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幸福论

_11 陈瑛 (现代)
系。其他许多联系,都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除了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之外,人与人之间还有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道德关系、血缘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这许多关系交织在一起,这个交织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
,并非是社会关系的相加之和,社会关系是无法相加的。这个“总和”
,是说每个具体的人的思想、道德、能力、作为等,是众多社会关系、各种社会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地位给人以强烈的影响,人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情操等,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就是人的阶级性,那样就简单化、机械化了。
因为在事实上,经济关系虽然决定一个阶级的总体状况,但并不能决定每个成员的所有具体状况。影响每个成员的除了经济关系之外,更直接的还有政治的、思想的关系。每个人的状况,都是多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老舍先生所写的《四世同堂》中祁家的三兄弟,虽然同吃一锅饭,其经济地位是相同的,但是所读的书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尽相同,各自交结的朋友不同,在家庭之外所受的影响不同,因而使得各自的人生态度、政治立场不相同。
马克思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界定人的本质,不仅指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且也指出了人与人相区别的社会原因所在,指出了人的社会本性和人生的复杂性。从而为我们具体地认识人,具体地分析人生问题,指出了一条途径。
-- 22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02
第一章 二 人生什么是人生A人生有无法逃避的众多矛盾A人生与自然的矛盾A人生与社会的矛盾A人生与自我的矛盾A什么是人生A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人生,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
但是,人生是什么?这却不大容易说清楚,哲学家们对人生的解释也不相同。
已故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本世纪20年代所著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对什么是人生有一个说明:人生就是人生,吃饭是人生,读书是人生,种地是人生,生孩子是人生。
“人生就是生活之总名”。
①当代伦理学家李奇在她主编的《道德学说》一书中,对什么是人生也有一个说明,她说:对于人生“有一个最抽象的回答就是:人生就是活动。不过,这未免太抽象了;我们必须加一点限制词,概括为:人生就是在现实的一定社会关系中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概括起来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生活活动。物质的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精神活动可以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艺
①参见冯友兰:《人生哲学》。
-- 224
802第一章 人与幸福
术的以及科学文化等活动;而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活动。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生就是人们的整个生活内容,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
①。
这两位哲学家对什么是人生的解释,虽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些方面却相近。例如,一个说“人生就是生活之总名”
,一个说“人生就是人们的整个生活内容,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
这样的解释并不错,可以说人生本来就是对人的一切方面的生活的概括。
但是,上述的对人生的解释,也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渴望了解人生奥秘的迫切愿望。吃饭与生孩子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然而人的吃饭、生孩子与动物的“吃饭”
、生孩子,有着本质的区别。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是动物所不具有的,这里接触到了人生的本质,但是把人生的含义界定到这一层次,似乎还不很够。欠点什么呢?这些对人生的理解没有指出人生还是人对自身价值的不懈地追求。
前面我们曾引用过雨果的一句话,他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在于前者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而后者则知道自己的价值。人的一生,人的生活,都是在不断地寻找和树立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
诚然,有的人懂得价值这个概念,有的人不懂得价值这个概念。
但是,无论是懂得,还是不懂得,他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人的特性。比如说,一个儿童,他不懂得什么叫人生价值,既不会提出什么与人生价值相关的问题,也不能
①李奇主编:《道德学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9页。
-- 22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02
用术语明确无误地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可是他做对了一件事,就希望得到大人的夸奖;他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比别人好,起码不是落在全班的后面。当他明白了自己做错了一件事的时候,他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甚至心里会感到难过,会自责,会伤心地流下眼泪。他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了一件新衣服,一件好玩具,他会很羡慕,他会追在大人的身后,要大人给他买。而当大人一口回绝他的要求时,他会感到痛苦。
儿童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当然这种价值观念也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影响的结果。儿童们虽然不懂得价值概念,但是不等于他们没有正当的权益,不等于他们不知道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东西。
那正当的权益中,那向往的东西中就包含着他们的价值。斗大的字不识一石的老农,也不懂得人生价值这个术语的含义,但是他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的日子过得一日比一日好;他辛辛苦苦的劳作,是为了能使自己的庄稼长得比别人的庄稼好一些。这样,他的面子上就有光,表明自己的本事不比别人差。
这些由人的社会本性决定的人生价值问题,几百万年来,几乎已经内化到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在追求人生价值过程中可以发现,人生的更高价值是把自身的价值与那些更伟大的、永恒的价值联系起来,把自身的价值融化于一个更高、更久远的价值之中,为那些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做出贡献。
自古以来,都有一些在科学、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发明创造、社会公共
-- 226
012第一章 人与幸福
事业等方面,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这些人,绝大多数视事业为生命。他们并不是为自己的生存、为积累财富金钱而工作,他们是为了发展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工作,是为了祖国、民族,为着人民群众。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不让他们工作,剥夺他们工作的权利,他们会感到比死还难受。至于其余的,如金钱、荣誉、对于他们只不过有一种附带的意义,可有可无。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们为了阶级、为了社会、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步,为了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献给一种永恒的价值,奋斗终生。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有无数的革命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他们是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亿万人民的解放,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换来民族的兴盛发达。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每当站立在无名烈士墓碑前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都在默念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无限怀念他们。他们的血肉之躯,早已化为泥土。而他们的精神,与无产阶级的事业融为一体,永世长存。由此可见,人生不仅包括了生,也包括了死。生是人生的追求,伟大的死也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壮烈的死就是永生。
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人生,也就是人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活动,人生就是人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经历的整个过程。
人生有无法逃避的众多矛盾A人生总是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进行着各种活动、进行
-- 22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12
各种追求。
然而在这些追求活动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人们都企求并幻想着能够心想事成,但现实很严峻,不可能需要什么马上就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生所遇到的困难、矛盾,不知比顺利、幸运要多多少倍。
比如说,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他们想上学,想读书,但因家境艰难、交不起学费,就不得不辍学。这是追求知识的欲望与经济能力之间发生了矛盾。
有些青少年的家境并不困难,但父母眼光短浅,认为读书人挣钱还不如经商、打工来得多、来得快,因而让十几岁的孩子就去跑买卖。十几岁的孩子拗不过父母,只好弃学从商。这是孩子追求知识的欲望与父母的急功近利思想发生了矛盾。
青年男女要谈恋爱、要结婚,这本是青年人个人情感上的事情,应当让青年本人作主。可是有些糊涂的父母不尊重子女的情感意愿,乱加干涉,弄得有情人成不了眷属,而彼此没有感情的却被撮合在一起。
这是新旧婚姻观之间的矛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城市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条件,虽然远远优越于绝大多数农村青少年,但是他们中有些人却生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大好的时光与优越的条件,读书上进的劲头不足;被一些花花绿绿、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时髦货色弄昏了头脑,热衷于穿衣打扮,追逐歌星、影星。自己不挣钱,却花钱似流水,比挣钱的父母还要大方,父母对孩子无可奈何。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矛盾现象在青年人身上的表现。
其中有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方面,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着的社
-- 228
212第一章 人与幸福
会生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有商品经济必不可免的消极作用,给青少年心理、道德成长方面带来的困难所引起的矛盾,如此等等。
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满怀热情,想着干一番大事业。不料分到具体单位后,只能干一些打杂的话。满腔的热情一下子变成了垂头丧气。这也是青年人时常会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是青年人对自己的估计不切实际,没有做小事的精神准备;一方面是成年人对青年人不大放心,不能大胆放手使用年轻人。
进不了大学的青年十分羡慕大学生活,而考入大学的许多青年却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人还在学校,心已经飞到社会上去了。看到自己中学的个别同学赚了钱,心里就后悔,认为上大学是走错了路。或者是刚考上大学时很高兴,到了毕业分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又怨恨起自己当初何必非要上大学。
总而言之,人生、生活就是这样奇怪,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人是顺顺当当走完一生的。就是那些皇帝老子,也有发不完的愁,更是处于矛盾的焦点上。
正如有支歌中所唱的:生活就是爬大山,生活就是过大河。
人生不可能没有沟沟坎坎,人生不可能像北京的长安街那样平坦而笔直。
人生之所以无法逃避众多的矛盾,是因为人对自身价值追求,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为人的意志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生活在世界上,一方面具有个人的意志,想要按照个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人又处于众多的客观条件的支配之中,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必然因素、必然规律,任何一个人都
-- 22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12
不可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不可能游离于必然因素之外。
这样,渴求自由的主观意志,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束缚,遇到某些障碍,这就发生了矛盾。人必须经过奋斗,经过努力,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解决许许多多的矛盾,才能使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变成现实。
若要将人生的矛盾分一分类,那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人生与自然的矛盾,人生与社会的矛盾,人生与自我的矛盾。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叙述。
人生与自然的矛盾A人生与自然的矛盾同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问题。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加讨论。人生与自然的矛盾,是指人在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过程中,与自然发生的矛盾。这一矛盾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在追求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与自身肉体的自然属性发生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是人在追求自身价值过程中,与外在的自然力所发生的矛盾。
人生之所以会与自身肉体的自然属性发生矛盾,是因为人有肉体,人的肉体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第一节里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人身是一种自然物,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它服从于自然界的规律,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著名滑冰运动员叶乔波为例,她决心要在194年2月举办的世界冬奥会上,夺得速滑冠军,为祖国赢得荣誉。她认为这才是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实力上看,她有这个能力,因为她在此之前曾经是世界速滑金牌的囊括者,论技术与体力,可以为中国人争得这块金牌,可以使五星红旗在冬奥会上升起。她认为
-- 230
412第一章 人与幸福
这是她的责无旁贷的义务。然而不幸的是,她的左腿膝关节受了重伤,只要腿一动,膝关节处就有五块碎骨头在血水中来回游动。她的人生目标即夺取冬奥会金牌的愿望,受到来自这种自然规律的阻碍。因为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滑冰速度是靠双腿用力后蹬获得的。
膝关节严重损伤,活动受到妨碍,这是自由意志所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她以常人难以体验、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难,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比赛,但原有的技术、体力,得不到正常发挥,最后只得到第三名,拿到铜牌。尽管五星红旗也升起在冬奥会的上空,但这还没有达到她的理想。叶乔波痛苦之极,全国人民也为之惋惜。虽然举国上下为叶乔波能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国争得荣誉而欢呼,都向叶乔波表示祝贺、致敬,但作为叶乔波自己来说,她追求人生价值的志向,被无情的自然力所束缚、所阻碍。她的意志自由,被限定于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人是生物体,是一种动物。生老病死的过程,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有的人,生来就是残疾,终生都要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与残疾的身体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当他是一个儿童时,也许对此体会还不那么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人生的体验越来越深刻,人生的矛盾,诸如生计、读书、就业、婚姻、成才、社交等等,都会因身体的残疾而遇到正常人所未曾遇到的困难。此时,他对“老天爷”给他带来的困难的感受,会越来越深。以张海迪为例,她本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儿童,忽然间得了重病,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瘫痪,而且终生无望治愈,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不能参加工作。为此,她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 23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12
对于这些残疾人的父母来说,也同样经历着人生与自然的矛盾,这就是那种人生与外在的自然力所发生的矛盾。残疾虽然在子女身上,不在自己身上,对父母来说是外在的,但是“老天爷”给他们的打击,甚至比对子女的打击还要沉重。
一个有残疾的子女,是父母终生的心病。父母不仅要在经济上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且在精神上更有沉重的包袱。这可以说是自然对人的不公。
人与外在自然力的矛盾还有很多,例如,从事耕种的农民忽然遇到了大风冰雹、海员们要与狂风恶浪暗礁斗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生与自然的矛盾,常常以偶然性的形态出现,是人们常说的厄运。所谓人有旦夕之祸福的祸,多指这一类。自然给人生带来的灾难,常常是十分无情、十分残酷的,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唯有坚强的意志,才能与之抗衡。
人生与社会的矛盾A人生矛盾中更多的、更为常见的现象,是人生与社会的矛盾。人生与社会的矛盾,也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第二类是人生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三类是人生与社会进步状况之间的冲突;第四类是青年人的一些特殊矛盾。
前面我们讲过,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存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就是指许多人以不同的方式(或是自愿的、平等的,或是被迫的、强制的)所
-- 232
612第一章 人与幸福
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相互配合。
①每个人都是这种相互配合的链条中的一环。
但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相碰撞,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都直接涉及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以实现的问题,因而构成人生矛盾的内容。
比如说,在夫妻这种人间最亲近的关系中,也会发生冲突。
如果丈夫头脑中有封建意识,回到家中什么家务都不做,一切家务活都加在妻子身上,而妻子的事业心很强,想在业余时间研究点业务,这样必然会在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妻子会认为丈夫不体谅、不理解自己;丈夫会认为自己没有享受到男人应得到的享受。双方都有自己的苦恼,觉得生活不顺心。
父母与子女也是人间最亲密的关系。然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宋朝的陆游与他的妻子唐琬情感很好,相亲相爱。可是陆游的妈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硬逼着儿子把媳妇休了。在封建的孝道压抑之下,陆游虽然不敢违抗母命,但内心痛苦是必然的。他后来在《钗头凤》一词里,抒写了自己对往事的感伤。而唐琬在读了这首词之后不久,抑郁而死。可见这位封建老夫人给儿子和儿媳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
-- 23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12
造成的痛苦有多大。这种情况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已不多见。然而父母与子女在其他问题上发生矛盾的情况。似乎比以往的社会还要多。
两代人之间常常因为观念、生活理想、生活习惯等差异,而发生不愉快的事。多数年轻夫妇不愿意与老人在一起居住,而父母也同样希望子女能独立生活,免得在一起生气闹别扭。
在人生的旅程中,与他人发生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在至爱亲朋之间所发生的矛盾。至于与其他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就更不稀奇了。
甚至可以这样说: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现象,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才是奇怪的。
除了人我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人构成的一个大系统,个人则是构成这个大系统的一分子,一要素。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有自身的利益。
这种利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虽然也是造福于社会成员的,但是它与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个人需求,毕竟是两回事,毕竟有差别,并非总是相一致的。
每个民族、每个阶级、每个阶层,也有本民族、本阶级、本阶层的共同利益。民族的、阶级的、阶层的共同利益,与该民族、该阶级、该阶层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个人需要,有时也会发生矛盾。
比如说,多数青年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都希望能在那些条件、设施好的岗位上工作,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也仅仅是从个人的需求、个人的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从民族、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青年人去守卫边
-- 234
812第一章 人与幸福
卡,需要有人去海岛、边防巡逻、驻防,需要有人在唐古拉山口值勤,需要有人在西北的大荒漠中开采石油,需要有人下到地层深处去采矿采煤,需要有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勘探,需要有人在崇山峻岭之间铺路架桥,……若没有人在这些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很难设想大城市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不仅如此,就是在大城市之中,也有许多艰苦的工作。
这些艰苦的工作往往与个人的需求、志向发生冲突。诸如环卫工作、市政建设、污染严重的化工生产、殡葬工作、以及工厂中许多繁重的体力劳动等,都是人们不愿意干的工作。
但是,若是没有这些工作,城市又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凡此种种,都是人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人生与社会的矛盾,还有另外一些表现。比如青年人大都希望上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是国家的经济力量有限,办不了那么多的大学,目前每年考入大学的,只能占同龄人中的3%左右。
每年高考之后,都有大量的青年因进不了大学而伤心,有的甚至走了轻生的路。有的因考不取大学而受到父母的责骂,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其实,有些学生的成绩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当地的考生多、录取线高,因而落榜。
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国家、社会还不够发达,高等教育不发达。这种教育的落后,转化成了部分青年的人生苦恼,成为人生矛盾的一项内容。再比如广大农村青年,其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受教育的条件,与城市青年相比,差得很多。
许多农村青年羡慕城市青年,叹惜自己的命运不好。
这也是由于社会不够发达,城乡差别过大所造成的人生矛盾。
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社会矛盾,与成年人所遇
-- 23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12
到的社会矛盾相比,还有一些特殊之处。
青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是由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过渡时期里,青年人的社会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社会、他人,对青年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一个人在儿童、少年时期,他处处受到社会与成年人的优待。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其他成年人,都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他们受到特殊的关怀与保护,优待与宽容。这时,他们肩头上没有沉重的经济与生活负担,没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即便是做错了事,人们也会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是孩子,人们说他们不懂事。甚至在法律上对于儿童、少年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也要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处罚原则。这是对儿童、少年的一种特殊的保护与教育。但是当他们进入青年年龄段、特别是到了十八九岁以后,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开始用另一种标准、即开始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衡量他们,要把社会责任交给他们。家长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既高且严。他们若有了差错,也不再会有人说他们还是孩子,因而宽容他们。他们此时触犯了法律,对他们的处罚与对成年人的处罚也不再有什么区别。每当家长与社会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这些处于社会角色变化时期的青年人时,青年人的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他们会感到社会对他们太不客气了,对他们的要求太严了。似乎社会在一夜之间对他们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这是青年人与社会之间特有的一种矛盾,是青年人特有的一种苦恼。
平心而论,处于社会角色正在变化、处于过渡时期的青年人,虽然应当担负社会责任,虽然已经不是小孩子,但是
-- 236
02第一章 人与幸福
他们毕竟还是刚刚脱离少年时代,对于人生责任尚没有深切体会,也没有社会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没有处理社会矛盾的经验。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对待青年人,还是应当以教育与热情帮助为主。在他们办错事的时候,批评是应该的,但应当给予恰当的分析和评价。
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上帝是允许青年人犯错误的。
①可惜许多的成年人:家长、教师、领导,都不明白这一道理,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怎样从青年阶段走过来的,忘记了自己在青年阶段也做过一些荒唐的事。人生与社会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矛盾,也许只能在社会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之后,才能消除。
人生与自我的矛盾A人生与自我的矛盾,也就是个人与自我的矛盾。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与自己的矛盾。
也许有些年轻人对“人与自我有矛盾”这个说法闻所未闻,或者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是,在人的生活中,这是经常有的事情。有一个中学生写信给报社的编辑,他说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自制力很差,有时明知做某一件事于己于人都有害,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他请求编辑同志救救他。
有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给报社的编辑写信,说他的性格内向,怕见生人,不敢在全班面前朗读课文;同女同学说话,更是胆怯,脸红、心跳、出汗,甚至紧张得说不成话,两腿颤抖。他对编辑说:我真恨自己,渴望自己能很快地勇敢起来,但是不知该如何办?
①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225页。
-- 23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2
还有一个青年人写信到报社,说他从小至今不论大事小事,都是靠家长给他拿主意。考大学前报考专业,都是父母给他定的。他原来喜欢文科课程,父母也同意他学文科。可是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时,父母又让他学了理科。他考入一个全国重点大学的理科专业,可是自己又不喜欢这个专业,第一学期就有两门课不及格,一见到一些课程就头疼,甚至梦中都会惊醒。他写信给报社的编辑,问编辑他怎么会落到这般地步?他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个青年内心的痛苦,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有一个农村男青年,高考落榜,既进不了工厂,又无一技之长供他外出谋生。这时父母又逼着他与一个从不相识的姑娘订亲。他六魂无主,不知是否应当顺从父母,与那个不相识的姑娘订婚。写信向报社的编辑诉说他的烦恼,希望能从见多识广的编辑那里讨得主意。
凡此种种,都可以称之为人与自我的矛盾。前两个例子是纯粹的人与自我的矛盾;后两个例子中既有人与社会的矛盾,也有人与自我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后两种情况更为多一些。
人与自我的矛盾,在孩童时代是不曾有的。即使有,也会是一闪而过,不会长久地存留在脑际里,也不会带来长时间的自我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而且越来越强烈。
人不仅要观察、认识外部世界,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同时也开始观察、认识自我;开始发现,现实的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总是和谐的;开始意识到除了现实的
-- 238
2第一章 人与幸福
我之外,还有一个自我。自我似乎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现实的我成了自我观察、认识的对象。比如说,青年人喜欢说自我设计,即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这实际上就是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客体来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这前一个“自己”
,便是我们说的自我、或称为自我意识;后一个自己,便是现实生活中的我。这两个“我”所发生的矛盾,就是人与自我的矛盾。
人与自我的矛盾,内容是很多的。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的时候,他的内心会产生悔恨,即自己恨自己。这是人与自我的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当一个人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时,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内心矛盾重重,甚至感到不论怎样做,都不能表明自己的心,这也是人与自我的一种矛盾。
在青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中的我,是带有一定的完美性的。我们称它为理想之我。但是这个理想的状态,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只能通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一步一步达到。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常常用理想之我来要求自己,使现实之我一步一步向理想之我靠近。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是人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有时也会出现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另一种矛盾。比如,理想境界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事先设想的理想状态、预期的结果,与后来事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也都是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如果有人用理想之我谴责现实之我,那么这个矛盾会越闹越大,以至使人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失落感。
-- 23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2
人与自我的矛盾,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内容。诸如灵魂与肉体、情与理、现实与未来、性格与人格、事业与家庭、以及精神世界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做人与做事之间,都会出现人与自我的矛盾。
人生的幸福与痛苦,同人有自我意识,人与自我存在着矛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才能够思考自己身心诸种问题,人才会追求自己生存的价值。
没有自我意识,人生的诸种问题也就都没有了。
第一章 三 幸福对于幸福的种种不同理解A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性目的A幸福是创造力的实现而获得的满足感A幸福是人生价值得到肯定的满足感A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占有物A对于幸福的种种不同理解A在本书的第一编里,我们已经研究过哲学家对幸福追寻的道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间,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过多少种关于幸福的理解和定义啊,它们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如此之多,以致有人认为“没有一种幸福的定义,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
这个看法虽然过于偏颇,但是的确触及到幸福问题的复杂性。
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承认,人们难以提出一个确切的
-- 240
42第一章 人与幸福
“幸福”概念。他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①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说得更清楚:“现实的幸福是形形色色的,真实的幸福只是主观的选择,在某甲认为是真实的幸福,在某乙看来可能是非真实的”。
“在各种不同的人们中,在各种不同的时代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极其相反的,但是都被认为是致福的事物。
在这里是幸福的东西,在那里却是灾难,反之亦然“。
②根据傅立叶的说法,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78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
上述哲人的话表明,幸福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们。
这里,我们把古今中外的一些关于什么是幸福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于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伊壁鸠鲁很不相同,但是叔本华也认为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甚过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伊壁鸠鲁所说的灵魂的宁静是幸福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当代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366页。
②《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4页。
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下同)
,第103页。
-- 24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2
上,必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外面得安全,固是幸福,自家心境坦然,乃是更大底幸福。——试问,一个人尽外面幸得安全,而他的心境常是忧急恐慌底,其幸福又有几分呢?
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费尔巴哈也有相类似的论述,他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他认为幸福是生活的本性: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因为生活(自然是无匮乏的生活、健康的和正常的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就是幸福。
他说:“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
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不论是一般大众,还是个别出人头地的人物都说: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

也有许多人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幸福不是道德行为追求的目的。杜威就认为幸福只在于行为的不断地成功,而不是道德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弗罗姆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幸福是一个人创造性心灵所带来的结果,是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喜悦。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能用理智来指导生活,就是最高的幸福。
他说:“神的活动,那最高的至福,也许只能是思辨活动,而与此同类的人的活动,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①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4、28页。
-- 242
62第一章 人与幸福
卢梭也有相似的看法。
他认为狂热和激情都是短暂的,只是生命长河中的几个点,不能构成一种境界。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境界。他说:“我的心所怀念的幸福,并不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片刻,而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强烈刺激的东西,但它持续越久,魅力越增,终于导人于至高无上的幸福之境。”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看法,而是把感性快乐当作幸福。霍尔巴赫就认为幸福与欢乐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幸福只是连续的快乐”。
③穆勒也认为快乐就是幸福。他说:“幸福是指快乐和痛苦的免除,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快乐的丧失”。

爱因斯坦对幸福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他说:“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

池田大作在与基辛格谈论人生问题时说:“我实际感受到,能够遇上给自己带来最大启发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⑤卢梭也有过相类似的话。他认为人生来是易受情感的引导的,而不容易被理智所引导。所以“当一个人受到指引,从而不知不觉地奔向了理智,这个人是多么幸福!”

马克思对于什么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
他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
③④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88、240页。
④《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4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