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30日当天即返回了南京,隔日率团飞往北平。
由上述对照可知,第一,蒋对南京腹案并非没有意见;第二,张也并非不了解蒋之底线与目的。不仅如此,从蒋记张治中对李宗仁等将刘斐列入代表名单反应和担心之强烈,亦可看出,张虽系受李宗仁代总统之命前往北平谈判,但其内心仍旧以蒋介石及其系统为正统。
从蒋日记还可看到,张治中回忆曾委婉劝说蒋出国事亦并非虚构,只是张记错了时间。3月上旬来溪口时,恰值《救国日报》和甘介侯事闹得沸沸扬扬,张即使有意,亦不敢提出此议。然而这次来溪口,因为时过境迁,遂委婉地提了出来。只不过,张吞吐间对蒋并未能详述理由,因而在离溪口前,又特别转托吴忠信向蒋详细表白了自己的想法。其内容是: 甲、避免成攻讦目标;乙、去和战失败责任;丙、使一般将领减少依赖心;丁、可增长见闻。 对此,蒋介石一言以斥之,曰: 其不知革命大道与责任也。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日。
有关谈判进行过程中蒋介石的态度及作为,一般所依据史料,仅为蒋介石4月间几封公开电文和蒋经国的片断日记。因此,许多情况,包括某些重要细节,今人仍多不明所以。细读蒋日记,其间种种经过情形明显较易澄清。
4月1日,张治中率南京代表团在南京方面隆重欢送下起程,抵达北平时却遭冷遇,机场只有几位负责事务工作的较低级别官员接机。当天及之后,北平报纸、广播仍连篇累牍用激烈语言痛骂南京国民党反动派。此种情形,使蒋介石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的判断。他在日记中写道: 南京求和代表团已到北平,未开谈判而已受其轻伤与污辱,殊为文白危也。然而彼始终以共匪为可与,而不信余之警告及反对其充任代表之衷言,惟之听之。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2日。
几天后,蒋介石得到北平传来的消息,称中共方面坚持他要负战争责任并受惩罚,四大家族财产亦须没收,且不论谈判成功与否,解放军均必须渡江进驻南方。《张治中致南京李代总统、何总长电》(1949年4月5日),《革命文献》第29卷(上二),第24、25号。对此,蒋介石更感放心,因为他自信,仅此就足以让李宗仁等不知所措,故他再度痛斥迷信和谈的桂系 愚蠢诚不可想象者也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5日。
鉴于 共匪枭张态度 ,为避免张治中等被迫签下城下之盟,蒋介石4月5日得报后当即苦思应付办法,以至次日凌晨4时即醒。早祷后他即叫来蒋经国,要其马上准备对中央常会及中央指导委员会的议案文件。其基本策略是,通过中常会和指导委员会规定和谈必须受中央监督,并遵守中央规定之原则,方法上可灵活,如采取不简单拒绝中共之要求,表示赞同议和等等。午后,蒋更具体提出应规定和谈之前提条件三点:(1)和谈必须先订停战协定;(2)共军何日渡江,则和谈何日中止;(3)其破坏责任应由共方承担。《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6日;蒋经国:《风雨中的宁静》,台北,实践出版社,1985,第172、174、181页。
为避免派系矛盾加剧,桂系铤而走险,单独与中共媾和,蒋介石4月7日专门指示张群: 对桂系应再忍耐,予以开诚商谈,示以利害,只要其能共同对共,无论和战必全力支持。如其要求余出国,亦可容其考虑也。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7日。
8日,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国民党召开了中常会,通过了蒋提出的和谈方针。9日,何应钦从广州致电代表团说明了中常会决议的内容,即(1)如共产党军队在和平谈判期间渡江,则宣告和谈破裂;(2)为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国际责任,对于以往的外交政策应予维持;(3)为切实维护人民之自由生活方式,应停止一切施行暴力之政策;(4)双方军队应在平等条件下各就防区自行整编,整军方案必须有双方相互尊重同时实行之保证;(5)政府之组织形式及其构成分子,以确能保证按照(2)(3)(4)项原则实施为条件。《张治中回忆录》下册,第798~799页。同时,南京国防部也致电代表团,要求通知中共方面,务必立即把自和谈开始以来向前推进的军队全部撤回原来位置
从日记手稿看蒋对李宗仁当政的态度(7)
就在国民党方面作出强硬表态的几乎同时,意外地传来了中共中央态度转变的消息。
10日晚,蒋介石得报, 共毛与文白谈话要点 有四:一是条约中可不提战犯名字,只说明应追究其责任;二是条约签订时欢迎李宗仁、何应钦、居正、于右任等来平参加;三是改编军队时间上可放缓;四是解放军过江待条约签字后实行。至联合政府成立时间,更需要相当时日,故南京政府仍可维持现状数月之久,继续行使职权,免致瓦解。《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1日。
蒋介石并不怕中共态度强硬,就怕中共施以缓和手段。因情况突然,蒋马上紧张起来。他在日记中表露了强烈的担心,称: 毛态度忽转怀柔 , 对桂系,对居、于,对我代表团,甚至对立法、监察两院,皆用笼络离间拖拉拆散示恩办法,尤以重视国共合作等语调施其诈计,此乃为本党一般投机分子最所得意,更加其投降热衷之意。 为此,他立即叫蒋经国去电何应钦和阎锡山,约李宗仁、白崇禧,决定亲自出面,在杭州举行会商。《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2、13日。
但两天后,进一步的谈判情况通报让蒋多少松了一口气。因为通报显示,中共提出的具体条件, 除要求匪军过江占领江阴要塞及皖南沿江各据点以外,其对编军与联合政府之名额等更为苛刻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5日。
17日,拿到中共正式条件,即修正条件二十四条,蒋更放心了。因为,那 直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其前文叙述战争责任问题数条更不堪言状 。出乎蒋意料的是,这样的条件,国民党谈判代表黄绍竑、邵力子等还竟然接受转达之责任,这不能不让他火冒三丈,痛骂二人 无耻之极 !蒋的提议是,迅速提对案交中共,严拒其条件,并将全文宣布,以明战事责任与是非所在。《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7日;4月20日国民党正式发表声明,拒绝中共所提和平条款,见《革命文献》,国字第50号。蒋并详细指示对案内容及措辞办法外,尤其要求国民党中央用党部名义严加驳斥,特别强调要将中共实欲 消灭行宪政府而实行其共产专制政府,比之捷克与波兰政府犹不如也之意,以昭告中外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8日。同时,蒋介石去函李宗仁,力劝其对和战早下决心,万不可再事拖延。《革命文献》,国字第48号。
面对谈判破裂之局,力主和谈的李宗仁等自然极为焦虑。李深知无法接受中共之最后通牒式的协议条件,但除此之外,以他有限权力,也无法指挥调动军政组织进行有效抵抗。李宗仁因此电蒋,请求蒋能授予其指挥全权。蒋对此却明确声明: 余个人今日无权可授,如必欲余对军政干部用书面示意,服从代总统命令,不得违背,则不如由党决议,授权为正式也。但如此必欲其尊重党纪,恢复党与政正常关系。今后凡重要政策与人事,必须由政府提经政治委员会通过,并由代总统对党由书面声明以代誓词耳。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19日。言外之意,蒋不反对让出总统全权,但李必须书面声明,承诺政府今后所为,均应先提经党的政治委员会通过。如此,蒋为党之总裁,李为政之总统,蒋仍可有效控制李之行动。
当然,考虑到中共可能大举渡江,蒋介石极为担心李宗仁会临阵脱逃,不得不重新出面指挥一切。为此,蒋明确提出恢复 党政常轨 之制,即主张再行以党统政之策。据此,他一面紧急部署亲信将领防守上海等地之战术,一面提出,应切实商定办法,党政定期会晤,为此应改组政治委员会和国防部,必须重新恢复彻底与持久的 剿共 政策,不能再有任何与中共中途谋和的情况发生。《俞济时(蒋介石)致上海汤总司令电》(1949年4月20日),《革命文献》第29卷(上二),第102号;《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20日。
从日记手稿看蒋对李宗仁当政的态度(8)
22日,即在中共已开始渡江作战之际,蒋介石、张群、吴忠信、王世杰、陶希圣等终于在杭州,与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进行了蒋所期待的党政会晤。据蒋日记所记,在两小时的会晤过程中,李宗仁多半时间脸色阴沉,保持沉默。蒋则当场径直逼问各位与会者,是否决定弃和求战,反共到底?直到大家均点头称是之后,蒋才与他们商量军事、政治、经济与外交等各项办法。但李宗仁最后发言明确表示,他不能担任此一责任,必须蒋复出。蒋坚决拒绝,并明言不能再提此事。经休息后,会晤继续进行,商量组成了非常时期最高委员会,推举11人为委员,以替代政治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李、何随即返回南京。蒋在归途及夜间,显然对李宗仁落魄恼恨之神态,有一种幸灾乐祸之感,称李 恼羞成怒、积恨成仇之色,充分表现于其面目之间。其傲慢仇恨憎恶,而又不敢发泄之隐情苦状,似又不可言喻者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22、23日。
次日,蒋介石总结自被逼下野以来与桂系较量之结果,不无得意地写道:
桂系李白三个月来积极对中央各军与党政干部从事挑拨分化与笼络,皆未能生效。而李个人对其权力亦未能尽如所欲,又以代总统名义而不能真除为正式总统,此于其竞选时及其初行接代职时所不及预料者。加之其接任求和,对共献媚的作风,自觉过度,最后共匪提出之条件几乎投降无异。故其处境实有啼笑皆非之感。此其不能不迁怒于余一身之总因。难怪其心狭识浅,本来如此,何足为异。
当然,一如既往,蒋在此时亦会因自得而显得宽容大度。他自承: 余亦不无过误,应曲谅之。而今后更当负责辅导桂系真能心悦诚服,团结奋斗,完成大业也。 《蒋介石日记》,1949年4月23日。
蒋介石日记的隐与缺 以蒋对宋美龄访美记述为例
很显然,蒋介石的日记手稿,对于今人具体把握此一阶段蒋之活动与心理,具有一般文献及回忆所不具备的重要价值。但是,限于时间、篇幅及性格偏好等种种原因,日记作者并不可能有闻必录、有感必记。记什么,不记什么;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而越是公众化的人物,在这方面的选择,甚至是避讳和顾虑,也就越多。以蒋此时之地位及其性格,其每日所记必会有所选择和避讳,亦属必然。再加上蒋日记手稿开放,为回避其家庭隐私,删除了个别内容。这也就决定了,即使如蒋日记,能够提供给今人更多史料,也还是不能简单用来作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论证依据。
读已经开放的蒋介石这段时间的日记手稿,就能注意到其有明显不及一般文献史料之处。换言之,有些同样极其重要的史实或感受,蒋这时并没有记入日记之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蒋介石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中显然没有真实地记录他在宋美龄赴美不归问题上与妻子发生的争执,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烦恼与抱怨。依蒋动辄发怒、常常压抑不住火气、会在公开场合和日记中骂人的秉性,其内心极度不满,却在日记中几乎不做反映,显与其记日记时有所选择和避讳的习惯有关。
宋美龄1948年11月底飞赴美国,初欲寻求打破中美关系僵局,推动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但宋抵美后,遭到杜鲁门政府的冷遇,其努力并未能很快产生效果,相反,美国舆论对国民政府的批评有增无减。再加上东北瞬间落入中共之手,平津被围,徐蚌地区中央军亦受困,美国态度更令其失望。蒋介石自尊心大受损伤,坚持停止求援工作,要宋回国,宋却以种种理由拒绝。此事让蒋极为被动,甚至为此大动肝火。这在双方来往电报中有详实记载。
从日记手稿看蒋对李宗仁当政的态度(9)
1948年12月1日,蒋介石首次去电问候初到美国的宋美龄。次日,宋美龄电蒋,已显露出求援事可能颇难进展的迹象。宋称:已与住在医院的马歇尔进行初步接触,仅泛谈时局而已,看来当初向美要求三年援助计划的设想,暂时只能先就援助原则进行接触, 因提出大数字易于人惊,且美方现所最虑者为被牵入战涡。 《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介石电》(1948年12月2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3号。
严格地说,蒋介石对此种严峻形势下说动美国高层大力援华并不抱多少幻想。只是因为夫人必欲赴美求援,蒋不能不依。因此,他一方面尽力为宋提供 好消息 ,称: 近日战况好转,徐州已自动放弃,即将在徐二十万大军向南对蚌埠附近匪之主力压迫包围,故蚌埠情势稳定,无危险,长江与京沪之威胁亦已消除。 甚至断言: 今后决照预定计划进剿。只要匪不逃窜,必可获得决定性胜利也。 《蒋中正致华盛顿大使尤秘书转蒋夫人电》(1948年12月2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4号。另一方面,却极力劝说夫人即速回国,称: 吾爱见杜鲁门总统以后,无论结果如何,请吾爱速即回国,不可稍有耽搁。 因 自妹出国以来,兄心身皆甚不佳,务望速归。对于今后对外对内政策亦急待商讨也 。蒋并特别叮嘱: 在未归国以前,万勿发表任何言论,以妹赴美本与其当局说明中国剿共形势而已,说明后即可,别无其他希望。故自应立即回国。 鉴于1942年宋美龄赴美宣传抗战,曾在美国会演讲,造成轰动影响,蒋确信目前形势下夫人绝对 不宜于此时出席国会 ,否则难免遭遇不快,不如 保留其国会对吾爱敬慕之思为要 。《蒋中正致华盛顿大使尤秘书转蒋夫人电》(1948年12月5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6号。
但宋美龄到美后很快即见到马歇尔,杜鲁门总统亦约期见面,故她仍旧颇具信心,不想马上回国。为此,她明确告诉蒋: 已定佳日会晤杜总统,惟见杜后恐不克立即返国 ,因为马歇尔明确表示在与总统面谈后还可与其谈。她并特别强调: 妹在此进行工作之内容非外间所知,并非常复杂,故不能详电,但务请忍耐镇静信心,祈祷上帝助我成功。 《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介石电》(1948年12月9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6号。
12月11日,宋美龄见到杜鲁门总统,她详述了中国战局危险状况,恳请美国立即提供巨额援助,杜鲁门当场未作任何表态,仅客套而已。面对此种情况,宋美龄并不死心,仍电告蒋称,因英法两国需求亦急,美援中即必减少援英法之数量,故国会中阻力较大。但杜鲁门已 明了实情,并极愿相助我国 。她为此还必须再见马歇尔,争取到马的支持。宋美龄并且要求蒋介石,关于她的活动及去电,不仅不要与他人商讨,且 严令政府及外交人员勿发表任何言论为要。 《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介石电》(1948年12月11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7号。
蒋介石与列强打交道的经验明显要比宋美龄多得多,况且他这时对美国情况的了解,也并不止于宋这一条渠道。就在宋美龄为自己继续开展对美外交寻找理由之际,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却电告蒋介石称:美对华政策未变。宋美龄这时密告蒋称,美政府原准备发表对蒋及政府极不利之文件,因孔祥熙力劝和她与杜鲁门的晤谈,已决定不予发表云云。而顾电却告知:刚刚见过美国代理国务卿,对方表示,发表对华态度宣言事,美方仍在研究中,并无改变之意。《顾维钧致国民政府外交部转蒋总统电》(1948年12月15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9号。
从日记手稿看蒋对李宗仁当政的态度(10)
面对军事形势恶化的趋势不可遏止,蒋介石认为目前绝非向美求援时机。 平津方面不久或将吃紧,津浦路方面亦不能过于乐观。 目前暂时只能保证 南京、上海最近决无问题 。他强调指出: 如果军事不利,则美方交涉更无希望,且将为人轻侮,不如速归。 自尊心极强的蒋介石,显然认为宋美龄这个时候作为中国第一夫人跑到充满轻蔑感的美国人那里去求援,实在是自寻其辱。但因为既不能命令,又不能发火,蒋除了重申自己的理由外,不能不用自己 近来身心甚不适 为由,来设法引起夫人的恻隐之心。《蒋中正致华盛顿大使尤秘书转蒋夫人电》(1948年12月13、15日)、《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8年12月13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8、150号。
然而,对于蒋介石的恳求,宋美龄毫不动摇,坚持继续留在美国。此后不过两周时间,平津危殆,徐埠告急,李宗仁、白崇禧等群起 逼宫 ,中共则发表战犯名单,誓将战争进行到底,蒋介石一时间焦头烂额,更感心身疲惫,感情上需要宋更甚。不意宋美龄12月30日来电,依然强调她此时断不能离美。因中共发表战犯名单后,美方态度明显有变, 妹一旦离此,此种工作或将中断,而国会开时亦恐发生波折,得不到多数援助。 《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8年12月30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52号。
进入到1949年1月上中旬,蒋介石被迫决定下野后,对美国政府的态度格外关注。但蒋介石宣布有意下野的元旦文告和国民党地方派系等力主与中共议和,却使态度强硬的宋美龄倍感受挫。恰好这时蒋介石一直颇为反感的马歇尔去职,艾奇逊继任国务卿,蒋又重燃希望。不料宋美龄游说美国上层,全凭过去与马歇尔夫妇的私交,对艾奇逊则毫无开展游说工作之可能。她并且告诉蒋称,马歇尔辞职前,已承诺愿意推动援华,艾奇逊突然继任,颇出一般意料。而艾氏一向与左倾人士接近,情况颇不乐观。《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9年1月4日)、《蒋中正致蒋夫人电》(1949年1月5日)、《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9年1月9日),《革命文献》第28卷(上一),第24、28、154号。事实上,马歇尔下野之后,宋美龄在美的游说工作即告停顿了。
1月22日,蒋介石正式下野回到奉化老家,当即去电夫人,说明 诸事布置完妥,一切顺利,如息重负,心地安乐 。宋亦来电安慰并为蒋打气称: 深信上帝决不会任共产主义在中国能够成功,请勿忘兄之安全为第一,则余等仍可继续为国家努力奋斗。 宋仍坚持认为,自己留在 此间并非无希望,且与多方人士已有联络,正在极力推动中 。《蒋中正致蒋夫人电》(1949年1月22日)、《宋美龄致蒋介石电》(1949年1月22日),《革命文献》第28卷(上一),第42、46号。
因蒋下野后,国民党失败,大陆中国落入共产党人之手,已成大势。此种情势下,美国国内舆论和政界纷纷开始关注和讨论中国问题及美国对华政策。中国驻美大使及蒋派驻美国的相关人员,均对改变美国对华政策抱有期望,故再三来函来电劝蒋加强对美工作。《顾维钧致溪口蒋总统电》(1949年1月28日)、《皮宗敢致溪口蒋总统电》(1949年1月28日),《革命文献》第29卷,第61号;第43卷,第157号。宋美龄因此亦在隐身一月后又跃跃欲试,想要重启游说工作。她于2月13日电蒋称: 兄居乡静养,妹未能早返相从晨夕,固极痛心,惟妹在此表面虽已停止工作,但与各方之联系不能遽尔中断。一般对我友善者,佥谓妹一离此则势必前功尽弃,作用全失,未免可惜。为国为党,只得俟此间能告一段落时即谋归计耳。 《宋美龄致溪口蒋介石电》(1949年2月13日),《革命文面对军事形势恶化的趋势不可遏止,蒋介石认为目前绝非向美求援时机。 平津方面不久或将吃紧,津浦路方面亦不能过于乐观。 目前暂时只能保证 南京、上海最近决无问题 。他强调指出: 如果军事不利,则美方交涉更无希望,且将为人轻侮,不如速归。 自尊心极强的蒋介石,显然认为宋美龄这个时候作为中国第一夫人跑到充满轻蔑感的美国人那里去求援,实在是自寻其辱。但因为既不能命令,又不能发火,蒋除了重申自己的理由外,不能不用自己 近来身心甚不适 为由,来设法引起夫人的恻隐之心。《蒋中正致华盛顿大使尤秘书转蒋夫人电》(1948年12月13、15日)、《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8年12月13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48、150号。
从日记手稿看蒋对李宗仁当政的态度(10)
然而,对于蒋介石的恳求,宋美龄毫不动摇,坚持继续留在美国。此后不过两周时间,平津危殆,徐埠告急,李宗仁、白崇禧等群起 逼宫 ,中共则发表战犯名单,誓将战争进行到底,蒋介石一时间焦头烂额,更感心身疲惫,感情上需要宋更甚。不意宋美龄12月30日来电,依然强调她此时断不能离美。因中共发表战犯名单后,美方态度明显有变, 妹一旦离此,此种工作或将中断,而国会开时亦恐发生波折,得不到多数援助。 《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8年12月30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52号。
进入到1949年1月上中旬,蒋介石被迫决定下野后,对美国政府的态度格外关注。但蒋介石宣布有意下野的元旦文告和国民党地方派系等力主与中共议和,却使态度强硬的宋美龄倍感受挫。恰好这时蒋介石一直颇为反感的马歇尔去职,艾奇逊继任国务卿,蒋又重燃希望。不料宋美龄游说美国上层,全凭过去与马歇尔夫妇的私交,对艾奇逊则毫无开展游说工作之可能。她并且告诉蒋称,马歇尔辞职前,已承诺愿意推动援华,艾奇逊突然继任,颇出一般意料。而艾氏一向与左倾人士接近,情况颇不乐观。《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9年1月4日)、《蒋中正致蒋夫人电》(1949年1月5日)、《宋美龄致南京总统府蒋中正电》(1949年1月9日),《革命文献》第28卷(上一),第24、28、154号。事实上,马歇尔下野之后,宋美龄在美的游说工作即告停顿了。
1月22日,蒋介石正式下野回到奉化老家,当即去电夫人,说明 诸事布置完妥,一切顺利,如息重负,心地安乐 。宋亦来电安慰并为蒋打气称: 深信上帝决不会任共产主义在中国能够成功,请勿忘兄之安全为第一,则余等仍可继续为国家努力奋斗。 宋仍坚持认为,自己留在 此间并非无希望,且与多方人士已有联络,正在极力推动中 。《蒋中正致蒋夫人电》(1949年1月22日)、《宋美龄致蒋介石电》(1949年1月22日),《革命文献》第28卷(上一),第42、46号。
因蒋下野后,国民党失败,大陆中国落入共产党人之手,已成大势。此种情势下,美国国内舆论和政界纷纷开始关注和讨论中国问题及美国对华政策。中国驻美大使及蒋派驻美国的相关人员,均对改变美国对华政策抱有期望,故再三来函来电劝蒋加强对美工作。《顾维钧致溪口蒋总统电》(1949年1月28日)、《皮宗敢致溪口蒋总统电》(1949年1月28日),《革命文献》第29卷,第61号;第43卷,第157号。宋美龄因此亦在隐身一月后又跃跃欲试,想要重启游说工作。她于2月13日电蒋称: 兄居乡静养,妹未能早返相从晨夕,固极痛心,惟妹在此表面虽已停止工作,但与各方之联系不能遽尔中断。一般对我友善者,佥谓妹一离此则势必前功尽弃,作用全失,未免可惜。为国为党,只得俟此间能告一段落时即谋归计耳。 《宋美龄致溪口蒋介石电》(1949年2月13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58号。
从日记手稿看蒋对李宗仁当政的态度(11)
这一次,蒋介石看来是真有点不耐烦了。他刚刚得到消息,知道美国政府决定驻华大使馆不随国民政府南迁,决心留在南京,探测毛泽东是否会受苏联利用,显示美国有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可能。蒋得此消息极为恼怒,此种情绪也随即反映在给宋美龄的电报中。蒋直言宋之工作不仅不会有价值,甚至可能会因过于卑躬屈膝更让美国看不起国民党,因而严重妨碍自己的工作。其电文冰冷严厉,称: 阮电悉,务望从速归来,勿再留美,以完成兄之志愿为要。否则恐兄之政策反受阻碍矣。何日回盼复。 《蒋中正致蒋夫人电》(1949年2月16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59号。
可是,宋美龄依旧不为所动。她明告蒋称: 若妹在纽约有碍兄之政策,则拟即日迁往僻静之处 。但回国不可能。她一改过去 为国为党 的理由,称无法回国另有原因,实因 此次来纽约,经医检验后,稍患有先母之疾,医嘱应立刻疗治,以免不测。惟恐吾兄忧念,故未告知 。现若不能做外交工作,亦必须留美继续医治。故返国之事,暂不可能。如有任何密示告之,可令蒋经国来美详告。《宋美龄致溪口蒋介石电》(1949年2月18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61号。
宋美龄祭出此一理由,蒋介石自然不能固执己见,但他还是希望宋: 早日驾回,面商一切,再定行止。 他表示: 如果必须在外医治,则总以不在美国而在其他国土如加拿大等处较妥,因有复杂关系决非面谈不可,更非函电所能详述。 经国赴美,徒引猜测,更为不便。《蒋中正致蒋夫人电》(1949年2月24日),《革命文献》第43卷,第161号。
宋美龄到底没有按照蒋之要求返回国内,但随后亦一度不再出入各种公开场所,避去乡间休养。直到国共和谈破裂,中共占领南京,蒋介石走出溪口,重回权力中心,宋美龄复又另辟蹊径,开始进行对美国国会议员的游说工作。她一直拖到1950年1月,才在蒋介石的再三恳求下,由美国转去台湾,重回到蒋身边。
上述蒋、宋之间的来往电文在宋美龄1948年底至1950年1月美国之行这段时间的电文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从中已经可以清楚地注意到围绕着宋此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在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争论了。但除了个别几处提及宋美龄,或提到拟夫人电稿,或提及为夫人祝寿外,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蒋介石日记手稿中,涉及宋此行的问题,无论是两人之间的争执,还是极需亲情相伴的蒋介石因宋去美而抑郁,和对宋坚不归国之不满,均只字未录,这显然不近情理。虽然该手稿内容涉及隐私部分在开放前曾有专人审读后删除,但查此段日记被审读人抹去的部分极为鲜见。可知,此一缺失,当非审读过程所致,恐系日记作者当年记述时精心选择和刻意所为。
类似的隐与缺,自然不只以上所述。举此,只是希望说明一点,即蒋介石日记手稿史料价值再高,也有其局限。故治史者作为史料使用时,必须有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