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潜能开发成就辉煌人生:让天赋自由

肯·罗宾逊(美)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潜能开发成就辉煌人生:让天赋自由>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1)
几年前,我曾听说过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是我非常爱讲的一个故事。
一位小学老师正在给一班6岁大的孩子们上美术课。教室的后面静静地坐着一个小女孩,对于老师的课她通常都是漫不经心,但是,在这次美术课上却完全不是这样。20多分钟过去了,小女孩还坐在那里,手在画纸上忙碌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师十会惊奇,最终忍不住问她:“你在画什么呢?”
女孩头也没抬地答道:“我在画上帝。”
老师大感疑惑,道:“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啊。”
女孩说:“一分钟后,他们就知道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暗示着小孩子对于自己的想象力是非常自信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绝大多数人逐渐失去了这种自信。当你问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谁觉得自己是有创造力的?所有人都举起了手。而当你去问一群大学高年级学生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不会举手。我坚信我们人类生来都具有超强的潜能,但随着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失去了许多潜能,并且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最终结果就是:许多人从来没有开发出他们真正的天赋,当然也就无从知道他们真正所能达到的成功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从来就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去过很多地方,曾与世界各国的人们一起工作,也曾与一些教育机构、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合作。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遇见一些学生,他们都想弄明白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着手。我也见过那些为此大感忧虑的父母们,这些父母都曾试着去帮助自己的孩子,然而,这不仅没有使孩子获得进步,反而驱使孩子们偏离了自身真正的天赋,因为父母都设想着孩子要遵循传统的成功之道。我还见过一些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员工才能的雇主。一路前行中,我与许多见过的人失去了联系,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激情是什么,他们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但是也不知道能使自己满意的究竟是什么。
另一方面,我也见过一些人,他们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他们简直就不能想象自己还可以做别的事情。我想他们的故事能教给我们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有关人类潜能和执行力的事情。
当我在世界各地演讲时,我发现这些故事最具有说服力。我们所有人都有必要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我们在如何度过我们的生命?我们在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又在如何管理我们的组织?
本书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分别描述了不同人士的不同人生经历。他们其中许多人都是特地为了这本书而接受采访,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发现自身的独特才能,并通过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来获得极度成功的生活经历。真正使我震惊的是,通常他们的人生历程并不是遵循传统的成功之道。他们的成功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迂回,当然也有惊喜。本书主要是通过采访来了解一些人物的观点和经验,这些被采访者常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采访。认知天赋,就是在发展他们自己的天赋。家人、朋友以及老师的鼓励或劝阻,也促使他们迎难而上,稳步向前。
然而,他们的故事并非童话。所有这些人都正在经历着复杂而有挑战性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还远没有到达一帆风顺的境界,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没有一个人拥有堪称完美的生活。但是,通常这些人都曾经历过某一阶段的完美生活,而且他们的故事也常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2)
但是,这本书的真正主角不是他们,而是你!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的潜能以及创造力形成更为丰富的认识,并希望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知自身的天赋和爱好。这本书讲述了一些在我们生活中最基础但是也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会遇到,而且在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在我们学生以及周围同事的生活中也会遇到。我用“天命”(theelement)一词来描绘一种境界,在那里,个人的天命使得我们喜欢做的与我们擅长做的完美结合。我相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发现属于自己的天命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对自身更加满意,而且是因为随着时代的演进,未来世界的发展也取决于它。
如今,世界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阶段。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未来世界,是一种崭新的能充分开发人类潜能,而且能很好地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相适应的世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每个人对于自身潜能的展现方式是不同的,并且完善我们对于开发人类潜能的重要性的看法。我们必须为人类潜能的发挥创造自由的环境,在学校、在工作间、在公共场合,在所有这些地方,鼓励每个人去创造,鼓励他们成长为有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做他们天生应该做的事情,去发现他们自己的禀赋,去走他们自己应该走的路。
这本书是一首有关人类各种天赋和激情的赞美诗,也是一首对人类卓越的成长与发展潜能的颂歌。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情况会使人类的天赋尽情发挥,什么样的情况会使之消退。它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时光,如何在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里争取那唯一成功的可能。
为了让自己与他人发挥自己所长,我们迫切需要对人类潜能建立更完善的概念。我们必须拥抱自己全部的天命。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
找到你自己的天赋并热爱它,这样,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天命,就能创造出超乎我们想象的成就。
被误认为“有病”的舞蹈天才
葛罗宁如何创作《辛普森一家》
萨缪尔森“顿悟的故事”
吉莉安才8岁,但是她的未来已经很危险。她的学业一塌糊涂,至少在老师所了解的范围内可以这么说。上学迟到,书写糟糕,测试成绩差,不仅如此,她还是整个课堂的破坏者,上一分钟还在吵吵嚷嚷,下一分钟又向窗外张望,逼着老师不得不停下教学去拉回她的注意力,但是接下来她又开始骚扰邻座。吉莉安对这些问题倒不是很在意,或者说她已经习惯了被老师纠正,她也不真的认为自己是个问题小孩,但是学校却很烦恼,当学校写信给她父母时,事情也就到了激化的地步。
学校认为吉莉安有某种学习上的障碍,所以应该去那些专门设置的特殊学校。这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如果是现在的话,学校肯定会说她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并伴有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然后会给她用一些利他林(Ritalin中枢兴奋药)或者类似的一些药物。但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科技还不成熟,还没有使用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这种流行病名,人们也还不知道自己可能会有这个病。没有药物的治疗,他们也生存下来了。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3)
吉莉安的父母收到学校的来信后,大为震惊,并立即采取措施。吉莉安的妈妈将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上最精美的衣服和鞋子,扎着漂亮的马尾辫,然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她去见心理医生,希望能为她做一个准确的诊断。
必须舞动身体才能思考
吉莉安告诉我,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她们被请进一间大大的房间,房间内铺着橡木地板,书架上摆着一些皮革封面的书籍,一个身穿斜纹夹克的男人站在一张大大的办公桌旁边,仪表堂堂,令人印象深刻。他把吉莉安带到房间的另一头,让她坐在一张巨大的皮沙发上。吉莉安的脚几乎不能触到地板,这种环境让吉莉安很局促,她给心理医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紧张。吉莉安将双手压在屁股下面,以免自己坐立不安。
心理医生走回自己的办公桌。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他一直在向吉莉安的妈妈询问吉莉安在学校的情况,她在学校遇到的困难以及据学校所说由她造成的麻烦。虽然,他没有直接问吉莉安任何问题,但是从头至尾他一直很仔细地观察她的举动。这让吉莉安非常不安而且很迷惑。尽管她还小,但她也知道这个人将对她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她知道去上特殊学校意味着什么,但她并不想做出什么改变,从内心来说,她根本不觉得自己真的有问题,但是其他人却不这么看,或者说,至少她妈妈的回答方式让她觉得别人认为她有问题。
也可能他们是对的,吉莉安这样想着。
吉莉安的妈妈和心理医生终于停止了谈话,那个男人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向沙发,然后坐在这个小女孩的旁边。
“非常感谢你,吉莉安,你很有耐心。”他说,“但是,恐怕还需要你再等一会儿。我需要跟你妈妈单独谈一谈,我们就出去几分钟,别担心,我们不会走太远的。”
吉莉安担心地点了点头,两个大人让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然后就走了。但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那个心理医生伸手越过办公桌,打开了收音机。
他们一走到房间外的走廊上,心理医生就对吉莉安的妈妈说:“就在这里站一会儿,看看她要做什么。”那里有一扇窗户可以看见屋内的情形,他们站在窗子的一边,这样吉莉安就不能看见他们了。吉莉安几乎是立即站了起来,伴着音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两个大人站在外面静静地看了几分钟,被这个女孩儿表现出的魅力惊呆了。任何人都能注意到,在吉莉安的动作中有一些天生的,甚至是原始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女孩儿的脸上展现出了绝对的快乐。
终于,心理医生转向吉莉安的妈妈,说:“如你所知,琳恩夫人,吉莉安没有病,她是一个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我问吉莉安,然后呢?她说她妈妈真的送她去了舞蹈学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那实在太好了,”她告诉我,“我走进一间教室,那里满是像我一样的人,我们不用静静地坐在那里,我们可以边动边思考。”
她开始每周去舞蹈学校学习,每天在家也练习,最后,她去伦敦皇家芭蕾舞学院试演,他们接收了她。然后她加入了皇家芭蕾舞公司,成了一个单人舞者,并在全世界表演。后来,当芭蕾舞演员的职业生涯结束后,她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剧团,并且在伦敦和纽约推出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节目。最终,她见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LloydWebber),并和他一起创作了一些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包括《猫》(Cats)和《歌剧魅影》(ThePhantomoftheOpera)。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4)
当初那个小小的、不知道未来在何处的吉莉安如今成了世界闻名的吉莉安·琳恩,最有才华的舞蹈创作家之一,她给数百万的人们带来快乐,并且也拥有数百万美元的收入。这一切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有一个人发现了她真正的爱好,这个人之前也见过类似的小孩,懂得如何发现他们的天赋,如果遇到的是其他对此不了解的人则很可能给她吃一些药物,让她安静下来。然而,吉莉安并不是问题小孩,她不需要去上任何特殊学校。
她所需要的只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一辈子都要画漫画
马特不像吉莉安,他的学习不错,学分等级也还不差,而且还通过了学校所有重要的测试,但是他总觉得非常无聊。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他开始在课堂上画画。“我经常画画,”他说,“而且我画得越来越好,以至于我不用看都可以画,这样老师就会认为我在认真听讲。”对他来说,美术课成了追求爱好的绝佳机会。“我们在色彩书上调色,我想我永远不能在那些线条之内上色。不行,我不能被限制。”当他上高中以后,这一习惯上升到了另一层面。
在高中的美术课上,同学们都坐在那里,老师也很无聊,画具摆在一边,都没有人去用,所以我尽可能地画,一节课里画了30幅画。画完一幅画,看看它像什么,然后就给它命名,比如“海草里的海豚”,好了,继续下一幅,等到他们发现,我已经画了很多很多的画了,我几乎用完了所有的画画材料,他们再也不让我画了。
马特说:创造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让我非常激动,我画画的水平也更高了,技艺不断提高是有趣的事情。噢,它的确看起来很像,就像它原本应该的那样。但是随后我就意识到我的绘画水平没有更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开始集中精力创作故事和笑话,我认为这更有趣。
马特·葛罗宁,作为闻名世界的《辛普森一家》(TheSimpsons)的创作者,曾从其他美术家的作品中找到灵感,虽然,这些美术家的作品都没有太多复杂的绘画技巧,但是,他们巧妙地将创造性的故事讲述方式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起来。“最让我激励的是,我看到许多不会画画的人也能依靠画这种画来谋生,比如说詹姆士·瑟伯。约翰·列侬给我的启发也很大,在他所写的书《列侬说法》(InHisOwnWrite)和《一个西班牙人》(ASpaniardintheWorks)里布满了他自己那些糟糕的绘画,但是搭配的散文诗却很有趣,小故事也很疯狂。有一段时间我都在模仿约翰·列侬。罗伯特·克鲁伯也对我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马特的老师和父母都鼓励他去做点别的事情,他的父亲-一位漫画家兼电影导演,也这么劝他,他们建议他去上大学,找一个固定的职业。实际上,在他上大学之前(那是一所既不给成绩单、也没有必修课的非传统学校),他只认识了一个让他备感鼓舞的老师。“我一年级的老师保存着我在课堂上画的那些画,我的意思是说,她收藏了很多年。我非常感动,你要知道,每年都有几百个学生上她的课,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胡佛。为了纪念她,我用她的名字命名了《辛普森一家》中的一个人物。”
家长和老师的反对并没有吓退马特,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我知道,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玩编故事游戏时,常用一些小雕塑当道具,比如恐龙之类的,我希望将来长大了还是做类似的事情。每当我看着大人们提着公文包匆匆走进写字楼,我心里就想“我绝对不要像他们那样,编故事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刚开始,我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有同样想法的孩子,但是渐渐地他们都离开了,而且变得严肃正经起来。对我来说,所有能做的事就是玩游戏和讲故事。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5)
我明白,大家都希望我走这样一条人生之路-上高中,进大学,拿一纸文凭,然后毕业找个好工作,但是这样就不是为我自己工作,我或许将永远只能画些漫画。
我在学校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在街上瞎逛,画一些搞笑的图画,然后带回学校,给朋友们互相传看。随着我们长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我们开始制作电影。这的确是个很不错的主意,因为它使不善交际的我们能一起合作,周末再也不用无聊地待在家里,而是出去拍电影,周五的晚上也不去踢球了,取而代之的是去当地的大学里看地下电影。
我决定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当然,顺便说一句,我并不觉得这个主意真的可行。我想我可能要去做一些很劳累而且自己也不喜欢的事情。我想象着我在一个轮胎仓库工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想在那里工作,我只是想,工作的时候我就四处滚着轮胎,然后休息的时候,我就画漫画。
马特的人生却从此变得截然不同了。马特搬去了洛杉矶,每周在《洛杉矶周报》上刊登自己的连环画《地狱生活》(LifeinHell),并开始赢得了一些名气。这时,福克斯电视台(Fox)向他伸来了橄榄枝,邀请他为电影《崔茜·尤玛》(TraceyUllman)创作一段简短的动画片。在与福克斯开会策划的过程中,他当场创作出《辛普森一家》的故事,实际上,在他走入会议室之前他还不知道自己会这么做。迄今为止,这个时长半小时的节目已经连续在福克斯电视台的周日档播放了19年。除此之外,还衍生出一大批相关的电影、漫画书、玩具以及无数的相关商品,换句话说,它促成了一个波普(pop)文化帝国的诞生。
如果当初马特·葛罗宁听从了人们那些追求“正经”职业的忠告,这一切奇迹将不会发生。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不喜欢学校,或者说学业很糟糕。当保罗第一次走进芝加哥一所大学的演讲厅时,他还是一个成绩很好的高中生。他也没有意识到在他决定去听这次讲座的时候,这所大学正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之一。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这所大学离自己家很近。几分钟后,他“重生了”,正如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的:“那天演讲的主题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认为,地球上的人口将像兔子一样呈几何级数增长,一直要增长到每英亩土地的产出不足以维持相同土地上人口的生活水平时,死亡率开始上升,并逐渐与出生率相等。这里所涉及的一些微分方程是如此的浅显易懂,让我不得不怀疑,我是不是漏掉了一些深奥复杂的部分。”
就在那时,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博士作为一位经济学家的生活开始起航,而他最初涉足这一领域“纯粹是为了好玩”。众所周知,他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曾任国际经济协会主席,写了一些着作(包括那本一直以来非常畅销的经济学教材),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对公共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并且在1970年成为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作为一个早熟的少年,我总是很擅长于逻辑推理和解那些IQ测试中的难题。所以,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生的,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生的。我的感触就是:儿时在玩乐中有一些发现,绝不要低估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极有可能将成绩平平的孩子变成真正的勇士。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6)
三个故事,一个道理
吉莉安·琳恩、马特·葛罗宁和保罗·萨缪尔森,是三个不同的人的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但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发现了自己天生就适合做的事情,并满怀激情地去努力,最终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和极大的个人满足。我通常把这类故事称为“顿悟的故事”(epiphanystories)。因为他们都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并且,这种启发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并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变得不同。
本书故事的主角都为自己定义了一个兴奋点。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的天命,从而使自己喜欢的事与擅长的事完美结合。天命是个人潜能的另一种定义,每个人的潜能不一样,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琳恩、葛罗宁、萨缪尔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并不是只有他们才能做到这些。他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做了,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天命。但是,根据我的经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曾找到自己的天命。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命,我们都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舞蹈家、漫画家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才能和爱好,它们能够激励我们去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就。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改变一切,这也为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真正的、不断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保证。
要找到自身的天命,首先得明确自身独特的才能和爱好。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找到天命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对自身潜能缺乏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自身能力的范围所知有限。我们天生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理解力、感知力、直觉、灵性以及身体和感官的认知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运用了自身能力中的一小部分,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有用到任何一种能力。许多人找不到天命,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
第二,对各种能力之间的联系所知有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思想、身体、感觉以及人际关系等,就像是分开的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这就是许多人找不到天命的第二个原因,他们不明白这些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我们对自身应对成长和改变的潜能所知有限。通常,人们认为,生命是线性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逐渐消退,错过的机会也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许多人找不到天命的第三个原因,他们不了解自身潜能的有机本性以及不断更新的性质。
看不到自身潜能的局限性可能因为周围的环境而加剧,比如同龄人的看法,文化的氛围,以及我们对自身的期望等等。但是,对任何人来说,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
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识一些很聪明,也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并不优秀,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也不了解真正的自我,直到离开了学校,他们才从所受的教育中回归真正的自我。
我出生于英国的利物浦,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利物浦大学学习。利物浦市的另一边坐落着利物浦学院,保罗·麦卡特尼就是学院的一个学生。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7)
每天,保罗都花大部分时间在利物浦学院周围闲逛。课余时间里,与其坐在家里温习功课,他更喜欢听摇滚乐,学弹吉他。后来证明,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当他在城市另一端一个学校的宴会上碰见约翰·列侬后,他更是这样认为。他们对彼此的印象不错,并最终决定与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一起组建一个乐队,取名为甲壳虫,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物浦大学和利物浦学院都关闭了,只留下了空荡荡的建筑静静地伫立在风中。然而,不久之后,两者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被重新启用了。我的母校被开发商变成了豪华的公寓,真是变化巨大啊!想当初,我在那里求学的时候,利物浦大学可是与豪华从不沾边。而利物浦学院则成为现在的利物浦艺术研究所(LIPA),是欧洲顶尖的艺术培训中心之一,而且研究所的主要资助人就是保罗·麦卡特尼先生。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他昔日做白日梦的老教室里实现着他当初的梦想-做音乐,当然,也有许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舞台表演。
在利物浦艺术研究所早期发展过程中,我曾帮过一些忙,所以,在其建校10周年的时候,校方给我颁发了荣誉校友的奖章,以示感谢。我回到利物浦,在当年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从保罗·麦卡特尼先生的手中接过这个奖章。同时,也给这些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阐述了本书中的一些思想-必须找到自身的爱好和独特才能,现实的教育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去寻找,而且,通常情况下却起着相反的作用。
保罗先生那天也做了演讲,并且很直接地肯定了我的观点。他说他一直很热爱音乐,但是从来都不喜欢学校的音乐课,因为他的音乐老师总是认为只有让学生听那些老掉牙的古典音乐才能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这让他觉得音乐课就像其他课程一样无聊至极。
他告诉我,在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他的音乐天赋。甚至连他申请加入利物浦大教堂的唱诗班也被拒绝,他们说他唱得不够好。真的吗?唱诗班有多好?唱诗班又能有多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当初拒绝他的那个唱诗班最后居然演唱了他的两首经典作品。
麦卡特尼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学校被忽视天赋的人。很显然,闻名世界的猫王艾尔维斯(ElvisPresley)也曾受到同样的待遇,猫王所在学校的合唱团拒绝了他要求加入的申请,而且说他的声音会毁了整个合唱团。就像利物浦的唱诗班,这个合唱团也有自己的高标准,这个标准高到连猫王也被拒绝了。
几年前,我曾跟来自英国蒙蒂·派森(MontyPython)喜剧团体的约翰·克里斯探讨过一些有关创造力的事情。我问及他的教育经历,很显然,在校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对喜剧却不在行。他说从幼儿园到剑桥大学,没有一个老师曾注意到他的幽默天分,但是离开学校之后,许多人都觉得他应该做一个喜剧演员。
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这都是一些孤立的例子,那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本书中讲述的许多人都是成绩不好或者说不喜欢学校的。当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学习成绩不错,也认可各种义务教育,但是也有一些人早早地离开了学校,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儿走,还有一些人觉得他们所擅长的都不是学校所推崇的,更有一些人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8)
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跟教育有关的事情,出现这种状况,我并不认为是某个教师的错。当然,不可否认,是有一些教师根本不应该做教师这一行,他们应该尽可能地离学生远一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大部分的教师是优秀的,许多教师更是才华横溢的。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总有某几位老师曾激励过我们,尽管他们只是在教育体制与传统文化允许的范围内这么做,但却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教育界的文化有很多问题,我不但没有看到足够的改善,而且,许多体系更是在不断地恶化,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简直就是无处不在。
我们家从英格兰搬去洛杉矶后,我的两个孩子,詹姆士和凯特,在洛杉矶读高中。美国与英国的教育系统在某些方面不同,比如说孩子们必须学习一些他们之前没有学习过的课程-像美国历史,在英国我们从来不碰美国历史,因为我们抵制它。
在英国,我们对那些不好的历史总是避而不提。我们在独立纪念日的四天前到达了美国,正好赶上美国人大肆庆祝赶跑英国人的日子。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年,也知道独立纪念日那天将要发生什么,我们一般都会关上百叶窗,浏览着女王的老照片,以此种方式度过每个独立纪念日。
然而,从更多方面来看,美国的教育体系与英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没什么两样,除了各自的一点特色外,都有着三个共同点。第一,都注重某种特定的学术能力。我也明白学术能力很重要,但是学校只偏重严谨的分析和推理,特别是驾驭文字与运用数据的能力。这些技能固然重要,但我却认为还有一些人类智慧比这更重要,我将在下一章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第二,学科等级森严。数学、科学和语言能力位于学科中的最高级别,人文学科位于中间层次,处于最底层的则是艺术学科。艺术学科里还有级别之差:音乐和视觉艺术通常比戏剧和舞蹈高一级。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艺术课从必修课中取消了。
一所大型高中可能只有一位美术教师,而小学的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
第三,越来越依赖某种特定的评判标准。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为了在范围狭窄的标准考试中取得更高的成绩而承受巨大的压力。
为什么现行的教育体系是这样的呢?这既有文化的也有历史的原因,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阐述。我要说的是,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教育体系。近代以来,大概18、19世纪的时候,大众教育体系逐渐迎合于时代的经济利益,而欧洲、美国的工业革命主宰着当时的整个经济体系,数学、科学以及语言技能对工业经济时代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大学的学术文化则对教育体系产生了另一个巨大的冲击,学术思想的盛行使得其他一些文艺活动逐渐被人们弃之一旁。
结果就是,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都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一种狭隘的能力观,并且只重视学生某一单方面的才智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或者说是漠视了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能力,而被忽略的那些才是真正能为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带来无限活力与生机的能力,这种分层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排斥了一些不想按这种方式来学习的人。
放眼全世界,将舞蹈设为像数学一样的必修课的学校极其少见,有这类规定的教育体系就更少了。我们也知道很多学生只有动起来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就像吉莉安·琳恩曾告诉我,当她开始学习跳舞后,其他的功课也好多了,她就是那些必须运动才能思考的人之一。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9)
不幸的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碰见吉莉安生命中的那个心理医生,特别是身处现今的时代,他们就更不幸了,因为,如果他们坐立不安的话,医生就会认为他们有多动症,会给他们吃药,让他们安静下来。
如今的教育体系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严格的限制。学术能力的确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有时候如果能更视觉化地展示某一主题或课题,学生就更有可能喜欢上它,但是如果老师只是用一些文字、数字等非视觉性的方式来展示,可能学生都不会意识到他究竟在讲什么。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却越来越鼓励教师们采用规范化、毫无特色的方式来教学生。为了体会前面所讲的“顿悟的故事”的内涵,为了找到真实的自己,我们真的有必要深刻反思一下我们的智慧观。
这些教育方法更是扼杀了年轻人另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在21世纪,越来越多的领域都要求人们具有这项能力,那就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体系一向推崇“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就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计划①要求全国所有的孩子都必须遵从同样的标准,如今的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服从和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
小孩子们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思维都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而且什么都敢想敢做。在我儿子四岁的时候,他所在的幼儿园上演了一场有关基督诞生的话剧。在那场演出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三个小男孩扮演三个智者走上舞台,分别带着各自送给上帝的礼物,黄金(gold)、乳香(frankincense)②和没药(myrrh)③。我想第二个小男孩可能是一时走神,说乱了次序,第三个小男孩又没有学过随机应变,或者说彩排的时候也没怎么注意,毕竟他还只有四岁。第一个男孩说:“我给你带来了黄金。”第二个男孩接着说:“我给你带来了没药。”
第三个男孩接着说;“弗兰克送了这个。”
谁是弗兰克?耶稣的第十三个使徒吗?还是丢失的弗兰克经书?
我真正喜欢的是,这个故事有力地证明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特别担心犯错,在某一情况下,当他们不确定究竟该怎么做时,往往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说。当然,这并不是说犯错就是有创造力,有时候犯错就是犯错,那么其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你从不准备犯错,那么你也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在提升美国教育标准的过程中,一些政策制定者对于“回归本源”(backtobasics)的理解有误。他们认为回归本源就是加强老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方式-回到学科等级森严的年代。他们似乎相信,只要用全国统一规定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教材来培养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能在世界上更有竞争力,对未来更有把握。
这种思维的致命错误在于严重低估了人的潜能。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树立标准考试的无上权威,削减那些自认为不重要项目的基金资助,然后奇怪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没有丝毫的想象力,也没有任何的灵感可言,而现今的教育体系却正是通过上述种种手段,逐步地、系统地将创造力从孩子们身上清除。
绝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机会去开发自身的潜能以及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一些思想比较独特的学生-以及本书中所谈到的一些人,甚至可以说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曾感到与正统的教育文化格格不入,这也是为什么你所遇到的一些成功人士学业并不好的原因。教育本应是促使我们去开发自身的潜能,并让我们能在世界上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现今的教育体制却压制了许多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甚至是抹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10)
为什么许多教育体系还在向这个方向前进呢?可能是因为政治家们认为这样的教育制度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对学生找工作也有帮助。但事实却是,在21世纪,找工作和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所需要的那些素质在学校的规范教育下都被丢弃了,当然这些素质都是本书极力推崇的。任何地方的企业都说他们需要有创造力,能独自思考的人。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与企业密切相关,更是有关于生活,不管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过一种有目标、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回归本源的观点才是符合教育本质的,我也相信有必要让孩子回归本真。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要回归本源,我们就必须从头开始,我们必须反思一下人类潜能的本质以及现今教育的出发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蒸汽机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它马力足、效率高,比以往任何推进系统的工作效率都高。然而,最终它也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内燃机的发明开创了动力系统的新纪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如今的教育体系就像当初的蒸汽机-并且它的淘汰速度将更快。
我们离开学校后,这些过时思维造成的问题依然在延续,随着我们进入社会,这些教育体系的陋习又被带进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恶性循环周而复始。身处商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很容易被打上标签,而一旦被定型,你就很难再去发挥自己其他的潜能。如果商界认定你是金融型人才,你就很难再从事其他创意性工作。但我们可以通过在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来弥补,事实也证明,这么做是很有必要的。
变革的节奏
今年开始上学的孩子可能会在2070年退休,但是,没有人知道10年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更不要说2070年了。推动世界变革的动力有两个:技术发展与人口状况。
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知的速度发展,它导致了自摇滚年代以来又一大代沟的产生。现在30多岁的人出生的时候,数字革命还没有真正开始。我们学着使用数字产品-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个人数码产品、互联网-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使用这些产品就像是学习一门外语。大多数人学得还行,甚至有些还成了专家,我们发电子邮件、做幻灯片、上网冲浪,感觉我们好像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与20多岁甚至十几岁的人相比,我们就成了笨手笨脚的门外汉,他们都出生于数字革命开始后的年代,对他们来说,运用数字语言就像使用母语一样熟练。
我儿子詹姆斯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电脑上同时开着五六个窗口,即时信息不停闪烁,手机也响个不停,下载音乐的同时还在线收看着电视,我真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在做家庭作业,在我还没来得及看的时候,他的作业已经完成了。所以,我毫不担心。
在高科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表现更为出色。数字革命远未结束,事实上,现在才刚刚开始。
一些人曾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电脑将像人脑一样发达。当你给你的电脑输入一条指令的时候,它问你:你知不知道你要做什么?真不知道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就会看见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兴起。回想一下,在过去20年间,那些数码科技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再想想它以后将带来的改变。如果你无法预测,也不用担心,因为根本没人能预测。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11)
再加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在过去30年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从30亿增长到60亿,在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增长到90亿。这些新增人口将会使用的技术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他们即将从事的工作也是如今尚不存在的。
这些文化与科技的进步推动世界经济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也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简而言之,世界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改变,我们能识别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20世纪70年代,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些书中,有一本是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的《未来冲击》(FutureShock)。在这本书中,托夫勒探讨了社会科技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让我意想不到又深感荣幸的是,在洛杉矶生活期间,我和夫人特里跟阿尔文及其夫人海蒂成了朋友。有一次,在共进晚餐的时候,我们问他们是否赞同我们的观点,即如今这场席卷全球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他们表示同意,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与如今这次变革相媲美,无论是在变革的规模、速度上,还是在变革的复杂性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上,都是无可比拟的。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谁准确预测到了10年后全球的政治局势?谁又准确预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深远影响?谁又能预知商业全球化的程度?谁又能想到现今我们的孩子们互相交流的独特方式?有些人可能猜到了其中的某一项甚至是两项,但是有人猜全吗?几乎没人能有这种远见,然而这些变化却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变化还在加速。
我们依然不知道变化将如何进行。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世界的变革将更加有吸引力。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口将继续增长到一个新高,科技将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随之而来的新兴产品将以令人震惊的速度遍布我们的家庭和办公室。
各种变化的融合-比以往更多的人口和国家将参与这一游戏,随着技术的革新,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不知道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对未来更有把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自身更灵活、更有创造性。本书中讲述的许多人,不是简单地因为可观的薪水去追求自身的爱好,而是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不知道此生还能做什么。他们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掌握了所需的专业技能。如果明天世界倒了个个儿,他们依然会想出办法,发挥自身的天赋来适应这些变化,并找到一条通向天命的路,因为他们对如何发挥自身天赋适应新环境有一种系统的认识。
许多人为了经济的原因,将自身的爱好抛在一边,转而去追求自己根本不在乎的事情,结果就是,工作仅仅只是因为它“付薪水”。有可能,几十年后,这个行业走向衰落,而你从来没有学会创造性的思考,没有开发自身真正的潜能,到那时,你又能做什么呢?
更具体一点来说,如果我们继续用那套老旧的教育体系来培养孩子,他们以后又会做什么呢?我们的孩子在一生中,很可能会从事多种职业,而不仅仅是多种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肯定会从事一些我们现在还无法设想的工作。我们是否有义务在鼓励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一下他们真正的天赋和爱好呢?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12)
当对未来的唯一所知就是它将截然不同时,我们也该明智地做点事情。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人类的潜能,并思考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发展自身的潜能。
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拥抱天命!
什么是禀赋?
所谓禀赋,就是个人资质与个人爱好相汇之处。你将会发现:在本章以及随后几个章节中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们感觉到最真实的自己,时间过得特别快,人也比其他时候更有活力、更专注、更有激情。
身处天命让他们远离了普通意义上的喜悦或者幸福,我指的不是欢声笑语、美好时光、壮观日落或快乐聚会。当人们身处天命的时候,他们与某种最基本的认同感、宗旨以及福祉相连,并且会得到一种自我启示:真正的我是什么?我人生中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本书的许多人都将找到天命的过程描述成一种顿悟的原因。
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身以及别人的天命呢?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且每个人的天命各异。实际上,关键是不要把天命局限在一个方面。有些人可能发现自己对某几项活动都很感兴趣,而且有可能都很擅长,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只有一种爱好和天赋,但它却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能让自己感到满足,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天命有两个要素,即天赋和爱好;拥抱天命还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即态度和机会。整个过程如下:认识天命,热爱天命,立志找到自己的天命,发现天命。
认识天命
天赋是对某种事情的一种本能,拥有某种天赋的人对于这种事情究竟是什么、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做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领悟能力。吉莉安·琳恩对舞蹈有直觉,马特·葛罗宁则善于讲故事,而保罗·萨缪尔森对经济学和数学有天赋。我们的天赋都是高度个人化的,有可能是对一般性的活动有天赋,比如数学、音乐、运动、诗歌或政治理论,也有可能是极为具体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音乐而是爵士或者说唱,不是一般的管乐器而是长笛,不是科学而是生物化学,不是田径而是跳远。
你会发现,本书中的人物对于各种各样自身具有天赋的那类事物有一种本能而超前的领悟能力,他们不是擅长所有的事情,而是特别针对某些领域,比如保罗·萨缪尔森天生擅长数学,其他的人却不是。
我碰巧就是其他人中的一个。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擅长数学,离开学校后,很高兴自己终于摆脱了它的困扰。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数学就像电影里那些你原本认为已经死了的怪物一样突然之间又复活了。为人父母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你必须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而且就算能骗得一时,你也知道迟早会露馅儿。
我女儿直到12岁的时候都还认为我能知道一切事情,这可能是因为我一直想给她留下这种印象。当她很小的时候,每当遇到英语或者数学难题,她都跑来向我求助。当然,不管我在做什么,我都会立刻抬起头来,面带自信的微笑,一手搂着她,然后说:“来,让我们看这里。”假装分担她的困难,免得她因为不会做而感到难过,然后当我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掉那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她就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好像我是数学天才似的。
让天赋自由 第一章 第一章 找到你自己的天命(13)
直到她14岁的某一天,她带回了一张满是二次方程的数学试卷,我感到熟悉的冷汗又冒出来了。这次,我给她讲解探索学习法以蒙混过关,我说:“凯特,如果我直接告诉你答案的话,对你没什么好处,这也不是理想的学习方式,你需要自己把这些题目解出来,我会在一边给你加油打气的,顺便说一下,即使你做完了也不用给我看答案,这些是老师的工作。”
一周之后,凯特给我带回来一张卡通连环画,那是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她说:“这是给你的。”在那幅连环画里,一位父亲在辅导女儿的家庭作业,第一个画面是,父亲在女儿背后张望,说:“你要做什么?”女孩儿回答道:“我要找到最小公分母。”父亲说:“他们还在找那个吗?当我读书的时候,他们就在找。”我深切理解那个父亲的感受。
对某些人来说,数学是极有魅力的、迷人的,就像其他人认为诗歌和音乐是迷人的一样。找到并发挥自身创造性的优势对形成真正的自我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之后,才能知道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热爱天命
能否找到天命并不仅仅是天赋的问题,我知道许多人天生擅长一些事情,但是却并不觉得那是来自生命内心的呼唤。找到天命还需要一样东西-爱好。找到自身天命的人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一种深深的喜爱。
我哥哥伊恩是一个音乐家,他会打鼓、弹钢琴还有弹低音吉他。几年前,他加入了利物浦的一个乐队,那个乐队里有一个极有才华的键盘手查尔斯。一次演奏会结束,我告诉查尔斯,我认为他弹得棒极了,然后我说我也能弹那么好。“不,你可能不会。”他回答道。我大吃一惊,但坚持认为我真的可以。“不,”他说,“你的意思是你喜欢弹键盘这个想法,但是,如果你真热爱它的话,你现在就应该在弹键盘了。”他说要想弹的有他好,除了表演以外,每天还要练习三四个小时,而他是从7岁开始坚持至今。
突然之间,把键盘弹得跟查尔斯一样好似乎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我曾问他为什么能坚持那么久,他说:“因为我真的热爱它。”他不能想象自己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
立志找到自己的天命
态度是我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一种个人判断或看法-看问题的角度,自身定位以及感性意见。许多东西都能影响我们的态度,包括自己的性格、精神、价值观、周围人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期望。有一个很有趣的测试,是根据如何看待幸运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测试你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的人常常会说自己是幸运的,而那些自认为不成功的人则常常认为自己很不幸。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偶然或随机事情,但是与其说是幸运倒不如说是纯粹的机遇。成功人士都有一些相同的心态,比如坚持不懈、自信、乐观、有志向以及不怕挫折。我们如何察觉周围的局势,如何创造并抓住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期望。
发现自己的天命
没有合适的机会,你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或者是它将带你走多远。就像南极不会有太多驾驭野马的人,撒哈拉大沙漠也不会有太多挖珍珠的人一样。如果没有机会展示,天赋是很难被发现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真正的天命。能否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机会,我们创造的机会,以及我们抓住机会后如何去利用它。
找到天命意味着你将与另一些有相同爱好和相同目标的人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你应该在不同的领域,积极地寻找机会开发你的天赋。
通常,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认清自身真正的天赋,当然,我们也能帮助他人发现自身的天赋。
在本书中,我们将详细讲解天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分析那些找到天命的人士所共有的人格品质,研究将人们带向天命的环境和条件,并且确认那些阻碍我们拥抱天命的事物。我们将介绍一些已经找到成功之路的人,还有一些正在铺就成功之路的人,一些引领人们走向成功之路的组织以及一些正在走着错误路线的机构。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为你说明一些你或许已经直觉地认识到的理念,激励你去找到自身的天命,并且也去帮别人找到它。这不是一本自救的书,你在其中找不到任何练习或者是测验,但是,我希望你找到的是一种对自身潜能以及周围人士潜能的全新观察方法。
让天赋自由 第二章 第二章 别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1)
第二章
别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正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沿用一般人对智力的评定,我们才经常低估自己真正的智力水平,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命
存在听力障碍的摇滚天才
我们不熟知的四种感官能力
智商测试凭什么决定人的生死?
米克·弗里特伍德(MickFleetwood)是世界上最出名、最有才华的摇滚乐鼓手之一。他的乐队,弗里特伍德麦克(FleetwoodMac),曾卖出上千万亿张唱片,摇滚评论家视其专辑《弗里特伍德麦克》(FleetwoodMac)和《流言》(Rumours)为天才之作。但是,在米克上学的时候,许多资料都显示米克·弗里特伍德并不是很聪明,至少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种聪明人。
我完全不参与任何学术性的工作,没人知道为什么,他告诉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听力有问题,现在依然是这样。我不懂数学,一点儿也不懂。现在让我倒背字母表,我都很难背正确,如果快速地顺着背对了,那也是碰运气。如果有人问我,这个字母前面一个是什么?我很可能会急出一身冷汗。
他在英国上了一所寄宿学校,度过了一段极不愉快的时光。“我也有很好的朋友,但就是不快乐,我总感觉自己像要被榨干一样,很痛苦。我不知道我将要做什么,因为所有学业都是一团糟,我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事情。”
米克是幸运的(后来那些买他专辑或参加他演唱会的人也是幸运的),他来自一个开明的家庭,家人对他的看法不局限于学校的考试成绩。他父亲是皇家空军的一名战斗机驾驶员,他退役后,遵循自己的爱好,开始写作,三年后实现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米克的姐姐萨莉去伦敦成了一名雕刻家,另一个姐姐苏珊正在戏剧界追求自己的爱好。在弗里特伍德家族里,每一个成员都明白,才华有很多种来源,一个人数学不好或者不能倒背字母表并不意味着他就注定要过一种微不足道的生活。
而且,米克还能打鼓。“弹钢琴可能显得更有创造性一点儿,”他说,“但是我就喜欢用鼓槌敲打着鼓的边缘或者是椅子的边缘,这不是很有创造力的表现,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做,这也不是聪明的表现,但是,我决定去做这些敲敲打打的事情,对我来说,它逐渐变成了一件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情。”
不接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米克的顿悟时刻-就是确定那些“敲敲打打的事情”将成为他的人生志向的那一刻-在他去伦敦探望他姐姐的时候来临。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小男孩,跟着作为钢琴手的姐姐去了一个名为“切尔西的地方”的俱乐部。那里的人们演奏着我们现在所知的麦奥斯·戴维斯(MilesD*is)的曲子,抽着法国的Gitanes牌香烟。
我注视着他们,看见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正在向我敞开,这种氛围深深吸引着我,我感到舒服极了,一点儿也不觉得拘束,这就是我的梦想所在。
回到学校,我的心还停留在那些场景里,我梦想能加入那个世界,我甚至都不知道我是否还能跟人们一起玩,但是这个梦想却将我从那些血腥的学业噩梦中拯救出来。虽然我内心也有着很多希望,但是我总是非常不开心,因为学校的所有事情都显示着,按照现状继续下去,我将一事无成。
米克的学习一如既往地让老师为难,他们也知道他是聪明的,但是他的成绩就是不好。如果成绩不好,老师也无能为力。这种经历让这个梦想成为鼓手的男孩遭受着巨大的挫败感,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终于受够了。
让天赋自由 第二章 第二章 别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2)
一天,我走出学校,坐在一棵大树下,我并不是虔诚的信教者,但是在那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带着满脸的泪水,我祈求上帝,我再也不要待在这里了。我想去伦敦,在某个爵士酒吧里表演。这听起来的确很荒谬,但是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我一定要成为一名鼓手。
米克的父母也明白,学校并不是适合米克这样的孩子的地方。16岁的时候,他跟父母谈起了离开学校的想法,父母并没有坚持要他读到毕业,而是立即送他去伦敦学习打鼓,允许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系列的“突破”,如果米克还待在学校的话,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一次,他正在车库练习打鼓,米克的邻居,一个名叫皮特·贝登斯的键盘手,敲开了他的门。米克想贝登斯肯定是来让他安静一点的,但是相反的是,这个音乐家是来邀请他跟自己一起去演奏的,而且就在当地的一家青年俱乐部。这让米克就此进入了60年代伦敦音乐圈的中心。“作为一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满足,现在,我开始觉得做我自己以及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觉还不错。”
他的朋友,皮特·格林,曾建议他取代约翰·梅奥尔(JohnMayall),“布鲁斯开创者”(Bluesbreakers)乐队的鼓手,那是一个横跨了几个时代的乐队,包括隶属奶油乐队(Cream)的艾力克·莱普顿(EricClapton)、杰克·布鲁斯(JackBruce)以及隶属滚石的米克·泰勒(MickTaylor)。不久后,他与格林以及一名“布鲁斯开创者”乐队的前队员,约翰·麦克文组建了弗里特伍德麦克乐队。剩下的就是一部有关屡创唱片销售和演唱会满座纪录的辉煌历史了。但是,尽管米克成了全世界最出名的鼓手,他对自身天赋的分析仍然残留着求学时期留下的伤痕。
我的表演风格不涉及任何数学规律性。如果有人突然问:‘你知道四八拍是什么吗?’我可能会立刻不知所措。跟我合作的音响师都知道,我像是一个孩子,他们就会说:‘你知道的,在副歌里面,在第二节……’我会说:‘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一首曲子的副歌是什么,如果你放那首歌,我就知道了,我是听歌词的。
对米克·弗里特伍德来说,离开学校,离开那种仅用考试来衡量智力的教育系统,反而走上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我父母也发现我这个小东西绝不是做学者的料。”米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对某种事物有着极好的天分,而他本能地发觉了,这是考试分数永远不会显示的。他之所以能成功,还因为,对于“照这样下去,他将一无所长”的预言,他选择了不接受。
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天命的另一个关键原则就是我们必须提出质疑,质疑那些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身的以及别人的能力,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能力是理所当然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能力是什么,所以首先就把它们定义为理所当然的事了,并逐渐变成了固定逻辑的一部分,或毫不质疑的基本假设。我们毫不质疑则是因为将它们当做了生活中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空气或者是万有引力又或者是奥普拉访谈①。
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认为人只有那几种感官能力。有时候,我在演讲的过程中,会带领听众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从而来阐明我的观点。我会询问他们认为自身有多少种感官能力。绝大多数人会回答五种-味觉、触觉、嗅觉、视觉以及听觉。也有一些人会说还有第六感以及直觉,除了这些之外,没人能再说出其他的了。
让天赋自由 第二章 第二章 别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3)
当然,前五种感官能力与第六感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前五种感官能力都有相应的器官支撑-鼻子对嗅觉,眼睛对视觉,耳朵对听觉等等。如果这些器官受损,相应的感官能力也会受损。直觉又能做什么呢?它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而且通常被认为是很神秘的,女孩子的直觉可能更强一些。在过去几年里,我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一般都认为人类有五种“硬”感官能力以及一种“神秘”的感官能力。
人类学家凯瑟琳·里恩·葛茨有一本很精彩的书,《文化与感觉》(CultureandtheSenses)。在这本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对加纳东南部安洛埃维人的研究。我必须要说的是对于如今这些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我总是有着某种同情。人类学家们总是潜入他们的生活-似乎他们每家都有三个小孩、一个人类学家。尽管如此,葛茨的研究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她了解到的一件事就是安洛埃维人对感官的认识与我们不同。首先,他们从来没有计算过感官的数量,似乎这个问题不在考虑之列。另外,当葛茨向他们列举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五种感官时,他们问另外一个呢,最主要的那一个。他们既不是在说“神秘”的第六感,也不是在说那些只在安洛埃维人中幸存,却被我们其他人丢掉了的古老感知能力,他们所讲的那种感官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而且也是我们最基本的感官能力之一,那就是平衡感。
内耳中的液体和骨骼调节着平衡感。试想一下,如果平衡感受损将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生病或者酒精都可能导致平衡感受损-你会发现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感官能力中还包括这一项,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平衡感,而是习惯了五种感官能力的观点(可能还有个神秘的第六感),因此不再多加思考。五种感官成了一种常识,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
常识是创新能力,特别是关系到自身发展的创新能力的敌人之一。剧作家布莱希特曾说,当世界上的某些事情看起来非常显而易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放弃了去理解它的所有尝试。
如果你没有猜到另外一种感官能力是平衡感,也不用太在意。事实上,接受我采访的许多人也没有猜到。但是平衡感跟其他几种被我们当做理所当然的感官一样重要,而且它也不是唯一被我们忽略的感官能力。
生理学家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的五种感官能力以外,人类还有其他四种感官能力。首先就是感温能力(温觉)。它不同于触觉,我们并不需要触碰某件物品,就能感觉到热或者冷。温觉对我们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因为人类只能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生存,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穿衣服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吧。
另一种是对痛的感知能力(痛觉)。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感官系统,既不同于触觉也不同于温觉,就好像是有一套独立的感官系统感受来自身体内外的疼痛。接下来是前倾平衡感(equilibrioception),它包括平衡感和加速感。然后就是肌肉运动知觉(thekinestheticsense,即本体感觉),当我们的平衡感受损时-疾病或者酒精损伤-本体感觉能使我们的四肢与身体的其他部位处于同一空间并且相互联系。这对平衡感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数生理学家似乎并不是很赞同直觉(第六感)的存在。
让天赋自由 第二章 第二章 别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4)
我们能对世界进行感知以及自如地运用自身的能力都归功于这些感官系统。一些人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感官能力,有的人有共感现象,即各种感官系统好像发生了重叠或覆盖:能看见声音并且听到颜色。虽然这些非正常现象挑战着我们对感官的常识,但是这也说明,无论我们有多少种感官,无论它们如何运行,都将影响我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从来不知道或者从来不曾想到过其中的某些感官。
并不是所有人都将平衡感或其他感官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以巴特为例,巴特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莫顿格罗夫,当他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他并不是特别好动。6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做一些很独特的事情,他能用手走路,而且几乎和用脚走路一样好。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优雅的姿势,但却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而且也得到了家人的赞赏。每当有客人来访或者家庭聚会时,人们总是怂恿他表演这一标志性动作,毫不夸张地说-他也很享受自己的把戏以及众人的关注-他双手倒立,轻巧地将身体撑起,然后摇摇晃晃地四处走动。当他长大一点后,他甚至还训练自己用双手上下楼梯。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