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14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⑥,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⑧。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⑨。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CD.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CE.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CF.《易》有四象,所以示也CG.系辞焉,所以告也CH.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CI.(第十二章)
注释A B①《易》:从筮法说,指《周易》或筮法。从事物说,指变易。太极:从筮法说,指占筮所用蓍草混在一起,尚未分开。从事物说,指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②两仪:从筮法说,指奇偶符号——与——,即阴阳两爻。按揲蓍程序说,指把混在一起的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
从事物说,指天地、阴阳。
③四象:从筮法说,指二是老阳,二是少阴,二是少阳,二是老阴,即在奇—与偶--两符号上复生一偶一奇。
按揲蓍程序,指“揲之以四”。从事物说,指春夏秋冬四时。春由少阳象征,夏由老阳象征,秋由少阴象征,冬由老阴象征。
④从筮法说,在“四象”之上再生一奇一偶,产生了卦的第三爻。
168
0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再生顺序是:三乾、三兑、三离、三震、三巽、三坎、三艮、三坤。八卦即形成。从事物说,指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基本物质。
⑤这是说,八卦自叠和互叠,形成具备六爻的六十四卦以后,再根据六爻的当否乘承比应关系定出吉凶。人趋吉避凶,大业由此而生。
⑥法象:效法形象。变通:变化穷通。县:同“悬”。著明:彰明昭著。大:超过。
⑦富贵:指最高统治者君主。备物致用:具备众多之物广为百姓使用。立成器:设立成器具。
⑧赜(zé责)
:烦杂。索:求。钩:取。致:犹推。亹亹(wěi猥)
:勤勉不倦的样子。这是说,探讨事物的烦杂,求索事物的隐晦,钩取事物深奥之理,推及事物以达到目的,从而定出天下事物的吉凶,促成天下人奋勉前进的东西,没有超过蓍龟的。
⑨神物:指蓍龟。
这是说,天生蓍龟两种神物,圣人取法于蓍,来创造筮法;取法于龟,来创造下法。
这是说,天地间万物有多种变化,圣人作八卦及六十四卦,用C D卦的变化象征(即仿效)天地万物的变化。
见:示。这是说,天上悬垂日月之象,日有明暗,月有盈亏,示C E人以吉凶,圣人摹仿它,作六十四卦,卦象也有吉有凶。
河:黄河。洛:洛水。汉人孔安国、刘向等说:伏羲时有龙马C F出于黄河,马背上有旋毛如星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称作龙图。伏羲取法它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从洛水出来,龟背上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
裂纹如同文字,禹取法它写出了《尚书。洪范九畴》。
这些说法没有事实根据,不可相信。
北宋张载对此解释说:“作书契纹法,
16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61
犹地出图书。“意思是说,《易经》有卦画,如同地有地图。高亨解释为:河图的原意是指黄河之图,洛书的原意是指洛水之图,都是古代的地理书。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
四象: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这是说,四象是C G用来显示事物阴阳刚柔及其变化的。
这是说,圣人认为只有卦爻象,后世人不容易了解其意,故在C H卦爻象下写上卦爻辞,告诉人们取象之意。
这是说,在卦爻辞中确定出吉、凶,使人能决断疑惑,趋吉避C I凶。
原文A B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①。”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②,系辞焉以尽其言③,变而通之以尽利④,鼓之舞之以尽神⑤。”乾坤,其《易》之缊邪⑥?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⑦。乾坤毁,则无以见《易》⑧。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⑨。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CD.化而裁之谓之变CE.推而行之谓之通CF.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CG.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CH.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CI.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CJ.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CK.化而裁之存乎变CL.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CM.默
170
2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ND.(第十三章)
注释A B①书:文字。意:思想。
②立象:设立爻象及其所象征的东西。例如:——,象阳:——,象阴。情:情实。伪:虚伪。情伪:等于说诚伪。
③这是说,在卦爻象下边加上卦爻辞,能起到文字表达语言的作用。
④变:指爻象的变化。这是说,一爻象的变化,有变有通;爻象的变通显示所占之事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⑤神:指最高智慧。这是说,《易经》鼓舞人以尽其智慧。
⑥乾坤:指八卦中乾坤两卦卦象。易:双关语,既指《易经》这部书,又指《易经》讲的变易之道。缊:藏。乾坤两卦生成八卦,八卦生成六十四卦。
《易经》是经卦乾坤相交相索的产物,它蕴藏着极其深奥的道理,所以说“乾坤,其易之缊邪”。
⑦成列:列成。这是说,乾坤两卦卦象一列成,阴阳矛盾对立与变易之道就存在其中了。
⑧这是说,如果把乾坤两卦卦象毁弃了,就没有办法看到阴阳矛盾对立与变易之道了。
⑨这是说,阴阳矛盾对立与变易之道不可见,则乾坤两卦卦象也几乎息灭了。
而:读“以”。形而上:有形以上,意谓无形。形而下:意谓有C D形。道:从筮法说,指卦爻变化的法则。从事物说,指变化的规律。器:从筮法说,指卦象(或说卦画)。从事物说,指物的
17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61
形状。
化:阴阳对立转化,即阴化为阳,阳化为阴。裁:裁制,犹如C E制约。
这是说,无形而又抽象的“道”是阴阳对立面的统一,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及互相转化又互相制约,这就叫做变。
这是说,用阴阳对立转化而又互相制约的这种关系去处理具体C F事物,这就叫做通。
举:等于说取。错:同“措”。措:施。这是说,取此阴阳变通C G之理而施行于天下人民,就叫做事业。
赜:杂。拟:比类。这是说,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复杂,从而C H模仿其形态画卦以分类,象征得很合宜,这就叫做卦象。
会通:阴阳会合交通之处。典:典常。礼:同“理”。这是说,C I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运动变化,并观察它的阴阳会合交通之处,在万变之中却有其不变的常理,把它提炼出来加以推行,画出爻象,并在爻象下边加上爻辞,来论断它是吉是凶,这就叫做爻。爻就是用爻的阴阳、位次、变化来仿效事物。
极:极尽。存乎:在于。卦:指卦象。
C J这是说,能鼓舞天下人民行动的就在于卦爻辞。
C K上文讲“谓之变”是从作《易》的角度说其理,这里讲“存乎C L变”则是从学《易》的角度以知其用。
神而明之:指通晓阴阳神妙变化。存乎其人:在于每个具体的C M人。
默:不说话。这是说,不完全依靠语言文字就能成于心中,深N D信其理而不疑,就在于每个人的德行修养怎么样。
简析A B以上各章,是《系辞》最重要的部分,它反映了《易传》的基本思想,即阴阳对立统一。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按
172
4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章进行分析。
《系辞》是以卦的形式摹拟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天地是宇宙的根本,所以第一章首先定乾、坤两卦来象征它。卦由爻象构成,爻有爻位、爻性,爻与爻之间形成各种关系。每卦设卦位、分刚柔、生吉凶,也都是用来明确卦的“模式”原则。
卦中刚柔两画是对立统一体,它们的“相摩”
、“相荡”
产生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其实质又代表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法则,即矛盾对立的法则和运动变化的法则。
矛盾对立法则,是指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如天地、日月、寒暑、刚柔、动静、男女、尊卑等。天、日、暑、刚、动、男、尊又都归为阳性范畴;地、月、寒、柔、静、女、卑都归为阴性范畴。阴阳就代表了宇宙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类聚群分就是阴阳矛盾对立的表现。
运动变化法则是指:一、阴阳不分离,这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二、阳主阴从。
这里谈的“天象”
、“地形”等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阴阳两种相反势力“相推”
、“相摩”的必然结果。在两种势力斗争中,阳是主导,阴是基础,故在生成万物过程中,刚健阳性的天体起着创始、施予、主动和领导的作用,柔顺阴性的地体则起着完成、接受、被动和服从的作用。万物虽由天创始,还必须由地来养成。
地又易随从,人们可以利用它扩大再生产。
这样,地既有养成万物之能,又有生产物质之功。因此,天虽是主导,却离不开地这个基础。这也就是孤阳不始,独阴不生,只有对立的两极结合成一体才能发挥作用,这是客观
17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61
普遍性的规律。
再从认识论角度看,天创始万物是应时而变,地养成万物是顺天而育,都并不神秘、复杂,都是易简、有规律性的,是可以认识的。
上述体现了《系辞》作者朴素辩证思想和唯物主义可知论。可是他又认为,天的尊贵动刚属性及地的卑贱静柔属性都是不变的,这显然是形而上学。他还以此与社会现象相比附,认为自然界的尊卑秩序就是社会上贵贱等级制度的依据。
男应处于尊贵地位,以刚健为吉,女应处于卑贱地位,以柔顺为吉。这就肯定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论证了封建主义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永恒性。
第四章是讲《易经》作者(即圣人)仰观天文、日月、星辰的运行,俯察地理、水、土、草、木的枯荣,又考察了万事万物其所始,复归其所终,因此他知道“幽明之故”即阴阳变化所以然之理,“死生之说”
不外乎阴阳变化的一合一离,“鬼神之情状”
不过是阴阳变化一往一来一屈一伸。
这种阴阳对立转化观点是辩证法思想。又由仰观俯察,认识到(即“知”)
“幽明之故”
、“死生之说”
、“鬼神之情状”观点,是通过眼的感觉到知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再有《易经》作者把对天地万物的认识用象与辞在《易经》中作了表述。象与辞是不定指的,灵活的,适时而变易的,而且这种变易不固定在某一方面,不居于一种格式,故《易经》代表了一切事物,包罗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及其变易方法,能知未来的事变。人们通晓了《易》理,就能顺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乐而不忧,仁爱民众。这里夸大了《易经》的作用,有唯心主
174
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义因素,但也体现了作《易》者已有了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并表现出《系辞》作者的人生及政治哲学是顺应自然,仁爱民众的。
第五章论述的内容在哲学史和易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重要命题有以下意义:1。它是《周易》基本原理的概括。
《周易》所讲的基本原理就是阴阳对立及其互相转化。例如,从卦象来说,奇偶两数,阴阳两爻,乾坤两卦,都是一阴一阳。其他卦象也是由一阴一阳所组成。从六子卦来看,震、坎、艮是阳卦,巽、离、兑是阴卦,一阴一阳,互相对立。从六十四卦来看,是三十二个对,也是一阴一阳。总之,离开阴阳对立,就没有六十四卦,也就没有《周易》。从卦爻变化来看,四象,即老阴()
、老阳()
、少阴()
、少阳()的变易,本卦变为之卦及一卦之中刚柔上下往来等,都是一阴一阳,离开了阴阳变易,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法则。
2。
“一阴一阳”是对事物性质及其变化方法的概括。
《系辞》作者认为,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生活,都存在着对立面,其对立面称为“一阴一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刚为阳,柔为阴;进为阳,退为阴;贵为阳,贱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等。对立的事物与卦爻一样,互相变通,这种变通也是一阴一阳。例如,日月有推移,寒暑有来往,行动有屈伸,处境有穷通,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互相消长等。
3。
从理论思维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我国古代哲
17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61
学两点论的代表。它承认事物存在着两重性,并要求人们从阴阳两面观察事物的性质,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只看到对立的一面,是片面观点。
4。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一命题将西周末年以来的阴阳学说,从具体事物的论述,如天文学中太阳与月亮的盈虚,医学中寒疾与热疾等,抽象为表述事物对立性质的范畴,并把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概括为“一阴一阳”
,看成是事物的本性及其变化的规律。
这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是在古代哲学史上所作出的一大贡献,它对后来易学和哲学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
这里讲的“生生之谓易”
,也是一个辩证法命题,它是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一消一息,转易相生,所以叫做变易。
它深刻揭示了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指明了阴阳矛盾的双方能够一消一息,对立转化,相易相生,因而能够推动万物生生不穷。这是把阴阳看成是事物运动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推动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事物都表现出变动不已之象。
这种变易之象及其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这里讲的“通变之谓事”
,就说明人们能通晓认识事物的变化,并能根据事物变化规律采取行动,改造客观世界。这表现了《系辞》作者朝气蓬勃、进取向上的思想。他坚信阴阳之道是可以探寻的,尽管一般人总是看不到阴阳两方面,或者见仁而不见智,或者见智而不见仁,以自己所见的一面为道,“故君子之道鲜矣”。但是,“鲜”并不是完全没有,他肯定有“君子之道”
,即有能认识全面之道的君子。这是可知论。
176
8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第十二章叙述了筮法、《易经》创作过程及其目的。
筮法、《易经》的创作,是圣人经过对复杂事物的探索,根据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又受到河图、洛书的启示,借蓍草的神灵,制定了筮法,创作了《易经》。
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何为吉,何为凶,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在讲筮法与《易经》创作过程中,象征性地说明了宇宙形成过程。宇宙最初是浑然一体的元气。元气经过变易又一分为二而凝聚成物质实体天地。
天地不断运行,产生了四时,形成了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由于天旋地转,寒暑迭迁,形成了八种基本物质。再由这八种物质变化为整个物质世界。这是一个物生物的运动变化过程。这说明宇宙由始至终,都是物质自身逐渐演化和发展起来的。而其动因,是物质自身的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这是古朴的唯物主义宇宙观。但《系辞》把“蓍龟”看成了探讨真理,决定一切的法宝,这又是神秘主义的。
第十三章讲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和思想:1。
阐述了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及卦、爻象的灵活性。文字语言没有抽象、象征性,用它们表达就把事情说死了,说什么是什么,故不能尽意。卦、爻象具有抽象性,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如乾可以象天、象马、象男等一切阳性的事物;坤可以象地、象牛、象女等一切阴性的事物。再加上文字说明,这样既有广泛的概括性,又有明确肯定性,既可尽人之意,又可反映客观事物变通不穷之理以尽利,指导人们趋吉避凶。
这是对《易经》的溢美之辞,但也反映了古人模糊性的思维方式。
17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61
2。
说明了乾坤两经卦是八卦、六十四卦的根本,是阴阳矛盾对立与变易之道所蕴藏的地方。
如果没有乾坤两经卦,就没有六十四卦即《易经》这部书,也就看不到阴阳矛盾对立与变易之道。乾坤两经卦的相互交索是产生各种卦象的总根源,说明了《易经》及其所摹写的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性。六十四别卦作为乾坤之变的表现形式,又说明了《易经》及其所摹写的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和阶段性。
3。
阴阳矛盾对立及其变易之道,即法则,是无形的、抽象的。卦爻象及其所象征的事物,即器,是有形的、具体的。
这说明了凡是物都有二重性,一是有可以看到的物质实体,二是它有内在的运动规律,表现出神妙莫测的作用,二者互相依存构成对立统一,成为体用表里。
这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体与用的关系,后来它们发展成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范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4。
抽象的规律对具体的现象具有支配作用,如果能够认识和运用这个无形之道,就可以帮助人们去把握变化,建立事业。这说明《系辞》是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也是一阴一阳,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因此,要把阴阳的对立作为认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出发点。圣人正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观察,并用卦、爻象摹拟它们的形态,象征它们的性质,还在卦、爻象下系上辞语,说明何为吉,何为凶。其目的,是为了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178
07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这里有“观物取象”
,理论来自客观实践的古朴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系辞》把从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所提炼出来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纳入到了《易经》的结构模式,使辩证法走向了机械的形式主义。这不但使辩证法受到了窒息,而且使它披上了筮法的神秘主义外衣,带有宗教巫术的神秘性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系辞》作者对《易经》这部筮书的义蕴和功用给予了不切实际地推崇,把反科学的宗教巫术说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从多方面反复地夸大其词,玄秘其说,神化其书。但通过这神秘主义的形式表达了许多哲学观点。尤其作者自觉地把天道、地道和人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哲学上的概括,表现了哲学思维力图摆脱宗教世界观的束缚,并由个别的哲学观点上升为哲学体系。在这个哲学体系中,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也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相当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种瑕瑜互见、良莠并存的思想体系,对以后各派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7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71
荀况:《荀子》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
,名况,字卿,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荀子博学善辩,游历过不少国家,数次到过齐国,在著名的齐国都城稷下学宫讲学多年,先后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享有很高的声望。后来因人诽谤,离齐去楚,楚国宰相春申君任命他为楚国的兰陵令。
春申君被杀后,荀子也被免官,长期定居兰陵,从事著书讲学,直到终年。
他的著作收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又名《荀卿子》或《荀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33篇,刘向《叙录》校定为32篇。一般认为,《大略》以下6篇是其弟子杂录,其余26篇是荀子自作。唐朝杨亻京作《荀子注》,把这32篇分为21卷,各篇次序也有所调整。
现存《荀子》一书,即是杨亻京重新编排的本子。
《天论》在《荀子》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荀子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本质。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全国的统一封建政权即将形成,割据局面即将结束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得到了前
180
27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新兴地主阶级对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学术界,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高潮。天有没有意志,天能否主宰社会人事,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普遍关心的问题。荀子在《天论》中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述。
他所阐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光辉,不但照耀着整个时代,而且对其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荀子》的注释本,除杨亻京的《荀子注》以外,还有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现代梁启雄的《荀子简释》、杨柳桥的《荀子诂译》等。这里所选的《天论》,依据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本。
天 论
原文A B天行有常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④,养备而动时⑤,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⑥,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⑦。本荒而用侈⑧,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⑨;倍道而妄行CD,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CE,袄怪未至而凶。

18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71
时与治世同CF,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CG.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CH.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CI.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CJ;虽大,不加能焉CK;虽精,不加察焉CL;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CM.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ND.舍其所以参NE,而愿其所参NF,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火召,四时代御NG,阴阳大化NH,风雨博施NI,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NJ,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NK.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NL,夫是之谓天NM.唯圣人为不求知天OD.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OE,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OF.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OG.心居中虚以治五官OH,夫是之谓天君OI.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OJ.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OK.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OL.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OM,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PD.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PE.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PF;所志于地者,已
182
47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PG;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PH;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知之可以治者矣PI.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PJ.
注释A B①天:自然或自然界。行:运行,变化。常: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
②这是说,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并不因为有贤能的帝尧才存在,也不因为有昏乱的夏桀而消灭,即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应:适应,对待。之:指自然规律。治、乱:治指合理的措施;乱指不合理的措施。应之以治(或乱)
:等于说以治(或乱)应之。
④强本:指加强农业生产。节用:节省费用。不能贫:不能使之贫。
⑤养备:供给的衣食等生活资料齐备充足。动时:按天时变化而活动。
⑥修:应当作“循”
,即遵循。贰:应当作“忒(tè特)”
,即差错。
另一说,不贰指专一。这是说,遵循着自然、社会规律和准则办事就不会出偏差。
⑦饥字后原有“渴”字,依王念孙之说删。袄:同“妖”。袄怪:指自然界的怪异现象。
⑧这是说,农业生产荒废,日用消费奢侈。
⑨养略:供养减少,即供给的衣食等生活资料不足。
罕:稀少。
动罕:活动少。另一说,罕:借为“干”。干:犯,乱。动干:意思是说失时。此解与上文“动时”联系起来考虑文意较顺,当从。全:齐全。
18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71
倍:同“背”
,违背。
C D薄(bó脖)
:迫近,接触。
C E受时:接受的天时。治世:太平盛世。这是说,人们在乱世所C F遇到的气候、节令等天时条件与治世是相同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