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幸福论

_16 陈瑛 (现代)
人是生活在环境之中的。
人既不可能脱离环境独立生存,也不可能脱离环境独立发展。
环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人从本性上讲,是不可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
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赤条条的,并没有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准备任何条件。他除了会吃奶、会啼哭而外,再没有任何能力。
这个小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而且逐渐长出能耐,固然与其有生命力,具有形成后天一切能力的生理基础有关,但是要把这个小生命的潜在的生理基础、生命力转化为现实的实在,就要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依赖于环境。这个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如果一旦被狠心的父母遗弃于荒野,他可能就死掉了,或者变成为狼孩、豹孩、熊孩……
当人由婴儿成长为儿童时,就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 326
0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先是品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再大些就要学习谋生的技能。
起初是在家庭的环境中,接受家庭长辈的教育,主要是品德教育;进入幼儿园与学校之后,则接受老师的品德教育,同时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再长大一些则要进工厂、商店、机关学习谋生技能,或是跟着大人下地种庄稼。这些幼儿园、学校、老师、工厂、商店、师傅、领导、同事,以及家庭、家长、同学、朋友,总之,整个社会都是构成主体成长、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都是主体生活的环境,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这些条件而成长、发展。
人对环境的依赖,就是人对社会的依赖。一个人不仅是生存、学习、成才离不开环境条件;成才之后,才能的发挥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演员离开观众,他的才能将一文不值;作家离开读者,其作品也就失去了价值;电影明星离不开剧作家、摄影师和导演,没有好的电影剧本与好的摄影师、好的导演,电影明星很难脱颖而出;……总之一句话,人是离不开环境、离不开他所生存、发展、施展才能的条件的。
人是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A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们一再强调,环境决定人,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曾对此提出过这样的批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
-- 32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13
受教育的“。
①马克思的这段话,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这种唯物主义理论,更没有否定环境在一定情况下对于人的决定作用;他只是认为这一理论不够全面,只讲了环境决定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又可以改造环境的一面。经过马克思的补充和提高,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才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地得到了解决。无论如何,对环境对于人的决定作用这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是确信不疑的。
环境对主体的决定作用在人的主体形成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人在幼年、少年时代,没有知识、没有经验、没有自己的主见,意志不坚强,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分辨不清,世界观、人生观、各种能力都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在这个时期,环境对人起着支配作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念、是非美丑观念、爱好、志趣等等主体的素质,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曾有孟母为教子而三迁其居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所讲的道理,就是环境对那些主体尚在形成中的人的重大的影响。起初,孟轲的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他常常去看人家举行葬礼。久而久之,孟轲就和一些小孩以埋葬死人的内容做游戏。孟母看到孩子在一起玩埋葬祭祀的游戏,觉得这个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把家搬到了城市里。可是搬进城市之后,他家的周围是商店、交易市场,孟轲与其他小孩子又以做生意为内容做游戏。孟轲的母亲觉得这种环境对教育孩子也不利,于是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以后,孟轲开始受到读书人的影响,懂得了
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 328
2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读书做人的道理。这个“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对于传统的古代道德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重视环境在主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孔子就非常重视环境的问题,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①大意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中才好。选择没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孔子还提出要善于选择朋友,告诫人要多交贤人作朋友,要“以友辅仁”
,不要与那些品德不好的人交朋友。墨子以染丝作比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②荀子更强调“注错习俗”
,即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习俗环境中去培养教育。
他在《劝学篇》中的一段话,至今脍炙人口:“篷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北齐教育家颜之推对此讲得更为详细。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③他所说的“人在年少、神情未定”
,就是我们说的人在少年、青年时期,主体尚未形成。这
①见《论语。里仁》。
②见《墨子。所染》。
③《颜氏家训。慕贤》。
-- 32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13
时环境、交往对人十分重要。因为有许多问题是通过环境的习染、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认识不到环境对主体形成的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者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去选择或改善教育环境。
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环境的内容是十分具体、十分复杂的。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相同。不是大的环境不相同,就是小的环境不相同。对于人的教育之所以是件很复杂的工作,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因而受到外界的影响也不相同。
有的人生长在城市,有的人生长在农村;有的人生长在山区,有的人生长在平川;有的人生长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人生长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地区。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之中,人们所受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文化、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的条件、就业的条件,一般来说不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可是在大城市里,每个人所遇到的学校的好坏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学校办得好,学校整体水平高,生源充足,学生素质高,学校的风气好,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就比较好。
有些学校工作抓得不好,校风不好,生源不好,学生普遍的素质就受到了影响。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但遇到不同的班主任、不同的任课老师、不同的同学,学生所受的教育也不同。
如果一个班级遇到一名责任心强、又有教育经验的班主任,这一个班总的情况会不错。如果遇到一个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这一个班的学生都会吃大亏。
家庭、厂矿机关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父母的品德、思
-- 330
4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想、作风、文化水平、性格、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乃至职业、爱好、所交往的朋友、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都会给孩子以极大影响。
一个青年,他所在的厂矿机关的风气、效益、生活福利待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遇到的师傅、师兄,车间领导的人品、工作态度、技艺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生活,影响到他的人生中的诸种问题。
除上述诸条件之外,还有更大的,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环境问题,即社会制度、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风尚等问题。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的状况。主体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主体形成之后可以改变环境A我们在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所引用的马克思的那段话中,马克思所强调的,是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同时指出不能由环境、教育决定人的观点出发,得出世界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这种错误的历史观。
马克思认为,通过革命实践活动,人可以改造环境;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的认识、思想得到改造。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种简单地观察被观察的关系,人的认识不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对世界进行被动的直观。
人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才能使主客体双方都得到改造。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页。
-- 33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13
环境决定人,人又改造环境,这表明人与环境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认识与改造环境的能力。
人正是通过认识并改造环境,而得到生存的。
但是,人改造环境的能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经过培养逐渐形成的。当主体尚未建立起来即尚未完全形成时,环境对主体起决定作用,环境往往决定着不成熟的主体,而不成熟的主体却改变不了环境。这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小孩子总是被大人所支配、所左右,而不可能左右大人。小孩子只有在其长成大人、主体成熟以后,才能够不受别人任意支配。
当然,主体的成熟与不成熟,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界限。
即使主体在总体上尚不成熟时,也会有一些改变环境的幻想,或是有一些行动。一个很小的孩子,遇到他所痛恨的人,也想上去咬他两口。而有些在总体上说来主体已经成熟的、几十岁的人,有时遇事也徘徊踌躇,犹豫不决。但就总的趋势看,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之后,主体接近于成熟。他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幸福的环境,总是想着要改造它、克服它。
此时,主体也具有了改造不利的条件和争取幸福的能力。
获得幸福既取决于主体又取决于环境A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是否能够生活得幸福,自己手中只操纵着一半的主动权。另外的一半操纵在环境的手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环境中的有些因素,主体是无法掌握也无力控制的。
对于这一部分因素,主体就没有主动权。
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半的比例,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不是严格的计算。这类问题,无法作出严格的计算。
-- 332
6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比如说,影响人的幸福的最大因素,莫过于社会制度的因素。处于剥削制度下的劳动人民,从总体上说,无幸福可言。而要摆脱这种不幸,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作不到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曾接触到这一问题。他说:“有钱人的痛苦,不是来之于他的社会地位,而是来之于他的本身,是由于他滥用了他的社会地位。即便他比穷人还痛苦的话,那也没有什么可怜的,因为他的痛苦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能不能幸福愉快地生活,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然而穷人的痛苦则是来源于环境,来源于压在他身上的严酷的命运。没有任何习惯的办法可以使他的肉体不感觉疲劳、穷苦和饥饿”。
①卢梭还认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主体在幸福问题上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他说,主体的“聪明智慧也不能使他免受他那个地位的痛苦”。卢梭举例说,一个奴隶,早就预料到他的主人要打断他的腿,“然而预料到这一点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的主人是不是因此就不打断他的腿呢?他有了先见之明反而痛上加痛“。

卢梭说的是奴隶社会的情况,当时在奴隶主的眼中,奴隶不是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虽然也有意志,追求幸福,但是他追求不到幸福。在奴隶主眼里,奴隶不配有幸福。
亚里士多德也承认没有人给奴隶以幸福。
他说:“随便什么人都能享受肉体快乐,奴隶也不比出身高贵者差,但没有人去给奴隶以幸福,而只是给他一条命。”

①②《爱弥儿》上卷,第310—311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224页。
-- 33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13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命的”
、或是“肉体的”幸福,指的是饮食男女之快乐。这种快乐只是人的生理的、本能的快乐和满足,有的高级动物就已具有了。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作如下解释:奴隶只有在他的动物本能得以实现时,他才能体验到一点点幸福。
而人所能得到的其他幸福,奴隶是得不到的。这就如同马克思所尖锐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奴隶制度下,被雇佣的劳动者,“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①“自由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幸福;被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是痛苦。
雇佣劳动者与奴隶一样,只有在他的动物的机能得以实现时,他才能体验到一点幸福。
社会制度给人,给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追求幸福造成的这种障碍,被奴役阶级的个别成员,是难以逾越的。获得幸福的这一部分因素,主动权就不掌握在主体手中。
人生幸福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不仅包括社会制度,更包括社会生产力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这也不是每个时代的人所能随意决定的。在我们的国家,人与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以个人的劳动的多寡、好坏等来分配生活资料。这样,人们谋求个人幸福的权力,在社会制度上大体已经具备了。
但是,由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所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而那些处于边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页,第94页。
-- 334
8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地区或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人,其物质生活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就更差一些。生活在大城市或是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的青年,比起边远、落后地区的青年来说,在总体上,是要幸福得多了。
那些生长在边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地区的青年,常常为自己出生于落后地区而苦恼。他们要追求幸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
这也不是一两个人或者很短时期内可以办到的。
这是必须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长期实践,进行历史性的大变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所说的,在幸福问题上,有一半的主动权掌握在客观环境的手中。要把这一半主动权夺过来,则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有时是长期的、艰苦的实践,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完成。
但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或者是不幸的。幸福是多方面的,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环境只能决定一部分,而不会掌握人的命运的全部。比如在封建社会,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的家庭,受剥削、受压迫,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家庭的安宁、团聚,也经常会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
这些家庭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但是,劳动人民一家人能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夫妻相敬,骨肉相亲,长幼相爱,享受到一种天伦之乐。生活在这种贫穷之家,又往往比起生活在那种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富有家庭,还要幸福一些。想一想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府与荣国府吧,那本是仕宦之家,豪门巨富,皇亲国戚。可是在宁荣二府的主人之中,有几个是幸
-- 33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13
福的呢?
刘老老一家虽是贫困,但却不曾有宁荣二府中老爷、太太们的烦恼。他们一家靠几亩土地和自己的劳动,自己觉得日子也还不错。
①豪门巨富有着三房四妾,过着终日奢侈,灯红酒绿的生活,未必比一般劳动人民更幸福。
《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夫妻恩爱苦也甜”表达的正是这一部分事实。可见幸福的权力并非完全抓在客观条件、环境的手中,主体的手中也握有一半的权力。
第四章 二 幸福是对厄运的征服命运是人生中主体掌握不住的东西A厄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障碍与试金石A幸福是对厄运的征服A命运是人生中主体掌握不住的东西A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问题主体是可以驾驭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动权,操纵在主体自身的手中,只要努力奋斗,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幸福。有一部分问题,主体个人是无法驾驭的,主动权操纵在别人手中、操纵在社会力量即那只看不见的手之中,或者是操纵在大自然的手之中。
遇到这一部分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束手无策、感慨不已。更有一种情况,即厄运和不幸突然到来,来得那样强烈、那样迅猛,人们甚至毫无防备。比如张海迪,本来是一个健康活泼
①见《红楼梦》,第113回。
-- 336
02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的小姑娘,不料突然得了病,一时间变成了高位截瘫,终身残疾。
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捉弄,现时代的人还无法与之抗衡。
再比如所谓“文化大革命”
,一夜之间千百万人的正常生活被破坏,孩子们上不成学、成年人无法正常工作、无辜的人被批斗、无数家庭被拆散。广大人民经历了许多磨难。真可谓在劫难逃,谁也躲避不了。
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后果,主体无能为力,把握不住,只能任凭外力的摆布。是福是祸、是利是弊,主体无可奈何。人们通常把这一类主体自身根本无法把握的情况的出现,叫做命中注定。
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用哲学术语来说,命运就是那种自己的力量所不能扭转的、外在的某种必然性,是个人无法把握的那些因素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力量虽然并不神秘,但是个人无力改变它。
命运可以分为幸运与厄运两种。
所谓幸运,是指得到了意外的好处。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走运。这是一种偶然性的收获,是一种巧合。从事物发展因果关系分析,人的幸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客观外界给自己提供了好的机会,好的可能性,这也叫机遇;另外一种是客观外界给自己提供了好的结果。
人的幸运可以来自社会,也可以来自自然,它们随处可见。例如一个罕见的天才在大好机会之中,大展身手,青云直上,所谓“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肢”
;就是一些庸人,往往也能阴错阳差地成了显赫的人物而出人头地。可以说,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幸运的事。随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幸运会越来越多地敲我们的门。
-- 33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23
幸运虽然是一种偶然性,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偶然的东西。凡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总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东西在起作用。就机遇而言,一个人能不能抓住机遇,或者说这种幸运能否真正降落到他的头上,则在于他个人具备不具备获得机遇的条件,特别是主观努力的条件。两个举重运动员举起了同样重的杠铃。
然而甲比乙的体重多200克。
这时,乙幸运地得到了冠军的称号,甲只能屈居亚军。在百米冲刺的一刹那,第一名摔倒在地,第二名一下子变成第一名。但是上述两种幸运也只能落在举重成绩最好、百米跑得最快的人头上,而绝不会落在倒数第一、二名的人的头上。这种幸运,是以雄厚的实力为基础的。
至于科学研究、科学发现中的机遇、幸运,更不像人们传说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那样轻松而简单。
有些人说,瓦特看到火炉上开水壶中的蒸汽把壶盖顶开的现象,于是就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花园里看到苹果落在地上,于是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说法把复杂的发现、发明过程,不恰当地予以简化,好像科学发现十分容易、十分偶然,这是一种误解。
瓦特和牛顿从简单的生活事实中获得一种灵感和启发,也许是有的。但是,他们能得到这些灵感和启发,必然是长期思索的结果,不能想象一个思想上毫无准备,学术上毫无积累的人会得到这种灵感和启发。再说,受到这些灵感和启发之后,把它们进行缜密的理论思考和论证,并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这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科学发现的机遇,正如尼科尔所说的那样:“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
-- 338
2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人。“巴斯德也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贝弗里奇说得更加具体。他说:”有时,机遇带给我们的线索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但有时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很有造诣的人,其思想满载着有关论据并已发展成熟适于作出发现,才能看到这些小事的意义所在“。
这三位科学家的议论,归结起来是一句话:科学发现的机遇、幸运是以大量的、艰苦的研究为前提条件的。而机遇真正变成幸福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由上述情况来看,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只靠纯粹的运气。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幸福不能靠运气来获得。如果有人把幸运当作幸福,那简直是对幸福的一种亵渎。
命运之中有幸运,也有厄运。所谓厄运,就是遭到了意外的不幸,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运气不好,倒了霉。一个人在一生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倒霉的事。如果是偶尔遇到这种事,而且很快就过去了,那么这还算不得什么。如果在人生的一些重大的、关键的事情上,遇上了不幸的事,如患了影响终生的疾病,在生活和工作中蒙受重大冤屈,遭受意外的灾祸,在人生的重大问题上屡屡遭受打击等,都将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厄运是人生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幸福问题中所谈论的人生命运问题,主要是针对厄运而言的。
厄运是卖现人生价值的障碍与试金石A一个人能够一生都一帆风顺,每件事情上都可心如意,这种人生,只存在于某些人的幻想之中。
在人生的实际旅程中,从来就没有过这种先例。即便是帝王、富翁,也会遇到各种灾难。这不仅仅因为人是一种自然物,人的肉体会遭受这样
-- 33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23
或那样的病痛,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不可能想怎样就怎样;也不仅仅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受制于种种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看不见摸不着而实际上又在左右着人的社会力量的制约,因而使人不得为所欲为,使人常常处于各种矛盾困难之中;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幸福,得要通过人的奋斗,通过克服各种困难,通过与命运的抗争才能实现。
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一切都顺顺当当,人生就会索然无味。莎士比亚在《享利四世》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一个人可以展读命运的密籍,预知时序变迁将会使高山夷为平地,使大陆化为沧海,……要是他知道机会将怎样把人玩弄,生命之杯里满注着多少不同的酒液!啊!要是这一切能够预先见到,当他遍阅他自己的一生经历,知道过去有什么艰险,将来又要遭遇到什么挫折,一个最幸福的青年也会阖上这一本书卷,坐下来等死”。
这个最幸福的青年展读了自己命运的密籍后,为什么会坐下来等死呢?
因为他已知道了自己的一生的经历与结果,这就再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再也不用追求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神游了“太虚幻境”
,翻阅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也听了“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但由于他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所以尽管警幻仙姑把他一生所要经历的一些大事暗示给了他,①但是贾宝玉并没有领悟,更由于他凡心
①参见《红楼梦》,第5回。
-- 340
42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作崇,风月情浓,所以还是在痴情地追求。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意义,都在寻求生命的价值。
这种寻求与人寻找某一个东西是不相同的。人寻找东西,是把一个既成的东西,从存放的地方找出来。
人们寻求人生价值,并不是寻求一个既成的东西,而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创造价值,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
那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人们只能在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即在创造中、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十分顺利,一切条件都是现成的,是别人替他安排好的,那么他除了像寄生虫一样去享受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他没有事情可做,就无法证实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不如干脆说,他的人生没有什么价值,这种人生是最空虚无聊的。莎士比亚所说的那个最幸福的青年,之所以要坐下来等死,就是因为生活太无聊了。
传说中的神仙,全知全能,其实也是最无聊的,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价值,只好从“天上”走下来,来到矛盾纷纭的人世间,参与社会和人群中的尘世生活,经历悲欢离合。有悲欢离合才是人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他的生活不太顺利,甚至遭到了大的不幸,遭到了厄运,那么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与命运抗争或是顺从命运、任凭命运摆布。如果是后者,那就只能是苟命于世,不可能获得什么大的幸福。人生价值在他的身上也不能得到实现。恩格斯对于这种苟命于世的人,有过严厉的谴责,他说:“一些人温驯地服从于自己的命运,老老实实,随波逐流,不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另一些人成了命运的玩物,就
-- 34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23
像已经失去外表的稳定性一样,正在丧失着内心的稳定性,过一天算一天,酗酒、追女人——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都是牲口“。
①说这两种人都是牲口,是指他们都失去了人所应有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失去了真正体现人的价值的那种东西。
他们只是消极地适应命运,他们是人生的失败者。
幸福是对厄运的征服A人总是希望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终生都能沉浸在幸福之中。可是,谁也无法保证,他在一生中能避免厄运。既然如此,就必须告诉人们:在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人生的价值并没有被毁灭,人生的幸福也没有完全被命运夺走。
厄运只掌握着50%的机会,剩下的50%的机会,还在自己的手中掌握着。
厄运给人带来的是痛苦。它要否定和阻止主体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人追求幸福的本能是一种打击。像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天才,却偏偏得了耳病,以至两耳失聪。那时他才28岁,正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何等残酷!他可以失去味觉,甚至可以没有视觉,然而他所缺少的恰恰是听觉。
这一打击,几乎使他失去生活的信心,走上自杀的道路。
但他不忍心放弃他所献身的音乐事业。
他说:“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②他下定决心“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②此后,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03—404页。
②②③《贝多芬传》,第50、62、63页。
-- 342
62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在人世上又生活了29年,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厄运进行着搏斗,以自己的杰出的作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为此感到骄傲与幸福。他说:“我应当尽可能地在此世得到幸福——决不苦恼。”
③战胜厄运而获得的幸福,比顺从幸运得到的幸福更幸福。他不但得到了事业上的成果,而且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双倍的实现,超值的发挥。
贝多+36芬征服了厄运,这表明人有能力与厄运抗争。
他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莎士比亚在《裘力斯。凯撒》中写道:“人们有时可以支配他的命运。要是我们受制于人,那错处并不在于我们的命运,而是在我们自己。”
贝多芬要是在两耳失聪之后沉沦下去,他对世界的影响,他的价值,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说人可以战胜厄运,并不等于人可以使厄运奇迹般地消失。所谓对于厄运的征服,就是不屈服于厄运强加给人的现实,而是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道路,为自己创造幸福。与厄运抗争,最能表明人不是动物。人不应默默地承受命运的捉弄,而应当奋力冲破命运为人设置的障碍,勇敢地争取生活的自由。征服厄运所获得的幸福,与偶然的幸运所带来的欢乐,是截然不相同的另一种人生体验。
幸运可以使人觉得自己运气好,他在心中感谢老天爷,会使人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走运只能削弱人的斗志。而对厄运的征服所体验到的是人自己的力量,是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它使人增加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他找到了获得幸福的
-- 34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23
源泉。
从另一个角度讲,厄运中可能就有可以变成幸运的机遇。
第一编里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当然像那样典型、那么偶然的事并不多。但是认识到厄运中带来的机遇,从而创造条件,实现幸福的事在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那些做大事、成大功的人。司马迁说:“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举的这几个贤圣,都是在厄运之中、寻求机遇,最后成就了功业。总之,厄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软弱屈服和无所作为。
-- 344
82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第二编 第五章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当人们追求幸福只是为一己一家的时候,痛苦的阴影,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这不仅因为痛苦与幸福相连,是生命的节奏,痛苦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而且因为区区一己一家之目的,其内涵实在有限难以承受、包容、化解更多的痛苦。只有当人们追求幸福的目的超出一己一家时,个人的痛苦才会逃遁远离,而被归于不予计较之列。
-- 34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23
第五章 一 真善美与人类幸福的天然联系知识与真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A善的行为是对整体利益的促进A失去对美的渴望就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A美是公众的利益和幸福所在A知识与真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A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之所以要追求真善美,是因为真善美与人类的幸福有着密切的联系。
真理与幸福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于自然界真理性的认识、把握,与人类的幸福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人每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活动,以便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人们要进行物质生产,就必须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生产。这就是人们不断探求自然奥妙的根本原因之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