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6 佚名(现代)
图们江(中朝、朝俄界河)流入日本海。
河流一般流程较短,上游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以鸭绿江和图们江最为丰富。各河上游建有大中型水电站多座。下游泥沙淤积,航行受一定影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泛滥。
矿产资源种类多而丰富,其中钨、钼、镁、石墨、金、重晶石、云母和莹石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定地位,被称为朝鲜的八大矿藏;铁、煤、铅、锌的藏量也较丰富。
发展简史 朝鲜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与中国经济、文化往来即十分密切。公元7世纪后半期新罗王国统一半岛大部;10世纪初高丽王国(前称高句丽)统一整个半岛;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改称朝鲜。
1910年沦为日本殖
-- 106
世界地理概览78
民地,片面发展水稻生产和采矿工业,成为日本的粮食、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有关的军需工业。
为摆脱殖民统治,朝鲜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8月北部获得解放。
1948年9月9日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大体北纬38°线以南在美军占领下,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朝人民并肩战斗,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此后,朝鲜半岛以军事分界线为南北实际控制区的界线。
1991年9月,第46届联大同时接纳南北双方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近年来,南北双方正在为半岛的和平统一进行努力。
经济地理 长期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朝鲜在建国初期又遭侵略战争严重破坏。
停战后,在战争废墟上,经过40多年的努力,完成一系列国民经济计划,调整了工业部门结构,经济发展较快,建立起重工业、轻工业和粮食基地,能满足国内机械装备的大部分需要,日用消费品和粮食基本自给。
工业 工业生产发展较迅速,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以上,形成了以冶金、机A械、建材、纺织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工业原料70%可以自给。
采矿工业已建立起采煤、铁和有色金属等燃料和原料基地。煤是主要燃料动力来源,蕴藏量近100亿吨,其中70%为无烟煤。年产6000万吨左右,部分可供出口。主要分布在德川、平壤、安州一带。安州是最大的煤产地,煤层厚,易
-- 107
88世界地理概览
开采,运输方便。褐煤90%分布在东北部,阿吾地里是褐煤生产中心。在综合利用煤炭的基础上,发展了化肥、化学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等工业。铁矿石年产1000万吨,集中东北部,茂山是最大铁矿石产地。西海岸的介川、殷栗等矿区正在扩建中。
电力生产过去以水电为主(占96%)。
70年代以来,利用煤炭新建起大中型火电站。年发电量350亿度左右,水力与火力各约占一半。
水电站分布在鸭绿江的水丰(63万千瓦,中朝共用)
、云山(20万千瓦)和长津江、赴战江、秃鲁江各河中上游;大型火电站在平壤(50万千瓦)
、北仓(120万千瓦)等地。燃料动力除石油和焦炭外基本自给。
钢铁工业最大的基地在东北沿海地区,其次为大同江下游地区。
由于焦炭需要进口,工厂大多设在沿海港口和河港。
有色金属冶炼也是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主要中心有南浦(铜、铅、锌)
、海州(铜)
、文川(铜、锌)
、咸兴(铜、铅、锌、镍、钨)等,在端川还建有炼铝厂。
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60年代以来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13以上。主要有机床、仪表、运输、矿山、A纺织、农业机械等部门。平北-慈江地区是新兴的机械工业基地,主要中心在新义州、熙川和龟城。大同江下游地区是仪表、电工器材、汽车、拖拉机的产地,主要中心在平壤、德川等。
东北沿海地区以海陆运输机械为主,主要中心为清津。
纺织工业是最重要的轻工业部门。
1953年以后,在发展棉纺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化学纤维,年产各种布匹6亿米以上,其中70%为化纤品。
棉纺工业多分布在平壤、新义州、
-- 108
世界地理概览98
龟城和开城等地,原料不足,需进口;丝织多分布在传统的养蚕区。化学纤维厂集中在咸兴、新义州和清津。
1948年解放后新建毛纺工业,原料多靠进口,生产中心在新义州。另有惠山亚麻厂。近年针织业有较大发展。
食品工业以水产加工为主,各地多有发展。
农业 山地多,平原少,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20%;耕地只占16%(200万公顷)。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23以上,A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水稻和玉米各约占产量的一半。水稻每公顷平均产量7.2吨,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
玉米分布较广泛。
经济作物烟草、棉花集中在西部,亚麻和蔬菜多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
西部沿海盛产温带水果,以苹果为多。高丽人参与中国人参齐名于世,是传统的出口物资,以开城地区最为集中。养蚕历史悠久,生丝可供出口。
畜牧业发展较快,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过去以养马为主,现西部平原区以养猪为主。北部山区是饲养肉用牛和羊的基地。大城市附近多饲养乳牛和鸡。
渔业也发达,有渔轮3000艘,年捕获量200多万吨。主要有明太鱼、比目鱼、黄花鱼等,90%集中在东部,渔港有清津、金策、新浦和元山等。
交通 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3900公里。
主要线路已电气化。
担负着货运量的90%和客运量的70%。
主要干线:①平壤—新义州线是贯通西海岸重要工农业地带的主要干线。通过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与中国铁路相连。②元山—罗津线连接东海岸所有重要城市和港口,承担全部货运量的1A3。
③南浦—高原线是沟通东西海岸的主动脉。
东西两条运输
-- 109
09世界地理概览
大动脉与内陆的主要工业中心都有铁路相通。新建了平壤到南浦和元山的高速公路。内河运输鸭绿江居首位,次为清川江、大同江等。
主要城市除首都平壤外,还有元山、清津、海州、新义州等。 (孟春舫)
韩  国(Korea)
亚洲东北部国家,位于朝鲜半岛的南部。
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北部大体以北纬38度线与朝鲜相连。面积99720平方公里。
人口约4409万,单一朝鲜族。
25的人口信奉宗教,主A要有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朝鲜语为国语。全国设1个特别市(汉城)
、5个直辖市(釜山、大邱、任川、光州、大田)和9个道。首都汉城。
自然地理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的高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按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类:①南北向:太白山脉和庆尚山脉。太白山脉北高南低,紧逼韩国东部沿海,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是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东侧陡峻、西侧平缓。北部的雪岳山海拔1708米,为太白山脉的最高峰,也是韩国的最高点。山顶有约半年被白雪覆盖,故名“雪岳”
,被称为“韩国的阿尔卑斯山”。庆尚山脉全长250公里,位于东南沿海,由白岩山、吐会山、云门山、神佛山、千圣山等1000米左右的高山以及山峰之间的低地组成,山谷相间,通过山间沟谷有公路铁路相连,成为交通要道。②东北—西南
-- 110
世界地理概览19
走向:太白山向西伸出四条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是广州山脉、车岭山脉、小白山脉和卢岭山脉,它们散布于半岛的西部,由于受汉江、锦江、洛东江等河流的切割,形成地形破碎的丘陵地带。
西部和南部海岸地区也多为丘陵分布,海拔在500米以下,沿西海岸和南海岸还有大小不等的沿海平原,如汉江、湖南、金海等平原。
韩国东、西、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5259公里。东海岸平直,少良港;南海岸蜿蜒曲折,多港湾岛屿,釜山、马山、丽水等为天然良港;西海岸与南海岸相似,但水浅滩多,宜发展晒盐业,且潮差大。韩国近海岛屿共3000多个,其中以济州岛(火山岛)最大,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距离朝鲜半岛100多公里。
境内河网稠密,河流多源于东部和中部山地,属山地河流,长度短,流域面积不大,水流湍急,尤以南部和东部表现显著。全国共有37条河流,100公里以上的仅6条,以洛东江(525公里)
、汉江(514公里)
、锦江(410公里)等最长。较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是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的地区。
国土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高于10℃,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三面环海,并受黑潮暖流影响,稍具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部与中部山地气温较低,南部与沿海平原气温高于平均气温。
济州岛年均温15℃左右,是韩国年均温最高地区。
韩国广大地区降水丰富,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以中部山地和东南沿海降水最多,汉江等流域可达1300毫米以上,济州岛更达1600毫米。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有利于农
-- 111
29世界地理概览
作物的生长。南部沿海及岛屿地区可发展亚热带作物。
韩国矿产资源较少,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等。动植物资源丰富。
发展简史 朝鲜半岛长久以来是统一的国家,朝鲜民族本来就是统一的民族。朝鲜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经济、文化往来十分密切。公元7世纪中期,新罗首次统一了大同江以南朝鲜半岛的大部,到公元10世纪初,新罗被高丽王朝所取代。
公元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又取代了高丽,且改称朝鲜,并迁都汉阳(今汉城)。
1910年后,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成为日本的粮食、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的经济完全被纳入日本军国主义的轨道,发展了为战争服务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军需工业。朝鲜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才得到光复。苏美两国则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进驻半岛的北半部和南半部。
1948年8月15日南半部在美国的扶植下,于汉城宣布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9日北半部成立了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1953年停战。此后,朝鲜半岛以军事分界线为南北实际控制区的界线。
1991年9月,第46届联大同时接纳南北双方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近年来,南北双方正在为半岛的和平统一进行努力。
经济地理 韩国经济在战争中受到破坏,战后发展缓慢。
自1962年起执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3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0多倍,成为亚洲与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也由1962年的43.3∶
-- 112
世界地理概览39
11.1∶45.6转变为1990年的11∶32.1∶56.9,产业结构已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建立了一批名列世界前茅的大企业和产业。
战后,韩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直至50年代末,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12%,且主要是轻工业,基础工业及其他重工业非常落后。
60年代初,韩国重点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70年代重点发展以资金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
70年代末,重化工业已超过轻工业。
80年代中期,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后又重点发展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
90年代以来,韩国把超级计算机、航天、航空等技术产品、复杂的电子产品和各种新材料的生产作为主导产品,进一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机械工业是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1986年以来,一直高速增长,成为韩国最大产值的工业部门,产品出口达152亿美元,仅次于电子工业产品,但韩国进口的机械产品仍高于出口产品。
1970年造船总吨位仅2000总吨。
1975年以来,先后建起4座大型造船厂,至1981年,造船能力已居世界第二位,目前造船业的定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1993年达951.9万吨,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造船厂集中在水深潮差小、良港密集的东南沿海的机械、钢铁工业区,以蔚山、玉蒲最大,其他还有巨济、釜山、忠武、丽水等中心。
80年代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9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
-- 113
49世界地理概览
150万辆左右,居世界第九、十位。以生产小轿车为主,生产车种达100多个,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在蔚山、釜山和光州等地。
电子工业起步迟,但发展快,自7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其总产值增长200多倍,是制造业中的最大产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近30%,居出口产品的首位。目前韩国是世界第五大电子出口国。其产品以日用消费类为主。作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多分布在汉城周围地区以及釜山和龟尾等电子工业基地,并在北美和东南亚建有分厂。
钢铁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工业一起,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60年代初,产量不到20万吨,自1968年起修建浦项钢铁联合企业,1973年建成后产量迅速增加,到1992年已达2805万吨,居世界第七位,自给率达到80%以上,产品的40%左右用于出口。钢铁生产所需的铁矿石和焦炭几乎全部依赖国外。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浦项、光阳、釜山、仁川等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以浦项钢铁厂为最大。
1992年,包括分厂光阳在内,其粗钢生产能力已达21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钢铁厂。
石化工业也是韩国在6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之一。
1973年乙烯产量仅10万吨,至1990年达到106.8万吨,各种石油化工产品产量达600万吨左右,其中合成纤维产量在80年代末已占世界的近20%,位居世界第三。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丽水和蔚山为中心。
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一直处于萎缩趋势,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现有农业人口570
-- 114
世界地理概览59
万,约占总人口的13.1%。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主要种植稻米,还有麦类、薯类、大豆、棉花、麻类等。谷物自给率呈下降趋势。森林面积648.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5%,但多为幼龄林或次质林。养蚕业和渔业比较发达。汉江、洛东江、锦江下游为韩国的重要农业区。
韩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国已建成比较发达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
货运以铁路为主,现有铁路长度6500公里,其中复线约占27%,电气化铁路占17%。以京仁、京釜等为主要干线。此外,汉城的地铁系统总长度达125.7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客运以公路为主,约有公路59000公里,分布较普遍,其中1597.4公里为高速公路。现有港口47个,其中以釜山为最大,其他还有任川、群山、木浦、浦项、济州湾等。
旅游业发展迅速,90年代初,去韩国旅游的外国人达300多万,比60年代初增长300多倍,游客中近一半为日本人,其他来自美国、东南亚等地。
主要城市有汉城、釜山、大丘、仁川、光州、大田等,汉城不仅是韩国最大城市,也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1988年曾在这里举办了第24届奥运会。 (朱海森)
日  本(Japan)
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
-- 115
69世界地理概览
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4大岛及附近3900多小岛组成。面积377748平方公里,其中4大岛面积占95.4%。人口12432万。绝大多数为大和族,少数民族阿伊努族仅2万多人。日本语为国语。全国分为1都1道2府43县。
首都东京都。
自然地理 日本为多山岛国。弧形列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外临深海沟,内接大陆架。
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75%,台地占12%,平原低地占13%。
全境以本州中部的中央地沟带为界分为西南日本与东北日本两大地形单元。西南日本地势高峻,飞騨(北阿尔卑斯)
、木曾(中阿尔卑斯)
、赤石(南阿尔卑斯)山脉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高峰均在3000米左右。赤石山脉的白根山(北岳)海拔3192米,是全国非火山中最高峰。山地之间有小规模的盆地。东北日本山脉南北纵贯,从北海道直达本州东北部。北海道主要为日高、北见等山脉;本州东北部则山脉和盆地、低地相间分布,主要山脉有3列:东为北上、阿武隈山地,中为奥羽山脉,西为出羽和越后山脉。其中奥羽山脉为太平洋与日本海水系的分水岭。
日本是著名的火山国,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70多座。火山(包括山麓地带)约占国土面积10%,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其中富士山海拔3776米,为日本第一高峰。
全国温泉(水温25℃以上)众多,约1.9万处,著名温泉有热海(静冈县)
、别府(大分县)
、箱根(神奈川县)等地,多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地震频繁,全国每年发生5000~10000次地震,平均每天20次左右,其中有感地震
-- 116
世界地理概览79
平均每天4~5次,破坏性地震平均约3年1次。
历史上较大的地震有2000多次。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坏。
平原狭小零散,分布于大河下游及沿海一带。最大的关东平原面积仅1.6万平方公里,其他为石狩、新潟、浓尾和大阪等平原,面积虽都很小,但对日本经济生活却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关东、浓尾、大阪3个平原,人口稠密,工厂聚集,城市毗连,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
海岸线漫长曲折,达2.9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及天然良港。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在临海地带大规模填海造陆,建深水码头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人工海岸已达8600公里,约占海岸线总长的14以上,东京湾与大阪湾岸线,85%以上是人A工海岸。
日本的地下资源种类多,但储量少且分布零散。煤炭储量约90亿吨,北海道、九州及本州常磐等地为主要煤田区。
石油藏量少,主要分布于新潟,秋田2县。天然气产于新潟、千叶两县。铁矿资源贫乏,储量仅417万吨,主要分布于釜石(岩手县)
、赤谷(新潟县)等地。铜矿储量96万吨,分布于秋田等地。铅、锌主要分布于秋田、岐阜和北海道。此外有金(鹿儿岛)
、银(鹿儿岛、秋田等地)
、锡(兵库)等。
日本的气候主要属温带海洋性季风型。由于列岛地居中纬,又处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北方气团和南方气团势力的消长、强弱,寒、暖流的流经以及境内多山,且纵贯中部的山脉地势较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本气候大部
-- 117
89世界地理概览
分地区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多在12~18℃之间,仅北海道(6~8℃)与本州北端(9℃左右)略低,南部的冲绳较高(那霸22.4℃)。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0~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除北海道(—8℃)与本州北端(-1℃左右)外,均在0℃以上(东京4.7℃)。雨量丰富,各地年降水量800~2500毫米,最高达4000多毫米。冬季大部分地区有雪,北海道、东北、北陆等地降雪较多。
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8~9月多台风。
9月多秋雨。
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由于国土狭长,四大岛连同冲绳岛南北跨纬度21度,自北向南包括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3个气候带(大部分地区属温带)
,气候地区差异明显。夏季南北气温变化较小,冬季差异大。东西之间的地区差异尤为明显,冬季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携带大量水汽,登陆后受山地的影响,使西岸的日本海侧多雪,北陆为降水最多地区(福井1月降水量325毫米)
;东岸太平洋斜面则天气晴朗干燥(东京1月降水量仅54毫米)。
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太平洋斜面多雨,日本海一侧相对少雨。
濑户内海沿岸冬夏受南北山地阻挡,雨量较少。
由于气候地区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作物;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尤其是梅雨对于水稻生长有利。但亦常有灾害性天气。
日本的河流具有河网密、流程短、流域面积小、河床坡度大、水量充沛、水势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但不利于航运。径流量年变化与季节变化大,汛期易涝,枯期易旱。
最长河流为信浓川,干流长367公里;其次为利根川,长322
-- 118
世界地理概览99
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则居全国首位。日本水力蕴藏量5185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很丰富,且水质优良。
湖泊多集中于东北部,北海道最多,西南地区较少。琵琶湖面积最大(673.77平方公里)
,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吸引人造纤维等耗水量大的工厂分布;田泽湖(秋田县)最深(423.4米)。
森林资源尤富,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大的国家之一,覆盖率达66.8%,林木蓄积量24.8亿立方米。以虾夷松、冷杉等针叶树与山毛榉、枫和橡树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从北向南和由高地向低地分布。
发展简史 公元3~4世纪,日本成为统一的国家。
公元645年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古代日本与中国交往很多,曾多次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吸取中国的文化与生产技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等也东渡日本。
12世纪末叶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江户时代(1603~1867)
,治水与灌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田开发。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棉花、茶、桑等经济作物亦有发展。
丝绸、陶瓷等手工业以及水陆交通运输有较大发展,并对东南亚各地进行海上贸易。
1639年起奉行锁国政策,仅以长崎为对外贸易港口。
1868年明治维新,吸引国外新技术,输入近代机器,设立官营模范工厂(后转让给资本家)
,为日本近代工业的开端。
同时修筑铁路并开辟了远洋航线。
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
1894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和
-- 119
001世界地理概览
澎湖列岛,攫取了巨额赔款,增强其军事经济力量,加速进入帝国主义的进程。日俄战争(1904~1905)后,在中国东北以旅大和南满铁路沿线为据点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
1910年吞并朝鲜。在掠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了为军事服务的采矿、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重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急剧增长,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聚集,至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四大工业地带,并由农业国转为工农业国。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经济陷于全国崩溃的境地。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有重点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调整地域经济结构,重新布局工业。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石油、原料和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低廉,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军事订货和经济“援助”
,刺激了日本工业的发展;加之国防开支小、劳力资源丰富、工资低以及岛国位置和多优良港湾等有利条件,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增长。
经济地理 战后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六位(1950)。经过十几年时间,相继超过西欧诸国,到1968年仅次于美国,跃居第二位,生产规模与工业内部结构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船舶、汽车、钢铁、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合成纤维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贸易也急剧增加,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
-- 120
世界地理概览101
易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