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幸福论

_17 陈瑛 (现代)
人类不仅要进行物质生产,还要与自然界给人造成的一些危害、灾难、疾病进行斗争。这也迫使人认识自然,把握自然。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人类追求真理、掌握知识,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自己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时,更有力量。
对于知识与幸福的关系,左拉讲得更为直截了当。
他说:“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愚昧从来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硗薄的原野变成肥
-- 346
0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沃的土地,每年它的产品将以十倍的增长率,给我们带来财富“。
①要把左拉的话再概括一下的话,可以说知识就是财富,就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知识是幸福的源泉,拥有知识就会拥有幸福。
应当指出,知识、真理就其本性而言,是不能为私人所垄断的。因为其他人也会发现真理,也会取得合乎规律的认识。知识与真理也不是只能为少数人所利用的。知识与真理应当是全人类所拥有的财富,它应当为社会的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就真理的内容而言,除大自然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相当多的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这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历史表明,对于社会问题的真理性认识,是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直接相联系的。每次社会的大变革、社会的进步,都与那些进步思想家提出的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代表进步阶级利益的思想分不开。这些先进的思想能够教育广大群众认清自己的利益所在,激励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使广大的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还能教给群众以正确的方法斗争。这时候,革命的真理就是群众的利益所在,革命的真理就代表着幸福,真理的实现就是幸福的实现。正如葛德文在《政治正义论》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信赖真理的无限力量,真理和智力相通,真理会产生自由、幸福。”
当然,人们关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
①《左拉作品选》,第84页。
-- 34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3
级性的。每个思想家都是代表本阶级的要求说话,为本阶级的利益呼喊的。
但是,只要这种认识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它在客观上就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幸福,起到推动作用。当然,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所获得的真理是有限的,只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家的学说,才是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学说,具有更多的真理性。
善的行为是对整体利益的促进A真善美的善,指的是人的行为得到的一种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与善相对立的是恶,恶是对人的行为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给它以肯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承认它是善的行为;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才应给它以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认为它是恶的行为,在伦理思想史上,历来存在着争论。道德与幸福是相一致的,还是相背反的?德与福可以兼得,还是二者不能兼得?
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
这些在本书第一编里已经提过。
种种功利主义学派认为,道德行为的目的,就是当事人的幸福。获得幸福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个人的快乐、幸福,做为善的标准。道德成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尽管持这种观点的一些人,也大讲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础,是最大的善。但是,从他们的根本理论中,推导不出这一结论。这是因为他们是以个人的感性快乐为幸福的内容,而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人的快乐,无法变成行为主体的个人感性快乐。

-- 348
2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照他们的逻辑,最终还是回到了个人利益才是善的标准这一观点上。
与这一观点相对立的道义论认为,道德行为的目的只是为了尽义务,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为了个人的幸福去做善事,则是不道德的行为。很明显这种理论认为道德与幸福难以兼得。它不主张把个人的幸福当作道德行为的目的,认为德与个人的福,没有必然的联系。康德是这种理论最典型的代表者。
道德行为的目的既然不是个人的幸福与利益,那么它是什么呢?是社会公众的利益,是他人的幸福。这种观点自古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所推崇的“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为,都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因而都被肯定为善的行为。在古希腊,伯里克利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判断善恶的最高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正义,而正义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①马可。奥勒留也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全力用于共同利益。而善就在遵守这些人生的关系之中。
上述的这种观点,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又被人提出。沙甫慈伯利就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具有关心公共利益的意向、具有关于道德善恶责任的思想时,他的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哈奇森继承并发挥了沙甫慈伯利的思想,认为道德价值就是主动有意地给他人以利益,道德价值是一种有目的的为善而形成的价值。
他说:“假如我们考究一下无论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8页。
-- 34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3
在何处皆可称为是可爱的行为,研究一下它们之所以受赞许的原因,我们便会发现,在赞许的人看来,这些行为始终是仁爱的或出于爱人之心,以及致力于他人的快乐而来……所以凡一切行为被认为出于这样的感情,对某些人为仁爱,同时又不危害于他人,这种行为,在道德上便是善的。“
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也认为善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他说:“如果我生存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我们在那里是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的,那么我们对道德和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样了解呢?必须了解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行为”。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经特别强调道德上的善,是对整体利益的追求。它与个人的利益、幸福,在同。
一行为中,难以兼得,他说:“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
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这种追求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这些观点都表明,从古至今,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与个人之幸福难以同时兼得,而道德与社会公众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相统一的,而且道德必然是有利于整体、有利于他人的行为。道德的高尚,正在于此。这种观点、抓住了道德和幸福的根本方面,是伦理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当然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801页。
②转引自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论丛》,第66页。
③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 350
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它也有不足之处。这些下文再行论述。
失去对美的渴望就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A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男女老少,古往今来,一个神智健全的人,就都会希望自己的形象能美一些,周围的一切能美一些。旧社会里的穷苦人家,也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美一点。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没有钱给他的喜儿买花戴,但还是为她扯了二尺红头绳,以此来了却自己的、也是女儿的爱美心愿。
人们对美的追求,就如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一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
可以说,人们追求美就是在追求幸福;失去了对美的渴望,也就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欲望。
美到底是什么?它对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失去了对美的渴求就会失去追求幸福的欲望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讨论了几千年。例如,俄国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说:“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他对美作了一个极抽象的概括:“美是生活”。他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①所谓“应当如此的生活”
,就是理想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心中当然是美滋滋的。追求美与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就是幸福生活在心中产生的幸福感,美就是幸福生活中所洋
①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6页。
-- 35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3
溢着的那种愉悦情怀。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高尔基把生活称之为“在各方面寻找美丽和快乐的艺术”。
①追求美,就是追求幸福生活。
美当然不仅仅是生活之美。
还有艺术之美,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诗歌、小说、电影等形式所表现的美。一个普通的人,欣赏艺术,或是自娱自乐,这既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又是通过欣赏活动、通过对艺术所表现的人生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的生活的洞察评说,以及所引起自己的情感的波动,曲折地反映、表现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一个人如果一生中都缺乏对艺术的欣赏,缺乏艺术活动,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对艺术美的享受,那么他的生活就是枯燥乏味的。他的日子就像是没有润滑剂的车轴和车轮,干涩异常,吱吱作响。其运转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卢梭对此曾写道:“剥夺了我们心中对美的爱,也就剥夺了人生的乐趣。”
②斯宾塞在《论教育》中写道:“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失掉人生的乐趣,当然也就失去了幸福。达尔文曾讲述过自己的亲身感受。
他说,他在青少年的时候就喜欢诗歌,从米尔顿、格雷、雪莱的诗歌中,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在读中学的时候,就爱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可是后来渐渐地不读这些东西了。隔了很长时间再读莎士比亚的剧本时,剧本显得枯燥无味,使人厌烦。他感到这是由于自己失去了对艺
①见《避暑客》。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140页。
-- 352
6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术美的情趣。而“失去了这些情趣,便是失去了幸福”。他甚至认为,这对智力会有损害,“而更可能会因削弱了情感而有损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以上是从美的欣赏者的角度而言的。
如果换个角度看,艺术家的幸福在哪里呢?应该说幸福存在于他对生活、对自然之美的再现之中;在于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在于他的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有一位记者曾经问著名的西部作曲家王洛宾:你创作的许多歌曲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署你的名字,统统称为西北民歌,你当时怎样想的?心里是否很痛苦?王洛宾回答说:“我编写的歌曲上没有我的名字,但是我听到人们唱我的歌,我心里很幸福,我没有痛苦。”艺术家所体验到的这种幸福,就是他的人生价值的自我证实,自我满足。
美是公众的利益和幸福所在A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关于美与幸福的关系的论述中,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即认为合于民众利益的事,能给民众带来幸福的事情,方能称之为美。
这一思想最早记载于《国语。楚语》一书,书中记载了楚灵王与楚大夫伍举关于章华之台美不美的讨论。楚灵王令人在章华这个地方建筑了一个游乐场所,名之为章华之台。
堆土为基,种植名花异草,建起亭榭楼阁,专供自己享用。有一天,楚灵王与大夫伍举一同到这里游玩,楚灵王问伍举:这个章华之台美不美?伍举说,我听说当国君的是以自己的服
①转引自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 35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3
饰为美,没有听说以华丽高大奢侈的建筑为美的。我们的先君楚庄王,也让人修筑了匏居之台。
但是这个台既不十分高,也不十分大;筑台所用木材、费用,没有妨碍城廓的守备与政府的办公。而且建筑此台,乃是为了接待外宾,进行外交活动。而灵王你建筑章华之台,其结果是“国民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治)
之,数年乃成。
……
臣不知其美也“。伍举对灵王的批评,毫不留情面,他认为这种劳民伤财、耽误农时、使举国上下劳顿数年的建筑,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在伍举看来,只有对各个方面都无害而且有益的事情才可称之为美。他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为美“?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对上下、左右、内外都有益的事,才能称之为美。仅仅是好看,而实际上给民众带来了痛苦,那怎么能称之为美呢?要是对伍举的观点进行概括,可以用这样六个字:利民利国为美。
墨子关于什么是美的看法,与伍举大致相同。
《墨子。非乐》篇云:“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在墨子看来,钟鼓琴瑟之声是美的,它能给人带来快乐。刻镂华文章之色也是美的,它能使人悦目。但是钟鼓琴瑟、镂华文章,只能使少数人快乐,既不符合古代圣王兴国的榜样,又不合于民众的利益。所以不能认为这些东西是美的,不可以大肆享用。
-- 354
8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伍举与墨子把美理解为民众的利益、民众的幸福,认为只有这样的美才值得追求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美学思想。
真善美与社会公众的幸福的这种密切关系,正是真善美的价值所在。
第五章 二 追求真善美就是献身于人类幸福为真理而斗争就是为人类幸福而斗争A献身于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献身于人类的幸福A为真理而斗争就是为人类幸福而斗争A真理、知识和善的行为与人类的幸福有天然的联系,这是很显然的。美与人类幸福的联系虽然不是那样简单,但是不合乎多数人的利益的事,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必然是不美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数人公认的美必然与人类的幸福是一致的、相联系的,美是人类幸福的内容之一。真善美与人类幸福之间的这种密切的联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和真善美对人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幸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追求真善美,就是献身人类幸福。凡是献身于人类幸福的伟大人物,对真善美都表现出一种执著的追求;对真善美锲而不舍的追求,都必然会有益于多数人的幸福。
要想对上述的逻辑进行验证,最好是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大变革时期,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斗争。
在这里,我们仅举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几个事件为例来
-- 35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3
加以佐证。
我们都知道,今天全人类所享受到的给我们带来巨大幸福的现代科学技术,是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在当时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它们经历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一场场生死较量。那些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先驱们,不仅为研究科学本身历尽艰辛,而且为宣传新的科学,为揭示真理、抨击谬误,为反对宗教神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曾经被迫害、被驱逐、被监禁、被判处死刑,甚至活活被烧死。人所共知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其后人创立、宣传“日心说”的曲折过程,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理论,自从公元二世纪起,即在欧洲通行。这一理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这一学说为上帝创世的宗教教义提供了理论根据,因而被宣布为不可侵犯的“真理”。
哥白尼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受到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的启示,他经过深入地研究后,批判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他的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动摇了宗教教义关于上帝创世的理论,所以他的研究、观察,遭到教会的干涉与恐吓;他的著作的出版受到教会的检查和阻挠;他的著作中与教会利益相冲突的内容被抽掉。而当把印制出来的书送到他手中时,他已生命垂危,无力审阅。他把书抓在手中,不到一个小时便去世了。
哥白尼死后,他的著作不断遭到教会的攻击,几次被宣布为禁书。但是真理是封锁不住的。意大利青年牧师乔尔丹
-- 356
0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诺。布鲁诺对哥白尼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冒犯了教规,他竟被摘掉了牧师的头衔。后来他逃到罗马,又流亡到瑞士。
在瑞士被捕入狱,后来又流亡法国、英国、德国。
他坚信真理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光明。
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再次被捕,他在罗马教廷的监狱中,受尽了折磨。
160年2月27日,罗马天主教裁判所对他做了一次最后的审判,要求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向宗教表示忏悔。否则,就要活活烧死他。
布鲁诺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站在燃烧着的火堆面前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的,会知道我的价值。”
布鲁诺活活被烧死了,他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在布鲁诺死后近300年的189年,意大利人民在梵蒂冈教廷的对面,树起了布鲁诺的铜像。人民怀念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布鲁诺成了永远鼓舞人们为真理而斗争的榜样。
为坚持、宣传哥白尼学说而受到教会和反动势力迫害的,还有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一生为科学做了许多重要贡献。他也多次被宗教裁判所审判,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当伽利略70岁的那年,尽管他重病在身、卧床不起,罗马教皇还是把他从佛罗伦萨押到罗马进行审判。教皇下令轮番对伽利略进行刑讯,不许他睡觉。从该年的2月到6月21日,伽利略一直被审讯。他实在忍受不住这种折磨,最后被迫在认罪书上签字。可是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他被迫跪下忏悔,然而当他站起来时,嘴里还喃喃地说:“地球还在转动”!在他死后300多年的1980年,罗马教皇在世界主教会议上,提出要重新审理“伽利略案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 35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43
们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宣布这是一起大冤案。决定为伽利略平反昭雪。真善美终于战胜了假恶丑。
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并非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与幸福。
献身于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献身于人类的幸福A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有多种形式和多方面的内容。
但就其大的方面来说不外是两个方面,即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进社会制度的发展。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属于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类;那些为实现理想的社会制度而英勇奋斗的,则属于推进社会制度发展的一类。
一种社会理想,如果它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能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成为鼓舞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那么相对于旧的社会制度来说,它就是进步的、比较好的社会制度。
不具有进步性的东西,难以获得持久的、广泛的传播,难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步的社会理想,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幸福的集中体现。
在文艺复兴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还有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这就是后来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它的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由于它不懂得阶级斗争、由于它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暴力革命、由于它不能从本质上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它不懂得依赖无产阶级,所以它的美好设想不能实现,只能成为空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倡社会主义思潮,提出一种新的
-- 358
2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理想的社会,是有其历史功绩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追求真善美、献身崇高理想的精神,值得后人赞美与学习。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自莫尔起,就一直在无情地揭露私有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全社会的公有制;提出要消灭剥削,称颂劳动光荣,主张人人都应当劳动;提出要消灭贫富差别,主张社会成员一律平等。
这一思潮自16世纪初出现,到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前后经历300多年的发展,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康帕内拉、梅叶、巴贝夫等,都因为宣传自己的社会理想、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揭露宗教的不人道、不公平,而被监禁和迫害。
康帕内拉就是著名代表之一。
康帕内拉一生多次被捕、坐牢。
他在牢狱中渡过了29年,坐过52个牢房,七次被严刑拷打;有一次受刑达40个小时,全身血肉模糊,濒于死亡。但是康帕内拉始终不改变自己的信念,他对真理、对正义、对美好的未来的追求,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不朽著作《太阳城》,就是在牢狱中写成的。
康帕内拉对于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为了人类绝大多数的幸福而进行的不屈的斗争。这个崇高的社会理想,正如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所写的那样,我们“要组成的是一个完全一致的和谐的大集体。让千万种愿望、感情、倾向汇成一个唯一的意愿,让这个意愿推动人们走向一个单一目标:共同幸福;让这种极大的幸福像
-- 35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43
阳光一样,普照众人。“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00多年以来,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不仅仅是关于美好未来的理想,而且已经发展为现实的运动。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其政党的领导下,兴起并发展了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和统治的斗争。在这一生死搏斗中,无数无产阶级的优秀儿女,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在我国,在70多年的斗争中,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和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中华优秀儿女,则以千万计。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惜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不怕坐牢杀头、流血牺牲。他们中的许多人连自己的姓名都未能留下。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今天十几亿人的幸福生活。
人类历史表明,凡是为正义、为真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进行艰苦斗争的人,都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为多数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献身于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献身于真善美,就是献身于人类的幸福。
①见《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同)
,第159页。
-- 360
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第五章 三 造福于人类幸福的人最幸福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是不可分割的A只有为共同幸福而奋斗才能使自己人格完美A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A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是不可分割的A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关系,历来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基本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的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前提,个人应当先获得幸福,只要每个人都具有幸福,社会整体也就具有幸福了,有人把这种观点称为利己主义幸福论。与这种观点相反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注重社会公共的幸福,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公共幸福分不开,个人幸福就包括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幸福之中。这种幸福论可以称为利他主义幸福论或公共幸福论。对此,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曾与作家爱克曼交谈过彼此的看法。
在《歌德谈话录》这本书里,爱克曼辑录了他与歌德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问题的上述谈话。歌德的观点是针对圣西门而发的。圣西门是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设计的新社会制度中,由于消灭了私有制,人人都劳动,人人都关心、爱护他人,互相如兄弟,同时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因而社会共同利益将是个人利益的有力保证,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成为促进个人幸福的保证。歌德就此问爱克曼:圣西门一派人的意见如何?爱克曼回答说:“他们学说的要点,像是主张个人应当为社会整体
-- 36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43
的幸福而工作,并且认为社会整体的幸福是个人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歌德不赞成圣西门的观点,他说:”我却认为每个人应该先从他自己开始,先获得他自己的幸福,这就会导致社会整体的幸福。“
爱克曼不大赞成歌德的看法,他认为公共幸福比个人幸福重要,他反问歌德说:“不过,有我作为个人的幸福,也有我作为公民和广大社会中一成员的幸福,这二者究竟不同。
如果不把达到全民族的最大幸福定为原则,凭什么基础来制定法律呢?“
歌德对此表示无可反驳,但他对爱克曼说:“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应用你那条原则。”
①意思是说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把为社会的幸福而努力作为自己的行动原则。
怎样理解爱克曼所说的“有我作为个人的幸福,也有我作为公民和广大社会中一成员的幸福”这句话呢?前一个“幸福”实际上就是指个人一己的利益,一己的幸福;后一个“幸福”就是指社会共同利益,社会共同幸福。爱克曼认为这两种幸福是有区别的。后一种幸福更为重要。歌德不能够否认爱克曼的观点,但是他认为这一点多数人做不到,只有优秀分子才能做到。
这也表现出诗人的局限性,在某些领域,他摆脱不了“庸人”的一面。
从历史资料看,主张个人幸福是公共幸福的基础的观点虽然也不少,但是赤裸裸地这样讲的人并不多,他们似乎不是那么理直气壮。而认为个人的幸福要依赖他人,依赖公共幸福的观点比较多。其中有人认为,个人的幸福包括在社会
①《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23—224页。
-- 362
6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共同幸福之中,甚至有人从利己主义出发,提出要为了个人幸福而关心他人的与公共的幸福。
昆布兰是一个典型的主张个人幸福包括在公共幸福之中的人。他认为“全体人的共同利益就是最高规律。”
①“个人的幸福,并不能与全体人的幸福分开。”
②“除了通向全体人的共同幸福的那条路而外,再没有其他道路可以使个人能够遵循着它达到自己的幸福。”

昆布兰是一个性善论者,他认为每个有理性的行为者,对于人类全体都怀有极大的仁爱之心。这就是促成人类幸福的根本内在原因。
更多的人之所以主张共同利益、共同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前提,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个人必须依赖于他人,必须依赖于社会,才能存在。他人的存在与他人的幸福,构成自己存在与幸福的前提条件。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一书中写道:“人始终不渝地谋求幸福;他的软弱无力不断提醒他:没有他人的帮助,无法得到幸福。他也知道,怀有与他同样希望的人是无穷无尽的。他每时每刻都相信,他的幸福依赖于别人的幸福,而行善是他当前幸福的首要和最可靠的手段。”
④。。
摩莱里的这种观点并不是个别人才具有的。甚至与摩莱里的基本理论相反的霍尔巴赫也是这样认为的。摩莱里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性善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性不善也不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己、自爱是人的本性。霍尔巴
①②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695、698、699页。
④摩莱里:《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0—91页。
-- 36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43
赫正是从人性利己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个人为了自己的幸福,就应当关心他人的幸福。他说:“部分人的福利,只能从全体的福利中得来”。

霍尔巴赫在《社会体系》中有连续的三段话,非常能说明他的观点。他说:“人为了自保,为了享受幸福,与一些具有与他同样的欲望、同样的厌恶的人,同住在社会中。因此道德学将向他们指明,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
“企求幸福,就是爱那种与我们的存在符合一致、能够保存它、能够使我们的生存幸福的东西。所以,人凭着本性,就不仅应当爱自己,而且还应当爱一切协助他取得幸福的东西;由此可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当爱其他的人,因为他们是他的存在、他的保存、他的快乐所必需的。”
“爱别人,就是爱那些使我们自己幸福的手段;就是要求他们保存、他们幸福,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幸福与此相联系。这就是把我们的利益与我们所交往的人们的利益混合在一起,以便为共同的福利而工作。”

霍尔巴赫从利己主义出发,认为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相联系,要把自己的利益与自己所交往的人的利益混合在一起,因为自己与他人之间有共同的幸福,或者说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有一种依赖关系。
①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79、89页。
-- 364
84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
霍尔巴赫是一个主张利己主义是人的本性的哲学家。但是连这位主张利己主义的人,也看到仅仅利己是不行的;自己的利益、幸福,与他人的利益、幸福是相联系在一起的,这表明人与人之间有共同利益、共同幸福存在,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霍尔巴赫在另一本书中还写道:“实在,一个有感觉有理智的动物(这个动物即是人。霍尔巴赫认为人是有感觉、有理智、有理性的动物。——引者注)在有生之日,他时时刻刻都不能不注意自己的保存和安乐;他应该为自己求得幸福;但是,经验和理性很快给他证明,如果没有援助,光靠自己,他是不能给自己提供幸福所必需的一切东西的”。

“经验应该时时刻刻使他深信,部分人的福利只能从全体福利中得来。”

如果说部分人的福利只能从全体福利中得来,那么就是说个人的、部分人的幸福与全体人的共同幸福是分不开的。
而且全体的福利、幸福是高于个人的幸福的。
我们不厌其烦地引证、分析霍尔巴赫的这些论述,是要提醒读者:霍尔巴赫作为一个主张人的本性是利己、自爱、自保的学者,作为一个主张利己主义的哲学家,他从利己主义出发,还得出利己必须利人,关心自己的幸福就必须关心那些与我交往的人的幸福的结论,这表明个人的幸福,确实是离不开社会的、阶级的共同幸福。那些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认为人不可能利他的人,应当认真地研究一下霍尔巴
①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75、79页。
-- 36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4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