汉诺威和巴伐利亚也加入同盟,称之为“大同盟”。
1689年8月25日,沃尔考特之战 在佛兰德,沃尔迪克的乔治·腓特烈亲王统帅一支35000人的部队(其中8000人是由约翰·丘吉尔率领的英国分遣队),打败了由迪休米瑞斯公爵及维拉斯公爵率领的法国军队。不久,卢森堡元帅接替了迪休米瑞斯。
1690年7月1日,弗勒律斯之战 卢森堡率领45000人法军,充分利用其骑兵,经两次来回的卷击,打败了由沃尔迪克率领的37000人联军,这支联军由英国人、西班牙人和德国人组成。法军仅有2500人的伤亡,而联军死6000人,被俘达5000人。卢森堡本打算向尼德兰及德国的纵深进攻,以扩大战果,但接到路易十四的命令,让他同正向默兹和摩塞拉机动的法军保持平行,不让其前出。
1690年7月10日,俾赤岬海战 此战中,图尔维利率75艘船只组成的舰队彻底打败了托尔斯滕逊的英荷联合舰队。英荷舰队共有59艘战舰组成,损失12艘。托尔斯滕逊本来想避免同优势的敌手作战,以维持一支可保持海上力量平衡的舰队,但接到上级的命令让他参战。紧接着,托尔斯滕逊被起诉,但一致宣布其无罪,不过其指挥权还是被解除了。但此时,路易十四没有接受让他继续扩大胜利的重要建议。这个建议,是派遣强大的军队去爱尔兰,从而从海上施加压力以控制英吉利海峡。这是他做出的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决定。路易的错误给了英国与荷兰重新组建其海军的机会,不久,他们得以在毫无限制的情况疯狂地扩充其海上力量。
1690年8—9月,法军向萨伏依进军 在8月18日的斯塔法尔德之战中,由卡蒂那特率领的法国军队打败了由维克托·阿马达斯二世统领的萨伏依军队。此战后法军得以在几乎毫无抵抗的情况横穿萨伏依。
1690年10月,土耳其人重占贝尔格莱德(参见第十四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穆斯塔法·科普利里成为大维齐尔) 此举使东部战线尽早和平的可能性没有了,但李颇德主力仍然被牢牢地吸引在多瑙河。
1691年4月8日,蒙斯陷落 由于路易十四亲临战场,卢森堡迅速攻占了蒙斯。威廉从布鲁塞尔赶来企图介入,但由于其愚蠢的行动,这次介入失败。6月,卢森堡又占领了哈耳。
1691年7月,路弗伊斯卒
1691年9月20日,勒兹之战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卢森堡的骑兵追赶上沃尔迪克军队,此时,沃尔迪克的军队正撤至其冬季营地。
1691年,其他战事 在皮埃蒙特,卡蒂那特进展顺利。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法军,在诺伊里斯公爵指挥下,于9月攻陷里波里和乌尔格尔。
1692年5月25日—6月5日,那慕尔之围 这一战斗攻陷了由路易十四直接指挥,由沃邦具体实施,并得了卢森堡的支持。那慕尔中驻守的是荷兰、西班牙和德国联军。威廉全力解围,但由于默艾涅大雨倾盆、洪水泛滥,解围企图失败。
1692年5月29日—6月3日,拉乌格海战 这是法海军舰队与英荷联合舰队的一次决定性海战,法国海军将领为图尔维利,英国与荷兰舰队则由海军上将爱德华·拉赛尔与乔治·鲁克指挥。法国舰队由44艘战舰及38艘小火船组成,并配置3240门枪炮。英荷联军则由63艘英国战舰、36艘荷兰战舰以及38艘小火船组成,并装配6736门枪炮。由于海面上风浪很大,法国海军的另一支来自土伦的舰队,同图尔维利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流产。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图尔维利发起进攻,被打败。图尔维利损失了15艘战舰。这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海战使路易十四放弃了派遣一支3万人的部队入侵英国的计划。从此以后,尽管由琼巴特率领的武装船经常袭扰英国海军,但对英国控制英吉利海峡的态势丝毫没受影响。
1692年7月24日—8月3日,斯廷凯尔克之战 6—7月,威廉几次同卢森堡的作战均失败,这促使了他转而进攻法军在斯廷凯尔克防御的主力部队。联军虽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但不久,法军开始反攻,并打败威廉,威廉下令在英国人保护下撤退。交战双方均损失约3000人。
1693年6月27—28日,拉各斯海战 在拉各斯附近,一支正驶向士麦拿的英荷联合护航舰队遭到图尔维利的截击。图尔维利首先打败了鲁克处于防御态势的方阵舰队,之后摧毁了联合舰队400艘之中的近100艘。
1693年7月29日,内文登(兰登)之战 威廉统领一支7万人的部队在兰登附近掘壕安营。由于列日受到诺伊里斯的威胁,威廉派一支2万人的分遣队去支援列日。卢森堡则统领8万人的部队向联军阵地发起攻击。在三次失败的强攻之后,法国骑兵突破了联军的防御战线,威廉率部逃亡。法军损失9000人,联军则伤亡19000人。卢森堡追歼再次失败,否则的话,威廉可能被迫求和。
1693年10月4日,马尔萨哥里亚之战 在马尔萨哥里亚,卡蒂那特统帅的法军再次彻底打败了萨伏依公爵,之后卡蒂那特向皮埃蒙特进军。
1693年10月11日,沙勒罗瓦陷落 此战,使法国更加牢固地控制了那慕尔西南之桑布尔。
1693年,其他战事 在加泰罗尼亚,法国占领了罗萨斯。而奥地利于10月进攻贝尔格莱德被打退,使联军再次受损(参见第十四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在贝尔格莱德被击溃)
1694年5—8月,在加泰罗尼亚的战事 诺伊里斯接连帕洛马斯、赫罗那、奥斯塔比克及卡斯特尔-福里特。在图尔维利舰队的支援下,诺伊里斯围攻巴塞罗那。
1694年6—11月,地中海的英国舰队 经过清洗,拉赛尔被重新受命指挥英国舰队,6月,他驶进地中海,以切断法军陆地和海上补给线。英国舰队的到达迫使法国舰队撤至土伦港,诺伊里斯也放弃了对巴塞罗那的围攻。
1694年7月,英国进攻第厄普和勒阿弗尔
1695年1月,卢森堡卒 这位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的职务由无能的维勒诺伊公爵继任。
1695年6—9月,威廉的初次胜利 6月,威廉攻占了迪克斯迈德和于伊之后,由博费勒斯公爵率领的14000人部队围攻那慕尔。两个月之后的9月1日,法军投降。此役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较量,不如说是经济上的较量,威廉自始至终得到于1694年新建立的英格兰银行的强有力支待。
1696年夏季,法国入侵的威胁 由于夏特罗的法军舰队出没于立托夫斯克附近,英国人担心法国的入侵,于是,由乔治·鲁克(他于1695年9月接替拉赛尔)率领的地中海舰队于本年早期被召至英国。这使得图尔维利可从土伦抽身来到立托夫斯克,此举更加深了入侵英国的迹象。
1696年6月,在加马里特湾的两栖进攻失败 由托马斯·塔尔梅什率领的英军在立托夫斯克登陆,发现法国人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托马斯·塔尔梅什彻底被打败。
1696年6月,《都灵条约》 在该条约中萨伏依公爵与路易十四达成一致。后者同意归还其征服的所有地区。此举使得意大利中立,从而使卡蒂那特抽身率领其3万部队向北方挺进。
1696年夏—秋季,威廉被牵制于佛兰德 在来自萨伏依援军的协助下,法军挫败了威廉愚蠢的进攻企图。绝望之中,威廉于1696—1697年开始同路易十四秘密谈判。
1697年5—8月,法军在地中海作战成功 随着英国舰队的撤离,法国海军于5月突然袭击了卡塔黑纳,同年8月控制了巴塞罗那,李颇德只得开始寻求和平的可能性。
1697年9月20日—10月30日,《琉斯卫克条约》 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和德国原则上同意归复所有自1679年以来获得的领土(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奈梅亨条约》)。西班牙人所期待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他们从法国人那里得到许多要塞和城池,诸如蒙斯、卢森堡、库特拉,并允许尼德兰人重新控制西属尼德兰一些关键的要塞(如那慕尔和伊普雷)。10月30日,李颇德同路易也基本达成同上述内容一致的协议。
西欧
不列颠群岛
斯图亚特王朝早期(1603—1642年)
1603—1625年,詹姆斯一世的统治 詹姆斯六世是苏格兰玛丽王后之子(英苏两王联合为一,詹姆斯六世始称詹姆斯一世——译者注)。
1604年10月24日,英国的联合 英格兰与苏格兰合二为一,拥有共同的国王,二者联合使英国大陆的边界消失了,相应建立常备军的主要理由也随之消失。这导致了国王权力的削弱和国会权力的增强。
1624—1625年,英国介入 三十年战争在三十年战争中,詹姆斯决定帮助腓特烈(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波希米亚时期)。詹姆斯还同意从经济上支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德国的作战。曼斯菲尔德,一名德国雇佣军人,率一支由1200名英国人组成的小部队到尼德兰参战。在尼德兰,这支远征军因缺乏训练、供给不足、装备缺乏而被击溃。而西班牙人则认为,这支远征军的派遣显然是英国的参战行为。
1625—1949年,查理一世的统治
1625年10月8日,在加的斯的失败 由来自温布尔登的赛西尔率领的英国军队,大约8000人,由于装备很差,在加的斯被击溃。
1626—1630年4月24日,英法战争 1627年,白金汉公爵率一支远征队开进至罗谢尔附近的艾勒夫瑞,以解救遭到黎塞留围攻的胡格诺军队,结果大败。由于国会拒绝提供资金,查理不得不用强迫贷款的手段,以支持法军的作战和履行其向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提供经济支援的承诺。1628年,国王又帮助白金汉做第二次远征法国准备。
1628年5月,《权利请愿书》 国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又名《民权宣言》),表达了议会的一系列要求和不满。请愿书的内容包括: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税,在和平时期不得使用战时法律,私人不得强行组建军队。
1630年11月5日,同西班牙及法国议和 1639年,第一次主教战争由于查理一世在1625年屡屡阻止归还苏格兰教会土地以及企图指定苏格兰长老教会采用英国国教仪式,从而引发了苏格兰的起义。起义军队控制了爱丁堡要塞。查理一世率军进至伯里克附近进行讨伐,但由资金时时短缺,以及苏格兰军队的勇猛善战(他们大部分曾在古斯塔夫手下参加过作战),迫使查理一世于6月18日在邓西签订和约。
1640年,第二次主教战争 为了支持在苏格兰的战争,查理于1640年4—5月召集“短期国会”,以解决战争费用问题。遭到了下院(众院)的拒绝,查理遂解散了国会。8月28日,苏格兰军队在纽伯里打败查理一世的军队,之后,苏格兰军队横穿诺森伯利亚,并控制了达腊姆。查理被迫于11月签署《里彭条约》以结束战争。
1640—1660年,长期国会 为了支付国王军队的费用,以及支付苏格兰战争的军费,查理一世于1640年11月3日重新召集国会。由于苏格兰在英国北部的作战行动、国王急于解决军费问题以及发生于伦敦的起义等事件,促使了下院权力的加强。国王默许了对其忠心的爱尔兰留吞安特勋爵及斯塔福德公爵的处决(参见下文)。1641年5月,查理也同意了议会提出的《三年法案》,它批准国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会议,并可不必征得国王的同意。
1641年10月,爱尔兰战争爆发 由于不满斯塔福德的政策,以及其继任者不分青红皂白的胡乱镇压的行为,爱尔兰人奋起抗击英国人。这次战争持续了近十年之久(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1641—1642年,大叛乱之序幕 查理一世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依然希望征召军队以镇压爱尔兰人的起义。清教徒同约翰·皮门及约翰·汉普登一样,虽然对议会持有异议,但也害怕国王通过组织常备军而恢复其王权。因此,他们于12月1日通过一个叫作“大抗议书”的文告,其中罗列了自查理继位以来的所有罪状。查理此时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于1642年1月3日企图拘捕五位下院议员的行动失败。此举给国会立法以控制军队以及取消教会土地的政治权力以口实。3月,查理匆匆忙忙地逃离伦敦,在约克建立军事基地。6月2日,国会重申了其早期的各项请愿条款,并要求国会任命的指挥官继续驻防各要塞。7月议会组建军队,其中2万名步兵,4000名骑兵,并由埃塞克斯伯爵指挥。8月22日,查理国王也开始在诺丁汉征召军队。
第一次国内战争(1642—1646年)
在大叛乱中,由于保王党与国会支持者的对立,从而将整个社会、经济、宗教乃至家庭分割成两个对立的战线。贵族、农民及圣教徒一般支持国王查理;新兴的中产阶级及海军则支持国会。北部和西部地区倾向于国王;南部、英格兰中部及伦敦地区则倾向于国会。战争开始时,国会军队在人数、武器的质量以及军队组织等方面略占优势。但对立的双方军队中均缺乏有作战经验的士兵(不过,双方均具备丰富经验的军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参加过大陆战争);他们都对离开家乡去外地作战不满;严格说来,双方均没有足够的装备和物资(由于海军支持国会,从而阻止了王后玛丽通过海运从大陆获得物资的途径)。由于双方防御部队数量激增,从而造成了供应不适、兵源不足等问题。
1642年10月,克伦威尔崛起 国会任命他统帅六个州的军队。
1642年10月23日,埃吉山之战 查理率11000人的部队与埃塞克斯率领的13000人在埃吉山冲突。巴拉丁选帝侯之子鲁珀特亲王,统帅卓越的国王骑兵将国会骑兵赶出战场,从而开始谱写其辉煌的历史。但国王却下令撤兵。这给埃塞克斯一个重整军队的机会,随之开始了成功的反攻。但在夜幕降临时,鲁珀特亲王骑兵又赶到战场参战,埃塞克斯被迫撤退,重返伦敦。查理国王则将其大本营移至牛津。
1642年10月29日,查理向伦敦进军
1642年11月13日,特恩汉格林之战 11月12日,在布伦福特附近,经过一系列小规模冲突之后,埃塞克斯得到了来自伦敦2万援军的加强,以同国王对阵。经过一次主要作战后,国王撤至牛津。
1643年3—9月,冲突的扩散 3月,克伦威尔在诺丁汉以南的格兰特汉,打了一次漂亮的骑兵战。4—7月,保王党的骑兵在纽卡斯尔的威廉·卡文迪许公爵的率领下于约克郡附近取得了作战胜利。5月,由拉尔夫·霍普顿爵士指挥的国王军队在康沃夫的斯特拉顿打败了威廉·沃勒爵士。拉尔夫·霍普顿又于7月5日,在帕思附近的兰斯多尼取得了胜利,7月13日,在德威兹附近的鲁恩德威多尼也获胜。6月18日,鲁拍特亲王在牛津附近的卡尔格罗伏获胜,并于7月26日攻占了布里斯托尔。8月5日—9月10日,国王查理则从格洛斯特兵败撤退。
1643年8月10日,征兵 议会加强地方当局的权力以强迫征兵,保王党也紧步后尘。
1643年9月20日,第一次纽伯利之战 国王正从格洛斯特撤至纽伯利的途中,与埃塞克斯之国会军队相遇。发生激战互有伤亡。国王战后重回牛津。
1643年9月25日,庄严同盟与誓约 为征得苏格兰军队的支持,国会同意保护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并在苏格兰、英格兰与爱尔兰组建统一的教会——长老会。
1644年1月,苏格兰参战 苏格兰军共有步兵18000人和骑兵3000人,由李芬指挥,渡过了特维德河。
1644年1月,爱尔兰中止反国王的行动 国王同爱尔兰人建立了临时和平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国王得以从爱尔兰撤走其军队,也使国王能够从爱尔兰征召国王军以应付在英格兰的战争。
1644年1月25日,南特威克之战 爱尔兰国王军及当地的军队,包围了国会在柴郡的唯一要塞南特威克。由费尔法克斯爵士率领的部队,取道爱尔兰赶来救援,其中的几乎半数投到了爱尔兰人的一方。
1644年2—4月,北方战事 由于苏格兰军队进至英格兰北部,从而结束了卡瓦利尔在约克郡的优势。2月,纽卡斯尔发兵去阻止苏格兰的进军。利用纽卡斯尔发兵北方之机,费尔法克斯于4月11日,在塞尔比之战中,打败了纽卡斯尔之副将贝拉西斯勋爵,从而威胁到纽卡斯尔之背部。
1644年3—6月,南方战事 3月29日,在多佛尔附近的克尔登,沃勒尔最终击败了他的对手霍普登。6月6日,在牛津北部的克罗普雷迪桥,查理利用智谋,经过激烈的战斗,战胜了埃塞克斯与沃勒尔。
1644年4—6月,约克之围 4月18日,纽卡斯尔从达腊姆移兵至约克,被苏格兰人与费尔法克斯包围。5月16日,查理命鲁珀特从希鲁兹伯里率军救援。由于鲁珀特的救援,迫使国会军放弃对约克的围攻,转向马斯顿附近进军,以便阻击国王军队。在那里,同由曼彻斯特伯爵率领的圆颅党国会军队会师,不久,克伦威尔也赶到,以便统一指挥国会军队。纽卡斯尔也与鲁珀特会师,他们的联军统由鲁珀特指挥,联军向约克以西约11公里的马斯顿荒原进军。
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之战 双方军队均有约7000名骑兵,但国会军队有2万名步兵,而国王军仅有11000名步兵。曼彻斯特、费尔法克斯及李芬联合指挥国会与苏格兰联军,不过曼彻斯特显然是第一指挥官。克伦威尔则率其骑兵及苏格兰军一部,部分打败了位于国王右翼的鲁珀特骑兵。国王军队左翼的乔治·哥林则率骑兵移至费尔法克斯背部,冲散了苏格兰人步兵,但作战中,国王军队自身也秩序大乱。克伦威尔率其纪律严明的铁骑转至国会军队右方,跟进哥林,帮助剩余的国会军队步兵冲散了军队中心的队形。此役国王军队损失近3000人,圆颅党损失近2000人。此战的失利,导致了国王北方要塞的投降,7月16日,约克投降;10月16日,纽卡斯尔也投降了。鲁珀特率6000名幸存者,穿过兰卡郡逃至南方,同查理会合。
1644年7—9月,查理在南方取得胜利 自在克罗普雷迪桥取得胜利以后,查理从其敌手中争得了主动权。他突然向西南进逼,在那里,埃塞克斯正企图加强国会的控制。9月2日,埃塞克斯在康沃尔的洛斯威塞尔战败,率其骑兵逃跑,其8000名步兵及炮兵投降。英格兰西南被保皇党控制。但9—10月,曼彻斯特及克伦威尔会同沃勒尔,对于查理控制的英格兰南部及中心地区又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644年8月28日—1645年9月13日,苏格兰人蒙特罗斯的战役 蒙特罗斯侯爵于8月28日在阿托尔起兵支持国王,他的军队的总人数为3000人。军队由三部分组成,其一部为由阿拉斯代尔率领的爱尔兰一流士兵,一部为高地步兵,另一部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骑兵。经过一系列勇敢的作战,蒙特罗斯打败了考文特及其联合军队。这些胜利包括:9月1日在蒂普尔穆特的胜利;9月13日在阿伯丁的胜利;1645年2月2日在因费尔罗奇的胜利;5月9日在奥尔迪因的胜利;7月2日在阿尔福德的胜利;以及8月15日在基利希斯胜利。最后这次胜利是一个完全一边倒的作战。此战中,其对手威廉·贝利将军伤亡达6000人,而其总数仅6800人;蒙特罗斯的军队几乎丝毫未损。这次胜利也对爱丁堡形成了极大威胁,并使在英格兰指挥苏格兰人作战的李芬伯爵十分震惊。李芬分兵一部去攻击蒙特罗斯,该部由大卫·莱斯利指挥,力量十分强大,其大部是骑兵。1645年9月13日,在塞尔扣克附近的菲利法奥斯,蒙特罗斯军队遭到突然袭击,经抵抗后及时投降了。但曾立书保证的受降者却连同营地非军人一起全部杀掉了。蒙特罗斯逃亡。苏格兰支持国王的运动也随之崩溃了。
1644年10月27日,第二次纽伯利之战 查理率1万人同温彻斯特、沃勒和克伦威尔的联军计22000人在纽伯利遭遇。由于国会军不能协同攻击,致使国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查理仍撤至牛津,温彻斯特却拒绝追击。
1645年1—2月,《乌斯布里条约》 短暂的休战也由于查理拒绝接受国会提出的一系列建议而终止。
1645年1—3月,组建“新模范军” 在休战的同时,克伦威尔向国会提出了“整个军队的模式或框架结构”,此前,克伦威尔早已有改革军队的倾向。这一建议于1、2月分别被下院和上院接受。该建议要求成立一支22000人的常备军。这些人员不应强征入伍,也应有正规的薪饷支持。常备军由12个步兵团国王和11个骑兵团及1000名龙骑兵组成。步兵总人数为14000人,骑兵总人数为6600人。炮兵作为英军年轻的兵种,也在大陆战争的经验基础上处于重建和扩编中。同克伦威尔的“铁骑”相比,这支新组建的军队还十分松散,因此,几项旨在加强组织纪律的改革方案也出台了。历史上英国军队第一次以红衣作为其一般制式军服。最具意义的是,随着这支可机动的职业化军队的创建,摈弃了那种本地军人不愿在外地作战的传统观念。
1645年4月3日,自动辞职决议 这一决议要求国会所有的成员一律免除军政职务。费尔法克斯接替埃塞克斯任总司令,克伦威尔获特准既是下院成员同时又担任副总司令。
1645年5月7日,国王军队的分歧 鲁珀特与戈林的分歧日益严重。而国王查理解决分歧的方法却是将其为数不多的11000人的部队一分为二,一部交由鲁珀特去了北方,另一部则由戈林指挥去了西方。此时,国会派埃塞克斯去围攻牛津。
1645年5月31日,累斯特之战 为了引诱费尔法克斯离开牛津,国王军队决定围攻莱斯特,国王经过苦战,尽管损失很大总算攻占该城,随后查理向牛津进军。议会命费尔法克斯解牛津之围,并在保持联系的情况下前进。6月13日,由克伦威尔率领的一支骑兵分遣队赶来加强费尔法克斯。圆颅党军队的到达使查理大吃一惊,遂仓促应战。
1645年6月14日,纳斯比会战 查理的军队约7500人,国会军队为13500人。鲁珀特的国王骑兵部队打败了国会军队的左翼,并将其逐出战场。克伦威尔首先打败国王军队的左翼,随后扩大攻击鲁珀特的漫不经心的追击部队,并打败了国王军队的步兵,其大部投降。鲁珀特的军队大乱,并拒绝与克伦威尔作战。查理逃至累斯特。此役不仅使查理彻底失败,也使克伦威尔和国会党中的独立派的势力如日中天。
1645年6月—1648年5月5日,王室崩溃 7月10日,在西南部的朗格港,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打败了戈林。国王的要塞相继失守(包括累斯特、布里斯托尔、布里哲瓦特、温彻斯特)。在牛津以西的沃尔德,最后一支陆军部队也被打败了。由于害怕权力落入国会之手,国王于1646年5月5日向苏格人投降。
内战间的暂时和平时期(1646—1648年)
1647年1月,苏格兰人为从国会取得40万英镑的欠款(这大约是欠苏格兰军队款项的三分之一),把查理国王交与国会。与此同时,国会中的长老会派与军队中的独立派之间的紧张关系日趋明显,最终公开分裂了。国会于3月间通过一项计划,解散陆军。此前,国会已欠军队几个月的薪饷。但陆军拒绝解散。在克伦威尔的实际领导下,军队控制了国王并占领了伦敦。克伦威尔强迫国王接受军队的建议,遭国王拒绝。8—10月,国王却同苏格兰长老会派秘密谈判。11月,国王逃至怀特岛。12月26日,他同苏格兰人达成协议,国王承诺了三年内强行推广长老会教派。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人答应为其提供军事援助以帮助其恢复王位。1648年1月15日,国会宣布同国王决裂。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1648—1651年)
推翻君主制
丘吉尔曾写到:“第二次国内战争的故事情节既短小又简单,国王、贵族和下院、地主和商人、城市和乡村、主教和长老会派、苏格兰军队、威尔士人民以及英国海军,现在均转而反对新模范军,但均被打败。”
1648年3—8月,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叛乱 由于威尔士国会宣布对国王的忠诚,从而引起了克伦威尔的不满。7月,克伦威尔包围并攻陷了威尔士的一个要塞彭布鲁克卡斯特尔。紧接着发生于肯特和埃塞克斯的叛乱也被费尔法克斯镇压,叛乱者逃至科尔彻斯特避难,8月,叛乱者最终还是有条件投降了。
1648年7—8月,苏格兰入侵 汉密尔顿公爵率24000名苏格兰入侵入英格兰。克伦威尔率8500人的部队从南威尔士向威尔士和普累斯顿进军。由于行军速度太快,其炮兵没有跟进;苏格兰人则没有炮兵。国王军尽管人数上占优势,但装备很差(他们被迫搜集马匹以运输弹药);更致命的是,他的军队被分散配置在长达约80公里的地区。
1648年8月17—19日,普累斯顿之战 在普累斯顿,克伦威尔攻击汉密尔顿的后卫部队。经两天肉搏战,克伦威尔打败了苏格兰与保王党的联军,此战双方均依靠其长矛兵作战。国王军队的幸存者被分割成许多毫无组织的小股部队,他们是最勇敢的英格兰人。
1648年8—12月,军队反对国会 7月,当得知国会重新同查理国王谈判时,军队遂占领伦敦,并拘捕国王,以便审讯他。当闻知国会公然反对军队时,普莱德上校于12月6—7日率军捕去100余名下院成员。这些人同意组建一个高级法庭以审讯国王。
1649年1月30日,处决查理 由军队控制的法庭经过一系列审讯,判处查理死刑。王朝被废,同时建立了由军队控制的共和国。
爱尔兰战役〔1649—1650年)
1641—1649年,在爱尔兰南部保王党与圆颅党屡屡发生冲突的背景下,爱尔兰也卷入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冲突主要发生于英国新教派保王党与持异议者之间。新教派王党在奥蒙德的领导下占据都柏林。结果爱尔兰人的反叛也因此而划分为两派,一派称之为天主教联盟,由里努奇尼领导,另一派由英国与爱尔兰贵族组成。这种对立也造成了军队的分裂。一方为奥尼尔统帅的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军队,另一方为理查德统帅的累斯特军队。1647年,在本勃尔布之战中,奥尼尔打败了由乔治·门罗爵士统帅的圆颅党军队;与此同时,奥蒙德也在都柏林向迈克尔·琼斯率领的议会军队投降。
1649年8月,王党—天主教联盟 该联盟由奥蒙德统领,其目的是为王室谋利,但该联盟并没有稳定地控制爱尔兰,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既便如此,仍遭到由迈克尔·琼斯领导的圆颅党的反对。
1649年9月,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 国会命令克伦威尔在爱尔兰重建共和政体。克伦威尔在扑灭起义之后,回到苏格兰。
1649年9日,拉施明斯之战 由琼斯率领的圆颅党军队打败了由奥蒙德统帅的王党军队。因此,当克伦威尔率兵赶到时,天主教—王党军队躲至要塞中。
1649—1650年5月,克伦威尔征服特尔鲁 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城市攻坚战,克伦威尔于9—10月和1650年5月分别攻克了天主教—王党联盟的要塞德罗赫达、韦克斯福德和克伦梅尔。每当他攻下一要塞,就大肆屠杀守塞人员。其残暴行径在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1650年5月,克伦威尔返回英格兰 此前,他将军队指挥权交于亨利·艾尔顿、勒德洛和弗利特伍德,以便继续作战。两年后的1652年5月,爱尔兰王党的最后要塞加尔威向国会投降。
发生于苏格兰的起义(1650—1651年)
1650—1651年,国王及其同盟 查理一世被斩决后,苏格兰人声称拥戴其子查理二世为大英帝国国王。但在接受查理二世为国王之前,苏格兰人要求其必须接受庄严同盟和誓约。与此同时,蒙特罗斯率一支王党雇佣军从法国来到苏格兰。1650年4月27日,由于被怀疑仅仅是王党派而不是同盟者,蒙特罗斯在卡尔毕斯戴尔被苏格兰人打败,而且被俘处决。1651年1月1日,查理同长老会派谈判并达成一致,查理同意接受庄严同盟和誓约。作为交换,他被请至苏格兰,继承王位。
1650年7—9月,克伦威尔入侵苏格兰 由于费尔法克斯拒绝统领苏格兰远征军,克伦威尔被任命担任远征军总指挥,远征军由16000人组成,其中近6000名骑兵。克伦威尔率该部越过边界向爱丁堡进军。苏格兰军队由18000名步兵和8000名骑兵组成,由大卫·莱斯利指挥。他们小心谨慎地向前开进。他的焦土战略使得圆颅党不得不依靠海上运输来保证其军需供应。由于疾病和风餐露宿,克伦威尔军队减至11000人,使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克伦威尔不得后撤至马塞尔堡,不久又撤至邓巴尔。但苏格兰军队已环绕占领了邓巴尔丘陵地带。由于误认为克伦威尔会从海上逃跑,苏格兰军队于9月2—3日,从丘陵冲入平地进攻克伦威尔,邓巴尔之战随之拉开序幕。
1650年9月3日,邓巴尔之战 9月3日拂晓,克伦威尔集中其骑兵的左翼,在约翰·兰伯特率领下,突然向苏格兰军队的右翼发起突然进攻,并打败了他们(9月3日午夜,由于误以为克伦威尔不会立即发起进攻,莱斯利已命其六分之五的滑膛枪士兵熄灭了引发枪机的火绳)。这次作战的胜利是巨大的:苏格兰人有3000人被杀,而圆颅党死亡不足30人,苏格兰军队另有9000人被俘。莱斯利在一片混乱中撤退,从而使克伦威尔得以控制苏格兰南部,并打开了通向爱丁堡的道路。
1650—1651年,间歇时期 此间,由于克伦威尔生病,苏格兰人之间的行动也不协调,使得有一年暂时平静的时间。
1651年6—9月,斯特林—伍斯特战役 克伦威尔痊愈后,曾几次同苏格兰议和以解决问题,但均失败。随后,克伦威尔前往珀思,对保王党军队到斯特林的供应线构成威胁,但同时也放弃了经深思熟虑而选择的可顺利通往伦敦的道路。查理二世由于梦想可重获王位,而采取了大胆而冒失的行动,从而陷入了克伦威尔的圈套。7月31日,查理随莱斯利的军队沿西海岸向南进军。克伦威尔命兰伯特率其骑兵跟近保王党军队,命另一支部队从纽卡斯尔向瓦尔英顿开进。同时,命米德兰兹之军队向北进发。8月2日,克伦威尔在攻克珀思后,率领其主力部队以每天约32公里的速度沿东海岸南下,一路上收编许多志愿人员入伍。四支英国军队会师于伍斯特。之后,克伦威尔之工程师架桥后,全军越过了泰亚姆和塞沃恩。
1651年9月3日,伍斯特之战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太大,苏格兰人不可能取胜,但16000名苏格兰人仍然同3万名英格兰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其中,英格兰军中的2万人是新模范军。此战中,查理二世也名义上参加了作战,战后,他仅带极少数幸存者逃至苏格兰。不久,他被迫逃亡法国。此后,分散于各地的保皇党要塞一直坚持战斗,直至1652年5月,邓埃塔尔要塞有条件投降为止。国内战争至此结束。
共和国时期(1649—1660年)
1649—1652年,海军改革 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海军的改革同陆军的新模范军改革一样,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共和国时期,英国海军增加了207艘舰船(其中40艘是1649—1651年增加的)。1649年,王朝时代的海军元帅制和战争时代的海军局被海军委员会代替。海军委员会负责供应食品和军饷,并设立“奖金”以鼓励缴获或摧毁敌之舰船,在委员会以下,有三个海军将领,分别由波范、丁恩和布莱克担任,此前,在国内战争中他们主要在陆地上作战。这三人中,布莱克对于海军的指挥与战术曾产生重要的影响。1652年,海军委员会又被海军小组委员会代替,海军小组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战争条例》。
1651年10月9日,第一次《航海法案》的宣布 这个法案主要是针对荷兰的,它宣布凡是在海上进口的货物只能使用英格兰船只,或是卖方的船只,而不得使用除此以外的其他船只,由此引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国—荷兰战争(1652—1654年)
本次战争实质上主要是由海外探险特别是由于东印度的贸易而引发的。
1652年5月19日,多佛尔战斗 由特鲁普率领的一支东印度公司的护航舰队,在通过英吉利海峡时,拒绝接受布莱克的检查。布莱克率领由2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后经增援达40艘以上)首先向荷兰人发起进攻,英国—荷兰战争由此开始。荷兰舰队在损失两艘船只后撤离。
1652年7月,宣战
1652年9月28日,肯提施诺克之战 此战,布莱克统帅的60艘舰队打败了同等数量的荷兰舰队。荷兰人的失败部分是因为荷兰的统帅威特与其属下的不和造成的。
1652年11月30日,丹杰纳斯之战 特鲁普在恢复指挥权后,统帅80艘舰只组成的舰队,在英国的南海岸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战,英国参战舰队总数仅为荷兰的一半。
1653年2月18日,波特兰附近战斗 布莱克率70艘英国舰只组成的舰队,潜伏跟踪由特鲁普统帅的荷兰商船护航战舰。但由于大雾笼罩海面,布莱克的中队同英国的舰队主力脱离了联系,从而遭到驶离波特兰的80艘舰只组成的荷兰舰队的攻击。2月18日,当英舰队主力出现时,荷兰人撤离。
1653年2月20日,俾赤岬之战 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荷兰人才勉强逃离。他们损失17艘战舰和50多艘商船。英国人则损失约10艘战舰,布莱克受重伤。
1653年3月,首次发布“战斗指令” 这一“战斗指令”的主要内容是,舰队向前成一线战斗队形,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舷侧大炮的威力。
1653年6月2—3日,加巴达海岸之战 由迪恩和乔治·蒙克统帅的一支英国舰队依发出的“战斗指令”同特鲁普交战。不久,布莱克领13艘舰只也投入战斗。荷兰人在连续损失20艘舰只后撤出战场。英国则追杀至荷兰海岸。
1653年6—7月,封锁尼德兰 由于此举,特鲁普设法使蒙克逆向作战。蒙克不得不悄然逃离战场,7月25日,同威特在海上相遇。
1653年7月31日,特塞尔之战 由100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企图打破英国人的封锁。7月30日,同荷兰舰队力量基本相同的英国舰队,经12小时激战,取得了胜利。特鲁普及另外1600名水手被杀,荷兰损失30艘战舰。而英国人顶多损失15艘。此后,就没有再发生什么重要的战斗。
1654年4月5日,《威斯特敏斯特和约》 在该条约中,荷兰人同意遵从《航海法案》,并向英国人赔偿。
评论:此次英荷冲突中,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这首先是英国人所引入的向前排列成一线的战斗队形,每艘舰船之间相距约90米,从而使队形更加紧凑。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充分发挥了宣传的威力从而争得了民众牢固的支持。
军队与国会的斗争(1653—1660年)
1653年4月20日,解散国会 由于国会建议减少军队的数量,使得军队与国会之间的分裂达到顶峰,克伦威尔解散了国会和国务会议,并建起一个新的“小国会”。
1654—1655年,反突尼斯海盗的作战 1654年9月,布莱克受命率24艘舰船之舰队驶往地中海。在得到一名托斯卡纳的大公爵的赔偿允诺后,布莱克在法瑞纳同海盗作战,并取得胜利。
1655年3—5月,彭鲁达克叛乱 此次叛乱是由忠于国王的约翰·彭鲁达克上校发起的,不久,被平息。
1655年,重组军队 克伦威尔将英国和威尔士划分为11个军区,每一军区负责支持一个军队(经济上由皇室资产税收的10%支付),并由一名少将指挥。
1655年,牙买加陷落 一支2500人的英国远征队同西班牙不宣而战,这支军队装备低劣,纪律松散,并被痢疾所困扰,其指挥官为佩恩和维纳布尔斯。早在1654年的12月,他们曾被派往巴尔巴多斯。1655年5月,他们攻下了牙买加,从而使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1656—1659年.英国—西班牙战争 英国人之所以加入法国同西班牙战争的行列中,是想向西班牙在印度洋的霸权提出挑战(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
1656年9月9日,捕获西班牙运输珠宝的舰队 由理查德·斯泰纳捕获的舰船是从加的斯出发的。
1656—1657年,布莱克的最后胜利 在1656—1657年的冬季,布莱克成功地打破了西班牙人在其历史上所部署的最大的海岸封锁区。春天,在一次十分有效的作战中,布莱克率其舰队驶人圣克鲁兹港。1657年4月20日,他摧毁了6个珠宝转运港、10艘护航舰和6个堡垒。不久,他在打道回府途中卒(去参加陆战;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
1658年9月3日,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位 奥利夫·克伦威尔死后,其子继位。军队与国会间的关系日益恶化。在军队炫耀其武力后,理查德·克伦威尔解散了短期国会。
1659年5月7日,重新召集“长期国会” 由于理查德既不能控制军队,也不能控制国会,不得不辞职。10月,军队为了镇压倾向国王的叛乱,控制并解散了议会。
1659年11月7日,《比利牛斯和约》(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
1660年2月3日,蒙克重新控制局势 由于公众对军队扩军的普遍不满,蒙克在掌握各种力量后,于1660年2—3月,重新恢复了长期国会,并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
斯图亚特王朝后期(1660—1700年)
在蒙克的支持下,查理二世得以恢复王权。约克的公爵詹姆斯亲王被任命为海军元帅(不久由富有才能的塞缪尔·佩派斯辅助),而蒙克则被任命为“大将军”。10月,军队被减至5000人。1666年,一起苏格兰盟誓支持国王的叛乱被平息。
第二次英国—荷兰战争(1665—1667年)
此次战争仍是由海外贸易引发的。1663年10月,英国已经攻击了荷兰人贩奴贸易中心西非港口,接下来的几年,英国人又控制了新阿姆斯特丹(参见第十四章→美洲→新尼德兰与纽约→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5年5月,宣战 此前,荷兰人重新攻占了西非港口,并在德鲁特的率领下进攻巴尔巴多斯。
1665年6月3日,洛斯托夫特之战 此战首先由荷兰人奥普代姆勋爵发起,他率100多艘舰只荷兰的舰队捕获了英国从汉堡返航的供应船。不久,由150艘舰只组成的强大的英国舰队,在詹姆斯王子的率领下(由鲁珀特亲王、威廉·佩恩爵士及桑威克伯爵辅助),经血战打败奥普代姆。此战中,奥普代姆、荷兰海军将领科滕纳尔及英国海军将领约翰·劳森阵亡。30多艘荷兰战舰被击沉。科内利斯·特鲁普(马尔滕·特鲁普之子)在撤往荷兰途中大肆虐杀。詹姆斯由于拒绝追杀幸存者被解职,桑威克继任。
1665年8月,贝尔根之战 桑威克正率军追击由印度前往贝尔根港的荷兰商船护卫舰队途中,遭丹麦人攻击,桑威克战败。英国向丹麦宣战。不久,德鲁特到达,并护送商船前往特塞尔。
1666年1月,法国参战反对英国(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66年6月1—4日,“四天战斗” 5月下旬,蒙克从其统帅的80艘舰只中,派出25艘组成分遣队,由鲁珀特统领去截击法国舰队,他们误认为法国舰队将从地中海驶达。6月1日,英国人首先在北福尔兰发起攻击,“四天战斗”由此开始。6月2日,荷兰援军到达,从而迫使蒙克撤退。6月3日早晨,由于逆风的原因,鲁珀特的分遣队停驶折返。6月4日,经过激烈战斗,英国人损失20艘舰只,蒙克与鲁珀特撤至泰晤士,而德鲁特正在封锁该海域。
1666年7月25日,北福尔兰之战 整修舰只后,蒙克发起进攻,打破了封锁,并击败德鲁特。德鲁特损失了20艘战舰。之后,蒙克向尼德兰海岸进军,并攻击弗莱尚米诺,在那里摧毁了160艘抛锚的商船。
1666年8月—1667年6月,和平谈判 荷兰人同英国人一样都急于和谈。谈判正在进行时,蒙克希望对荷兰采取强硬的措施。但查理考虑到国内正流行的大瘟疫(1665—1666年)及1666年9月2—9日发生的伦敦大火,拒绝了蒙克的建议,裁减了舰队并解散了船员。但荷兰人仅仅只作了裁军的姿态。
1667年6月,德每特偷袭梅德韦 荷兰舰队突然进攻至泰晤士港湾,并向梅德韦进军,梅德韦仅离伦敦不到32公里在进军途中,他们击沉了几艘正在航行的舰只。这次高效率袭击行动,使英国国内惨遭劫掠,并促使英国人认真地寻求和解的可能性。
1667年7月21日,《布雷达条约》 该条约的条款基本公正,稍有利于荷兰。荷兰人承认了英国人对新阿姆斯特丹的主权,英国则从法国手中接收了西印度部分岛屿。法国人从英国手中接收了阿卡迪亚(参见第十四章→美洲→法属美洲一新英格兰占据阿卡迪亚)。
1668年1月13日,三方联盟(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由于担心法国人垂涎西班牙属尼德兰,英国、瑞典和荷兰结成三方联盟。
1670年5月,《多佛尔条约》 查理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同路易十四举行秘密谈判并达成该条约。条约中,法国人同意参加英国海军针对尼德兰的战争,作为交换,英国人同意在其国内建立罗马天主教,并向法国人每年支付20万英磅。皇家海军立即进行积极备战。
第三次英国—荷兰战争(1672—1674年)
这次战争的爆发是英国与法国蓄谋已久的,但荷兰却没有打算同这两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打仗,更没有想同两个国家同时交战。
1672年3月13日,英国攻击荷兰士麦拿护航舰队 罗伯特·霍姆斯爵士首先袭击了英吉利海峡的荷兰护航舰队,但护航舰队得以逃脱。
1672年3—5月,荷兰备战 当德鲁特正在组建其舰队时(陆地战斗,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英国与法国的联合舰队计有98艘舰只,已经集结于英吉利海峡,该舰队由詹姆斯亲王统帅。他已在索莱湾完全作好了战争的准备。
1672年5月28日,索莱湾之战 德鲁特率其75艘舰只组成的舰队首先向英法联军发起进攻。由于海军将领蒂恩·德斯特雷斯率领的35艘舰只组成的法军舰队迅速撤离战场,从而使德鲁特得以集中力量同相对较弱的英国舰队作战。不久,英国援军到达,迫使荷兰人撤退,但此时,他们已重创英军。此战中,约克伯爵曾两次不得不放弃其旗舰,桑威克阵亡。
1672—1673年,海战暂歇 由于议会反对同法国结盟发动侵略战争,使得战事暂歇。经过一番激烈的政策辩论,约克公爵被免职,因为他倾向于天主教。约克之职由鲁珀特亲王继任。
1673年5月28日,斯洪纳韦德之战 经过一番认真的入侵尼德兰的准备,英国鲁珀特亲王袭击了已在其海岸抛锚的德鲁特舰队。但荷兰人早有准备,德鲁特发起反攻,将英国赶走,英国舰队损失惨重。
1673年6—8月,德鲁特发动进攻 经过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德鲁特迫使英国舰队撤至泰晤士。但其打破英国人封锁的企图,却因其船上发生瘟疫而失败。当法国人已准备好从陆地入侵尼德兰时,英法联军也已从海上封锁了尼德兰。
1673年8月11日,特塞尔之战 荷兰的威廉命德鲁特远航以保护东印度公司商船。法国远征舰队对其发起攻击,经激战,法军败退;但英国人却进行了有效的抵抗,从而使法国得以重返战场。荷兰人不得不撤退,但很明显,德鲁特取得了最终胜利。他不仅将商船安全带回,同时也挫败了英法联军从海上入侵尼德兰的计划。
1674年2月19日,《威斯特敏斯特条约》 由于公众日益反对战争,英国政府不得不求和,但法国与荷兰的战争则仍在继续(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79年,盟约者之叛乱 6月1日,在苏格兰南部的中心地带的德拉姆克洛,一支苏格兰反叛军队打败了由约翰·格雷厄姆·维斯孔特·邓迪统帅的皇家军队。6月22日,蒙茅斯公爵统领皇家军队在博斯韦尔布里奇粉碎了叛乱。之后,蒙茅斯宽大处理了反叛者。
詹姆斯二世与“光荣革命”(1685—1689年)
1685年2月6日,詹姆斯二世嗣位 查理在2月6日死前,在政治上取得了最后的一个胜利,他使其兄弟詹姆斯二世继承了他的王位。詹姆斯信仰天主教,他还是前海军元帅。
1685年7月6日,蒙茅斯叛乱 蒙茅斯公爵觊觎王位,于是他鼓动部分新教徒发起了这次叛乱。他率领只有82人的小部队在多塞特海滩登陆。7月6日,经征募当地的支持者,他率众向驻扎于塞季木厄的皇家军队发起进攻,皇家军队由费弗沙姆伯爵任指挥。这次叛乱注定要失败,叛乱平息后,蒙茅斯被俘斩决。
1685—1688年,苏格兰动荡不安 英国的新教徒们十分憎恶詹姆斯努力恢复天主教与国教平等地位的企图,因此,英格兰内部经常处于动乱之中。
1688年11月—1689年2月,威廉三世继位 英国七大名人包括伯爵和伦敦主教,邀请荷兰统领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荷兰执政空缺;其妻为玛丽,即詹姆斯二世之女),同时请其率领军队,以对抗詹姆斯二世维护王权削弱国教的行为。威廉接受邀请,他的目的是想使英国加入奥格斯堡反法联盟中去(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12月11日,威廉在诺韦姆伯登陆,并向伦敦进军。詹姆斯逃亡法国。1689年2月13日,威廉与玛丽宣誓就任英格兰联合君主。
1689年4月3日,《权利法案》 该法案可半年更新一次。它使得国会可更加牢固地控制军队。因为它允许国会每半年可通过军事法庭审查那些犯罪的士兵,以决定军队指挥官的去留问题,同时,由于制定了《军队法案》,使得军队更加依靠国会而不能独立,因为由国会支付和决定每年的拨款。
爱尔兰战争(1689—1691年)
这场战争是大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在英国的继续,在这场反对威廉三世的战争里,不同的角色怀有不同的目的。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英国王位;路易十四则企图通过这场战争使威廉放弃在佛兰德的作战,以便保证其顺利进入尼德兰,而爱尔兰人则支持天主教国王,反对新教国王。
1689年3—4月,詹姆斯二世在爱尔兰 詹姆斯在一小型法国军队的伴随下,在金塞尔登陆进入爱尔兰。除了爱尔兰北部仍有少数几个新教徒的据点之外,爱尔兰全部由拥护詹姆斯二世后裔的军队所控制。这支军队有4万人,并由蒂尔科纳尔伯爵率领。在恩尼斯基伦和伦敦德里的新教徒立即宣称他们效忠于威廉。詹姆斯和蒂尔科纳尔伯爵发兵北方。
1689年4—8月,围攻恩尼斯基伦城和伦敦德里 开始时英国人企图解围的行动失败。8月9日—10月,由约翰·里克上校统帅的海军护航队,打破了伦敦德里的封锁,并解除了对伦敦德里的围困。不久,由威廉·沃尔斯利上校率领的当地民兵也迫使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军队放弃了对恩尼斯基伦城的围困。
1689年6—7月,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在苏格兰叛乱 当爱尔兰与法国联军围攻思尼斯基伦城和伦敦德里时,邓迪作为坚决支持詹姆斯的苏格兰领导者,在海兰兹企图煽动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在苏格兰叛乱。7月27日,在基利克兰基之战中,苏格兰人打败了由休·麦凯将军率领的威廉的军队,但邓迪被杀。8月,拥护詹姆斯的军队的新统帅换为亚历山大·坎农上校,他率军向珀思进军,但在多克遭到英军阻击,英军是由安格斯伯爵新召慕的步兵团。8月21日发生激战,海兰兹军队大败溃逃。1690年5月1日,坎农之残余在克罗姆代尔被歼。海兰兹的大多数贵族宣誓效忠于威廉三世。英国人通过血腥和残暴的镇压换得了在海兰兹的和平,其中,最残酷的行径在1692年2月13日发生于格伦科马萨克。此举,使得英格兰人分别于1715、1719和1745年再次叛乱。
1689年9—11月,英国发动进攻 英国军队首先在阿尔斯特发动进攻。与此同时,由腓特烈公爵统帅的小型军队在威廉的命令下在贝尔法斯特附近登陆,但在邓多克被击溃。
1690年3—7月,威廉在爱尔兰 威廉亲自出马统帅35000—40000人的部队于6月向都柏林进军,该部队中也有部分外国雇佣兵。与此同时,在北方的詹姆斯部队的人数也增至21000人,其中有3月份从法国而来的由劳臧统帅的法国远征军。詹姆斯军队在博因河附近安营。
1690年7月11日,博因河之战 战斗伊始,位于中央的两军的步兵立即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此时,英国骑兵之大部开始了卷击进攻。作为海军上将,詹姆斯是能干和无畏的,但他却无力指挥其骑兵打破英国人的卷击包围;他不得不逃离战场,不久又逃亡法国。詹姆斯的军队继续战斗,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有秩序地撤退。之后,他们仍然坚持战斗一年多。
1690—1691年,威廉统治的巩固 在威廉进军之前,爱尔兰岛除西部和南部外均已陷落。西海岸的利默里克城,是拥护詹姆斯的一个重要据点,由卢肯伯爵统领。英国人展开了对利默里克城的围攻,但从夏季到秋季,久攻不下。9—10月,科克和金塞尔准备向马尔洛罗夫投降。詹姆斯企图说服路易十四帮助其入侵英国,但遭到拒绝。
1691年7月12日,奥格里姆之战 此战中,金克尔率领威廉的军队打败圣鲁思统帅的爱尔兰—法国军队。爱尔兰—法国军队总人数为25000人。圣鲁思元帅被杀,联军也溃散瓦解。此战中,英国人伤亡700人,联军伤亡7000人。此后,除得默里克城仍然继续战斗外,整个爱尔兰战争结束了,而詹姆斯企图恢复其英国王位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
1691年10月13日,《利默里克和约》 条约中允许利默里克的爱尔兰投降前往法国,并保证爱尔兰(天主教)宗教信仰自由,并大赦天下。它由英国议会签署。但是,爱尔兰新教徒联合起来,反对这些十分宽容的条款,并急匆匆抛出了一个反天主教的刑事法典。
评论:在1692年之前,如果路易十四在海上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其指挥才能,并派一支适当的军队去爱尔兰的话,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将完全不同。也许到该世纪之末,法国已在大陆上取得了霸权地位。
法国
黎塞留时代(1610—1642年)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此前,他已准备好在莱茵河流域同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以解决有争议的于利赫—克累弗历史遗留问题。
1610—1643年,路易十三的统治(1610年时他年仅九岁) 在其未到法定年龄期间,由母后玛丽·德·梅迪奇摄政。
1619—1624年,黎塞留的崛起 经过政治斗争,红衣主教普莱西伯爵黎塞留取得了针对摄政玛丽·德·梅迪奇的胜利,从而成为实际的执政。
1625年,胡格诺贵族暴动 在亨利公爵及其兄弟本杰明和苏比兹的领导下,胡格诺派新教徒在国内起事。他们的大本营设在罗谢尔,同前一世纪曾出现的情况一样,此次暴动似乎注定会将法国分裂成多种对立的势力。9月,法国高级海军将领亨利公爵打败了驶离罗谢尔之胡格诺贵族的一支舰队,该舰队由苏比兹任指挥,之后,亨利公爵开始部分封锁新教徒的军事据点。
1626—1630年,英国介入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颇群岛→斯图亚特王朝早期)
1627—1628年,围攻罗谢尔 黎塞留亲自监督实施了此次长达14个月的围攻。1627年11月,经三个月陆上封锁之后,忠于王室的法国人开始从陆地发起攻击。洛林和吉兹亨利公爵建起环绕港口的石堤之后,率领其王室舰队开始了海上封锁。到春李来临之时,石堤和沉没的废船阻塞了航道。5月和9月,英国人分别发动了两次海上攻击,均被击溃。10月29日,经过激烈顽强的抵抗,胡格诺贵族守军投降,他们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所有特权。
1628—1629年,打败胡格诺派教徒 随着罗昂公爵被蒙莫朗西的打败,胡格诺派作为法国一个主要的和半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被摧毁了。
1628—1630年,同萨伏依的战争 黎塞留通过征服萨伏依和重建对阿达河上游之瓦尔泰利纳河谷的控制,来间接攻击西班牙力量。他们穿过科摩湖,来到斯泰尔维奥口,从而在哈布斯堡所控制的米兰与蒂罗尔之间打通了联系。此举封锁了西班牙与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同尼德兰之间的主要道路。这次巨大胜利是由蒙莫朗西于1630年在阿维利亚纳取得的。
1631—1648年,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一三十年战争→法国时期)
1632年,贵族叛乱 这次叛乱是由国王兄弟加斯顿公爵组织的,他是黎塞留的敌手。叛乱军队由蒙莫朗西指挥,9月1日,在卡斯泰尔诺达里,叛乱部队被亨利·雄堡元帅打败,蒙莫朗西被俘并斩首。
1642年12月4日,黎塞留卒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卒
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1643—1661年)
1643—1661年,马扎林的内阁 1643年,路易五岁,母后奥地利的安妮在红衣主教马扎林的全力支持下,成为摄政王(与黎塞留不同,马扎林只是政治上的红衣主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投石党(1648—1653年)
由于贵族和普通民众对高额赋税的不满,也由于对黎塞留时代王权急剧澎胀的不满,特别是由于马扎林继续坚持其前任的政策,引起贵族和民众更加的忿恨,三十年战争结束不久便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甚至在法国同西班牙作战时,叛乱仍在继续。
1648年7月12日,第一次投石党运动开始 巴黎国会写信给路易及其母后,提出要求,但遭到安妮和路易二世拒绝。
1648年7—12月,巴黎动荡不安
1649年1月8日,议会叛乱 马扎林被议会剥夺公民权,议会还命令没收王室土地。王室成员及马扎林此前已逃亡圣热尔曼。许多贵族参与了叛乱,其中有波旁和孔代王子。
1649年1—2月,孔代支持母后安妮 大孔代之所以反对巴黎议会,部分原因是与年轻兄弟波旁长久不和。大孔代率军攻陷了沙朗通要塞,将其夷为平地。当孔代和其他贵族逃亡西班牙以求得支持时,巴黎议会开始同王室讲和。
1649年3月11日,《吕埃和平条约》 议会解散了其军队并同朝廷讲和,马扎林被特赦,母后安妮也宣布大赦天下。
1649年8—12月,大孔代与马扎林发生摩擦 大孔代将军曾保证其手下能在取得胜利后在政治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和马扎林发生争吵,促使大孔代与前叛乱贵族进行谈判。
1650年1月18日,监禁大孔代 马扎林还监禁了其兄弟孔代,及其弟婿亨利公爵。
1650年2—4月,第二次投石党运动开始 当贵族们在诺曼底、勃艮第和波尔多举行起义时,杜伦尼获得了投石党的军队指挥权,并同意与西班牙组成联军,从西班牙属尼德兰出发入侵法国。
1650年6—10月,在法国东北部毫无结果的机动作战 由于杜伦尼与西班牙相互猜疑,使得他们失去了向巴黎进军的良机。
1650年10月15日,香槟布朗之战 杜伦尼急于解除雷代耳富恩丢斯城之围。被舒瓦瑟尔元帅率领的皇家军队打败,这支军队受过良好的训练。杜伦尼率残部逃亡。
1651年2—9月,大赦天下与暂时和平 2月15日,由于大赦天下,亲王们被释出狱。杜伦尼重返巴黎,马扎林逃亡德国。
1651年9月,国内战争再次爆发 大孔代、孔代和其他贵族重新反叛,不久攻占波尔多,并将之设为其反叛的大本营。大孔代同西班牙人签署了联盟条约,杜伦尼则允诺保证王权的继续存在。但起义仍蔓延到全国各地,路易于11月重召马扎林回到巴黎。
1652年3—7月,卢瓦尔与塞纳之间的战斗 杜伦尼与孔代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毫无特色和难分难解的战斗。
1652年7月5日,圣安托万之战 一支新的王室军队被带回巴黎,同杜伦尼会师。他们设了一个圈套,称在路易与孔代之争中保持中立,从而诱使孔代退出了巴黎。经过一场激烈艰苦的作战,孔代已达崩溃的边缘。正在这时,感情易变的巴黎打开城门让孔代逃跑。不久他加入西班牙军队,他们在查理四世的率领下侵入法国的东北部边界地区,闻此,杜伦尼立即发兵北方。
1652—1653年,巴黎北部和东部的战事 杜伦尼利用智谋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投石党人”和洛林的联军,从而保护了首都巴黎。1652年10月21日,路易重返巴黎。1653年2月6日,马扎林也返回。虽然同西班牙的战争仍在继续,但“投石党”已成过去。
西班牙战争的继续
1653—1657年,孔代同杜伦尼作战 由于受前一个世纪作战样式的影响,任西班牙大元帅的孔代尽管拥有兵力上的优势,却不能将杜伦尼置于不利条件下进行作战。1654年8月25日,杜伦尼通过机动作战和围城战,在法国北部之阿腊斯取得了一次作战的胜利。1656年7月16日,杜伦尼在瓦朗谢纳被打败,尽管如此,杜伦尼的将才仍稍稍超过其对手,因为孔代由于受西班牙人们怀疑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1657年,法国与英国结盟 此前,法国与英国正分别同西班牙人作战,克伦威尔同马扎林签署条约,他们联合进攻海岸重镇格拉沃利讷、敦刻尔克和莫迪克。法国人同意将敦刻尔克割让于英国。
1657年秋,莫迪克陷落
1658年5—6月,围攻敦刻尔克 尽管西班牙人掘开堤防,企图阻止法军的进攻,但杜伦尼仍以极快的速度从莫迪克推进到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守军共3000人,杜伦尼连同由英国威廉·洛克哈特爵士率领的3000人准备共同向敦刻尔克发起进攻。正在这时,英国舰队赶到,从而使杜伦尼的攻城部队达21000人。西班牙属尼德兰总督胡安爵士在伊普雷网罗了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部队,由他自己和孔代任指挥,该部队由6000名骑兵、8000名步兵及2000名由约克公爵詹姆斯率领的英国拥护詹姆二世复位的人组成。后来英国部队又由詹姆斯二世和查理二世统领。
1658年6月7—13日,向敦刻尔克进军 约翰勋爵和孔代移军至迪讷附近的营地。迪讷在敦刻尔克的东北,是介于海滩与牧场之间的一块陆地。
迪讷战役(1658年6月14日)
杜伦尼决定通过突然袭击来掌握战役主动权。13日下午,他留6000人继续围攻敦刻尔克,之后率9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来到战场,天黑之前,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
第二天清晨,正好在潮汐来临之前,杜伦尼将其军队分两线部署,同时组成一个预备队,向迪讷穿插行进。其战斗序列为:英国步兵置于左侧,骑兵则分别被部署于其两翼,骑兵之一部在海滩,另一部在位于迪讷陆地边缘的牧场。由于杜伦尼推进缓慢,使得西班牙军队得以充分准备。但缓慢进攻是杜伦尼的一个策略,因为他的计划是建立在潮汐变化之上的。
西班牙步兵成一线部署,其右侧紧靠海滩。另有一支骑兵分遣队在其左翼,大部骑兵则作为预备队。由于担心已到海边的英国舰队炮火的攻击,在海滩上没有部署任何部队。西班牙的右翼由胡安勋爵指挥,左翼则由孔代指挥。胡安没有接受孔代的劝告,而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以至于将其炮兵远远地丢在后面。
英国人在其舰队火炮的支援下,首先向西班牙之右翼步兵发起进攻。不久,西班牙骑兵预备队企图支援其步兵作战,但被法国之左翼骑兵打败,法国左翼骑兵由雅克侯爵统帅。在中央,法国步兵缓慢地压迫西班牙军队后撤。在西班牙军队之左翼,孔代率其骑兵攻克雷基侯爵,但由于杜伦尼率其骑兵及时地从其左侧包抄而至,孔代的进攻失败。杜伦尼充分利用海滩潮汐变化的策略,使他得以实现了利用骑兵包围卷击西班牙靠陆地一侧部队的计划,从而表明了他具有根据战场的特点,采用合适的作战形式的艺术。此战从上午8时一直打到中午,以杜伦尼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杜伦尼仅损失400人,而西班牙军队有1000人被杀,5000人被俘,西班牙军队实际被歼灭。直至夜幕降临,杜伦尼才停止了追击。随即,敦刻尔克也投降并割让给了克伦威尔。此后,敦刻尔克一直在英国人手中,直至1662年查理二世将其卖给路易十四为止。
1659年11月7日,《比利牛斯和约》 迪讷战役之后,双方开始谈判,由于法国在军事上的日益强大,西班牙人不得不同意其全部条件并签字。在该条约中,西班牙割让了佛兰德之大部和部分边界地区。从此,西班牙帝国越来越被削弱,而法国王室则日益巩固和稳定。同时,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菲利普四世之女玛丽亚为妻。几年后,孔代请和,路易十四宽恕了他。
路易十四亲政时期(1661—1700年)*
*其执政时期的最后15年(1700—1715年)的情况在下一章介绍。
马扎林在其统治达18年之久后死去,路易十四开始了他自己的统治时期,其统治理论的基础来源于黎塞留、马扎林和自己的经验。他不想让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他曾说过“国家即联”的话。整个国家也理所当然地以他为中心了。为了维持庞大的常备军,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科尔贝尔不得不想方设法以保证稳固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人。为了同荷兰竞争,科尔贝尔提出了扩展海外殖民地的政策,以便推动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由于军队参与了这场经济战争,从而使得海外殖民地的公司成为国王的代理。科尔贝尔还创造了一支新型海军以保护其殖民地,同时,沃邦还修建了许多要塞以作为海军基地,这些要塞分别在立托夫斯克、敦刻尔克、勒阿弗尔、罗什福尔和土伦。1661年,科尔贝尔仅仅拥有20艘舰只,1671年,法国海军己有196艘舰只,而到了1677年,共有270艘舰只。由于路弗伊斯和沃邦的努力,法国陆军也得以重建(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军事体制及理论→后勤支援)。
重建陆军、创建海军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的所有措施及行动,都是路易十四想提高其声望和扩充其领土的雄心所促成的。路易十四的国防大臣路弗伊斯是一位机会主义者,他极力煽动路易到海上征战。而比较实际的科尔贝尔对海外远征不满,从而造成两人的长期不和。路弗伊斯则反过来指责科尔贝尔的经济计划是失败的。
1664—1666年,同巴巴里海盗的作战 由于海盗经常袭击马赛的商船,路易派遣一个海军小分队去炮击在阿尔及利亚的吉结利,接下来又攻击阿尔及尔人。不久,法国同阿尔及尔总督达成协议,攻击才停止。
1666年,同英格兰人的战争 根据1662年路易签署的协议,路易有责任帮助联合省,从而在联合省同英国人发生第二次战争时,法国人参加了反英格兰的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争夺西属尼德兰的战争(1667—1668年)
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去,他是路易的岳父。因此,路易借机要求继承遗产,并要求西班牙将南尼德兰割让给法国,但是西班牙拒绝了。查理二世成了国王(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1667年5月24日,入侵尼德兰 杜伦尼率军迅速占领了佛兰德一部和埃诺。
1668年1月,三方联盟 联合省、英国和瑞典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法国的入侵。
1668年2月,入侵法兰施—孔特 经过14天的征战,孔代全部占领了该地区。
1668年3—4月,三方联盟乞和 路易答应参加和谈。
1668年5月2日,《亚琛条约》 签署根据该条约,法兰施—孔特归还给西班牙。但法国仍然在西班牙和尼德兰边界地区留下了许多要塞,在佛兰德也同样有一些据点。一些遗留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8年)
在准备对荷战争时,法国进行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孤立荷兰。1670年5月22日,法国同英国的查理二世签订秘密的《多佛尔条约》,从而使其退出反法联盟(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1672年,法国又同瑞典订立了相似的条约,不久也同科隆和明斯特订了内容相似的条约。
1672年3月,宣战 在路易十四的亲自率领下,法军共13万大军向默兹河下游进军,一路上攻打荷兰在梅瑟特里特的要塞,并在杜塞尔多夫建立了前进基地。路易十四军队装备精良,齐装满员。正在扩充壮大的法国海军也通过支持英国舰队参战。此时,荷兰拥有130艘舰船,但其陆军在1671年仅有27000人左右,且装备低劣、指挥不力。当1672年2月战争危险日益明显增大时,奥兰治威廉三世才开始招募军队达8万人。
1672年5—7月,入侵尼德兰 法国军队兵分三路入侵联合省:杜伦尼,率5万多人沿莱茵河左岸向下游进军;孔代,也率5万多人沿莱茵河谷岸向下游挺进;卢森堡则统率路易十四之德国盟友组成的军队(科隆和明斯特)从威斯特发里亚出发,向上艾塞尔和格罗宁根挺进。威廉与其军队企图据守艾瑟尔—莱茵河一线,阻击路易十四的军队,但法军于6月12日便抵达托尔万斯。接着,奈梅亨、霍林赫姆和其他城镇相继陷落。由罗什福尔伯爵将军率领的骑兵已经侵入尼德兰的心脏地区,并占领了阿默斯福特和纳尔登,但被阻于穆耶登,不久又攻陷了乌得勒支。法军的挺进已经威胁到了阿姆斯特丹的安全。为了保卫阿姆斯特丹,荷兰人掘开堤防,大水淹没了乡村。与此同时,卢森堡也被阻止于格罗宁根。
1672年8月,尼德兰革命 奥兰治威廉成为国王(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德·维特被推翻及谋杀)。
1672年8月,支持尼德兰 由于对路易十四野心的担心和畏惧,几位亲王结成同盟,支持尼德兰反对法国,他们是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西班牙国查理二世等。
1672年8—9月,法军的分兵 路易十四没有接受杜伦尼和孔代富有经验的劝告,而将其军队分散成几个小型的部队,企图同时与不同的敌人作战。杜伦尼要求乘胜追歼德国人,此前,他们已遭法军沉重打击。但杜伦尼却被派往了威斯特发里亚,孔代被派往阿尔萨斯,其他一部派往西属尼德兰,其余的部队则在尼德兰待命,等待洪水结冰。
1672年9—12月,荷兰袭击沙勒罗瓦 由于法军分兵,威廉希望能借机夺取胜利,但却被打败。
1672年9月—1673年1月,杜伦尼在莱茵河中游地区 杜伦尼亲自率领从未超过2万人的军队,利用智谋打败了占绝对优势的帝国与勃兰登堡联军,联军由蒙泰库利和腓特烈·威廉指挥。由于联军士气低落,他们率先向杜伦尼乞和,1673年6月6日,签署了《瓦瑟姆和约》。
1672—1673年,在尼德兰的冬季作战 卢森堡正在构成莱登和海牙的威胁,但由于该地区突然解冻,他被迫撤至乌得勒支。当孔代企图攻占阿姆斯特丹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1673年6月29日,马斯特里赫特陷落 路易亲率4万大军围攻马斯特里赫特。当采用沃邦的攻城技术后,该城陷落。之后,路易入侵洛林并使选帝侯特里尔屈服。
1673年7—11月,杜伦尼与蒙泰库利的较量 路易十四接受路弗伊斯的建议,命杜伦尼率其23000人的部队去阻止蒙泰库利与荷兰人的会师(蒙泰库利有25000人)。此时,杜伦尼正准备保卫阿尔萨斯,并因此与邻近的州相安无事。杜伦尼断言路易的命令前后不一致,其军事行动也是徒劳的。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依命行事。不过聪明能干的蒙泰库利避免了与杜伦尼的正面交锋,他前往波恩并同威廉在那里会师。11月12日,联军围攻波恩并攻克之。这一结果孤立了路易十四的盟友科隆和明斯特,后者不得不议和。
1674年1月,反法联盟的加强 丹麦加入联盟,德国亲王也站在皇帝一边反对法国,选帝侯(勃兰登堡的腓特烈·威廉)重新参加反法战争。2月19日,英国也同反法联盟议和(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并鉴署了《威斯特敏斯特条约》。路易从尼德兰撤退,以集中反对西班牙属尼德兰和法兰施—孔特,同时也防止德国人入侵阿尔萨斯。
1674年,其他战事 一支法国远征队突然进攻西班牙的西西里,并取得成功。由雄堡元帅率领的一支法国小部队,在鲁西荣打退了西班牙人的进攻。
1674年5—6月,在法兰施—孔特的战役 路易十四在沃邦的帮助下,用六周时间重新占据法兰施—孔特,而攻克贝桑松仅用了九天时间。
1674年5—8月,在西属尼德兰的战役 孔代率45000人据守默兹河一线,威廉则率65000人前行,向其进攻,企图下一步入侵法国。
1674年8月11日,塞内夫之战 孔代抓住战机,向进军途中的反法联军发起进攻,孔代率其半数部队,在无炮兵支援情况下,来回冲击联军,初战取得胜利。但不久,联军又重新恢复阵形并收复了部分失去的土地。夜幕降临时,双方均撤出战斗。孔代同其剩余部队会师,决定第二天重新发起进攻。但联军已全部撤离。可以说,孔代既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联军入侵法国的企图破灭了。联军大约有1万人被杀,5000人被俘(其中大部分为伤员),另有15000人受伤。法国人伤亡接近1万人。
杜伦尼在莱茵河流域的作战(1674—1675年)
此时,杜伦尼再次受命保卫阿尔萨斯。而勃兰登堡选帝侯及许多其他德国亲王参加了反法战争。杜伦尼的主要对手是帝国将军卡普拉拉、布尔诺维尔亲王及洛林公爵。部队集结于海德尔堡的北方和南方。
1674年6月14日,杜伦尼穿越莱茵河 杜伦尼的目的是,在帝国军队集中之前攻击。他横渡莱茵河的地点在菲利普堡。
1674年6月16日,辛斯海姆之战 卡普拉拉和洛林公爵率9000人的部队(其中7000名骑兵)去拦截杜伦尼的进军。卡普拉拉在埃尔森茨河的后侧构筑阵地,他认为是坚不可摧的。而杜伦尼则不这么认为,他渡过埃尔森茨河,将帝国军队的警戒部队赶出辛斯海姆。之后,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辟道路向高原进发,在那里部署有卡普拉拉的主力部队。经过艰苦的战斗,杜伦尼取得了彻底胜利。法军有1200人被杀,帝国军队有2000人阵亡,600人被俘。不久,杜伦尼遵巴黎之命横渡莱茵河撤回。
1674年7—9月,夏季机动战 7月3日,杜伦尼及其增援部队共计16000人,再次从菲利普堡横穿莱茵河。7月7日,同帝国军队在海德尔堡发生激战,不久,帝国军队从美因河后侧撤退。根据巴黎的指示,杜伦尼摧毁了位于美因河和内卡河间的地区。不久,他又回渡莱茵河以防止沿摩塞拉河一线的入侵威胁。经增援,杜伦尼的部队人员已达2万人。当杜伦尼正占据西北地区时,由布尔诺维尔统帅的帝国军队在施佩耶尔附近横渡莱茵河,不久又回渡,于9月24日控制了保持中立的斯特拉斯堡。杜伦尼立即进军至该地区附近,以寻机攻击人数众多但又小心谨慎的对手。
1674年10月4日,恩茨海姆之战 此战,杜伦尼有22000人,30门火炮;布尔诺维尔有38000人,50门炮,其火炮由壕沟掩护并处于防御态势。杜伦尼首先向布尔诺维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进攻。此时,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赶来一个英国团。他们在约翰·乔治的率领下(后来由马尔伯勒公爵指挥),也加入了布尔诺维尔的防御。尽管杜伦尼在第一天的进攻中掌握着主动权,但却不能将联军赶出阵地。天黑时,杜伦尼撤出了这场不分胜负的战斗,与此同时,联军也撤出了战场。此战法军伤亡约3500人,联军约3000人。
1674年10—11月,警惕的等待 由于大选帝侯的到达,在阿尔萨斯的反法联军人员已达57000人之众。从贝尔福到斯特拉斯堡之间的所有城镇均成了他们的冬营地。杜伦尼则在代特维莱安营扎寨。为迷惑敌人,他在阿尔萨斯中部摆出了一副积极防御的态势。此时,他却静悄悄地率领他的整个部队计28000人去往洛林。
1674年9月29日—12月29日,向阿尔萨斯进军 从孚日山脉后侧,杜伦尼秘密向南进发。在其机动的最后阶段,他把其部队分成许多小部队以进一步迷惑敌人的密探。在已通过雪山后,他在贝尔福重新集结部队,并迅速从南方向阿尔萨斯进军。12月29日,布尔诺维尔企图在牟罗兹阻止杜伦尼的进军,以失败而告终。此时,分散的帝国军队只能撤至斯特拉斯堡。杜伦尼继续向科耳马尔进军,那里由大选帝侯率领占优势的军队占领。
1675年1月5日,蒂尔凯姆之战 发起进攻之前,杜伦尼接受了恩茨海姆之战的教训,尽管其部队已精疲力竭,但他仍指挥部队发起猛烈的进攻。联军在马马虎虎地抵抗一阵后撤离,从而将阵地让给了杜伦尼。此战,法军虽然伤亡不大,但它做为有史以来最勇敢的作战而载入了史册。
1675年,其他战事 法军重新攻占了默兹河谷的许多要塞。并占领了列日和林堡。在西西里的远征队也取得了作战的成功,雄堡元帅则侵入加泰罗尼亚。
1675年6—7月,在德国的战事 心情沮丧的选帝侯已撤至勃兰登堡。蒙泰库利又重新受命指挥帝国军队。在莱茵河以东的菲利普堡与斯特拉斯堡之间的一次机动作战中,杜伦尼阻止了蒙泰库利重占斯特拉斯堡的企图。
1675年7月27日,杜伦尼阵亡 在迫使蒙泰库利优势兵力撤退的同时,杜伦尼在尼德—萨斯巴赫构筑防御工事以准备抵抗帝国军队的进攻。7月27日,一发炮弹夺去其生命。此后,法军被蒙泰库利赶出阵地,法国不得不回渡莱茵河,之后又几乎撤至孚日山脉。
1675年8—10月,在洛林的战事 8月11日,在坎泽尔—布鲁克之战中,法军元帅克雷基被洛林的查理打败被俘。9月6日,联军重占特里尔,并准备进攻法国。孔代命卢森堡控制佛兰德局势,他自己则去接管杜伦尼与克雷基的军队。孔代迫使蒙泰库利回撤,蒙泰库利穿越莱茵河。孔代和蒙泰库利成为本世纪继杜伦尼之后两位最伟大的将军。他们均在1675年底离职。
1676年1—4月,西西里内部及周围的战事 1月,法国海军元帅亚伯拉罕·迪凯纳侯爵打退了西班牙—荷兰联军对墨西拿的攻击,联军由德鲁特指挥。3月25日,法国元帅维沃内在西西里的墨西拿之战中,打败了西班牙军队,与此同时,维沃内被任命为西西里总督。4月22日,在墨西拿海战中,迪凯纳打败了德鲁特,德鲁特受重伤。
1676年4—8月,北方战事 这些战斗均由路易和沃邦组织实施。4月26日,他们攻占埃斯科河畔孔特,之后在瓦朗谢讷附近机动作战以打击威廉三世。8月,威廉被雄堡赶出马斯特里赫特。不过罗什富尔依然据守默兹河谷。
1676年,在莱茵河流域的战事 克雷基此前已换防洛林,9月17日,菲利普堡沦陷。法军则将默兹河与摩塞拉之间的地区劫掠一空,以防止敌人将此地做为入侵的供应基地。到本年底,洛林的查理与卢森堡在莱茵河流域展开了一场机动战。
1677年,北方战事 路易没有接受其大多数将领的建议,而采取了沃邦勇敢而冒险的作战计划,猛烈围攻瓦朗谢讷。3月17日,路易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法军又包围了圣奥默。4月11日,在蒙特要塞之战中,威廉的解围部队被菲利普·多莱昂公爵打败,不久,圣奥默投降。夏季,威廉与卢森堡打了一场非决定性的战役,法军略占上风。
1677年,莱茵河流域的战事 克雷基将洛林之查理驱赶至莱茵河。另一支帝国军队企图在菲利普堡渡过莱茵河,被隔绝在河里的一个小岛上,洛林派出一个大型救援部队去营救。但在10月17日发生于斯特拉斯堡附近的科奇尔斯堡之战中,救援部队被克雷基击溃。帝国入侵军队被迫投降。之后,克雷基又于11月14日乘胜占领弗赖堡。
1678年,法国北方取得的胜利 3月,路易攻占根特和伊普雷。虽说路易取得胜利,但他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反法联盟中的英国对其构成直接威胁,其次,根据科尔贝尔的反映,国内经济也面临较大的困难。基此,路易决定议和,帝国中的各州的将军则不顾威廉的战略目标,开始同路易谈判。
1678年7月6日,莱茵费尔登之战 此战,克雷基打败帝国军队。
1678年7月23日,根根巴赫之战 克雷基仍然取得了胜利,同时,又占领了凯尔。
1678年8月10日,同尼德兰签署《奈梅亨条约》 在该条约中,尼德兰同意保持中立,做为交换条件,法国归还其侵占的尼德兰土地。
1678年8月14日,圣德尼之战(位于蒙斯附近) 威廉似乎不知道条约已签署,突然向卢森堡发起进攻,经激战,威廉被打败。
1678年9月17日,同西班牙签署《奈梅亨条约》 在此条约中,法国获得了法兰施—孔特、瓦朗谢讷、康布雷、坎布雷什、艾尔、圣奥默、伊普雷、康德、布尚、莫伯日和其他边界要塞。西班牙则重新收回了沙勒罗瓦、班什、奥德纳德、阿特、库特赖、林堡、根特和其他地方。
1679年2月6日,同帝国签署《奈梅亨条约》 法国接收弗赖堡并放弃驻防菲利普堡的权力。洛林的查理获准拥有公爵领地,但洛林没有接受法国的条件。
1679年6月29日,同勃兰登堡签署《圣日耳曼条约》 勃兰登堡选帝侯几乎将其在波美拉尼亚征服得到的土地全部拱手让给瑞典。
路易权力顶峰时期(1679—1700年)
1680—1684年,复合会议 由于路易十四正处于权力的顶峰,法国正如日中天,而帝国日渐衰落。法国建立了所谓的“复合会议”法庭以催讨那些在条约中已划归法国的领土。在他建立的法庭所做出的裁决下,法国并吞了许多条约以外的城镇(如斯特拉斯堡)。这种行为直接引发了西属尼德兰入侵法国。1684年,西属尼德兰占领卢森堡及特里尔。洛林则被永久并吞。
1684年,《累根斯堡条约》 路易、选帝侯和帝国间订立了20年休战条约。到1681年1月,由“复合会议”宣布法国应得的所有土地,路易均如愿以偿地得到了。
1685年10月18日,下令撤销“南特敕令” 新教徒不顾禁止迁徙的命令而潜离法国者超过5万户。
1688—1697年,大同盟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斯堡同盟之战)
德国
1576—1612年,鲁道夫的统治 在其统治期间,同土耳其在欧洲东南部屡屡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同时,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不断冲突也是其统治期的另一个标志。
1612—1619年,马提亚统治期 此间,新教徒与天主教徒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
1619—1648年,斐迪南二世的统治 由于斐迪南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随着他的继位,遗留的问题也带给了他,特别是波希米亚人的危机日益严重化了。
1658—1705年,李颇德一世的统治 他似乎命中注定是一个天主教徒,而对于成为世俗的统治者则极不情愿。他的主要兴趣是增建天主教堂,而对哈布斯堡和奥地利王朝的兴趣则在其次。
1658年8月16日—1667年,莱茵同盟 这一由天主教和新教亲王们组成的防御性同盟主要用于执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外国的入侵和保护莱茵地区。
1662—1664年,同土耳其的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哈布斯堡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匈牙利的斗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