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7 佚名(现代)
日本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自给率极低,需大量进口。如石油需要量的99.8%、煤炭的70~80%、铁矿石的99.5%均依赖进口,镍、铀、磷矿石、羊毛、棉花等原料则全靠输入。同时,工业产品又需要出口。因此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工业 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战后初期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以轻工业为重点。
50年代以后转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
70年代重、化学工业中的部门结构由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基础材料部门(钢铁、石油化工等)向节约能源、原料和深度加工的部门转变。
80年代初提出“技术立国”的方针,产业部门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日本工业主要是临海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急剧发展,原有工业地带不断向外延展,在濑户内海一带兴起了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地区,连同原有工业基地,形成了集中全国工业产值34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特A别是三湾(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一海(濑户内海)地区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88%、石油精炼的84%和石油化工的94%。
为了解决因大工业地带人口与工业过度聚集所造成的公害严重、工业配置条件与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本政府于60年代前半期先后指定了15个新产业城市和6个“工业特别整备地区”
,其后又限制大城市新设工厂,并将关东、近畿临海等工业聚集地区的工厂外迁。近年来,高技术
-- 121
201世界地理概览
产业发展,部分产品“轻薄短小”
,多利用于航空运输;1984年政府批准建14个技术城,工业有临空型和向地方分散布局的趋向。
能源工业战后曾以增产煤为重点,60年代以后石油占主要地位。
1973年,石油在能源构成中曾一度占77.6%。石油主要来自中东的沙特阿拉伯等国,占原油输入量的70%以上。石油危机之后,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构成趋向多元化。发电战前(1935)以水力为主,战后则以火力发电为主。
60年代中期核能与地热发电站相继建立,前者主要分布于福井和福岛两县,后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九州地区。
钢铁和有色冶金工业发展迅速。
1943年钢产量仅765万吨,1973年以来年产量一直在1亿吨以上,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位。钢铁工业主要原料依靠进口。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占44%)
、巴西、印度等国。
炼焦煤来自澳大利亚(占44%)
和美国等。钢铁工业生产大型化,21个钢铁联合企业生产了全部生铁及绝大部分钢和钢材。
工厂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以堺、和歌山和加古川等为中心的近畿临海和以君津、千叶、鹿岛、扇岛等为中心的关东临海为两大钢铁工业区。濑户内海沿岸的福山和水岛(在仓敷市)
钢铁厂规模都居世界前列。
北九州的八幡、大分和伊势湾的东海钢铁厂亦甚重要。有色金属(铜、铅、锌、铝、镍等)冶炼也相当发达。
机械工业是最大工业部门,以汽车、造船和电机工业为重要。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其中小轿车发展最快。
1992年汽车产量1324.5万辆,从1980年起一直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于京滨与中京两大地区。丰田市是
-- 122
世界地理概览301
著名的汽车生产专业化城市。
造船是日本传统工业部门。
1956年以来,造船吨位长期居世界首位(1981年100总吨以上的钢船建造量为928艘,828.9万总吨)
,有“造船王国”
之称。
80年代中期以来,造船总吨位有所下降。大型造船厂主要分布于以长崎为中心的九州西北部沿海一带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以及东海地区。
生产设备能力最大的船坞在长崎、香烧、有明、吴、坂出、追滨、千叶等地。家用电器50年代下半期起,高速增长,新产品相继出现。
60年代后期以来,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仪表,电子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精密机械工业亦有发展,光学仪器、钟表等在世界占重要地位。京滨工业地带为电子与精密机械工业最大中心。大阪近郊以生产家用电器为主,亦有其他电子工业分布。诹访地区(长野县)为内陆的精密机械工业中心。近年来,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通信设备、机器人等工业发展迅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学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以无机化学工业为主,50年代末期以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化学工业体系。有机化学工业产值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34以上。乙烯生产能力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A位。石油化工主要集中于关东临海与濑户内海沿岸,占乙烯生产能力23以上。较大石油化工中心为市原、川崎、水岛、A鹿岛和伊势湾岸的四日市。
农业 在现代日本国民经济中,农业居次要地位。
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尚能供应食用品的需要。
随着以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日趋下降。
耕地面积1960年为
-- 123
401世界地理概览
607万公顷,1990年缩减到524.3万公顷。在农业就业结构中,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85%。食用农产品自给率下降,农产品进口增加。
农业用地规模小而零散,仅北海道的农牧场规模较大。
单位面积产量高。水稻、蔬菜、水果的栽培发展较快。水稻为最主要的农作物。绝大部分农户都从事水稻耕作。稻谷年产量1000万吨左右,占谷物总产量90%以上。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4.6吨。稻米自给有余。水稻分布较广,东北、北陆和北海道3地区的收获量占全国总收获量47%,而人口仅占17.5%,为日本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家畜饲养业以乳用、肉用牛和猪等发展较快。乳用牛主要分布于北海道。肉用牛以鹿儿岛、北海道为主。养猪业茨城县居首位。养鸡业发展亦甚迅速,鹿儿岛居首位。肉类自给率达81%。
日本为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林业生产不能自给,国产木材占需要量的43.7%,一半以上的木材依赖国外进口。原木主要产于北海道和东北两地。
由于寒、暖流相汇于东北地区的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沿岸多优良港湾且有发达的造船业。日本在历史上即为海洋渔业发达的国家之一。
水产年总产量约1100万吨,其中海洋渔获量1000万吨左右,居世界首位。其中,近海渔业占一半以上,以沙丁鱼最多,其次为鳕、青花鱼、金枪鱼等。海水养殖业占水产总量8.5%,除鱼类外,还养殖珍珠贝、牡蛎及海带等。全国渔获量最高地区为北海道,其次为东北、九州和关东,共占全部渔获量的34。主要渔港为钏路、八户、铫A
-- 124
世界地理概览501
子、烧津、长崎、福冈等地。
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海运为主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在国内货运中,沿海航运起重要作用,占总货运量50%。
其次为汽车运输(42%)
和铁路运输。在客运中,汽车占55%以上,铁路占40%(1960年度曾占75.8%)。对外贸易则主要依靠远洋航运。
铁路营业里程2.7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33万公里。铁路干线多分布于临海且与海岸线平行。太平洋沿岸主要干线以东京为中心,东海道干线(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为主轴,西南接山阳干线(神户—下关—门司)
,直达北九州;北接东北干线,经青函隧道与北海道相连,由东北到西南连成一体。其中东海道与山阳干线贯穿于日本经济的中枢——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日本海沿岸有羽越(新津—秋田)
、信越(高崎—长野—新潟)
、北陆(从直江津与信越干线相接至米原)和山阴(京都—福知山—幡生)诸干线,内陆地区东北部的奥羽干线(福岛——秋田—青森)
和中部地方的中央干线(东京—甲府—名古屋)亦甚重要。
60年代以来陆续完成了东京—新大阪(在大阪市淀川区)的东海道新干线(即高速铁路)和西行至博多(福冈)的山阳新干线,全程1000多公里。
还建成了大宫—盛冈间的东北新干线,大宫—新潟间的上越新干线。
公路总长11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长3200公里。
60年代中期以后相继建成名神高速公路(从名古屋北的小牧到西宫,长189.7公里)
和东名高速公路(东京—小牧,长346.7公里)。
80年代还修建了北至青森、西南达九州的熊本高速
-- 125
601世界地理概览
公路。
海运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日本拥有一支大规模的海上船队,100总吨以上的钢船为8744艘,3985.3万总吨,居世界前列。与世界各地都有航线相通。远洋货运量达6.5亿吨。主要贸易港为横滨、神户、名古屋、东京、千叶、大阪和川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填海造陆的工业基地建设新港,如水岛、鹿岛等。同时,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大海港的外侧建人工港岛,在大港口建设现代化专业码头。航空运输亦较发达。国际航线为1.5亿公里。货运量约为18.7亿吨公里,客运量达531亿人公里。有新东京国际机场(成田)
、东京(羽田)和大阪(伊丹附近)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等。
东京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日本最大的经济中心;横滨是日本的国际贸易港,贸易额常居全国首位。 (满颖元)
越  南(Viet
Nam)
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东侧,背靠大陆,东临南海。陆邻中国、老挝、柬埔寨。领土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宽仅50公里。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人口7060万,89%是京族,其他有岱依、傣、侬、苗、加莱、高棉等60多个民族和华侨。主要宗教为佛教、天主教,还有和好教、高台教。越南语为国语。首都河内。
自然地理 国土34为山地、丘陵和高地。除红河和湄A
-- 126
世界地理概览701
公河三角洲外,平原狭小。北部山区多石灰岩,地势由北往南逐渐降低,谷地随之展宽,整个北部山区大致呈扇骨状排列。河流深切,穿插其间,至下游汇成红河三角洲。红河以东为石灰岩山区,岩溶地貌发育,下龙湾有3000多个大、小石灰岩岛,分布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东北角为低丘带,间有稍宽的谷地。
红河以东地区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藏。
太原—高平地区以铁矿闻名;鸿基—太原有越南最大的煤田;钨、锡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红河以西多山,从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公里,峰峦叠嶂,谷深坡陡,有许多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黄连山的主峰海拔3142米,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岛的最高点。黑水河右岸一带已被红河支流切割成许多沟谷。在黑水河流域大华区有丰富的铜矿,并伴生多种金属,以山萝省的安州县较为集中。黄连山省盛产磷灰石。河山平省有金矿。清化省古定的铬铁矿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5%,居世界前列。
长山山脉自蓝江南下,绵延于越、老、柬边境,长1000多公里,构成越南地形的骨架,除个别山峰海拔高1500~2500米外,大部分山地比较低矮。
平原占全国面积的14。
红河三角洲为北部最大的平原,A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地面高程在13米以下,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3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三角洲平原相连的有注入北部湾的马江、朱江和蓝江的下游平原。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境内的九龙江三角洲面积3.6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不到3米,多沼
-- 127
801世界地理概览
泽,是越南的重要水稻产区。
越南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以上,1月13~18℃,7月29℃左右。
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受东北季风控制,气候比较干燥,多浓雾细雨天气。
5~10月为雨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雨水。
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可达3000毫米以上。每年5~8月,越南中部北段产生焚风现象(当地称“老挝风”)
,使农作物易遭枯萎。
7~11月中部地区多热带气旋,带来大量降雨。全国除个别地区外,水热条件对水稻和热带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境内河网致密,湄公河、红河为南北两大水系。湄公河上源为中国的澜沧江,全长4180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越南境内长250公里。湄公河两大支流前江和后江,在湄公河三角洲分成9条支流入海,又称九龙江,水量大而稳定,便于灌溉和航运。红河发源于中国,称元江,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280公里,在越南境内长508公里,流域面积75700平方公里,为越南北部最大的河流。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1%,大多属热带森林。在红河、黑水河、蓝江、长山山脉和西原地区的湿热河谷地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树种繁多,常见的有龙脑香科、樟科、榕属和东京柚楠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区分布亚热带森林和针阔混交林。竹子分布普遍。丛林中多野生动物,有1000多种鸟类和400多种兽类,主要有虎、豹、鹿、象、犀牛、猴子、野牛、孔雀和鹧鸪等。大叻北部的高原是世界上大狩猎区之一。
-- 128
世界地理概览901
发展简史 约在公元前250年已有冶金术,使用铜铸的生产工具和牛拉犁。公元初期以后,开始建设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平原地区的纺织、陶器、炼铁、铸铜业和手工艺等都较发达。
18世纪上半叶,阮氏封建集团控制了越南南部,版图扩大到湄公河三角洲,并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南方经济有了显著进步。
1858年法国入侵,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保护国”。
1940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9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又遭法国侵略。
1954年取得抗法战争胜利,以北纬17°为界,分成南、北两方。不久,美国又取代法国扶植傀儡,控制越南南方。
1975年5月抗美战争胜利,统一全国,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829.5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25%,其中稻田占564.6万公顷。
粮食生产近年发展快,1995年稻米产量约2800万吨,跃居世界第3大米出口国。农田主要集中在三角洲河谷低地和沿海平原。红河三角洲和九龙江三角洲是越南的两个农业基地。红河三角洲的稻田占三角洲面积的90%。九龙江三角洲开发较晚,大部分地区已辟为稻田。中部高地主要种植旱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黄麻、甘蔗、棉花、茶叶、花生、咖啡、烟草和水果等。
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有1000多种鱼类,渔场主要分布在北部湾沿岸海域和泰国湾及东南沿海一带。每年2月前后是北方的主要捕鱼季节。湖沼水面广阔,面积约12万公顷。红河是主要的淡水鱼供应地。同塔梅平原又是著名的天然“鱼库”
,前江、后江之间的河间平原有规模很大的养殖场。湄公
-- 129
011世界地理概览
河还产鳄鱼。
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采矿、建筑材料、纺织、造纸等。
1954年开始发展重工业。
1955~1964年间建立了钢铁、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并且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如鸿基煤炭基地、太原钢铁基地,以及河内的机械制造和越池的化工等。
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很快,1994年原油产量700万吨。
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南部地区主要为碾米、制糖等农产品加工工业。胡志明市是主要工业中心,南部地区大工业多集中于该市。
全国有铁路2400公里,其中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干线铁路长1700余公里。
公路总长度7万多公里。
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水运方便。
内河航线10783公里,沿海主要航线4200公里。主要海港有海防、鸿基、头顿、胡志明市、金兰湾、岘港等。嘉林、林山一、边河等地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河内、胡志明市、海防、岘港等,胡志明市原名西贡市,为越南最大城市和港口、工商业中心。
(吴关琦)
老  挝(Laos)
亚洲东南部国家。亦译“寮国”。动物多象,有“万象之邦”之称。位于中南半岛东北部,东南亚唯一内陆国。东邻越南,南接柬埔寨,西与泰国、缅甸交界,北同中国云南省接壤,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440万。主要民族是老
-- 130
世界地理概览111
龙族,占全国人口50%,还有佧族、苗族、傣族和瑶族。大多数居民信佛教。通用老挝语。首都万象。
自然地理 多山国家,全国面积的80%为山地和高原,平原限于湄公河谷地。北部高而起伏大,向南缓缓降低,从东向西倾斜。上寮地区为山地,海拔500~1500米,局部地区超出2000米,为湄公河上游段,狭谷陡峻,富水力资源,地下矿藏亦富。有会芬和川圹高原、查尔和班班平原及康开谷地等。
全国最高峰比亚山海拔2817米,屹立于川圹高原南边。中、下寮地区的东半部是长山山脉西坡的一系列中山和低山,地势和缓,山顶平坦。山脉拥有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口和隘道,如骄诺山口、穆嘉关山口、辽保山口等,为老挝与越南之间的交通要冲。山脉西侧南、北各有一片高原,北为甘蒙高原,其西坡的南巴屯谷地有开采历史较久的锡矿;南为波罗芬高原,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为老挝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林业和畜牧业的基地。中、下寮地区西半部,即万象以南的湄公河沿岸,主要有万象平原、沙湾拿吉平原和巴色低地,都是国内主要农耕地带,地下蕴藏着岩盐与石膏。
老挝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受地形影响,气候地区差异明显。气温北低南高,降水北少南多。各地年平均气温20~3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14~23℃,最热月(4月)平均气温20~29℃;高原最低气温可降至-2℃,偶尔出现霜冻、结冰、降雪。湄公河谷地他曲、沙湾拿吉等城镇,绝对最高气温达40~42℃,是老挝最热的地方。各地年降水量1250~3750毫米。上寮西北部深处内陆,降雨较少;下寮东半部接近海洋,降水最多,波罗芬高原绝对最高降水
-- 131
211世界地理概览
曾达5880毫米(1935)。
5月中旬至9、10月之交为西南季风期(雨季)
,降水占年降水量的90%,各月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干季)
,月降水量一般为10~30毫米。
河流以湄公河为主,93%以上的地区属湄公河流域,流经老挝的湄公河段长约1900公里,其中大部为国际界河,只有750公里在老挝境内,沿岸集中了全国最肥沃的平原和水稻产区。
境内河段多急流险滩,给航运和灌溉带来一定困难。
湄公河支流众多,主要由东向西汇入干流,南俄、南东和洞河等支流建有水坝和电站。
发展简史 公元14世纪中叶后,境内出现一些小王国,其中上寮地区的老挝王国,以琅勃拉邦为中心,势力达到桑怒、川圹、万象及占巴塞各地,经济和文化艺术都有一定成就。
国王菩提萨罗在位时(1520~1547)
,迁都万象。
后衰落。
19世纪中叶分别被邻国占领。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0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老挝宣布独立。
后又遭法国和美国侵略,1954年和1973年先后取得抗法和抗美战争胜利。
1975年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70%。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
耕地分低地和坡地两类,低地主要在湄公河干支流的河谷地带,如巴色低地及洞河两岸、万象平原、北汕平原、更谷平原、南屯河平原、公河平原等,皆为稻米主要产区。杂粮有玉米、木薯、番薯和豆类。粮食可以自给,但运输不便,南方大米难以运到北部地区,北方城镇多从泰国进口大米。坡
-- 132
世界地理概览311
地多种旱作,土壤肥沃的坡地种植经济作物如咖啡、茶树、果树等。咖啡是主要出口农产品,咖啡园面积约5000公顷,波罗芬高原占90%。建立了咖啡、烟草、甘蔗、棉花等专业种植区,为出口商品基地。全国约有80万公顷天然草场,分布于会芬、川圹、甘蒙和波罗芬四大高原,在查尔平原等地建立重点牧区。森林覆盖率60%以上,分布遍及各省,主要采伐场在上寮和下寮,出产柚木、紫檀、红木等珍贵木材,万象、巴色、沙湾拿吉3市是木材加工中心。
矿藏有锡、铁、铜、宝石、石膏、煤、岩盐等。主要开采锡和岩盐,锡矿砂年产量不足1000吨,主要分布在甘蒙省,并有炼锡厂。
70年代起,电力工业成为老挝经济最大支柱。
万象以北60余公里的南俄河水坝和电站已完成二期工程,装机容量11万千瓦,发电量7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
电力推动了万象平原工农业生产,可提水灌溉农田3.4万公顷。
电力85%输往泰国,年收益2000~3000万美元,占外贸出口额60%以上。工业主要有生产日用消费品的轻工业、建材、交通和农机具的修理装配,工厂大多数集中于万象等少数城市。
公路是主要交通系统,有1万多公里,全天候里程不多,以大致南北行的13号公路为主干,连接各支线,沟通国内主要城镇。
没有铁路。
缺乏出海口,需借道邻国与外间联系,其中经过越南和柬埔寨同海外联系的通道兼有经济与战略价值。湄公河有7个公路渡口与泰国连接,以塔杜阿至廊开最重要。
主要城市有万象、琅勃拉邦、巴色。琅勃拉邦是老挝的
-- 133
411世界地理概览
古都、著名的宗教和旅游胜地。 (徐成龙)
柬 埔 寨(KampucheaCambodia)
A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南濒泰国湾,与越南、老挝、泰国为邻。面积181035平方公里。人口990万。高棉族约占80%,还有占族、普农族、佬族、傣族、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中国侨民及50万左右的越南移民。
居民主要信奉佛教。高棉语为国语。首都金边。
自然地理 以平原为主。东、北、西三面为山地和高原所环绕。中部平原由海拔200米以下的洞里萨湖周围冲积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组成,约占全国面积的910。洞里萨湖周A围的平原十分平坦,长500余公里,宽110余公里,仅在靠近湄公河和东部高原的地区起伏较大。平原上河道纵横,多沼泽,主要有湄公河和洞里萨河等,洞里萨湖是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天然水库”。
湄公河在境内长507公里,雨季涨水时,河水沿洞里萨河排入洞里萨湖,湖区周围的河流也带来丰富的水量,致使湖面扩大,达1万平方公里左右,水深约10米。
干季湄公河水位下降,湖水经洞里萨河灌入湄公河,湖面缩小到3000平方公里左右,水深仅1米。
湖周围有茂密的落叶林和沼泽林。中部平原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农业地区,是稻谷集中产区。
平原北面的扁担山,呈东西走向,长300公里左右,平均海拔约500米,最高峰756米;森林茂密,约占全国森林
-- 134
世界地理概览511
面积的13。
斜贯西南部、绵延数百公里的豆蔻山脉,呈西北A—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奥拉山海拔1813米,为全国最高峰。象山山脉为豆蔻山脉向南的延伸,海拔约1000米,热带雨林繁茂,西南坡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山脉紧逼泰国湾,地势陡峭,多峡谷。湄公河以东是平缓的高原,南北长1000公里,宽50~300公里,是长山山脉的西坡,海拔100~500米,分布着大面积的肥沃土壤,为主要橡胶产区。
川龙河中游森林繁茂,是建筑木材的主要产地。
柬埔寨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全年分干、雨两季,5~10月为雨季,从印度洋吹来温暖潮湿的西南季风,使气温略有降低;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盛吹干燥的东北季风。
年平均气温大多高于21℃,平原地区达27℃。
11月至翌年1月的气温最为宜人。
此后,气温逐渐升高,4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金边的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5℃。
全国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10月最多,降水量达252毫米,而12月至翌年3月的总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降水的地区分布也有较大差异,豆蔻山脉和象山山脉西南坡,面临西南季风,雨量较多,高达5200毫米以上;背风坡包括广大平原地区,雨水明显减少。
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多名贵树种,主要有黑檀、紫檀、铁木等。此外,山区还盛产热带药材,如豆蔻、桂皮和檀香等;林中栖息着大量动物,如象、豹、虎、猴、犀牛和著名的科伯荣牛。大象是重要役畜。矿藏主要有金、铁、宝石、锰、铅、银、煤、钨、陶土和磷等。
发展简史 公元前境内已有国家出现。
公元2世纪后,先称扶南,后称真腊,16世纪后改称柬埔寨。因境内主要居民
-- 135
611世界地理概览
是高棉人,故又称高棉。
9~14世纪是高棉王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建都吴哥。
19世纪中叶,沦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法国又卷土重来。
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国宣告独立。1976年定国名为民主柬埔寨。
1979年越南入侵。在柬埔寨人民的斗争下,1991年越南撤军,柬埔寨恢复独立。
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特别是越南入侵以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50%。
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5%。
耕地占国土面积的18.7%,约34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湄公河、巴塞河及洞里萨湖沿岸地区。粮食作物有稻米、玉米、豆米、甘薯等,其中以稻米为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0%,大多数为水稻。稻米为大宗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的70%。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