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人做事有能力》作者 秋硕

_2 秋硕(现代)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工作也是如此。能够开始当然很好,继续做下去更好,但是不到结束,就不算你做完了你开始做的事情。我们很多人有把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会儿又放在一边的习惯,还自我欺骗,好像已经完成了什么。这等于是在白白地浪费时间,因为你常常不得不回头再去做,你先前所用的时间就等于浪费了;同时,再回头做这件工作,你又要从头再来。
  6.沟通
  常常造成时间浪费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清楚、直接、恰当的沟通。伏尔泰说过:"天赐语言给人,是要使他能够隐藏他的真正感觉。"在我们和老板、同事和下属讲话的时候,常常说自己认为应该说的,或认为别人喜欢听的话,而没有表达出真正的意向。所以,坦诚明白地沟通对每一个有关的人都有好处,可以使大家都清清楚楚,避免在绕圈子上浪费时间。
  7.少睡一点
  每个人都需要8小时睡眠的说法,并不一定正确。有些人需要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睡眠,但是绝大多数人少睡一点,也能过得不错。当然,如果你少于8小时的睡眠确实不行,你也不要勉强。
  8.零碎的时间
  约好和你一起吃中饭的人迟到时,或者你在路上耽误了,或者银行里排队而向前移动缓慢时,不要把这些短暂的时间白白耗掉,你可做一些平常来不及做的某些事情,如想想某件事应该怎么做。
  9.周末
  保护你的周末,除非有紧急情况,否则不要让工作延长到周末。如果上帝在工作了6天之后还需要休息,那么你是谁呢?所以,周末你不妨彻底轻松一番,完全远离办公室或者工厂、公司的事务,这样会有助于运用下一周的时间。
  10.最重要的是今天
  好的时间管制是要认识到今天是我们唯一"能运用的时间",一定要合理支配。过去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只是意念中的事。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是由于某一个人或某些人认识到今天是行动的唯一时间。
  每一个珍惜时间、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的人都应该切记:昨天是一张注销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是手上的现金。因此,只有今天是我们唯一能利用的时间。
  第四章 学会释放压力
  积极是一份活力,使你对于眼前的一切感觉到充满生机。你喜欢参与任何活动,看到每件事物,皆觉生趣盎然,每一口饭都好吃,每个女人都美丽,路上每朵花、每根草都是那么称心,每个小孩子都那样可爱。
  □ 失败者的7项心理过失
  千万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要仔细研究失败的原因。如果你失败了,那么继续学习吧。可能是你的修养或火候还不够的缘故。可是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浑浑噩噩、虚度一生。他们对自己一直平庸的解释不外是"运气不好""时运不济""命运坎坷""好运未到",这些人仍像小孩那样幼稚与不成熟,他们只想要得到别人的同情而已,简直没有任何主见。由于他们始终想不通这一点,才一直找不出使他们变得更伟大、更坚强的机会。
  马上停止诅咒命运吧!因为诅咒命运的人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
  对于"陷入心理奴隶、成就平凡、枯燥厌烦、挫折抑郁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失败者所做的分析显示:有7项心理上的过错,一定会令人落败。其中任何一项过失即是以解释"为什么每5个人之中,就有4个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卖力很用心,其实却蹉跎度日、一事无成"的真正原因了。
  1.过失一:让别人支配自己的生活
  甘心使自己臣服于那些二流人物的种种论调或说法之下,而让他们把自己拖累住。
  所谓二流的人物总会颐指气使,要你做"你并不想做的事情""你所应该采取的工作方式""在私生活中你应该采取的做法或态度"。那些好为人师的先生们、专权跋扈的太太们、骄傲自大的雇主们以及嚼舌多事的亲戚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想要控制你"的角色。
  有一种方法,可用来辨别你是否犯了这项过失,那就是分析一下"你最近刚做完的某一项决定"。你到底是选择了"我真正想要的事物",而没有受到旁人的意见左右呢?或者是,你是否总是根据他人的意愿来做选择呢?
  2.过失二:总是抱怨运气不佳而不责备自己
  成功的人会自行创造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而不是被一般世俗的环境所影响。拿破仑曾说:"我会设法创造或改造那些对我有影响的环境。"
  第19节:第四章 学会释放压力(2)
  可惜,大部分的人未能具备这种力量。当他们分析"为什么我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有所长进",或"为什么我无法达成某一项生意",或"为什么我只能得到很低的评价",或"为什么别人节节高升,而自己却一直停留在管理金字塔的底层"的时候,他们总是不知不觉地寻找代罪羔羊使自己陷入虚伪不实的境地。
  3.过失三:自贬身价--亦即在下意识中,对自己的潜能做了偏低不实的估计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的失败者,都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认为自己将会在人生竞赛中落败。认为生命中的种种美好璀璨的事物,都是无法掌握、无可企及的。
  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富有原创性的、有价值的主意被人想出来,但是,人们总认为自己脑筋里面想出的东西一定不值钱,别人的创意就非常难得而有价值。一般人都很容易犯了这项过失而不自知。说真的,我们总会夸大他人的智力,同时低估自己的智力或实力。
  4.过失四:让恐惧感控制着你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其他人的恐惧、不敢尝试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对自我的恐惧--这些都是恐惧的种种。
  恐惧可以说是导致失败的罪魁祸首。
  5.过失五:无法妥善管理与运用精神力量--以成就各种目标
  多数人的通病是,他们只是毫无目的、漫无目标地活着,无拘无束地胡思乱想,而不做有目的又有价值的思考活动;仅有极少数的人,会把他们想要完成的事项写在纸上;仅有甚少的人拥有想要好好生活下去的意愿。一般人只是未曾事先计划、不知道他们自己现在是在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往何处去--就好像是"不带地图去旅游"。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吗?结果,他们的头脑无法正常发挥去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了。
  6.过失六:太沉迷于自己,无法真正"有效掌握控制其他人"
  成功是需要充分发挥"影响他人的能力"的,当你仅仅想到自己时,你就无法施展出这项能力了。
  在当前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你必须得有能力去说服别人,使他们认同你的观点,跟你站在同一立场、一起同心协力并肩作战,这样你才能出人头地、获得更高更重大的成就。可惜的是,几乎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反问自己"那跟我又有何干?"(不愿使自己卷入漩涡),而不是"我还能为其他的人再做些什么事情呢?"(即想要帮助别人,同时自行振作、力图有所作为的一种良好意愿)成功的人都知道:如果要有所"收获"的话,就非得先"给予"才行。(亦即要能先默默地辛苦耕耘灌溉,将来才会有开花结果、获得大丰收的一天)
  7.过失七:无法全心全意、坚信不移
  无法相信"我可能会赢得胜利""我可能会获得成功""我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我可以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可以获得心灵上的真正宁静"等等,都是属于这种过失。
  □ 活出新境界
  人生有两条需要遵守的基本法则。首先,就是必须按照自然的法则去生活。自然的法则,即一般所说的存在于天和地之间的法则,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法则。比方说,人的大脑、血液、四肢及五脏六腑等等,这些虽然都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本人来讲,是不可能去进行自我选择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而这一事实,可以说是无论什么理由也推翻不了的。
  假如背离了自然的法则,结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毫无疑问,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身体生出种种病状;生活上发生贫困;事业不顺;精神烦恼及苦闷等等。这样,自己会终日在痛苦中挣扎。这可以说是自然的法则对违背者的惩罚。因此,无论如何,自己都不能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必然属于自己。纵然你的欲望特强,整天拼命地去挣钱,有了钱之后,就去购买高级轿车、高级住宅及侈奢豪华的室内陈设品,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当死神降临的时候,还必须原原本本地留下来,连一件小小的东西也都无法带走。原因何在呢?就是由于所有这些全都是身外之物,即所谓使自己过得出人头地的一种装饰品。不管你拥有多少这样的物品,你如若不是充分有效地使用,那么,这些物品对你来说,始终只是装饰,并无多少价值。
  总之,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件物品是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和自己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人生不论是开始还是终结,都不能取决于自己的意志。
  也许有人会说,生不能凭自己的意志,但是死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意志来实现,即可以进行自杀。这话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那实际上是一种极端愚蠢的行为。当然,如果自己有牺牲的勇气,真正是下决心,为了别人的欢乐而甘愿舍弃自己的人生,那是值得赞赏的。除此之外,任何自杀行为,上天是绝对不会容许的。因为这种行为既不合乎伦理,也完全违背道德,可以说是人类最严重的背叛行为。
  第20节:第四章 学会释放压力(3)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说不能凭自己本人的意志,但也绝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也就是说,你已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种客观现实。这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条应当遵守的法则。
  人生几十年,多则百年,这漫长的人生历程应该如何度过呢?周恩来有句话说得好,他说:"要活到老,学到老。"说实在的,人生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当然,所谓的学习,主要是对如何做人的学习,亦即对如何为他人而生存的学习。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大脑思维。因此,作为人本身来讲,从一开始就是各种杂念的生成体。如果要完全排除各种杂念,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者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还是要正视现实、接受杂念,才能使自己生活得真实。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受杂念的摆布和左右。
  诚然,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小部分坏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承认,他们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坏。真正从心眼里就坏的人恐怕也是极少数。即使是坏人,他们以前也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拼命努力过。由于他们不懂真正做人的道理,他们流汗、流血,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全都是为了他们自己,最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肯定不会受大众的称道,相反地,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人们的唾弃。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切都不是为自己,而完全都是为他人,一辈子不做坏事、净做好事,这话说起来比较容易,但要真正付诸实践,那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这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只要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达到最高生活境界,从而产生出无穷的生命力。
  人生有开始,亦有终结。而在某种意义上讲,关键是在生与死这一期间。因为这是上苍赋予我们人的惟一自由自在的时间,如何使用这段时间,这可以说是上苍的考验。
  如果这段人生是为了他人而生活,就无需什么远虑,也不会有什么近忧;反之,如果单纯是为了自己而生存,生活的路子就会越来越狭窄,最终走上孤独和悲惨,永远和欢乐无缘。
  因此,我们提倡为他人而生活,我们需要发自内心深处的欢乐。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就能使自己的人生璀璨夺目,出现辉煌。
  □ 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
  人们有两种态度,一是积极态度,一是消极态度。创业人必须去掉心中的消极思想,让精神世界只有积极思想,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态度积极与否,决定你的事业能否成功,成功者积极,失败者消极。阅读任何一本成功人士的传记,你都只读到积极的一面,消极在他们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分量。
  积极是一份活力,使你对于眼前的一切感觉到充满生机,你喜欢参与任何活动,看到每件事物,皆觉生趣盎然,每一口饭都好吃,每个女人都美丽,路上每朵花、每根草都是那么称心,每个小孩子都那样可爱。创业人具有积极的态度,必能应付诸多挑战。
  建立积极态度,共有5个秘诀,即使不能做到5个,只要做到其一,也可以把积极性激发起来。
  1.快乐
  快乐是最完美的情绪。真正快乐的人,决不会伤害别人,他想把快乐让每个人分享。很多大奸大恶的人,干了很多坏事,损人利己,品行不端却有名有利,看来好像很快乐,实际是他们得不到任何快乐。从高层次的立场言之,快乐就是最完美的道德。只要你心中快乐,态度就会积极,惟有不快乐的、心中多忧愁的人,态度才会消极。
  2.胸襟广阔
  不要把小事记在心上。胸怀广阔的人,对于小小得失绝不耿耿于怀,他们经常抬起头,向前走,吹着口哨,天塌下来也当做被子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失恋、责骂、诬告,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的事。做生意蚀了本,还可以从头再来,眼前无论光景如何,都抱着乐观的心情,总是往前闯。
  3.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有些人当困难出现时,就立即消极对待,惟有"等死"。这绝不是成功创业者的态度。无论什么困难,你都要设想解决方法,只要有动脑筋思考的倾向,潜意识就会运作,一个接一个的解决办法会浮现在脑海中。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解决,也可以解决九成、八成、七成或六成,甚至五成,只要解决一点,也总比什么都不干而彻底失败要好上百倍。
  4.和积极之士交往
  处世态度是会传染的。和仁义之士交往,会感染仁义之风;和残暴之人结交,态度会变得残暴;和胆怯者结交,亦容易事事退缩。同样,和积极之士结交,亦会提高做人处事的积极性。相反,和消极的人结交,就觉得事事都很难成功,就是创业了,也必将影响生意,难以成功。
  第21节:第四章 学会释放压力(4)
  5.接受批评
  性格积极的人都知道,他们并不会事事办得好,想法未必周全,故必须指正批评,才可以改进。他们不认为批评是攻击他们,而是给他们自省的机会,可以纠正错误,即俗语的"塞钱入你口袋",有益无害。反之无人批评,任由自己自生自灭,那才要小心呢。
  □ 调节情绪,消除紧张
  紧张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实际上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它使人得以应付那瞬息万变的社会情境。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但是,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甚至造成疾病。为了避免过度的紧张状态,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是学会运用松弛训练以及各种松弛的技巧。
  在紧张工作之余,欣赏一下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或所喜爱的戏曲唱段,既是美的享受,又是一种很好的松弛方法,紧张将会在优美悠扬的音乐声中得以消除。当然,也可以去看戏、跳舞,也可以到花丛中漫步,还可以做气功、打太极拳以及按摩等。这些活动不仅会使肌肉松弛,还能使精神上得到放松,紧张也就会从身边溜走。
  假如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你不必焦急和烦恼,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乱了方寸。你首先应该稳住自己的情绪,使心情平静下来,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要对情境和任务做冷静的分析并订出必要的行动计划。这时你还可以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一步去做,焦急是无济于事的,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这样你将会松弛下来,把紧张驱散。排解难题或完成任务时,成功会成为良性刺激,使你得以进一步的松弛。
  当你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受到挫折,怒从心头起或心里泛起阵阵愁云时,你必须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应当主动地压一压自己的怒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随后可向亲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中求得支持和安慰。还可用理智去分析受挫的情境,找出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相信问题总会圆满解决。切不可迁怒于人,哪怕是家人;也不可闷郁于心、负隅独愁。因为这样既不能求得问题解决,还会火上浇油,增加新的紧张因素,给他人平添紧张刺激,结果于己于人皆不利。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不幸或遇有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迅速进入强烈的紧张状态,一时如乌云压顶、地转天旋。这时,最重要的松弛秘诀是:镇静!不要抱怨命运,以至于陷入极度的紧张而不能自拔。要记住:任何怨恨和悲伤都将于事无补!你应该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乌云过后必有晴天!这样,你心情就会变得轻松、豁达,并使你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当你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内被挤得难受,还不时听到叫骂之声,这些都足以令人厌烦、懊恼和情绪紧张。朋友,请你注意:除了不怀好意者,车上恐怕不会有人愿意这样拥挤的,如果你把这看做是一次像跑步那样的锻炼,一心想着只要到达目的地就心满意足了,那么你就会把挤在你周围的人看做是同舟共济的朋友和同志,这时,你尽管由于拥挤而不舒适,但你的内心却是平静、愉快的,紧张便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 别做完美主义者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有可能一事无成。
  在我们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的智力很高,才智过人,很聪明,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比他们在各方面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寻找这类人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才华虽然说不上盖世,但比起我们常人却超出了一截,他们的脑筋也很灵光、工作也够勤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有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你可能要说:"完美主义"不好么?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述,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痴情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然后才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因而没有做,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写一篇某一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会在尝试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去写论文。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不是尽善尽美,而他却非得要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来。于是,他就将这种方案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又放下,又去想别的事情。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一种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第22节:第四章 学会释放压力(5)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从你的人生档案中找出你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篇文章的构思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还没有写;这只现价30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5块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5块钱,所以就一直未买等等。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可能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你又会因此而烦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也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你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把手头的某项工作交给你的两位部下,一位是完美主义者,一位是现实主义者,观察他们面对同一工作会有哪些不同。等他们的方案提交上来,你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可以一下子给你提供十多种可能的方案,分别说明了其可行性与利弊得失。但是他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最好,他会采用哪种方案。而现实主义者则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他要实施的那套方案。在聪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够给一套很实在、马上就可实施的方案。
  所以,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有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而妥协者却会多多少少有些进展。
  请记住: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如果坚持要等到万事俱备,你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同时,对待自己也要宽大些,不必追求自己永远绝对完美。这样,你不但少了许多烦恼,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事业在一个较短时间就会有大的发展。
  □ 提高"耐压能力"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厌倦尘世喧嚣,辞官归隐,饮酒赋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闲适恬淡之韵味溢于言表,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悠闲自在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他不愿承受压力。
  在匆忙紧张的现代社会里,老庄哲学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了。不甘寂寞的现代人无法安于闲适,他们崇尚功名,更愿意从事艰巨繁忙的工作,即便屡遭险阻、饱受压抑也在所不辞,因为他们害怕被淘汰,精神紧张可以制造一种充实的幻觉。此时,人们已步入了压力的误区。
  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们往往受人景仰,成为学习的楷模。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受到激励,要做这种工作卖力、肩负重担的、有出息的"社会栋梁",要敢于和别人竞赛。能够向人坦言"我这人很耐得住压力",显得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人们在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时,也多是询问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耐压能力",以使自己可以应付更多更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更糟的是,人的精神运动具有一种被动适应的特性--面对多大压力就基本上能够承受多大压力。你也许会发现:宣称自己很耐得住压力的人总是真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你受到鼓励,别人要求你进一步提高耐力,你就真的能够忍耐更多的困扰、承担更多的责任--直到承受力达到新的极限。即使是在不甚紧张的机关事业部门工作,你也得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压力承受力;甚至连专门教人如何释放压力的心理医生自己也感到压力重重!这真是一种遗憾!
  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不致过于脆弱,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住风浪的考验。但是,压力本身并非人生目标,实干和成绩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而非一味承受压力、精神紧张。所以,不可为承受压力而主动给自己加压;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当释放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否则,最终将为自己引发危机--水压过大胀爆水管的事故够可怕吧!我们确实应该改变惯有的心态,寻求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压力引发危机之前,你就应该及早重视它。压力的累积就像滚雪球下山--当雪球还很小,速度也较慢时,是较容易控制的;等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时再想让它停下来,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相当困难了。大脑运转不过来,时间总不够用,对工作和学习感到厌烦,难以应付……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到的"减速信号"。
  不要一味蛮干,面对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事情时,首先拧开你思想上的紧张阀门,释放压力--作作深呼吸,走出房间到林荫道上散散步;心绪平和下来后,再回到你的书桌前,镇定自若,想像自己能量巨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第23节:第四章 学会释放压力(6)
  事情再多,也得一件件地做,所以,你应该考虑清楚诸事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再提笔把计划写下来,列出你的条理,这样有助于理清你的思绪--理论明确了,就可以很好地指导实践。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不相关的"多余"程式其实很有必要。多花点功夫放松自己,你会在事情的顺畅进展之中赢得更多的时间。你要先学会投资,然后才能考虑丰厚的回报。
  学会释放压力,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必要"压力需要承受,自然也就不用绞尽脑汁去想该如何应付压力了。
  □ 迅速摆脱生活的打击
  也许你在工作中遭到了挫折,也许你的爱人抛弃了你,也许你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时候,你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只好逃避,或者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或者从此一蹶不振地胡混下去。
  为什么不正视生活的打击,站起来再走下去呢?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战胜一切挫折,获得自己的发展。可是,怎么做才能从挫折中站起来呢?面对着痛苦、悲哀和失败,怎样乐观地生活下去呢?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要选择生活
  去寻找那些曾经战胜过生活打击的人们,在书本里、在现实生活中,你到处都能找到他们。从他们身上你能汲取经验,建立起生活的信念。
  2.你既要原谅自己,也要原谅别人
  无论是什么烦恼,其中总有一些原因,主要是要敢于正视现实。自己犯了错误,造成了烦恼,首先要坦白地承认,从内心里说:"我很难过,绝不再犯了",然后把内疚和失败扔到脑后去,用新的信念和热情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过错,不要把别人对不起你的地方总放在心上,常想想,别人也许并不是有意伤害了你。
  3.要恢复自尊心
  要相信自己的理想和能力,不要总怀疑自己会失败,就是真正失败了,也要看一看是不是因为条件还没有成熟,或者我们目前还不能胜任,但是以后是会成功的。
  4.回到朋友们中间去
  别人过多地关心或者询问往往会唤起痛苦的回忆,所以,遭到打击以后羞于见人,愿意一个人单独相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最终是要走回到大家中间去的。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治疗精神创伤的良药。你不妨找一位朋友谈谈,把你的烦恼和不幸告诉给他,你或许会从他那里得到温暖、得到帮助的。
  5.热心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也是医治自己精神上的创伤的好办法,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开车,不小心撞死了一个横过马路的小孩,他的内心一直很痛苦。后来,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儿童福利事业上,用这个来摆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6.在平凡的小事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遇到生活打击的时候,你还要学会在平凡的小事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在遭受生活的打击以后,对生活的任何兴趣都是可贵的。所以,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就要牢牢地抓住它。翻翻以往的信件,看看过去的日记,可以把你带回到过去欢乐的日子里,你一定能从中找到重新开始生活的力量。
  □ 每天都过感恩节
  每天早晨一觉醒来,首先想一想有什么人的什么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并在未来的一天里身体力行,再想想他的人格是否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与帮助--如果有,就要心存感激;若缺少发现,则需要有所思考。
  对别人心存感激,你就会感到人生的愉快。感恩也是一种爱,任何负面的情绪在与爱相接触后,就如冰雪遇上了阳光,很快就消融了。如果有个人正在跟你发脾气,而你只要始终待之以爱心和温情,最后他是会改变先前的态度的。
  实际上,心存感激与平和的内心状态是彼此相联系的,你越是对生活心存感激,你越生活得祥和惬意,因为生活总是对诚挚给予回报。如果你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则需进行练习。
  每一天,你呼吸、走路、穿衣、饮食,为此你应该感激天空、大地、牛羊、蔬菜、农民和工人,没有这一切就没有你--你是这个世界的爱的结果。不仅如此,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英俊青年或是漂亮姑娘,甚至已经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可亲可敬的人们曾经为你付出心血!你真的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你应该感激你可爱的朋友、家人、师长、同事以及你过去的相好,甚至还应感激启发了你的思想的古圣先贤,还有许多数不清的人们--哪怕那些只是曾经给予过你小方便的陌路之人。古语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你应时刻以此为训。
  即使受到了委屈与不公,你也不可对生活丧失信心,你始终应该坚信: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的人们是善良的。所以,睁大你的双眼,去发现你周围的真、善、美。
  人的思想有着一种潜在的脆弱性,如不加强自我修养,则很容易"误入歧途",失去对他人的感谢之情,想当然地否定你身边的人们。此时,与他们相处你不再感觉良好,爱意被敌视情绪取代,你开始感到某种沮丧。所以,你必须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以一双慧眼来看待生活,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人的优点上。
  一般情况下,当你心平气和、状态良好时,就会觉得人们很好,你很自然地想起一张又一张可爱的脸庞,内心充满亲切愉悦之情;不一会儿,你开始觉得别的事物也变得美好起来了:你开始庆幸自己的健康,想着孩子的可爱,你由衷地为自己的事业而自豪,你感到了自由的可贵……整个生活、整个世界都太美妙了!
  每天都花上几十秒钟过过"感恩节",这对你的生活很有好处。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想想别人的好处,心存感激,接下来的一天里,你将很难感到烦恼和沮丧。
  第24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1)
  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
  现代生活变化迅速,节奏加快,要求我们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你也应该记住:一步也不放松的人,是最难胜过的劲敌。
  □ 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升温的时代,你如果不每天学习、不断充电,那么很快你就会落伍,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现代人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充电。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工商业界,个人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否则便难以生存下去。一个有干劲的人,时不时地充充电,就不会被社会淘汰。
  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常常强调干劲及学习的重要性。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并非每一位都充满干劲、都勤奋好学。例如,宰予虽然有一副绝好的口才,但却怠于学习。对于宰予,连孔子都不禁摇头叹道:"朽木不可雕也。"再多的责骂,这种人也是难改其性,可以说这种人是不可救药之徒,终将被社会淘汰。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干劲以外,还需要有另一种观念,即学习充电的观念,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最好的启示。然而书本的知识只是基础,必须再以自己的理解力将其消化吸收才行,社会是更大的一本书,需要经常不断地去翻阅。须知,在现代社会中,不充电很快就会没电。
  现代生活变化迅速,节奏加快,要求我们必须抱定这样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你也应该记住:一步也不放松的人,是最难胜过的劲敌。
  我们常会有"那个人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之类的话,意思是说,他现在虽然并不怎么样,但日后总会成功的。
  同样站在新的工作场所,有人能立刻得到要领并灵巧地掌握,这实在是很难得。但这种人往往在中途就干不下去,甚至退步变坏。
  与此相反,起先摸不清情况工作不顺畅的人,经多方请教前辈或上司,同时自己也认真用功并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大致都会获得很大的成果。
  人都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与指导下才逐渐成长起来的。比如双亲、师长、朋友等的指导,在适当的时机恰当地施予,才能完成一个人的正常成长。
  可是,更重要的是对这种帮助与教导要自动去学习吸收。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后进了社会就失去进修的心,这种人以后是不会再有什么进步的。反之,学生时代即使不显眼,但步入社会后仍然勤勉踏实地自觉学习应学的事,往往都会有长足的进步。能继续保持那种态度的人是只有进步、没有停顿的。他一定能一步一步随着岁月踏实地发展,经过一年就累积一年的实力,经过两年就累积两年的实力。进而10年、20年、30年,各养成与其时间相称的实力。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器晚成"。工作每天都有新情况、新挑战,你每天都要面对新事物,学习与生活相伴,生活就是学习。
  对一份工作,许多人干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了,想换一份工作,而换一份工作就得有条件、有实力,实力来自自身。现代社会的机会很多,你只要天天学习,你就天天有进步,就会天天有机会,你的生活就会富有生机。
  假如你不想跳槽,想把现在的工作当做一生的工作,那应以何种态度应付呢?如果因为目前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优哉游哉地过安逸日子,那么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维持很久。失败的日子一定不远了。
  与此相反,能将这份工作当做一生的工作而埋头苦干,不断进修、不断创造新的东西,始终能"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进步一定是无止境的。这种人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情,有效地做自己的工作。这样自然就有希望,不至于失去理想,当然也不觉得疲倦了。
  第二部分
  第25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2)
  而这种人对自己的工作会有一股拿生命作赌注的热忱,他把自己的使命刻在心里,为了使命,甚至愿意舍命去完成。
  □ 熟谙学习之道,为学方可事半功倍
  学习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培养兴趣。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有了良好而稳定的兴趣,就会使人在学习中孜孜以求、学而不厌,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何以建立良好与稳定的兴趣呢?一是要有责任感。要认识到好好学习是祖国、人民和民族的重托,是家长与朋友们的期待;二是要有紧迫感。要认识到这是自己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步骤,可以说未来既对我们有强大的吸引力,也有很大的威逼力;三是要有理智感。不能凭自己的原始好恶对待专业,以自己的理智与毅力改变对目前所学专业的逆反心理,用意志力量培养兴趣,一旦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价值时,学习兴趣就会随之产生。
  第二,专心致志。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它需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全神贯注,并且使大脑的兴奋神经中枢处于最佳状态,任何一点分心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心不在焉,必然学无所成。学习时必须用坚强意志克服外界的干扰,同时要用自我调适的方法排除如疲倦、贪玩、思想困扰等内部干扰。
  第三,重在理解。学习不能全赖于死记硬背,理解才是真正的为学之道。他人知识只有经过理解消化,才可得以沉淀与固化,为我所用。如何做到理解有方呢?其一,通过感知加深理解。既可以通过图解、实验、参观、录像资料与社会调查等进行直接感知,也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间接感知。其二,通过分析表述概念、定义、原理的语言构成来加深理解。其三,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理解新概念与新知识。其四,通过运用知识来理解知识。要珍惜利用并创造一切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强化记忆。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何以强记呢?一是复习,通过阶段性、周期性地循环复习来强化记忆。二是化繁为简,把复杂的内容化成简单的纲要,即遵循"从厚到薄"、再"从薄到厚"的途径。三是比较异同,掌握特点,即通过比较异同,抓住事物的区别与联系,这是避免记忆混淆的好方法。四是寻找联系、抓住联系,哪怕是无关紧要的联系,都可帮助记忆。五是经常整理、真正理解,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之系统化,再按系统组合知识,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也便于记忆。
  第五,从严务实。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读书不求甚解,好像做给别人看的,那是学不好的。学习必须从严要求、务实求真、扎扎实实,做到真正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六,善疑好问。古人曰:"学贵善疑"。学习不能靠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多动脑筋、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进太庙还要"每事问",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第七,循序渐进。学习不能幻想一口吃成胖子、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只有循序渐进,一步一环地去完成,才能学到扎扎实实的知识。否则,丢掉哪一步、哪一环,都会造成知识体系的缺陷,或者造成夹生饭,消化不良,再想弥补,代价可观。而且,急于求成,精神压力太大,还有损身体健康。
  第八,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我们读了许多书,学了许多知识,只是把它奉为"教条",束之高阁,或者用来装潢门面,或者借以吓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学以致用,就要有的放矢,就是以各种理论知识为"矢"来射社会实践之"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九,积学储宝。古人把读书学习活动称作"积学储宝"。怎么储存"知识宝藏"使之更有利于应用呢?就是按系统的理论把知识组合成各种系统,加以系统化后再储入大脑。这样不仅可以像电脑软件储存信息一样,随时可以按程序调出使用;而且还可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加深理解原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
  □ 与成就事业关系最密切的学习内容
  专家指出,与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关系最密切的学习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智力学习
  智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和聪明。它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一般说,在青年的成才活动中需要培养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5个方面。
  第26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3)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观察力的培养对青年的学习成才十分重要。但观察力的培养并非轻而易举。青年在观察力的学习与培养过程中,既要学会观察事物的全貌,又要学会观察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既要观察事物的相似之处,又要观察事物的细微差别;既要观察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世界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要使自己对事物有更深的洞察力,"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人们智力结构中的诸要素都离不开记忆力。培养记忆力,首先是要增强记忆力的敏锐性、正确性、持久性和备用性;同时也应当借助思维的帮助,通过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必要的联想,这是通向记忆的坚实之路;还要正确对待遗忘,一方面要掌握遗忘的规律,同遗忘做斗争;另一方面只有遗忘掉那些不必记住的东西,才能牢记那些必须牢记的东西。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失去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注意力的作用都无从发挥。青年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有人曾把青年的学习分为3种不同的水平:记忆的学习水平、理解的学习水平和思考的学习水平。第一种水平只求记住学习的材料,甚至不惜死记硬背。第二种水平则要求弄懂学习材料的意义,力求融会贯通。第三种水平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积极思考,力求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去解决问题。应该说,在青年成才的学习中,这三种水平的学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就实际的情况来看,还是第一、二种水平的人占多数,第三种水平的人数为少。因此,对处于前两种水平的人而言,要努力把自己提高到后一种水平上来,否则,成才之路就会变得黯淡失色。因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想像力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智力奔放起来、腾飞起来,推动人们去创造。培养想像力,就要不断增强想象的丰富性、新颖性和独创性。但是我们又不要去提出那种毫无根据、完全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想象,只有同现实紧密联系才富有创造性,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才是成才所必需的。
  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维护者。注意力的作用在于使心理活动指向、集中或转移到某种客观事物上。人们的一切智力活动,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只有在注意力的参与下,才能有效地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必须善于掌握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2.能力学习
  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才能和本事。它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
  学习是成才的基础。学习贯穿着青年成长的整个过程,并为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创造能力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才以学为本""非学无以成才""学者,学者,学而为智者;不学而为愚者。"这是人类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在学习中掌握智力、能力、科技知识、品德、个性等方面的知识,是造就人才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知识与智能的统一,是青年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学习知识和发展智能的问题上,青年中存在着两种片面的倾向:有的人读书较多,涉猎较广,注重智能,喜爱思考,但却或多或少地有些轻视系统知识的学习;而较多人,则习惯于把学习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知识的积累,对智能的培养较少关心。这两种倾向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后一种倾向,将会严重地影响青年的成才速度,要特别引起注意。我们认为,克服单纯知识的倾向、重视智能的培养对于青年成才尤其重要。首先,从自身条件看,青年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所以,这一时期是一生中发展智能的最好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就会使自己的潜在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这对今后向更高的人生目标迈进是极为不利的。其次,从长远的发展看,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高度知识化的时代中有所作为,单靠一两次系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达到不断增长才干的目的。这一切都需要具有统筹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等较高的智能水平。因此,青年的成才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智能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青年成才的重要标志。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智力、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表现一个人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本领。高创造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是智力"金字塔"顶上一颗闪光的明珠,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奋进过程中才能摘取。青年要使创造能力真正发挥出来并促进自身成才,还要在知识、经验、技能和个性品质等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7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4)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成才的基础,而能力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在青年的成才活动中,应当具备以下4种最基本的成才能力: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图、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从实际出发正确制定学习计划,恰当安排学习时间,掌握科学的读书、听课方法,学会积累资料和使用工具,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出新的学习目标等等。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对终生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才中一项根本性的建设。
  (2)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指的是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做出发明的能力。在成才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中,创造能力是核心。缺乏创造能力的人,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但是,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十分薄弱的。一些外国学者在评价中国学生时,也不乏中肯的批评:东方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考试能力强,独立精神弱;知识量不少,创造力较低。这话值得我们深思。
  (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就是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是表达的基本和首要条件,表达不准确,信息就无法从你的口中和笔下如实传递出去,也就完全失去了表达应有的作用。表达也需要鲜明和生动,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排除人们接受信息时的各种障碍,有利于表达目的的实现。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把人群组织起来有效地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领导者、管理者应当具备,各行各业的从事社会活动的业务人才同样应该具备。在许多业务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个统一人们的意志、协调人们的行动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根本不行的。所以,青年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3.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科学文化由三个基本的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器物层次,比如新的技术、设备和物质产品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会使用科技产品和高科技工具,很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立得住脚,更不用说有所作为了。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层次,制度层次的科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和组织管理的一系列变革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科学人才在各个领域中的比重。制度层次科学文化的深入发展,将为成才者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第三个层次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层次的科学文化。这一层次的科学文化集中体现在由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倡的科学精神中,比如批判、创新、理性、规范、求真、献身、公平、宽容、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为近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也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基础与思想前提。每一个青年都要努力学习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一切科学技术成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成才。
  4.品德学习
  很早以来,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德、识、才、学、体是成才的五大内在因素,而"德"为五大因素之首。品德是成才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古今中外学者都一致认同。"德薄者,终学不成也。"道德作为一种知识,需要在长期的追求中,才能成为人内在的品德素质。人才的品德包括一般品德和劳动品德。一般品德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爱国、爱民、爱公、民主、团结、守纪、礼貌、谦虚、助人、尊重、守信、诚实、勇敢、勤劳、正直、律己等。劳动品德指人才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为民造福、严谨认真、坚持真理、团结协作、热爱事业、艰苦探索等。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对人才的成长产生影响。
  5.个性学习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特征,比如坚定性、灵活性、敏捷性、严谨性、独立性、主动性、专注性、灵活性等。人才的成长不仅与智力有关,而且与非智力的个性因素有关。高尔基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提出:热情、勤奋等品质是构成天才的重要因素。特尔曼则认为:成就的75%取决于进取心、自信心和坚持力等人格特征。我国学者也认为: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目标坚定而远大、兴趣广泛而专一、情绪积极而稳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道德感和美感、有坚持力和自制力、有自信心和进取心、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富有幽默感等。个性心理品质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因此,个性学习是一个人成才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第28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5)
  □ 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常见的学习方法有:
  1."锥型学习"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立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计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一分钟能记忆一"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
  为了形象地说明,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比做一把锥子。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这种学习方法的原理由一个浅显的事情就可明白: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1万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10斤柴就够用了。
  "锥型学习"需精力高度集中。频繁地使用大脑,会不会造成精力衰竭呢?研究表明,人脑潜力是很大的,据称人的大脑是由15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每个神经元可以接受数千种不同的信息;人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这样的电子计算机,它可以贮存相当于一个人读了300万年书所接受的信息量。以记忆力而言,据有关资料介绍,假定18~35岁的记忆力为100,36~60岁为95%,60~85岁平均85%~80%。过了30岁后,记忆力开始衰退,但每年衰退还不到1%,虽然记忆力减退,但由于理解力的加深和经验的增多弥补了这个缺陷。
  假定一个人的知识是100,那么他的有效知识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他实际需要的知识就是他的有效知识,人的知识面总是大于实际需用的知识,现代人的有效知识大约相当于他总知识的10%。也不妨用电子计算机对学校的教材进行计算,看教材中有多少是现代科技成果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再按有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学习者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从本职工作出发接受创造目标的需要学习知识,这样学习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像打井一样,照准一个眼深钻下去你就会取得清澈的泉水。
  现代的学习者,你没有必要把一切都往脑子里塞,学习锥子,向时代的深度进军,任何浪潮对你造成的压力不过只是向自由活动的空间挺进。
  2."螺旋上升"式学习法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呢?是步步为营的金字塔式,还是孤军深入的电线杆式?目前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方法已经在撞击着人们的神经,它在悄悄告诉我们:现代学习的一种诀窍,就是在螺旋上升中前进。
  所谓螺旋上升的学习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每一循环都比上一个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与"金字塔"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够更迅速地理解和获得知识;与"电线杆"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这种"螺旋上升"式学习,可以说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许多现象综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通俗地说,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以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和补充。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以学习者所感兴趣,或想研究的内容为目标。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概念、某个公式、某个实验现象、某个疑难问题,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围绕着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那些与中心内容有联系,但并不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运用,实验现象得到分析,疑难问题得到解释,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还了解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所学知识的概貌。在这一循环的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同时,为了解决起点所提出的课题,需要认真地钻研、理解、掌握;需要我们去查找书籍、寻求解答根据、说明材料,这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扎实钻研作风的过程,同时还是训练快速查阅书刊文献,有效利用资料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说是"一箭三雕"。
  "金字塔"式的学习,对于具有系统学习条件和充裕学习时间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利的;"电线杆"式的学习,对于那些聪明颖慧、理解力强的人,也是可行的。那么,对于那些既无大学学习条件,又不具备超群智力的广大学习者,用勤奋和毅力,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第29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6)
  3.快速学习法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样不断涌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对付新知识的洪流。几年前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5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识。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这是因为当你讲述的时候,为了说明它们,脑筋也紧张地活动,许多概念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强化,化为自己的东西。许多杂乱无章的"因子"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整理,使它们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听别人的讲述,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书前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潜在知识(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一次"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通读时不记笔记,更不问人,只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经过这次通读,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受益匪浅。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炼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着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的讲授就比第一次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之处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印象也大大加深。再者,又可以第二次通读教材,这次的通读所获得的感受、心得和体会便会像闪光的亮点一样永远记在心里。当你再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就会更加顺利,发挥得更加开阔……这样,经过了4~5个回合的自我讲授和通读、精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了这门新学问。
  □ 把握4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大学招聘员工。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这家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所开列的招聘基本条件并不包括会计专业出身或会计实务经验,而是要求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运用能力要出众。
  该公司招聘人员解释说,这并非是因为我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的是会计和审计人才);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只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我们自己可以来培训你的专业技能。因此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按我们的理解,英语与计算机的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当然计算机和英语专业自当别论)。要学好这两项科目,必须具有学习的努力、领悟和坚忍不拔的执著,举一反三的推导能力,这就是这两种技能成为测量学习能力的标准的原因。
  这是一个变革的信号。现在单位招聘新人时问的不再是过去的"你可以做什么",而是要知道"你可以学什么",你是否能够学会我们要你掌握的东西。上述这家事务所新员工上班第二天,每人发给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套财务软件,放假一周,学会后再来公司上班。
  具备学习的能力,才谈得上占有和更新知识,接受和处理信息,才能不断地跟上世界知识革命的步伐,也才谈得上对知识的应用。
  许多教育学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会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学会学习",在这里意味着把握4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读、说、写、做。
  1.学会读书
  读书之事,由来已久。读书多少为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赵普却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书主义。显然,这些说法都有些夸张。实际上,读书的数量以适当为界,以人的读书能力为限。
  不谈专业的差别,就人才个体来说,读书宜多不宜滥,恐怕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则。宜多不宜滥,就是说读书要有个数量界限。那界限应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具体条件来划定。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大学生,应以教材10倍数量读书,也许比较现实,也比较合理些。那就是说,一个本科生,要学20几门课,就应读与之有关的300册书为宜。
  读书除去把握读书的数量外,还应该把握读书的技能。我们把读书的技能概括为三个相结合:其一,读与思的结合。读书惟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对于思考与读书的关系,古人议论很多。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朱熹说:"后生学问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少畏耳。"鲁迅先生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其二,读与问的结合。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凡是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慎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白的就要问,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其三,读与做的结合。读书应与实干相结合。读而不做,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呆头呆脑,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有点奇怪。现代的人才个体,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如此这般,才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营养。
  第30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7)
  2.学会语言
  我们知道,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结构来说,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社会成员的独白能力如何,又是社会文化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独白语言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语言活动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认为,学会语言就是要学会和掌握独白语言的三要素:立论正确,言之成理;感情真挚,以情动人;讲究技巧。技巧很难一言而尽,从最低的标准讲大致包括:语言完整,晓畅明达,逻辑清楚,首尾相顾,结构合理,节奏适宜,手势得当,声音清楚,还要能够进行即兴发挥以及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问题。
  3.学会写作
  写作能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古人称:"文章能事"。近代以后,专业多了,写作独尊的地位也就没有了,但写作仍然是诸业之首。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写作课,可见其重要。那么,如何学会写作呢?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其一,勤写。懒于动笔,是最要不得的事。欲使自己提高写作能力却懒得动笔,这令人不可思议。其二,要有较高的标准。散漫是学不好写作的。目标既不高,要求也不严,错别字也不在乎,文法不通也不重视,结构不好也无所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绝对不会让人产生愉悦之感的。其三,多读名著,精研范文。不多读好文章,脑子里没有相当多的词汇,写起文章来就会语言贫乏、辞藻生涩。而且好文章有一种口不能言的好处,只有烂熟于胸,才能充分体味其绝妙,日后提起笔来,那种写作的神韵也会油然而生。其四,善于改写文章。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人把它概括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看来,这仍然是锤炼文字的座右铭。
  4.学会操作
  操作技能,指的是对高科技产品的实际操作和对现代科技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显著。曾风行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作者的资料来源主要依靠对各种报纸和杂志的剪裁,而通过重新裁剪和编排后的资料,却出现了一个个极精辟的思想,展示给世人一个全新的视野,这就是一种高超的操作技能、一种艺术的创造能力。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都十分重视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操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注重掌握学习的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对现代青年来说,掌握以下技能将是十分必要的。
  (1)学会计算机。计算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须臾不可分离,已成为完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计算机,将很难在现代社会中立住脚。
  (2)学会掌握资料。掌握资料,就能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对于寻找成才机会将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的整理和积累是一门学问。资料本身是客观的,但掌握哪些资料、利用哪些资料、如何整理和编排资料,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把握,对掌握有用信息的灵敏以及对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会调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决策还是管理;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处理各类问题,都需要了解情况。了解情况就是调查。因此,调查研究是青年制定学习、生活计划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 花点时间让自己兴奋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但有的人却能乐此不疲,就像干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一样埋头其中,这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有超人的自控能力,想干什么就能尽力去干,但另一方面是他们能持续保持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保持相当的兴奋度,就像有些小孩子打三天三夜游戏机也不觉得累,原因是他们一见到游戏机就兴奋不已。
  显然,当有一天我们能一想到学习而不再愁眉苦脸,一捧起书就兴奋不已,那么古人所说的"苦读"就去掉了一个"苦"字了。
  那么,如何让自己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呢?
  憧憬未来是让自己兴奋的一种有效方法。当你想到学好外语以后,就能在高校或大公司更好地施展身手或出国深造,当然能兴奋起来,每天多背十几甚至几十个单词。有了这种憧憬似乎也很容易自觉地订个计划,然后把它贴在墙上,以便经常督促和约束自己。
  当然,学习不是靠一时的兴奋就行了,很多人总会在刚开始兴奋后,很快就偃旗息鼓、故态复萌,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能坚持到最后的总是很少的几个人。所以我们要设法让自己一直兴奋,起伏可以有,但不能一去不复返。
  为了激励自己,我们还可以偶尔拜访一下成功者。如果你发奋考律师,那么当你感觉动力不足、看书无味,甚至有点讨厌法律条文的时候,到一个律师朋友的事务所去坐坐,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感受一下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那种工作时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再比较一下自己的平淡窝囊,相信你马上会起身回去拼命看书。如果你准备学吉他,练了几天就感觉没了激情,不妨去找几个吉他高手,看他们弹,听他们弹,不用多说,你自然又会兴奋起来,如果再听听他们苦练的经历,相信回去你会比以前练得更刻苦。
  第31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8)
  当然有机会跑到大都市、大公司去看看,亲身感受一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氛围,我们会深深感觉到学习绝不是学校里学生的日常功课,终身教育已是现代人的必修课,这样你自然会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学习的紧迫感。
  改进学习和工作的方法,使本来枯燥单调的学习和工作变得有趣些,也会增强自身的兴奋度。大凡学英语都要背单词,但如何背却各有其法,如果你能想出一种独特有效的方法,自然不会觉得很枯燥了。在学习中我们可以经常想一些新方法。如归纳一张图表,列个提纲,想出个口诀等等,都会让你感到学习的乐趣。乐趣也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
  □ 找寻使你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你所以有活力,是因为你认为你有活力。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当然遵循着自然规律。每个人总有一天会衰老,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违背不了;但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几万年进化的结晶,人不仅仅只是消极地顺应自然,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心态调节,来延缓衰老,保持一颗永远年青、充满活力的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进入了老年,然而其心态仍然很年轻,充满了活力。
  他们有什么灵丹妙药吗?
  有!这灵丹妙药就是他们的积极心态。
  如何永远年轻,充满活力,可能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本领。但下列生活方式可供你参考:
  (1)从你的现在开始,建立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这样,你的头脑就不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衰老,会始终保持着灵活、敏锐的运转状态。不过,有一点你须注意,学习的内涵不仅仅指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包括你智能的提高和各种技巧的训练、生活艺术的思考以及人际交往的学问,等等。这些都可以列在你终生学习的范围之内。
  (2)多使用你的大脑,坚持做智慧体操。所谓"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就衰老"。刀越磨越亮,大脑越用越灵光。不论你年青还是年老,你尽可以多参加一些以研究为内容的读书活动,参加你感兴趣的一些智力竞赛或是游戏,收看一些智慧性的电视节目,掌握一门棋艺,锻炼你的空间思维能力,使经常更新的智慧始终活跃在你的大脑里。
  (3)用科学的态度搞好大脑的营养平衡和大脑卫生。这里的营养包括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卫生也包括生理卫生和精神卫生。适量地补充大脑所需的维生素,以维护大脑机能的正常运转;同时,给大脑一个良好的伦理环境,让你的大脑保持着和谐乐观的精神状态。
  (4)关注大脑的"一举一动"以及活动的规律,使大脑兴奋、抑制的功能保持良好的调节机能。保证每日高效率的睡眠。关键是睡前要使大脑神经充分松弛,做到所谓"先睡心,后睡眠"。睡眠,是大脑的一种深度抑制,也是大脑恢复生机活力的主要方式。
  (5)给大脑定期"放假",使大脑获得积极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你可以从事一些跟你自己的专业相距甚远的活动,如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可以去找文艺女神聊聊天;脑力劳动者可以去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这种智力活动内容的转换有利于大脑各区的平衡发展和协调运用,促进大脑的智力发展。
  (6)防止大起大落的情绪对大脑的深度刺激,尽量少出现所谓的"激情状态"。建立理智的生活秩序。青少年则要尽量避免因色情所引起的纵欲,以及由于感情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7)喜欢一种运动。运动能使你的身心都得到锻炼和愉悦,它会使你永远年青。
  (8)多动手做事。寻找一种可以精细地锻炼你的手指的活动,例如,你可以多做家务,因为许多家务劳动都具有能够精细地锻炼手指的功效。这样做的好处多多,一方面活跃了大脑机能,另一方面还有益于家庭的和睦幸福,使大脑得到精神营养的滋润。
  (9)对一切好奇。好奇是大脑年轻、有活力的具体反映。对待新鲜事物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探求心理,不断地为自身打开一个又一个通向新世界的窗口,不断地从新世界中汲取抗衰老的"长生不老药"。
  你所以有活力,是因为你认为你有活力。只要心年轻,人就不会老。如果你一直都以一种积极的年轻的心态去看待人生,那你就会青春常驻,永不衰老!
  □ 没有谁注定是平庸之辈
  "智商"一词心理学上用了很多年,一般来说,是指人们的智力水平。
  大多数学生在学校迟早会有机会参加智力测验,他们就多少知道与一般人相比自己的智力怎样。知道自己的智力状况,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不幸得很,有时,它被误用了。当你占有关于你自己智力的信息资料时,你应该利用这资料,但也不要夸大它的重要性。
  第32节:第五章 掌握学习方法(9)
  大多数情况下,智力测验是测量你运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就是看你观察、分析像"词""数""观念"等不同类型的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多数学科,特别是在科学和数学中取得成功是很重要的,不过,它只是智力中的一种。在智力测验中,你得分的高或低,并不机械地意味着你是一个成功者或是失败者。其他的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和耐力至少与智力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智力与他在生活中成功与否的关系如同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身高与其成功与否的关系一样。假如你是一名篮球运动员,长得高是一笔巨大的资本,越高越好。但是只是长得高是不能保证你成为篮球明星的。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不只要长得高,而且要体魄强壮、有很好的教练,同时还须不断地训练。智力与成功的关系是与之相同的。
  聪明即智力,它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单靠它自动地发挥作用,不会给你带来成功,除非你:(1)愿意运用你的智力(获得良好的竞技状态);(2)找到很好的教师(指导);(3)愿意不断地训练、训练、训练。
  另一点:许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不特别地高。他们的成功应归功于一些其他的才能,如速度、异常的灵巧,还需要难以置信的决心和艰苦的训练。同样,智力测验中定为中等智力的人也能获得成功。这并不意味着测验没有用处,它只不过是告诉我们,除了智力,其他才能也是很重要的。
  你能改善自己的智力吗?你能提高自己的智商吗?童年时代以后,从一定限度上来说,你没法再增加智商了。少年儿童的智力能否加速发展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显然,假如儿童,比如说8岁以下的儿童,通过书本、富有想象力的电视节目、远足、参观博物馆、工厂、实验室,接受大量的刺激,他们的脑力就比那些被剥夺了这些刺激的儿童发达得多。
  大约15岁或者16岁以后,脑力发展的速度减慢了,并且,人的智力差别很多年都大致不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即使过了16岁,你的智商不会再增加什么了,但你可以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如你的身体总是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一样。有些人很注意他们的身体,经常锻炼、饮食合理、抽烟喝酒不过量。因此,当使用体力时,他们的身体状况就比那些平时不爱惜身体的人要好得多。
  智力的道理与此是一样的。我们十多岁的时候,智力--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了一般水平,这种水平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几乎保持不变。但是,像我们身体一样,它既可以因缺乏使用而退化(当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智力时,就会感到失望),又可以通过经常不断的刺激使它保持敏锐。
  保持智力处于良好状态的办法是经常用脑。坚持阅读、研究、听课,经常接触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付新的挑战,所有这些可使你的脑筋不致生锈。
  假如你知道你的智商,你应该让这个资料帮助你去做出一个明智的职业的选择。一般来说,工作越复杂,要取得成功,对智商的要求也就越高。从事复杂劳动的职业人(核物理学家、医学家、高级会计师、广告人)都是从智力最高的那部分人中来的,大致属于总人口中最优秀的15%。少数人智力处于较低水平,也在从事这些职业,这仅是因为他们具备其他的条件,如难以置信的刻苦,或具有非凡的想像力,或不一般的家庭条件,或纯粹是碰上了好运气。
  仅次于这批杰出人物的是更大的一批人,他们来自总人口中智力较高的30%。这就是医生、律师、会计师、心理学家、商业经理、社会工作者、工程师、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其他从事这类职业的人。
  再往下就是普通老百姓,即智力平常的人。我们大部分人的智力是一般的,尽管承认这一点可能是困难的,谁也不喜欢自己被看做是"仅有一般智力"的人,然而,这是没法子的事。因为,"一般"一词的定义就是指最大多数人所处的状况。智力水平应该不对任何人构成压力,因为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也能基本上掌握我们自己的生活。正如著名的黑人运动员萨·佩奇所说:"没有谁能避免自己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就是平庸之辈"。
  在我们社会里,大多数人有普通的智力水准,即智力的平均数。他们或在事务所工作,或在医院工作,或在农场种地,或开卡车,或当警察,或做美容师,或是售货员,或是小铺子的老板--他们的智力水准一般来说处在普通线上。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
  这些职业中的一些人在智力测验中得分很高,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获得机会找到好一点的工作,或者意味着没有充分运用他们的才能。
  这些职业中的另一些人在智力测验中得分很低,这意味着他们获得了不寻常的机会,或他们付出了不寻常的努力,因此,在智力水准相同的人中,他们爬得比其他人高。
  智力测量得分低的人,他们的智力低于平均数,通常做那些不太复杂的工作,如做工、看门、当办事员或从事那些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工作。当然,他们得到的报酬也就少。即使智力适中的人,他们的想像力、热情和献身于工作的精神也有很多不同。这些智力一般但具有想象力、热情和献身精神的人,往往通过他们的工作,为他人,也为自己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好吧,请记住关于你的脑力的三条意见:
  (1)假如你有才智,就使用它,否则你就会失去它。
  (2)现实地确定一个你能成功的目标。
  (3)即使你的智力测验得分低,也有别的办法取得成功。
  第33节:第六章 培养创造力(1)
  第六章 培养创造力
  创新并不神秘,人人具备创新潜能。如果你懂得创造的奥秘、善于掌握科学的方法,你那潜在的创新才能就会迸发出来,以至创造奇迹。
  □ 发掘自己的潜能
  你相信吗?我们每个人都有变成伟人的机会,只是我们从未察觉自己也具备了这些潜能。让我们先对"伟人"这两个字做一番理解。如果你观察一下那些伟人,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不论学历高低与否,基本上,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知识。
  他们反应灵活,有很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能够出奇制胜。
  他们具有博爱的精神,除了帮助自己以外,也帮助别人解决烦恼、痛苦,并且替别人制造快乐和喜悦。
  而我们是否也具备了这些特征呢?有。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直没有好好地去挖掘自己的这些特征,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在这些领域中的潜能。
  让我们用一个事实来证明你究竟具备了多少潜能。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正常人大约拥有1000亿个脑细胞,然而,可惜的是,平常这些脑细胞只有10%在为我们工作,其余的90%都在睡觉。也有的科学家指出,大多数人在他们去世以前,一生中已经开发的潜能只占了5%左右,还有95%的潜能都未能发挥。想想看,人活了一辈子,结果只用掉了5%的能量与智慧,这是多么浪费的一件事。
  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呢?根据行为心理专家们的说法,一般人大都受限于自己的习惯领域,而这些习惯领域往往也就变成了我们的束缚,使我们无法超越自己。
  那么有没有办法打破这些习惯呢?有,而且说出来一点都不难,关键要看你运用得好不好而已。
  虚心学习,永远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上,当更多的人成为你的老师时,你的习惯领域自然就会更加丰盛广大。
  站高一层思考,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得更远、更广。
  改变想法,改变心情,处理事情就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有适应力。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只大象,力气很大,几个大汉怎么搬也搬不动它,但是有一个小孩子,只用了一根细细的绳子,就乖乖地拴住了这只大象。别人很好奇,就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只大象从小就被人用铁链子拴惯了,当时的小象力气毕竟不如现在这么大,任凭它怎么挣扎也动不了。长大以后,这只大象只要一看到绳子一类的东西就害怕,觉得自己被绑得动弹不得。
  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你可曾想过自己是不是也像那只大象,被一些从前的习惯层层捆绑,对太多的事认为"理所当然",而不去认真思考背后的"为什么"。结果,这些反而都成为你挣脱不掉的最大包袱。
  不必羡慕那些伟人,别忘了,其实你和他们一样,都拥有1000亿个脑细胞,只要我们设法多打开一点,哪怕是多个1%、2%,都会让我们增加更多的能量与智慧。试试看,说不定下一个"伟人"就是你!
  □ 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
  综合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证实,创造型人才或者有优秀创造能力的领导者,在个人气质、动机、情绪、习惯、态度、观念以及才能诸方面,具有一系列特质,概括起来包括:
  1.主动、好奇
  创造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理。大发明爱迪生就是一个对什么都好奇的人,他不知道孵鸡蛋是怎么回事,就自己坐在鸡蛋上想孵出鸡来,虽然听起来可笑,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只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是对那些在平常人眼里非常正常的事件产生好奇。
  2.敏感
  创造力强的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十分敏感。能从平凡的事例中找出问题的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的和理想模式间的差距,敏感的领导者常常从别人未注意到的枝节中捕捉到十分有用的信息,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信息推动事业的发展。
  第34节:第六章 培养创造力(2)
  3.变通性
  创造型人才思维十分活跃,善于举一反三,也善于提出一些怪异的念头。通常别人不理解这些想法,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其高明所在,领导不但自己要做这种人,还要注意发现和保护这种人才。
  4.自信
  创造型人才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没有自信,他们就不敢提出自己的创意也就自然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他们有良好的直觉,而且屡屡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这种直觉。
  5.耐力
  一个创造活动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我们应在抓住目标后锲而不舍,不得结果决不罢休。特别是在主客观环境特别复杂,而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寝食不安之时,有没有耐力对一位创造型人才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6.丰富的想象力
  思想中的新观点、新形象来自合理的联想,有时会来自幻想或偶然的机遇。想像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幻想奇,有利于去揭开创造的序幕。
  7.勇气与胆略
  创造性思维的人常常是胆略家,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至少创造性思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想要拥有它,就必须留心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前面所述7个特征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还可以通过与上文所说特征相联系的若干问题来衡量、检查。下面列举几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具备下列素质,就表明你创造力是强的。
  1.不愿意受法定习惯和环境的束缚,不满足于现状。
  2.兴趣、爱好广泛。
  3.有强烈的进取心。
  4.喜欢冒险。
  5.不怕暴露自己无知的方面。
  6.总觉得自己还有未用完的潜力。
  7.善于认错,并能向有能力的人学习。
  8.诚实、正义,因原则不惜与他人对立。
  9.善于用他人的观点来全面观察事物。
  10.从创造力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征服困难,其乐无穷。
  11.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不过自己很善于判断。
  12.工作特别多,时间总不够用。
  13.对权威不恐不惧,不迷信权威。
  14.有能力客观地检查、衡量自己的观点。
  15.有远大的理想,不知疲倦地工作。
  当然创造性人才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任何创造性的新观念的产生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它总是受到内因及外因的共同影响,在某种因素的启发下而产生,而这种启发人们可以专门进行,被称为"新观念提示法"。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这种提示法的研究,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激发人们的创造性益处多多。
  我们现在列举10个这样的方法:
  1.综合,把已有的零散的发现综合起来,这是最通俗、最普通的综合方法。很简单的例子--带橡皮的铅笔,就是普通铅笔与橡皮的综合,这样一种综合常常生成令人赞叹的美妙事物;再如现代的多媒体电脑,将电脑的声、色、像结合起来集中于计算机,而网络又是通讯与电脑的结合。这些综合是对人类发展有革命意义的创造。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观察,注意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想象一下综合起来的效果会怎样。
  2.移植,移植有时能导致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医学界致力于器官的移植研究以其挽救更多的生命,我们有时移植一个部件到另一个事物上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将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方法进行移植并为我所用。
  3.杂交,和生物学中的动物、植物的杂交优势一样,领导管理上的杂交也能产生创造。一条路走不通时,另辟蹊径。往往轻而易举地成功时也要注意,杂交容易引起变异,千万别变得不伦不类。
  4.改变,分别改变原来物体的形状、色泽、气味,效果将会怎样?闭起眼睛来想一下,看见了吗?如果换一种变法呢?再换呢?这样的思考活动也常常引出创造。
  5.放缩,如果将它缩小一点,拿起来说不定更方便、更招人喜爱。如果将它放大一点,是不是更稳重一些?这是一个制造商在观察自己的产品时所考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人们才有了微型图书馆。
  6.转化,这件东西能不能做其他的用途?或者稍稍变动一下呢?
  7.替代与颠倒,当石油被用尽的时候,人们一定得寻找一种替代品来替代石油供给人们能量。这个部件是铁的,能否换成塑料的部件以减轻其重量。这件东西倒过来放怎么样?这两个零件相互换一下呢?效果会怎么样呢?
  8.重新组合,将原属于不同事物的因素相互结合,就像一个非常有趣的电脑游戏一样,那里有许多怪物,你可以割下他们身体的任何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谁也没见过的怪物,或者将这件东西反过来,倒一下,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35节:第六章 培养创造力(3)
  当然,产生以上的想法不是让你胡思乱想,通过这些方法真正获得创造力的前提是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知识越宽广的人、经验越多的人、横向联系越广泛的人,潜意识越多。
  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想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创造力总是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如果我们综合分析各种事例就可以发现这是内因和外因作用的共同结果,具体地讲内因有:
  1.什么都循规蹈矩、附和多数,以为习惯就是真理,既成事实就是真理。
  2.过分谨慎,即使有了新见解,也不敢独持异议。太重面子,以为多疑好问就是失礼非智。
  3.过分相信现成的数字,以致不再作深入探讨。
  4.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自己握住自己。
  5.顾小失大,舍本求末,只注意细节,不掌握根本。
  6.对自己过分自信,以为自己的总是最好的。
  7.不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外因有:
  1.没有危机感,吃"大锅饭",依赖性强,失去丰富的创造力。
  2.过分强调竞争,使人以取胜为目的,反而忘记原先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
  3.现实主义思想太重,不存在幻想。
  4.嘲笑讽刺,使人不敢轻易行动或表示个人意见。
  5.负担太重,没有机会激发生成灵感。
  6.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格要求,窒息了各个创造性个性的发展。
  7.家长作风严重,使下级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
  从个人心理上来说,有三大阻碍创造力生成的绊脚石,那就是畏惧、过分的谦虚和懒惰。
  其中首推畏惧,畏惧就是对自己的想象不敢表达出来,怕遭到别人的嘲笑或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当以后的事实证明他那种法子确实不错时又悔之晚矣。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而哥白尼也说:"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有畏惧思想的人,总怕犯错误、惹麻烦,因而领导者如果有什么新的创意,不必担心会遭到什么非议,大胆摆出来,同时还要鼓励组织成员发挥创造力,提出新的见解和建议。
  其次自信心不足,说得委婉一点就是过分谦虚。过分谦虚和谦虚不一样,前者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原则,在别人与自己共同提出某种设想时,总认为别人的比自己强。这是当领导者的大忌,因为这种领导者非常软弱,没有能力,不敢与别人去比高低,很难令人信服;而这样的下属多了,领导者的日子也难过,整个组织没有活力,没有进取的氛围。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足够的自信,还要帮助成员树立自信,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还有一点就是懒惰,这里说的懒惰主要是指心理上的懒惰。因为原有事物的存在而失去了创造的兴趣,其实很多人都会犯这种错误。"懒得动它,凑合着用吧",正是这种心理使个人的灵感得不到激发。而且懒惰与愚蠢二者有不解之缘,凡懒惰成性者多为愚蠢。懒惰表现在工作上是疏于改进与创新,总认为现在的状况甚佳,在别人改动之前,发现不了问题;别人一改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巧妙的创造来源于勤奋的知识积累。懒惰、侥幸反而没有创造力,有时还会误入歧途,违反科学道德。
  领导者需要有创造力,领导的下属也需要有创造力。你先检查一下你自己是否存在以上的问题,尔后看看你的下属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如果有,应想办法及时解决,以达到发挥集体创造力的目的。
  □ 创新能力的几个要素
  身处激烈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每个人都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重担,就像流行的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新"已经统治了整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其中,身不由己,注定要卷入一场深层次的变革,那么是聪明地学会创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创新、世界的变化、何去何从,孰优孰劣,难道不是很明白的事实吗?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一切都是可以被创造、改进、发展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你、我、他不正是继承着前人的创新、接受着他人的创新、进行着自己的创新吗?创新能力已成为个人立世之本、求存之道,更是众多组织与个体成功经验的必备条目。人人都欣赏并渴望创新,却未必了解如何创新。自古有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创新高手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成功创新又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什么是创新能力要素?什么是创新能力的表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而成就大小、水平高低,全在于个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
  第36节:第六章 培养创造力(4)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活动总会有一定的基础,即所谓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创新能力的基石,若缺乏它们,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保证个人拥有高超的创新能力。概括一下,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各项:知识基础、个性风格和正确思维。
  创新虽然是以新颖独特、创造性行为为主,但一定的知识基础却是创新的根本,否则,创新只能是闭门造车或缘木求鱼,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冥思苦想而一无所得。
  关于知识,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有不同的理解。在工业社会以前,知识的含义是指人们知道些什么,知道现存的东西,寻求智慧。人们认为的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这也是传统社会里老人受到尊敬的一个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得他们知道更多的东西,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人类自身以及精神层面了解得多的智者。到工业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从17世纪以来,知识以所谓的应用知识为主流,即致力于实用,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工匠们、技术人员等得到了世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懂得怎样操作机器、怎样生产产品、如何创造物质财富。自信息社会至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是在探讨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能力,即我们现在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关于得到知识以及为我所用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知识基础是其重要因素,但与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已不完全一样,这里的知识基础至少应包含以下各项:
  1.学习能力,即关于知识的知识
  一个人若想力图创新,必须及时更新旧知识、汲取新知识,而如何去做则是个人能力高低的结果。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需要的人才是善于学习的人,欣赏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惟有懂得学习的人才是知识真正的主人,方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印证孟子的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许多知名企业在选择新进人员时,不像纯技术时代那样看重专业,而是用能力测试来选择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人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学习,又何愁他学不会相关的专业知识呢?所以,在这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学习能力是知识的真正源泉。
  2.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它涉及世界及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知识的指导。比如,人的世界观、认识论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尽管在生活中并不能直接应用,但它们指挥着人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宝库"。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创新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无法飞跃,不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只能仅仅局限于"一孔之见"。直接导致亚洲金融风暴的索罗斯曾经投在著名哲学家波普的门下,并且在进行金融实践这么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认为当时的哲学理论学习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一家著名证券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业绩非常突出,人们都认为他一定是科班出身、专业精深,谁知他竟然是哲学系毕业的学生,是到公司之后才开始学习专业的。正如远古的那些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面对嘲笑理论无用的俗人,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论知识预测来年的天气和收成,预先做好准备,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从而向人们证明:理论是无价的,关键看你怎么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