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

_2 佚名(现代)
严蒿作恶多端,招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满,他岁数海瑞传                         59大了以后,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处理日常事务了。他儿子又只知道吃喝玩乐,严蒿不得不自己动手批阅公文,所批多不得体,引起皇帝不满。终于他儿子犯了案子,众大臣弹劾他。起初皇帝念严蒿跟他多年,还不忍判以极刑,只是将严蒿免职,将严世蕃发配边疆。但严世蕃半路上逃回,纠集一伙地痞流氓准备刺杀揭发他们罪行的人,严蒿并不制止。这事被皇帝知道了,下令将严世蕃斩首,将严蒿赶出家门,全部财产查抄。据说严蒿被抄家时,抄出黄金及各种纯金器皿和白银及各种银器价值几百万两,其他价值连城的 珍珠、宝石、古玩、名贵字画等价值数百万两。严蒿被逐出家门后,没有人理他,两年后,死在了自己祖坟边的民居内。
海瑞传                         60
巧挡钦差
鄢懋林是都御史(中央都察院的一把手),其权势比胡宗宪更胜一筹,他曾帮助严蒿除掉了政敌王抒,严蒿满意至极,收了他为干儿子,鄢懋林因此更是肆无忌惮。他贪污受贿,穷奢极欲,骄横跋扈。嘉靖三十九年,他以左副都御使的身份和钦差大臣的名义巡视八省盐政。这位钦差大臣,在京掌握着各级官员升降的建议权,在外又有直接处置一切违法行为的决定权。所以,地方官员对他莫不毕恭毕敬。而这鄢懋林则目空一切地大摆排场。他带领一大群家丁、奴仆,让他的夫人乘坐一乘五彩轿,找了12个放足女子为她抬轿。五彩轿后还跟着10几乘蓝轿,都是鄢懋林的小妾。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每到一处,不仅要有极繁琐的仪仗,各级官员隆重迎送,摆宴执行,还要贿送大量金银财宝,以博得鄢懋林的欢心。
鄢懋林一行到了淳安。淳安归严州府管(严州为今浙江建德),严州知府事先通知海瑞,让他作好准备,并特意关照要盛情款待,不得怠慢。海瑞不干,他最不买那些贪官污吏的账。但总要有个办法来对付。看到鄢懋林在巡视各地前下发的通令,他有了主意。鄢懋林的公文声称自己“素性简朴,不嘉奉迎。海瑞传                         61凡饮食供帐,俱宜俭朴为尚,毋得过于华侈,靡费里甲…… 。”海瑞给鄢懋林写了一封请示,先全文引用了鄢懋林这个通令,然后说:“卑职收到大人的宪牌,规定各地迎送从简。但最近听到各地的传闻,说是大人所到之处供应非常奢华。甚至有人造谣说大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置办宴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平时的伙食都是山珍野味,其他供应也极为华丽,用的夜壶都是银制的。淳安是个穷县,财力物力都有限,如果按传闻办事,不仅劳民伤财,本县无法承担,百姓也难以答应,而且这样做我们也担心违背了大人下发的宪令;如果按大人的规定办事,又怕那些传闻是真的,结果得罪了大人,这个责任可担当不起。如此,我们左右为难,特请示,请大人明示 。”
鄢懋林看到这个请示,心想这海瑞果然厉害。但他又不能不批,于是批复海瑞,说是应该照章办事。
海瑞拿到这个指示后,不再为准备接待而兴师动众。为鄢懋林一行打前站的旗牌官到淳安后,看到淳安如此怠慢,大发雷霆,指手划脚。海瑞说,钦差大人亲自下令要求一切从简,你们凭什么违背大人的指示。派衙役把旗牌官抓起来打了一顿板子。
第二天,鄢懋林一行来到淳安。一行人共乘坐20多条船,威风八面。上岸后,一直走到离淳安只有几里地了,还不见有人来接。又行了多时,才见到有海瑞传                         62两人匆匆而来 。前面的衣服褴褛,像是一个丐卒。后面的虽然穿着袍服,却也破旧发白,和边远地区驿站一般管理人员差不多。两人走到轿前,穿旧袍子的人走上前拜见。这鄢懋林走了这么半天才见到这么两人,不由怒从心起。他厉声问到 :“来者何人? “那个穿旧袍的人朗声答到 :“在下淳安县的海瑞 。”又问到 :“淳安的知 县到哪里去了,怎么派你这么个人来迎候 ?”海瑞答道,“在下便是淳安知县 。”鄢懋林说 :“你这个知县,怎么出门连轿都不坐,成何体统 ?”海瑞说 :“小官愚昧,不知道有这个规定,说是知县出门必须乘轿。小人以为,只要认真治理百姓,百姓安了,便是尽到了责任。还请大人多加指教 。”钦差大人说 :“难道淳安的百姓就全靠你一人治理吗 ?”这鄢懋林确实狡诈,如果海瑞说话略不注意,他就能抓住把柄,告海瑞个贪天功为己有,把海瑞给拿下。可海瑞不那么好糊弄,当即答复说 :“皇恩浩荡,百姓能过安稳日子全靠朝廷的恩德,小官只有奉命行事才是。只是淳安县太穷,又屡遭倭寇侵扰,百姓的生活很苦,在下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特意减免了百姓的税赋。小官为节省开支,也把乘轿给免了,礼节不到,还请大人原谅 。”话说到这个份上,鄢懋林也无话可讲了,于是说 :“我这次是奉命巡视,今天到你这个地方,想借宿一夜,行吗?”海瑞说:“当海瑞传                         63然可以,只是我这个地方太穷,实在拿不出好东西招待大人,请大人海涵 。”
鄢懋林跟着海瑞到了县衙门。这衙门真是简陋,任何华丽饰物都没有,与那些家丁成群、奴仆成堆的官府如天壤之别。为节省开支,海瑞裁减了大批人员,打水砍柴,庭扫烧水全靠自己和家人动手。这次钦差大人来了,他把妻妾都动员出来充作服务人员,自己亲自端菜送饭让巡府大人一行享用。当然,饭菜之后再没有任何供品。那鄢懋林窝着火发不出来,那群骄侈成习的妻妾随从们可忍不下去了,出出进进骂个不停。鄢懋林怕再出事端,只好对一行人说 :“今日不可与他计较,否则反会坏了自己的名声。大家暂且将就,来日有机会再同他算账。我闻他自号刚峰,以后落到老夫手中,不管他如何刚硬,我都要将他狠狠教训,彻底消灭 。”当下,一行人悻悻地凑合住下,第二天一早,鄢懋林想,淳安的做法已经被传扬出去,再往下走恐怕没有什么油水了,于是决定不再去严州及其他县城,打道回府,直接返回北京。送行时,因为正赶上春耕大忙季节,海瑞没有征派民工,自己带了一帮县衙门里的官吏和兵丁,到江边给钦差大人的船队背纤。此举更使这位巡府大人尴尬无比。
海瑞传                         64
无愧本职
鄢懋林一行没有到严州,严州知府知道大事不好,一打听,原来海瑞怠慢了钦差大人,心想这不是坏了我的大事。将来巡府大人怪罪下来,那还不得吃不了兜着走。他把海瑞叫到严州,拍着桌子破口大骂:“你是个多大的官,竟敢如此大胆 ?”海瑞在知府大堂内,双膝跪在地上,身体却挺得笔直,听凭知府大人撒气,一声不吭。看知府大人骂累了,没什么好说的了,他叩个头就走了。
知府大人看到海瑞走了,觉得这事肯定没完。海瑞的官是丢定了,自己的乌纱还能不能保住也大成问题。于是派人到京城打听,却总也听不到什么消息。直到后来看看没事了,他才向海瑞说了真心话 :“这次一闹,我们在接待官员方面可以松一口气了,这给淳安百姓带来了实际利益。我们其实要好好地感谢你。只是,这次真是难为你了 。”
后来才知道,鄢懋林这次真是被海瑞气坏了,在回来路上,他暗中对巡盐御史袁淳交代,一定要找个理由把海瑞劾倒。袁淳是鄢懋林副手,哪有不办之理。于是,袁淳也到淳安视察。海瑞照样不远迎不远送,依然一切从简。那袁淳生气地说,“你这哪像个官府海瑞传                         65的样子 。”后来,海瑞听说袁淳提出劾自己的意见,马上写了一份《交印文》送到袁淳手中。文中说到,“七月听说大人举劾本人。根据有关规定,受到举劾的官员应该回避,但本人又没有收到命令,因此现在进退两难。君子难进易退,但退要退得明白。卑职自认为自己在任期间做到了上不负吾君,下不负吾民,中不负平生所学,我认定的目标,自会终生遵循。……卑职若欲离任,须交印信,交仓库钱粮。卑职就任知县是皇上下的命令,现去职也应有一个明确的指示,以便按章行事 。”这哪里是什么请示如何交印的公文,分明是一份宣言,公开与袁淳叫板,与恶势力较量。海瑞理直气壮,认为自己坚持圣贤之道,奉皇上的旨意办事,问心无愧,因此所写的“请示 ”,丝毫没有奴颜卑屈之态。袁淳接到此文,最终没有批复。
据说,后来鄢懋林也琢磨过味儿来,他怕惹急了海瑞,真把自己一路受贿的事揭发出来,更加得不偿失,于是将此事压下了。不过,鄢懋林对海瑞耿耿于怀却时时在各种场合流露出来。一次,听说海瑞为母亲作寿时买了两斤猪肉,他还到处宣扬,说海瑞小气到连自己的母亲作寿都舍不得花费。当有人推荐提拔海瑞任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一职时,他和袁淳一起从中作梗,最终海瑞只是平调到江西兴国县去,仍旧当县令。
海瑞传                         66
兴国发威
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海瑞调任江西兴国任县令。
在兴国干了一年半,时间不长,但海瑞已经有了淳安从政的经验,再接手兴国工作,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他工作热情不减,紧锣密鼓地裁减冗员,丈量土地,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干成了好几件大事:
一是整顿屯田。明初,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朝廷决定在兴国县内划出一部分土地,由军队负责耕种。但实际上,军队并没有耕种这些土地,而全部将这些地佃出,军队坐收渔利。海瑞认为,在明初,这种现象情有可原。但以后世风败坏,军队让佃农多开垦了许多土地,还侵占周边农民的田地,百姓不敢说一个不字。海瑞将军队多开垦出来的荒地补给周围的农民,免去农民按年上缴给军队的军粮。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使军队对管理自己的屯田更为精心。
二是发挥地多优势。兴国的地多,不仅坡地没开,平地也相当富余。且富余之田各村都有。海瑞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吸纳周边游民前来耕种,一来可以多产粮食,二来可以多收税赋,三来可以防止寇患。这一政策相当受欢迎,很快富余之地悉数被开垦出来。游民少了,治安状况也大有好转。
海瑞传                         67
三是清理关卡。这关卡原来没有,后为了抵御盗贼和土匪,才在道口路边设置了不少关卡。这些关卡的职能后来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些地方官员捞取外快的腰包。实践证明,这些关卡在抵御盗贼、消灭土匪方面没有什么作用。因此,海瑞取消了大部分关卡,调整了其余的关卡,明确规定其职责,使之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过去关卡的兵士在执行任务时,时常要敲诈百姓,其凶狠造成的危害甚至超过盗贼土匪。整顿之后,气象为之一新。
四是均赋役。兴国赋役的标准是早年制定的。多年过去,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由于兵乱、灾荒等等,许多农民外出逃荒,村民数量大幅度减少,可赋役仍坚持原定标准,这样,余下的村民的负担就更重了。他们不堪重负,于是有更多的人流失,造成恶性循环。海瑞重新核定了各村的人口,丈量了各村的土地,确定了新的赋役标准,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五是取消“红帖马船”。“红帖马船”指的是在规定赋役之外,另外为招待过往官员而收取的费用。因为这笔费用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地方官员就借口加倍收取,中饱私囊。海瑞干脆将此项费用革除,断了可能发生腐败的漏洞。
六是招抚逃民。由于多种原因,兴国历年外逃的农民不少。农民外逃的基本原因是贫穷。由于外逃之海瑞传                         68后,他们本来应该承担的赋役就连年累计,一旦回来,则一并追缴。因此,逃民鲜有回乡。他们逃走后,大量土地荒芜,县里的实际收入减少。因此,海瑞下决心免去了逃民所欠的赋役。这一政策吸引了很多逃民回归,于是,土地又重新耕作,县里从中也得到不少收益。
七是停设哨官。在嘉靖三十年初设哨官,招募了一些武艺比较高强的人,让他们带兵巡逻,以保证安全。但实际上没有用处,因为,本来各村、各乡就都有自己的卫队,真的出现情况,哨官所带的少量兵丁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海瑞决定一概停设。
八是裁减冗员。这是海瑞在淳安认真做过的一项工作,有相当经验。这次做得更为细致和果断,根据兴国的实际情况,海瑞裁减了将近一半中层官员。
另外,还有一件事很快人心,即反对乡官张鏊。张鏊曾作过兵部尚书,是个相当于部长级的大官。退休后到江西南昌养老。他有两个侄子张豹和张魁仗着伯父的名望,到兴国买木材。他们不是买了木材就走,而是作威作福,无恶不作,老百姓被他们害得不浅。海瑞知道后,派人传讯,他们却不把海瑞放在眼里,以为伯父的名气大,没人能把他们怎么样,几次传讯都不来,甚至还跑到县衙门大吵大闹。海瑞大怒,当即命人拿下张豹兄弟俩,以扰乱治安的罪名将他们送海瑞传                         69到府里,不料府里不敢得罪,将张豹兄弟俩无罪释放。海瑞不干,再次拿住张豹兄弟俩。张鏊出面写信求情,海瑞不理。张鏊又四处活动,托关系,想办法。终于又把张豹兄弟俩保了出来。可海瑞坚决不放过这两个坏蛋,不断写信申诉,终于把张豹、张魁判了罪。
海瑞在淳安、兴国任职的经历对于他本人有重要意义。他在最基层的政府机构中,学到了一般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同时,他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品格风貌。由于他的人品端正,刚直不阿,又一心为百姓办事,因此很受百姓欢迎。他离开淳安和兴国的时候,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欢送,几乎不得脱身,最后还是乘夜从小路脱身。百姓的支持,也坚定了海瑞的信心,使得他能够下决心批评皇帝,勇斗大官,威信也不断提高。
海瑞传                         70
三、断  案
砍柴伤人
海瑞在就任淳安、兴国县令期间,曾亲手断了大批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这些内容极鲜明地反映了海瑞的司法思想,同时折射出当时这个庞大帝国的社会背景。由于海瑞断案如有神助,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因此,后来周边的几个县遇到难断的案子,也常请海瑞一起审理。有时,干脆交给海瑞代为审理。后来,他又担任应天十府的巡抚,更是毫不含糊地严肃执法。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执法秉公。为此,后人称他为“海青天”。
这是建德县的一个案子。农民吴吉祥到他的义父吴湘家中打工。一次外出,在山上与打柴回来的吴镧相撞并发生口角。吴吉祥抽出一根柴棍乱打吴镧,不料手脚太重,将吴镧打死。
惹出了人命案子,吴吉祥着了慌,回到家中,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吴湘让他不要着急,好不容易才把吉祥的情绪稳了下来。当吴湘听说是打死了人,也慌了手脚。犹豫了一阵,还是将吴吉祥带到府里,交给官府法办。不料,吴镧的父亲吴云也到府里告状。海瑞传                         71吴湘说吉祥不慎将吴镧打死,吴云却说吴湘指使吴吉祥故意打死吴镧。一件本来挺简单的事情被弄得复杂起来。建德县的知县经过审理,认定打人致死是吴吉祥的个人行为,是两人口角和冲突中的意外事故。按现在的说法,这叫过失伤人。吴云不同意这一判决,坚持己见,将状告到巡抚大人那里。巡抚批准同意吴云的说法,将吴湘和吴吉祥都抓了起来,判吴湘为斩罪。吴湘当然不服,坚决申辩。都察院将其申辩批转寿昌县知县一同审理。再次审理的结果与建德县的最初审理结论一致,认定是吴吉祥过失打人致死。鉴于几次审理的结果不一,此案又被批到淳安海瑞处审理。海瑞审理后认定,是吴吉祥在打斗中失手,将吴镧打死,并判定打死人要偿命。这次审理结果得到众人的一致赞同。
海瑞进一步追究几次反复的原因,却原来有些人想乘机泄私愤,结果将事情搞乱。吴吉祥与里老(村里有名望的老人)拱翠关系不错。这拱翠却与吴湘闹过别扭。这次吴吉祥出了事,拱翠想乘机整一下吴湘,就说吴吉祥是受吴湘指使打的人。这种说法虽然荒唐,但拱翠一说话,大家就都随声附和,于是问题变复杂了。
海瑞介绍了他作出判断的依据:开头,拱翠等人都说是吴吉祥打死了人。但是,当吴湘出面告了吴吉海瑞传                         72祥后,拱翠等人却一下子都改了口,前后说法不一,从中可以看出破绽。而这吴吉祥孑然一身,没有父母妻子亲人。如果吴湘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干系,只消将吴吉祥送给邻里,然后再绑送官司就行了。说吴湘是为了逃脱干系,才主动将吴吉祥送到县府,以给人留下清白的印象。这样的逻辑说不通。因为,官府肯定会认真查审,他无法保证真相不被查出。因此,如果心里有鬼,就不可能采取这样的做法。再仔细分析一下吴云的证词,发现他多次谈到吴吉祥是一个打工仔,没有社会地位。原来他认为吴吉祥身份卑贱,让他抵自己儿子的命不值,因此还要再拖出一个垫底的。
几个方面对照分析,可以最终认定事实,作出判决。而这次判决,再没有人找后账。
根据能够查到的资料看,这可能是海瑞做官后所判的第一例人命案子。在断案的过程中,海瑞没有引用更多的证词证据,而是根据情理逻辑进行推断。其结果能够使众人信服,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社会运行是一致的。在情理上分析得通,在实践中的行为也的确如是。这样的规律,对于社会运行的控制是相当有利的。海瑞受过传统文化的严格训练,因此在判案时能够很快理清头绪,抓住关键,作出结论。海瑞传                         73
菜园石板
遂安县有一农妇名吴阿伊,与其侄吴万相邻而居。家中有菜园一方,紧靠着吴万的住房。菜园外有一个水坑,人们在水坑上搭了一块石板为桥。吴阿伊家雇了一个女工,虽然有个相当清秀的名字叫青香,人却长得五大三粗,性格也相当粗野。一天,青香姑娘到菜园去挑粪浇菜,到水坑边却发现石板不见了,于是在水坑边叫骂起来。吴万听到有人叫骂,认为这是存心和自己过不去,于是叫义子法才将青香拖过来拳打脚踢,教训了青香一番。后来青香被扶回家,不料四天后竟气绝身亡。
吴阿伊告到府里,说青香被吴万打死。这吴万也往上告状,说青香是被毒死的。吴阿伊得知吴万告状,于是反控吴万毒死青香。受理此案的县令顿感棘手,便将案子交到州府。州府先将此案发往寿昌县,由李县令审理,后又转到海瑞手中复审。海瑞认为,青香确实是被打了,因为有验伤结论。但根据验尸结果,青香也确实服过毒。海瑞的解释是青香自己服的毒,其根据是:说青香被吴阿伊毒死不合情理,吴氏孤身一人在这里生活,其儿女都远在他乡,自己岁数也大了,只有青香相依为命。她与吴万原无冤无仇,不可海瑞传         74能以毒死青香去陷害吴万。何况,青香不在了,对吴阿伊本人的生活会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她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说吴万毒死青香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吴万家距吴阿伊家有15丈远,青香被接回时,自己还能步行,四天后才死去,说明当时的伤并不太重。吴万要害死青香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要灭口,防止青香到处告状,给自己带来麻烦。但青香本来伤得不重,吴万对此非常清楚。仔细掂量,害死青香,只会给自己找来更多的麻烦。吴万不至于连这一点都不明白。
说青香被毒死,主要根据是一个名叫冬莲的姑娘提供的证词。这冬莲在最初的审理时一直没有出现过,而后来寿昌县令进行审理时,她在重刑之下才招出了此说。她说,拌毒用的是豆腐花,这违背常识。一般人下毒或服毒,没有用豆腐花拌和的。因此,冬莲的证词站不住脚。如果吴万下毒,青香定会有所反应。但她回到吴氏处时,对此没有丝毫表现。青香死后,吴阿伊恨吴万,于是说她在青香床头发现过一只碗,怀疑这里有问题,并取出敲碎保留下来。但这碗并不能说明问题。吴万与吴阿伊是亲戚,当时扶青香回来的也是他们共同的亲戚,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一人提起过所谓服毒的事。显然,下毒一说有些牵强附会。
但青香确实服过毒。海瑞了解到,当地农家一般都存有少量砒霜和断肠草,主要用于菜田除虫。民间海瑞传                         75发生争执,小民觉得受到委屈或侮辱,常会服毒自杀。海瑞所在的淳安县就有服毒不给埋的碑文,说明这一习俗在当地久已存在。由此可以断定,青香被打后,觉得没有脸见人,于是服毒自尽。
这一案件说明,当时政府对于人命案子是相当重视的,一般总要花大力量将其查个水落石出。如果一下子查不清楚,则要转到外县复审。这一个案子就转了三个县。最后转到海瑞手里,说明大家对海瑞的断案能力已经有了解。这类案子要断清楚,前提是对农村生活有相当了解。海瑞少时家境贫寒,经常下地参加生产劳动,因而熟悉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他能发现冬莲所说的是假话。而当地农家存有砒霜和断肠草,更是只有了解农活的人才会想到。海瑞少时的艰苦生活,竟然对断案还会有帮助。
海瑞传                         76
兄弟争山
胡胜荣、胡胜祖、胡胜佑、胡胜恭弟兄四人为与邵时重争夺山地闹个不休。一天,胜祖因病去世,胜荣到县府告状,说是胜祖是非正常死亡,是邵时重打死的。淳安县汤县丞接到诉状后,开棺验尸,没有发现异常。胜荣见此,同胜佑、外甥邵镛一起,买来一大桶朱砂往胜祖身上涂抹,并用火烤烟薰,以使涂抹上去的朱砂颜色更接近血迹。他们再次到县府申诉。这次,海瑞亲自审理此案。经过一番盘问之后,决定再次开棺验尸。
开棺之后,海瑞发现尸体到处都是红色血迹,但是这血迹又不太正常。一般挨打后形成的血迹,其血迹是凝聚的,多是隐约可见,若是重伤,则应该是每一伤痕的四围呈青紫,或是带有一点黑色。而轻伤的红应该是淡红色。凡是打伤,则不仅皮肤表面有红,深层的肌肉和骨头都会有淤血。并且,打伤的血迹总是斑斑块块的,不会是大片大片的均匀红色。海瑞用酒和醋进行薰蒸,很快将尸体表面的污垢除去,所有痕迹立即显现出来。当天由于正在下雨,且已近黄昏,在雨伞底下看不清楚,为慎重,海瑞决定第二天再验。
第二天天气晴朗,掀开盖布后,在远处围观的群海瑞传                         77众都嚷嚷起来,因为胜祖身上的红太不正常了。许多人都说,这肯定是涂的朱砂。海瑞问胜荣等人是怎么回事,胜荣辩解说,这是前一次汤县丞验棺后用朱砂做的标记,时间一长,布上的红色渗透下来,搞成这个样子。海瑞于是再进一步解剖尸体。由于开头洗涤尸体已经使盆中的水变红,因此无法看清骨头的颜色。海瑞用磁片轻轻地刮,很快,所刮之处红色褪尽,只有骨缝中还有红迹。然而,这红色是鲜红的,与被打后淤血形成的颜色完全不一样。
胜荣等人也确实幼稚得可笑。为了想证实胜祖是被人打死的,他们用了过多的朱砂,恨不得将其满身都抹红了才好。他们不知道,真正被打死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伤痕的。汤县丞第一次验尸后,对尸体状况作过详细的描写,并妥善地将尸体放置好。这次开棺,尸体的姿势被改变了,一看就知是被作了假。海瑞其实一开始就发现他们搞了鬼,但是,为了使胡家兄弟无话可说,他才一步一步地检验,最后完全驳倒了胡家兄弟的胡搅蛮缠。
海瑞回到府中,坐堂审问胡家兄弟和邵镛,迫使他们交代了自己的动机。原来,胡家兄弟恨邵时重,因为邵过去占据了曾经属于他们的山地。这次胡胜祖死亡,他们以为有可乘之机,想把邵时重送进大狱,夺回山地。而那邵镛,则是因为过去与邵时重发生过海瑞传                         78财产争执,结下仇恨,想借机报复。当然,陷害他人的胡家兄弟和邵镛都被治了罪。
农民的文化不高,对法制的严肃性没有认识,有时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可能在极为重大的问题中乱搞。海瑞的办法,是不为所动,摆出显而易见的事实,彻底驳倒他们。一旦驳倒,则对诬告者治罪,以镇邪气。这次胡家兄弟想在乱中取胜,不料却把自己搭了进去。胡胜祖死了还被反复折腾,这本来就不合伦理常情。胡家其他几个弟兄也被治罪,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看到这样的结果,胡家兄弟后悔不迭。海瑞传                         79
盗鱼丧命
浙江水塘多,村民多有在塘内养鱼的习惯。邵守愚和邵守正兄弟共同继承了父亲传下来的一口水塘,为了合理收益,两兄弟轮年使用。嘉靖三十六年,轮到守愚养鱼。这年鱼塘多次被盗,守愚对此相当恼火。八月下旬,守愚带着邵天保去捕盗,并特意带上一枝梭标。到鱼塘边,发现有两人正在偷鱼,守愚大喊一声,只见其中一人背着渔网飞快地逃跑了,另一人却被他们赶上。守愚一枪将此人扎倒,这人喊了一声,守愚不去理会,毫不留情地又连扎五枪,当场将盗鱼人扎死。这才发现死者是他的弟弟邵守正。
邵家兄弟的母亲宋氏告到淳安县府。洪知县审理此案,觉得如果是抓贼,不应该连扎六枪,看来是有仇。此案又转到遂安县,遂安的朱县令也认为连扎六枪不会是误伤。此案再转寿安县由彭知县审理,彭知县认为可以引用“杀伤缌麻弟律绞 ”,即自家的家僮引他人入室,盗窃己家财物而被杀伤,则伤人者以细麻绳绞死偿命。判决转到巡抚那里时,巡抚将此案批转回来,让新任淳安知县海瑞重新审理。
巡抚批回,说明他对此案有不同看法。海瑞于是将案卷调来重新阅读,发现宋氏的状词中,有守正被海瑞传                         80六人扎死之说。海瑞认为这不可能。此案已经过去一年,如果是六人同时所为,不可能一点风声也不透露。如果是六人同时所为,其中五人为逃脱法律的惩罚,花钱物买通一人承担责任,一年过去了,六人没有为相应财物发生争执,而守愚又没有增加什么财产,看来也不真实。何况,守正家亲属很多,兄弟守中、守和等与守愚相邻而居,这一时期以来,没有听到任何其他线索。由此可以认定,守愚在扎贼时,黑夜慌乱,不大可能认出这就是自己的弟弟。虽然守正喊了一声,但仅此一声,没有其他言语,在那种情况下,确实无法辨别。所以,守愚伤人,确属误伤。在此前提下,引用“杀伤缌麻弟律绞”不妥。
这一命案审理过程很长,先后转了三个县,海瑞上任后又转回淳安。可见,人命关天,当时官府对人命案的确是相当慎重的。在一般情况下,被告不服,他们不轻意下结论。偷盗的事在任何年代都有,打击偷盗,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农耕社会,面对分散居住在广大农村的农民,政府显然没有力量进行更为有效的治理。明朝时建构起以乡村为单位的管理组织,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订立自己的乡约。每个村内都设有“申明亭”和“旌善亭 ”,前者为村中里老仲裁产业、婚姻、争斗等纠纷的场所,后者则用以表扬村民中为人所钦佩的善行。从这一案件的情况看,海瑞传                         81这种组织的效力相当有限。因此,海瑞更主张抓教育,希望用道德自省的力量实现更为有效的治理。在淳安审理类似案件,更使海瑞坚定了这方面的信念。他希望在农村真正形成这样的规矩,即幼者必须追随长者,女人必须服从男人,没有知识的人必须听命于有教养的人。这是古代中华封建帝国反复宣传和强化的观念。当然,这一观念是如此的脆弱,从来没有完全兑现过。海瑞传                         82
三两白银
桐庐县徐氏是农民徐继的妹妹,嫁给戴五孙为妻。出嫁时,徐继的母亲拿出三两银子,借给戴作为小本经营的本钱。不曾想这三两银子借出后,徐继多次去讨,却一直没能收回。一天,戴五孙的朋友潘天琪路过,顺便到戴家看望朋友,并在戴家住下。这天戴五孙出门,正遇上徐继。戴将徐请到家中,买酒烧菜,招待徐继。席间,徐继又说起三两银子的事,潘不高兴起来,与徐发生争执,越吵越凶,最后动起手来。戴的力气大,徐打不过,就抓起石头砸戴。趁戴被石头砸晕的时候,又将戴推到水塘中,戴在水中扑腾了几下,竟沉了下去。开始,徐在气头上,没有在意戴沉入水中的时间。后来老不见戴起来,才发现事情不妙,待将戴打捞上来,人已经咽气了。
闹出了人命,大家都傻了眼。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手忙脚乱地搬来几块大石头,压在戴身上,使之沉入水底,企图掩盖。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戴被水淹死的事被大家发现了。先是桐庐县府进行审理,鉴于戴五孙死时,正好潘天琪在他们家,并且他们家还摆上了酒席,便认定徐氏与潘天琪有奸情,因此谋害亲夫,以达到与潘海瑞传                         83结合的目的。据此,拟判徐氏凌迟处死(古代一种残酷刑法,分解犯人身体使其死亡);判潘天琪奸情害命,处以斩首;徐继参与谋杀,绞刑处死。此案再转到杭州府复审,杭州府的刘推官经过审理,认为奸情不能成立,改判斗殴伤人,判处绞刑。这一判决已经得到了巡按的批准,后来又被都察院将案子送到大理寺,遭到驳回,令桐庐县赵知县、建德县林知县、遂安县罗知县会审。仍判定徐氏处凌迟,潘天琪问斩,徐继处以绞刑。
徐氏不服,一再喊冤。杭州一位姓崔的巡按到桐庐视察,接手此案,再次提审徐氏。徐氏哭诉说自己已有二子一女,且夫妻二人平时感情很好,没有理由谋杀自己的亲夫。崔巡按觉得徐氏说得有理,决定重新审理此案。
海瑞这时到淳安县任职已有多年,经他手审理的案子不少,由于他经常能准确地判明是非曲直,因而名气渐起,崔巡按决定将这个拖延已久的案子交给海瑞来审理,并让建德县的胡知县参与。
海瑞接到此案,立即重新调阅了全部卷宗。他在过去的审理中发现了问题。在案件问讯记录中,曾认定潘天琪、仆人潘小毛及徐氏兄妹四人一起密谋,共同杀害徐氏的丈夫。海瑞认为,这一分析尤其站不住脚。海瑞指出,谋害人致死是极大的罪恶,任何人即海瑞传                         84使有此谋,也不可能张罗多人参与。何况,将戴害死,他们自己并不能获得更多的钱财。至于说徐氏同其哥哥徐继共同谋事,其情其理也说不通。徐氏真的要想杀死丈夫,不应该找他人共商。何况,夫妻二人感情并没有破裂,他们有二子一女,今后的路还很长。有人说徐氏想嫁给潘天琪,但潘是有妻室的人,即使嫁过去也只能为妾,对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当然,徐家借给戴三两银子,戴一直不还,徐氏对此亦有不满。因此,徐继与戴五孙打斗时,徐氏未加干涉,情理上说得通。因此,海瑞断定,此案为过失伤人。潘天琪、潘小毛之所以在过去的审理中招供,完全是害怕刑杖的结果。
至此,此案大明。
同样的案子由不同的人审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当时的司法制度有明显缺陷。大家都是依据情理而不是证据判决,各人的推断逻辑就可能出现差别。第一次判决说徐氏有奸情似乎符合情理,海瑞作出的第六次判决认定为过失伤人却也很在理。事实上,再圣明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可能确保自己的判断一定完全准确。
海瑞传                         85
争抢稻谷
何孟敦是淳安县的粮食大户,自家有一个大仓库,周围不少人缺粮时,都到他们家借粮。这年,正遇上大灾,何家陆续借出许多粮食,仓库只剩下粮食150多石了。这天,方淙、方希正一起到何家借粮36石。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仓库,于是,粮食借出后,暂时存放在何家仓库的西头。但在搬运粮食过程中,方天禹等人前来阻止,于是发生争吵,不知谁先动了手,打成一团,运粮口袋扯破,稻谷撒落在地。
方淙告状到县府,说方天禹等抢粮,县府不准。又到地区按察司告状,按察司将此案批回淳安县审理,海瑞亲自接手此案。
经过细致的调查,海瑞发现,方天禹一伙这天也是向何孟敦借粮,他们借的粮更多,共120石。两方借粮,都是为了度过饥荒,动机明确。说方天禹抢粮根据不足,虽然他们一伙人确实持有器械棍棒,但这并不奇怪。当地民间运粮习惯带上一些防身器械,防止大灾之年粮食被抢。方天禹到何家运粮,所带不少防身器械仅是常例而已。何孟敦作证,方天禹这天很早就来运粮,前后已经运了三次,第一次就带来了器械。因此说他们执械抢粮不对。
海瑞传                         86
两家人运粮,都是因为自己缺粮。从何家借了粮食,却都没有运够数,都觉得自己的粮食少了,怀疑有人动了自己的粮食。如果方淙将粮食运回自家仓库,恐怕也不会发生太多的问题。但方淙仅仅是将所借的粮食从何家仓库的东头挪到西头,这就给方天禹一伙人形成错觉,以为这是在搬运他们的粮食。他们都是小户,借来一点粮食相当不易,听说自己的粮食被别人截走,岂能不急,理所当然地上前阻止。而方淙也不是富户,指着这点粮食度过饥荒,有人不让自己运粮,也急红了眼,双方发生争吵后,局面更无法控制,结果发生打斗。
在两次诉状中,方淙都说自己这方有人挨打。但头一份诉状中所说的,是有人被打倒,后一份诉状中,又说有两人几乎被打死,前后说法不一。看来,有捏造诬告的嫌疑,但方淙之害怕失去粮食的心情可以理解。方天禹阻止对方运粮,其出发点是保证自己得到足够数的粮食,他们都是小户,其情更可理解。至于说粮食数量不够,海瑞专门询问何孟敦,何交代说,账面库存应该有150到160石粮食,但 存在库内时间不短了,何况进出量粮时,可能也有误差,因此最终数量可能对不上。
据此,海瑞判了个两方互相道歉,握手言欢了结。
海瑞在自己的文集中将这个案件收入,说明他对海瑞传                         87于在灾年可能出现的骚乱相当关注。一旦遇灾,最敏感的问题肯定是粮食,因此,此案一出,海瑞立即接手审理。虽然这次审理只是一次调解,但尽快消除火星,尽快制止可能诱发的更大事件,无疑是海瑞极为看重的事情。
海瑞传                         88
坟地归谁
淳安县的何耀宗家和何孟荣家在陈岭共有一块坟地。坟地已经安葬有何家的先祖。嘉靖二十六年,何孟荣贪图风水,将父亲何民彦安葬在先祖何环坟右。此举立时引起风波,认为何孟荣独占阴地不公,于是到县府告状。县府判何孟荣将坟迁出。孟荣不执行判决,何耀宗于是将祖母王氏的尸棺葬于何民彦的坟上。何玄辅、何玄龙见此,将各自父祖的尸棺抬来,置于何环坟旁。何孟荣一看事闹大了,于是到按察院告状,说自己母亲的尸骨被别人挖出乱抛。按察批由寿昌县县令接手此案。
寿昌县的彭县令到实地踏勘,发现坟地新造的墓穴不少,遂令各家都将后造墓穴迁走。何孟荣不服,认为自己先占的坟地,应该归自己。应该迁走的是其他各家墓地。他又告状到分守道,分守道批给海瑞,要求海瑞尽快结案。
海瑞也到实地调查,发现该地最佳位置上有四穴坟,其中两穴葬何氏高祖两口子,另两穴葬太祖两口子。在这四穴墓下,留下了八穴墓的位置,正是其子孙葬身之处。何孟荣抢先葬入了自己的父亲,乱了先前定下的秩序,其目的是为了抢占风水。他这一开头,海瑞传                         89引发了后面一系列问题,人人不甘,个个动手。财力不壮的如何玄辅、何应宗、何玄龙,将棺柩停在何民述、何民魁、鲁氏之柩的上面,财力较好的如何耀宗则将王氏的墓压到了何民彦坟上。整个坟地被弄得一团糟,根源在何孟荣的惹事生非。何况,何孟荣动手葬父之后,他的弟弟何仲荣、何季芳都到府里告状,说划阴不均。按察院曾令何孟荣迁坟,让兄弟几人各卖田两亩,用所得银两来安葬他们的父亲。但何孟荣一直违令到今。
何孟荣看海瑞调查进展顺利,觉得可能会出现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于是又提出,祖坟所占地应有一丈八尺。自家的何包三后来又卖给他一块地。海瑞立即驳斥,说何民彦的坟就在一丈八尺之内,哪里还有什么何包三的位置。何家祖上去世后,置下这样一块坟地,同宗子孙都有同等权利分得一块,后来分地的界限都没有划定,何包三从何确定他自己有一块地,并将其卖给何孟荣?明明是何孟荣为了自己多占坟地,生拉出个已经去世的何包三来充数。
何孟荣母亲的尸骸被挖出乱抛,此事更占不住脚。孟荣母亲张氏的柩在底下,耀宗母亲王氏的坟在上面。王氏的尸骸未动,张氏的尸骸不可能被动。
有一个情节让海瑞非常生气。何耀宗为了不让何孟荣独占阴地,自作主张,乘夜挖坑下葬自己的祖母。海瑞传                         90虽然没有挖开何民彦的墓,但挖到了何民彦冢砖三寸,并在此位置葬下了自己的祖母。海瑞认为,将自己的祖母葬到了伯祖之上,是极为恶劣的行为。
在调查中海瑞发现,原先留下的八个空坟穴,已经被占用了六个,孟荣、耀宗家各占三穴,倒也公平。余下两个空穴,各家的说法不一,海瑞不再纠缠,作出决定,将何玄辅等后来浮葬于此的尸棺全部移走,将王氏、何民彦的尸棺重葬于尚剩下的两个空穴之中。至此,陈岭坟地没有多余空地,责令不得再葬后人。
一块坟地,能折腾好长时间。海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道如果阴地分不均匀,可能会酿出大祸。于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终于基本摸清了问题,作出最后判断。这说明海瑞对于可能在民间引起大纠纷的问题相当重视。虽然这类案子需要占用很多时间,海瑞还是不敢马虎,仔仔细细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摸,正体现了他反复强调的“慎之、慎之”的精神。由于他的调查更为细致,他作出的判断也更合乎实际,因此,他的判决,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
海瑞传                         91
执法必严
在封建社会,办案是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海瑞以正直著名,慢慢地名气更大了。因此,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任职,都可能收到许多诉状。他担任巡抚时期曾下大力重新丈量土地,要求归还土地的申请和诉状更是像雪片一样飞来,最多时,一个星期能有好几万件。这样多的案件,当然不可能一一审理。但海瑞仍把办案当成是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坚持办案。为了保证百姓申诉的途径畅通,海瑞开门办案,到一个地方就把告示先发出去,不管下榻在什么地方,海瑞总是敞开大门,正襟危坐,随时接待群众来访。每到乡村,他都要专门会见村长、里老。此举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许多时候,百姓知道海瑞来了,都要到他的住所去看一下,即使没有案件申报,也想看一下海瑞这个人。只要海瑞在,他们就感到宽慰和高兴。不过,海瑞也知道,民间许多事情挺复杂,日常的纠纷各式各样,如果接待所有人,他搭不起时间。于是,他在告示中说明,只有告官吏贪污、受到冤枉、不服过去判决的或确有民间疾苦的,才可以找他告状。与乡村里老相见时,则“只谈本里利病及府县民事。涉及衙门府县,耳属于垣,彼有不可言不敢言者,以此海瑞传                         92通之”。
执法必严,说到做到,海瑞对于违法乱纪的现象从不手软。海瑞在任南直隶巡抚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情:
御史陈海楼用红票买米,说是为了接待上级官员,因此只付给商家半价,商家敢怒不敢言。这事被秀才何敬卿知道了,取到有关证据后,上都察院击鼓告状,海瑞当即受理此案。当知道有人仗势欺人时,海瑞勃然大怒,决定严惩。其他御史为陈海楼求情,说这是过去形成的惯例,陈只是按例行事,并非顶风作案。看在众人的面子上, 海瑞免其重责, 但仍杖责三十,并将陈枷锁在其自家衙门前。“一时六部两衙门与府县,闻风凛凛,不敢妄取市物”。陈海楼为此记恨海瑞一辈子,直到海瑞去世,陈到海瑞家中,看到海瑞竟如此之清苦,甚至比一般贫民都不如,遂感叹 :“回吾怨恨之心矣 。”这真是“其身正,不令则行”。
不过,秀才何敬卿并没有因此事而受到重用。他告了陈海楼的状,又怕以后遭打击报复,于是向海瑞要一“执照 ”,海瑞大笑说 :“那御史是朝廷明文任命的,这都没有用处,说拿就给拿掉了。我海瑞的一张纸能有什么用处。我曾以为你是一条汉子呢,原来也是畏首畏尾,这样的人如何用得 。”把秀才赶了出海瑞传                         93去。海瑞容不得那些奴颜卑屈的人,秀才怕事,他当然不会用。
海瑞前前后后判过不少案子,这里只辑录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从他处理的这些案例中我们发现,海瑞断案,深深地受到儒家“礼”的制约和影响,他处理过许多案子,其中的一部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大部分却是是非难辨,证据模糊的。对那些搞不清楚的“疑狱 ”,海瑞的办法是 :“凡讼可疑者,与其屈史,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自幼苦读圣贤之书,海瑞的思想体系已经相当完整,在处理疑案时,他始终掌握这样两条原则,一是君臣长幼有序,二是照顾小民的利益。在处理涉及家庭成员矛盾时,他强调长幼,宁屈其弟、其侄,但在处理官民、贫富间的矛盾时,他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贫苦农民的一边。正因为他坚持站在广大人民一边,因此,人民是拥护他的。
海瑞强调“执法必严”。为了保证政务的顺利实施,海瑞不仅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条约 ”,还一再强调对所有违反律条的行为要“直究到底”。特别是对各级官员的不正之风,他更是从不手软。据说,海瑞就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期间,共谪遣御史20人,降9海瑞传                         94人,黜3人,可见其执法之严。海瑞的执法风格产生了明显效果。以至于海瑞到了一个地方,有劣迹的官员会紧闭家门,躲避他乡。法律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可谓到了其最高境界了。
海瑞执法,坚决反对“两可调停,含糊姑息”的作风。处理任何案子,他从来不顾及案子的背景。不管这个案子过去曾被哪一层次的官员审理过,不管这个案子涉及什么人,只要海瑞接手,就一定会被穷追猛打,直到弄得水落石出。因为海瑞自己没有把柄被别人捏住,他的性格又格外耿直。因此,他什么问题都敢追问,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坚决公正判决。当时就有许多人说他“不苟且,不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是当时政界流行的作风,当时许多官员遇到互有关联的问题或案子,习惯于互相包庇,息事宁人。海瑞的作法,与他们格格不入,因此遭到了许多官员的非议和反对。
海瑞传       95
四、危  言
备棺上疏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月的一天,海瑞吩咐家人出去买一口寿材,家人办妥后,海瑞让他们把这口棺材放在中堂,徐徐说出自己的打算。海瑞告诉他们说 :“我准备进宫去向皇帝上奏,这个奏折是批评皇帝的,皇帝肯定会生气,我的命估计是保不住了,故此早作准备 。”海瑞让大家都整理一下自己的东西,好自为知,各奔东西。他则直接到通政司(专管接收奏章向皇帝呈送的机构)递交奏折去了。
海瑞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调到北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户部按行政管理的区划分设管理机构,云南司是管理相应区域的税收工作的)。他所做的这个官,级别不高(正六品官),实际工作很少,基本工作是检查地方上报的税收工作情况。司里的大政方针有堂官、沿书、侍郎,技术上的细节有下面的官吏。海瑞过去没有做过这个方面的工作,不太了解有关情况,更显得有些插不上手,无所事事。他所要做的,只是每日点个卯划个到,日子显得非常轻闲。
海瑞传                         96
海瑞被调到京城是因为他作出了成绩。他在淳安、兴国的政绩显著,经济发展很快,社会也比较稳定,受到人们的赞扬。何况,在淳安、在兴国,他都坚决地抵制了势头很盛的不正之风。他怒责胡公子,巧挡鄢懋林,再抓张豹、张魁,充分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他所得罪的,都是严蒿线上的人。严蒿既倒,人们当然会对反严英雄多加重视。所以,提职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海瑞所追求的理想,是革除一切不合理的事物。与不正之风斗争时,他从不顾及斗争对象的背景。不管是哪条线上的人,涉及哪个方面的关系,只要犯到海瑞手里,海瑞都会不留情地揭露。这种刚硬有余而柔性不足的性格,使朝廷里的许多人打心眼儿里害怕。
既要安排,体现皇恩浩荡,又不能给自己套上个枷锁,惹出太多麻烦,这就是宫廷官员安排海瑞职务时的心理。当这么个没有实权的主事,其实是官场争斗的微妙结局。
但海瑞闲不住。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了解政府工作的各项程序及其中的奥妙。实际情况使他感到极为吃惊,政纲松弛,腐败横行,冗员充斥,效率低下,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朝廷的问题已经成堆,可皇帝还自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皇帝海瑞传                         97多年被谀臣包围,却认为自己圣明如尧舜。海瑞深感需要大力进行整肃,但是皇帝长期不与众大臣见面,自己有满肚子的建议和想法也没有办法向皇帝反映。海瑞心急火燎,实在按捺不住忧国忧民的心情,总想找一个办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
嘉靖皇帝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虽然刚即位时,曾有过“言路大开”的局面,但很快,他就“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徽矣 ”,把掌管征求意见事务的官都给撤了,根本不打算再听什么不同意见了。以后,他时不时当庭杖责那些发牢骚、提意见的官员,即使事主是原来比较信任的人,仍不放过,大家都感到皇帝“恩威不测”。不单是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对所有敢于批评的官员严加惩罚。严蒿专权时,众人不满,多次有人向皇帝提交奏折,要求罢免严蒿。但皇帝相信严蒿,先后有16位地位显赫的将臣因劾严蒿而被杀被贬。严蒿被罢官后,皇帝丝毫没有改正缺点的意思。海瑞写一个奏折批评皇帝,当然是冒了死罪。但海瑞置生死于度外,写下著名的《平安疏》,冒死向皇帝上疏。这就是著名的海瑞备棺上疏的故事。海瑞传                         98
嘉靖初治
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一般说来,前20年还算是有所作为的。海瑞对嘉靖初期的作为是赞赏的,因此在《平安疏》的开头,表明了对皇帝即位之初的颂扬,“即位初年,革除积弊,焕然兴天下更始,举其略如敬箴敬一以养心,官冠履以分辨,除圣贤土木之像,夺宦官内外之权,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为仰之。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朱厚照死的时候才31岁,没有儿子,皇位的继承于是成了问题。首辅张廷和根据武宗的遗诏,提出让武宗的弟弟之子继任,得到皇太后的批准。于是,朱厚璁成了下一任的皇帝。朱厚璁的父亲是宪宗之子朱佑元,被封为兴献王,一直在安陆居住。朱厚璁被选定即位后,于正德十六年正式即位,以第二年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开始了他45年的皇帝生涯。
嘉靖在位期间,明皇朝已进入中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颓势已开始显露。正如当时的首辅杨廷和所说,“各处地方,水旱相仍,灾异迭见,岁赋钱粮,小民拖欠 。”嘉靖即位初期,为了恢复经济,笼络人心,海瑞传                         99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一方面,他支持杨廷和的一些改革措施,另一方面,他还推行了一系列善政,主要的大概有这样一些。
其一,是逮捕武宗年间作恶多端、民愤很大的一些宦官。包括张锐、张雄、张忠、于经、孙和、刘养等。武宗期间,张锐“居东厂 ”,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关头目;张雄是主管皇帝礼仪的官,利用人们请示拜见皇上的机会,收受了大量贿赂,“入司礼监,招权纳贿,势行中外,(朱)宸濠前后馈送各万计”;张忠掌管军务,“屡以提督军务,冒功受赏”;于经管商业,“首开皇店,又于张家泫、宣、大等处税商榷得,怨声载路,额进之外皆为己有”;孙和“谋领团营,挟势取赂”;刘养“营造侵欺,公私蠹耗”。这些人危害民众甚烈,似洪水猛兽,他们被惩办,对振作世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二,是下令不许向宫内进献珍禽异兽,停陕西织造绒服。这对各地向皇宫进贡的风气多少是一些限制,也有利于端正政务运行的风气。
其三,是革除一系列虚设官职,特别是将各地的内官全部罢免。所谓内官是朝廷向各地派出的宦官。这些太监平时不干实际工作,主要职责是监视各地政府官员的工作。他们“时平则坐享尊荣,肆毒百姓,遇变则心怀顾望,不恤封疆”。因此,养着这些人,海瑞传                       100平时要增加地方政府的开支,老百姓倒霉。遇有事变,他们不仅无法承担责任,反卷进势力之争,把水搅得更浑。嘉靖的这一举措,煞住了宦官涉政的恶风,使整个宦官势力在明中期受到压制,没有掀起大的波澜,成了宦官扰政的整个明朝时期的一个特例。
其四,是清理庄田。庄田是划给皇家成员的田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相应的皇室成员都分得一定的土地,但数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后来,不少皇室成员利用手中权力,不断扩展庄田面积,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生产力受到很大打击,也引发了许多农民骚乱事件。为此,嘉靖帝下令,清退所有在正德期间额外侵占的田地,并不再批准各官员和皇室成员要求增加田地的申请。
其五,是注意救荒。嘉靖元年,江苏、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等地发生旱灾,世宗下令“抚按官讲求睡”。庐州知府龙诰注意备荒救灾,修建了义仓,开辟了义田,籴贷赈灾搞得有声有色,世宗看了很是赏识,特赐其“加秩一级 ”,即升官一级。还通报各地抚按官“勘其便利者,通行各府州县仿(龙)诰所行,有成效者具奏如例”。
但是,明世宗皇帝的这种锐意进取的劲头并没有维持多久。这位皇帝刚愎自用又好虚荣,很少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更对接近自己的重臣疑心重重。很快,海瑞传                       101他的生活就腐败起来,初期所推行的种种善政也被他自己放弃了。嘉靖六年,御史汪珊上疏,列举了十个方面的政务颓势:一是初期的唐虞之治态势衰退;二是对众大臣不再那么尊重了;三是重新讨论起有关淫祠的事宜;四是不再警惕阿谀奉承之辈;五是对应该亲自批办的奏章不再尽心,反听任一些大臣自作主张;六是对冗食冗费不再能做到明察秋毫;七是事实上又恢复了当初撤销的锦衣;八是对有罪的官员不再严格执法,经常以罚代惩;九是对有错误的官员,往往只是调换一个岗位,而放弃革职不用的作法;十是纳谏如流的作风没有了。可见,明世宗的善政,实际仅仅是在执政的前半期。海瑞在《平安疏》中尖锐地指出:“陛下锐情不久,妄念牵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遥兴可和而一意玄修 。”察人做事的是非被颠倒过来,后来又坠入玄念之中,政事败落势在必然。虽然,后来他也不是一点好事没有做,如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二月,他曾下诏招徕流民复业,答应无偿拨给耕牛和种子,并对开垦荒田的给予十年免税优惠。但这些好事在他的长期执政生涯中毕竟是太少了,因此所起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
海瑞传                       102
大礼之争
嘉靖之刚愎自用,专听顺耳之言的作风,始于迎接其父母进京的礼节之争。
明朝有个规矩,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至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这是防止朝政受到他们干扰而采取的措施。这些封地位于各省,有极为富丽堂皇的宫府和丰厚的赡养,但绝不准干涉地方政事。嘉靖即位之前,就同其父母住在自己的封地内。由于特殊的机遇,嘉靖当上了皇帝,立即想到要摆脱过去长期不介入政治的尴尬,要抬高自己父母的地位,要将他们接到京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嘉靖皇帝即位后的第五天,就令礼官讨论如何对其父亲进行崇祀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给其父母封号的问题。嘉靖认为,只有给其父母加以封号才能表达自己的尊敬。首辅张廷和等人以嘉靖并非正德皇帝的亲生儿子为由,提出,参照历史上的故事,嘉靖最好“以孝宗为考 ”,就是认孝宗为父,而称嘉靖的父母为“皇叔父母”。嘉靖没有接受这个方案。后来,观政进士张璁提出,“应该另为兴献王(嘉靖的父亲)在京城建庙,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皇帝不忘父亲养育之海瑞传                       103恩的孝心”。嘉靖得此奏如获至宝,高兴地说:“此议实遵祖训,据古礼……此论一出,吾父子必修可完也。”当即下令:“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 。”
首辅张廷和没有执行这一指令。张廷和是前朝重臣,受先皇之命而辅佐嘉靖皇,因此,他还敢对皇帝说三道四。这年九月,嘉靖的母亲要从安陆进京,走到通州时,得知朝廷大臣打算让世宗以孝宗为考(认孝宗为义父),大怒说 :“怎么能让我的儿子变成他人的儿子 !”于是留在通州不走了。嘉靖看了,马上哭着到皇太后那里去,说愿意立即退位,回家去奉养父母。事情弄僵了,张廷和也没有办法。张廷和以皇太后为挡箭牌,拟了一个通知说,对嘉靖的父母,“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 ”,暂时了却了这场冲突。
事情却并没有完结。事后,张廷和利用手中权力,不断排斥在这一冲突中与自己意见不和的人,并将自己所信任的人安排到各个重要岗位。正德十六年的十二月, 皇宫内的清宁宫遭火灾, 张廷和等称这是由于加称“兴献帝、后 ”,而“祖宗神灵有未悦”的缘故。年少的嘉靖对老臣张廷和并不买账,但却对神灵相当迷信,于是同意了张廷和的意见,“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海瑞传                       104皇字不复加矣”。这次,张廷和算是胜利了,但他对皇帝屡执异议,已经引起皇帝的不满。张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多次上疏,一再求退,最终于嘉靖三年,得以告老还乡。
张廷和退休前,南京吏部主事桂萼经过与张璁讨论,又给世宗写了一个奏疏,坚持他们曾经表示过的观点,“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皇帝感到此奏甚合自己的意思,下令文武百官讨论,不料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皇帝盛怒,立召张璁等人进京,任命其为翰林学士。经过几番推敲,最后皇帝下令,称皇太后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去掉了原来尊号前加有的“本生”二字。
去掉“本生”二字,演出了当时大礼之争最激烈的一幕。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在左顺门召见众臣,宣布去掉“本生”二字。各部门的官员纷纷上疏反对,最后,200多名官员一起跪伏于左顺门不起,要求皇帝下旨撤回前述命令。皇帝两次传旨要求他们速退,他们不从。世宗大怒,下令逮捕了为首的丰熙、张忡等八人.余下的人乃撼门大哭,百官皆哭,“声震阙廷”。这下皇帝更生气了,遂命逮捕134人下狱,另86人姑且待罪,终止了跪伏事件。后来,丰熙等八人被发配从军,其余四品以上官员罢官,五品以下者皆处以杖刑(即棒打)。一通棍棒下来,17人由于伤势海瑞传                       105过重而先后死去,其余的,再也不敢为争礼之事与皇帝论争了。
这场争论持续了好几年。其结果,是皇帝实现了自己抬高父母地位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世宗皇帝不听逆耳忠言,专纳谄谀之词的开端。此后,敢于批评皇帝的人就很少了。海瑞指出,“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皇帝不听众人之言,天下之人因此不再对皇帝顺从。“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一正言焉”。没有人向皇帝说真话了,天下岂有不乱之理。海瑞传                       106
宫女造反
嘉靖皇帝迷恋方术,其后半生概为方术道观所控制,写出了极为扭曲的一段历史。海瑞尖锐地指出,“修醮所以求长生也”。为求长生,皇帝会不顾一切。可能是纵欲过度的关系,皇帝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大理卿顾岳为此劝说他,“遵圣祖寡欲勤治之训,宫寝有制,进御以时,而退朝即御文华(殿),裁决章奏,日暮还宫,以养寿命之源 。”说明当时皇帝的身体已经相当糟糕。当然,这种以节制生活而换得健康身体的建议,皇帝是听不进去的。但求健康还是要的,于是对长生不老之术有更迫切的追求。
最初受到皇帝宠信的方术之士包括邵元节、陶仲文、段朝用等。邵元节曾经官拜礼部尚书,蟒袍玉带加身。陶仲文是邵元节介绍到皇宫的,一次,皇太子出水痘,皇帝命陶仲文求神保佑。耍了一套画符祷告的把戏之后,凑巧皇太子的病情好转,于是世宗便认为陶仲文的仙术非常灵验,先是封他做了礼部尚书,后又加封少师、少傅、少保的荣誉,给一品官的薪俸待遇。当时称太师、太傅、太保为列公,称少师、少傅、少保为列孤。嘉靖时期一身兼任“三孤”的,只有陶仲文一人。 段朝用靠进献宝物得到皇帝的信任,海瑞传                       107先是献给皇帝白金器百余,宣称“所化之银皆仙物,用为饮食器,当不死 ”,“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可致”。他还对皇帝说 :“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花或得 。”世宗听了,竟宣布,要令太子监国,自己“专事静摄”。满朝文武听了均愕不敢言,惟太仆聊杨最抗疏反对,结果被嘉靖下令“重杖之 ”,当场死在杖下。
明世宗信用方术,耗费了大量财物,更可恨的是听信方士之言,通过虐待童女而获得炼药的原料,以制作长生不老之药,这种方法被称为“先天丹铅”。明人王世贞的词中,“灵犀一点未曾通”和“史缘身作延年药”的词句,讲的就是这种制药方法。据说,当时为了满足制药所需,宫内专门养了300童女。众多宫女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虐待,由一名叫杨金英的宫女领头,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16名宫女奋起造反。她们联合起来,趁世宗睡熟时,先是杨玉香从仪仗上解下丝花绳,将其搓成一条粗绳交给苏川药,川药又将绳递给杨金花,由金花将绳拴成绳套。准备妥当后,金花招呼大家动手。众宫女有的用绳子勒脖子,有的用抹布堵嘴巴,其余的,则或按住手脚,或勒紧绳索。只可惜她们“不谙绾结之法,绳股缓不收”。要勒死皇帝,绳子却打了个死结,无法勒紧。要堵嘴巴,却没有将抹布塞进皇海瑞传                       108帝的嘴巴,明世宗仍能发出声音。加之宫女力量太小,皇帝一动,她们竟控制不住,结果挣扎呼喊之声传到门外,皇后方氏带人赶到,救了皇帝的命。
参与造反的婢女当然悉数处决,曹、王两个妃子据说与此事有关,也被处以绞刑,其他有关人员也一起被杀。明世宗一直昏迷,经御医精心治疗,第二天才恢复过来。这一事件对皇帝是一个警告,自己身边的人都造反了,应该很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了。可明世宗却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他说,“这都是神灵的保佑,为我消灾免祸。要不是我每天一早一晚烧香,哪有今天 !”他跑到专门为斋醮而建的朝天宫里烧了七天香,据说这次烧香得到了神灵的响应。此后,他干脆移居西苑,集中全部精力修行炼道,不再上朝理政。海瑞批评说 :“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 。”海瑞传                       109
方术皇帝
世宗皇帝不再视朝,海瑞说他“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皇帝在其后半生的20多年中,再没有摆脱方术道士的控制。一些自称有“长生秘术”的道士、官员被加官进爵。皇帝扶乩得语,说“服芝可延年 ”,于是派出大量人员到各地采芝。宛平县张巨佑得芝五本,皇帝赏给银币,一时,献芝者接踵而至。嘉靖三十七年,礼部统计所收灵芝,竟有1860本之多。皇帝仍不满足,嫌灵芝太小,又下令遍寻“径尺以上者”。嘉靖四十年,礼部再次报告,又收到“四方进芝共769本”。皇帝把注意力都放到寻仙求道及遍查长生灵药上去了,公务处理,大臣进退,均由几个道士胡说八道。遇有外敌入侵,皇帝也不再召集众臣商议,而是摆道场,作祈祷。好在边关还有一些对国家无限忠诚的将领,他们奋不顾身地与外敌作战,总算暂时保住了明朝的江山。
为了表示对方术的虔诚,明世宗为其父母和自己都加了道号。其父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 ”,其母号为“三天海瑞传                       110金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皇帝给自己封号 :“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贺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 ”,后来又再次封号 :“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至此,皇帝对于方术的迷恋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皇帝信道,天下的道观都跟着沾光。我国道教胜地在明嘉靖年间有了很大发展,一些主要道教场所,包括宫内的朝天宫,以及山东的泰山、河南武当等地的道庙都重新整修,为此,花去了国库数十万两白银。仅皇宫内的各种黄白蜡烛和各类香品,就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宫中昼夜香烟不断,蜡烛长明,超过任何一朝皇帝。过去皇宫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如此多的烟火,使得嘉靖年间宫内火灾特别多,先后有两个宫三个大殿被大火焚毁。一次皇极殿发生火灾,火势一直蔓延到皇极门。重建时,为清除场地就调用了3万军队。
皇帝沉溺方术,根本不上朝。于是,海瑞想为民办事也十分困难。于是,他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达到目的。有一天,海瑞与嘉靖皇帝下棋。他惦记着民间的疾苦,无心下棋,没走几步,就处于劣势。
“将军 !”嘉靖皇帝得意地喊道,海瑞这才注意到自己的棋子,力挽被动,很快就占了上风。轮到海海瑞传                       111瑞“将军”了,他忽然灵机一动,叫道 :“‘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嘉靖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只管注意自己的棋。过了一会儿,海瑞又找到机会“将军”了。这一回,他一字一板地唱道 :“‘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这一次,皇上听清楚了,但仍然不明白他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反倒觉得挺有趣,念着好听。所以,等到嘉靖“将军”的时候,这位皇帝老儿也学着海瑞的腔调高声叫道:“‘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嘉靖皇帝话音未落,只见海瑞连忙弃棋离席,趴在地上说 :“微臣领旨 !”
皇帝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问海瑞这是怎么了?海瑞回答说:“万岁不是说‘天下钱粮减三分’么?臣一定照办 !”那个时候,皇上一开口,就得照办。嘉靖无奈,只好下令减全国的赋税。
不过,这样的机会毕竟太少。何况,皇上心在方术,也很少有兴致下棋,更难有机会召海瑞来陪着下棋。要振兴天下,关键是要让皇帝警醒过来,放弃方术。于是,海瑞下决心直接了当地批评皇帝。
海瑞传                       112
争上符瑞
海瑞对皇帝沉溺方术,提出特别批评,“修醮的目的是求长生不老。可天下哪里有长生不老的呢?自古以来,圣贤从来只说如何端正自己的品行。性命是天地作合的结果,因此总是有限期的。尧、舜、禹、汤、文、武各位名君,创立了一代盛世,但他们都没有长生不老。今天,我们也没有见到过一个从汉代、唐代、宋代生活至今的人物。皇上跟着陶仲文学习长生不老之术,但现在他已经死了。仲文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皇上又从何学得真正有用的长生术呢 ?”接着,海瑞又批评皇帝迷信各种药物,“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更是天下奇谈。……桃是人采来的,药是人工捣合而成的。难道桃药自己会有足而行吗?什么天赐之物,明明是有人用手拿来献给皇上的。陛下求仙这么多年,实际一无所获,为什么还执迷不悟呢 !”
这里所提的仙桃事件,讲的是嘉靖四十三年的事。太监们见皇帝成天闷闷不乐,想出个主意以骗取皇帝的欢欣。那天皇帝坐在那里祷告,醒来睁眼一看,发现面前台上竟有一桃。太监们告诉他,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皇帝竟然相信了,龙颜大悦,说老天终于向我示意了,这是天送给我的。第二天,继续祈祷,又海瑞传                       113得一桃,当夜有人向他报告,说一只白兔生了二子,皇帝更是欣喜若狂,为之“谢玄告庙”。海瑞在奏疏中揭穿了这个骗局,告诉皇帝,桃子无腿,不会自己跑到台上,明明是有人偷偷放在那里的,说什么天赐之桃,真是荒唐至极。
笃信方术,于是对各种吉言瑞兆就有了特别的关照。嘉靖人过中年后,对此更加热衷,于是,“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时上表贺”。上符瑞成了许多官吏争功免灾的最佳手段。浙直总督胡宗宪因平倭迟缓,不见大效,引起皇帝不满,受到指责。正巧他在舟山抓到一只白鹿,为讨好皇上,他立即把这只白鹿献上。果然此招奏效,皇上不仅不再追究胡宗宪,反赏给他许多银两。不久,胡宗宪又献上一只白鹿,明世宗竟高兴得到玄极宝殿及太庙举行典礼,展示白鹿,文武百官纷纷表示祝贺。皇帝当即下令给胡宗宪提一级薪俸。此举的激励作用明显,于是,进献者几乎踏破了礼部的门槛。这个送鹿,那个送龟,贡灵芝、献妙药,不计其数。皇帝靠虚幻的好兆头掩盖实际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连年的旱灾没有人对皇帝说,下了一场小雪,皇帝却说是符瑞而加以称颂。如此搞下去,过去遇有灾年而皇帝广开言路,多听直谏的传统被丢得一干二净。
平时作道场时的挥霍,整修观庙以及重建被火烧海瑞传                       114毁的宫殿,耗费了老百姓大量财产,仅为重建大殿而在四川购买木料,就花费了1444万两银子,这还没有包括运费和官吏的侵吞。国库钱不够,只有向百姓盘剥,结果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海瑞说 :“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嘻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老百姓家中都穷途四壁了,穷到干干净净了,这世道就没法让人活了。海瑞一再告诫,“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国家能够节约一点,百姓的生活才能安定。皇室挥霍,百姓遭秧,社会不稳,这个历史一再重复,到嘉靖年间更甚,海瑞为之痛心疾首。
海瑞传                       115
誓死为国
海瑞知道,如此对皇帝直言,肯定会激怒皇帝。自己的性命恐怕到此为止了,可他却非常坦然。他认为,为国家的兴盛而捐躯,死得其所。他去找他的朋友,交给他20两银子,请他帮助自己料理好后事,希望能留一具整尸回到故乡。并请朋友帮他照顾好自己的老母亲。他把已经写好的谏书给大家看,大家都为他的安全而担心,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他却毫无惧色,说“有志之士,应该以身许国,大家因怕得罪都不劝谏皇上,天下何时能治理好呢 ?”依然同众人说古论今,谈笑风生。还同大家一起总结多年仕途的经验教训,希望这些经验教训能够对后人有所帮助。一切料理妥当之后,海瑞自己来到班房,等待皇帝的裁决。
嘉靖看到奏疏,果然大怒。看到说自己“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 ”,更是怒不可遏,用力将奏折扔在地上,下令道 :“立即把这个海瑞抓来,不要让他跑了 。”站在一旁的宦官黄锦告诉皇帝 :“海瑞根本不想逃跑。听说他在上疏前就买好了棺材,把随从和家人都遣散了,现在正在朝房待罪呢 。”皇帝一听,半晌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又从地上拣起奏折继海瑞传                       116续阅读。皇帝一边看,一边叹气,不得不承认海瑞说的有理。看到后来,他说了句话 :“他想当比干,可我不是纣王啊(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因直言猛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
海瑞用词甚激烈,但在奏疏中,却处处体现了他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对朝廷的高度责任感。海瑞在他的《平安疏》中说,要使天下各业重新兴旺发达起来,关键在于“陛下一振作间而已”。海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振作而百废俱举,百弊铲绝,唐虞三代之治,灿然复兴矣。而陛下何不为之”。海瑞相信,只要皇帝摆脱方术的蛊惑,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他对皇帝说 :“厉行节约,振作精神,这一切并不要陛下多费很多功夫。皇上只要抓住事务的根本,文武百官就可以各尽其职,地方各级干部就可以使工作正常运行,这样,陛下所掌握的社会发展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天下大治的局面很快就能来到了 。”
皇帝震怒,但却没有立即下决心杀海瑞。他将这个奏折放在手边,几个月内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要生气,又不愿杀海瑞,因为毕竟海瑞讲的许多事情都是事实,这些问题存在多时,却没有人在皇帝面前提起过。于是,有时就骂上海瑞几句,说海瑞是“那个咒骂我的畜牲”。有时则拿身边的奴婢出气,在这几个月内,奴婢挨打的次数明显增多。奴婢们知道皇帝海瑞传                       117正在生气,莫明其妙地挨了打,只好在背后悄悄地说:“皇帝被海瑞骂了,却拿我们出气 。”几个月后,皇帝终于下令让锦衣卫将海瑞抓到东厂。后来刑部提出以儿子诅咒父亲的刑律对海瑞处以绞刑,皇帝却没有在刑部的建议上作任何批复。
但皇帝依然没有放弃求仙,越是感到自己的衰老,他“求方术益急”。他派出更多的官员到四方求方士,于是,各地献丹送士者如云。明世宗明知所得药丹多有假诈,但已收不住心,来者俱收。有人告诉皇帝,说陕西人王金和医士申世文共同献的金石药,“其方诡秘不可辨,非服食所宜 ”,明世宗却偏要服用,结果,服后内火攻心,一病不起,气喘面赤,腹胀便闭。于是从西苑搬回大内,众太医轮流诊治,但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挽回了。到了冬天,在乾清宫去世。
皇帝在病重时,召首辅徐阶到跟前说 :“都是海瑞那个畜牲谏我,让我心情不愉快,搞得我现在如此衰老,何时才能重出视事呢 。”徐阶在一旁极力劝慰皇帝,说海瑞的话是说得重了一些,但他的一片忠心跃然纸上,清晰可见。皇帝还是不放过,对徐阶说,“这个人不能留着,否则以后我出来,他还会骂我 。”立即批谕,以骂主君的罪名,令刑部立即将海瑞处死。户部司务何以尚为救海瑞,上疏皇帝以求释放海瑞,皇帝把一肚子气全撒到了何以尚身上,令锦衣卫海瑞传                       118杖刑百计,何以尚几乎被打死。但是,海瑞的死刑却没有执行。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皇帝驾崩。首辅徐阶代拟遗诏颁布于世 :“朕奉宗庙四十五年,享国长久,累朝未有,一念倦倦,惟敬天勤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诳惑,自今建言得罪诸臣,存都召用,殁者恤录,现在监者即释复职,特此遗谕!”提牢的主事得知这个消息后,办了一桌酒席宴请海瑞。海瑞以为刑期到了,大吃一顿。宴席结束时,主事告诉海瑞说 :“当朝皇帝已经死了,先生可以复出并获大用了 。”海瑞不信,反问到,“此话当真 ?”提牢官说,“遗诏已经下了,因向皇帝进言而在监者将释放复职,怎么会不真。”不待说完,海瑞大呼,“哀哉先皇!痛哉先皇 !”随即放声大哭,席间所食的肴馔全部呕吐出来,哭得伤心至极,竟昏倒在地。夜间醒过来后,继续痛哭,终夜不停。
海瑞备棺上疏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朝廷内外,全国各地,都知道有个不怕死,一心为国,忠君爱主,冒死直谏的“海主事”。
海瑞传                       119
徐阶救臣
海瑞的备棺上疏,最后没有被斩首,原因可能很多。皇帝还想给自己留一个纳谏的好名声,海瑞有许多话也确实说到了他的心里。他一直没在海瑞的奏疏上批字,时时若有所思地拿起来反复阅读,说明他也感到海瑞说得对。特别是前不久他连续发现几个假冒的道士,更使他觉得有人在搞名堂,而海瑞能够在这个时候讲真话,是难能可贵的。当然,首辅徐阶也做了一些工作。
明朝没有宰相,皇帝施政有两大主要帮手,一是大学士。文渊阁的大学士主要负责为皇帝撰拟诏诰,提出各种建议,供皇帝参考。另一是司礼监太监,负责将皇帝的决定发布下去。在明初,翰林的几位大学士的地位是相同的,到明朝中期,皇帝开始特别依重其中的某一位,于是,形成了首辅。
徐阶是嘉靖皇帝任内最后一届首辅。他在任期内干的最大的两件好事,一是把严蒿赶下了台,另一件是为保住海瑞的性命出了一把力。
徐阶是原首辅夏言推荐进宫的。夏言是严蒿的对头,当年,是严蒿使坏,把夏言搞下了台。徐阶进宫,严蒿当然不放心,于是处处排挤。徐阶是进士出身,海瑞传                       120文采很好,对于青祠亦很有研究,经常写些皇上喜欢的东西。徐阶比较圆滑,非常会察颜观色,谁也不得罪,终于慢慢地站住了脚。严蒿任首辅的后期,一方面由于岁数大了,处理公务经常出娄子;另一方面严蒿父子过于骄奢淫逸,贪得无厌,在要害部门安排了过多的亲信,引起普遍的不满,皇帝也开始有所警觉,严蒿渐渐失宠。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明世宗所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皇帝只好暂时在玉熙殿栖身。他问严蒿怎么办,严蒿建议皇帝到南城离宫住下。这离宫房间狭小,阴冷潮湿,皇帝不愿意住,对严蒿的建议极为不满。徐阶乘机提出重修永寿宫,并保证十个月就完工,皇帝于是大为高兴,当场准奏,让徐阶立即组织实施。第二年,永寿宫果然按期完工。自此,皇帝遇有大事径直找徐阶商量,除了祠祀方面的事,一般不再找严蒿了。后来,一位平时恨严蒿的道士方士兰在为皇帝扶乩的时候,假借神仙的口说,严蒿是个奸臣,请皇帝明察秋毫,果断处置。御史邹应龙知道这个消息,写了一个奏折准备交给皇帝。这个奏折全面清算了严蒿的罪行,要求皇帝采取严厉措施给予制裁。徐阶看到这个折子,几经犹豫,最后还是支持这个奏折。终于,严蒿被罢了官。
徐阶当了首辅后,写了三句话挂在自己的房间里,海瑞传                       121“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重新理顺了工作运行程序,注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过去,对那些没能完成自己意图的官员,皇帝经常加罪贬职,使许多官员从政的最后结果带有遗憾。徐阶以善待人,尽量为大家创造立功表现的机会,并在退休时给个体面光荣的名声,这很得人心,许多人夸他为名相。
皇帝看到海瑞的疏折,非常生气。他问徐阶应该如何处置,徐阶对皇帝说,海瑞这个人就是这个脾气,说话太直。但他还是一心为皇帝的。这对于皇帝下决心不杀海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海瑞一直很感激他。后来别人攻击徐阶,海瑞还为他说了不少好话。
嘉靖皇帝死去后,徐阶起草了遗诏,一是承认了皇帝听信了坏人的奸言,有病的时候过于沉溺于求长生之术,因此使不少臣民受到委屈。二是说明过去许多大臣积极帮助皇帝做好事情,但受到不公待遇,这次全部重新起用。海瑞因此得以重新起用。
海瑞传                       122
复职出山
1566年,明世宗皇帝死了。根据遗诏,海瑞被释放出狱。海瑞敢骂皇帝,敢斗恶势力,自己又非常清廉,这使海瑞的名声大振。但海瑞对任何人都不通融,在处理问题上往往不留余地,这也使很多官员感到难堪。负责干部安排的文渊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这次碰到了难题,他们不得不频频地调动海瑞的工作。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海瑞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大理寺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级别越来越高,一直到正四品官,但一直没有实权,对于一个事业心极强而又很愿意干事的人来说,这是很尴尬的一件事。因此,海瑞在这一段时间内干的事情不多,却有两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影响。
一是要求皇帝大赦。海瑞自己得到了皇帝的大赦,他一再向皇帝表示感激涕零。他说,“ 作为一个官职不算太高的人,竟大胆议论朝廷的重务,冒犯皇帝的龙威,这是万死不赦的罪。而先皇伟大,念臣对朝廷的一片赤诚,不单没有杀我,还特意关照锦衣卫不许对我用大刑,说是留下以后有用。当今皇上刚刚即位,要干的事很多,却独独先将臣赦出。因此,臣的性命是皇上给的,臣应该以自己的有生之年报答海瑞传                       123皇帝的旷世厚恩。但是,臣在狱时,了解到关在狱中的犯人中,还有许多是蒙受冤屈的。臣被羁期间,就曾多次想冒死再为他们上疏,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做不会有什么结果。现在条件成熟了,应该采取措施为这些人平反了。仅在京城一家监狱就有这么多冤屈,天下就更多了。因此,希望皇上尽早下诏大赦天下 。”
海瑞自己出狱后,不忘过去落难的难友,这很得人心。虽然这样做可能会招致皇上的不满,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刚直。
另一件事是为徐阶说话。
徐阶代拟了明世宗的遗诏,承认了皇帝受坏人迷惑而笃信方术,弄错了一些事情。决定重新起用那些受到不公正处理的官员,因向朝廷提意见而被关进监狱的大臣也被尽数放出。这是好事,当然受到欢迎。但也有人对此不满,这就是郭朴、高拱两位大臣。他们认为,徐阶不该不同他们商量就下发遗诏,因此与徐阶结下了仇。后来,一个叫齐康的人写信告徐阶和他的儿子都是大恶霸。海瑞不了解情况,以为这是高拱指使的,就同其他人一起,给皇帝写了一份《乞治党邪言官疏》,大骂高拱,为徐阶说了不少好话。他说,徐阶辅佐皇帝15年,没有能够改变皇帝信神迷道的错误,在这一点上确实没有尽到大臣的责任。对海瑞传                       124此,徐阶本人也多次表示十分内疚。但是,鉴于皇上当时的状况,徐阶实在也没有多大可能帮助皇帝纠正错误。徐阶畏威保位,诚亦有之。徐阶和严蒿同为首辅11年,严蒿以其贪、以其邪著名,徐阶以其廉、以其正扬名。徐阶任首辅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 ”,得到了多数官员的拥护,团结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确实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海瑞说,齐康作为皇帝的耳目,竟然将徐阶、李春芳等一批好官都一并打之,可恶至极。这样的人作皇帝的耳目,会坏了皇上的大事。齐康实则为高拱的鹰犬,高拱这人专事攻击好人,为了自己的官位,不顾天下的安危。这样的人,罪无可恕,必须严惩。不久,高拱被罢了官。
海瑞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次又得到充分体现。许多人都认为这次徐阶该倒霉了,因而不敢说话,海瑞却敢说。海瑞的威信高,他一说话,响应者甚众,因此能够影响皇帝,罢了高拱的官。但是,这次海瑞是搞错了,高拱实际是一个清官,而徐阶,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贪官。后来,海瑞发现自己错了,在后来的自编文集中,在骂高拱的信后,加上了一个附记:“一时误听人言,二公心事均未的确 。”改变了对两人的看法,也承认了自己在识人上的偏差。
海瑞不愿意享清福,于是,先后两次向朝廷辞职。海瑞传                       125
海瑞在他的辞职书中说,我本来犯下了死罪,是当死之人。先皇没有杀我,当今皇上还将我赦出,这是皇上的洪恩厚泽。我本当在自己的余生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皇上办事,但现在一是母亲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二是现在我所担任的工作不过是看看人家写的公文,然后批转一下而已。既然得闲,还不如让我回家尽一下孝心。
海瑞这次做得比较巧妙,表达了自己愿意工作的愿望,却又不很生硬。看来,海瑞还是懂得一点阴阳之道的。他明里是辞职,暗里是向吏部要挟,如果不能安排好一个有名望的官员,看你们如何向皇帝和天下人交代。皇帝当然不会准他辞职。如果不用如此有名的清官,皇帝的脸上也没有光彩。于是,隆庆四年(公元1569年),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开始了新的征程。
海瑞传                       126
五、抚  吴
徐阶退田
隆庆三年(公元1568年),海瑞被任命为南京右佥都史,巡抚应天十府,驻扎在苏州,巡视江南诸府。任命一位不是进士出身的人担任这一地区的巡抚,确实不同寻常。江南诸省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到这一地区任职,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许多人在这一地区任职期间,捞到了大笔好处。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也非常难管理,因为想伸手捞取好处的人太多,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有时皇帝都感到棘手。皇帝选中海瑞,看来是希望利用海瑞的刚硬,冲击一下这个几乎密不透风的关系网。
海瑞的声望果然厉害。他的任命状刚下,就使许多地方官员感到胆寒。一些人或提出辞呈,或要求调到别的地方去工作。过去一些人为显示自己的地位,特意将住宅的大门漆成朱红色,听说海瑞要来了,赶紧找人将门改漆成黑色。一时间,油漆匠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几乎是一夜之间,南直隶各城镇的私宅就几乎见不到红门了。一个级别挺高的大官,过去出门就要乘八人抬的大轿,一次在路上遇到了轻车简从的海瑞传                        127海瑞,顿时窘迫得无地自容。海瑞的官级比他要高,却只坐一顶极为朴素的轿子。这位官员此后出门,改乘四人抬的小轿,再不敢乘坐八抬大轿了。
海瑞到职,立即果断着手革除弊政。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土豪劣绅霸占土地问题。大批农民告状,说他们的土地被强行霸占,多的时候,海瑞一天竟会接到三四千件有关诉状。
土地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根本矛盾的尖锐反映。明初,朱元璋皇帝为了满足皇亲国戚和官宦的需要,规定皇室成员可以拥有自己的庄田,这些庄田被人们称作皇庄,一般坐落在其封地以内。官宦也可以拥有庄田,一般在自己的家乡。庄田最初多是通过赏赐和购买等途径得到的。由于庄田可以享受免赋役的优待,因此成为许多官宦竞相谋求的肥礼。一些富裕农民为了避免税赋,也将自己的田地转给官宦,他们则租田而作。由于农田的获益颇丰,不少官宦们不满足于已有的一点庄田,伺机掠夺四周农民的土地。一时间,兼并土地形成一股热潮。不仅皇室勋贵,地方的官僚地主也积极地兼并土地。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从明朝之初到海瑞所处的明朝中期,庄田至少增加了20倍。江南一带由于土地肥沃,兼并之风尤甚。
明朝的税赋是根据农民所拥有土地数量决定的,农民被夺了土地,失去了生活来源。但在国家的黄册海瑞传                       128上,他们仍然拥有土地,因此税赋不能减少。这样,许多人因为承担不起税赋而流离失所,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并使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缓和贫富悬殊的矛盾,海瑞坚决地与豪绅富户进行斗争。他起草下发布告,要求所有官宦和豪绅退出近年多占的土地。海瑞办事厉害已经名气在外,所以布告一下,不少人很快就把土地退了出来。但还有一些土地大户响应迟缓,其中包括徐阶。徐阶是前任首辅,海瑞备棺上疏时,皇帝震怒,要杀海瑞,徐阶在皇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保住了海瑞的命。后来有人劾徐阶,说他包庇自己的儿子霸占良田,海瑞还为徐阶辩护过。应该说,他们二人的关系一直挺好。这次就任巡抚,海瑞才了解到徐阶的儿子确实非常霸道。据说,当时徐阶家的土地已经达到了40万亩,成为江浙一带的首富。海瑞的布告颁布以后,徐阶退出了少量土地,然后写了一封信给海瑞,说自己为支持海瑞的工作,主动退出了不少土地,意思是让海瑞表扬他几句。不料海瑞志不在此,他给徐阶回信说:“我到淞江多日,不断领教大人对我的支持和教益,充分证明我们之间的友谊深厚,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近查阅了退田登记册,知道大人已经退出了不少土地,由此更体会到大人的品德高尚。但大人所退的田还不够多,相信会进一步清退。过去有子改父过的海瑞传                       129故事,一日之内,将存放在七间屋子的金子都散尽了。今天我们也可以父改子过,大人说是不是 ?”海瑞对徐阶说,大人退出一半土地还不至于陷入生活困难。话说得很客气,但要求依然明确,一半土地,是起码数量。徐阶没有办法,不得不进一步退出了许多土地。
徐阶退田问题解决后,海瑞又下令将徐阶的弟弟徐陟逮捕法办。此事一办,大快人心,震撼了官僚显贵的阵营。一时间,退田还地,成了南直隶一带热火朝天的主要内容,大批农民得到了失去已久的土地,纷纷返乡种地,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海瑞传                       130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