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

亚历克斯·罗森堡 (美)
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美)罗森堡(Rosenberg.A-)著,刘华杰译
出版说明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巳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
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05年1月
对本书的评价
一部强调了科学哲学之哲学特点的具有挑战性的一流教材。罗森堡为现代科学中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诸问题,撰写了一部宏伟的导论。
——柯德(MartinCurd),普渡大学教授
(本书)把科学哲学中的问题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中的基本关切联
系起来了,学哲学的学生会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
——科索(PeterKosso),北亚利桑那大学教授
一部引人注目的、叙述清晰的科学哲学导论。……我特别高兴地看到,其中讨论了概率、理论的语义学观点及科学元勘(sciencestudies)0
——利普顿(PeterLipton),剑桥大学教授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所有与科学接触过的文化最终都接纳了科学,在这方面科学或
许是独一无二的西方建制。科学的范围、本性和方法,在其历史上一直,不断讨论着。自然科学不但为哲学家提出了最基本的问题,而且塑造了哲学家关于实在本性的理论,和我们关于实在之知识范
围的理论。
本书通过考察科学的本性、方法和辩护等具有持久影响的问题,阐明了科学所提出的一些深刻的哲学论题。着手把握科学中的说
明、定律、因果性、理论、模型、证据、还原论、概率、目的论、实在论和工具主义的本性,事实上等于面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
儿、休谟、康德及其后继者不断探讨的同样的问题。
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中心分支,这部晓畅、读者界面友好的教
程特别适合作为科学哲学的入门读物,也适合于主修科学的学生参
考。它具有教科书所具有的如下特点:每章均有"概要"和"小结"t
I科学哲学I
来自科学的明晰的多种多样的支持案例,给出了许多供研讨的习题;
每章后面列出了加有详细说明的参考读物,书末附有术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罗森堡(AlexanderRosenberg,1946;),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位于达勒姆的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的哲学教授。他出版了包括《生物科学的结构》(TheStructureofHologicalScience,1985)和《社会科学的哲学》(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1995)在内的十部科学哲学著作。他是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获得者,美国学术社团理事会(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成员与国家科学基金的受资助者。1993年荣获拉卡托斯科学哲学奖(LakatosAwardinPhibsophyofScience).
中文版序
在本书中,我原打算向对于自然科学变化的"内在过程"可能知
之不多的欧美及其他西方国家学哲学的学生介绍自然科学背后的"认识论"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由于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进展和进化生物学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西方科学家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已经成长起来。同时,冒充科学的迷信、偏见、神话、意识形恋和拙劣欺骗所具有的不倦蛊惑,使科学哲学担负了区分科学
(science)与伪科学(pseudoscience)的持久责任。正是基于这些理由,
多数讲英语的大学都开设了科学哲学方面的课程,亦有整个系专门致
力于研究科学哲学的。
本书的中国读者关于自然科学本身可能比非中国读者知道得更
多,而关于西方哲学或许知道得较少,鉴于此,简要讨论一下本书写作的智识语境(intellectualcontext)可能是需要的。特别是,理解诸如
"内在过程"、"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概念,可能是非常有益的。我说的"内在过程"(internalprocesses)是指理论变化的科学原因
I中文版序
和结果,即关于科学家的实际研究对象的实验、观察、思想,它们塑
造了科学家的信念。有这样一个智识传统,马克思(KarlMarx)及其
追随者也参与其中,按照他们的观点,科学变化的这样一种内在原因,比决定意识形态之特征并通过它们决定了科学的议程和结果的政治、社会以及最终的经济力量,威力要小得多。不过,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并非全部否认证据和逻辑作为科学变化力量的客观性。但在20世纪中,一场哲学运动确实涌现出来,特别是在欧洲的
社会学、历史、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它们否认存在叫做客观真理的这样一种东西,否认得到良好客观辩护的科学方法可以引导我们通向此种真理。这些"解构主义者"(deconstructionists)和"后现代主义者"(postmodernists)认为,我们最好的理论也不过是社会"建构"(social"constructions"),它们像政治交易一样,结果源于持有不同社会、政治和个人目的之科学家们之间的协商(negotiation^解构主义者认定,这些目标本身不可能被付诸客观的科学考察,因为不存在这类东西。他们否定科学变化的"内在"过程和"外在"过程之间存在一种有根有据的划分。他们声称,证据和逻辑并不能独享驱动
科学变革的天职,或者它们根本就不胜此任;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关于逻辑和证据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客观保证。后现代主义在自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领域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它对科学哲学
影响不大。
我在此时此地提及"外在论者"(externalist)传统为的是强调,科
学哲学,按我的理解,拒斥这种主张:此种"外在于"在岗科学家(workingscientists)实际援引的证据和推理的因素,确实决定了科学的
面貌。的确,我进一步坚信,科学的成功一它那日渐提高的预测精度和不断增强的说明能力一在很大程度上是抵制"外在的"社会
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结果,是纠正个体科学家的偏见、愿望和恐惧的结
果。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科学不同于其他智识追求。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科学进步在那些使科学隔绝了这些"外在"力量的社会中得以
加速进行。科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沿着越来越逼近关于世界本性之真理的方向取得进步。我希望,这一主张对你们来说是显然的。因
而也许中国读者会吃惊地获悉,这一观点在过去的50年中受到自称为"解构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者"的西方科学学人(students)的挑
战。虽然他们的观点在科学哲学界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它们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史领域流传甚广。所以,在本书的结尾部分
我简要地讨论了它们。很明显,我决不同意这些观点,但是我把反驳这些观点的论证留给了已经努力学过了本书前面六章的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学生,将有能力构造反驳这些观点的论证。因为这些观点违背了至少可以上溯到牛顿科学(如果不是希腊科学的话)的科学哲学传统。
科学哲学,按照在西方的传统理解,一直拒斥非证据、非逻辑
力量在分析科学理论化的意义、立场和限度当中的正当性。这是因为,科学哲学是作为整体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的
西方哲学坚持认为,有可能获得关于世界、世界中事物的种类及它们如何安排的客观知识。但是,只有当探究摆脱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的和民族传统的控制时,它才能做到这一点。
科学如此获得自由时,才有机会成为"客观的"。本书探讨所有此种客观探索的尝试将面对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最一般也是最抽象
的问题:什么箅作对现象的一种真正的说明,而什么仅仅是一种缓解我们主观好奇感受的东西?为了提供这些说明,为什么科学必须求
I中文版序|
助于我们根本不可能具有直接观察知识的(从夸克到黑洞等)构体
(entities)?这一问题可能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科学要求,它的所有主张都要服从直接观察的检验。我认为,本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都是起源于2500年前的希腊人的那类最基本哲学问题的变种。这并不奇怪,因为正是在希腊人那里,科学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首次从哲学中涌现出来。
始于希腊人的科学现在可以告诉我们行星的数目是九,不管在哪里进行测量光线在单位时间里皆穿越同样的距离。但是,科学仍然无法回答柏拉图关于数是什么的问题(不是指具体的某个数字),或者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是指我们用以测量时间的单位)。这些是经典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问题。这是我在上述第一段中提到的另一个术语,它像"科学变化的内在过程"一样,
需要对非西方读者作一些解释。"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被视为对实在(reality)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以及事物的某些种类究竟是否存在
帝、独立于物理存在的思维存在(心脑有别)、与单纯巧合相对照的原因与结果、由这些原因决定或命定的事件或者不固定并且其存在性独立于先前事件的事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它们看起来很像科学问题:是否存在严格的自然定律或者只有概率定律?物质是否存在不可分的基本构成?意识的神经生理学是
什么?但是与这些科学问题不同的是,那些哲学问题伴随我们已有2000年以上,迄今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当然不意味着哲学问题将永
远不会有答案,更不意味着科学有朝一日不能提供某种答案。作为生物学哲学的专业学人,我此时相信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可以通过对
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理解而解决。这种理论必定会向我们解释生命
I科学哲学1
的历史。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社会建制甚至科学变化
过程的本性和进化,认为它们是持续多回合的随机变异和不太适应的变异由环境("自然选择")加以滤掉的结果。它会最终冋答(我认为
是否定的)有关生命或者作为整体的宇宙是否具有"意义"、"目
的"或者"可理解性"的传统哲学问题。出于这些理由,以前处处
受物理学所吸引的科学哲学家,在过去一代人时间里已经变得特别关
注生物学。在分子发育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以及传统的
生物学领域,快速并加速增长的进展表明,生物学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科对哲学产生更多的影响。
但是,某些哲学问题仍会悬而未决。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它们究竟是否有答案或者仅仅是一些像"当上海是中午时在太阳上是几点钟"那样的"伪问题"?判定一个形而上学问题是否不同于一个科学问题、它是怎样区分的以及它是否提交了一份答案等等,都是哲学
的另一个分支学科——"认识论"(epistemology)—所关注的事情。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性、范围和根据。此学科完全不同于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的信念、感受和行动为什么会如此的学科。而认识论面对的问题是,我们的信念中哪些是有意义的、有充分根据的,以及为什么它们有意义或有根据。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为一方,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的
问题为另一方,一旦双方的关系搞清楚了,读者就会懂得科学哲学的议程(agenda),明白对其问题的正确回答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无关。因为,科学作为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的可能性,依赖于正确回答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可能性。
当然,这不意味着每一位科学家也都必须研究、理解并且促进科学哲学,更不用说一般哲学了。对知识的推进要求劳动分工。但是
中文版序
这不意味着,哲学的问题总是与科学的那些问题不相干。如果科学
进步的历程是一种"内在历史"过程,那么科学哲学以及2500年前从
希腊浮现的哲学,不但是这种"内在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科学本
身的一部分,不可能与科学相分离。那些拥护自然科学的目标与标
准的人,也必定拥护它的哲学的议程。
国内外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对从量子物理学、化学合成到分子遗
传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
样,精通科学理论和方法。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学生
确信,中国科学家及寻求理解其成就的人们,可以对科学哲学进而对哲学本身作出同样重要的贡献。
罗森堡
2003年3月于美国达勒姆
致谢
撰写本书的雄心之一是,提供类似亨普尔(CarlG.Hempel)的《自然科学的哲学》(PhilosophyofNaturalScience)*那样的一部后续教程。亨普尔的那部杰出著作首版印于1966年,后来再没有修订过。勃朗宁(RobertBrowning)的《德尔萨托的安德里亚》(AndreaDelSarto)
告诉我们:"啊呵!可是人之所欲应当超越其能力所及。否则,要天堂干什么?"
我的第二个雄心似乎更现实一些。本书试图阐明,科学哲学的
问题处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产生于我们试图理解科学之本性的过程之中。
我最终认识到这个事实,要感谢下述诸多学术同仁对我三十余年
*至少有两个中译本:陈维杭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张华夏、余谋昌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一译者
**语出英国19世纪诗人勃朗宁的一首诗《德尔萨托的安德里亚》第9798行。该诗主要根据瓦萨里(GiorgioVasarO著作循家的生活》(1550)的材料,借文艺复兴时的画家安德里亚(Andrew1486-1531)的生平喻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作者此处引这句诗想表达,敢于立大志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类似于中国人的说法"取法乎上而得其中"。一译者
的教化,他们是:阿钦斯坦(PeterAchinstein),雷舍尔(NickRescher),格林鲍姆(Ado^hGriinbaum),布雷斯韦特(RicharBtaithwaite),厄曼(JohnEarman),赫尔(DavidBill),鲁斯(MichaelRuse),范弗拉森(BasvanFraassen),索伯(ElliotSober),基切尔(PhilipKitcher),达登(UndleyDarden),豪斯曼(DanIfeusman),霍弗(CarlIbefer),兰格(MarcLange),丘奇兰夫妇[PaulMChurchiand(1942)和PatriciaS,Churchland(1943)],卡特赖特(NancyQrtwright),勒普林(JarrettLepKn),法恩(ArthurFine),斯凯尔穆斯(RianSkyrms),特勒(PaulTeller),科弗(JanCbver),汤普森(PaulThonpson),贝蒂(JohnBeatty),沃特斯(KenWaters),哈定(LarryIferdin),博伊德(Richardft>yd),怀利(Alison&),金凯德(IfeoldKincaid),卢克斯(StevenLukes),杰弗里(RichardJeffrey),沃特金斯(JohnWatkins),纳尔逊(AlanNelson),库恩(TomlOihn),坎贝尔(DonCanpbell),刘易斯(DavidLewis),麦凯(IfohnMackie),萨蒙(WesleyCSalmon,19252001)*,萨蒙(MerrikeHSalmon,1935),牛顿-史密斯(MNewton-Smith),皮特(JoePitt),布朗顿(Robertfrandon),莱特(LarryWright),朗吉诺(HelenLongino)e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柯德(MartinCurd)、科索(PeterKosso)、利普顿(PeterI4)ton)、塞萨尔迪奇(NevenSesardk;)、勒普林和霍弗的细
致评论,以及兰格的大力帮助。很抱歉,我未能写出令所有建议和劝告都得到全面考虑的一部著作。
没有里夫斯(MarthaReeves)的研究兴趣的激励,这部书永远也不会启动;没有泰勒(MoiraTaylor)的再三敦促,它永远也不会完成。
*2001年不幸死于车祸,同车的妻子MerrileeHSalmon教授幸免于难。一译者科学哲学|
对本书的评价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中文版序致谢
第一章为什么要了解科学哲学?
概要
1.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2科学问题与关于科学的问题
1.3作为哲学的现代科学1.4理解科学和理解西方文明
小结习题
21延伸阅读
第二章说明、因果性和定律
24概要
252.1我们为何需要一种科学说明的理论?272.2定义科学说明
392.3定律为何能够说明?
442.4反例与说明的语用学
55小结
56习题
57延伸阅读
第三章科学说明及其问题
60 概要
61 3.1非精确定律和概率
73 3.2因果性和目的论
80 3.3从可理解性到必然性
85 小结
87 习题
88 延伸阅读

历史与后实证主义的挑战
178概要
1796.1历史之地位如何?1946.2没有第一哲学的地盘?
目录3
第四章科学理论的结构与形而上学
90概要
924.1理论是如何起作用的?
1064.2理论术语及其所命名事物的问题
1254.3理论与模型
133小结
135习题
136延伸阅读
第五章科学理论化的认识论
139概要
1405.1作为科学之认识论的经验论的简史1455.2科学检验的认识论
1525.3统计和解围的概率?
1695.4亚决定性
172小结
174习题
175延伸阅读
204小结206习题206延伸阅读
第七章科学的本性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08 概要
209 7A从哲学到历史再到相对主义
217 12地球真的是平坦的吗?
227 小结
228 习题
229 延伸阅读
231术语表244参考文献
252根与芽同样重要一罗森堡《科学哲学》译后记
第一章为什么要了解
科学哲学?
概要
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这门学科颇难定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哲学很难定义。但是,如果依据某个少不了争议的哲学定义,科学_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或者行为科学等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以至于科学哲学必然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根据这种定义,哲学主要考虑科学目前不能回答或者也许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进一步考虑的是科学为什么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的问题。
是否存在诸如此类的初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只有依靠哲学论
证才能解决的事情。进而,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科学应当如何前进以尝试回答它自己的尚未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争论的议题。
这使得哲学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对自古希腊人经牛顿
(Newton)和达尔文(Darwin)到20世纪的科学史的粗略分析,便可展示(迄今)尚未在科学上解决的这些问题是什么。
反思当代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影响哲学的方式就知道,对于理解对方,各自都是不可或缺的。的确,这一章会指出,后面几章会论
证,哲学是理解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科学社会学(sociofogyofscience)及其他有关科学的研究(studiesofscience)的一个基本前提,是
理解科学之方法、成就和未来的一个基本前提。经典的哲学问题,如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或者心(mind)是否为身(body)的一部分,或者在一
个纯粹物质的宇宙中是否有目的、智能和意义的位置,都是科学迫切
需要面对并深受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影响的一些问题。
科学作为一项与众不同的事业,或许是西方思想给予它所接触的
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最独特的贡献。果如此,理解科学对于我们总体上理解我们的文明,就是至关重要的。
1.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古希腊到现在的科学史,是哲学中的某一组分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比如,到了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的工作使得几何学成为一门"空间之科学"(scienceofspace),从柏拉图(Plato)学园的哲学分离出来,但学园的哲学家仍然讲授几何学。伽利略(Galileo)、开普勒(Kepler)以及17世纪牛顿的最终革命,使物理学(physics)作为一门学科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分开。到了现在,有些研究物理学的系,名字仍叫做"自然哲学"。1859年的《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使生物学与哲学(和神
学)相分离,到了20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从哲学中分割出来。哲学对逻辑有长达千年的关注,在最近的50年中,这种关
注最终导致了计箅机科学的诞生。
但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每一门学科,都给哲学留下了一些独
I科学哲学|
特的问题:一些它们不能解决的东西,却使得哲学必须永久面对或者至少暂时要面对的问题。例如,数学处理数字,但它不可能回答数
是什么的问题。注意,这不是指"2"或者"dos"*或者"II"或者"10(以2为底)"是什么的问题。它们每一个都是一种数字,一种符号,一种书写,并且都命名同一个东西,即数字2。当我们问数是什
么,我们的问题不是关于(书写的或者言说的)符号的,而显然是关于
事物的。柏拉图坚持数是事物,虽然是抽象事物,至少自他以来,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一直在提供不同的解笞。与柏拉图相对照的是,
另外一些哲学家认为数学真理(truths)不是关于抽象构体(entities)和它
们之间关系的,它之为真是基于关于宇宙间具体事物的事实,并反映
了我们对数学表达式的用法。但是,已经没有人认为这种进路(approach)穷尽了数学的本性。
考虑第二个例子,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F="x,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加速度相当于dv/dt,即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可
是,什么是时间?这个概念我们都明白,也是物理学所要求的。老
百姓想必知道时间是什么,时间概念对物理学家也是不可或缺的,但
是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物理学家都难以明确地告诉我们时间究竟是什
么,或者如何定义它。注意,用时、分和秒这样的术语去定义时
间,是把时间的单位与我们用这样的单位所测度的内容混淆了。这
好比用米或者英寸来定义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说时间就是持
续,因为持续恰恰只是某某时间的流逝。这样做,我们的定义恰恰
预设了我们试图要定义的那个概念。精确说明时间是什么或者给它下定义,是科学至少300年前就留给哲学的一个问题。随着广义相
*法文,代表"2"。一译者
对论(theory)的问世,物理学家又适时地捡起这个老问题,并最终自己刻画它。
类似地,许多生物学家及不算少的哲学家坚持认为,在达尔文以
后,进化生物学从哲学中拿回了这样的问题:考察人的本性,或者确
定生命的目的或意义。某些人认为,有证据表明,人之本性只是在程度上与其他动物的本性有所不同而已,就生命而言不存在目的和意
义。正是基于这一理由,进化论常常受到抵制,因为它试图去解答那些应当留给哲学的问题。
所有科学,特别是定量科学,都很强地依赖于逻辑推理和演绎有效论证(deductivelyvalidarguments)的可靠性,科学也依赖归纳论证(inductivearguments),即从有限的数据集合达到一般性理论的论证。
可是,没有哪一门(自然)科学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一类
论证总是可靠的,我们明明知道第二类论证并不总是可靠的,可为
什么还要使用呢?哲学的一门子学科逻辑学在宽泛的意义上就处理这样的事情。
科学史及它留给哲学的问题遗产表明,这两股智力探索活动总是
难解难分地联结在一起。并且这些遗产可以帮助我们来定义哲学。
哲学的一个古怪之处在于,它似乎是一门完全异质的学科,没有诸如
经济学或者化学那样的统一特征。哲学的子学科,有逻辑学,研究
推理的有效形式,有美学,研究美之本质,有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关
注道德价值与正义的基础》有认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本
性、范围和辩护,还有形而上学,试图确定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种类。是什么东西把所有这些极不同的问题汇聚成了一个学科?下面是有
关哲学的一个工作定义(workingdefinition),用它可以确定所有这些子学科共同具有的一些东西:
哲学处理两类问题:
首先,科学——如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现在不能回答并且也许永远也不能回答的问题。
其次,有关为什么科学不能回答第一种类型问题的问题。关于这个工作定义值得做如下注记。
只有哲学才处理的一种类型的问题是规范性的(normative)问
题: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价值问题,关于事情应当怎么样
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关于什么是好和坏、正确和错误、正当和不正当的问题等等。科学可以说成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或者有时说成是实证的(positive),而不是规范性的。这些规范性问题中有许多在科学中有其近亲。因而,心理学可能会对"为什么有些个体坚信某些行动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则是错误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不同文化关于何为好、何为坏有不同的认识,人类学可能考虑这种差异性的来源,政治科学可能研究以正义的名义建立的各种不同政策的(可能)后果,经济学将考虑在满足福利应当如何最大化的
规范性假设之下如何实际使福利最大化的方法。但是,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都不挑战或者捍卫我们所持有的规范性观念。这正是哲
学的一个任务。
在考虑我们有关哲学的工作定义时,假定人们坚持认为,事实上没有科学现在不能或者将来永远也不能回答的问题。人们可能主
张,任何永远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pseudo-question),一种伪装成合法问题(tegistimatequestion)的无意义的噪声,
诸如这样的问题:"绿的观念疯狂地睡觉吗?"或者"当格林尼治是正午的时候,太阳上是什么时间?"没有耐心追问那些似乎最终不会
导致可靠答案的显然没完没了的哲学问题的科学家以及另外一些人,可能就持这种观点。他们或许会承认,确实有一些问题科学还没有回答,比如"在大爆炸导致宇宙开始之前发生了什么?"或者"无机分子如何产生出了生命?"或者"意识是否仅仅是一种大脑过程?"但是,他们坚信,给定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假设有足够的理论天才和实验,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回答的,在科学探索的最后,剩下来不能回答的问题,将是伪问题,智力上负责任的人们根本不需要理会它们。当然,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物在宇宙的历史中,不可能存活足够长的时间以穷尽科学,但是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科学及其方法在原则上不能回答所有有意义的问题。
然而,声称它能够做到,需要一种论证或者证据。诸如"数是什么?"或者"时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数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面对着,一直没有答案,这一事实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证明,科学可能永远也无法回答的严肃问题是存在的。这些真的都是伪问题吗?我们应当只接受基于论证或者有着充足理由的结论。假设某人试图论证说,当科学所能做的一切贡献都已经做完了,任何在"探索的最后"依然存留的问题,必定是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可以设想出某些论证来支持这一结论。但是,这些论证,就我个人可以设想的
而言,都具有两个相关的特征:首先,它们实质上都是基于对科学自身之本性的一种理解而得出的,而科学之本性是科学未提供的。第二,这些论证不是科学可以自身加以构造的,它们是哲学的论证。这是因为它们援引了规范性假设,而不只是科学所能提供的事实性假设。例如,这样的论证要基于这样的假设,要某种程度上考虑到科学应当、应该、有责任做出等,这些是它本身不能安全地回避的东西。
当判定哪些问题是可回答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以及哪些问题
科学哲学I
是不可回答的之时,是哪些因素有助于科学实现它所应当担负的知识
职责?这便涉及认识论问题,它研究知识的本性、范围和辩护。这意味着,哲学是不可回避的,即使在论证现在、最终、或者也许只是
"原则上"没有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时。
要注意,由此并不能得出结论说哲学家具有某种特殊的立场或视角,因而可以提出和回答一系列科学家不可能考虑的问题。这些关于科学、科学之范围和限度的问题,是为哲学家准备的问题,也是科
学家为之可以作出自己独特贡献的问题。确实,在许多情况下,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科学家常处于有利的位置来回答这些问题,或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和做出的发现对于回答这些问题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但是,这里的结论是,哲学是责无旁贷的,即使有人坚信,最终所有真实的问题、所有值得回答的问题,只可能由科学来回答,他们也会有这样的结论。只有一种哲学的论证才能支持这一主张。
1.2科学问题与关于科学的问题
除了科学迄今不能回答的问题以外,还有关于科学为何迄今不能回答或者为何永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的问题。数是什么,时间是什
么,正义与美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一阶问题(first-orderquestions)0二阶问题(second-orderquestions)是,为什么科学迄今还
不能有效地应付这些一阶问题,这就涉及科学的限度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人们以为它是如何运作的,它的方法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应用它们而在哪些方面不可以应用。回答这些问题,或者使我们在迄今没有解答的一阶问题上取得进展,或者使我们认识到某些一阶问题不是科学能够或需要解答的问题。回答科学的本性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评估是否有足够的
不过,还有其他方面的关切,并不直接与科学有关,其中科学哲
学有可能给我们以帮助。下面就是一些重要例子。
哲学家、科学家和那些捍卫科学之统一性及其作为获得客观知识
的一种工具的独特性的人,长期以来就反对给予信念形成(belief-formatioii)的非科学方式以同等的地位。他们竭力非难占星术、水晶魔力或金字塔魔力,或者任何新时代(NewAge)时尚、东方神秘主义、整体形而上学等,将它们斥为伪科学,斥为娱乐、消遣,认为它们不足以充当真实的科学说明,更不能在应用中实际改善人的境遇。
这并非是纯粹学究性的问题。在美国,多年以前,一伙对用正统经验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科学来理解和对付疾病方面的缓慢
进步感到不耐烦的人,结成一个联盟。他们共同相信,关于疾病、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存在着重要的治疗上有用的他择性知识,它们具体
体现在一类或者另一类非实验的方法中。这个联盟说服美国国会,指示以实验为定向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建立一个另类医学办公室,让它负*运用大量的资金(据说是从主流的正
统科学研究中抽取出来的)来寻找那样一种知识。*
针对这种浪费科学之稀缺资源以支持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和江湖医术,反对者要论证另类医学不能提供知识,也显然是困难的,除非反对者能够解释清楚是什么使得科学发现成为真正知识的。
另一方面,这些新玩艺的倡导者同样有志于证明,正统科学方法
*美国国会批准于1992年建立另类医学办公室(OffkeofAkemativeMedicine,简称OAM),1999年建立国家互补及另类医学中心(NationalCenterfor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简称NCCAM)。它们的财政预箅情况是-对于OAM,1992年和】993年每年都是200万美元,到1998年达到最高,每年1950万美元。对于NCCAM,1999年是5000万美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03年为1134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十多亿吧。这些数字对于NIH来说,还是极少的。,^译者
科学哲学I
的本性中存在着盲区,使人们无法看到这种非实验知识。这些倡导
者可能与其他人,比如人文学者(humanists),达成共识,反对他们所说的"科学主义"(scientism),即想利用巳经确立的科学方法处理所有问题的那种无根据的过分自信,以及那种甚至想在常规的科学方法显得不恰当、无效或者会损害其他目标、价值和洞见的领域当中,取代其他"认识方式"(waysofknowing)的倾向。
争论的双方都同样会对理解科学的本性感兴趣,不但关心科学的实质内容,还关心在证据收集中它借以前进的方法,关心说明模式和理论评价。换句话,争论双方都需要科学哲学。
那些欣赏自然科学的威力和成功的人士,以及那些希望把在这些领域成功的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当中去的人们,都有一个
特别的动机:仔细分析一下使得自然科学获得成功的方法。自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自觉的"科学的"事业出现以来,社会科学
家和行为科学家以及某些科学哲学家,就坚持认为这些领域相对于自然科学领域之所以取得较少的成功,恰在于没有正确地体认和贯
彻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这些学人,科学哲学具有一种
显然的处方的作用。一旦它展示了证据收集和说明策略的窍门,以及运用自然科学推动技术进步的方法,那么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中取得类似进步的钥匙就箅找到了。一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所要做的,乃是采用正确的方法。或者说,这是科学方法论的学人要如此论证的命题。
同样,考虑到围绕"另类医学"的争议,有人反对用科学的办法对待社会和行为事物。他们试图论证,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他们的学科来说是不可应用的,"科学主义的帝国主义"(scientistsimperialism)不但学术上无根据而且容易通过使人伦和精致的社会建制丧失人性而成
为有害物。他们进一歩论证,这样的一种进路容易被误用,导致道
德上危险的政策和计划(如20世纪当中在许多国家实施的各种优生学政策),或者诱使人们闯人最好保持不予探察的领域(如行为的遗传学)。显然,这些试图使人之事务免受科学探究的捍卫者,既需要理解科学探究是由什么构成的,也需要识别出那些应当免除科学探究的人类操行(如"自由意志")的特征。
1.3作为哲学的现代科学
每一门科学作为一种智力遗产都为哲学留下了传统的问题,除此
以外,科学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持续不断地提出让哲学家对付的
新问题。非但如此,这两千多年的科学发展已经塑造和改变了哲学探究的议程。自17世纪科学革命获得巨大成功以来,科学确实是哲
学灵感最有力的源泉。
牛顿证明,无论是行星还是彗星,无论是炮弹还是潮汐,都服从一组简洁的、可用数学公式表达的自然定律,无一例外。这些定律非常普适,一旦给定行星在任何时刻的位置,物理学家就可以计算出过去任何时刻以及未来任何时刻它们的位置。s如果牛顿是对的,那么任何时刻的位置和动量就确定了所有未来时刻的位置和动量。非
但如此,同样一组无情的定律约束着所有具有质量的事物。牛顿力学的决定论(determinism)也引出了人类行为中决定论的幽灵。因为,
如果人类只是分子——即某种物质一的集合体,如果这些集合体服从自我同一的定律,那么就不存在真正的选择自由,只存在这样一种
*这种说法当然也是有限定的。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特别是混沌研究,即使是简单
的天体系统,长期行为也不可预测。何为"长期",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含义。~^者
科学哲学|
幻觉。我们假设追踪我们表观自由的同时也是负责任的行动的原因,可以追踪到先前的原因,如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欲望和我们大脑的物理状态,在大脑中这些欲望得以表达。如果大脑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复合的物理对象,其状态与其他物理对象一样都受物理定律的制约,那么,我们头脑中所发生的事情,就是由先前的事件决定好的,正好比在一长串多米诺骨牌中,触动其中一块骨牌后发生的一块压倒下一块的现象。如果我们头脑中决定事件发生的因果链中包括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如我们受教育的背景、我们当下的感官刺激和生理状态、环境、我们的遗传特质等,那么就可以声称,在如此广博的因果之网中,没有真正自由选择的地位,没有主动行动(与单纯的行为相对)的地位,进而没有道德责任的地位。由先前的事物状况所决定的东西,超出了我们控制的范围,我们不能因此而受到指责,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受到嘉奖。
随着牛顿力学的成功,决定论成为一种活跃的哲学选择。但是,对于某些哲学家,当然包括对于许多神学家,还留有余地,他们坚持认为,物理学并不能束缚人的行动,也不能制约任何生命的行为。他们认为,生物学的王国超越了牛顿决定论的势力范围。对这一点的证明是,物理科学根本不能说明生物过程,更不用说像它在说明简单的运动物体之行为时那样既有威力又有很高的精度了。
到了19世纪中叶,决定论的反对派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想法:人的行动,以及一般来说生命的行为,免除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约束。人的行动和生物学过程显然是目标导向的,它们之发生是为了某种目的,反映了我们努力奋斗的预定结局的存在性,反映了上帝轻松玉成的事物之宏伟蓝图的存在性。生物王国展示了极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不大可能仅仅是运动物质的产物,它之具有
设计的外观显示了上帝在背后的作为。的确,在达尔文以前,生物
王国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适应性,是上帝存在性以及赋予宇宙以意义的一种"计划"之存在性的最佳神学论证。(上帝的)这个计划,同时也是生物王国这三个特征的最好的科学说明。反对达尔文的神学家迅速认识到,正是达尔文的成就,摧毁了这种神启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反击。在达尔文后来敢于发表《物
种起源》时的20年以前,他在他未出版的笔记中写道:"人的起源现在得证了。形而上学必将兴盛起来。理解狒狒的人,将为形而上学贡献良多,比洛克(Locke)还多。"我不能总结达尔文本人在这
里所感悟到的宗教本意到底如何(但可以参见第三章)。倒是可以说,如果达尔文对多样性、复杂性和适应性作为可遗传的变异和自
然环境之选择的结果,所作出的进化论解释是正确的,那么除了牛
顿所取得的钟表式决定论以外,宇宙本身也没有意义、目的或者可理解性(inteffigibitity)。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结论,这比决定论单纯
说明大自然中所有的目的都是幻觉甚至走得更远。在所有人当中,牛顿和达尔文是哲学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或者物理主义(physicalism)最强大的源泉,这种思想大大动摇了包括形而上学、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在内的传统哲学理论,进而可能威胁
到道德哲学
然而,20世纪的物理学进展和数学的基础撼动了哲学唯物主义
的信念,而且不仅仅是在哲学论证层面。首先,试图把决定论的物理理论从可观测现象扩展到不可观测过程,遭遇了自然中的亚原子非决定论表象(appearance)。形势转变为,在量子过程的层次上,电
子、质子、中子和构成光的光子的行为,以及ct粒子、0射线、Y射线,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定律似乎都具有不可消除的
概然性。这不仅仅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必须满足于概率上的了解;毋宁说,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相信,物理
学上已确认的观念是,量子力学的概率不可能以极高的精度说明物质
(以及万物)的基本构成物的行为。也就是说,假定存在着(iftherewere)*更深一层的一种决定论的理论能够以某种方式说明这些概率,但量子力学做不到。在下一分钟内,一个铀原子是否会放射出一个ct粒子,可能具有0.5x10-9的概率。任何进一步的考察都不
会提髙或者减少这个概率。在一分钟内将会放射出ct粒子的那个铀原子的状态,与下一分钟内不放射出ct粒子的铀原子的状态,是无差别的。在自然的基本层次上,同因同果原理(princ^eofsamecause,sameeffect),不可避免地被违反。
当然,电子、质子和其他粒子可以聚集成分子的时候,它们的行为开始渐近趋近于牛顿力学所要求的决定论模式。但是,牛顿最终还是出错了,如果人们满怀希望牛顿理论所处理的可观测物体的世界免除了量子力学的非决定论,只需回忆一下盖革记数器(Geigercounters),把这种可观测的探测装置放在放射性物质周围,它的嘀嗒
声意味着量子层次非决定性的ct粒子发射,可以在宏观世界中产生观测上可探测的差别。
此时,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如果决定论是假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就被证明是我们哲学世界观的可接受的组成部分呢?事情
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如果构成我们大脑过程的基本的亚原子相互作用根本不由任何东西决定,正如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的,那么,
*注意,这里用的是虚拟语气。也就是说,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存在那样一种决定性的理论。虽然有人提出"隐变量"等尝试,但没有得到公认。一译者
在我们的行动中就更不必顾及什么道德责任了。因为行动将从自身没有任何原因的事件导出,对其发生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简言
之,量子非决定性进一步加深了人之主体角色(humanagency)、慎
思、真实选择、自由意志和最终意义上道德责任如何可能的神秘性。假设我们可以追踪你的行动,不管是道德上允许的还是道德上不允许的,比如追溯到你大脑中的一个事件,它自身没有原因,而是完全随机的、非决定的、无法解释的,无论你还是其他人和其他事物都无法控制它。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对那一事件的后果,包括出于和根据你的欲望、你的选择、你的行动的后果,承担任何道德责任。
如果科学为哲学所引导的方向是一条通往物理主义、决定论、无神论(atheism)以及或许还有虚无主义(nihilism)的单向通道,那么那些
努力探索哲学问题的人,就将肩负起不可回避的智识上的责任。我
们必须理解物理科学的实质性主张,我们必须掌握全面的信息,深思
熟虑,慎重解释这些主张对于哲学问题的意义,我们必须理解科学作
为对这些问题之解答的一个源泉所具有的力量和局限性。
但是事实上,科学为哲学所引导的方向决不只是通向物理主义、决定论、无神论和虚无主义的单向通道。自16世纪以来,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承认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儿(Ren6Descartes)的论证,心灵(mind)不同于身体(body)或者身体的任何部
分,特别是不同于大脑。笛卡儿的追随者从未论证心灵没有大脑可以存在,好比人之生命在没有氧的情况下可以存在。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正如生命不只是氧的在场一样)心灵也不等同于大脑。心灵是一种分离的、不同的实存(substance),—种非物理的东西,因而不遵从物理科学所揭示的定律。如果心灵确实不是一种物理上的东
科学哲学|
西,这就将使人和人之行动免于遵守科学所揭示的自然定律(natural
laws),甚至本身不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情况变成,人和人的行动
必须根据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那些方法来理解。或者情况是另一种样子,人类事务根本不可能被理解。
认为心灵是非物理的并且超出了自然科学探究的范围,这种观点
或许令人惊慌,可能被斥为反启蒙主义,是智力进步的障碍。不
过,责骂它并不能反驳笛卡儿及其他人为此所发展出的论证。由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所激发出来的那些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共同弱点,
更使得人们对于拒斥笛卡儿式的论证显得犹豫不决。在社会科学中,导致我们缺少自然科学中所拥有的那种预测精度和说明能力的唯一障碍,是人类行为及其原因的更大的复杂性(greatercomplexity),事
情真的如此吗?
对这一问题给出肯定回答的人,有心理学家和沿着计算机的路线试图把心灵当作一种物理装置理解的那些人。大脑的神经体系结构
毕竟在许多重要方面像一台计算机:它通过把网络结点的状态推向"开"和"关"的电信号来运作。热衷于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家试图使用计算机通过改变状态来模拟大脑,他们认识到,人类的大脑比目前最强大的巨型计箅机威力强大得多,并且所采用的计算程序与我们目前为计箅机所编写的程序完全不同。但是,如果大脑是一种高性能计箅机,并且心灵是大脑,那么通过开发可以模拟比大脑稍逊的能力方面的简单的程序,借助观察计算机对于给定输入时的输
出的办法,对认知的模拟至少将会告诉我们关于心灵的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有人论证说,科学的发展对这种"科学上"激发出
来的研究纲领提出了限制。关于计算机我们确切知道的是,它们的运行就是实现具有一定数学特性的软件程序。特别是,软件使得计
算机的运行与一种数学公理系统保持一致,能够使它推导出数量不定的不同的定理。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考虑计算机要做的算术计算。
它可以做任何两个数的乘法。在有限时间内计算机唯一可以做的
是,按照编好的程序运行,程序并不提供每一个相乘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那样的话有无穷多种可能,为机器编写的程序只告诉它符合算术公理形式的乘法规则。当然,一台计算机实际上所能做的计算是受到限制的。玩过小计算器的人都知道有些什么样的限制。如果机器电力耗尽,或者相乘的数值位数太多屏幕写不下,或者有
试图除以零这样的非法操作,或者命令机器去计算圆周率rr,那么
它不会给出唯一的、完备的、正确的答案。在这一方面计箅机倒像人脑计箅器。
但是,在1930年代,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KiirtGOdel)从数学上
证明,计算机在本质上不同于人脑计算器。随后,某些哲学家和科
学家论证说,这一结果构成了科学理解认知和科学理解心灵的一个障
碍。哥德尔所证明的是:任何足够强的包含所有算术规则的公理系统(axiomaticsystem)将会导出这样一个定理,作为一个蕴含后承
(impliedsequence)或者一个演绎导出的结论,它至少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可证明是错的或者必然假的。并且,任何保证完全排除了此种矛盾的公理系统,将是不完备的,即至少缺少一个在算术中可证明为真的命题。因为计算机程序是公理系统,这意味着,没有一台被输人程序的计算机可以正确地做出所有箅术计算,如果所有正确的计箅它都能够做出来,那么它所做的计算中至少存在一个计算是错误
的。另一方面,给计箅机编程,让它永远不出错的唯一方法是,同时使它不能胜任做出所有正确的计算。没有一台计箅机可以运行一种包含算术、既正确又完备的程序。但是显然,这并不是给我们的
一种限制。现在,至少我们人类中的一员,比如哥德尔博士,证明了这一结果。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与计算机不同,我
们的心智能够在一个完备的公理系统程序中识别出一个不一致的
(inconsistent)命题,这一命题在避免了不一致性的其他公理系统程序(axiomsystem-program)中是不可证明的。于是,很显然,或者我们
的心智,或者至少我们釆用的思想规则,不仅仅是我们大脑硬件(或者湿件)上运行的软件。因为这一数学结果反映了对任何物理系统的一种限制,而不管它是由硅片、真空管、齿轮或者神经元和突触等什么物质构成的,所以有人指出人的心智根本不可能是物质的。因此,不能用适合物质对象的研究手段来研究心智,不管那些手段是在物理学、化学还是在生物学中发现的。
于是,这种现代科学(和数学〉的结果趋向于削弱把纯粹科学的世界观作为一种哲学的信心。应当提醒读者的是,现在已经明确,上述从哥德尔的"不完备性"证明提取出来的结论是有很大争议的,决不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的确,我就不认为它证明了上面得出的那种结论。但是,要点在于,科学中像哥德尔定理这样的结果对于传统的哲学议程是极其重要的,即使如这一案例所指出的,它们暗示了科学世界观作为一种哲学具有局限性。
1.4理解科学和理解西方文明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欧洲文明对其他世界的唯一普适性的贡献也许就是自然科学。每一社会、文化、地区、国家、群体和民族都从欧洲人那里学习并釆纳它,自然科学也许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唯一独享此荣誉的东西。西方的艺术、音乐、文学、建筑、经济秩序、法律法规和伦理及政治价值体系,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的确,一旦
摆脱了殖民化,非欧洲人对欧洲文化的这些"恩赐"通常并不会拒
绝。非欧洲人没有否认科学,他们却否定了西方几乎所有别的东西。但科学却不是这样。我们甚至不必说"西方"科学。因为没
有别的科学,在2500年前的希腊人当中科学崛起了,在其涌现之前、
之时和之后,科学都没有在别处真正独立地出现过。促进西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统治其他世界的某些技术,如火药、活字印刷和烹
调技艺,起源于别的地方,主要源于中国。并且若干非西方文明保留了重要而周详的天象记录。但是技术进步和天文历书并不是科学。伴随这些成就的预测能力并没有转化成一种制度性的驱动力,来说明和改进散漫的理性理解,而理性理解才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伊斯兰、到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到新教革新和20世纪现世主义(secularism)的西方科学的特征。
于是,在西方世界,存在着某种特别的东西,它导致了科学的出
现,科学的起源也表征了独特的西方文化的价值。西方文化和科学
的特点彼此使得对方得以产生,这一直是这两个领域的学人值得讨
论的问题。关于这些特征究竟是什么,没有一致的意见。不管其
间的联结是什么,它决不是一种排除、抑制甚至阻碍非西方人发展出所有科学的一种东西。这些人和更多的人全盘接受西方科学的理
由,似乎显而易见又无可争议:科学有着长期连续的预测成功的记
录,特别是它体现在增强了我们对环境控制的技术改进中。
如果正是预见能力和技术控制的持续改进使得科学对于非西方人
具有吸引力的话,那么可以假定,这也是西方人相信科学的理由所
在。但是这并没有说明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文明,也没有说明为什么其他同样重要的文化建制,如宗教、艺术、政治制度,似乎没有
起源于单一的文化之中。也许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所及。但是回答它的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理解科学是什么,它如何
运作,它的方法、基础和预设是什么。
这些都是科学哲学长期以来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我们如何把这
些任务与20世纪晚期的科学之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以及其他
科学之社会的和行为的研究等领域的任务区别开来?这些领域在20
世纪最后30多年中生长起来,现在这些领域中有一大批研究科学的
学人,他们渴望增强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对于所有试图理解科学的这些学科,要求具有某种优先性。
首先,这些智识探索活动本身被设想是科学的:在考察科学之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特征当中,它们希望尽可能地分享科学的方法。在我们搞清楚科学的方法是什么之前,在试图获得其科学的客观性方面,这些探索面临挫折和失败的风险。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确切地阐明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并确切知道如何对其进行辩护之前,我们不能做任何有关科学的研究。但它意味着,我们应当研究那些在追求客观性中已经被广泛承认获得了成功的学科,以便有效地把可行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不太发达的学科,如科学社会学或者科学心理学。
我相信,这种细致考察不可能是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经济学的或者政治学的,至少在一开始不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产品——概念、定律、理论、实验和观察方法——与科学作为科学家的一项事业,并不反映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或历史学等领域研究的那些因素的运作。看起来,驱动科学研讨、争论、接受和拒绝的考虑,是逻辑推理、证据、检验、辩护和说明的观念,这是自柏拉图以来哲学惯常的探索方式。如果最终,对这些观念以及它们在科学中如何运作进行分析和反思,都不能回答我们关于科学之特征的问
题,也没有支持它的主张以便提供其他探索活动未能获得的客观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实用地转向对科学本性的社会的研究和行为的研究,以真正阐发西方献给世界文明的这种独特贡献的价值。但是,首要的是,我们要努力钻研科学哲学。
小结
哲学是一门很难精确定义的学科,但是它所处理的各种异质性问题,与科学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关系。本章把哲学定义为处理科
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以及处理为什么科学不能回答第一类问题的问题的学科。
科学作为客观知识的一种来源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它是如何获得这种知识的,获得它是否还有另类源泉和手段。因为科学关于实在总是提供一种有影响力的描述,所以它在历史上对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表述就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的确,某些哲学问题追踪着自然科学的变化。哲学家如何思考心智与它在自然中的地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生命的意义等,所有这一切都深受科学进步的影响。由于科学对实在的描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变化,于是哲学问题的本性也随之变化。
科学或许是西方文明独具特色的东西,所有其他世界都接受了科学,因为这一点,理解科学对于尝试把握其影响来说是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它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习题
回答每一章后面供研讨的问题,并不只要求把该章中的内容重新表述一遍。毋宁说,它们提出了关于该章所遇哲学理论的一些根本
性的问题,圈定了一些有争议的论题,欢迎读者就它们提出不同于作者的见解,举出例子、给出论证;以及考虑正文中未能触及的问题,欢迎读者形成自己的理解。每章末尾提出的一些习题,值得在读过后面的章节后再重新思考一番。
1本章从一个潜在有争议的哲学定义开始。请为哲学提出另外一种定义,要求定义能够解释这一领域中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美学等不同部分的统一性。
2捍卫或批评:"科学是西方对世界的独特贡献,这种主张是民族中心论的、狭隘的,并且与理解科学的特征无关。"
3"作为对世界本性的一种心胸开明的、客观的探索,科学应当欢迎某种非正统的研究,如应当鼓励另类医学办公室这样的部门所开展的研究。"你认为这一主张很有根据吗?
是否过多注意了科学的发现和理论在处理哲学问题上的重要性?
5科学哲学关于科学本性的观念与科学社会学的观念之间,是否存在着竞争关系?
延伸阅读
想初步了解科学史,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史的读者,读巴特菲尔德(HerbertButterfiekl)的《近代科学的起源》(TheOriginsofModernScience)会有收获。库恩(ThomasKuhn)的《哥白尼革命》(TheCopernicanRevolution)*对17世纪的科学提出一种解释,作为科
*中译本:库恩著,吴国盛、张东林、李立译,《哥白尼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译者
学史家,他的思想对科学哲学影响最大。科恩(I.BernardCohen)的《新物理学的诞生》(TheBirthofaNewPhysics)和韦斯特福尔(RichardWestfaD)的i5代科学的建构》(TheConstructionofModemScience)*阐述了牛顿力学及其兴起。科南特(JamesBConant)的《实验科学哈佛案例史》(ItovardCaseHstoriesintheExperimentalSciences)是另一部对理解
物理科学的历史有帮助的重要文献
o
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赖欣巴哈(HansRekhenbach),在《科学的哲学的兴起》(TheRiseofScientificPhibsophy广中追溯了科学对哲学的影响。科学与哲学观念史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初版于
1926年的伯特(EABum)的《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The
MetaphysicalFoundationsofModernPhysicalScience)
IKM1A
道金斯(RichardDawkins)的〈值人钟表匠》(TheHindWatchmaker)是对达尔文主义和自然选择理论的精彩介绍。当然这不能代替阅读达尔文(CharlesDarwin)的《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本
身。向非专家最好地介绍量子理论奥秘的是费恩曼(RichardFeynman)的《QED:光与物质的奇怪理论》(QED:TheStrangeTheoryoflightandMato)*****,而内格尔(Nagel)和纽曼(J.RNewman)的《哥德尔的证
明》(G5del'SProof)提供了有关这一核心数学结果的通俗解释
,中译本:韦斯特福尔著,彭万华译,《近代科学的建抅》,复H大学出版社,2000年。一译者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