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

_8 亚历克斯·罗森堡 (美)
Tooley,RichardM(1987)Causation:ARealistApproach,Oxford,OxfordLhiversityPress.
vanFraassen,Bas(1980)TheScientificImage,Oxford,OxfordUiiversityPress.
vanFraassen,Bas(1988)"ThePragmaticTheoryofExplanationw,inJosephPitt(ed.),TheoriesofExplanation,Oxford,OxfordLhiversityPress.
Westfal^Richard(1977)TheConstructionofModern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UiiversityPress.
Wright,Larry(1976)TeieologicalExplanation,Berkeley,Ui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根与芽同样重要
-罗森堡《科学哲学》译后记
罗森堡(AlexRosenberg,1946)的《科学哲学》是一部反映当代英美科学哲学教学水准、关注真正哲学问题而非不断"转向"的简
明教材,难度适中,取舍得当。如作者所暗示的,它想成为亨普尔的大师级简明教程《自然科学的哲学》的升级版。在我国它适合作为综合性大学哲学系或者理工科院校自然辩证法相关领域"科学哲学"课程的教科书使用。
它是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公司的首批8种哲学导论系列教程之
一,另7种为《认识论》、《伦理学》、《形而上学》、《艺术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综教哲学》,差不多囊括了中国哲学界的8个二级哲学学科。此系列教程属于"进阶"读物,要求学生修过哲
学导论,但不要求具备专门知识,通过这些课程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哲学理解水平,为进入专业阅读和研究打下基础。如原丛书主编莫泽(PaulKMoser)所言,这些教程的基本目的是向学生阐述该分支学科的主要问
科学哲学I
题、立场和当代的哲学论证,不要求学生相信某个单一的立场。相对于具体的结论,论证可能更重要,罗森堡的这部书体现了这一
点。这也是要译出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客观地或者批判性地考察科学
之本性,是科学哲学的重要使命。科学哲学家要尊重科学事实和科学家
的意见但不能"惟科首是瞻",哲学工作有相对独立性,有独立的评价
标准,其中"论证"是极为重要的方面,论证要追求可信性与逻辑一致性。哲学家不要试图让他人以为自己像个哲学家,科学哲学家也不必在意科学家是否把自己当作一名称职的科学哲学家。无论怎样做,一些科
学家总会表示不满。19^7年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评论,刊登了
四位"真理的背叛者"的照片,他们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拉卡托斯(ItnreLakatos,1922-1974),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文章肤浅地谴责了这些哲人给科学带来的^重而又广泛的灾难"。这四位科学哲学家的科学
哲学观点是很不相同的,但都荣幸地得到两位英国物理学家作者的"一
勺烩"一认为统统都是对科学的不敬。*从中也可以看出,强大的也同时是脆弱的。本来科学够强大的,"几个学院派哲学家的怀疑,对于
庞大的、结构森严的科学来说,永远也构不成什么真正的威胁。"那么
怎样做才能让科学家满意呢?值得指出的是,这四人中前两者一般被认为对科学还是相当敬重的,甚至被部分学者斥为做得过头了。我还
要特别指出,本书的作者1993年曾荣获过拉卡托斯科学哲学奖。胃
*参见霍根著,孙雍君等译,学的终结》第二章,远方出版社,1997年。其中《自然》杂志文章见.'T.TTieocharis&MPsimopoubs,Nature,Vol329,Oct.15,1987,pp.595—5980**霍根,学的终结》,第49页。***拉卡托斯科学哲学奖由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简称LSE)每年颁发一次,历届获奖者为:BasvanFraassen和HartryField(1986),MichaelFriedman和Ph%KitcherC1987),MichaelRedheadC1988),JohnEarmanC1989),ElliottSober(1991),PeterAchinstein和AlexanderRosenberg(1993),MichaelDummett(1994),LawrenceSklarU995)>AbnerShimony(1996),JeffreyBub和DeborahMayo(1998),BrianSkyxms(1999),JudeaPearl(200J),PenelopeMaddy(2002),PatrickSuppes(2003),KimSterelny(2004),JamesWoodward(2005)0
本书作者当然没有那两位科学家那么极端,特别是他宽容了库恩(见最后一章),认为他的动机并非想推翻科学的客观性。但是他并没有
宽容费耶阿本德以及布鲁尔等人。可是,费耶阿本德、布鲁尔的动机与库恩的动机也许没有本质的差别。
科学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引人注目的事物,发展科学和传播科学
既是国家的需求也是人民的需求,由于科技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它们自然不敢怠慢。把科学作为对象进行全面探索可称之为科
学技术元勘(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如果把一线在岗科学家的
研究算一阶研究的话,它就是二阶研究,它包括许多侧面或子学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计划",提供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或者人类学的
博士后奖学金,以及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专业发展基金"。*其中对科学的二阶考察要早于、多于对技术的二阶考察。对于科学而言,
最成熟的有三个子学科: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这三者中,科学哲学又是最成熟的,在美国许多大学都开设科学哲学课程。
印证成熟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关于科学哲学已经出版过许多不错
的教材,这是其他子学科无法比肩的。
但是科学哲学课堂上应当讲些什么,怎么讲,哪些是最基本的必
须讲授的内容,一部普通的科学哲学教材要包含哪些内容,似乎没有权威性的要求,但稍调查国外的情况,发现还是有一些规律:1)一般
*参考默顿著,范岱年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文版前言,商
务印书馆,2000年,第23^。
来说侧重经典,兼顾当代发展。2)轻结论,重论证。3)阅读量较
大,一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大量原始文献,课堂上安排讨论。而这几点恰是国内较弱的方面。我们的学生目前也不适应大量的课后阅读和课上讨论。
科学哲学教科书的写法也多种多样,有以问题为主线的,有以人
物为主线的,有以学派为主线的等等。有的只写狹义的科学哲学,不讨论科学的外部关系,有的则写广义的科学哲学,把科学社会学、
文化学的内容也算作科学哲学的一部分。另外,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科学哲学课程要求也不一样,教材上也有差别,研究生可能更倾向于
阅读、讨论经典原始论文或者前沿动态。除了采用现成的科学哲学教科书外,使用任课教师临时编辑的影印材料包(Pack)的较多,第三
类是使用正式出版的文集,一般为经典论文选集。
众所周知,科学哲学在20世纪发展壮大,但也几乎是在20世纪
走向了衰落。到了19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学者们对科学哲学的
许多基本问题几乎难以达成共识(这未必是坏事)。在国内,1980年
代初科学哲学在中国高校刚引入,繁荣了一段,这期间翻译了不少著
作,包括可用的教材。石里克、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一些科学哲学著作也陆续翻译出版。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990年代,
译介的速度明显减慢(偶有一些重量级的著作被译出,如内格尔的《科学的结构》),并且已经许久没有一部合适的科学哲学教程了。早年翻译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与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曾作为教材使用过一段,但毕竟那是1960年代、1970年代中期的作品。目前,后者英文与中文已出第三版,内容有增补。1998
年邱仁宗教授译出哈雷的《科学哲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张莹译出法国"观点"丛书中布鲁诺■雅罗森的《科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两书虽各有特色,但都不太适合作教材使用(在西方虽然也当教材用过)。最近译出的波塞尔Poser)的《科学:什么是
科学》,是一部不错的教材,也更适合于有了一定基础后回过头来反
省这门学科时阅读。
基于以上考虑,首先从教学的角度,我们想到要译出罗森堡这部教程。它讨论的问题范围仍然属于狭义的科学哲学,而这恰是近些年国内科学哲学教学重视不够的方面。如果说此书有什么特点的话,可能就体现在它以经验论为主线,坚持以对"问题"的"论证"的方式讲解科学哲学,注重概念的知性张力(如寻求反例从而发展理论,一般不讲辩证法),这也是分析哲学的常规工作方式。读读这部书,有助于了解当代科学哲学的基本状况。对社会上更广大的科学哲学爱好者,此书作为一种入门,有助于人们了解科学的方法和本性。再一个考虑是,科学哲学在衰落之中,有些人错误地以为不必再理会科学哲学。这的确是大错特错的认识。即使科学哲学的许多
理论目前受到挑战和批判,它仍然是科学元勘中最成熟者,现在的研究也足够国人消化许多年。
不过,一般意义上"了解科学之本性",仅靠狭义的科学哲学一个学科是不够的,*只靠科学哲学的某些部分或者派别的理解更是不
够的。这并不是十分新鲜的观点,维也纳学派创始人之一弗兰克
*科学在"大科学"时代是一种职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工作(包括定岗.申请资助、成就评定等)要面对"资格"的认证和维持的问题,做好这一点的最主要方式是在"有影响"的刊物上不断"发表论文",这其中当然引出了许多问题。可以参见劳伦斯教授最
近在《自然》杂志上的精彩文章"发表论文的政治学"(P.人Lawrence,Thepoliticsofpublication,Nature,Vol.422,Mar.20,2003,pp.259~-261)。如果这也算科学本性的一个方面
的话(有人不认同),传统科学哲学无论如何没有考虑到。
(PhiUppFrank,1884—1966)于1957年写《科学哲学》的最后一节时,
就已经指出了"'科学以外的,理由的作用",以及"科学哲学"可能会导致"科学的语用学"。科学之本性中究竟是否包括"社会"
的成分?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样一来,科学的哲学探索就不能穷尽科学本性的所有重要方面。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社会学家齐曼
(JohnZiman)甚至说:"科学的功能是生产知识。那么,它生产何种知识昵?直到最近,这个问题仍被看作本质上是'哲学的'。遗憾的是,科学哲学家至今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尽管他们进行了英勇的努力,但他们完全没能提出令人满意的'科学'定义。"从
现在的眼光看,广义的科学哲学或科学元勘可能还要包括科学史、传统科学社会学、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科学修
辞研究、科学传播研究、科学的经济学研究、科学的政治学研究、后殖民主义科学文化以及各主要学科的哲学问题研究,等等,即使只讨论科学的"哲学",视野也可以更宽广一些,比如把解释学、现象学、思辨哲学中的相关内容包括进来等。
U1
罗森堡的这部教程是沿狭义的古典科学哲学路线叙述的。他从科学哲学内部对科学社会学的评论(见最后一章和中文版序言)就狭义
的科学哲学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跳出这个范围,就有商榷的余地。毕竟,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完整理解科学,不能只顾
经过合理重构的理论和逻辑部分,还要关注轰轰烈烈的科学活动,要把科学放到社会中去观察和研究。还要有动态的、历史的观点或者
齐曼著,曾国屏等译,《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辩证法的观点。另外,对于科学本身,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约定,科学是人的科学,是历史的科学,世界上有一种科学还是有多种科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就有科学或者世界各民族都有
自己的科学,而在什么意义上又不能这么说?即使科学的发展有走向"统一"或者完成"还原"的趋向,但现实中这一宏大计划远没有完成,而且似乎永远也无法最终完成。如果说有一种公共的科学
(Science)的话,它也必须通过各民族各时期的多种科学(sciences)体现出来,"多"科学将始终是塑造"一"科学的原材料,它们提供丰
富性、宽容性,使科学事业源远流长并具有自我反思能力。遗憾的是,目前的科学哲学并没有很好地展示科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张
力,至少狭义的科学哲学没有做到。
"科学究竟是什么?"这已经成为一部传播广泛的科学哲学教程的书名,它也似乎是科学哲学当仁不让的论题,但是我们也得坦率地承认,仅凭科学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论的科学哲学无法全面解答这
样一个大问题。于是,我倒有一个怪怪的想法:可否把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三者的教学顺序倒过来,即先讲科学社会学,最
后讲科学哲学?也许这是"捍卫科学尊严"的一个不错的小把戏。
近代以来,科学与理性被大致等同,然而两者原则上不可能对等,有
时它们之间还会有很强的张力。洛克、休谟甚至康德是幸福而乐观
的学人,洛克在经验论和实在论之间保持了平衡,休谟虽然发现了因
果性的麻烦却用"习惯"轻松地抵挡过去,康德也乐观地以为证明了
"先天综合真理"的存在性。不幸的是我们,我们不满足于他们
"幼稚"的论证,却没有好的办法化解难题。在认识论中引人特别
的"实践"概念,难题似乎能够化解,即经验、理论与实践是三个相
关但层次与作用不同的东西,可是万能的实践的辩证法似乎同时也消
除了智识的魅力,有沦为哲学懒汉的变戏法之嫌。另外,无论是康
德还是黑格尔以及现在的后现代文化批判,都试图扩充理性,并对现
存的理性进行批判。只要科学、理性还是人的科学、理性,它们的
边界就不应当关闭。如吴国盛所言,除了第一种科学哲学外,还有第二种科学哲学。*某种意义上说,第二种科学哲学更像哲学。当
然这与庸俗的反科学无关,也不意味着第一种科学哲学不需要了。我们依然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并研究第一种科学哲学,只是脑中要多根弦,要有反思精神。
在迷信横行的年代,捍卫科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相对独立性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落到科学主义的地步。"今天对科学自由的捍卫,无法根植于实证论的科学观念,这其中包含了社会秩序化的实证论方案。这一方案的真正实现,会对自由社会造成破坏,并建立起极权主义。"**科学如今已经成功地取代宗教,而成为主流话语,但人们不希望它随之继承其神性的观念,科学无论如何必须处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如果坚持理性的界限不过就是科学的界限,我们就丧失了反思的能力,同时也限制了科学中新芽的萌发。"狭嗌的、固定不变的理性主义已经过去了。人类学者提出的宽容原则意味着任何
中。"江天骧先生能够赞同这样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江先生另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论也值得录出:"相对主义是不可驳倒的,只能够使它受到约束。"相对主义无疑是当前科学哲学面对的一
*可参考吴国盛,第二种科学哲学,《追思自然》,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373"410页,
**博兰尼著,冯银江、李雪茹译,《自由的逻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江天馕,江天鎮与哲学研究,《中国当代社科精华》哲学卷,汝信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个重要论题,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但并没有很好地解
决。有迹象显示,只凭科学哲学也未必能化解这一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人类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不但涉及真,还涉及善或正义,
而且两者不独立),当然也包括对知识的辩护。本书作者的如下说法是有道理的:"他们[指相对主义者或科学客观性的反对者]的辩证立场很大程度上是防御性的,他们的目标是保护智力生活的领地免受自然科学的霸权。为此,他们需要大声疾呼的只是它
有资格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存在。"(本书第221页)
提及若干对科学哲学"不利"的方面,并非有意在"科学哲学"这样一门教材中貶低科学哲学,只是想指出这门学科的"位置"。世上本来只应有一门包罗万象的大学问,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历史
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立场、视角、方法和观察问题的尺度。纵
然客观对象就在那里,从不同的眼光去看,假设都客观地去看,得到
的结果也会不尽一致,有时结论甚至可以相反。科学哲学与科学社
会学等在此好比不同的摄影工具,比如镜头,人们运用它们在不同的
焦距下成像是不一样的,对同一对象——科学,站在不同的立场上,
多次变焦地观察,才有可能了解它的全貌。
这样讲丝毫不意味着采用某种镜头观察的结果就一定具有优势,
即不能笼统讲科学社会学比科学哲学优越,反之亦然。毋宁说,就
目前情况而论,它们是无法互相取代的,也是无法互相还原的。对
于我们而言,哪个都要认真学。以为学了科学社会学或者SSK:,就不必学科学哲学了,或者以为有了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或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一知半解就不必认真学古典科学哲学了,都是没有根据的。
即使古典科学哲学对每一个主题的探讨最终都是"错误的",这门学
问依然值得学习(回望历史,科学也一样)。社会不可大跃进,学术
也不可跨越,"缺什么就应当补什么",捷径即使有,或许也要在具
备了基本素养之后才可探讨。或者换种说法,科学哲学、科学史、
科学社会学是一门大课程(如叫作"科学元勘")的三个组成部分,而
且不是堆积木式的组合,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形(fractal)组合,它们之间不应当严格划界,现在的研究趋势也是将三者融为一体。只是为了称谓或教学的方便,我们才有意隔离它们,但不能忘记隔离后要再进行重组。

即使对于狭义的科学哲学,靠一两本教科书,也不可能学好科学
哲学。哲学类课程不容易快速入门。微积分、热力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课程可以很快掌握,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也可以立即在
小小年纪就做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发现。但对于哲学,这些一般不适用。哲学界虽有天才,但寥寥无几,而且很难说那些天才是培养出来的(如维特根斯坦)。我们考虑的主要不是天才。
学好科学哲学,还要慢慢地、反复阅读许多著名学者撰写的专
著,这自然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仅就教程,也要参考其他的品种。罗森堡的这部书写得不错(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选择翻译它),但作为译者或者一名教师,还是希望读者有机会的话也能参考其他教程。据个人的皮毛了解和一点经验,愿为科学哲学课程推荐下列教材性质读
物(专著不计入)。读者可选择其中一两种作参考。中文读物:
洛西U.Losee)著,邱仁宗、金吾伦等译,《科学哲学历史导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强调科学哲学的历史渊源,是科学哲学史的经典读物。首印20000册。
查尔默斯著,査汝强等译,《科学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性质
和地位及其方法的评价》,商务印书馆,1982年,首印18500册。此书英文共出过三版(1976,1982,1999),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年据英文第三版出版新译本(邱仁宗译),3000册。新版与初版相比,几乎相当于一部新书,但观点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有了更好的磨圆度。许多人把它用作教材,也许它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部教材,但只是对第一版而言。*
0>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年。迄今仍然是国内学者所写的最好的科学哲学入门读物,它的突出特点是清晰、准确,首印40000册。
江天澳,《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到1986年底就已发行29000册,影响巨大。
弗兰克(P.Frank)著,许良英译,《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
间的纽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侧重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哲
学。首印14000册。
卡尔纳普(RCaraap)著,张华夏等译,《科学哲学导论》,中
山大学出版社,〗987年。此书由著名科学作家伽德纳课堂记录而
成,不久前又出了英文新版。此书关于物理哲学的叙述仍然是经典的。此书只印了3500册,当时即难以买到。
哈瑞(RPfarr6)著,邱仁宗译,《科学哲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讲法有新意,但有的地方不容易为初学者所把握。首印10000册。
*中文没有第二版。虽然一版比一版好,但时代变了。富勒曾在《公众理解科学》杂志上委婉地批评了这部书,甚至指出封面上的那只猫没有长胡子,以暗示査尔默斯的观点缺少平衡。
|科学哲学|
波塞尔OiPoser)著,李文潮译,《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由德国哲学家波塞尔在中国讲学的讲稿整理而成,可作教材使用,分上中下三篇,最有特色的是下篇和结语部分,
对辩证^和进化论哲学作了有趣的探讨。部分科学名词翻译不规范。到2002年底第二次印刷共印9200册。
一般英文读物:
吉勒斯(DonaldGilles),《二十世纪的科学哲学:四大主题》(PhilosophyofScienceintheTwentiethCentury:FourCentralThemes),1993
年。历史与问题相结合,概括准确,釵述简明。
克莱(RobertKlee),《科学哲学导论:庖解自然》(Introductionto
thePhibsophyofScience:CuttingNatureatitsSeams),1997年。主题清
晰,共10章,也讨论了强纲领、女性主义认识论等新话题。
伯德(AlexanderBird),《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1998
年。哲学味较浓,强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联系,有一定难度。英文集体文集(不算个人文集):
费格尔(HFeigl)与布罗德贝克(MBrodbeck)编,《科学哲学论文选读》(ReadingsmthePhilosophyofScience),1953年。早期选本,
展现了科学哲学早期的思想发展线路。
哈丁(S.G.Harding)编,《理论能被反驳吗?》(CanTheoriesbeRefuted?),1976年。专题性论文合集,有助于把迪昂一蒯因论题搞
清楚。编者在这之后专门从事女性主义科学问题研究了。
柯MOird)和科弗(J.ACover)编,《科学哲学》(Philosophyof
Science:theCentralIssues),1998年。主题分类明晰,选文考究。
博伊德(RBbyd)等编,《科学哲学》(ThePhilosophyof
Science),1991年。此文集声称为费格尔等1953年所编科学哲学阅
读文选的续集,也确实是一部优秀的选本。
克勒姆克(D.Klemke)等编,《科学哲学导论性读物》(Introductory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1998年。特点是
每一部分前面都有概括性介绍。
罗思巴特(D.Rothbart)编,《科学、理性与实在》(Science,
ReasonandReality:Issu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1998年。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2年有影印本。
麦克厄尔利恩(J.McErlean)编,《科学哲学》(Philosophiesof
Science;FromFoundationstoContemporaryIssues),1999年。特点是
选材范围较广,每篇论文后都附有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牛顿-史密斯(W.RNewton-Smith)编,《科学哲学指南》(ACompaniontothePhibsophyofScience),2000年。精选了81个核心概
念或人物,请权威学者撰写长篇条目。是不可多得的教学或自学参考材料。中译本即将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克拉克(S.Clarke)编,《科学哲学近期的若干主题》(RecentThem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ScientificRealismandCommon-sense),2002年。
以上参考教程(只是一小部分)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任课教师需要掌握数种教材的内容,但授课时还应当以一种为主,把问题讲透,不宜面面俱到。
在国内,译者近期还没有读到十分满意的国人撰写的科学哲学教程。这不只是科学哲学领域的现象,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也如此,甚至更糟糕。这也表明这些领域的学科建设相当滞后,合格人才的培养必然也受到影响。
作为对教材的补充,我愿意推荐几部非常有趣的稍专门性的著
作:迪昂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设》,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开放宇宙》、《猜想与反驳》,波兰尼的《个人知识》,洪谦主编的《逻辑经验主义》,胡塞尔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伽达默尔的《科学时代的理性》,哈贝马斯的《认识与旨趣》、《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哈耶克
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LudwikFleck的GenesisandDevelopmentofaScientificFact,以及PhilpKitcher的Science,Truth,andDemocracy,后两者目前尚无中译本。这些书不会让读者失望的。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归功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潘涛博士的积极
性。译者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译名请教过原作者以及北大哲学系孙永平等老师。罗森堡通过电子邮件多次回答了若干疑
问,并应邀撰写了中文版序言。翻译过程中也发现原书有十余处拼写错误和小问题,经与原作者讨论并确认,凡是发现的错误均已改正。译者英文、科学哲学及汉语水平(这三者同等重要)均十分有限,译文一定还有许多不当与可改进之处,一定也加入了一些错误,欢迎读者指正,电子邮件地址为huajie9999@yahoo.com.cn。在此,对所有给予我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刘华杰
2003年3月亍北京西三旗
2006年1月修订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