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生幸福论

_10 陈瑛 (现代)
基督教幸福观对幸福的定义,其谬误是一目了然的。按照奥古斯丁、阿奎那和马里坦把幸福定义为信仰上帝的观点,人们似乎不需实际的努力,只要整天诵读基督教教义、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合在上帝之中,就能获得幸福了。天底下岂有此等好事!人类的幸福只能依靠人类自身,上帝主宰不了人类的幸福命运。
基督教幸福观关于幸福定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在人类自身之外又臆造了一个可以支配人类的超然的上帝,这是对人类自身能力的否定。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对幸福的定义主要是与德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主导观点认为,一个人具备了完善的德行就是幸福,这与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幸福观的思想传统相似。
但是,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又常常把幸福与人的寿、富、贵等因素相联系。因此,幸福被看作人的各方面因素的完备和满足;而要达到这种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幸福之于普通人来说只能是一种愿望而已。
第二,关于幸福与道德。
这是幸福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在讨论幸福时,都必须面对它。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
1。
幸福与道德是同一的。这就是说,幸福就是道德,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获得幸福。
在这方面,理性主义幸福论者最典型,从他们把幸福定义为德行或至善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不仅如此,他们还把道德的实践活动看成是追求幸福的活动,这就把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在动态中一致起来。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幸福相关的诸多关系和
-- 199
小  结381
问题,依靠道德的力量是不能全部解决的,道德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2。道德是获得幸福的途径。这是道德手段论或工具论,这种观点在感性主义幸福论者和功利主义幸福观论者那里表现得很明显。他们认为,为了获得以感性快乐为主要内容的幸福,道德应当扮演一个工具或手段的角色,道德的意义就在于为感性快乐服务。并且,作为道德规范的义务和良心是达到感性快乐的具体方式。在基督教幸福观中,道德是达到天堂幸福的实用工具。
3。道德是幸福的标准。这个观点把道德作为一种尺度,并用道德来判断是否获得了幸福。理性主义幸福论者的观点最为典型。例如,康德认为,道德的特性就是运用理性作出善恶评价,并因此成为判断是否幸福的标准。康德一生都在确立以善良意志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以寻求一个判断善与恶、幸福与不幸的普遍有效标准。应当肯定,以道德作为判断幸福与否的标准是有其合理意义的,一个人幸福与否,除了拥有一定的财富、相应的地位和荣誉等外在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当然,康德以一个抽象的善良意志来建立普遍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想法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道德规范体系只能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第三,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
这个问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似乎还不明显,但是,从阿奎那之后的近现代思想家都特别重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
-- 200
481小  结
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的讨论,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这就是,感性主义幸福论者(尤其是近代)似乎更为看重这个问题。按理,以感性快乐作为幸福内容的观点,主要是从个体幸福出发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却要大讲社会幸福呢?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密不可分的阶段,感性主义幸福论者也要适应这样的时代背景;二是从理论体系本身考虑,感性主义幸福论者也不愿意让人们感到他们宣传的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观点,他们需要用社会幸福为其幸福观体系塑造公允的形象。然而,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的解决提供正确的方案。尽管他们一再要求人们关注社会幸福,但是,由于其感性快乐幸福观的基本主张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所说的社会幸福只是达到个人幸福的手段或途径,最终的目的还是个人幸福。这就暴露出了其理论上的矛盾。
理性主义幸福观由于强调道德和至善在幸福中的重要性,所以,仿佛社会幸福在其幸福观中是题中应有之义,无须刻意分析。即便如此,斯宾诺莎还是讨论了在公共福利中实现个人幸福的问题。应当肯定,道德的伦理意义确实包含有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容。但是,理论上的内在规定性并不能代替现实存在的问题,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这类实际的问题应当在道德实践中加以解决。
理性主义幸福观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出明确的、有效的行动方案。
基督教幸福观也讨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而且还提出了某些具有合理性的观点。但是,如果把个人幸福和社
-- 201
小  结581
会幸福的基础建立在信仰上帝之上,那么,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赖上帝,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只有请出上帝来“仲裁”
,这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收到真正的成效的。
功利主义幸福观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于世的,似乎其功利原则就是处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的最好准则。但是,功利主义者所说的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合成。按照这一观点,只要个人幸福得到了保证,那么,社会幸福就能形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能实现。这一观点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其出发点仍然是个人幸福;二是混淆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在本质上的不同,社会幸福不等于个人幸福的总和。功利原则不能恰当地解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和比较中,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幸福观虽然提出了关于幸福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并且也作了各自的探讨和研究,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认识上的提示,但是,这些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有些观点和看法甚至是错误的。其主要的缺陷在于:一是讨论幸福问题时,理论上的出发点没有选准,总是以抽象的人性为立论的基础;二是普遍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片面性;三是受时代的局限,还没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讨论幸福问题。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
怎样正确理解幸福与财富、地位、荣誉等的关系?
以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来解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如何才能实现幸福?……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面予以讨论。
-- 202
681第一章 人与幸福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
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一般人常常是从经验的层次上进行观察与分析,就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讨论,所得的结论缺乏普遍性、哲理性。
所以往往是这个具体问题弄明白了,那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好像人永远难以摆脱烦恼与痛苦,而幸福似乎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对幸福的认识,需要从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中摆脱出来,能扩大视野,理出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从哲学的、形而上的层次上加以探讨,寻求比较透彻的悟解。这样讲并非是说过去的人们对幸福问题未进行过哲学的探讨。如在第一编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幸福问题。但是以往的哲学家对于幸福的探讨,虽然包含了或多或少的真理性因素,但是就整体来说,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人生幸福论。只有站在我们时代的最高的哲学成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观察分析幸福,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生幸福观。
-- 20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81
第二编 第一章人与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人生,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可是若要问一句什么是人生?
什么是幸福?
恐怕多数人说不清楚。
就是有人能说清楚,但是别人是否信服,也还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人生、人生问题十分复杂,而不同的人,其感受又不尽相同的缘故。
人们虽然不大清楚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但是人人都在为人生、为幸福而忙碌。事情就是这样奇怪。
-- 204
81第一章 人与幸福
第一章 一 人了解人与人生矛盾是理解幸福的开端A动物是生存,人是生活A人有永不满足的欲望与追求A动物只有肉体,而人还有灵魂A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A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了解人与人生矛盾是理解幸福的开端A普通的人虽然也会遇到人生矛盾,但是对于什么是人?
什么是人生?如何看待人生矛盾这些问题,是很少作专门的思考的。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对于人生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往往也不去仔细追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许多人是在稀里糊涂地过日子。
只有那些在人生问题上或善于思索、或遇到极大苦恼的人,特别是其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兴趣的年轻人,才去追究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为什么会有苦恼?
人生的幸福到底在哪里?他们或者是去寻找有关人生哲学的教科书,或者是向那些过来人提出种种咨询。但是他们对所得到的答案,未必感到满意,这些答案未必能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使他们从中解脱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先哲们太无能,也不是说过来的人太愚笨,而实在是因为人生问题太复杂了。
俗语说一人一性,百人百性。每个人所遇到的人生问题,都是十分具体、带有个
-- 20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81
性、带有特殊性的。因而每个人所遇到的人生矛盾,总是无法从书本上或是从他人的经历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先例,因而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就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失望。
以我们讨论的幸福问题为例:几千年来,哲学家都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然而许许多多的说法相互冲突,难以统一。
这是因为每位哲学家所理解的人生、所感受到的具体的人生,与别人所理解、所感受的人生,都有一些不同之处。每个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验来回答问题的。所以问题的答案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想求得一个较为深刻、较为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对人、人性、人的本质与人生矛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看法。幸福问题上的种种分歧,莫不根源于对人、人性、人的本质、人生矛盾的不同理解。了解人与人生矛盾,是理解幸福问题的前提。
动物是生存,人是生活A我们认识某一事物,往往要在相关的事物中,找到此一物与彼一物的差别,通过这些差别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研究人的本性、研究人生,则要首先把人与动物加以比较,找出二者的根本区别。然后通过这种差别来认识人,找到把握人生问题的关键。离开这条路径,就难以说清楚问题。
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雨果有一句话,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说:“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
生存和生活有何不同?
作为一位文学家而不是哲学家,雨果没有全面而深刻地提出答案,但是他对生活的含义作了说明。他说:“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
-- 206
0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自己所应该做到的“。
从雨果对生活含义的说明中,我们可以推论出他所说的关于生存的含义:生存就是活在世界上,仅仅活在世界上,既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动物没有意识活动、没有自我意识,它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同时,动物也没有创造能力,没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动物没有道德生活,不懂得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一句话,动物没有价值追求。而人则是为追求价值而存在于世界上。他有创造能力,有道德生活,他凭借着创造与德行,实现人的应有的价值。雨果所讲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其深刻程度,并不亚于某些哲学家。
也许有人不同意雨果的看法,认为动物也是知道自己的生命的价值的。
他们会问:动物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价值的话,不同的动物种群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为什么就连不同窝的蚂蚁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打得不可开交?这种现象不就表明动物也是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为自己种群的利益而进行战斗吗?它们不也是为自己的种群利益而尽自己的义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吗?如果动物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话,鸟儿为什么要做巢?为什么要为产卵和孵化小鸟做准备?大鸟捉到虫子后为什么自己舍不得吃,而要衔回来喂小鸟?雄鸟为什么又要照顾孵化小鸟的雌鸟?这不表明动物也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生活,在追求它自身的价值吗?
的确,在动物世界里,诸如此类的现象是很多的。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动物有许多“本事”是人所不具备的。所以,
-- 20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91
人有时也要向动物“学习”
,这就产生了仿生学。人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摹仿生物的一些特殊功能,从而提高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力。
但是,实证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告诉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动物的活动,都来源于动物的本能。这些活动能力都是通过生物遗传的途径获得的,而不是后天学来的;都是本能性的活动,而不是创造性的活动。动物只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而不能改造环境。猴子与老虎都离不开森林,然而当森林遭到破坏之后,它们只有离开这个地方,进入别的森林,而不会通过植树的办法去维护森林;更不会联合起来与破坏森林的人进行斗争。动物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话,就不需要我们人类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了。
动物凭借本能,可以做一些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动物是不明白这种活动的价值的。以河狸为例,河狸(旧称海狸)是生存于森林中的河边的动物,穴居,而洞口开在水中。在洞口上方的水面上,它们用树枝做些遮掩,以免洞口被人或其它动物发现。同时,河狸用树枝、泥土在洞口周围筑成一个小水坝。这样,在河水水位下降时,洞口周围仍然存有一洼水,洞口就不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河狸的这些活动,都是出自本能。它会筑水坝,但不知道筑水坝的价值何在。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河狸从河边迁移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结果,河狸做窝时,照样要在洞口外筑一道水坝。可见它们并不知道筑坝的意义,而只是按照遗传的本能办事。它不会改变千百万年来遗传的活动程序。它的
-- 208
2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活动不会超出本能所规定的范围一小步,不会有超出本能范围的任何追求。
正因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只是为了求得自我保存,而求得自我保存的方式是通过本能去适应环境,所以说动物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动物的活动,除了凭借本能保护自己的生存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没有超出本能的任何追求,当然也就没有由此带来的欢乐与苦恼。
人有永不满足的欲望与追求A作为一种动物,人也有本能,但是人的活动与追求远远超出了其本能的范围。所谓人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主要是说人不仅仅要活在世界上、要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且要追求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存以外的数不尽的需要。从本能的要求来说,人要求吃饱、穿暖。但是,人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
人在生存的基础上,要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丰富、更舒适、更能体现他是一个人。
在物质生活之外,人更要追求精神生活:爱情、友谊、认识世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追求永恒的意义、追求幸福等等。一句话,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存的,而是要活得有滋有味,要把自己生命中的潜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要把一切可能争取到的幸福,都变成现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不能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要主动地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创造人生的幸福。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的欲望与追求,都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这是人与动物、生活与生存的重要区别之一。
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古人说,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七情,生、死、耳、目、口、鼻之欲
-- 20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91
是六欲。这些概括也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其具体欲望、情感,是非常多的,而且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向前发展的,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计算。就衣食而言。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候,人们的欲望只是求温饱。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就欲求美味。
这个美味就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追求了。
鸡、鸭、鱼、肉,对于刚刚脱离温饱问题的人来说,就是美味了。
而对于吃惯了鸡鸭鱼肉的人来说,就不屑一顾,这些人就开始追求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吃腻了之后,又开始欲求生猛海鲜;在这些餍足了之后,还会花样翻新,不断生出更多的名堂,总之,人即使把世界上可吃的东西吃遍,也不会罢休。
人不仅要吃要穿,还要住、行、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衣食住行也还只是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与安全的需要。人的其他方面的需要所产生的欲望,就更多了。而且每一方面的欲望,都会是一个由低向高无限发展的趋势。
俗话说:人心无尽,欲壑难填,这个“心”指的就是人的欲望之心。这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也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欲望与追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欲望是设立一个目标,追求是通过努力,使这个目标实现。
欲望是无限的,追求也就是无止境的。追求成功了,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人则快乐。否则,人会感到痛苦。欲望满足带给人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消失;新的欲望、新的追求又会开始。追求失败、欲望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痛苦,并不能终止人的欲望。在欲望没有满足时,人们或者是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力量,再次发起追求的攻势;或者改变欲求的
-- 210
4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目标,改变追求的方向。从绝对意义上讲,遏制欲望、停止追求的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不曾有、也不会有的。
永不满足的欲望与追求,这既是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根,也是遭受痛苦、烦恼的源。
动物只有肉体,而人还有灵魂A动物之所以只是生存而没有有滋有味的生活,是因为动物与人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动物只有肉体,没有灵魂;而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灵魂。
说到灵魂,就需要对灵魂这个概念加以界定。因为各种思想体系的人,都在使用这个概念,其含义很杂乱。讲迷信的老百性,常把灵魂与鬼魂混为一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魂魄与肉体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人死后,肉体与魂魄就离开了:肉体腐烂,但魂魄仍然存在,俗称鬼魂。宗教学说中,也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人活着的时候,灵魂寄居于人的肉体之内,主宰着人的躯体;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躯体而他往的结果。人死之后,灵魂或是上升到天国得到永生;或是下到地狱受到惩罚;或是转托别种生物躯体;或是长期到各处游荡。迷信与宗教中所说的这种灵魂缺乏科学根据,是人的认识的迷误,自然不足为信。
我们所说的灵魂,与迷信、宗教中说的灵魂,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具体一些说,是指人的理性、情感、意志、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其他一切内心世界的东西。人的精神世界的这一系列的要素,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高于动物的根本性的特征。人有理性,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人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根据
-- 21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91
自己的需要,去创造生活;人有理智、有情感,所以才能有精神生活,有多方面的精神追求。最高级的动物虽然也有一些心理活动,甚至有一些十分简单的“语言”
,但是它们没有抽象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没有建立在创造能力基础上的劳动与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活。高级动物有一些简单的情绪反应,但是没有形成人一样的情感生活。所以建立在理性与情感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动物是不具有的。动物没有精神生活、没有灵魂,所以动物只能是物,而不能称之为人。
人的灵魂是依附于人的肉体而存在的。没有肉体,就不会有灵魂。
而人的肉体则借助于灵魂而使自己区别于动物,过着人的生活。灵魂与肉体二者相互为体、相互为用,相互影响,不能分离。
但是灵魂与肉体二者又有质的不同,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需求。因而,二者也常常出现矛盾。
肉体是物质实体,是生物实体;肉体的存在与变化,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
人的那些根植于肉体生理过程的欲望、需求,如生存的欲望、饮食男女之欲望等,可以说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是一种自然机能。这些由肉体生理机能所派生出来的欲望,需求的满足,一般来说,是要靠物质手段来解决的。衣食住行、治病用药,这都是用物质的手段来解决生物实体中的生命过程的矛盾。
这些东西构成人的自然属性。
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也是动物。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说,在人身上还包含着兽性。人
-- 212
6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身上的动物本能虽然也不时地显露出来,但它毕竟是被人化了的东西,被社会化了的东西,是被社会文化、人的精神改造过了的东西,是受到理智控制的东西。只是由于不同的个体的精神境界参差不齐,所以这种动物的本能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反应。越是文明程度高的人,他身上的动物本能被人化的程度就越高,灵魂与肉体的冲突所带来的痛苦,就越是深刻,而那些文明程度较低的人,其身上动物的本能作用就强烈一些,理智的控制能力比较差,灵魂与肉体的冲突所带来的痛苦的深刻程度也就不大。
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东西。一般来说,人的肉体是一种自然物,它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而人的灵魂,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文化的产物,是通过教育、熏陶、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肉体作为自然物,虽然有美丑之分,却不存在善恶问题;灵魂作为文化的产物、作为人之为人的东西,就有善恶之分、崇高与卑劣之分、纯洁与肮脏之分。宗教学说中,把由人的肉体所产生的欲望,看成罪恶的渊薮;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上帝赋予的,因而精神生活是纯洁高尚的。这种理论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实际上那些根源于人的肉体、根源于生物本能的欲望,其本身,不存在善恶之分,人们不应当对这些欲望本身,进行善恶评价。
应该受到善恶评价的,倒是人怎样对待这些欲望。
而这恰恰是灵魂所要处理的问题。灵魂的美丑、善恶、崇高与卑劣,就是通过处理这些欲望的不同方式、不同态度,表现出来。
人的欲望,并非仅仅来自人的肉体,来自人的肉体的只
-- 21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91
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欲望,来自人的灵魂。人活在世界上,不把它叫做生存,而把它叫做生活,主要是由于人的灵魂的存在,由于人有由灵魂带来的、与肉体所派生的不同的众多欲望。人对这些欲望的追求与这些欲望的实现,使人的生命旅程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当然,人生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烦恼、痛苦的产生与存在,也与灵魂密切相关。人若没有灵魂,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动物所不具有的幸福与痛苦了。
灵魂的复杂不仅仅在于它的欲求的众多,也不仅仅在于构成它的要素的复杂。灵魂的复杂,还在于一个人的灵魂的善恶、美丑、高尚与卑劣,并非是单一的,而经常是善恶相杂、美丑并存。灵魂的不平静、灵魂中的自我冲突,人生的许多波折也由此而生。而灵魂中的这些波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苦乐,在动物身上更是不会有的了。总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有灵魂。
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A同肉体与灵魂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问题。与肉体直接相关联的是物质生活,与灵魂直接相关联的是精神生活。当然,这样的区分只是分析的结果,它既不否认肉体与精神生活的关联,也不排除灵魂与物质生活的联系。对于人来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相互渗透的,既没有绝对纯粹的物质生活,也没有绝对纯粹的精神生活。人的物质生活过程,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人的精神活动,又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 214
8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如上所述,人的肉体是一种物质实体,是一种生命过程。
肉体所派生的欲求的满足,要靠物质手段来实现。要维持生命的存在,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人们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与衣、食、住、用、行的具体解决,就构成人的整个物质生活的内容。
一般说来,物质生活资料富裕,人们的物质欲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人肉体上的痛苦就会大大减少;而如果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人的基本生存难以得到保证,人在肉体上就会遭受痛苦,人的灵魂也会不安。因此,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就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物质生活,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的。
解决物质需要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尽管是头等重要的事,但是作为人类的个体、作为一个人来说,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并非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所在。灵魂是人所特有的,是人高于动物之所在。使灵魂的需求得到实现,才是人的特有的使命,人生真正的价值还在这里。
应该说,人的灵魂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以下诸方面:发挥创造才能。人具有创造能力,这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人进行创造性劳动,当然首先是为了解决物质生活资料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证实,自己的创造性也得到实现。当一个人因此而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赞扬时,他的心中会感到欢愉和兴奋,因为他这时更体会到了人的力量、人的伟大和光荣。在这个时候,他才
-- 21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91
感到自己更像一个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表现他自己才能的机会,他将会感到痛苦,内心会有一种委屈感、失落感。从刚刚懂事的孩子,到退休的老人,没有一个人不想显露他的创造才能。发挥创造才能,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有时表现为一种不含个人功利目的的事业心。
就是说,他做这一事情,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报酬,而仅仅是出于对这一事业的热爱,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内在的价值、内在的才能发挥出来。这种事业,是使他的才能得以发挥、使他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机会。他的有限的生命,可以通过这些事业得到永生。正因为这个缘故,才有事业便是生命的说法,才有那些为了事业而献身的人,才有那些为追求真善美而献身的人。发挥才能的欲望,在动物身上是绝对没有的;在人身上,这种欲望来自灵魂。表现自己的创造能力,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人有追求知识、学习技艺的需求,有探讨理论、探求世界奥秘的需要。这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的灵魂的渴求。人的本质力量在于创造,但是这种创造力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的创造能力,只有在后天加以自觉地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创造能力。这个开发过程,就是对人进行教育,接受他人的知识与技艺。自古以来,学习文化知识、研究科学技术、历史、哲学,丰富、充实自己的头脑,这种需求也是构成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人与动物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即人有人的尊严,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把一只猴子、猩猩关在笼子里让游人观
-- 216
02第一章 人与幸福
看,猴子、猩猩虽然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但是并不会感到有什么难为情,它们没有自尊心、羞耻感。如果把某个人关在笼子里,让人们参观,这个人脸上就挂不住,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作为人,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夸奖,希望得到荣誉;而害怕受到别人的羞辱,惧怕被人小看,被人贬低。因为人有尊严,这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既然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那么每个人也应当要求自己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
人的这种自我要求,是动物不可能具有的,这是人的道德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
道德既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也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是行为主体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这种自觉性,是人的自我要求,是人的道德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人把社会对他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心的自我要求、并变成自己的行为时,这个人才算具有了道德。这时,如果他不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做、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感到自己有愧,不仅是对不起他人与社会,而且也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自己的心中就会感到充实、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如果为此而得到他人的赞扬,那么心中就会有一种幸福感。维护人的尊严与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都是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对理想的追求,也十分重要。理想作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设想,虽然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可
-- 21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02
是人们总是在追求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不满足于现实,而寄希望于未来。也正是因为人们相信未来比现实要好,所以人们才追求未来。理想常常被人称之为精神支柱,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感到前途渺茫或是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时,理想就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追求未来的勇气与力量,给人以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没有理想的生活是暗淡的、没有生气、没有欢乐的生活。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人是为理想而活着。理想的破灭,会使人心灰意冷,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走到轻生的路上去。理想是生活中的阳光,理想是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的精神生活,还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一方面是人的实际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反思,思考、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每当人遇到人生的难题的时候,遇到挫折、处于困境的时候,人就会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个人如果弄不清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生活,这种生活就是平淡乏味的,心灵就是空虚的,他就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只是延续生命而已,没有更大的价值。只有当他选择了一种做人的标准和一种生活的模式,有了一个生活的目标时,他才会感到内心的充实,生活的意义。
人对自己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人要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奋斗寻找到一种道理、一种根据,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当这种价值观与社会所需求的价值观相一致时,这种人生追求就
-- 218
202第一章 人与幸福
会得到社会的赞同与理解;他的追求、努力,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时,行为的主体的心里十分踏实,灵魂格外安宁,有一种幸福感。而当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他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当他反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内心就会感到不安;有道德的人则会因此而自我谴责、并纠正自己的行为。思考与追求人生价值,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是人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一种确认。
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是人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男女之爱又称性爱,性爱与性有关,性别的差异是性爱的生理方面的前提。但是,性爱或者说男女之间的爱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性欲的满足。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离家出走,并非是因为薛宝钗没有姿色,不能满足他的性欲要求,而是因为他与薛宝钗之间共同语言不多,相互不理解,志不同,道不合,因而没有情感。爱情在根本上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精神依恋,心灵上的沟通,相互的理解和爱慕。男女之间产生爱情,进而发展为婚姻、建立家庭,当然不能脱离物质生活,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但是仅仅有金钱、有物质生活条件,而没有情感,那也不可能有爱情。金钱之所以买不来爱情,就是因为爱情是一种心灵上的依恋与和谐,这种心灵上的依恋是无法用金钱换得的。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对美的追求。
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劳作之余,渴求欣赏音乐、舞蹈、绘画、戏曲、诗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人还要亲身参与文学艺术活动,或是热心于家庭居室的装修布置,个人衣着、
-- 21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02
容貌的修饰,等等。
人对美的追求,渗透着他的审美理想,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体现着他的追求与情趣,展示了他的精神境界。对美的追求、创造、领悟,是人的灵魂与世界沟通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与途径,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神生活还有很多具体内容,我们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人的每一种精神生活,都是人的一种追求;每一种追求,都内含着苦与乐。人的精神生活,构成人生苦乐的重要根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虽然很不相同,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有时相一致,有时也会发生一些矛盾。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这种关系,也是人生苦乐的一个根源。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以上我们所讲的,是人与动物的一系列的区别。这些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就已经被人指了出来。但是这些还不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最深刻的区别。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时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①马克思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人与动物的诸种区别,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共同性”
,这是一种“类”
的共同点,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
这种“类”的共同性,相对于单个人来说,还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比如说,人有思维能力、有语言、有情感意志、有创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 220
402第一章 人与幸福
造能力,人的这些特点都是动物所没有的。但是,人的这些特点在每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是很不相同的。
能思维、有语言、有情感意志、有创造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是一种先天潜在的东西。这些潜在的能力,有待于后天的开发。而后天开发的结果,则与人的社会联系是密切相关的。同一个人,若是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他的思维、语言、情感意志、创造能力,就会不一样。两个孪生的兄弟,其生理基础完全相同,如果从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之中,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长大之后他们的思想情感、能力爱好也会迥然不同。一个从小没有机会读书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长大后是个文盲,只能干一些粗笨的体力活,朴实无华;另一个从小读书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专长的人,说话做事温文尔雅。这两种结果主要是两种环境、两种不同的社会联系造成的。就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由于接触的人的不同,也会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爱好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这就是说,更能表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人的“类”的共同性,而是那些形成区别此一时代的人与彼一时代的人、此一阶级的人与彼一阶级的人、此一个人与彼一个人、此一时的这个人与彼一时的这个人的那些因素,或者说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是具体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
-- 22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02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什么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什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就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主要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概括。
费尔巴哈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人中间构成类、构成真正的人类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理性、意志、心情。一个完善的人,是具有思维的能力、意志的能力和心情的能力的。思维的能力是认识的光芒,意志的能力是性格的力量,心情的能力就是爱。理性、爱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本质“。
②费尔巴哈指出的人区别于动物的这些特征,是每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因而马克思说它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因为这些特点是从人类个体身上所概括出来的,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它具有抽象性。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这些“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人的本质,是因为这些特征,在每个人身上,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具体地存在的,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的。
马克思认为,造成这些特征的现实性的东西,才是人的最深刻的本质,它就是交织在每个人身上的全部社会关系,马克思把它称之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联系,关系的总称。最根本的社会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生产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8-469页。
-- 222
602第一章 人与幸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