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完整的成长

_2 孙瑞雪(当代)
非常有趣的是,7岁以后,儿童基本完成了分离的过程,已经发展出了其他部分,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内在的环境后,可以用发展出的意识支配身体了,没有了浑然一体的状态,身体反倒不再像7岁前那么自如了。儿童开始用已经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可以用和身体分离的思维支配自己的身体时,又会像婴儿那样笨拙,好像第一次使用自己的身体,第一次协调身体的功能一样。技能性的自我训练便开始了,比如玩跳马、跳绳、蹦蹦跳、打各种球。


儿童在6岁以前,年龄越小,其身体活动越不受限制,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然天成。但7岁以后变化就悄悄到来了。


孩子开始用已经成形的意识支配自己的身体,身体要开始接受认知的领导,并反应协调认知。心理压力一旦出现,身体的表现便不自如了。这需要一个过程,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认知、意识和精神就被融进了身体中。我们将此称为身体的艺术。如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这样有意识的自我训练为青春期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和精神的表达拉开了序幕。


我们幼儿园里各班是混龄的,2岁半 —6岁的孩子都在一起。老师正将一组健脑操动作示范给孩子。动作很简单:抬左腿,右手拍在左腿上;抬右腿,左手拍在右腿上……依此循环。有趣的是,当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去做这个动作时,有些孩子似乎做不来,他们用意识支配了手的时候,腿却不受支配了,似乎他们不能将腿和手有意识地协调起来。有意识地支配身体的动作,这种乐趣并未被这个年龄的孩子发现。很快孩子们就不感兴趣了。包括每年的演出活动,只要有这种需要有意识支配的集体舞蹈动作,如果不要求或是用特别的技巧,孩子们就没有办法做到,他们站在舞台上,动了手就忘了脚和腿,动了脚和腿就不知如何动手。


而且有的孩子就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地观察着舞台前的成人;有的孩子则觉察着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还没有在身体上获得自由。发现和创造本身是这时候孩子们身体的自然状态。恰恰是这种天使的状态,常常打动着我们。


所以一个孩子会在长达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里用嘴来到处“品尝”,在3 —4个月的时间里用屁股行走,在2—3个月的时间里用手下楼梯或者把类似盆、锅的东西往头上顶。这时的孩子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整体性地组织和运转起来。到了3—4岁,上下肢的协调性好了起来,冒险也就开始了。到了4—6岁时,儿童可以灵活运用身体了,不仅如此,他还会开始自然地用身体创造和发现自己内在的心理和精神。


3—7岁的生命发展主题是:协调和联合身体的所有功能,全面地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世界。协调本身就变成了儿童生命中的一种成长的能力,为其后心理、认知以及其他部分的协调整合奠定了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基础。


到了7—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弹珠、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但真正的体育运动出现在12岁之后,那时他们才会有体育中的精神激情。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14)
舞蹈成为这个年龄的最爱。它比体育活动更受孩子欢迎。演出成为每个孩子通过身体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核心活动。每个孩子都有权参加,他们可以自己选择音乐……可以自己创造……没有人有权力把某个孩子排除在外,因为我们是要给所有孩子提供成长的环境,他们受教育和成长的机会是均等的。让他们参加演出并不是为了竞赛和选拔 ——这是社会的行为。舞蹈中,可以看到身体获得自由的孩子,他们生命力的激扬和彰显……每一次观赏演出时家长们都感动得落泪。每一年我们都会组织一次“教育之旅”,父母和孩子都到学校里体验。一位教育旅游者在看完演出后说:“身体原来可以这么有生命的活力,可以这样自由的表达。生命真的太奇妙了!”


当孩子既可以处于坐在桌前的完全的认知中,也可以处在跑道上完全的运动中,又可以处于完全的舞蹈中,这正是青春期生命的象征。


青春期,其重要性相当于0 —3岁时期,是人一生中第二次身体发育和产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只是这个时期精神发展应该非常迅速。青春期以前,儿童透过自由的活动创造一个蕴涵着生命内涵的身体,为未来的精神的身体建立一个母体。对于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来说,奔跑时则愉悦而自由地奔跑,他们在和伙伴的追逐嬉戏中感知身体本身,同时也发现和创造着生命内在的其他部分。愉悦和自由的儿童不断地在一些台阶、衡木、坑洼处、水沟里等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他高呼着从滑梯上滑下,大叫着跳下水,在雨天里快活地奔跑,他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全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来说,他的身体自由了,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


青春期的发育过程像生命乐章的一个小高潮。青春期,是身体真正发生飞跃变化的时期,就像海豚从海面上一跃而起,这个成长过程令人充满激情。青春期的孩子,他生命力的激情成熟地蕴涵在每一个细胞里。像卢道夫 ?史待纳所说,青春期孩子的脊椎像一把正在激情演奏中的大提琴,对身体内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当然这时候身体的发育,一定是根据不同孩子的成长和自我创造的情景来展示的。这就使身体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全然的动物式的发展和探索;带有情感的生命的探索;带有精神的身体的奏鸣……当青春期来到,一切都可以独立操作了,身体自由了就被无意识地遗忘了,注意力也就被集中在了更为高级的层面。


青春期到来时,身体不是被发现和使用,而是孩子从内部萌动出了一种身体的新的感觉,他们突然发现了身体内在更深处的秘密,身体不再是为了身体,其他的特质也发展和独立起来。我们可以用发展完善的头脑来支配身体,可以让身体表达我们的想法、感觉、心理和精神,身体成为我们表达自我的最亲密的伙伴,这令人惊喜。自此以后,我们的内在环境和自我都开始在身体上呈现出来。具体如何呈现以及呈现出来的状况取决于青春期之前的发展和成长。身体的秘密就是在身体的深处蕴藏着非常多的激情、创造、精神和爱。


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儿童不仅创造了自己的身体,发展了自己的情感、心理、认知,精神,更重要的是儿童自己创造了一个自我。这样就长成了吗?这样就被创造出来了吗?精神胚胎首先为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同时也是美妙的、旺盛的、活力充沛的身体,这个身体与我们一体,成为“自我”最好的伙伴。


在人的身上,只有身体本身和精神才能表达出一种需要张扬的激情。这正好是人成长的一个循环,身体是初始,精神是结果。


所以,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一个成人,他的躯体可能看上去是原始的,存在在动物状态的;可能看上去是社会的,带着生存的艰辛而残留的盔甲;可能看上去是理性的,是彰显人性的;可能看上去是精神的,在他的每一条皱纹里洋溢着爱和喜悦。当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人,我们就有不同的感受。人的成长历程会反映在他成人后的身体状态里,因此我们可以从他身体的背后看到他生命的成长迹象。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1)
(一) 生命天然拥有情绪


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到来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生相伴。


出生时,情绪即伴随而来,婴儿一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如同身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一个孩子来上幼儿园,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妈妈。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对孩子说:“妈妈现在要上班了。”孩子便抱着妈妈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


分离使孩子充满了恐惧。


那就像出生时孩子离开了妈妈的身体一样。


老师把哭喊的孩子从妈妈的怀抱里接过来,但孩子仍哭着拉扯着妈妈。最后妈妈消失在孩子的视线里,孩子便转身抱住了老师,依然恐惧地哭着。


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上幼儿园。要怎样安慰孩子呢?


老师怀抱着孩子,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说:“老师知道你离开妈妈很害怕。你哭吧,哭会让你好受一点。老师陪着你!”  孩子就把恐惧大声地哭了出来……哭过,恐惧就自然地流淌了出来。


老师又说:“你现在很安全。老师会照顾你,保护你,一直陪着你,不离开你,直到妈妈来接你。”


不管哭多久,都会有老师陪着。一会儿,恐惧的哭变为了伤心的哭。此时,孩子有的只是离开妈妈的伤心,而不再是恐惧。他和这个新世界就在这样的哭声中,逐渐靠近……正常的感觉逐渐开始回归,心情开始平复,慢慢地妈妈的离开也被接纳了。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表示以及表达和导出。这里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的安慰就是要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就是爱。


妈妈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亲切的世界,在妈妈身边,他会觉得安全。忽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老师),这个陌生人抱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孩子天然的不安全感和无秩序感就出现了。这是怎样的恐惧和害怕!此时的情绪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应。


所以孩子刚入园时,我们通常会先让妈妈陪伴孩子几天,让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熟悉起来。妈妈应当在孩子对老师有亲切感后再离开。当然这之后孩子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熟悉老师,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习惯没有妈妈在身边的生活,这个熟悉与习惯的过程正是孩子扩大自身世界的过程。


所有情绪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冲击力的就是惊恐。到幼儿园后妈妈离开去上班了,这种和妈妈的分离使有的孩子充满了恐惧。孩子需要把恐惧大声哭出来,并在这样的哭声中,自己和这个外界的世界逐渐靠近,并逐渐接纳他人。


幼儿园里曾有过这样的对话:


老师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不哭了,妈妈下午就来接你。老师也爱你!”  站在一边的大一点的孩子对老师说:“老师,你让他哭吧!我刚来的时候也很害怕,也这样哭。哭着哭着,就把害怕给哭出去了,我就好了。”这是这个大孩子自己的情绪体验和经历。


来到陌生的地方并被交给陌生的人,因此孩子会有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孩子自卫,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命能。借助这种生命能的流淌,孩子会恢复正常的感觉和心理,并会衍生和发展心理与认知,慢慢开始接纳他人代替妈妈来照顾自己,慢慢接纳陌生的环境,慢慢了解妈妈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扩展自己内在世界的空间,最后,把逐渐扩大的外在世界装进自己的逐渐扩大的内在世界。这个过程经由感觉、情绪、心理和认知,儿童会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个自我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慢慢创造出来了。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2)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世界不断扩大的过程。从妈妈的腹中,扩大到腹外……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扩大为家庭和幼儿园的组合……这个扩大的过程是迟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须的。但它又常常不是慢慢扩大,而是一下子就扩大。


比如儿童去上幼儿园,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孩子自己想走出家门,不是他自己对幼儿园好奇、有需求、有向往,而是因为成人觉得儿童需要,或者成人自己需要。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幼儿园可以准备一个新入园儿童家长休憩和“亚工作”( 家庭到幼儿园之间的过渡)的空间,使得家人像是能随之在幼儿园和孩子一起生活,看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家人完全离开的时间,就是一个过渡办法。


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儿童都需要一个爱的陪伴者。爱是生命成长的背景,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个孩子刚入园的第一个月,幼儿园要有一个老师专门陪伴这个新孩子,并且给他足够的关爱。在孩子生命的头6年里,任何可能给儿童带来内心变化和冲击的时刻,儿童都需要一个爱的陪伴者。


让我们从新生命降生时的哭声来解释情绪吧。


新生命本来住在一个柔软润泽而温暖的子宫里,在那里他与母亲一体,出生那一刻,突然来到了一个手脚伸出去空旷无遮挡而且又冷又硬的、又粗糙又嘈杂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从鲜嫩而柔软的生命之河中迈向这分离的、冰冷的物质世界的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世界的扩大,娇嫩的婴儿如何适应呢?他如何应对这种降生而带来的生存环境的骤变呢?这个过程中,婴儿的身体内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的能量,这种能量会透过哭而被释放到身体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情绪。


这告诉我们,生命依托的某种能量,通过身体的转换释放到外部,它可以保护、调节和激发人的成长,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释放来保护自己,来帮助自己过渡,初生婴儿该如何去适应一个新世界,该如何扩大他的世界?这真的是非常的奇妙。


实际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秘密: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解与自我平衡。


情绪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内在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物质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内在深处的世界,并用内在的世界集纳外在的世界。婴儿就在情绪的帮助下逐渐调节与过渡,逐渐调适而平静,并走向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和更深处的内在世界。


情绪平衡着儿童的身体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新感觉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刚刚产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着他不断发展的认知的承受力,平衡着他一个新的自我创造历程的承受力,也化解着他所遇到的各种危机,缓解其冲击力和刺激。


既然情绪有着如此的重要性,那就要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而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就必须使他们拥有更高的自由。因为自由确保了孩子情绪到来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


婴儿降生时就拥有原始的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它们是生命出生时情绪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靠这些基本的情绪,儿童发展和创造出丰富生动、感人、滋润的情感世界。情绪有悲伤,也有喜悦,于我们来说,有些情绪会让我们痛苦,而有些情绪则会让我们雀跃,但不论哪种情绪都充满了意义。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3)
我们可以透过一个已经可以表达的孩子来发现这一秘密。


小小在大厅里大哭着……老师闻声赶来问:“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小小边哭边说:“我刚才打他了(手指向一旁的乐乐),我给他道歉,他不原谅我,我太难受了,我要哭一会儿。”  老师试图安慰小小,“哦!真是件令人难过的事情。他可能太生气了,他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原谅你,你等待一会儿吧。”  小小抽泣着说:“我太难受了,我要哭一会儿。”  老师说:“好的。需要老师陪陪你吗?”小小摇摇头,又开始放声大哭。小小不需要任何人陪伴,他需要独自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大厅里的哭声停止了。老师又来到大厅想看看小小怎样了。此刻,小小正坐在另一位老师的身边说着什么,看上去很放松。


哭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小小难受了,他准许自己哭一会儿,这就是小小在学着照顾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的情绪。尽管这种照顾方式还比较基础,但这表明照顾的意识已经在成长了。情绪帮助孩子过渡并接受了不能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拓的过程。


悦悦3岁多,爸爸出差,每周五晚上回家。每次听到敲门声,悦悦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冲到门口用力地开门,尽管动作还不是很熟练。门一开,


看到门前的爸爸,喜悦就会充满她全身每一个细胞。她转身跑回来,然后开始兴奋地跳跃……她并不会首先主动让爸爸抱她,而是要先用一段时间来释放她喜悦和兴奋的情绪。这好像是一段交响乐前的前奏一样,当她将情绪释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爸爸就抱起无比快乐的她,旋转……悦悦就在爸爸的怀里兴奋地大笑……


面对喜悦的情绪和面对痛苦的情绪,这两者同样的重要。如果能在持续性的喜悦中度过自己的生活,人就会逐渐地产生稳定的幸福感、快乐感。同样,如果能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不论是让孩子保持喜悦的情绪,还是让其释放痛苦的情绪,都可以让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静和内在的愉悦,是对他生命的一种滋养。


情绪说来就来,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离开也是说走就走。情绪的“大悲”(大哭)和情绪的“大喜”不断相互转换,以此发展到平静和安详。由于成人在情绪的成长上未走出儿童期,除了带有儿童期的情绪特点,还累加了许多东西。成人的情绪像儿童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让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长期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刚刚4岁,晚上在家看到妈妈独自坐在沙发上郁闷。观察一会之后,刚刚关切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妈妈有些难过,一会儿就好了。”刚刚理解地说:“难过了,你就哭一会儿,哭对你有好处,会让你舒服的。”听完刚刚的话,妈妈吃惊了,然后笑了起来。孩子在幼儿园这样生活了,就学会了调解自己并观察别人。


成人成长的经验说:哭不好、哭不解决问题、哭让人焦虑,甚至哭不是“男子汉”的作为……哭和笑,集中了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两大情绪类别。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的成熟。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她,我们必然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自己,也可以让情绪在我们充满喜悦和爱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里表达、彰显,这样我们就会趋于宁静和平衡,并放心长远,不拘小事,有理性。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4)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不仅儿童,成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甚至是一些小变化),也是借由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过渡的。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我还应该谈谈孩子愤怒(生气)的情绪,因为我们同样不接纳孩子的愤怒。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专注地集中在了红薯的皮上……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父亲毫无觉察地想:“按儿子这样的速度剥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时间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亲情急中便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急忙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地剥开了一半皮,另一半留着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亲递给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了地下。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发展未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的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的权益与机会的工具,而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对于这位父亲,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这是最好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请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绪相处多久呢?这个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而不同。正常的情绪发展,从与情绪相处、熟悉,到调解……年龄越大,这个过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识的调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绪的主人,对情绪的处理与整合是由个体生命内在完成的,是一个黑箱操作的过程。而整合的结果才是核心,因为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部分决定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孩子自己的成长上,协助孩子创造一个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的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这样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太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节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这样孩子在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头狮子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个参照模式,因此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5)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这种涌现出来的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如同这个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并不了解、不认识、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见一棵树、一个杯子、一顶帽子时,他并不会对这些事物做出任何评判,没有正向和负向,头脑也不赋予它意义,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去了解。他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过程同样也是如此。


情绪如同认知一样,开始也没有好坏之分,儿童也不会给它一个是与非的评判。像认识外在的世界一样,他逐渐开始认识情绪的世界,“害怕”、“恐惧”、“生气”、“伤心”、“高兴”……所了解的情绪逐渐丰富。


一个2岁的孩子奔跑时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实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吓了一跳。等他熟悉这种感觉后,内在就不会再涌起害怕的情绪,反而可能会涌起好奇和欢乐,他会高兴地说:“我被吓了一跳!”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适。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还好像“意犹未尽”。 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使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有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儿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者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


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然后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过于“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已经初见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二)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儿童用情绪帮助自己调整内在世界,同时,儿童的情绪和妈妈的情绪天然地处于共生状态,儿童也能对其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


一位父亲告诉我:“如果是我抱着孩子,他就会安静地和我对视,我们就这样连接着、交流着……而如果是我妻子抱着,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因为,我的内心是平静的,而我妻子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是起伏不安的。”这是父亲对自己刚刚出生两个月的新生婴儿的观察。


婴儿不是认识到妈妈的情绪,而是和妈妈的情绪共生,也易于和其他成人的情绪共生。在儿童期,和妈妈共生的首先是情绪,这使得儿童对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觉察力。凭着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儿童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儿童过于弱小,生存是儿童的潜在的本能愿望,所以对情绪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来防卫、保护和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儿童一面努力剥离着共生的情绪,一面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对成人的内心世界的觉知,这就是生命的智慧。


悦悦对妈妈的情绪好像有天然的预知力。悦悦2岁多时,每当妈妈不同意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要去阻止她的时候,悦悦总是着急地大哭。妈妈想,这孩子情绪怎么这么急躁。3岁多时,有一次,当妈妈又去制止悦悦的行为时,悦悦对妈妈说:“妈妈你别生气了。”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妈妈觉察到,原来自己的内在有一股焦虑、生气甚至愤怒的情绪正在升起……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6)
真实的情况是:在悦悦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的情绪突然在她自己的内在升起,情绪的迷雾还没有完全酝酿、扩展出来,还没有变成一种氛围的时候,悦悦的情绪就已经跟妈妈的情绪一体了。当妈妈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出现,但却还未被妈妈感觉到的时候,悦悦就会开始哭闹。2岁以前,悦悦虽然从妈妈的身体里走了出来,身体上是分离了,但是在情绪上尚未和妈妈的情绪剥离开,依然和妈妈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体”,意思是就像还在妈妈身体里共同生活一样。悦悦不知道那是妈妈的情绪,她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就像悦悦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她认为她和妈妈是一体的。现在,虽然身体不共生了,但情绪上她仍然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


在儿童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出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3岁多的悦悦终于发现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自己生气了,这就是情绪上的成长。


2岁多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悦悦急躁的大哭是因为悦悦不同意妈妈当下的做法,实际上那是因为她和妈妈愤怒、焦虑的情绪产生了共振。随着年龄的增长,悦悦对情绪的熟知度越来越高,她的内在开始具有辨识能力,同时她也在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当妈妈内在的情绪刚一冒头,尚未释放出来时,悦悦就可以用语言告诉妈妈:“妈妈你别生气了。”当悦悦这样说的时候,她已经从妈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了,她不再有之前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这时候,悦悦妈妈才觉察到原来是自己生气了。悦悦的发现让妈妈觉察到了自己,悦悦妈妈说:“我女儿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情绪上的问题,我现在才逐渐了解了我的情绪。看来我的情绪还处在童年时与我母亲情绪的共生状态。”


共生是客观和天然的状态,如果父母情绪较为成熟,内在较为平和,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就比较清晰,孩子情绪成长的空间就相对宽大和良好。共生的这段特殊的时期,可以使儿童极容易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爱孩子的,孩子的情绪依然是和母亲共生共感,和母亲浑然一体。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与生命的连结。


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辨识的过程,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的负责。而这个剥离必然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无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地脱离出来。因为情绪还没有被自己深切知道“这是我的”,我的我应该为我负责。这就是大多数成人喜欢抱怨,内在总以为“是你导致我生气的,都怨你。”这种游戏就不断重复着。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7)
逐渐创造出的自我首先区分了“你的好吃的”与“我的好吃的”这种物质的东西,然后基于物质,儿童进一步学会了区分了非物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情绪”与“我的情绪”。这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区分“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区分出“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你的感觉” 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积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没有得到充分成长。


童年时期孩子由什么样的成人陪伴,这非常关键。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没有走出共生状态,儿童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除非给儿童爱、自由和规则,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悦悦妈妈不启动焦虑或愤怒的情绪,而平和地与悦悦交流,即使悦悦的认知尚未发展到能够理解妈妈的要求,悦悦也不会被妈妈的焦虑或愤怒情绪所驱动。如果认知水平发展到了可以理解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接纳。在童年期,儿童对情绪的敏感度高于对认知的敏感度,因为认知是后天逐渐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核心是,很多成人无法做到不启动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情绪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还停留在与自己妈妈情绪共生的时期。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婴儿就必须发展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同时向这两个方面迈进: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质的、文化的、人的关系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智能,发现并建立与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这可以被称为客观世界。向内走,走向内在的生命世界,开拓一个丰富的、生动的内在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灵的、认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观 ——这是“自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环境,并以此连结外在的世界。这可以被称为主观世界。


儿童渴望认识外在世界,也同样有认知内在世界的内驱力,而情绪就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只是我们忽略了它,或者我们自己的这个景观本身就是一个空白。


幼儿园门厅的钢琴下,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专注地玩耍,起身时他撞到了头,便大哭起来。妈妈忙跑过来,拥抱着孩子,边揉他的头边安慰说:“好了,不痛了,不痛了。”孩子恼怒地捶打着妈妈,妈妈更加急切地揉孩子的头……妈妈以为孩子是因为撞痛了,所以着急忙慌地想缓解孩子的痛楚,但是孩子生气地推开了妈妈。


妈妈坐在孩子的对面,无助地看着他。老师坐在孩子的身旁说:“你很恼怒自己撞了头,是吗?”孩子突然就不哭了,似乎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在……然后他舒了一口气。老师又说:“你知道了,就不会再撞了。”孩子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内在……


好一会儿,他回味过来,然后思考似地离开了。妈妈很惊讶,她急切地走到老师身边,问了老师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刚才真正的问题所在。老师说:“你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告诉他一样。”


妈妈说:“我怎么能知道他内心怎么了?”


这个提问非常关键。如果我们成人对自己内心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那我们对内在的一部分 ——情绪 ——自然也不会了解,也就无法使用发现和感觉到孩子内在的情绪,并给出一个相配对的合适的词汇了。茫然和不知,常常会使我们无视孩子的情绪,或者破坏、压抑孩子的情绪,甚至责难孩子的情绪,排斥孩子的情绪。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8)
所谓知道情绪,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绪。表述得准确达意,情绪就能好转。这就像我们从一面奇特的镜子中看到了内心的自己。例如刚才的孩子,主要的情绪并不是“疼痛”这样的身体感觉引起的,而是由“惊恐和恼火”这样的心理感觉引起的。


一位妈妈这样告诉我:“我常打断我儿子说话,把他后面要说的话帮他说出来,有时我儿子就哭着说:‘你又打断我了,我要说什么都忘了!’”


孩子的哭是因为什么呢?是思维被打断了吗?还是表述被打断了?还是表现被打断了?还是一种能力的告白被打断了?都不是,是情绪。


因为前面所列举的都是在一种情绪中进行的。


如果不是在一种不想被打断的情绪中,或者在一种期望被打断的情绪中,或者不在任何情绪中,就不会有焦躁的情绪了。


打断情绪的是什么呢?还是情绪。如果你没有不想听、想打断之类的情绪,怎么会打断他呢?


对许多成人来说,情绪似乎就像竞技赛中的篮球,放在手里、身上都是个负担,放在心里更是难受,需要将它快快扔出去。如果成年人将它投到了儿童身上,儿童会将它哇哇哭掉。儿童的模式是正常的,他通过哭让情绪释放出来。


通常成年人会采用什么方式将情绪投到儿童身上?一般的模式是控制不住地说、斥责,甚至打骂。大部分人是以说为快。说得多、说得语重心长……


有一天,儿子对妈妈说:“今天,我打了妹妹两次!”妈妈吃惊地问:“为什么?”  儿子说:“你打断我说话的时候,你的情绪都不好。你把坏情绪都给了我,我就把坏情绪给了妹妹!”


孩子比妈妈对生命内在的东西看得更清楚、感觉更敏感,因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绪才会走出情绪,只要他不被强制。


还是让我们回到生命的河流中来表述这个问题吧。我们已经说过情绪必须流动起来的故事。那个小小在大厅里大哭,老师闻声赶来问发生了什么事,小小说他刚才打乐乐了,然后他向乐乐道歉,乐乐不原谅他。他就太难受了,要哭一会儿。小小又开始放声大哭,小小需要独自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把沉甸甸的情绪通过哭流淌出去,而不是传给别人。过了一会儿,小小看上去轻快释然。


(三) 为情绪命名


认知情绪,首先需要给情绪命名。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我们拥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认识星星、月亮、太阳,需要认识树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认识桌子、电灯、汽车、房子,需要认识书、地图、学校、图书馆。


我们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情绪即是我们内在世界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高兴、愤怒、恐惧、悲伤,需要认识嫉妒、恼火、难过、兴奋,需要认识喜悦、爱、快乐和孤独,需要认识感受、体验和觉察。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系统。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被物化和工具化,就远离了生命,也就等于远离了幸福;当我们以内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爱、平等、正义、尊重、成长、创造……就成为了我们的价值标准。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9)
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样丰富,同样需要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认识并体验。和儿童拥有认识外部世界的内驱力一样,儿童同样也有对内在生命世界认知的内驱力。情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儿童自然拥有对情绪认知的内驱力。


儿童认知情绪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在0 —6岁的阶段,情绪认知是最重要的认知,它甚至比认知外在世界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怎样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成熟呢?


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滞留和压抑在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


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准许意味着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让他自然地过渡。比如准许他哭意味着让孩子把情绪流淌出去。这是生命最早期情绪流动的自然礼物。


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嘴巴!”“这是书!”“这是地图!”帮助孩子说出她内在正在发生的情绪,“你生气了”、“你感到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伤心”、“你看上去很高兴”、“你看上去很愉悦”、“你看上去很兴奋”、“你看上去很快乐”、“你看上去有些悲伤”、“你看上去有点沮丧”、“你看上去有些孤独”、“你很好奇”“、你在表达爱”、“你在关心别人”、“你在表达快乐”……这叫概念或情景配对。


尽管我们能够清晰知道的情绪范围并不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样广泛,有些复杂的和更深入的情绪我们依然不知,依然无法分辨;并且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需要自己了解的情绪告诉儿童,同时努力增加自己的了解深度与广度。因为对内在世界了解的越深、越广,我们就会成长的越好,就会越接近成熟。


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帮助他过渡并上升到一个尽可能的靠近真实的生命世界。


用爱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随着儿童的成长,当其他部分发展之后,情绪也从最基本的状态发展起来。这些情绪儿童都必须在生活的某个特定的事件和时间里经历和体验,然后儿童可以感知到自己会再一次的重新经历。这个过程儿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只要成人不去阻拦。我们要准许儿童用自己已经成长的认知能力去认识、调整不断随机出现的情绪,继而发展自己的情绪。


闲闲2岁多,妈妈和爸爸在处理他的情绪时就使用三句话,层层递进。闲闲妈妈采纳了改变先从语言开始的建议。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等)。”给情绪命名。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基于我们有太多的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也没有面对的能力,闲闲的妈妈爸爸请阿姨也这样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要有其他的话语。有趣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非常有效,不仅对闲闲有效,对社区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效。没几个月,当闲闲的情绪涌上来时,父母才说完第一句,闲闲就会意地笑了起来。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10)
这种涌现出来的幼儿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孩子并不了解、不知道、不认识,如同孩子还不了解、不知道这个外在世界一样。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命名、了解,并知道。情绪同样也由孩子自然形成。这是最早的基础,如同对植物的了解是基于一棵树、一朵花……然后才发展到对各类植物的了解,才再深入……


情绪开始就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负向之分。对于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向他描述一种情绪的词语,由孩子建立一种概念,然后逐渐增加,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学法中要求的那样,一次一个概念。对孩子来说,词语的配对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对他当下的情绪,而当时往往只有一种情绪是主导的。经过渐渐熟悉与感觉的过程,孩子会发现并自然发展出其他更加丰富的情绪。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分享情绪。通过分享,孩子们就能了解和认识情绪。我们和孩子们讨论情绪,了解处理情绪的方法。


RR回忆说:“我已经画完画了,可妈妈让我涂颜色。我就生气了。”  老师试图去理解他的话:“你是说你只是想画有轮廓线的画,可是妈妈让你再涂上颜色,你感到被强迫了,你就生气了,是吗?”  RR点点头。


DD委屈地说:“每次我都很努力了,可妈妈总说我做的不好,然后她就生气,还跟我急。”  老师说:“噢!你觉得你没有被妈妈接纳,你就是这样生气的,我知道了。”


TT说:“在家里,我都很努力地做好每一样事情,可妈妈还是不满意……就是认为我做的还不够好……就是还不够努力……”  听完TT的讲述,老师轻轻地把他拥抱在怀里,告诉他说:“T儿,你觉得受委屈了。我知道了,我很理解你。”TT看来有些感动了。  ……


孩子们分享完,就欢快地出去玩了。


早晨,老师接孩子时发现默默不高兴。老师说:“默默,你看上去不高兴,老师抱抱你好吗?”默默说:“不。”然后转身走了。默默要独自面对他的情绪,因为他要独自面对他发生的事情。


主题活动时,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分享‘爱’的表达。”


常常抱抱TT,老师说:“啊,你是这样表达爱的。”


BB对默默说:“我爱你。”并轻吻了默默一下说:“我妈妈就这样爱我的。”老师说:“噢,妈妈这样爱你,你也这样爱别人。”


SS对宝宝说:“你很胖,我喜欢你。”宝宝听完就哭了起来,SS呆住了,然后也难过地哭了起来。  老师说:“SS,你想告诉宝宝,他胖嘟嘟的,好可爱,所以你喜欢他,是吗?”  SS点点头边哭边说:“是的。”  老师问:“宝宝,你为什么哭呢?”  宝宝说:“胖是骂人的话。有一次我说妈妈胖,妈妈生气了,大声说:‘不许骂我。’”  老师说:“你为什么说妈妈胖呢?”  宝宝说:“我喜欢妈妈。”  老师说:“噢,就像SS一样,妈妈误解了你。你愿意今天在妈妈接你的时候,给妈妈解释吗?”  ……


YY说:“老师,我爱我妈妈的时候,什么都不表达,我就玩着,我妈妈就知道我爱她,我也知道她也爱我。”  好几个孩子说:“就是,我什么都不做,我就知道我妈妈爱我。”  ……


默默在分享中快乐了起来。


这是儿童学习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的模式,学习分享自己的情绪来源,学习倾听他人各种不同的情绪理由,学习整合自己的情绪。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11)
任何东西,只要我们让它清晰起来了,我们就会如释重负。实际上,人一直在追求一种真实和秩序。真实和秩序,就是清清楚楚!


一个4岁的小女孩,无比兴奋和喜悦地穿上一条妈妈刚给她买的新裙子,兴高采烈地玩耍……奔跑中摔倒,裙子脏了,也摔破了。孩子看着自己刚刚穿上的、非常喜欢的裙子,情绪从兴奋转变为懊恼、不知所措和难过……都快要哭了。妈妈发现后指责了她一通,“怎么这么不小心……”


这使孩子焦虑到了顶点,她哇哇大哭……妈妈更加指责:“还哭,有理哭了还?”一切就变得混乱并交织了起来……


妈妈不知道孩子内在发生的故事,她也还处于对自己的情绪不自知的状态。这种夹杂着妈妈的情绪,以及妈妈指责之后在孩子的内在再次产生的情绪,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复杂了,最后导致孩子的内在一片混乱,孩子还无法理清,结果他内在的情绪只能像乱麻一样阻塞在孩子的身体中。


一系列变故突然发生,孩子不知所措,然后新的痛苦又突然一下子累加了上来。


这位妈妈说,对她来说好似她的意识里有一个不能被人破坏的既定模式或者说路线图:新衣服,不弄脏,不磕碰,不摔倒,不哭,像蝴蝶一样飞舞过后完美回家。要是这路线没走好,情绪就会不可遏制地涌出来。这反映了一种意识上的强制状态。


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低下就这样形成了。实际上,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地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时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它也会时不时出来作怪。


如果妈妈不累加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只需面对裙子脏了、破了的沮丧,她自己就会调整。或许哭一哭,沮丧就哭了出去;或许坐在那儿和沮丧待一会儿,也能把情绪释放出去。趁着孩子还小,生命中的调节功能在爱和自由中会自行启动,因此父母应该趁早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以避免阻碍孩子的自我调整。


情绪会来,但孩子可以让情绪像孩子的身体一样成长,最终达到成熟。伴随着自我逐渐地形成和成熟,我们就可以真正管理我们的情绪了,情绪也就会来去自由了。


在幼儿期,多种情绪的叠加,首先会导致他情绪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又会导致心理的混乱,既而导致认知的混乱和错误。有的时候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情绪的层面,或是停留在心理层面的纠葛中,或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桎梏之中。不流动,就是一种没有自由,内心无自由应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当我们走不到作为人的显著标志 ——精神时,我们就是被禁锢在了某种不发展状态,而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当然,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过于复杂的情绪时也会迷乱,难以理清思路。


情绪流动的最后结果就一定是对生命有帮助的吗?是的!自然流动总是能促使人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答案,无论是关于外在世界,还是关于内在世界。这在我看来是生命法则的预定。但是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必须流动到最后一个结点——精神。当然,情绪会直达真、善、美。


完整的成长 第一部分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12)
如果我们认为有些情绪是不好的、无用的,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会阻止,不让它流过,不给孩子空间和时间。我们说:“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们阻止孩子的情绪,用我们的情绪再度造成孩子新的情绪,混乱和停滞便开始了。一旦情绪被阻塞,不流动,它就真的成为问题了。不仅会让孩子时下有了错误的看法,还会使他以后的心理和认知出问题,而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成年后再度回首,你会发现,有多少个童年流浪在我们的生命之河中,它们多少年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命里。成年后我们千百次的受挫,我们头脑是知道的,但解决不了,我们需要再次回到我们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让它流动起来,改变才成为可能。


现在我们是否重视,是否观察到,是否从内心的一隅觉知到了内心的世界?


事实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成长得正常,他们自己就能解决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情绪问题。


(四) 自知情绪后的管理


当然,幼儿在开始时还无法将自己的情绪用认知和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可以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哭,即用来告诉照顾者发生了什么,也调节了幼儿自己的内在。随着认知和其他生命部分的成长和发展,这部分会越来越美妙,同时孩子也会更加自知。


一个4岁的男孩把脚搭在一棵小树上系鞋带,小树晃动了起来,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愤怒地说:“难道你不知道树是有生命的吗?你在伤害他!”小男孩放下脚也愤怒地说:“我没有伤害他的生命,我只是伤害了他的健康!”说完便大哭起来。


老师走了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小男孩伤心地说:“我现在不想说,我想到那边待一会儿,然后再说!”


小女孩点点头,和老师一起等待独处的小男孩。小男孩回来时,已经释放完了愤怒的情绪,并找到了自己愤怒的原因,完全平静了下来。小男孩独处的时候,小女孩也同时在做自己内在的工作。于是无须老师说任何话。他对小女孩说:“我是伤害了小树,但是你的态度伤害了我!”


小女孩回答说:“我太急了,而且很生气。我应该对你好好说。对不起!”小男孩说:“我原谅你了!”  然后小男孩走到树前,认认真真地对树说:“对不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