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21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二、性待教而为善。其原因是:善出于性,但性并不就是善。人性中不仅包含善的因素,也包含着不善的因素,性的概念大于善的概念。而且,有善的因素,也只是说有成为善的可能性,并不就是已成为现实的善。要使不善的因素变为善的因素,使可能变为现实,必须使心真正起到控制情欲的作用,使人“趋义而不趋利”
,这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教育使之实现。这种认为善性是后天教育养成,有合理因素,但董仲舒又认为教化为善才能与“天”相应。因为“天”
“任阳不任阴”
,而人性体现了“天”的阳的方面,人情体现了“天”
的阴的方面,人只有通过教化,以“性禁情”才能与“天禁阴”相应。又认为,君王教民为善是“天”有意安排的,“天”
生民有善质而未能为善,是“天”
故意留给君王去教化。
如果说民性已善,那既违背天意,又使君王无事可干。这是以神学目的论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上述天人感应的人性论,是为巩固君王统治服务的。董仲舒鉴于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借天意劝说最高统治者在统治手段上要“改玄更张”
,“任德教而不任刑罚”
,或采取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的两手政策,认为这样才能巩固君王的统治地位。
252
4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论六家要旨”
的作者司马谈(公元前?—前110年)
,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西汉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尊称太史公。其子是著名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谈学识渊博,研古析今,曾根据《国语》、《战国策》等书撰写史籍。在他所处的时代,经济、政治都走向统一。在思想界,先秦自是而相非的诸子之学,到这时都转移到为已成定局的封建统一帝国服务的轨道上来。它们虽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途径不一样,但大方向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斗争性减少了,融合性增大了。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正反映了这种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先秦思想史的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论六家要旨”
保存在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
这里的选文,依据《史记》第十册,中华书局本。
原文A B《易大传》曰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②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③,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④。
尝窃观阴阳之
25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42
术,大祥而众忌讳⑤,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⑥。儒者博而寡要⑦,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⑧;然其彊本节用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CD;然其正名实CE,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CF.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CG,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CH,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CI.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CJ,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CK.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CL、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CM,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ND,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NE.《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NF,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
254
64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NG;食土簋,啜土刑NH,粝粱之食,藜藿之羹NI,夏日葛衣,冬日鹿裘NJ.”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NK.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NL.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NM.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OD,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OE,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OF.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OG;有度无度,因物兴舍。
O H 故曰“圣人不巧,时变是守OI.虚者,道之常也;因者OJ,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
25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42
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OK.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墨乃形OL.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OM.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PD;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
A B注释A B①《易大传》:指《周易。系辞下》。
②这是说,天下的真理只有一条,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想法;最后的归宿相同,却可以走各种不同的途径。原文作“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与引文略有不同。
③此务为治者:各家都致力于治好天下。
④直:只是。从言之异路:立言的出发点不同。省:善,好。
⑤祥:吉凶的预兆。大祥而众忌讳:太重视吉凶的预兆,忌讳繁多。
⑥序四时之大顺:排定四季的顺序。失:违反。
⑦博而寡要:博杂而抓不住要点。
⑧遍循:普遍遵循。
⑨彊本:重视生产。
俭:同“检”
,拘检,束缚。这是说,名家使人受名的束缚,容C D易失掉真实性。
正名实:确定名和实的关系。
C E无形:指道。动合无形:行动合乎自然之道。赡(shàn善)足:C F
256
84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满足。
因阴阳之大顺:依据阴阳家所规定的天时运行的规律。撮:吸C G取。要:精华。
立俗施事:定立常规和处理事务。
C H指约:主旨简单。易操:容易掌握。事少:费力少。
C I人主:君主。仪表:表率。
C J健羡:过高的欲望。绌:同“黜”
,排斥,废弃。此:指欲望和C K聪明。术:道术,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策略思想。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八位:东、南、西、北、东北、C L东南、西北、西南。
十二度:十二月。教令:规定。
C M大经:规律。
N D“六艺”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N E《乐》已佚失,实际只有五经。法:经典。
当年:一辈子。
N F茅茨不剪: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做屋顶。
采椽(chuán船)
不刮:N G用没有刨削过的木头做屋椽。
簋(guǐ轨)
:盛饭器。食土簋:吃饭时用土制的陶器做碗。啜N H(chuò绰)
:喝。刑:同“铏”
,盛羹汤器。啜土刑:喝羹汤时用土制的陶器做钵。
粝(lì利)
:粗糙的米。粝粱:即粗粮。藜(lí黎)
:野菜。藿N I(huò或)
:豆叶。
葛衣:用葛布做的衣。鹿裘:用鹿皮制的皮袄。
N J桐棺:用桐木做的棺材。举音不尽其哀:为亲人不能哭得太悲N K哀。
率:表率。
N L亲亲尊尊之恩绝:断绝了恩情,亲的不亲,尊的不尊。
N M
25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42
苛察缴绕:苛细的考察,琐碎的缠绕。即围绕某一问题作过细O D的分析考察。
控:引。参伍:交互错综。
O E因循:因顺自然。
O F因时为业:依着时势来决定。
O G度:法度。兴:采取,提倡。舍:舍弃。
O H这是说,圣人不尚机巧,只是守着随时势而变化的原则。
O I因:顺应自然。
O J中(zhòng众)
:符合。实中其声:实与它的名相符合。端:端O K正。窾(kuǎn款)
:空虚。
形:显露出来。
O L复反无名:再回返到无名。
O M生之具:生存的条件。
P D简析A B“论六家要旨”这一标题,来源于《太史公自序》中“论六家之要指”这句话。这段选文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先秦诸子学说,并提出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分类法。它将历来泛称的“百家之学”定为六家:阴阳、儒、墨、法、名、道,并对这六家的主要特点,它们的长处和短处,它们在维护封建统治中的作用,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
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从“《易大传》曰”至“非所闻也”。这里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对六家的优缺点作了概要评述。第二段,从“夫阴阳”至“何由哉”。这里是在第一段基础上对六家作了进一步阐发。
司马谈把阴阳家列在六家的首位。这个阴阳家既包括战
258
05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国后期宣扬“五德终始”说的邹衍之流,也包括、或者主要指早在儒家以前就存在的以“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等所谓“数度”之学(《庄子。天下》)为研究对象的那些“史”官。
司马谈认为,这些阴阳家崇尚吉凶之兆,禁忌甚多,使人“拘而多所畏”
,但他们讲论天文历象,则有可取之处。对儒家甚多微词,说它们“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但又肯定它们对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级差别的论述。
认为墨家提倡极度节俭,使人难以遵从,但又说它们强调生产,主张节用,又是“人给家足之道”。法家主张一切断于法,这就破坏了“亲亲尊尊”的传统观念,只能行于一时,不可久用,但又认为它们的尊君卑臣、职责分明的论点是可以肯定的。认为名家“苛察缴绕”
,“专决于名,时失人情”
,但又说它们讲究“名实”
,主张循名责实,这是个长处,应该肯定。
对道家多褒词,认为它们“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司马谈对道家这种美化,一方面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另一方面反映了汉初黄老之学的特点,而且可看出他自己在学术思想上是属于这一派的。
司马谈把诸子概括地分为六家,这个概括工作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可以说是继往开来的,但这种分类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阶级分析的,也不是按照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划分的,而且还带有秦汉之际“数以六为纪”
(《史记。始皇本纪》)
、“以六为法”
(贾谊:《新书。六术》)的神秘主义气息。尽管如此,司马谈的分类法比起他前人的同类
25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52
工作,要远为完善得多,在中国学术史上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后来的封建学者多是在它的基础上作些补充,因而它被一直沿用下来,今天仍可作为我们论说先秦学术思想流派的一种分类方法。
260
25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王 充:《论衡》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论衡》的作者王充(27—97年)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
人,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一个博通古今、才识不群的著名学者。
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
,自幼刻苦好学,聪颖过人。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曾一度受学于名儒班彪,打下了牢固的学问根柢。
从洛阳游学回乡后,教过书,曾在县、郡、州里做过几任小官,因与上级不合,屡次被迫离职。他终生潦倒,但“居贫苦而志不倦”
,刻苦写作著书,与谶纬神学进行了斗争。
在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是一个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已经过去,新的农民起义尚未到来的相对和平时期,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自然科学有了较大进步,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形式是思想斗争。在汉武帝把儒学定为一尊以后,儒家的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经学的基本特征是宣扬混杂着大量鬼神迷信和神秘化的阴阳五行说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董仲舒就是鼓吹这种唯心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把万事万物说成是“天”有意志地创造和安排。人如果顺从天意,“天”就降福;否则就降祸、
26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52
“谴告”。
到了东汉,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强化思想统治,在思想领域大力宣扬谶纬神学,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使谶纬神学及各种迷信的乌烟瘴气笼罩了整个思想界,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宗神学。一些无神论者对此进行了斗争,斗争的中心是天人关系问题,焦点是“天”究竟有没有目的和意志的问题。在此形势下,王充沿着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的唯物主义路线,举起了“疾虚妄”
(《佚文》)的旗帜,对汉代唯心主义神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写出了《论衡》这样战斗性很强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其理论贡献最突出的是他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精气说”
,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学说。
《论衡》共84篇。这里选的《自然》篇是《论衡》中在哲学方面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篇,掌握了这一篇的思想,就掌握了王充哲学的核心。
《论衡》的注释本,有现代人黄晖的《论衡校释》、刘盼遂的《论衡集解》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论衡注释》。这里的选文,依据黄晖的《论衡校释》本。
自 然
原文A B天地合气,万物自生①,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万物之生,含血之类②,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
或说以为天生五谷
262
45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③。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④,故其义疑,未可从也。试依道家论之⑤。
天者,普施气万物之中,谷愈饥而丝麻救寒⑥,故人食谷、衣丝麻也。夫天之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由其有灾变不欲以谴告人也⑦。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气自变,而人畏惧之。以若说论之,厌于人心矣⑧。如天瑞为故⑨,自然焉在?
无为何居?
何以知天之自然也?
以天无口目也。
案有为者CD,口目之类也。
口欲食而目欲视,有嗜欲于内,发之于外CE,口目求之,得以为利,欲之为也CF.今无口目之欲,于物无所求索,夫何为乎?何以知天无口目也?以地知之。
地以土为体,土本无口目。天地,夫妇也,地体无口目,亦知天无口目也。使天体乎?宜与地同CG.使天气乎?气若云烟,云烟之属,安得口目?
注释A B①天地合气:天地之气相互交合,天代表阳气,地代表阴气。自生:自然而生。
②含血之类:指动物。
③或说:指神学目的论者董仲舒的说法。食(sì饲)
:拿东西给人吃。天生五谷以食人:天有意识地生长五谷给人吃。衣(yì益)人:给人衣服穿。
④天为人作农夫桑女:天为人类充当种五谷的农民和养蚕织布的
26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52
女人。自然:自然而生。
⑤依道家论之:依据黄老道家的天道无为而自然的理论来论述。
⑥普施气:普遍地散布气。愈:治。愈饥:充饥。
⑦不故:无意识,无目的。由:同“犹”。谴告:谴责警告。
⑧若:此。厌:满足,符合。厌于人心:合乎人心。
⑨天瑞:指自然界的祥瑞现象。为故:有意识而为。
案:考察。有为:有意识地作。
C D有嗜欲于内:在内心有欲望。发:表现。
C E得以为利,欲之为:即表现为追求利欲的行为。
C F使天体乎:假若天是实体。宜:应该。
C G原文A B或曰:“凡动行之类,皆本无有为①。有欲故动,动则有为。今天动行与人相似,安得无为?”曰: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由人动气也②,体动气乃出,子亦生也。夫人之施气也,非欲以生子,气施而子自生矣。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
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老聃得以寿矣③。老聃禀之于天,使天无此气,老聃安所禀受此性?师无其说而弟子独言者,未之有也。
或复于桓公④,公曰:“以告仲父⑤。”左右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为君乃易乎⑥!”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难;已得仲父,何为不易?”夫桓公
264
652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复与知⑦。皇天以至优之德,与王政随而谴告人,则天德不若桓公,而霸君之操过上帝也⑧。
或曰:“桓公知管仲贤,故委任之;如非管仲,亦将谴告之矣。使天遭尧、舜,必无谴告之变⑨。”曰: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CD,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CE委以王事,勿复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CF?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CG,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
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
汲黯为太守CH,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CI.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