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哲学名著】》

_13 方克立  李兰芝(现代)
C F有马:指有马的性质或概念。如已:即“而已”。安:如何。
C G白者:白色的马。
C H马与白:“马”加上“白”。
C I这是说,马形在未与白色结合时,只是马形:白色未与马形结C J
154
64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合时,只有白色而已。这句是客人陈述主人上述的意思,不是客人的观点。
合马与白:马和白相结合。复:合、重。复名:就是复合的名C K词。
相与:相结合。
C L依文意,这句应当作“谓有马为有黄马”。
C M飞者入池:飞鸟入于水池。棺:棺材。椁(guǒ果)
:棺材外面N D套的大棺材。
棺椁异处:棺和椁分了家。
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其意思是说必无此事,因为飞鸟上翔,不得入池,棺椁相函,不得异处。悖言乱辞:胡言乱语。
这段旧注以为问难之词,但从内容看,应当是论主答难之词。
离N E白:抛开白,就马论马。
不离者:不抛开白,白与马结合。
N F独:唯独、只是。
N G故其为有马:所以只可以说以马为有马。马马:意谓如果以有N H白马为有马,那就不仅认为马形是马,而且白色也是马,那么白马二字,就等于说马马了。
不定所白:意谓天下白物很多,今说白,不规定它是哪一物的N I白,指“白”的共相。忘之而可:可以置之不论。
这是说,“白马”这个名称,是指白色已固定在其所白的马形上N J了。
非白:不是一般的“白”。即不是“白”的共相。
N K取:取舍、选择。这是说,单说“马”
,对于颜色既没有肯定也N L没有否定,即没有颜色上的规定。
所:应当作“可”。
N M所:多出的字。
O D无去:无去取于颜色。
O E
15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41
简析A B公孙龙在《白马论》中,从名是实的称谓、名应当符实的理论出发,考察了白马之名与白马之实、马之名与马之实的关系,以客问主答的形式,论证了“白马非马”的观点,这是当时名辩思潮中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说:“白马是马”
,这是一个辩证而正确的判断,因为它既指明了白马属于马类这个个别与一般的同一性,同时也包含着白马不等于马这个个别与一般的差异性。但公孙龙不了解这一点,硬说“白马非马”
,并对此作了如下论证。
第一步论证:马是用来称谓马的形体的,白是用来称谓马的颜色的,称呼马的颜色不是称呼马的形体,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公孙龙在此讲的“马”和“白”都是概念,不是指对象本身。他认为“马”和“白马”两个概念在内涵上不同,“马”只含有形体的规定性,而“白马”既包含形体的规定性又包含颜色(白)的规定性,“马”概念的内涵比“白马”小,因此,“白马”的概念不是“马”的概念。
第二步论证是从概念的外延上对“白马”与“马”加以区别。意思是说,“马”这个概念的外延广,包括所有各种不同颜色的马;“白马”
这个概念的外延狭,它只限于白色的马,与黄马、黑马的外延互相排斥,所以“白马”是与“马”不同的。
公孙龙在此揭示了属概念和种概念在外延上的差异。
但他只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而不说“求马,黄、黑、白马皆可致”
,这是公孙龙故意制造混乱,否则就得不出“白马非马”的结论了。
156
84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第三步论证是从“指”和“物”或“物指”的区别上说明白马不是马。“指”是一种独立自藏的抽象的共相。“物指”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指”
,如可感知物的形、色、性等。公孙龙承认现实的马都有颜色,所以有白马。而白马是马和白结合而成的。假使马无色,即马未与白结合,马自马,马作为一种抽象的共相可以独立自存。
作为“指”
,马自是马,白自是白,马与白是不同的。把两种属性相结合的东西(指白马)
,等同于它的一种抽象属性(指马)是不可以的,所以说白马非马。
第四步论证是就“别名”立论。这里讲的“有白马”
、“有黄马”
、“有马”
,与“白马”
、“黄马”
、“马”三名不同。
“白马”
、“黄马”是别名。
“马”是共名,但都是全称。
“有黄马”
、“有白马”
、“有马”是单称。有白马为有马,是说有白马为有马中之一马罢了,并不是说兼有马中一切之马。说有白马为有黄马就是错误的。公孙龙进一步推论:既然白马非黄马,那么黄马则非马。
因为如果黄马是马,白马也是马,势必得出白马是黄马的论断,这是与“白马非黄马”相矛盾的,所以黄马非马。
“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
,就是自相矛盾,是逻辑上的混乱。
第五步论证是说,客所谓“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是离开白色而讲的。如果不离开白色的话,有白马就不可以说有马。因为白马和马之名所指的实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就可见的“物指”说的,后者是就自藏的“指”说的。马是马,而白不是马,假如白也是马,那么“白马”就是“马马”
,这是说不通的。这一步论证中心在于说明有白马不可谓有马。
15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41
第六步论证是说作为一种抽象属性的白,并不是定在某一物体上的白色,所以不考虑这种一般的白是可以的。但白马中的白,已同马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整体,不能再将其中的白色分离出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白马,不再包含有部分,所以白马非马。公孙龙还说,求一般的马不考虑颜色,而求白马则要考虑颜色,他以这二者的区别进而讲明白马非马的道理。
公孙龙在上述每步论证中,都得出了“白马非马”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人们给物命名,命色的当然不就是命形的,可是就“白马”来说,“白”尽管是命“白马”之色,不是命“白马”之形,但白色与马形都统一于“白马”之中,是不能割裂开来看的。而公孙龙在第一步论证中就割裂了白色与马形,把具体的白马抹杀掉,强调白马并不是实在的马,而只是白色与马形两个观念。否定马的实在性,也就否定了一切物的实在性。在第三、第五和第六步论证中,他论证了“物”或“物指”都不是“指”
,在这里他把“马”
、“白”
、“白马”这些概念都理解成全是孤立的,并把差异与同一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一般可以脱离个别而存在,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诡辩。
然而,公孙龙在论证“白马非马”的过程中,以否定判断形式,明确地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个别不能等同于一般。个别的内容要比一般丰富得多,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等。公孙龙在第一和第二步论证中,从“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不同上,论证了“白马”与“马”的不同。
158
05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个别与一般之间有差异和矛盾,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这个认识是深刻的,是对人类认识史的有益贡献。他自觉地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研究,区分属概念和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小与大,在外延上的广与狭,这对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有贡献的。
159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51
《易传》
作者及作品简介A B《易传》的作者是谁?
产生于何时?
学术界对此一直争论颇烈,众说不一。近来研究者一般认为,《易传》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同时写成,它是从春秋到战国后期经多人陆续编撰而成的,是儒家后学对《易经》进行解释、说明、补充和发挥的一部总集。
春秋时期,是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方面,传统的天命神学在逐渐动摇,但还没有彻底崩溃;另一方面,新的哲学观点在逐渐产生,但还没有形成与天命神学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在这种思想形势下,《周易》的发展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继续起着宗教巫术的作用;另一条是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而向哲学发展。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就是哲学与宗教、理性与迷信的斗争,而后一条道路代表了当时进步上升的社会势力和比较正确的认识途径,反映了当时的理性觉醒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科学的发展,天命神学逐渐崩溃,在思想文化上开始进入了综合总结的阶段,出现了“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种各个学派纷纷建立哲学体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推动下,《易传》作者们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向
160
25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哲学研究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易传》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发展的新阶段,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世界观。他们在解释《易经》时,尽管利用了《易经》的特殊结构形式,但却表达了他们的哲学观点。
因此,《易经》虽然是一部占筮书,而《易传》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思想史料。
《易传》包括《彖(tuán团)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称《十翼》,总称为《易传》。
《彖》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
《象》主要解释爻象和爻辞。
《系辞》是《易经》的通论,论述《易经》的义蕴及基本观点,阐发这些基本观点怎样应用于自然和社会,追述《周易》筮法、八卦起源等等,偏于说理。
《文言》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及爻辞。
《说卦》是说明八卦所象的事物和所体现的原理及其变化。
《序卦》解说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杂卦》杂论六十四卦的卦义。
在《十翼》中,《系辞》上下两篇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提出了不少哲学命题、范畴和概念,阐发了朴素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它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和“器”这对范畴,最早表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是《系辞》对我国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贡献。因此,从研究《易传》的哲学思想来看,《系辞》是首先应当研究的。
16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51
《易传》的注释,见本书《易经》部分的作品简介。这里的选文,依据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本。
系辞上(节选)
原文A B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①。卑高以陈,贵贱位矣②。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③。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⑤。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⑥。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⑦。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⑧。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CD.易则易知,简则易从CE.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CF.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CG.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CH.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CI.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CJ.(第一章)
注释A B①尊:高。卑:下。乾坤:从筮法说,指乾坤两卦;从事物说,指天地的德性。定:确定。
②以:同“已”。陈:列。贵贱:从筮法说,指爻所处的地位。一
162
45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卦设六个爻位,初、三、五是阳位为贵,二、四、六是阴位为贱。从事物说,指贵贱等级。
③动静:从筮法说,指爻的变化;从事物说,指运动与静止。常:固定的常态;从筮法说,指阴阳两爻变化的法则;从事物说,指变化的规律。刚柔:从筮法说,指奇数一(即——)阳爻和偶数二(即——)
阴爻;从事物说,指刚健和柔弱的性质。
断:分。
④方:性质。
方以类聚:事物的性质因类别而相聚。
物以群分:万物以异群相分。吉凶生:是指《易经》效法“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自然现象。
一卦设六位分阴分阳,又设六爻分柔分刚,柔爻应当居阴位,刚爻应当居阳位,这体现着“物以群分”。又确定出承乘比应的爻位关系,以阴阳刚柔对立面能相应相比合聚在一起而生吉辞,不能合聚在一起绝对对立而生凶辞,这就体现着“方以类聚”。
⑤象:指在天上的日月星辰之象。
形:指在地上的山川草木之形。
见:显现。
⑥相摩:相切摩,相交错。刚柔相摩:从筮法说,指阴阳两爻相互交错;从事物说,指阳刚与阴柔两种势力互相逼迫摩擦。八卦相荡:从筮法说,指八卦相激荡,刚长则荡去柔,柔长则荡去刚。
例如:乾卦三荡去一画阳爻,阴爻生起,则为巽卦三;坤卦三荡去一画阴爻,阳爻生长,则为震卦三。震、巽两卦象也互相激荡。由八卦的互相激荡形成六十四卦。从事物说,指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相互激荡。
⑦鼓:鼓动。润:润泽。这两句是说,卦爻的变化,如雷电鼓动万物,风雨润泽万物,雷电和风雨互相推移。按取象说,震为雷,离为火,巽为风,坎为雨。震巽相对立,坎离相对立。其变化又如日月运行,一往一来相推移。
又如一寒一暑,相推荡。
⑧这是从效法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给八卦规定男女长幼之别。乾坤
16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51
为父母,震、艮、巽、兑、坎、离为六子。又按以少统多的原则,震三、坎三、艮三都是一刚二柔为阳卦,是三男,这叫做“乾道成男”。离三、巽三、兑三都是一柔二刚为阴卦,是三女,这叫做“坤道成女”。
乾坤生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生万物,万物无不分两性,得到乾道的成为阳性事物,得到坤道的成为阴性事物。
⑨知:主管。这是说,乾道主管事物的开端,坤道使万物成形。
易:平易。知:智,等于说巧。简:简单。这是说,乾以平易C D为智,坤以简单为能。
知:理解。这是说,乾平易则容易理解,坤简单则容易遵从。
C E这是说,容易理解则受人亲近,容易遵从则可以发挥功效。
C F这是说,受人亲近就可使它永恒不绝:发挥功效就可使它发扬C G广大。
这是说,掌握了可永恒不绝的这一道理,就具备了“贤人”的C H德性;掌握了可发扬光大这一道理,就能创造出“贤人”的业绩。
这是说,能做到易简,就等于掌握了天下之理。
C I成位:指人居于一定的地位。其中:指天地之中。成位乎其中:C J是说懂得了易简之理,人在天地之中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原文A B《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②。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③。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④。与天地相似,故不违⑤。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⑥。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⑦。
164
65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⑧。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⑨。
曲成万物而不遗CD.通乎昼夜之道而知CE.故神无方而《易》无体CF.(第四章)
注释A B①《易》:指《易经》。准:等同,符合。弥纶:普遍包括。
②幽明:即阴阳。幽明之故:阴阳变化之理。
③原:考察。反:归结。原始反终:考察万事万物其所始,又复归其所终。死生之说:生死的原理。
④鬼:指气之归,即精气(阴阳之气)的消散。神:指气之伸,即精气的凝聚。这是说,人之始生,是精气聚而为形体;人之死,是魂升魄降精气溃散形变而化为无。因此了解所说鬼神的情况也就是精气消散凝聚的变化。
⑤相似:等于说等同。这是说,《易经》与天地等同,所以它不违背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⑥这是说,《易经》能周知万物,并能用它所阐明的阴阳变化规律去济助天下,因此它没有差错。
⑦旁:同“方”。乐天:顺应自然。知命:认识、承认、顺应客观规律。这是说,通晓《易经》所讲道理的人(即圣人)
,行为方正,不放任流荡,能认识顺应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忧虑。
⑧这是说,通晓《易经》所讲的道理,就能安于所居之地,宽厚爱人,所以能泛爱民众。
⑨范围:包括。这是说,《易经》所讲的道理包括了天地间的一切变化而无所逾越。
曲成:等于说间接成就。这是说,《易经》并不是直接去成就万C D
165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51
物,它是用象与辞反映思想,表达概念,象与辞代表什么不能定指,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是灵活的,适时而变的,万事万物它全能代表,没有什么事物它代表不了的。
昼夜之道:即一阴一阳之道。这是说《易经》贯通阴阳对立转C E化规律而且能预知未来。
神无方:从筮法说,指蓍草数目的变化无固定方向。
从事物说,C F指“道”这个客观规律的变化非常神妙,它没有一定的方所。
《易》无体:《易经》是反映“道”变化的,它的爻象变化无固定的形体。
原文A B一阴一阳之谓道①。继之者,善也②。成之者,性也③。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④。显诸仁,藏诸用⑤,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⑥。富有之谓大业⑦。
日新之谓盛德⑧。
生生之谓易⑨。
成象之谓乾。
效法之谓坤CD.极数知来之谓占CE.通变之谓事CF.阴阳不测之谓神CG.(第五章)
注释A B①一阴一阳:即又阴又阳。
从筮法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从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又是互相转化的,阴可以变为阳,阳也可变为阴。道:阴阳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过程和规律。
166
85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②这是说,承袭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就是善。
③这是说,凡是具备一阴一阳的,就完成其本性,即任何事物都包括卦爻象所象征的变化,都是又阴又阳,这就是事物完善的本性。
④之:指“道”。知:同“智”。鲜:少。这是说,一般人总是看不到事物的阴阳两面,仁者、智者都以自己所见的一面为道,老百姓天天利用这阴阳之道,却不知何为道。所以正确认识和了解道的人(即君子)是很稀少的。
⑤诸:相当于“之于”。这是说,阴阳(或说天地)造化万物的功德是明显易见的,而其具体作为却深藏难知。
⑥这是说,阴阳能鼓动万物的生长,但无所用心,没有意志;圣人有思想,为济世利民而忧虑。所以阴阳不与圣人同忧,其德性和业绩极为盛大。
⑦阴阳产生万物,包罗广大,因而说它富有,业绩伟大。
⑧日新:天天推陈出新,变化不已。盛德:阴阳生物不息,其德性隆盛。
⑨生生: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互为相生。易:变易。
法:形。这是说,阴阳生生不息,无形无体,是抽象的。
《易C D经》中的乾坤两卦,却有形有象具体可见。所说的乾,为成其象,所说的坤,为效其形。
极数:就是揲蓍求卦,极尽蓍策之数就成一卦。知来:预知未C E来。占:占卜。
这是说,通晓阴阳变化之理,并能根据阴阳转化的规律来行事,C F这就叫做事业。
这是说,阴阳对立转化,神速复杂,难以测度,这就叫做神。
C G原文A B
167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51
是故《易》有太极①。
是生两仪②。
两仪生四象③。
四象生八卦④。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⑤。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