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荣氏真相

_2 尹锋(当代)
不得不承认,荣智健当时种下的确实是摇钱树,而不是地雷。这样说来,荣智健当时被迫退位实在是有点冤了!中国有句俗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荣智健的胆识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他当时种下的摇钱树种子可能太大了,以至于大家都以为他埋了一颗地雷,于是乎一拥而上把他给干掉了。
在这场“澳元门”事件中,荣智健并不是输给了自己,而是被人陷害了。
澳大利亚央行行长斯蒂文斯可以说是左右荣智健命运的关键人物,正是因为他在2008年连续推动澳洲央行降息,导致澳元大贬值,才使中信泰富出现巨亏,荣智健下台。
从2009年10月份开始,斯蒂文斯又将澳元基准利率从3%提高至3.25%,加快了澳元的升值速度。
2009年初以来,澳元已经升值25%,达到13个月高点,按照澳元现在的升值势头,很有可能冲击下一个档位0.95关口。如果澳元汇率达到这个数字,那么,荣智健当初签订的合约将会带来可观的盈利。
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形势比人强”。给荣智健和中信泰富带来巨大灾难的澳元期货竟然出现了盈利的苗头,而荣本人却已经因此而离开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中,一个人的命运实在是难以预测啊。
荣智健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人陷害是其中的一方面,但他走到今天却不能怪别人。荣智健被人坑、被人骗不能怪澳大利亚人,怪只怪他自己太贪心。
正文 No.1上帝的玩笑(2)
2010-5-29 9:39:55 本章字数:924
根据披露资料,中信泰富西澳洲铁矿项目未来两年内需要的现金流总额为约20亿澳元,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的名义价值却可以达到上述总额的450%——达90亿澳元。这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
荣智健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在金钱方面的欲望是比较强烈的。对于金钱的欲望,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一般人可能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即可,或者是追求更好一点的物质享受;像荣智健这样的超级大富豪,他内心对金钱的欲望却表现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强悍。
荣智健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1978年,荣智健到香港打拼的时候,已经37岁。岁月的压力迫使他需要在事业上尽快做出成绩,不然,留给他的机会不多了;其次,他到香港的时候,寄居在堂兄家里,香港的花花世界和堂兄们的成功无疑也给他更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凭借政策扶持,所做的生意越来越大,荣智健如果不走捷径,将完全被父亲巨大的光环所淹没;第四,在香港中信创业初期,身处强手如林的香港商界,他必须通过各种复杂的资本运作来做大自己;第五,个人财富和国家财富之间的矛盾、错位,使他对财富产生焦灼情绪——中信泰富的资产是国家的,他虽然是创始人,但是公司的钱除了工资、分红他是带不走的。他个人需要维持香港上流社会人士的身价,必须要钱,所以,荣智健对财富的渴求是必然的。
纵观荣智健19年的商业历程,他真正沉下心来做实业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在资本市场活动。当他在基于股权运作的资本工具之外,发现了金融衍生品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内心的冲动指数瞬间飙升——这可是另一个可以满足他财富欲望的工具。
资本市场本就如太平洋上的风浪一样,波谲云诡,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2008年倒下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被收购的美林证券等资本巨头,哪一个不是资本市场的老兵,但是细微的差错,还是让他们消失得连渣滓都看不到了,更何况是荣智健。
在这点上,台湾商业天才王永庆看得非常明白,他始终坚持不做股票,不做房地产。做实业的人如果沾染上赚快钱的瘾头,就像人染上了毒品,想戒也戒不掉,最后只能随波逐流,无可奈何花落去。
正文 No.2地狱之门(1)
2010-5-29 9:39:57 本章字数:1125
2008年对中信泰富来说是较为难过的一年。
年初时,曾经推动澳元飙升的诸多利好因素开始转为利空因素,全球经济脱钩理论被欧洲经济发展开始放缓的现实所击碎,商品价格开始回落,澳大利亚经济面临调整的可能。市场普遍猜测,经过漫长涨势的澳元将出现回落。
虽然有很多利空因素出现,但在惯性推动下,澳元依然走强,到6月初,澳元兑美元的汇率上升到0.9434,澳元成功突破了历史最高点,并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这个时候,荣智健和香港的其他中资机构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而国际投行已经意识到了风险,在7~9月间,疯狂游说中信泰富狂签下巨额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9月,当雷曼兄弟破产拉开金融危机序幕时,荣智健才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但为时已晚。10月,澳元汇率下跌到0.6011档口。
8月28日,在“澳元门”爆发之前,中信泰富公布的中期报告显示,公司期内纯利43.77亿港元,跌12%。当时,中信泰富给出的解释是,纯利倒退12%,主要因为2007年同期集团成功分拆中信1616(1883.hk)而取得约19亿港元的收益,2008年上半年则没有同类特殊收入。
荣智健需要为中信泰富找到实现更多盈利的途径,而公司的传统业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只能寄希望于金融市场上的诸多衍生品工具。尤其是当他看到同在香港的其他央企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外汇市场上赚得盆满钵盈时,“出轨”的冲动就变得更加强烈。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为了减低西澳大利亚铁矿项目的货币风险,公司曾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交易合约。9月7日以来,公司察觉到合约的潜在风险,终止了部分当时仍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亏损6.27亿港元。公司又买卖了一些远期澳元以调控澳元之风险,再亏损1.29亿港元。加上其他一系列交易,到2008年10月17日,中信泰富已亏损8.077亿港元。
与此同时,中信泰富手上还有一部分仍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截至2008年10月17日,按公允价值计算,中信泰富的亏损已经达到147亿港元。
突然公布这么大的巨额亏损让投资者瞠目结舌,以荣智健平时的风格和他的商业才干,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是荣智健因为贪欲,吞食了国际投行的诱饵,落入了陷阱。
为了使荣智健更容易上钩,这些投行甚至没有设保证金要求(Margin Call),目的就是让荣智健进入极度疯狂的状态中。
其实,如果荣智健在外汇衍生品投资方面有足够智慧的话,在签订合约之前,是可以发现澳元将会贬值的种种迹象的。
正文 No.2地狱之门(2)
2010-5-29 9:40:03 本章字数:982
自2008年7月中旬开始,澳元突然出现大幅度下跌,到8月份,近一个多月时间,几乎将年初以来的涨幅全部抹去。以7月13日澳元兑美元0.9703的收盘价计算,截至8月25日,澳元兑美元报价0.8655,一个多月跌幅高达10.8%。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虽然口头表达了维持利率在7.25%的声明,但是澳洲联储预计,到2010年通胀将回落至3%以下,随着需求减弱,联储强硬的货币政策姿态将缓和,市场降息预期愈发强烈。8月11日,澳洲联储公布了货币政策声明,进一步增强了减息预期。并声明经济增长似乎已大幅度放缓,这将足以推动澳洲通胀率下降,并扩大联储放宽利率政策的空间。市场开始预期,澳洲联储9月将至少降息25个点。
渣打银行新加坡的全球外汇策略主管卡拉姆•亨德森(Callum Henderson)和雷曼兄弟货币策略师史蒂芬•英格兰德(Steven Englander)都对澳元未来走势表示不乐观。澳元已经遭到美元全线反弹,以及澳大利亚经济前景恶化的打击。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中信泰富管理层的重视,相反,以荣智健为首的中信泰富精英管理团队不但对上述信息采取漠视策略,而且在7~8月间押宝在澳元“多头”上面,与国际投行签订了密集的衍生品合约。这些反常的举动背后,难道是荣智健内心的自大使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战胜市场趋势?
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压垮荣智健的导火索。
在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央行采取密集的降息动作,将基准利率由原来的7.25%逐步下调。10月7日,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以应对金融危机;11月4日,澳大利亚央行降低利率0.75%,到达5.25%的水平;12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将隔夜现金利率降低1%,到达4.25%的水平,为6年来的最低点。在经济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经济增长面临压力,市场预计澳大利亚央行可能将继续降息。澳元的降息带动币值大幅度贬值,澳元兑美元的汇率由7月最高的0.97下跌到10月的0.6011,创下历年最低价格。
荣智健赌错澳元,购买的巨额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地雷”被引爆,按照当时的账面预计,亏损在155亿港元左右。
正文 No.3迟些杀死你(1)
2010-5-29 9:40:08 本章字数:1210
荣智健在近19年的商海生涯中,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资本运作经典模式。他对自己的生意才能是相当认可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是基于实业的资本运作和纯虚拟的金融资本游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荣智健擅长的资本运作领域,说白了,真正的大庄家是他自己,他是发牌人,各类投资者是接牌人。发什么样的牌,以及玩哪种规则的游戏,都是他说了算。但到了纯虚拟的金融资本游戏领域,真正的庄家是那些国际投行,它们是发牌人,发什么样的牌,荣智健就只能接什么样的牌,玩何种规则的游戏,荣智健也只能奉陪。
按理说,中信泰富本身是以实业为主的经营主体,应当保持稳健的财务原则,追求稳定的利润回报。但荣智健当初与国际投行签订的澳元合约的额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他已经不是简单地进行正常的外汇套期保值,而是在与外汇交易商进行一场豪赌。
一般的外汇期货套保可以用外汇远期合约或掉期合约,但荣智健却选择了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Accumulator{1}累计股票期权合约。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签署的时间集中在2008年7月份,交易对象包括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13家国际金融巨头,合约一共有16份。
中信泰富的合约主要有4类: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澳元日累计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和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合约杠杆倍数绝大多数为2.5倍,即国际投行允许买方用1块钱买2.5块钱的东西。当价格对中信泰富有利时,每月的购买量为3000万~416万澳元不等。
如果将16份合约准化为15份合约,则签署时间为2008年7月16日,合约开始结算时间为2008年10月15日,到期时间为2010年9月(24个月)。价格有利时买进1000万澳元,价格不利时买入2500万澳元,加权行权价为0.87,按月支付。
合约里包含有复杂的期权,一种是向上敲出的看涨期权(Up-and-Out Call),另一种是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Up-and-Out Put)。
这种产品的原理可近似看作中信泰富向对手方购买一个澳元兑美元的看涨期权以及卖出两个看跌期权,行权价格都是0.87。当澳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以低于市场价的0.87每天买入1个单位外汇而获利,但当汇率下降到0.87以下时,则中信泰富必须每天以0.87的高价买入2个单位外汇。
这就好比说一个玉米经销商,为了确保未来几个月的玉米不至于亏损,他需要做一些远期的期货交易来进行套期保值,以防止玉米价格下跌造成现货玉米价格的下跌。
正文 No.3迟些杀死你(2)
2010-5-29 9:40:13 本章字数:1257
按照传统的办法,他可以买入与未来现货数量匹配的看跌期权。比如,现在的玉米现货价格是1000元/吨,玉米经销商买入1000元/吨的看跌期权。三个月之后,玉米成熟并完成收购等一系列动作之后,将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这个时候玉米价格上涨到1500元/吨,则玉米经销商手里的现货价格每吨赚500元/吨,而期货这一块则亏损500元/吨。其实,整体上,现货和期货对冲之后,玉米经销商是没有亏损的。
但是如果这个经销商不按照传统的套期保值路数去做,而是采用了这种KODA的方式操作期货,那么它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他要找一家国际投行,然后和投行进行一个对赌。如果他估计未来三个月之后的玉米价格将达到1500元/吨,而现在的玉米现货价格是1000元/吨,国际投行会设定一个区间800元/吨~1200元/吨,和玉米经销商在这个区间范围内进行期货交易。通常国际投行会给玉米经销商一个8折价格,允许它以800元/吨的价格购买一个期货交易合约单位的期货。
当玉米价格在区间范围内波动的时候,玉米商人每天可以买入合同约定好的期货合约单位。因此,只要现货价格高于800元/吨,则玉米商人每天都是有赚头的。比如,当玉米价格是900元/吨的时候,商人可以每天以800元/吨的价格买入实际值900元的东西,盈利100元,如果玉米价格为1000元,则该商人每天赚到200元。如果现货价格超过了1200元/吨,则国际投行有权取消该合约,玉米经销商所有的盈利将归零。并且,合约允许玉米经销商采用杠杆交易,即实际在账户里存入400元,就可以交易800元的生意,对于玉米经销商来说相当于以400元的资金撬动了1000元的生意,而且其中还有20%的折价,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但是国际投行会在合同中隐晦地表达另一个意思,即如果期货价格跌破了800元/吨,则玉米经销商每天需要买入两个期货交易单位的合约。这就意味着,如果玉米价格由800元/吨下跌到600元/吨,则玉米商人每天要花1600元(800×2)的钱买入实际只值1200元的东西,每天亏损400元;当价格下跌到400元/吨的时候,则玉米商人每天要花1600元买实际只有800元的东西,每天亏损达800元;当玉米价格下跌到100元的时候,玉米商人每天要花1600元,买入实际值200元的东西,每天亏损1400元。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款金融衍生产品的盈利和风险关系。对投资者来说,盈利是单倍的,而亏损则是双倍的,这里面的风险特别大。
如果一个玉米经销商只想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玉米生意,进行简单的套期保值,完全可以只采用最简单的期货方式进行,而如果他想投机取巧,用正常交易所需要资金的极少一部分去做期货交易,并且想通过这种方式赚取很多的利润,他必然会走入陷阱。
荣智健实际上就是一个掉进了陷阱的倒霉玉米商人。
可是中信泰富为什么要做外汇期货套保呢?
正文 No.3迟些杀死你(3)
2010-5-29 9:40:16 本章字数:1629
原来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对澳元的需求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已投资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后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
在这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涉及4种不同的货币:港币、人民币、澳元和美元。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中信泰富需要把在内地赚到的钱兑换成港元进入香港总部,香港总部再把港元兑换成美元通过国际金融机构转入澳洲;而到了澳洲,又需要把美元兑换成澳元,在当地进行交易;澳洲的铁矿山开发完成后,产品需要运回到中国,又需要将澳元计价的铁矿石转换成美元,然后再将美元转换成人民币计价,最后和中国的厂商进行结算。
为了规避未来市场的风险,中信泰富常年需要进行外汇的套期保值。但是,从2007年开始,一向稳健的中信泰富开始频繁涉足于Accumulator这样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
在中信泰富事发之前,香港大富豪李兆基一直鼓吹澳元的前景,有人将荣智健做金融衍生品归结为误听了李兆基的话。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从2007年开始,受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全球出现了一波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澳大利亚是大宗商品出口较为集中的国家,因此,它的货币号称能与美元相媲美,币值非常稳定。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澳大利亚央行不断调高银行存款基准利率,达到7.25%,高息货币的吸引使国际投资者趋之若鹜。
另外,全球经济持续了多年的增长趋势,形势一片大好,投资者有理由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情况保持乐观的估计,澳元兑美元的比值一度上升到0.95。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香港一度成为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天堂,无论是私人投资者还是像中信泰富这样的机构投资者,都购入了不同的Accumulator产品。但是随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私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损失惨重。
笔者所接触过的一些私人投资者所透露的信息,让我本人对国际投行的阴险作风印象深刻。这些投资者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手中股票的抵押价值迅速缩水,私人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纷纷收紧抵押借款尺度。几乎在一夜间,投资者的可抵押资产已不敌KODA合约要求的全年双倍购买股份所需资金,被逼补仓或低位斩仓。
星展(香港)的私人银行客户郝婷在2007年七八月间,累计往星展(香港)账户存入8088万港元,同意购买所谓的“打折股票”(其实是KODA)。2007年11月,薛女士在星展(香港)的账户被冻结,银行的对账单显示,其总资产净值为负9446万港元;北京律师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投资2000多万港元购买KODA,如今不仅一分钱不剩,还倒欠荷兰银行200多万港元。前香港地区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也因2008年10月投资花旗银行所销售的KODA产品出现亏损,而被银行追讨970万港元。
在北京北三环苏州桥附近,赖建平曾经约见过笔者,这个中国内地的资深律师,被荷兰银行负责衍生品销售的张女士玩得团团转。在一番天花乱坠式的吹嘘之后,赖建平凭着对国际投行的品牌信赖,毅然投资购买衍生品。但当危机发生后,赖建平的账户被洗劫一空,那位女士则靠手续费和奖金赚得盆满钵盈,并离开了荷兰银行。赖建平的投诉对象没有了,荷兰银行对赖建平打起了太极,到目前为止,这个依靠法律为生的人,还没有获得一个明确说法。
除了这些私人大户外,很多在港的H股和红筹股也是损失惨重,估计香港有27家上市公司受累,当中包括中信泰富、湖南有色、中国传动、粤海投资、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及平安保险等公司。其中,中信泰富、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都是因为做澳元期货导致巨额亏损。中国中铁汇兑净亏损约人民币19.39亿元,中国铁建汇兑损失为人民币3.2亿元。
正文 No.4问责风暴(1)
2010-5-29 9:40:18 本章字数:1234
大错业已铸成,作为一个公众公司,荣智健应该第一时间将公司的亏损情况公布给投资者,提醒投资者规避风险,但在巨额亏损面前,荣智健已经乱了阵脚。他就像一名小学生一样,先是掩盖住错误,然后去找“奶爸”求援;后来,又将责任推卸给下属,声称自己对投资澳元金融衍生品完全不知情;再后来,又被人发现在9月12日至10月17日期间,中信泰富出现巨额“沽单”(卖空),投资者怀疑是荣智健和他的关联人利用内幕消息,提前跑路。
2008年9月16日,中信泰富收购一汽丰田4S公司49%股权和凌志4S公司50%股权。在对外公布的通告中,荣智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称“董事们并不知晓公司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在财务和交易上出现的任何重大不利变动”。
但是到了10月20日,中信泰富突然发布盈利预警,因炒外汇公司产生155亿元的亏损。令人不解的是,公司董事们在9月7日就已经知道澳元合同可能带来巨大亏损。
这一番前后矛盾的说法,让中信泰富名誉扫地。既然金融衍生品合约是在7~8月间签订的,董事们在9月7日就已经知道损失情况,为什么在9月16日才发布那样不负责任的通告?
荣智健推说自己不知道,是下面的财务人员擅自签订的合约,这样的解释更加让公众不满意,这是把普通投资者都当成了傻瓜的说法。荣智健作为公司最高领导人,连账面上这么大一笔交易都不知道,这显然让人难以理解。况且,数十亿资金在公司账面上走动,在一个规范、严谨的大公司里面,如果没有领导的签字,能够随意调动吗?
荣智健显然对外说了谎话。更为严重的是,他在发现问题到对外披露问题期间,有可能已经放出消息,让关联人士抛售股票。
港交所的有关沽空数据也显示,中信泰富股票在9月份的沽空数量日平均约十多万至数十万股;但10月份股份沽空规模显著增加,多个交易日出现逾百万股的沽空,如10月10日沽空数量便高达340多万股,停牌前的10月17日也达128万股。
另外,巧合的是,诱使中信泰富签订外汇累计期权引起巨亏的13家银行之一的汇丰银行,竟然也出现帮助客户减持中信泰富股票的动作。根据港交所中央结算持股记录,9月5日汇丰银行代客持有中信泰富5.456亿股,但到10月17日其持股量则降至5.284亿股,减持的股份约1700万股。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中信泰富的关联人士,以及这些与中信泰富签订过合作条约的国际投行,它们已经利用内幕消息提前出货,而中小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被蒙在鼓里而遭受了巨大损失。
香港不是内地,作为上市公司主席,荣智健必须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
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香港证券交易所对中信泰富事件展开调查,作为荣智健的好搭档,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暂时离任证监会及港交所公职。10月27日,范鸿龄被暂停行政会议、积金局职务及其他公职。
正文 No.4问责风暴(2)
2010-5-29 9:40:20 本章字数:1301
2009年1月2日,包括荣智健在内的17名中信泰富高层接受香港证监会调查,这其中包括荣智健、范鸿龄、李松兴、荣明杰、莫伟龙、李士林、刘基辅等10位执行董事,以及张伟立、何厚浠、德马雷、何厚锵等7位非执行董事。
荣智健之女、中信泰富集团财务部董事荣明芳、原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三人,却并未受到调查。荣明芳只是被做降职处理,调到了其他业务部门,张立宪和周志贤请辞。
荣明芳财务部董事的身份,使得各方猜测并怀疑其在此次巨额亏损事件中的角色和责任。
外界普遍认为荣明芳应该是本次“澳元门”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但她却鬼使神差般逃过一劫。
现年37岁的荣明芳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主修经济学,毕业后随即到中信泰富工作,至今已13年。她还兼任中信泰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主席,以及东区海底隧道公司董事。可知,荣智健对荣明芳的喜爱超过了对儿子荣明杰、荣明棣。
中信泰富在香港交易所披露的对澳元买卖合约的银行确认函件显示,公司现任财务董事莫伟龙(Vernon Moore)曾在2007年11月以及2008年8月、9月、10月间五次签字确认了这些合约。其中,2007年11月7日,与东方汇理银行合约上署有Vernon Moore及Francis Yung(荣智健女儿荣明芳的英文名字)两个签名。
这一点可以证明,荣智健不可能事前完全不知晓公司正在做澳元金融衍生品投资。按照正常的业务流程,荣明芳向董事副总经理张立宪汇报工作,张立宪向荣智健汇报工作。如果合约条款有违公司利益,张立宪就此打住,不再将相关情况向荣智健汇报,荣明芳肯定会向荣智健汇报情况。
而且荣明芳作为财务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完全了解公司的资金调动情况,如果张立宪擅自调动公司资金,荣明芳一定会向荣智健汇报,从而加以制止。但是,中信泰富在澳元金融衍生品投资过程中,合同签订得如此痛快和顺利,说明肯定是得到了荣智健、范鸿龄的授意,不然,张立宪是无法调动中信泰富资金的。
荣明芳作为财务部董事在相关合约上签字,说明她自己是认可这个合约的,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凭她个人是无法决定如此重大的合约的,而可能性只有一种,那就是高层授意。
其实,“澳元门”事件中最应该被追究责任的是荣智健本人,张立宪、荣明芳等人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
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一直为荣明芳辩解,称荣明芳在事发时不是董事局成员,只是高级管理层,而且作为财务部主管,向张立宪汇报。张立宪的职位虽然是副董事总经理,但一直负责中信泰富的财务工作。公司内部调查显示荣明芳对此次事件负有责任,但并不是最大责任,事发后荣明芳已遭公司内部纪律处分,包括调离财务部,降级以及减薪。
香港的舆论之所以炮轰荣明芳,是因为她在以往的商业行为中,存在很多伤害香港民众情绪的动作。
与哥哥荣明杰低调的处事方式不同,荣明芳的做事风格非常强势,她并不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认为“别人的意见是他自己的看法”。这种性格与荣智健极为相似。
正文 No.4问责风暴(3)
2010-5-29 9:40:24 本章字数:1334
2005年荣明芳顺利使其掌管的香港东区隧道成功提价。当年,香港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东隧申请加价未能得到特区政府批准。荣明芳带领公司以合约中规定合理经济回报率达15%为由,启动合约中的仲裁机制,把加价申请交予国际仲裁,结果胜诉,获裁定回报率应达15%~17%之后,东隧疯狂加价67%,这让荣智健非常满意。
东区隧道虽然在商业利益上获得了较高的回报,但是在社会效益方面却差强人意,为此事,香港各界对中信泰富和荣明芳一直耿耿于怀。
就在中信泰富陷入亏损困境时,香港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郑家富向政府提议,出资35亿~50亿港元回购东隧,再用20亿~30亿港元回购西隧。可见港人对于这两条隧道是多么在意。
在舆论的持续炮轰下,香港警方开始介入中信泰富的调查。2009年4月3日上午9时半,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Commercial Crime Bureau,CCB)探员到达中信泰富在香港金钟大厦的办事处搜查,要求公司董事提供相关资料来配合其调查公司在外汇合约事件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商业罪案调查科是香港警方专门负责处理商业罪案的机构。该科负责处理的商业罪案包括行骗案件(只接办数目超过50万港元的骗案),伪造文件、任何国家的伪造货币、旅行支票及信用卡的调查。
CCB要求该公司就2007年及2008年签订的外汇合约,以及由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6日发出的商业信函提供若干资料,以调查是否有违规行为,包括公司董事做出虚假陈述及普通法提及的串谋欺诈。
3日下午5时左右,一辆小型车驶入金钟大厦。接着,两名商罪科工作人员以手推车载着两箱物品进入停车场大堂,其后车子载箱离开。约1个小时后,又有数名佩戴证件的人士进入电梯大堂,并取出多个胶箱,还有一些纸皮箱。
如果警方的调查证据确凿,荣智健将面临牢狱之灾。警方集中搜查中信泰富的两项内容:“公司董事作出虚假陈述和串谋欺诈”,如果调查确认属实,则两项罪可最高行获10年以上的刑罚。
根据香港法例第115章第42条“虚假陈述、伪造文件、使用及管有伪造文件”,任何人做出或安排做出明知为伪造或自己亦不信正确的陈述或申述,即属违法,最高可处监禁14年;而串谋欺诈的最高刑罚同样可监禁14年。
《盗窃罪条例》第21条规定,公司董事就其公司事务,发表可能是误导、虚假或欺骗的书面陈述或账目,即属于犯罪,根据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判决监禁10年。
不过现在香港证监会、港交所和香港警察局都没有公布过任何关于荣智健的调查结果。这其中隐藏的玄机可能只有高层人士清楚,毕竟调查荣智健和将他关进监狱,这中间的政治意味实在是太重,而且,荣氏家族的影响力和势力并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在官方对荣智健调查的同时,中信泰富三名小股民控告荣智健本人,在明知亏损的情况下仍发出财务没有恶化的声明,误导股民购入公司股票而招致损失,并向其索偿。小额钱债审裁处应荣要求将案转交高院审理,但其中两人因缺乏财力早前放弃诉讼,余下一人也拟向高院申请撤案,荣智健暂时远离官司。
正文 No.5加减法(1)
2010-5-29 9:40:26 本章字数:1121
荣智健带着几十亿走了,留下的烂摊子却要北京来为他收拾。
因为脑袋瓜实在太聪明,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经常被领导安排给各种人擦屁股。
常振明在拯救陷入水火的金融企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2000年,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嘉华银行董事长金德琴因贪污受贿、挪用巨额公款,东窗事发被判刑。常振明随即被委任为中信嘉华董事、总裁兼行政总裁,负责拯救陷入风雨飘摇中的嘉华银行。当时,嘉华银行的情况比中信泰富更加麻烦。就在常振明上任没多久,被查出涉嫌与中信嘉华一起1600万元诈骗案有关、已遭停职的中信嘉华执行副总裁张铭千跳楼身亡,嘉华银行在香港银行业的声誉遭到致命打击。
在异常危难的情况下,常振明不退反进,2001年11月,他斥资42亿元收购了华人银行,使中信嘉华的规模和业务大幅度扩大,巧妙地利用扩张来消除了市场的质疑。
2002年上半年,中信嘉华净利增长22.6%,并从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2002年11月25日,常振明被推选为中信嘉华常务副董事长。这段“妙手回春”的工作经历使常振明一炮走红,赢得了“明星救火队员”的美誉。
因为这段辉煌的履历,常振明在中信集团内部迅速走红,成为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最喜欢的人,王军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掩饰对常振明的喜欢。
在中信时,王军经常“骂人”,唯独对常振明例外,原因是常振明的“回敬”有理有据,常振明也因此成为陪同王军出差最多的人,两人的关系亲密无间。
“没有人比常振明更了解中信,更知道该如何帮助中信集团摆脱各种问题。”
2004年,国务院高层曾将常振明借调到建设银行,帮助这家资质一般的银行在境外上市。2006年王军在临退休前,跟领导死活要人,硬是将常振明从建设银行弄回了中信集团,王军的这手“反提”同样来得突然,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连呼“不舍”。
常振明回归中信集团之后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是未来中信集团董事长的不二人选,这也是王军在为中信集团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如果不是荣智健在香港搞出这么大的动静,而且问题还这么难解决,北京总部不可能派总公司的一把手来负责解决二级子公司的财务危机。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常振明不愧是金融业内不可多得的顶级人才,在外人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他手上便迎刃而解了。
他开出的第一副药方是先给中信泰富止血,稳定市场信心。
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与中信集团达成若干协议,中信集团为中信泰富提供关键性的资金用于重组外汇合同的部分债务。
正文 No.5加减法(2)
2010-5-29 9:40:28 本章字数:1542
中信集团将为中信泰富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转换价格为每股8港元。
转股完成后,中信集团将持有中信泰富57.6%的股权。荣智健的个人持股量将由19.17%被稀释至11.475%;范鸿龄的持股量从2.309%稀释至1.389%;刘基辅的持股量从0.038%稀释至0.023%;蔡星海的持股量从0.013%稀释至0.008%;庄寿仓(荣毅仁的秘书)的持股量从0.009%稀释至0.005%。
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重组澳元杠杆外汇合同。中信泰富原有的91亿澳元合同将一分为二,30亿澳元的合同将留在中信泰富继续持有,“以满足中信泰富在澳洲投资的正常澳元需求”。
30亿澳元中的17亿澳元合约从2年转为4年,剩余的13亿澳元合约也将作同样处理,平均履约价为澳元兑美元1?誜0.8319。其余67亿澳元的合约将以约定的价格转让给中信集团,更替合约的履约价介乎0.7725和0.9600之间,而加权平均履约价为澳元兑美元为1?誜0.8985。
紧接着,带着总部的上方宝剑,“救火队长”常振明对中信泰富进行外科手术。原来的高管团队遭到清洗,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董事副总经理张立宪、财务总监周志贤离职,荣明芳被迫降职。来自北京总部的张极井和居伟民进入中信泰富董事会,出任非执行董事。
53岁的张极井是中信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助理及战略与计划部主任;居伟民是中信集团董事及财务总监,同时担任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亚洲卫星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至此北京已将中信泰富牢牢控制在手里,而过去,因为荣智健的原因,总部对它完全是失控的,成为荣智健个人的小王国。
在止血和换人之后,常振明开始对中信泰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常振明的战略规划中,中信泰富将保留特钢、矿石开采与地产三大主营业务,而航空、发电以及海底隧道等业务则逐步从公司剥离。
荣智健掌权的时候,是什么生意都要插一脚,所以中信泰富的业务一直非常多元化,但是真正形成竞争力,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盈利的业务很少。这么多年,荣智健主要通过频繁地收购、分拆、打包上市,来获得特殊盈利,吸引投资者,偌大的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一直很差。
翻开中信泰富的“菜单”,你会发现有很多道菜菜量都很丰富,很好吃,比如:香港东西两隧道、国泰航空、澳门电讯、大昌行(香港粮油食品及消费品贸易),内地的9家电厂、3个特钢制造厂,澳洲铁矿以及内地房地产等诸多业务,但让你回味无穷的就只有钢厂、铁矿和房地产。
谋划已定,常振明落子如飞,他超强的执行力瞬间爆发出来。从4月执掌中信泰富开始,他先后将中信泰富掌握的北方联合电力20%股权出售给广东粤电集团;5月份,中信泰富先后减持了中铁建和上置集团股权;8月,中信泰富向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太古集团转让国泰航空股权。短短4个月时间,常振明通过做减法,顺利从资本市场套现近100亿港元,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做完了减法,再做加法。8月24日,中信泰富以15亿收购江阴特钢及关联公司。常振明还为中信泰富的下一步发展准备了150亿元人民币(合22亿美元)专款,用于今后两年投资钢铁和铁矿石业务。
在常振明的棋局里,最重要的理念是要懂得“取舍”,有的时候舍是为了更好地得。通过短短数月的重组,中信泰富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新的股权机构、新的董事会、新董事、新管理层、新的业务方向,荣智健打下的基础,在常振明手里得到升华。
正文 No.5加减法(3)
2010-5-29 9:40:31 本章字数:585
2010年3月10日下午中信泰富公布业绩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公司实现盈利59.5亿港元;每股盈利1.63港元,拟派末期股息每股0.25港元;期内营业额464.09亿港元,同比降0.02%。
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常振明于业绩记者会上表示,未来数年,特钢的需求仍会较乐观, 中信泰富在西澳大利亚的20亿吨铁矿石的开采项目进展良好,有望按照原先预期在2010年底前投产;房地产业务方面,由于土地大部分于数年前取得,成本较低,不担心市场调控的问题。
常振明打造的业务模式,给人一种认真踏实做实业的感觉,而荣智健之前则是套着实业的皮,干着资本投机的活,他更热衷于以频繁的资本、股权运作来获得特殊盈利。
就像是走围棋,现在常振明已经基本上把势给做足了,下一步就是完美收官,这步棋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执行能力强的高手来接替他中信泰富总经理的职务,这样他就可以分身出来,专注于总公司的发展。
常振明料理完中信泰富的烂摊子,一定会选择离开,因为中信集团的董事长位置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常振明明确表达了不希望长驻香港的想法,加上中信泰富及中信香港一向采取“一公司两制度”,管理层主要聘用香港或海外人士,中信泰富将向在港的红筹公司高级管理层猎头寻求帮助,找人接替董事总经理工作,常振明只保留主席职位。
正文 第二章:荣智健出道
2010-5-29 9:40:33 本章字数:89
起初,荣智健和他的祖辈一样,也是通过经营实业来创业。他虽然没有从家族继承来现成的企业,但如果没有荣氏的血脉,他也不可能仅用四年时间就成为千万富翁。
正文 No.1出走香江(1)
2010-5-29 9:40:35 本章字数:1202
1978年2月,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荣毅仁当选为副主席。随着父亲政治境遇的好转,荣智健对自己的处境也有了新的想法。当时荣智健已经在北京电子研究所工作多年,虽然工作能够应付,但是他感觉到进行科学研究的黄金季节对自己来说,已经过去了,要在这上面做出一番成绩似乎已不可能。
1978年6月,荣智健毅然决定独自南下香港,开始新的事业征途。这时候,荣智健已37岁,并且已结婚成家,既为人子也为人父,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艰难的。
荣智健后来对人说:“那是我个人的决定,当时内地的政治比较开放,让人民出外探亲。我两个堂弟荣智鑫、荣智谦在香港经营电子生意,就决定出来闯一闯。”
荣智鑫是荣智健大伯荣伟仁的儿子,荣伟仁英年早逝,当时荣智鑫年仅6岁。1948年,15岁的荣智鑫来到香港,进入华仁中学读书。在香港的学习生活费用主要依靠荣氏家族在九龙纱厂的一些股份。不久,他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就业于美国电话公司,一共工作了三年。
1960年,荣智鑫不满足于做一个高级打工族,于是,他决定回香港投资办厂。随后,他寻找到三位合作伙伴,每人出资50万港元,与三位朋友共同合资成立了美联烟草公司,独家代理美国健牌香烟在香港的业务,并进口销售美国“总督”牌香烟。很快,他的公司就成为香港最有实力的美国烟草经销商。
经过近10年的经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盈利非常可观。1970年,美国一家公司高价收购了荣智鑫等人经营的美联烟草公司。因出售该公司,荣智鑫从中赚取了一亿多港元。
1975年,荣智鑫投资200万港元,成立荣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脑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几年后,又以100万美元的资本收购了一家美国电子公司,从此,荣智鑫成了荣文科技董事长,成为荣氏家族的第三代实业家之一。
荣智健在荣智鑫家住下后,他的另一个堂弟荣智谦也来看望他。三兄弟坐在一起,荣智谦问荣智健:“你在内地耽误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先到美国或英国去深造一下,学成之后再来香港创业?”
“白驹过隙,我已经37岁了,子曰:‘三十而立’,而我而立之年早过,再读书来创业,人就老了。”荣智健对堂弟说。
“是啊,得到一张文凭,虽满腹经纶,也不一定有所成就。在美国和加拿大,八九成的创业人士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荣智鑫说,“智健弟,读书是来不及了,不如做点生意。”
荣智谦一听此言,欣喜地说:“既然你有意从商,那咱们兄弟几个一起干。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何况咱们正是干事业的时候。”
荣智鑫也赞同说:“智健弟虽然初来乍到,对香港也不熟悉,但老祖宗都是将本求利的高手。我们兄弟几个联手来干,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正文 No.1出走香江(2)
2010-5-29 9:40:38 本章字数:1352
荣氏三兄弟决定采取按投资筹足股份的方式,一起投资办厂。此时,荣智谦和荣智鑫在港多年,筹足股份没有问题。然而,荣智健只身前往香港,手上只有父母给的5000美元,从哪里获得资本呢?荣智健连夜给父亲写信求援。
荣氏企业1949年前在香港还留有一些资产,主要是当初在香港开办纺织厂时的股份。在九龙纱厂、南阳纱厂,荣毅仁都占有一定的股份,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动用过这些股息和分红。于是,他回信给荣智健,并附上自己的亲笔信一封,叫儿子和几个厂的董事会接洽。
荣智健拿着父亲的亲笔信,依次到各厂进行结算。结果,各厂把股息和分红结算出来以后,还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于是,荣智健决定把所有的股息和分红都拿出来,作为自己在香港立足的资本。
其时,香港的电子工业飞速发展,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年递增率为23%,而整个香港的制造业总产值的递增率为16%。根据香港政府1978年对香港工业生产的调查,电子行业占整个工业部门总产值增值的12%。电子工业在香港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势头的新兴行业之一。
荣智健是学机电的,荣智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在美国电话公司做过工程师,于是,荣氏兄弟决定开办一个电子厂。
1978年12月,三兄弟各筹集100万港元,各占1/3股份,正式在新界大埔合伙开办了一家电子厂,取名“爱卡”,英文名为ELCAP。就这样,荣智健和众兄弟合作,在香港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之旅。
荣智健虽无多少经商经验,但是有两位堂弟支持,三个人各司其职,遇事一起商量,公司起步十分顺利。开始,爱卡电子厂主要生产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尽管这些产品都是些小儿科,但是,当时大陆电子工业发展缓慢,市场上很少有这些日用电子产品。荣智健曾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非常了解大陆市场,所以爱卡厂把主要的市场放在了大陆。当时内地刚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广大的消费者以前从没见过这类价廉物美的电子日用品。这些电子器件和原件,尤其是那些电子日用品,如电子钟、电子表、收音机等马上就成了畅销货,销售十分火爆。
但是,这些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利润和潜力并不大。爱卡厂虽有所赢利,但也只限于大陆市场。兄弟三个经过分析,一致认为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低端产品势必丧失其市场地位,于是,决定转变产品方向。
荣氏三兄弟很有前瞻眼光,他们没有被大陆火爆的销售势头冲昏头脑,他们要把自己的产品销遍香港乃至全世界。
经过一番考察,荣氏兄弟选择了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储器。这一时期,香港电视和电脑业方兴未艾,荣氏兄弟果断的战略转型无疑是成功的决策。但是,荣氏兄弟转产并不是简单地一转了之,此时他们仍保留了传统电子产品的生产。然而对于公司转产后的生产和经营,他们思考得很多,为此,兄弟几个经常召集股东们开会商量未来的发展。
一天,几兄弟在一起商量公司发展情况时,荣智鑫说:“我们这次转向,要转就转彻底些。香港的电子工业是面向出口的,总产量85%以上供出口外销,我们的生产也应立足于外销出口,这样市场才能打开,只在香港市场打拼,前景不大。因此,爱卡长期的定位应该是外销和出口。”
正文 No.1出走香江(3)
2010-5-29 9:40:40 本章字数:1313
对此,荣智健和荣智谦表示赞同,荣智谦说:“在经营上,我们也要适应国际化通行做法。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生产符合技术规格便可以决定生产数量,我们离不开买家,在坚持自家特色的同时,要完全按定单生产,产品基本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也要由买家和母公司确定,盲目生产就会造成浪费。”
“过去所有用于计算器和家用电子产品上的集成电路块,我们不是从国外直接进口,就是从日本或美国生产商在香港的分公司购进,购买原料的成本大约为产品总成本的70%左右。为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厂里应再投资兴建一条生产集成电路的生产线,以减少对外国和买家进口电子元件的依赖性。”
会议一结束,三个主意马上付诸实施。不久,爱卡的产品就开始远销美国。由于信誉好,产品质量好,在美国拿回的定单,一天比一天多,生产比上年翻了一番,经营前景十分喜人。爱卡厂在香港电子行业中渐渐脱颖而出。
为了扩大规模,荣智健提出了不分红的建议。但是,他的建议却没有在股东大会上通过,只有荣氏几兄弟支持这一方案,同意将自己所得分红继续投入生产。随后,荣智健向爱卡追加总资本1/3的投资,使他个人的资本投入占整个爱卡资本的2/3。荣智健此举将爱卡电子厂的主要股权集中在了自己手里。从此,荣智健也从爱卡的打工仔地位变成爱卡的总经理,并借此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荣智健坐上总经理位置后,即对爱卡生产的产品种类进行了一次较大调整,将无线电收音机和其他一些技术含量低、不具竞争实力的电子产品产量大幅度缩减,公司的经营方向转为以生产电脑配件为主,集中力量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储器,并兼顾各种电脑芯片和平面板。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电脑的普及率逐步上升,尤其是微型电脑,已开始进入中等家庭。当时,香港装配生产中型电脑、迷你小型电脑的工厂只有两家,生产微型电脑的有十多家,而香港所需的计算机元件和数据处理设备主要还是依靠美国供应,其他电子元件和最终产品则主要从日本进口。当时爱卡生产的电脑配件就技术而言,主要还是依赖外国输入,爱卡自身还不具备研发新技术的能力,但它与美国、日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爱卡厂生产的电脑配件从集成电路板拓展到电脑记忆系统,包括磁芯和平面板等配件,以供应各种大型、小型、微型电脑的生产使用。荣智健此次产品结构调整,马上适应了市场的需要,爱卡公司的发展一日千里,各地订单像纸片般飞来。
经过短短几年的经营,爱卡从一家小小的电子厂,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专业厂商,大批量生产电子元器件和电脑配件,在香港电脑行业风起云涌的这股巨大的洪流之中,分外耀眼夺目。爱卡公司不仅在香港,就是在欧美一些同类企业中也小有名气。
在这段时间里,荣智健天天跑市场,跑车间,搞调研,思考公司经营之道,全身心地投入爱卡。他每天早出晚归,以厂为家。爱卡的成功,与其说他运气好,倒不如说他付出的比别人多。爱卡的成功使荣智健获得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喜悦。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渐渐的,荣智健发现香港的电子产业虽然发展十分迅速,却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制约因素,潜在的困境时隐时现。
正文 No.1出走香江(4)
2010-5-29 9:40:43 本章字数:684
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薄弱,相关的电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另外,高地价和高工资,加上通货膨胀,使香港的电子加工产业不具备成本优势。荣智健感觉到香港电子产业发展的潜在危机,马上开始筹划另一个新的发展计划——出售爱卡,套现离场。
荣智健的想法得到了荣智鑫和荣智谦的支持。爱卡短短三年时间从一个300万港元的小厂一跃成为香港电子行业中初具规模的厂家,它的成功,被国外不少同行看好。荣氏兄弟要出售爱卡的消息一传出,香港厂商闻风而至,欧美一些厂家也千里迢迢赶来,参与竞购爱卡股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