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远古之谜

_4 王春来(现代)
  蒂华纳科古城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这座谜一般的神秘之城坐落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之上,距其他任何城市都很远,唯独离蓝天和白云比较近。从秘鲁的库斯科出发,要乘上几天的火车和轮船才能到达这里。古城所在地的高原景象,看起来不像是地球上的,倒似别的星球。这里的气压很低,大约只有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中氧的含量也极少,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不堪忍受。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的高原之上,曾经出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
  在古印第安语中,“蒂华纳科”(Tiwanaku)有“创世中心”之意。确确实实,这座古城处处充满着神秘气氛。从远处看,它异常地宏伟壮观,大批的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达的古文化麇集于一地。西班牙人征服玻利维亚之后不久,史学家维加曾对这座古城做过详尽的描述。当时,白人入侵者对城中财宝和建筑材料的掠夺尚未展开,因此虽然饱受岁月的风霜,蒂华纳科城依然保存得相当完整。目睹古城的壮观气势,这位西班牙史学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蒂华纳科城中庞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这些石门矗立在长达30英尺、宽达15英尺、厚达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当时的人类,运用什么工具和器械,使用什么方法,完成规模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回答……我们也无从得知,如此巨大的石头当初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运载到这里来的……”
  维加描述的是16世纪的蒂华纳科。4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这座古城遗址时,仍然无法不为它的气势所震慑。尽管几个世纪以来饱受掠夺,蒂华纳科城周遭依旧散置着一座座用整块岩石雕凿成的碑柱。这些石头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笨重,却又切割得如此的整齐,雕凿得如此的精美,以至于人们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出自神祇之手。尤其是那些1.8米长、0.5米宽、如同玩具一样散落一地的石头水管,其制作之精巧令人吃惊。与如此精巧的石制水管相比,如今的水泥管真可谓粗制滥造。对此,人们不免心存疑问:蒂华纳科城的祖先们究竟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制作了这些水管?这个城市隐藏着什么秘密?来自别的世界什么样的信息在玻利维亚高原上等待着人们去解释?我们又将从中窥探到什么?
  现存的蒂华纳科古城遗址主要包括太阳门、地下神庙、亚卡帕纳金字塔以及卡拉萨萨雅广场四部分。每个部分的建筑都极具艺术性,每个部分都潜藏着一个个神秘莫测的古老之谜。
  太阳门是蒂华纳科古城最吸引人的地方,被称为“世界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不但是一件世界级的艺术精品,而且被专家们看成是雕刻在石头上的一套既繁复又精确的历法。
  太阳门巍然矗立在古城的西北角,是一座用整块青灰色巨石雕琢而成的建筑,约有3米高,5米宽。整块石雕的重量估计在10吨以上。乍看之下,它使人们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只不过规模要小得多。太阳门屹立在蒂华纳科古城广场上,有如一扇幽冥之门,连接着两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太阳门的两侧画着48幅方形图案,分列三排,簇拥着太阳门上方的一个会飞的“神”。此外,太阳门上还镂有许多象形文字。最先尝试释译这些象形文字的是考古工作者贝士基,后来阿希敦继承了他的事业。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结束了此项研究。结论令人吃惊,原来太阳门上镂刻的象形文字是一份天文历!这个古老的天文历与现代太阳历大相径庭,独具特色。它的一年不是365天,而是只有290天,并且一年的12个月中,有10个月只有24天,其余2个月25天。除此之外,这部天文历还包涵些什么含义呢?古代印第安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对此,我们无法得知。此外,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石料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搬运到蒂华纳科来的?玻利维亚的科学家做过实验,结果是: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太阳门的重量在100吨以上,该需用多少人力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第安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莫非蒂华纳科古城不是建于1500多年前,而是史前时期的产物?
  太阳门上另一神秘耐人寻味之处是雕刻在东正面门楣上的“回纹”图形。围绕该图形,考古学界形成了关于蒂华纳科古城建立年代的争论。这些“回纹”图形是一系列代表阶梯金字塔的几何图形,连绵不绝地排列在门楣上,有些直立,有些倒立,据说也具有历法上的功能。在右边第三列上面雕刻的是一只大象的头颅、耳朵、长牙和鼻。这个发现令人惊异,因为美洲地区根本就没有大象。不过,考古学家后来找到的证据却显示,在史前时代,美洲确实曾经有过大象。一种学名为“居维象亚科”的哺乳动物曾经出现在南美洲,尤其是在安第斯山脉南端,直到公元前10000年左右才突然灭绝。这种长蒜鼻动物类似今天的大象,有长牙和长鼻,模样酷似蒂华纳科古城太阳门上雕刻的“象”。在太阳门上的一群风格独特的动物图像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已经绝种的生物。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中一种生物已经被辨识为“剑齿兽”。它是一种三趾两栖哺乳动物,身长大约9英尺,肩高5英尺,模样酷似犀牛与河马杂交生下的一种体型矮胖粗短的动物。如同“居维象亚科”哺乳动物,剑齿兽在鲜新世(大约12000年前)结束时才绝种。于是,考古学家们推定,蒂华纳科的建城年代属于洪积世末期。此说向历史学界的正统观点——蒂华纳科古城只有1500余年的历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旷世杰作南美洲蒂华纳科古城之谜(2)
  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在太阳门上的剑齿兽头像不下几十处之多。这种丑怪动物的图像,并不仅仅出现在太阳门上,而且在蒂华纳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随处可见。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件雕刻品以完整的、立体的方式再现了这种古代生物的雄姿。此外,在蒂华纳科发现的古生物图形中,还包括一种已经灭绝的在昼间活动的四足兽,以及一种学名为“后弓兽”、体型略大于马、足部有明显三趾的古代哺乳动物。由此可见,太阳门不仅清晰地记录了天文学家的观测和计算,而且是一本记录古代珍禽异兽的“图画书”。难怪考古学家公认
它是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蒂华纳科古城的第二个奇观是地下神庙,里面有印第安人传说中的“维拉科查”神神像。神像高约7英尺,坐北朝南,背对着的的喀喀湖古时的湖岸线。在位于神庙中央并代表维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后面,排列着两座比较矮小的石碑。它们代表的是维拉科查传说中的门徒。
  供奉维拉科查雕像的“地下神庙”是露天的,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状像一座游泳池,深达6英尺。庙堂的地板用坚硬平滑的碎石铺成,约莫40英尺长、30英尺宽。墙十分坚固挺直,由许多块大小不一、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方石组成,接合处完全不使用灰泥。沿着墙体,每隔一段距离便矗立着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许多世纪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工匠将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尽管饱受风沙侵蚀,肖像所呈现的面容依旧那么祥和恬静,流露出一股莫名的震撼力。他的额头宽阔,眼睛又大又圆,嘴唇丰润,鼻子挺直,鼻梁虽然狭窄,却向两边伸展到鼻孔。这张脸庞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造型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须,使他的下颚看起来比太阳穴还要宽广。雕像的头颅两侧和耳朵上、下方,均雕刻着奇异的动物图形,看起来像体型硕大、举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动物。地下神庙里除了“维拉查科”神像外,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数以百计用岩石雕成的人头。这些人头全都是完整的头颅,一颗颗从墙上凸出来,栩栩如生。至于它们的用途,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地下神庙的西边是蒂华纳科四大遗址之一的“亚卡帕纳金字塔”。如同埃及吉萨地区的金字塔一样,它依循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兴建,精确度令人叹为观止。跟埃及金字塔不同的是,它的地基并没那么方方正正。不过,单凭690英尺的边长,这座金字塔就完全有资格被尊为古建筑一大巨作。考古学家推测:当初兴建这座金字塔时,先用泥土堆成山丘,再在表面覆盖巨大的中性长石,砌上阶梯,对塔身进行打磨。综观整个金字塔,可以看出它的兴建绝非单纯为了装饰或仪式用途,相反,倒是有可能曾经被当作某种神秘的“装置”或机械而使用。在金字塔内部,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个纵横交错、用上等方石砌成的渠道网。这些渠道的角度和连接点都经过仔细测量和设计,误差只有1/50英寸。渠道的最初功能是将水从塔顶的贮水池一层一层引下来,注入环绕塔身的壕沟,冲刷金字塔南边的地基。然而,动用那么庞大的人力,花了那么多心思建造这个复杂的引水系统,肯定还有某种特定而重大的用途。据此,有些考古学家猜测,亚卡帕纳金字塔的兴建跟祭拜雨神或河神的某种原始宗教有关,目的是对水的威力表示无上的敬意。另一些学者认为,亚卡帕纳金字塔内部神秘的“科技装置”跟死亡有关。这座金字塔名为“亚卡帕纳”(Akapana)。在目前仍旧使用的古代文玛拉族方言中,Hake意指“人类”或“人们”;Apana意指“死亡”(这里很可能指被水淹死)。因此,Akapana指的就是人们死亡的地方。还有一些学者在仔细研究了亚卡帕纳金字塔内部引水系统的特征后指出:这些人工水道极可能是洗矿设备的一部分,也许是用来冲洗附近开采的矿砂。
  从亚卡帕纳金字塔往西,便可见位于蒂华纳科古城西南角的卡拉萨萨雅广场。卡拉萨萨雅广场被当地人称为“石头竖立的地方”。为什么当地人这样叫呢?原来广场旁那座用不等边四边形巨石砌成的墙,每隔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树立着一根形状如短剑、高12英尺多的石柱,尖端朝天,底部(禁止)的的喀喀湖畔高原的红土中。以这种方式建成的石栅栏相当辽阔,面积达500平方英尺,比沉陷在地下的神庙高出地面约两倍之多。
  卡拉萨萨雅广场的用途是什么?学者们一般认为,它主要用于观测天象,订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期,精确预测一年的四季。墙中的某些装置(包括墙体本身),显然是配合天上的某些星座而设计的,以方便测量春、夏、秋、冬四季太阳出没的方位角。
  编年史家皮德罗·迪里昂在论及蒂华纳科古城时写道:“每一个到过蒂华纳科古城的人都无法不为它的恢宏气派和神秘气氛所震慑,每一个考古学家都会有探寻它的真正主人的欲望……”。是的,面对这座谜团丛生的神秘古城,谁都无法不激动。可恨的是,随着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人的入侵,珍贵的历史文物肆意遭到掠夺、破坏或毁灭,蒂华纳科古城逐渐变成了采石场……。人类的这一旷世艺术之作由此逐渐变得面目全非,其中的许多奥妙已难以破解,或许将成为永恒的谜。
美洲地下长廊之谜(1)
  深邃无垠的广袤太空,光怪陆离的宇宙奇观,浪漫神奇的地外文明,这一切足以诱人仰目向天,思绪万千。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地表文明也令人叹服不已,为之折服。然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脚下这片土地的内部,人们又知道多少呢?地球内部是否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早在1946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就在《古代南美洲之谜》一书中断定,由史前文明人
开辟建造的地下长廊首尾相接并有许多支岔,可纵贯欧、亚、美、非各个洲域,并进而得出地球内部曾经乃至现在仍存在“地下王国”的结论。威尔金斯的观点立足于世界各国考察的结果,尽管更多地只是一种假说和推断,但说得有根有据,富有诱惑力。真的存在地下文明吗?倘若真能解开这个“谜”,人类必将进入真正的“新世界”。
  其实,人类在这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努力。1942年3月的一天,当时美国刚刚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在这非常时期,罗斯福总统却从刻不容缓的日程表中抽出宝贵时间,会见了刚刚从墨西哥的恰帕斯州进行考古研究归来的戴维·拉姆夫妇。拉姆夫妇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发现了传说中守卫墨西哥地下隧道(又名“阿加尔塔”)的白皮肤的印第安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何谓“阿加尔塔”?原来在1941年1月,罗斯福曾交给戴维·拉姆夫妇一项极其秘密和重要的使命:寻找“阿加尔塔”。“阿加尔塔”指的是地下世界。据传说,地下世界有无数洞穴、隧道和迂回曲折交错成网的地下长廊,那里埋藏着古代文明的秘密和无尽的宝藏。多少年来,这一充满诱惑的传说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探险家展开了无数的探索和考察。拉姆夫妇领命以后,率领一支美国考察队前往墨西哥的恰帕斯丛林,寻找地下长廊的入口。1942年3月,拉姆夫妇向罗斯福汇报了他们的考察经历。据拉姆夫妇回忆,当他们横穿当地密林时,遇到了把守地下长廊入口的皮肤呈蓝白色的印第安人,并发现了秘密入口的线索。但是这些印第安人在密林中马上包围了考察队,严厉示意考察队立刻离开,不许再前进一步。拉姆随身带的印第安人向导随即上前与他们搭话,才知道他们是玛雅人的后裔,是印第安族的一个分支,叫拉坎顿人。拉坎顿人居住在密林中,与世隔绝,世世代代守护着密林深处的圣地,地下长廊的入口就在此处。它通向地底的远方,那里藏有珍宝。拉坎顿人遵守祖训,不准外人进入他们的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也已对美洲地下可能存在的黄金宝藏垂涎三尺,曾多次派考察队潜入美洲。在那里,德、美两国考察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其情节恰似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柏格执导的电影《夺宝奇兵》中再现的一幕幕。由于谁首先找到地下长廊,找到宝藏,谁就掌握了无尽的财源,藉此可以对二战战局的发展施加有利的影响,因此,罗斯福派遣拉姆寻找“阿加尔塔”并非完全为了满足猎奇和探险心理,也有出于战争大局考虑的一面。
  拉姆夫妇虽然声称自己的考察队发现了地下长廊的入口,但没能进入拉坎顿人守护的地下隧道。然而据说德国著名探险家兼作家冯·丹尼肯曾进入过拉坎顿人守护的隧道。在隧道中,他极其惊讶地见到了宽阔笔直的通道和涂着釉面的墙壁,多处精致的岩石门洞和大门,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顶与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大厅,还有许多每隔一定距离就出现的平均 1.8米至3.1米长、80厘米宽的通风井。隧道内还有无数奇异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都提到的“金书”。隧道内那种超越现代人类智慧的严密、宏大与神奇,使得这位以大胆想像著称的作家也瞠目结舌。他毫不怀疑地认为: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大、最难破解的谜。丹尼肯拍下了几张有关隧道的照片,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的细节。只是说,他认为隧道是用高科技的超高温钻头和电子射线的定向爆破以及人类现在还不具有的某些技术开凿成的。
  二战结束后至今,对“阿加尔塔”的考察热持盛不衰,各种各样的新发现也越来越令人鼓舞。
  1960年7月,秘鲁考察队在利马以东6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脉的地下曾发现一条地下长廊。该地下长廊长达1000公里,通向智利和哥伦比亚。但是为了保护隧道,等待将来人类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技术时再来开发,秘鲁政府封闭了这条地下隧道的入口并严加把守。此地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稍后,西班牙人安托尼·芬托斯在安第斯山脉靠近危地马拉的地方考察时,又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50公里的地下长廊。这个长廊有尖状的拱门,从地下一直通向墨西哥。1972年8月,英国考察队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叫山脉也找到了地下长廊,其走向是通向危地马拉。这一地下长廊与安托尼·芬托斯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地下长廊很可能是同一条。据英国考察队回忆,每当拂晓,就能听到从地下长廊发出的击鼓一样的音响,声震四方。1981年5月,著名探险家毛利斯曾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附近一处地洞入口进入到地下长廊。在地下长廊里,毛利斯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平整并经过粉刷。总之,无数地下长廊遗迹的发现,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远古时代确曾存有高度发达的地内文明。
美洲地下长廊之谜(2)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地下隧道还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遗迹,那么,下述一系列事实则更加离奇,似乎昭示着一个事实:即时至今日,地球内部仍存在着一些活动着的“地下王国”。
  1973年3月,新娘美尔比特外出,在她途经亚历山大城哈札亚街的时候,前方地面突然裂开一个洞,只觉有种神秘的力量将她吸了进去。目击者立即用工具在洞口周围挖掘,却始终找不到美尔比特的影子。其后,又有6位娇美的女郎遭此厄运。这或许是“地下王国”某种
神秘力量在作祟。
  1994年,墨西哥城公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该城街道因一次偶然的地陷,竟在地下污水渠中发现了3名“地鼠人”。3名“地鼠人”因偶然的地陷被压死,体立即被送往墨西哥大学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一位墨西哥的人类学家威廉·格治博士在地陷后进入地下水道时,竟然与“地鼠人”迎面相遇。“地鼠人”显得十分惊慌,转身就跑,当博士追过去抓住其中一个时,“地鼠人”的身体却像鳗鱼一样滑溜,转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这些“地鼠人”全都身材矮小,大约只有3英尺高,但手脚四肢齐全。
  197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3名学生于假日登上高达4318米的沙斯塔山顶。这是一座熄灭多年的死火山,出乎意料的是,3名学生看见火山口冒出一缕缕烟气,并出现亮光和大量的火星,还看见一些碟形飞行物飞进飞出。他们马上拿起望远镜,令人吃惊地看到了5个高个白人,他们披着长长的卷发,迅速走到火山口下面一块岩石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
  “地下王国”的神秘人不仅出现在陆地,而且显迹于大海中。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一名水下摄影师声称在河底摄影时看到一个怪人。怪人的脸部像猴子并有鳃囊,两眼比人的双眼大,没有长睫毛,两条前肢长满了光亮的鳞片,脚掌像鸭蹼,并有5个爪子。
  为何在美洲大陆会频频出现神奇“地下王国”的“影子”?如何看待这些奇怪的现象?对此,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和解释。
  有人认为,所谓“地下王国”纯属荒谬之谈。
  但是,很多严肃的科学家根据地球裂口和熄灭的火山口多次发现“地心人”出没的事实,将这种现象与美洲存在的无数地下长廊联系起来考虑,并进一步推测说:在环绕南北美洲、亚欧大陆,通过“地下长廊”穿陆过海、首尾相接的地方,确实存在着某些“地下王国”,美洲地下长廊正是某个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根据这种推测,不仅美洲大陆存在地下长廊,而且亚、欧、非三洲也都有地下长廊或“地下王国”。
  这种推测还可以从以下一些事例中得到佐证:
  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士兵希伯在同侵缅日军的作战中与战友失散,被遗留在缅甸的森林中。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处被巨石隐蔽的洞口。希伯冒险进入洞内,竟然发现里面被人工光源照得亮如白昼,俨然是一处庞大的地下城市。希伯正看得惊迷时,突然被抓住,一关就是4年,后来寻机拼命逃出。据他说,这个地下王国通向地面的隧道有7条, 分别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开有秘密出入口。
  1968年1月,美国TG石油公司勘探队在土耳其西方大洞穴地下270米深的地方,发现地底深邃的岩盘隧道,洞内高约4~5米,洞壁洞顶光滑明亮,显然为人工磨成。洞内到处是蛛网似的横洞,俨然一个令人扑朔迷离的迷宫。
  无独有偶,数年前的一个夏夜,我国贵州省安顺县龙宫附近一座半山腰的洞内,射出一束强光。光柱呈桶形,直径足有4米,扫过500米田野,径直射向对面山坡,照得四周村庄田野通亮,时间持续有数分钟之久。据当地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亦曾发生过这种奇景。 然而那个山洞当地人非常熟悉,洞内空无一物。那么强光源从何而来呢? 莫非地球内部真的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根据地理学家贝罗希诺夫1916年的报告,在阿尔泰山区也有一些地下长廊,从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沙漠戈壁,并认为我国的敦煌可能是某个“地下王国”的入口。而关于地下王国的入口,有些科学家认为,南极强磁场、沙斯塔山火山口以及百慕大三角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那些可能具有高度文明的“地下人”,正是通过这样的门户自由来往。
  那么,美、亚、非、欧诸洲的地下长廊到底是谁的杰作呢?“地下王国”里的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地内而不回到阳光明媚的地面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地下王国”这样的神奇事件也逐渐能作出一定的解释。一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断定,这是亚特兰蒂斯人的杰作。在远古文明的后期,亚特兰蒂斯人知道来自天外的、地下的和他们中的核战争的灾难将毁灭他们的文明,于是便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长廊分别通向美、非两洲。灾难发生时,亚特兰蒂斯人经过长廊逃往非洲和美洲,也有一部分人就一直生活在长廊中。如此说来,美、非两洲的古代建筑即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产物,而这些建筑的神秘性似乎亦可由此得到解释。
  但是,逃到地下长廊里的人为什么要一直生活在地内?1972年的一天,法国一家工厂的工程师在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矿区发现一个早已停止运转的核反应堆。据测定,该矿的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核反应堆的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那么核反应堆是谁建造的呢?人们推测,是当时的地球人建造的,可是,当时的地球人又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的地球人类是在100万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现的,而核反应堆又运转了50万年,因此,上一代地球人至少是在150万年前出现的。他们并非因自然灾变而毁灭,而是由于核战争而毁灭的。少数核战争的发动者(例如亚特兰蒂斯人)由于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而幸免于难,但由于地球环境(核战争)的作用以及长期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他们逐渐变成了嗜热动物,终于成为只能靠地内高温生存的地内人。大致说来,这些地内人已拥有20亿年的文明史。
美洲地下长廊之谜(3)
  1982年,海洋学家贝罗斯在深达2500米,温度高达摄氏300度以上,具有极强压力的地下水中,发现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这些生物被送到温度100度处便死掉了。由此人们推测,地下王国里的地内人和一些海底生物之所以嗜热,是由于硅取代炭造成的。由于不能适应地面的生活,这些地心人只能深居简出地生活在地底之下。
  上述说法给“地下王国”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了使这种解释进一步合理化,
地质学家以及地球物理专家也提出相应的事实。他们认为,地球的现有重量是6兆吨的百万倍, 假如地球内部某些部分不是空的,它的重量应远不止于此,而这些空的部分正是“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于是,由地下长廊而引出的“地下王国”说又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地球空洞说”的激烈争论。所有这些争论的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废墟下的文明印度河文明消亡之谜
  神奇的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消失了,不留下一丝痕迹。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为人所知。有人认为它毁于核爆炸。
  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曾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其中不少成就还直接影响到20世纪的历史。相传,很早的时候,欧洲就有一个传说,说存在一条地下长廊“阿加尔塔”,里面贮藏着大量黄金。希特勒上台后得知这一“秘密”,立即派人四处搜集有关“阿加尔塔”的情报。奉命前往亚洲的考察队找到了一本梵文书,里面提及古代有一种“众神之车”的交通工具,可以在地道中悬空穿行。希特勒认为有这样的“车”在地下长廊中探宝会更容易,于是令人研究仿制,结果却在“众神之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VI”、“ VII”型火箭,并将其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古印度文明之奇。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古文明却在突然之间消失了,没有留下痕迹,令人匪夷所思。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班那吉发现了古印度文明的遗迹——“死亡之丘”摩亨约·达罗,从此撩开了古印度文明神秘面纱的一角。
  摩亨约·达罗遗址位于今巴基斯坦新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从遗址发掘看,它非常繁荣,占地8平方公里,分为西面的上城和东面的下城,两个城区布局合理,显然经过细致的规划。上城是政治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有了望楼和高墙,有宏伟的议事厅,有能容纳上百人的大浴室。浴池水面80多平方米,底部还有防止漏水的沥青,旁边建有附属设施,使进水和排水都极为方便。下城则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城里街道笔直宽阔,一个个街区整齐划一。有趣的是,为了不影响行人视线,所有转角处的建筑物墙角都呈圆形。街道上还有照明系统。街道之下,还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水沟上铺着石板盖。所有建筑物的临街面都不开窗户,以避免灰尘和噪音。
“大型浴池”的遗迹(1)
  出土的文物表明,摩亨约·达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水平。遗址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陶瓷和印章等物,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处于青铜器时代。青铜器件的工艺水平已相当高,制作的首饰很漂亮,还利用宝石、象牙等珍贵材料进行雕琢。其中有一个青铜舞女像,全身裸露,身材苗条,右手后撑,左手前摆,头部微仰,双腿略前倾,逼真地再现了舞女合乐起舞的动感。
  从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印章,大小一般在20~30厘米见方,上面刻有动物图案。其中有一个印章,上面是一个盘腿而坐的三面神,头戴牛角王冠,手配饰物,身束腰带,四周则分别有大象、老虎、犀牛、水牛、羊等动物。更重要的是,有的印章上还刻有文字符号。此类符号累计约有500多个,后人称之为“印章文字”。可惜,人们迄今还不明了它们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对于它的解读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前些年有个名叫赫罗尼兹的捷克学者声称,自己已经释读了其中的125个符号,并说这种文字已由图画文字演进到带有表音文字性质,但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成果”并未予以认同。
  至今无人能够释读的“印章文字”
  在古城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许多人体骨架。从其姿势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中休息。据此学者推断,导致摩亨约·达罗毁灭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全城4~5万人全部死于来历不明的横祸,一座繁华发达的城市由此顷刻之间变成了废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摩亨约·达罗城乃至整个印度河文明的毁灭?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测,但至今仍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了印度河水的泛滥所致。这种说法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是洪水暴发,那么在摩亨约·达罗城内,应能看到类似于古罗马维苏威火山喷发淹没庞培城时的情景,但是在摩亨约·达罗城遗址中只发现了十几具遗骸;而且洪水泛滥可以用来解释某一个或者若干个城市的毁灭,但不能用来解释整个印度河文明的消亡,因为洪水不可能同时淹没所有地带。
  有人认为是社会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内部的冲突和斗争,结果双方同归于尽,导致了文明的毁灭。但是,人们迄今还无法找到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证据,同时也无法具体叙述古印度河流各阶级的构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也就无法解说阶级矛盾的激烈程度和冲突形式。再者,摩亨约·达罗城遗址内的房屋整齐划一,表明贫富差距悬殊不大,阶级矛盾不可能尖锐到互相毁灭的程度。
  一些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学者发现,可以用古代两河流域发生的情况来解释印度河流域发生的事情。他们认为,是印度河流域的战争导致了古印度文明的消失。入侵者可能是各种人种集团,其中有居住于卑路支斯坦的诸部落,有同伊朗部落相近的诸部落,还有接近文明中心的周边部落。此说存在的疑点颇多:在摩亨约·达罗城遗址中确实有防护城市安全的建筑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证据至今未曾发现,也没有发现大量武器的痕迹。此外,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没有养马风俗,在没有马的战争中,远途奔袭和大规模战争是不可想象的。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倾向于接受英国学者韦尔勒最先提出的一种看法,即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毁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这种说法有两方面的有力证据:一是摩亨约·达罗城遗址中发现的遗骸,有的横卧台阶,有的倒伏井边,而且有刀砍的伤痕,表明发生过暴力。二是在雅利安人的典籍《梨俱吠陀》中,有摧毁敌人90座城市、破坏恶魔城堡的诗句,其中提到阿耆尼烧毁的纳弥尼城可能就是摩亨约·达罗。但是,这种说法也存在难以解开的“死结”:首先,雅利安人迁移进南亚次大陆的时间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但以摩亨约·达罗城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却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就已被毁灭。其次,雅利安人是有文字的民族,又是一个以战功为荣的民族,他们留下的史诗对于伟大战争场面的描写一般都是非常详细具体;倘若真的是他们灭亡了摩亨约·达罗城,那么必定在史诗中不惜笔墨而大加叙述和歌颂,但《梨俱吠陀》中仅有几句诗词而且是用隐喻的、不能确定的字句描写所谓“摧毁敌人90座城市”、“破坏恶魔城堡”一事,很难认为它所指的就是摩亨约·达罗。再次,雅利安人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文明而言是落后的,虽然落后文明毁灭先进文明的情况是有的,但落后民族会完全毁灭一种先进的文明而又绝少学习和继承这种文明则十分罕见。纵观印度河流域文明与雅利安人创造的文明,很难发现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因此,雅利安人毁灭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观点同样有待检验。
  由气象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等自然科学家组成的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研究小组提出,环境恶化是导致印度河文明衰亡的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过度的开荒,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而当时的生产力又比较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迁移,由此留下了摩亨约·达罗这座空城。这种说法也存在着疑点:环境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应留下明显的痕迹;再者,印度河文明通过迁徙只会在别处继续发展下来,但我们很难发现后来的印度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存在延续和共同之处。
“大型浴池”的遗迹(2)
  在解释摩亨约·达罗以及整个古印度文明毁灭的原因时,学者们还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天火”。古印度叙事诗《摩柯婆罗多》对摩亨约·达罗城的毁灭作了这样的描述:“空中响起了几声轰鸣,接着一道耀眼的闪电。南边天空一道火柱冲天而起,空气在剧烈燃烧,高温使河水沸腾,地面上的一切东西都被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根据这一记载,该城显然是毁于一场神奇的火爆炸。
  摩亨约·达罗城的考古发掘也找到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古城遗址之中有一块十分明显的爆炸点,周围约1平方公里内的所有建筑物均化为乌有,而离爆炸中心较远处却发现有许多遗骸。这一点说明,破坏程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同时在爆炸中心还挖掘出一些黏土烧结碎块,据推算烧结温度高达万度。其情其景,极像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广岛和长崎。
  对于这一爆炸,学者们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在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下,大气层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非常活泼的微粒,这些微粒在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学构成物”。这种构成又分成“冷球”和“热球”两类:“冷球”不发光,不释放能量,长期存在,科学家们称之为“黑色闪电”;“亮球”能发光,且沿着一定的路线移动。后者还能产生大量有毒物质,积聚多了便能发生爆炸,此时其他的黑色闪电迅速引爆,从而形成类似核爆炸中的链式反映,爆炸时温度高达1.5万度,其情形与摩亨约·达罗遗址相一致。
  另一种说法认为,摩亨约·达罗城毁于来自另一种文明的“宇宙飞船”。英国学者捷温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饮吉推测说:2500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可能意外地发生了某种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致给地球的居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关于印度河文明消亡的学术阐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印度河古文明的消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那么印度河文明衰落后是否真的已经销声匿迹,如同一缕青烟化为乌有了呢?
  近百年来,考古学家的足迹踏遍了印度斯坦原野,印度河古文明的晚期遗址被接二连三地发掘出来,这项工作至今还在继续。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贡献,“黑暗时代的轮廓愈来愈清晰的显现出来了”。历史学家根据大量的考古材料指出,在印度河文明衰落或以后,一系列的地区性文化在印度——巴基斯坦出现了,这些文化呈现出多样化色彩。其中有印度河流域以前的传统,有印度河文化成熟时期的传统,有印度河流域文化退化时期的,亦有外来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印度考古学家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发现了一座墓地,被称为H墓地。当时就有人认为它属于印度河流域文化的最后阶段并与这个文化相连接。但没有引起重视。60年代,有学者对这一墓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这个墓地中的外来因素表明这里有过外来移民文化的交融。最近又有人对H墓地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总结,结论是H墓地的居民在文化和种族上似乎与哈拉帕人相去不远。
  洛塔尔是另一个晚期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位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考古学家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磨光陶器,有的学者认为它虽与印度河流域文化不同,但这种文化可能是逃往古吉拉特的哈拉帕难民创造的。因为这种陶器与哈拉帕陶器不仅在地理分布上相同,而且这两种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近,考古学家在德里发现了印度河文明衰落后的遗址,其中有典型的晚期哈拉帕陶器,也有灰色彩陶。诸如此类的遗址还有很多,布满了整个印度斯坦。有的学者指出:“黑暗时代是南亚历史上一个生机勃勃的时期。”然而关于这个时代的许多细节尚不清楚,要想证明这种观点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因此现在就断言印度河文明没有完全消失还为时过早。
  大凡久远文化,总会给人留下未知数,然而像印度河流域文明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几乎在每一个关键问题上,它都给人们出了难题,而人们也喜欢为解决这些难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不仅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向人们展示出来的成就而入迷,也为这样一个文明留下来的谜而着魔。这也许就是这个伟大文明的最迷人之处。不管存在着多少难解之谜,印度河流域文明却实实在在的失落了,消失了。但作为一种标志,它永远象征着古老东方文化的过去。
  神灵的飞船“众神之车”之谜
  印度南部的寺庙之城默苏利柏德姆有5座奇特的雕塑,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它们竟然类似于传说中的宇宙飞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依据这些所谓的“众神之车”雕塑以及相关记载,成功仿制出了VI型和VII型火箭并将其运用于战争。“众神之车”真的如此神奇吗?
  默苏利柏德姆寺庙基座上的雕塑,刻画了古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中英雄阿周那的生活场景:这位英雄曾因某种罪行而必须忏悔;他的言行被刻记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这块岩石被雕刻成飞船的形状。与这座飞船雕塑类似的还有另外4座,它们就是所谓的“众神之车”。
  无独有偶。在印度南部甘吉布勒姆的寺庙上方,横卧着一个长条状的圆柱体,它显示的也是一艘飞船的形象。这艘飞船虽然与上面的5座样式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众神之车”。这种飞船,不是那种进行星际间航行的飞船,而是主要在地球大气层中飞行的运输工具,用以将地球表面的物体运送到停留在太空中的母船上。
“大型浴池”的遗迹(3)
  古印度的典籍对这种“众神之车”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描述。
  早在1943年,南印度迈索尔市的皇家梵语图书馆公布了一篇题为“Vgmaanilashaastra”的文献原稿。稿件是从一座倒塌的庙宇霉臭的地下室内发现的。出土时,装稿件的箱子被裹扎在有角的木板之间,随后箱子被运送到图书馆。十个课题组分别围绕文献中的十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涉及“众神之车”飞行员的训练和飞行员的服装,飞行路线,飞行器的构
造,制造飞行器的原料,以及不同驱动方式下利用何种金属吸热等等。
  据公布的这篇梵文文献记载,众神之车“收集能量的镜面,由五份水银,六份云母,八份香粉,十份花岗岩,八份路华纳等构成”。各种不同成分经过净化、称重,然后在熔炉中加热至800摄氏度,以使所有的物质液化混合,最后浇铸到备好的铸模中。战神之车的飞行速度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约为5760公里/小时。在人类史前时代,战神之车已配备了避雷针,共有5种不同型号的避雷针。
  从1943年起,印度的梵文学者和技术专家展开密切合作,试图揭开“众神之车”的奥秘。他们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对战神之车进行了仿造。仿造后的结果表明,就现代技术水平而言,飞船并不是惊人的奇迹。根据文献记载,战神之车是一种多重结构的飞船,配有电磁驱动器,而据其他人估计,飞船配备的是火炉,热量直接从炉中外逸。研究者还发现,飞船已装备有绝缘装置、电子装置、抽气装置、螺旋翼乃至安装在飞行器尾部的喷焰式发动机。这份文献还指明,飞行器呈金字塔形,顶端覆盖着透明的穹顶。
  有关飞船的传说,古印度典籍《摩柯婆罗多》也有记载。该史诗对英雄阿周那的飞天之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夹着一道强光,因陀罗的飞船转瞬而至。它照亮了天空,并给云霞镶上了金边,它飞临之处风雷激动。乘上这种太阳形的飞船,阿周那飞升而去。当到达一个凡人看不到的地方时,他发现了数百艘其他的飞船。在这个地方太阳和月亮都不发光,更不用说火炬了。这里巨大的天体就是在地面上观察到的星星,它们在地面上看起来只不过像是远方的灯盏……”。
  这部史诗中的《德罗那篇》还记载了太空城市的毁灭:
  “当三座太空城市撞到了一起的时候,湿婆佩戴的三层腰带发出强烈的光束击穿了它们……三座城市燃烧起来,雪山神女急忙赶到这里来观赏这场闹剧。”
  以上诸端似乎表明,古印度确曾拥有过或者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然而印度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拥有制造飞船技术的呢?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假设:在远古的时候,曾有许多外来文明访问过古印度;由于远古人类不能理解这种先进的文明,于是把外来人乘坐的宇宙飞船用石头刻下来,当作诸神乘坐的工具来崇拜,这便是“众神之车”雕像。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既然今天人类能够制造抵御极冷或极热的宇宙服装,今天能够知道宇宙航行不再是不可实现的幻想,今天能够测量光速和计算出相对论结果,那么,难道就不能想象人类并非宇宙中仅有的“智能”生物?难道就不能想象不知名的智能生物可能在1万年前就已经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事情吗?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针对远古文明留下的各种“奇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例如土耳其发现的具有1.1万年历史的精确地图;黎巴嫩有琉璃类型的岩石块;巴格达博物馆里陈列的几千年前的干电池;秘鲁高原上发现的铂制装饰品。在印度德里,矗立着一根古老的铁制圆柱,它既不含磷,也不含硫,几千年风吹雨打也未能将其毁掉。在现代人看来,所有这些远古人类不可能拥有的技术却存在着。通过比较研究发现,这只能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外星人曾光临过地球,并且按他们的方式留下了痕迹。
  这些学者进而指出,那些目睹过外星来客(他们将其称之为“神”)乘坐的宇宙飞船的人,互相竞赛,看谁能把见到的天体模仿得最好,看谁仿建的建筑能把神灵们成功地吸引到地球上来,使他们觉得好像回到宇宙驻地一样。现代人看到的许多印度寺庙地基以及“众神之车”之类的雕塑,其实只不过是对一些天体与飞行物的直观模仿。由于技术水平与理解力的局限,古人在对先进的技术和技术现象进行记述时,难以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却是对真实事物的反映。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表现艺术。当外星使者戴上氧气面罩和头盔时,他们会被看成是象头神,因为对古印度人来说,把吸氧管想象成象鼻再自然不过了。湿婆的儿子——象头神就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很合乎逻辑。因为不这样解释的话,又如何理解地球上的这些奇异现象呢?毕竟,谁都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肯定或者否定远古时期外来文明对地球的造访?然而,外星人为什么要访问对于他们而言大大落后的地球?又怎么会留下制造宇宙飞船的材料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学者们无法给出有力的回答。
  大部分学者认为,古印度的战神之车雕塑,只不过出于印度人超常的想像力。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在各种宗教中“神”具有超人的力量,他们能够升天入地,因而他们乘坐的工具就有了飞天的形态。再者,这些雕塑大部分是在佛教兴起以后修建的。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槃,也就是升天,因而必须寻找一种升天的载体。于是古印度人发挥他们卓越的想像力,创造了这种类似于今日宇宙飞船之类的雕塑。这从战神之车上面雕刻的各种各样的神像上可以得到证明。由此观之,战神之车的雕塑只是一种宗教色彩浓厚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的宇宙飞船。
“大型浴池”的遗迹(4)
  这种传统的观点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然而也同样存在许多不能解释的“疑点”。例如:制作战神之车的资料从何而来?为什么按照这些资料设计竟然能够成功地仿制出火箭和宇宙飞船?……
  古代印度光辉灿烂的文明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这些谜往往又是单纯凭借现代知识所不能予以解答的。但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学的突破,解开这些萦绕脑际的谜团
指日可待。
卡拉奇的木乃伊之谜(1)
  在埃及本土之外发现木乃伊,无疑是世界考古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件。不久前,一具2600年前的木乃伊出现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的博物馆中。由于木乃伊胸前有一块刻有波斯语祭文的金盘,伊朗声称要索回国宝。而巴方则断言,木乃伊“身世”的确定尚需假以时日。她的“家”究竟在哪里?
  为了对付日趋频繁的暴力恐怖活动,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市的警察局专门设立了反恐怖
小组。一天,正在负责一宗谋杀案的反恐怖小组副组长法鲁克突然接到一份情报,称来自稗路支省首府奎塔的阿里兄弟藏有一盘录有一具2600前的木乃伊的录像带。他立即传讯阿里兄弟,最终得知阿里兄弟与一名叫瑞奇的人合伙倒卖文物,录像带只是兜售文物的介绍品,真正的木乃伊藏在瑞奇在奎塔的住所内。
  木乃伊在巴基斯坦出现,听来像是天方夜谭,因为在埃及之外还没发现过木乃伊。走私倒卖文物虽不属于反恐怖组织的职责,但法鲁克不敢怠慢,立即向上级作了汇报,并从巴内政部申请了搜查令。警方对瑞奇在奎塔的住所进行了仔细搜查,终于发现了一具棺木。打开棺木一看,人们惊呆了,躺在棺木里的果然是一具充满了古埃及色彩的木乃伊。
  木乃伊被小心地运往卡拉奇的博物馆后,进行了小范围的展示。它长196厘米,高56厘米,身整个被泡在石蜡和蜂蜜的混合液中,保存相当完好,与古埃及木乃伊的风格如出一辙。木乃伊头顶是一只黄金铸成的皇冠,另有黄金面具蒙面。唯一与古埃及木乃伊不同的是,这具木乃伊胸前有一块金盘,上面刻的是古波斯语的祭文。
  “木乃伊案”惊动巴警方和政府高层,查清木乃伊的来源成了当务之急。警方最终将瑞奇捉拿归案,并从其口中得知进一步的消息。原来,这具木乃伊最初深埋在稗路支省哈朗村庄的一户地主家地下,已长达100多年。在一次地震中,地主家的房屋倒塌,在清理地基时,偶尔发现了装有木乃伊的棺木。地主一家急于寻找买主,不久与瑞奇谈成交易,条件是:由瑞奇联系买主,事成之后两人平分钱财。
  “木乃伊”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众多历史学家参与了对木乃伊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初步得出的结论是:木乃伊系公元前600年的产物,也就是说距今2600年;木乃伊是一女,死时年仅18岁。至于木乃伊是谁,她来自哪里,学者们则百思不得其解。
  一些历史学家依据有关史料以及木乃伊胸前刻有波斯语祭文的金盘,大胆作出推测:女是一位名叫“卡胭”的古埃及公主,后来被远嫁波斯卡如什王朝,成为王朝第一个国王卡比尔的儿媳。由于她是埃及人,因而在死后对其采用了埃及的防腐技术,将其制作成木乃伊。这一推测虽说合乎逻辑,但对国际考古界而言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在埃及之外发现过木乃伊的踪迹;世界历史和考古学界也早已形成定论,木乃伊是古埃及人的独有创造。
  于是,有学者指出,由于文化交流,埃及的防腐技术或防腐师传到了波斯,从而使波斯也具有制作木乃伊的技术。木乃伊(mummg)一词并不是埃及文,这个字源于波斯文(mummia),意即“沥青”或“焦油”,因为木乃伊经过年深日久的保存而逐渐变成了黑色。由于波斯和古埃及之间的战争及文化的传播,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管怎样,在埃及之外发现神奇的木乃伊,乃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在获悉巴基斯坦发现神奇的木乃伊后,伊朗各界也出现了轰动。伊朗文物部门立即致函巴基斯坦政府,声称伊朗方面虽然不知道木乃伊是如何流落到巴基斯坦的,但他们将督促政府对此进行调查,因为已查明木乃伊系波斯公主。伊朗文物部门希望巴基斯坦政府尽快将木乃伊完璧归赵,否则伊朗方面将采取有关措施索回“国宝”。
  一时间,木乃伊在巴、伊两国间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纷争。
  巴基斯坦政府在木乃伊初露端倪时,就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面对由此引起的风波,巴外长薛塔尔表态说,关于木乃伊的身世之谜,巴方正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真相大白之前,巴伊双方应保持克制,不要因一具木乃伊而引起政治风波。
  伊朗部门索要木乃伊的信函,引起了卡拉奇博物馆馆长易卜拉欣博士的不满。他认为这具木乃伊明显不是埃及的产物,因为它采取的防腐措施不同于埃及的技术。虽然其胸前有一块波斯语祭文的金盘,但仅此一点也不能表明木乃伊就是伊朗的产物。因为其他国家也可能使用波斯文;而且即使死去的是波斯人,也有可能是在巴基斯坦制作成了木乃伊。再进一步说,即使木乃伊可能出自卡如什王朝墓中,但也有可能一直就埋在巴哈朗地区的古墓中,那么木乃伊的所有权自然属于巴基斯坦,而不是如伊朗方面所说,是被作为文物倒卖出去的。况且,伊朗方面迄今为止并未发表正式声明,指出木乃伊为伊朗的国宝。
  易卜拉欣博士的观点,进一步加剧了巴·伊历史和考古学界对木乃伊的纷争。巴政府不得不请出德高望重的哈桑· 达尼教授进行权威鉴定。哈桑· 达尼教授已届80高龄,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历史和考古大师,他的鉴定当为一言九鼎。在对木乃伊进行了一番鉴定之后,哈桑·达尼教授无可奈何地发出了如下一番感慨:众所周知,木乃伊是古埃及的一大文明现象,我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在埃及以外的任何地方发现木乃伊的存在,这具木乃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达尼教授声称,要真正查出木乃伊的来历,只有破译出金盘上的古波斯祭文,而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还需要埃及、伊朗以及有关国家的通力合作。
卡拉奇的木乃伊之谜(2)
  达尼教授的一番话,暂时平息了人们对于木乃伊归属问题的争论。但卡拉奇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跃跃欲试,想一睹木乃伊的风采。卡拉奇博物馆不得不加紧筹备,以便木乃伊能尽早对外展出。然而,由于卡拉奇气候恶劣、潮湿、高温和空气污染,已使木乃伊发生了一些变化。要想长久保存好这具木乃伊,必须对其进行真空烟熏消毒处理,而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巴政府又没有明确表态支持。看来,卡拉奇人想走近历史,探寻木乃伊的神奇和奥妙,还需耐心等待。而要找到木乃伊的“家”,有关国家间的合作不可或缺。但愿不久的将来能
够揭开这具木乃伊的神秘面纱,使其安然地回到属于自己的“家”。
  它将改写历史吗?泰国青铜矛头之谜
  青铜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青铜文明,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它源于两河流域。然而,1974年在泰国出土的一支青铜矛头经检测竟是公元前3600年的文物!它不但大大早于中国,而且还比两河流域早600多年。如果这一点确实无误的话,那么人类的文明史将由此改写。
  历史学家认定的人类文化发源地仅限于世界上某一地区,在他们看来,车轮、青铜等都是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创始的。对此,史学家长期以来均无异议。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泰国发现的一只年代久远的青铜矛头引起了人们有关青铜文明起源的争论。
  引起争论的这只青铜矛头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泰国东北部满庆村出土的,发现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戈尔曼博士和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的差朗旺沙博士。20世纪60年代末,有人在满庆及附近的古墓群发现一些青铜器物。几年后这两位科学家率领考古队前往发掘研究。从这些古墓中发掘出土的还有一些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的陶器。1974年,戈尔曼和差朗旺沙开始发掘满庆遗址,在两年内掘到126具骨骼和18吨文物。他们共同鉴定了满庆的七层遗址。最下层的约属公元前3600年,在地面以下5米深处,轰动考古学界的青铜矛头就是在这一层内发现的。一起出土的除了这个在一副骨骼旁的青铜矛头外,还有一副戴青铜脚镯的骨骼以及一副戴青铜手镯的骨骼。
  此外,考古队在年代较近、埋藏较浅的土层还挖出铁刀铁斧等物,表明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满庆的金属冶炼工艺在不断发展。这些出土的铁器比中东希太特文化至少要早一个世纪,而历史学家一直以为希太特民族是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于是,原本荒僻无闻的一个小村落,几年内成为世界知名的一个地方,被认为不但是青铜文化而且是铁器文化的发源地。
  那么,是否美索不达米亚和欧洲以及中国的青铜技术都是由泰国传来的呢?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冶炼青铜所必需的红铜和锡在泰国蕴藏丰富,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则蕴藏量很少。中国是泰国的邻国,受其影响乃情理之中,并且中国人是比较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明成果的一个民族,因而中国的青铜文化很有可能是由泰国传入的。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泰国出土的青铜矛头与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相差1000多年,而一个地方一种事物发展起来总会对其邻近地区产生影响,又怎么会在1000多年后才传到中国呢?同时,泰国与美索不达米亚相距遥远,并且有高山峻岭、荒草密林与之相隔,古代人类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开始怀疑满庆发现的青铜矛头等物是否真的就是公元前3600年的遗物。他们指出,戈尔曼和差朗旺沙推断出来的唯一年代依据是由分析骨骼、器物附近的碎木片所得,但由于这个在满庆的土堆,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人埋葬之地,每一次有骸下葬,都必然扰乱土层和泥土中的碎木片,同时植物的根也会把土层的位置改变。因而这些碎木片不能成为年代断定的可靠材料。这部分学者认为,要断定这个青铜矛头的年代,首先要断定那些一同被挖掘出的骨骼年代,而分析这些遗骸显示,这些骨骼是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5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如果这些分析正确的话,那么满庆青铜矛头的发现就没有多大的考古价值,满庆青铜文化也就不是始祖,而是世界青铜文化的一个分支。
  既然泰国不是青铜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它的青铜技术又是从何而来呢?按照传统的观点,世界青铜技术的鼻祖是美索不达米亚,因而泰国的青铜工艺是从那里传来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不能解决,就是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障碍是如何克服的。于是,有学者想到了具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中国。泰国与中国一邻之隔,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并且中国也是拥有青铜制造工艺的最早国家之一。中国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樽体现的娴熟的青铜工艺,便是很好的明证。再者,据有些学者考证,泰国人的祖先在中国。例如,美国传教士罗特在本世纪初撰写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一书中,根据在中国境内看到许多讲泰族语的人这一理由,认为泰人曾经是中国大地的主人。另一美国人据此进一步推断出泰国人的发源地在阿尔泰山脉和蒙古纵深地带。泰国史学家干乍那克潘对此表示赞同,并在所著《泰国纲目》中正式提出“泰人起源于阿尔泰山脉”的见解。有的学者不同意源于阿尔泰山脉之说,他们认为泰人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我国解放前出版的《亚洲各国史纲》一书,就引用了泰国国王在中国的讲演和泰国教育部颁发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泰国国王曾经说过:“不特朕本身有中国血统成分,属下臣民含有中国血统者,亦占十分之六七”。中国学者吕美珍从语言学角度论证了泰人源于中国西南的说法,认为泰人的语言与中国境内的傣语、壮语从发生学上说有同源性,从类型学来说有相同的结构。具体表现在三者有500个共同的词根,语音和语法也基本上一致。如非同源同祖,便不可能有众多相同的基本词汇。他还通过研究,从泰语中找出了数百个与汉语相近或相应的词,认为这种同汉语和汉藏语系语言的密切关系,说明泰人与汉人在历史上有过共同的生活或密切的交往。既然学者充分论证了泰人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的青铜工艺传到泰国也是很自然的了。
卡拉奇的木乃伊之谜(3)
  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着漏洞,因为关于泰人源于中国,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泰人从古到今就不是来源于同一种族和血统,而是有许多部族组成的整体;不能仅仅以种族关系和宗族血统等因素来做判断,“耗费精力去研究‘泰国人来自何处’是完全徒劳的。当今的泰国人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相结合而出生的‘大地之子’。”因而关于泰国人是否来源于中国这一说法如果得不到证实,那么泰国青铜器源于中国之说便没了根据。
  泰国的青铜文明到底来源于何处?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还是吸收其他文明的技术?到目前为止,在相信满庆青铜文明能上溯到公元前3600年的一派学者,与仅承认其不早于公元前750年的另一派学者之间,仍然存在激烈争辩,双方各执一词。也有学者走中间道路,企图另辟蹊径平息争论,提出泰国青铜工艺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从其他文明地区传播而来的观点。其依据是:在泰国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发掘出跟满庆文物时代差不多的陶器(公元前4000至3500年),但没发现早期的青铜器。持此说者指出,也许满庆青铜文明仅局限于泰国东北部呵呖高原地区,因为那一带盛产铜、锡,而这两种金属是炼青铜所必需的。由于山地和森林的阻隔,满庆与中国文化和满庆南部的文化隔绝,那里的冶炼工人可能独立始创这项工艺。然而这种折中观点信服者甚少,因为在历史上还没有一种文明能如此独立发展而丝毫不受其他文明的影响。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青铜矛头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因为引起争论的不仅是年代问题,这次发现似乎要把历史书改写过来。例如,从前撰写世界史大都假设人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均在某一地区肇始,然后通过贸易、战争等途径向外扩展,恰似投石子进池水引起重重涟漪。由此说来,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向东扩展至印度,向西而至欧洲,流传经过世世代代均有线索可寻。中国古代的发明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探索其传播轨迹:西传至中亚,南传至东南亚,东及朝鲜、日本。如果满庆出土的青铜矛头的年代真的是公元前3600年的话,它将打乱这种层叠有致、向外扩散的历史模式,它将成为另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
  泰国青铜矛头会不会成为投入池中的一颗石子,并改写历史呢?相信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更多文物的发现,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泰国青铜矛头之谜将大白于天下。
印度蹈火舞之谜(1)
  古印度的宗教祭礼开始了,巫师在烧成赤色的灼热卵石上赤着脚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词,请求神灵的庇佑。汗珠掉落在高温的卵石上,溅起屡屡浓烟和火花,而巫师却神态自若,舞姿轻盈。难道真的有超自然的神力在保佑他吗?
  在哈拉帕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印章,上面刻的人物在火上翩翩起舞。他们跳的是什么?通过研究,学者们发现,它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蹈火舞。
  古印度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家,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在印度被认为是神创造的,舞蹈者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神。它的原始形式,大约起源于古代祭祀典礼时人们的手舞足蹈。一方面向神表示虔诚,一方面向神表达祈求。例如求平安、求雨等,当然,它也是人们欢乐情绪的流露。
  根据印度教的传说,本来世间没有舞蹈,真可谓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有一天,雷雨神因陀罗在天上叫仙女乌尔沃西跳舞。乌尔沃西人在跳舞,心里却默默翻腾着对另一个仙人贾因得的爱情,她不由自主地向贾因得送了一个秋波。结果触犯了天条,被罚到尘世托生。贾因得也因株连被贬,被赶到尘世作了一棵竹子。但天神最终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承诺说,如果他们二人在尘世还能够再见面,就可以双双回到天上。乌尔沃西来到人间,把美丽的舞蹈也带到了人间,她的舞姿征服了每一个人,她的名字传遍了人间。在一个节日上,人们为了表示对她的感谢,便送给她一根竹竿,然而幸运的是,这根竹竿正是她心爱的情人贾因得变的。因此惩罚结束了,二人果真双双重返天庭,而舞蹈从此就在人间流传开了。
  舞蹈在印度也是劝善的艺术形式,这里也有个神话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在两个时代更替交换之际,凡人染上了种种恶习,于是人们请求梵天赐给人间一种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听,这样便可把凡人的兴趣从恶习中引开。梵天最后决定给凡人第五部吠陀。这部吠陀就是《戏剧吠陀》,它包含了人世所有的道德精华。另一个大神湿婆在这一《戏剧吠陀》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因此被尊为“舞蹈之王”。她的右上手拿着一面达莫和鼓,象征着创造,右下手象征神的保佑和祝福;她的左手托起燃烧的火焰,象征着她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象征着不受一切羁畔的自由;右脚踩住一个魔鬼,象征着善征服恶;左脚上抬象征着超脱尘世。这一形象,逼真地启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蹈火舞也是一种自然崇拜的宗教形式。据历史学家考证,蹈火舞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当疾病和灾难来临时,他们就在空场上挖一个大坑,坑里放置大量劈柴和树干,上面堆满卵石,然后点上劈柴和树干燃烧达数小时,烧到卵石温度达到摄氏几百度。巫师在灼热的卵石上赤着双脚翩翩起舞,口中还念念有词,请求神灵保佑和拯救。他们以为通过这种舞蹈祭祀的形式可以驱逐邪魔,消灾治病。巫师在滚热的卵石上舞姿轻盈,神态自若,毫无被烫痛的表情,汗珠掉落在高温的卵石上,溅起屡屡浓烟和火花。及至舞蹈结束,将带叶树枝扔到坑中卵石上,不一会就燃烧成灰烬。而蹈火者的脚底上未涂抹任何防烫的东西,赤脚踩在灼热的卵石上却毫无灼伤。难道他们真的得到了神的保佑或者实施了什么魔法吗?真的有超自然的神力在保佑他们不至烧伤吗?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随着岁月的流逝,蹈火舞的仪式逐渐流传至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及至今日,伊朗、欧洲巴尔干半岛、太平洋斐济群岛、南美洲苏里南以及非洲的一些部落也相当流行。有些民族不是把蹈火舞作为一项宗教祭祀仪式的蹈火礼,而是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来表演。每当黄昏来临之际,在篝火余烬上,表演者赤脚踏着灼热的炭火翩翩起舞,跟着民间乐曲的节拍,有节奏地欢跳,炽热的炭火在黑夜中闪烁着光芒。
  为何走火的双脚不会被灼伤呢?从古至今科学家曾对这个奇谜进行过探讨和研究,提出过许多猜测和解释,众说纷纭,争论激烈,然而最终也没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有些科学家认为,人体是一个多级的控制系统,气功锻炼有素的人,从控制呼吸开始,通过全身放松,意识导引可以控制体表温度,肢体血液循环。走火者进行表演时,先通过大脑把思维活动高度集中于一点,大量气体进入体内,血液循环旺盛,血液携气量增加,部分肌体大大膨胀,在灼热卵石上行走的过程中,双脚肌体组织的弹性和耐热力得到空前的发挥,甚至为平常的几倍,几十倍。于是就发生了在炭火烧热的卵石上行走而不被烧伤的奇迹。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内蕴的心身能或内蕴的心灵能(即完全的神经作用),是高度集中于一处的神经亢奋(即心灵能)和肌体组织的亢奋(即心神能)的短时期内的辩证统一。人类历史学家凡蒂凯南用了一年零四个多月的时间对走火者进行研究,他发现当人的意识由常态进入专一态时,能够戏剧性的影响到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因此,走火者可借助歌舞的气氛,诱导出催眠状态,所以即使裸着脚掌也能耐受高温。这种意识的力量与气功相似,走火者能耐受高温,也正是因为其能借助意识的力量来调节局部体温,使(禁止)免受灼伤。
印度蹈火舞之谜(2)
  有些科学家从心理学方面来探索蹈火者的秘密。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从印度请去了一名蹈火者,进行试验性表演。按照蹈火者的要求,挖了一个长4米,宽1米多,深40厘米的坑,坑里放置大量劈柴和树干,然后点着劈柴和树干燃烧达7个小时之久,篝火燃烧得只剩一堆赤色的炭火,火坑里温度高达500度以上,火坑周围20米以内都感到灼热。从印度请来的这名蹈火者赤着双脚,英姿飒爽地踏着炽热的炭火,只用了一秒半钟的时间就跑过了火坑,双脚未涂任何防火的东西,却丝毫没有灼伤,观众都热烈地鼓掌,并发出啧啧的
赞叹声。随后又把火坑挖到6米多长,温度烧得更高,蹈火者照样赤着双脚踏过火坑,这次却用了两秒半钟的时间才跑过火坑,右脚起了一排血泡。一个科学家也赤着脚在火坑上跑了一次,结果却安然无恙,双脚连一个血泡也没有。
  有些科学家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一般是由植物神经控制的,它们的功能是自动进行的,而气功锻炼通过放松、意守、腹吸,久而久之,可以使中枢神经的兴奋影响植物神经的兴奋,从而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使控制和支配内脏的功能大为改善,使身体的某一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协调一致,能发挥出超凡的力量,在炭火上跳舞也不致被灼伤。
  有些学者认为,蹈火者具有特殊的技巧,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后,他们的脚底生出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样虽是赤脚,但厚茧皮却好像是一双薄底皮鞋一样,保护着脚掌使它不致灼伤。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能耐受外界环境多高的温度,取决于人体排泄汗液的蒸发速度,而汗液的蒸发快慢又取决于空气的湿度和空气对流等情况。空气湿度越低,对流越快,越利于降低温度,人就越能耐受外界高温。蹈火者首先围着篝火纵情跳舞,然后跳入火坑里,蹈火者在跳舞时已满身大汗,在加上炭火的烘烤,双脚底排出的汗水滴在炽热的火炭上,形成蒸汽层。这个蒸汽层厚度达0.09毫米,比一根头发丝略粗一点。水蒸汽是热的不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在通常情况下比液态水差一个数量级,因而蒸汽对汗水滴起了瞬时的隔热和保护作用。蹈火者急遽地、轻盈的、倏忽用单脚或双脚轮番与炭火作短暂的接触,在每个舞步之间,脚板不断排出汗液,不断形成蒸汽层,不断被降温散热,这就是脚不致被灼伤的奥秘所在。
  以上所述只是部分学者的推测和论断,蹈火者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尚未彻底揭晓的谜。北枕高山,南临大海的印度,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她留下的一个个谜团,有待科学家们日后继续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陶器绳纹“维纳斯”之谜(1)
  1969年,日本神奈川县的夏岛坟棺里发现了远古陶器,经初步测定其年代约在7000年以前。这一发现大大动摇了日本陶器源于中国大陆的传统说法,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围绕着日本是否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以及这些陶器的用途,学者们展开了论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日本是一个没有多久历史的国度,一直认为日本人是从亚洲大陆迁徙过去的。然而1969年在日本神奈川县出土的一些陶器,经检测发现竟是7000多年前的
产物。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陶器在日本被发现,最早的可追溯到大约12000年前,大大早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地区,并且这些陶器是和旧石器时代的陶器一起发现的,而此时的亚洲大陆还根本没有出现陶器。难道说日本的陶器是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吗?除日本以外,土耳其也发现了古老陶器,其年代大约在8600年以前,而日本的则远远超过了它。如此看来,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制作似乎非日本人莫属了。由于这些古老陶器上都雕刻有各种各样的饰纹,于是这一时期被称为绳纹时代。
  日本绳纹陶器的大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而且考古学家们推测,绳纹陶器可能从日本流传到了南美。4000多年以前,南美厄瓜多尔的威尔德瓦地区出人意料地掌握了制陶知识。那里的陶器制作精致,制作水平甚高,多以贝壳为装饰图案,图案有的刻在上面有的涂在上面。当地人以前没有制陶的历史,结论只有一个:他们从外地引进了制陶技术。工作在这里的考古学家们将这些陶器同其他遗存物作比较后断言:从制作年代和工艺水平来看,这些陶器很可能来自太平洋西岸的日本九州。因为早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已经使用独木舟了。在发掘出的贝冢中,人们发现了各种水产,可见绳纹人已经适应了海洋环境。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两个绳纹人正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划着独木舟,突然间被强风吹到了太平洋的彼岸,从而把制陶技术传到了南美。这种设想虽然基本上依据了大量的偶然因素,不足以成为有力的证据,但却从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日本拥有世界最早制陶技术的可能性。
  然而,这些绳纹的用途是什么?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这些绳纹在开始时是无意识地印上去的。由于原始人类发现其具有美观的效果,于是就不断的采用,历经几千年后,由于被经常的运用以至于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目的,这些饰纹不会总是在每一个陶器上都出现。例如,日本学者施永安在《日本古陶瓷》一文中认为,这些绳纹的原形应该是蛇体,是日本人对蛇的图腾崇拜。有些学者认为这一观点难以苟同。因为蛇信仰多与水稻农耕有关,绳纹时期的狩猎民,面对凶猛的野兽,怎么会对与生计毫无关系的蛇肃然起敬呢?日本学者长谷不言人在《大系日本的历史Ⅰ:日本人的诞生》中主张,这些绳纹体现了日本人对物品的占有、封存、加固,也就是“结缚信仰”,但他没有找出有力的证据,因而缺乏说服力。关于绳纹之谜,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解开。
  在这些出土的陶器中,一些雕刻精细的女性人物陶俑又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兴趣。这些女性陶俑表情诡异,体态丰满,充满神秘感,被称为绳纹“维纳斯”。
  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一些显著的共性:雕刻细腻,双腿叉开,(禁止)丰满。有些腹部隆起,象征怀孕;有的(禁止)或臀部裸露,展示女性魅力。塑造这些极度夸张、体貌各异的人像,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呢?考古学家作了种种猜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玩具说”认为,这些陶器是专门用来供儿童玩耍的玩具。因为有些陶器是可爱的动物形象,类似于我们今天制作的供儿童玩耍的泥偶。虽然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然而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看,生产力尚且极端落后,人类的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又如何会去把那些雕刻精细的人物陶像当作儿童玩具呢?再者,当时儿童死亡率较高,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人们在不大的时候就必须工作,又怎会有时间玩玩具?绳纹社会尚未富裕到专门为儿童制作玩具的程度,这些耗费体力和精力的作品,应当是为成人的某种目的而制造的。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的“替身说”。此说认为,这些陶器是原始日本人为了在自己生病或遭受苦难时,作为自己的替身。根据有二:其一,迄今为止出土的人像陶俑,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其二,许多文明古国都存在着利用陶俑进行巫术活动,以控制他人或致他人于死地的做法。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着一个漏洞,即虽然确有破损的陶俑,但并非所有的陶俑都缺损,且破损部位多是容易脱落的结合处,因而不能排除自然破损的可能性。因此,把所有的陶俑都定为“替人受灾”未免有失武断;况且陶俑发展到陶版以后集中塑造头部,也无法用“替身说”加以解释。
  另有学者提出“恶魔说”。远古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对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遂将其归之于恶魔作祟。他们造陶俑以象征恶魔,对之顶礼膜拜,以求平安。古代确实存在着偶像崇拜,古人往往把自己惧怕的生灵作为神或恶魔来加以崇拜。然而且不说陶俑不似面目狰狞的凶神恶煞,在女性至上的原始社会,将女性视如恶魔,似乎难以说通。
陶器绳纹“维纳斯”之谜(2)
  还有学者从古人的殉葬制度上寻找答案,提出了“埋葬说”。由于出土的陶俑有一些是从岩洞里或巨石底下发现的,于是他们认定这是在某种祭祀仪式后被埋葬的。在古代,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时往往要宰杀一些牲畜甚至活人来献祭,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活人殉葬逐渐被塑造的陶俑所取代,秦始皇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明证。从这个角度观之,“埋葬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例子在日本仅属少数,绝大多数情况下,陶俑与石器、兽骨、粗陶器皿、骨角器等放置在一起,堆集在贝冢等普通遗址中。如果以个别推及全部,是非常危险的并
且也是不确切的。
  也有学者从古代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方面考察,提出“咒术说”。因为人类在远古时期生活环境恶劣,儿童存活率低下,只有群体的不断壮大,原始人类才能生存。再者,人类对自己的来源缺乏了解,认为是(禁止)创造了人,因而把(禁止)作为圣物加以崇拜。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着生殖崇拜,人们把女性塑造成(禁止)和臀部以及(禁止)极度夸张的形象。而日本出土的这些女性雕塑正符合这一特征。因而,这部分学者认为绳纹时期的日本人将女性奉为丰衣足食和人丁兴旺的象征,塑像祀之,祈求子孙繁衍、捕猎有获。这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有人提出异议,理由是人像陶俑中有些不似女性(比如没有裸露的(禁止))。
  以上几种观点都存在着疑问,于是有些学者另辟蹊径,提出了“外星人说”。此说起因于日本的东北部地区出土了一个鼓眼细目的典型陶俑。该陶俑身穿宇航服,头戴通讯器材,设备不亚于现代的宇航员。当一个美国人得到一些这个陶俑的照片以后,就把照片寄给了美国宇航局,也许想借此弄清楚这些陶俑的真假。但美国宇航局得到这些相片以后,竟认为这是关于新式宇航员服装的设计造型,由此产生了极大兴趣,并在经过专家的研究后决定采用设计上的某些构思,以改进宇航服的功能。随后,美国宇航局回信表示感谢,信中说:“非常感谢您寄来的照片,您在设计宇航员着装方面的某些设想使我们深受启发,特别是有关头盔的设计,我们将在宇航服的制作中加以运用。”可是,这个陶俑出土以后,经过专家论证,并且得到碳14同位素的检测,显示其制作年代至少在5000年以前!由此可见,很有可能是外星人曾经光临过地球。由于古代的日本人无法认识这种高度发达的文明,于是就把他们当作神来顶礼膜拜。
  有关日本“维纳斯”陶俑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要想揭开“维纳斯”之谜,还需要大量的考古发现,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