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理世界

_60 佚名(现代)
-- 966
世界地理概览749
岛屿南、北讲两种方言。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首府阿洛菲,位于岛的西岸。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7℃,年平均降水量2177毫米。
岛的中部为高65米的浅盆形高地,边缘为高27米的台地,岛屿四周有珊瑚礁环绕。
1000多年前,就有来自汤加、萨摩亚等地的波利尼西亚人到此定居。
1774年欧洲人到此。
1900年成为英国保护地。
1901年与新西兰合并。
1974年10月19日实行内部自治,同新西兰自由联合。
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壤较肥沃,可耕地占全岛面积78%,但地形起伏不平,耕作困难。土地属各家族所有。主要生产西番果、椰子和柠檬等,也是主要出口产品。还有部分蜂蜜出口。
当地居民饲养猪和家禽。习惯上牛牧放在椰林,起着清除草丛作用。牛肉和乳产品供当地消费。工业仅限于小型水果加工,还有少量手工作坊。有环岛公路和海、空航线联系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快。出售邮票也是一项重要收入。
(季任钧)
库克群岛(Cook
Islands)
太平洋中南部群岛。
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南部。
共15个岛屿,分布在南纬8°~23°和西经156°~167°之间,分为南北两部分。陆地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1.9万,主要为毛利人。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毛利语和英语。首府阿瓦鲁阿位于拉罗汤加岛的中北部,是群岛主要港口。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4℃,年降水量约2000毫
-- 967
849世界地理概览
米,12月至翌年3月为湿热季,并多飓风。南部岛屿多火山岛,土质肥沃,北部岛屿为珊瑚岛,土质贫瘠。拉罗汤加岛是群岛最大最重要岛屿,面积67平方公里,中部多山地,最高峰为高652米的蒂曼加峰。
早在13世纪,库克群岛上就有了居民。
16世纪西班牙人到过此地。
18世纪,英国航海家J.库克对群岛进行探险和测量,后来群岛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1888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01年起成为新西兰属地。
1965年宣布为完全的内部自治,同新西兰自由联合。经济基础是农业。
土地主要归传统家族所有。
北部岛屿出产椰子和海产。
南部各岛盛产柑橘、香蕉和菠萝等热带水果,素有南太平洋果园之称。柑橘是群岛主要产品,加工成果汁出口,主要产地在拉罗场加岛。群岛的工业主要是水果加工厂、服装厂和手工业作坊等。
拉罗汤加岛有环岛公路相通,西北有国际机场。
近年发展旅游业,游客人数超过群岛总人数。其他收入来源还有发展迅速的西红柿出口业以及在新西兰工作的7000多库克人的汇款。 (季任钧)
汤  加(Tonga)
太平洋西南部岛国。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西南部,介于南纬15°~23°30′和西经173°~177°之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紧靠其东侧。
全国由汤加塔布、哈派和瓦瓦乌3个群岛约15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45个岛常年有人居住。
全国陆地面积779.5平方公里。人口10万,绝大部分为汤加人,属波利尼西亚
-- 968
世界地理概览949
人种。居民多信奉基督教。通行汤加语和英语。首都努库阿洛法,位于最大岛屿汤加塔布岛北岸。港口可停泊万吨级轮船,有定期海、空航线联系太平洋南部各岛及新西兰。
汤加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左右,北部气温略高于南部。没有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别,每年12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北部降水量略高于南部。雨季常有飓风袭击。各岛无常年河流,居民用水靠收集雨水。汤加岛屿大体可分成东、西两列,东列多属珊瑚岛,地势低平;西列主要是火山岛,地势较高,最高点海拔1125米。
群岛东侧为汤加海沟,最深处达10882米。
汤加王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经历了4个王朝,是大洋洲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古老文化曾对周围的岛国发生过重大影响。现在当政的王朝建立于1845年。荷兰人于1616年来到汤加,1773年英国人库克航行到此,因受到热情招待,称汤加为“友谊群岛”。
19世纪末,英、美、德3国对汤加进行争夺。
1900年沦为英国“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西兰的军队在此建立补给基地。
1970年6月4日宣告独立。
汤加是农业国。椰子和香蕉是其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是主要出口物资,汤加塔布岛是最主要的椰子、香蕉产地。其他作物有芋头、木薯等。土地属国王所有。按规定,年满16岁的汤加人,有权申请到3.34公顷土地,但不得转让。周围海域鱼产丰富,在乌塔瓦瓦乌岛建立了新的渔业开发中心。
工业主要是椰子加工,还有果汁生产、印刷、编席、制树皮布等。树皮布是汤加及南太平洋地区的特产,这种布是将树
-- 969
059世界地理概览
皮弄薄凉干,并染上各色图案制成。近年汤加利用各岛的溶洞、火山等名胜以及悠久的文化古迹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任钧)
法属波利尼西亚(FrenchPolynesia)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领地。
位于南纬7°~29°和西经131°~150°之间。
由波利尼西亚岛群东南端的社会、土阿莫土、甘比尔、土布艾和马克萨斯等群岛组成,陆地面积4000平方公里。
人口18.88万,主要为波利尼西亚人,约占34;其余为欧A洲人、华人等。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讲塔希提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府帕皮提,位于塔希提岛西北岸,是主要港口,能泊3.5万吨的船只,市西有现代化国际机场。
公元300年,已有人在此居住,曾建立波马雷王朝。
1521年后欧洲人开始到此。
19世纪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1957年成为法国的海外领地。
1977年起政治上实行内部自治。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帕皮提年降水量1750毫米。社会群岛为主要群岛,由于岛屿的位置和信风的关系,又可分为向风群岛和背风群岛。其中塔希提岛是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岛屿,面积1042平方公里。岛屿成葫芦形,岛上山峰高耸,森林茂密,最高峰奥罗黑纳山,海拔2237米。
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子是主要作物,年产椰干1.4万吨,椰油9000吨。
椰油全部由塔希提炼油公司生产。
还生产香草、蔬菜和水果。
鱼产丰富,年产1万吨,除20%为当地消费外,
-- 970
世界地理概览159
其余供出口。
珍珠采集业兴旺,土阿莫土和甘比尔群岛最盛,所产黑珍珠甚名贵。工业主要有一些小型椰油加工厂、啤酒厂,还有些手工艺品作坊。在塔希提有海空航线通巴黎和檀香山等地,交通方便,加以美丽的热带风光,舒适的旅游设施,使该地成为太平洋重要的旅游中心之一,每年游客10万人次左右。甘比尔群岛中的穆鲁罗瓦环礁和方阿陶法环礁被法国利用为核试验场。 (季任钧)
马绍尔群岛(MarshallIslands)
太平洋中西部岛国。位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东部,北纬5°~15°和东经162°~173°之间。由100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两列群岛:东部的拉塔克群岛和西部的拉利克群岛。陆地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4.3万,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还有波利尼西亚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府是马朱罗环礁东端的乌利加,附近有机场。通用英语。
早在2000~3000年前即有密克罗尼西亚人居住。公元16世纪以来,先后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交给美国托管。
1979年5月1日成立马绍尔政府,全称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1991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各地不同,西部和南部各岛在3000毫米左右,北部各岛雨量较少,有的只有300毫米。这里是典型的“微型群岛”
,最主要的岛
-- 971
259世界地理概览
屿马朱罗环礁,陆地面积10平方公里,由60多个礁屿组成;另一个重要岛屿为贾卢伊特环礁,面积也仅10平方公里,却由80多个礁屿组成。
群岛西北的比基尼和埃尼威托克环礁是美国早期核试验基地。
西部的夸贾林环礁是一个由90多个礁屿组成的大环礁,礁湖面积达168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大礁湖之一,岛上建有反弹道导弹基地。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椰子和鱼,还有薯类、蔗糖和香蕉等。除少量椰干、椰油和鱼供出口外,其余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
(季任钧)
-- 972
世界地理概览359
南 极 洲
南 极 洲(Antarctica)
位于地球的南端。
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
其中大陆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约158.2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0,在世A界七大洲中居第五位。周围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环绕。
大陆四周大致在南极辐合带以内的水域被称为南大洋,又称南冰洋或南极洋,面积约3800万平方公里。
南极大陆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大陆周围岛屿有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德韦奇群岛、格斯特岛、巴勒尼群岛、罗斯福岛、瑟斯顿岛、亚历山大岛、阿德莱德岛等。大陆边缘有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等。
大陆海岸线长约24000公里,其中约7500公里的岸线为陆缘冰(冰架)所占据。大陆周围每年有9个月(3~11月)被海冰封锁,成为难以接近的孤立大陆。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间的南极半岛延伸1600公里,末端到达南纬63°,隔以970公里宽的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遥遥相望。此外,南极大陆与
-- 973
459世界地理概览
其他各洲相隔遥远,距澳大利亚3500公里,非洲4000公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则都在1万公里以上。
地形和矿藏 南极大陆几乎全为巨厚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大陆基岩面平均海拔仅410米,但冰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使南极洲成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横贯南极山脉把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横贯南极山脉以东(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叫东南极洲,也叫大南极洲,面积占整个大陆的23。地壳平均厚度约40公里。基岩地形比较A平缓,上覆冰盖厚度很大。冰盖中心部分海拔4200米,由此向沿海地带缓缓倾斜,并在200~300公里宽的海岸带形成巨大的陡坡。在麦克、罗伯逊地断裂谷地中的兰伯特冰川,长4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
横贯南极山脉以西(全部位于西半球)叫西南极洲,也称小南极洲,面积占南极大陆的13。
地壳厚度约25~30公里。
西南极洲平均海拔较低,但A地形起伏较大,有许多山脉突兀于冰盖之上。埃尔斯沃思山脉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洲最高的山峰。
罗斯海和威德尔海沿岸的许多山谷冰川成为罗斯冰架和龙尼冰架及菲尔希纳冰架的重要补给来源。
横贯南极山脉从罗斯海岸到威德尔海岸断续延伸3200余公里,地下富含煤层。
维多利亚地的干谷地区终年少积雪,地层出露齐全,历来是地质学家研究南极大陆地质历史的窗口。干谷区多湖泊,其中赖特谷中的范达湖底60米深处,水温高达25℃,成为南极水文地质中的一个奇特现象。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3795米)是正在活动的活火山。
由于基岩出露的范围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5%,自然条
-- 974
世界地理概览559
件严酷,找矿工作十分困难,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但在非冰盖地区已发现很多矿点,矿种有几十种。已初步探知的主要矿区大体是:①东南极洲地质区。以铁为主。查尔斯王子山脉的条带状铁英岩,厚达100米,延伸120公里,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床。铁矿平均品位35~38%。
这类铁矿在沿海地区多处发现。
其他有铝、铜、锡、钛、金、银、煤、云母、石墨、石英等。②罗斯褶皱带。煤是最重要的矿产。南极横贯山脉地层中夹多层煤层(层厚几厘米至5米)
,分布很广。灰份含量8~20%,属于低挥发烟煤和半无烟煤。其他有铁、铅和锌矿。③埃尔斯沃思褶皱带。以铬、镍、钴为主。彭萨科拉山脉的杜费克岩体厚7公里,面积34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层状基性岩浆杂岩之一(岩体伴生铬、镍、钴矿)
,还有铂、铜和铁矿。④安第斯褶皱带。是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带。除铜矿外,在南极半岛还发现钼、金、银、铬、镍、钴等。南设得兰群岛还藏有煤层。
⑤大陆架,特别是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等陆架区,可能存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南极大陆架一般深度为500米左右。
白垩纪~第三纪沉积地层为主要含油地层,厚度超过3000米。
1973年美国在罗斯海陆架上打的4口钻井,其中3口有油气显示。据海湾石油公司估计,罗斯海和威德尔海的石油储藏量可能超过67亿吨,大致与阿拉斯加相当。
气候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年平均气温为-25℃,比北极地区低20℃。1960年8月24日苏联东方站(南纬78°27,东经106°52,海拔3400米)测到地球上最低D D的气温为—88.3℃。东南极洲高原内部的年平均气温为-
-- 975
659世界地理概览
55℃,1月(最暖月)和7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30℃和-65℃,极端最高气温仅-15℃。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0~-17℃,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为0℃左右和-20℃,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40℃和13℃。南极半岛末端,由于纬度稍低(南纬63°)
,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5℃左右。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海洋水汽很难进入内陆,尤其是冬季海面冰冻后,海陆水汽交换更难进行,因而降水稀少。
东南极洲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雪)
量不足50毫米,与撒哈拉沙漠相当。
沿海地区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仅在南极半岛有时可达900毫米。除南极半岛外,降水形式几乎全是降雪。
南极大陆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大陆。受极地气旋的控制,大陆沿海地带盛行东风,但是经常受到强大的下降风的影响。
内陆高原的冷凝气团沿着大陆前缘冰面陡坡急速下滑,形成每秒几十米至百米的暴风。下降风的风向受沿海地形影响,常与海岸平行。风暴卷起地面积雪,形成骇人的暴风雪天气。东南极洲阿德利地区的丹尼森角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
,一年中平均风速大于17.9米秒的日数,占64%;平A均风速大于26.8米秒的日数,占17%;只有7%的日数,A平均风速小于8.9米秒。
A南极洲烈风暴雪,气候酷寒,是纬度高、海拔高等原因造成的。南极和北极相比,仅海拔高度就造成两地温差达20℃。终年冰覆雪盖,白色冰面的强烈反射作用把绝大部分辐射反射掉,也是本洲气温极低的原因。
-- 976
世界地理概览759
冰 南极洲的冰包括大陆冰盖、陆缘冰和海冰3类。大陆冰盖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米,最大厚度超过4800米,体积约2450万立方公里,占世界冰量的90%和淡水的70%。如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50~70米。
大陆冰盖是一个巨大的盾形块体。其最高点偏在东南极洲(南纬81°,东经80°)
,海拔4200米。受冰盖本身的巨大压力和地形的影响,冰体发生变形和流动,中心部分流动较慢,东方站为1米年,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极点)为10米A年;边缘部分冰流速度为20~80米年。冰川的流速可达A A300~500米年。如兰伯特冰川,源头的流动速度为30~40A米年,中段为250~400米年,注入艾默里冰架后,其前缘A A可达1200米年。
A10米深处的冰温基本不变,与年平均气温一致。
往深处,冰温逐渐升高,到接近基岩的地方受地热的影响,冰温升高到-2~-3℃。
大陆冰盖由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个冰盖组成,其形成时代可能始于26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大约到500万年前,冰盖增长到接近现在的体积。目前的南极大陆冰盖是第四纪冰期的遗留。据降落在冰面上的陨石年龄推测,现代南极冰盖至少已延续了70万年。
最近1万年以来,南极冰盖在退缩。
陆缘冰为南极大陆沿海所特有,均分布在南极圈以内的海湾,主要由大陆冰川(冰原)和降雪补给,形成大大小小的冰架。主要有罗斯冰架、龙尼冰架、菲尔希纳冰架、拉森冰架和艾默里冰架等。其面积约占南极冰盖的10%。罗斯冰
-- 977
859世界地理概览
架面积最大,约53万平方公里,其前缘厚200米,后缘厚700米。受大陆冰川的推压,冰架向前移动,其前缘移动速度可达1000~1200米年。由于海水的融蚀和从冰架前缘不断分A离出冰山,使冰架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南大洋上漂浮的大约22万个冰山中的84%是从冰架前缘分离出来的。冰山是一种巨大的淡水资源,许多干旱区国家正在研究利用它们。
南极大陆周围海冰覆盖面积变化很大。
8~9月,封冰世界可达南纬60°,甚至南纬55°,其时覆盖面积达2260万平方公里,接近大陆冰盖面积的2倍。
2~3月,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到16(约350万平方公里)。海冰厚度从大陆沿海的2~A2.5米,向北减少到0.5~1米。南大洋的海冰除了影响南极洲的气候外,还严重阻碍航运。
生物 由于气候严酷,缺乏土层和养料,除南极半岛发现有4种显花植物(禾本科3种,石竹科1种)外,其他地方没有高等植物,只有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地衣约有400种,苔藓75种,藻类360多种。南极大陆也没有高等动物,大约44种昆虫主要分布于南极半岛。
南极洲沿海数量较多的鸟类和海豹都是海洋动物。它们以捕食海洋生物为主,除帝企鹅外,只有在夏季才到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繁殖和活动。
在南极辐合带以南繁殖后代的鸟类,有企鹅、海鸥、海燕和信天翁等41种。其中阿德雷企鹅数量最多,群体常有数万,以至25万只。体重40~45千克的帝企鹅终年在南极沿海生活,并在5~7月间的寒冬繁育后代,是南极生物的代表。
南大洋的海豹、鲸和鱼类资源丰富,在19世纪初和20世
-- 978
世界地理概览959
纪40年代前,海豹和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最近几十年已被列为保护动物。但是捕鲸活动并没有停止,须鲸类的年捕获量仍在150~170万吨之间,以致须鲸量只及最初的17。
A磷虾是南大洋中各种鸟、兽、尤其是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海洋生物链中重要的环节。
磷虾是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身长5厘米,富含蛋白质,估计总量达10亿吨,是人类潜在的食品来源之一。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已开始商业性试捕,年捕获量在20~30万吨,今后将被大规模开发。
发展简史 南极大陆是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
1772~1776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的环南极航行是寻找本洲的第一次尝试。
1820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海豹捕猎船队和俄国别林斯高晋探险队对南极大陆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1838~1843年,法国、美国和英国3支探险队调查南磁极的探险和1899~1960年博赫格列文克率领的9人英国探险队在维多利亚地第一次越冬考察,使科学研究的地位日趋重要。
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和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分别于1911年12月4日和1912年1月18日登临南极点。
1929年,美国海军航空兵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功。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南极科学考察新时代,并促成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成立(1958)和南极条约的签订。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美国签订《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
条约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
-- 979
069世界地理概览
至1985年,已有31个国家加入《南极条约》。南极条约协约国现在有18个: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智利、中国、联邦德国、法国、印度、日本、波兰、新西兰、挪威、南非、乌拉圭、苏联、英国和美国。
南极大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人口的大陆。
有16个国家在南极大陆和沿海岛屿上建立了40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每年参加越冬的科技人员不到750人,夏季考察队员也不过2000~3000人。
此外,乘船或飞机到南极半岛和罗斯岛(麦克默多站)旅游的人数也有几百人至千人。
1980年开始,中国连续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和越冬考察。
1984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并于1985年2月15日,在该岛西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南纬62°13′、西经58°28′)。
南极洲迄今还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地区。除了少量的渔业(捕鱼、鲸和磷虾)外,主要只限于科学考察活动。
(张青松)
-- 980
世界地理概览169
太 平 洋
太 平 洋(PacificOcean)
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部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其间以俄罗斯东北部的杰日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界。
东部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9°55D线与大西洋分界。
西部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通印度洋,其分界线大致起自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雷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D陆。水平轮廓略呈椭圆形。南北宽约159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9900公里,面积17967.9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和地球表面积的13以上。包括边缘海在内平A均深度为4000米左右,海水容积7亿多立方千米。
最深处在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为世界海洋最
-- 981
269世界地理概览
深点。
太平洋东部海岸线与山脉走向平行,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边缘海。西部海岸线曲折,外侧又为一系列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半岛所环抱,形成许多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珊瑚海等。太平洋岛屿众多,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海域。岛屿总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体可分为三类: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萨哈林岛、日本群岛、中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巽他群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等;火山岛分布较广,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夏威夷群岛、萨摩亚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科隆群岛等;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热带海域,如全部由珊瑚岛组成的加罗林群岛,大部由珊瑚岛组成的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土阿莫土群岛、汤加群岛等。
海底地形 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与海底山脉、大洋盆地3个巨型构造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深海沟以及边缘海盆地,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24%,构造上处于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大陆边缘有不同的特征。西部边缘区岛弧与海沟相伴生,构造运动强烈,火山和地震频繁,地势起伏大,岛屿多呈向大洋凸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巽他群岛等。在岛弧的外侧伴生同名海沟,如阿留申海沟(最大
-- 982
世界地理概览369
水深7679米)
、千岛-堪察加海沟(10542米)
、日本海沟(10554米)
、琉球海沟(7507米)和菲律宾海沟(10497米)
等。
在岛弧内侧是一系列宽阔的边缘海盆地,亦称弧后盆地,形成太平洋西部的许多边缘海,这里大陆架有的较广,如白令海的北部和东部水深在百米以内,有一些高出水面的岛屿;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水深小于50米,海底平坦,沉积物深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及海洋生物资源;南海和爪哇海的大陆架水深小于百米,其南部海底且多溺谷阿拉弗拉海海底珊瑚礁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外有著名的大堡礁。东部边缘区大陆架极狭窄,呈不连续的条带状,海沟与相当于岛弧的大陆沿岸山脉相伴生,无边缘海盆地,如中美洲的西侧有中亚美利加海沟(6662米)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西侧有秘鲁-智利海沟(8064米)。
北美洲西岸的大陆坡多被保海峡谷切断,如芒雷峡谷、白令峡谷等。
大洋中脊的位置偏于太平洋东侧,北起阿留申海盆,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科隆群岛的东西向中脊隆起,向南与南极-印度洋海岭相连,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11%。其北段大部分已潜没于向西运动的北美大陆之下。中南段称东太平洋海丘,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纬41°左右,绵延近1.5万公里,是一条巨大而平缓的海底隆起带,其顶部高出海底约2000~3000米,宽约2000~4000公里,多分布在水深1000~4000米的范围内。
东太平洋海丘被一系列大致东西向的断裂带所切割,这些断裂带非常平直,相邻两带之间的距离约900~2200公里。断裂带东西绵延达2000公里以上,宽约一二百公里,地貌上表现为狭窄的槽沟。
-- 983
469世界地理概览
海底山脉和大洋盆地分布于太平洋中部,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65%,是大洋底最主要的地形单元。大洋底一般深度为4000~6000米,地形广阔平坦,其上多覆盖有红色软泥,为大洋型地壳,较稳定,被大洋中部纵贯南北的海底山脉所分隔,形成四个巨大的深水海盆。这一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向南延至土阿莫土群岛,长达1万多公里。海底山脉的各段多呈雁行排列,每一列线状排列的岛屿与海底山均呈北西—南东走向。海底山与大洋中脊不同,多由无地震活动的海底火山构成,故常称无震海岭;也有少数的活火山,例如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海底山脉,即有几座活火山。少部分海底山是由一些珊瑚岛沉没在大洋深处形成,它们具有比较平坦的顶部,称为海底平顶山。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夏威夷群岛就是一些海底山的山峰,其水下部分的高度约5000米,海面以上主峰高达4273米。
主要的深水海盆有西北太平洋海盆、东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海盆中还有一些起伏和缓的深海丘陵,海盆底部有较厚的深海沉积物覆盖,将起伏的基底盖平,地形较平坦,一些海底平顶山和海丘的高度多在1000米以下。
海洋水文 太平洋巨大的环流主要由稳定的盛行风系引起,而地转偏向力、大陆海岸轮廓以及岛屿的分布,也是形成环流的重要因素。
返回书籍页