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汉高祖

佚名(现代)
中华名人传记
汉 高 祖 传
第一章  出身卑微  胸怀大志
一、真命天子的诞生…………………………(2)
二、大丈夫生当如此…………………………(4)
三、斩蛇方显英雄气概………………………(7)第二章  沛县起兵  为王汉中
一、楚国兴  陈胜王………………………(11)
二、沛县起兵  联合抗秦……………………(14)
三、先入咸阳  约法三章……………………(22)
四、鸿门宴……………………………………(35)第三章  楚汉相争  中原逐鹿
一、高台拜将  还定三秦……………………(47)
二、决策东征  连年征战……………………(52)
三、楚汉相持  中原逐鹿……………………(57)
四、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71)第四章  龙袍加身  一统帝国……………………(80)第五章  平定叛乱  强化皇权……………………(93)第六章  天命已定  高祖归天
一、高祖归天…………………………………(114)
二、吕氏专权的覆灭…………………………(125)后  记  知人善用  后世称道……………………(132)附  录  刘邦大事年表……………………………(135)汉高祖传                    2
第一章  出身卑微  胸怀大志
一、真命天子的诞生
战国末期,号称战国七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了争夺天下,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后来,秦国势力越来越大,不断侵逼其他六国,最后终于吞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王朝。刘邦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
秦时,江苏沛县丰邑中阳里村,有一村民叫刘瑞,自懂事起,就开始帮家人料理农活,各种农活都样样精通。成年之后,刘瑞更是精明能干,为人纯朴善良,乡里们颇为称道,每每总称之为太公,而不直呼其名。
刘瑞之妻刘氏,虽不是大家闺秀,但也长得眉目清秀,而且刘氏温柔贤惠,聪明能干,很会持家。加上刘瑞勤劳精干,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美满。几年间,刘瑞便买下良田数顷,生活富足,而威望也越来越高。刘氏为刘瑞连生两子,长子名伯,次子名仲,使刘瑞颇为欢欣。三子刘邦诞生之时,相传还有些神奇的色彩。一天刘氏外出农作,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狂风夹着暴雨扑面而来,刘氏由于惊吓晕倒于村外,浓云之中,偶见金鳞金甲,似有神龙置身其中,汉高祖传                    3尔后,云雾又覆于刘氏之身,不知过了多久,风停雨息,烟云消散。刘氏醒后,感觉做了场梦,梦中只见金甲神人忽隐忽现。后来,刘氏又有了身孕,乡人都说此乃龙体附身,将来生下小孩必是龙种。婴儿降世后,刘太公十分高兴,认为此儿有贵相,取名为邦,没想到,刘邦后来果真成为兴国安邦的皇帝。汉高祖传                    4
二、大丈夫生当如此
刘邦少年时候读过一些书,但他绝非读书之人。他性格豁达粗犷,待人宽厚。平时他很少参加家庭的农业生产,生性爱玩,不愿干活。刘太公为此多次责备他。长大之后,刘邦更是无所顾忌,好交游,爱酒色。没钱时就赊酒来喝,常常是喝得醉醺醺的。后来被他封为齐王的大儿子刘肥的母亲曹氏,当时就是他的外妇。
刘邦虽然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却胸怀大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内和平安定,经济上也有所发展,人民生活也比战国时期富裕多了。秦始皇为了显示其一统天下的威风,常常是威武雄壮地组织马队外出视察。 有一次,刘邦趁到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服役的机会, 乘机游览,目睹了当时帝国京城的繁荣壮观景象。一日,当刘邦又像往常那样正目不暇接地观看着“花花世界”时,突然人声鼎沸,马嘶贯耳。随之而来的便是令人恐怖的喝斥声和人们纷纷躲闪的脚步声。刘邦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抬眼一看,只见一支全副武装的士兵护卫着庞大的车队缓缓而来。
“这是秦始皇巡行都城来了 。”旁边有人悄悄地汉高祖传                    5告诉刘邦。
皇帝,刘邦从来没有见过皇帝,这个词在他心中既陌生又带有几分神秘。当秦始皇的车队驶过刘邦的身边时,刘邦第一次感到了皇帝的威严。他知道了什么叫威风凛凛,什么叫气宇非凡。刘邦不由自主地赞叹:
“嗟乎,大丈夫生当如此矣 !”
从此,在刘邦的心中便深深地印下了这句话。有朝一日,他也要像秦始皇那样,驾车巡行,让天下的人都看到他的尊严,都向他叩拜。
从咸阳回来后,他通过考试当了秦国的泗水亭长。秦时乡村的基层政权,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是掌管一亭之内治安和道路的地方小吏。刘邦虽然出身卑微,而且亭长也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小官,但他却不以为然,常常嘲弄县里的官吏,认为这些人都是碌碌凡庸之辈,不值得交往。惟独与沛县的主吏萧何和狱椽(主吏,县令的主要僚属,狱椽,县内管理刑狱的官吏。)(yuàn)曹参,志趣相投,交往甚密。
有一年,沛县来了一位贵客,是沛县最高行政长官沛县县令的一位远方挚友,人称吕公。吕公名父,字叔平。其家乃豪门大户,只因躲避仇杀,才到沛县来避难,虽说是来避难,但毕竟吕公乃豪门之家,再加上又是县令的挚友,故县里的豪杰吏曹们都来拜贺。汉高祖传                    6刘邦身份虽低,但迫于面子,也前来拜访。当时萧何正好任宴席的司仪,由他主办宴席,他向来客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都坐在堂下。” 当时,刘邦分文未带,听到这个规定后,竟毫不在意,对传达说:“我贺钱一万 。”传达告诉吕公后,吕公很惊讶,连忙亲自下堂迎接。吕公看到刘邦之后,觉得他相貌非凡,眉宇间透着一股龙气。因此吕公对他十分敬重,与刘邦入席就坐,畅饮长谈。谈话间,吕公更是对刘邦喜爱备至。酒后,吕公示意刘邦留下,问其家世,提出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这对刘邦来说乃求之不得之事,便爽快答应。因此刘邦就与吕公之女结成夫妻。吕公此女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吕后。刘邦因得此贤妻,更是关心备至,夫妻生活美满。后吕后又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
汉高祖传                    7
三、斩蛇方显英雄气概
刘邦成家之后,为了照顾家庭,他不得不经常回家干农活,帮着吕雉维持家庭。
有一次,吕雉带着女儿在田中干农活,有一位过路的老人过来向吕雉讨水喝。喝完水后,他仔细看了看吕雉与她的女儿,对吕雉说 :“我看夫人与你女儿都乃贵相,将来必是大福大贵之人 。”吕雉感到很纳闷,但也没细问。老人走后,吕雉回家把田中之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十分兴奋,赶忙追上老人,请教老人何出此言。老人看过刘邦之后,对他说 :“刚才那位夫人与她的女儿之所以有贵相都是因你而起,我看你的贵相更是贵不可言 。”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他对老人道谢 :“如果将来我真能像您所说的那样,我一定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后,没有忘记老人,果真几次派人寻找老人,虽经多方努力也没有找到。
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为了修建自己的坟墓,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骊山干活,当时刘邦受命以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了刑法的囚犯到骊山。刘邦对这一差事十分反感,他担心此去骊山,路途遥远,况且押送的这批人都是囚犯,路上也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汉高祖传                    8果然不出刘邦所料,这帮囚徒刚出沛县便出事了。
在这些被押送的囚徒中,没有几个真是杀人偷盗的重犯,大多都是交不起苛捐杂税的贫苦百姓。要送他们去骊山修墓,背井离乡,舍妻抛子,当然是这些人不愿干的,人心思归。因此,一路上,逃跑的人越来越多,刘邦防不胜防,简直无法控制了。当时秦朝有规定,如果不能按原有人数按期到达骊山,刘邦与囚徒们的命运都一样——斩首。因此,刘邦越想越怕,越想越不敢去。一天,走到丰邑西边的大泽里时,大家停下来休息,刘邦也的确不想走了,便在路边的一个小酒店内喝酒,酒足饭饱之后,刘邦看了看怨声载道的囚徒,对他们说 :“你们若此去骊山,不死也是当苦役,我今天豁出去了,把你们全放了,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逃命去 。”刘邦这番话让囚徒们十分惊讶,他们纷纷感谢刘邦,而后四处逃命,也有十几个愿意跟着刘邦走的,刘邦连夜带着他们从大泽里逃亡。当时他命令一个人在前面探路,这个人很快便回来报告说 :“走不了了,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还是走另外一条路吧 。”此时刘邦的醉意尚未消失,借着酒劲,一边用手拍着胸脯,一边高声说 :“什么大蛇?大丈夫行路难道还怕死吗?”说完,刘邦带头贸然前进,路上果然有一条十分粗大的长蛇横在中间。刘邦当时全然没有退意,反而迈步上前,抽出长剑,汉高祖传                    9手起剑落,把那条大蛇斩成两截,然后对手下人一挥手,继续前进。后来又走了几里路,刘邦酒劲发作,在路边睡着了。传说,刘邦离开死蛇后,在斩蛇的地方有一个老太婆在痛哭,后面赶路的人遇见她后便问她为何而哭,老太婆说 :“有人杀了我的儿子 。”别人又问 :“你的儿子是怎么被杀死的?”老太婆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变成了蛇,横在路上,刚才被赤帝的儿子斩杀了,所以我在此痛哭 。”人们当时以为这个老太婆是在说胡话,也就没在意,可是忽然老太婆隐身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刘邦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刘邦心中暗喜,从此那些跟随他的囚徒们对他更加敬畏了。
后来,人们纷纷传说,白帝之子即秦王朝天子,赤帝之子就是刘邦。刘邦斩了秦天子,刘邦将来会做真命天子。因此刘邦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
早先的时候,秦始皇就经常说:“东南有天子气 。”所以他曾多次东巡,试图来镇住这股云气。刘邦杀了大蛇之后, 带着那些囚徒逃亡到芒砀山区(今河南永城县东北),藏了起来。 奇怪的是,吕雉和其他的人去寻找他,每次都能顺利地找到他。刘邦很奇怪,就问吕雉原因。吕雉告诉他说 :“你藏身的地方,天空上经常有五彩祥云,显出龙云之气,所以我一找就找到了。”刘邦听了很高兴,把此事向人们悄悄地宣扬,汉高祖传                    10沛县以及附近的许多青年人听说后,都十分愿意跟随他,刘邦的名声越来越大,慢慢的他也就组织了一批人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股有反秦倾向的队伍,刘邦也成了人们公认的国中豪杰。
汉高祖传                    11
第二章  沛县起兵  为王汉中
一、楚国兴  陈胜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照例东巡,但这一次却成了他最后一次巡幸。
在这次巡视之前,秦始皇便感到身体不适。但当时他深信方术,认为没有问题,照例东巡。当巡至会稽山(今浙江省),沿岸北上,到达琅琊(今山东省),这时,秦始皇已经病情严重; 巡至沙丘(今河北省平乡)时,病情再次恶化。 始皇帝知道死期已到,连忙下诏,将王位交给长子扶苏。然而当时扶苏不在身边。始皇帝死时,身边只有宰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人。胡亥手下亲信赵高,利用这个机会,串通李斯等人,私改遗诏,废了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君王,手下的重臣,宦官赵高利用胡亥的信任,把持了朝廷大权,害死了丞相李斯与大将军蒙恬等人,消除了自己的敌对势力,独揽朝政,与二世胡亥一起变本加厉地压榨人民,用更加残酷的刑罚来迫害人民,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朝的独裁统治,变成了血腥味十足的恐怖统治。“官逼民反 ”, 残酷的统治必将导汉高祖传                    12致人民起来造反。 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 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吹响了反秦的号角,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为阳夏人,字叔,两人同为原楚国人(今湖北省)。秦二世元年七月,有许多罪犯和穷人被征调到北方的渔阳(今北京密云)去守卫边境,以抵抗匈奴的侵略。陈胜、吴广便是其中的两位。当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时,正好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进,在这里连住了好几天。依照当时秦朝的法令,如未能按时到达地点者,全体人员都会被斩首。算一算日程,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抵达了。于是陈胜与吴广商议 :“即使现在继续前进,我们也无法按时抵达,到时一定是死刑。逃跑或反叛倒还有一线生机,不如拼死造反 。”于是他们联合其他的囚徒,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同。
随后两人商量好各个步骤,先在一张绢布上写着“陈胜王 ”,然后把它藏在刚捕上岸的鱼腹内,有人买到这条鱼后,发现了这块布条,感到不可思议,便纷纷议论开来。另一方面,陈胜、吴广等人又在祠堂里半夜学狐狸叫 :“楚国兴,陈胜王……”士兵们听了都很害怕,以为真是仙怪来了。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人们的心中已经开始动摇,大家都慢慢向陈胜、汉高祖传                    13吴广他们靠拢。陈胜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开始行动,他们先利用计谋杀了看管他们的秦将,然后号召大家起义造反,为了生存拼死一搏。饱受秦朝压迫的人民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愿意跟随两位 。”于是大伙一起宣誓,誓死将秦朝推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陈胜、吴广带领了众人,拿起锄、锹、木棍等当武器,从大泽乡出发,向西进军,他们每攻下一个县城,便加以整备,增强兵力。当地的老百姓们因受不了秦朝的苛政,都纷纷的加入起义军的行列,陈胜、吴广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到攻击离大泽乡200里的陈城(今河南省淮阳)时,已经拥有了数万人的兵力。攻下陈城后,陈胜宣布即位而称陈王,国号张楚,意味着扩张楚国,推翻秦朝。
陈胜、吴广举兵起义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全国各地,对长期以来深受秦朝暴政压迫的人民来说,是一股很大的冲击力。原来被秦所灭的六国的遗臣与子民们,纷纷借此机会东山再起,举兵反叛秦朝暴政。刘邦、项羽便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汉高祖传                    14
二、沛县起兵  联合抗秦
项羽,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下相(今江苏省宿迁)。项羽的祖父就是战国时楚国的名将项燕。
项羽自小父母双亡,只是靠叔叔项梁的照顾才得以长大成人。项羽身材高大,力大如牛。项梁十分喜欢他,经常教给他各种学识,希望他长大成才,托起再兴楚国的重任。但是项羽却不喜欢舞文弄墨,对于学习剑术也是半途而废,项梁见了十分生气,很失望地责骂项羽,项羽却说 :“读书识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而习剑也只能对付一两个人。我想学习能够对付上万人的战术 。”项梁听后,知道他将来定是个帅才,便开始教他兵法。不过项羽虽很高兴,但对兵法的学习也只是学了些皮毛,而没有去深究。
后来,项梁犯了杀人罪,带着项羽逃到了吴城。有一次秦始皇巡幸经过吴城,项羽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皇帝,当他见到始皇帝的英姿时,心中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脱口而出:
“我将取代他而夺天下 。”
项羽的这句话,喊出了他的心声,从此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反叛的种子。
汉高祖传                    15
当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城时,项梁等人听后十分高兴,他们对秦朝的统治早有不满,一心想恢复楚国。于是项梁召集了原来部下的一些人马,和项羽、陈婴等人一起,在吴城举起了反叛的义旗。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当然也传到了沛县,沛县县令十分害怕,想响应陈胜的起义来保全自己。萧何、曹参均感到这是一个剧变的乱世,将是大丈夫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他们决定辅佐刘邦大干一番。于是他们向县令献计:
“你是秦朝的官吏,怎么能向叛军投降,反抗自己的上司呢?再者,即使你起兵反秦,恐怕民心难服,人民不会听你的,你的性命也难保。最好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能聚集几百人,这样大家就会听话了 。”
萧何等人建议县令把刘邦找回来,由刘邦来领头,一定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县令同意了萧何他们的意见,派吕雉的妹夫樊哙去找刘邦。
刘邦此时已在芒砀山聚集了好几百人,见到樊哙前来叫他,十分奇怪。樊哙说明了来意,刘邦听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刘邦便带着家属和手下人与樊哙一起向沛县进发。
但是,刘邦还没有到县城之时,县令又开始后悔了,他害怕刘邦一旦回来后,定会得到众人的拥戴,汉高祖传                    16到那时自己的地位将十分危险,说不准刘邦还会杀了他。因此他决心不让刘邦进城,还打算杀掉萧何、曹参等人。曹参、萧何闻讯后,连夜逃出县城,来给刘邦报信。刘邦等人来到县城时,见城门已关,一时无法进城,即使强攻,恐怕也难以奏效,萧何见此情形对刘邦说 :“城中的老百姓,早有起义的想法,此时未必能听县令的。我们不如修书一封,送到城中去,叫老百姓杀死县令,放我们进去 。”刘邦同意了这个主意,于是马上写了一封信,劝说城中百姓起来响应,用箭射进城中。城中百姓看到信后,心中已积压多年的不满之情立即爆发出来,大家都联合起来,找到县令。县令惧怕众人闹事,连忙派士兵镇压百姓,可是士兵们早已被百姓们说服,都不愿意再为县令卖命了,纷纷放下武器站到了人民群众一边。后来有人抓住了县令,砍下了他的人头。众人一片欢呼,开城门迎接刘邦。
就这样,刘邦没费一兵一卒,在百姓的拥戴下进入了县城。刘邦进城之后,立即召集全城比较知名的人士开会,商讨今后的行动。萧何等人说 :“现在,天下大乱,各地的诸侯们纷纷起兵反秦,我们应借此机会,背秦自立,反叛秦朝,我看我们就推刘邦为沛公,领导大家如何?”大家一致同意。刘邦再三推辞,可是众望所归,刘邦也就答应了。
汉高祖传                    17
第二天,刘邦在县衙门中设立祭坛,召集了全县所有的壮年男子,组成了一支起义军,宣布从此起兵抗秦。刘邦宣布所有的旗子都用红色,因为刘邦自认为自己是赤帝的儿子,他曾挥刀斩白帝之子——秦朝的君主,所以旗子一律为红旗。至此,刘邦踏上了反抗秦朝的征程,也是他登上皇位的关键一步。
此时正是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已经48岁了。
刘邦起兵之后,向胡陵县、方与县两县进发,沿途又命萧何、曹参等人招募士兵,不久,刘邦手下已聚集有好几千人。正是在这个时期,刘邦遇见了一位奇才,这便是后来被人称作是“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另外两杰,一是萧何,二是韩信)。
张良,字子房,原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上是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祖父与父亲均当过楚国的丞相。秦灭楚国时,张良还小,张良一家人均被秦军杀害,张良侥幸逃了出来。从此,在张良的心中便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后来张良曾试图暗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从此便隐姓埋名,到处流亡。尽管如此,张良并没有放弃反秦的念头,一直在等待机会。命运似乎注定了张良将来定是人中豪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张良学业大增,为日后辅佐帝王获取了资本。
一日,张良闲来无事,在桥头散步,见一位老者坐在桥上。张良从老者身边经过时,老者的鞋正好落汉高祖传                    18到了桥下,老者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 :“小子,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听后十分生气,可一看是位老者,便压住了心中的怒火,帮他把鞋捡了上来。可老者没有谢谢他,反而变本加厉对张良说 :“给我穿上 。”面对如此带有侮辱意味的事情,张良简直无法接受,本想教训老头一顿,可转念一想,人家是位年岁已高的老者,与他计较没有什么意思,干脆好人做到底,帮他把鞋穿上算了。于是张良弯下身来,为老者穿上了鞋子。
老者看了看张良,笑着对他说:
“看你这小子还可教化,五天之后的凌晨你还到这儿来,我有东西交给你 。”
说完,老者飘然而逝。
张良觉得此事奇怪,想知道究竟,于是五天后的凌晨,他来到了桥上,可到桥上一看,老者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见张良来了,老者十分生气地说 :“与老人有约,怎么一点都不尊重,这么晚才来,五天后凌晨再来 。”
老者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张良觉得很惭愧,于是五天后,他早早地便来到了桥头,可是老者又比他先到,这一次老者更加气愤,只说了句五天后再来便走了。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起身来到桥上,心想这一次应该不会晚了吧。过了一会儿,见老者信步走汉高祖传                    19来。老者见张良早已站在桥头,便笑了笑说 :“这次还可以 。”说着老人从身上取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并对他说:
“好好读这本书,将来你一定能成为辅助帝王的重臣 。”老人说完话,转身就走了。张良还想追上去多问几句,可是眨眼老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张良拿过书来一看, 书皮上写着四个字——《太公兵法》,这是一本兵书,相传是周朝时,姜太公姜子牙统兵打仗所写的兵书,是一本奇书。张良知道刚才那位老人必是位高人,给他这本书是为了让他熟读兵书,将来一显身手。从此,张良隐居起来,潜心攻读这本兵书,从中学到了不少兵法,以等待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
秦二世元年九月(公元前209年),项羽、刘邦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张良也乘机召集了几百人马,扯旗起义。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张良率众前往留县投靠楚王景驹,不料,在途中与刘邦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张良遇到刘邦后,知刘邦乃当今豪杰,将来必有大作为,便决心辅助刘邦成其王业。刘邦也十分赏识张良,知道张良是不可多得的当今奇才,便授张良为大将,朝夕相处,事事必与张良商量。刘邦自从得了张良后,实力大增。后来在项梁援军的帮助下,刘邦一举夺得了丰邑,并且高筑城墙,多设固垒,加紧练汉高祖传                    20兵。
这时,反秦起义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陈胜、吴广的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一路旗开得胜,已直逼秦国都城咸阳。秦二世胡亥得知后十分惊慌,忙派大将军章邯率军镇压。章邯乃秦朝的一员名将,勇猛且足智多谋,陈胜、吴广的大军本是由一群不甘忍受秦朝暴政的农民组成,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再加上一路上的胜利也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对章邯的进攻没有提高警惕,结果被章邯打败了。章邯乘胜一路追击,大举进攻陈胜等人的总部。在各地的混战之中,吴广死于乱军之中, 陈胜后来也在城久(今安徽省蒙城)被叛徒庄贾所杀,使农民起义大受挫折。
陈胜死后,各地的起义军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也纷纷受挫。农民起义处于低谷时期。项梁审时度势,觉得农民起义如果单独作战必定会被秦军各个击破,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有战胜秦军的可能。于是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在薛县召集了各地起义军首领开会。刘邦、吕臣、宋义等人都参加了会议。会上,项梁的谋士范增建议:
“秦国所灭六国中,以楚国人恨秦最深,他们时刻对秦有反抗之意,而且楚国人坚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起义后,并没有立楚王子孙为王, 而自立为王,得不到楚国人民的支持,注定失败。如今汉高祖传                    21我们只有找到楚王的后代,立他为王,大家团结在楚王周围,以楚王的名义征讨秦国,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不重蹈陈胜他们失败的覆辙 。”
众人听完,觉得范增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找到了沦落为牧羊人的楚王后代,立他为王,并建都于盱眙(今江苏省盱眙东北)。因为大家都十分怀念楚怀王,便称新王为怀王。各路起义军决心联合在一起,号称“楚军 ”,在楚怀王的领导下,共同反抗秦军。汉高祖传                    22
三、先入咸阳  约法三章
刘邦与项梁、项羽会军之后,开始了对秦军的反攻。 先后在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南)与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南)大败秦军,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 占领东阿之后,项梁将军队一分为二,一路由项羽、刘邦率领进军城阳(今山东省濮县东南);另一路则由项梁亲自率领,攻打定陶(今山东省定陶西北)。
楚军接二连三的胜利,使项梁冲晕了头脑,从此也骄傲起来。章邯乘着项梁轻敌没有防备之时,率领秦军偷袭了定陶,大败楚军。项梁也在此战中被杀。项梁战死的噩耗,很快传到了刘邦与项羽的耳中,对军队的士气影响很大,因此他们不得不撤军。项羽率军退到了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刘邦率军退到了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南),养精蓄锐,抓紧练兵,等待时机。
章邯看到楚军已退,认为楚国已不再构成威胁,于是率领军队攻打北边的赵国。赵王歇,是个胆小无能之辈, 当秦军攻打赵国首都信都(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时,赵王带着丞相张耳与少数士兵逃到巨鹿城。
秦将章邯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包围巨鹿,另一路截断赵国的援军。章邯知道赵王歇守在巨鹿城里,因此并不急于与之交战,而是派兵围住,断其粮草,汉高祖传                    23想逼赵王投降。
赵王歇几次派兵突围,均告失败,无奈只得派人向楚国求救,当时楚怀王已移都彭城,得到赵王的求救信后,召集刘邦、项羽等人开会,经过众人的商讨,最后决定出兵救赵。楚怀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率领西进攻打咸阳。
在出发之前,楚怀王召集众将,与他们立约“谁先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 项羽因想为叔叔项梁报仇,要求与刘邦一起入关。但楚怀王与众将领知道项羽虽作战勇猛,但为人暴虐。害怕如果项羽入关,民众一定不服,故没有同意项羽的要求,还是让刘邦攻打咸阳。项羽只得北上救巨鹿之围。
宋义与项羽率领的楚军不久就赶到距巨鹿不远处的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与围困巨鹿的秦军隔着漳河相望。但上将军宋义却按兵不动,既不派人打探秦军的情况,也不组织人马过河。这样一待就是四十多天,军中的粮草逐渐缺乏了,一些军官与士兵们开始不满,他们对宋义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其中项羽的不满情绪最大,他质问宋义:
“现在巨鹿城内已经弹尽粮绝,赵国的士兵们就快顶不住秦军的进攻了。而我们与秦军隔河相望,却在此按兵不动,不渡河以解巨鹿之围是什么道理?”汉高祖传                    24
宋义对项羽一直就看不惯,对他的质问也是轻率的回答:
“如今章邯兵围巨鹿,兵力十分强大,我军若与之硬碰徒受损伤,也解不了巨鹿之围。不如以逸待劳,等秦军攻打巨鹿疲惫之时,我们再攻其不备,以弱胜强方可解巨鹿之围 。”
项羽还想与宋义争辩,但宋义根本不理会项羽,而且还下令 :“擅自行动者斩 !”项羽受到宋义的冷落之后心中十分生气,想到楚怀王分兵两路,联合抗秦,为解赵国之围倾全国之兵力,大家齐心合力以抗秦军,却被宋义这种胆小怕死之辈耽误了战机。项羽越想越气,终于下决心废掉宋义,自己来率领军队。
第二天,项羽借与宋义见面的机会,一刀将宋义杀死,然后提着宋义的人头对全体士兵说:
“上将军宋义企图谋反,楚怀王命我杀之,愿听我调遣的跟我一起杀秦军去 。”
军中士兵对宋义的所作所为早就不满,见项羽杀了宋义都十分高兴,高呼万岁,愿意听从项羽的安排。于是项羽就代理了宋义上将军的职位。他立即组织楚军向巨鹿进攻。项羽首先命黥布率领一支部队为先锋,先渡过漳水抵达巨鹿,向包围巨鹿的秦军进攻,但由于秦军的兵力太强大,黥布苦战未能取胜。黥布失败的消息传到项羽的耳中后,并没有挫伤他的信心,反汉高祖传                    25而增强项羽杀秦的决心。他亲自率领军队渡过漳水,并且下令把所有的渡船都击沉,只留下三天的粮食,锅、釜等炊具也都全部烧毁,誓死与秦军决战到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破釜沉舟”。
项羽率军渡过漳水之后,截断了秦军的粮食补给线,向秦军发动了猛攻。秦军依靠自己兵力强大对项羽的进攻毫不放在眼里。但项羽的士兵一个个都杀红了眼,与秦军激战多次,强大的秦军终于抵挡不住楚军的猛烈进攻,慢慢败退下来。楚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杀得秦军四处逃窜。项羽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先前赶来救巨鹿之围的各路诸侯军队,因畏惧秦军的强大都在巨鹿周围按兵不动,以待战机。此时他们看到项羽率领的楚军与秦军激战,以一当十,杀得秦军节节败退,都十分惊讶,对项羽的英勇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后,项羽与各路诸侯相见,他们都不敢正视项羽。项羽也因此战而一举成名。
秦军在巨鹿惨败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咸阳,秦二世对章邯的失败十分生气,派使者严责了章邯。章邯因为害怕秦二世的处罚,后来在旁人的劝说下,向项羽投降。
章邯投降项羽后,秦国的兵力已所剩无几,项羽的实力因此而大大增强,于是项羽下决心要一举打败秦军,率军向咸阳进发。然而当军队行至新安时,军汉高祖传                    26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秦国投降的军队有将近二十万,他们虽然投降了项羽,在楚军的领导下联合作战,但楚军与秦军士兵间仍有很大的隔阂。许多楚国的士兵想到秦国的残暴统治,心中十分气愤,纷纷对秦军进行报复。而秦国的士兵害怕将来他们被带到楚国后,会被楚国士兵杀害,于是军心也开始动摇。项羽见此情形十分着急。他害怕秦军士兵并非诚心投降,如果阵前反叛,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与众位将军商议,决定只留下章邯等几位将领,其他的秦国士兵统统杀死,以绝后患。当天夜里,楚军乘秦军熟睡之际,悄悄包围了他们的营地。将投降过来的二十万秦军全部杀死。这一夜秦军血流成河,尸骨成山。项羽这种大屠杀也显示出他性情残暴的一面。
由于项羽在巨鹿与秦军决战,吸引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所以刘邦在进军咸阳的路上一路势如破竹,十分顺利。一路上刘邦广招贤才,扩充实力。他于公元前208年九月从砀县出发, 在城阳、成武(今山东省成武)、粟县(今河南夏邑)等地连破秦军, 次年二月进至高阳(今河南省杞县西)。
高阳有一位老儒生,姓郦名食其,是高阳的里监门(里门看守人)。此人贫寒落泊,常常无以为生,但能言善辩,而且足智多谋,对当时的时局颇有研究。他常常自视清高,瞧不起别人,别人都不知道他的才汉高祖传                    27华,常称他为“狂生”。 刘邦入高阳之后,他听说刘邦胸怀大略,喜交豪杰,每到一处,必要找当地的贤人交谈请教。 于是他就对一位认识刘邦的友人说 :“听说刘邦广招贤士,我愿意与他谈一谈,请你帮我引见一下。就说高阳有位郦食其,读书颇多,胸有大谋,愿与沛公一见 。”
友人告诉他说 :“沛公最不喜欢儒生,来客有戴儒冠的,他曾摘下来撒尿。平时谈话中,也常讥笑儒生,你怎能以儒生的名义去见沛公呢?”
郦食其听后毫不在意,他十分自信地对友人说:“你尽管去通报,我自有办法应付 。”于是友人帮他向刘邦引见,刘邦听后同意与郦食其一谈。一天郦食其去刘邦的营帐,见刘邦正坐在床上,两名使女在为他洗脚。郦食其走进营帐后,既不施礼,也不说话,十分高傲地站在旁边。刘邦见后十分生气,他本来就讨厌儒生,见郦食其如此高傲,心中更是厌恶,因此他也没有理睬郦食其。过了一会儿,郦食其开口说:
“请问沛公带兵至此,是联合诸侯攻打秦国呢?还是帮助秦国对付诸侯?”
刘邦听后勃然大怒 :“你这个好不知趣的儒生,天下的老百姓受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如今我与各诸侯一同讨秦,又怎能帮助秦国呢?”
郦食其回言道:
汉高祖传                    28
“既然你率领的是讨秦的正义之师,那为何见长者来时,不施礼让座?反而自己坐在床上,让使女为你洗脚。难道你就是这样对待你身边的贤人谋士的吗?”
刘邦听完这番话,立即起身行礼,令人款待郦食其。然后向他请教攻秦之良策。郦食其对刘邦说,以刘邦眼下的这一万多乌合之众,想要入关攻打咸阳,简直是羊入虎口。他建议刘邦先攻陈留,利用陈留的粮草,补充实力,以此为根据地,进可战退可守,等待时机成熟,再西进入关。而且郦食其提出,他和陈留县令是好友,他愿意先去陈留游说一番,作为内应,帮助刘邦攻打陈留。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后,十分高兴,连夜带兵攻打陈留。郦食其先去陈留,游说陈留县令,巧设计谋,里应外合,帮助刘邦杀死了县令,夺取了陈留,刘邦得到陈留后,开仓放粮,使自己的军队得到了修整,入关的信心更足了。后来,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又率四千多人投奔了刘邦,使刘邦实力又有所增加。
攻取陈留后,刘邦继续西进。一路上,他听取张良的计谋,避实就虚, 迂回前进。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三月,刘邦到达开封,开封是个大城,刘邦几次强攻未果, 立即绕道而行,在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曲遇(今河南中牟东)连战得胜, 鼓舞了士气。 随后刘邦又避开了难攻的荧阳(今河南省荥阳汉高祖传                    29东), 南下攻占了颍阳(今河南省禹县南),后北经平阳(今河南省孟津北),直逼洛阳。刘邦在洛阳作战不利,估计所部难以攻破重镇洛阳和天险函谷关,因而决定不走函谷关, 采取迂回的战略,向南出偃辕(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 经武关(今陕西省商南东南)以入关内。
公元前207年六月, 刘邦率军在雠 (cóu,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大败秦南阳郡郡守吕齮(yì),吕齮不得不退守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刘邦见吕齮固守宛城,准备又照以前的办法,放弃宛城,继续西进,此时张良向他建议:
“前面秦军据险固守,且兵力颇多,现在我们放弃宛城,贸然西进,万一前路受阻,必遭秦军前后夹击,对我军将会十分不利。我们不如先攻下宛城,以除后顾之忧 。”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谋,率军围攻宛城,断其粮草,誓死攻下宛城。吕齮见刘邦来势汹汹,自己又无援兵可助,知道坚守无望,准备自杀。吕齮手下的陈恢连忙劝阻,他对吕齮说,自己有办法解除困境。他告诉吕齮,刘邦待人宽厚,有容人之量,不如投降刘邦,这样既可免掉一死,又有可能受刘邦器重,保全自己的地位。而且陈恢表示自己愿意去与沛公谈判。吕齮同意让陈恢去见刘邦。
汉高祖传                    30
陈恢见到刘邦后,对他说:
“我听说沛公受楚王调遣,入关攻秦。现要攻取宛城,理所当然。但如果沛公一味强攻,宛城连同几十个县城的民众定会拼死抵抗,沛公虽兵强马壮,也未必能一口气攻下,而且还要损兵折将。依小人之见,不如招降郡守,封其官位,让他仍然当宛城郡守,沛公可自带兵西进,沿途城市见郡守招降后能保其官位,必定效仿,开城迎接沛公,这样一来沛公西进将可长驱直入了 。”
刘邦听后连连称好,派人通知吕齮说愿意招降他。吕齮连忙开城迎接刘邦,刘邦入城后封他为殷侯,留守宛城。自己带兵继续西进。果然,沿途之中,各个城邑的太守均效仿吕齮开城迎接刘邦,愿意归降。刘邦对他们也一一封赏,这样,刘邦一路没遇到什么障碍,经丹水,出胡阳,下析郦,直逼武关。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攻入武关,关中大震。
就在刘邦与项羽分兵攻打秦国之时,秦朝内部已经处于毫无斗志的崩溃状态。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整天泡在花天酒地之中,不理朝政,二世的宠臣赵高阴险残忍,独霸朝廷,残害忠良,把秦朝搞得乌烟瘴气,秦朝的灭亡理所当然。
当刘邦攻取武关的消息传到秦二世耳中时,胡亥吓得魂不附体,连忙找来赵高商议。赵高是一个只会汉高祖传                    31贪图权势的人,到了这时,也没有了主意,整个朝廷乱成了一锅粥。赵高见秦朝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与官职,杀了秦二世,派人向刘邦求和,提出同刘邦“分王关中 ”,妄图借此阻止刘邦进军咸阳,以谋积蓄力量,伺机反击。刘邦拒绝了赵高议和的请求,继续进军,直逼咸阳。赵高见诱和不成,又于九月间立秦二世的兄弟之子公子婴为秦王,想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公子婴的身上,自己好悄悄逃跑。公子婴不甘当赵高的傀儡,施计杀死了赵高,并调兵遣将,力守咸阳最后一道关口——潼关。
刘邦率军抵达潼关后欲强攻取之。张良献计道:
“守潼关的秦将乃贪利之人,沛公可一边派人送金银贿之,一边派兵绕过潼关,在潼关外面的山上,多竖旗帜,给秦兵造成大兵压境之势,此时秦将内受贿赂,外惧强兵,必不战而降 。”
刘邦依照了张良的计谋,在蓝田大破秦军,打通了潼关,取得进军咸阳的最后一战的胜利。
公元前206年一月,刘邦驻军灞上(今陕西省西安东南),随即向咸阳进发。此时,咸阳城内只剩下秦王公子婴与一帮文臣, 战不能战,跑不能跑,只有一条路可走——向刘邦投降。 因此,公子婴派人向刘邦送去了投降书, 并带领众人出咸阳城,在大路旁迎接刘邦。 刘邦大军威风凛凛地进入咸阳,汉高祖传                    32公子婴跪倒在路旁,向刘邦献上了秦朝的玉玺,同时也献出了秦朝的江山。自此,统治了中国15年的秦帝国灭亡了。
胜利似乎来得太快了些。当各路诸侯仍在各地与秦军激战时,刘邦已率军攻入咸阳,坐上了龙位。想起当年“大丈夫生当如此”的豪言壮语,刘邦心中感慨万千。
进入咸阳后,面临着许多问题要处理,这也正是考验刘邦等人的时候。首先是如何处置秦王公子婴的问题。有人建议,秦王朝凶暴无道,百姓深受其苦,要杀公子婴以谢天下。然而萧何则建议道:
“公子婴不能杀,我军刚入关中,立足未稳,当地的秦民也是人心惶惶。我们若诛杀了公子婴和他的臣子,势必会给沛公加上不仁不义的恶名,使秦民对我们产生疑虑,这对我们行动不利 。”
刘邦觉得萧何说得有道理,便下令安抚公子婴与其臣子,以安民心。刘邦的军队自从进入咸阳之后,被咸阳的繁荣美景迷住了,纷纷夺取胜利品。就在其他人忙着收敛财物之时,萧何却先入秦帝国的丞相府,把秦朝的律令、户籍、图籍一并收集,他已经想到,这些文献档案对将来建立政权是必不可少的。
此时的刘邦,似乎也被胜利冲晕了头脑,他已迷醉在壮丽辉煌的秦皇宫中。看到数之不尽的珍宝与几汉高祖传                    33千美女,刘邦竟心神动荡,沉醉于美色之中。刘邦手下的将领樊哙对此十分着急,便闯进宫中向刘邦进谏:
“沛公难道不想夺天下了吗?”
刘邦见樊哙毫无礼节,擅自闯入宫中,当众训斥自己,心中十分气愤,厉声斥道:
“大胆樊哙,如此无礼,还不退下 。”
樊哙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坦率陈言:
“沛公难道忘了秦朝是如何灭亡的吗?你绝不能因为这些奢侈淫逸的东西坏了自己的大事,我们还是还军灞上吧 。”
刘邦此时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对于樊哙的劝谏置之不理,把樊哙赶了出去。樊哙十分生气,急忙去找张良。张良听说此事,心中很焦急,他深知如果此时不加强警惕,被酒色迷倒,将会功亏于篑。于是他急忙进入宫中,劝说刘邦:
“秦朝无道,才会引起民众起义,我们要想为天下除残去暴,就理应节俭才是。如今沛公刚入咸阳,就开始享受,岂不是助纣为虐?”
张良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刘邦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张良的劝说使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夺取天下,决不能被这些酒色迷住,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于是刘邦下令,“封存秦朝的宫宝等财产,大军退回灞上 。”
汉高祖传                    34
刘邦还军灞上之后,接着又于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召集咸阳及附近各县的豪杰之士到灞上军营议事,刘邦告诉大家:
“我们此次入关,目的是要推翻秦朝的暴政,我们不会侵害你们,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你们苦于秦朝的苛法已经很久了,所以我现在和你们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者死;第二,伤人者抵罪;第三,盗窃者抵罪。原来秦朝的法律一律废除,所有官吏与行政全都保留 。”
刘邦这番话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赞同,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对刘邦也十分敬畏,惟恐刘邦不做关中王。这样一来,刘邦在咸阳便站稳了脚根,然而命运不会如此平坦,项羽率军到来,使刘邦又一次处在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汉高祖传                    35
四、鸿门宴
当刘邦入主咸阳的同时,项羽也一路杀奔咸阳而来。消息传来,刘邦心中颇为不安。他深知项羽的为人。项羽不仅骄横跋扈,而且还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加上此时项羽手中已有四十多万兵力,他的到来必对刘邦不利。刘邦想起当初发兵之时,楚怀王曾有约于各路将领,谁先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自己首先攻入咸阳,是秦朝灭亡的直接促成者,为关中王应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是刘邦心中也明白,楚怀王名义上是大家的共主,但实际上没有实权,项羽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中,先前的约定对项羽也不会有什么约束作用,一旦项羽抵达咸阳,必定会把自己赶出去,到那时自己的生死恐怕都难以保证。
正在刘邦为难之际,有人来见刘邦,向他献计。此人名叫鲰生,出身儒学世家,自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德才兼备。当他看到残暴的秦王朝灭亡时,欣喜若狂。更让他高兴的是入主关中的刘邦是个宽厚仁义之人,他想从此投靠刘邦,一展胸中的才智。刘邦与鲰生交谈之后,觉得此人是个有才智的人,于是就向他吐露了心中为难之事。
鲰生对刘邦说 :“秦朝凶暴,罪有应得,大王入汉高祖传                    36主关中,行宽厚之举,受到百姓的爱戴,做关中王应在情理之中 。”
刘邦叹气道 :“现在项羽率军将要入关,他不会让我为关中王,看来我在咸阳的日子不会长久了 。”
鲰生见刘邦十分烦恼,便建议道:
“大王不必为此忧虑,小人有一计谋可让大王稳居关中。据说项羽为人凶暴,杀人不眨眼,关中百姓都十分害怕。而大王为政宽仁,德高望众,深得民心,受到民众爱戴,项羽虽兵强马壮,但民心所向,大王你未必胜不了他 。”
刘邦不住地点头,鲰生接着说:
“关中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大王可在此招集士兵,补充人马。关中入口必经函谷关,此地险要,大王可派精兵守之,阻挡项羽入关,大王在关中可抓紧练兵,待时机成熟,与项羽决战,到那时胜利就不一定是项羽的了 。”
刘邦听了鲰生这番话,十分佩服,连连称赞。于是连夜派兵驻守函谷关,阻挡项羽大军入关。另外自己加紧练兵,以期与项羽决战。然而刘邦却不知,正是鲰生这一自以为是的计谋竟把他几乎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项羽自从灭掉章邯的大军后,一路浩浩荡荡杀奔咸阳而来。当他得知刘邦抢在他的前面先行入关,夺汉高祖传                    37取了咸阳,十分生气。一路急行军直逼咸阳。当行进至函谷关时,见刘邦已派兵驻守在这里,便下令攻城。项羽此时已火冒三丈,誓死要捉刘邦,因而全力猛攻。函谷关守军不足一万,在项羽大军的猛烈攻击下,终于抵挡不住,函谷关失守。项羽率军入关,行至鸿门便驻扎下来,修整军队,以商对付刘邦之计。
此时刘邦手下一名将领曹无伤,偷偷跑到项羽的军中,向项羽告密,说刘邦入关之后,四处招揽人心,屯粮聚兵,准备自己做关中王,与将军决一死战。项羽听后勃然大怒:
“刘邦小儿,自不量力,敢与本将军抗衡,我必活捉你,碎尸万段 。”
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也对项羽说:
“我刚才远眺灞上,见刘邦军营的上空有龙虎之气,此乃帝王之相。我看刘邦此次入关野心勃勃,对将军不利,不如早些动手除掉刘邦,以免除后患 。”
项羽此时对刘邦已恨之入骨,于是发出命令,令全体官兵今夜好生休息,明天一早向灞上发起猛攻,活捉刘邦。
项羽在鸿门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只等天明向刘邦进攻。而刘邦等人却还蒙在鼓里。在大难临头之际,有一位贵人救了刘邦,这位救星就是项羽的本家叔父项伯。
汉高祖传                    38
项伯早年因罪被迫逃避他乡,到了下坯,遇见了张良,张良当时也正逃难他乡,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后来,陈胜、吴广竖起了义旗,引发了各地诸侯纷纷起义抗秦。他们两人也各自拉起了军队参加到起义军中,项伯后来留在了侄儿项羽的身边,而张良则跟随了刘邦,两人虽各为其主,但仍保持了深厚的友谊。项羽率兵进入关中,项伯十分高兴,他想到将可以见到分别多时的张良,激动万分。可当他听到项羽准备明天向刘邦发动进攻,要一举消灭刘邦时,项伯有些焦虑。他并不是为刘邦的生死担心,他是担心张良。张良是刘邦身边的主要谋士,一旦双方交战,性命难保。他害怕张良会死在乱军之中,所以项伯决定连夜给张良送个信,劝张良赶快逃命,以躲杀身之祸。
当天晚上,项伯悄悄地溜出军营,骑上一匹快马赶奔灞上。他来到刘邦的营地后,直接去了张良的驻地。张良见老友深夜来访十分高兴,当项伯说明来意时,张良陷入了沉思之中。项伯在一旁不住地劝说张良:
“子房,现在情况危急,项羽大军明早就要向灞上进攻,以刘邦的实力必败无疑。你要是留在这里,必然凶多吉少,不如随我去吧,以免死于乱军之中 。”
张良知道,项伯的话句句真切,目前情况的确十汉高祖传                    39分危急。项羽与刘邦都是想夺天下之人,一山容不得二虎,两者之间的决战在所难免。现在项羽手中有兵力四十余万,而刘邦手下不足十万人,实力相差悬殊。自己若留在刘邦军中,必然凶多吉少。而张良转念一想,自从投奔刘邦以来,刘邦十分器重自己,对自己不薄,如果在最危难的时候,弃他而去,张良觉得对不住刘邦,因此他对项伯说:
“兄长的好意,张良心领了,可我不能随兄长而去。我跟随刘邦多年,沛公待我甚厚,今日沛公有难,我若悄悄离去,将背上不仁不义的恶名而让天下人耻笑。兄长请稍候,我去告诉沛公此事,请他与你相会,说明情况 。”
张良来到刘邦帐中,将项伯所说的情况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惊慌失色,连连后悔自己不该驻兵函谷关,阻挡项羽入关,使自己与项羽的矛盾暴露得太早,引起项羽的怀疑,招来杀身之祸。眼看大难临头,刘邦急忙问张良是否有良策以解燃眉之急。张良静思片刻,对刘邦说:
“项羽叔父项伯现在我军中,项羽明早进攻的消息就是他告诉我的。你现在去和项伯说明,自己本无背叛项羽之意,全是恶人曹无伤中伤。请求项伯回去向项羽转达。先稳住项羽,以图后策 。”
刘邦听后急忙来到张良的帐中,见过项伯,命人汉高祖传                    40酒宴伺候。刘邦见到项伯,以兄长称之,连连敬酒。张良在一旁也疏导撮合,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刘邦告诉项伯:
“我自入关以来,封府库,闭宫室,安定百姓,维护治安,秋毫不敢所取。驻兵灞上而没有入主咸阳,专门迎接项羽大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兵驻守函谷关,是防备盗贼与土匪,决没有与项羽大将军抗衡之意。刘邦一心敬佩大将军,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能替我向将军说明情况 。”
张良在旁也不住地劝说:
“沛公所言句句是实,项羽大将军误会了沛公的意思。至于曹无伤的话完全是恶语中伤,请兄长向项羽大将军说清楚,以免兄弟残杀 。”
项伯听完刘邦与张良的话,信以为真,答应帮刘邦说情,他对刘邦说:
“沛公与子房的话我都记下了,我马上回去向项羽说明,劝他明天不要发兵。不过沛公明天最好亲自去一趟鸿门,到项羽营中表明自己的心迹,向项羽赔礼,这样将会更好 。”
刘邦连连答应,并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于是项伯连夜又赶回鸿门,来到项羽的帐中,对项羽转述了刘邦的歉意。项羽听后并没有消气,反而拍案而起:
“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让我入关,这难道不汉高祖传                    41是反叛吗?他竟口口声声说是防备盗贼,简直是无稽之谈,明早我定杀他不可 。”
项伯见项羽生气了,连忙劝道:
“侄儿不要动怒,你对刘邦偏见太深了。你仔细想想看,如果沛公不先破咸阳,我军能顺利入关吗?刘邦先入关中乃有功之人,你现在不但不奖赏人家,反而要攻打他,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况且刘邦入关之后的确封存了府库,还军灞上,专门迎接你的到来,你可不要凭一时怒气,错杀了好人 。”
项羽听了项伯的话后,表示同意接受刘邦的歉意,明天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百余名随从来到了项羽的营中,一路上张良嘱咐刘邦:
“项羽虽生性残暴,但他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此去鸿门赴宴,沛公切记要谨慎小心, 言语有礼,沉着冷静,定能化险为夷 。”
虽有张良的劝说,刘邦仍感到此去鸿门,必是凶多吉少,只求上天保佑,方可逢凶化吉。刘邦到达鸿门之后,见项羽早在营中等待多时,刘邦直入营门,见两旁戈戟森严,士兵排列整齐,透着一股杀气,刘邦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等众人落座后,刘邦欠身对项羽说:
“邦不知将军入关,有失远迎,还望将军海涵 。”汉高祖传                    42
项羽斜眼瞧了瞧刘邦:
“听说沛公入关后,屯粮集兵,四处收买人心,有意为关中王,可有此事?”
项羽的问话中透着几分骄矜,眼睛也瞪了刘邦几眼,刘邦连忙回答:
“此乃恶人中伤邦也。当初邦与将军分兵两路攻打秦国,将军在巨鹿大败秦军,吸引秦军主力,邦才得以顺利入关。入关之后,邦令人封存府库,关闭宫门,对于关中财物秋毫不犯,还军灞上,等待将军到来。函谷关驻兵也全是为了防备盗贼土匪,决无与将军抗衡之意。望将军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 。”
项羽本是个粗犷之人,心无城府,听了刘邦的这番话,又加上昨夜项伯的劝说,心中火气早已消失大半,他拉住刘邦的手说:
“看来,我误会沛公了,来,来,来,我们同饮一杯,化干戈为玉帛 。”
刘邦见项羽气已消退,长出了一口气。于是众人纷纷举起酒怀,开怀畅饮。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却不像其他人那样高兴。他早已看出刘邦不是等闲之辈,如果现在不除掉刘邦,将来他将成为项羽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他见项羽对刘邦已完全没有了戒备,与刘邦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丝毫没有杀刘邦之意。范增十分着急。他认为今天刘邦只身赴鸿门请罪,正是杀汉高祖传                    43刘邦的好机会,于是他屡屡举目示意项羽,要他杀刘邦,而项羽却没有任何反应。范增又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珮,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可项羽仍是置之不理。范增见要项羽下手是不可能了,于是他悄悄出帐,找到项羽手中一名武士项庄,要项庄入帐向刘邦敬酒,然后舞剑助兴,寻找机会杀掉刘邦。
项庄点头称是,走进帐中对众人说:
“诸位空饮美酒,恐怕没有什么乐趣,我愿为诸公舞剑助兴 。”
说完项庄拔出宝剑,在帐中舞起来。项庄舞了一会儿,慢慢舞到了刘邦的酒桌旁,所执剑锋,时时指着刘邦。刘邦见项庄剑影纷飞,剑锋时时对着自己,知道是冲自己来的,吓得双眼无神,浑身是汗。张良见情况危急连忙示意项伯,求项伯救沛公。
项伯会意,起身说道 :“舞剑要对舞才精彩,我来陪你舞 。”说完也抽出长剑跳入帐中与项庄并舞起来。项庄寻机杀刘邦,项伯就以剑相护,使项庄无法下手。两人在刘邦面前舞来舞去,吓得刘邦面无血色。张良见状急忙走出帐外,找到樊哙对他讲述了帐中情形。樊哙听完说道:
“看来事已万分紧急,待我入帐救沛公 。”樊哙左手持盾,右手拿剑大步向大帐里闯,看门的武士挡住他,他仗着自己身体强壮,撞开了武士,冲进了帐汉高祖传                    44中。项伯、项庄见樊哙闯了进来,都停了下来,站在一旁。项羽大吃一惊,问道:
“你是何人,竟敢擅自闯入帐中 。”
张良连忙上来答话:
“此人乃沛公的参乘,名叫樊哙 。”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